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你有是谁?《黄帝内经》来告诉你

统一说明:若无特殊情况,本文每天更新一章,为保持文章的连贯与完整,一般拆分为两段,字数多则三段,上午下午晚上各更新一次。偶尔有发帖被删除的情况,煮酒论史板块有一个名为《终极奥义》的帖子同步进行更新。

此外,大家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谢谢支持!!!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4 20:03:17 +0800 CST  
第二十二章
第一节 再谈经络(上)

藏象系统由五藏与经络两大组成部分,经络又由经脉与络脉组成,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遍布人体,将五藏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紧密的联系为一个整体。《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脉要精微论篇》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可知经脉的正常运行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甚至决定人的生死,《三部九侯论篇》曰:“帝日: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经络如此之重要,让我们不得不追究它的来龙去脉。首先是脉度的确立,《骨度》曰:“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骬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骨曷)骬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附属长一尺六寸,附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项发以下至膂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这一篇非常详细的对于普通人骨度标准的描述,在标准之外的话,器官则过大或过小,身体总会有些许不适。身体比此标准或高或矮,则按比例计算骨度。也许你对这些数字并不在意,但是现代医学工作者一定知道它意义非凡,我相信他们计算机里庞大的数据库一定会提供支持的。我们必须将它列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骨度与脉度的来历直接关乎到人类的诞生。此事后提。
文章末端告诉我们,经脉有能见者,有多血多气者,那究竟孰能孰否,孰少孰多?《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又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又曰:“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可知经络之隐现。《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可知经脉之血气多少。”
(备注:《血气形志篇》该段有一个重大的错误,“阳明常多气多血”应为“阳明常少气多血”,且看解析:
世间万物,不离阴阳,而阴阳具有对立转换的特点,如图所示: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5 09:20:12 +0800 CST  
经络之于人体,犹如一个如环无端的圆,而经络负责输送血气,血气总量是一定的,血多则气少,气少则血多,如果分为三阴三阳,那么则如图示: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5 09:20:50 +0800 CST  
人体经络的阴阳大环境,按照少阳、太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的次序,阳由少慢慢增多,到阳明则阳壮盛到极致,盛极则衰,于是从厥阴开始阳又慢慢减少,到太阴时阳衰弱到极致,物极必反,于是从少阳开始,阳又慢慢增多,如此则往复不休,如环无端;按照厥阴、少阴、太阴、少阳、太阳、阳明的次序,阴由少慢慢增多,到太阴则阴壮盛到极致,盛极则衰,于是从少阳开始阴又慢慢减少,到阳明时阴衰弱到极致,物极必反,于是从厥阴开始,阴又慢慢增多,如此则循环不止,如环无端。
对应而来,按照少阳、太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的次序,血由少慢慢增多,到阳明则血壮盛到极致,盛极则衰,于是从厥阴开始血又慢慢减少,到太阴时血衰弱到极致,物极必反,于是从少阳开始,血又慢慢增多,如此则往复不休,如环无端;按照厥阴、少阴、太阴、少阳、太阳、阳明的次序,气由少慢慢增多,到太阴则气壮盛到极致,盛极则衰,于是从少阳开始气又慢慢减少,到阳明时气衰弱到极致,物极必反,于是从厥阴开始,气又慢慢增多,如此则循环不止,如环无端。
故而阴阳可互为表里:
少阴与厥阴互为表里,少阳少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多血少气,少阴少血多气;
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阳明少气多血,太阴多气少血;
如果按照原文,不符合阴阳对立转换的法则。)
经脉十二,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三阳为少阳、阳明、太阳,三阴为少阴、厥阴、太阴,共计十二条。五阴经主五藏(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除外),六阳经主六腑。人体分阴阳,阴阳生四象,那何谓阳明,何谓厥阴?《至真要大论篇》曰:“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故而阳明之阳最多,厥阴之阴最少。《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为脉行之逆顺。
《经脉》详细叙述了十二经与十五络的起止、循行部位、发病症候。通读全文可知十二经分别为: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肾足少阴之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胆足少阳之脉、肝足厥阴之脉。十五络分别为: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手太阳之别,名曰偏历;手阳明之别,名曰外关;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督脉之别,名曰长强;脾之大络,名曰大包。
此外,十二经还有两个特点,其一:手少阴之脉无腧穴。《邪客》曰:“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俞,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除开其原因,你也知道了,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不会生病,故而邪不能入,阻滞于心之包络。科学也证明了,只有心脏是不会得癌症的,心跳动着,人就活着,所以早时候医学界以心脏停止跳动作为判定人死亡的依据;你也知道了,为何一心想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救不活的,因为心藏神而主神明,心伤则神去,神去则人必死。同样的,科学也证明了,意念可以改变人的健康,即好的念头会让你远离疾病,俗话也说“好人有好报”。
其二:只有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是跳动不休的。《动输》曰:“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足阳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及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附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前面讲人迎与寸口若引绳,这里也阐述了原因,故而也可知五藏与六腑相表里,《九针论》曰:“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经脉与呼吸的关系,它们也有规律可循,《平人气象论篇》则有更详细论证:“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5 15:04:22 +0800 CST  
