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田漫录

有趣的是,唐朝女人非常热衷于头顶高大的发髻,不惜依靠假发使发型一味向上高耸,然后再四向做出不同的发展,以至于男人们都不能忍受。有大臣奏请唐太宗下令禁止女人梳高发,太宗也不止一次的训斥过他疑惑不解的问令狐德芬(唐史学家)“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后来唐文宗也受不了,下令“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等(《新唐书•车服志》:“妇人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彩帛缦成履,而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及吴越高头草履。”)
这些女人们丝毫不顾,依然自我放飞着,高大的发髻流行如故。最后谁也没有办法,只得放而任之。王谠《唐语林》书:“唐末妇人梳髻,谓‘拔丛’。以乱发为胎,垂障于目。”这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拔丛!
好了,衣服倒简单,她身穿紫绣短袍,脚蹬青丝轻履(扎着青色鞋带的轻便鞋子)。
胸前佩龙纹匕首。
一切准备停当,于额上书写太乙救苦天尊之名,倏地一闪就不见了(或咻地一下就消失了)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21 18:04:12 +0800 CST  
(3)薛嵩的等待
薛嵩作为一员武将,以力量著称,南征北战经历不浅。可田承嗣这个心头大患,使他变得犹豫和软弱。强者不总强,弱者也不总弱。好人生出的坏,坏人生出的好,因为冲突分明才更具人性,都是挺不错的素材。红线一离开,薛嵩:
“反身闭户,背烛危坐,常时饮酒数合,是夕举觞十余而不醉。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堕露……”
袁郊用了一句半,三十四个字,刻画一种焦虑:他回屋关上门,背对灯光坐的直直的,无人可以倾诉,只得通过喝酒缓解紧张,那些酒却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必须点灯,因为要等人等消息;无法面对灯光,因为那光亮照的人心烦。长夜待旦,半暗中,他眼珠紧张的转动,也许会咄咄自语,心里肯定早已翻腾过无数的假设,无数的对策,无数的希望,无数遍构思那封寒暄信。心事很重,耳朵却竖的分外灵光,一丁点声音都不放过,比如类似远处的晓角声,比如一颗露珠从树叶上滴落下来的声音(文中用来形容红线的身姿轻盈),这就是等待。
(4)关于盗 唐时多有盗侠形象,唐笔记小说中的侠士们大都实施过偷盗的行为。一方面,这种行为在特定条件下被人认可为有道之盗。另一方面,这种行为特别能体现出侠士们的高超武艺。比如红线,到了那个地步,就是取走田承嗣的人头也不在话下,这是无声的宣誓:头颅只是暂寄项上而已。其三,有时侠士们将偷盗视为一种娱乐活动,藐视权威,顽劣任性。太平广记里也有丁秀才、潘将军里的大盗和田膨郎等。但普罗大众们能够接受,认为类似的任侠,绝非平常盗窃。采取“盗”这一手段的背后,不是为了自己和金钱,而是为了取义。这不仅需要勇气和担当,也是特殊社会环境中“私力为公”的非常途径,与“士之怒”暗合。熟悉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那是一种感觉:举重若轻,道来平静,却能使见到、听到、接触到的人们内心澎湃,热血沸腾。这种无所畏惧的殉道精神,发挥的淋漓,便是侠之大义。一位大侠,必定有此种坚守。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25 10:48:25 +0800 CST  
袁郊后来用了一个词,就是田承嗣收到了薛嵩送还的金盒后:“捧承之时,惊怛(音达)绝倒” 惊怛绝倒真形象,能想象出来:眼珠瞪大,瞬间石化,自信崩塌,轰一声,连话都不会说了。盗取后再光明正大的送还,岂是要财那样简单,完全是给老虎拔牙,是去拨弄刺进“坏人”心室里的刀子,鲜血直流。

(5)田承嗣睡觉的情况
很有画面感,士卒在庭院里来回巡逻,屋内的走廊里有外宅男守着。寝帐内东西很多,枕头前面的布囊里放着把七星宝剑,宝剑前有一个开着的金盒,里面写着田承嗣的生辰八字和北斗神的名字(北斗七星是主命星,根据每个人的生辰,由一位星君主掌)表面布散着名香美珠。古人特别喜欢装扮自己的床,有小床几放东西,花、书或小玩意不会少,帐子上还能画画写诗之类的。田承嗣,穿睡衣,头上包着黄色的绢纱(睡帽)发髻上插着簪子,用有纹理的犀角枕头(文犀通灵)曲着腿侧卧。红线拔他头上的簪子,系他睡衣上的绳子也不能醒。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6)关于时间
夜漏将传 天黑后开始报更时,薛嵩就忧虑的站在院子里了。
一更首途 即19点后出发。一更为(19点到21点),除过谈话和收拾的时间差不多八点前出发。
子夜前三刻到达魏博 子夜(23点至1点)前三刻(古时分一昼夜为百刻,三刻相当于今天的43分钟,子夜前三刻为22点17分。
