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阴谋——夏、商、周以前的上古史,大家努力找出答案,还原真相

有人能够真正说得清楚自己民族的来龙去脉吗?

我相信没有。这也正是全世界的考古学家、生物学家还在研究的事。

我是个经常会感觉到无聊的人,因为无聊,所以尝试把史料中的一些碎片拼凑起来,组合成一个惊世骇俗“故事”,启发想象力籍以自娱。对于我,这个过程是种乐趣。

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能从哪里开始着手寻找碎片?

曾有考古学家说过“全世界相隔遥远的民族间,如果都有相似的神话或者传说,那这些神话或者传说,就不能仅仅当做故事看待。”

我们熟悉的“木马屠城记”特洛伊城原本只是记载在《荷马史诗》中的一个“传说”,在1870年被考古发掘之前,几乎所有专家、学者都认定特洛伊只是一个在传说中虚构的城市,从不存在。现实却狠狠抽了那些人一耳光,从特洛伊城一期到六期的挖掘,不但证明了这是一个现实中存在过城邦国家,而且这些城邦从公元前3000年甫一出现到毁灭过程中一直传承着青铜文明。
包括庞培、包括楼兰,在没发掘之前,很多人都认为那只是“传说”。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26:38 +0800 CST  
大概两年前,我曾经因为宗教里的神到底存不存在和网友展开辩论,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于1943年占领了南太平洋英属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小岛。这个岛上有一些土著的原始部落,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岛之前,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来的文明,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岛上。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岛以后,带来了发达的科学技术,并且把飞机上的食品给土著人分享,让土著人非常激动印象深刻。没过多久,美军撤离了这个小岛,土著人眼巴巴的望着“神仙”坐着飞机,消失在茫茫的天际。这个小岛从此又被现代文明遗忘了,再没有人去注意它的存在。

如此过了几十年,有一支考察队又登上小岛时,发现这些岛上的居民竟然用木头雕刻了
一个飞机模型,每年还在飞机模型旁举行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祈求那些“骑着飞龙”并且赐给他们食物的“神”能再一次光临小岛。

故事讲完后,他问我:“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神到底存在吗?”

我回答他:“看来神话和宗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都是起源于真实事件。”

自此以后,我开始收集资料,期望某天能把这个架构宏大的“故事”讲述出来。本人才疏学浅,纵然无限惶恐亦有遗漏,望海涵。

收集资料过程中,亦曾复制了很多朋友的观点及见解。在此一并感谢!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30:00 +0800 CST  
好了,言归正传,神话作为华夏文化的传承之一,我们应该好好研究一下,看看华夏的“神话”究竟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盘古是谁?

