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田漫录

田绪:归顺唐,授魏博节度使。贞元元年(785)三月,德宗以代宗女嘉诚公主妻田绪。史书记载,德宗大办婚事,在望春亭为其饯行,并拿出自己的法驾“金根车”让公主乘坐。从此,公主乘金根出嫁成为惯例。这婚姻有着很强的政治意义。其时,聂隐娘9岁。

宗教背景:
袁郊曾于唐懿宗咸通年间担任祠部郎中一职,专门管理宗教事务,对唐时的各大教派是非常熟悉的。
这里要说起一位高僧,他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四大翻译家 ,名:不空三藏。
佛经中有一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简称《仁王经》)现存两种译本:一为《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由姚秦鸠摩罗什译,二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由不空三藏译。此经有关守护国土,颂之能免亡国之难,流行以后,中土历代王朝常有仁王法会,唐太宗于贞观三年集京城僧尼于龙田寺,每月二七日行道已成惯例。
安史乱起,不空三藏住长安大兴善寺行禳灾之法,长安沦陷局势动荡,玄宗蒙尘成都,肃宗即位灵武,不空三藏陷身于乱军之中,屡次秘密遣使致书肃宗,肃宗亦遣使求大法。至代宗时,不空三藏出了新译本,被加号大广智三藏,于太原五台山造密教道场,自此《仁王护国经》与密教仪规发生联系,本经入藏时并不属于般若部,而被列入秘密部内。
佛经一般分为大乘经小乘经二种,大乘经之中,分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或为华严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槃部,秘密部。般若为诸佛之母,故将般若部置于五大部之首,但秘密部中,含不属于经者。密宗起先就大量吸收中国道教的内容,密宗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有十分深密之处,也有神通和咒语,不能随便公之于众。公元八世纪,也就是唐朝中期密宗才传入我国。
例如:大家熟悉的“忍者”,大多修炼密宗,据考,忍术(隐术,唐时称为五行遁术)是从唐朝传入日本的: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空海大师来唐学法时,在长安青龙寺受两部秘法,又有日本高僧久保去大唐留学得天台山密宗真传,将九字真言带回日本,成了忍者修习之心法。(九字真言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本是道士驱逐妖魔时所用咒语)忍者被称为黑暗的舞者,能来去自由、格斗技巧高超,还必须是厉害的化学家和天文学家,合格的医生和药物学家。“护国”“密宗”“忍者”又是一幅多么玄妙的背景画。
这里有了想像(此后为了将想像与史实分开,都会加上这句):基本能确定,那位比丘尼,是五台山一个神秘组织中的高人,这个神秘组织承担着护国救主的任务,而隐娘自幼所习之术,就是密宗中的隐术,故事中那些出神入化的技艺,也绝非空穴来风。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1-25 13:10:23 +0800 CST  
背景三 暗杀之风盛行
自古以来,谋反谋逆都属“重罪十条”,藐视皇权乃天大的不敬,是要连坐的大恶。势力强大的节度使们对朝廷何止是不敬,唐朝皇帝几度被逼的走投无路,最后只能以赦免那些人的重罪,向天下公布罪己诏来缓和关系,只能依靠和亲来讨好(代宗提出和亲还不受待见)藩镇的强大是深深扎在皇帝心里的一根刺,动它会流血,留着一直疼。不久前出逃奉天的德宗一定长了记性,再次降嫁公主是定藩的举措,这只是大计谋的开始。
往往如此,常规办法没有用,就采取非正常方式来解决。中晚唐时期,就是一个刺客相对活跃的时期,暗杀之风盛行。朝廷与藩镇之间,藩镇之间的相互残杀频发,直接将对头搞掉,的确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于是,各方都必须收罗和培养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爪牙。这些刺客或杀手出于个人恩怨,取舍于藩镇势力的强弱,自愿或不自愿的充当着争权夺利的工具。
例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密不报丧,自掌兵权。朝廷派人前去吊祭,被拒而不纳。果然,吴元济举兵叛乱,威胁东都。宪宗大怒,要对淮西用兵,同为节度使的李师道感到威胁,名义上声援朝廷,暗地里勾结吴元济,与当时的主战派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敌对,他花巨资请来杀手,在元和十年(815年)七月十三日凌晨,在武元衡从靖安坊沿朱雀大街赴大明宫上早朝的路上将其刺死。
“(元和)十年六月三日(后被新唐书勘误),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旧唐书 武元衡传》