三更复命 23点至1点回到潞州。去魏博用时长,回时快,因为“忧往喜还”。红线“当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靠的是神力轻功。对比一下,薛嵩得知情况后,立刻发使乘快马去魏博还盒子,夜半方到。
12.贻伊戚 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给自己留下忧患。例“我之怀也,自贻伊戚”(《左传 宣公二年》)
13结局 大患已除,红线使“万人全其性命”前罪得赎,可以还其本形了,于是选择遁迹尘中,以修来世。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25 10:50:04 +0800 CST  
(七)韦驺
1.驺(音邹) 意指古代养马兼管驾车的人;也为姓氏。韦驺韦騋(音来,意为七尺高的马)兄弟二人的名字都与马有关。并未查到韦驺其人是否真实存在,许是因为驺一考未中便不再考,后有做官的机会又以病辞之,最终听仙乐顿悟,潇洒不羁的归隐了,因此不甚留名吧。在《太平广记》神二十一中述此人:鬼神避之。
插曲:什么样的人鬼神避之?好像我不是。记得儿时某夜三四点钟,听见屋外空地传铃声忽远忽近,慢慢走路的节奏,很是迟重。远时如在烟中飘渺,近时就在窗下停滞。我内心恐惧,总觉得有东西透过窗帘缝隙向内看,这并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万一和它对上眼,让它终于看见这有个人就完蛋了!我只得用棉被捂住头,不敢出气,在恐惧和缺氧中昏睡过去。挨过那一晚后,就变成缠人鬼,无论如何不肯独睡。大人们不晓得,我笃信那一夜是侥幸逃命,多亏没去用眼睛看、闭气闭的好没被发现,否则窗外会伸进一条铁链子,紧锁住脖子把人拽走的。至于脑子里哪来的这种印象,就不得而知了。
那时大人工作忙,无暇安抚莫名其妙的孩子,去细细了解来龙去脉。最后,迂腐生硬的父亲扔下一本《不怕鬼的故事》就不见了(可能是加班去了)。他指望用此书来启迪教育,解决孩子的害怕问题。无奈本人彼时不够成熟,既参不透书中那些壮士文人遇鬼时怎能从容落拓,还能玩笑打趣?也理解不了鬼也很怕人,也会有鬼比人更可爱有情的情况。
总之,通过这本书,并没有令我解放思想变得大胆,也没能解决现实问题,反而得以读到更多的此类物态:什么面黑的,如盘的,长脖的,变形的等等,有了更丰富的意识库,夜夜噩梦。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好玩可笑。所以诸位,指望着用哪本书来教育孩子怎样怎样,结果常常会不如所料。(后来专门回头看过,这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很好看哈哈哈。)
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样的人鬼神避之?古人认为:行善积德者、品德方正无亏者(阴德厚重得上天庇佑)得道的道士(能除邪)、身体强健者(阳气重)等。《韦驺》主要记述宿命论,讲因果报应,命由天定。这是一种纯中国化的思维方式:“幽冥之途,无枉杀者”乱世中不甘的人们有了这种甘心的解释,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1-25 16:34:51 +0800 CST  
2.长啸 古时一种有固定曲制的艺术形式,蹙口而出声,似吹口哨。《集韵》:啸,吹气若歌。
捋捋发展小史:先秦“啸”在女子中流传,主要为表达情感,后来不知怎的被士大夫们拿去用了,经过由俗而雅的流变,魏晋时“啸”有了明确的五音并达到鼎盛,阮籍是最杰出的啸者,遗有“阮氏逸韵”。(传说阮籍得到两位神仙老师的启迪:一是苏门真人,苏门长啸之典即出于此,也于诗中常见,白居易:“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第二位是孙登(神仙传云,此人穴地而坐,弹琴读《易》,冬夏单衣,人视之,辄被发自覆身,发长丈余。又雅容非常。。。。阮籍与其切磋技艺之处,被称为“啸台”,王维有“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啸台”还叫阮公啸台或阮籍台,在今河南。想象二人对坐,不言语,只以口哨交流,如同两只鸟,也十分清奇。)到了唐宋时期,啸有了专门的乐谱,唐人孙广著《啸旨》一书,被认为是唯一记载“啸”的专著。元明以后“啸”逐渐失传。这种艺术形式原有专门路数,失传后又由雅而俗,退化成现在的吹口哨。我有觉得,蒙古族之“呼麦”应为类似形式,只是存于不同的体系。
从内容上看,有三种啸常见于文献:“长啸”( 蹙口长声发啸,即阮籍之啸)“吟啸”( 且吟且啸,发啸之时间以吟诗,又称啸咏)和“啸歌”( 以啸声模拟歌的曲调,最类似今天的吹口哨)。从形式上看,也曾存在过啸指(也如同今天的一种口哨,将拇指食指含在嘴里打啸,声音很大)和啸叶(用树叶发声,柚子叶最好,可由于凭借树叶,因此不认为正宗的啸)。比如《齐物论》有:地籁(风吹孔穴之声)人籁(人假于各种器物发声)和天籁(万物自身之声)的说法,可见啸属于“肉声”,最强调不假于物,才能归于天籁。有人进而认为,唱歌源于啸,所以只能被称为“啸余”。啸以“自然之至音”贴近纯真,符合魏晋时士大夫的追求,所以才会大大流行于文人间,成为一种音乐形式。
可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和“抬望眼,仰天长啸” 的长啸都是独特的艺术形式,遵循一定的啸谱,不是随便人都会的。
然而,啸还有如下功用:
招魂 汉代方术之士的“特异功能”之一,利用啸声招魂。难怪老人家总告诫我们:晚上不许吹口哨。
气女人 《世说新语》和《江左名士传》里都记载了谢鲲的一件事(投梭折齿):“邻家有女,尝往挑之,女方织,以梭投折其两齿。既归,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这位邻家女“投壶”功夫了得,一击必中,而谢鲲招惹人家漂亮姑娘,废牙之后故意长啸,意思是打虽打了,丝毫不影响我的名士风度。的确,对于啸而言,嘴里有豁反而更方便。
撼天动地 唐伯虎曾感叹:“安得善啸之士,以谱其声而习之,登泰山,望蓬莱,烈然一声,林石震越,海水起立,此亦此生之大快也。”烈然一声果真亮瞎我的双眼,这简直是“河东狮吼功”,啸谱记载之声,有十二种啸法,通过控制唇舌,的确能够:有石破天惊的气势。
养生 道家有长啸养生养气的秘笈。估计今时晨练中有人呼呀啊呀哇呀的高声大喊,便是得此真传,但这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啸了。
甘泽谣被人们称为音乐小说并不为过,里面的各色人等男男女女,大多精通音律,富有艺术细胞。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1-26 13:35:38 +0800 CST  
3.逸群公子 虽为韦驺自称,实有来处。西晋•成公绥《啸赋》中曾虚拟出一位“逸群公子”借以描述一类人。此类人“傲世忘荣,绝弃人事。” “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情至慷慨便以长啸舒之。这真省事,有前因,一见此名,便知韦驺为人。
4.见辟 被征召来授予官职。
5.“幽冥之途,无枉杀者“的证据
弟弟韦騋在洞庭湖(云梦泽)溺死,驺大恸,欲焚湖神庙,理由是有钱的商贾都能获救,弟弟困顿憔悴竟不得庇佑,真是神仙也凉薄。湖神畏之,盛装于梦中相见解释,打开头就是这句:幽冥之途,无枉杀者。原来韦驺的父亲非常正直,曾大撤淫祠,不想撤错了两座,被告上天庭。天帝最后准许以韦家一子(“退不能知其道,进无以补于时”的儿子)向废庙之主谢罪。这是没办法的事。后来,湖神将騋尸奉上,韦驺也没有烧庙。事情没完,这位湖神还用“咸池”之音,助韦驺觉悟。此亦韦驺为鬼神避之的证据。湖神并非怕烧庙,而是质问的话句句在理,穷困者也应得到庇佑才对。
6.洞庭张乐 常用典故,即“咸池之乐”( 相传为尧乐,一说为黄帝之乐,尧增修沿用。)出自《庄子•天运》所说的至乐之理。《庄子•至乐》中描述:“咸池九韵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不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唐李朝威《柳毅传》写柳毅救龙女,洞庭龙君在水府凝碧宫设宴款待,张广乐(奏咸池之音)一段,仔细描写了仙乐的具体情况,摘录于下:
“初,笳角鼙(音皮)鼓,旌旗剑戟,舞万夫于其右。中有一夫前曰:“此《钱塘破阵乐》。”旌杰气,顾骤悍栗。座客视之,毛发皆竖。复有金石丝竹,罗绮珠翠,舞千女于其左,中有一女前进曰:“此《贵主还宫乐》。”清音宛转,如诉如慕,坐客听下,不觉泪下。”
唐元结曾作补乐歌十首•咸池:《咸池》,陶唐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尧德至大,无不备全。凡二章,章四句)
元化油油兮,孰知其然。至德汩汩兮,顺之以先。
元化浘浘兮,孰知其然。至道泱泱兮,由之以全。
洞庭湖神掌管《咸池》十分合理,韦驺本来不相信自己能忘怀苦恼,可这位有音乐灵性的人,一曲终了,就明白一切,尽释浮世之忧了。此甘泽谣最短小一篇。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1-27 17:59:16 +0800 CST  
(八)圆观
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说唐传奇“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本篇点睛之处在诗笔,文末圆观唱《竹枝》词两首,相辅故事,动人心弦。先录下为证:

其一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往相访,此生虽异性长存。
说的是:曾经交好,历历在目,此刻却不能再叙。旧雨来赴前世之盟,心中十分感念,此身已入轮回亦不改初心。
其二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说的是:那些前尘后事令人感伤,就算心如明镜也是无奈:一切本就因缘重重难以厘清,既有上辈子的宿命,也有这辈子的牵绊。你在这里寻找了很久始得对面,却毕竟隔世殊途。朋友啊,莫要再近前,就遥遥相望吧!非我绝情,还赠竹枝曲,愿君不执着过去,勤修不怠,才能殊途同归。

谢灵运诗中就有“三生石上”,可三生的典故却是自甘泽谣而弘。再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并非始自男女爱情的旷世延续,却是缘于男子间友谊的长情之约。这个故事曲折耐读,充满忧伤,将人与人之间的神秘隔膜,描写得十分传神。掩卷而思,其实这层隔膜也很能诠释那句: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1-27 18:00:50 +0800 CST  
