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温暖琴 995楼 2013-10-09 21:06:55
走在路边,发现斑地锦。
一边看你的草木,一边一一认识身边的草木,这种快乐,谢谢。
-----------------------------
客气了。
我能体会到你的快乐,因为当自己看到了以前未见的植物或者是那种向往已久而终于见到的植物也是一样。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10 12:51:42 +0800 CST  
0225、钩腺大戟
钩腺大戟,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Euphorbia sieboldiana Morr. et Decne.

当我对植物感兴趣后,初次知道大戟这个名字时,很是向往。在我的印象中,戟总是和勇将联系在一起,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吕布,还有典韦(双戟?),还有一位可能知道的人不多,是《说岳全传》中的杨继周(杨再兴之子),也是使双戟。如今居然有植物叫大戟,还是科长,让我觉得充满了传奇色彩。后来见到了大戟的图片,觉得真称得上奇花异草。
关于大戟这个名字,查李时珍说:“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说得很简略,这里的“戟”是刺激的意思。夏纬瑛先生在《植物名释札记》中认同这种解释,并有更详尽的解释和探讨(《植物名释札记》P312)。这和我原先对名字名字的浮想可是大相径庭,看来有时候还是不要知道本意更有意味。
随着自己对植物了解的增多,知道了地锦、斑地锦、泽漆等常见植物都属于大戟科大戟属,地锦、斑地锦与我见到的大戟的照片相去甚远,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相似之处,泽漆则在形态上多少有些接近,然而觉得还隔得有些远。总之,我还是渴望那见到“真正”的大戟。

2012年4月30日,第一次和大风兄走金华北山,见到了一种植物,当时自己直觉它应该是名字里有“大戟”二字,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大戟。5月14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dpsczl说是长圆叶大戟(Euphorbia henryi Hemsl.)。5月21日,又上北山,看到长圆叶大戟有果实了。
2012年5月27日,在武义牛头山见到大戟属的另一种,觉得似乎和金华北山上的长圆叶大戟不太一样。(自己查《浙江植物志》,觉得是湖北大戟)
2013年4月14日,在金华北山上一处发现很多长圆叶大戟,拍了很多照片。回家后,检阅照片,再根据《浙江植物志》描述,总结出长圆叶大戟有以下特征:有两种枝,一种开花,一种不育。不育枝上靠顶端叶较多。花茎的顶端像泽漆一样有5枚叶,上面分出5个小花枝,每个小花枝又再分成2个。花上有4枚新月状腺体,子房有长长的柄伸出来(子房柄开始是直的,后来下垂),3个花柱,花柱顶2裂。结构非常复杂。看照片发现自己还是漏拍了花的侧面,总苞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我把长圆叶大戟的照片上传到CFH,自己鉴定是长圆叶大戟(Euphorbia henryi Hemsl.),系统却自动更名为钩腺大戟(Euphorbia sieboldiana Morr. et Decne.),让我摸不着头脑。
6月5日,看之江草木看帖,在网友余兴的一个帖中,网友阿香说:“以前叫长圆叶大戟Euphorbia henryi Hemsl.,现在叫钩腺大戟Euphorbia sieboldiana Morr. et Decne.,长圆叶大戟是钩腺大戟的异名。”
原来如此。查《中国植物志》,钩腺大戟(Euphorbia sieboldiana Morr. et Decne.)下确实有别名长圆叶大戟,拉丁名异名也有Euphorbia henryi Hemsl.,那么就按《中国植物志》叫钩腺大戟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10 12:53:00 +0800 CST  
0226、绿玉树(光棍树)
绿玉树,大戟科(Euphorbiaceae )大戟属(Euphorbia),小乔木。
拉丁名:Euphorbia tirucalli Linn.
别名:光棍树

2009年8月14日,我在海南三亚南山科技园内见到光棍树(边上挂的牌子上这么写),它长得太有特点了,可能之前也见过照片,当然就记住了它。那时候自己对植物算是多少有些了解,直接间接见识过一些“奇花异草”,所以并没有觉得多少惊奇。

《中国植物志》中它的正式中文名是绿玉树,另有绿珊瑚、青珊瑚、光棍树等别名。因为我只见到这么一次,说不上观察,更谈不上了解,照抄《中国植物志》描述如下:

小乔木,高2-6米,直径10-25厘米,老时呈灰色或淡灰色,幼时绿色,上部平展或分枝;小枝肉质,具丰富乳汁。叶互生,长圆状线形,长7-15毫米,宽0.7-1.5毫米,先端钝,基部渐狭,全缘,无柄或近无柄;常生于当年生嫩枝上,稀疏且很快脱落,由茎行使光合功能,故常呈无叶状态;总苞叶干膜质,早落。花序密集于枝顶,基部具柄;总苞陀螺状,高约2毫米,直径约1.5毫米,内侧被短柔毛;腺体5枚,盾状卵形或近圆形。雄花数枚,伸出总苞之外;雌花1枚,子房柄伸出总苞边缘;子房光滑无毛;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头2裂。蒴果棱状三角形,长度与直径均约8毫米,平滑,略被毛或无毛。种子卵球状,长与直径均约4毫米,平滑;具微小的种阜。花果期7-10月。
原产非洲东部(安哥拉),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并有逸为野生现象;
我国南北方均有栽培,或作为行道树(南方)或温室栽培观赏(北方)。本种亦为人造石油的重要原料之一。

个人觉得绿玉树这个名字雅得有些俗,有些类似“魂断蓝桥”这样的译名。而光棍树这个名字似乎太直白了些,不过又觉得有些意思,“光棍”的含义比较丰富。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11 22:18:43 +0800 CST  
@害-虫 1002楼 2013-10-11 21:30:44
太可爱了。青花兄的微距拍得真好
-----------------------------
谢谢害-虫夸奖!
我拍得一般吧,拍植物微距其实也不太难,比拍昆虫容易多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11 22:20:39 +0800 CST  
0227、琴叶珊瑚
琴叶珊瑚,大戟科(Euphorbiaceae)麻风树属(Jatropha),常绿灌木。
拉丁名:Jatropha pandurifolia Andrews

2009年8月14日,在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景区内拍到一种开红花的树,叶子形状有些特殊,自己不知道是什么。后来整理了照片上传到CFH图库。
为写“青眼草木”系列,查看自己的CFH植物名录时,发现大戟科麻风树属下有一个琴叶珊瑚,麻风树这个名字让我心惊,至于琴叶珊瑚居然想不起来是什么。登录CFH从自己图库的物种树找到这个琴叶珊瑚照片,网友老蒋于2011年1月19日鉴定。Y这才有些想起来是在海南时拍到的。

查资料,《中国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中都未记载琴叶珊瑚,CFH(中国自然标本馆)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eFlora(中国在线植物志)有琴叶珊瑚的照片,但没有形态描述。无奈,只有求助度娘,百度百科有如下信息(不知来源):

琴叶珊瑚
别名:变叶珊瑚花、琴叶樱 、南洋樱、日日樱
大戟科痳疯树属,为常绿灌木,花红色,植物体有乳汁,乳汁有毒。原产于西印度群岛,在中国南方多有栽培。
因其叶型似琴,而有名曰琴叶樱;而且长得像樱花,所以叫做日日樱,另一名称南洋樱的来由,则是因由南洋引进而称南洋樱。

形态特征
茎:株高约1-2公尺。
叶:单叶互生,倒阔披针形,常丛生于枝条顶端。叶基有2~3对锐刺,叶端渐尖,叶面为浓绿色,叶背为紫绿色,叶柄具茸毛,叶面平滑。
花:聚伞花序,花瓣5片,花冠红色;且为单性花,雌雄同株,自着生于不同的花序上;另有粉红品种。
果:蒴果成熟时呈黑褐色。

叶纸质,互生,叶形多样,卵形、倒卵形、长圆形或提琴形,长4-8cm,宽2.5-4.5cm,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钝圆,近基部叶缘常具数枚疏生尖齿,幼叶下面紫红色;托叶小,早落。雌雄异株。聚伞花序顶生,红色,花单性,萼裂片5,花瓣长椭圆形,具花盘;雄花:雄蕊10,两轮,外轮花丝稍合生,内轮花丝合生至中部。雌花较雄花稍大,子房无毛,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2裂。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13 21:52:06 +0800 CST  
0228、白背叶
白背叶,大戟科(Euphorbiaceae )野桐属(Mallotus),小乔木或灌木。
拉丁名:Mallotus apelta (Lour.) Müll. Arg.