真是刀光血影,宰相遇刺举朝震惊,当时的宪宗和主战派定有种深深的被要挟之感。龙颜震怒,必须开杀戒,必须威慑对手。不久,朝廷拘成德军在京城的张晏等八人,经严刑审讯后迫其认罪,当市行刑处斩。二月后,再捕盗匪一行十六人,供出李师道,再杀。也有说,李师道被扳倒后,于其府邸翻出了买凶的账册。
之所以提到这个例子,因为刺客的行事方式,“批其颅骨怀去”,与隐娘如出一辙。刺客都有自己严格的训练纪律,要遵守行刺的江湖规矩,是可由正史得到佐证的。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1-25 23:19:00 +0800 CST  
@夏螳螂
欢迎来踩:)是的呀!最近一直入迷这个只有两页的故事,有点魔怔了,别的啥都看不见了。它有磅礴的背景,严密的结构,情节跌宕,发挥余地很大。难怪许多人喜爱。可惜现有的影视改编不大好,那部电影台词之所以那么少,我做了恶意的揣测:原著太短,人物及性格刻画都要必须故事外寻找,恰当的、相配的台词,都要费心费力。以现在的影视制作,怎一个吃力了得。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1-26 23:07:42 +0800 CST  
这里又有了想象:为平定大害,德宗设计谋划,要在魏博安插自己的棋子,使整个机关运作起来。嘉诚公主不是一般的公主,肩负着不可告人的使命,德宗用金根车送嫁,何尝没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或许公主有一位出家的姐妹,或许是皇帝多方寻觅,找到了当年仁王护国的后裔,或者皇室与某支神秘队伍原本就一直保持着秘密联络……不论如何假设,这都不失为一个好题材。可以确定的是,那个比丘尼恰是修持密宗,有所受命的高人。嘉诚公主已出嫁田绪,棋子还没有落实,神尼以化缘为借口在魏博四处寻找,也不知道找寻了多久……
河朔三镇中的魏博,一块巨大的伤疤。袁郊内心的故事,仍在故事之外,不能不有些晦涩,不能不欲言又止,他设计了一个另类的定藩之策,更多的是出于无奈,将这么重要事情中的重要一环,交托给一个女侠。多么好,一切都刚刚好,一切都对的上,在茫茫历史的缝隙之中,就像真的发生过一样。他理了理思绪,落笔便道:“聂隐娘者,唐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年方十岁,有尼乞食于锋舍,见隐娘,悦之。乃云:‘问押衙乞取此女。’”(袁郊《聂隐娘》)
2.押衙 聂锋是魏博大将,握有兵权。现有史料考证不到有这个人,但藩镇中确有押衙一职。据宋代学者程大昌所记:“魏博特置骁锐可倚仗者,使为护卫,名为牙兵,而典总此兵者其结衔名为押衙。”牙兵是唐代藩镇的亲兵武装,魏博的牙兵尤以骄悍著称。牙兵组织具有很强的排斥性与封闭性,深得节度使信任。
有人推断,聂姓源于刺客聂政(卞孝萱《唐传奇新探》--“红线”、“聂隐娘”新探)可见袁郊发挥了作者终极决定权,令隐娘姓聂,隐则指隐术,聂隐娘,原来就是指修练隐术的女刺客。聂锋自然舍不得将爱女交给一个化缘的尼姑,谁知这比丘尼面不改色的说:“不管将这女娃藏于何处,定会将她带走。”
明目张胆,聂锋竟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这里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当晚,就在戒备森严的聂府中,隐娘不知所踪,女儿就是没了。此即传奇,包袱埋得好,还埋的是长线。一个十岁的女孩,本该在家人的爱护中成长,穿罗云戴金钿,却因为某些利益的需求被掳走,自此走上不归路。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1-26 23:08:35 +0800 CST  
3.一个父亲的恐惧
毫无征兆的,隐娘十五岁,又被送还聂家。可见,神尼真正看中的是这一大家子。刺客天生不是隐娘,隐娘天生是刺客。这一切都是个巨大的谋划,不管接受不接受,这个家族已然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可以想像,面对这样的女儿,聂锋的心情得有多复杂,有喜悦,有父爱,还有深深的不安与恐惧……正如前文,袁郊从未正面描述比丘尼是怎样的身怀绝技,她那强大的气场早已遮盖不住, 这回写聂锋的害怕,几个场景下来,已令人不寒而栗:
(1)恐惧一:神尼告锋“数已成矣,可自领取。”
数 许多地方解释为技艺,技术。通术。总觉的哪不对劲。根据前文对话,这位比丘尼是很强势的,她将隐娘掳走,根本不在乎聂家怎么想。同理,送回来也该没废话,需要解释什么学成归来么。换个角度,若此处解为定数,天数,命数,似乎更恰当。“一切定数已成,你们就认命接受吧。”不接受也得接受。另,后文有“女术已成,可归家”,这里的术方指技艺,同一篇文章内,行文遣词是有一致性的,可见此数不通彼术。(未做细考,可参考)聂锋听了很绝望,鬼才知道是什么命运。
(2)恐惧二:“锋闻语甚惧”闻语,听到的那些话,正是关于五年中隐娘的经历。
五年学成靠什么?
骨骼清奇的个人条件+增长功力的仙丹妙药+好的指导老师+不分昼夜的勤学苦练。
五年修得什么神通?
吃药不吃饭,一年刺猿猱,两年刺虎豹,三年能飞刺鹰隼,四年杀人,(无论人兽鸟,凡刺杀皆速决其首,一招毙命,百无一失),五年学会了断情绝爱。
武器?
善用剑(唐朝的侠客均为剑侠,对剑的崇拜到一定境界)配有长短两把宝剑。长剑本一二尺,自始伴隐娘练功,人的技艺提高,剑也随之变化,直至“剑之刃渐减五寸” 已人剑合一。短剑是一柄“羊角匕首,刃广三寸”如承影般,有剑无形。白天当街杀人,人莫能见。比丘尼为隐娘开脑,将此物藏于脑后,随用随取。
有无其他技能?