1.圆观 高僧名,善种田懂音律,人称“富僧”,身世不明。这还有桩公案:苏东坡曾以甘泽谣删改著《僧圆泽传》。时人(《冷斋夜话》)云:“东坡何以书为泽?必有据,见叔党,当问之。”可惜后来始终无解。也有人猜测是笔误。不论如何,出现一个情况,苏之前都称圆观,苏之后各类文献有了圆观和圆泽两种(可见如今传世的文章,会存在多少缺漏谬误)
2.洛阳惠林寺 唐中叶官僚捐立的一所私家佛寺。捐者就是李源的父亲李憕。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任东京留守,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反叛,憕寡不敌众,誓死不降,被叛军砍下头颅。不仅如此,安禄山派段子光持憕首级在河北一带恐吓众人。平原太守颜真卿用计将其夺回,以草做身,将首级缝在上面,才装棺入殓。皇帝赠司徒,谥忠烈公。李憕用一别院,捐造惠林寺,也没想到成为小儿子李源的归宿。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在去洛阳的途间路过此寺,作《山石》。
3.李谏议源 即李源,依旧唐书记载:破城之后,源八岁,为贼人所俘,辗转卖与民间。被其父的旧吏所赎。唐代宗曾授官,源心如死灰,无心仕途,决意不婚,戒酒肉,宿寺中为居士。他早早掘一土坑,作将来之墓,不时地躺在穴中感受,一过就是五十年。后来经李德裕表荐,穆宗再授左谏议大夫,赐绯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以示光宠。李源年事已高,拜谢接受,后卒于寺。在小说中,情节基本相符,只是提到李源与圆观在葛洪川分别后三年,接受了谏议大夫一职,一年后亡。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1-28 14:39:58 +0800 CST  
4.忘言交 不须凭借语言就能心意相通的朋友。源宿寺中,和从前的朋友不再往来,只与圆观交好,三十年中,每促膝长谈,以昏达旦。因此圆李之谊,也受俗世诟病,谓以清浊不伦。想来也通,以源早年的伤心经历,如果离开朋友的悉心化解,有涯之生也是苦海。三十年后二人能相邀共游,虽然一游永别,却也说明李源的心境较从前好了许多。
5.故事从一个分歧开始
二人游蜀求药时,对路线产生分歧:圆观想走长安,穿斜谷(陕西终南山北谷口)出;李源想向荆州,从三峡(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出。两条旅游路线的策划都有考虑,前者是想避开王姓妇人,后者是想避开尘俗之事。一争半年,总得有个人牺牲,圆观说“行固不繇人(不繇人:由不得人)”于是取道荆州。至荆江上峡时(即瞿塘峡,正应了竹枝词中:“却回烟棹上瞿塘”之句,指二人曾于瞿塘峡诀别,待重聚后,再续前缘之意)圆观还是见到了不想见的人:一位正在泉边打水的王姓孕妇。避无可避,他哭泣起来。李源方知好友三年前就该投生转世,却因友情不入轮回。此番业已撞破,悔之已晚。既知命有所归,圆观只得安顿后事:
(1)用符咒为王氏催生。
(2)不要久留,葬观于山下。
(3)婴儿出生洗浴后三天可来访,“若相顾一笑,即某认公也”。此一笑之约。不知各位有没有感觉,小婴儿的笑是很神秘的,尤其一岁以内,独自在那里笑的时候。你不知道他头脑中有没有想法,或者正在想什么。也许当它什么都知道的时候,只是不能表达,什么都忘记的时候,语言就开始发展了。除了这一笑,还有两个著名的三笑,秋香三笑、虎溪三笑。(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4)十二年后,杭州天竺寺外,还能再见。
当天孕妇生了个大胖小子,圆观亡。李源依言而行。伤之,悔之,泣之,无心再游,独自返回惠林寺。
这真是:
轻舟相伴下瞿塘,折柳泉边悔恨长。
一笑相酬自为证,红尘十载两茫茫。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1-29 12:56:19 +0800 CST  
6.故事的结尾
十二年后的秋天,李源赶往余杭天竺寺,以赴好友之约,他是切切的,四处寻访,直到晚上也不见人影。其时葛洪川畔,月色凉凉,一双髻牧童,骑牛而来,正是十二岁的圆观。李源连忙上前拜见,问:圆观吾友,你都好吗?圆观并不接话,说:“真信士!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不堕,即遂相见”。等了十二年,也许李源无数次的想象后与朋友见面叙旧的情景,可到了当时,却无由说话,只得潸然。是什么东西隔在二人中间,时间?空间?层次和见识吗?是轮回的那个想通因果变得自由,而剩下的那个还停在对遗憾和情感的执着中不能自拔。所以圆观用了“坠”这个字。
余音袅袅:从相见一刻的表现就能看出,昔日知音已成殊途,圆观已经得道无碍,而李源还是个俗子。和尚不是无情。相比人之常情,显的无情罢了。有人提出,故事始终只有两生没有三生。于是也有人考证:李、圆初见时的是本身,一笑之约乃圆观的后身,在天竺寺外的牧童则是圆观的化身。我觉得不能被说服。
细细玩味,所谓三生轮回,更应该是:一生,李源和圆观在惠林寺初次相遇直到瞿塘转世,三十多年。
二生,应自一笑之约至天竺寺分别后四年李源去世。约十六年。
