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书中自有脑白金》

记者的记者证有两种:一种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另一种是由新闻媒体自己发的记者证。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某单位会议组织记者游览承德避暑山庄,同是记者,同事拿着记者证一晃就进去了,而薛亦龙却被拦住,需单购票,看门的说了,你的记者证不是新闻出版署发的,“我们不认”。就这4个字,让薛亦龙的颜面扫地。
徐昕雷的堂伯在西安长阳县,因不让鱼塘问题被当地副镇长的弟弟雇人无理打伤住院,徐昕雷约着薛亦龙前往西安要讨个公道。先是在路上遇到“刀巴脸”设卡乱罚小巴士的款,一罚就是500元,司机不满,马上就要动手了。薛亦龙见状,将“刀巴脸”拉至一旁,给他看了看记者证,说我是北京来的记者,要去长阳镇暗访,请给个方便。“刀巴脸”看了看记者证,又对了对照片,心中也在点虚,说了声,看你是北京来的大记者的面子,就放他们过去。
到长阳镇刚住下,第二天一早,长阳的宣传部王部长闻风就找上门来,并请到镇上,几句寒喧后,王部长希望拿出记者证登记一下,好配合一下调查工作。薛徐二人知道遇见“懂行”的,故都推说记者证送去年审,没带在身。王部长马上变脸,说不好接待,薛徐二人一走,王部长一声冷笑,转身就给派出所打个电话,先把这2个“假记者”给我押起来。后来幸遇熟人《西安财经日报》的张记者,介绍后,王部长才知道这二位是“真菩萨”,确是“北京的记者”,才放下身段,又是道歉,又是付医药费,又是让出鱼塘。
同是一本记者证,在有的人眼中,他就是无冕之王,在另一些人就眼中,就是一页废纸。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19 17:21:00 +0800 CST  
看了这几段故事,忽然想到了北京的一种菜肴叫“仿荤菜”,而说道“仿荤菜”就不能不说说“功德林”。
说起“功德林”,作为北京人自然会想到两个地方,一个是“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另一个就是“功德林素菜饭庄”。
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原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功德林路一号。初为功德林寺院,清未改建成一座监狱,后又经北洋,民国时期两次改建后,成为国民党在北京的“第二模范监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在这里被国民党杀害的。
解放后,这里还是一所监狱,但叫“战犯管理所”,解放战争中被俘的著名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宋希濂、廖耀湘、黄维、沈醉等都曾在此处关押并接受改造。1960年,功德林监狱迁至昌平小汤山附近的秦城村,“秦城监狱”就此得名,它曾被戏称为“中国的第一监狱”,林江反党集团的江青、黄永胜、吴法宪曾在此关押过,中国四个直辖市中有3 个市委书记,北京的陈希同,上海的陈良宇,重庆的薄熙来也都在此狱呆过。功德林监狱又叫秦城监狱之所以出名,就是国民党在此关过共产党的大人物,共产党又在此关过国民党的大人物,共产党还在此关过共产党的大人物。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19 17:21:59 +0800 CST  
再说说“功德林素菜饭庄”,它原于1922年创立上海,1984年在北京开了这家分店,位于繁华的前门南大街,功德林是一家经营佛家净素菜肴的饭庄,看看门前的匾额就知道,它是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
功德林饭庄的素菜分两种:
一种是素菜原做,如十八罗汉,这是功德林的镇店名菜,它是用18种素菜制作而成,吃起来口味清爽,名不虚传。
另一种是仿荤菜。若看菜单名,什么鱼呀、蟹呀、鸡呀、排骨呀,它应是荤菜,而实际上是用各种素食品加工做成,而且做的形态逼真,口味相近,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这就是素菜馆的特色之一。
你看看这条“松鼠桂鱼”,它是用大豆蛋白在外面裹上紫菜做成,既有鱼味,还有点寿司的感觉;再尝尝“宫保鸡丁”,完完全全是用豆腐做的,仿得很像,口感也有点鸡肉味;再夹块“清炒蟹肉”,它是用胡萝卜做的,有一种独到的细润滑腻,真是不知道胡萝卜怎么也能这么好吃;再看看盘子里“糖醋排骨”,夹一块放入咀里,还真有点排骨味,它是用藕做的。
就餐时,旁桌的一个女孩筷子夹个“一指乾坤”,这是一种“素考肠”,一边吃一边天真的问妈妈:“这难道不是肉吗?”

