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0本我读过的书

明天再见,我爱你们(・ิϖ・ิ)っ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1 20:31:36 +0800 CST  
一名印度留学生在这两天愤怒地回国了,他只在中国呆了1个月。 “中国的科技确实很先进!”他说,“但中国念念不忘要再次攻我们!” “你这次到中国是不是打听到了一些内部消息?”他父亲关心地问。 “还用去打听吗?敌意是显而易见的,一眼就能看到。” 他气愤的喊道——  “中国每一个城市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明目张胆的贴着标语——打印、快速打印、激光打印....”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19:26:20 +0800 CST  
今天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在说《1966-1976年中国文化史论》课程停开了。我还在新疆旅游,忙碌一天回到酒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决定熬夜写一篇推送。





这是一门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是清华少有的较好的通识课程,选课时非常火,很多学生抢这门课。我没选上,最后选择去旁听。本科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但现在清华的通识性课程本来就不多,而比较好的通识性课程就更少了,如今文革史课程停开,学弟学妹们能选的较好的通识性课程就少了一门。


《1966-1976年中国文化史论》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作为一个旁听生,我就结合个人上课体验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门课。


这门课其实就是讲文化大革命的那段历史,唐老师用大量丰富的影像、报刊杂志等资料,并结合个人经历尽可能给上课学生们还原较为真实的文革历史。记得大概上课前,唐老师会播放文革时的歌曲,印象中,每节课到最后唐老师都会播放一些记述文革历史的影片。唐老师还会讲述在清华武斗的故事。


在这门课上,我才知道在文革中,清华的二校门被我们的学长学姐们自发地砸毁了,并在砸毁的二校门原址上修建了一个毛泽东雕像。






这两张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我在今年的校庆期间,去老馆看到了一些文革期间的报纸。











通过浏览这些报纸,看看里面的文字描述,可以更加真切体会到那个年代的情况。


上述一些图片,对文革的认识可以更加具体,感受也相对较为真实。而唐老师的文革史课程上,会看到更多更完整的图片、影像、报刊资料。如此,那段疯狂的时期才能让人难忘,对人性之恶才能体会更深。


上这门课之前,我对文革的认识和理解仅仅来源于中学历史课本上的短短描述,那些描述并不能在内心中留下多少痕迹,而这门课程,却能够让学生们真实地体验到那段历史。文革是一段需要被我们更多了解和认识的历史。只有历史被还原后,才能更好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如今,《1966-1976年中国文化史论》课程停开,停开背后的原因无法知晓,我也无意揣测。只是觉得一门能启发学生们思考的课程就这样消失了,倍感遗憾。



网友评论╮(╯▽╰)╭一个比一个敢说

高层定的各大高校培养目标,又红又专的学生。


我们这代人可能是眼界最开阔的一辈了。


有点回到过去的样子了


其实比这个,更担心五年后


现在宣传部部长是谁啊?好佩服啊

no 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包子在玩火,17年一连串的收紧言论,打压异议人士,断网……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19:58:52 +0800 CST  

东北振兴 请政府不要再添乱
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人,写下这几个字时,内心波涛汹涌、五味杂陈。


曾几何时,这片肥得流油的黑土地,用它宽大的怀抱温暖了几代饥寒交迫闯关东的游子。不须说,抗日战争中白山黑水的可歌可泣;不须说,解放战争中得东北者得天下。就是新中国建立之后,被称作共和国长子的东北,自豪与骄傲是东北人的标签。这块要资源有资源,要基础有基础,交通发达、铁路成网、民风淳朴的东北大地,近年来竟沦落为“中国梦”的拖累。


连续几年人才、资金净流出,经济增长全国包尾。2016年,东北的经济大省辽宁竟以负2.4%的GDP增长速度居全国倒数第一。“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人诚信差”,“东北计划经济色彩太重”等等抹黑东北人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央多次召开振兴东北的会议,学者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所谓的东北现象。


2016年11月到12月,我和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几位老师来到了铁岭市昌图县,去调研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问题。之后,受吉林太平保险公司的邀请,我又在吉林省的九个地区进行了系列讲学。两个多月的所见所闻对东北现象有了切身的感受,我由衷地感到:观念陈旧、制度僵化、各自为政、政府添乱是东北经济衰败的根本原因。



昌图玉米企业:补贴也死 不补贴也死


昌图系蒙语“常突额尔克”前两个字的谐音,意为“绿色的草原”。昌图县位于辽宁省最北部,处于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交界处,区域面积4317平方公里,人口104万,其中农业人口80.5万,占总人口的80%。



