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亲历、亲见、亲闻草根历史《绿荫深处是我家》全文上传

(正文)

1945年,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取得最后胜利,举国欢腾!首先是学校连放三天假,组织学生敲锣打鼓上街呼口号,搞宣传。我举着一面小红旗跟在队伍后面,和同学们一起大声呼喊: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满街都是人哪!一个个全都喜笑颜开,挤在街道两旁迎接我们,不一会鞭炮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来。劈劈啪啪、浓烟弥漫,让我激动万分----仿佛小日本是我自己亲手打垮的一样!学校组织学生为民众义务演戏。我独自一人跳的舞是《渔光曲》。这是我有生以来跳的第一支舞。当我穿上美丽的渔家姑娘服饰,在舞台上尽情飘荡时,真是得意极了。除此之外,我还和别的同学一起跳集体舞:《努力》。我们每人手里拿着一支童子军用的“棒棒枪”,一边整齐地朝前“刺杀”,一边威风凛凛地唱:

努力,努力,
努力向前走,走,走!
努力,努力,
打倒旧的,
努力,努力,
建设新的!
有事儿大家动手;
有福儿大家享受……

民众们一个个看得喜笑颜开,对我们赞口不绝。紧接着,学校对面的街上搭起了戏台,唱的是木偶戏。我十分喜欢那白色围幕上方的木偶人,它们一个个动作灵活、穿著美丽,就像真人一样。戏中有一个令我十分崇敬的武将,我知道他就是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大人们告诉我那轴戏的名字是“风波亭”,只是那个奸贼秦桧和它的老婆“长舌妇人”,令我十分讨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荆柯刺秦”、“专诸刺辽”等等,全都是英雄戏,让我既大开眼界,又深受教育。我一边看戏,一边在心里默默想着姐姐教过我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才深深体会到诗句里的悲壮淋漓!
婶婶更是十分高兴:抗战胜利了!她马上可以回到叔叔身边去了。她很快向学校提出辞职,准备尽快动身回重庆。抗战胜利之前住在我家的人早已陆陆续续走了:姨妈全家早就回到县城;“安徽佬”们也走了很久了;只有一队国民党正规军住的时间最长,他们大约是在1944年才走的。他们临走前,我就听见大人们高兴地说:战场上的形势对中国很有利了,日本鬼子快完蛋了。我听了也很高兴,心想:可恶的日本鬼子,早该死了!
军队里有一个随军的医官太太十分喜欢我,她的儿子名叫友生,年纪比我大不了多少,我没事时常常和他一起玩,这会听说他要走了,还真有点舍不得。医官太太也有点舍不得我,临走前满怀深情地给我做了一套漂亮的连衣裙,我一直穿到小得不能再穿了,还舍不得丢下。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2 19:14:15 +0800 CST  
(正文)

抗日战争进行过程中给我留下的直接印象极少,日本投降时我才七岁半。我只记得老师当时教我们唱的歌,许多歌词都和抗日有关,例如:“轰轰轰、炸炸炸,日本飞机我不怕,中国飞机飞上去,打下它们几百架。啦啦啦、啦啦啦。”等等。
那时确实有日本飞机不时从我们头上飞过,这时大人们一个个仰视天空神情紧张。我也跟着看,却紧张不起来。看的次数多了,有时反而觉得晴空下的银白色飞机亮亮的,有点好玩……童心无瑕、童言无忌。那时候我生活得很幸福,除了杀猪杀羊的惨叫让我不敢听外,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任何苦难。
只有一件事让我心惊胆颤:那就是听大人们说,日本鬼子抓住中国小孩以后,喜欢把刺刀穿进孩子的屁股眼里,然后举起来像舞龙灯一样哈哈大笑……
我蒙住双耳不敢再听下去了。我想象着那些可怜的孩子屁股上一定有很大的血窟窿,血窟窿里很多鲜血顺着长长的刀枪流淌下来,孩子身上染满了血,那些舞“龙灯”的日本人手上和身上一定也沾得有血。孩子们一定哭得声嘶力竭,拼命挥舞着双手乱踢着双脚,大哭大叫却没有人同情他们,更没有人能够救他们。我不知道那些日本鬼子还是不是人,简直无法相信这是真的——那肯定比杀猪还惨!

