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阴谋——夏、商、周以前的上古史,大家努力找出答案,还原真相

再来看看古本《竹书纪年》里面是怎么写的:“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帝王之崩曰陟。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候朝奉之。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尧元年丙子。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命咎陶作刑。帝葬苍梧。癸北氏,虞帝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之出矣,一曰宵明,一曰烛光。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黄帝至禹,为世三十”。

我翻译一下——黄帝的儿子昌意在若水当诸候,生下了孙子颛顼(若水这个地名,在蜀地金沙江和雅砻江一带)。然后黄帝死了(帝王之死,称为陟),有一个大臣名叫左彻,用木头雕刻了黄帝像,和诸候一起供奉。左彻独揽大权,一直拖到黄帝死后的第七年,在无奈之下才立了黄帝的孙子颛顼为帝。颛顼在若阳生下了大儿子鲧,若阳这个地方位于天穆之阳。之后尧造反,鲧被杀,尧在丙子年登基。然后舜又造反,把尧囚禁在都城平阳取代了帝位,并且隔离了尧的儿子丹朱,使其不能和父亲相见。怎么隔离丹朱的呢?是舜手下的农官后稷(据说是周朝皇帝的祖先)把丹朱发配到了偏远的丹水。为了巩固统治,舜还让咎陶(据说是东夷族的首领)制作了刑法。舜第三个老婆癸北氏,替他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取名叫宵明,一个叫烛光。舜死后,埋葬在苍梧这个地方。有一个部落,名叫三苗,不服从舜的统治,被舜发兵攻打。三苗族快要被灭族的时候,爆发了一场很大的地震。地震的惨状是天上降下血雨,夏天下了冰苞,大地震动出了洪水,青龙在夜里出来,白天没有了太阳。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56:00 +0800 CST  
最后这句“黄帝至禹,为世三十”就更令人回味了,五帝的事迹到此就嘎然而止。这句话难道表明了夏禹并不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一脉到大禹这里就断了,黄帝一共繁衍了30代后人?如果大禹是黄帝的后人,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传承绵延了500年左右,启难道不是黄帝的后人吗?何必多此一举写上黄帝至禹,为世三十呢?

好了,《史记》的前后矛盾和古本《竹书纪年》相结合,我们就不困惑了:黄帝死后,大权旁落,由大臣左彻专权。左彻为了掩人耳目蛊惑人心,特意刻制了一个木头黄帝像和其它大臣日日供奉以示传承。在黄帝死后第七年,左彻为了安抚民心立了幼年的颛顼(高阳)当了名义上的皇帝。小皇帝颛顼和父亲昌意原本都居住在偏远的蜀地。颛顼继位后,性格懦弱,帝位如同虚设。颛顼(高阳)老了后,他的侄子帝喾(高辛)造了自己叔叔颛顼的反,杀了叔叔高阳的儿子鲧后登上帝位,后来高辛又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尧。再后来高阳的后代舜推翻了尧之后,把尧囚禁起来。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远离权力中心,舜让大臣后稷动手把尧的儿子丹朱一族远远的驱逐到了偏远的丹水让其自生自灭。而后舜为了巩固统治,杜绝世人造反,叫手下的大臣咎陶制作了刑法以示惩戒。其间,舜的第三个老婆癸北氏替他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取名宵明,一个取名烛光。后来三苗族造反,舜亲征,三苗族的士兵快要被杀光的时候地震爆发,舜被诛杀后埋葬在苍梧。而后由神秘的重瞳子大禹统治天下。由黄帝开始,到大禹统治天下期间,华夏境内的黄帝后人一共繁衍了三十世。

这分明是血腥的内斗史啊!黄帝的后人为了争夺帝位,一代一代展开角逐,兄弟手足不择手段,相互屠杀!

断然不能否定古本《竹书纪年》的真实性,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周编年史正是通过古本《竹书纪年》厘定的。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57:00 +0800 CST  
大禹是谁?大禹是传说中古羌人的祖先;上文中的蚩尤是三苗人的祖先。这些人都是古华夏人的共同祖先,不要厚此薄彼。几千年前就相互通婚血脉交融,早就不分彼此了。我只是在讲“故事”,并没有挑拨民族感情。现在的羌族和古羌人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在秦朝以前,古羌是指居于中原西部的人,汉朝统一华夏之后,古羌归顺了汉朝,大家都自称为汉人。同样的道理,三苗人和现在的苗族人也是两码事。

