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最后一个王朝故事(第一部已出版)

@edwinz2011 280楼 2013-03-05 16:51:12
标记一个,写的很好,楼主加油!
-----------------------------
清风飘过,欢迎欢迎
--------------------------------------

@70786233 279楼 2013-03-05 16:24:38
赶上了。清朝影响之深远很值得公正,详细的认识一下。楼主加油。顶一个。
-----------------------------
清风飘过,欢迎新朋友
--------------------------------

@迷路的唐僧 278楼 2013-03-05 15:31:32
留名啊,终于有人愿意接过这把火了。。。。。。
-----------------------------
清风飘过,欢迎新朋友
--------------------------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5 20:04:03 +0800 CST  
@我再试试 286楼 2013-03-05 20:10:26
更新速度令人发指啊,赶紧啊赶紧。
-----------------------------
不要催,正在赶写。。。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5 21:04:46 +0800 CST  
最大的对手:南明

当崇祯在煤山成为吊死鬼的时候,历史证明了朱元璋和朱棣这些大明王朝开创者的先见之名。

朱元璋搞的分封制虽然在太平之时给整个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诸侯王的叛乱了,比如增加财政负担了,毕竟这群王爷们都是不劳而获的。但是到了特殊时期,王朝大动荡之时,尤其是皇帝为国捐躯之后,这些地方上的王爷们也就成为了团结大家抗争的旗帜。

所以,一般搞分封,并且子孙后代繁衍昌盛的王朝在灭亡之后都还会有着一个巨大的延伸,也可以说是苟延残喘。如西周之后有东周、西汉之后有东汉、西晋之后有东晋。不搞分封的如秦帝国,当刘邦、项羽的义军风起之时,驻守岭南的几十万帝国军队竟然自立为王,眼睁睁地看着秦朝覆灭。

分封制和郡县制到底孰优孰劣,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可是很多帝王都实行了分封制,我想不会看不到分封制的巨大弊端,可是他们仍然坚持这么做,无疑就是看到了王朝危难时是需要地方上的诸侯王奋争的。

北京的最高领导人去世了并不可怕,因为明朝的那些皇帝们也许在政治上的表现不咋地,可是生孩子各个都是好手。我们熟知的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正好可以组建一支足球队,连末代皇帝崇祯帝都生了6个儿子,这一点后来的清朝皇帝远远比不上。

更好的是,朱棣统治在成功夺权之后又将首都迁到了北京,可是出于对老爸朱元璋的敬意,他也在南京留下了一整套的办公系统,北京政府有的职能部门南京政府全都有。也就说大明王朝平时是有一套备用官僚系统的,至少这套备用系统从来没有用过,平时也就主要沦为北京政治斗争失败官员的收容所和一些皇帝不喜欢官员的养老院。

朱元璋和朱棣为他们的后代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

于是,就在多尔衮进入北京城的一天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也就是代理皇帝。十二天之后,正式宣布即位,改元弘光。

因为地盘主要是在南方,所以历史学家称这个王朝为南明。当时人并没有这么称呼自己啊,他们对外仍然号称是大明王朝的。就像北宋、南宋一样,自己都是称宋的,南北宋的说法是历史学家们划分出来的。

就这样,大明王朝的神圣血统得以继续延续,大明的末日故事还没有结束。恰恰相反,这只是一个开始。

在南京重建的大明王朝占据着当时的道德制高点,因为他们代表着所谓的道统,是正统王朝。加上自朱元璋开始流传下来的几百年历史积淀,人民群众还是普遍认同大明的招牌,这样的优势是当时所有人没法比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用赌桌上的话来说,当时的南明可以说是抓了一把的好牌。不像之前的南宋王朝,完全就是风雨飘零,大牌几乎全在蒙古人那儿。

南明拥有着完整的政府机构,又占据着南方富庶之地,财政完全不是问题。有了钱,招募军队几乎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南明是在道德的最高点上,是所谓的“王师”。可是历史最后很无情地证明,这支所谓的“王师”其实是一支王八蛋军队。

南明当时不仅仅拥有整个江南,山东、安徽北部的很多地方都是拥护他们的,在这些地方聚集了北方溃退下来的大量军队,总数达到40多万。同时由于张献忠的离开,湖北也迅速被明军的左良玉部队占领,这儿驻扎的军队数量也有20多万人。