1946年,婶婶离开家,从陆路回到了重庆。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2 19:15:41 +0800 CST  
刚刚在“修改版”中看到一位网友的回复,我把它转过来

@ty_128293882 2017-05-12 13:50:20
虽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但是被你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你那一段段醉人的故事,能深切体会到你内心深处的的强大!致敬

-----------------------------
惊喜!此帖已经由于多种原因,使得页面、章节,乱七八糟,无法阅读了,没想到您还喜欢它,我已经专门开了新帖,欢迎光临支持

80岁沧海特别欢迎年轻人,中国是你们的,世界是你们的,羡慕你们,祝福你们!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2 23:24:32 +0800 CST  
(顶帖词)摘自[长篇]绿荫深处是我家(修改版)

网友夜微凉回复 时间2012-7
很遗憾今天才看到沧海奶奶的文字。好几处看得我眼睛湿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常常听祖母和堂伯母坐在一起说以前谁谁如何如何被批斗,最后上吊自尽的悲惨往事。那时我们还小,对这些都抱着听故事心,实属罪过。现在我的亲伯伯和姑妈都已经七八十多了,也说过文革的往事,和沧海奶奶叙述的是何等相似啊!感谢沧奶奶,让我再次认识这历史。祝沧海奶奶好!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2 23:32:13 +0800 CST  
@耿家强1 2017-05-13 06:47:36
海姐一下子不要更那么多,每天更一千至三千字,细水长流不好吗?
-----------------------------
谢谢老师提醒,不过:

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文)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凤)顿首。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3 07:33:57 +0800 CST  
@邹克纯 2017-05-13 09:23:00
这段描述十分生动,“千翻”一词尤为味儿浓。只是“千翻”属四川方言,其他地方多说为“调皮”,大姐还是加个注为好,让外省人都能为之会心一笑。
-----------------------------
谢谢兄弟提醒,不过当年我们那里的“千翻”一词,不仅仅是指“调皮”,其中还含有“搬弄是非”或者“惹是生非”等含义,正如我的“母亲”杨大姐教导我的:“姑娘家不要学起多嘴,大人们说话时,不准参言”----我实在不能准确诠释这“千翻”一词,只能说明;
培养“人才”必须先从娃娃抓起,我们小姑娘家就更苦了,清规戒律极多,不准这,不准那,只要稍有违犯就会被骂成是“千翻姑娘”。嘿嘿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3 10:05:45 +0800 CST  
@李春霆2014 2017-05-13 09:32:19
历史的见证。良知的解读。关注此文。
-----------------------------
热烈欢迎新朋友!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3 10:06:57 +0800 CST  
第6节 逃学
`

