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通俗西藏史(原创深坑)

话说我这么勤奋,给个赞呗!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0 11:12:52 +0800 CST  
@白发布衣2016 40楼 2016-05-01 16:03:00

文成公主在吐蕃也不是一味的推行唐风汉化,她也努力的融入到吐蕃人民之中,与一块入蕃的汉族侍女一起,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她以自己的勘舆知识,勘察西藏拉萨等地地形,协助松赞干布选址设计了大、小昭寺。

自文成公主进藏,中原地区先进的农具制造、纺织、建筑、造纸、酿酒、碾磨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天文等科学知识,陆续传到吐蕃,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吐蕃每年还派出使...
—————————————————
从藏文书籍中对于文成公主的称呼来看,文成公主是正妻无疑,但吐蕃贊普一般有没有明确的王后、侧妃之分,也通常拥有不止一位正妻,在贊普的女人中能尊称为赞蒙,并享受祭祀的一般不止一位。在松赞的女人中只有文成公众享受祭祀,你说她会是什么身份?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标新立异,提出一些哗众取宠的观点,以黑自己的先辈博人眼球,说什么文成公主是小老婆,地位和丫鬟差不多之类。这些货估计连西藏都没去过,去过西藏的都知道,在藏区各地的民间传说中,是个好事儿几乎都和文成公主有关,什么文成留下的技术在哪儿传承了几千年呀!什么文成留下的磨崖石刻能预测洪水啦!不一而足,这些可都是人家藏民世代流传下来的,咱们汉人中的垃圾反倒开始摸黑了。我个人觉得从全西藏的角度来讲,文成公主在藏民心中的崇敬程度至少能排进前十位无疑。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0 18:56:26 +0800 CST  
@李成略 2016-11-20 11:29:42
前几年,有一位中国学者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说过,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大藏区”。这是错误的,唐朝时期的吐蕃不就是“大藏区”吗?
----------------------------
其实你说的对,吐蕃王朝版图的极大值,基本可以认为就是现在大藏区的范围。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0 20:39:31 +0800 CST  

可惜西汉金山国立国之时,归义军的势力早已不是当年勃勃初升的态势。其所拥有的辖区也不是张议潮时期的至少瓜、沙、甘、肃、伊、凉六州,虽然史籍中皆号称“归义十一州”,但其实其余的州郡貌似和张议潮真没多少联系,就是凉州虽被归义军光复,但貌似也没被归义军管辖多长时间。自从张淮深时期起,归义军的疆域日蹙,西州、庭州和甘州都被回鹘占据,对沙州的归义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肃州被龙家等部族控制,凉州因为有甘、肃二州所隔,早已音讯阻隔,落入温末、吐蕃之手。所以张承奉虽然自称“继五凉之中兴,拥八州之胜地”,实在是大话欺人,他所能控制的区域不过瓜州、沙州二州,和紫亭、悬泉、雍眼、石城、常乐、新城等区区六镇而已,治下人口已不过百万,只能算是当时河西地区一个实力并不出众的小邦国而已。

当一个国家国力弱小,而周边又强国林立的情况下,最考验君主并不是他的执政能力和军事素养,而是在各国政坛上左右逢源、长袖善舞的能力,张承奉似乎并不擅长这种技能。其实在西汉金山国成立之前,甘州回鹘和归义军的关系就已经十分紧张,敦煌史料中多次记载甘州回鹘骚扰沙州,焚毁寺院。

西汉金山国建立后,张承奉曾派遣罗通达统兵征伐楼兰,以恢复沙州与于阗的交通。我很怀疑这一计划的可行性,显然张承奉是想从南边恢复古丝绸之路的南线(也就是楼兰线),打破回鹘势力对沙州东西北三面的包围。但从沙州到于阗(今新疆和田县西约特干遗址)直线距离也有一千二百公里,而汉时的楼兰古国早已掩埋黄沙之下,正是因为楼兰地区环境的艰险,所以丝绸之路才改行北道,想要穿越茫茫戈壁,恢复丝绸故道的交通,这恐怕并不是实力孱弱的西汉金山国能够完成的。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1 08:18:58 +0800 CST  

而且,生活在这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璨微,也不是软柿子。最终,罗通达很有可能是无功而返,在他回师北上之际,还趁机进攻了伊州回鹘。在敦煌金山国文献中,对于这次出征有如下描述:“还乃于阗路阻,璨微艰危,骁雄点一千精兵,天佑顺盈,神军佐胜。……回剑征西,伊吾弥扫。”从这篇文献的记载上看,好像这还是场胜利的样子。问题是本来出兵的目的是向南寻求通道,结果去于阗的难走,璨微又不好对付,结果回兵路上趁高昌回鹘不备袭击了伊州。可是你想没想过,就一个甘州回鹘金山政权就很难应付了,你还主动去招惹高昌回鹘。

