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子的摇摆青春

来顺儿,这个夏天每每想起来都会心疼的朋友,是这一年的一年级新生,是学校专门为国家通讯社培养的摄影专业北京籍定向生。
来顺儿能住进225房间,跟九一八风潮很有些关系。
九一八风潮后,学校为加强管理,腾出了更多宿舍,把来顺儿这批北京籍的走读生也安排住校了,来顺儿被穿插进225这个多年级混合宿舍。
来顺儿给夏天的第一印象有点痞。
来顺儿身形瘦长,头发潇洒地飞扬着,一条标志性的瘦腿牛仔裤穿起来显得宽松无比。
来顺儿虽然瘦,但并不显文弱,干巴中似乎蕴藏着某种爆发力。
来顺儿戴一副金丝边的近视镜,透过镜片,他的眼神散漫着有一种似笑非笑的味道,显得模糊而温柔,但他眯起眼看人时,目光却变得锐利而坚决,显得极有洞察力。
来顺儿平时嘴角有些歪,和眼神中的似笑非笑搭配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隐隐似有一种神秘的气场。
但他大笑起来的时候整个人就全变了,一嘴细密的牙齿闪闪发亮,嘴角眉梢都舒展开,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大男孩,仿佛准备向全世界敞开身心。
夏天就是在第一次看到他开怀大笑的瞬间确认他们一定会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来顺儿后来成了夏天的辩友,在宿舍,在食堂,在小酒馆,他们就家国、社会、人、人性、性等各种话题展开过无数次切磋和交锋,在辩论中许多概念和思想不断变得清晰、明确,很多想法也越来越趋同,可以说,来顺儿是夏天大学时重要的灵魂密友之一,当然,来顺儿也是夏天大学期间几次大打出手时并肩作战共进退的战友,这是后话。
但夏天对来顺儿所有的记忆都定格在他二十二岁那一年。
那一年,来顺儿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才华横溢。
那一年,来顺儿英姿勃勃,潇洒如风。
那一年,来顺儿已经确定分配在国家通讯社工作。
那一年,来顺儿在广场。
那一年,来顺儿在广场告别了这个世界。
那一年,来顺儿在广场告别世界的时候,手里依然紧紧攥着相机,拍下了他作为一个准新闻工作者在这个世界见到的最后的影像。
而这些影像里,也许有他为什么会告别这个世界的答案。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1-25 16:19:42 +0800 CST  
第三十章 放大机的红光

九一八之后,一切重回正轨,包括夏天和李婳的关系。
一场分手后的相互表白,使他们之间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只待某个时点的最后迸发。
但此时,夏天和李婳不约而同放慢了感情升温的节奏,内心的笃定让他们爱情的脚步变得安静从容。他们知道,该来的总是会来,那将是一场火花四溅的碰撞,就像火星撞地球,当碰撞发生时,一切都会沸腾、燃烧起来。但在沸腾和燃烧之前,且让他们享受一下爱的滋味逐渐渗透的感觉,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因此,这段时间,他们并不常常在一起,但他们彼此都知道对方在哪里,也知道对方在忙些什么,还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帮上手。有时候,课堂上的一个眼神,食堂排队时的一声招呼,周报写稿时的几句讨论,都传达了他们彼此能懂的信息,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确定,他们心属彼此。
开学之后,白乐东消沉了几天,但看到夏天和李婳并没有迅速走到一起,情绪也渐渐平静,只是和夏天之间基本没有什么交流。
不知李婳对白乐东曾经表达过什么,夏天再也没有见到白乐东在李婳身边絮叨的情景,偶尔白乐东也想搭讪,但李婳的冷淡让白乐东望而却步。
这学期,第三小组的小组活动戛然而止,这不得不说是山东之行的后遗症。
但夏天发现,班里其他小组也和他们一样,大规模的小组活动已经被三三两两的组合或者是一些臭味相投的小团体取而代之,这也许就是社会学教科书上所说的人群渐渐熟悉之后人际关系的不断分野吧。
这个学期,班里开了新闻摄影课,从黑白照片的装卷、拍摄、冲洗、放大、裁剪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专业训练。