同时,在当时的首都南京,明军的守备力量也接近20万。加上各地地方上的军队,南明的军队总数量绝对不会少于100万,这是一个庞大到了惊人的数字。

我们不要忘了,当时的满族一共才30万人啊,清朝八旗军队扩容的极限,征兵从14岁征到了60岁也才只有12万人啊。即使考虑到双方军队素质的差异,这样的力量对比也是十分悬殊的。

所以我说南明是抓了一手的好牌,不像南宋对手蒙元帝国已经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极限了,几乎毫无希望,只能被无情地扼杀。南明不同,进,他有着山东和淮北作为跳板,守,他有着长江天险。战略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这注定是一场不平等的较量,南明的起点太高了,靠着祖宗几百年的积淀,南明完成复兴大业看起来似乎是轻而易举。

多尔衮能让南明完成这样的复兴吗?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多尔衮又会如何面对?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5 21:37:17 +0800 CST  
@Gzfulu 273楼 2013-03-05 10:44:15
签到。希望接下来的大战中,清风兄写得更有气势点。
-----------------------------
其实我不太擅长写战争的,您应该可以看出我有意地弱化了对山海关之战的描写,对清军的武器装备这些我也选择了回避不写。

接下来的大战非常惨烈,希望能够写出气势吧。

今天这一小节更完,大战的主要队员们就齐了。

集结号吹起来。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5 21:42:45 +0800 CST  
@黄帝158 298楼 2013-03-06 10:23:35
本朝不休清史,连这样地的2B都出来得瑟了!
-----------------------------
不好说你滴?能不能行啊。

本朝早就在编纂清史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计划92卷,一本30万字左右,总数在3000万字左右的。

最早在80年代就有想法了,可是条件不成熟,主要是史料没有完成梳理工作,这个是清史编纂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量的满文史料缺乏翻译,根本无法编纂。

整个国家清史编纂的整个过程相当复杂,论证了很长时间,等我有空了好好告诉你啊。

目前修清史的工作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负责,记得那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各个大学招人(似乎现在还在招人),清风那时还有着参与这个工程的想法呢。

我现在写的这些小文字,一个重要的史料来源就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整理出版的那些学术著作,像《清史编年》等等。

您说本朝有没有编纂清史啊?!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6 12:42:14 +0800 CST  
动手吧

看着兴冲冲回到北京的吴三桂,多尔衮没有任何的责备,相反仍然是大肆嘉奖,继续加官。

因为他自己也知道靠着吴三桂的部队是不可能打败李自成的,如果可以打败的话,他吴三桂也不会选择低头向自己俯首称臣。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吴三桂对他来说还有利用价值,在新的大战下多尔衮还需要吴三桂为自己冲锋陷阵,至少不能让吴三桂投向敌人这一边。

对于对自己有用的人,我们无论多么厌恶他,都要大大地示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也就根本不配做一个领导者。

既然吴三桂同志搞不定,那还是让八旗军队亲自出动吧。

所以就在吴三桂回到北京的那一刻,一支八旗骑兵也从北京出发,目的地山西。

按照常理来说,这支人数不到2万人的清军在山西是不会有任何成果的,甚至他们都不能进入山西境内,凭借着山西的天险,这支骑兵命中注定的结局应该是失败。

可是恰恰相反,这支人数不多的清军取得了近似辉煌的胜利,甚至攻克了太原这座龙城,山西的大半部分都被占领。

这几乎是一个奇迹。所谓奇迹,就是自己都认为不会发生的事情,可是最后却发生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之所以会长生这样的奇迹,并不是清军有多么厉害,就像我所说的,在一开始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并且是一路好运。

首先是在大同的时候,原来的大同总兵姜壤无条件投降,成为清军的开路先锋。从大同到太原的路上,清军没有越到一个敌人,甚至连人都没有几个,因为李自成做出了关于太原保卫战四字指示:坚壁清野。

等到了太原,敌人终于出现了,可是敌人的数量更少,只有1万多人。不要奇怪,是只有1万多人。因为绝大部分人都被李自成带走了,原来驻守山西的军队也给带走了,一切以保卫首都西安为重。

被李自成留下来负责龙城保卫战的叫做陈永福,原本是一个靠镇压农民军而起家的明军降将。另据小道消息说,曾经射中李自成左眼的就是陈永福。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自成这是在报复,因为他已经决定放弃山西,太原与他本无所谓重要或不重要。

