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道》20年9月修改 原子电著 天下为书者 谁人自以为错?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世界上有两种人可能成为天才:一种是不学之人,另一种是万学之人。所谓以不学通万学、以万学入无学 ,怎么解释?举个例子:

很多人练了一辈子武术到头来还打不过一个街头混混;这个混混就是“不学无术”之人。而把武术学到这种地步的人一生被武术的形式所困扰、被套路所牵制,终究领悟不到其中的奥妙。

霍元甲的迷踪拳无门无派,没有形式、博取各家之长,他是万学之人;一代宗师的终极成就是“无形”两个字,从“有形”到“无形”,即以万学入无学。

老子曰:“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意思指一个人学的越多懂得道理就越少、就越迷茫,当迷茫到极限的时候才会豁然开朗。

当今医学之发达,细化到人体的每个部位,这么一个庞大的医学系统必然需要庞大的医学人群来维持,以至于管细胞的只懂得细胞、管细菌的只懂得细菌、管胃的不懂得脾脏,他们为了学医而学医,他们研究医学的时候忽略了怎么给人治病、以及怎样使人不生病。

人们似乎很乐于争论中西医的功过对错,这显然是武术的门派之争;世界上最高明的医学应该是无门无派的医学,真正的医学是能治病的医学,而不是过度的依赖检查与指标。

然而“医上有医”,所谓下医治已病 中医治欲病 上医治未病 ,上医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让人生病。 上医成于无形,无门无派,连门都没有何来的槛?任何人都有成为上医的可能。

病有病症之分,症是表象病是内因、症是指标病是根灶,病是因症是果。一堆检查下来数据在完善也终究是指标,找不到根因都是无济于事。

科学界泰斗爱因斯坦说: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根基;我们能否理解成:一切背离哲学的科学都是伪科学?

其实哲学与科学并不矛盾、西学与中学亦无界限、中医与西医本无冲突,倘若不极端的区分且能适可的认知,医学的高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反而求之、其出必应。以哲学解析科学,以科学反验哲学。本书通俗易懂, “不学无术 无门无派 成于无形” -----必定能给读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目录

 人的生命是一直与欲望相搏的过程
 生命的能量与社会教育息息相关
第一篇:控制系统
 大脑与心脏谁控制谁?
 大脑只能产生智谋,心才具灵气
 革命性的概念
 眼睛是大脑的发电机
 开拓性的解释做梦和梦游

金字塔第五层
第二篇: 脏腑篇
 心肺

 以血养肉 血离肉死
 生命第一要素
 空气是人体的解药
 心脑血管病的起因
 奇妙的心脏
 为什么有冠心病而没有冠肝病冠胃病?

 肝肾

 什么是癌症
 尿毒症不是癌症

 胃肠胆胰

 如果胰液是肥皂水的话那胆汁是洗衣粉
 美味是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 何谓味道?
 何谓热性食物?

第三篇:细胞篇
 白血病的诱因

 人体的常见病

 行走的细胞
 行走的水袋
 奇妙的嘴唇
 百病第一大杀手:血糖
 人类的生长机制面临着进化与变异
 高血糖的防与治

金字塔第六层
第四篇 精微物质
 天下雄雌皆为假象(一)
 再论人体的控制系统
 核能无处不在
 人体的驱动电源“atp”
 天下雄雌皆为假象(二)

第五篇 量道
 道文化的起源
 简论周易
 老子之道:中国式相对论
 老子的极端之道
 孔子的中庸收获之道
 孔子与老子之间的笔墨之斗
 道之归零
 能量守恒之根源
 进步与倒退


