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

88

3.15前后,京东、卓越、当当等网上书店,都有优惠活动。在京东逛,发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打折后,每满150再省50。如果抢到京东的活动券,未省时已满300的,最高还可再减80。
小时候,自己有一个小小的书箱,是父亲亲手做的。母亲买把小锁,用毛线编条带子,交给我。带子一头系着小钥匙和几枚铜钱,一头系着我的裤带。书箱里,装画本,有父母给我买的,有自己凑零花钱买的,有从别人那里讨来的。这些画本,是我最值得炫耀的资本。谁与我好,就给他看;看不惯谁,就不借。
一不小心,我被京东套进去了。书柜里,有笔记小说单行本,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选辑,张兵选注的《历代传奇选》,张友鹤选注的《唐宋传奇》。但一套“完整”的笔记小说大观,还是吸引了我。何况,还有如此多的优惠。只抢到一张40元的京东优惠券,还是下了单,800多元,把《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抢到手。
画本,是小孩的玩意,自然要过渡成书。中师毕业,我有了一只书柜。大半人高,近一米宽,共五隔。初到学校,与另一老师同住一室,没多余的地方,把书柜放办公桌上,上着锁。其实,上不上锁,无所谓。因为,没人要来看我的书。夜深人静,同事入睡,轻微的鼾声在宁静的夜里有些响亮。我打开书柜,擎着油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目光慢慢扫过书脊。这些书,全看过,写的什么,都记得。书里的人物,书里的故事,在夜色中弥漫开来,笼罩着我。我觉得,自己,不再是自己,至少不是那所乡村学校里的自己。我走进书里,书里的人物走进我的夜里,我们静静地对坐,会心地笑,不言不语,尽得风流。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分汉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五个部分,越前越简,越后越丰,秦及先秦甚至没有。笔记小说的这种发展脉络,与文化的兴盛,教育的扩展密切相关。先秦时期,只有掌管朝事占卜、记录王公史迹的人,才有书写的能力,民间几乎没有人能识文断句,更别说写文章、创作小说了。后来,教育的范围渐渐扩展,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体制内外,朝堂上下,乡野僻俚,有闲情逸趣的文人名士,在创作诗文的同时,偶尔也会写写志怪奇谭。笔记小说于是发端,渐成蔚然。
从成都读书回来,书越攒越多。结婚时,做好家俱,又专门做了一个书柜。高高的,上面是书架,下面是书箱,中间凸出,当书桌。书柜摆在床边,坐到床上,想看书,欠欠身就可以拿到。还有一笔,一本,笔在书上乱划乱写,本上抄录特别可心的句子、段落,也记日记。儿时的书箱,传给儿子。儿子把我积攒下来的画本,给他买的益智书,藏在箱里,上面放只枕头遮着。周末,我叫儿子把书箱拖出来,打开,里面早已乱成“猪尿泡”。我坐着,指导儿子,分大小,一一摆好。偶尔,会瞥见我的书“跑”到书箱里,我装着没看见,让它呆在那里。后来,换房搬家,专门给自己安排了一间书房,做了五个书柜。结婚时的书柜,放在儿子的寝室,装儿子的书。每有同学来家,儿子便带他们到书房,指指点点,夸夸其谈,很是骄傲。
今天,《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全到了,煌煌十九卷,摞起来,有小半人高。书名“大观”,不是“大全”,说明是选辑。历代笔记小说,特别是唐宋明清几代,浩如烟海,编成“大全”,何止十九卷。据说,中华书局编有一套历代笔记小书,比上海古籍的要全一些。但再怎么全,也不可能是“大全”,只能是选辑。坐在这套书前,有些惶惑:这么多,看得完吗?
这个问题,春节时母亲问过我。当时,与父母说起新房的装修。我津津有味地说,要做很多书柜,书房做两壁,客厅放两只,阳台做一个,主寝室还要做一排。母亲突然插话:你那么多书,都看完了吗?我一呆,不知如何回答。父亲见我窘着,接过话:大部分吧,有些书,也不一定全看,有时要查。
关于书,前人说过很多名言警句,但这些,似乎都不适合我。我喜欢买书,只是因为喜欢看书。喜欢看书,只是因为没有更有意思的事可做。我的情状,就是鲁迅《赠邬其山》里那句话。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是个不太近世情的人。若家有闲产,无需为生存打拼,我想做一位魏晋时期的隐士,蜷曲在满是书橱的茅舍,沐浴在从柴窗透进的阳光里,翻看自己喜欢的书。有时甚至更极端地希望做一只蛀书虫,蛰伏在书缝,万籁俱寂时,伸个懒腰,钻出来,咬文嚼字。
书,是我唯一的退路,最后的领地。只要有书,就有乐趣。当其他一切都了然无趣时,我可以退回到书里,画地自娱,至老至死。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7-11-03 15:58:38 +0800 CST  
89