结果甘州回鹘果然大兵压境,敦煌东界的防线都被突破,回鹘军长驱直入,直抵敦煌城东安营扎塞。张承奉不得以连忙派人去“南蕃”求援,这个“南蕃”政权可能是指生活在陇西的温末或者吐蕃部落。最终,可能是在“南蕃”协助下,或者是在沙州军民的奋力抗争下,金山国击退了甘州回鹘的进攻,暂时保住了西汉金山国的国体。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1 08:19:39 +0800 CST  

但在公元911年,甘州回鹘再度来袭,这一次西汉金山国再也无力抵抗,虽然在敦煌保存的《龙泉剑神歌》中表达了对于战胜来犯回鹘的信心,“我帝威雄人未知,叱咤风云自有时,祁连山下留名迹,破却甘州必不迟”。但在战场上的沙州军队却是“沿路州镇,逦迤破散,死者骨埋囗囗,生者分离异土。号哭之声不绝,怨恨之气冲天”。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承奉不得不和回鹘签订城下之盟,以沙州百姓的名义向回鹘可汗上了《沙州百姓一万人上回鹘天可汗状》,约为父子之国,“可汗是父,天子是子”。西汉金山国和白衣天子张承奉降格为“西汉敦煌国”和“敦煌王”。

随着张承奉的去世,张氏政权灭亡。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沙州大族、兵马留后曹议金接任了沙州的统治权,他废除了“西汉敦煌国”,恢复归义军称号,自称归义军节度使,史称曹氏归义军,沙州地区的汉人政权又展开了新的篇章。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1 08:20:13 +0800 CST  
(3)、曹氏归义

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曹议金(仁贵)接替张承奉的位置成为了沙州政权的实际领导人。关于张氏政权和曹氏政权是如何交接的史书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几点,第一、张氏没有绝嗣,敦煌文献中曾有张承奉册立太子的记载;第二、政权交接没有发生流血事件,在曹氏掌权期间,张承奉的后人依旧在沙州政权中任职;第三、作为敦煌国的父国甘州回鹘没有表示异议,并且在曹议金废除敦煌国改称归义军后,甘州回鹘依旧是默许的态度;第四、沙州百姓对于权力交接反应平静,沙州社会生活基本保持了稳定。

那么,这次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权力和平交接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先来看看曹议金和他的家族吧。曹议金自称为毫州(憔郡,今安徽毫县,也就是曹操的同乡)的汉人,在敦煌抄本《曹良才画像赞》中写到:“公乃毫州鼎族。因官停彻流沙,憔郡高原任职。”但对于这种自称,学者多有质疑。因为在河西曹姓中,多为粟特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域昭武九姓。粟特曹氏出身于撒马尔罕东北的曹国,移居中原后,以国为姓,改姓曹,这是敦煌曹氏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汉地曹氏在河西反倒宗族不显,从曹议金的家族溯源亦可以看出,吐蕃时期曹氏,地位比较低下,多为部落百姓,或是寺户。只有极少数的曹氏人物挤入吐蕃僧界的上层。张氏归义军前期,曹氏地位尚属低微,在政界没有出现重要人物。而到张氏统治后期,曹姓人物迅速崛起,升至上层。

公元895年(乾宁二年),曹氏已有担任兵马使的记录。其中,曹光进在张淮深统治末期任衙前兵马使,随贺正专使阴信均出使入京。张承奉亲政后,曹光嗣任职都押衙,当时已经成为张承奉政权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位高权重。曹光进与曹光嗣当为兄弟,两人同时出任张承奉幕府中押衙之职,且曹光嗣为都押衙,总掌衙内事务,反映曹光嗣家族势力在张承奉时期的崛起。虽然曹氏家族门望较低,但通过军功起家,经过不断的奋斗,到张承奉时期,已是门庭高广,并被任命为悬泉镇遏使行玉门军使。到金山国末期,曹议金已出任沙州长史,而从具备了从张氏手中夺取了节度使权位能力。