金字塔第七层
第六篇 量道(二)
 新中庸理论
 量化中庸

 道的应用

 养生之道
 修行之道
 辟谷之道

第七篇 人心
 动态的情绪
 七情六欲 五味五色 五音六觉
 精魄神魂
 本心

金字塔第八层
第八篇 中医之本
 解密经络
 循经感传
 针灸之道
 核中之核
 小结
第九篇 用药之道





第十篇 虚拟的病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31:50 +0800 CST  
 我们先用童年的模式天真的思考一下
1. 为什么人在疼痛时会下意识的用手捂住?
2. 为什么人在沉思时喜欢用手抵在脑门上?
3. 为什么初生婴儿总喜欢趴着,而人走之时总是四脚朝天?
4. 人类为什么会做梦?
5. 为什么眼睛可睁可闭,耳朵却不能关闭?
6. 为什么人都有“两面性”人性的两面源自何由?
7. 为什么癌症总发于五藏七窍而非筋肉四肢?
8. 为什么婴儿吃的动母奶而大人不行?
9. 为什么头顶要生发,眼眶要生眉?
10. 为什么瞎子要比聋子聪明的多?
在身边,基本上瞎子都比常人更聪明,而聋子通常都让人心生讨厌;其实闭上眼睛 心里是雪亮的,但堵起耳朵 心才会麻木。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36:13 +0800 CST  
 人的生命是一直与欲望相搏的过程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37:05 +0800 CST  
 0-1岁 初生婴儿阶段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没有别的需求,也毫无克制力,A与B基本平衡。
 1-5岁 初级孩童阶段有了一点点眼欲,表现在看到别人吃什么自己也要吃,眼睛经不起诱惑,对新鲜世界还比较陌生,需要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耍,自然而然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脑处在空白阶段能玩一些简单的玩具、不太明白大人的话、除了眼睛之外其它的器官对外界没有太多感知能力。克制力来自对陌生世界自然的恐惧感和对大人的害怕,使其敢为又不敢为,这个阶段A与B基本平衡。
 5-10岁 快乐的童年期玩伴更显得重要、有时候还会花钱“买”人玩,大脑开始有一点新的想法,女孩子逐渐的爱漂亮打扮了、男孩子喜欢上各种以前驾驭不了的有难度的玩具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可爱的,父母心疼骨肉会尽力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同时对孩子的调皮加以斥责遏制。欲望来自于顽皮,克制力来自本身的恐惧与父母的施压,这个阶段A与B基本保持平衡。
 10-15岁 “后童年时期”除了耍之外”对、吃、穿、住、用、行都开始有要求了。在初涉社交的氛围下产生了比较、有了嫌贫爱富的想法;人生在世看到别人的拥有谁不动心?何况还未涉世的小孩。没有比较哪来的贵贱高低?社交刚开始现实的残酷就随之萌芽了,不平等因子刻入他们心灵的深处,这个阶段欲望的成长高于克制力的形成,A与B形成小幅落差,A>B,逐渐进入青春叛逆期。
 15-25岁 欲望与交际是同步的,上帝让你感受到美好的同时也会折磨你的内心 。这个阶段孩童的稚气挥然而去,认为自己长大了凡事总想着独立,不甘心出生的普通,都渴望有个不普通的前程。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39:21 +0800 CST  
可谓:
血气方刚步入少年时,
自命清高踏上人生路,
傲世轻物唯独我劲强,
眼高手低且伴多磨难。
受不了言语的刺激还处处需要来自外界的尊重,不知道天高地厚还不把任何人任何事放在眼里。用“我欲天公试比高”来形容不为过,欲望达到人生的顶峰、克制力还停留在上一个阶段,A与B形成很大的落差,15-20岁是人生第一个不平衡的阶段。相对来说西方的青少年教育要“聪明”一些,他们强调父母的财富、家庭背景与孩子没有任何关系,他们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出生在哪个家庭都一样、将来都要靠个人的奋斗,于是没有比较就不产生高低贵贱,西方的青少年是快乐的。
 25-35岁 人是一种善于思考的动物,经历了第一个失衡的过程其本能反应会进行自我调节,一个人的身体成长健全了相当于一台刚出厂的待磨合发动机。发动机磨合的是机体而人磨合的是精神,所谓“三十而立”、磨成了则立、磨不成则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与否跟从事哪种行业关系不大而在于三十能不能而立。而立是对叛逆的重新洗牌,是欲望和克制力的高位盘整,是人生最精彩的阶段,是生命最旺盛的时期。这个时候从平等环境走过来的西方青少年反而迷茫了,他们发现单靠个人的努力并不能改变自我的阶层,人的命运跟家庭背景不无关联;以前是社会欺骗了他们,现在要重新认识这个社会,西方人在这个阶段会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西方教育的功效相当于把青少年的叛逆期转移一部分到中年来;而中国人一开始就把真相告诉了孩子。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40:48 +0800 CST  
 35-50岁 所谓四十而不惑,人到中年酸甜苦乐、尔虞我诈都经历过来了,自觉什么都明白,什么都能看透似的。年少时的冲动不复存在,年轻时代的伟大目标也渐渐遗忘。很多人操劳于家庭为生计而活着,中年人刻意放弃了很多的欲望且修炼成强大克制力,能量开始倒置B>A ,中年是事业的顶峰却是生命的下坡。
 50-65岁 欲望与克制力两条趋势线的剪刀差越来越大,一条向天上去、一条朝地平线来;两种能量之差让人丧失了许多生命的动力。这个阶段的人身体老了,心也老了;所谓“五十知天命”,一切都认命了。
 65岁以后 退休养老、检查身体、买保健品、怕病畏死;宠爱子孙、操心子女。活着的唯一动力是“不想死”。欲望的能量只剩下那么一丁点, 在强大的克制力之下形成压力差,生命的动力难以延续,似乎只有孙辈能给其带来一些快乐。他们寄厚望于孙,看到香火的“生”即想到自己的死。所谓“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一生一死即阴阳循环、天道轮回,人生直到毫无欲望之时即是生命的终点。