统一说明:若无特殊情况,本文每天更新一章,为保持文章的连贯与完整,一般拆分为两段,字数多则三段,上午下午晚上各更新一次。
偶尔有发帖被删除的情况,煮酒论史板块有一个名为《终极奥义》的帖子同步进行更新。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5 20:09:54 +0800 CST  
那么常人的经脉动作一成不变么?答案是否定的,《经脉别论篇》曰:“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息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可知生活起居,特别是人的情志对于经脉都有变动的影响,所以保持平静的心情对于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千万不要不以为然,这是人体的运行机制,跟随自然变化的规律生活人便可形气相得而脉象平稳,且看人体四时正常的脉象,《平人气象论篇》曰:“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濡,故曰营,反此者病。”
该段亦阐述了脉象的成因,脾不主时故而无对应之脉象,此外原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四季经脉的太过与不及,以及因此导致的病症。如若违背自然法则会引起不适于疾病,更甚者引起死亡。《平人气象论篇》曰:“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这便是违逆四时规律时自然对人体的反噬。
现在,让我们以五藏经脉为例,来对比一下常人与病人的不同。《平人气象论篇》曰:“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耍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文中描述非常形象,古文不好的同志要补补功课了。既然知经脉逆从,那何谓虚实呢?《通评虚实论篇》曰:“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如何?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段落非常详细的讲述了经络虚实不同的问题、治法与生死的情况。《玉机真藏论篇》中亦有讲述包括经脉虚实在内关于生或死的十种情况:“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5 20:16:44 +0800 CST  
第二节 再谈经络(下)
人有衰亡,脉亦有衰败,《诊要经终论篇》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若欲知其经败亡现象之原因,可去对应十二经之终始,此外《经脉》有单独关于五阴经气绝详细的阐述:“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俱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此十二经之败也。”
该段最后亦是论证阴阳离绝的具体情况,五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离决则人必死矣,《脉度》曰:“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所以提早诊断发现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脉要精微论篇》曰:“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为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此为诊法大论,知三部九侯之理亦可决人生死,《三部九侯论篇》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此为大论,诸如风气之病或女子月事不计在内。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6 09:04:21 +0800 CST  
此外,五种真藏脉出现之时,人也是必死无疑的。《玉机真脏论篇》曰:“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者,皆死不治也。”至于原因,接下来讲的也很清楚:“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大意是说,脏气必须依赖胃气的输送才能到达手太阴,所以五脏才能在各自主时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但如果邪气过胜,则精气衰败,非常严重时胃气便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所以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这是不治之死症。《平人气象论篇》中有更易于理解
的解释:“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意思是说,脉象之所以正常,是因为脉气与胃气相和而至,现在缺少胃气所以真藏脉便显现出来,人便要死亡。
《老子》第四十二章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亦属万物,自然负阴而抱阳。五藏为神脏,灵魂所属,通于天气,其脉亦行天气;胃为形脏,化水谷之气,水谷之气为地气,故胃气属地气,其脉亦行地气。现在天地和气,阴阳相合,“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调经轮篇》)。这是人体的“冲气以为和”。发散开来,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合和,万物以生,世间皆如此理。
所以通天气是人的根本,《生气通天论篇》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人同食天地之气,其地气来源于水谷,天气来源于呼吸,食地气可以饱腹,那食天气的意义何在呢?《生气通天论篇》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没错,就是通神明固阳气。当然了,天气指清净之天气,所以滥砍滥伐破坏自然破坏天气,制造雾霾的人类,长此以往将自食恶果,那就是“失之则内闭九窍,外雍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虽然大家不是圣人,不能服天气而通神明,但同食天地之气,修身养性,亦可使神机不灭,《六节藏象论篇》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是人的情志的产生。据说人是唯一会笑的动物,虽然有些动物会模仿人的笑,但并无笑的实质,这便是不得神机的原由。而且动物知声不知音,《礼记·乐记》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假设有动物经年累月吸食天地精气得以生神,进而化生灵魂,那么它除开外形,实际与人无异。如果达到更高境界,比如通达神明,那便得以俯视众生,为人祭拜。你是否感觉并不真实,然而这并不是异想天开,《山海经》里便记载了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神。你以为那只是神话,可神话并不一定是虚构造假。
另外,《经络论篇》对于经络的颜色有大概阐述,这里不再啰嗦。本章最后,且来简单讲一下诊脉知孕的情况,虽然现在会把脉的人已不多见,精通之人更是寥寥无几。《平人气象论篇》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而至于原因,在《腹中论篇》:“帝曰:何以知怀子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6 15:03:58 +0800 CST  
@如一骑绝尘 2017-11-16 10:02:35
感觉我好笨啊
----------------------------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6 15:04:30 +0800 CST  
本章节结束,下章节预告:营卫之气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6 21:03:07 +0800 CST  
第二十三章
第一节 营卫之气(上)