在神话传说里,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是相连的,是大力士盘古开天辟地,用斧头把天辟开,才有了天地之分。
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中写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
《三五历纪》同时还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大致能推断出来,一个龙首蛇身名叫盘古的大力士,出生在一个蛋中,到了盘古一万八千岁的时候,他把蛋敲开了,蛋清变成了天,蛋黄变成了地。盘古于是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当天每天增高一丈的时候,地也随之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随着天地变化每天变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后,天变得很高地变得很深盘古的身体自然就变得非常长大。
在道教的传说中,鸿钧老祖的化身便是盘古(另一说是元始天尊的化身)。关于盘古的传说虽然有很多版本,但都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我们都知道,古符号、古岩画具有原始先民向后世传递史料信息的意义,往往一个古代石刻、一个原始符号,能充分地反映出原始先民的文化思维活动,为我们揭示早期人类文化思维活动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素材。
在云南的沧源有副岩画,这幅岩画是二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岩画的内容是:一人头上发出太阳之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一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盘古立于天地之间,用斧头劈开混沌开天辟地的传说正相契合。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副画里面开天辟地的是人形生物。
在我国出土的一个青铜器方鼎上,曾出现了一个奇特别致的符号(见马卉欣《盘古学启论》第11页),根据郭沫若等学者对甲骨文中“盘”字的正确认识和世界上多处出现的十字崇拜之十字的原始含意,可以认定:符号的两边是“盘”字的初文简刻,中间之空心十字图案,乃是十字崇拜的上神,是代表神祖的符号,这个符号应当念为“盘古”。如同中国文字中的单纯词尴尬、囹圄一样是不能分开使用的,这个符号不过是把盘古二字合而为一了。这个符号表明了中国在上古时期已经有了十字崇拜。
此符号虽然是刻在青铜器之上,但它未必产生于青铜器时代,应该考虑,它在青铜器时代之前就已经产生。如果把这个符号和两万年前的云南沧源岩画相互对照呢,答案是什么?
在西方世界,也有关于造物主开天辟地的传说。希腊神话认为天地万物是宙斯创造的,基督徒认为天地万物是耶和华创造的,穆斯林认为天地万物是真主创造的。
有鉴于此,我敢断定盘古开天辟地未必是后人杜撰,而是传承自早期人类的共同记忆,只不过在后期人传播过程中,事件的主体被夸大后演化成“神话”。开天辟地这件事,属于共同记忆的主体;“神话”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的强化记忆;“神话”是对历史糊涂而又真实的反映。人形的盘古就是这样变成了龙头蛇身。
华夏几乎所有的传说都带有“神化”的背景,历史正是这样被转化成谣言的。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32:00 +0800 CST  
天,到底是指什么?我们来看看图片: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37:00 +0800 CST  
上文所见即甲骨文里和金文里的“天”字。
天是人形。再来看看“人”字。



早期的“人”,半匍匐着,对谁作出这么恭敬的姿势呢?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39:00 +0800 CST  
再来看看福字:


福”字在甲骨文中代表“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之上”,是个会意字。
那么,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天人赐福又代表什么呢?
“君命来自神授”又代表什么呢?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41:00 +0800 CST  
二.伏羲、女娲的身世
从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又过了很久很久,才有了三皇。
那么三皇是谁呢?三皇之号最早见于《周礼 春官 外史》,三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其中天皇指伏羲,图腾为龙;地皇指女娲,图腾为蛇;人皇指神龙,图腾为牛。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出现的伏羲和女娲又是怎么来的呢?
让我们看看古籍又是怎么记载的吧:
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潜夫论·五德志》: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纬》卷十一: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河图握矩起》:燧人之世,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孝经·钩命诀》: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文选·鲁灵光殿赋》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发现了一些线索:
开天辟地的盘古,是个巨人,长得龙首蛇身;
伏羲、女娲出现后,变成人首蛇身;
3.华胥氏在一个名叫雷泽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因为好奇把脚放上去,就感而受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娲;
4.伏羲是第一次感而受孕,怀胎12年后生下的;
5.生女娲的时候是第二次感而受孕,所以女娲是伏羲的妹妹;
6.伏羲和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
华胥氏又是谁呢?她是风兖部落的一位女子,传说中是受到了神的眷顾,生下了伏羲和女娲。又因为华胥氏的胥字,在古籍中和夏字通用,故而都说华胥氏始为华夏一脉的女性始祖。
从龙首蛇身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华胥氏感而受孕生下了人头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经历了从龙首蛇身到人首蛇身的转变。
当然,我并没有说盘古一定是伏羲、女娲的父亲。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43:00 +0800 CST  
三.女娲造人
我们再来看看华夏女娲造人的传说,让我引用一些相关史料——
《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世本·姓氏篇》:女氏,天皇封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记载:俗说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剧务 (工作繁忙),力女娲造人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
里面记载了:在天地开辟初时,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所以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淮南子·说林篇》又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女娲造人时,其他神灵都来帮忙。黄帝帮助人生出阴阳,上骈帮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帮助人生出臂手。在他们的帮助下,女娲经过了七十次的尝试和改变,最终创造了人类。
到了唐代李冗作的《独异志》里面,故事变成了: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