薛亦龙是一位“北京记者”,在一些人的眼中,如避暑山庄看门的、长阳镇的王部长,他就是个“假记者”,也就是大豆蛋白、豆腐、胡萝卜或藕之类。而在某些人心中,他就是位真正的“北京大记者”,你看,江西西萍乡沈书记,带着几位老乡千里沼沼来到北京,就是要向薛亦龙表示感谢,并要送一面“铁肩抬道义”大锦旗给出版社。其起因就是薛亦龙写了个调查报告,在当地报纸上转载,惊动了省委书记,被批严查特办,养牛户打赢了官司,拿到了赔偿款。真正为老百姓办了实事,他就是真正的鱼、蟹、鸡、排骨。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19 17:23:05 +0800 CST  
边读边看,书中有一条线从头至尾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这中有薛亦龙的好友庄一民两口子,薛亦龙的姐姐薛亦侠,远在西安的徐妈妈徐爸爸,还有众多的读者。这根线就是薛亦龙与徐昕雷的爱情故事:经庄一民介绍,薛亦龙与徐昕雷为朋友关系,几年来,每次有记者的活动,二人都相互通知,共同参加,二人曾一同前往西安采访,一同到天涯海角、玉龙雪山旅游;路过西安,在徐昕雷家中,徐妈妈和徐爸爸对小薛甚为中意,人有模有样,说话办事得体,徐妈妈向女儿表示,多么希望有这样一个女婿;庄一民夫妇也多次提醒薛亦龙,像徐昕雷这样好的姑娘那找去,错过这村就没这店了。那么薛亦龙是怎样想的?在江西萍乡的洗浴间,面对找上门来的妙龄少女,薛眼前出现是徐的身影,将少女推出门外;法国金发美女记者朱丽叶慕名相见,主动示爱,薛想到了徐,一笑推之;薛的同事,美丽如日本乒乓小将福原爱的宋歌频频暗送秋波,薛想到的就是徐,只是将宋当做小同事或小妹妹;面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贺主任,在宾馆房间内、在家中,拿职务的许诺,让薛满足自己情感需求,薛则以自己“是一个不涉黄毒赌的好男孩”为由拒之。薛亦龙是真正的喜爱徐昕雷,只是不知道徐是怎样想的。书看至快完,也还真看不出徐是怎样考虑的,这可能就是作者留下的一个“悬念”吧。

有人讲过,爱情若有缘,就像一张纸,一挏就破,爱情若无缘,就像一座山,翻也翻不过去。徐昕雷辞职去广州,薛亦龙送行至机场,在窗边看到飞机起飞了,薛亦龙迟迟不愿离去,他隔着这座高高的山峰,心中还思念着徐昕雷。忽然,他听到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这是徐昕雷来了,转身二人相拥紧抱,薛在徐的耳边轻轻说了“我爱你”。这三个字,徐昕雷等了那么长久的时间,你为什么就不能早点说出来。这三个字就是划破爱情这张纸的小树枝,它就在你手中。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19 17:23:58 +0800 CST  
六.读《北京诱惑》 北京玩主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26 21:01:23 +0800 CST  
何为诱惑,诱惑就是追求,但多为贬意,是指人们对权势、地位、名利、金钱、美女的追求。