可是陈永福认真了,他从来就是一个认真的,不会无缘无故的投降。他投降李自成是因为,李自成和他折箭为誓,宣布绝对不报复他。于是,陈永福再一次地认真了,他没有像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再次投降。

可是这丝毫无法改变故事的结果。

太原城破,陈永福神秘失踪,不知何处。

多尔衮得到这样的消息自然是极为振奋,因为太原的攻破意味着北京的安全,从此北京就有了稳固的屏障。八旗军的的战斗力再一次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同时他还有一种隐隐约约抽吴三桂脸的快感。

同时洪承畴也在此时上书报告多尔衮南京的明朝政府完全无法承受大清铁骑的一击,就是看着很强大,其实就是欠揍,揍一顿就老实了。

多尔衮很高兴,可是他还没有到了高兴到疯了的程度。李自成不禁大清铁骑的一击现在已经被实践多次证实,可是南方的明军战斗力到底怎么样他还是不知道。

于是多尔衮派了一个内奸去南京打探敌情。

回来之后小内无比风骚地说,明朝现在糟糕透了,军队闹独立,战斗力还比不上原来的明军。最后他还不忘自我吹嘘一把说,要是让我出马的话,我有信心全部让他们投降(这话真牛!)。

多尔衮听到前半句就乐的不行了,至于后半句完全只有翻白眼了,真是牛人啊。
多尔衮迅速地做了一个比较大小的数学题。

这个题目是这样的:

请将一些军队按战斗力从高到低排序:吴三桂明军、清军、南明军队。

首先,根据小内的报告,南明军队比不上吴三桂明军,然后多尔衮根据太原之战,引入中间量李自成大顺军,吴三桂打不过大顺军,清军可以轻易打败大顺军,由此可知清军优于吴三桂明军。最后得出答案,清军>(大顺军)>吴三桂明军>南明军队。

最后的终极结论就是清军是无敌的。

既然清军是无敌的,那就开始动手吧。

多尔衮再一次以最高统治者顺治帝的名义签署了战争总动员令,让李自成在大清的铁骑下战栗吧,我们是无敌的;八旗的勇士们去富庶的南方抢劫去吧,财富就在你们面前。

多尔衮决定两路大军齐出,西征和南征一起进行,他想一次性彻底消灭所有的对手。

多尔衮任命自己的哥哥阿济格为定国大将军,一路向西,目标西安,扫平大顺军,提着李自成的人头来见我;同时任命自己的小弟弟多铎为靖远大将军,南下直到最南,目标西安,摧毁南方苟且偷安的小朝廷吧,让所有人跪在我的脚下。

为了未来的大清帝国,我的兄弟们辛苦你们了。

不得不说在,多尔衮这样的军事部署多少还是有点偏心的。历史再一次证明了,哥哥还是溺爱的弟弟多一点。

哥哥阿济格领兵去的方向是所谓的大西北,当时正是饥荒之地,能够抢劫的实在是太少了,同时李自成是绝对不会投降的,一点可能都没有,所以这注定是一场硬碰硬的战争。没有多大的好处,却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无疑是一趟并不十分美好的差事。

小弟弟多铎所去的南方就不同了,正是当时全中国最为繁华富庶之地,要美女有美女,要美食有美食,要钱金银满地。同时根据汉奸们的报告,这群人很可能会在大军压境的时候因为害怕而选择投降。南征看起来是省事并且好处多多,多尔衮的偏袒暴漏无疑。

同时多尔衮也考虑到了发挥汉奸部队的价值,四大汉奸每边两个。阿济格这边是吴三桂、尚可喜,多铎这边是耿精忠、孔有德。多尔衮再一次的显示了他的偏心,因为汉奸孔有德部队是有超级武器红衣大炮的。

阿济格和多铎就这样出发了,一个西行,一个南下。

多尔衮站在紫禁城高高地城楼上默默地看着渐行渐远的八旗军队,他笑了,笑的肆无忌惮。

来吧,我的对手们,在我的铁骑下颤抖吧,让我把你们一个个碾为齑粉。帝国,一个崭新的大清帝国,没有任何反抗的帝国就要诞生了。

在多尔衮的眼中一切似乎都是马到成功的事儿,可是他不知道他和他的对手们的战争的故事,才开始了一个前奏而已。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6 21:26:04 +0800 CST  
欢迎新来的朋友们,人数有点小多啊,:-D:-D。