我们有权怀疑:这些造人的神话会不会在流传的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主要内容,让我们和汉代出土的画像砖对照一下:
20世纪,人们在西汉马王堆古墓中,发现了一幅很奇特的关于女娲造人的绘画,画中的女娲与伏羲都是人面蛇身,两尾相环,左右相交,下面还有一个小孩,双手牵着女娲和伏羲的衣带,这是关于女娲和伏羲造人的图画。
画中,伏羲手拿一个曲尺,女娲手持一个圆规。
曲尺和圆规都是计算用具,原本与神话的内容毫不相干,与其他神话内容也不相容。汉代人到底想用这幅图画表示什么呢?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推测:这幅图画描述的是女娲造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汉代时还有相当广泛的流传。圆规和曲尺在画中的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代表科技和知识。又因为在汉朝时人们无法表达出故事里的高深技术,只好用当时最先进的曲尺和圆规来表示。这几乎可以成为唯一的解释。
包括在莫高窟壁画里伏羲一手持直尺一手持墨斗,女娲双手高举着圆规,也是同样的表达方式。
这些神话的讲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具备共同点:
1.人是被创造出来的;
2.创造人的时候使用了材料;
3.人的身体和灵魂是分开的;
4.人类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创造出来的产物,中间曾经有过多次失败。
这些神话无论多么离奇,主角无论是盘古也罢、华胥氏也罢、伏羲女娲也罢,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人是被造的。
再结合地球上其它种族的神话,能发现几乎全人类都有人是被创造出来的相关意识残留。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44:00 +0800 CST  
四.少典是谁?
在讲少典之前,先说说《史记》。

我们平时查找史料,大多数时候都会引用《史记》,《史记》就是《太史公传》,就是宣称的“信史”。“信史”么,就是指“可信”的历史。中国的历史由黄帝开始,确实是华夏最早的通史《史记》里面记载了的。

关于《史记》,有件很纠结的事情:在泰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以前的历史后人一概无书可查,导致汉朝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后人一直半信半疑。那是必须的,你凭什么用个弧本来证明自己记载的史料属实?这种怀疑一直到了西晋武帝年间,河南汲县一位盗墓者在魏襄王的墓中发现了10万多根竹简。这批竹简为古体字,经过西晋文学家荀(曰字下面加助字)、束皙、和峤等人的考订,将古体字转为当时的楷书,整理出《竹书纪年》、《易经》、《国语》、《穆天子传》等16部书,共75卷。

竹简整理、翻译出来的史料集结成书共十三篇,就是古本《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很富有传奇性,由魏墓出土的竹简,早就不知下落不说,连集结的十三篇到了宋朝,亦再度失踪。正是因为《竹书纪年》的出土,证明了司马迁记载的事件都曾经发生过,成为“信史”。但是《竹书纪年》里面很多记载,和司马迁叙述的都有出入,甚至很多事件的描述和《史记》是截然相反的,反而是西汉马王堆汉墓里面出土的帛书与《竹书纪年》能够相互映证。

司马迁所处的西汉距黄帝时期已相距三千余年,撰写《史记》的参考资料主要为《春秋》、《国语》和《尚书》。《春秋》等创作时间都在春秋战国时期,距黄帝时代已经远隔三千年。

《春秋》为儒家学派所作,有关五帝部分猜测是为了渲染儒教的仁德王道思想,便将传说中的“五帝”塑造为仁德的典范;左丘明虽以史官为职业,但所著《国语》也只是上自周穆王12年下至智伯被灭期间的五百多年历史。有关四千年至五千多年的上古部分只有只言片语,根本就没有较详实的论述。

他们都生活在春秋与战国时期,主观意识被深深地打上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因而,其作品中有关上古时期的人物、社会形态以及政治制度等全都概念化地照搬春秋时的社会形态,以当时的社会现状去推理黄帝等远古人物。显然,《春秋》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五帝”的生平描述不能尽信。

