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前言

去年暑假去广州、四川写了些印象文。今年到浙江同样想写一些印象文,有文字的记载总比渐渐淡化的脑容量好,是为记。

一 义乌行

毗邻浙江,一直想看看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但一直未成行。今年暑期特把义乌作为行程一途。

在讲义乌之前要插一段长途汽车旅途小插曲。最早坐长途汽车大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记得从都昌到金华的长途汽车到了三省交界处,有一处停车吃饭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它是强制要旅客下车吃饭,不吃也必须买单。今日同样停留在三省交界处的一处乡村公路旁的一幢几层的民宅前。此次,司机叫停车休息,在下车之前还叮嘱乘客注意大门旁吆喝卖手机的,叮嘱乘客不要买手机。我们都下了车,东西依然是贵,是平常价格的二到三倍。但没有强卖或勒逼现象,并有免费开水供应。我下来转了一圈,什么都没买,仍回车上了。车上还有些没有下车的乘客,和他们聊起这事。一位大姨说,自从上台后,就好好多,又说,在这之前就有转变,大约有七八年了。大姨说她儿子在兰溪上班,她年年要来,以前可不是这样,你不下车,就有人上车来赶你,摸你胸口,逼你下车。好可怕。车下有个年轻人听到我们说话,就扬扬手中的手机说,他们怕这个。以前资讯不发达,山沟里发生了什么事,人不知鬼不觉,很难引起外界的关注。现在不同了,一传到网上去,大家拍砖围观。相关部门就必须作为。信息公开还是有利于群众的监督和社会的进步。相比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法治在某些方面有所进步。那是不是因为人性中的善有所长进呢?我个人观点是倒未必。记得有句话说得好,我很赞同,并不是某个地区的人特善良,而是因为它有抑止恶发生的制度。如果在车途中没有网络公开透明化,让全民关注,执法部门参与,社会就不会进步。罪恶总是存在于黑暗中。实际这还存在一个疑点,就是沿途都有服务区,它为什么不在服务区停车吃饭?而非要在这里呢?法治还有待进步。

到了义乌已是下午三点多,寻得小商品市场四区五区,进去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闹。店铺里清冷,游人甚少,但货品还是琳琅满目。百思不得其解。同行者是在二零一一年来过义乌,他介绍那时是晚上来,都灯光洞明,人声鼎沸。但今天无论如何找不到他所说的情形。大约四点多,很多店铺开始关门,并催促游人离开,电梯大多停电不运行。回来后咨询了一位两三年前去义乌的朋友,她说那时就是这种冷清情状。实是不得其解。最后思索了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经济逐年下滑;二是网络技术十快递的发展。不然无法解释清楚。

坐在公交上看到小商品市场是绕着义乌市建的,成一个绕城弧形巨大建筑,实在是大。公交站外人流量还是很多。在义乌也看到共享单车,在公交上可看到野外单车乱丢乱扔,有三轮车工骑车收集回来。虽是全国小商品市场,但因之前期望值想象太好,有些理想化,所以实地到达后不免有些小失望。可能中国的经济远没有宣传的那么美好。还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城市建设、人文素养、社会治理等等。觉得义乌除了小商品市场外和其他城市没有很大的差距,当晚即坐高铁赶杭州。交通还是很便利。当夜九点到达杭州。

二 夜宿杭州

到过的地方不多,浮光掠影地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成都、香港、澳门及一些其他城市。给我最有安全感的是香港和杭州。看一个城市有没有安全感,我是看夜行的人。一四年夜晚在香港迷路,问街面上的行人,行人太多闲庭阔步,面部表情释放,脚步虽匆忙,但步履不焦虑,很放松。这次夜九点多到达杭州东站,本可在网上订旅馆,但因同行者意见不统一没订。下车后,提着行李,在广州东站附近找旅馆。原以为火车站旅馆贵,后找了两家,一家客满,一家正好有,询问价钱也公道合理,于是入住。

在杭州市内住了三晚,都是玩累了,晚上临时在市内找旅馆,杭州的旅馆非常方便,随处可见,诚信不欺,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杭州的人文素养很高,城市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因在其他城市没有独自出外住旅馆的经历,所以不好横向比较,也许其他城市也如杭州一样,也说不定。