老朋友们自然是天天见的。

大家的支持是我唯一的动力,尤其是催更的!让催更来的更猛烈些吧。

大家没事儿就来看看吧,交流交流吧。

帮顶顶或者宣传宣传那就再好不过了。

清风默默地吹过、、、道一声,谢谢。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6 21:37:20 +0800 CST  
@嘉陵江水泡大的 314楼 2013-03-07 10:55:52
个人感觉,楼主的精神值得肯定,不过整体感觉楼主的史学功底还不是太深,所以文中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是错误的。写这种文章,应该要进行一定的考证,当年明月写明事,是参考过十三种不同的史料,且该人研究明史很多年,不知楼主在写本文的时候参考过多少史料。细节决定成败,举两个例子,大明(清)门不是现在的天安门,而是在现在毛主席纪念堂位置的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现早已拆除。其二,清代雍正以前,皇帝仍居乾清宫,居养......
-----------------------------
真是一个看书仔细的人啊,清风在此对您表示感谢。

您说的这两点小细节其实我都知道的,毕竟不是什么冷门知识。第一处我这么写是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将大清门改为大明门的行为意义,毕竟改建大清门那是N年的事情了。但是您说的是对的,我已经修改过来了。第二处可能是我没有说的清楚,造成大家误解了,我的本意就是说清朝绝大部分皇帝不是住在乾清宫的,这是为了后来的顺治、雍正之死打下伏笔的。但是我没有用好定语做修饰,造成了误解,现在我也修改过来了。

我写作本文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应该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12本的《清史编年》,还有康雍乾的起居注和朱批,《清史稿》只是一个参考。我用了四年时间读这些史料。具体到目前所写的这一部分来说,参考的史料和书籍主要有《清史编年?顺治朝》、《清史稿》部分、《东华录》、《清朝全史?第二卷》,《明季北略》、《洪业》、《南明史略》、顾城《南明史》,和一些孟森关于清朝入关时期历史的论述,以及一些中国知网下载的学术论文等等。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些史料,我后面还会解释的。

其实您真算是指出了我的一个软肋,我真的不太擅长写细节,正想我之前所说的,我已经有意识地回避了关于战争的一些细节。《中国大历史、《全球通史》这样的书对我的影响算是比较大的,所以我努力地尝试把故事的详细脉络讲清楚,而不是纠缠于细节。

再次感谢您的细心指错,清风不胜感激,希望您能多来指错,尤其是关于一些细节,我可能写的时候考虑不太周全。这是我的荣幸,清风一定奉茶恭候,谢谢,十分感谢。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13:30:00 +0800 CST  
@70786233 312楼 2013-03-07 08:00:16
顶!加油。清风今日何时更新?
-----------------------------
每晚十点更新的,今天努力努力看看能不能四点加一更。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13:35:04 +0800 CST  
@winma_ra 318楼 2013-03-07 14:26:03
或许是我被之前看过的一些书误导了,但光看楼主写的前两段,明显有问题,除非是我看的几个作者都写错了,只有你对了。
第一个是你对松山之战的简单描述,就不是太对。当时被围的是祖大寿,组织救援发动决战的是洪承畴,怎么到你这里被围的变了洪承畴了?
第二个,就很多当时的资料来看,多尔衮获得李自成进京,崇祯自缢的消息,远在吴三桂写信之前。吴三桂的信发出时,多尔衮集倾国之力组成的大军已经走了一半路了......
-----------------------------
关于这两点我肯定及一定是你说错了。松锦之战一开始被围困的确实是祖大寿,然后洪承畴率13万人去解围,可惜最后洪承畴也被围困在了松山城了。这时候明军组织了突围,结果突出去一部分,但是洪承畴的四万人仍然被围,于是才有了吴三桂的二次解围,这是一次非常失败的解围。为救这四万人死了五万多人。这一点倒不是你看的书是错误的,而是因为那些作者他没有把这个故事给你讲完。