人体有无穷的奥秘,比如人体的运行便是一个庞杂而又井然有序的过程,这一节我们来讲环绕人体的两股重要气息:营气与卫气。顾名思义,营气指营养之气,卫气指护卫之气。且来通关《营卫生会》全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备注:1、该段讲述了营卫之气的生成与相会。营卫之气来源于水谷,经胃生成,传之于肺,而贯通五脏六腑,后分为两条道路,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天地初开之时,亦是轻盈者上天,浊重者下地,此亦为人体与自然的对应。那清浊之气又是区别的呢?《阴阳清浊》曰:“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也可理解为天气为清,地气为浊;肺气为清,胃气为浊。清气入五藏,浊气入六腑,各自又有行径,清浊相交冲叫做乱气。这是区分方法与大体分类。但要切记,虽然它们名称不同,但异名同类,实质是一样的,其实不必做过多解释,它们都是从同一股浑浊之气中分化而来的不是么。
2、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卫气》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亦可知营卫之气的关系,好比贯穿人体阴阳的有环无端的圆。)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备注:年老者白天不明夜里不寐,而少壮者白天精力旺盛夜里睡梦香甜,人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该段才是真正原因,此亦为人体运行的机制。)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备注:此为营卫运行之初始。)
黄帝曰:愿闻上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备注:卫气的特点是慓悍滑疾。该段亦论述了营卫的相会情况。)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备注:1、气可化血,血亦可化气,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其实不仅如此,精气津液血脉亦同为一耳,《决气》曰:“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2、阐述了精气津液血脉之名的由来,即因部位与功能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名称,这也是所谓的“名可名,非常名”。另外同样也阐述了气脱的症状和彼此的贵贱关系。
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夺血者失神,失神者死;夺气者失精,失精者亦死。此为人生有两死。血之与气,一阴一阳,阴阳离合,独阴不生,独阳不长,故生有一!
3、营气者,以奉生身也。《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此之谓也!)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7 09:09:05 +0800 CST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备注:此为人饮酒,饭未消化而小便先出的原因。)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备注:1、前面我们讲,中医的五藏即是西医的五藏,那么你也应该知道,《内经》中所论述的所有器官皆为有形有质的器官。《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为人体器官,则阴阳必然不能分离,故而有器官之用。其实这是非常非常容易理解的,人们常言地理地形,可曾有人描述天的形状?物质有形状,无形的能量可曾有形状?所以,三焦绝对是有形有质的器官。那三焦究竟为何?三焦乃六腑之一,既然如此那便与其他五腑为并列关系,大家且掰着指头数数,《内经》里所有论述的器官与现代医学指定的器官对照,有没有那个器官是遗漏的?没错,是胰,或者叫胰腺。有专家称,中医没有胰腺这个概念,用现代医学反推回去,胰腺应该包括在脾的系统里。我们根本不用仔细推敲,试想这么大一个脏器在人体内找不到,而《内经》网罗天地贯穿阴阳却单独对胰腺没有专门的论述,但凡稍微懂些医学的人,都应该感到奇怪不是吗?那到底是不是呢?且看现代医学对胰腺的描述: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胰岛主要由4种细胞组成: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以旁分泌的方式抑制A、B细胞的分泌;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
另,胰腺为混合性分泌腺体,主要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它的外分泌主要成分是胰液,内含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其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内分泌主要成分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其次是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肠血管活性肽、胃泌素等。
另,胰岛素的功能为:
(1)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而完成。
(2)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内。
(3)激活葡萄糖激酶,生成6—磷酸葡萄糖。
(4)抑制糖异生。如胰岛素缺乏时,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减少。肝糖原的分解与异生增强;由肝脏释放入血的葡萄糖大大增加,血糖水平升高,并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表现为糖尿病,胰腺炎。
我们来提取一下主要信息并与《营卫生会》段落相对应。
(1)“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与“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胰岛素的功能(4),抑制糖异生。如胰岛素缺乏时,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减少。肝糖原的分解与异生增强;由肝脏释放入血的葡萄糖大大增加,血糖水平升高,并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表现为糖尿病,胰腺炎。”与“下焦如渎”与“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九针论》)”
(2)“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与“它的外分泌主要成分是胰液,内含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其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内分泌主要成分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其次是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肠血管活性肽、胃泌素等。”与“中焦如沤”。
(3)“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与“胰岛素的功能为:(1)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而完成;(2)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内;(3)激活葡萄糖激酶,生成6—磷酸葡萄糖。”与“上焦如雾”。
胰腺有外分泌与内分泌两大功能,以经络为联署,往上贯通于胃,往下接于回肠,除此之外与五藏六腑又皆有联络,总而分之,又别行三路,故有三焦之称。可见其体积虽小,却掌控着整个腹腔,称为人体最大的脏器的也不为过,这就符合了后世医学家的观点,同时也解决了三焦脏器大与小的矛盾。
2、《痈疽》曰:“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阐述了三焦的功能与天地之纪的道理,可与此段相应和。)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7 15:12:57 +0800 CST  
统一声明:文中会有大段引用原文的情况,若是易于理解,或者与目前科学认识出入不大之处,暂不进行一一翻译,文章会太过冗长,还请自行查阅。