能掐会算。
伏梁入室度门隙,如入无人之境。
用药用丹更是出神入化,十分自如:有化尸为水的、使人身轻如风的、当饭吃的、保人脱祸患的各种丹药以备不时之需。
(3)恐惧三:尼曾对隐娘说:“后二十年,方可一见。”阴魂不散的比丘尼。
(4)恐惧四 :女儿行为诡秘,昼伏夜出,晚上失踪,白天回家。去哪干了些什么,做父亲的竟然不敢诘问。
(5)恐惧五:要以磨镜少年为夫。“父不敢不从”不仅立刻嫁之,还将其丰衣足食的好生养着。古代女子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人称此乃聂隐娘的自由恋爱,我看着也不那么简单。
总之,五年后回来的哪里是一个女儿,分明就是个女魔头,还有个冥冥中俯瞰一切的比丘尼。家里突然变成了“恐怖组织”在魏博的基地。聂锋除了恐惧还是恐惧。原来一个人悲哀到极致真会显出一些滑稽!这个押衙为何如此窝囊,自家的女儿,投鼠忌器,一定还有件天大的谋划,也裹挟了聂锋的身家性命,他逃无可逃,只能受着。回想尼姑那句:“数已成矣,可自领取。”是不是别有滋味。不要忘记了,中晚唐,藩镇以掎角之势威胁着帝都皇权,龙椅上的人每天如芒在背,一个小小的家庭算什么?悲剧往往很好看。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1-27 00:17:52 +0800 CST  
4.磨镜少年 专事打磨铜镜的男子。全文中出现三次,忽及聂家门,自此为隐娘夫。与夫人同去刺杀刘昌裔。后随刘昌裔入唐事某虚职,再无音讯。
闺帏中的铜镜用久了就会蒙尘模糊,需要靠匠人打磨,磨镜难就难在须将铜面磨到光可鉴人的程度,博物馆里的镜子都已布满铜绿,他们也曾经“鬓眉微毫皆可得察”的。磨镜更难在将其磨出一定的凸度,恰当的凸度可以扩大视野。镜子越小,凸度也相应增大,怎么能清晰放大又不失真,就看匠人的手艺。 到了唐代,铜镜中银锡成分增多,颜色净白,被称为“水银古”。 制镜行业里,磨镜人处于产业链下游,地位不能超过刻模人和铸镜人,更低于设计铜镜图案的画师。
这原本是个下贱行的从业者,可故事里的“磨镜少年”总透着些文邹邹的书生气,让人联想起那个在泥中跌跌撞撞的宁采臣。举例:他同夫人去刺杀刘昌裔时,刚至城门就“有鹊来噪”,磨镜少年以弹弓击之(有丈夫担当),屡击不中(不善此术),隐娘夺弓(这是实在看不下去了)一丸而毙(……)完全不像干活的人,普通男子打个鸟也并非难事啊。
当年,这男子只在门前一站,隐娘便以身相许,想必定有过人之处。所以有关磨镜少年的猜想很多:
有说是一见倾心,例如:纵观唐传奇中女侠择夫的方式,大都随意。《集异传》中的贾人妻,在路上走着走着,偶遇一个叫王立(?怎么有点眼熟)的男子,随即结为夫妻。《太平广记》中的女子,相中了在她家借宿避难的崔慎思,崔要娶她为妻,她偏愿做妾,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荆十三娘,丈夫才亡,因爱慕赵中行,直接跟着意中人一同离开,这都是被戳脊梁骨的事。那么聂隐娘一定是在磨镜少年身上找到感觉了。
有说是刺客联盟的同事,借着磨镜职业为掩护,传递信息的。我反复观摩,确信这是个没有爱情的故事,至少在袁郊这里没有,隐娘借聂政的姓,本质取的就是个义字。来,论证一下:
(1)聂锋将这个女婿供养着,毫无怨言。
(2)在神仙方术中,特别强调修道者必须有“镜剑随身”,镜以照见妖邪,剑则可将其斩除,缺一不可。隐娘有了长短二剑,恰恰少了镜子。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1-29 00:24:00 +0800 CST  
虽然文中说少年“但能淬镜,余无它能。”但我脑中总浮现出这样一个存在:磨镜人虽不善武艺,却擅长炼药制丹之术,是个文邹邹的化学专家(该职业能接触各种化学品,还方便来往于嘉诚公主、永乐公主、与隐娘之间。)这简直就是唐版潜伏,只不过余则成是个女的,翠萍是个男的。还有不同在于:这个男的其实挺强大,他是隐娘身边的武器库、药材铺、联络部,有一点容易忽略:此男虽武艺不精,却一直在保证隐娘的安全。(又是个好题材,各种心惊动魄。名曰:我的磨镜少年,又或,我的忍者老婆。)
(3)聂锋亡时,聂家亦被灭门(恕于后论)只有隐娘与磨镜人活了下来。
(4)二人离别,是在刘昌裔被召回唐廷之时,隐娘为磨镜少年祈职,安排好他的生活后,便从容归去。他们是革命战友,忠诚度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夫妻朋友,彼此却并非生活的归宿。(脑补“芳华”里面的刘峰和何小萍,这种关系比较高级)把一切都交给想象力丰富的读者吧。我只是很迷茫,有女如隐娘者,会真的爱上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永远不会爱上什么人,注定孤独着长生下去。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1-29 00:29:42 +0800 CST  
5.数年后,父卒。
数年是多少年。这多亏了唐传奇特有的史官文笔,许多事总能在历史中找到痕迹。
贞元元年(785)嘉诚公主嫁给田绪,隐娘十岁被掳,历五年归(790左右),数年即“不超过十年”,我们可以从史料中寻找789-799之间发生了哪些与魏博有关的大事件。
(1)先说个看似无关的事,贞元六年春(790年) 德宗诏迎岐山无忧王寺佛指骨置禁中供养,又送诸寺以示众,倾都瞻礼,施财巨万;二月,遣中使复葬故处。