读毕飞宇的《小说课》。
《小说课》“辑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第三讲名为《两条项链》,有一个比较学术的副署:小说内部的制衡与反制衡。稍有一点文学常识的人,一看就知道,毕飞宇讲的是莫泊桑的《项链》。
莫泊桑的《项链》,是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小说呈单线索发展,故事并不复杂。按毕飞宇的话说,就是:“一个女人,因为虚荣,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舞会去了,在项链的照耀下,她在舞会上出尽风头。不幸的是,项链丢失了。虚荣的女人为了赔偿这条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然而,十年后,她终于从项链的主人那里知道,所谓的钻石项链是假的。”
《项链》,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读过,听老师讲过。毕飞宇开篇也讲他读《项链》的经历,进而揭示小说主旨:“莫泊桑相信,拜金与虚荣本身就带着寓言式的、宿命般的霉运。”但很奇怪,一直以来,这篇小说打动我的,并不是莫泊桑对虚荣的讽刺,而是小说的荒诞、悲情。当看到毕飞宇说:《项链》“直接,讽刺,机敏,洗练而又有力。……事实上,关于《项链》这个短篇,我真的已经说完了。”时,莫名的失望涌上心头:难道,毕飞宇就是这样?
但毕飞宇终究是毕飞宇。接着,他插入一段将《项链》的故事搬到现代中国的经历,他“沮丧地发现,仅仅替换了几个中文的人名,汉语版的《项链》面目全非。它漏洞百出、幼稚、勉强、荒唐、诸多细节都无所依据。”“随随便便”就可以列举出十处“它的破绽”。但当他再次回到莫泊桑的《项链》时,竟然有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这个插曲,应该是毕飞宇讲课时“抖”的“包袱”。这样一来,先前的“关于《项链》这个短篇,我真的已经说完了。”被推翻了,听课者的兴趣被提起来了,这堂课的的核心、重点也显露出来了。
“在莫泊桑的《项链》里,我首先读到的是忠诚。”哇,终于说到这个了。《项链》里的路瓦赛先生和他太太马蒂尔德,在我心目中一直就不是虚荣的象征,一直都是充满悲情的存在。用十年辛劳来赔偿项链,虽最终被证是一种荒诞,但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是“对社会的基础性价值——也就是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正因为如此,才觉得《项链》里弥漫着的,除憾动人心的荒诞外,全是满满当当的悲情。莫泊桑“手狠”,其实是“笔狠”。他用人生最为美好的十年时间,将年轻貌美的马蒂尔德折磨得“老”而不堪,让她的第二张脸变成“发红的手”。青春不再,美丽不再,但马蒂尔德从弗莱思洁处知道丢失的项链是假货时,却露出了“自负的幸福的笑容”。这是对自己忠诚的自负,这是因为自己已经偿还、再不亏欠他人的幸福。
当然,毕飞宇不止我这点见识,他有更深入的延伸:十年还债,是耐心的体现;十年惩罚,是奢侈的必然;假之触目惊心,是因为常态为真。话题到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毕飞宇不仅是在谈《项链》,谈小说,也是在谈世相,谈人心。与耐心相反的、与奢侈同行的,与真实背驰的,正大行其道,正吞噬着许多美好的东西。毕飞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故时时言说于文字,每每提醒于世人。读他的小说,在秀美的江南风味里,会读出一股淡淡的哀愁,甚至出世。难道,与这有关?
毕飞宇说:“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这,是不是毕飞宇的自诩,不得而知。毕飞宇解读《项链》,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视角、观念。有些,正和我意,令我欣喜;有些,出我意外,亦令我欣喜。作家,不仅应有驾驭文学、漫步时空的能力;或许,敏锐的发现、深沉的思想,才更为重要。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7-12-06 11:42:12 +0800 CST  
90

