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你有是谁?《黄帝内经》来告诉你

1、脱下所有饰物或手表之类会接触到你皮肤的东西。
2、把房间弄得昏暗,但不用关掉所有灯。
3、身体依着南北向的方式躺下来,使你的头部向着北方。
4、解松你的衣物,盖一床使你感到刚好够暖及舒适的被子。
5、你要清楚自己身处的位置及时间。确保没有任何声音骚扰到你。
6、进入放松阶段。
7、在心里给自己一个提示:你很清楚所有即将发生的事情都是有益身心的。重复五次。
8、嘴唇半张,用口来呼吸。
9、在呼吸时,集中注意力在你前面的空间。
10、选一个在你额头前大约一尺的点,之后用力把这个点推到离你约六尺的位置。
11、想象一条在你身体上空与你身体轴平衡的虚拟线,藉此把这个点提起九十度。集中焦点在这个地方,在那个点取得振动,然后把振动带进身体里。即使你之前完全不清楚这种振动是怎样的,当你成功接触到之后便一定会知道。
步骤五:学习控制振动阶段。练习用思想去控制这种振动,把振动推移到头部,再向下推移至脚趾,使振动扩展至全身。制做由头到脚的振动波浪。要制造这种“振波效果”,可以集中注意力在振动上,以思想推移一个振波离开你的头部向下移向身体。进行这个练习直至你可以用意志力促成振波。当你能控制振动阶段,你便可以尝试离体。
步骤六:部分离体。关键在于思想控制。坚定地想着离体。不要想其它事情,一旦分心,你便很容易离开这个状态。现在,请进入振动阶段,开始尝试离体。开始时,请先尝试使一只手或脚离体。门罗建议先尝试伸长一只肢体直至接触到任何你熟悉的对象,例如你床侧的墙壁。然后推它,使肢体穿过去。成功后收回你的肢体,使它回到肉体里。减弱振动,结束实验。静静地躺着直至你完全回复正常。这个练习可以作为你完全离体的预备。
步骤七:完全地离体。门罗提供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升离肉体”。进入振动阶段后想象自己越来越轻,想象一下浮起来是多好的感觉,维持这个想法不要让其它杂念骚扰到。出体经验会在这时自然地出现;方法二:“滚动”技术。当你达到振动阶段时,如你是面向床里面睡的话尝试转过身来。不要动到你的真实肉体。尝试由上面旋转身体,想象自己滚进在肉体右方的第二身体。在这一刻你离体于真实肉体的隔邻。想象自己向上浮起来,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在肉体上空飘浮。门罗建议先尝试第一种方法,但他认为两种方法都是同样有效的。
这时候你的所观所感,便是灵魂的所观所感。但是我必须强调一点,虽然将从入睡到出体的过程详细分解开来,但实际上有的人也许一次便能体验,有的人却长时间不得要领,请不要着急,这本来就是经过练习才能掌握的诀窍。而且虽然我们分解的细致,但真正入睡后的过程里,你会混混沌沌分不出不同阶段的区别,其实那也不重要,灵魂会对你进行指引。这里我们再通俗的介绍一下出体的练习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第一,观察你的双手。每晚当你入睡前,坐在你的床上花几分钟的时间放松,目光柔和地注视两手的手掌,对自己说“今晚当我做梦的时候,我将见到我的两手并意识到我在做梦”,并持续重复这句话。三五分钟后,或者你感到太疲倦或有睡意的时候,关上灯躺下来睡觉。
第二,当你在夜间醒来的时候,慢慢地回忆你上一个梦的内容是什么。如果你没有看见你的两手,你要提醒你自己,在下一个梦中,你要见到你的两手。
第三,随着每晚睡觉前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当你做梦的时候,你会看见你的两手突然出现,并意识到“我的两手,这是一个梦”。
灵魂出体:
1.照平时睡觉的时间上床睡觉,睡觉之前把闹钟较到比平时起床早一个半钟头。闹钟响时请马上起床。
2.尽量放松让自己较易入睡,但又要尽量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你可以在心中默念“我要保持清醒地入睡,以便于灵魂出体”,并且多次重复(这是一种睡前暗示法,使自己在潜意识的层面牢牢记住,好让自己在稍后时间会自动进行先前给自己暗示好的行动,使自己更容易在睡眠中进入出体状态)。当然,对自己的暗示可以是不同的语句,比如“当我造梦时,我会知道自己正在造梦”也是可以的,这里不做硬性限制。虽然平时要保持清醒地入睡是很困难的,但因为你之前做过准备功夫,应该是可以办到的。
3.请不要心急,静静地放松地等待约十五分钟,你会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入睡,你可能会有全身麻痹的感觉。这就是鬼压床到了,你等得就是这个时候,请不用惊慌,也不要欣喜,仍然保持平静。也许你也可能听到耳鸣或类似收音机的杂音,请保持放松,不要挣扎,这些现象很快会消失。
4.当你确定你的身体已完全入睡时,你可以尝试离开你的身体了,最好的方法是慢慢从床上坐起来,像平时起床一样,成功的话,你会发觉你把自己的身体留在床上,而自己则走了出来。另外,出体前身体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一个讯号,当你有这种感觉时你便知道你可以出体了。当然这些讯号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过也会有一个人存在多种讯号的情形,有过出体经验者应该会知晓。一般来讲,出体讯号有以下几种:1.后脑枕有震动感觉;2.头部感到毛管竖起发冷;3.全身断绝任何感觉;4.头里面震动;5.头部里面麻痹。当遇到这些感觉时,便可以控制自己出体了,不过也有试过遇到这些感觉时都不能成功的。主要是因为太紧张所至,心跳太快,根本不能入睡,也便不能出体了。
5.在你活动之前请确定你是在出体状态中,因为出体状态的感觉是很真实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回头看看自己,你应该可以看到自己的肉体仍睡在床上。另外,也可以尝试飞起或浮起来,方法是在心中命令自己“浮起来”或“飞起来”,也可以大力地跳起来,然后拍动双手像鸟儿一般飞。如果你真的出体了,你是可以用任何姿势飞翔的。当然,稍有经验后,任何人都会尝试比较好看的姿势。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07 15:04:25 +0800 CST  
这里再着重提示两点:第一,保持平静的心境是能够进行灵魂出体的先决条件;第二,灵魂出体的完成需要经过练习,切不可急于求成,如果实在不能完成那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成功,感受到即可,切不可长时间内频繁操作。