系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了当时最好的条件,除了每两人配发一台珠江牌相机(珠江牌相机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国产品牌相机),还给大家配发一定数量的黑白胶卷,以及冲洗照片的药水和设备。
夏天是和方超共用一台相机,这让他们哥俩很兴奋,以前他们偶尔也会借高年级的相机拍照,夏天在周报有采访任务时也可以借用相机,但现在一台相机天天在他们手里,可以随便摆弄,这和以前的感觉完全不同。
课堂上有国内知名导师的醍醐灌顶,回到宿舍有高年级同学指点迷津,夏天和方超感觉自己对新闻摄影的认识和拍摄技巧的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新闻摄影的一条法则让夏天一直铭记在心: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一定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清晰拍摄所要报道的人或场景,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一位美籍匈牙利裔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很快成为夏天的偶像。他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名言:“如果你的作品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罗伯特·卡帕最后是倒在了越战的地雷阵中。罗伯特·卡帕的勇敢无畏一直激励着夏天,让夏天憧憬某一天能亲临战场,去闻闻战场上的硝烟,用枪炮声为自己洗礼,体验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的无上荣光。
当然,夏天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倒是几年后来顺儿班里的两名女同学真的踏上了炮火纷飞的中东战场,用勇气和专业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并获得了国际新闻摄影的最高荣誉荷赛奖。
而来顺儿,也用生命实践了罗伯特·卡帕的名言,最终倒在了炮火下,但却不是在战场,而是在人民的广场。
为了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证清晰拍摄所要报道的人或场景,夏天在一段时间之内苦练“盲拍”技术。所谓“盲拍”,就是在来不及调整焦距,找不到取景角度,无法看取景框,被拍摄对象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要保证焦点清晰,场景完整,人物不出画框,抓拍表情纯天然。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1-29 17:17:11 +0800 CST  
要使盲拍成功,必须有迅速的反应,超强的空间想象力,可从任何角度出手的方向感,拍摄瞬间静稳的手感。尤其是不看框取景,更是盲拍的最高境界,可以在拍摄对象完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抓拍最真实自然的照片。
而要熟练掌握盲拍技术,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刻苦练习,才能做到手眼相通,手到擒来。夏天省吃俭用自费买了大量胶卷,花了大量时间练习,使自己的盲拍技术基本过关,并在校园图片新闻的报道中频频实践,产生了不同以往的宣传效果。夏天暗暗期待,将来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后,用盲拍这招进行隐蔽拍摄,自己也许有机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调查记者。既可以捕捉自然状态的社会人性,还可以曝光真实的丑陋,用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展现生活的原貌并让社会的黑暗势力无处遁形。
班里不仅夏天学得认真,其他同学也都是全情投入。新闻摄影课学习内容固然是新鲜有趣,而每天脖子上挂着相机在校园里满世界转悠也很有拉风的感觉。尤其是学校有活动的时候,新闻系学生脖子上挂的相机几乎就是通行证,有了相机这种特别通行证,参加活动不仅不需门票或邀请函,还可以在活动时堂而皇之地前排就座美其名曰方便采访拍摄,甚至可以在礼堂里随时窜到后台,和重要活动嘉宾亲切互动,并指挥嘉宾摆各种POSE。