第一次见到白背叶,大约是2006年,在新安江百草园或者金华安地四顾屏,反正都是小山上,看叶子有些像泡桐,但又明显不是。2007年6月8日,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后知道名字。那时候我对植物分类还缺乏起码的知识,不明白它怎么就属于大戟科野桐属。
2007年中,在金华汤溪九峰山、金华北山也都见到了白背叶,看来它是我们这边常见的野生植物。
2008年08月02日,在金华北山,我见到白背叶开花(雄花)了。当时我并没有认出来。8月4日,整理照片时去查以前的记录,才知道是白背叶。
以后几年,我越来越多地见到白背叶,在金华一带,几乎只要是有山的地方就有它存在。我甚至在没有山的平野也见到过。

从资料中知道,白背叶花单性同株,也就是说它的花分雌花、雄花,在同一植株上有同时有雌花、雄花。进一步了解和观察,还知道雄花蕊有很多(植物志上说是50-65枚,我没数过),雌花花柱3枚。

虽说对白背叶算是熟悉了,但还是没有绝对把握。2013年7月28日,在温州泰顺县竹里乡,我居然把在开花的白背叶然认做野桐,边上的老师马上纠正了我。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14 22:11:06 +0800 CST  
还没写到野桐,接下去是石岩枫。
感觉中野桐与白背叶花的差别较大,叶子野桐略大,叶背好像不一样。另外好像被毛情况也不一样。
白背叶应该有张叶背的特写,找了自己的照片,没有,以后记得要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15 18:54:01 +0800 CST  
0229、石岩枫
石岩枫,大戟科(Euphorbiaceae)野桐属(Mallotus),灌木或小乔木或藤本状。
拉丁名:Mallotus repandus (Willd.) Müll. Arg.

记忆中我第一次见到石岩枫是2007年在金华安地镇四顾屏的小山上,但找不到详细的文字记录,也找不到照片。有明确记录的是,2007年6月8日,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后知道石岩枫(杠香藤)。不过知道名字和自己能认出来不是一回事,这中间有时可能相差很多。
我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5月11日,在金华岭下镇柿树塘村边的矮山边见到将要开花的一种植物居然又不认识了,它和一小片正开着花的云实长在一起。后来,才想起来可是石岩枫,等到看照片时才确认是它。这以后算是对认出石岩枫比较有把握了。
2011年5月29日,在金华岭下镇柿树塘村的山上,我看到白背叶、石岩枫(杠香藤)普遍开花,这两者的花比较相像,但植株明显有差别,而石岩枫确实往往长在有山岩的地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自然就是这样丰富多样。
2012年5月18日,还是柿树塘村的山上,石岩枫开花了,这时候我已经能看出它们是雌雄异株——其实很明显。与它同属的白背叶则是花单性同株。

曾在网上看到有人说“百变石岩枫”,大约是说它的形态多变吧。《浙江植物志》说石岩枫植株是“灌木或小乔木,有时藤本状”,这与我所见相符。《中国植物志》则说是“攀援状灌木(援字原为缘,估计是错字)”。
查《中国植物志》,居然石岩枫的原变种(Mallotus repandus (Willd.) Müll. Arg.Var. repandus)“产于广西、广东南部、海南和台湾”,而变种杠香藤[Mallotus repandus (Willd.) Müll. Arg.Var. chrysocarpus(Pamp.)S.M.Hwang]浙江有产。那么按《中国植物志》浙江没有石岩枫而只有杠香藤?但《浙江植物志》大戟科野桐属下有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 (Willd.) Müll. Arg.),并没有变种杠香藤,也许是把变种归并种下了?一般情况下,《中国植物志》当然更具权威性,但仅就浙江植物而言,我还是倾向《浙江植物志》更可靠一些。理由很简单,范围小当然更容易弄清楚,范围大则出错的可能性也大。当然这也只是泛泛的原则,还要看具体的问题。可是《浙江植物志》对石岩枫雌花花柱的描述让我起疑:“花柱2枚”,印象中似乎我见过的大多3枚,查对照片,2枚3枚都有。再看《中国植物志》,石岩枫“花柱2(-3)枚”,杠香藤“花柱3(-2)”。则还是《中国植物志》的描述更准确。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17 21:56:53 +0800 CST  
0230、野桐
野桐,大戟科(Euphorbiaceae)野桐属(Mallotus),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拉丁名:Mallotus japonicus (Thunb.) Muell. Arg. var. floccosus (Muell. Arg.) S. M. Hwang
注:CFH中拉丁名为Mallotus tenuifolius Pax。