当然,灵魂出体完成后,是要返回身体中的,否则麻烦可就大了。其实不必过于担心,一般来说,每次灵魂出体后都会及时完结,然后自动地回到肉体,接着醒来。对很多初学者来说,出体比回到肉体难得多,很多时候,出体不到一分钟便因太过紧张或太过兴奋而自动返回肉体之内。
如果在出体中途想以自己的意志回到肉体,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出体状态中设法活动自己的真实肉身。例如不停地眨眼,这样很容易令你真正肉身的眼睛也眨起来。当你的肉身在动时,灵魂会马上返回肉身内并及时醒来。除了眨眼之外,尽量活动自己的手指也是可以的。当你真的活动到自己的手指时,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肉体,并且很容易使自己醒来。如果还是担心灵魂回不来的话,也可以在练习出体前在床头放一个闹钟。把时间调较到四十五分至一小时之后响起来。这样的话,时间一到闹钟便响,不论你正在出体还是睡着了,也会被闹钟闹醒。当然,此过程如果有更加专业的人指导会有备无患。
不得不说,人们学习出体经验的其中一个主要障碍是恐惧,很多人会害怕自己会因此而死掉,或者在出体时遇到任何伤害等。这样一来,便无法平静心情,致使出体失败。至于安全问题,据说Cantebury协会,一个神秘学研习完成的一个关于出体经验的实验,超过二千名自愿者参与而没有任何人受损。后来三年间,他们仍然没有收到过任何投诉。
至此,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出体时的经验感受,我不好说,因为我没能最终完成。我曾经尝试过,但最终的结果是在睡梦中自己坐了起来,并且回望见了躺在床上的自己,但也仅此而已,我始终不能将自己的腿从身体中抽离,一直到醒来,所以很抱歉不能描述出体后的所见所闻及感觉。另外,万能的贴吧大神,提供了几种可以进行灵魂出体的情况:
1.我们会见到部分的梦中境物突然消失,然后自己会变得比之前清醒,甚至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行动。在几乎没有太大以及太明显的转变的时候,我们已进入了出体状态。
2.感觉到自己突然处身于一个全黑的环境之中,可能是高速地在黑暗的空间或隧道中向着一个方向飘移,直到一个很光的尽头,跟着完全进入出体状态,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3.发现自己回到了床上,但全身不能郁动,进入“鬼压床”的状态,不用怕,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种状态出体。
4.我们或会看到自己“醒来”,然后经历一次由床上起来的情形。跟着才发现真正的自己其实还未醒来。起来的只有自己的意识(灵体)。这种现象称为假醒或梦中梦。
方法基本来自于摘抄,自然不比专业人士的介绍与解释详细具体,还请各位见谅,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更详细的资料,但是事情的大概不会有错。至此,你知道了如何感受到灵魂,所以也便懂得了,某些关于灵魂的邪术或者巫术,其实是“施术者”使用精神控制等的某些方法,通过对“受术者”的灵魂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施术者某种目的的一种行为或者方法。而所谓的“见鬼”,有些时候是一个或某些人的“灵魂”对另外一个或某些灵魂的感应,这种感应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传递给大脑,经过翻译,便形成了诸如威胁、恐怖、惊吓、想念等各种感觉。当然,更多的时候则是其他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继续追究,比如人死后灵魂是不是能够独自存在?不能被证实的灵魂为什么又能被看见?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它真的能够影响周围的世界么?灵魂附体又是怎么回事?诸如此类问题,待我们彻底揭露灵魂是什么,再来解答。现在且继续下去,既然感受到了灵魂的存在,那就一起来揭开灵魂的面纱吧!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07 20:02:26 +0800 CST  
第十六章
第一节 灵魂是什么(上)

从本章开始,我们将会更多的引用两本古书,一本是《黄帝内经》,此为三大上古奇书之一,千百年来,人们纷纷为其注解,彼此争论,莫衷一是;另一本是《老子》,同样是流传了几千年,一样的朴树迷离,晦涩难懂。但它们隐藏着天大的秘密。
据传说,《老子》初成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之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事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而《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理论体系规模之宏大,其思想内容之丰富,可以说是无出其右。
可是此二者,哪怕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是一团迷雾,原因何在呢?大概原因有:《老子》之难读,在于人们无法理解何谓“道”,何谓“德”,也无法理解什么叫“一”“二”“三”,更由于其语言之精简,往往一句话便能衍生多种解释,而这些解释甚至背道而驰;《内经》之难懂,是因为人们难以理解“人与自然地关系”、何谓“阴阳”,也无法理解“藏象”为何物,更由于人们往往将其当做为一本医书来理解,实为舍本逐末。因此,人们读完《老子》《内经》根本不能体验传说之神奇。
另外,人们心中有一个无形的科学体系支撑的理论框架,当《老子》《内经》的理论在这个框架外时便本能的抗拒,而且成见相当深。科学本身也正在发展之中,信奉科学没错,只是世界狭小一些,但笃信不移只会故步自封。
想读懂它们,如果不能将走出桎梏,那它们一辈子都是天书。更莫提,现代人匆匆忙忙根本不能读完,只能束之高阁。更甚至,人们满怀鄙视之心,不屑于去读。殊不知,存在银行里的钱只是一个数字,埋在海底的宝藏有同于无。如果你开始尝试着放空自己,静下心来,那么我教大家一个秘诀:
所谓“大道至简”,《老子》从头至尾都在讲“道”、怎样合乎“道”,因此当一个章节衍生出许多解释时,哪一种解释最为简单,甚至简单到以近乎原文来解释原文时,这往往是最接近正确的答案。还记得“奥卡姆剃刀原理”么,它来自英格兰奥卡姆的一位名叫威廉的哲学家,这个科学方法的原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它讲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要对它进行解释而不得不作出各种各样的假设,不同的解释需要需要不同的假设,但是记住,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那个需要假设最少的解释往往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释。
这能很好的帮助你理解《老子》,但这并不是阻碍你读懂的最根本原因,因为你现在看到的版本,并非它最原始的模样,我们会恢复它,而且我相信一定会惊呆所有人,但此事后提。
现在你知道,灵魂就是藏象生命体,那么《内经》也变得更容易理解一些。而且大家切记,现代医学治病是结果,中医治病只是过程,它有一个终极目的,这个目的我们后面会揭晓。
回到正题,那灵魂究竟是什么呢?且先从《内经》着手,它全篇都在论述阴阳,我们也从这里开始。《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离合论篇》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阴阳是天下万物乃至宇宙的终极解读与阐释,古代由阴阳两条鱼组成的阴阳图绝对是世间最伟大的发明,故《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08 09:04:59 +0800 CST  
世间万物,有阴必有阳,《老子》四十二章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指的是阴阳,阴阳可以泛指世间一切可以互相对立转化的东西,一生二,二又可合二为一。那么世间万物又是什么情况呢?该章又讲“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自然包括人类,也便是说,人同样负阴而抱阳。那么阴与阳是什么呢?且看《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了,如果没有想到,我们来分解一下:人是天地化合而生的产物,人的肉体看得见摸得着,属于显物质,且称之为“有”,人的灵魂看不见摸不着,且称之为“无”。有与无亦是阴阳。那“有”与“无”是什么关系呢?《老子》第一章给出了答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知“无”与“有”都叫“玄”,而且是同出,只是名字不一,这就是“一生二”。那么谁为阴孰为阳?上文说“阳化气,阴成形”,虽然暂时不知气为何物,但形指形体,是物质,故为阴;自然,灵魂为阳。
且再来看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如果“阳予之正,阴为之主”不是很好理解的话,那么且换个说法,《老子》十一章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现在你明白了吧,“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一个意思。意思是说,人的“有”(肉体)让人受益,人的“无”(灵魂)使人有人的用途。《生气通天论篇》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意思是说阴(肉体)是藏精于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灵魂)是保卫外部而使其坚固,这是指两者的关系。
另外,《金匮真言论篇》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该段是人体阴阳的细分,并指明人的阴阳应和天地。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08 15:20:30 +0800 CST  
第二节 灵魂是什么(下)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漠视灵魂绝对是人类的原罪,所以宗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它将偏离轨道的亿万人民的目光重新聚焦回灵魂。宗教与科学本应形成非常良好的互补,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共同将世界阐释完整。而如今却水火不容,各自为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最终要走入宗教,而宗教的研究必须借助科学。好比一条莫比乌斯带(其实就是把一张纸条的一头拧半圈然后和另一头黏起来,形成一个圆圈),科学在这一头,宗教在那一头,无论你站在圆圈上哪一点,站在何种立场,只要往前一直走一直走,你会发现,你不必翻阅任何边界就可以走过所有的面;如果你拿一支毛笔,沿着纸面只用一笔就可以把颜色涂满整个纸带。
当然,莫比乌斯带还拥有另一个特性。比如说,人的左右手手套是对称的,如果不将其中一只翻一个面的话,它们是不能够完全重合的上下叠在一起的。不过,如果让左手套沿着莫比乌斯带转刚好一圈的话,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它会翻过一面成为右手套。也就是说,左手系变成了右手系。然而如果手套地下有知,它根本不会发现自己其实被翻过了一个面,在它的感觉中,它只是沿着一个面不停地运动,它绝对是冤枉的。如果想重回左手系也简单,沿着莫比乌斯带再走刚好一圈就行了(当然,类似莫比乌斯带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三维世界里会更加复杂)。
这就是我们想说的,宗教与科学各自发展下去,都会不知不觉的互相转变,宗教的继续研究必然会运用到科学的方法,而科学的继续发展最终会走入宗教的领域。它们犹如阴阳两极,也是互相对立转化的。那么话说回来,灵魂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从阴阳说起,肉体为阴,即是“有”,即是物质,灵魂为阳,即是“无”,而“无”与“有”能够互相转化,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什么能和物质互相对立转化了?