而以江驴儿为首的一小撮人,更是把相机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在人民物质财产很不丰富的当时,一台相机几乎是某种身份的象征,背上一台相机并且在新闻采访的名义下,几乎可以和任何遇到的路人搭讪交流。但江驴儿们利用相机搭讪的当然不是普通路人,而是一些平时各种高冷的校园女神们。在江驴儿的美女变天账中,前五十位都是必须被用相机枪毙的目标。
江驴儿的美女相机枪毙计划实施得非常顺利,大部分美女都和江驴儿进行了自然的交流,并在镜头前展现各种或妩媚或清新或娇羞的表情被枪毙,这让江驴儿豪情满怀,似乎一台相机在手,就可以既爱江山又爱美人,捎带手还拓展了自己的新闻事业。
当然,被江驴儿用相机枪毙的美女中,有一些显然是被误杀的,因为在广大群众看来,江驴儿眼中的某些所谓美女,不仅谈不上美,用丑人多作怪来形容都不为过。老马为此事还耿耿于怀,说江驴儿居然把那么宝贵的胶卷,浪费在“桐油”身上,他冲洗照片时难道没发现,“桐油”的照片,身上再曝光不足,脸上也是曝光过度。
老马嘴里的“桐油”,其实是贸易系的一个女生,从后面看,身形窈窕,走起路来风摆杨柳,风情无限,会引得许多男生亦步亦趋。但从正面看,立觉脸部辽阔,且总是油汪汪的,像个刷了一层桐油的面盆,在这个刷了一层桐油的面盆中,总会有一双媚眼左顾右盼向周围刷刷放电,电得人心惊胆战,绝大部分人都不敢接招。
但以江驴儿的审美眼光,对“桐油”是见招拆招,互为攻守,自然是浪费了不少胶卷。好在江驴儿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反思,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主攻方向。
通过大量用相机枪毙美女的实践,江驴儿在某一天顿悟到,只有用相机把美女枪毙一百遍以上,那位美女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人。
于是,江驴儿假学习实践之名,对自己在振华商亭买仙人醉时邂逅的美女老乡加强火力,展开了频繁而迅猛的相机攻势,那位美女老乡被江驴儿的相机攻势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或者压根儿就不想还手,还顺势把江驴儿变成了自己的御用摄影师。
因此,一段时间,江驴儿挎着相机和美女老乡出双入对,发现了美女老乡各个角度和各种姿势的美,也发掘了校园各个犄角旮旯的美,江驴儿也从此练就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并在日后的人物摄影方面小有成就。但新闻摄影这门课本身,江驴儿是班里仅有的几个需要补考的人物之一,因为在学习新闻摄影这门课的过程中,江驴儿眼里只有美女,没有新闻。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2-02 14:48:12 +0800 CST  
系里的新闻摄影课是拍、冲、洗、扩、裁全方位能力的教育,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每一种技能,可以独立完成一张新闻图片的全部生产过程。
而要完成照片的冲洗,符合光线条件的暗房是必要条件。系里安排的暗房光线条件非常到位,只要关掉电灯,能见度几乎为零,绝对不用担心会走光,因为这个暗房是在学校里的一个地下防空洞里,据说这个防空洞曾经是我军某火箭部队的地下指挥所。
一段时间,夏天和班里的同学成了这个防空洞的常客,自己按比例配好显影和定影药水,把用黑白胶卷拍摄的影像,放大到相纸上,裁切出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当然,像江驴儿这样的,基本上冲洗出来都是美女靓照。
夏天通过新闻摄影课的学习,充分认识到了图片新闻的冲击力,有图就有真相,他在新闻周报的报道中,学以致用,开始大量采用图片加文字进行报道,让阅读者有非常直接的感官认识。
而且,很快,他等来了一次图片报道大显神威的好机会。
发现这个机会,李婳当记首功。
一天上午下课后,夏天回宿舍放下书包拿上饭盆正准备到食堂去吃中午饭,还没出宿舍门,就让李婳给堵住了。李婳表情兴奋,脸红扑扑地冒着细汗,边微喘着边急切地对夏天说:“快,六楼的一个女生宿舍刚刚起火了,咱们快去。”
“咱们去灭火?”夏天有些疑惑,琢磨着是不是要带上能盛水的脸盆。
“学校消防队的人正在灭火,我们应该赶快去火灾现场采访,你那有没有可用的胶卷?”