在写这个之前,我一直以为野桐就是野梧桐,这个后面再详细说。
2008年08月02日,在金华北山仙瀑洞附近,看见一种以前没见过的植物,怀疑是大戟科的,花序像粗壮的虫。后来在网上看到图片可能是野桐还是野梧桐,就算是认识了吧,问题是自己没有去细分这两种的区别,时间久了,脑子里就合而为一当成同一种了。
2010年5月12日,在武义龙潭背,看到一种嫩叶猩红色的植物,隐约记得是野桐(可能见过拍人的照片)。回家后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果然是野桐。回想起来自己于2007年4月就在金华北山上见过这样的红叶,一找,果然有照片,时间是4月15日。
那以后觉得自己对野桐是比较有把握了,而且每年也都能在山上见到它,总是觉得像老熟人一样了。

2013年10月17日,写“青眼草木”系列到了大戟科野桐属野桐。查《浙江植物志》,才发现野桐居然是野梧桐[Mallotus japonicus (Thunb.) Muell. Arg.]的变种,“同原种的区别在于:本变种的总状花序不分枝;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基部宽楔形至近心形,下面被灰白色或褐色星状毛及黄色腺点。”
这才发现自己原以为了解的其实还差得远呢。
花序分不分枝是很明显的,叶形也大致能看出来,至于叶下面被毛情况和腺点,自己所拍的照片未能体现。所以只能是一半臆测一半判断,觉得自己所见的大多是野桐,而野梧桐可能见过,也可能未见。
野桐属植物还有个非常可爱的特征,就是叶与叶柄结合部附近常常有两个突出的斑点(术语叫腺点),看去有时像两粒小珠,有时又像一对小眼睛。

顺便说说野梧桐这个名字。粗一看这名字,想当然地理解,往往容易以为它的梧桐沾亲带故,只是“野”的而已。实际上从植物分类来说它和梧桐隔得很远。类似的情形在也体现在野芝麻和小野芝麻上,它们虽然同是唇形科却分别是两个属长,而我们熟悉的芝麻在植物志里则叫做胡麻。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24 21:40:47 +0800 CST  
@闽北修竹 1014楼 2013-10-24 22:46:05
大戟科的这几种,真的很相似,只有现场看多了,才容易区分。
-----------------------------
仅就我常见到的这几种来说,白背叶和野桐没有花时也不容易区分,有花则差别明显。相对来说,石岩枫植株形态、叶的质地和形状都不大一样。
还是如您所说,现场看多了,就容易区分了,这道理如同常见到的人,见多了自然就记住了长相。我还有一点体会是,看了实物后,再去对照植物志的描述和检索表,会发现自己看实物时很多未曾注意到的细节。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25 22:19:51 +0800 CST  
@真希望快乐 1015楼 2013-10-25 11:09:17
好多野花野草就是叫不出名字,到这里来,能学到不少,如北背叶,好多地方都能见到。
-----------------------------
谢谢!
我写的的这些植物,大多是浙江金华(在浙江中西部)及周边的,范围实在很有限。有些植物分布较广,可能还能做参考。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25 22:23:14 +0800 CST  
@小卦I 1016楼 2013-10-25 12:29:16
原来野桐属里还有一个野梧桐,我也以为嫩叶红色的就是野桐这一种,现在又知道一种野梧桐,以后再看到野桐时要仔细观察一下究竟是哪一种。
-----------------------------
是呵,我也是刚知道。
我经常想,如果在野外能照着植物志的描述拍照片就容易鉴定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0-25 22:24:29 +0800 CST  
0231、蓖麻
蓖麻,大戟科(Euphorbiaceae)蓖麻属(Ricinus),一年生或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
拉丁名:Ricinus communis Linn.