亲爱的朋友们,你想到了吗?想到了吗!
现代社会最出名、最牛、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的传世质能公式:
E=mc²
告诉了大家真相。这个公式代表了质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它不但解开了放射性物质为何能发出巨大的能量之谜,还解开了太阳为何能够经久不息地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之谜,更重要的是,它也解开了灵魂的面纱。
没错,能量能够与物质互相转化,这种转化在现实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比如水结冰要释放出大量能量,水化为蒸汽要释放大量能量等等。能量即是“无”,灵魂就是能量体!是能量体便会形成能量场,没错,而人的能量场在科学中已经证实了。
(画外音:啊哈哈哈,笑死我了,以为你能说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话来呢。能量只是能量而已,怎么可能形成生命体?)
各位切莫笑,有形有质的物质世界形成有形有质的生命体是理所当然,那无形无质的能量世界形成无形无质的能量生命体也再正常不过了。其实不止是人类,大到宇宙都是如此,除开看得见的物质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能量与物质共同构成了宇宙。能量与物质便是宇宙的阴和阳,而阴阳是能够解释宇宙间所有奥秘的终极密码。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09 09:04:45 +0800 CST  
那么能量体到底有没有形状呢?答案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老子》十一章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三十辐以一毂的轮子,因为无,有车的用途。埏埴作为器具,因为无,有器的用途。凿户牖作为房子,因为无,有房子的用途。”且来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假设能量生命体是水,注入碗里便是碗的形状,注入盆里便是盆的形状,自然注入人的体内便是人的形状。如果没有任何限制,能量体便可以幻化万千了,所以灵魂得到彻底释放后人的梦境总是光怪陆离而不可名状。
同样的道理,“阳化气,阴成形”,“形”是物质形体,那么“气”很明显就是能量, 不仅如此,精、精气、经络、经隧、正气、邪气、真气等所有都是能量,只是因为其用途、位置等的不同有了不同的名称,“名可名,非常名”,此之谓也!
《刺节真邪》曰:“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阐述了正气、正气、邪气的区别。下文又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晰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阐述了一脉生数十病而变化无穷的原因,尤其最后“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则证明了我们的观点。说完“气”,且看“器”,此“器”非彼“气”。我们要讲的又是一个千百年来被世人误解的成语。“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现代通俗的解释是“君子不要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多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然而它真正的意思并非如此,奥卡姆剃刀原理告诉我们,对待无意义而过多的假设一定要象剜骨剔肉一样毫不留情的剃去。它最直白的意思是“君子不是器具”,《易》曰:“形乃谓之器。”稍微发挥一下便是“君子不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定要虔诚的对待灵魂)”,这才是它真正的意思!那么,人类又一个原罪便是“君子为器”。
(画外音:啊!我接受不了你的理论,我从没见过能量体,死的活的都没见到过,我不服!)
《五藏生成篇》曰“五藏之象,可以类推”,证明灵魂确实看不见。然而有的能量体,几乎所有人都曾见到,而且经常见到和用到。《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水为阴,火为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可知“火”是一种看得见的能量体,那么着火就是质量与能量转化的一个过程。
现代人对于火的通俗解释一般为“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将火看做是一种现象,其实火的本质是能量体。现代科学将世界分为本质与现象两部分,其实我想说的是,本质与现象同样是阳与阴,阳是阴的本质,阴是阳的现象,这才是人们正确看待世界的方法。所以只论科学,世界是狭窄而残缺的。
那么动植物有灵魂么?
答案是绝大多数没有,但是极少情况下也会衍生出灵魂。大家想,一般动植物成精都有什么特点?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没错,都会活的时间很长,然后才可能成精。动植物本身具有能量流动,或者具有低级的能量生命体,然后经年累月吸收日月精华(就是天地间的能量),量变引起质变,最后生成灵魂。
那为何许多传说或者故事里,精怪都要修成人才能成仙成佛呢?