所以夏朝至战国这个时间段内,我认为《竹书纪年》更可信。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45:00 +0800 CST  
《史记 黄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又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史记》说:少典之子黄帝在时,当时的统治者神龙氏一族已经衰弱了,外面的诸候不想继续纳贡于是趁机发兵侵伐、手段残忍,面对外面诸候作乱,神龙氏没有力量还击,无可奈何。黄帝趁机兴兵练武,自己组织了一支力量还击,最后黄帝胜出。黄帝胜出后,诸候们对黄帝表示了服从。至此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以蚩尤最为厉害。实力不容小视的炎帝发兵攻打诸候,诸候们却都归顺到了仁慈的黄帝麾下,黄帝乃以德振兵、以仁治天下云云……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45:00 +0800 CST  
好一派儒家假仁假义的口吻,且不理会。只需要看到,文中指出了神龙氏原本是统治者,是黄帝趁外面诸候相侵,神龙氏兵力衰弱后兴兵打败诸候,夺了神龙氏的权利。之后,天下三分。其间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统治权,大战于阪泉,三战后,炎帝败。其后蚩尤作乱,黄帝征兵在涿鹿擒杀了蚩尤,方才天下统一。

我们都知道古人有用国名(部落名)来称呼人的习惯,我们先找找看,华夏上古都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人物。

燧人氏,最先发明了钻木取火的人。但是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已经会使用火了。燧人氏难道是原始人吗?不不不,他不是原始人,他还发明了“结绳记事”,在没有文字之前,这是一个大大的创举。

有巢氏就更好理解了,是教导人们在树上搭建房屋开始巢居的人。

烈山氏,代表用火烧荒,开地农耕。

《国语 鲁语上》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周书》又补充为:“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以前烈山氏一族统率天下,烈山氏的儿子名柱,会种植谷类蔬菜;神农氏的时候,下雨掉下了粟种,神龙氏捡起来耕种在土里。为了耕种粟,还制作了陶器和工具教会人们使用。从这些话里能够看出,烈山氏和神农氏是一体的,他们是华夏文明的分水岭。他们出现前,华夏处于原始社会;他们出现后,华夏进入农耕社会。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47:00 +0800 CST  
再看看其它相互矛盾的记载——
《三皇本纪》:“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神农,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忎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神农氏)以火德王。
《史记 黄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司马贞 《史记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 然也。
除了华夏最早的一本通史《史记》没记录炎帝的事迹之外,其它史籍中记载炎帝的很多,就不一一摘录了。从史料中能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
1.少典是块香饽饽,炎帝、黄帝都要争着当他的儿子。这本书说他是黄帝的爹,那本书又说他是炎帝的爹,有些书中甚至说他是黄帝和炎帝共同的爹。
2.炎帝的炎字,竟然是因为“以火德王”;黄帝的黄字,竟然是因为“土德之瑞”。怪不得史料,神话里都把炎帝和赤帝、烈山氏、神农氏统统附会到一起。只要是不能解释的问题,只管胡扯即可。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品性。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48:00 +0800 CST  
@烽戍断无烟 1楼 2013-05-14 08:30:00
不会吧,居然是前排。。楼主发帖的时间和我进来的时间只相差1分钟,太巧了,我对这种题材很感兴趣,楼主加油赶紧写后面的
-----------------------------
谢谢,已经收集了很多资料,写了很多了。我喜欢大家一起讨论。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49:00 +0800 CST  
我们还知道,古人取名常常用伯字、仲字、季字来表示辈份排行。那么这三个字表示什么意思呢?伯字表示长,仲字表示次,季字表示从,古人习惯用这些字来区分排行辈分。打个比方说:刘伯温,一看就知道排行老大;孔子名丘,字仲尼,表示排行老二(孙老二这个叫法就是这样来的);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王季友,我们一看就知道他在家中排行老三。

顾颉刚在商周史研究上是很有成就的,他提出了关于古史的观点,即“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认为:(1)在古史记载中,“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汉以后是盘古。

假的古史一旦被造出来了,质疑他就成了危险的事,甚至就有了不爱国的嫌疑。司马迁写史记开篇讲五帝不讲三皇,曾遭到好多人的指责;顾颉刚替商务印书馆写教科书的时候,否定三皇五帝为信史,把戴季陶给惹火了,要罚商务印书馆160万元(顾颉刚晚年口述《中国史学入门》,提到过这段往事)。

直到前几年,国家还斥资几千万,搞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此种心态下,中国的文明史被越拉越长,实在是并不奇怪的。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你母亲50岁你爱她,如果她年龄被记录错误,你是绝对不爱的?荒谬!

