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不羁》那些年哪些人那样想那样说那样做……

(续   前)

“是很危险,当时紧张得来没有想到这些,就一个想法,赶紧爬。后来才感到特别后怕,一身冷汗嗖嗖冒。还好,算我命大。”吴能回忆起仍嘘了一口气。

“一次算你命大,二次、三次呢?你还能次次命大不成?老吴,心志也苦得差不多了,筋骨也劳得差不多了,赶紧换个地方吧。”

“你说得有道理,方二也劝过我,我也在琢磨这事。”

吴能打算离开,还来自两个舅舅的劝告。老李骨头被砸断,吴能找到二舅帮忙,二舅说没得问题,对老李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一百天后,我包你下地走路,不留残疾。”老李千恩万谢,他也晓得严二舅的名声。回头他对吴能说:

“狗日的,太凶险!伤好后,我不再去挖煤,还是回生产队挖地靠实点。家头的婆娘娃儿一大家子人还要靠我,回去虽说少吃几口,心头也踏实点。吴能,那天要不是有你们几个,我这条小命就没了。我劝你也别干了哇。你们城头人还不至于锅儿吊起甩吧,还吃得起饭吧?别再干这个。跟老子说不定哪天就埋在里头哇,你们的命比我们值钱哇!”

吴能想谁的命都值钱,亲身经历让他也体会到,生与死有时就是瞬间的事情。

这事吴能瞒着父母,却瞒不过二舅、三舅。
二舅从老李口里晓得吴能差点也出事,叫吴能别干了。三舅自然更不用说,他们那些管理人员,一听说要停工几天修复洞子,就明白是咋回事,都庆幸没出人命。其中数吴能三舅吓得最厉害,吴能要出了事,他跟老吴家没法交待。

他对吴能说:“当初我就不同意你到鸡窝煤来。你硬要说体验体验,我想男人经历点事也好,就同意。你也干这样久了,体验得差不多了。跟你说句心里话,当初我跟你妈拍胸脯打了包票的,包你没事。现在可不行,真要有点事,我咋个跟你妈交待?”

吴能点点头,其实心比他三舅还要后怕。他也想明白,另外要有路走,就不再去鸡窝煤。

(第211章   煤窑遇险    完)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13 16:30:42 +0800 CST  
第212章  几人欢喜几人忧

3月下旬,李轼结束了在机械厂工地的活路。吴能还在那个小煤窑,但已经去得不勤了。方二还在学他的手艺。就是方二去约李轼看望马兹青的第二天,这几位又在茶馆碰面,钟益生已不在场了。

钟益生前一阵已经走了,到他父母那方去上班。年初钟益生父母催他去,他原来有一点犹豫,说渡口那个地方也是很荒凉的,厂矿所在地跟农村差不多,到了那里没有朋友们会很孤单。

他把这想法跟李轼说,结果不等李轼开口,先被吴能数落一顿:

“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这一去,第一,就是国家的正式员工,身分立马就不一样了。光明的大路就摆在你面前。第二,一上班就可以按月领工资,另外中央企业的劳保福利也很好。生活状况马上就会改变。第三,有了这些基本条件,你就不愁找对象的事了。你还有啥好犹豫的?”

方二接着说:“你不要在这里假惺惺的,跟老子金元宝砸你脑壳上了,你还在我们面前喊痛。滚吧,早点滚,别错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下次回来别忘了跟兄弟们喝茶就行。”

李轼心里也有一点惆怅。小学毕业分手后,他们联系不多,“文革”运动让学生们打乱了班级界线,打乱了学校界线,相互串联,他们的联系又多了起来。

一年多前,他为了躲避工宣队的动员,在钟益生家住了一段时间,两人经常摆龙门阵到深夜,相同的年龄、相同的经历、相同的命运、再加上一些相同的看法,让他们彼此有了更深的交往。

可惜又要分手,他晓得钟益生肯定会去渡口,这是换哪个人都会做出的选择,他也晓得钟益生舍不得离开朋友的感情是真心的。大牛走了一年多,没再回来。钟益生也会这样,到了新的地方,自然会有新的朋友,新的生活。

他对钟益生说:“走吧,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来日方长,我们见面的时候还很多。”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14 15:19:17 +0800 CST  
(续   前)

钟益生行前撂下话:到了那边,要是混得好,有机会时,不会忘记兄弟们。大有苟富贵,毋相忘的味道。

几个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你小子说话可得算数啊!心里想的却都是,个人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吗?