有住在杭州的朋友说,杭州是一线城市。这点我还是有些不认同。虽然国家在杭州多次召开国际性会议,并准备举办2020年亚运会,以此提升杭州的国际地位和打造城市建设,但与北上广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我先到北上广。这种感觉是正确的。杭州没有什么外来人口,虽然网上关于驱逐低端人群的口水战还在继续,但像杭州城内,没有过多的外来人,城市空荡荡的,还真是不习惯。城市也属自然范畴,如果没有人口的活动,就不能称之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也失去了一个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承载人的功能。在杭州我没有看到北上广样的人潮。这个问题在下面几节中我还将继续探讨。所以杭州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安全、舒坦的。

三 杭州联想

玩西湖时,在杭州沿街行走,串走在丝绸铺,礼品店,小吃屋。街面整洁干净,屋舍雅致养眼,人人彬彬有礼,店员温柔可人,货物丰足样多。徜徉在街面上,我有一种错觉,游走人间天堂。如果我是远离农村、远离不发达地区多年的人,很可能我会有这种错觉,但我是来自贫穷的社会底层,所以我清楚地知道除了有杭州这种表面闲适有钱的生活,世界上还有许多困苦,那是我身处其境,身同体受的。这骗不了人。但我又一想,局促于杭州一隅,没有去过农村或者更偏僻落后地方的人,他们怎么会相信世界上有贫穷、困苦、伤病和落后的存在。人们总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对自己没有见过的总是持不信任和怀疑状态。在店铺里听到聊天,请穷省的人来做事,工资低,还听话。如果你请到了,帮我介绍一个。城市里安居的普通人都不能理解低端人群,那么对于生活在大城市里高居其位,不能接地气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他们又怎会使政策和决策向低端人群倾斜呢?据我估计,中国官方的考察报告越来越不接地气,而民间的力量在大气候的影响下越来越稀薄。能像费孝通、奥威尔样的人肯实地考察,得到较公允的材料和推理的人实在不多。那么低端人群被边缘就成了某些专家提出的必然。虽然这在某个微观上好像无伤大雅,但在大的宏观观察下,就会出现跷跷板现象。当驱逐低端人群或漠视低端人群的存在,跷跷板就维持不了平衡,社会戾气频发,从而由点到线到面的暴发。真希望有人能对这方面的社会调查感兴趣,突破自己的阶层固化观念,去做一些较全面的社会调查。因在去浙之前,看了关于美国和欧洲在二战后发展的一些书籍,在当今中国出现的问题,在上世纪欧美国家同样存在,不亚于我们现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股力量共同使劲,最终走上较健康的发展道路。如:《屠场》促进美国食品安全的发展。《寂静的春天》促进化学农药科学的使用。《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促进汽车安全性能的改善。《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是不是也唤起了对劳动阶层权益的保护呢?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兴起的圈地运动不亚于我们今日的房地产拆迁运动。而今日你去英国的话,你会看到一个势微的英国,它退而坚守公民的权利神圣不受侵犯,这不仅表现在公民的个人权利上,还表现在公民政治权利的表述上。

杭州应该是一个较理想的居住地。成都虽然也宜居,但它的宜居不是全民宜居,在街面上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愁苦、焦虑的面孔。而杭州在街面上店铺里观察到的普通人群大多富足、实地、欢畅。这才是真正的宜居,属于大多数人的宜居,且生活节奏又慢于北上广许多。应该属于幸福的大多数。在此种情况下,我又想起边远地区。有朋友说,有水的地方多富裕。联想中国的地形和历史上的往昔,确是如此。所以思索中国现代化进程非常缓慢,它的繁荣只不过复制了历史,并没有利用现代社会制度创造更多的繁荣和进步,这在下面的火车八小时聊天中有实证体验。杭州的繁华、安全、舒坦不是现代化的,是历史的恢复。好像在我所了解的资料中,很少有人提出这样的思维方式,可能这种思维方式会触碰到禁区。我只不过是想探究哪些是现代社会制度带来的进步。它是不是可以复制。事实是不可以的。

游西湖时,观美景和名胜,也给了我很多联想。由浩淼的鄱阳湖畔来到西湖边,我不知道杭州西湖给我带来了多少美感。我只能感慨地说,再美好的景色也要人文的点缀。西湖的美,美就美在人文上。在去杭州之前,正好坐船巡游了鄱阳湖一番,所以除非能看到比鄱阳湖更浩淼的湖泊,我是找不到比鄱阳湖更美的水域。但鄱阳湖的美名在中国远不能和杭州西湖比美名。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白娘子的雷锋塔,白居易、苏轼等等历代名人在西湖边吟诵留迹,在杭州西湖畔历代传唱。这是其他区域所不及的。