华夏文明起源于南方蜀国。但是现在的四川人和古蜀人也没啥关系了,现在的四川人几乎全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后人。

羌人变成羌族是解放后划分出来的,羌人也是华夏人。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59:00 +0800 CST  
坦白地说,汉族并不是以血缘为依据划分出的一个民族。汉族的说法来自西汉,自汉武帝统一中国之后,境内所有人都自称为汉人。汉族就是这样来的。

这个双瞳子大禹和他的奇人奇事,还有那场奇怪的地震,最后再结合炎帝的事迹仔细推敲。

六.纠结的夏朝
夏朝的存在与否,到现在仍然是史学界的悬案。但是夏朝建立在大禹治水之后,却是铁定的事实。

坚信夏朝存在的人会说,你瞧,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多么成熟啊,如果没有前面夏朝人的努力,商朝的人能用上这么成熟的甲骨文么?

还有人说,二里头遗址难道是假的?可是,二里头遗址并不能证明夏朝的存在,我实事求是地回答。二里头只能算是文化,不能算是文明。二里头只能算是部落,不能算是朝代。

众所周知,夏朝大概在历史中存活了500年左右,后被商所灭。奇怪的是,在商朝的甲骨文中,竟然到现在为止还没发现夏朝的“夏”字,已经发掘出来的商朝甲骨文中,也没有关于夏朝一丝一毫的记载。甚至连亡国之君夏桀的“桀”字,甲骨文中都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连可以怀疑的字也没有。

2002年保利集团曾经从国外购回了一件青铜器“遂公盨”(又称“豳公盨”),该器经过除锈处理后,铭文全部显露,上面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情,但未提及夏朝。根据考证,遂公盨为西周中期所制。

史书记载,大禹就是夏禹,夏朝正是从大禹开始的。除了商朝没有关于“夏”的记载,连西周时期的遂公盨也只记载了大禹治水,对夏朝同样一句不提,好生奇怪。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0:00 +0800 CST  
夏朝早就确定了大致位置和社会形态,夏禹的都城阳到现在仍然没被考古发现,大批的青铜器、系统的文字、完整的遗址和墓葬都去哪了?
启建立夏朝之后,据史学家们考证夏朝总共出过3件大事:后羿、寒浞灭夏、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从《史记 夏本纪》就可以看出,五分之四的篇幅都在说大禹,剩下五分之一关于夏禹后裔的事迹统统一笔带过。五百年内他们就干过这点事?一个绵延了五百年的王朝,就留下了这么点历史?
《史记 夏本纪》里面记载了太康失国,却偏偏没有出现后羿和寒浞的名字。历史上有两个后羿,一个是传说中射落了9个太阳的后羿,那个后羿史称大羿,是我们喜闻乐见那位美女嫦娥的老公;夏朝的国君之一有穷氏部落这位后羿,史称帝羿。
《史记 夏本纪》非常奇怪,有穷氏的后羿和寒浞此人,皆不见记载,关于太康失国,也是一语带过。
《史记 夏本纪》的中心思想是五帝统统以“仁”以“德”治理天下,大意是五帝的“禅让”时期,从来没有人试图以武力夺取帝位,那段时间老百姓安居乐业,世事和平,帝王仁慈。试想一下,这不是儒家鼓吹的理想国吗?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为了生存从来都是血肉厮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来的“仁”、“德”?
所以,我敢断定,《史记 夏本纪》要么是后人伪造的,要么打乱次序把同一个时期分隔成了几个朝代。
造古史的惯用办法,是把同一个故事,假托给一批较早的人物再上演一遍。最典型的例子是,夏桀、商纣,几乎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商纣有个妲己,夏桀就有个妹喜。夏桀亡国于炮烙,商纣亦亡国于炮烙。
夏代大概确实是有的,甚至史记里夏世系表也可能不错,但这些故事细节,总叫人心里打鼓。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1:00 +0800 CST  
但是相关史料也给我们留下了密码和线索,让后人自行破解。我收录一下:
1.夏帝“胤甲”继位的时候,天上出了十个太阳。十日并出的典故很多史书相互引用,相互借鉴。
《竹书纪年》曰:胤甲居於河西,天有妖键,十日并出。
《太平御览》卷四天部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
《山海经·海外东经》: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
《汲冢书》曰:胤甲居西河,天有孽,日并出——《开元占经》卷六《纪年》曰: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并出。《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汲冢纪年》曰: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通鉴外纪》卷二

