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最后一个王朝故事(第一部已出版)

在本文写作一年多之后,本文的第一部终于由海潮出版社上市了。感谢大家的支持,正是在大家一声声楼主TJ声中,我坚持写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写下去。希望喜欢本文的朋友,能够购买一本算是对清风的一个支持吧,如果能给个五星好评那就更好了。

当然按照惯例,还得感谢万能的涯叔,感谢煮酒,谢谢他们提供我的舞台,也承蒙天涯人文板块编辑不弃,还推荐过几次。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
----------------------------------密封线------------------------------------------------
----------------------------------------------------------------------------------------

一点废话

没什么好说的,接着当年明月的故事我们继续。

给你一个不同于清宫剧,穿越戏中的清朝,也许是最真实的清朝。

不论你喜欢清朝还是唾弃清朝,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王朝,它对现在的我们影响太大了。

我用了四年的时间去收集资料,今天才有勇气开始来写这样一段历史,希望能够写的精彩吧。

我只能说,清朝也有着自己的精彩和另类,历史本身也是可以很精彩的。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文中所使用的所有时间都是农历。

就说这么多吧,一个王朝的故事已经开始。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5 22:34:00 +0800 CST  
第一章:出发


从一则消息说起

我们一切的故事都要从1644年的一则消息说起,那就是明朝崇祯皇帝于三月十八日在煤山自杀殉国。

这个消息的内容实在是太过于震撼了,以至于很多人在听到之后表示不相信。三天后,李自成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一具穿着龙袍披头散发的尸体,这具尸体的生前的主人叫做朱由检,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崇祯皇帝。

至此,崇祯帝死去的消息得以完全证实。同时,这则消息开始以北京为中心多途径多渠道对外传播,成为当日最火的话题。

面对这样一则消息,无数的人在震惊之后,都郑重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人选择了屈服,有的人选择了反抗,有的人选择了逃亡,有的人选择了坚守,有的人兴奋,有的人痛哭……由此他们的人生也就各不相同。

二十三日,在赶往北京路上的吴三桂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之前接到的命令是率领军队勤王。可是他的行动极为迟缓,领导都死了,他还没有到。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对于这个消息是有所准备的。

很快,李自成的人来了,这个人是唐通。唐通和吴三桂完全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好同事,三年前他们还共同战斗过,那一次的任务是援救被清军围困在松山的洪承畴的五万军队,结果洪承畴被俘投降,还被清军杀了6万多人,真是一次极品的救援活动。

作为明朝的密云总兵,唐通的投降非常干脆,李自成的军队一围,唐通就开城门投降了。对于唐通来说,他的投降之旅才刚刚开始。

考虑到唐通和吴三桂的特殊关系,李自成觉得他是最合适去劝降吴三桂的人。唐通也不推辞,带着8000人就直奔山海关而来。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抱头痛哭,二人共同追忆了曾经的美好战斗时光,对前领导的死亡表示出悲痛之情,戏演完了就直接进入正题。

唐通向吴三桂表示自己是代表大顺皇帝李自成来劝降的,你老爸吴襄就在李自成手里,这是你爸爸写给你的信。吴三桂接过信说知道了。然后唐通说自己投降之后待遇、级别都没有改变,并且暗示自己正在升官之中,希望吴三桂也能“弃明投顺”。吴三桂立即表示,我愿意。

唐通没想到任务这么顺利就完成了。双方第一时间交接了山海关的防务,吴三桂率领五万关宁铁骑继续向北京进发。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望着吴三桂远去的背影,唐通笑了,他知道自己很快就会被李自成升官了。可惜他不知道噩梦刚刚开始。

唐通实在太傻了,他不知道自己并不是第一批被派出劝降吴三桂的人。第一批的人早就成功劝服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之所以排出第二批人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第一批人成功之后。吴三桂接到了父亲吴襄的一封信,在信中吴襄哭诉自己被李自成的人拷打。为了稳定吴三桂的情绪,李自成才派出唐通来解释。

李自成不知道,有时候,过多的解释就是掩饰。

同时,吴三桂在赶往北京的路上还得知了两个惊人的消息。

消息一:李自成在严查明朝官员的贪污问题,很多人都被抄家了,他吴三桂也被没收全部家产;