有一段时间家里只有三哥和我一起上学、一起玩。婶婶在县城出任校长,姐姐也在县城教书,二哥上了中学,我只好每天和三哥在一起。三哥比我年长四岁,高我两个年级。由于我俩年龄差距不大,相处的时间又长,在三个哥哥中他与我感情最深。三哥有许多朋友,玩得最好的是“对门院子”的几个男生,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叫杨秀,他见多识广、主意最多,自然成了我们这群孩子中的领头人,遇事总是他拿主意,大家都听他的。
从家里到学校要经过成片的油茶林,绿色的茶林就像无边的海洋,通往学校的路其实就是从这片海洋中穿过。茶树每年要开茶花、先结茶泡然后才结茶子。春天,藏在绿叶中的朵朵白色茶花就像夜空中颗颗硕大的繁星,美丽极了。肥壮的花蕊在花心中围成一个严密的圆圈,圈内盛满了香甜的花蜜,这是蜜蜂们忙碌的好时光,惹得从树下路过的孩子们谗涎欲滴,常常禁不住顺手掐断一颗空茎的小草作为吸管,学着蜜蜂的样子,把管子伸到花心里和它们争吸花蜜。
茶泡没有别的用途,只能供人们当水果吃。茶泡呈浅灰色,大的如萝卜,小的像桃子,外面是一层饱含水份的、极富弹性的外壳。外壳一般只有铜钱厚,里面则是很大很大的空洞。外壳的味道随它所依附的茶树不同而差别很大。茶泡不能储藏,只能现摘现吃。一旦茶泡成熟,任何人都可以随意采摘不受干涉。孩子们满山遍野到处乱跑,拼命找最大最好的,摘下来后吃不完的茶泡,就用事先准备好的细篾丝穿成串,然后再结成圈挂在脖子上带回家去吃。当一串又一串特大的“乒乓球项链”挂满胸前时,我们只好直着脖子,如果不被打翻在地,无论如何也低不下头来。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3 14:45:14 +0800 CST  
(正文)

也许最初是由于偶然原因,我们觉得离上课的时间还早,三哥和他的朋友们领着我,顺便溜进茶林摘了几回茶泡,而后急急忙忙赶到学校上课。
绿荫深处实在太诱人:爬上矮矮的茶树,找块树杈较密的地方半倚半躺,一边随手摘来美味的茶泡慢慢品尝,一边悠闲地休憩、乘凉、荡秋千;阳光从茂密的枝叶缝隙间穿射下来,阴凉的地上犹如洒满了许多亮晶晶的铜钱;蟋蟀在草丛里唱歌,召唤着男孩子们争相捕捉;未出穗的一种叫做“毛针”的野草,是女孩子们争着抽出来剥食的另一美餐……啊!绿色的茶林,童话般的世界,怎不叫人乐而忘返?如此多干几回,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最初只是迟到,后来由杨秀带头,干脆在茶林待上一整天,玩到别人放学了,我们跟着回家,一连几天,家里都没有察觉。
事情总有败露的一天,管家长工陈祥启,每逢赶场天都要上街来,学校就在街上。我和三哥要钱时就上街去找他,但他从来没有主动到学校找过我们。有一天,他不知为什么居然破例跑到学校去——一切真相大白。
那天,我和三哥像往日一样玩够了才回家,一进大门大叔就朝我们笑着说:“今天要倒霉!”我们自然明白发生什么事情了。妈妈严阵以待守在堂屋,手里拿着准备打人的板子,叫我俩给祖宗跪下,她说:“你们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打过你们,今天非打不可!”三哥可能真的有点吓着了,我却并不怎么害怕。我知道有三哥顶着,重罪轮不到我。我和三哥一齐跪下,一阵连问带训之后,要我们回答是不是错了?下次还敢不敢逃学?“错了,不敢再逃学了。”我和三哥齐声认错。果然,挨打的只是三哥,而且只是象征性地在屁股上抽了几板子。
从我们被叫进堂屋那一刻起,杨大姐就不时从厨房走出来观望,一边偷偷向我眨眼睛。我知道她是担心我受重罚,后来见母亲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她也就没有再出来了。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3 14:48:50 +0800 CST  
@议变岛 2017-05-13 17:53:15
小灰灰今年要结婚了啊
-----------------------------
我在那段自己记录的沉重历史中,一直是幸运者:土地改革时,我不但不是是地主分子,而且还是孩子,镇反运动没有涉及我的直系亲属,反右时,我是中学生,政策规定不在中学生中划右派,自然灾害时,我是国家干部,吃的是皇粮,尽管不够但不会饿死,文化大革命中,我不够资格当走资派,也不是什么造反派保皇派,选择了一身轻松的逍遥派,(噢,只是没有提到知青,因为那时候我更加幸运,我是两头不沾边,自己太老,孩子太小)我拥护中国共产党,在记录历史存在失误的同时,也如实记录了历史的功劳,诸如“值得珍惜的繁荣”“喜送公粮” “粮食三定”“初识春花”“一个母鸡的干部”“富裕之路”等等,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3 18:23:12 +0800 CST  
(正文)
家中有很多刻字的对联与横匾,大部分都是固定的取不下来。一次,三哥不知从哪里搬出来一大堆又轻便又讲究的木版对联,叫我帮着他把上面凹形笔画刷白,这些对联我大多数都不能完全读懂,特别是大客厅的老式屏床上方高高悬挂着一块十分讲究的大木板,上面全部都是些甲骨文一样稀奇古怪的字,在我眼里看来几乎和蚯蚓没有什么区别,家里的大人们也没有一个能够读懂,只有屏床旁边墙壁上悬挂的一付对联让我记忆犹新,
上联:田事可荒乎,任时局变更,终以服田为本务。
下联:学问无穷耳,欲修身齐家,总需中学植根基。
我明白上辈人的苦心,他们是在教育子孙任何情况下都要勤耕苦读,守住祖先的基业。

