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

19

睡眠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奇怪得有些神秘。
沉睡,是最好的休息方法。在深深的睡眠里,身体机能慢速运转,有些机能慢得几乎等同于休眠。休眠,不是停止。休眠,是为了补充体力,是为了再次更高效能的运转。所以,尽管生命有限,但人却不得不安排大把大把的时间来沉睡。
睡眠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主”选择。很多时候,睡眠,若飘忽不定的云影,仿佛可见,却永远无法捕捉。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希望安然入睡,睡眠却与你玩捉迷藏的游戏;更为甚者,它还故意从你记忆深处扯出一团乱麻,将你的脑子搅得蝶舞蜂飞。你默数一二三四……,但直数到万,那蝶依然翩翩,那蜂依然嗡嗡。赤乌高悬,早已过了上班的时间,睡眠却还不依不饶地缠绕着你。梦里,上课的铃声响了一遍又一遍,你狂奔不已,却永远也到达不了老师讲课的教室。拼命睁开双眼,耳边响着的是不知已响了多久的时钟闹铃。甚至,端坐会议室时也突然眼一眯头一垂陷入迷糊,“高屋建瓴”的声音絮絮在耳,大脑却已进入休眠。
你要,它遥不可及;你不要,它翩然降临。你殷切的召唤,于它如乌鸦的聒噪;你拼命的抵抗,于它若已崩的堤坝。俗语有云: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当睡睡不着,应醒却难醒,或许是“后三十年”的一个特例!
睡眠的神秘,隐藏着需我等仰视的“神性”。它要告诉我们什么?这神启般的预示,只有它真正降临时,我们才可能明了一二。

对文学的喜欢一直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念念不忘的,也是那个时代里著名的作家。于是,贾平凹便自然成为我阅读文学的一道风景。
书柜里几乎有贾平凹的全部作品: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贾平凹散文大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贾平凹文集》,小说单行本《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小说集《制造声音》……这些书,不仅仅是整齐地排列在书柜最显眼的位置,而且都一一认真地看过。
虽然觉得贾平凹这样的大家,不应该在《废都》里出现“□□□□□□(作者删去×××字)”的噱头,但还是很喜欢贾平凹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他的作品,除《废都》外,清一色的写关中农村,写他故乡的风土人情,写他熟悉的掌故史实。从他的作品里,读得出关中的厚重、敦实、深沉,读得出那片土地里沉积千年万年的文化历史,读得出从特殊的地理孕育出的普通人身上显现出来的特殊人性。捧起他的书,慢慢读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便融入了那些平凡的场景,与那些平凡的人为伍相邻。目光扫过的,不是文字文学,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从《浮躁》一路走来,到今年1月出版的《古炉》,明显地有从“实”到“虚”的演变。越往回溯,他作品的内容越“实在”,越往前走,他作品的笔法越“魔幻”,到《古炉》里,那似虚若幻的人与植物、动物的对话,以及嗅到特殊气味村子里就有发生的事实,令人“迷糊”如入另一个世界;而“说病”,无论从方式方法还是从“说”的实质内容看,都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贾平凹不仅仅追求小说的可读性和文学的艺术性,还更深层次地追求着作品的思想性和哲学高度。或许,这便是他小说由“实”而“虚”的原因。
读贾平凹,可以见识当下的“纯粹”文学。和那些并没有多少底蕴的“流行与畅销”比起来,贾平凹的作品,能给我们更多的“文学的慰籍”。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07-21 10:52:52 +0800 CST  
20

扬州,是个奇特的城市。
只要一提到“扬州”二字,就会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想象。这些想象,在古人的诗句里、今人的文章中缓缓流淌,如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图画幻灯般呈现。只一眯眼,历史厚重而华美的烟云就会充盈天地,令人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处。
最喜欢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和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这三句诗。每每提到扬州,记起的都是这三句诗。没有到过扬州,扬州的明月如何,不得而知。即使在一个朗月高悬的夜里逡巡于扬州,眼里的明月也不会有徐凝和杜牧的诗情画意。
对扬州,对扬州的明月,我总是就着这三句诗来想象:湖(这湖应该是瘦西湖)里波光潋滟,路边垂柳(这柳可不是章台柳)轻拂,月色温柔迷离,薄烟与淡雾朦胧相缠,琴声(只能是琴声)袅袅婷婷而来;没有市井的喧嚣,没有红尘的纷扰,房屋与街巷忽隐忽现,是远远的背景,田畴与青山似有似无,只是淡淡的一抹,不要高亢嘹亮的唢呐,不急切涌动的琵琶,甚至不要杜牧的“萧”鸣,只那一丝袅婷而来的琴声就行了;两个儒雅的身影,并肩慢行,与湖波、柳丝、淡月、柔琴融为一体,仿佛已成画中人、天上仙……
今夜,又想起扬州,瘦西湖的月色可否皎洁,半山堂的琴声可否曼妙,大明寺的钟鸣是否入耳,文昌阁的笔墨是否正挥洒激扬?或许,今夜的扬州,只是一个市井的扬州,霓红灯下车水马龙,饭店里酒桌上喧嚣无度,洗发室里的她正享受发型师的轻揉慢摩消除一天的疲劳……
想到扬州神仙游,但怕事实的扬州不是想象的扬州。