这次见面,3个人都想起了钟益生,跟他们出这个主意的人走了。而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都一无进展。分手时相约哪个有了进展,茶馆见。
* * *
6月,吴能的事办成了,而且很顺利,出乎他自己的预料。几个人刚在茶馆坐稳当,吴能就把事情摆了一遍。

鸡窝煤的工作环境恶劣,整日在粉尘、潮湿的环境中摸爬翻滚。4月初,吴能双腿出现一些红斑。刚开始他没太在意,因为既不疼也不痒,没过几天,红斑是越来越多。他想起钟益生出的主意,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病办病残手续。

他立即到医院看病,医生说是双腿结节性环状红斑,是一种皮肤病。进一步检查后,化验显示血沉指标很高,医生说这是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出了诊断证明。

吴能父母很着急,说这个病很难断根的,转成慢性就恼火了,让吴能停下一切事情,抓紧治病。吴能说这是因祸得福,要把坏事变好事,跟父母说了自己的打算。严青萍很同意儿子的想法。吴敏慎却有点迟疑,问这有多大把握?吴力非常支持哥哥的打算,说得很干脆,管它多大把握,先提出申请再说,反正有病了就该留在城里治嘛。

接下来的事也很顺利。吴能父亲单位同意带他到指定医院检查,检查后作出了同样的结论。报告到了知青办,说这个病还没有丧失劳动能力,还是应该下乡落户。但可以作为缓下的病残对象,先把户口上了,继续治病,以后复查病好了,仍然要下乡的。

吴能和父母一商量,说只要上了户口,恢复城镇居民身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就这样,吴能的“包包户口”问题很顺利地就解决了。

方二一脸沮丧,叹一口气,一推茶碗,说:“老吴,你就是运气好。老子的事太不顺了。”

“说说看。”李轼和吴能一齐问。

(待    前)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15 10:19:27 +0800 CST  
(续   前)

方二说自己几个月来屡战屡败。

有人指点方二。说用纸烟盒里的那层锡箔纸,贴在前胸后背,照X光时就会出现阴影,绝对能以假乱真,可以冒充肺结核。而且还告诉他,找几本医书看看,了解疾病的症状,在医生面前可以表演得专业一些。

方二一听,喜出望外,立即到图书馆啃了几天的医书,然后照葫芦画瓢,结果是铩羽而归。医生看了看方二的片子,用听诊器听后说,听你的心肺没有问题呀。这阴影是啥原因造成还需要观察,先按有炎症治疗吧,开了一堆药。

后来医生说仅仅是肺部有阴影不能确定是啥病,还得作进一步检查,如是肺结核的话需要看痰液化验结果。到此时,方二才明白翻了几天医书根本不管用。一个医院不行,他又换一个医院,结果换了几个医院,一张证明也没有开出来。

一计不成又生二计。又有人告诉方二肾脏病极难治愈,只要得了肾病就可免予下乡。叫他不妨假装患有肾炎,在医生面前喊腰痛,化验时只须在化验的尿液里滴点血就可以过关。

说的人没有告诉他技术要领,他唯恐不过关,每次往尿里滴了不少血,整得血红血红的,化验单是好几个加号。但每次只从医生那里换来“血尿待查”的诊断证明,没有明确结论。他估计真要到指定医院检查,肯定过不了关,也不敢造次。

江湖上的高人有的是。又有人点拨方二说,不用那样费劲,干啥非要亲历亲为,找一个肝病患者作替身,一化验就妥了。他的亲戚中还真有患这样病的人,搞张诊断证明不难。

难在如何过指定医院那一关,检查时都有单位上的人陪着,检查的结果也不经过本人手,直接到医生那里。这狸猫如何才能换太子?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办法来。

所以他也没敢跟父亲提这事。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16 15:11:07 +0800 CST  
(续    前)

抱歉,跳过一节

。。…。…。…。…………。…。……。…。…。…。…。…。…。………………。

………………。……。………………


李轼听方二说完经过,很钦佩方二的战斗精神,虽未成功,却想了不少主意并付诸行动。要这样坚持下去,离成功就一步之遥了。自己这里却是一筹莫展,离成事遥遥无期啊!

吴能一看李轼皱着一个眉头,就说:“两位都不必着急,心急喝不了热茶。再多想想,打听打听,会有办法的。”

“老吴,你当然不着急嘛。你都穿上盔甲了。我们还光着膀子在。”方二斜了一眼吴能,口气幽默地说。

“方二,用现在时兴的话说,条条道路通北京。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

李轼想,吴能说得没错,但这些路在哪里?