岐山无忧王寺 即法门寺。唐皇室前后七次恭迎供奉佛骨,德宗这是第五次。值得注意的是,法门寺地宫是迄今为止所见最大的塔(护国真身宝塔)下地宫。而地宫构造,属于非常精妙的唐密曼荼罗,与密宗有很大的渊源。唐皇迎奉佛骨的目的,主要是保国平安,祈民富裕。德宗此次招迎佛骨,是心中有所动念。
(2)贞元六年(790)三月 王武俊与李纳争棣州。
王武俊骁勇善战,亲唐派。德宗罪己诏后,曾撰《致昭义魏博等节度书》劝说各藩镇顺唐。
棣州刺史赵镐本来投降王武俊,却与之关系不和。田绪厚赂李纳,撺掇李纳招降赵镐,可得一州。后,棣州果然归顺。王武俊立即出兵与李纳相争。田绪用计矫诏,假托圣意将棣州划归李。武俊则一举夺田绪四县,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德宗诏李纳还棣州,武俊还四县,事定。可见,田绪怀异心,也并未将皇帝放在眼中,不仅与王武俊不和,还敢矫诏。
从此五年内没有与其相关的大事,直至贞元十二年(796)突然井喷,大事频发。
(3)贞元十二年(796)春,正月,元谊、石定蕃等帅州兵五千人及其家人万馀口奔魏州;上释不问,命田绪安抚之。
元谊是昭义幕府官员,田绪亲家(其女为田季安妻)。事件起于两股势力争夺昭仪节度使之位。
贞元十年(794年)昭仪节度使李抱真因丹毒发作去世,其子李缄与从外甥元仲经勾结,秘不发丧,还做了两件坏事:
一:假李抱真名上奏,为李缄求职;
二:假李抱真名写信给其裨将(副将)陈荣,授意荣去告发王武俊敛财,被武俊揭发。德宗知情后,委军权于王延贵,遣使进往观变。李缄假称父亲有疾不能见,僵持三天后,唐使明示朝廷已知抱真捐馆(去世)。缄骇,欲举大事,向将士问意却无人响应,他很害怕,只好回去发丧并将大印交出。这么一来,所有罪责归与元仲经,他在仓皇出逃后被捕斩。
于是德宗以王延贵为昭仪留后(昭仪节度使的候选人,节度使缺位时暂时代理)并赐名王虔休。元谊得知后心中不平,当时恰有石定蕃率两千叛军归降,他就借势上表唐廷,要求给自己另辟一镇,德宗当然不同意,将其派去做饶州刺史,元谊抗旨不从。于是,王虔休征讨元谊,战事不已。后来就有了元谊、石定蕃万人投靠魏博田绪的事。结果:德宗赦元谊等无罪,请田绪安抚。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1-29 23:52:48 +0800 CST  
(4)贞元十二年(796)春,正月。加节度使检校官 以浑瑊、王武俊并兼中书令,加田绪、韦皋等并同平章事,各节度、观察使悉加检校官以悦其意。
同年同时,德宗不知为何,安抚、筹奖节度使,给全国节度使加封检校官(唐中晚为虚职,主要表达皇帝的恩宠)更加封魏博田绪为同中书令平章事(与中书令地位相当)以取悦众人。此事来的蹊跷,田绪刚刚收容了一个抗旨的亲家,还被加官,对节度使们来说,气焰会不会更加跋扈?也许权力制衡到了一个极点,德宗也有难言之隐。
(5)贞元十二年(796)四月,魏博节度使田绪暴亡,左右推其幼子田季安年十五为留后。
田绪年仅三十三岁撒手人寰。什么是暴亡,常指突然死亡,或患暴疾医治无效死亡。
分析一下可得:796年,魏博又成了权力斗争的中心。上述(2)和(3)是当时影响重大又敏感的事件,都有田绪暗中运作的身影。他即娶了嘉诚公主,一点也不安分。德宗的封赏就是捧杀。
因此,文中所称数年后基本能确定是六年后,即贞元十二年(796)。因为除了这一时期,历史的明面上并无与魏博相关的大旧闻。袁郊写的是魏博,想的是魏博,当然不会放过这些事实。
隐娘父亲的死并不正常,田绪的死也很蹊跷。这里就有了想象,聂家在这次权力斗争的漩涡中的惨遭灭门。在(2)(3)背景下,一些蛛丝马迹,使田绪发现魏博有响应唐廷的暗中动作,经过一番调查求证,发现聂锋家里的异常,节度使对这种背叛异常愤怒,当即血洗聂家,嘉诚公主的性命也受到了威胁。正是因为苦心安排的格局可能毁于一旦,德宗心中顾忌,才会突然加恩于田绪,以示友好,消除戒备。
聂锋恐惧的日子终于以死了结。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隐娘初归,有一大家人“悲喜交加”,而聂锋死后,聂家人也消失无踪。后来隐娘转投刘昌裔,以田季安暴戾的性格,面对这种背叛,竟然也没能杀聂家人泄愤。最后,隐娘离开了刘,未曾归家。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1-30 17:35:43 +0800 CST  
再说聂家惨遭灭门的证据:魏博牙军地位之变化
文中可知,聂锋任魏博押衙。魏州牙军,自田承嗣创建,充当着田氏爪牙。割据势力都拥兵自重,但魏博牙兵出了名的强势。时人有俗语:“长安天子,魏州牙军”说的是魏博所蓄养的亲兵气焰骄横,敢与天子叫板。
魏博牙军构成复杂:有安史之乱的叛军余党,有后来收编的魏博精锐,还有兼并他州过程中的当地精锐。牙军采用世兵制,即父子相承,血缘相袭。也会有外来客的加入(例如元谊),但田氏血亲或者极度忠诚的故吏旧部始终把控着牙军要脉,势力不可动摇。田悦时期牙军仍然是田氏忠犬,这一情况到了田绪时期发生变化,牙军中的外部势力地位上升。
田绪作为牙军中的一名兵马使,所辖不过数百人,为了夺权,大肆滥赏收买军心。当时一个叫外姓人曹刑俊,在牙军中声誉颇高就深受笼络。田悦死,朱滔趁机一边派重兵包围魏博,一边示好田绪,许诺只要支持自己就能当魏博节度使。田绪阳奉阴违,向朱滔做了表面的妥协,却暗中向唐廷示好,迅速与王武俊、李抱真建立同盟大破朱滔的幽州军,终被唐廷封为魏博节度使。