再看人一生的欲望趋势线是一个中间鼓两头尖的抛物线,人的一生 “生于平淡、长于波澜、死于平淡”。克制力趋势线是个从无到有到顶的攀登线路,人的一生都在攀爬这条线直到顶峰即是终点,克制力是一条让人活得很累的线路。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42:09 +0800 CST  
 庄子曰: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42:58 +0800 CST  
一个人如果放纵无度、肆无忌惮或者自我膨胀到一定地步而不具备应有的自我制约能力,即使不自灭老天终究也会收走他。
一个人如果过度的克制自己、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他的精神迟早要出问题。
所谓“天才都是接近神经病的”,那是天才在做着不寻常的事情,顶着外界不认同的压力,天才总是临界于精神病的边缘,而又始终保持不过界,天才的伟大在于把欲望与克制力的高度发挥到了极致并且能保持平衡。
人的一生是与欲望相搏的过程,“不死者无死之地”,死之地就是克制力趋势线与欲望趋势线形成的剪刀差,如果使两条线保持同步且可寿而久之。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验证:
○1 民间有一种人叫“老来小”,意指活到老反而变小了,返老还童的意思。年纪老了性情反而跟小孩差不多、所作所为趋向幼稚,欲望与克制力都在低水平线,这种人的晚年是快乐而有趣味的。
○2 另一种人就是到了70多岁了还像年轻人一样的激情四射、意气风发,欲望与克制力同步在人生最高水平线,所谓大器晚成哉。晚年的激情会调动出身体内部所有的潜在能量,让生命焕发青春。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44:50 +0800 CST  
 生命的能量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
中国人教育小孩要求他们从小“少年立志”将来能成龙成凤。以至于人人都不想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能尽快的出人头地、做大事、赚大钱,进而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欲望。于是“少年老成”了,成熟懂事的背面是循规蹈矩,循规蹈矩的副作用是压抑与痛苦。这种不自然的能量会让人在中年付出代价,生命的能量人为的向前转移,该少的时候却多了,该有的时候却没了,犹如打了催熟剂的西瓜。
人之为事,大致分两种;一种人在开始就投入太多的成本及精力,结果十有八九厌而弃之;正如是:趁兴而去,败兴而归;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若不趁兴,何来败兴?若无抱希望,何来失望?趁多少“兴”,必败多少“兴”来对冲;希几分“望”必失几分“望”来对冲;正负为零才以结束事物的进程。“一了百了”是最后的决断,是意识的释放与解脱,百分之百放弃方以了结百乱千纷。另一种人则以平常心去做一件事,没有太多期待,亦无甚失望,虽有劳烦之苦,也有收获之乐,不至于“了结”为事方以持久;或有误打误撞做成一件事,却反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果,未觉付出,但得意外收获,人生之幸事哉。
“因兴趣而做事”是否伪论?无兴趣又怎能启动事物之道?兴趣太大是否有可持续性?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45:29 +0800 CST  
为了弥补自己童年的贫苦,父辈们竭尽所能的让儿女到处见世面,实际上孩子的思维多是通过眼睛的“看”而创造的,看的越多欲望越多,欲望越不能实现就越生迷茫。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意思是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不探外窗方真懂天道;走的地方越多反而懂得道理越少。天道是天下所有的道理,“见多”并不能“识广”,世间万物皆有一定的规律,你若领会了其间规律,何须到处游走?何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类最缺乏的是反思而不是见识。
是否可以把欲望刻意的向后半生推延?以缩小两种能量的剪刀差。比如给孩子营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多一些“傻笨”、少一些“精明”;多一些顽皮、少一些“上进”。让他们长大后再去努力,让他们晚一点成熟,让他们到老了也愿意奋斗。
青少年叛逆是人性使然、与社会教育不无关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岂是家庭说教能改变的?既如此何必怨天尤人、寻恨求悔?不如顺其自然不为而为、不言而教,让他们吃点苦受些历练,自然可以长大成材。
中国人特别强调孝道,如果谁不孝顺会被千人指骂,“孝”捆绑了道德,好像特别孝顺也很有面子。于是一些老人被子女强制“孝顺”了,孝的失去了动力,失去了自由。过度的孝顺阻碍了老年人发挥人生残余价值。过分的干涉等于让老人等死,一生捆绑在家庭而死于家庭压力,死于对子孙的操心。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46:11 +0800 CST  
人类从不惧怕复杂 而常迷于简单

