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何处》(小说6)

1
今天窗外大雪。
我想写一部小说,只为写而写,不求结构,不求表达。总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那种小说。
小说到底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想清楚。只是最近坦然了。想不明白就不再想了。能写就可以了。
就像过日子一样。人到底应该如何过日子,我直到现在也没想清楚。其实不想也可以。过日子就过呗,过得下去的就都算是过日子。
就像今天的下雪天。冒着寒冷出去赏雪景的人很多,躲在屋子里吃饭喝酒睡觉的人也很多。照常上班开会的人很多,拥有休息时光悠闲度日的人也不少。哪种日子更好?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优劣之分。一个人能过哪种日子,就过了哪种日子。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08 13:33:05 +0800 CST  
2
倒杯白开水,翻开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继续看。
觉得累了,便起身在屋内活动一下身体,稍后坐回来接着看。
这本书,我之前有点阅读困难。后来发现,如果把关于性的部分忽略不计,这本书原来是一本很流畅的书,书里每个角色都平凡易懂。
原来,对于自己觉得困难的部分,忽略不计是一个好办法。
写小说也可以借鉴这个好办法。
我脑子中跳出来这样的念头。
中国古代的小说,基本都结构严谨,侧重于故事情节的开展。一句话,小说把角色是谁,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讲得透彻又流畅。一直想要继承这种严谨结构的我,十足地吃够了苦头。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从来就无法满意。
事实上,如果把结构的部分忽略不计,也许苦恼就跟着消失了。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08 13:56:45 +0800 CST  
3
比起实际做了什么来,内心的感受更为重要。
热热闹闹的人群,每天按部就班上班的人,菜市场每天按时按点开工的人,内心里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
“今天真是不想干活啊。”
这样的想法,任谁都有过吧。
小学生不想去上学,上班族不想去上班。
世界虽然很大,某些时刻却孤独到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也无法任性地不想做什么就不去做什么。
写小说,不去写具体做了什么,而是去观察和记录那些内心的感受,一样也可以吧。并非只有外在的故事才叫小说。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08 14:06:33 +0800 CST  
4
小说通常都有个主人公。这个主人公做了什么事,这就是小说的主要承载物。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做着看起来相同的事情。但一个人为什么会去做一件事,原因是非常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人和那个人不可能完全相同。单单只是描述一个人的外在行动,没有办法穿透一个人的内心。重要的不只是行动,还有行动背后的价值观。一个人做了一件事,他在内心是如何感受这种行动的,这种感受本身更为重要。
人类的快乐从来不取决于行动本身,而是取决于感受。
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早年有着中规中矩的平淡生活,四十岁以后对于自身理念极端追求。中途出现的一位女性布兰奇•施特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斯特里克兰做了同样的选择,也是抛弃了安稳的物质生活,投身于一种激烈的理念中。然而,四十岁离家出走、一心画画的斯特里克兰终于在画作上表达了自己,布兰奇却在离家出走与斯特里克兰同居三个月之后便自杀身亡。
人类的价值从来都不取决于感受,而是取决于行动结果。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3 20:43:55 +0800 CST  
5
在虚空中寻找,注定会迷失自我。
人类的自我需要依附于某种实体才得以长期留存,依附于情感则过于虚空。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木月、直子、初美等之所以留存下来,是因为主人公渡边将这一切转换成了文字这种实体。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斯特里克兰之所以留存是因为他所追求的画画本身就是一种实体,而布兰奇迅速消泯则是因为她想抓住的不过是某个男人的冲动,这种冲动不是实体,来得快去得快,无法依附。布兰奇的短暂一生,前期像《德伯家的苔丝》,后期像《安娜•卡列尼娜》,但毛姆无意为布兰奇这样的女性专门写一部的小说,所以她便成了斯特里克兰的一个背景色。
小说,要叩问某些很重要的东西。
小说,不仅仅是叩问人性,也不仅仅是直面现实,它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人的出路何在?