“还真有,用周报经费刚买的两卷胶卷正好能派上用场。”
夏天二话不说,赶快找出胶卷,和李婳配合默契地装进相机,由李婳带路,迅速向六楼女生宿舍的火灾现场跑去。
他们赶到时,火势刚刚扑灭,消防队的人还不让无关人员靠近失火的房间。夏天和李婳出示了新闻周报的记者证,才被允许到失火宿舍的门口察看。
从门口往里看,明火已经被消防队员用水浇灭,但房间的一些角落还在冒着青烟。总体来看过火面积并不是很大,但经过火烧和水洗,屋里的一片狼藉是显而易见的。
夏天和李婳向消防队员询问起火的原因,消防队员初步分析认为,应该是这个宿舍的女生上午用水壶在电炉子上烧水,忘记拔下插头就去上课了,电炉子是放在一个木制的衣箱上的,水壶的水烧干后,被电炉子烧得通红,渐渐把木箱给引燃烧塌了,木箱里装了不少衣物,火点着衣物后,火势很快就起来了,并迅速蔓延到衣箱旁边的一个书架上。
多亏楼道打扫卫生的阿姨警惕性比较高,在门外看到宿舍窗户在往外冒烟,加上还闻到了焦糊味儿,第一时间向学校报警,校消防队的队员及时赶到才避免火势扩大蔓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夏天和李婳意识到这起火灾是校园里难得一见的灾难新闻,只有把火灾后场景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才能发人警醒,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而要让灾难后果清晰呈现,摄影记者应该敏锐捕捉和发现火灾现场一些有代表性的细微之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小细节往往有大内涵。
考虑是女生宿舍,夏天有些顾虑,便把相机交给了李婳,李婳心领神会,闪身便挤进了门。消防队员见李婳一个女生进去,也没太阻拦,李婳于是获得了足够的拍摄空间和时间,并且这个拍摄机会是独家的。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2-05 23:04:00 +0800 CST  
李婳瞄着还在冒着青烟的地方快速抢拍着,时不时蹲下身,拍一些特写镜头,有时还用屋里的衣架把燃烧过的余烬扒拉开,拍一些余烬下的残留物。当然,她还从不同角度拍摄了火灾过后的宿舍全景。
夏天在门口看李婳拍摄,认为她细节和全面兼顾,时不时还探究一下余烬下的真相,俨然就是新闻摄影界的老司机,心里暗暗赞叹她在如此之短的学习时间里迅速培养起来的专业素养,认为她天生就是一块当记者的料,和自己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李婳大学毕业后一天新闻工作都没有做过,并在很多年后从事了一项跟新闻工作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业,这点也算是和夏天殊途同归。
拍了几乎整整一卷胶卷,李婳才心满意足地收手,和夏天离开了火灾现场。夏天在李婳拍摄的过程当中,再次向消防队员和打扫卫生的阿姨核实了火灾发生的一些具体细节,一期火灾报道的特刊规划也在脑海中基本成形。
李婳和夏天顾不上吃中午饭,立刻赶到防空洞里的暗房中,开始冲洗刚刚拍摄的照片。
照片拍摄得非常成功,很多细节很有冲击力,细节本身就会说话。烧糊的水壶和电炉子曝光了造成火灾的元凶,烧漏的衣箱盖揭示了火灾的发展进程,烧坏了封面的统计学教科书说明了这是财政系的女生宿舍,烧了一半的女性衣物一定会满足广大读者强烈的好奇心理,而烧黑的墙壁也展示了灾后实景。有细节,有全景,似乎文字都是多余的。
在冲洗照片的过程中,夏天和李婳配合默契,进展顺利,尤其是胶卷显影一次成功,让他们后面的操作心中笃定。
他们在放大照片的时候进行了多种尝试,目标就是让画面的冲击力发挥到极致。在讨论是否要放大被烧的女生衣物照片时,李婳的观点比夏天还要激进,她建议,不仅要多放大几张,还应该在出刊时排在比较醒目的位置。
夏天在李婳很认真地说要多放大几张被烧女生衣物照片时,不禁有些发呆,眼光直直地盯着李婳看。
此时的暗房只有他们两个人,屋里那台老式放大机发出的红光,让暗房的气氛显得温暖、暧昧,还带着某种神秘。李婳被夏天看得有些不好意思,脸色在红光中都能看出正在增添一抹酡红,脸上的皮肤也显出如红色丝绸般光滑醉人的质感。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2-09 11:50:29 +0800 CST  
分开发试试,没什么敏感内容,为什么两次被删?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2-09 11:52:00 +0800 CST  
李婳在夏天盯着看了自己一会儿后,也迎上了夏天的目光,眼波流转中笑嗔道:“那样看人家,不认识我啦?我这样建议是只考虑专业,不考虑女权。”
夏天收回目光,微微笑道:“我今后要经常这样认真地看你,要不然会跟不上你前进的步伐。”
李婳皱了皱鼻子,露齿笑道:“可以给你看,但不许把人看扁了!”