而这第三生,便是竹枝词中所做的瞿塘之约,李源死后的事了。圆观在词中吐露:“此生虽异性长存”、“却回烟棹上瞿塘”。他并未改变初心,只是希望李源修行不坠,待尘缘了尽,再重聚瞿塘,继续那未完的旅程。
在哪里结束,还从哪里开始吗?并不是简单的接续,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开始。中国人的画圆观念,已展现的十分淋漓。所以,这个故事虽然忧伤,却不是个悲剧。
戊戌九月,与挚友同访杭州天竺寺,虽然正逢金桂花的香气,却未言及圆、李的旷世情谊。今于卷中,更参得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之差别,谨以诗记之:
瞿塘峡上旧光景,天竺川边几度行。
蹊下无言花隔岸,竹枝一曲赠三生。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1-29 12:57:51 +0800 CST  
(九)许云封
1.许云封 唐贞元间吹笛高手,名字是其外祖父李謩(音莫)抱着外孙请李白给取的。李白正坐在亭子里,高声要酒,九十多岁的贺兰氏赶紧安置,李謩赶紧吹笛助兴。李白醉后在孩子胸前写了首诗迷:“树下彼何人。不语真我好。语若及日中,烟霏谢陈宝。”(树下人:李 。不语是莫言:謩 好是女子:指外孙日中是言午:许。烟霏谢陈宝是云出封中。连起来就是:李謩的外孙许云封。)李白有没有写这首诗,有没有这回事,本身就是个谜了。但全唐诗里收录了这首五言绝句:《李白名许云封谜》作者为无名氏。
2. 李謩 也是个传奇人物,开元年间教坊首席吹笛手 。元稹《连昌宫词》记录了“李謩偷曲”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最早的盗版侵权事件: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望仙楼宴饮,因为时间长宾客们越来越吵,连音乐都奏不下去。玄宗就让高力士宣布,下一个节目是“念奴”(著名歌妓)唱歌,“二十五郎”伴奏(邠王李承宁,善吹笛)二人都是重量级的,宾客们瞬间安静。二十五郎演奏的是西域《凉州词》,尚不普及。当时李謩还是草根,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碰巧,反正把曲子记下,第二天便能在酒楼演奏。结果还恰巧被唐玄宗给听见了。盗版!玄宗很生气惊讶,又赞叹李謩的能耐,最后也没把他怎么样。
还有个诠释“艺无止境”的梗,记载于唐人卢肇的《逸史》卷三《李謩》,讲他的笛子技能已经非常高超,压倒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直逼李龟年、马仙期。即便如此,他在越州镜湖偶遇孤独丈,还是印证了山外有山,艺无止境。他心虚下来,又更上层楼。前期文献中,孤独丈是蛟龙所化,后来演变成一位其貌不扬的老头子。这个故事《乐府杂录》也有记载。但是李謩从未见于正史,主要因为他技艺虽高,地位却不高。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1-29 12:59:40 +0800 CST  
3.梨园法部 《新唐书.礼乐志》:开元二年,唐玄宗把演出燕乐的伎工从太常寺分离出来设立了内教坊,又在长安、洛阳两地设置了四处外教坊。宫中特选的尖子三百名,由玄宗亲自培训,称"梨园弟子"或"皇帝弟子"。即"梨园行","梨园弟子"的来处。法部是专门演奏法曲的部门,法曲又称清雅大曲,属于宫廷燕乐,演奏者技艺高超,队伍庞大。霓裳羽衣曲就属于法部。
4.小部音声 唐朝梨园法部特设的少幼班,都是十五岁以下的,从小培养艺术人才,许云封就在其中。
5.《荔枝香》 曲名,许云封中记载了一件重要事件:天宝十四载玄宗和贵妃在骊山小住,六月一日是杨贵妃的生日,玄宗命小部音声在长生殿奏新曲,恰逢南海(广州为南海郡)荔枝,于是新曲被命名为荔枝香。陈寅恪考证白居易长恨歌中时空关系,根据可信史料得出一结论:明皇与贵妃从未于夏日同在骊山,专门指出甘泽谣此处失实。照此看,白居易、袁郊、杜牧、欧阳修等一大堆人都错了,他们要没错,陈寅恪就错了。作为后辈,只得存疑慢考。
6.品评竹笛 是本篇的精彩一处,专讲好竹笛的制作标准。饶是外行也很爱看。
又谓韦公曰:“竹生云梦之南,鉴在柯亭之下。以今年七月望前生,明年七月望前伐。过期不伐,则其音窒;未期而伐,则其音浮。浮者,外泽中干;干者,受气不全;气不全,则其竹夭。凡发扬一声,出入九息。古之至音者,一叠十二节,一节十二敲,今之名乐也。至如《落梅》流韵,感金谷之游人;《折柳》传情,悲玉关之戍客。诚有清响异音,非至音,无以降神而祈福也。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所以知非外祖所吹者。”
柯亭 在浙江会稽,这的竹子所制之笛称“柯亭笛”,质量极优。
七月望前生 农历七月十五日之前。
落(音烙)梅 《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表达好景不长。后面说金谷园(西晋石崇的别野),游此园的人听了梅花落,会很有感触。
折柳 即折杨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悲玉关之戍客”