看到架子上的这本《北京诱惑》,可能是身居首都,对描述北京的书籍情有独钟,放入袋中。北京有什么诱惑,边看边捉摸,读毕,我悟出的“北京诱惑”应当是作者展示的主人翁杨尘的诱惑。
你看这位身居北京的杨尘先生,年近40岁了,头脑一热,辞去令众多人羡慕的机关职务,在京城过上无业游民的逍遥生活。他自嘲自己是“三无人员”:一无靠山,二无资本,三无野心。
然而,就是这位“三无人员”所过的日子,却是让许多在职人员所瞳景,以诱惑:杨尘所过的日子是美差一桩桩,美食不重样,美女换着上,真可称为“三美先生”。
先说“美差”,老傅来京买别墅要他去参谋,打高尔夫请他去陪玩;庄姐请他去参加一“策划会”,杨仅几句胡侃就被汽车老板应天时捧为“卧虎藏龙”;老傅让他陪小蜜去趟上海采访一地产老板,第二天回来路上,小蜜就塞给他1万元酬金;曾荃为了摆平老傅,让他挂上一个只拿钱,不负责的“公司战略策划总监”的闲职;在另一策划会上杨尘仅出了个“争取在两会上与总理对上话”的主意,就造成应天时一时“名声大振”,而得到应总为数不菲的红包和欧洲十五日游的犒赏。
再说“美食”,大到钓鱼台国宾馆、东方明珠、天伦王朝,小到味千拉面馆、口福居、金鼎轩,不是别人请他,就是回请朋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杨尘竟能在喧嚣的北京城内,在三环边上寻到一清静“净心莲素斋”,在这里既可以品到“文殊普贤罗汉茶”,还能见识“点点寒梅处处得”及“回头是岸”等佛家稀菜。应老傅相邀打个“飞的”去广州,在南奥“拼死吃河豚”尝尽天下鲜。
后说“美女”,下午在南山滑雪场刚结识的模特沈梨梨,晚间就在藏娇的金屋“揭开谜底”并将沈送上极乐巅峰;在门头沟驴友的郊游中,初遇的MM当晚就在杨的帐蓬中主动送上柔吻,然后渐入佳境;网聊中结识了大学生蝴蝶,初次来京,蝴蝶就敢只身住在杨尘家中,并将自己的第一回作为礼物送给的他;真让杨尘动心的花容月貌般的售楼小姐杨泓一直对杨尘不近不远,若即若离,一个误会使杨泓对他形同路人,一束鲜花又让杨泓看到了他的“真诚”,醉倒在杨尘的怀中,任他像剥春笋一般只剩下笋芯。
这就是“北京的诱惑”吗?

为了寻求这些诱惑:
沈梨梨可以从“职业名模”变成“职业小姐”,成为老鸨手中的金牌;
杨泓也弄不明白为何成为导致黄付市长下台的桃色事件中的主角;
在华驰刚遇危机之时,余阳刚立马另攀高枝,而被旧主略施小计,送入牢狱;
虽然杨尘坚持各方都是朋友,那方均不得罪的信条,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由自主的掉入官商争斗的圈套,被捕,挨打,遭踹,直到出来许久,他还没弄明白,关他审他的人是警方?是武警?是军方?是纪委?只记得被人警告,出去后不得乱说。
杨尘出来后,他的朋友圈已重新洗牌了,他还会重新站起来吗?还能再过是那种“三美”,令人诱惑的生活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26 21:02:49 +0800 CST  
面对北京的诱惑,在五台山清凉寺前,杨泓对杨尘感慨道:这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同感。
对我们这些退休老人来说,北京的诱惑是什么呢?一是习近平讲的,从2012年起,十年内,国民的收入要翻番,在职人员就不用管了,希望退休人员,国家能有保障;二是希望国家能够安定平稳,西方的民主,可能是个好东西,但国情不同,回首中国的历史,若落在中国,对寻常百姓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灾难,看看解体后的苏联老百姓就是个好好的例子,多亏俄罗斯又出现了个普京。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在中国不要出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式的人物。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26 21:04:02 +0800 CST  
七.读《我在美国航母当大兵》 罗雪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8-02 18:30:25 +0800 CST  
【中国人真能在美国航母上当大兵?】
《我在美国航母当大兵》,光这个书名就挺吸引人的,中国人能在美国航母是当大兵?记得以前从北京晚报看过几次连载,后一直想借而没找到,这次给撞上了。
北京小伙儿罗雪(1972年生人),1998年7月在美国的家中,无意之中,被一黑人哥们儿(美军招兵人)忽悠去美国海军当兵,后竟然在“星座号”航母当上美国海军大兵,四年之中干到一等士官(前面有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三等士官、二等士官)。中国人能在美国海军当兵,在此以前,不光我们在大陆的中国人认为有点神奇,就是罗雪退役后,一时在美国小有名气了,在美的当地华人也有点不相信。但这确是真事,书中有罗雪1999年10 月23日在舰上与前美国防长科恩的合影,有在2001年3月将他的名字印在美国预警机上的照片(AM XUELUO BEJING,CHINA)。