夏天顺嘴调侃道:“你现在在我眼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比伟大革命领袖还要伟岸,高大。”
“我才不要那么高大呢,我要在你的眼中刚刚好。”
“当然,你在我眼中就是巴掌山,刚刚好挡住了我的双眼,除了你,我再也看不见别人了。”
“你还在贫……”
夏天和李婳冲洗完照片后,迅速组织周报的编辑和抄写力量在当天下午就出了一期特刊,聚焦火灾现场,剖析火灾原因,展示火灾惨状,警示同学要小心用电,小心火烛,不要违规使用电炉子或电阻丝,要保护好自己和同学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期特刊反响强烈,学校、系里都对这期特刊的采写、出版给予了高度赞扬。学校宣传部特别划拨五十元经费鼓励周报今后多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报道学校的大事小情,弘扬正能量。系里也同样配套五十元给周报改善今后的办报条件,并对周报编辑部在全系大会上提出了口头表扬。
各系同学的读者来信更如雪片般塞满了周报的读者信箱,盛赞周报贴近同学,贴近生活,讲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有的同学还认真总结了这次火灾的经验得失,认为财政系女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用电炉子烧水时人不在身边,今后自己一定不要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一定做到人在电炉子在,电炉子在人在。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2-11 23:14:07 +0800 CST  
要出差了,今天加更……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2-11 23:17:46 +0800 CST  
第三十一章 字里行间的滚滚肉香

这个学期最重要的专业课,夏天期盼已久的新闻采访课终于隆重开讲了。
如果说,一年级的专业课重在打好理论基础和培养对新闻专业的感觉,那么二年级的新闻采访课则要将学生们带入新闻业务的实操阶段。
学会采写新闻,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和出发点。没有出色的采访能力,挖掘不到基本的事实和真相,一切新闻内容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新闻一定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
夏天经过在周报一年多的实践,自认为有比较多的实战经验,但在进行系统学习后,发现新闻采访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
教新闻采访课的赵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极其普通,瘦削的身材,随意的发型,长得有些沧桑的面庞,让人很难把他和一个采访心理学大师联系起来,但经过几番交谈之后,夏天发现,自己很容易就会放下所有戒备和抵抗,被赵老师迅速带入情境,并在赵老师带入的情境中跟他的思路奔跑,仿佛被催眠一般。
赵老师讲的第一堂新闻采访课归纳起来关键词只有两个字:观察。
赵老师讲课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新闻采访顾名思义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提问,然后是提问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技巧,但我想告诉大家,在提问之前,一个采访者最需要做的是观察。
要学会观察,首先是要到现场去,只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才会有一个真实的观察角度。
西方有一句俗语: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看并不等于看见,要真正看见,就必须善于观察。观察,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学问,有的人,穷其一生,也没能参透观察二字。
我们的老祖宗也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洞明世事,就是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要学会看世界之大,然后再学会看大世界之小,见微知著,由表及里,观人观事才会有大格局……”
夏天觉得,赵老师讲的不仅仅是一门新闻采访课,更是一门了解世态人情的学问。通过这门课,赵老师为大家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另一扇窗户。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2-11 23:18:15 +0800 CST  
新闻采访上了几堂课后,赵老师就把全班同学拉到了北太平庄农贸市场,现场采访农贸市场的菜贩子们,并要求采访完后每人交一篇采访笔记。采访不预设任何线索和主题,完全由大家自主发现,自由发挥。