2.孔甲时期,此人淫乱未曾以“德”治国,崇拜鬼神,因此连天上的神龙也感应到了,掉了下来不肯再保佑他。掉下来的龙有两只,一雄一雌,孔甲想把龙繁殖起来,以后可以吃到龙肉。可惜啊,真正的豢龙氏陶唐一族已经衰败了,后人没遗传到祖先陶唐的本领。有个叫刘累的人,向陶唐后人学了几招驯养龙的方法,自荐替孔甲豢龙,孔甲大喜之下赐姓刘累为御龙氏,把刘累封为炎帝的后代。在驯养龙的过程中雌龙死了,刘累把雌龙肉给孔甲吃,孔甲啖后认为龙肉非常美味,要求刘累继续供应。而雌龙一死,剩下一只公龙无法繁殖后代,刘累无奈把公龙肉上贡之后,马上全族逃跑了。

3.由于孔甲的暴政,在夏亡之前天下已经分裂成多个诸候国,夏桀同样没有“仁德”奴役百姓不得民心,当时的商王“汤”以“德”治理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他,夏桀嫉恨中把商汤囚禁在了夏台,后来迫于压力又释放了商汤。商汤被释放后,带领诸候黎民谋反,夏桀不能敌,商汤建立了商朝。夏桀亡国后逃亡到了鸣条一带流浪直到死去。夏桀亡国后见人就说:我当年真是不应该囚禁商汤啊,落到了如今这般下场。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2:00 +0800 CST  
再来看看《竹书纪年》是怎么讲夏朝建立的:“禹都阳城。禹立四十五年。”反推一下,夏禹定都阳城,说明了前五帝时期的政治中心不在阳城,夏禹是另行选址罢了。夏禹为什么要另外兴建一个国都呢?
我们再看看前面的《竹书纪年》:“尧元年丙子。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命咎陶作刑。帝葬苍梧。癸北氏……黄帝至禹,为世三十。”
《孟子 万章上》说明了情况:“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韩非子 说疑》里面也写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之弑其君也。”
综合起来就是——尧死了之后,天下为他守丧三年,尧的儿子按理应该继位成为国君,却被舜篡位了;舜为了远远避开尧儿子的势力范围甘愿居于南河之南。到了禹篡位舜成功后,禹又为了避开舜儿子的势力范围而迁都阳城。
《孟子 万章上》还感慨道:天下的黎明百姓啊,就像舜推翻尧之后不愿意跟随尧的儿子一样,现在禹又把舜推翻了,百姓同样不愿意跟随舜的儿子啊,跟着篡位成功的夏禹跑到阳城去了。看来谁的实力强大老百姓就归顺谁啊!

再后来,夏禹的儿子启杀死了对他继位产生威胁的伯益。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非常有艺术细胞的夏启,让人改编了自来天上的音乐《九辫》和《九歌》制成了《九招》神曲。夏启很喜欢跟随着《九招》翩翩起舞。在夏启死后,他儿子太康把都城从“阳”迁到了“斟寻”。
在太康被后羿夺了统治权后,太康的弟弟仲康之子相继位。
《竹书纪年》则说:“征淮、畎。二年,征风夷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相居斟灌。有穷后羿,羿居斟寻。”
《后汉书 西羌传》说:“昔夏后氏太康失国,四夷背叛,及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七年然后来宾。”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2:00 +0800 CST  
归纳起来就是:夏朝早就分裂成两半了!在太康失国之前,太康把都城从“阳”迁到了“斟寻”!太康的弟弟仲康拉起了人马自行称王在“斟灌”建都!仲康死后,相即位。相是有一个非常有抱负的青年,把统一夏朝当成己任,他继位后不但把自己那半国家治理得非常强大,还多管闲事出兵攻打背叛了太康的四夷,这四夷是淮夷、畎夷、风夷、黄夷。这场战争足足打了七年,相虽然取得了胜利让四夷归顺却还是没有能力统一夏朝。相的都城一直在“斟灌”。“斟灌”和“斟寻”同时是夏朝的两座都城。
相死后,他的儿子少康继位。少康杀掉了寒浞,统一了夏朝。少康死后,他的儿子杼继位,迁都到了“老丘”。杼曾经征战到了东海,得到了条九尾狐。杼死后,他的儿子槐继位。槐继位后第三年,九夷来攻打夏朝,槐向洛伯求救借兵后取得胜利。槐在位44年后死了,槐的儿子芒继位。芒在位的时候,用一块黑玉圭祭祀了水神后,令九夷在海里猎获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与河伯和洛伯有没有关系?
芒在位58年后死去传位给了儿子泄。泄统夏朝治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殷王亥归顺到了强大的“有易”国,因为亥太过专横,被“有易”国君“绵臣”的杀掉。殷王亥的后人“上甲微”向河伯借民攻打“有易”,“有易”亡国,国君“绵臣”被“上甲微”所杀。
“泄”继位21年后死去,死前“泄”分封了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泄”的儿子“不降”继位六年后,讨伐九苑国。“不降”临死之前11年,就传位给了他的弟弟“扃”。
到了末代君主夏桀的时候,他沉迷酒色荒淫无度,先攻打有施氏,有施氏无奈之下向他贡纳了美女妹喜;在讨伐蜀国的时候,蜀国人又向他进贡了两个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他非常爱这两个女人,为了这两个女人不惜又抛弃了王妃妹喜,可惜和二女都没产下后代。妹喜和伊尹(挚)私下交往,因为对夏桀非常怨恨中了离间计。夏桀耗尽了国内的钱财,修建了倾宫和瑶台以供享乐。大臣关龙因夏桀劳命伤财修倾宫和瑶台进行劝谏,被夏桀杀掉。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3:00 +0800 CST  
在夏朝灭亡之前,地震爆发,用于祭祀的神庙被毁,夏桀被商汤攻打不战而败,夏桀窜逃到了南巢(鸣条),商朝建立。