去了乌镇回来后,重返杭州,又想起一问题。以前有朋友提出一问题,现在的人为什么不爱读书?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好久。这次去杭州,看到富足详和,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略微有些顿悟。读书是一件奢侈品,特别是读闲书,思考闲事,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件极奢侈的事情。耗时,无产值,无用功。这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享用得起的。据调查,江浙一带是富庶地,也是读书氛围最浓的区域。但去了杭州,看到的及听人介绍的,浙人最喜的一事仍是实用的,注重经济效益,这和读无用书就相违背了。浙人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地区的人又有何条件去谈读无用书、思考无用事呢?《乌合之众》中曾讲到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中国人的思维中有大一同,服从,唯上的思维定势。在一般情况下,它很难跳出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而从古至今摆在国人面前的依然是老问题,生存问题。好像现代人依旧没有跳出这个怪圈,或者说我们没有破解这种带惯性的生态圈。读书何用?除非读能谋生的书。读增长灵性的书,只怕是徒增烦恼,被生计所困,被生态圈不容。读书何用?要读什么书?活命都不够时间,哪有时间读书?又从何谈爱读书。所以中国的进步是极缓慢,甚至说没有进步。有时询问十几岁的孩子,得出的答案都是固化的。如果不是来到人才辈出的浙,我是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我觉得除了江浙一带,到任何一个区域,都不能看出问题的症结。如果还要看的话,下次我希望的是得到台湾的片鳞泥爪。

来杭州后,思维特窜,想了些问题,就是真相。最初是希望在历史中找到真相,当阅读面扩大后,才发现平素你所了解的真相都是被历史过滤的真相,这个过滤不仅是现当代,还包括古代,然后我就不想说话了。后来我想去文学作品中去寻找历史的细节,很不幸,我也遭到了困惑,文学作品由于作者非常具有个性化,所描述的东西带有浓烈的个人特色,历史的细节也存在个人认识上的偏颇,如果你没有较全面的认识,很可以进入作者预计的境界,找不到北。后来我尝试用自己的眼睛看,也存在问题,眼睛看到的很多并不是真相,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遗传心理的影响,形成惯性的思维定势,这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定位。所以真相总是扑朔迷离。

四 走亲访友找幸福

在杭州访了几处朋友。我相信在杭州有房有一定收入的民众幸福感是要强些。我访的几处是赣人在浙处得较好的。

第一位朋友是在美资上班,基层管理人员,在浙有作为人才引进的买的优惠房价房。房屋结构紧凑、简洁、实用,生活还是很舒心。朋友在美资上班很舒心,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来,不打半点折扣。管理非常人性化,一周工作时40小时,加班不是很多。收入不是很高,但生活足矣。说起他以前在深圳的中国公司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公司人际消耗大,拎不清,美资没有这方面的事,人际简单、干净。活得清爽。问及养老,说已入社保,退休后拿社保工资。并且公司交的社保费是选最高的交,所以退休后相应的也是拿最高的养老金。看上去,应该是衣食无忧,但我还是觉得有一丝隐忧。虽然朋友俩都是杭州户口,但小孩并不是杭州户口。我也说不上我的感觉,总觉得在朋友的幸福里缺了点什么?是中国人的天伦之乐,不能与父母携同亲近?还是子女生活不能稳定?还是闲居下来移居的漂泊?我说不清楚。