【中国军队的“五湖四海”与美军的“五洲四洋”】
毛泽东说过:我们的八路军的成员是来自“五湖四海”,是指八路军的战士有南方人,北方人,在河北的河南的等,而美军的士兵则是来自“五洲四洋”的,有白人、黑人、黄皮肤人,有美国人、墨西哥人、菲律宾人、乌克兰人等。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移民国家,美国有个民权法,要求不得有种族歧视,这样才能保证美国国家机器和整个社会的正常有效的运行,美军也一样,不可能全是由纯种的美国人来当兵,只要符合美军的征兵条件,那国的移民都可以来当兵,当然,能当上什么兵种,可是有严格的限制,若是没有美国国籍的想成为战斗机飞行员,狙击手则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人能在美国当上大兵,则是不奇怪了,这也是美国社会的“开放性”吧。
反过来说,若解放军中能有一个美国人或菲律宾人或黑人士兵,则真为“天方夜谭”了。

【中美舰队的命名】
美国的海军舰队是以“洋”来命名,如太平洋舰队,大西洋舰队,欧洲舰队;而中国的舰队则是以“海”来命名,如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仅从舰队的命名来看,中美舰队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当然这也和两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美国本土东临大西洋,西面太平洋;而中国海军出海不是黄海、东海就是南海。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8-02 18:31:37 +0800 CST  
【美国大兵为何当兵,为谁打仗?】
美国的宪法规定,美国的军队不归属任何政党,只属于国家的军队,只听从总统的指挥(总统代表国家)。
而中国则相反,解放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只听党指挥。当然,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
美国人为何当兵,就是为了钱,当兵实际就是一种挣钱的职业,和其他当白领、蓝领没什么不同,只是工作性质、内容不一样。
若要打起仗来,美国大兵怎样想呢?美国人多信基督教,信上帝,上帝代表着正义,他们是为正义而战,去献身。
中国军队的教育是为国家、为人民去当兵,为中华,为人民而献身。

【中国人美国人文化信仰上的差异】
“岳母刺字”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人们钦佩岳母教子有方,精忠报国。可是当罗雪将这个中国古代的故事在课堂闲聊讲给美国大兵听时,美国大兵惊呆了,多数人认为岳母是个“虐待狂”,竟然用针在儿子的背上刺字,不可理解。而往好一点想的是认为岳母在给岳飞“文身”,还问文的中国字是什么颜色的,有多大。
“祭海日”是美国航母给所有新兵的洗礼仪式,当航母过地球赤道时,航母上所有的新兵,不管男女,都 要或坐或蹲或趴在甲板上,周围站满了“老兵”,而老兵们用各种破菜烂叶、残汤剩食、剩残酱果扔向,拨向所有的新兵,人人不能幸免,个个满头全身都是污物。后在一旁还摆放了数个长数米,宽约1.5米,
的铁槽,里面满是泔水污水类的黑糊糊的脏水,新兵被老兵们赶入水槽,从一端游向另一端,爬出来才算结束了侮辱性的“仪式”,冲向洗澡间。美军又将此叫做“软蛋祭”,经过这个仪式,新兵就能从“软蛋”变成“硬蛋”。这是美国航母海军的侮辱和“虐待”新兵的一种理所应当的仪式,中国人或叫它为“虐待狂”,在中国的军队是是绝不会出现这种事情,这就叫做中美两军文化上的差异。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8-02 18:32:29 +0800 CST  
【美国大兵好文身】
美国舰队每年周游世界,尤其是第三舰队和第七舰队常在亚洲一带上岸休整,如香港、新加坡等港口。美国大兵中有许多人好文身,文的有人物、动物等,美国大兵虽不喜欢共产主义的中国,却喜欢上中国的方块文字,有方方正正的宋体字,有圆圆方方的楷体字,还有萧洒飘逸的草体字,美国大兵上岸后,不认得中国字,“文身”时就挑自己好看的字。一次一黑哥们儿上舰后,在罗雪面前显摆自己刚文的中国字,罗雪一看,差点乐背过去,原来岸上的老板玩一个坏,在那哥们儿左臂上文了个大大的“傻”字。还算手下留情,没把那个“逼”给文上。
自此以后,每快至香港、新加坡时,罗雪则成了抢手货,香饽饽,因为舰上就他一个华人,约他同上岸的人也就排上队,连士官长都找个借口约他同上岸。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8-02 18:33:45 +0800 CST  
八.读《破解金字塔之谜》 朱培武 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8-06 20:56:08 +0800 CST  
若某天你十分幸运地被抽中,可去参加攀登埃及大金字塔的比赛,凡参加者都能免费埃及游,你会参加吗?
参观大金字塔内墓室,每天只放300人进入,若你又有幸抽中,你愿进去吗?
你的回答应是肯定的:“会参加!”“愿进去!”