夏天觉得这种方式新鲜有趣,便试着把在课堂上学的和在周报实践积累的经验活学活用到这次采访中来。当然,在确定采访思路和采访对象之前,夏天谨记赵老师的两字诀:观察。
首先观察环境,这个农贸市场是北太平庄周边最大的农贸市场,占地面积有几千平米,卖的农产品种类齐全,应有尽有,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的活跃程度。
夏天设想,也许很多同学会从这个角度切入采访话题,最后出来的稿件无非是歌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
其次观察人,夏天通过交谈听口音发现,这些菜贩当中,北京土著不多,但只要是北京土著,基本上都占着比较大的摊位。除了北京土著,其余大部分是郊县甚至是河北周边的农民。
当然,现如今北京的农贸市场菜贩的人员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是一水儿的外地人,很少有北京人去卖菜了,即便是京郊的农民,也很多通过出让土地成为较全国人民先富裕起来的一群人。
夏天同样设想,不少同学也许会从菜贩们的收入提高入手,歌颂改革开放给个体劳动者带来的收入提高和京郊农民生活的蒸蒸日上。
夏天决定避开大家按习惯性思维可能会选择的采访报道角度,准备找一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菜贩子,通过描写他一天的生活来完成这篇采访笔记,重点在揭示他的生存状态。
主意已定,夏天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准备采用体验式的采访方式来完成这份作业。他相中了一个卖猪肉的摊点,说明来意,建议摊主免费雇佣自己一天,帮助他完成作业。卖猪肉的大哥是个北京人,性格粗豪奔放,虽略有诧异,但还是很痛快地答应了,夏天也因此体验了平生第一次卖肉生涯。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2-17 16:56:54 +0800 CST  
夏天通过跟摊主大哥的交流,发现他是一个极健谈的人,尤其是当他觉得夏天和他比较对撇子时,对夏天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夏天觉得采访课上学的各种提问技巧如什么引导性提问、假设性提问、激将法提问、追问等都是浮云,夏天就是什么都不问,他也会竹筒倒豆子,把自己的生活脱光了给夏天看。
夏天了解到,这个摊主看似粗豪,却是个极疼媳妇的人,他说他媳妇是一个美女中学教师,但急了特爱咬人,而且爱趁他睡着了咬,咬得他肩膀上都是牙印,但他从来没动过她一个手指头。他说他是怀着对知识的崇拜忍受被牙咬的疼痛,这种疼痛让他痛并快乐着,一段时间不被媳妇咬,他都觉得生活不真实,心里也不踏实。
他还深刻剖析了美女教师嫁给他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因为他有钱,其次才是因为他毫无保留地爱她。他主动告诉夏天,他在这卖一天肉,可以净赚三十元。这让夏天忍不住暗暗咋舌,自己一个月生活费才三四十,他几乎一天就挣出来了。难怪社会上说,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卖肉的,在穷学生和穷知识分子眼里,几乎个个都是大款和万元户啊。
夏天结束一天的短工生涯时,内心感触颇深,他体会到,自己平时在校园里尽日介风花雪月挥斥方遒,自我感觉如鱼得水,但对社会这个大课堂却并不熟悉,社会和人性远比他想象的要更丰富也更复杂。
摊主大哥在夏天临走前非要给他一块两斤来重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夏天坚辞不受,但摊主大哥不由分说,把肉切成一寸见方的肉块,用油纸包好再装入塑料袋,塞给夏天并推着他走开,说夏天如果不接受这块肉就是逼着他不尊重知识,要让他媳妇知道了不仅可能挨骂,还有可能挨咬。
摊主大哥这番话让夏天觉得接受这块肉简直就是见义勇为的行为,却之实在不恭也不仗义,加上确实馋肉了,夏天便不再推辞,带着未曾预期的打工劳动成果往学校赶。一路上,夏天发现自己揣着这块五花肉心里居然有些小兴奋。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2-22 22:52:19 +0800 CST  
回到学校,夏天第一时间通知白酒协会的几大金刚,晚上将举办五花宴,哥几个要准备好肚子和白酒。
准备白酒的事江驴儿当仁不让,很快就拎来两瓶仙人醉,浩然也自告奋勇,从法律系的老乡那借来了在床底下珍藏的电炉子和一口铝锅,并搜集齐各种炖肉的佐料。哥几个找了一间人少的宿舍,把门一关,开启了炖肉大宴。
很快,炖肉的香味飘满楼道,引得不少外系同学在白酒协会欢宴的宿舍门口徘徊。哥几个边炖边吃边喝,两斤肉被迅速消灭,连炖肉的油汤也被大家用汤勺刮干净。
吃饱喝足,夏天擦干净满嘴的肉油,趁着酒兴,当晚就写了一篇色香味俱全,很有生活气息的采访笔记。
夏天的采访笔记受到赵老师的热烈表扬,赵老师的表扬词别具一格:透过字里行间,似乎都能闻到滚滚肉香……
赵老师在后来的新闻采访课中,还强调了在采写新闻时独立调查的重要性,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自己到现场实地调查,才能避免人云亦云。