第212章  几人欢喜几人忧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17 11:13:20 +0800 CST  
第213章  山不转水转

7月初。

一天,方二在工棚的马凳边干活时,他左手拿着一根木料,右手握着斧头,眼睛看着木料上的墨线,嘴里叼着一根烟,脑壳里又在挖空心思地想主意。

他习惯性地挥着斧头,眼睛虽然看着墨线,心在别处,一走神差点把斧头砍在旁边师兄的手上,吓得师兄手一缩,张口就吼他:

“你小子干啥子!有病啦?”

“要有病就好啦。”方二心不在焉地回了一句,吐了一口烟,继续挥动斧头,砍得木屑乱飞。

“你咋啦,跟老子撞鬼了?看着墨线砍!”师兄一面骂他,一面往旁边挪开,生怕方二的斧头飞过去。

方二听见师兄骂自己,这才回过神来,把自己心事告诉师兄。原来方二自从去年5月在茶馆跟吴能等人说要去学手艺后,果真找了一个木匠师傅学手艺。方二少时爱做航模等,手很灵巧,脑壳活泛,要论看图纸比没文化的师傅强。师傅很中意他,安排师兄带着他干。

师兄一听,一屁股坐在马凳上,哈哈一笑,说我有办法,不过你先得孝敬我一包好烟。

方二一听,喜出望外,忙丢下手中的斧头,把嘴里的烟屁股丢到工棚外。工棚里遍地都是木料和刨花,抽烟的人都习惯把烟屁股丢到外头去,不敢大意。方二转身对师兄作一揖:

“要得,要得。只要有好主意,不要说一包好烟,就是一条好烟我也愿意。”

师兄一笑,说:“你们多读几年书的人,就是迂,这叫猴子机灵不晓得解索索。你干吗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18 11:10:24 +0800 CST  
(续   前)

方二一听师兄的话,心想这是有门道的意思啊!立刻问道:“师兄,你就别绕弯子了。赶紧说,我该去找哪棵树?”

“现在不是有句话叫条条道路通北京嘛。你干啥子非要去找病,干啥子不去找医生?”

“找医生?找医生干啥?我又不真看病。”方二一头雾水,定眼望着师兄,满心疑惑。一看师兄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连忙一屁股坐在马凳上,靠着师兄问,“有啥门道?摆出来听听。”

“你脑壳真像这榆木疙瘩一样不开窍!你们的疾病检查不是得经过指定医院的医生作出诊断吗?这医生要说你有病不就是有病吗?只要把医生这一关打通,事情不就成了。”

“嘿,我这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方二左手一拍脑壳,右手抓起斧头一下就砍在马凳上,旋即跳下马凳,对师兄一抱拳,“谢谢师兄点拨,明天我就给你买一条好烟来。”

师兄原本坐在马凳上凿眼子,听方二一说,停下手中的活路,哈哈一笑,摇摇手说:
“烟就算了。跟你开玩笑的,别当真,你小子才挣几个钱。要有啥子事我能帮忙的,尽管开口。”

“好。谢谢师兄,师兄你脑壳真灵光,能想出这种高招。”

“我脑壳哪有这样灵光呀!我有一个姓靳的表弟,跟你一样是知青,我晓得他就是走的这条路子。”

听师兄说后,方二心下明白了师兄的表弟,就是年初钟益生跟他们提到的那位朋友老靳。当时想去取经未成,如今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方二立刻开始打听医生的情况。首先找到人问明指定医院负责检查的医生有哪几个,然后又托人找到了跟其中一个雷医生熟悉的人,最后通过这个人又了解到雷医生的情况。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19 19:44:06 +0800 CST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20 14:51:54 +0800 CST  
(续   前)

1970年时,距1966年“文革”开始已有4个年头,平头百姓的那点政治热情,像退潮时的水已经大大消退,又回过头来过小日子。

老百姓衣食住行这几大需求中,吃饭穿衣自然是排在首位。这属于温饱问题,这需要就业才能解决。住房问题紧随其后,这样多年来,居民的居住条件非但没有改善,实际上是越来越差。想要解决,比吃穿问题更难解决。

老百姓以公租房为主。原来的面积没有扩大,而人口增多,住不下了,需要房。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如今都陆续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需要成家,需要房。

可房在哪里?哪里都没有,住房成了多数人家面临的大问题。但凡住房周围要是有点空地的话,居民开始自己动手搭建偏偏房,很快那点可怜的空地就水泄不通。

李轼家住的大院就是如此。
两三年来,岳洛文给房管所打了无数申请。说儿女们都大了,一间房实在住不下,要求再给一间房,哪怕半间也好,没有任何结果。

等李轼结识了一帮干活路的朋友后,就打主意自己动手搭偏偏房。一看院子里有第一家人搭建偏偏房后,立即也搭了一间。开初岳洛文还在犹豫不决。李轼说有了初一就有初二,有人都走在前头,我们还怕啥,既然房管所不管,就自己管。