这些史书相互引证后,从夏禹到夏桀,大致的脉络是:禹帝地震后继舜帝位——夏禹迁都“阳”城——夏启作《九招》神曲——“太康”迁都“斟寻”——“相”即位迁都“斟灌”——“少康”迁都“老丘”——“杼”在东海猎获九尾狐——槐向河伯借兵——“芒”在东海猎获大鸟——“不降”即位十九年后传位于其弟“扃”——“胤甲”时十日并出——“孔甲”豢龙啖龙肉——夏“桀”荒淫天降地震——夏朝结束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3:00 +0800 CST  
七.奇怪的商朝
1.严格按照甲骨文及史料推测的历史——

《史记》等古籍从未说过商人曾经臣服于夏朝。

殷墟也不是商朝的开始,而是代表着商朝的晚期。各种古籍都记载,商朝曾经多次迁都,而安阳殷墟是其中最后一个都城。那么,商王朝的早期究竟在哪里?年代比殷墟更早的二里头遗址完全有可能是商朝前期的某座城市,因为商朝在公元前16世纪以前就存在着。这也是几十年来最被怀疑的一种可能性。当然也不能排除另一个可能,即二里头遗址是传说中夏初时令到太康失国的有穷氏部族的城镇。

商人曾经臣服于大禹,倒是真事,甲骨文里也多次出现“禹”字。“禹”是受商朝人崇拜的,但他的后裔呢?似乎根本没什么出息,始终被商人压过一头。按照《史记》等古籍的记载,商朝的开国之君是汤,也叫汤武王,在甲骨文或其他古籍中也被叫做“大乙、天乙、咸、唐、成汤、成唐、烈祖”等等。但是在甲骨文里,汤武王根本就不是商朝的开国之君,顶多也就是一个“发扬光大”的中兴之君,类似于清朝的乾隆。汤武王难道不是推翻了暴虐的夏桀,从此得到各地诸侯的尊奉吗?很遗憾,甲骨文卜辞对汤武王的歌功颂德不少,但就是没提到他曾经打败过“桀”,推翻过“夏”。

从帝喾(帝俊)开始,直到汤武王为止,大部分商人领袖都称“王”:子契(玄王)、后土(“后”比“王”还要高一个级别)、王亥、王恒、上甲(微),等等。反之,曾经臣服于商朝的周人则直到周文王末年“三分天下有其二”时才敢称王。这就反证了这些称王的商人领袖从未臣服于任何势力。按照《史记 周本纪》记载,周人的祖先一直在夏朝当官,后来看到夏朝衰败,才从山西西南部迁徙到陕西去自立山头了。周人对夏人感情深厚,倒不意外。有夏禹,无夏朝,这似乎很难以理解。如果说少康、夏桀等夏朝君主都是后人凭空编造的,似乎更难以接受。不妨从换个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古籍说夏朝虽亡,但其核心部族并未衰亡。一部分人跟着夏桀流放到鸣条,另一部分人跟随王子獯粥北上,其后代就是匈奴。商朝武功赫赫,对外扩张不断,不会和这两支夏人的后裔失去联系,特别是此后日益强大的匈奴人。许多证据都显示,夏朝其实也没有在公元前16世纪灭亡,而只是转移了阵地。不少考古学家都怀疑,夏朝的后裔便是商朝的劲敌“土方”,也就是《诗经》中所谓夏禹开创的“下土方”。直到武丁时期,土方对黄河流域的威胁才基本上被消除。夏禹死后,商王上甲微攻灭有易氏之后,已成为黄河流域的头号霸主,汤武王更是在短期内吞并了大量邦国(包括夏伯的昆吾国),将商朝推向鼎盛。但是,夏人并未被征服,一部分西迁陕西,成为周人,另一部分北上山西、河北和内蒙,成为商朝的劲敌“土方”,与商朝形成了南北朝的关系。