消息二:吴三桂最喜爱的小妾陈圆圆还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掳走了。

唐通屁颠屁颠地接防山海关防务去了,吴三桂却陷入了沉默之中。他沉思了很久很久,就在大家都要等的睡着的时候,他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全军撤回山海关。”

没有人知道他在那一刻想了些什么,也许是想到了自己第一次收受贿赂时的担惊受怕,也许是想到了陈圆圆承欢之时的枕边情话。但是因为那一刻的决定,他从此被历史痛骂。

对于山海关没有人比吴三桂还熟悉,因为那是他的家。吴三桂轻松地将唐通赶出了山海关。你丫的唐通,纯骗人,什么待遇、级别不变,全是假的,人家李自成正在拷打投降的那些人呢!你竟然来忽悠我,山海关外喝西北风去吧。

回到山海关的吴三桂第一时间写了一封信,收信人是他多年的敌人满清,他手下的两个将军杨坤、郭云龙临时客串了一把快递员。

在这封信里吴三桂回忆了自己受到的明朝恩惠,表示现在领导去世,自己很伤心,可惜自己兵力不足,无法打败作乱的李自成匪徒,希望满清能够帮助自己。当同时还说现在李自成他们在北京干了一票大的,捞了不少。来和我一起报仇,这些都给你,还给你一大块土地。

对于吴三桂的这封信我只能说利诱,大大的诱惑。满清能够抵制住诱惑吗?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5 22:38:15 +0800 CST  
误打误撞的准备


那么这时候的清朝在做什么呢?清朝这时候很忙,具体来说是忙着窝里斗,这是中国人民的好传统。

原因是上一年老领导皇太极突然死去了,即位的是他的第九个儿子爱新觉罗?福临,这时候的他只有六岁大。

根据中国历史的一般规律,我们基本可以知道小皇帝都是被人捏着玩的,就是一件玩具。不同的是有些被玩死了,有些最后逆袭了。这时候拥有这件玩具的人叫做多尔衮,按辈分是小皇帝的十四叔。

多尔衮也不是没有敌人,毕竟小孩子还是很可爱的,谁见了都想抱抱玩,小天子那就更可爱了。当时多尔衮最大的敌人叫做豪格,皇太极的长子,绯闻中的第一继承人。

这时候的豪格很无奈,看着6岁的福临,他绝对杀他的心都有,因为那个位置本来属于他。

多尔衮更无奈,他知道很多双眼睛在盯他,等着他失误,然后抢走他的玩具。他只有走下去,在中国搞政治是没有回头路的,如果一定要找也有,路名黄泉路。

靠着手中的军队和老辣的经验,他在顺治元年就取得了开门红,和他一起担任辅政大臣的济尔哈朗对外明确表示以后签署文件多尔衮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

这在一般人看来绝对是件小事,可是在政治上这绝对是一件大事。你见过新闻联播把那几个政治局常委的顺序乱报过吗?决定出场次序的不是姓名笔画多少,也不是拼音首字母,而是政治地位。

济尔哈朗这么做无疑是在释放出一个信号,从此多尔衮是大哥,多尔衮说了算。

更重要的是,济尔哈朗本来是支持豪格的。明眼人都知道,豪格输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多尔衮的第一把火烧的是济尔哈朗,第二把火就直指豪格,烧济尔哈朗的目的也是为了豪格。至于第三把火,则更为猛烈,他的目标是明朝政府。

四月一日,愚人节。这一天多尔衮正式以诽谤罪起诉豪格,原豪格的部下何洛会作为污点证人主动陈述了有关豪格辱骂诽谤多尔衮没有福相,是个病夫,并且扬言想手刃多尔衮的证据。

经过法庭审判,豪格犯罪事实成立,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时依附豪格的四名将领全部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评价:典型的恶意报复,穿小鞋,并且量刑过重。

至此,多尔衮完成了入关前的政治准备,满族高层至少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不至于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产生混乱。

可是悲剧的是,这时候的多尔衮仍然不知道李自成攻取北京,崇祯帝上吊殉国的消息。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通信手段落后,没有微博,没有广播,没有电话,基本处于三无状态。道路交通也很落后,加上战争影响,所以消息传播速度极慢。并且当时的满族人也没有认识到信息的价值,知道这消息顶多用来吹吹牛。

直到四月十四号多尔衮才获知崇祯已死的消息,这都过去接近一个月了,并且消息还是吴三桂带来的。清军啊,你难道不知道什么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吗?