另一个方面,房子宽一点的人家开始琢磨添置家具。其时绝大多数人家没有家电的概念,商店里也没有家电这类商品。对一个家庭来说,家具既是实用东西,又是一种摆设,于是打几件家具就成了老百姓的不二选择,尤其是有房结婚的年青人。
* * *
30多岁的雷医生俩口子原来住在一间集体宿舍房内,结婚时根本就没有摆家具的地方。十年的媳妇熬成婆,最近单位调整房子,分给雷医生两间房。有了地方就想买几件家具,但要买现成的一是比较贵,钱不够,二是搞不清木料的好坏,正琢磨着请人打家具的事。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20 15:12:01 +0800 CST  
(续   前)

方二一听,喜上眉梢,心想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自己的师兄就是做家具的好手,更不用说还有后面的师傅做技术靠山,做家具还不是手到擒拿的事。

方二的计划就出来了,他立即请熟人带着雷医生,来看他师兄做的家具。当时家具正流行的衣柜样式是高矮柜,矮柜顶上可摆放花瓶或其他摆设,高柜门上嵌穿衣镜,高矮错落有致。柜方正面呈弧形,柜腿时兴“八”字腿。写字台则流行“两头沉”式样,即两边都是柜子,效用更明显,外形更庄重,有别于过去只有一边是柜子的写字台。

师兄一边介绍各种家具的特点,一边还给雷医生看家具的实物样式。雷医生听得频频点头,很是欣赏。接着师兄又让雷医生用手摸摸一张写字台的桌面,看手感如何,说是不是有一种润手的感觉。

雷医生点头称是,问是啥木料?师兄说这是桢楠,木质细腻,纹路漂亮,而且掂在手上发沉,表明这料子结实,不容易变形。用来做柜方和写字台的桌面尤其好,镶板则可以用杨松板来做,这样拼缝少,也轻便些。如果你还想再做一张小圆桌的话,可以用梨木做面子,经久耐磨,花纹上漆后特别漂亮。

雷医生非常满意这些样式和做工。他想象着自己的房子里摆着这样一套亮丽的家具,就能满堂生辉,立即同意请师兄来做,一个高矮柜、一个写字台、一个小圆桌和配套的4个圆凳子。

雷医生还说,自己不认木料,还想麻烦师兄帮买木料。师兄一口答应下来。雷医生临走时问一共需要多少钱?师兄一指熟人说:

“你是他的朋友,他又是我们的朋友,大家就都是朋友,朋友嘛,就算帮忙吧。这钱的事也好说,就由他定吧。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人不转事转,说不定我们也有事求你的时候。”

雷医生一听,笑容满面地点头:“好说好说。万一以后诸位需要到医院看病啥的,尽管来找我。”

双方就算有了默契。

(第213章  山不转水转    完)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21 15:02:13 +0800 CST  
第214章  天下无难事

7月中旬,几个人在江边游泳,又摆起近况。

吴能5月正式离开鸡窝煤后,一面听从他父母意见,抓紧治病,一面在等他三舅帮忙联系新的活路。他三舅认识一些放木筏的人,让他等机会。

吴能对从金沙江放木筏到长江口的事很神往。他听李轼讲过王有才放木筏惊心动魂的经历,当时他就说要有这种机会,愿意去。

李轼的事仍是一筹莫展。方二已经有了重大突破,他喜气洋洋地说:

“老话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我现在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话归总:观念得转变。”

李轼看着方二精神焕发的脸想,这小子咋又扯上观念转变,就催他说事:

“方二你别转了。你原来总爱说钟益生卖关子,我看你也差不多,就直接说事吧。”

方二这才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他得意洋洋地总结说:“看似偶然,实际上是我一直努力的必然结果。正应了那句话: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我这次学手艺是学对头了。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方二说完,高兴地在沙滩上拿大顶行走。

李轼心想真应了方二自己当初说那句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是问:

“那你啥时候能办成呢?”