看完了王树增的《1911》。
喜欢王树增的“纪实”作品,我叫它的作品为“纪实”,但《1911》题目前却冠有一个很新颖的解释:“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
最早接触到的是他的《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然后是《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看着都很过瘾。和曾经喜欢过的叶永烈那种传说与“编造”的“纪实”作品比起来,王树增的“非虚构”作品让人看到更多的真实与“历史”。
《1911》,自然是写辛亥革命的。记得学历史时有两个对辛亥革命的重要评价:一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二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流产了。还有流产的原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看《1911》,一下子置身于清末民初那段风起云涌的时势之中,看到那么多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词听起来很顺耳),有复杂的感觉在脑海里激荡。很奇怪的是,竟然有点同情垂死的清廷,甚至想:如果辛亥革命不发生,是不是清廷不管主动也好、被动也好而进行的君主立宪改革就会成功呢?就是对一直恨之入骨的慈禧竟然也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她的立宪改革来得太迟甚至是被迫的,但她终于走出这一步,说明她并非食古不化。于是想:如果慈禧晚死几年,以她驾驭全局的能力,是不是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政体改革呢?
《1911》很有“历史”的味道,全篇没有“想当然”的对话和“猜测”的人物心理活动;引文很多,全是真实的历史文献。所以,“非虚构”三字,应该能当。甚至对一些没有真凭实据的“推理”式的历史进行了大胆的颠覆,看起来何止“非虚构”,简直还有严谨考证的味道。
王树增已经把《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也纳入了“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作为第一部,《1911》应该是第二部。我私下猜测:下一部,莫非是《1921》!这,既符合近代史书写的顺序:1901、1911之后应该是1921;而且1921,也是当今国情下值得大书特书的年份。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07-26 08:37:22 +0800 CST  
21

雨,淅淅沥沥,一直不停,究竟下了多久,谁也记不清楚。只记得:昨天,下着雨;前天,下着雨;再往前,依然下着雨……
雨水轻柔地洗涤着一切:山,更洁净,植物显现出它们最底层的色泽;水,更碧绿,缓缓流动着它的低吟浅唱;空气,更清新,清新里夹杂着一丝浅浅的寒意。
已经是深秋了。走在深秋的雨里,盼望着温暖的阳光,盼望着坐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享受光线的爱抚,静静地看看书,想想不着边际完全自我的心事。
雨下得越久,便越想念久违的阳光,想念阳光里的那份明艳和温暖,想念走在阳光下悄悄冒出的细汗和渐渐袭来的睡意。在阳光迷离朦胧的照耀下,因世俗杂务而变得有些僵硬的身体会慢慢柔软,因蝇营狗苟而清醒的意识会慢慢迷糊,只要一放松身体,便会不知不觉静静地沉入深深的梦幻。这是完全自我的梦幻,温柔温暖温馨的梦包裹着一切,除了甜美还是甜美,除了幸福还是幸福……
在久而成“霉”的雨里,也会沉溺于沉睡。只是,这种沉睡没有梦,没有梦里美好的一切;有的,只是身体死寂般的休眠和大脑完全凝滞的停顿。这久雨几乎等同死亡的沉睡,消磨着意识与体能,越睡越蠢,越睡越疲。
当太阳终于露出它金贵的脸面时,当阳光终于和煦地照耀到身体时,便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欣喜溢满全身。这欣喜弥漫开来,笼罩一切,瞬间飞越万水千山,轻巧抵达温柔温暖温馨之所在!

看岳南的《南渡北归》、《傅斯年与陈寅恪》,知道许多陈寅恪的事。也买下了陈寅恪的《读书札记》、《柳如是别传》,大略翻过。但对陈寅恪博大精深的国学底蕴,却只知其表,难测其深。
近日,找出万绳楠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慢慢读来,渐入“陈”境。陈寅恪讲史,少有叙述,书中充满了大量史料的引证。从全篇考察,他引证的史料大大多于他讲出的历史。他从引证史料中得出的结论,简短明了,三言两语却发人深省、令人三思。
比如:他说东汉的崩溃与曹氏魏政的建立,是寒族对豪族的胜利,曹氏的一系列政策也体现了寒族的政治要求;而西晋代魏(司马氏篡曹)是儒家豪族取代寒族重建汉政的努力,西东二晋的治国理念与汉未同出一辙。或许他的观点有些牵强,但认真阅读他引证的史料,却不得不佩服他自成一家之言的能力。
讲史,不仅仅是占有、宣讲史料,更重要的是从史料的分析研究里得出完全自我的结论。虽然这样的结论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甚至可能偏离历史正确的轨道,但研究历史者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却比做“史料袋”要高明得多。这样的历史,与先有“理论”再选择史料来证实“理论”的历史,应该更能展示历史的真实面目。
想更多地了解陈寅恪,于是又买了陈流求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和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写本)》,希望能看看陈寅恪笔下的大唐盛世是一番什么景象……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08-25 14:47:48 +0800 CST  
@李春霆2014 2016-05-07 00:01:32
楼主说得有理,人这一生有些事情不必较真。随遇而安为好。
-----------------------------
人生总是矛盾的:只是随遇而安,哪有追求进步;太过追求进步,哪得清闲......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08-25 14:50:21 +0800 CST  
22