这种出路,并非物质世界里的现实出路,而是心灵世界里的精神出路。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3 21:00:43 +0800 CST  
6
小说的意义在于创新。
它从不在意是非对错,但它必须要传递前人未曾写过的东西。这种未曾被前人表达的东西,无法源自臆想,只能植根于当下的现实生活。
原因很简单。
既往时代中,存在着很多观察敏锐、感受丰富、智力等同或超过我们的前人。若是有物可写,只怕他们早已动笔写了。与这些前人拼新意,制胜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这个时代的人。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以往时代的记录,而且货真价实地生活在当下这个最新的时代中。
我们沾历史的光。
每一代的新人,都在沾历史的光。因为历史总是往前演变的,从而带来了很多新鲜东西。
这些新鲜东西,就是我们的创新得以成立的前提。
即便不是才华超群,也能通过收集这个时代的特色、凭借自身的一股热情,无惧无畏地写出文字。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3 21:11:35 +0800 CST  
7
只有不问得失,才可以真正去做一件事。
人在真正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缺乏自信。无论拥有什么样的天赋,自己要做的事情必然是超出了自己能力的。
因为做起来太过容易的事情,一个人是没有兴趣长期坚持的。
能让一个人长期保持兴趣的事,必然存在挑战性,才得以长期保持。
做事之前先问得失,胆怯之心先存,焦虑之心后生,负荷过重,长期下来便觉得无法负担。
得,会带来自信。反之,失则带来自信缺失。
不问得失,只是凭着心中的热情一往直前,反而可以把事情做下去。最终可做到何种程度,不必在意。热情能走多远,事情就能走多远。这便是不问得失的勇气。
充满热情,不在意得失,也是小说的一个特色吧。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3 22:19:35 +0800 CST  
8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的自传中曾经写过,“有一种想法在我看来很奇怪,那就是工作是光荣的。去工作是基于经济上的需要,可这为什么是光荣的呢?”。
年长之后,我逐渐意识到她的这种想法是对的。当我们用尽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和体力来工作,获得是什么呢?筋疲力尽的疲惫感,缺乏睡眠和休息,更糟糕的则是工作并不能获取合理的报酬。
去工作真的只是基于生存的需要。
如果有能力在工作中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获得成就感和愉快感,那另当别论。事实上,能够做到那种高度的人是极少的。
所以,工作即便不是负担,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它只不过是人类为了自身能够生存下去,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已。如果一个人不工作或者少工作也能够有一份比较从容的生活,并且这种生活并不会加重他人的负担,那这种生活本身就是比较理想的。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7 13:02:01 +0800 CST  
9
阿加莎·克里斯蒂还写道:“我不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 我的想法是发明产生于闲暇,可能还产生于懒惰,为了省却麻烦。”
同理,我认为小说也并不产生于忙碌的日常生活。
一个人要有闲暇,才可以懒惰,才有闲心阅读、感受生活,并且写出一点东西来。
如果一个人被日常生活累得筋疲力尽,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可以写出小说来。
日常生活本身的意义是什么呢?假如我们所受的教育、所做的工作,只是为了年长之后成为社会运转中一个合格的螺丝钉,同时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可以被同样的人完成的,那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维持这种螺丝钉的运转所存在的日常生活,本身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有一种趋势是“佛系生活”,即没有必要为金钱和出人头地而辛苦工作,有一定的收入、过一种心灵富足的生活便可。这种生活也许会被抨击为不思进取,因为它对社会整体的经济计划是不利的。然而,以个体角度来说,这样的生活理念,反而是一种进步。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7 13:17:10 +0800 CST  
10
我们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来感受自己,感受世界。
当我们把自己出卖给生存,把时间和感受让位给生存所需的工作,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把自由廉价出卖了。我们需要拥有选择的权利,但选择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
瑜是我的好友。
一次,我们一同参加培训。培训场上,演讲者正在鼓动的讲题是:“一个好的工作者需要的是全心全意,为此,经常加班是必须的。”
瑜对此嗤之以鼻:“好工作者是不加班。”。
瑜有底气。因为她天赋很高,足以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所有工作,从不加班。所以她拥有的自由便多。
这样的状态当然是令人羡慕的。
然而,若无足够的天赋,又想拥有自由,出路又在何处呢?