现在蓖麻是不太多见了。
我小时候住在金华一个大院子里,当时由于国家的号召还是什么别的原因,种蓖麻的人很多,或者说至少在我所住的大院里是如此,似乎只要有点空地,一般都会种上几株蓖麻。。我们从小也被教育而得知蓖麻有很多的好处,其中一项是说蓖麻籽榨出的油可以做飞机上用的润滑油。
院子中的一块地方由于种了很多蓖麻,被我们这些小家伙称为蓖麻林,捉迷藏时常躲到里面。现在想起来,那也只不过是宽约十来米,长二三十米的一块地。
曾用蓖麻的籽(果实)玩打仗游戏,分成两帮人,拿蓖麻籽扔来扔去。有次一个小伙伴用蓖麻籽对我扔来,我叉开五指去挡,没想到正巧把蓖麻籽夹在两根手指之间。当时那可真是威风凛凛呵!
还有一种玩法是把蓖麻叶连杆一起摘下来,将叶子去掉,只留少许的叶脉,然后用手指勾着叶脉和叶柄交岔的地方转圈。现在想来真是无聊,实在没什么好玩的,可当时玩起来却津津有味。现在想来,至少对童年而言,是否快乐和有趣与物质的丰富程度好像关系并不大。
蓖麻的果实外面长着些软刺,果实成熟后,把果皮剥去,里面是像猪腰子形状的种子,种子的硬壳有许多小小的斑点。用一根针插在种子上,点上火把种子拿来烧,烧到吱吱地发出声响,一小股的油喷射出来,彩色的火焰很好看。
蓖麻的茎中间是空的,不过有节的地方有一层横隔。记得有一次我不知为了什么曾把一截细铁棍藏在一段蓖麻中,又把这蓖麻杆塞在一个鸡窝里,可能那时候经常玩打仗的游戏,我算是“私藏武器”?

不知不觉之中,蓖麻渐渐少了,大约它也并不像当初宣传的那么“浑身是宝”,或者按现在的话来说经济效益并不好,不过还是偶尔能见到零星的。到了我对植物感兴趣后再见到它们时,它就算是老熟人了。蓖麻的叶子和葎草有些像,但葎草的叶面上毛茸茸的,而蓖麻叶有光泽。倒是初见八角金盘时,竟然把它当成了蓖麻,后来才知道不是。
查资料,我知道了蓖麻原产非洲东北部,但是很早就传入中国了。《唐本草》中就有记载,宋代《图经本草》中有较详细的描述,《本草纲目》中更是对它形态和药用功能有详细的描述,还有多达四十一种附方。从植物分类来说,蓖麻是大戟科蓖麻属的唯一种。
从我个人来说,除了发自内心对植物的喜爱,还喜欢从植物学的角度去了解植物。说得玄一点,这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第二层境界。我觉得从专业的角度切入,会发现一些原先自己未曾注意过的东西。以蓖麻为例:叶柄盾状着生(即叶柄与叶的交汇处不是在叶的边缘而是叶面内的某个位置);叶主脉(掌状脉)的数目与叶分裂的数目相等,且每条主脉均从叶柄处出发直抵叶裂片的顶端;花分雌花雄花……这些都是以前未曾明了的。我是希望自己对植物的认识能上升到第三层“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不知道能不能够做到。

查阅自己的记录,居然在2006年之后居然没有再提到蓖麻。在这段时间里,我肯定是多次见到过蓖麻,所以没有我的记录,它们也一样存在,就像有些事情,不说,不等于它没有发生过,唉,扯远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1-05 23:21:02 +0800 CST  
@小卦I 1024楼 2013-11-06 19:07:54
蓖麻小时候常见,虽然现在很少看到有人种了,但是以前太普及了,大概不知道它名字的人很少。
-----------------------------
是,现在只零星能见到。这于现在年轻人,蓖麻可能相对就陌生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1-08 21:28:11 +0800 CST  
@温暖琴 1025楼 2013-11-06 20:51:23
小时候把蓖麻子串成一串挂在脖子上显摆。好多年没见到了。
----------------------------
看来男孩女孩的玩法不一样。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1-08 21:28:57 +0800 CST  
0232、乌桕
乌桕,大戟科(Euphorbiaceae)乌桕属(Sapium),落叶乔木。
拉丁名:Sapium sebiferum (L.)Roxb.