看一本作者名余少镭的《造文字的反》的书,见着他造的汉字,以及对这些汉字“引经据典”的解释,觉得很有意思。
他的字,多是因“时事”、“世事”而造。这些“事”,有的看上去“很美”,美到极致,有的看上去“很丑”,丑得不堪,令作者不得不生出无法名状的激情。在激情的鼓动下,他臆造出新的汉字,用一个自造的字来表达他对这些事的评判和自己所持观点。
作者新造的100汉字,有的令人深思,比如:“从”上加一横的 “píng”,“网”字下面封口的“máng”,“民”字上面的口里加上封条标识“×”的“mǐn”,将“豺”右边的“才”更改为“官”的“guàn”……有的令人喷饭,比如:为“男女在车中行周公之礼”而造出的“zàn”(将“車”最中间一横换成两“人”),为“我爸是颛顼”而造出的“qūn”(左“犭”中上“木”下“冂”里加“子”右“刂”)……还有的既觉得好笑却又笑不出来,比如:左“马”右上“户”下“夋”的“zǔn”,将“房”下之“方”改为“奴”的“nou”(平声),左“乙”半包着右“鱼”的“cua”(去声)……
这些字,只要用汉字规范的眼光来看,大多一下子便能看出内在的意思。造字,在作者,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其字里“讽”的底蕴与深意、“时”的内涵与影射;对这些字的注解里“皮里阳秋”的“春秋笔法”,才是作者想在告诉国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并不是在造字,而是用造字这种方式来针砭时弊、痛斥流俗。因此,这书,也并不是一本严肃的“字”书,而是“投枪”、“匕首”、“炸弹”的汇集,是典型的杂文集子。
识字断句,看书读文。字,是文化的基础,有文字记录人类言行和思考的时代,才是文明的时代。日积月累年堆载砌约定成俗的一个个汉字,生动地展现着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历史进程。但传统的汉字已经完整准确表现我们这个“丰富”的世道与世界,于是,余少镭似的汉字便应运而生。说其是戏谑也罢,说其是暗讽也罢,他新造的汉字里,有他个人的思考,也多多少少表达着大众的呼声与想法。这些字虽然是在“习惯”的眼里不存在的“存在”,在当下“流行”的键盘上无法敲打出来,或许无法在“规则”的世界里经典地生存,或许会淹没在“创造”的海洋里。但有此一字过眼,有此一说入目,我们自我的痛楚便会深刻几许,对当下的认识便会清醒几许。
看着这些字,读着作者对这些字的解释以及他的议论,心里涌出阵阵的悲凉,就是在喷饭时依然有不可名状的痛楚。当下之状“时”日无依,“弊”无忌惮横行肆虐,解构也好,重塑也好,沦落的已经沦落,新建的还未新建,混乱着的岂止是作者所造之字里不可描绘不堪目睹的物欲与世像,还有这些字远远背后已成风中飘絮梦里流沙的思想与信仰。思想混乱,信仰缺失,人,还能高等到哪里去?“动物”的部分不逐渐占据人性的大部甚至整体才怪!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09-01 17:38:10 +0800 CST  
23

又一年过去了,消失得快捷干净,几乎没有在生命里留下一丝半点痕迹。只是年轮在身体里悄然增长,额头的皱纹又多了一层又深了一层。或许还有活力又疲惫了几分,懈怠又增加了几成,走路的步子更笨拙,思考的速度更缓慢,对世事的看法更消极,对生命的感悟更灰颓。
时光,如此奇特。它悄无声息吞噬的,是我们珍视得永远也不想放弃的生命。生命,充满无奈。在强大的时光面前,我们只能数着沙漏计算短暂的人生,眼睁睁看着日出日落时光飞逝,在年复一年无可奈何的低吟长叹里,等待生命的终结。
生命的意义何在?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认识这个短暂的过程,体验这不可避免的结局,走进这早已被时光安排停当的虚无,不为人知地消失于大千世界一个孤寂的角落,体蚀魂消,灰飞烟灭。既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那些故事中的转承起合,冲突波折,花前月下的浪漫,烽火连天的战乱,絮絮叨叨的埋怨,拉拉扯扯的纠缠,还有什么意义,故事还分什么精彩与散淡高贵与平凡?

其实,时光并不可怕。虽然知道时光在剥夺生命,但它的剥夺是来自体外的秘密,有一种不可预知的神性。因为不可知,我们便会生出许多希望。希望它只是远远的遥望,看不到渺小的我;希望它只是天边响起的雷声,不一定就会在身边降下雨来。有这样的希望在,就有进取侥幸的心,就有奋斗前行的劲,就有在时光里去获取生命本真的行动。
真正令人恐惧的,是病疼,是在体内偷噬着生命机体的,让你随时都体会得到生命正在渐渐消失的病疼。病痛潜伏在身体里,时不时地告知你:我在!因为它的存在,生命的归宿更加清晰;它不断的提醒,更加深了我们的恐惧。病疼面目清晰,吞噬生命的进展鲜明可知。在它面前,你的生命再不具有神性,生命里再也没有秘密。它就坐在你对面,高深莫测地看着你,微笑着,一言不发。它那穿透力极强的目光,它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微笑,仿佛都在预示着你的命运:死亡,就在前面,你还有什么希望!
与时光比起来,病疼的现实性能彻底击毁生命的意志。面对不可逆转的病疼,面对它日盛一日强大的力量,生命能干什么?