据此能够大致推断出来——五帝时舜帝的农官后稷的族人归顺了强大的夏禹,夏禹死后夏启继位,夏启实力不足,夏禹帝国被迅速瓦解成多个诸候国。诸候国中,商人祖先“上甲微”的商族战斗力最强,吞并了多个邦国。于是,夏、商两国鼑立。

在夏启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太康和仲康分国而治形成南北夏朝。其中仲康的儿子相收复了四夷,仲康的孙子少康统一了南北夏朝,夏朝曾经强大过一阵。夏朝还未灭亡之前,已经衰弱,商汤逐渐蚕食了多个邦国(包括夏伯的昆吾国)后进攻夏朝并取而代之。夏桀亡国后逃亡到鸣条的时候,带走了两支夏人,一支跟着他到了鸣条;另一支由夏桀的儿子“獯鬻”带领,这帮人建立了“土方”,一直与商朝为敌从示归顺。“土方”人,就是匈奴的祖先。夏桀逃亡鸣条带走的那支夏人,在夏桀死后,这些人远远离开商朝国土西迁后自立山头自称周人,周人,曾经在商朝鼑盛时期短暂臣服过商朝。

到了商王“武丁”时期,“武丁”打败了“土方”后,“土方”人往北逃窜消失了,汉朝时再度出现变成匈奴。在商末由盛到弱这个期间,曾经臣服过商朝的周人强大起来占领了商朝2/3国土,周人的首领周文王于是自称为王。到了周武王时期,周朝早就对商朝剩下的1/3国土虎视眈眈,周武王起兵攻打商纣,导致商纣亡国,建立西周。

所以,严格按照甲骨文的记录来厘定中国历史的话,自五帝时期之后,中国就只有一个王朝——神圣的、伟大的、千年一系的——商朝。这个朝代从五帝之一的帝喾(帝俊)开始绵延到周王朝替代,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夏王朝从公元前16世纪突然出现。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4:00 +0800 CST  
2.有种说法是:周朝推翻了商朝,伪造了夏朝——

夏朝在少康中兴后,少康的儿子“杼”曾经在海里捕获了一条九尾狐;“杼”的孙子“芒”同样在海里捕获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会不会和商人的玄鸟有关系?
夏帝“芒”死后,传位给了儿子“泄”;“泄”死后,传位给了儿子“不降”;“不降”死前,没有传位给儿子而传给了弟弟“扃”。

“泄”这个人,据史书载,和“上甲微”是相同时代的人。

商人自号玄鸟的后代。《诗经·商颂 ·玄鸟 》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而商朝的奇特之处,正是采用了“兄终弟及”制。商朝与夏朝截然不同,是哥哥死了传位给弟弟,没有弟弟才能传给儿子。

商王朝采用的“兄终弟及”制并奉玄鸟为祖先与夏朝的“芒”和“不降”有没有关系呢?

夏朝绵延的过程中,发生了三件大事:“太康”荒淫失国、“少康”积蓄势力向河伯借兵中兴、夏“桀”亡国;而商朝绵延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几件同样的大事:商族首领“亥”淫乱被杀、“上甲微”积蓄势力向河伯借兵、商王“武丁”中兴、商“纣”亡国。

据史料载,自从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之后,夏“启”的儿子“太康”因为荒淫无度没有以“仁德”治国导致民心背弃被人夺权失国,后来逃亡到了洛水南岸流浪至死,终身都没有机会再回故土。这个故事情节和夏“桀”亡国的过程几乎一样。
夏初“太康”失国、“少康”中兴这两件事与商前“有易氏”杀害商人的祖先“亥”,然后商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在河伯的协助下攻灭“有易”氏(极其可能就是《尚书》里所谓的“有扈氏”)为父报仇的情节极其类似,甚至连时代也基本相同(公元前19世纪左右)。最最可疑的是,夏初“少康”复国和商前“上甲微”强大商族竟然都是因为得到河伯的帮助。

