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何处》(小说6)

21
瑜虽是我好友,其实聊天时候并不多。
年长之后,我们有太多的时间需要自处。即便是陪在我们身边的家人,也不是时时可以聊天的对象。
一个成年人,如果需要依附于他人才能保持内心的稳定,那么这种稳定一定是不稳的。
恋爱的时候,总是渴望两个人在一起,总想有讲不完的话。那个时候我们误以为,两个人的世界重叠,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事实上,当温度冷却之后,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所谓的完整世界,其实仍然必须是一个人的世界。别人可以活在你的这个世界里,但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运转却要靠你自身的精神力独立支撑。当然了,相应的,别人的那个世界,也只能靠他自己支持。
关于恋爱的小说和影视,太过于强调两个人世界的重叠,却不愿意指明,维持一个独立世界的必然性和艰辛性。恋爱只不过是生活极小的一部分,生活的绝大部分,任何一个人,都是要独立存在的。
自处是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瑜的精神世界当然很强大。当她在大学就抛弃了写文,一心转向实用技能的时候,她已经强大到可以看见未来。
自处是她最需要的自由。
我呢?我没有她那么强大,尽管我不曾认为自己软弱。
我在写文中摸索,在写文中寻求自我救赎。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9 22:21:01 +0800 CST  
22
行百里者半九十。
其实如果党建若是问我今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反而能答得出来:我终于发现,原来以前我所获得的东西,都是源自运气。这种认知,终于开始让我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
没有人甘于平庸。
平庸只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我们每个人都曾在内心深处幻想过自己是个大人物,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拥有超凡的魅力。
在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上受挫,只会在内心激怒我们,并且引发我们的焦虑感和不快乐。
我还记得当年曾获奥赛奖杯的学长,后来移民国外,但在某天传来他自杀的消息。周围有些人窃窃私语,认为他不该如此想不开:如此优秀的人,退路那么多,何必自杀。
旁观者不知道的是,也许学长曾经优秀,但在后来他讨生活的那个圈子里,周围都是更优秀的人,他的优势早已荡然无存,也许剩下的只是自卑和压力。
优秀只是相对的。曾经的相对优秀,不过是后来扎在中年人心中的一根刺、压在背上的一根稻草。他没有办法认为当年的优秀不过是他的运气,后来的不优秀也只是不运气而已。
一个人只是刚好运气好,年少时适应他的生存环境,显得优秀而已。而年长之后,运气不那么好,未能从事一份他占据绝对优势的行业,所以他的不运气占了主导。
事实就是这么简单。一个人却不一定能接受事实。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19 22:49:51 +0800 CST  
23
人不能接受当下的自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每个人都愿意自己比别人有一些优势,并且因为这些优势的存在而觉得快乐。当优势失去的时候,一种奇异的、自傲加自卑的混合物,就会油然而生。一个清寒的211小硕毕业后回到县城工作,身上都能产生这种混合物,何况师兄当年那么恃才傲物的一个人。
只是现实里,注定了相当一部分人在年长之后要失去曾经的优势,不得不在一种相对劣势中生存。你虽然强大,可比你更强大的人比比皆是。你若继续往上走,劣势只会更明显。你若往下掉,要看自己能不能担得起这种落差。
上得去、下不来,这种心理存在于非常多的人身上。
理论上,退路随时存在,任何一个人都有后退的选择机会。事实上,真退的人,从来都是少数。
师兄和灵都是无法后退的人。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20 13:42:15 +0800 CST  
24
为什么要在当下写小说呢?