《宝命全形论篇》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作为天地相合而生的产物,全身无不暗合天地之机,仙与佛只是人的阴阳结合达到更高的一种形式,所以成仙成佛必先修成人形。
那为何天下万物莫贵于人,为何人生而有灵魂呢?
答:这个问题要从很久很久以前,人的诞生开始说起,我们非要用一整本书的篇幅来讲给你听。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09 15:06:54 +0800 CST  
本章节结束,下章节预告:阴阳和谐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09 20:06:36 +0800 CST  
第十七章 阴阳和谐

阴阳和合是人体最和谐的状态,《生气通天论篇》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见阴阳和合恰如其分,太过尤不及,而此阴平阳密就是恰如其分。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时候真正意义上的人已经死去了。《天年》曰:“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而形骸独居矣。”即是此意。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包括未病的已病的健康的亚健康的,不可能一直处于阴平阳密的状态,那么阴阳失调时又会怎样呢?《内经》曾多次提到,且任举两处,《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生气通天论篇》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没错,阴阳失调便是疾病,不仅仅是肉体,同样包括藏象生命体。我们来翻译一下《阴阳应象大论篇》的句子:阴胜则阳病,是指藏象生命体生病,一般表现为寒冷的症状,而寒冷严重会使人感到发热,寒冷会伤害人的肉体,又往往表现为肿胀,所以先肿胀而后疼痛的便是肉体伤害了藏象生命体;同理,阳胜则阴病,是人的肉体生病,一般表现为发热的症状,而发热严重会使人感到寒冷,发热会伤害人的能量体,又往往表现为疼痛,所以先疼痛而后肿胀的便是藏象生命体伤害了肉体。《宣明五气篇》曰:“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大体意思是病邪侵入于藏象生命体,扰乱了阳气,人的精神会受到伤害,一般表现为张狂的症状;病邪侵入于肉体,扰乱了阴气,肉体会受到伤害,一般表现为麻痹的症状;病邪侵入藏象生命体,与阳气互相争胜则发为巅疾;病邪侵入肉体,与阴气互相争胜则发为音哑之病;病邪由肉体而出侵入藏象生命体,人则从阴而静,病邪由藏象生命体而出侵入肉体,则从阳而怒。
所以用针的宗旨是“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至于阴阳失调更严重的后果,《阴阳应象大论篇》后文也有补充“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这里不再赘述。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0 09:07:26 +0800 CST  
《血气形志篇》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九针论》里也有同样的段落)这里更加细分了一些,将病灶具体化,而且给出了治愈之方。所以找准病根才是治病之道,这就是上文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意思。那如何才能调和阴阳呢?这是现代人根本无暇顾及的内容。《阴阳应象大论篇》有这样一段对话:“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
可知,知七损八益是调和阴阳的前提条件。至于何谓七损八益,《内经》里没有解释,它出现在另一本书中,这里先买个关子,以后再进行解释。那究竟如何调和阴阳呢?后文又曰:“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一般人很难理解什么叫做“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现实中也无人能寿命无穷,更别提与天地终,因此人们以为只是妄言虚谈。但请记得,古人诚不欺我!我们可以解释,但那又要用到一本书的篇幅,而且关乎着人类的终极发展方向,且暂时搁下。至少你知道,不断的学习领悟,能消解无妄之灾与健康长寿,寻常人的奢求有什么还能比它更好呢?
且接着看下去,《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这是从四季养生的方面来调和阴阳,所以人们一定要了解天地四时对人的影响,本篇有更详细的叙述,我们就此打住。不知七损八益,非但不能调和阴阳,更容易多病多灾,导致早衰。我讲的不是个例,我不是针对谁,我是指在座的各位。《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自古及今过了几千年,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仍然没有改变,一样的早起整装,为了生活奔波忙碌,挣钱求名往上爬,日复一日。当然了,通讯工具由书信变为电话,出行工具由马车变为火车不算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你能认识它对于心灵的阻碍,它甚至不能算改良。而大家的亲身经历,应该是大差不离的,年到四十明显有心无力,起居开始变慢,也没有年轻时的活力;年到五十,身体明显笨重,反应开始变慢;年到六十,身体明显萎缩,行动不便,九窍不利,控制不住眼泪和鼻涕。
真正的智者则能够遵守七损八益,所以能够精力有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这是一种惊人的蜕变,虽然论境界,现代人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识自己是第一步,保持健康是必经之路。对于普通人而言一生无病无灾简直是天方夜谭,下面再来谈谈,生病时如何正确找到病灶所在。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0 15:06:21 +0800 CST  
本章节结束,下章节预告:再谈中医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0 20:54:34 +0800 CST  
第十八章 再谈中医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这样一层层缩小目标,病灶自然无处可逃,问诊自然不会出错。好比要量一个物件的精确长度,自然是先从大处着手,精确到米,然后精确到分米厘米毫米。现代医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拿到一把尺子,量到哪里出了问题哪里就出了问题。
既然诊病有先后顺序,那治疗是不是也有先后顺序呢?那是当然。《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明确指出,病邪来势凶猛,应当早发现早治疗。当人感觉到病邪的侵害时,一般都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此时再进行治疗一般效率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到了半死半生的地步。现代医师便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治病,起的是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虽然失败率高的惊人,然而被人自动忽视,但它的力挽狂澜却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赫赫有名。