为何“自古天才出少年”?其实很多人在少年的时候都有过天才的基因,然而人从出世,学则被庸俗埋没、死于结果,不学、则被社会埋没、死于开始,天才只能生于夹缝。学了太多的东西最后发现都是表象、或是垃圾,直到总结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才不为任何外界因素动摇。如太极入无极,最后大器晚成哉。
如此不必惋惜!这不过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而已,不光体现在人,而且体现在事,体现在行业、在学术等等所有。
有一个词语叫“关键”,是由“关楗”演变而来,本义是门栓、门销子,开关门之楗也! 医学的大门也曾有一把“关楗”,医术发展的一开始就已打开过,只是从来无人进去探索。如今的医学已经细致到了细胞、分子了,美其名曰:“生命科学”这几乎已经是组成人体的最基本元素了,然而治病的技艺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将来即使再细分到原子、电子、夸克的范畴,又能如何?医学的发展离那扇大门越来越远。医学的历史必将进入转折期,事物发展到这个阶段会有很多人来总结历史,来总结这门学术,而此书不过是起了个头。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46:53 +0800 CST  
第一篇 控制系统
 大脑与心脏谁控制谁?
口者 心之门户,心者神之主也;
为什么叫“心神不宁”而不叫“脑神不宁”?
为什么叫“心力憔悴”而不叫“脑力憔悴”?
为什么叫“心无旁骛”而不叫“脑无旁骛”?
为什么叫“心灵”而不叫“脑灵”?
为什么叫“心情”而不叫“脑情”?
为什么叫“心态”而不叫“脑态”?
人在遇到大事的时候会心慌而不是脑慌,事情解决之后人才会“安心”而不是“安脑”。人在人做决定的时候是“心甘情愿”而不是“脑甘情愿”,失败之后“心灰意冷”而不是“脑灰意冷”。有人心善有人心不善,心善的人叫有良心、心不善的人叫没良心;善恶之别究竟在于大脑还是心脏?