时光的消逝最终会与病疼的成长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结合,是生命前行的必然结果。面对这样的结合,人类束手无策,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生命,就是这样脆弱。在时光与病疼的双重打击下,谁能强大?生命,就是这样虚无。在时光与病疼神秘而又现实的眼里,谁是例外?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09-18 17:33:22 +0800 CST  
@杨家强 2016-09-18 19:25:38
喜欢这种碎片式短章。
-----------------------------
偶有所得,辄记之。零零散散,难成其篇,且无系统,乃称之碎片。
谢谢到访。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09-20 08:43:23 +0800 CST  
@史剑 2016-09-20 15:01:15
看的激动。。。 谢谢楼主了
-----------------------------
有所感,乃瞎写瞎记。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09-20 16:00:16 +0800 CST  
@邪域公子Z 2016-09-20 20:38:51
顶你,支持楼主!有意思
-----------------------------
谢谢支持,谢谢阅读。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09-21 09:21:57 +0800 CST  
@覃丽军 2016-09-21 14:39:11
正感觉很对,谢谢您,顶
-----------------------------
均是碎碎念,不成系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09-21 15:47:49 +0800 CST  
@宗垒 2016-09-22 03:54:58
共同发展!学习才会进步,谢了
-----------------------------
谢谢阅读,谢谢鼓励。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09-22 11:02:06 +0800 CST  
24

人性有许多弱点。有些弱点是致外性的,不仅危及自身,而且危及别人和公众利益,比如贪婪、残忍;有些弱点是内腐性的,只关乎自身影响自己,比如懒堕、沉溺。
每个知性的人几乎都能认识人性的弱点,都知道人性弱点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都希望能在日常细节中克服它们,让自己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但真要做到却是难上加难。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能将人性弱点对自己生命历程的影响缩小到最小程度。我等不能克服人性弱点而又能控制自己一二使这些弱点只影响到自己的人,便沦为庸常苍生;而那些让人性的弱点泛滥成灾危及别人和公众利益的人,就自然要成为人性的敌人,成为法律制度下罪犯。
人性的弱点潜伏在我们的体内,永远也没有办法清除。
面对这些诡笑着观察着我们的人性弱点,如果我们严颜以对,不与它们嬉笑打闹,不与它们呼朋称友,或许还可能将自己向高贵的境界提升一二。如果我们假装没看到它们,认为自身的生活方式已是最为合理的方式,或者明知还有改进的空间却不努力去改进,我们便可以寻找到很多理由让这些弱点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成为重要角色,渐渐地被它们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逐步滑向庸常甚至庸俗。

每天晚上临睡前记日记的时候,都要回顾自己一天的生命历程:晨起到晚睡,都干了些什么?都想了些什么?
想了些什么?是个很难追踪的问题。思维快速变化,许多如萤火闪过的星星点点,已跌入深渊无法重新忆起;许多恒常如新天天都在思念的内容,却又无法述诸笔端,只好让它埋藏在内心深处最为温柔的那片草地里潜滋慢长。
干了些什么?却是个令人难堪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生活如流水,工作似沙尘。
流水是生命的累积,流水流过之处冲刷出的异常醒目新泥,是生命的精彩之处。但这些从笔端溢流了出来的“精彩”却无情揭露着一个事实:自己已被人性的弱点所控,不仅懒堕无度,而且沉溺无望。许多年前,才读小学的侄女悄悄翻看我的日记后对我说:二爸,你的日记是麻将帐。今天,侄女已赴异国他乡开创完全自我的生活,而我的日记却依然好像只是麻将帐。当生活已经沦落为麻将流水,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指望?每次沉溺时的自我原谅,都是对人性弱点的让步,都在毁灭靠近高贵的希望。
沙尘是工作的写照:沙尘在阳光下飞舞,有时如雪花般晶莹美丽,有时若朔风般压抑寒冷。沙尘入眼,涩眼迷离,再怎么揉再怎么清洗也再无法看清前程。因为没有前程而对前程的淡定,因为不知世事而对世事的“看得开”,其实只是另一种方式的与人性弱点的同流合污。在不得不淡定的淡定和看不开也没办法的看得开的主宰下,工作只是为了生存,什么理想,什么抱负,都是烟云;怎么会去认真学习法规政策,主动研究问题?这样的工作,在笔端流淌出来时,怎么可能精细,怎么可能满含深情?

