《快乐何处》(小说6)

41
瑜对我的小说不看好,她总觉得我笔下的角色们过于分散,互相不认识,导致小说的架构十分松散。
“你完全可以借鉴古典小说的做法,让他们互相是亲戚。或者,把他们变成是互有关联的同学,同事,甚至邻居。总而言之,让他们之间发生联系,从而把小说有机地组合起来。”
对于这个建议,我只能对瑜摇头,笑笑不语。
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哪有那么多联系呢?我笔下的角色们,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确实互不认识,也对他人的存在漠不关心。大家就是这么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自身的学业、职业和日常生活,几乎对其他事情都持无所谓的态度。
工作上累死的灵,移居国外事业不顺自杀的学长,学业上休学退学的净,跟瑜、党建、丽、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左右不过是“哦”一声就过去的事而已。谁又会为谁悲伤,谁又能为谁改变什么呢。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5 17:06:26 +0800 CST  
42
我喜欢直白的叙事风。
整个社会就是以一种直白、务实的风格在运作,何必小说就要故弄玄虚、大肆渲染角色们的情绪呢?这种情绪的过度渲染,对于读者们而言,又有什么益处呢?
如果说,不能激发读者情绪的文字,就不是好文字。那么,不是好文字就不是好文字,无所谓。因为,情绪绝非人类心灵的归宿。一个写文者,又何必追求这种一时的虚幻。
小说之所以比专业的社科书籍有市场,原因仅仅在于它更通俗易懂,关注面更宽泛,它笔下可以容纳普通人关注的许多问题。至于关注深度,作者甚至不需要给出问题的答案,他只需要描述和发问,就足以写出一篇好的小说。
小说可以是人类最简单的陪伴。
所以,简单浅显的小说反而也可能是很好的小说。
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业领域,这样的规则就行不通。没有深度的东西,没有翔实数据支撑的思考,无法引发同行的兴趣,还未出手,就已经被评审枪毙。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5 17:19:56 +0800 CST  
43
写小说并不是目的本身。
一个人可能在自然科学领域或者社会科学领域产生疑问,进而产生痛苦。消除疑问的方法就是实践。你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问题得到解决的程度来证实你的方案是否可行。
这是具有普适性的原则。
这种行动法则在不同领域都适用。
写小说不过是我的一种实践行动。我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因此不得不借助于写小说这一活动来验证自己的某些判断。
瑜与我不同。
她不需要借助小说这个多余方式。她以她的敏捷判断,从其他方面可以完美地验证她的理论,所以她很早之前就摒弃了小说这个途径。
我虽然羡慕瑜的简洁模式,但我懂得一个人只能靠自己的模式过自己的生活。别人不是你,你也不是别人。你可以参考别人,别人也可以参考你。但真正给你解决方案的,只有你自身的实践活动。
躺在那里羡慕任何人都是没有用的。
你得行动起来,去做事。
再痛苦,再迷茫,只要你保持前行,你就有拿到解决方案的机会。这种机会,从来都不曾消失。它在任何人身上都永恒地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对于人类,终究是仁慈的。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5 18:20:46 +0800 CST  
44
对于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点,很显然,人类需要金钱和物质基础,人类也需要情感和温情,在追求智商和未知领域方面,人类有着无穷无尽的需求。
至于一个人如何选择他的生活,则是一个非常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收集数量巨大的样本,才能得出一个合适的结论。只着眼于自己眼前的一点所知,得出的结论会非常偏颇。太多人选择了一条偏激的路,只是因为他们从未能够看见触眼所及以外的人和事。
人类太善于作茧自缚。
如果抛开贫穷的束缚,抛开情绪的束缚,一个人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到正在发生的大范围的变化上,就有可能看见一种更为合适的生活模式。
这种着眼点的改变,要求一个人动脑子。正如一百多年前,巴斯德从他实际的研究发现出发,由物理、化学转向了生物学。这种个人职业生涯波澜壮阔的改变,源自他大脑的不懈思考。
任何一个人都拥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因为每个人都长了一个脑子。至于如何使用自己的大脑去改变自身的生活,这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具体实践了。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5 18:40:29 +0800 CST  
45
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
一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应该围绕实际问题进行。这个实际问题可以是一个家庭的生计,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生计;可以是如何解决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可以是如何以文字为载体解决群体的情感需求;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根本性的复杂科学问题。
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并不会因为一个人感受和思考方式的改变就跟着改变。不过,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不易,一个人才更应该立足实际问题,好让自己的努力不至于偏离有效轨道。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不管考虑多少遍,都不会有真正的答案。若是轻易就有答案,净的小学弟就不会选择结束生命。它只存在于一个人的追求中。正是因为不知道答案,所以才要去做事,去寻求一个答案。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寻找答案的一个过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个人生活的意义也许就会显现。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5 19:13:29 +0800 CST  
46
今天看到新闻,关于同济大学硕士陆经纬跳楼的事情。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20多天,只是因为一直处理无果,家属选择了在网上大范围曝光。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只听到生存者身上被压得“嘎吱嘎吱”响的重压。这种重压,过去一直存在,今后也将继续存在。在重压下求生艰难的人们,这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关于灵的处理,很低调地就结束了。在大时代背景下,累死个把人,不过就是一缕青烟。
我个人比较反感社会学者所说的上进。我觉得不管是低欲望社会也好,佛系青年也罢,一个人选择他能耐受的生活、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下去,就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选择自然不同。劳动只是人类的选择之一,既不光荣,也不丢脸。
一个人,有退路么?多年前,学长在国外自杀。他是有退路还是没退路呢?也有,也没有。他只是做出了他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非常个人化的选择。
生活压力在不同人身上是不一样的。负重前行,与轻装上阵,有着本质的不同。太多痛苦的人们,并非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只是他们的重压更为沉重,要担实在是担不起,却又无法找到其他途径抛下重压、重新来过。
也许,宁铂终究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吧。他当年顶着少年班“第一神童”的称号,后来还是能够抛下重压,重新来过。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6 12:18:09 +0800 CST  

楼主:东元蔻

字数:16700

发表时间:2018-12-08 21:33:0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06 13:26:31 +0800 CST

评论数: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