至于第二点,犯错误的著作非常之多,一些偏普及性质的学术著作也犯错误,认为当时的多尔衮知道崇祯已死。其实多尔衮完全不知道,直到走到了翁后,才遇到吴三桂使者才知道的,这一点我非常肯定。其实你看范文程的奏折就能发现,当时的范文程还说明朝存在,没有提到崇祯之死。当时多尔衮南下的主要目的还是如我所说的,主要目标是去抢劫明朝,掳掠人口,这事儿多尔衮自己已经做过三次了,洪承畴为此还提出了马步军交替的战法。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14:51:59 +0800 CST  
@winma_ra
那场战役数字其实谁也搞不清楚,当时清军在突围过程中袭杀的非常厉害,死亡率应该不低。我说多尔衮不知道崇祯已死,依据的是《清史编年》,这是国家清史编委会的观点,应该算是比较权威的。同时我说抢劫也是有道理的,毕竟此时的多尔衮刚刚上台,囚豪格,压济尔哈朗,他需要一场辉煌的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同时转移一下两黄旗对他的不满。
不赞同我观点没什么,毕竟是人文学科嘛,有观点的争议是正常的。大家多多交流才好,这样才能把一些问题弄明白嘛。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15:58:36 +0800 CST  
第六章:退场

打回北京去

李自成在撤回西安的安顿下来之后,他决定反攻。

失去的东西必须夺回来,这是一个人最正常的想法。战略大转移永远不是最后的目标,不然就真的成为无止境的逃跑了。所以,必须反攻。

李自成命令在山西撤退下来的军队和河南的军队汇合在一起,一起反攻怀庆(今河南省焦作市)。几乎就在太原沦陷的同一天,李自成的反攻就发动了。

由于怀庆的大量清军都被抽调去参加那场灭国大战去了,所以怀庆反击战一开始进行的无比顺利,大顺军迅速攻克了济源、孟县,李自成似乎又回到明朝时那种纵横天下没有人能拦得住的状态。

在攻陷下济源城的时候,清军的增援部队赶到了,此时正是黑夜,济源城已经完全被大顺军控制。按照古老的兵书记载,此时敌情未明,清军根本不适合发动攻击。可是狂妄地清军早已经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他们毅然发动了突袭,结果只能是死亡。提督金玉和当场被射死,由于天黑并不知道是谁,几乎全军覆没。

胜利,这时候的大顺军太需要胜利了。如果在没有一场胜利的消息,这支军队也就离奔溃不远了。

但是,大顺军不知道有时候胜利也是致命的,因为枪总是爱打打出头鸟。

胜利的大顺军继续复制着他们的辉煌,一次又一次地胜利。在河南,大顺军再一次让敌人看到了自己的实力,他们包围了怀庆府治河内(今河南省沁阳),祖大寿的养子祖可法连夜率军前往救援。

河内算是暂时守住了,可是所有人都知道,如果没有救援,河内的沦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吧了。

如果河内沦陷,那么也就意味着河南省再一次落入大顺军的手中,更可怕的是,从此大顺军可以以河南为前沿基地,发动对北京的攻击。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此时的山东再一次爆发反清运动,大顺军在那儿死灰复燃,虽然靠着强大的军事镇压多尔衮面前平息了在山东的叛乱,可是多少多尔衮感到了害怕,有一种陷入了大顺军的包围之中的无力感。

看着河南巡抚发来的请求增援的报告,多尔衮的无力感再次增强了。我也知道要增援啊,可是怎么增援呢?我们一共就12万多人,实在是兵力不够,分身乏术啊。多尔衮除了再一次地感叹兵力的缺乏之外,只能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多尔衮思考的最后结果就是,命令南下的多铎立即停止出发,改道河南先解了怀庆之围,然后和阿济格从两路包抄李自成。

多尔衮算是没有办法了,想一次性消灭所有对手,可是实力在这儿摆着,如果他硬要这么做的话结果可能就是一觉醒来他已经被大顺军所包围。此时的多尔衮隐隐约约感觉到了大顺军的强大,这是一支和明军完全不同的军队。

当多铎的大军开始转向的时候,一切的一切瞬间都被改变了。原来的历史剧本也变得毫无意义了。

大顺军的末日来临了,因为多尔衮几乎是将所有能够调动的军队全部都用来对付李自成了。谁叫你怀庆之围暴漏了你的巨大实力呢,所以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不要暴露自己的实力,让敌人轻视你就很好。