方二没有停下来,一边倒立着走一边说:“快了,我师兄正在抓紧做,我在帮着打下手,连漆匠的活路算在内,估计再有十天半月就成了。雷医生那边也说,亲戚中也有当知青的,能理解。等到下一次体检时就能过关,都说好了。”

“方二,你不怕家具交人后,对方怕担责任,反悔吗?”李轼有点替他担心。

方二放下身子,喘着气说:“不会。我师兄说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事,越顺利,越没事。他基本上是白得一套家具,只需出一纸证明就行。有啥子责任要担,有啥子好反悔的?!”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22 12:22:49 +0800 CST  
(续   前)

吴能听完方二的叙述后说:“行,真动脑筋了。”

方二这时缓过劲来,平静地说:“是啊,这种事我们何尝经历过,真是费了不少脑筋。我也没有当面跟医生说。我想不能当面说这事,让熟人单独去说,这样成不成双方都不难堪。材料钱也得收,这样医生就觉得不是交易,只是帮忙,可以避嫌。”

按方二的想法。熟人告诉雷医生,不收工钱,买木料也是熟人价,而且还帮忙找漆匠漆好,不用另花钱,只需雷医生在方二检查时帮助过关。雷医生刚开始有点犹豫,说晓得有这类事,但自己没有干过,心头有点不踏实。

熟人说没关系,朋友间帮忙嘛,你如果不愿意就算了。木匠们说不为难你,另外再找某医生。后来雷医生很痛快地答应。

方二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又对吴能说,“我就想到你的事是成了,要是没有的话,你可以找你二舅。你二舅不是名医吗?帮这点小忙还成问题呀。”

“你想错了。我二舅是中医,在西医眼中不过就是一个江湖郎中而已。体检都得在指定医院,由西医来体检。你们不晓得,我听二舅摆过,卫生局的人都是学西医的,心里对他们这些中医都有点瞧不起。”

“那他总认识西医的医生吧?”

“老头子骨子里也是一个犟脾气,跟西医是老死不相往来。要行的话,我就让他给李轼帮忙了。”

“那可未必,他是你舅,帮你没得问题,要帮外人就不好说了。毕竟这不是找他看病,看病是他范围内事,办这事他也得求人,就不一样。”方二说话显得很有经验。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23 11:30:28 +0800 CST  
(续   前)

“方二,不说这个,反正是不行的事。我听到一个消息,上头已经批准高校招生复课。说是从工农兵中招生,不再考试,实行层层推荐,领导批准,这是一个好消息。”吴能换了话题。

“老吴,这算啥好消息?我们既非工人又不是农民,更不是当兵的。不过对下乡的知青倒是一个好事,毕竟多了一种可能。不过要是搞推荐的话,那就悬,那就等于是层层走后门,再来一个领导批准,那就等于是当官的说了算。当官的行,有权的行,一般的知青也只能当分母。”方二说。

“方二,你说的有道理。不过吴能说的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不管我们有无资格,但停办了的学校又开始恢复招生,这肯定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事情有变化。国家要搞建设了,我听杨建国说今年底就要开始从知青中招工。

这对下了乡的知青是好事,对我们也不是坏事。工厂只要开始招人,说明工厂扩大生产,那像我们干的临时活路也可能多一些。”李轼说了自己的看法。他明白事情只要有一个环节松动,其他环节也会受到影响,产生变化。

“李轼,我也是这样想的,国家建设是相互有联系的链条。一个厂的生产是有上下游的,一个厂动,有关联的厂早晚也会动。不过像方二说的那样,一天半天轮不到我们头上。别忘了,你要没有免下的手续,始终都属于下乡对象。更不用说安排工作的事。”吴能说到这里,回头又问李轼,“方二都快大功告成,你咋样啊?有进展吗?”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24 10:04:46 +0800 CST  
(续    前)

李轼苦着脸:“恼火得很,没有头绪,一点起色都没有。”

“李轼,我觉得你可以考虑走方二这条路。你妈是老师,教了一辈子书,学生这样多,说不定就有当医生的,或者家里有人是当医生的。”

“我妈要让她求人有点难,这关……”李轼有点语塞。

“你不要先说你妈那一关,先说你自己这一关。你自己就总摆着一付万事不求人的样子,那咋个行。你要想通了,让你妈求人,为了你的事她能不求人吗?”吴能觉得问题出在李轼身上。

“李轼,我就见不惯你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样子。你想想,你办事,你不求人,未必别人还来求你不成。老吴说得对,成不成先试试,你要不下水,咋晓得深浅。我先下水去,你慢慢想吧,想通了主意自然就出来。”方二这时心情特别放松,曙光就在前头,他已经用不着操心,转身下水去。

吴能陪李轼坐在沙滩上,李轼沉默了一阵没说话,他脑壳里也在飞快地转圈圈。吴能的话点醒了他,不能万事不求人,总抱这种想法肯定成不了事。脑筋往这方面一转,他突然就有了想法:

“今天听两位这番话,跟老子还真有点开窍,我也准备走方二这条路。”

“怎么,有目标了?”