有一幅挂在母亲梳妆台上方的竹制短对联,我们也把它拿下来重新涂刷,
上联:万里声名班定远。
下联:百年富寿郭汾阳。
我和三哥都不知道谁是班定远,谁是郭汾阳。这回是母亲给我们解释:“班定远是班超,他出使西域有功受封定远侯。郭汾阳是郭子仪,他因为战功显赫成了富贵双全的人。”随后她又补充说:“你们以后只要认真读书,不再逃学了,将来也可以当上班定远和郭汾阳。”
我们真的没有再逃学了,一直认真读书,可惜都没有当上什么班定远和郭汾阳,倒是三哥后来成了真正的农民——终以服田为本务。

妈妈把大哥的未婚妻接来插班读书,比我高一年级,我们叫她仙姐。与仙姐同来插班的还有另一位表姐,她天真活泼,美丽大方又能歌善舞,她有一付夜莺般的好嗓子,唱起歌来真是余音绕樑。她又特别喜欢唱《夜莺之歌》,每当她唱起这首歌时,我真不知道夜莺是她还是她是夜莺,干脆喊她“夜莺姐”。

竹园前面有一个叫做“姚家坪”的小丘陵,半边是树林半边是草地,草地很平坦,那是我们儿时的另一乐园,又密又厚又干净的草地上,我们可以任意翻滚、跳跃、舞蹈或进行其他多种游戏。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和教书匠姐姐、准嫂嫂仙姐、夜莺表姐以及其他大人们去姚家坪乘凉,我唱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歌曲《绿荫深处是我家》边歌边舞:

白云飘,轻烟绕,
绿荫深处是我的家。
小桥啊,流水啊,
梦里的家园路迢迢……

夜莺表姐也引吭高歌,唱起了她最拿手的《乌水之滨》。那是一首成人歌曲,与抗战期间其他一些著名歌曲的情调一致,歌词很长,音域又广,我们根本唱不出来,她却唱得自然、婉转、荡气回肠:

乌水荡荡,流不尽的苍凉,
两岸高岗,野花寂寞地开放。
当月落乌啼,山中苗鼓敲碎了人的胸膛。
乌水,你的浪花在乱石中飞溅,
冲啊、冲啊,百折不回奔波向前闯,
从上古流到今朝,从深谷流向远方。
哭喊着人民忧郁,和人世忧伤。
风萧萧,乌水寒,
侧身东望,关阻山隔路茫茫。
我的心,我的爱,
一齐随着乌水,
流向大江之南,我热爱着的故乡。
乌水,你知道我的故乡被强盗侵占,
我在你的哭喊中,度过多少年痛苦时光,我爱乌水,我更爱我的故乡,
江南的田园,夜夜在我心头荡漾……