从夏初太康失国后,《夏本纪》与《商本纪》又再度记载了夏、商相似的亡国过程,商纣的亡国和夏桀亡国又是相同的套路。

两朝国王年轻时有才气立功后骄傲自大,沉迷酒色,宠幸邪恶的王后和几个奸臣。先是夏朝亡国之君夏桀发明炮烙,炮烙关龙逢、囚禁商汤然后释放,商汤因为有“仁德”自然吞并了邻邦并令黎民归顺。然后有“仁德”的商汤号令天下讨伐夏桀,夏桀不战而败,都城不守,逃亡后流浪鸣条至死,于是战争结束了有“仁德”的商汤夺取了天下。
其后商朝亡国之君商纣王又发明烙炮,炮烙之刑不弱于鼎镬,叔叔比干被剜了心,姬发遭到了囚禁。因为比干有“仁德”得人心,在比干被商纣王剖杀后,商纣王的大臣另投明君到了周国,从此众叛亲离,有“仁德”的周武王看不过眼于是同样号令天下兴兵讨伐商纣,商纣王不战而败,都城不守,逃亡到鹿台自焚后战争结束了“仁德”的周武王出现了。

甚至连西周“幽王”亡国,与夏“桀”、商“纣”亡国都如出一辙:周幽王刚登基,西周三川地震了,于是有“仁德”的先知“伯阳”劝谏周幽王,西周大夫“赵叔带”另投明君到了晋国。周幽王身边有个大奸臣虢石父,还有个大美女妲己,演员到齐了于是烽火戏诸候西周亡国了。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5:00 +0800 CST  
除了个别细节之外,它们几乎一模一样。

屈原在《天问》中说:“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

如果“昏微”就是“上甲微”,按《天问》来解释:他到了晚年,和弟弟同时与一个妇女私通,他弟弟耍奸计把他谋害了,王位取而代之。他弟弟这个人非常奸诈,不但了篡他的位,还把他后世子孙全部杀害了贻尽,而他弟弟的后代却一直绵延长久。

如果屈原在《天问》里面感叹的是真事,商族首领“上甲微”被谋杀后,取而代之的弟弟及后裔究竟是谁呢?

《竹书纪年》说:“汤有七名而九征”。把商王国从诸候国变成朝代的开国君王商汤,有七个名字。这七个名字,如今已不可考。

还能有更好的解释吗?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些混乱的历史,让我们必须斟酌、必须商榷啊!

再来聊聊中兴了商朝的明君“武丁”:商族首领“上甲微”这个人,目前甲骨文研究表明,除了商王“武丁”之外,并没有任何一任商朝君王祭祀过他,反而是民间的商人百姓经常祭祀。作为商朝君王最重要的先祖,历任后代君王却不肯祭祀他,不得不让人生疑。商朝君王非常迷信小至家庭小事,大至国家大事,都要卜问凶吉。祭祀祖先和鬼神更是隆重,商朝中后期还出现了人殉(但是商朝前期并不是奴隶制,这点必须要分清)。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6:00 +0800 CST  
商王“武丁”继续给我们留下了两个未解之谜:

他有60多个妻子,最出名的据说叫做“妇好”;“妇好”就是“后母辛”。这个“妇好”可不得了,不但是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还是个大力士,经常挥舞一把重达20斤左右的大斧上阵杀敌,商朝有一场至关重要的超级大战,就是她领兵13000人打胜的。没敌可杀的时候,就研究政治、谋略,参政议政。她还掌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高深知识,掌控了商朝祭祀与占卜的权力,是商朝的幕后决策者。总而言之,她是位类似于“神”一样完美的女性,以至于在“妇好”死后,商王“武丁”不但把她移葬到了自己办公的宫室旁边,还给她举行了隆重的冥婚,把她许配给了三位祖先。但是她并不和武丁一起居住,而是住在自己的封地里。这个“神”一样完美的女性究竟是谁?她的封地在哪里?她的墓里为什么会出现象牙制品?她墓里出土的玉制品,为什么和三星堆出土的玉制品是同个时期的东西?殷墟王陵里面为什么还有殉葬的大象?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据说是商王武丁之子为了纪念母亲“戊”而铸造。后母戊鼎很奇怪,出土的时候就缺一个鼎耳,是半成品,鼎耳上的虎嗜人纹图案为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被老虎叼在嘴里的人头并没有恐惧的神态,好像猛虎并不是要真正吃人,而是在保护他们,显露出一种平静的表情。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8:00 +0800 CST  
虎嗜人纹代表什么含义,到目前仍然没有破解。这个“戊”做为商王武丁的妻子之一,理应是跟“妇好”同时期的人物。奇怪的是,在甲骨文里,并没有“戊”的记载,反而是“妇好”的名字出现过200多次。她在商朝的历史上就像突然出现一样,连发现鼎的位置,也没有墓葬及其它物品出土。后母戊鼎与“妇好”墓出土的后母辛鼎对比,前者体积为后者的2倍,重量却是后者的6倍。