“目标还没有,但有方向了。既然他方和尚能念这个经,我李和尚也能念这个经。”

“那就好,朝着方向走,早晚能达到目标。我们等你好消息。”吴能晓得李轼一旦定下要做某事,肯定能做出一个结果。

“老吴,你和方二再游会儿,我先走。”李轼想说干就干,抓起岩石上的衣服搭在肩上就走。

原来,李轼想到了一个人,此人姓田,叫田如春。李轼叫她田孃孃。

(第214章  天下无难事    完)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25 10:08:06 +0800 CST  
第215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

田如春是岳洛文的一位挚友,也是李家的朋友,李轼家的人都跟她很熟悉。

田如春曾经在地委当过机要员,后来到卫生系统工作,现在是单位的图书管理员。田如春人长得漂亮,年青时很活跃,喜欢跳舞,是一位交际广的人。单位上的人目之为交际花。

她因与丈夫性情不合,离异后独自带着几个娃儿过。早些年搬到李轼他们院子里住,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抚养几个娃儿,也是相当艰辛的。就是在这种生活的重压下,田如春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随时都保持着自己容貌的俏丽。

史无前例的运动开始后,全国上下老百姓的服饰进入了青蓝二色年代。但凡艳一点的服饰也成了资产阶级的东西,女性的修饰打扮也成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而田如春的衣着打扮,如仔细观察的话,仍可看出是精心收拾后的效果,衣服合身、裤线笔挺、皮鞋锃亮,在青蓝二色的外衣里面,从露出的领口和袖口处,可看到里面衬衣或羊毛衫的色彩。

在多数的服装像麻布口袋一样臃肿的人群中,她这身打扮是很抢眼的。任何时候看到她,黑发一丝不乱,身上有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水味。就这也成为他人非议的内容。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女人,文化大革命前,背后就总有人说闲话,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更难免受人侧目,围绕着这个漂亮女人就总有一些闲言碎语。在一些邻居眼中,田如春似乎是一个坏女人,总跟一些异性朋友交往,她们觉得自己比她高尚,因而不愿与她来往。

岳洛文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也能体会到她内心的苦楚,照样和她来往,跟李家姊妹说,一个离婚的女人很苦,拖着几个娃儿,想再找一个合适的男人不容易。因此,李家姊妹跟田如春的儿女都很熟悉,李芷和田如春女儿的关系特别要好。

那时,他们家成了田如春唯一能常来常往的地方,田如春成了他们家的常客,天天都到他们家闲坐摆龙门阵。有时田如春摆起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宫经常举办舞会,她也是众目所归的人物之一。

每到这时,那双眼炯炯发亮,脸上还会飞出年青姑娘才有的红霞般笑容。看得出来,她内心对那种生活的留恋及对当下闭塞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无奈。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26 14:43:03 +0800 CST  
(续   前)

李轼跟她接触多了后,晓得田如春并非像外人所说是一个风流不检点的女人。实际上是因为第一次婚姻的失败,让她渴望再找一个更好的男人。在“文革”的氛围中,找一个工人也成了田如春的首选。

然而交往过几个后,仍未找到满意的人,相处后往往因文化差异而分手。这就成为别人侧目的原因,在那些人眼中这叫生活作风有问题,其实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事。

中国几千年来对女人苛求的传统压力延续到她身上。有单位同事的闲言,有街坊邻居的碎语,这是有形的。还有她认识的人和认识她的人的鄙视目光,这种压力是无形的,缠绕着人还不露痕迹。

表面上田如春一点不在意,而内心还是常常感到困扰、孤独。所以她常到李轼家摆龙门阵,诉说自己的愤懑和不平。按常情,三十多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正是事业和家庭进入红火的时候,而她却在这两件事上都不尽如意。她常对岳洛文说:

“我就不明白,我自己找男人碍着别人啥事?凭啥我就不能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男人。”

田如春家搬走后,仍常常来李轼家闲坐摆龙门阵,一坐就是半天。有时田如春到李家,岳洛文不在时,她跟李家姊妹也能摆龙门阵。不仅如此,田如春新交往的男朋友,她不领到自己家耍,而是领到李轼家来耍。

她这样做,也是为了减少别人的闲话,她相信李家的人不会传小话。及至她的男朋友有时直接到李家来找她,李轼他们家的人,跟田如春的男朋友也熟悉起来。田如春跟李轼家的关系,好得来就像他们家一个成员一般。

田如春当图书管理员后,李轼常去找她借书看,田如春为他提供了许多便利,包括一些“内部书”的借阅。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27 11:28:14 +0800 CST  
(续   前)

当吴能提醒李轼找人帮忙时,李轼一下想到了田如春。李轼想以田如春的工作性质和经历,她肯定能认识很多医生。李轼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岳洛文犹豫了一阵说:

“这不好吧,田孃孃自己的大儿子学军也下乡了。你没有去,现在请她帮这个忙,她心里会咋想?”