李自成在河南的军队立即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人数只有两万人的大顺军立即成为了孤军,原来的包围瞬间变成了被包围,最后只能无奈地选择了投降。

李自成在获知阿济格大军即将到来的时候,他就明白大决战就要开始了。来吧,让你们看看汉人的骨气,让你们知道我们不是所谓的匪徒,让北京城的耻辱成为过去吧。

李自成亲自率领着大将刘宗敏、刘芳亮率着全部精锐从西安出发北上增援,这注定是一场生与死的大较量。

李自成还不知道,他的对手其实比他想象中的其实要强大的多。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选择了出发就没有后退的道理。

和热血沸腾的李自成不同,南明的那群大臣们在听到多铎大军转向的消息后,全都松了一口气,甚至多少还有着点幸灾乐祸。至于南明皇帝陛下,那更是满着听戏、选秀女啊。有些所谓的“精明人”甚至还在盘算着清军和大顺军两败俱伤,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什么叫做苟且偷安?这就叫做苟且偷安。让他们再享受一段时间吧,屠刀很快就会落下。

战争之神已经吹响了命运的号角,大决战开始了。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16:02:15 +0800 CST  
@codylu1213 317楼 2013-03-07 13:49:14
哎呀,我去!头一回跟天涯的帖子,要争气啊!
-----------------------------
太感动了,为了你我都增更了。。。
多少天没有增更了啊,今天增更了,为自己鼓鼓掌。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16:04:12 +0800 CST  
@codylu1213 330楼 2013-03-07 17:02:35
这么打马克吗?
-----------------------------
是滴,是这么打马克滴 :-D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21:27:52 +0800 CST  
@烟雨渺渺生 327楼 2013-03-07 16:29:05
1644,无语泪先流
-----------------------------
更要流泪的在后面,当这个王朝故事结束的时候哭的人就更多了。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21:30:17 +0800 CST  
@昊昊天下208 331楼 2013-03-07 18:35:27
楼主竟然增更了。。
-----------------------------
@三新青年 334楼 2013-03-07 20:28:03
签到,十点再来
-----------------------------
@开心w 333楼 2013-03-07 19:37:49
两天看一次
-----------------------------
@vincent_guo 326楼 2013-03-07 16:17:00
再马克
-----------------------------
@二娘也风骚 329楼 2013-03-07 16:59:06
楼主加油。
-----------------------------
@yizhiyouzoudeyu 332楼 2013-03-07 19:10:13
写呀写。。。
-----------------------------
清风飘过,好朋友天天见,大家没事儿多来看看啊。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21:32:32 +0800 CST  
@嘉陵江水泡大的 314楼 2013-03-07 10:55:52
楼主太客气了,我可能有点吹毛求疵了。首先你这种态度就非常值得肯定。再者大家都喜欢历史互相切磋是正常的事,千万不要迷哪个哪个朝代甚至互喷,没有任何意义。我会继续关注楼主的大作,还是那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加油。
-----------------------------
清风敬受教,一定遵循。希望您能来多多纠错,谢谢。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21:36:25 +0800 CST  
致命的等待

李自成选定的决战之地是陕西北部的榆林和延安一带,在那儿李自成的下属李过和高一功有着十万多人在那儿驻守。加上自己的大军完全有信心击败阿济格的,这儿就是他为清军选定的埋葬之地。

计划是美好的,可是我们知道计划是根本赶不上变化的。所谓变化就是把计划完全打乱,然后一地碎片,让人漫无头绪。

变化很快就来了,这样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让李自成事情完全完全失去了掌控。局势彻底发生了改变。

这个变化就是多铎大军的转向。多铎在怀庆击败大顺军之后,很快渡过黄河,奔着潼关而去。

这时候的阿济格去还没有发动进攻。之所以迟迟没有发动进攻,和阿济格选择的进军路线有着很大的关系。

阿济格选择的进攻路线非常奇怪,他选择了迂回到蒙古土默特、鄂尔多斯,然后从今天的内蒙古高原杀入陕北,在由陕北进军西安。这条路线迂回距离过长,浪费时间太多。完全没有必要,清军其实可以完全直接从山西进入陕西,可是阿济格偏不这么做。