明知自己的弱点所在,却无法改过自新;明知机会稍纵即逝,却寻觅理由放纵自己。这才是生命的悲哀。
而今天的我,就处在这样的悲哀里!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11-15 09:01:55 +0800 CST  
25

前段时间,在成都无事时,拿本《契诃夫小说选》(“世界文学名著典藏”丛书,广州出版社2006年1月第1次印刷,张春旺译,简体,横排)看。契诃夫的小说,以前曾经很认真地读过一些。有一套不太全的《契诃夫小说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8月第2 次印刷,汝龙译,繁体,竖排;共二十集,我只买到其中的七本)。他的时代,他的笔法,他构思的故事,他故事里的人物,他笔下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人”的特征与时代特色……印象深刻。
因为时代背景,他的小说整体呈深灰色,阴郁,沉闷;但其人物形象却异常鲜明,许多“文学”的亮点如夏夜的星星,熠熠生辉;有的甚至漫漶成一地的清辉,微凉而光明,淡冷而温馨。在他笔下,十九世纪俄罗斯专制体制下“人”丰满的个体一一呈现:麻木不仁的,空虚无聊的,愤世嫉俗的,阴险狡诈的,宽容善良的……粉墨登场,表演着他们各自的人生。随着细微场景的变换,具体人生历程的展现,个体故事不断的演绎,“你”便会慢慢变成文中的“他”亦或“我”,走进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大地,品尝那个时代特有的专制压抑,人文风景,善良个性……经典历久弥鲜的原因或许就是这样:深入到了时代最敏感处,描绘出了人格最鲜明点,揭示尽了生命最深刻的记忆,梳理清了历史最细微的轨迹……

北岛的《午夜之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第12次印刷),是他游历、亦或流浪世界各地的随笔集。辑一记城,辑二写外国人,辑三记事,辑四写中国人。虽然城里有人有事,人里有事有城,事里有城有人,但其侧重点却很清楚。
北岛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喜欢他不仅仅因为他的诗在八十年代初期曾经点燃我对文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我既能读懂又不同于某些口号性质的所谓“诗”。虽然,现在,我已经读不懂诗了,但记忆深处却埋藏着许多北岛的诗句,莫名激动亦或无由悲伤时,它们就会如暗夜的流星闪耀着划过我的生命。
读北岛的随笔,依然有说不尽的喜欢。他用诗性的语言来写随笔,写出一个个精致的“意象”。虽然没有韵脚,却很有诗意。行笔初看随情随性,混然天成,认真琢磨却用词考究遣句精准。更难得的是,读起来没有半点做作,文里不露一丝痕迹。他有点字成金的本领,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突然地触动内心深处的情绪,令人唏嘘不已。许多段尾,他会突然“离题万里”地转折、总结一句,初看突兀无状前言不搭后语,慢品言之成理水到自然渠成,深思意味万千遥邃不可企及。世间万象,人生百态,异国风俗,文坛轶事,名士掌故,娓娓道来,跃然纸上。读之,才知江激海阔,地远天遥!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11-22 14:19:00 +0800 CST  
@野下秋草 2016-11-22 14:59:05
一种相随着浏览下来,辞藻丰厚,意境幽远,让人欲放不能,欲读又似相识。总觉得个中在缺失什么。又讲不出来。
期待着。明天再来。
扯不上有读后感。又实在是让有所感触,也有所感知!
-----------------------------
碎片其碎,有时自不亦知其所云。
谢谢到访!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11-23 11:04:48 +0800 CST  
@rsjby 2016-11-15 09:01:55
24
人性有许多弱点。有些弱点是致外性的,不仅危及自身,而且危及别人和公众利益,比如贪婪、残忍;有些弱点是内腐性的,只关乎自身影响自己,比如懒堕、沉溺。
每个知性的人几乎都能认识人性的弱点,都知道人性弱点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都希望能在日常细节中克服它们,让自己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但真要做到却是难上加难。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能将人性弱点对自己生命历程的影响缩小到最小程度。我等不能......
-----------------------------
@春江沐雨 2016-11-23 06:52:45
我就喜欢麻将账
-----------------------------
麻将帐,也是生活之一种吧!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11-23 11:05:12 +0800 CST  
26


深夜,疲惫地倒上床。
恍惚里,走进故乡的山山水水。儿子其时还很小,躺在我的肩头酣睡。我抱着儿子坐上地铁,但地铁开动时,却发现儿子还在车外。地铁无情地开动了,透过车窗,看得到儿子边哭边叫“爸爸”跟着地铁跑。很奇怪,这地铁好像是在地上行驶,开得并不快,儿子奔跑的速度正好跟上。我透过车窗看着奔跑的儿子,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泪眼盈盈地看着儿子奔跑了很久,车却一直不到站。终于,我寻找到制动刹猛地拉下。车门洞开,儿子满脸泪水,张着双臂,哽咽地叫着“爸爸”,向我扑来……
醒来,室内漆黑一片,窗外静阒无声。我眯着双眼,想抱起儿子,将他紧紧地贴在我的胸前,让他继续躺在我的肩头酣睡。但睡意却悄然走远,我再也无法进入梦乡。
打开手机,凌晨一点半。儿子远在七个小时的时差之外,电话过去,他正在与几个同学一起吃火锅,很吃惊地问:爸爸,这么晚了还没睡?我想说很多关于梦境、关于担心他的话,但最终顺口说出来的却是:是哟,还没睡呢;德国同学也吃火锅?儿子说:不是,德国同学吃不了的,是班上几个国内过来的同学。说完,他跟了一句说:爸爸,早点睡哟!
辗转一夜,若醒若睡,沉溺于对儿子的牵挂里。