突然,不想翻书。
桌子的左手边,有一摞正在翻的书: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卢弼的《三国志集解》第六卷,格非的《边缘》,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杰克•哈特的《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还有,一本翻过还想翻的书:余世存的《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桌子的右边靠门,书柜里有更多的书:樊树志的《晚明大变局》,詹宏志的《旅行与读书》,石川祯志的《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梅•戈尔斯坦的《喇嘛王国的覆灭》,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格非的《欲望的旗帜》,卢弼的《三国志集解》第七、八卷,陈舜臣的《三国志秘史》,吴亮的《老上海:逝去的时光》,舒芜的《红楼说梦》……还有,早就计划着要翻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这些书,诡谲地眨着眼,似笑非笑地盯着我。诡谲,是因为它们的身体里,隐藏着许多不为我知的秘密;似笑非笑,是因为在它们的眼里,我这个所谓的“读书人”并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只是个冒牌货。不知道就不知道,知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冒牌货就冒牌货,再正牌,还不是草木一秋、瞑目归泥。我不想与书赌气,但隐隐的,却有点讨厌它那眼神。如果不是我把你请到这里来,你还在黑暗的库房里,与满身墨臭的同伴叠叠垒垒,挤挤挨挨,不见天日,不识春风。你,应该感谢我,敬畏我,有什么资格嘲讽我!
与我一样,书也很固执。它不会讨好于我,不会改变它的表情。它盯着我,目光专注,眼睛一动不动,一无旁鹜。我被盯得发毛,发虚,发慌。椅子的靠背,渐渐生出许多藤条,藤条上密密麻麻尖利的小刺。房屋越来越逼狭,四壁移动,一点点向我挤压过来。眼前的电脑屏幕,突然变成一本翻开的书,满页的字,我一个也不识得。我茫然四顾,那钵金虎,那株兰草,那只茶杯,那墙的白,那窗帘的蓝,那街上的市井,那放在桌上的手机,都清楚地在。不在的,消失的,是我。除眼睛还可顾视观看,我的身体,我的头脑,我的其余,无迹可寻,无影无踪。我不再只是冒牌货,我成了只有一双眼睛的怪物。我愤怒了,如火山爆发,喷涌出铺天盖地的溶岩,血红血红的。你,你们,我昨天不是还好好地亲近你们吗?只一小会,这么一小会,你们就受不了了,就看不起我了,就这样无视我的存在了?这样,对得起我天天想着,念着你们吗?
书自无言,沉默着。忽然想起一句诗: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这样的情致,这样的心绪里,竟然会想起徐志摩的诗句,我也真是无语。无语归无语,时间却还在继续。生命虽然无意义,却也是生命。佛说: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轮回”。人,一直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这六道里来来去去,生生不灭。但,我相信的是“此生”。此生消逝,生命便消散无迹;来生或有,但不能救赎此生。虚度了不知多少光阴后,才知道:对于“我”来说,光阴,是恒定的,虚度一天,就少一天;无常的终点,一直就在不远的前方,静静地看着我,等着我。
三月,亦翻了不少书:格非的《望春风》、《敌人》,金宇澄的《回望》、《洗牌年代》,叶兆言的《老南京:旧影秦淮》,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陆文夫的《老苏州:水巷寻梦》,卢弼的《三国志集解》第五卷,废名的《废名集》第二卷,毕飞宇的《小说课》。还有,令我眼界大开,脑洞大开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
既然还有一双眼睛,那么,看书吧!或许,在书里,我可以找回自己消失的部分,摒弃呆傻、笨拙、懒散、贪乐和自我放逸,重新拼装一个完整的“我”。此“我”聪睿、智慧、勤勉、刻苦,时时自警,处处自律,青山望不断,海枯石不烂。恍惚里,有人推了我一把,跌跌撞撞,碰到壁上,额头生疼生疼。回过神来,再看那些书,呆滞着,只是纸与字的组合,哪有什么似笑非笑诡谲的眼神。我踱出呒然,步入惕然,淡然自嘲,释然而笑,打开《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翻到第三章,与村上春树一起,开始研究“关于文学奖”的问题。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7-12-14 10:09:33 +0800 CST  
91