那么为什么多尔衮还会做这些入关的准备呢?难道是上天帮助了多尔衮?

当然不是,关键在于多尔衮的第三把火。这和清朝的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有关。严格地来说,这项传统已经有上千年的传统了,在清朝老祖宗金朝的时候已经形成传统了。这样的传统让它们误打误撞,却能逮个正着。

那么这个传统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过完了年就是春天了,一般二十四节气里面的立春都和春节连着。春天里百花香,适合踏青游春等等。可还同样适合做一件事,那就是打战。

在古代不是任何适合都适合打战的,所以最开始打战都是约好时间的,天时很重要。夏天下雨太多,还潮热,冬天天气寒冷,食物缺少,都不是打战的好季节。最适合打战的就是春、秋,这时候天气既不太冷有不太热,充满生机。所以孔老夫子编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才叫做《春秋》,而不叫做《夏冬》,因为里面记得都是打战的故事。

清朝也不例外,春天到了,士兵们在军营内憋了一个冬天了,精力盈余,无处发泄,正适合和明朝军队交战,也就是去抢劫。所以几乎每年的春秋时节清军都会组织大规模的抢劫。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5 22:44:05 +0800 CST  
研究报告


对于传统多尔衮自然极为看重,加上是上台执政的第一年,自然要尽心准备这一件事情,他要大干一票,向所有人证明跟着我多尔衮混是有前途的。

为了让自己上台执政后的第一次抢劫万无失一,在处理好豪格问题之后,多尔衮决定召见一个人,听一听他的看法。这是一个汉人,名字叫做范文程,在皇太极时期就已经是清朝的第一智囊。

范文程也知道这是新领导对自己的重视,一定要把握住,搞得不好,领导的第三把火烧的可能就是自己了。

在那几天里,范文程四处翻书,参阅文献,平时抄抄别人论文不要紧,这次可是评职称啊,搞不好是会被举报的。高质量的论文啊,你怎么就这么难写呢?大家看到平时儒雅的范大人忙的连饭都吃不上了,天天揣两个窝窝头躲在书房里。

经过仔细研究,广泛参阅各种文献,在四月四日,也就是吴三桂再次回到山海关的时候,范大人正式向多尔衮提交了他的研究报告《清朝的对外基本方针和政策》。

如果当时有学术评定机构,这篇报告绝对会入选年度十佳论文。虽然作者范文程本人学历不高,论文写作在格式上显得极不规范,但是这篇论文的思想绝对是当时最超前的。

在这篇报告中,范大人首先根据清朝已经知道的最新消息,分析指出现在天下的形式是清朝、明朝、农民军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形势。

对于这样的分析我只能说:《三国演义》看多了,没办法谁叫《三国演义》是当时清朝重要的内部文件呢。范大人啊,你能不能行啊,开头就搞错了?人家崇祯早吊死了,什么狗屁三足鼎立啊。

不要急嘛,范大人报告的神奇之处在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范大人明确指出明朝已经在实质上over了,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应该是农民军。

看到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也震惊了,范大人这是未卜先知啊,小宇宙大爆发啊。难道范大人有什么秘密消息?可是范大人最近足不出户写报告啊。

在报告的第三部分,范大人补充说明:现在处于历史的紧要关头,机会就在眼前,我们要把握住机会。一句话:这一次的抢劫对于我们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范大人也不忘了喊口号,说我们这次抢劫要打着仁义的旗号,允许别人的投降,尽可能多地获得战利品。这也是传统的一部分,每次清军要打明军都说自己是无辜的,找一大堆借口和理由,把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

从整体上来看,范大人的报告虽然开头有些小毛病,但是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中间的过程更是神来之笔,体现出了范大人平时勤于做研究的好习惯,本年度十佳报告当之无愧。

对于这么优秀的研究报告,多尔衮自然是大笔一挥,签上同意两个字了。

当时也没有现在的什么听证会,人大代表审议等各种民主流程,所以多尔衮一签字,报告就马上上升成为了大清的国家政策。

范文程抹了抹额头的汗,松了一口气,总算过了新领导的关了。

既然新领导已经通过了政策,那就开始执行吧。

多尔衮在第一时间以国家最高领导人顺治帝的身份,宣布了战争状态,军队立即停止休假,所有相关人员立即集合备战。

四天之后,所有的军队集合完毕。

这一次集合的规模空前巨大,满族和蒙古族八旗的三分之二都被征集,还有全部的汉族“伪军”,炮灰是不嫌多的。

据说,多尔衮甚至还考虑过让朝鲜军队也参与进来,朝鲜为此也进行了战争全国总动员,却只有500名朝鲜军人前来报到。最后想到曾经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多尔衮也只好无奈地笑笑了。