第二位朋友是小微服装厂老板。年收入可能五六十万。亲历服装厂,身感极辛苦。赚钱极辛苦。厂处于杭州边上的镇上的小村里。村里的小厂极多,如蜜蜂窝样。朋友是其中一家。赶货忙,因杭州有中国一级批发市场,市场里要货就像锅里炒菜样,能叫得起来。今天到料,后天就要送货。时间紧迫,忙的时候忙到第二天一两点是经常的事。做唯品会公司的货好些,时间不是很赶,但有质量要求。朋友说,杭州整改拆迁严重,这是去年搬来的,设备要重制,房租年年涨,这厂房上下二层二十万。赚的钱有一半是帮本地人赚的。听说明年这里也要拆,要搬到海宁去。有时想年年折腾搬,不如搬到老家里算了。然后我们算了下时间帐,做市场的货,无论如何赶不起来。路上来回要两天。那么订单会减少很多。还有在家的工人赶货不出来。因为留在家里的人,观念上是以带小孩以家庭为重。不会加班到十一二点。还说现在的工人难招难伺候。赶货时,简直是大爷。听及工人工资,每天做到晚上十一二点。上万元工资还是有。就是太辛苦了。都是时间熬出来的钱,还不能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生老病死全部是自负盈亏。我的身边基本上是这样的人。朋友也是在这里熬出来的,在都昌还算是成功人士。但生活得还是太辛苦了。朋友的妻子和小孩在老家读书生活。朋友孤身一人在外拼搏,这种生活里的幸福有多少?朋友虽辛苦,但他凭一己之力还会家人创造了富足的生活。但生存压力巨大,老的老,小的要花钱,且政策具有随意性,随时会割韭菜。我敬佩人的生存韧性,又为人活得这么艰辛而痛心。有人说,在中国的街上看不到中国人笑,夹缝中求生存的苟活,怎能笑得出来。朋友的父亲身体不怎么好,还挣扎着包了两个鱼塘。几个小孩,读书都非常努力,成绩优秀,好像看到父辈的辛苦,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出路。

第三位朋友是在事业单位工作。

第四位朋友是国家公务员,杭州本地人,独生子。是朋友的朋友。他的幸福感很强。生活舒适,经济宽裕,幸福指数高。所以给我的感觉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想生活得好些,还是要进入体制内,其次是事业单位,其次是大型外资,其次是国企,其次是自由职业者。不知我的感觉是否是正确的。在前几年,2015年时,都没有觉得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去年在四川听人把人分成两种,一种是有固定工作的,一种是没有固定工作的,我都想哂笑川人的迂,经济不发达。而今年到了浙,略微观察了普通人的生活,我不得不把体制内的公务员摆在首位。为了生活幸福指数高些,挤破头还是去考公务员吧,毕竟一劳永逸。这实则从某些方面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倾斜及社会福利的不覆盖,普通民众没有安全感,挤破头要挤在遮风雨的伞里。这种感觉2017年比2016年还要强烈些。难道真的如老蛮所说,今年是两脚羊元年,那么一年出去看一次,多少总能发现经济是怎样衰退,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越来越艰辛。无论是在都昌还是在杭州,都能感觉到。2015年时的那种蒸蒸日上的经济繁荣景象好像不再能寻到。我希望是我的错觉。特别是在从杭州坐火车到南昌,这种感觉更强烈。

回到南昌后,回到都昌。我有种错觉,就是时间像水样。在北上广水哗哗流地非常快,生活节奏非常快。在杭州水流得比北上广缓许多,生活节奏慢几拍。到南昌,水流的非常缓,生活节奏慢,虽然慢,但不及成都的闲适,它在慢中有种焦灼。到了都昌,发现街头巷尾随处蹲着闲聊、呆木的,惊异地发现水不流了,时光是静上的。当然,这并不是岁月静好的静,而是生活没活力、丑陋、贫穷的静。这种感觉是需要对比才能感觉到的。身在此山中是没有这种体会的。这也是我在前面讲的一直生活在杭州市静好的人,很难想像中国社会里还有贫、病、僻远落后。温水煮青蛙,总是麻木至死。在内陆,我看到的大多是温水里的青蛙。而事实不是如此,只是温水里的青蛙有点清醒,又能怎样,跳不出如来佛的温水。这在下面的八小时胡扯中有体现。实际在这里谈的水流,我觉得是经济的活力。从生活的节奏可看到经济的活泼程度。