我很早就认识乌桕了,也许是在读书前,至多是在小学低年级。那时,金华城很小,从城中心走到田野,最多也就二十分钟的路程,田野里零星生长很多乌桕,所以我经常能看到它们。乌桕的菱形叶形状特征鲜明,树形也有物色,算是容易认出来的吧。
金华方言称乌桕“更子”,我查了些资料,还是没弄明白这个“更”究竟是哪个字。
对于儿童而言,在缺乏玩具的年代,身边的各种物件都可以做为玩物。乌桕之于当时的我,也是如此。现在我能记起的玩法有:
用一根针插入乌桕的种子(不容易插进去,因为外面有一层白色的蜡质),用火柴点上火,先是外面这一层白色的蜡质燃烧,火焰是红色的,把种壳烧焦开裂后,里面的油脂带着蓝色的火焰滋滋作响地喷射出来。慢慢地火小了,熄灭,种子变成了小小的一粒炭。
用厚竹片的一端劈开几道口子,把一粒或几粒乌桕种子夹在里面,手用力捏竹片的两侧,种子会射出去。我们经常用这个玩打仗游戏。

我参加工作后,在乡下上班,那时田野里还有种着乌桕。冬天,乌桕树黑乎乎的树干在蓝天下七扭八歪地伸展,夕阳西下时,更是显得触目惊心。那时候,是把它们当做风景来看。大约是在1989年,读到台湾诗人向明的诗《苦楝树》,这么写道:
毫无倦意的,那株/瘦成周梦蝶式的苦楝树/犹在,七掌八拳的/苦斗一方/面色凝重的秋日
我总觉得写就是乌桕的形象,而与苦楝树不甚相符。

2005年,我开始学着辩认植物,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儿时的“老熟人”。
每年大约3月底4月初,乌桕开始长叶,嫩叶带红色,鲜嫩可爱,可以当花看。5月上旬,花序形成,粗看像一条条的虫子,细看则能看出一个个细小的花苞。5、6月间,是乌桕的花期,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每一条花序上,底部的花和中上部的花不一样。6月中下旬,乌桕结出了果实,绿色,明显由三部分组成。到了10月份,乌桕的叶子开始变红,果实则慢慢变黑,并且开裂,露出里面白色的种子,一般都是3粒。乌桕的红叶与黑白交加的果实种子,对我来说是深秋的美景。
但是在金华一带,当然仅就我所见而言,乌桕树上多虫。我曾在一棵乌桕树上有很多毛毛虫,在啃乌桕的叶,有的一张叶上都有几十条,看得我心里发毛。

查植物志,才知道乌桕花单性,同株同序,花序总状。,花序中上部的全是雄花,雌花只位于花序的底部(就是如我看到不一样的花)。而种子外面那层白色蜡质,是假种皮,里面才是真正的种子。
2012年8月,知道了白木乌桕(白乳木)。
2013年7月,在温州泰顺县见到山乌桕和小乌桕。
查《浙江植物志》,浙江省有4种,我算是全见过了,除了乌桕,其他都接触很少,就不另外写了。自己觉得山乌桕见了还能认出,其他两种没有把握认出来,尤其是小乌桕,可能很少,浙江植物志上说“产泰顺”,估计其他地方没有,或者至少没有见到。

乌桕这个名字耐人寻味,但也有些不知所云。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1-08 21:34:10 +0800 CST  
0233、油桐
油桐,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属(Vernicia),落叶乔木。
拉丁名:Vernicia fordii

自己的印象中,似乎是2011年4月25日在金华安地镇小同村初次见到油桐,当时在小溪边离我稍远的地方看到满树粉色的花,带给我一些喜悦。第二天,同时在CFH群里请教,网友花果菌说是油桐。又认识了一种植物,自己比较兴奋,还改了晏几道的词,记做:“记得小同初见。”
2012年4月,先后在安地小同村、永康大寒山见到油桐在开花。又在金华一位强驴(行走金华的大雁)的户外行走回顾里看到满地油桐落花的照片。看来,洞桐在金华一带还是比较多的,只是自己见到的机会不多。