这个后母戊鼎,出土后用50多磅的大锤连砸了四五十下才砸掉一个鼎耳,用了36根锯条才让鼎足留下了轻微的痕迹。50多磅的大锤几个壮汉轮换着砸也无法在鼎身留下痕迹。
后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里质量最好的,科技含量最高的。后母戊鼎在商朝青铜器里,无法超越!

在中国古代,鼎原本是只用来煮食的饮具,自从夏禹铸造了九州之鼎后,鼎开始被奉为传国宝器,称为宗庙彝器,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权力。统治者因身份不同,在使用礼器上有严格的等级规制,在鼎的使用上尤为突出。若有违规,将被视为谋逆。同一组鼎中,每一个鼎的形制、花纹相同,但大小尺寸依次递减,形成有规律的序列,叫列鼎。
解放前,由于河南盗墓成风,不但中国人盗,外国人也挖,完全没人管,导致商朝文物断代极其严重,完全没被盗过的墓葬少之又少,所以无法窥知商朝的列鼎规制。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8:00 +0800 CST  
但是从已发现的古墓中可见,商以后的西周贵族使用列鼎规制极为严格,数量均为“奇”数,没有“偶”数。其列鼎数目规制如下:“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

但是这个最大最重质量最好的后母戊鼎,据说却是为了一个甲骨文里从来没记载过的“戊”特意铸造。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左传 》记载了一个关于九州之鼎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人是西周周襄王的孙子“满”。他说:“昔夏禹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如果他的说法为真,已经把九州之鼎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夏禹铸造后传给夏桀,后被商人夺取,最后又被周人夺去。

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武王跑去见周天子的时候,曾经见过九州之鼎,还亲自抱起来走动,后来没力气鼎掉下来把他的腿砸伤了,回国后没多久后他就死了。
先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几千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这个后母戊鼎会不会是按照九州之鼎的思路做的一个不算成功的复制品?会不会是秦朝灭周后失踪那个?会不会是有人因为某种原因故意把鼎掩埋在了安阳,所以后母戊鼎出土时只有一个鼎没有墓葬也没有其它物品甚至还缺一个鼎耳。九这个数字,在古时候表示极大极高甚至无法形容的意思,九可以通“最”字;也代表了权威、尊贵的意思。夏禹时期铸造的九州之鼎,未必是9个,很有可能代表着极大极重,权威、尊贵。

如果真是这样,我感觉我似乎抓住一点线索了。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09:00 +0800 CST  
@回首一片浓雾 33楼 2013-05-14 09:06:00
居然是直播,楼主快点儿,等你等的好着急。
-----------------------------
我觉得我写得太枯燥了。貌似大家都喜欢看故事。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11:00 +0800 CST  
@qiandao52 34楼 2013-05-14 09:07:00
貌似前排留名
-----------------------------
谢谢!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11:00 +0800 CST  
历史,给我们制造了很多疑阵、谜团,必须让后人自己解开。

粗看,夏、商、周都有相似的起源,是黄帝后裔间混乱的分裂史和内斗史。细看,却又未必。这些谜团教导我们对待历史必须斟酌、必须商榷啊!

3.夏朝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

《礼记 中庸》“洋溢乎中国”,《汉书》“统天下,理中国”里面的中国,都指的是中原黄河流域一带。那时一族一国,叫方国,是草昧至周朝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逐渐翦灭而趋统一。这应该是梁任公“中国三段论”中的第一段——即“中国之中国”,然后才是亚洲之中国,最后是世界之中国。

所谓“中国之中国”,也就是华夷互换时期的中国。苏秉琦先生曾诟病历史教育两大怪圈,第一个怪圈就是“中华大统一观”,也就是把汉族史看成是正史,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则一笔带过。所以,言先秦时期巴蜀尚未入华夏,有些问题,因过去是“入夷则夷,入夏则夏”,四川的族团、方国之治,没什么不同,且六 夷、七羌、九氐,民族之多,混杂,繁衍,故复杂性便成为重要特征。