五 乌镇行

久闻乌镇盛名,以为是梦中水乡,亲历之后,才发现,所有的地方,都不是梦乡,不知拉萨怎样?美好的生活活在你的意念里。到了乌镇后,有种感觉。我去的地方不多,住在赣,游历过粤、蜀、浙。四地有明显区别。就是儒的渗透。在江浙一带,像乌镇这样的古镇有很多。它们呈爆发式地呈现,我说的不是现在,而是古时古镇初建时。在赣也有些,但不能形成片,是以点的形式出现,在蜀和粤也有,但多以经商和民居为主。江浙古镇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儒教的代代传承及家族的荣耀和皇恩的浩大。在这里我不知说什么好。记得很久以前在外国一本书上看到十里不同音的原因是因为雨水降落的充沛与否。实际是与地理位置和环境有关。川语与粤语的通用性,是不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呢?从赣的婺源到常山到开化过了几座大山后,山逐渐减至平原。从粤的羊城坐汽车到中山,沿途的农村人文素养尚不高,从屋舍的建设摆布推测,多有经济暴发姿态。但从杭州到乌镇—个半小时的路程,看到的农村井然有序,屋舍俨然,农作物有规划,没有看到奇军突屹的,大家发展水准从内到外呈现出较高的素养。这个素养一个内在的推手就是儒。富裕农村大多是农耕工读世家,读则仕,仕则富民富家。或农耕工商,商则读则仕,仕则富乡富镇。且古代有官员告老返乡制,所以,为官一任,必为告老而准备,一幢幢一座座古朴深邃的建筑就形成了,以点带和幅射状在乡邻形成示范,一代代儒教的传承和弘扬,古镇就这样形成了。且地处富庶渔米之乡,京杭运河,长江大动脉纵贯南北东西,皇恩浩荡而至,仕读蔚然成风,底层人文素养层层积累,代代传承,名士文人学者层出不穷,如过江之鲫鱼。以仕养镇,以镇养仕,不形成古镇都难。思维跳跃不禁想起两古人,慈溪的蒋和湘潭的毛,历史的更迭不在儒内,往往在儒外。在浙我看到的是儒内文化传承的精英,应该说是顺应的胜利者和荣耀者,及在极荣之上对人性的一点辨识。在赣看到的是囿禁在儒内的拘谨,及冲破囿禁内的一个哲理思辨。同样受源于儒,却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如此千差万别。所以投胎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实现落地制是有人性道理的。如香港和美国。人种在基因构造上并没有很大差别,但后天的环境却起着致命的作用,所以不用怨天尤人。在网上没有出来浙大的那则网言,我就模糊地觉得浙有种媚。以上是由乌镇而起的胡思乱想,感觉不一定对。

六 火车八小时海侃

出外游,我承认我偏爱人文多于美食和美景。在浙看的多,谈的少。回昌的八小时火车上,都在和邻座聊天,以弥补出外认识的不足。

其一交谈者是赣人是赣某大学大三学生,家境中等,父母曾是公务员,后因超生,被迫离职,做政府工程,前几年尚可,近一两年政府工程款都拖欠未结。学土木工程,就业想去上海,不找对口专业。此次暑假游历为就业前的打探,游历湖北、津、京、沪、杭,以前也曾去过内蒙。出发前揣二万元现金,用完途中在58同城找事发过传单、当过培训班老师、送过外卖,做过代驾。转了一圈下来,最后把就业地点定在上海,准备改行,说就业还是要到北上广去,虽然人多,就业机会相比内陆城市还是多。问国家实施西部开发,一带一路,为什么不去西部?说生活苦,受不了。坚决不去。偷偷告诉我,已向上海两家外资公司递了求职简历,说外资待遇好。问为什么不考公务员,说谁不想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很难,挤破头。