面对自己的梦,面对儿子的一句“早点睡哟”,我沉浸于一个无法排解的“场”里。儿子成长的许多细节和对他孤身在外的担心,如潮水涌来,淹没了我,将我这个夜晚的睡眠呛得零乱不堪。
人的情感真是奇怪得很。它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袭来,扰得你不知所措。沉稳的中年人一方面已经沉稳得面对任何事情都波澜不惊,但暗地里另一方面却又脆弱得自己也无法相信。许多似有似无的纤丝毫末可以搅起一团团“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一粒阳光下才可见的红尘能弥漫成一片片“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翳,无意识地轻轻拉扯脑子深处的神经就引发一场场春雨中“离离原上草”般疯长的思念……
儿子已经二十三岁了,但我总是担心着他。边担心边回想自己的二十来岁边自我安慰:应该没问题,他能应付的!但自我安慰还余音在耳,却又开始担心起来。想想父母在电话里对自己的谆谆不已,想想自己昏天黑地没完没了的担心牵挂,仿佛才明白:为人父母,对子女牵挂的债一辈子也还不完还不清;而生命,或许就是这样一辈子的牵挂与被牵挂!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11-25 08:42:18 +0800 CST  
27

淡红的粉蒸肉整齐地排列着,静静地卧在金黄的南瓜盅里,香气飘过,那番风韵,令人垂涎。我努力克制自己:别吃肥肉了,已经超重了,再吃下去成水桶了。但那粉嫩嫩香喷喷却诱惑着我:吃,管他呢,只几片,也胖不到哪里去。
我突然想放纵自己一下,手里的筷子向肥嘟嘟油腻腻伸了过来。五花肉的湿润与老南瓜的甜香如精醇般一下子将我带入漫醉之境,入口即化的肉片变幻成暖暖的暗流抚慰着体内的谗虫,被暖流裹挟而下的米粉如激流里的游鱼逆水飞跃。我沉醉在粉蒸肉带来的快感里,忘了自己的体重,忘了微坠的肚腩,一片接一片地吃下来。
初夏的阳光暖暖地照耀过来,静静的目光暖暖地抚摸过来,与暖暖的粉蒸肉一起温暖着我,情绪与身体一起微醺。在温馨的微醺里,我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难受地约束自己呢?为什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去喜欢自己喜欢的一切呢?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转瞬即逝,既然“食色性也”,我何需做作地去追求“高贵”呢?既然“天地不仁”,我何不试着做一只放纵的“刍狗”呢?
在这样一个午后,在粉蒸肉里,沉醉于温暖微醺与瞬间放纵,我突然“顿悟”,在一次又一次抚慰着我的静静目光里找到了消失许久的自己!

西哲有言:人,生而自由。可见,生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生命彻底的主人。但人生却并非完全自我,生命的历程中有许多“瞬间”不由自己主导。除高高在上的“神”、冥冥之中的“命”外,还有许多的东西随时随地锲入我们的人生。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里的“江湖”可以用任何一个词语来替换。如果不离群索居,没住在世外桃源,只要生活在所谓的“社会”里,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身不由己”。
于是,我们的生命被活生生地劈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属于自己。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可以自由地思索,自主地行走,甚至自我地保留与抛弃;是自己的主人,是“自由的精灵”。这一部分,称为“自己”。但另一部份却属于“他人”。在这一部分里,我们不得不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得不去做一些或许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不得不去为了“他人”付出自己宝贵而短暂的生命时间;是命运的奴隶,是他人的嫁衣。这一部分,称为“我”。
西哲又云:他人即地狱。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与人生里,到处都是“他人”,在英语里任何地方都是大写的“I”(“我”)里也有“他人”。既然如此,哲人的话为何不可表述为:我即地狱!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11-28 16:54:31 +0800 CST  
28

微雨,沿途山高林密,地陡人稀。从川东丘陵进入大巴山秦岭腹地,山势愈陡,人烟愈稀。偶有市镇,皆在山沟许些平地安身,其逼窄紧张,是生于宽阔地带的人不可想象的。

车过终南山。看着这山名,觉得古关中人自高自大却又孤陋寡闻得可以,竟然将这出关中平原几十里之外的山谓之“终南”。南,其远何止千里万里,岂是这一山可“终”?

在雨中穿行,几十米外便被雨雾笼罩。车速很快,雾气蒸腾,渐渐地幻化出关中厚重的人文历史。最先想起的是商鞅,他定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里制定出变法方略;而白起呢,也可能是从这满天雨雾里建构他那令关外六国心惊胆寒的战法战阵;几乎经营了一个朝代甚至可以说经营了中华民族的“巨商”吕不韦,在这样的雨天定然会坐在雨窗前,修改他那必将传之后世的《吕氏春秋》;一代法相李斯也一定是在一个雨天里被诛族的,他那“牵犬东门”而不可得的叹息仿佛随雨滴一起沉重地砸在档风玻璃上……

很奇怪,现在西安津津乐道的长明、长乐、未央、华清均无法牵出我的思古之思。行走在八百里秦川,我总是想起秦朝、秦国。它虽然很粗砺严酷甚至残酷,但我却觉得亲切无比。我甚至更愿去想像先秦的周幽与褒姒亦或犬戎,也无法梦回大汉与大唐。