但当你看到以下几条传闻后,你的回答还会是肯定的吗?
传闻1:1989年的一天,一个英国旅游团来游大金字塔,一个叫彼得的青年人忽然离队,独自开始登爬金字塔。当他爬至一半时,自豪向团友呼喊,导游发现后,马上喊着让他下来,说金字塔是不能攀爬的。彼得不听,继续并很快爬到塔顶。彼得在塔顶上停留了几分钟后,突然不知所以的,在众人的尖叫声中从塔顶上滾跌下来,场面“十分恐怖”。
传闻2:从金字塔当地的警方记录可以查出,从1940年以来的70余年中,共有200人登上了这座大金字塔,但这200人的下场是均从塔顶摔跌下来,并无一人生还。
传闻3:拿破仑曾远征到非洲,1796年打到埃及,慕名来到大金字塔旁,后他只身进入塔内的墓室。当他走出金字塔时,众人看到的拿破仑是面如土色,张目结舌,口不能言,不久就死去。
传闻4:美国《医学月刊》曾调查过100名曾进入过大金字塔内墓室的美国游客,惊奇的发现,其中有40余人,在10年之内死于癌症。
当看到这些传闻后,不能说是全部,至少会有部分“幸运者”会打退堂鼓或在犹豫之中。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8-06 20:57:00 +0800 CST  
埃及的金字塔有太多的“不解之谜”,也吸引着众多的“解谜人”,同时也传出了各种各样的“谜底”,还有形形色色的“金字塔传说”。
“凡爬上金字塔顶的人会无一生还?”这是金字塔谜之一。
“凡进入金字塔内法老墓室的人,会受到法老的诅咒?”这又是金字塔谜之一。

这应当是一个真实的报导: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埃及,12月19日来尼罗河西岸参观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东道主特地安排一名运动员进行攀爬金字塔的表演,这位运动员只用了7分钟就爬到了金字塔顶并返回到地面。周总理高兴的与他握手,并送他一只“金星牌”钢笔以作纪念。
这一“真实报导”与传闻1和2是有明显矛盾的。

这条报导也应当是真实的:拿破仑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战败并被流放。1821年,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1840年,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巴黎伤残老年军人院)。
这一报导等于推翻了传闻3中的内容。

这本书名为《破解金字塔之谜》,书中列举了种种的“金字塔之谜”,并进行了相应的“破解”。但以上这2个谜,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破解”。
借这本书之目的,就是为到埃及旅游做点小准备的。
这2个金字塔之谜,看完书后,在我的脑中还是个谜。看看到埃及后,听听当地人是怎样说的吧。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8-06 20:57:47 +0800 CST  
九.读《俞敏洪的坎》 彭征 田旭凤 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9-01 20:45:17 +0800 CST  
偶尔从一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句报导,说的是新东方的校长叫俞敏洪,当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有80%以上都曾是他的学生。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不论是在校园的路上,在试验室里,在小超市内,还是在餐馆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只要是看到了俞敏洪,都会主动向他打招呼,问一声“俞校长好!”。
俞敏洪何许人也?为何这么多的中国留学生都是他的学生?都这样的尊重他?这一个个问题在脑中已呆有长时间了,看到架上这本《俞敏洪的坎》,肯定是写俞敏洪的事,就拿回来看看,想略了解一下。
俞敏洪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如此“风光”,以至让陪同他参观普林斯頓大学的北大学友王强都倍感吃惊和妒忌。要知道在北大上学时,俞敏洪曾是北大学子中最不起眼,最让人瞧不起的“农村来的孩子”,作为英语系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总是排在“孙山”的后面。那时的王强可已是北大艺术团的团长,二人虽反差极大,但也是好哥们,王强不是那种“嫌贫爱富”的干部子弟。亲眼目睹俞敏洪在普林斯頓大学的风光,还真促使王强放弃了在普林斯頓大学贝尔试验室工作的优越待遇,回国与俞敏洪共同创业发展。