准嫂嫂仙姐也不落后,她唱的是《南海美人》

云茫茫,海茫茫,一片汪洋,
波荡漾,映夕阳,尽管乱晃,
南风和畅,吹得人儿暖洋洋,
南国春光,怎不叫人欢畅?
有时惆怅,有时烦闷而悲伤,
云海茫茫,海也茫茫,
恨,
也茫茫……


唱够了,跳累了,我们就平躺在草地上休息,尽情伸展四肢,把自己摆成一个个仰天的“大”字,任晚风在我们身上轻轻拂扫。
夜雾渐浓,群山退隐;天如穹庐,笼罩四方。早到的星星好奇地向我们眨着眼睛,我们顿觉天地居然如此广阔。

田野的青蛙,耳畔的蟋蟀,一改往昔的浅唱低吟,突然汇成千军万马般的庞大交响乐团,万物迅速与之共鸣。陡然间,一支气势宏伟的乐曲在天地之间回旋,在宇宙之中荡漾,充斥峡谷,穿透夜空,云水为之震怒,大地为之颤抖,雷霆万钧,风驰电击,气壮山河,势不可挡!

夜深了,我们携手回家。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4 18:37:26 +0800 CST  
@青梅煮酒话春秋 2017-05-14 21:28:00
有深度有内涵,值得阅读的好文!

-----------------------------
谢谢夸奖,先生才是我最佩服的人,您的大作,“参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清华简等史料……”令我望尘莫及,关于上述“三传”,我只是小时候听教书匠姐姐提到过书名,连书的样子都没有见到过---
不过关于聊斋志异,倒有一段笑话,我在初稿里面有记录,印制本中,由于考虑到它不但有自诩之嫌,还不利于突出“大我”,所以删去了,现在把它写下来,送给先生笑一笑吧---
最让姐姐吃惊的是我小学还没毕业时居然能捧着《聊斋志异》的原文本看得废寝忘食。她说那套书她都看不懂,她至今不解何故……
其实那套书不要说当时,就是现在我也不能完全读懂,窍门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懂的就懂,不能懂的随它去,反正不论采用哪种读法,都是“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哈哈!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4 22:38:07 +0800 CST  
@雪花与火花 2017-05-14 22:01:44
田事可荒乎,任时局变更,终以服田为本务。
学问无穷耳,欲修身齐家,总需中学植根基。
哈哈,好联,曰耕曰读,中国人农耕社会的两大支柱!
-----------------------------
谢谢点评!不过,五千年农耕文化,应该采取哪一种方式蜕变,才能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而不是负面的影响,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永远探讨、争论的话题,,,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5 07:02:23 +0800 CST  