因为很多文字,只有现在的自己才写得出来。人是一定会变的动物。再过几年,写出来的文字必然不是现在的样子。
曾经那些戳得自己心里隐隐作痛的东西,在时光变换之后,也不知不觉地改变了。
不要你写多好,也不要你写多严谨,只要先写下真实。
任何一种活动,都是需要反复实践的。在你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之前,反复地摸索、订正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无法避免的。
局外人也许会想当然地认为一件事可以如何如何。事实上,身在局内的人经过不断摸索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可行和可靠的。
如果做事真的那么简单,我们通过阅读数以万计的书籍,理应能够找到自己的一条明路。但当你真去实践的时候,你发现前人走过的路,根本不是你能够重复的路。这就是为何成功无法被复制。即便让当事人重生,再走一遍他当年的路,他也不见得可以还原当年路。
温铁军在《城镇化是去城市化》一文曾经写过:20多年前我跟很多人一样,简单地认为激进的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以为只要加快城市化,放开户口限制,让农民进城,三农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他倒颇坦诚,可以直视自己当年的想当然。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20 14:09:06 +0800 CST  
25
自己在一条小船上,自己掌舵。不管风雨飘摇,还是风和日丽,你都要自己度过。别人跟你再近,也无法帮你分担。
要能忍住自己的所有痛苦,才可坚持前行。回头历数来时路,只觉不敢细看。然而,若是此时停下,此前所受的痛苦便付诸东流水,连痕迹都不会留下。
半途而废,确实是一个非常悲哀的词语。
那些失败者,被历史和文献清除出局,一丝痕迹也无。
人类都在读成功者的故事,殊不知成功者是少数中的少数。真正有参考价值的也许是失败者的人生,可惜这样的参考材料早已遗失。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20 17:19:31 +0800 CST  
26
那么多年过去,我终于明白:没有思想做统帅,再多的功夫也只能是炮灰。
人的感受是碎片化的,认知是碎片化的,自发的行动也是碎片化的。过去一切碎片化的劳动成果,整理出来,只觉不忍直视。前期耗费的那么多功夫,只是炮灰。
当然,有人说,一堆碎片也可以衍生出巨作,譬如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这种说法过于牵强。意识流界的大家各有过人之处,并非是碎片化的功劳。
想要抵御碎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熟知一件事物的历史,也即它的来龙去脉。动漫《火影忍者》讲述了一部忍者历史,它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从一个孩子的角度逐步还原历史,简单易懂、脉络清晰。在这样的框架之下,所有的故事都有了依附,不至于变成零散的、碎片化的故事。
以思想做统帅,一切的功夫就有了归属。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21 11:37:31 +0800 CST  
27
《无人知晓》是2004年的一部日本电影。一个母亲在社会底层混日子,与不同的男人先后生了4个孩子,父亲们都不管孩子,母亲独立抚养4个孩子。这样的日子太辛苦,所以母亲再次寻找爱情,抛下孩子们离家出走了。
母亲离家出走前,12岁的大儿子跟母亲谈话,问母亲,“你是否太自私了?”母亲内心却在呐喊:“难道我没有幸福的权利么。”
什么叫幸福呢?
如果说轻松就是幸福的话,一个人当初就不应该做出背负责任的选择。那位母亲当然有权利谈一次又一次的恋爱,如果那就是她所认同的“幸福”。但反推回去,她想过那样的生活,最初她没有权利留下小生命。两种权利都想要,生活哪有那么良善呢。
我们是否幻想生活轻松舒适呢?但现实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生活并不轻松,也谈不上舒适。当你背负责任,就必须面对责任。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28 19:59:37 +0800 CST  
28
当你觉得太累太疲倦,想要缓一缓,甚至想要靠一靠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必须强大。你不仅不能去靠别人,甚至可能有其他人想要靠你。如果你不够强大,无法自己消化所有的东西,生活的面目就会变得比当下更不良善。
烦恼、忧愁、焦虑这些情绪,是人类无法避免的。如果想要减轻这些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变强大。只有站上更高的层次,曾经的难题才会变得不值一提,从而不能引发负面情绪。
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负面情绪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
人过日子,过着过着,就变成了“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的循环模式。让自己变成一个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的人,才是从根本上面对生活的态度。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28 20:18:15 +0800 CST  
29
曾经想过,遇见一本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现实是,不存在那样的书。
再好的书,也不能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即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也不是因为遇见《论语》就改变了他的人生。一个人的成长,只能是实践与理论的复合体,并且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终生都没有办法成长到一个很强大的状态。
一个人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掌握社会基本常识,能够混日子地过一生,已经算是不错了。