其二交谈者是滇人是鄂大三学生。一开始一直不说话,只听我们谈,以为他矜持,不屑与无设防的人交谈,直到他拿出一张从昆明到襄樊的火车表,才知道误解了他。他说从昆明坐火车到襄樊坐了二十几个小时。并说他出外的每张车票都保存好,因为不知道毕业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出来。在这种人流、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听一二十小伙说出如此悲观的话,实在诧异。和我同行的小女已去过京、沪、广、港、澳、浙、蜀、坐过飞机和海轮,所以大吃一惊。问,答是云南红河河口人。家处大山脚下农村,父母是农民,和我一般大,读了三四年级。在当地,算是读了书的人家。云南农村大部分像我这么大年纪的,都没有读书。怪不得,我出外,很少看到云南和东北人。云南出来务工的少,现在能理解,不识字,两眼黑。人家给我说欧美好,我也不会去,不识英文。问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情况改善些没,说义务教育不要钱,像他这么大年龄,初中毕业后,都出去打工了,没人在家,但父辈出去的少,不识字。一直想了解西部真实情况,但一直得不到有效的信息。他说他毕业了不会留在这里,房价太高,压力太大。他会回去,家里负担太重了,弟弟去年也考了大学,在武汉。他读书没贷款,弟弟读书贷款了。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二十多年前,我家也如此,那时,父母在农村还有公职,都艰难异常,那时,农村的父母亲更是如此。地区与地区的发展差距是以十年来作计数单位。我想起从甘肃农村涉到京的邢警。生活对普通人真的不易。问了一些关于云南禇时健的话题,知之不多。学的是制造业,学的是制造业,而云南真的没什么制造业,云南缺医少教,如果学这两专业,就业就好些。他说,如果不能分配在县城,生活环境也是很辛苦的。在丘陵地貌的赣北,农村的医疗教育条件改善也极缓,曾问一位从县城到市任教的教师,说城市压力虽大,但公共资源多些,对下一代培养好些。不要谈奉献精神,一个个个体境况的改善,是人的本性。我们探讨,留在这边,压力是大,像大山样。我指指赣大学生,他敢闯京沪是因为父辈为他的前程积攒了一辈子的财富,他有点资本可闯,生活起来,压力也不是很大。但你一无所有,真的很困难,父母除了在田地里劳作,真的是一无所有,供一两个孩子上大学,已榨干了他们一生的积蓄,他们已经是一无所有。不可能再有财力助他们的孩子远游。更不用说与浙地的孩子拼比了。浙的农田不愿种了,抛下草籽,一年也收几次。偏远地区呢?种出了庄稼,运输成本都大于庄稼。我又一次无言。同一个世界和社会,你不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你根本就发现不了它的迥异和棱角。我安慰说,可去昆明就业,昆明这几年发展挺快的,在那儿工作,以后会有机会出来的。男孩说,也有那种打算。今天看到一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山谷里的村庄,真的是男孩所描绘的山脚下一长溜。岁月静好,静的亘古不变。真的不变吗?当电视等媒体接通时,这个世界已在改变,回不到闭塞了。

其三交谈者是鄂人在郑州上大三。暑假到在义乌务工的父亲处玩。父亲随同。看得出来是内陆省份辛勤劳作的父母保护得很好的孩子。问及父亲,说是在义乌小厂务工,正赶上环保消防整改,小厂关门整改,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复工,就随孩子一起回鄂。正好在杭也听说了这事,去年是G20,今年是杭亚运赶建设赶规划,杭州在清人,去年工厂关门若干天,这几年拆迁搬迁的离杭越来越远。杭人不自在,外来务工人活得更不易。问政府有没有整改补贴,说没有,有能力的厂搬到建设规划好的工业园,没能力的小厂,自谋死活。男孩很守法,说不整改也不行,他在义乌的时间就看到一个小厂发火,里面的人活活烧死。我说没看到报道。旁边年轻姑娘笑了,这种事一般都看不到报道,上不了报纸。我说,那整改闲下来的人要饭吃,怎么办?没工作就没饭吃呀?这也是一个问题,不整改就要烧死人,整改就要饿死人,难道中间就没有个平衡点,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做什么的?我发现把这个问题一挑出来,年轻姑娘和鄂大学生都会意地笑了,那种笑像看穿了肥皂泡沫般的笑。我想,不管政府怎样处心积虑地禁言,在社会上多碰了几次壁,多经了几样事,多走了几个地方,稍思考下,纸灯笼是糊不住的。读了些书的普通人都能看出来的。