我常想,若是拥有再高一点的天赋,可能有些事情对我就不再那么难,也许会相对容易地找到答案。可是,有很多的难题是这个时代共通的。以天赋而论,更多的人天赋更为不足,但难题却不会自动消失,每个人都要面对。
在一个普通的位置上,面对绝大多数人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许是一种更合适的思考位置。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7 13:35:28 +0800 CST  
11
单纯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能够激起我们情感的东西,能够引发我们思想共鸣的东西,才会真正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与我们共生。
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我们所做的终究会被证明是无用功。它除了能够应付生存之外,便不再具备附加意义。当然,如果说生存本身便是最大的意义,那么单纯的知识也算是有意义的。
人要获得一种直觉,寻觅到一种能够激发自己热情的事物。这种寻觅很可能是长期的。因为热情通常很短暂,要寻觅一种可以长期引发自己热情的东西,就存在了很多限制。
你可能需要在这件事物上极具天赋,同时你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比如达尔文,他获得了父亲的遗产,从而可以衣食无忧地进行自己的活动,写出了《物种起源》。又比如毛姆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的主角斯特里克兰,中期在巴黎断断续续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后期靠着一个土著女孩子养活,以求画画生涯能够继续。
有热情的精神生活追求,与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如果可以合理地得到解决,一个人的生活就会比较愉快。反之,缺乏其中任何一种,生活都显得有欠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物质生活是优先考虑的。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一个人会苦闷、无奈,但若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极少有人还能认同精神世界的价值。
精神世界可以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这不符合人类的本性。
真正能够将热情与才能兼顾到现实中的人,一定是少数。因为少,所以尤为令人向往。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7 22:36:10 +0800 CST  
12
浩当时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
我教他功课。
他当时功课还可以,在班级前十名的样子。因着他自己和家长的想法,想要学得好些,便想强化一下成绩。
补课期间,可以看得出来浩情绪上比较痛苦。他不太耐受强度稍微大些的学习生活,也不愿意忍受稍微苛刻一点的评价。略略空隙的时候,他便坐着发呆,羡慕自己还没入幼儿园的小表妹,觉得小朋友真好啊!不需要读书,没有烦恼。
这样的补课没有正面成效。也许,更多地是带来了负面效果。
作为一个大人,我没有办法告诫浩说,你要好好读书、以后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诚然是一个人最应该走的养家糊口之路,但这条路的内在意义,连我自己都存疑,如何能够义正辞严地告诫一个小朋友,强加给他更多的压力。
一个人的才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某一个时期内是有限的。超过一个人才智的任务,通常只会带来压力、焦虑和不快乐。浩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中。
是否最大限度地压迫才智,潜能就会被激发?也许那样的事情是有的,但一定是小概率事件。我们自身都没能验证的概率,它不应该被试用在一个小孩子身上。
快乐学习、学习源自兴趣这样的事情,我一直都不太认同,因为它与现实不太相符。但学习是否就是忍受痛苦、不断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我仍然没有定论。毕竟,在大人的世界里,学习本身早已不再是目的,只是一种工具、一个过程。你学到了什么、能做些什么事情,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学习这个过程要如何度过?
如果说一个人的生活是他自己的,那么如何度过一个过程这种选择的权利,是否应该放权给小朋友自己?如果可以放权,又要如何引导这一过程?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8 11:02:15 +0800 CST  
13
灵是同学的妹妹。
我以前见过她两次,不过从未深聊过。印象里,就是一个爱笑的小女孩。某天突然听见消息说灵去世了,原因是过劳。下班到家睡了一觉,再也没能醒来。
这样的死亡,听起来带着不真实。好像很近,又好像很遥远。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灵是否还会选择她的工作呢?大学毕业,混个工作,每个月领点薪水,周末可以双休、睡懒觉,合适的年龄结个婚,一辈子就这样吃吃喝喝地过去,比累死强得多啊。
只是,如果灵选择了那样的生活,社会是不是要认为我们的年轻人不够努力不够上进呢?一个年轻人未知自己前景的情况下,又是否真能心安理得地这样混一生,并且认为那是自己更好的一条路呢?