朱滔这个人值得一提,为唐中期军阀,曾因讨伐叛乱的魏博田承嗣,任幽州节度使。782年(建中三年)十月,朱滔在魏州西郊祭天,称冀王,自称孤,尊为盟主。与田悦、王武俊、李纳联合叛乱,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均自称寡人。这一场效仿“七国连衡抗秦”的闹剧如同儿戏一般,不久四镇联盟破裂,朱滔就被王武俊击败,退回幽州,并遣使向朝廷请罪,唐德宗大方的下诏,宽赦朱滔罪行。公元785年,朱滔因过度抑郁得病而亡。(这是一个做着皇帝梦,被别人和自己玩死的人。)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01 12:30:44 +0800 CST  
经分析可得:
首先田绪依靠弑兄上位,刺激了牙军中的野心家(一是依靠单纯的金钱关系来拉拢人。二是人们发现田氏也是可以被篡的)
其次,田绪投诚唐廷为其平定朱滔叛乱,这回田氏没有与节度使站在一边,而是帮助朝廷削藩,不能很好的代表牙军的核心利益。
再次,田绪时时担心有人故技重施,连续清洗数位近亲,包括兄长田朝。
上述一切都大大影响了田氏在军中的地位,牙军不再死忠于田氏一门,外部势力不断渗透,甚至成为藩镇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田绪时期,节度使对自己的亲兵反戈相向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真应了“养虎为患”四个字。唐末五代时(898年)魏博牙军势力庞大,“兵骄将富,渐不能用”,还动辄兵变,驱逐、诛杀节度使。罗绍威任魏博节度使时,有牙军李公佺作乱为导火索,公元905年,罗绍威用钱财上亿,牛羊七十万,粮草无数,邀请宣武节度使朱温,协助自己大肆诛杀魏博牙兵。其时恰逢朱温的女儿(罗绍威的儿媳)病逝,朱便派长直军校马嗣勋带着暗藏武器的精兵,以“助葬”名义入魏。后,魏博牙兵惨遭屠杀:“八千族阖门尽为屠灭,老幼不遗,此禽兽行也。”自此,牙兵之患解除,魏博也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牙军被外部势力侵蚀的情况不止发生在魏博。例如:后来,宣武节度使李万荣重病,唐廷就将军政大权授予宣武押衙刘沐可。可见,唐廷没有少往牙军中渗透力量。是这样的,削藩,牙军势力是绕不过去的硬骨头,控制侵蚀藩镇的地方兵权,实乃绕不开的荆棘之路。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01 12:36:56 +0800 CST  
不管怎样,这场暗斗的胜利者是德宗。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剑拔弩张中,田绪蒙恩不过两个多月,就死翘翘了。这是一场晚到的,铺天盖地的复仇。
再往后面看看:
同年五月初六,宁节度使张献甫暴薨,任命杨朝晟为宁节度使。(杨朝晟,亲唐派,勇冠三军,德宗逃奉天时,全力救驾,打击叛军者)
五月二十二日,宣武节度使李万荣病风,昏不知事。霍仙鸣荐宣武押牙刘沐可委军政。(刘沐可不详,但霍仙鸣,是曾在东宫侍奉德宗的宦官,随德宗出奔奉天时护驾有功)
八月,陈许节度使曲环薨。(这一分支里出现了聂隐娘后半部分的一个重要人物:李昌裔 后任陈许节度使)
继任的新节度使均为亲唐派。

5 永乐公主之死
在魏博还有位看似默默无闻的永乐公主。史料记载:德宗于贞元十三年(797年)再度赐婚田华,将新都公主嫁给了他,并赠工部尚书。
此事很值得推敲。唐代驸马,若公主亡,要服丧三年;普通人亡妻,服丧一年。永乐是降嫁去魏博的,田华按常规理应服丧一年。因此,永乐公主极可能亡于公元796年。换句话说,魏博在多事之秋确实死了一位公主,怎么死的,未有记载。德宗的再度赐婚,明显有嘉奖的意思:他同时任命田华为工部尚书,工部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实为肥缺。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永乐公主大有文章可做,因为她生平不详,因为她身在魏博,因为她可能亡于风起云涌的贞元十二年。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03 00:10:53 +0800 CST  
6.嘉诚公主与田季安
田绪有三个儿子:季和、季直、季安。嘉诚公主生个儿子,方是正宗嫡出的长子,大有机会继承田绪的爵位(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公主出嫁后一直没能生育。是不能生还是不想生?这里有想象:是否因为担心将来魏博大权旁落唐廷之手,田绪不能接受自己有个李氏血统的孩子。嘉诚公主至时,田季安四岁,生母地位微贱,公主不是个省油的灯,她洞穿丈夫的心思,便直接将季安“命为己子”,使他一摇变为嫡子,“宠冠诸兄。”
田绪见这情况也没闲着,赶紧和亲信元谊定亲,接受其女嫁田季安为妻。这简直就是见招拆招,唐廷想在魏博培养一个自己的势力谈何容易,季安娶了元谊之女,不仅枕边有魏博的人,最后生个儿子还是亲田家的。像这种情况,就看是婆婆厉害还是媳妇厉害。所以,田季安不论在家在外,都是个身处漩涡中心的人。