已夭之竹 还没有长成熟就死掉的竹子。成熟过头的声音窒,没成熟的声音浮,而夭竹,直接破音吹裂。后来果然吹裂了。吹裂或者弹裂乐器的桥段在传奇中经常出现,为了衬托大神级演奏者的能耐。也有抒情到极处,凡物都不能承受的意思。现代也有摇滚演奏者在现场,把吉他弦都弹断了,或者摔掉,不知道心情是否一样。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1-29 13:00:12 +0800 CST  
近年清宫剧颇受欢迎,如果细节上能避免一些低级错误就更好了。
《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这本书就值得记一笔:它不厚,浅显,无虚构,有意思,还具参考价值。应为爱好者的必读书。
内容分三块:北京郊区的满族、京旗的满族和府邸世家的满族。下层、上层生活都有记述。时间跨度上溯至清朝中叶,下限到解放前夕,重点在辛亥(1911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

小示留念: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3-06 10:32:18 +0800 CST  
此时读陈寅恪也许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春天,应该是开朗、明媚的。这个“著书唯剩颂红妆”的人十分忧郁。压抑很忧郁,爆发也很忧郁。有一种熟悉的幼稚天真,一种熟悉的愤怒苦闷,这感觉不好拔除,使我终于不能将它播种在书田里 ,或许它更合适默默的生长在心田里。用键盘录入几条,聊发纪念。
1.王国维纪念碑铭。(陈寅恪撰文 ,碑式梁思成,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
唐宪宗曾命韩愈撰《平淮西碑》,纪念裴度平定淮西(今河南省东南部)藩镇吴元济的战事。此碑立好后不久便被李愬的部将石忠孝,以麻绳拽倒,挥锤砸断。是因为有人觉得韩碑将裴度的作用说得太重,对李愬(音肃)的功劳说得太轻。李愬的妻子唐安公主撺掇宪宗磨去韩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就有了一碑二文的公案。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中提到:“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并叮嘱学生将意见不多也不少的带回去,文中引用了这桩公案。
另:其实自古,绝望的文人都会有抛弃世俗的想法和行为:一是寻死二是出家。郭沫若对王国维一生的评价“研究学问的方法是近代式的,思想感情是封建式的。”
2.《论再生缘》 陈生命情感宣泄最畅快的作品。
3.他们
1)陈序经:
给他一些时间,陈序经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教育事业上的奇迹“
傅斯年和杭立武“抢运”陈寅恪,是陈序经将他留在岭南。同时,为岭南留下了一众学人,如姜立夫等。。
2)张伯苓、吴宓(与陈一样横跨三朝)
3)冼玉清 (碧琅玕馆主) 高谊朋友,得陈父子两代人题匾写联。
“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儿女”
”我向往‘贤人君子’的人格,我讲旧道德、旧礼仪、旧文学,讲话经常引经据典,强调每国都有其民族特点,文化背景与历史遗传,如毁弃自己的文化,其祸害不啻于亡国“说她遗世独立的可爱不过分。
4)黄萱 助手,40岁家庭妇女,却有“门风家学之优美”陈谓之:拿的起,放得下。与冼玉清一样,是陈晚年生涯中重要的朋友。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3-27 12:42:35 +0800 CST  
5)汪篯(音减) 陈喜欢的学生,才华突出。一位可爱的,却没有逃过悲剧命运的学人。他带着郭沫若和李四光的信请恩师北上,四年的变化有了隔膜,他必然的成为一个宣泄口。陈寅恪说了气话:“你不是我的学生。”惶恐、遗憾的他北归复命。汪篯看重老师,后来托人给陈带去喜欢吃的点心,陈收到后很高兴。汪篯撰写了解放后第一篇有见地的论文:《唐太宗“贞观之治”与隋末农民战争的关系》,又在关于唐太宗的报告里,提到唐太宗中晚年的政治。1962年,有《海瑞罢官》、有“魏征精神”,各方势力在积蓄。书生就是书生。后来的造反派这样批判:“海瑞精神突出骂,魏征精神突出反。”1966年 汪篯自杀于家中,成为疯狂年代的第一批祭品。
6)周连宽 “书虫”,又称“一口准”(在旧书摊上说哪本古籍值多少,就值多少)一生只好目录学,大半生于图书档案打交道。为陈搜寻史料十年有余,后有著作《大唐西域记史地探究从稿》(洛阳伽蓝记之后,想看大唐西域记,一直很畏难,这书应能有一些助力)
7)蒋天枢 厚道而严谨,在政治运动最炙热的时候,在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中写道:“陈寅恪,六十九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后来主持整理编辑陈寅恪的遗著,擅长诗经、楚辞。