工作光荣、上进光荣,这样的理念,又是谁灌输给我们的呢?这样的灌输,是真的合适,还是有更多的目的呢?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8 11:57:11 +0800 CST  
14
我跟瑜说起灵的事情。
瑜只淡淡地说,“这是一个悖论。”
“为何?”
“因为没有谁会觉得自己真能累死。如果一个年轻女孩子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毕业后却想混日子、拿微薄薪水。若是家境清寒,又没有能力找到一个合适的老公,她连付首付的资格都没有,想做房奴车奴孩奴不知道还要多少年。这种没有前景和希望的生活,她如何说服自己去混日子呢?”
我默然。
在这个年代,一个人被累死,真是说不过去。毕竟没有谁拿枪指着我们后背,说你不工作不行。一个人随时有辞职的自由。然而,事实真相又如何呢?到底是什么迫使一个人不敢辞职、不敢混日子呢。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9 09:43:33 +0800 CST  
15
有空时候,我会拉着瑜一起出门散散步,聊聊天。
她并不嘲笑我多思多想。相反,她认为我的最主要问题是阅历太少、思想不深刻。
瑜大学时候参加学校征文比赛,拿了一等奖,三千元奖金。在那个时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三千元真是一笔巨款。
然而,瑜后来并没有继续写文。
“你如此有天赋,为何不继续写下去?”
瑜看我一眼,“那是因为写文不如画画、弹琴、打游戏让我觉得快乐。”
我回她,“有天赋就是任性啊。”
瑜笑了:“大家进入同一个圈子。在智商相似的世界里,不存在天赋的本质差别。没有谁比你笨,这是我们要记住的一点。至于要不要长期去做一件事,仅仅取决于你想做那件事的欲望有多强烈罢了。”
我欲言又止。
“至于,写文这件事,如果你要写,你觉得你跟其他写文者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只是想写。”
“如果你想写到有读者,那么你只能写自己经验相关的部分。比如,你可以写写留学相关的具体故事,也可以写你职场相关的具体故事。至于你自身的感受和思想,它们太司空见惯,不足以吸引别人。”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9 12:00:20 +0800 CST  
16
“我不愿意写故事。我只想赚钱。说穿了,我就是想能够混日子,过一种吃喝玩乐的生活。”
瑜淡然地说。
我无言。
“混日子”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我已经深有感受。想想灵那样一个女孩子的短暂一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你肯定看过温铁军教授的书,关于他的成本转嫁理论。事实上,你所提及的灵,她不过也是某种成本的被转嫁者。这种被转嫁的成本,作为分散的、无组织的我们,是很难对抗的,通常来说只能默默承受。我只是不想承受不住,所以很早就选了一条对个体更有利的方向去走罢了。”
我想瑜是对的。
个体没有绝对的优势。
分散的个体更没有。
在历史前行的轨道里,作为个人而言,我们很可能微不足道。
知识被打压得不值钱。
多余的思考不被认同。
在制度面前,所有被转嫁的成本你都得兜住,兜不住就只能滚蛋。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9 12:20:36 +0800 CST  
17
党建是我的同学,在一家事业单位从事党务性的思想建设工作,整天为了各种党建工作忙来忙去。我便习惯性地称呼为他党建同志。因为我喜欢看书,他经常看书,所以毕业后反而时不时会联系。
党建是一个有点逗的人。他的逗,源自他的认真。
我有时会调侃他:“你整天做的那些工作,到底意义在哪里?”
党建会认真地告诉我,“你思想不端正!”