赵老师讲到,说起新闻调查,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会是根据线索调查哪些被隐瞒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丑闻或黑幕,记者单枪匹马,或乔装打扮,或行踪隐蔽,或充当卧底,像一个间谍一般展开工作。
这样工作固然需要勇敢、胆大心细甚至流血流汗。但有时候,虚假事实造就的表面繁荣远比一些有线索的黑幕和丑闻更复杂也更考验记者的智慧和勇气。某些表面繁荣的背后,往往会有更大的丑闻和黑幕,也会牵涉更大的黑恶势力,记者很有可能会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生命。
所以,专业和勇气是一个优秀调查记者的标签。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7-12-28 10:45:32 +0800 CST  
夏天想起自己当初选择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受了电影里尤其是西方电影里调查记者故事的影响,这些故事的男主人公大多身怀绝技,勇敢潇洒,在同黑恶势力的斗争中最后都取得了胜利,犯罪分子都在被曝光后受到法律的严惩。而男主人公在独立调查黑幕的过程中,总会得到一个神秘美女的友情赞助,最终结局一定是事业爱情双丰收,报道震撼面世,美人温柔在抱。
现在通过对这门采访课的学习,夏天已明白感觉到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所要面对的,并不是鲜花、美酒和美女,而是孤独、寂寞、艰苦的工作,甚至是对自己安全和生命的威胁。
但有一点,夏天依然坚信,当一个好的调查记者有着无上荣光,不管最后能否抱得美人归。因为只要当上了调查记者,就是给了自己跟黑恶势力一个死磕的机会,而这,也正是自己选择新闻专业的初心。
当然,夏天毕业后并未选择新闻单位,自然也无法当一个调查记者,跟黑恶势力死磕更无从谈起,其个中缘由,乃是后话。但死磕这个因子,一直在他的血液里流淌,并时不时在黑暗中探出脑袋。
赵老师针对新闻调查布置了课后作业,并提供了几个线索,其中一个线索就是到一个外媒极力推崇的北京郊区村镇进行实地采访,看看外媒的视角和我们有无不同。
这个村镇是距北京城二十五六公里京郊昌平的踩河新村,一篇美国媒体《商业日报》的报道经《参考消息》转载后使之迅速红遍中国,“中国大地上绽开的鲜花”成为这个村镇的代名词。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8-01-02 01:08:09 +0800 CST  
在外媒的报道中,这个村镇的建设别具特色,一水儿的二层小楼分别涂着蓝黄橙粉各种鲜艳的色彩,远看就像一朵朵不同颜色的花朵在开放,村子的大门也修得富丽堂皇,就像公园的入口。外媒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村镇建设的典范,也代表了中国农村今后发展的方向。
夏天后来想,一个美国的媒体能够如此不吝溢美之词正向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说明当时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应该处于蜜月期,美国人民还是很愿意欣喜地看到中国的进步,而且,当时两国国力差距如此之大,中国对美国在任何方面都不会构成威胁,美国有什么理由不能大度地鼓励和提携后进呢?
夏天和浩然相约着,选择了这个距离最远的线索,想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个最近闻名遐迩的新农村规划示范村。
二十多公里的路他们坐长途公共汽车花了超过一个半小时,他们随身背着一个挎包,包里有一个水壶,一饭盒馒头配腐乳,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当然,他们还带着一个最重要的行头,一台珠江牌相机,这是保证他们走进村庄顺利采访的关键。
当他们刚接近踩河新村的时候,就迅速发现了这个村庄和他们印象中的差距,传说中七彩楼房的颜色明显已经暗淡了,有的还露出一块块斑驳,而号称修得像公园入口的村子大门也略显破败。
待得走进村子,更发现村里的道路疏于清扫,杂草、败叶甚至垃圾遍地,一点没有新农村朝气蓬勃的景象。而且,他们还发现,涂了各种颜色的二层小楼仅限于靠近村口朝外的这一排,其他的楼房外观大部分千篇一律,显得粗糙简陋,像是草草完工不久。
他们从村口走到村后,村后是一大片麦田,间杂着一些菜地,菜地的菜似乎都长得杂乱无章,麦田的麦苗也长得单薄稀疏,显得无精打采。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8-01-08 00:17:48 +0800 CST  
作为系列小说的第一部,本文集中呈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新一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全景和他们未来生活的走向。这群年轻学子充满使命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但认知上又有很多矛盾和惶惑。他们在校园中成长,蜕变,最终走向社会,青春的爱情和友谊,让他们尝到了快乐和痛苦的滋味。