再来看看少典:少典为什么不直接叫“典”或者叫有熊典,非要多此一举加上个“少”字呢?夏朝有太康、仲康、少康;商朝有太甲、小甲。不管是太、仲、少,还是太与小,都表达了血脉相传的含义、自诩正宗。据此能肯定在少典之前,还有一个叫“典”或者“太典”的人存在。

那么史书里面有没有关于太典的记载呢?没有!黄帝、炎帝的祖父太典竟然没有相关记载,太可疑了。少典难道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炎、黄二帝的父亲少典呢?史料里面全是神话及传说,同样没有任何确切的记载。因此我敢断定,这世上要么没有少典这个人,要么少典之前的历史全部被抹去了!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50:00 +0800 CST  
言归正传,继续推测:最大的可能是部落首领太典、少典被外来者用武力取代了!
那么少典究竟是谁呢?少典极可能只代表了一个部落,只代表一种文化传承。传承文化的这个部落就是“有熊氏”!极有可能在“有熊氏”首领被诛后,余下族人尽数归顺。取代者来历不明不白,史学家无奈之中就杜撰了太典是炎、黄二帝的爹!

先杜撰一种可能:炎、黄二帝之前的燧人氏、神农氏一脉相传,都属华夏原始居民,而以原始人类逐渐演化的过程而分别命名,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之低下、记忆之深刻。华夏原始人类正是从会使用火、巢居、开荒、种植农作物这样一步一步从蒙昧过度到了原始农耕社会。
这些名字能够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且一直被附会,则反证了华夏文明是突然间产生的。

下图是甲骨文里的黄字,黄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人做出各种动作,或站或坐或跑。黄字粗看像个天字,细看是个人戴着头盔穿着护甲,护甲为“日”或“田”字形。山东泰安大汶口考古结果亦证明当时的人有死后葬龟甲的习俗,龟甲放在腰部做为护甲。这大概就是黄字的本义了。黄帝,就是腰间缠着护甲上阵杀敌的首领。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50:00 +0800 CST  



那么炎帝呢?仅仅是表示火吗?炎帝又称为赤帝,赤字的甲骨文是上面一个“大”字下面一个“火”字。《说文解字?赤部》:“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赤者,光明显耀也。
经大火焚烧或者太阳烘烤后的地方,一切不复存在,所以古人把一无所有或空尽无物称为“赤”。如《韩非子 十过》:“晋国大旱,赤地千里。”焦竑说:“古人谓空尽无物曰赤。”
炎字的甲骨文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山”,比“大火”的赤字更厉害。“炎”不但能发强光,还带来上下两山逼仄的压迫感。
把“赤”、“炎”二字综合一下,除了表示很大的火,还可以表示非常强烈的光或者红光、灼热感,还可以表示两座像山一样大的庞然大物压迫过来。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52:00 +0800 CST  
炎字的图腾更奇怪,看着像某种动物但绝对不是龙。古人也许是用一种很厉害跑得很快的动物来喻义炎帝,就如同西汉时期伏羲、女娲像用圆规和直尺来代表高深科技一样。到了甲骨文时期,才结合了某种特征,不再使用复杂难辩的图腾而是造出了一个上下两座山的炎字,演变到了隶书后变成上下都是火。相比之下,黄帝的“黄”字在甲骨文里含义就太平淡了。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54:00 +0800 CST  
下图是甲骨文里的“帝”字


一种看法认为”帝“的甲骨文形状像架起来的木柴,所以觉得“帝”应当是“禘”的较早写法。“禘”是古代一种祭祀的名称,场面非常隆重。最大的禘祭是用来祭祀天地的,到了祭祀那天,要杀许多牲畜,把它们的脑袋割下来给天神们享用;还要燃起昂贵的木柴,让木柴的烟气飘荡到天空,就好像皇天上帝正在享用那香气——(梁惠王)