什么叫“坎”?说白了,“坎”就是挫折,就是困境。
俞敏洪都有什么坎呢?
1978年,1979年两次高考,英语1次是33分,2次是55分,两次均不及格,高考连年失利,这是不是“坎”?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第3次参加了县英语辅导班后,英语考了个99分,就来到了北大。
大学毕业后,他幸运的留在北大当上英文教师。但八十年代后期,有点背景的人纷纷出国留学。在音乐学院当老师的老婆下了道命令,你要出不了国,就从这个家门滚出去。第二年俞就通过了TOEFL和GRE考试,共有8个美国大学寄来了录取通知书,无奈俞的兜里没钱,还是出不了国。为了钱,俞就到校外兼职教英文课。钱还没赚多少,1991年,俞敏洪却一下子在北大“出了大名”:“俞敏洪打着北大的旗号在外面办校赚钱,给予处分”。大喇叭在北大一播就是3天,校内闭路电视也是来回放,处分决定在三角地橱窗一锁就是3 个月。你想想俞敏洪还怎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在北大还呆得下去吗?只好用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六计”,走为上。就这样被北大一脚踹出来了。这是不是“坎”?但就是个坎,成就了俞敏洪的伟大人生。
从北大出来,工作没了,一个8平米的小屋也没,只好挂在一家东方学校的牌子下办了个英语班。就是半夜四处贴小广告也招不来学生。只好另辟蹊径,免费培训讲课,前20节免费,后20节认为讲的好,愿意继续听课,就得交费了。就这样,20节课后,80人中居然留下78人。这里,我就有点好奇了,俞敏洪是靠什么讲课的“魔力”,能留下97%的学生,心甘情愿的交费听课。书中没讲。但后来,俞敏洪招收老师的4条标准给出了答案,这可能就是俞敏洪讲课能吸引学生,留住学生的方法吧:要有激情能激励学生;要有故事能吸引学生;要有主线能引导学生;要有幽默能活跃学生。第一脚踢开了,钱也赚的多了,俞不甘心将50%利润都交给东方学校“这个牌子”。“新东方”就诞生了。新东方主要开办的是赴美留学的“TOEFL班”和“GRE班”,而且成功率还挺高,这样新东方在美国的学生,俞敏洪在美国的学生那样的多就不足为奇了。
后来,新东方发达了,还在美国上市了。这中的“坎”也是一个接着一个,但俞是一一跨过了。
汇源果汁的创始人朱新礼和本书的作者交谈中曾感慨道,每一个企业家,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会遇到一个个的,大大小小的坎,它比成功更能给人以启迪。
这就是本书作者写“坎系列丛书”的目的吧。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9-01 20:46:33 +0800 CST  
十.读《驻京工作组》 孟新军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9-06 21:38:00 +0800 CST  
这本书名叫《驻京工作组》,以前看过一本书叫《驻京办主任》,这“驻京工作组”和“驻京办”是什么关系?某年在中央一纸文件下发后,所有的驻京办都被撤消了,那这驻京工作组是不是原驻京办的替身?中国人不是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吗。
随着书一页页向下翻着,也就慢慢的明白驻京工作组是一个什么机构,若说驻京办是“天堂”,那么驻京工作组虽不是“地狱”,也是在地下一层。

先说说两本书中的主人翁的名字就挺有意思的:驻京办的主任名叫“丁能通”,顾名思义“形如尖钉,能力通天”;驻京工作组组长名叫“甄为民”,人如其名“真心实意,全心为民”。

再聊聊这两个“主任”和“组长”是怎样来到北京的任上:丁能通给东州市长当了五年的秘书,期满后他在东州市随便找一局长区长当当,这都不在话下,而他偏偏非要来北京当这个驻京办主任,弄得市长也不知其小九九。甄为民部队转业后来东升市,在地方考核成绩前茅,完全可以挑一个好的局委工作,他楞是选中了谁都瞧不上的市信访局,并主动要求到信访局驻京工作组来工作。