作者发挥新闻专业的特点,用接近写实的手法,让八十年代的校园生活情景再现。但作者又保留了男主人公夏天的主观视角,用现代的语言讲述过去的故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亲切感。
小说文字风趣流畅,故事平静中有机锋,相信会让读者体验到很好的阅读快感。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8-01-11 13:55:45 +0800 CST  
按要求又夸了一遍自己。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8-01-11 13:56:28 +0800 CST  
眼前看到的情景夏天和浩然有些失望,他们决定深入到村民家里和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实际情况。
他们首先打听出了村长家在哪儿,他们认为,村长是村一级的官方领导,先听听官方的声音还是很有必要的。
村长是一位面容沧桑表情看似敦厚的五十多岁老汉,夏天他们说明来意,号称是燕京日报委托新闻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汇总后,将通过燕京日报进一步进行宣传报道。
村长老汉看见夏天脖子上挎着的相机,对夏天和浩然的采访提问也重视起来,给这哥俩儿让了烟倒了水,开始一套一套地介绍起村里的情况。夏天他们发现,村长介绍的情况和报纸上报道的几乎毫无二致,心里不禁有些失望。他们决定结合他们观察到的情况向村长提问,看村长如何作答。
夏天和浩然来不及商量,眼神一对,就开始轮番提问。通过提问,夏天发现,他和浩然之间有一种不需演练的默契,很容易就心意相通。他们之间的这种默契让他们在大学期间一起干了很多惊险而有趣的事情,成为毕业后同学聚会时津津乐道的谈资。
夏天和浩然的深厚友谊延续了几十年,直到浩然的生命戛然划上句号。浩然在自己最后的时刻打电话向夏天告别,一句话“你懂的”,让夏天悲怆万分,至今心疼不已。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8-01-13 14:56:01 +0800 CST  
夏天和浩然其实只是各问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夏天的问题是盖房子的钱从哪儿来。
浩然的问题是村民平时的收入从哪儿来。
村长的回答是盖房子的钱大部分还是村民集资,村民平时的收入主要还是种粮食。
夏天继续追问,每年种粮的收入刨去吃喝,富余多吗?盖这房子,会不会有负担?
村长对夏天的追问,明显有些支吾,最后只得说,为了完成上级的统一部署,克服困难也要上。
通过采访村长,夏天和浩然对村里的状况已基本了然。从村长家告辞,他们刻意避开村长的视线,继续到村落深处转悠。
他们脖子上挂着的相机引起了村民的注意,很快,他们就被一户村民拉住了,这户村民想当然就把夏天和浩然当成了记者,急切地想向他们诉说自己的情况,希望他们能向上级反映。
原来这个村庄是由八个小村合并而成,之前这些村民都有自己的住房,合并到这儿之后,盖新房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上这两年种庄稼的收成并不理想,每家经济上都有不小的压力,住了新房,生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8-01-18 10:19:00 +0800 CST  
住了新房,生活水平反而大不如前了。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8-01-18 10:20:20 +0800 CST  
在这户村民向夏天浩然吐槽新房的时候,陆陆续续又有更多的村民围上来,大家七嘴八舌,反映的问题基本相同,都希望夏天能把他们的情况向上级报告,让他们的生活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夏天看到村民们一张张期盼的脸,头一次真切地感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光荣和责任。
夏天和浩然回学校后把采访见闻整理出了一篇调查报告,交给了赵老师,赵老师看后非常赞许,并准备安排推荐给燕京日报作为内参发表。
赵老师后来告诉夏天,在把踩河新村作为调查线索前,其实自己已经去过一次,也产生了一些疑虑,这次夏天和浩然的调查报告,提供了足够的素材和事实,正好印证了他的想法。
赵老师希望夏天他们通过这次采访,更深刻地理解独立现场调查的重要性,
因为很多事情不能只看外表,也不能尽信人言,有时候外表艳若桃花,内里或许已经溃烂流脓,而有时候传言也许就是传言。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不一定非要当一个怀疑论者,但一定要有透过繁花似锦阅读人间沧桑的能力。
夏天通过新闻采访课的学习,觉得受益匪浅,许多年来,赵老师看似平常的相貌一直在夏天的脑海中如刀刻般清晰。
楼主 夏甲乙  发布于 2018-01-23 22:19:20 +0800 CST  

楼主:夏甲乙

字数:443

发表时间:2016-09-25 19: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2 12:19:41 +0800 CST

评论数:335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