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被邪灵侵扰

业力说

“业力”亦可单称“业”(Karma)。释迦采用婆罗门教的业力说,认为人、畜牲等都是根据他(牠)生前业力(意识行为)的好坏,决定死后轮回至六道中的哪一道。

佛教十恶业是:杀生、偷盗、邪淫、虚诳语、杂闲语、廉恶语、杂秽语、贪、瞋、痴;在每一项前加上“不”字而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便成了十善业。

五蕴

蕴(Skandhas)是“集合”的意思。释迦认为人由物质与精神部分组成,即由五蕴集合而成。五蕴除了色蕴属于物质外,其他四蕴则指人的精神部分。

(一)色蕴:人身体的物质部分。
(二)受蕴:人的感觉作用。
(三)想蕴:人的认识作用。
(四)行蕴:人的意志作用。
(五)识蕴:人的心之本体。

三法印

“三法印”是释迦所定,用来监定佛教教理,也是佛教的重要思想。

(一)诸行无常:佛陀认为世上一切诸法(现象),无论是事物或是心思,都是 流转无常,变化不定的。

(二)诸法无我:“我”乃指“常一主宰”。佛教讲求缘起,认为万物无 本体, 皆为空,一切诸法都没有常住不变的实体。

(三)涅盘静寂:涅盘是佛教徒死后的理想去处,此境地不再有生死,极其静寂。

佛教有“依法不依人”的说法,教徒以三法印教理作为评监依据,若与三法印相违背,即使号称“佛说”,亦将之归于冒充;但如果有一教理合乎三法印,不管是谁发起的,就列入真佛说。

佛教与印度教

佛教渊源与印度教关系相当密切。佛教在印度教具备一套完整理论、且为当时社会正统宗教的时代背景下,除了否定印度教的部分理论与社会制度外,同时也吸取印度教的部分学说,甚至在后来发展过程中,两宗教间也发生结合现象。

印度教认为释迦牟尼为梵神的化身,对佛教采取接纳的态度。佛教虽贬称印度教为“外道”,但却采用印度教固有的生死轮回、业报等重要学说。

佛教和印度教的基本差异在于:印度教主张一切万物为梵神所造,而佛教则否认有此宇宙主宰的存在,但承认有一般性质的神只,并将神的地位降低至与人同等;佛教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我,所有事物都在变化无常的状态中;佛教主张“中道”,不赞同过度的苦行或是纵慾主义,而不同的印度教教派,有的主张极端自制、折磨肉体,有的却主张沉湎酒色、放纵情慾;佛教主张人人平等,不因出身而分贵贱,印度教则严格执行种姓制度。

楼主 应当省悟  发布于 2009-12-31 08:10:00 +0800 CST  
===========================================================


骄傲在败坏之先


狂心在跌倒之前。



==========================================================

奉劝某些人一句话: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懂得尊重自己。





楼主 应当省悟  发布于 2010-01-04 08:10:00 +0800 CST  
==========================================================



骄傲在败坏之先


狂心在跌倒之前


===========================================================


奉劝某些人一句话: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懂得尊重自己。






楼主 应当省悟  发布于 2010-01-04 08:13:00 +0800 CST  

楼主:应当省悟

字数:47416

发表时间:2009-11-29 23:17:1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8 16:03:57 +0800 CST

评论数:3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