其四交谈者是鄂年轻姑娘,结婚两三年,小孩一两岁。她说在家生小孩带小孩的日子,实在难过,简直与外界隔绝了,小孩大了些,她赶紧出来。她经历很丰富,做过很多行业,上京下广都去过,看样子有高中文化水平。我们几人交谈时,谈了几件事,还是饶有趣味,很有探讨的余地。一是延续鄂大学生说的火灾问题,网上、报纸上都看不到事情的报道。她有感而发说起武汉在修地铁时,地质复杂,发生坍塌事件,死了些人,也不见报道,说更多死人事件,外界不知道。她当时在武汉,街头巷尾在议论,但新闻不见一字,不让报道。我说,虽然不让报道,但善后工作他们总是积极去做的。她说是。现在不让老百姓知道的事太多了,但总捂不住。听她这么一说,我笑了,这怎么有种掩耳盗铃的感觉。借环保整顿小厂小企业,又不给小厂环保补贴,小厂就业人员又没有失业保障金,又不被纳入就业保障体系,这实质是夺民生路,也是网上说的隐性失业。而这批人回到务工省后,务工省没有什么就业岗位。今年在昌感觉昌的经济较去年萧凋很多。有时在想一个奇怪的问题,就是某些时候,国家真的能做到一声令下如山倒,但很多时候并不是为民谋福祉的时候,那为什么不能在为民谋福祉上呢?前几年关于公社手工业、乡镇小企业的退体人员纳入社保就是为民谋了福祉。这几年政策又紧了,为什么不能继续延续下去呢?钱袋子本就应该为民松。今年我明显感觉钱袋子紧了。二是讲大学生就业问题,她说在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大学生,大多眼高手低,说是大学生吧,知识含量又不好,不是大学生吧,又放不下面子。很多人在生活中踉踉跄跄碰壁,如果都能有,她指指第一位赣大学生,说如果都能像他那样,务实,倒也不怕找不到事。我莫名感到悲哀,为自己是一个底层人而悲哀。因为我生活在底层,所以理解底层人渴望向上攀援的不易。底层人知道生活不易,所以他们都希望子女能通过读书摆脱底层人的命运。他们把读书作为一条向上一阶层流动的唯一通道。但中国教育扩招开,中国底层人拼命撞开的门关上了,加上务工大省青壮年向城市、沿海发达省份输出后,对留守在家中的子女疏于管教,底层的后代走的又越发很难。在前几年经济发展较黄金的时代,读书无用论泛滥。而这几年经济收缩了,底层人民用自己切身的体会体验到了,不读书,是一点都没用,连搏的机会都没有,就泛了一下沉成社会底渣。而实际底层人民对子女的付出不亚于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他们大多是用生存和命为子女换前程。但各种媒介对他们同情不多,对他们把老人和小孩留守下来,谴责多于同情,掠夺多于保障体制。这是很多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的问题。但人们大多争先恐后夺门而逃,生怕收割机赶上了自己。这是百姓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是制度的悲哀。大多数人选择的是苟且,我也是。三是农村的衰落和老年人养老问题。农村的衰落是全中国普遍的问题。养老问题是日趋严逼的问题。此次出来,走访中,几乎家家都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不料在火车上鄂妹子又谈到了这个问题。这是每个家庭的伤痛和难堪,但国家对这方面的调研又少,不是又少,而是根本没人做,不是根本没人做,而是根本不允许人们去做,就让它烂,装着闻不着它的恶臭味。高耀洁就是一个事例。当我知道高耀洁去国了,我默默不作声。一个伟大而又勇敢的女性。

七 回昌

夜,十二点到达洪城,我对洪真不好定位,老蛮总把它列为西部,我有点不服,我如此芬芳的乡土,这次回来后,我低下了头,四线吧,就四线城市。我生活的鄱阳湖之小城,二十几线的“水”真的不流了。但前几年,好像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当然原因是不能说的。你懂的。

在外遛跶了一圈,回来划拉了几个字。感觉不一定准确,纯属个人一点体会、观察、思考。不求苟同,只求自己左脑搏右脑,搏得痛快,求些碰撞。

2017年8.21——8.27游浙

2017年9.21落笔于都昌











楼主 吕家严  发布于 2018-01-17 20:54:34 +0800 CST  
标题本应是:2017年暑假浮光掠影游浙江
楼主 吕家严  发布于 2018-01-18 08:01:22 +0800 CST  
我不知具体原由,只是由感性而知之,发觉浙粤农舍差距,纯属个人感性认知,而非理性推理。感谢交流!
楼主 吕家严  发布于 2018-01-18 10:13:01 +0800 CST  
谢谢阅读和鼓励!茫茫人海中总有相持的人和心!再次感谢关注!
楼主 吕家严  发布于 2018-01-19 21:27:29 +0800 CST  
谢谢楼主阅读留言,共勉进步。
楼主 吕家严  发布于 2018-01-20 13:12:04 +0800 CST  
谢谢楼主留言。
楼主 吕家严  发布于 2018-01-22 06:59:20 +0800 CST  

楼主:吕家严

字数:10893

发表时间:2018-01-18 04:54:3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25 14:41:23 +0800 CST

评论数: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