最好的书是工具书,它给你逻辑,给你顺序,给你谋生的技能。它告诉你一件事物的来龙去脉,不遮遮掩掩。如果说我们的人生得以改变,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类书籍。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28 20:29:12 +0800 CST  
30
夜间做梦,忽然就梦到净了。
梦中依稀知道她博士终于毕业了,问她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拿到手了吧?她便面容模糊地笑,“我还欠着助学贷款呢,两证学校都还扣着。”
不自觉地替她着急,追问贷款还欠多少没还。一起凑一凑,把贷款还了,先拿到证书去工作才是正事。
她只不回答。
后来我便醒了。醒来才发现是梦。心下怅然。净的助学贷款欠着,那是她大学时候的事情了。后来她读博士没毕业,先休学后退学。不知道怎么就把这两件事情混在一起,变成这样一个梦。
跟净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30 19:32:34 +0800 CST  
31
净当年休学前夕,有件事对她触动很大。
在她的学校,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弟,突然自杀了。自杀前夕,在宿舍里留下了书信。他在信里说,自己从高中时期就对生命深感厌烦,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然而怀抱着入大学后可以遇见不一样的老师和同学的希望,还是考入了大学。可惜,大学入眼所见,全是一群俗得不能再俗的老师,尤其是哲学老师,同学们也是一群俗气的人。自己无法不对这个世界失望,因此要自动结束自己的生命。
净当时过得很痛苦。她博士期间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文章发不出来,延期即将变成现实。她大把大把掉头发,整宿整宿地失眠,经常考虑生与死的问题。
那个小学弟决绝的选择,给了她一种勇气。
她随后便办理了休学。
如果自杀是一种自由,休学当然是另外一种自由。一个人,既然还有选择的权利,就不应该再继续苦熬下去。
不想继续过当前的生活了,那就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吧。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30 20:08:33 +0800 CST  
32
净整宿整宿失眠的那个时期,经常自己通宵去唱歌。
夜间的通宵KTV包厢很便宜,环境也安全。
从研究室回到宿舍,她没有办法入眠。躺在床上,黑夜便似永远没有尽头。睁眼过一夜,只觉得一夜比一整年还要漫长。
没有谁能整宿整宿地陪着她聊天。
舍友们都忙,压力都大,偶尔聊天可以,长期陪聊是不可能的。
好友们聊天,电话费太贵。而且天长日久地聊天,来来回回不过那么点压力,讲多了,自己便自感活脱脱是一个祥林嫂。
找到一个恋人,也不比舍友们好多少。想要互相走进心里去,排解孤独和寂寞,互相扶持着熬过一段旅途。希望是丰满的,现实却骨感。谁也不愿意整天面对一张忧愁的脸,让生活在压抑之上再添压抑。
人们都喜欢能解决问题的人。因此,恋情不久就告吹。
生活无奈。人生孤独。
净,夜间独自歌唱到天亮。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30 20:21:25 +0800 CST  
33
越是深入了解某个事物,越是清晰地感知:我们的无知,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然而,神奇的是,虽然我们约略知道自己对于某事所知甚少,但具体有多无知,反而不清楚。这种不清楚,其实是生活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因为无知,所以无从恐惧。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一生,也能自我感觉良好。
如果一个人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烦恼,那么他就可以是一只幸福的羔羊。
我们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见过什么水平的人,曾经聆听过何种深度的交谈。只有见过,才有机会产生好奇心,才会进一步去探索。若是未曾遇见,只能如瞎如聋,无法窥测世界可能的模样。
一个人,只会羡慕他的世界中曾经出现过的东西。
人类的想象力,都源自已知。
再荒诞的想象,也有范畴。
若想拥有与他人不一样的想象力,你的已知范畴必须比他人广,更必须比他人深。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8-12-30 22:27:52 +0800 CST  
34
丽是一个母亲,自己独自带着两个幼儿,还正常上班。
在外人看来,她的日子过得很苦。
可是,能够把这种生活维持下来,本身就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苦不苦反而是其次了。
你想让孩子当留守儿童,首先老家得有可靠的人愿意替你带孩子。
正如你想当房奴,首先得付得起首付,其次还得有购房资格,贷得到款。
每一种艰辛的生活,都不是你想过就能过的。
能有资格过一种艰辛的生活,都有那种资格存在的前提。
人们抱怨生活辛苦,是因为不曾意识到生活原本可能更辛苦。站在一种轻松的处境里看她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唯一的原因仅仅在于自身运气好。假如处境变化,多数人只怕还不如自己指指点点的人。人类不曾意识到运气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所以过于自大。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1 20:13:40 +0800 CST  
35
不要问生活为什么这么辛苦。
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一个人能够选择的,仅仅在于你如何把生活过下去。如果觉得无论如何也过不下去了,那么就剩下唯一的一种选择。
路遥《平凡的世界》,充斥其间的是一种生活的热情和勇气,这种热情和勇气源自对苦难的反抗。苦难从何而来?也许,是因为一个人生在了社会最底层。也许,是因为制度的不合理。也许,是选择了过于艰苦的职业。但不管原因如何,一个人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苦难。他所能做的,不过也只是眼前可以做的事情。
海明威《老人与海》被视作勇气的代表作。但以个人感受来说,我觉得路遥《平凡的世界》勇气远超前者。在一个令人极端痛苦的世界中长期挣扎、求取生存,这份长年累月的勇气,绝对是非凡的。