“帮不帮忙,试一试无大碍吧。”李轼晓得田如春虽然才三十多岁,但结婚早,大儿子学军跟自己同岁,第一批就下乡去了。自己要是提出这种要求,是有一点不好说。但他想方二隔着老远,转了七八个弯,都把事情办成,自己为啥守着一个现成的关系还不利用呢?

李轼不想放弃这个想法:“妈,我们还是试一试吧,万一要是行,这不就省事了。免得你在单位日子也不好过,我觉得田孃孃不会推辞的,你要是不好意思说,我跟田孃孃说。”

“那就试一试,还是我跟她说吧,要是她不同意,你就不要缠着人家。”

岳洛文能答应,李轼放心了。他晓得母亲是一个行事懦弱而内心孤傲的人。

他想起去年春节时,二哥告诉他的一件事:父亲的一个亲戚从前经常上我们家,父亲出事后就再没有来过。你那时小,可能没印象。妈说后来在街上碰到他都不打招呼,装不认识,生怕有事求他似的。

现在这人就在市知青办当主任,你的户口下到很远的地方,我劝妈找他帮忙换一个近一点的地方。妈没有答应,说别人怕麻烦,我们就不要跟别人添麻烦。二哥说其实我晓得她是不愿求此人。

当时李轼想不管地点远近,反正都不去的,没有把这事放心上。上次吴能提醒他说:伯母是老师,熟人应该多。他当时就想起二哥提到的这位亲戚,不过立刻就排除掉。连换一个插队地点这种小事,母亲都不愿求他,更不用说这样棘手的事情。

如今母亲答应找田孃孃,李轼觉得有了几分把握。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28 09:53:44 +0800 CST  
(续    前)

过了两天,田如春来李家耍。像每个客人一样,田如春一进门,也是首先往那把藤椅上坐。等她坐稳当后,岳洛文就把事情跟她直接说明,问她能否帮上忙,最后说要是为难的话,就算了。田如春一听,满口答应,语气中没有一丝难度。

田如春说她熟悉的医生很多,本城区医院的外科洪主任她就认识,洪主任正是负责知青体检的。她说洪主任是医院的一把刀,是技术权威,在医院属于德高望重一类的人物,口碑不错,也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

田如春说,找他帮忙没问题,只要你能找出一点病,不让主任太为难,我保你能过关。
李轼没想到事情如此顺利,忙问具体咋个进行。

田如春说这种事上不得台面,换个人我肯定不会帮忙,但你老三的事我肯定帮。你们一家人对我都很好,这个忙我能帮得上。你放心,不用着急,这事让我来安排。在她看来,这就是小事一件。

李轼心里感到踏实了不少。李轼想起吴能曾帮他分析过:办事就怕找不对人,白耽误功夫。找对人了,只要是归他管的事,其实没有多少难度,就是一句话或签一个字的事。关键就看别人理不理解,帮不帮你的忙。

李轼觉得田孃孃是愿意帮自己的人,而她既然敢拍胸口,就说明她对要找的人也是满有把握的。一听田孃孃说只要找点病就行,他心里就更踏实了。

事有凑巧,三个多月前,李轼刚到新工地时,一次抬条石,前面一根杠子的一人脚下打滑,身子晃了一下,杠子脱了,条石随之着地。李轼躲闪不及,条石压在左脚上。当时李轼没有感到有多厉害,因为条石离脚面的高度就两寸,所以砸下来的速度和力量都不是很大,但毕竟条石重量不轻,几百斤重的东西,当时整个脚背青紫一片,随后整个脚脖子都肿。

李轼找了吴能二舅,在家敷了一周的药,慢慢就好了,照样干活路去。没想到两个多月后,脚又肿起来,医生说是旧伤复发,打了20多天青霉素针不见效,医生说有可能是骨髓炎。

田如春听李轼这一说,一拍手说,有这状况就足够了。

(第215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   完)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29 10:25:10 +0800 CST  
第216章   一双慧眼