8)刘节 擅长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梗直。1955年批胡适、1957年“大鸣大放”时说心里话,做惊人语,1958年“大跃进”说:“什么大跃进人人意气风发,人人一起发疯倒是真的”给自己招来一大堆大字报,提出挑战的是大部分师生,接受挑战的只有刘节一个人。他说:“历史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家要坚定不移,不要因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六十年代,他《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等引起轰动和愤怒遭到全国学术界的批判。一次会议上他说:“我写了一篇《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为当前政治服务》,结果就开大会批判我,在大会上我没有认错。很多人劝我退休,我相信党,所以我不怕。”
9)梁方仲 一生研究中国经济史,尤以明代经济成名。从一开始坚持:陈寅恪不能批判,是万炮齐轰的“粉红论”。他说:“学术的价值比较有永久性,政治只能解决一时问题。”数十天,对梁方仲的批判创了校纪录,被贴大字报两千张,全系停课三天批,座谈两百五十多次。
10)金应熙 文史知识通古博今,陈的学生。在学术与政治间疲于奔命,失去了治学心境。因为文章写得好,成为运动中的“刀笔吏”,写了《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陈听夫人逐字读完,勃然大怒“永远不让金应熙进家门”。后来陈寅恪作《吕步舒》“不识董文因痛抵,时贤应笑步舒痴”
吕步舒,汉朝经学家,拜董仲舒为师后改名步舒,意思师要追随恩师。一次,董仲舒想通过高庙失火事件规劝皇帝,写了篇文章,被对头当成黑材料告发。皇帝让吕步舒处理,吕不知是老师所写,便说这纯属胡言乱语,丧心病狂,荒谬绝伦,妖言惑众。。。廷尉张汤说按侓条当处死,当知是老师所写,后悔莫及。
运动过后,陈序经带着金应熙登门道歉,学生跪在老师面前。陈说:“你走吧,免我误人子弟”。是一位天赋高,心地好,嗜书如痴,才华横溢的学人,也是学生极为喜爱的老师。现在看来,金应熙 是时代的受害者,也是被毁灭者。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3-28 11:17:11 +0800 CST  
11)新谷莺 原名傅谷莺,戏曲演员。充满艺术灵性,常驻上海大舞台、上海共舞台、黄金戏院及天蟾戏院等。文化程度小学二年级。(陈爱听戏,早年在欧洲求学,就喜欢看歌剧,晚年寄情于曲韵、乃乐之所依。“金楼玉茗了生涯”)后来大兴样板戏,金嗓子新谷莺年龄大了,演配角时,一开口就满堂掌声。八十年代,为新谷莺伴奏数十年的最优秀的乐师傅永寿去世,她就很久再未登台。
她说:“唱,还有什么意思?”
十八年后,1997年1 月5日,广东省委礼堂, 74岁的新谷莺由三位演员扶着跪在台上唱“别母”,那种悲切。
“就像是在说自己的大哥,著名琴师傅永寿:为什么51岁英年早逝?不然自己唱戏哪会那么难!她还像是在说自己的丈夫、著名京剧艺术家韩云峰,去世都14年了,不然她哪会这么孤寂!她还像是在说著名学人陈寅恪,那是在康乐园的春天:“陈老师,还记得我给您唱的什么戏吗?我自己都不记得了。您是江西人啊,我在江西演出过很长时间。”(《南方日报》1997.1.12.星期日,吴建梁)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3-28 19:18:58 +0800 CST  
12)梁宗岱 诗人、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横空出世的才子。十五岁左右被称“南国少年诗人”二十一岁,去欧洲游学,展现了中国诗人的才华,人们误以为法国文坛又出现了一颗新星,那是绚烂的一笔。瓦莱里说:“我认识这个种族的第一个人是梁宗岱先生……他跟我谈诗带着一种热情,一进入这个崇高的话题,就收敛笑容,甚至露出几分狂热。这种罕见的火焰令我喜欢。”。五十二岁后的他,据说只服二陈(陈序经和陈寅恪)。五十五岁的他,成为校园的“大白旗”。是因为他的“天才教育论”,在后面的检讨中,他说:“所谓天才教育主义,我认为大学教育专为培植专门人才,十个学生中只要培养出一两个优秀学生便尽了教学的职责了。”
任复旦大学外文系主任时,梁宗岱在广西百色宣布与戏子甘少苏结婚,令全国学界哗然。后来他抛弃学界,归隐于广西,研究中草药。再后来,在宅前养鸡种菜,他养的鸡鹅鸭多达七八十只,有了经验后又尝试养猪。被诉斥为一种新的“对抗运动”。
梁宗岱自小有“翻天郎”的绰号,批判文章里曾收集了梁宗岱七十多个“老子天下第一”,例如:莎士比亚研究全国我第一,法国现代诗翻译全国我第一,《浮士德》翻译全国我第一。。。。。喝酒第一、气力第一、体育第一、种菜第一、制药第一。。。。。。我本讨厌狂人,可是读到这里却一点也讨厌不起来,对于莎士比亚、法国文学与诗,他说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对于种菜、种药、气力,则是一种倔强,是隐喻在幽默中的,一种痛苦。
梁宗岱因为学术问题的争辩会出手:“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起参加。”“两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当间,终于一齐滚进一个水坑;两人水淋淋爬了起来,彼此相觑一下,又一齐放声大笑…这两位师长放浪形骸的潇洒风度,令一些讶然旁观的学生永远忘不了。”