昌图县辽宁的粮食大县。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54.86亿斤,占辽宁省粮食总产量的八分之一,占铁岭市粮食产量的二分之一。昌图县也是远近闻名的畜牧大县,全县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6万吨以上,其中肉鸡年加工能力1亿只,生猪年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头,占沈阳生猪市场的三分之一。



由于国家玉米临储政策的激励,昌图县玉米种植面积曾经占全部耕地的80%以上,近两年,虽然政府不断地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其玉米种植面积还是高达70%以上,农民称玉米是铁杆庄稼。




昌图县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产量高,由于玉米种子的改良和化肥的使用,玉米的亩产量普遍高达2000斤以上;其二是容易实现机器化、规模化生产。昌图县农民种植玉米基本上从种到收完全实现了机器化作业。还有农村合作社开展代种代收业务,只要农户每亩缴纳450元左右的代管费用,合作社就可以将粮食送到农户的家中;其三是没有风险,2008年以来,由于有了国家玉米临储政策,玉米的收购价格一涨再涨,每市斤玉米的收购价格达到1元以上,中央、省、市各级粮库敞开收购,因为收购的越多,各级粮库从国家拿到的补贴也就越多。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在昌图县种植玉米成了农民最佳的选择。荒坡、荒地、盐碱地以及稻田、菜地都被改造成种植玉米的耕地,土地的流转价格也由每亩200元涨到500元左右。


然而玉米价格的不断上涨带来了三个弊端:


第一是生态系统的破坏。农业种植品种的选择必须与自然的生态系统相契合,才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与科尔沁草原接壤的昌图县大量地种植玉米,带来了两个生态系统的破坏,首先是在沙梁地种植玉米需要使用大量的地下水浇地,这导致了地下水源的枯竭。老百姓讲到曾经挖地几米就能见到地下水的昌图县,现在由于过量使用地下水,挖地几十米都很难见到地下水。再就是,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还破坏了土地的有机成分。


第二是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国家玉米临储政策造成了玉米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畸形状态,已经有很多学者较为深入的剖析过。在铁岭昌图县调研中,我们走进了中储粮总公司辽宁分公司的辽宁昌图储备库,这个被称为全国粮食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单位,质量和信用都达到AAA级水平的现代化粮库也面临着转型的困难。


粮库主任和书记接待了我们,作为国家临储政策的利益集团,他们也反复强调国家玉米临储政策的危害。“浪费太严重了,玉米的收购价格加上存储费用一吨玉米达到2400元人民币,这和国外玉米到岸价格1600元一吨差距太大。市场根本就接受不了,粮食三年不卖,陈化就很严重了,拍卖出库一吨就赔1000多元,谁能受得了。”


第三是摧毁了玉米深加工和转化企业。在昌图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进了辽宁昌图大型农牧集团公司---曙光集团公司。曙光集团总部坐落在昌图县八面城工业园区,总资产22亿,拥有十七家全资子公司,现有员工2万人,企业注册资本1.5亿元,曙光集团以食用鸡为核心项目,从肉鸡的种鸡选择、孵化、养殖、饲料、屠宰、食品加工为主,年出栏肉鸡2500万只,年屠宰肉鸡1亿只以上。


曙光集团董事长宋立新先生,介绍国家临储政策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时非常愤慨。“像我们畜牧业,这多年来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就是国家政策造成的。就是从08年开始的临储政策,使我们坐在苞米堆上却用着最高价的玉米,国家一年拿出800多个亿的补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摧毁了玉米深加工企业,摧毁了养殖业。”


“农业部来座谈的时候,我说农业补贴最普惠的价值就是不补贴,啥也别补,这样就公平了。各行各业一补贴,给我们的企业家带来难题,要不要补贴,不要补贴,给他400,我一分没有,我整什么能干过他?就能干死我。我要是想整补贴,我就成天就得围着领导转,办各种手续,我没有那么多精力。不要补贴死,要补贴你也要死,这补贴哪天不给你,你又要完。”


“你看福建有圣农,广东有温氏,温氏现在市值1400个亿,今年的全年利润超过100个亿。可是,大型的农牧企业应该诞生在哪啊?应该诞生在粮食主产区啊!你看广东温度这么高,不是粮食主产区,一年又台风又下雨,反而最大的企业诞生在那。我们粮食主产区一个大型农牧企业诞生不了,原因何在?是我们不努力吗?我们使2420元一吨的玉米,那边人家使的是1600元一吨的进口玉米,还要我们的企业得存在,可能吗?中国的企业的特点,就是干也得死,不干也得死。你看折旧,利息,房产税,土地税,印花税,契税,跟你干不干没关系,你必须得交。工人的五险一金,你必须留一个看大门的。你看银行利息,人睡觉,利息不睡觉,要死也得干。”