在洪主任家,寒暄之后,李轼和母亲都插不上话。洪主任不在家,田如春和主任夫人摆得很融洽,话头没有断过,却没有提帮忙一事。田如春天南海北的事都晓得,不管是真人真事、还是小道传闻都能摆得绘声绘色。

在来之前,岳洛文问是不是需要送点礼物。田如春说不用,带点水果以示尊重就行。还特别强调,话由她来说,你们就配合一下,需要时点点头、答应“是、是”之类就行。

摆谈中间,田如春才把事情提出来,对方答应一定转告主任。主任夫人随口问了李轼一句是哪个学校的?一说之后,李轼才晓得洪主任的女儿跟自己是同班同学。同学母亲一听,更热情,而李轼却觉得老大尴尬,心想这算啥事呀。

同学已下乡,自己却跑到同学家来求她父亲帮助自己不下乡 ,同学要晓得了会笑话自己,幸好同学不在。顿时想起杨建国的经典语录:城圈圈很小,转来转去都是熟人。

事情很顺利,半个多钟头后他们就告辞。回家路上,岳洛文有一点担心,忍不住问:

“洪主任不在家,面都没见着,这事行吗?”

“放心,话不用说透,大家都是明白人。主任不在家也有好处,他就装着不晓得这件事反而更好。能记住老三的名字就成。”

一看岳洛文仍然不放心的样子,田如春说:“你们尽管放心。我也是一个知青家长,也是一个当妈的,我也不情愿儿子下乡去,更不用说一辈子呆在农村。学军自己要去的,我也不能拦他。”

“我刚晓得主任女儿是我同学。他女儿已经下乡,我现在来求他帮忙不下乡,这事总觉得有点不对头似的。主任会不会想我女儿都下乡了,你凭啥就不下乡?我凭啥要帮你?”李轼心头有些发虚。

“是同学就更好,知青家长的心是相通的,能理解的。我家学军不也下去乡,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放心吧,晓得你是他女儿的同学,更能帮你。这样一来,你的名字主任就能记牢。”田如春一脸的笃定。

“是吗?”李轼对她的判断有点持疑。

田如春说主任事情多,经常忙着做手术。哪能记住许多人的名字,让你来,就是为了让主任能记住你,以后哪个时候去检查都不成问题。她接着说:

“体检有时是突然通知的,临时打招呼往往来不及。你放心,病是真的,程度有多严重,医生说了算。这种事哪个也不会严格得一点不差,各方都有一个交待就行。”

看田如春说得这样有把握,李轼心里也踏实下来。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09-30 20:15:40 +0800 CST  
(续     前)

到体检那一天,岳洛文单位的领导带着李轼去的医院。

李轼心里还是咚咚地跳个不停,心想请洪主任帮忙的事,他本人是不是晓得了?如果晓得了却不愿意帮忙咋办?再说,相互连照面都没有打过,会不会搞错?还有,今天的检查医生会不会临时换人?

最后想管它这样多,是悬崖也得往前跳。他从来没有见过同学的父亲,不晓得他长得啥模样?

推门进去后,房间里就一个医生,李轼也不晓得是不是同学的父亲。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身材高大,戴着帽子和口罩,看不到脸上是啥表情,只在帽子和口罩之间露出眼睛,那眼神是和善的。从那眼神中,李轼感到一种熟人的随和,潜意识判定应该是同学父亲。

李轼不安的心慢慢静下来。检查很快,问了问情况,看了看之前的病历和检查单,啥都没说,就让李轼先出门。临出门前,他回头再看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睛也正看着他,依旧是和善的目光。以后他再没有见过这双眼睛。

片刻之后,单位领导出来,对李轼说:

“今天没事了,检查结果还需要往上报,需要上头研究和批复。回去等通知吧。”

领导的语气有一种轻松感。似乎李轼没事,他也就解脱了。

离开医院,在回家路上,李轼想武兴宇是疯了,他用不着搞这些名堂,现在不会有人再来动员他下乡。如果不疯,他也不会像自己一样搞这些名堂,对他来说,现实中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

过去他就常常觉得现实中的一些事是没有意思的,如今是真没意思了。忧郁、无聊、烦恼、痛苦、恐惧都离他远去,他把这些留给了别人,留给了他的亲人。

(待    续)
楼主 山茅2018  发布于 2020-10-01 11:32:06 +0800 CST  

楼主:山茅2018

字数:619800

发表时间:2018-08-01 05:36:3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5 12:22:05 +0800 CST

评论数:48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