在曹氏家族不断奋斗上升的过程中,其家族还通过不断与其他豪门通婚来提升自己的势力。有明确记载的姻亲关系便包括沙州的张氏、索氏,曹议金自己便是索勋的女婿和张议潮的外孙。即便是沙州曹氏通过种种途径不断提升家族势力,但如果作为执政的基础却依旧稍显不足,考虑到沙州粟特人在其执政时期毫无保留的支持,曹议金其家族本是粟特曹氏依旧是有可能的。而自称为汉地大姓,显然也是为了得到汉族的拥护。这种冒用汉族郡望的做法,在沙州粟特人中间早就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2 07:57:50 +0800 CST  
今天更新的是沙州张氏归义军之后的,曹氏归义历史!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2 08:10:08 +0800 CST  
@xxiaoya1314521 2016-11-22 10:47:09
楼主,在默默的看呢,这是大补,且能不跟!楼主辛苦了!
-----------------------------
大补?补多了小心流鼻血!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2 10:48:57 +0800 CST  
@我的新浪大邮箱 2016-11-22 14:56:32
一直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希望楼主加油继续更下去,我会一直支持你的
-----------------------------
我也多谢的你的支持!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2 15:13:54 +0800 CST  
@地球家国 2016-11-22 17:40:50
评论 白发布衣2016:印度的藏族被阿三弄得灰头土脸的,即便是藏独大本营达兰萨拉,藏族也是被阿三肆意欺负,印度是极力消除藏族文化和民族认同的,与中国的做法相反。就怕西藏的年轻一代忘却历史,又受国外反华势力的洗脑蛊惑。
-----------------------------
其实,在藏民心中达赖就是在人间行走的神,这是几百年传下来的信仰,党国也没办法。不过党国的理论其实也很朴素,就是我能带着你们吃饱穿暖,发财致富,然后在把路修好提高战略动员能力,随时准备打仗,等到藏民们都被传染的跟汉人这么现实,估计就是所有的达赖一块出现估计也没辙了!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2 20:01:02 +0800 CST  

拥有了汉族和粟特人的支持,再加上曹氏自身的政治资源,已经初步具备了代替张氏的政治基础。而且,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的,对于一个势力有限的绿洲小邦国来说,在国际关系中的左右逢源才是立国的根本,而曹议金显然比张承奉更精于此道。在沙州权力交替之前,曹议金是否和甘州回鹘便存有交易,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之后回鹘的表现来看,二者之间肯定存在某种默契,或者甘州回鹘本就支持他作为沙州的代言人,毕竟我们知道甘州回鹘和张承奉之间的关系实在谈不上和睦。

而且,曹议金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遣使甘州回鹃,并迅速迎娶了甘州回鹘天睦可汗的女儿为正妻,以示对甘州回鹘的诚顺。随后便是通过甘州遣使中原,但沙州使臣在凉州遭到温末的劫掠,不得不退回甘州。公元918年(后梁贞明四年),曹议金再次遣使中原,使节随身携带着曹议金给甘州可汗和凉州仆射的亲笔信函,请求二者给予放行。最终,在甘州可汗和凉州仆射的协助下,使臣到达后梁,得到后梁的封赠。

曹议金为此在莫高窟建大型洞窟(98窟)来庆贺,从98窟的供养人像的排列顺序中,我们知道回鹃公主是曹议金的第一夫人,拒鹿索氏是第二夫人,广平宋氏是第三夫人。因此可知,至迟在公元918年,曹议金于甘州回鹘已确立姻亲关系,并且张承奉时期父子之国的关系应该依旧保留。

再向东缓和了甘州回鹘的关系后,曹氏又与吐谷浑人慕容归盈结为姻亲,慕容归盈出任瓜州刺史长达20多年,有力地支持了沙州曹氏政权。随后,曹议金还将女儿嫁于于阗国王李圣天,李圣天与曹氏所生的太子从德,自孩提时期便留居沙州,直至其长大成人后,才回国即位,可见两国关系的亲密。沙州曹氏政权在其统治过程中,持续奉行这种姻亲政策,世代和于阗、甘州通婚,结成同盟。正是通过这种政治联姻,使曹氏归义军长达122年的统治保持了基本稳定。直到公元1036年(北宋仁宗,景佑三年),才被西夏王李元昊终结。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3 07:58:06 +0800 CST  

在曹氏归义军初期,为了得到甘州回鹘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但在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含情脉脉,考量的只有利益多寡和拳头大小。大概在公元925—928年间(后唐天成年间),曹议金趁甘州回鹘争权内乱、国家分裂,出兵攻击甘州。这次归义军对甘州回鹘的进攻,史籍上没有准确的年代记载,只能凭借部分保存在敦煌的赞文和诗歌加以推定。但归义军出兵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因为甘州回鹘封锁了归义军遣使前往中原的河西通路,“数年闭塞东路”,因此,归义军出兵的目的就是“大军开路”,想要打通东去的道路。