本章节结束,下章节预告:营卫之气(下篇)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7 20:08:26 +0800 CST  
第二节 营卫之气(下)

营卫之气贯穿阴阳,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那这个数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五十营》有详细的叙述: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该段论述了五十营的来历,虽然在病理方面《内经》更注重现象而非数字,但是在人与宇宙的对应方面,《内经》却以非常确切的数字增强了可信性。人体本身便是小宇宙,所以你也知道了《内经》为何要关注那些遥远的星系,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星系或者星座”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此外,我相信有些数字你一定非常熟悉,比如一万三千五百,这是《西游记》中金箍棒的重量。
且接着看营卫之气具体的巡行路径,营气行于脉中,《营气》曰:“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此为营气的巡行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在无数段落中都可以见到诸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如是无已、如环无端等表示循环往复的字眼,阴阳转换永无止休,此为天地之纪,足以道进万物之理,亦为人体运行机制亘古不变之常理。卫气行于脉外,《卫气行》曰:“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其散者,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8 09:16:36 +0800 CST  
太阳运行一星宿的时间为一舍,文又曰:“大要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纷纷昐昐,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要理解该段还要掌握二十八宿的知识,大家需要恶补一下。可知卫气日周行于阳二十五周行走于藏外,夜周行与阴二十五周环行于五藏,营卫之气各行五十周而复会于手太阴。当然,你也知道了人的起居卧睡有早晚不同的原因。另外卫气作为一种剽悍之气,其有失常之时,而诊法与治疗手段《卫气失常》有详述。
营气与卫气周行全身,当遇到阻碍时,气又是如何回返全身的呢?《动输》曰:“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四街指头、胸、腹、胫各自之气街,《卫气》曰:“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我们怀疑“络绝则径通”应为“络绝则经通”,络为细小之脉,脉为通大之络,意思是说四肢末端是阴阳会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必经之路。邪气阻塞了小的络脉后,四街大的经脉就能开通,营卫之气仍然能够运行。当四肢末端的邪气祛除后,各络脉又沟通如初,营卫之气又从这里转输会合,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8 15:12:02 +0800 CST  
本章节结束,下章节预告,第二十四章第一节 病从何生(上篇)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8 20:15:46 +0800 CST  
第二十四章
第一节 病从何生(上)