写到油桐时,突然想起来自己2008年8月2日在金华北山仙瀑洞附近曾见到一种植物结了果实,当时请教过,有人说是油桐。一查,果然是油桐。这么说来,自己初见油桐并不是在小同村,在小同村最多算是初见油桐的花。我觉得这事说明两点:记忆不可靠,事实和诗意有距离。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1-15 23:37:10 +0800 CST  
漏写了大戟科大戟属的猩猩草和一品红,因为都是大戟属,编号就补在钩腺大戟下了。


0219-2、猩猩草
猩猩草,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Euphorbia cyathophora Murr.
别 名:草一品红

2009年8月14日,我在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景区见到一种种植的植物,当时凭积累的一点植物知识,从它的花形上判断,觉得是大戟科的。第二天,在三亚西岛上又见到这种植物,这次是种在花盆里。回来后,记不清是请教得知还是自己查出来,把这种植物定为一品红。
2011年,自己把照片上传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鉴定为一品红。
写“青眼草本”系列到大戟科时,看到自己的植物名录中有猩猩草,可又想不起来是什么了。查照片,原来就是自己以为的一品红。看照片的鉴定信息,自己共上传了两张,其中一张自己鉴定为一品红,网友老蒋鉴定为猩猩草。另一张自己未鉴定,陈杉老师鉴定为猩猩草。这两位都是自己信得过的,他们的鉴定应该不会错。
查《浙江植物志》,有猩猩草(但没有一品红),原产北美。再查《中国植物志》,有猩猩草也有一品红。两者对猩猩草的描述并不完全一致,如浙志说是“一年生草本……花序下部的叶部分或全部呈紫红色或红白色斑块。”,而中志说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总苞叶与茎生叶同形……淡红色或仅基部红色”。比较而言,具体到这里,我还是觉得中志更权威更准确。但若是浙江原有的植物,泛泛而言的话,我则更相信浙江志的描述。
而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Willd. ex Klotzsch)是是同属另外一种,自己也拍到过。两者一个是草本、一个是木本。外观上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猩猩草花下的叶状苞片淡红色或仅基部红色或是有紫红、红白斑块,而一品红的叶状苞片全部是深红色。另外,仅就自己看到的而言,猩猩草的叶子常有分裂,而一品红叶全缘的居多。
回想起来,自己初见猩猩草时,观察还是不够全面,比如说是草本还是木本都没有注意到。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1-18 22:37:00 +0800 CST  
@小卦I 1035楼 2013-11-19 20:49:52
一品红公园里很常见,猩猩草没见过,大概它只适合海南这样的热带气候。
-----------------------------
是呵,猩猩草我只在海南见过。不过我在江浙一带见到的一品红都是花盆里种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1-19 21:59:38 +0800 CST  
0219-3、一品红
一品红,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灌木。
拉丁名:Euphorbia pulcherrimaWilld. ex Klotzsch
别 名:猩猩木

我忘了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一品红,回想起来,应该是比较早先见别人拍的一品红照片,对它有些印象,很久之后,自己才亲眼见到一品红。
大约就因为对一品红有些模糊的印象,当我见到猩猩草时,还把它与一品红与搞混了。这两者也确有相像之处,这从一品红另有一个名字就叫猩猩木也能看出来,而猩猩草的另一名字恰恰是草一品红。一草本、一木本,就是两者的区别吧。

看中国的古典小说,常常见到“有诗为证”,其实诗并不能证明什么,而且这些诗还恐怕还是虚构居多。金庸在《书剑恩仇录》第十回中有“后人有《西江月》一首为证”说:“刺嫖二客有谁防?屋顶金钩铁掌。”这当然是戏说,而且我觉得谑得过头了。对我来说,自己见过什么植物,文字记录对自己当然是有用的,但总是欠缺了。而对别人而言,唯一有力的证据是照片,但是现在照片也能PS造假。
查自己拍的一品红照片的日期,只有两次:2011年1月24日在金华二环北路芳溢花市;2012年7月27日在重庆解放碑的花坛里。
2013年11月7日,在金华府城隍庙里,见到很多种在花盆里的一品红,居然正在开花。但是当时没带相机。回家查《浙江植物志》,“花期12月至次年2月。”《中国植物志》则说:“花果期10至次年4月。”
自己记得此外肯定还多次见过一品红,但找不到证据……

一品红这个名字很好,但查来查去,还是不知来历。我猜想这可能是较新的名字。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11-19 22:16:28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