在敦煌赞文中有“今遇明王利化”词句,估计归义军应该和后唐王朝(这时后梁朱氏王朝已经覆灭)保持了联络,可能是存在朝觐关系,但这种关系因为回鹘割据甘州而不通畅。于是,曹议金趁着甘州内乱而出兵。归义军由曹议金亲自率领,号称十万之众。这当然是虚数,当时归义军辖区充其量不过瓜、沙二州和紫亭、悬泉、雍眼、石城、常乐、新城等区区六镇而已,人口已不过百万,如何凑得出十万大军?从战争的结果也可看出,归义军实力远远达不到这个层级。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3 07:58:45 +0800 CST  
@绿荷风 2016-11-23 14:55:20
谢谢楼主的辛勤付出,散乱的史料,细致用心的推敲,不容易。
-----------------------------
也多谢你还能追着看啦!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3 15:17:44 +0800 CST  

到了五代时期,虽然还称作归义军,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地方王国。这一时期,归义军在汉地史籍中的记载,新旧《五代史》上附着于《吐蓄传》中,《宋史》则干脆就放在了《外国传》里。可见这时候,首先,已经没有人将归义军认为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了;其次,归义军虽然也曾被成为沙州回鹘,但依旧有归义军的称谓,可见依旧有其独立性。

由于沙州东西均被回鹘环抱,造成了在政治必须要和回鹘保持一致,这从沙州对中原王朝觐见上可以看出端倪。沙州的朝贡使总是与甘州使节结伴同行,在五代史中就记载着“至唐庄宗时,回鹘来朝。沙州留使曹议金,亦遣使附回鹘以来。”到宋初也是如此,而后回鹘曾中断了与北宋的朝觐关系,转而向辽国朝觐,沙州使臣也就绝迹宋朝。等到辽国势力开始侵袭河西,回鹘又联合北宋抵抗辽国,回鹘和沙州归义军的使臣再次出现在北宋都城。可见,回鹘和归义军这种政治联盟长期关系长期存在。

曹氏归义军在政治上和甘州回鹘保持一致,在经济上沙州却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了中原与西域贸易的中转站,并以此大获其利。在汉地史籍中,西域与中原的贸易中最主要的玉和马匹,其次为绵、毛等织品。因为河西本来就是良马产地,所以敦煌文献中记载的马匹交易极少,而其他种类例如,玉石、毡、褐、硒砂的交易量却非常多。西域玉石本产自于阗,毡等产品也不是沙州所产。而向西出口的大宗产品的绢,也没有满足其出口需要的生产能力。因此可以看出,曹氏归义军正是通过姻亲联盟的稳固关系,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中转国和中介人。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4 08:20:44 +0800 CST  
@ktower 2016-11-24 13:46:15
大漠紫禁令拍的就是这段
-----------------------------
没看过!尴尬!!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4 13:55:18 +0800 CST  

公元935年(后唐清泰二年),曹议金去世后,其子曹元德即位。公元939年,曹元德卒,弟曹元深即位。公元942年(后晋天福七年),借后晋册封于阗王李圣天的使者回京,曹元深与甘州和好,并遣使与中原王朝沟通。公元944年(南唐保大二年),曹元深卒,弟曹元忠即位。从年号上就可以看出,不过短短数年间,中原已经连续更换了三个朝代了,朝代延续短促而更迭频繁,这也正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

在曹元忠统治期间,借助河西贸易的昌盛,归义军的文化及其繁荣,政局平和安稳。970年(宋太祖,开宝三年),于阗与喀喇汗王朝交战,向归义军求援,在归义军的援助下,于阗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但并未扭转与喀喇汗王朝的劣势。974年,曹元忠卒,其侄曹延恭即位。公元976年,曹延恭卒,弟曹延禄即位。曹延禄即位后,娶于阗公主为妻,双方再次通过姻亲加强了同盟关系。公元1002年(宋真宗,咸平五年),曹延禄被杀,族子曹宗寿即位。公元1002年也是敦煌遗书纪年最晚的年代,以后的归义军史只有史籍的片段记载。大概在公元1000年左右,于阗国终于与喀喇汗王朝的征战中败下阵来,末代于阗王尉迟僧伽罗摩不知所终。和田地区尽为喀喇汗王朝所辖,喀喇汗王朝代替于阗国成为了宋朝的贸易伙伴,但两国之间的贸易却并不经过河西运输,而是走了南部的吐谷浑、陇西故道。失去了于阗这一重要的贸易伙伴,归义军势力更加暗弱。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4 15:26:26 +0800 CST  