如图:与大脑互动的器官分类。
□1 眼、鼻、嘴、舌、脸、四肢这一类可接收大脑的指令信号,可向大脑灵敏的反馈信息,与大脑双向互动。
□2 肺 可接收大脑的指令,可反馈信息、疼痛神经不敏感,与大脑双向互动。
□3 肝、肾、脾、胃、肠、胆、膀胱、前列腺、卵巢这一类位于下腹腔的器官不受大脑控制,有迟钝的疼痛神经, 与大脑单向联动。
□4 耳、生殖器不受大脑控制,但有灵敏的反馈神经,与大脑单向联动。
□5 心脏有独立的控制系统,不但不受大脑控制而且可以影响大脑,大脑对心脏有敏感知觉。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47:25 +0800 CST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7 10:48:40 +0800 CST  
看、闻、吃、品、传送表情、从事劳动;是人类用于生产、生活、交流的必要方式。第□1 类五官七窍四肢是与大脑双向互动的必备工具。为了避免有毒气体或者潜水的需要,作为一个一辈子都不能停止工作的器官,肺是可以短暂的受大脑控制的。
仅仅在生活方面大脑已经够累了,为了减少大脑的负担第□3类(下腹腔器官)脱离大脑的控制自行运转。第□4类器官(耳朵)要保持24小时待机不能关闭,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也能通过耳朵来叫醒大脑,严格的说,耳朵不属于大脑管辖,仅提供声音信息给大脑,是强制性单向输入器官。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8 10:16:24 +0800 CST  
通信业无论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光、电、磁三种载体,任何控制系统、仪器设备的信息传输无非是光纤、电信号、磁波,生物体内的通信也不例外。人体内充满了电子,大脑的指令不可能凭空发出,总有一个媒介在起传导作用。例如大脑需要手去拿一件东西他会发出一种有线电信号通过神经传导给手并且同时发信号让眼睛全程监督,如果出了差错立马会反馈给大脑,其间的你来我往都离不开电子的运动。
消耗电能最多的组织不仅有大脑还有心脏,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靠电子脉冲来启动,这里的电子脉冲颇有火花塞的意思。心脏能连续跳动一辈子也不停歇不可能单凭肌肉的能量在起作用,或许有电子启动化学燃料在做功,启动心跳的脉冲电子能量极强、绝对高于大脑的电场,以致轻松的干扰大脑的电磁场。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8 18:13:01 +0800 CST  
 比如:“恼羞成怒”,耳朵听到一句难听话,首先是心里不舒服、心跳加速,接着会表现在脸上。这时候大脑说:“算了、别当回事”但是不起作用,脸还是绷着;只有回到家静下心的时候,脸才会放松下来。
 又如:“喜形于色”,遇到好事心理美滋滋的、心脏兴奋的扑通扑通的,掩饰不住的喜悦从脸上就能看出来。明明想隐藏住表情大脑却做不到。

不管是喜是怒,都不是大脑说了算的,而是完全由心脏来掌控,似乎心脏是身体的另一半,是人性的另一面,是自己的敌人。所谓“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一个是团长,一个是政委,一个主打,一个主拦,人性之两面既斗争亦合作,如果相处的好军队能常胜不败,如果处的不好,分崩离析是迟早的事。
千年古话都讲:“心里藏的住事”而不是“脑里藏事”;藏的住的人要么钝化事情本身,要么强行隐藏最后反憋出毛病来。一个真正“心大”的人是看的透、想的通的明白人,是一种自然的修为,而非强而行之。
可以确定的说:大脑控制不了心脏,但心脏可以影响大脑;一个有本事的人厉害的是心而不是脑。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8 19:11:32 +0800 CST  
 大脑只能产生智谋,心才具灵气。