学者梁宗岱是不完美的,因为是个性情中人,他的前半生:诗与高贵,后半生:。。。。。。据说1983年在病榻中辞世的他,临闭眼前,发出的是一声低吼。

散步(梁宗岱)
在生命的路上,
快乐时的脚迹是轻而浮的,
一刹那便模糊了。
只有忧郁时的脚印,
却沉重的永远的镌着。

月光曲(魏尔伦 梁宗岱译)
你的魂是片迷幻的风景
斑衣的俳优在那里游行
他们弹琴而且跳舞----终竟
彩妆下掩不住欲颦的心。
他们虽也曼声低唱,歌颂
那胜利的爱和美满的生,
终不敢自信他们的好梦,
他们的歌声却散入月明——
散入微茫,凄美的月明里,
去萦绕树上小鸟的梦魂,
又使喷泉在白石丛深处
喷出丝丝的欢乐的咽声。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3-28 19:19:58 +0800 CST  
13)夏承焘 一生研究词学。上继往圣绝学,下开现代词学之先。学者的终极梦想自当如是,化身成一座贯穿古今的桥,不辜负前人,对得起来者。夏承焘没有上过大学,全靠自学。
1957年 他在中山大学开会,拜访了陈寅恪。两位先生由此结下一段唱和之缘,“待酌西江一勺,伴唱后村三曲,洗出两青瞳。我亦欲投老,后约荔枝红”寥寥几言,多么明快。新知旧雨,同声同气,不啻为人生一大乐事。夏承焘画了一幅柳如是像,托人交给唐筼,陈题诗一首,唐筼录于画上送下楼去,含蓄的表达,承载的是深情厚谊。
而今,翻读夏老先生的词作《望江南》,古意融融,婉而静美。人的思绪,随那句“秦山好”荡漾开,犹如缓缓张开的绿芽,越来越浓,越来越烈,初似滴水,后而磅礴,直到一句:“谁坐秋香横一笛,满身淡月杏黄衫,唱我望江南。”应该闷一口,压住那些说了也无聊的话,在沉默中助长内心感受。让我将画面印在脑海,敬这缕绵绵不绝的心香。


《望江南》(夏承焘)
自题月轮楼(一九三〇年)
秦山好,带水绕碧塘。一道秋光天上下,五更潮信月苍茫。窗户挂银潢。
秦山好,飞观俯西兴。沧海未生残夜日,鱼龙来啖半江灯。人在最高层。
秦山好,面面面江窗。千万里帆过矮枕,十三层塔管斜阳。诗思比江长。
秦山好,晴翠九龙环。隔个屏风住西子,露双佛髻是南山。东面爱凭栏。
秦山好,绝顶爱寻诗。花外星辰灯皛皛(音晓),云边栏槛雨丝丝,凉意薄罗知。
秦山好,隐几听惊雷。残队已无罗刹石,怒潮欲到子陵台。秋色雨中来。
秦山好,知咏写云蓝。谁坐秋香横一笛,满身淡月杏黄衫,唱我望江南。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3-29 10:34:50 +0800 CST  
14)某悲剧人物 在中山大学领导了数项运动,54年开始,批余平伯,批胡适,批胡风反革命集团,肃反,作风泼辣,语言直白。师生面前“他妈的”、“杀光枪毙”犯众怒。公开唱和陈的诗作,嘲笑看陈寅恪的著作不如看《孽海花》。一阵风过去,他不得不向中央深刻检讨自己的无知,登门向陈赔礼道歉,被广大师生强烈要求接受“整风”,并受通报处分。文革爆发后,遭受迫害,79年因病去世。后来,陈有诗句:“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某悲剧人物,乃一类人。历史在前进,世事在轮回。看,人间舞台剧里的每个角色多么不同,音乐响起,就偶然或必然的点燃了人性中的某一个点,被放大、放大,被浪潮推到最前面。
15)梁彬 本色朴素的老校工,被称为彬叔。抗战时就已服务于中山大学,数朝元老。为陈家送鲜奶及物资,帮忙处理一些后勤事宜。
13)陶铸 湖南人,从黄埔军校入行伍。61年的广东省委书记,一生虽与学术无太多牵连,主张对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在中南地区引发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震荡,公开向知识分子道歉,给陈许多关照。
14)容苑梅 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保健室女护士,陈在洗漱时突然滑倒摔伤后,暮年膑足,数年护理,不仅是陈的特护,也成为陈的聆听者,被称为“容姑娘”。
15)向达 著名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家。39年与陈寅恪同为西南联大教授,42年、44年两次对敦煌考古,有《西征小记》《敦煌艺术概论》,是1949年后最早准备整理《大唐西域记》的少数人之一。在艰难年代,用奶油糖果招待学生们。1964年与陈寅恪在康乐园见面,探讨梵文的问题。1950年,他说:“我们现在要监督执政党,使他做的好,不让他变坏”。
(完)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4-02 17:33:08 +0800 CST  
得空回来,有点陌生,有点不知所措,有点小激动,不,不该这样,咋这么幼稚。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9-06-23 21:27:45 +0800 CST  

楼主:酒醉扶墙走

字数:69532

发表时间:2018-02-01 06:44:5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05 22:10:20 +0800 CST

评论数:3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