《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中医的治病更注重防患于未然,在病未萌发时便扼杀在摇篮中,所以从不被现代人重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孰优孰劣相信自有定论。
此外还能看出,中医并非孤立的学科,它甚至将治病与治国都能联系起来,所以你应该知道,虽然世界很大,但道理是共通的。当然中医更多的是将人与天地自然结合在一起,比如阴阳、三部九侯、四时五行、九野八方等。所以,哪怕是针对同一种病也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那怕是诊病也有不同的方法。且先来看一下《内经》问诊的方法:
《玉机真藏论篇》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到了观察形气与脉象,以及病情发展程度和治疗的难易程度。形气相得其实是阴阳和顺的外在表现。
《三部九候论篇》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提到了治病不能贸然而行,虽然病情形因人而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以平为期”,也就是阴阳平衡为止。我们只是截取部分,但你一定要遍观全文,目光放的宽广,狭义只适用于部分,整体才是真相。
且再来看同一种病不同治法的原因。《异法方宜论篇》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1 09:02:50 +0800 CST  
地势不同便会导致天气不一,哪怕是同一种病,也会因自然的原因导致病灶不同,故而治疗方法与出处大相径庭。《内经》网罗天地博大精深,是一门杂合的学问,当人们开始尝试去理解它时,便触动了这庞大学问的一个分支,所以你很难理解诸如“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盐者胜血”等许多语句很正常。也许现代的学问,你学艺术不必懂得数学,学物理不必懂得音乐,但若要全面深入了解《内经》,也许你要懂得《周易》、《老子》,或者还有《庄子》、《山海经》,甚至是道家的佛家的重要典籍,反之亦然。但那又是几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希望大家不要望而却步,且继续看下去。
那么引起疾病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脉别论篇》曰:“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很明显,人生病起于过用。所谓过用,就是人们常说的过于勉强自己。不仅仅是身体,也包括精神。当人过于勉强自己时,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变差,然后病邪便会悄悄侵入。权威调查发现,女性的平均寿命要高于男人,科学家们提出过许许多多的原因,但这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如今世界的价值观,使得男性总是要面临比女性更巨大的压力,无论身体还是精神,因此常常太过于勉强自己,面临疾病风险的可能性更大,更容易伤害身体,因而造成短命。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同样的,病邪也分为“寒暑燥湿风”五大类。《玉机真藏论篇》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可知风邪是生病的最广泛原因。
普通人的医学观点,生病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病原体,这是最普遍的认知。其实含有病原体而不生病,或者携带病原体而不发病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两种观点表面上看似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落点不同,一个是生病的原因,另一个是生病的结果。阴阳是世界的本质,本质的变化自然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生病也是同样的,所以便有了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我不必做什么高深的解释,现实生活中有人告诉你吹风受凉感冒和中了感冒病毒你的理解是一样的。那疾病又是怎样传化的呢?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粗略的阐述了病情四季的传化,讲到了疾病的蛰伏与发生。《论疾诊尺》曰:“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是上文简单的解释。
《藏气法时论篇》曰:“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燱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这是五藏在五季疾病的传化,而且说明了其日中症状、禁忌与补泻方法。至于天干地支与五行五季的对应关系及原因还请大家仔细领悟《天元纪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等重点篇章。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1 15:00:45 +0800 CST  
《玉机真藏论篇》曰:“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传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是以风邪从五藏的传化上具体分析病情的转移,以及适当的治疗方法,以及预判人的生死。
不过这是人在正常情况下疾病的传化,而实际生活中人们忙忙碌碌难免受到各种影响,尤其又以情志的变化影响最大,使其病情不按正常传化而加重。《玉机真藏论篇》曰:“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卒病矣。因而喜则肾气乘矣,怒则肺气乘矣,悲则肝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平静的心境,病重则传化减缓,病轻则身体自动调节病愈。
也许你会说,真是笑话,人类本就是靠情感维系的社会,是人难免会有喜怒哀乐,我们本来生活艰难,现在你居然连喜怒哀乐都要剥夺,真是混蛋。你能想象一个没有喜怒哀乐,没有情感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