不久,喀喇汗王朝同自己的同族兄弟——高昌回鹘又发生了战争,喀喇汗可汗阿赫马德·托干汗率军数次击败高昌回鹘,此时的高昌回鹘也拥有强大的国力,并与辽朝保持着友好关系,面对喀喇汗军队的进攻,高昌回鹘在组织武力抵抗的同时,也在策动游牧民族夹击,在辽国的默许之下,来自蒙古高原的3万帐(一说30万帐)“异教游牧部落”(这些游牧部落主要是契丹人,以及尚未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大肆进入喀喇汗王朝的边境,阿赫马德.托干汗击溃了这些游牧部落的侵袭,并将他们牢牢地拴在阿力麻里、叶密立等地的草原。喀喇汗王朝同高昌回鹘的战争虽然归义军没有参与其中,但对于以贸易立国的曹氏政权显然不是个好消息。结合敦煌藏经洞遗书,也是在这几年加以封存的,是否可以推测出,沙州归义军政权此时,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威逼下已是惊弓之鸟。沙州的僧人为了保存他们的经卷文献,匆忙中将其封存在藏经洞中,而后四散逃命,这一封便是900年。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4 15:27:00 +0800 CST  
关于藏经洞经文的由来不只有这一种说法,还有其他推测。也有认为这是当时僧侣堆放废弃经文的场所,也就是传说中的垃圾堆!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4 15:29:25 +0800 CST  

公元1014年,曹宗寿卒,子曹贤顺即位。公元1032年(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夏显道元年),李元昊即位,甘、凉二州终于落入西夏之手。甘、凉二州的失陷,对于沙州的归义军政权几乎就意味丧钟响起。甘州、凉州成为西夏的领地之后,以中转贸易为生命的沙州归义军所蒙受的打击是致命的。从此时起,在东方的史册上再也见不到沙州曹氏之名。应该说同东方的联系中断后,即使没有西夏的征讨,归义军除了自灭以外,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出路。四年后,公元1036年(北宋仁宗,景佑三年;西夏广运三年),西夏李元昊率军占领沙州,归义军政权灭亡。

可以看到,曹氏归义军可以说是因贸易而起,因战乱而败。在它长达122年的历史上,曹氏政权表现出明显的贸易城邦特点。但随着,河西政治力量的改变,向沙州曹氏这样的城邦国家,显然无力主宰其命运。当河西归党项所有之后,西域诸国为躲避西夏,恢复了往日吐谷浑经营的通商道路。根据于阗、拂啉(拜占庭)的使节报告,这条道路自于阗南道向东通过黄头回鹘、达坦之地,经临谷城、青唐(西宁)到达秦州(甘肃天水)。这条吐谷浑故道的恢复,使喀喇汗王朝(于阗)对宋朝的入贡骤然频繁起来。以至于宋朝自元丰四年起,需要开始采取措施限制使臣的人数,可见当时贸易的活跃程度。

甘州回鹘灭亡后,其部众一部分南投唃厮啰,一部分则西奔瓜、沙地区,借助之前甘州回鹘对沙州的渗透,成为沙州回鹘势力的基础之一。李元昊攻陷沙州后,归义军灭亡,沙州的回鹘势力并没有甘心蛰伏,而是分散于沙州的山谷之间。为了复国,他们仍然积极地派出贡使同宋朝取得联系。争取宋朝的支持,共同对付西夏,其中曾有“沙州镇国王子”(不知其身世为何)致书与知秦州兵事的北宋名将曹玮,言道“我本唐甥,天子实吾舅也,自党项破甘凉,遂与汉隔,今愿率首领,为朝廷击贼”,可见沙州军民仍旧不断同西夏人开展斗争,直到收复沙州。

宋史记载“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也就是李元昊攻陷沙州的次年)六月,沙州大使杨骨盖、副使翟延顺入贡。”而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康定二年、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皆有沙州使臣入贡,使臣皆为回鹘人,所以宋史所载皆称“沙州回鹃”。而且使臣称其首领为沙州北亭可汗王,这些史料说明,在这一时期,沙州存在一个回鹘政权。而且,可以作为旁证的是在敦煌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洞窟中,能反映西夏人在敦煌活动的最早的洞窟,为莫高窟第444窟,时间为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这一洞窟使用的是西夏纪年的“天赐礼盛国庆二年”题记。
楼主 白发布衣2016  发布于 2016-11-25 08:00:15 +0800 CST  

楼主:白发布衣2016

字数:1137

发表时间:2016-04-15 18: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2 09:18:02 +0800 CST

评论数:98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