阿济格这么做的理由是清军骑兵现在去马,也缺乏拖运补给的骆驼。所以我们要去好朋友蒙古族那儿去要点驼马,然后才好出发。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阿济格迂回蒙古除了要驼马,在我看来应该还要了人,也就是再一次喊出“满蒙一家亲”的口号,让蒙古再一次征兵为满族征服天下服务。

因为从多尔衮到阿济格都知道八旗军队的致命伤在于人数太少,虽然单论战斗力清军可能远远胜过当时的其他军队,可是在敌人巨大的数量优势面前,再强的战斗力都是白扯。俗语说的好,乱刀砍死老师傅是也。所以,阿济格在出发之后几乎带上了他能带走的全部军队,同时将驻守山西的军队也大量抽调走了,他的军队数量也达到了8万人,这对当时的清朝来说,绝对是一支大军了。

可是,阿济格仍然没底。当时李自成增援的队伍已经在路上了。在山海关,李自成凭借着地利,12万清军和5万关宁铁骑一时都难以打败他,大顺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加上最近2万大顺军在河南的突出表现,阿济格多少有点心理发虚。

所以阿济格选择了以借驼马作为借口,进入蒙古。这么做一方面可以静静地等待战局发生变化,同时也可以向满族的好朋友蒙古人再次借点兵。即使借兵失败了,也可以敲诈蒙古人一批驼马。说是借,可是我们知道强盗的借都是抢劫。国家的借那就更是合法的抢劫了。

从后来的表现来看,我认为阿济格再次向蒙古人借兵的要求并没有实现,所以阿济格就一直磨,动作十分缓慢。等多铎解了怀庆之围,渡过黄河,向潼关进军的时候,阿济格仍然是慢吞吞地迈向陕北的路上。

要在平时,阿济格的这种消极怠工对战事的发展几乎就是致命的。可是由于多铎原来距离陕西较远,阿济格的这样消极进攻就让双方军队的进攻速度基本拉平了。这就给增援的李自成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了。

可是李自成制定的增援计划是按照阿济格率先进攻制定的,所以他才会选择去支援陕北,而不是潼关。可是现在阿济格和多铎几乎是平行杀来,到底支援那一边呢?如果增援陕北,那么潼关失守怎么办?如果增援潼关,陕北丢失怎么办呢?二者是一个都丢不得的,不然就失去了任何反击敌人的机会了。

这是一道选择题,二选一。选对了,可能失败,选错了,必然失败。李自成一直不擅长做选择题,他的心情仿佛回到了大明政府将小驿卒的他裁撤时的无奈,他陷入了迷茫之中。陕北?潼关?到底是那边。

李自成选择了等待,那儿也不增援。看情况,但愿船到桥头自然直吧。这其实是一种最无奈的心理,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静静的等待。李自成就这样失去了战场的战略主动权,他只能选择被动地应对,他的几十万大军其实完全被清军无形的牢笼困住了,无法行动。

李自成在洛川县等了十天之久。洛川县距离陕北和潼关的距离大致相等,他可以随时选择增援那边,看那边撑不住就增援那边。在这十天里面,李自成无可奈何,每天一遍遍地探问这阿济格和多铎的进军速度,然后回去进行速度和路程求时间的计算题。

十天后,李自成终于算出来了。因为一切都非常明显了,领先者的优势已经非常突出了。李自成率着他的军队,朝着增援的目标出发了。

李自成不知道的是,在他等待的这十天里,他其实已经输了。这十天的等待对于一个普通人也许只是浪费了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是荒废了十天学业,后面熬熬夜都能补回来,可是作为一个统帅的李自成这十天的消极无为,只做路程和速度的计算题的行为无疑是一种慢性的自杀。

这十天的等待是致命的。

李自成接下来的结局注定了是个悲剧。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21:37:21 +0800 CST  
@70786233 340楼 2013-03-07 22:10:18
清风到点了该更新了!楼主加油。
-----------------------------
清风飘过,九点四十分已经更新了,每晚十点的更新每天都有滴,不论多忙都会更新滴。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22:29:25 +0800 CST  
好消息,群主终于创建了一个群。
群的名称:这也是清朝,
号码:292582122,
验证为天涯,或者清风。
急招管理。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3-07 22:45:25 +0800 CST  

楼主:旧时清风

字数:982082

发表时间:2013-02-16 06: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04 18:48:30 +0800 CST

评论数:82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