阳春三月,依据的是夏历。三月,在古人眼里,是二月。物候和天气的演绎变化,将西历与夏历的差距越拉越小。至少,今年西历的三月中下旬,可称“阳春三月”。
其实,古人所谓的“阳春”并不单指夏历的三月。古人对时间的看法比较混沌,晋乐府古辞《盂珠》中便是“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的说法。所以,二月在古人眼里,也属于阳春季节。古人的洒脱,正好映照今人的执着。他们不去研究“阳春”究竟在几月,而笼统地给你一个二三月,让斤斤如我者难解迷惑。
因为迟钝,不敏感,有些喜欢古人的这种模糊。燕子飞来时,还裹着冬衣,蜷曲着身子,哪有心思去踏青,观察小草冒尖蓓蕾初绽?料峭春风,吹面而寒,冷冷的凛冽,与冬风一样刺骨地四处乱钻,浸入骨髓。只有当樱桃挂果,桃红李白油菜花黄得满山遍野的时候,才多多少少感觉到春天。按时令与季节来算,这时,应该已是仲春了吧!
春在我这里有些混乱。初春时节,人们纷纷外出寻找春迹感悟春情,我坐在书房,经笥翻过,怀想的是暮春。山色苍青,繁花似锦,嫩果挂在枝头,不经意一下子就过渡到夏,迎来每年的第一季收获。但真正到了暮春,大家春风满面春心涣发,我坐在书房里,掩卷瞎思,心里满满的却是早已消逝的初春。细雨斜飞,燕子归巢,一柄油纸伞撑起一片淡凉,彳亍而行的,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春愁。而仲春呢,所谓的阳春三月呢?或许,心里的春,只有仲春也说不定。我不愿把春分为初春、仲春、暮春,我只想有一个:春。
辛弃疾有首词,人人都会背:“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奇怪的是,词里明明写着“天凉好个秋”,但每读它,却总是想起“春”。为什么他的秋愁,到了我这里,一下子就成了春愁?读久了,才勉强明白:原来,我看中的是上阙。少年,对应着的季节,应该是春。年少无知,多愁善感。春天里的愁,不是真愁。艳阳高照,春光明媚,身心暖洋洋地沉醉。微风吹过,垂柳轻拂,河水泛起涟漪。如果说有那么一丁点愁,也只是微熏过后的一人独处,也只会如涟漪般的泛过即归于平静。哪有“识尽愁滋味”的成熟,哪会有临秋时白发渐生的悲叹?
不知不觉,已然就是人生的秋天。或许正因为到了这个时段,才特别在意秋与春的分别,才特别喜欢过往的春,才屡屡兴起“如果”、“当初”之叹,才将消失的日子一遍遍地咀嚼回忆。只是,再怎么搜寻,都无法让鬓边斑白再度黑如浓墨,都阻止不了身心的渐渐疲惫困顿。当春光如水悄然流走,传入耳际的不是急流险滩处清亮的跳跃欢歌,目光所及的也不是小溪白塔渡船下翻卷的碧蓝清波,而是“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死水,即使偶尔泛起微澜,也只会是渐腐渐朽无可奈何的况味,知天命运道而心甘情愿的沉沦。
于是,春,不再是具体的季节,而是意象。阳春二三月,不再停留于夏历三四月,而驻足于我浅薄的脑海。我念兹在兹的,是与阳春三月这一意象相关的自己的人生岁月,那些消失殆尽的青春年华哟!
楼主 rsjby  发布于 2017-12-19 11:19:28 +0800 CST  

楼主:rsjby

字数:119581

发表时间:2016-02-19 17: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24 09:40:14 +0800 CST

评论数:51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