“在取消玉米的临储政策来讲,我认为给东北的畜牧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带来了十年的黄金期。玉米的价格还会涨起来,因为市场有这个需求。虽然临储政策导致畜牧业到现在受到了8年的负面影响,但政府又给我们带来了十年的黄金期。因为他在东北就扔了接近两亿吨的玉米在这,每当玉米要涨价的时候,他就开卖,就会把价格砸下去。”


听了宋立新先生对玉米深加工和养殖业发展的展望,我感到,只要政府不添乱,玉米种植和加工转化产业有着光明的未来,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00:29 +0800 CST  
方滨兴的接班人出现了北理的张华平

这是生怕网友没有喷的对象╮(╯▽╰)╭方校长写回忆录吧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03:41 +0800 CST  
1682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都说钱穆是大师,但个人觉得徒有其名,写的虽然说有观点,都太简略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08:31 +0800 CST  
快意人生,二十年間無人比肩;溫和抗暴,亞洲又出甘地傳人。

二○○九年十二月,他在法庭上最後陳述道:我堅守著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絕食宣言〉中所表達的信念──我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09:03 +0800 CST  
敦煌市主要领导都来到了虚风道长的病房,嘘寒问暖,亲切的与之交谈,代表全市人民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其实他们更想见的是犬伏师,都想一睹这个残害了多名游客的杀人魔头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当见到如此肥胖臃肿的犬伏师时,都惊诧不已,而且据说此人十五年里只吃猪油,平均三个月一坛,领导们各自摸摸自己发福的肚皮,深刻的认识到了公款吃喝的危害性。
尺子一贯的讽刺官员。。。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10:14 +0800 CST  
听说你的城市也降温了,不知道你多穿了没有,如果多穿了,这温就白降了。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10:37 +0800 CST  

【37主要城市平均招聘月薪7376元 北京上海超9000】日前,智联招聘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夏季求职期,从招聘竞争程度来看,平均35.8人竞争一个岗位。全国37个主要城市平均招聘月薪为7376元,其中,北京依然保持第一名,为9791元。你拖后腿了吗?[图片]

久久不能平静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13:03 +0800 CST  
1683
浪头喋血——中朝边境黑与白 (中国故事) - 杨猛.这种刀尖挣钱办法真是听天命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15:02 +0800 CST  
中国是朝鲜通往世界的少数通道。1982年,因“文革”而搁浅12年的中朝边贸会谈重启。第一单生意是中国用150吨食用油换取210吨明太鱼。此后的大部分生意都是中方用油交换朝方的海产品。1996年,朝鲜发生大饥荒,咸镜北道和两江道有民众悄悄收集铜、铝以及镍等废旧金属,跟中方交换食品,一般是1公斤废金属换取1公斤中国大米。最为兴盛的时候,有上百艘贸易船在进行米铜交易,甚是热闹。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15:38 +0800 CST  
20世纪90年代后,中朝边境走私案激增。根据公开报道,丹东海关曾经多次破获走私中国汽车、汽油大案,甚至 发生过官员武装押运掩护走私汽车的大案。相比这些动辄成千万上亿的走私,于泽铭认为,他和其他边民从事的“边贸”,“不值得一提”。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16:02 +0800 CST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关于朝鲜饥荒的消息就不断传来,后期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反复无常,又遭受了国际制裁,朝鲜国内粮食和日用品严重匮乏。鸭绿江上于是兴起了这样一种易货生意:从朝鲜走私铜、古董,或者用海螺、花盖蟹、蚬子等海货,换来中国这边的米、面、粮、油、烟酒等日用品。于泽铭10年前开始和朝鲜走私者换铜,“有一个时期中国对铜需求极大,朝鲜的铜不断通过边境走私进来”。

换铜交易直到今天仍很频繁。鸭绿江沿岸,泊着许多小木船。晚上,对岸朝鲜走私者在江边晃晃手电,这边就知道有货要出手,于是开船过去,换铜船不跑远海,只跑江面。不超过千米的江面,开过去大概不到5分钟。

:“小闹是几百公斤,岸上晃手电。大闹是一两吨、三四吨,就打个电话。”“使唤船的”为朝鲜“客户”提供中国手机,定时替对方充值,中朝边境可以利用中国网络通话。对方有了货,在江边打个电话,约好地点,这边就可以开船到对面交易。现在许多“使唤船的” 都在对岸划了地盘,别人的船不能靠岸收货,去了就动手打人。中方一直严查走私和违法交易。朝方也驱逐和抓人。对岸采取的方式是没收船与货物。有种说法是,20世纪90年代,沿江的人家只要有条小船,20马力甚至更小,运过去一船面包,就可以换到一船钢铁。虎山往上游宽甸,地理更便利。当地有个地名叫“一步跨”,顾名思义,跨一步就过来了。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16:28 +0800 CST  
辽宁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所所长吕超,2009年对中朝边境贸易做过调查,发现朝鲜贸易会社基本缺乏商业信用。他说:“目前中朝双方互利合作规模不大,中方企业效益普遍不佳。”
朝鲜没有民营企业,只有大约17个国家级的商社和一些地方商社。