民间三星堆玉石器,在越有利解开三代之谜时,则反倒和传统严重地冲突,也说明了这点!难怪李济曾有那著名的论断:“两千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中国文明的开始》)。由西北方向看,那种把长城以外断送给“异族”固然错误得很,——若再调头往西南方向看,那种把“夷”断送给“华”的做法就同属“卤莽灭裂”。

无数的考古结果已经证实了,在甲骨文之前,曾有种文字在华夏大地通用,那就是蝌蚪文。蝌蚪文就是夏禹发明的文字,蝌蚪文分为上古蝌蚪文和先秦蝌蚪文。

在先秦时还出现过虫鸟文,虫鸟文是秦始皇未统一六国之前,在古篆文四周加上虫子、鸟的图形,让人无法破译,作为密码传递密函使用。虫鸟文也划入蝌蚪文的范畴。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14:00 +0800 CST  
在讲蝌蚪文之前,先来回顾一下《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的祖先匆忙中把用“先秦文字”所录的竹简《尚书》藏在墙缝里,到了汉初独尊儒家,伏生赶紧从墙缝里把《尚书》拿出来,当时竹简已经蛀掉大半,“先秦文字”已经没有人认识了。伏生破译了残存的文字,口授了29篇传予世人,汉朝人用当时通用的“汉隶”记录整理后结书,就是《今文尚书》。

到了西汉时期,鲁恭王为了翻盖房子,准备把孔子故宅拆掉。在孔子故宅的墙缝中,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文字”书写的,孔家的后人孔安国(根据清代阎百诗的考证,是孔安国的家人)重新整理后,把书献给了皇帝,这书称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古文尚书》自孔安国献书后失踪;王莽当政时,大学者刘歆重新把一堆“古文”经书及《古文尚书》找出来破译,结果又全部失踪;东汉末年,王肃宣称发现了另一个版本由孔安国写传的《古文尚书》;东晋时,梅赜说他发现王肃这个版本《尚书》造假;清朝初年,认定是假货;近代,一说为伪作,一说不是原本而是辑本。

孔安国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尚书》的序言中有最直接的描述,不可不读:“……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 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 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蝌蚪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

《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类比,“今文”是指我们熟悉的隶书,“古文”是指先秦时期,甚至更早于先秦之前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莫说今日,就连汉朝人亦不能辨识。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就废除了古文字,颁行了秦篆和隶书。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15:00 +0800 CST  
1993年,在湖北荆门境内发现了距今2300多年的战国竹简,800多枚竹简上共计1.3万多个先秦时期的楚国古汉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呢?

古文字学家用了4年时间,对竹简进行全面的文字识别,把散落和次序混乱的竹简重新排序,并进行了注释。研究表明,郭店楚墓竹简全部是战国中期以前儒、道两家的重要理论著述。其中道家著作4篇,儒家著作14篇。这18篇先秦典籍,除《老子》、《缁衣》有传世本,《五行》曾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外,其余各篇均为失传2000多年的先秦佚书。

过去人们一般都认为儒家主张修身养性、克制情欲。通过对郭店竹简的研究发现,早期儒家事实上非常崇尚情。这批简中有四五千字谈到情性。其中的观点是:性自命出,命由天降,情生于性,道始于情。

在竹简中,“仁”字的写法是“身”的下边加“心”字,就是感同身受,有切肤之感。比如,现在的“勇”字,当时的写法是勇字下加“心”,更加注重心态上的勇敢。“难”和“迷”字当时的写法也都是在当今写法的下边加“心”。

我们通常认为,儒道对立,势若水火。从郭店楚简《老子》看,儒道两派本是同根生,旨趣也相互贯通,老子不但没有批评儒家思想,而且对儒家所遵奉的观念如圣、仁、义、礼、孝、慈等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其他史料看,孔子对老子也是非常推崇的。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争霸,百家争鸣,堪称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演绎成“吃人的礼教”。郭店楚简没有宣扬“三纲五常”,只是赋予“夫妇、父子、君臣”六种角色的六种行为规范,称双方的关系“互有义务和权利”,而不是后来“三纲”里的人身依附关系。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9:16:00 +0800 CST  

楼主:zhaich5201314

字数:426978

发表时间:2013-05-14 16:26:3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1 17:05:14 +0800 CST

评论数:64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