进入陕北地区。山势平缓,山峰如馍,却也浓绿满山,不是想象中入眼皆黄,黄土遍布的黄土高坡。

黄帝陵上古柏森森,全是侧柏,共有八千多棵,树龄千年以上的就有三千多棵。最年长者已约五千余岁,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那株汉武率十八万将士拜祭黄帝陵时挂甲的将军柏,也已经历了三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两株树身扭成“麻花”,不长树叶的龙角柏,令人眼前一亮。才明白黄帝陵高最高处“驭龙台”的意蕴与这如前左右两株龙角柏的寓意所在。登上驭龙台,放眼四望,远山平整,全无峰峦,似整齐的城墙四围,护佑着千古帝陵。古人选址的精妙,岁月化腐朽为神奇的鬼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得不信风水勘舆之说。

壶口瀑布虽水量不是雨季的样子,瀑布也仅限壶口中央,但其轰然而下,飞金坠玉的样子,加上它沉闷雄浑的吼叫,依然令人心悸,顿生景仰之情。水雾飘飞,在阳光下幻化出一串串彩虹,它随风飘舞,轻灵妙曼的身韵与瀑布的雄浑相互衬托,竟然和谐如一,天衣无缝。

在南泥湾买了一个陕北民歌的碟子,在车内放着。高亢尖利的唢呐,与唱者的男高音,仿佛从路旁边的窑洞里传出,又好像是从山塬顶端飘来。同样的歌,在四川听来觉其遥不可及总有隔膜,但在这里听来,却自然流畅,音乐竟融入了这里的平川、山塬、村落……

在杨家岭参观革命遗址和领袖故居。但人头攒动,到处是大腹便便的男人与卷发窈窕的女人,就连讲解员也是新式军装,难寻当年风采。只有在窑洞里,看着简陋的桌椅,勉强可以咀嚼逝去岁月的旧迹。

从杨家岭到枣园,可以窥见共产党由弱变强后,领袖们住居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是细微的和一般参观者难以想象的。但它却是人性发展的必然,也是很有警示意义的变化。走在游人如织的枣园,想起的不是领袖们高屋建瓴的宏观和运筹帷幄的决策,而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以及文中所针砭的一切。看来,他们已“先知”般地从这些变化里体会到了当时一般人很难体会到的东西。

达陕高速几乎全是桥梁和隧道组成,最长的穿越终南山的隧道长十八公里多。即使不跨河穿山,高速也行驶于两山夹峙之间。山高且陡,林密而茂,人烟稀少。偶有山民房舍点缀于危岩之上,从下望上去,欲堕欲坠。房舍周围的土坡被开垦出来,几乎清一色地种植着玉米,可以想象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但也可以领略他们日子的绿色与纯粹。不敢矫情地说这里充满诗意,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至少会少许多世俗的计较与倾轧。

看到一个“镇巴”的地名。其实,一直都知道这个地名。但车过这里,突然想到了古代的巴人。虽然身为川东人的我并不是巴人的后裔,但居其拓垦之地,却多多少少有许多巴人情绪。镇慑也好,镇守也好,反应的是关中先民对巴人的戒惧。或许,远古时期,巴人试图北上,其力量曾经到达这里;这所谓的“镇巴”或许便是巴人与关中先民的势力分界线。

注:前几天去了趟西安、延安,在看景之余坐车途中,随手写了些短信给朋友。朋友有心,竟然全部留着,录出来后再发给我。勉强可以算着旅行碎笔吧!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11-29 15:26:52 +0800 CST  
29

看《花间十六声》,感受古人的“精致”生活。但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于诗词特别是《花间集》里的诗词里“滋长”出来的“精致”生活,多是古文人意淫的产物;古人真实的生活,并非诗词中那么“精致”。

古文人喜欢描写妓之床笫,并不将与妓之交往唱和视为耻辱。他们留下的许多诗词都是与妓相处相得的细节描摹和身心感受,以及对妓异性美的旁观与赞慕。《花间集》中的许多诗词或许是此类作品最有影响力者。
当我们于古诗词里那些看到那些美妙得宛若天人的“妓”时,往往沉浸于文人自以为是的书写里,体验着文字里的曼妙多姿、温柔温馨,不自觉地忘掉“她”真实的身份与生活。其实,“她”的生命远没有诗词里那般美妙,在文字表象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虽不为人知却可以想见的辛酸、疼痛、凄楚。

今人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五代初唐时,女性竟然流行去掉真眉与流海,在因此而成的宽额上画出繁复的假眉,将之视为最重要的面部装饰。这,在《花间集》里有大量作品为证。由此可知,古人在追求美这个永恒主题方面,也是很有创意与开拓精神的。这,应该算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吧。

关于读书的浪漫想像很多,在古诗词里也有大量表达。但最令男性着迷的或许便是“红袖添香”了。夜,既是安谧的意象,也是浪漫滋生的场所,还是昵爱的时段。而那添香的红袖,不仅昭示着性别,更让人在“香”里漫醉沉醉。夜色温柔里弥漫的何止是所添之香,更多的或许是从红袖里溢出之香。
夜读,安宁静谧,月洒清辉,风拂经笥,纯粹透彻的天地尽在眼前。而添香红袖给超凡脱尘的夜读楔入生活的温柔。谁都会从添香的红袖生出难以摹状的想像。香氲缭绕,恰是情切意馨;夜色温柔,正当迷离囫囵;读于此氛,何其浪漫醇醉。