韩国《东亚日报》驻北京记者称,在中朝边境中方一侧,曾经生活着大约5万朝鲜人。但是实际数据可能更多。在2004年还能在东北边境街头看到因为饥荒而非法入境到中国的朝鲜人。此后朝鲜加强了对于边境的控制,利用走私获取收益的边民逐渐增多,成了气候。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16:51 +0800 CST  

王全胜和朝鲜做生意20多年,也有败走麦城的经历。不同的是,“问题出在对方”。朝鲜没有民营企业,只有大约17个国家级的商社和一些地方商社。1996年,王全胜和朝鲜某商社合作,打算在平壤投资冷饮加工。“我经过考察,发现当时平壤没有冷饮机,他们做冷饮都是用水瓢兑好水和糖,然后放到冰柜冻好了,一格格取出来卖。”对方选址,中方投设备,先后投了60万元,包括一部小货车。但是,“我们把机器设备运过去了,
他们技术也学会了,眼看可以投产了,却要让我们走。一开始我去的时候,顿顿四菜一汤高规格接待,但是到后来见面装不认识。气得我拽住对方的衣领子要打,那也不认。60万元投资就这样打了水漂”。王全胜的一个朋友,投了500多万元、25台车到南埔,准备和朝方矿山合作,运输煤炭到山东和上海。但是只拉了2车,“就再也找不到合作方了,投资也没要回来”。王全胜说:“他们什么都敢答应你,但是国家批不批则是另外一回事,或者要等很长时间。很多中国企业一头扎进去,血本无归。”


烽火一个亲戚告诉我,咱们中国一个水库泄洪,淹了朝鲜这边,朝鲜二话没说,直接开炮给咱水库轰了,中g一个屁都没敢放,泄洪确实不对,但也不说一声就给炸了,也太托大了!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17:59 +0800 CST  
一般而言,在边境,DVD、光盘、电视等家电类走私比较多。一般是中国国内的货源,食品、日常用品比较多,还有汽车,包括日本产的产品都有。一台二手DVD,一两百块卖给朝鲜。朝鲜走私到中国这边的一般是松茸,因为可以逃税,否则出口关税太高。
双方也不是百分之百相互信任。朝鲜人总是要求先把钱扔过去,然后再送货。中方走私者抱怨朝鲜经常骗他们。一般情况,双方提前打电话,在中朝边境,约好时间、地方,这是必须做好沟通的。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19:20 +0800 CST  


在任何一个封闭社会,主政者总是不支持民众的自发贸易行为,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尽管知道国际贸易和商业秩序有助于边境经济的繁荣,但却严重 不信任那些游离于传统秩序之外的商民,因为商业与开放会对传统的社会秩序与意识形态体系构成冲击。比如近代之前的清政府,曾经出台了一个奇怪的政策,禁止人民在海外的时间超过一年。结果,不仅大批民众无法返乡,几乎所有的国际贸易商人也无法展开任何一项中长期的生意计划。这些试图回到中国的生意人,只好拿出大量的金银财宝来贿赂地方官员,以求回国。是不是国家权力的高压,就能阻断人民的自由贸易呢?苏小和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有人为此被监禁,有人为此被杀头,但民间国际贸易却一直暗流涌动,叫管理者防不胜防。在今天的中朝边境上,看上去荷枪实弹、戒备森严,由于受到国际制裁与国家形态的影响,正常的国际贸易难以开展,但走私的孔道一直存在,即使走私的风险非常高,还是有人提着脑袋做生意。对于一个封闭社会而言,走私是正常贸易的代偿品,是禁锢社会形态下的自发贸易 秩序,是民众改善生活乃至赖以活命的呼吸孔。“无论国家的制度有何差异,无论意识形态怎样不同,贸易却会超越。人的幸福,生活的演进,这才是我们的主题。”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19:41 +0800 CST  
当时,北京的外国人和动物园的猩猩数儿差不多,很稀罕。您还记得当年有一条规定么?不许围观外国人。这规定现在想想都邪行,可当时就是那么个社会情况。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20:04 +0800 CST  
→_→今天摘录有些质量不好,明天再见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7-12 20:28:27 +0800 CST  

楼主: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字数:1060067

发表时间:2014-05-25 18: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7 15:49:10 +0800 CST

评论数:57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