还有种看法认为甲骨文里没有“花”字,亦没有“华”字,所以华、花二字在甲骨文里先写成“帝”字。到了后期才造出“蒂”字与“帝”区分。

看了这几个甲骨文和字义,我迷惑了,不由得高呼:黄帝、炎帝到底是真实的人物还是神?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55:00 +0800 CST  
五.史书中的五帝
在五帝之前,所有的人物都不见于史料记载。
再来看看通史中的五帝:《史记 黄帝本纪》记载,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经此推测出来的家谱为:黄帝(妻:嫘祖)——玄嚣——蟜极——帝喾(高辛 妻:陈锋氏)——放勋(尧)——丹朱黄帝(妻:嫘祖)——昌意(妻:昌仆)——颛顼(高阳)——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商均黄帝(妻:嫘祖)——昌意(妻:昌仆)——颛顼(高阳)——鳏——禹——启——太康
世袭帝位:黄帝——高阳(颛顼)——高辛(帝喾)——放勋(尧)——舜——大禹
按《史记》记载,黄帝娶了擅长养蚕的嫘祖为皇后,嫘祖一共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黄帝一共生了25个儿子,其中跟他姓的有14个,玄嚣、昌意应该就是其中的两个。
黄帝的儿子,昌意娶了个媳妇叫昌仆,生了个儿子叫高阳 ,这位高阳 就是大名鼎鼎的颛顼,是五帝中的第二个帝。
黄帝和嫘祖还有一个儿子玄嚣;玄嚣的儿子叫蟜极;蟜极儿子叫高辛。五帝中的第二帝颛顼(高阳)驾崩后,帝位并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穷蝉,而是给了他的侄子高辛,这个高辛就是帝喾。帝喾是五帝中的第三个帝。
帝喾(高辛)娶妻娵訾氏女,他们生了个孩子叫挚;帝喾同时还娶了陈锋氏女,生了个儿子叫放勋。放勋是挚的弟弟。帝喾(高辛)原本先将帝位传给大儿子挚,但是挚能力有限8年之后被废,于是又让二儿子放勋(尧)坐上了帝位。尧,是五帝中的第四个帝。
五帝中最后一个帝,是舜。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重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目有双瞳。再继续推:颛顼(高阳)当年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穷蝉,而是给了他的侄子高辛(帝喾)。穷蝉的儿子名敬康;敬康的儿子叫句望;句望的儿子叫桥牛;桥牛的儿子叫瞽叟;瞽叟的儿子叫重华(舜)。尧死帝位传给了舜,舜应该是黄帝的第8代孙子。
然后舜又把帝位传给大禹,然后大禹又把帝位传给了伯益,伯益没在位多久就被大禹的儿子启(母亲涂山氏)推翻。启就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夏启。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55:00 +0800 CST  
把黄帝整个家谱串连出来后,会发现《史记》记述的血缘关系非常混乱,这些混乱的关系又表明了五帝间是采用的世袭制。五帝的家谱,历朝的史书间相互矛盾,各执一词,不足为信。
疑问1.舜是61岁登上帝位,在位39年,活到100岁死了后竟然让他的高祖父大禹继承了帝位!大禹继位后又摄政了39年(另一说8年)!请问高祖父大禹继位时到底多少岁?死的时候多少岁?
《帝王世纪》又说:“舜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殡以瓦棺,葬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说舜95岁的时候,让禹掌握大权,5年后有少数民族叛乱,舜100岁的时候亲征死在外地。
疑问2.亲征去平复叛乱的人不应该是现任君王大禹的事吗?为什么反而是年老体衰的上任君主舜?
这两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4 08:56:00 +0800 CST  

楼主:zhaich5201314

字数:426978

发表时间:2013-05-14 16:26:3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1 17:05:14 +0800 CST

评论数:64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