那么丁能通的“小九九”和甄为民的“大志向”又各是什么呢?丁能通当了五年的市长秘书,常随市长来京入住驻京办,深知驻京办的好处大大的:天高皇帝远,谁都管不着,只要将来京的各位领导还有其家属“伺候好了”,钱财物都好说,没钱可给你政策,能在京自己办公司,自筹资金。接来送往,好住好吃好喝好招待,花钱似流水,迎合领导心。这仅是其一,驻京办的主任,还有机会接触到省里,中央部委的领导,这也能为今后的升迁积累人脉。而甄为民想的就很简单,幼年丧父,六七岁母亲又含冤而去,从此和姐姐就随奶奶上访申冤,直到奶奶死去也没能讨个公道,作为一个小小的“老上访者”,甄为民深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能找到一个讲理的地方,多难呀!心中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能为老百姓说上话的人,而今,信访局就是这样的一个机构,驻京工作组更是直接接触含冤的老百姓。

丁能通就喜欢上面来人,这不小陆一个电话告诉肖市长要来京办事,丁能通马上让人在昆仑饭店订了豪华套间,开上“大奔”,拉着美女,直到飞机弦梯旁去接了市长,送至饭店供市长享用。而甄为民是真怕“市里”来人,这不,姐夫来电话,说姐姐快不行了,甄为民急的开着“破桑”就往回赶,没和省驻京工作组马组长打招呼。巧的是东升市又有5个人集体来京上访,马组长找不到甄为民,一个电话,一顿臭骂,楞是把甄为民从半路骂回京来。事处理完了,上访的人被劝走了,甄为民这时接到姐夫的电话,电话的另一端,传来姐姐的最后一声:“姐姐好想你呀”,甄为民是欲哭无泪。

丁能通是真的想方设法为各级领导办好每一件事,这不,贾付市长在京学习,学得一“头痛”就来驻京办找丁下棋,丁总是能把握火候,让贾市长能3比2得胜而归;市长还想当付省长,这不,肖市长要给上面送礼,丁就变着法用公款高价给买来明朝“永子”围棋,让市长拿着去送礼;偶听组织部的刘大姐家中需一保姆,丁就忙从老家找来一“听话”的保姆,供刘大姐试用,顺便让保姆帮着“打听”有用的消息。
甄为民也是真心想为上访的百姓能解决一两个实际的问题,乡里农民因污染问题集体到京上访至环保部,甄向上访人打保票能解决问题,劝回他们。但县环保局“不作为”,农民二次上访,骂甄是个骗子。甄不怨群众,一怒之下,越级告到市里,为无权百姓讨回了公道;为了劝回“上访专业户”左老太太,知道她爱吃面疙瘩,就亲手给做面疙瘩,饭后想吃火龙果弥猴桃,立马就去给买。因为甄为民深知,自己不容易,老百姓更不容易,若不是真有冤屈,谁会大老远总往北京跑。

我家住在军博附近,军博的西边是中央电视台东门,军博的东南边是铁道部北门。因常在附近散步,以前这里时不时总能看见一个或两三个上访的人员,或胸前挂着一个写着“冤”字的纸板站着,或在地上铺着一张状纸坐在那里,我相信,这中的大多数是真有冤屈,谁又能管得了,也是熟视无睹。看完此书后,再溜弯时,特留意了一下,静坐静站的人还真不多见了。这可能和各驻京工作组还真有关系。在中央的命令下,驻京办全撤了,但省市的驻京工作组还保留下来,是他们为维护首都的治安做出了无声的贡献。
从书中还知道,北京有个“上访人员集中分流中心”,凡是送到接到此处的上访人员,是“谁的孩子谁抱走”,这些驻京工作组的人员干的就是这些事,劝返,上报,解决冤情。
驻京工作组和原驻京办相比,经费可怜,待遇很差,责任很强,神经崩紧,但为了首都的安稳,有多少委屈还得坚守岗位。他们还给自己编写了《驻京值班者之歌》聊以自慰:“常年驻京貌似高贵,经费有限处处精算;日不安心夜不安睡,上访一到立马到位;长年不归老小愧对,逢年过节家人难会。”

让我们记住北京有这么一群人吧!让我们感谢这么一群人吧!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9-06 21:38:59 +0800 CST  
@scxhyan008 2015-09-07 09:19:57
楼主能在退休这种年龄还坚持系统阅读,向你学习!!
-----------------------------
谢谢关注。读书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享受。这种爱好也只能在退休后才能得以享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9-07 21:10:44 +0800 CST  
十一.读《外交见证中国——吴建民的外交故事》 韩敏主编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9-14 21:40:41 +0800 CST  

楼主:耆者gdf

字数:968246

发表时间:2015-06-22 23: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8 10:31:28 +0800 CST

评论数:63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