多尔衮还明确指示汉族“伪军”中的孔有德部分携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红衣大炮。

这一次清军完全完全说是倾巢出动,总共接近12万人。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这将是清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抢劫。

因为多尔衮凭借着敏锐的判断力知道范文程说对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所谓机会,就是失去了不再回来,也回不来的东西。

多尔衮决定抓住这次机会,也必须抓住。

多尔衮率领着规模庞大的抢劫队伍出发了,所有的士兵都信心满怀。

在路上,参加过前几次抢劫的老兵们不断地先新兵们说着明朝的繁华,所有的士兵都在盘算着家里缺些什么,默默地记着。抢劫,对这支军队来说早已经轻车熟路。在他们眼中,明朝老百姓的一切都是他们的。

这支军队不知道,当他们踏上入关的道路时,很多事情已经悄悄地改变了。这一次抢劫将是他们最后一次的抢劫,他们从此再也不需要抢劫了,因为他们这次抢劫的战利品是天下。

征伐之路已经开始,命运之门也在这一刻打开。

多尔衮向着你的选择出发吧,你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三新青年,以后我还是自己更新吧!还是谢谢你啊。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6 13:57:40 +0800 CST  
@落叶在空中 2013-02-15 23:07
有点意思。

-----------------------------
恭喜沙发,一不留神,我的专属沙发就没了。。。。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7 07:53:37 +0800 CST  
@笨小萌5252 2013-02-16 02:18
@野外的少妇 13楼 2013-02-16 01:37:22
你就是当年明月吧?你的书我看过很多遍,口气一模一
-----------------------------
围观!
-----------------------------
我就不说,你猜,猜吧。。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7 07:56:38 +0800 CST  
@猫走s线 2013-02-16 15:56
没了?
-----------------------------
当然还有了,不要急嘛,慢慢开呱,才开始的。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7 07:59:33 +0800 CST  
第二章:开战

特大好消息

多尔衮这次选定的抢劫路线仍然是老路,绕过长城迂回进入河北境内,这条路从他爷爷努尔哈赤就开始走了,这就叫做轻车熟路。

这倒不是清军喜欢多走路,也不是为了训练部队。他们是被逼的。

因为长城实在太坚固了,尤其在明朝末年,遇到袁崇焕、孙承宗这样的人物,更是疯狂地给长城“加成炼化”,结果长城防御属性越来越强,物理攻击基本无效。山海关这样的天下第一雄关可不是吹出来的豆腐渣工程。

没办法的清军只能每次都绕路。当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走冤枉路多少不甘心。结果,他们去打长城,连块长城砖都没能敲下来,甚至还有小道消息说他们还挨砖拍了。

可是,吴三桂不是写投降信了吗?这一次清军应该直接奔向山海关和吴三桂的军队回合啊,然后手拉手,心连心一同杀向北京啊。

还是老问题,吴三桂的快递因为物流配送的原因一直没有送到多尔衮的手里。看来临时快递员就是靠不住啊。

没有收到快递的多尔衮还是一直在做着那道选择最优路线的数学题,看看如何绕路距离最短,谁叫他军队信息化程度极低呢。

多尔衮可以不急,吴三桂却都快急疯了,他几乎天天查自己快递的物流信息,可也不见更新。

吴三桂清楚知道满清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了,因为那个在北京的新统治者是不会放过他的。无奈的吴三桂只有再一次地发出求援信,看着快递员出发的背影,吴三桂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一定要送到啊。

果然,李自成开始了行动。

就在多尔衮军队出发后的四天,一支军队开始从北京出发开始他们的东征。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李自成这时候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他刚刚称帝。河北,天津,山东都已经在他下诏之后投降,他一手建立的大顺王朝一切看起来都非常顺利。20万军队去驯服吴三桂的5万人完全是很轻松的任务。连北京我都打下了,山海关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一句话,李自成骄傲了。伟大领袖说的好“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所以,退步的李自成行军速度极为缓慢。从北京都山海关不到900里的道路,李自成走了7天多。