鼓起勇气和热情,把艰苦的生活一天天地坚持下去,这便是生存之道。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1 20:39:40 +0800 CST  
36
一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又开始了。
瑜是肯定申请的。
我觉得,有能力的人去申请自然是好的。若是让能力不够的人非要去做这样一件事,真的是增添了许多痛苦。瑜对我感受嗤之以鼻,“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在瑜看来,有很多事,只要用心做,就能做好。没做好的缘故,其实因为太懒。比如平时看文献太少,不愿意动脑子系统地思考一个问题,导致自己脑子像个草包,真正要用的时候就不够用。
做得好的人,通常都是因为他们愿意过更苦的日子。
面对瑜的看法,我竟无言以对。
也许在内心深处,我认为她是对的。
瑜和净,她俩自始至终都是两类人。前者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崇尚一种务实、自由的日子,后者把很多时间用来痛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3 16:56:10 +0800 CST  
37
瑜对于不爱动脑子的人,天然有一种鄙视感。在瑜看来,“混日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为了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以动脑子来换取。她这种想法倒是跟阿加莎很相近,发明通常源自懒惰。人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偷懒、更愉快地混日子,所以才会发明很多东西出来。
关于动脑子,瑜认为首先你得抓牢一件事物的所有主要因素,并且明了它的基本过程,这样你对它的认知才不会出大的偏差。其次,如果你能熟知它的来龙去脉,知道跟它相关的所有八卦故事,那就更好不过。
就我的理解来说,瑜的说法倒颇像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里福尔摩斯的理论,“演绎分析”。通过长期的思考锻炼,一个人就可以把生活看成一个巨大的链条,看到其中的一环,整个链条的本质就一目了然。
为了达成这种状态, “动脑子”是一件必不可少的日常习惯。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3 17:17:12 +0800 CST  
38
跟瑜一起参加培训班:“慕课(MOOC)-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瑜问我有啥内容可以开一门慕课。我表示没有。
把一门知识系统化地讲出来,需要的并不是知识点,而是全局掌控力。这种掌控力,我到现在也不具备。
瑜问我小说写得怎么样了。
我表示,我已经愉快地躺平任嘲,只是听凭本心在写了。至于套路,那是全然顾不上了。
瑜对于我的回答很满意。像我这样思路多且杂的做事模式,瑜觉得很难成事。现实证明她的判断有效,她当然是满意的。
在写小说方面,瑜算是老前辈了,只不过这位老前辈看局势看得比较清,放弃得特别干脆。在她眼中,我这种不自量力的坚持,实在有一种愚蠢的味道。
我自己随着时间推演,当然也明白,想在社会科学方面做点成就出来,实在不比自然科学方面容易。写小说写到有成就,决非易事。
明是一个喜欢读文学书籍的工科男,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后代中能出个大文豪。我对于他的这种理想,表示难以形容。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期望后代们可以做到,真是敢想啊。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5 13:52:01 +0800 CST  
39
万事万物都有学问。所谓学问,从来就不是碎片化的知识,而应该是系统的认知。这种有框架、有逻辑的认知,实在不容易获取。
明并不算一个懒惰的人。他读的书,即便没有我多,也不会太少。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在社会科学方面毫无建树。明最大的成就应该算是考了公务员,进入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过着舒适的生活。他看了那么多书,不过也只是单位征文比赛能拿个三等奖而已。至于我,不过写着单位30元一篇的小稿子,同时写着无人问津的小说。
明有时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我倒是没有这种感觉。
可能因为我跟瑜接触时间比较久,有瑜这样一个坐标在,我对自己的看法比较务实,不至于让我生出一种自己误以为有才华的错觉。我承认我是多少有点知识的,各个领域的内容有所涉猎,但我深知自己的浅薄。我的知识开任何一个领域的慕课都做不到,更谈何慕课水平以上的成书成家。
不过,偶尔的时刻,我觉得能像明那样不知深浅、自信自己有点才华,这种不自知的心境,多少也是幸福的。一个人没有过度的自知之明,就能有点偶尔的快乐。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5 16:43:12 +0800 CST  
40
在小说中,最常见的就是人名了。
金庸是非常成功的小说家,尽管小说只是他一生工作内容的一小部分而已。他小说中的人名,充满了学问和思量,通俗好记,又能够不烂大街、无重复度,大俗至雅。
一个想要写小说的人,连给角色取名字的学问都没有,又谈何其他方方面面的学问储备呢?如果说写小说是盖一座大厦,那么这个大厦需要的各个系统的配备,一个作者都应该具备。如果不具备,只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一个思路并不清晰的人,如何去写小说?极少数以自身实际经历为依托,也可能写出小说。多数人,就只能在不断的碰壁中积累经验了。想在这种屡屡的失败中培养出来一个大文豪,几率可想而知。
明虽然不完全自知,但他多少也是知道现实是如何困难的。所以他未曾放言自己要成一代大家,只是寄希望于培养后代们成名成家。至于这种希望到底多大,也只有他自己内心清楚了。
楼主 东元蔻  发布于 2019-01-05 16:56:16 +0800 CST  

楼主:东元蔻

字数:16700

发表时间:2018-12-08 21:33:0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06 13:26:31 +0800 CST

评论数: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