我翻个白眼,“少拿这套来唬我,我又不搞思想建设,又不是你。”
党建便耐心跟我解释:“我大学时候进了学生会,协助团委老师做团建工作。毕业后应聘行政岗,接手了这份工作,一直做到现在。这算不算你问的意义?”
“不算!”
“那这份工作响应中央号召,对单位的运转必不可少,算不算你问的意义呢?”
“不算!”
“那什么才是有意义呢?”
这个问题问倒了我,算是扯平。
仔细想来,我所执念的“意义”,也许应该称之为“自我”意义吧。只是,“自我”这个概念,在党建他们的那样一份思想建设中,本身就不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存在。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9 14:31:17 +0800 CST  
18
一个人会烦恼,并不是读书太多的缘故。烦恼并不是读书本身引发的。人会烦恼,只能证明你目前的能力解决不了你的问题,所以烦恼应运而生。
换言之,不是读书太多,而是太少。
也许,少读点多余的书,停止多余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缓一个人的烦恼,但这并不代表烦恼消失了。一个人会思考、会烦恼,才像一个人类。反之,把思考和烦恼这一特质拿掉,一个人更像一件物品,而非人类。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了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以世俗意义来看,霍尔顿可不是什么好学生,也没什么社会贡献。但从人类角度来看,有自己的思考和烦恼的霍尔顿,当之无愧可以成为一部小说的主角。
我又想起浩。他与霍尔顿不同,却有着某种通性。如果能用他的眼光看世界,可能也会写出一部不错的小说来。可惜的是,这样的小说,浩本人写不出来,我们作为一个大人,无法真实地进入孩子的思考和烦恼模式,终究无法靠想象力就完成这样一部作品。
过去的时光一旦过去,很难拾回一个完整的孩童视角。即便曾经我们的的确确也是个孩子。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9 14:49:34 +0800 CST  
19
唯一的机会来临时你不去抓住,你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这曾经是我的生活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曾经生活得颇为激进。看得见的机会都会试一试。只是年纪渐长,终于把安稳和不受伤害看得更重要。
写小说方面,是不是应该把瑜的建议执行一下呢?虽然我的生活并不算特殊,但遇到的很多故事,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应该是有意思的,甚至是有共鸣的。
但在这件事上,我比所有事情都茫然,都更拿不定主意。小说到底是什么呢?它是具体故事,还是一种载体,一种想象力的产物?在这种茫然感中,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写出来一个有趣的自己呢?曾经的冲动和激进,所遗留给我们的,除了经验和教训,是否还有想象力和阅历?靠着那种阅历,我们是否可以在小说的世界里生存?
说实话,我不知道。
既然不知道,就先不去做。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9 21:21:45 +0800 CST  
20
每到年终,党建他们就要进行全单位党员的自评。比如说啦,对照“四讲四有”合格标准,进行年度总结,顺便写一个本年度自己最需要改进的缺点。
对于何为“四讲四有”,我是一脸懵。问了党建,所谓“四讲四有”指的是: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我调侃党建,“你自己的年度总结怎么写的?本年度最需要改进的缺点又是啥?”
党建:“中规中矩写的。”
我:“汗~~~”
党建忽问,“若是让你写,你会怎么写?”
我:“真让我写,四讲四有我是写不出来的,我又不是你。我的日子就是这么四平八稳地过来了,没任何特殊之处,也没有什么作为。至于说本年度的最需要改进缺点么,我想就是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展前路吧,还是这样在摸索中。”
党建:“看你这样说,真让你写,你也写得出来。”
我:“这种没有难度的东西,真写当然可以写出来。只是,一个人要看明白自己的潜能和方向,还能看清整个集体的发展道路,那就难得很了。我虽然是你们的局外人,却也知道这整件事的不易。”
党建没有再回复我。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9 22:06:59 +0800 CST  

楼主:东元蔻

字数:16700

发表时间:2018-12-08 21:33:0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06 13:26:31 +0800 CST

评论数: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