第三章 翻覆

第1节 山雨欲来

(一)抓兵

当时的国民党实在太腐败,蒋家王朝注定要灭亡!在此我只能记下儿时亲眼所见的几件主要事:
国民党的兵是抓去的,不是自己愿意去的。一次,妈妈请了一个篾匠来做短工,编制些凉蓆、晒蓆、簸箕等竹制家具。这个篾匠手艺极好,他编出来的凉蓆不但图案精美,而且每张蓆子花纹各不相同,就连他编出来的簸箕,园园的边上都缀满蔑丝穿成的小花朵。他每次来我们家都要连续工作很长时间,包揽了我家全部的篾工活,我们全家人都很敬重他。这次他一来,就给我和三哥各编了一个竹烘笼,我们每天提着它上学,又暖和又好看。我和三哥十分喜欢这位篾匠。他也喜欢我们,常常一边工作,一边天南地北给我们讲故事,我们称他庹师傅。
有一天我们刚刚放学回家,突然看见两个背着长枪的便衣兵走进大门来,不由分说拿起绳索就往篾匠身上套,边捆边扯起往外走。我们知道这是抓兵的来了,篾匠回过头来用求助的眼光看着妈妈,妈妈上前说了几句好话但并不管用,除了同情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
这些兵不敢抓我们家的长工,因为隔壁五哥是乡长,但短工则不受保护。
篾匠平时给我母亲留下的印象极好,因为他不但手艺精湛,为人也朴实。母亲想救他又很为难,毕竟是要去开口求别人的事,自己不一定有这么大的面子,实在拿不定主意。第三天清早,我和三哥正在院子里玩,一抬头突然看见庹师傅惊惶未定地站在我们面前。我俩心中一喜,响亮地叫了一声“庹师傅!”庹师傅立即摇手示意我们别出声,神色严肃地叮嘱我们不要向任何人讲他回来了。母亲闻声走出来和庹师傅说了几句话,这时我们才知道庹师傅是逃出来的。他趁人不注意时偷偷跑掉。我们听了以后着实替他高兴,十分佩服他的机智和勇敢。妈妈问他现在作何打算,他说:“我这一跑,他们肯定会四处捉拿,最不安全的地方是我自己家里。我又没有别的地方好去,想想还是回到这里来安全点。”母亲一时没了主意。
这时,杨大姐在旁边插话说:“干脆把他的工作地点搬到大叔家的楼上去,那里紧靠大门,有什么动静好早点想办法。”妈妈立即和大叔商量,大叔不但完全同意,还主动提出自己再给篾匠安排点工作,好让他多干些时间。虽然如此,大家还是为这位篾匠担心,生怕再出事。但一连过了好些天都不见任何动静,也就渐渐安下心来。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5 07:19:22 +0800 CST  
(正文)
事情并未如此了结。一天,又有两个扛枪的兵走进大门来,机智的大叔老远就高声“迎接”:“两位老总辛苦了,今天来有何贵干呀?”——当然,他是在给楼上的篾匠报信。两位老总二话不说就满屋搜查。经大叔再三追问,他们只简单回答:“找篾匠。”大叔陪着笑脸应付:“篾匠不在我家了,被你们抓走了,我家的晒蓆只编完一半,还没有找到人来收工呢。”
扛枪人上了大叔家的楼,我们都替篾匠捏一把汗,认为他这下肯定躲不过了。谁知过了不多久,两个兵竟然没事一样走下楼来,二话没说就往回走了。

这真是奇迹。等到确定那两个兵已走远了不可能再回来时,大叔才跑上楼去看,只见地上留着未做完的篾工活,篾匠本人却不见踪影。大叔料定他还藏在楼上,告诉他兵已走远了,叫他出来。篾匠从屋顶的横梁背后跳了下来——原来他听见大叔的暗示后,机智地翻上楼顶去了。我们十分佩服他的机智勇敢,当他讲述这个过程时,我看见他坐在大叔家的火坑边,一边拍着肩膀上厚厚的灰尘,一边惊魂未定地和大家说话,旁边围着的人都替他高兴。此后那两个兵没有再来,篾匠十分侥幸地躲过这一劫。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5 07:22:44 +0800 CST  

(顶帖词)

网友东xiaodong 回复时间:2013-09-17
好东西,真正的好东西。不矫揉造作,不大而全的口号宣传,全是真心、真情、真内容的点点回忆。让我等在细细品读中,了解了上一代人的生活风情。此书应该出版发行,一是为了大多数可以阅读,体悟。二是应该有部分史料价值存在。好东西!祝福楼主身体健康!!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5 14:11:41 +0800 CST  
(正文)

偷偷跑掉的兵叫逃兵,逃兵一旦被抓回去就会被枪毙。没有逃得掉的兵,过的日子也很惨,我只亲眼见到过两件事:
家里平时要养很多条猪,猪圈旁边放着一排排大木桶,桶里装满了贮存的猪食。其中有煮酒后留下来的酒糟,这些煮熟后的包谷外表十分好看,一旦成为酒糟后就根本无法吃,只有拿来喂猪。但一有国民党的军队驻扎在我家,有些兵就常常跑到猪圈旁偷着抓酒糟吃。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兵从猪圈边跑出来,一边拼命把手里的酒糟往嘴里塞,一边拼命往前跑。因为背后跟着一个当官的拿着大棒在追着他,一棒接一棒地狠狠打……