所幸史料记载:“季安幼守父业,惧嘉诚之严,虽无他才能,亦粗修礼法。及公主薨,遂颇自恣。”可见,他不是文人是武人,参谋军务,曾任节度副史。不愧是公主带大的,田季安一直惧怕嘉诚公主,难怪魏博自他接任节度使后,很长时间没咋捣过乱。而袁郊文中的“魏帅”(因其于军中供职,时人的确称其为“帅”)就是田季安本尊。
田绪死后,季安知隐娘有异能,即留用为左右吏(贴身侍卫),这一点更证实嘉诚与隐娘的关系非同一般。大事已成,刺客女也随之转暗为明,不用再昼伏夜出。要知,季安(781-812)比隐娘(784年十岁)小六岁,前面的4岁时,后者就已被掳走,不可能有青梅竹马的感情。
新节度使对公主的害怕绝不单是源于儿子对养母的孝顺,也不是生性软弱听话, “及公主薨,遂颇自恣”就是证据,他们的关系更类似有共同利益的同盟者,嘉诚公主还是颇有手段的。
可以想见田季安这个人,四岁前受人白眼,被收养后,各种势力盘旋其左右,成长中压抑又缺乏真情,这样的环境打造了他。不仅是个多疑、善于隐忍伪装的人,同时也继承了田家人的残酷。例如:曾有个叫丘绛的进士,为田绪工作过。季安为帅时,绛与同职侯臧争权,被贬职召回,这原本就该够了,可这魏帅又派人在其回来的路上事先挖好深坑,静待丘绛经过,直接推入坑中活埋。他还很善于搞刺杀,估计是接盘了嘉诚公主的刺客联盟,除隐娘外,后来出现的空空儿和精精儿均在其帐下效命。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03 00:13:04 +0800 CST  
7.如此又数年,至元和间。
又来了个数年,“遥看”此“数年”两句之前的那个“数年后”就把人累个半死。可能是魏博这些年比较老实,所以一句带过,绝不赘笔。
嘉诚公主正是亡于元和年间,具体不详。元和,唐宪宗年号,公元806年至公元820年间,田季安解放了。好在我们可以把时间段再缩短一点:魏博经过长时间的安寂后第一次与朝廷争锋,发生在元和四年(809)九月(因唐宪宗欲革除河朔诸镇的世袭制,收回节度使的任命权,田季安从中作梗。)料想这个时间,嘉诚公主已不在人世。 又,季安本人亡于元和七年(812)八月。所以文中的故事情节应该是发生在809--812这三年间。此外,比丘尼早就有言在先,二十年后还能与隐娘相见,计算下来正是元和五年(810年)。此时的隐娘已经35岁。但是这个相见,是怎样的相见,文中始终未提。田季安为何与刘昌裔不和,直接原因是吴少诚,深层原因是藩镇和唐廷的利益纠葛。
8.吴少诚 出身将门,其父曾为魏博节度属下的都虞侯,是个令唐廷头疼的人物,连年讨伐征战都不能成功,以至于皇帝最后对讨平他都丧失了信心,干脆下诏赦免全部罪行,正式任命为淮西节度使,又赋予一大堆官名爵位才安生下来。此人于809年病死。799—802围攻许州时,与刘昌裔对战,802年被“招安”后与刘关系缓和。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03 15:32:18 +0800 CST  
9.刘昌裔
公元769年始,此人长期在河朔地区活动,亲唐派,处理问题不走寻常路,足智多谋,刚中带柔,颇会拨动人心。被评价为:立功立事,一时之名臣。试举几例佐证:
(1)德宗曾派一个叫韩全义的讨伐蔡州的吴少诚,结果败走陈州,请求入城休息。刘昌裔以其本该遵照圣命在蔡州为由,不接纳其入城。韩军只得在城外休息。不料昌裔率千兵带着牛肉和美酒亲自出城慰劳款待,众人叹服。
(2)许州被吴少诚围攻时,有兵马使安国宁想投敌叛变被发现,刘昌裔先用计将安斩首,又大大宴请叛徒余部千人,每人赏赐绢缎两匹,其实安排伏兵于城中要道,凡手持绢缎的统统被杀,没有遗漏。
(3)吴少诚被招安后,与刘昌裔辖地相邻。昌裔严禁边境军士不得侵犯少诚领地,若发现对方军士相犯,捕捉后一概送还吴少诚处置。
(4)文中的刘昌裔也非常神明,刘知道隐娘要来刺杀自己,早早安排牙将出门迎接,亲自慰问,并请留下为陈许效力,隐娘心中过意不去,昌裔安慰:“各亲其主,人之常事。”
另外,吴少诚围攻陈许时,大兵压境,当时的节度使上官涚(音税),仓皇到要弃城逃跑,十分狼狈,刘昌裔挺身而出,说服他留下坚守,在吴少诚的日夜攻城下,二人历经艰难,许州城始终没有被攻破。而聂隐娘归顺,刘给予其高度信任,是为用人不疑。
总之,在出现的众多人物中,刘昌裔处事果断有原则,常得人心,是极具大侠风范的一位角色,也正因此得到聂隐娘的辅佐。
元和八年(813)唐宪宗想对淮西用兵,而陈许与淮西相处融洽,宪宗心生罅隙,召刘回朝,时间与故事的脉络完全一致。不同的是,文中写刘昌裔于813年薨于京师军中,实际上刘知道宪宗的心意,就假装称病请求回家休养,同年去世于洛阳家中。是袁郊的忠君宗唐思想作祟,有意掩藏了刘昌裔暗违君命之处。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03 15:35:40 +0800 CST  
10.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原型:精精儿和空空儿
两位绝世高手,曾与聂隐娘共事(会不会是隐娘被神尼劫持时见到的那两位女子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这二人因为武艺出神入化和奇怪的行为方式而成为后代武侠小说中常用的原型。田季安一夜间连派两名高手来刺杀刘昌裔,真是危机重重。这下终于描写隐娘的不凡手段,非常精彩。
精精儿来时,隐娘正面与之缠斗,二人身形利落轻盈,只听得见宝剑交锋的声响,只看得见一红一白两面幡子在狭小的空间飘然搏击。良久,一人自空中扑地,身首异处。隐娘现身,刘方知死者乃精精儿。