我想说是的,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是一个安静而愉悦的世界(我指的是心境),那是人类进化的的方向。另外就不得不提宗教了,我们虽然不懂宗教教义,但宗教存在的最终目的,或者指引人所走的道路,与该终极社会形态不会相差太远,只是有的走了一半,有的走了大半,只是教徒从不能理解。最次,摒除杂念,抛弃欲望,却实实在在对身体的健康,以及人的寿命起到积极地作用。《生气通天论篇》曰:“故风者,百病之害也,清净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反之,如果造成身体大虚,而此时又有外邪突然侵入,造成严重影响,后果怕是凶多吉少。《玉机真藏论篇》曰:“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如果现真藏脉,人也是必死无疑。至于何谓真藏脉,我们在后文解释。该段上文又有叙述,是对于疾病传化、是否可知以及判断生死之期的总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这里用到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识,胜可以理解为克,舍可以理解为反生,不胜可以理解为反克。分辨于阳,知病之所来,分辨于阴,可知死期。现代医学,从病的表象入手,治病不求与本,就好像与影子搏斗,我很想将一个笑话分享给大家:有某人畏鬼,一晚月下独行,见一黑影尾随,心里大恐,疾驰归,影亦急随。其人大怒,回首搏战其影,影亦相搏之。其人大呼,鬼力甚大!更搏之,力竭而亡。
现代医学者缺乏反思,反而自视甚高,本来就愚昧,却又将医学进行细分,划分了无数的科目,心脏科、肾科、皮肤科、眼科……从未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更从未想过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体。空口无凭,下面且看人与天地自然的对应!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1 20:04:11 +0800 CST  
第十九章 人体与天地自然的对应

人是天地化合的产物,因此人身的构造无处不应和着天地。也可以说,人身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体。人与自然界甚至整个宇宙无论是在形态结构上,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有着相对应的关系,这就是天人相应,所以完全可以用自然界的形态功能来比拟说明或者阐述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因此就有了“象”和“取象”,而那些隐藏起来的,不易被肉眼看到,却能被心感应到的,就叫做“藏象”。
没有天地便不会存在人类,这当然是废话一句,但曾经人类将“人定胜天”看作是非常自豪的事情,许多年过去了,人类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不过如沧海之一粟。于是,人类又稍稍自满,以为对自身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当人有这种认识时,才是真正渺小的开始。人们从不知道,人也可以真正的很伟大,像天地一般伟大。这个阐述并非语文中的夸张,而是一种事实,只是那时候的人并非寻常人,而是圣人。至于原因,后面再进行解释。
人们常说“父母大过天”,这是不对的,有天地而后有父母,而后有自身,所以婚礼的习俗要先拜天地,后拜父母。你一定要知道,你司空见惯的一些习俗里隐藏着很大的学问,比如说拜天地为何要朝向西北,这又是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说回正题,欲知人与天地自然的对应关系,且先来《内经》对于人的定义,《终始》曰:“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禁服》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平人即普通人,脉应四时,寸口主五藏,人迎主六腑,故查寸口可知五脏,查人迎可知六腑。《海论》曰:“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这是人与地理的对应,但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得知许多其他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上古地理有东西南北四大海以及十二条大河,这些你在《山海经》中可以找到答案;比如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即血海,血气流淌于经隧之中)。下文我们只着重于这种对应关系,但你关注的应远大于此,因为对应关系太多,且只截取部分。
《宝命全形论篇》: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阴阳别论篇》: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阴阳系日月》: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经别》: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针解篇》: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这是关于人与自然的一个总述。
《生气通天论篇》: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这是阳气与一日之间的对应,以及注意事项。
《阴阳应象大论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这是人体阴阳与天地阴阳的对应。
《脉要精微论篇》: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
这是人体经脉与阴阳四时的对应关系。
《阴阳应象大论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这是人的情志与天地的对应关系。
《阴阳应象大论篇》: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是人体与天地之间的联系与取象。
《诊要经终论篇》: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这是五藏之气与十二月之天气的对应。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2 09:10:29 +0800 CST  
《六节藏象论篇》: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这是天地的自然规律与人体对之的对应。四形脏为胃、大肠、小肠、膀胱,五神脏为心肝脾肺肾,“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通天气而生神明,故名为神脏。《九针论》则阐述了人体与九野的相应:“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中戊申己末。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
段落又提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等数理,《三部九侯论篇》则有更详细的阐述:“岐伯日: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这便是三部九候的来历,且继续看下去:“帝曰:何谓三部?