我问妈妈:“这些兵为什么要去抓酒糟吃?”
“他们吃不饱,饿。”
“为什么吃不饱?”我不懂,再问。
“当官的把钱克扣了,当兵的就吃不饱。”
“那为什么抓了我家的酒糟吃,你都舍得让他们吃,他的官反而要打他?”
母亲没有回答我,她也实在回答不出来,但这个问题我不但当时不明白,就是活了一辈子也没有搞懂。只不过大叔倒是曾经说过一句话:
“现在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家确实太困难,听说上面有位大官曾经下命令:士兵们只能吃够,不能吃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6 07:28:41 +0800 CST  
(正文)
喂猪是杨大姐的专职之一,这些酒糟自然也归她保管、使用。一天,我正在厨房吃中午饭,还没等我放下碗筷,杨大姐就对我说:“吃完饭不要跑远了,一会帮我做点事,但要等我把厨房收拾好了才行。”我不知她到底有什么事,也无法估计她什麽时候能把厨房收拾完,吃完饭后干脆找本书坐在厨房看,以便随时听候调遣。不一会,她拿出一叠裁成方块的厚纸,叫我到猪圈边去帮她把酒糟包成许多小包。我十分奇怪地问:“包来做什么?”
“那些兵饿慌了,来抓酒糟吃,一旦被当官的看见了就要挨打,这些兵实在太可怜了。我干脆把酒糟包成小包,分批放在箩筐里,好让他们拿起就走,躲在一边去吃,免得被当官的看见……”。
我遵命帮着她包,包好后由她去处理。不过这样一来,杨大姐倒是为那些兵做了件好事,只是酒糟不够喂猪了,妈妈只好安排人多煮些红薯叶补充。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6 07:29:43 +0800 CST  
(正文)

有一天,学校里突然走进来许多穿黄衣服的兵,不少兵一进来就唉呀哎呀地直呻吟,睡在地上不起来,样子痛苦极了。我见了很害怕,悄悄问三哥:这些兵怎么了?三哥轻轻说:“是伤兵。”
我想,这些兵真可怜,他们的官肯定会让他们好好休息一下的。谁知还没等我想清楚,突然看见一个正在坐着准备吃东西的“兵”解下腰间的宽皮带,无缘无故狠狠地朝一个睡在他面前呻吟的伤兵打去,那个伤兵起初还呻唤几声,后来连呻唤的声音都听不到了。我当时觉得又难过又气愤。我不知道那个伤兵为什么会挨打,我亲眼看到他被打之前动都没有动一下,话也没有说一句。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6 07:31:31 +0800 CST  
(正文)

国民党的兵下乡来,大姑娘小媳妇都吓得四处躲藏。我们小姑娘去上学,大人也是提心吊胆,一再叮咛我们要小心,不要和大兵说话,弄得我们害怕极了,每次见到有兵过路,都是直到进了学校门,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至于苛捐杂税那更是不得了,不过这些事该我母亲倒霉不关我的事。我只记得她为此整日愁眉苦脸、叫苦连天,一笔款子没有凑齐,第二笔款子又来了。母亲把这些派款条和收条攒集起来,装了整整两个大木盒——可怜的母亲,她也觉得冤!糊涂的母亲,她居然梦想着有一天会有人为她作主,至少替她说句公道话……

楼主 沧海凤舞  发布于 2017-05-16 07:32:27 +0800 CST  

楼主:沧海凤舞

字数:1563

发表时间:2017-05-02 08: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21 17:02:55 +0800 CST

评论数:33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