尤其妙手空空儿,武功修为还在隐娘之上,能“从空虚入冥莫,无形而灭景”(空虚和冥莫,为道家所指的天与地。景通影,指上天入地,无形灭影)。此人自信高傲,刺杀时只出一招,从不失手。以隐娘的境界也不能得其踪,于是只得将和田玉(不仅有硬度,还有韧性)环绕刘昌裔的颈部,再用被子掩盖,自己变成小蝇,藏于刘肚子里以备不时之需。准备停当,还要看刘昌裔是否福大命大。后半夜,只听和田玉铿锵凌厉的响起一声,刘脖颈处重重一震。空空儿一击失手,丝毫不考虑请他的人怎么想,就飘然天外了,刘昌裔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03 15:37:47 +0800 CST  
11.聂隐娘:刺客还是侠客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每个人都能当主角。一代女侠聂隐娘更像是弹珠游戏里的一颗走珠,使庞大的故事生动起来。故事虽短,隐娘是有变化和层次的,不会始终一张刺客脸:
十岁之前娇生惯养,爹疼娘爱,不知道什么是苦;
十到十五岁,魔鬼训练,杀生、逃跑、被虐待。没有亲情无依无靠。可能会有两个相依取暖的朋友,也像流光易逝。她拥有了至高的武艺,却完全失去了自己,被训练成杀人机器,也许她内心还藏有柔软的部分,毕竟儿时的回忆还有余温。(例如行刺时看到目标和一个孩子玩耍,不忍下手,被神尼训斥,告诉她凡是下回碰到这样的情况,要先断其爱,再杀之)
十五岁二十一岁,忠实的履行任务,一具行尸走肉,没有自己的意志,枯燥的生活,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就是为了行刺。
二十一岁全族被屠,会有反思,这是不是杀了太多人的报应。复仇的火焰压倒一切,出现了为自己而杀的信念。
三十五岁,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终于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为忠为义,不再为了钱。她投诚刘昌裔,有人说这是隐娘的背叛,我却觉得刘昌裔才是她第一次主动追随的人,一是因为“盖知魏帅之不及刘也”;二是完全不是金钱收买,在魏帅帐下以金帛为价,伴刘昌裔左右只要钱两百文;其三,后来刘死于军中,隐娘只身前去恸哭奔丧。最后,不忘照拂刘的儿子刘纵。当一个刺客不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义的时候,她就已经不再是个杀人机器了。这是个极大的变化。
三十八岁,接近知天命的时候,看淡一切,终于也选择离开刘昌裔,身无牵绊,心无挂碍,隐娘自我意识全面觉醒,骑着她的小毛驴,追求想要的自由去了。
武侠就该这么写,忠实的地方很忠实,想象的地方还要超越想象,立体的人物以及天马行空的设计感。聂隐娘还不够,这仅是个美好的开始,这个雏形在袁郊那里也许是完整的,可在读者这里是残缺的。
总之,隐娘此生,以刺客而起,终归于侠。隐娘此生,十年有情天,二十八年绝情谷,最终回归人性大爱。这是个好故事,那些文字背后的身影,因为聂隐娘的存在,变得清晰;而聂隐娘的形象,也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越来越有层次,越来越丰满。这故事精准的镶嵌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有着稳重的框架,如同一颗璀璨的宝石,长久的熠熠生辉。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03 15:41:31 +0800 CST  
(六)红线
红线与聂隐娘背景相似,紧随其后可以省事。与聂隐娘相比,这个故事更具玄幻色彩,有了阴功见诛,转世轮回的情节。主角的身世神秘,那是说红线本是位男医生,遇某孕妇肚中生虫,利用芜花进行治疗,不想一下药死了三个人(所怀为双胞胎)。因有损阴德,才转世成女人以赎罪孽的故事。袁郊多次写到轮回,这篇不最精彩,其精彩处在于红线高超非凡的武功和救人于水火的智慧与胆量。正是因为情节怪诞,所以人们争论不休,认为其事不可信,不过是作者塑造的人物罢了(有争议,正是因为唐传奇常忠实于现实,因此即便情节很夸张,人们也不得不再三思量,这些人是否真实存在过)。唐传奇中有“三红”:红拂女(名张出尘,风尘三侠之一。见《虬髯客传》)、红绡女(见唐 裴铏《传奇•昆仑奴》)、红线女,三者均身在将家,为歌姬,有侠肝义胆。这些身份卑微的奇女子,也是唐代侠义女子的典型。还说红线,不仅精通音律,善弹阮弦,后来还以婢女的身份参与政事,为薛嵩排忧解难。
只有唐传奇中的侠客们浑身洋溢着超脱世俗的文人气。例如,红线要离开时,薛嵩专门为其饯别,那是一个典型的文人聚会。席间,冷朝阳(唐诗人,南京人。唐才子传云其:在大历诸才子,法度稍弱,字韵清越)为红线作送别诗:“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销魂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闻此诗,红线以袖拭泪,伪醉离席,遂亡所在。在送别中的不告而别,可以省去许多伤心的场面,和想走就走的不告而别还是大不相同的。后来的文人们也发出穿越时代的唱和:“十年声动大长秋,一笑如花越水头。为有薛家红线在,何须重上木兰舟。”(胡应麟,明代小说史家)。