歧怕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歧怕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天必死矣。”
所以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所以你也知道了,睡觉时不要将内裤或者袜子裤子放在枕头下面,这并不是迷信。虽然一觉醒来,你并没有感觉任何不适,就好像没人告诉你吸烟有害健康的话,吸完一支烟后你同样感觉良好。
三部九侯并非毫无意义的分类,不知此者根本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八正神明论篇》曰:“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这一段非常非常重要,它告诉人们如何治未病,上工即是良医,正是运用三部九侯之理,观人冥冥而见常人之不见。《三部九侯论篇》又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以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邪胜,死也。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这是通过三部九侯诊病的具体描述,能预判疾病缓急与生死。按此标准,所有的现代医师以及几乎全部的中医医师都不能称之为工。另外,《六节藏象论篇》还提到一个标准: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这里面运用到了《易经》和阴阳五行的一些知识,这里暂不详述。
我们从阴阳、四时五行、三部九侯等多方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对应与联系,但总的观点只有一个,整个人体都是与天地自然相互对应联系的。那么当人逆天地而行,又会怎样呢?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2 15:04:14 +0800 CST  
本章节结束,下章节预告: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2 20:09:56 +0800 CST  
第二十章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是非常古老的一句名言了,虽然常常成为统治阶级蛊惑人民的工具,然而它的本意却是再正确不过。
《四气调神大论篇》: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阴阳应象大论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反作,逆天而行。以下截取段落是具体方面的论述。
《生气通天伦篇》: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这是人违逆四时的表现。
《四气调神大论篇》: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这是五藏逆四时之气的具体情况。
《玉机真藏论篇》: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这是经脉逆四时的情况。
《三部九侯论篇》: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三部九侯相失者死。
这是人违逆三部九侯的情况。
阴阳细分无穷尽,人违逆阴阳的情况也不可胜数,虽然寻常人多数不会故意逆反自然,然而由于愚昧无知,也会有意无意间违背,所以我们要向榜样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且看《内经》为我们树立的榜样,选取部分如下:
《生气通天论篇》: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聪目明,气立如故。
《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阴阳应象大论篇》: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上古天真论篇》: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现代人很奇怪,明明贪生怕死,却又常常糟蹋自己身体以至于早夭,明明看重养生,却又违逆自然规律。一说到养生,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人老了,或者人到中年力不从心,或者生了重病虚弱至极时才需要养生,从未听过孩童或者年轻人需要养生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养生适合所有的人。养生最关键在于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而调和自身阴阳,逆其根则伐其本,全部都是白费。
那么人通过养生究竟能到达什么境界呢。《宝命全形论篇》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这是寻常人脑海里神话故事中神仙才能拥有的能力,但养生的最高境界,能让你成为自己的神明。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3 09:10:30 +0800 CST  
本章节分两次更新,但下半部分不知为何被删除,上传两次都一样,煮酒论史板块有一个《终极奥义》的帖子与本文同步更新,看不到的可以去那边,深表抱歉。本章节结束,下章节预告:再谈五藏!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3 20:06:25 +0800 CST  
第二十一章 再谈五藏

人体与自然存在着对应关系,故而《内经》在论述五藏相互制约与互助的关系时运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取象手法,就是五行。《宝命全形论篇》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此虽是对于五藏关系的论述,但“万物尽然”四字更加重要。
那五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且看《阴阳应象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 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 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燥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这同时也是整体偏于北方的中国地理风俗在饮食上呈现东酸西辣南咸北甜的原因。另外,经络遍布人体,五藏即与人体各部分密切联系,也有各自所主,当五藏发病时,人体相应的部位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现象。例如《举痛论》曰:“五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所以观察面部异色,你可以大体做出判断,黄赤为热,此征兆大体是脾或心引发的热症;白为寒,此征兆大体是肺引发的寒证;青黑为痛,此征兆大体是肝或肾引发的痛症。《内经》告诉人们,五藏与六腑互为表里,表里大概是皮影戏中影子与皮子的关系,互为表里的意思是“互相做为对方的外表或者内里”。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4 09:07:29 +0800 CST  
此外,《宣明五气篇》中讲到五脏的许多特点:“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这是讲五味与五脏的对应。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为五病。”非常易懂的文字,无需解释。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这是讲述五脏与人情志的关系。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这是五藏的禁忌。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这是人体液的来历。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这是五味的禁忌。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这是阐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疾病原由,人体分为阴阳,病邪侵扰阳气,清阳为天,三部者头为天,故为狂症;同理,侵扰阴气,浊阴为地,足为地,故为麻痹;病邪与阳气相搏则发为巅疾,与阴气相搏则发为喑哑;病邪由阳入阴则病体安静,病邪由阴人阳则病体易怒。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这是反顺为逆的五种死症,以后详述。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神明何从来?神明自五藏而来。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易于理解,可与《六节藏象论篇》论述藏象的段落相呼应。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生病起于过用,所以量力而行绝对是良言美句。大凡职业运动员在生涯后期或退役后无不伤痕累累,甚至会造成终生不可逆转的毁损。其实不仅是运动员,所有职业的人员,如果太过于专注和勉强,都会得职业病。所以,人们千万要回过头反思一下,人类以损毁健康为代价来追求自身的极限是否值得。而且非常抱歉的是,因为境界太低的缘故,人类的极限只能在非常微小的地方进步,而人类真正的极限远远千万倍于此。而且你可知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乃万物之理,强大到极致也便离毁灭近在咫尺。真正的强大,看起来总是最弱小,却能长存与天地间……
(咳咳,对不起,一时兴奋刹不住车了……)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这是五种正常的脉象。
值得一提的是,心肝肾肺各有四时所主,而脾不主时,《太阴阳明论篇》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其意思与“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大差不离,只是更丰富一些。所以,脾病患者经常四肢难用的原因也便知晓:“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ye,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意思是说,四肢都要秉承胃中水谷精气以得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另外,当病邪进入五藏时,身体出现的反应,《五邪》中有一个大体的论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肿。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7-11-14 15:03:23 +0800 CST  

楼主:QQq小鲤鱼

字数:436628

发表时间:2017-10-21 04:49:4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9 09:30:51 +0800 CST

评论数:67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