古文人创造了许多关于女性的意象。最令人心动的或许是“暗香盈袖”了。喜欢这个意象是因为香前的“暗”,是因为香氛发生的处所“袖”。面对今天那些浓烈刺鼻得要薰死人的女人“香”,古人真是很有分寸,知道把握追求美的尺度。
总是向往袖里悄悄逸出的暗香。那香,肯定浅淡,如雨后微风轻轻拂过;肯定令人迷醉,它若隐若现,总想拼命地去捕捉到它,让它长久地停留在鼻翼。这神奇亘古的意象,必须有轻柔的长袖、凝脂般的纤手,温婉迷离,馨氲无穷。
香,总是吸引人类的嗅觉。当生活温饱闲暇之余,人们便会“精致”起来。而香或许便是这种“精致”的体现之一。于是,香,不仅仅是文人笔下的意象,也是“精致”世俗生活的景象。古代器物里比比可见造香的物事,较之今日简便的香水,感觉古人似乎比今人优雅得多。
古人制作“香”的工艺与阿拉伯人蒸溜制作香水的工艺擦肩而过。这或许既有科技的原由,更有人文的因素。古人内敛、含蓄,喜欢浅淡雅致的“香”,愿意沉浸在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香里陶然;而对浓烈异常的“香”持排斥态度,认为其太人为,不天然,无法与自然和谐为一体。

对古人“精致”生活的喜爱与幻像,令人想起孔夫子对“三代”的痴迷。或许,人类都有怀古的心性:不愿停下向前奔跑的势头,却又不时回顾往昔。那份留恋,是绣楼怀春少女的心思,暗含不着边际的想象与深情;是依栏北望女子的眼波,有穿透时空的精彩与曼妙。
站千百年之后,回视已经消逝的古典生活,总会生出许多钦羡与感慨。和当今的忙碌与市利比起来,古人悠闲得近乎懒散的姿态更显可爱,温情起来的风花雪月更令人沉醉。向往古人的“精致”生活,或许是对今天无可奈何的逃避。

古诗词里,有大量男性对女性的旁观,也有女性对自身生活的描绘。这些诗词立意、笔触虽有高下雅俗之判,但却都喜欢不厌其烦对女性居室、妆束、情绪等进行细微的摹状,而且特别钟情于面部的特写。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的价值,同样具有其历史、社会的意义。所谓“以诗证史”或许便是如此。

后记:近读孟晖的《花间十六声》,许多简短的意象在脑海里游走,摘录下来,勉成此文,聊为读后感。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12-09 09:01:14 +0800 CST  
30

每当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都会震惊。
震惊,是人类情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但震惊之后的情绪走向却千差万别,这,是人类情感丰富的明证。
秋雨里,听到令人震惊的消息。来不及回味,悲凉便将内心灌注得满满当当,无法再装下一丝半毫的其他内容。无法理解,怎么一瞬间沦落为情绪如此单纯的一个人。
每天都有人逝去。对个体,何时消逝是无法预料的偶然;走向消逝是可以预知的必然。而对群体,个体消失却永远都是维持正常秩序的必然。面对这些偶然和必然,人类的情绪也总是在偶然与必然里来来去去,往往返返。
每当此时,虚无幻灭都会充斥大脑,这是面对死亡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无法战胜必然的到来,所以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想法,好好把握偶然的存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面对陌生的死亡,一下子悲凉满心,却有些无法理解诠释。

悲凉,不仅仅是因为秋雨淅沥上天正为新逝哭泣,也不仅仅是因为消逝对象特别熟识而引发无端的感慨。
深入骨髓的悲凉无法释怀,或许是因为类似悲剧的力量攫住了情感。当上帝无情地将人世间的美丽毁灭给人看时,我们却无法做出一丝半毫的反抗。眼睁睁看着并不属于自己的美丽消逝,依然有无法释然的悲凉。
整理许久,才明白,悲凉是因为中年。中年既没有年少面对死亡的懵懂,也缺乏老年面对死亡的坦然。上苍的无情,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而内心充满着不甘不情愿。生命消逝的偶然徘徊人世,无法预料下一个偶然会发生在什么地方,而那个必然的对象又是谁。而“我”,不仅不可能例外,甚至会被某种神秘力量青睐选中,于偶然中必然地消逝。
想到这些,怎不悲凉?

但悲凉又怎样呢?不时袭来的偶然中的必然并不会因为内心的悲凉而原宥拥有悲凉情绪的身体。
悲凉并不能解决问题,生活还得按惯性继续进行。虚无也好幻灭也好,都无法让个体长生不老永远存在。花,不会因为你的刻意注视而开而落;云,也不会因为你的内在情绪而舒而卷。它们的表达有它们内在的规律,它们才不会理会你内心深深的悲凉呢!
悲凉也不是情绪的全部,悲凉过后的情绪会再次丰盈。在悲凉的时候,最容易到达内心深处的温柔。只有深藏于内心的温柔,才能慰籍这无边的悲凉。于是,在悲凉的尘埃里,慢慢绽开一朵温柔至极的花。你悲凉的身躯与心境,在这花里慢慢温暖,渐渐温柔……倏至天边,于悲凉中陶然……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6-12-14 17:46:32 +0800 CST  

楼主:rsjby

字数:119581

发表时间:2016-02-19 17: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24 09:40:14 +0800 CST

评论数:51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