这个故事为后世盛传,留下“红线盗盒”的著名典故。而红线女在剑客画谱中排行第十一。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20 11:25:03 +0800 CST  
1.背景 唐肃宗(年号至德)时河南河北不太平。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身患热毒风(称肺气,是由风邪袭入或饮酒过度导致)表现为头面肿热,心神烦躁,尤其夏天病情严重,他认为自己必须清热解毒祛风,就感慨:如果吾能移居山东,吾在这个清凉之地得以静养,吾肯定能活的久点。这个理由委婉巧妙,怕贼惦记,田节度使觊觎别人的地盘实已久矣,他在亲兵中挑选了三千个勇武异常之人,又命其中三百人轮班守护宅院,通过火灼龟骨来挑选进攻潞州的好日子。那情形很是紧张,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朝廷为了避免出事,一方面任命薛嵩率昭义军在滏阳(今河北磁县)镇守,一方面利用姻亲关系彼此制衡。于是有永乐公主嫁田承嗣之子,滑州(今河南滑县)节度使令狐彰的女儿嫁薛嵩之子。从地理上看,魏州是今天河北大名附近,博州是现在山东聊城附近,魏博就在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唐朝时,山东大部分属于当时的河南道,也有小部分属于河北道。河南河北两道储兵呈掎角之势,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2.薛嵩 薛仁贵孙,文中为潞州节度使(有人考证,袁郊出了错,当时的潞州节度使不是薛嵩,而是李抱真),薛田二人虽然都曾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归顺后却截然不同,薛嵩效忠唐廷。
2.内记事 一种掌管文书机要的岗位,女秘书,整理保管笺表,即文牍章奏等。才女也能被委以正事,得到器重。比如有校书郎一职,薛涛被称“女校书”。
3.羯鼓 又名两杖鼓,羯族所创。用公羊皮做鼓面,两面为鼓,腰细。红线能鼓声推断调鼓者心里有事,不愧精通音律。
4.招义军 即“昭义军”薛嵩亲兵。唐代宗大历十年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叛变,最终投靠田承嗣。
5.外宅男 藩镇军队一般分为牙中军和牙外军。牙中军(即牙军)一般被布置在藩镇治所的牙城内,拱卫节度使。牙外军则根据需要被布置在其他诸州。但魏博得牙兵还有些不同,田承嗣除有布兵的动作,还在外宅男中挑选了三百人,名为镇守宅院,实为方便发号施令。
6.夜漏 古代水滴计时器。
7.辕门 本指古代帝王巡狩时住在野外,在出入之处仰起两车。使车辕相向组成半圆型屏藩以示分隔,后指将领的军营大门,此处指袁嵩的营门。
8.杖策庭除 拄着手杖站在庭前阶下。
9.觇(音搀) 暗~~中查看。
10.走马 良马,善跑的马。多联想一点:“走马观花”这个成语其实可以两用,如用来指骑着良驹赏花,大可悠闲的慢慢去看,如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就只能大面积的观赏。走马指良驹,例证如:“买马不论足力,而以白黑为仪,必无走马矣。”(《尸子》尸佼,春秋战国或晋,《尸子》全书在隋唐时仍存世,汉唐时期广为流传)。颜师古(唐初的汉书专家)也提到:“走马,马之善走者。”欸,那走狗呢?原意即为善跑的狗,优良猎犬。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21 17:46:36 +0800 CST  
11.盗盒这段着实精彩:运用骈文的形式,丽而不繁,干净,丝毫没有堆砌辞藻。更有:从“某子夜前三刻”开始读,音律协调,铿锵有力,读出声来美感尤足,使人脸上发麻,忍不住多读几遍。这里更似执笔人袁郊,已然忘我,自灯影后走上台前,用第一人称讲述他心中的女侠,是怎样于虎须下盗取金盒的。一气呵成,何等爽快。只是在这优美的文字中,分辨不清是红线更精通音律,还是袁郊更精通音律!
(1)红线女一十九岁,懂仙术,艺高人胆大,十分自信(“某之行,无不济者”),潜入魏博前,向薛嵩交代了两件事 :准备一匹好马,构思一封寒暄书(家常问候的书信)。其他的,“俟某却回也。”
(2)且看她出门前准备:
梳起乌蛮髻,攒上金凤钗
乌蛮族在西南地区居住,属于哀牢族(当时汉化程度较低称:乌蛮,汉化程度高:白蛮)乌蛮人是今天苗、彝族的祖先。乌蛮髻则是古代羌人梳的椎髻之类,后传入中原,经过唐代仕女们吸收改造而成。 此发型利落不易倾倒,适合活动。一般认为乌蛮髻是这样的:



唐代有记录该发式:“髻高一尺,婀娜及额,类叠而锐。”根据文字记载,我觉得是这样的:



《苗俗纪闻》:“妇人髻高一尺,膏以脂,光可鉴人,婀娜及额,累叠而锐,倘所谓乌蛮耶。”现在苗族的发式也有这样的:







楼主 酒醉扶墙走  发布于 2018-12-21 17:59:34 +0800 CST  

楼主:酒醉扶墙走

字数:69532

发表时间:2018-02-01 06:44:5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05 22:10:20 +0800 CST

评论数:3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