与心脏密切相关的还有两个器官:耳朵与生殖器。所有“内心”的感受都是侧重于“听”、辅助于“看”。例如:一个人怒气冲冲、骂骂咧咧的朝你走来,如果你闭上眼睛单听到骂声心里照样不舒服;但是堵上耳朵只看到影像心里就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再如:看电视的时关掉声音是枯燥无味的,闭上眼睛用耳朵听就有意思的多。这就好比瞎子与聋子,瞎子的聪明一点儿也不逊于常人,聋子就笨的多了。
遇到惊吓时胆小的人可以选择闭上眼睛,但是耳朵别无选择,如果说耳朵是心脏的传感器生殖器又是什么?生殖器可以让人“花心”,可以令人“心花怒放”,简直是个大坏蛋。心、耳、生殖器三者的关系亲密的很,好像不拿大脑当回事,只是借个道而已,从大脑处绕个弯就扯到一起去了。
在感官能力上耳朵比眼睛强多了,得罪人的是语言,聪明人懂得“沉默为金”,可以说耳朵直通心脏,语言直接生成情绪。情绪有制造必有释放,语言有输入必有输出,被刺耳的语言激怒后必还以更刺耳的语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愈演愈烈,每一次行为与反馈都会激发更高的势态,直致高潮、消停。这是一种运动趋势,是道(参考后文:量道篇)的一种表现,吵架是快速运动的“道”,快生快起,快息快灭。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8 20:00:38 +0800 CST  
而眼睛收获的影像信息需要预先经过大脑的处理,没有人用单纯的动作制造画面来吵架,用语言吵架连动物也不例外,语言越丰富的物种吵架越精彩。吵架没有赢家,因为输入输出机制不一样,骂出去的话为众人所知,而生成情绪局限在被针对的人,信息单向运动有去无回,有驱动但没有反馈,只能驱动对方生成情绪,反过来说只能受到对方的辱骂而不能自己侮辱自己,因此双方总觉得自己吃亏,结局是双方都是输家。嗓门高、语言泼的总占上风,算是输出对输入的压制,吵架的高潮就是单纯的压制,没有道理可讲,吵到疯狂时往往越劝越难平息,劝架这种角色是否要审时度势?
此处必要预埋一个概念:信息是公共的,而情绪是自己的、个体、私有的;人类的七情六欲、意识思维中隶属于公共的似乎只有信息一项;因此也有“私欲、私情”之说,但无“公欲、公情”之说;大千信息中夹杂私情私欲在所难免,但唯有公共化的信息才是最平淡的,而平淡才可靠。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19 13:55:25 +0800 CST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过度相信眼睛而忽略了耳朵。在课堂上学生们总是注重黑板上的文字而忽略老师所言,是老师讲的不生动还是学生自身的聆听障碍?初入社会依旧不识他人心,与人交流并不能领会对方的话意,也是他人不善表达?即便活了一辈子真正“善解人意”的人不过少之又少。
眼睛过度的开发让人习惯性的以貌取人,说什么“相由心生”,试想每个人的内心如果都写在自己的脸上,人类还存在智商吗?就连小孩都懂得隐藏目的何况大人?如果“象”真的由心生那人就笨的不叫人了,故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性的另一面是你无法想象的。眼睛喜欢漂亮的东西,人在看风景、看新鲜事物的时候眼睛总是牵着大脑的鼻子使其想入非非。色诱、英雄难过美人关,况且常人?大诱至色、小诱至物,有时一个小小的物件就能收买你。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20 11:13:42 +0800 CST  
又云“既有障眼法,也有障耳法,何须言其高低?”如果所视为假象,但其画面真实,何易于辨别?而声音本身就是虚拟的,其信息的制造无需成本,只要动动嘴皮子即可,辨其真假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区别在于水平的高低。常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心里是雪亮的;堵上耳朵心才会麻木。
所谓“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智以愚为根”,只有少才能体现高贵,作为多数的下贱只能为高贵奠基;只有少才能体现智,只有超越多数人才配叫慧;智慧意味着少数、愚蠢意味着多数,人性金字塔万古不变。谁不懂得用眼睛去分辨真假?谁人都是聪明人?
楼主 原子电2  发布于 2020-09-20 11:24:41 +0800 CST  

楼主:原子电2

字数:20838

发表时间:2020-09-17 18:31:5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30 09:29:23 +0800 CST

评论数:6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