人体阴阳失调的后果就是疾病,前面有过简单论述,现在再次详述疾病的生成与传化。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但这也恰恰是现代人最缺乏的,预防疾病就必知疾病生成的原理,为表示重视,我们非得占用一个篇章。且看《百病始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备注:百病之始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有内因亦有外因,两者俱得病方生成。《五变》曰:“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少俞告诉人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不犯人,乃人自犯之。上古之人,遵从教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病安从得?圣人避风如避矢石,故身无奇病,尽享天年。)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备注:该段是对上文的进一步发散。“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气有定舍,因处为名”,故而同时遇风有病有不病者,有同时得病而病不同者。《论勇》曰:“黄帝问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问何急?黄帝曰:愿尽闻之。少俞曰:春温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
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黄帝曰:善。”这是同时遇风有病有不病的解释,里面用到了五行的知识,例如“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肝木主春,脾属土属黄色,木克土,故而如此,下皆此理。
《五变》曰:“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曰:善乎其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断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漉而浅;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是对一同遇风而病不同的解释。
此外亦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也会生病,《贼风》曰:“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可知,虽不出屋门,然早期亦有伤于湿气而残留于身,也会在后期因某些原因而引发致病,而这些原因里,情志的变化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圣人遍知万物之理,故万物不得动摇内心,情志则是平静愉悦,故身无奇病而尽享天年。另外,你也知道,宗教让人清心寡欲,吃斋念经,种种的仪式无不是为让人保持内心的平静。)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9 09:06:36 +0800 CST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代去。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俞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备注:该段详细阐述了病邪的深入和传化过程。疾病在不同的部分,也会反应出不同的征兆,另外五官上也有相对应的症状,《卫气失常》曰:“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此之谓也!
那邪气在什么时候入侵人体呢?《岁露论》曰:“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得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命曰三实。然,此一夫之论也。”可知虚邪乘人体之虚,随时都会入侵,只是有轻重不同。另外,该段又从人与天地相对应的角度论述了人体一日之间的腠理开闭的规律;三实三需也是必须要重视的,三实指气旺之年,月满之时,四时和顺之季,三虚则与此相反。)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湊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腹䐜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揣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备注:该段则是对于上文更进一步的阐述。)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䐜胀,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备注:该段则是对“积病”原由的解释。)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备注:该段是五藏之伤,以及治疗的方法。)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9 15:07:55 +0800 CST  
统一声明:最近章节中会多有原文大段引用,由此造成阅读上的障碍,深表抱歉。但大家一定要知道:1、引用段落并非难以理解,网络上到处都能找到翻译,个人有特别的理解或者和大众认知有出入之处一定会特别指出和翻译;2、理解古文一定要翻阅原文,一定要翻阅原文,哪怕不能很好理解,也比盲目听从而得到错误信息要好的多。谢谢支持!!!
本章节结束,下章节预告:病从何生(下篇)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9 20:12:56 +0800 CST  
第二节 病从何生(下)

虚邪之风乃致病的外因,《至真要大论篇》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阴阳应象大论篇》则阐述了病邪致病的部位:“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感则害皮肉筋脉。”病有生于阴,有生于阳,《调经论篇》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这是疾病的传化过程(与《百病始生》所述者同),基本上是皮肤、孙脉、络脉、大经脉这样一个由外到里的顺序,此外亦有风湿伤人的征兆。天有虚邪之风,正逢人虚之形,两邪相遇,疾病乃生。虽然如此,大家仍然要知道,最整体的原因便是阴阳有失调和,《邪气藏腑病形》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它的翻译是“阴与阳,不同名但同类,上与下相会,经络进行相互间的连贯,像没有开端的圆环”。我们仍然要强调翻译的问题,大家在理解的过程中务必秉承原文,不要私自丰富内容,也千万不要穿凿附会,比如阳经就是阳经,千万不要发散成为五藏的阳经或是手足三阳经之类。《内经》之所以难懂,私自添加赘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现在市面上关于《内经》的翻译基本上都不可取,想要大力发展中医,对《内经》重新进行正确的翻译是十分重要而刻不容缓的,特别是对于藏象生命体的重新认识。另外钻研中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千万不要怀疑它的正确性,虽然人类骄傲又傲娇的本性很难承认自己愚昧,但中医的没落原因正在于此。《方盛衰论篇》曰:“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说回正题,“百病之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风寒暑湿燥火”就是所谓的“中医六淫”,“化”与“变”可以理解成“生化”和“变化”。且再详细介绍病邪侵入人体的情况。《邪气脏腑病形》曰:“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恒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备注:邪气中人,常在上部,风气常是清气,故吹人上部居多;湿气中人,常在下部,湿气多是浊气,故吹人下部居多。)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何故也?岐伯曰:褚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出汗,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膺背两肋亦中其经。
(备注:虚邪乘人虚乃发为病。)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淖,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与腑。
(备注:五藏为阴,藏气实则邪不能入,所以还之于腑;六腑为阳,经络遍布,故传输于经脉。)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20 09:13:03 +0800 CST  

楼主:QQq小鲤鱼

字数:436628

发表时间:2017-10-21 04:49:4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9 09:30:51 +0800 CST

评论数:67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