李自成仍然对自己充满着信心,他到了山海关的第一件事件就是写了封信给吴三桂。在信中他表示此前的事情都是误会,希望吴三桂能够投降。

可是,吴三桂一口回绝了他,现在他有了说NO的底气了。

因为就在李自成离开北京的第二天,吴三桂的第二封信就被多尔衮成功接收了。

多尔衮收到信的时候才刚刚走到翁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阜新附近。

看到吴三桂的信,多尔衮笑了,特大好消息啊,这次终于不用绕路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才是最优路线啊。有便宜不占那是傻瓜。

兴奋的多尔衮立即下达最新作战命令,全军立即转向,目标山海关,加速前进。

收到多尔衮回信的吴三桂也是心花怒放。在信中多尔衮表示对于此前的矛盾我们都可以一笔勾销,我们现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他还向吴三桂许诺了一个美好的前程——封王。这些都是李自成不能给他的,所以吴三桂毫不犹豫地对李自成说了NO,可是代价却是惨痛的。

被拒绝了的李自成自然很失望,立即三面包围了山海关。但是他还没有绝望,他在等着吴三桂后悔。

实践证明,一个人由失望到绝望一般需要两天时间。李自成决定再给两天让吴三桂好好想想,

正是这两天让本来注定要迟到的多尔衮赶上了末班车。

站在山海关高大的城楼上,吴三桂望着下面密密麻麻地农民军,他终于意识到了山海关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

所谓孤城,就是守城的统帅每天早上洗好脸就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一直到天黑,士兵们看着统帅孤独的背影的一座城。

无奈地吴三桂只能一遍遍地写信给多尔衮,意思只有一个敌人很多,多的像蚂蚁一样,我撑不了多久了,快来救我啊。

面对吴三桂越来越密集的求援信,多尔衮只有发了疯似地命令军队加速前进,日夜兼程。速度,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宁远,沙河,连山驿……这些记载着多尔衮父辈光荣和骄傲的地名一个个成为了清军铁骑身后的尘埃,在这里多尔衮没有进行任何的回忆和凭吊。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啊。

多尔衮的内心在这时显得极不平静,他一定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的雄心,会想起哥哥皇太极死时的不甘。父兄们,你们未尽的事业就由我来替你们完成吧。

这支军队能够赶得上那场决定所有人命运的战争吗?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7 17:26:40 +0800 CST  
@陈胜字涉吴广字叔 54楼 2013-02-17 23:21:15
回复第46楼(作者: @旧时清风 于 2013-02-17 17:26)   第二章:开战   特大好消息   多尔衮这次选定的抢劫路线仍然是老路,绕过长城迂回进入河北境内,…… ==========努尔哈赤是小多的爹爹
-----------------------------
!!!!手贱给打错了,道歉,非常抱歉。竟然犯了这种低级错误,该死该死。诚惶诚恐。马上改正。不然就首尾矛盾了,下次写好了一定检查。这被拍的生疼啊。。。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7 23:48:30 +0800 CST  
更正:
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中的“爷爷努尔哈赤”应该改为“父亲努尔哈赤”。多谢@陈胜字涉吴广字叔,兄的提醒。诚惶诚恐。下次一定仔细认真地检查。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7 23:53:19 +0800 CST  
@古月日央 52楼 2013-02-17 22:44:18
当年明月先生每天晚上努力写三篇。清风先生有点慢哦、、、、
-----------------------------
刚刚开始写,速度比较慢,正在努力提高速度,后面会加快的。目前每天至少一更1500多字的,目标每天3000。努力奋斗中!!!!大家多多支持啊。谢谢。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8 13:55:18 +0800 CST  
命运一片石

多尔衮、吴三桂、李自成,所有人都很着急。但是有一个人却一点都不急。在他看来这场战完全是多余的,自己完全是一个打酱油的。

那就是在山海关外露营喝西北风的唐通。他本以为李自成来了自己就可以立即升官然后回到关内了。那时候可还是春天,山海关外还是寒风凛冽的,偶尔还会夹着沙尘暴的。

可是现实告诉他,这样的想法纯属做梦。

李自成明确命令唐通仍然待在关外。

当然考虑到之前唐大人在关外露营实在太过于辛苦了,这次就调到一片石关吧,虽然那儿房子破点,但是多少还能挡点风啊。

一片石关在山海关正北13公里,处在河北和辽宁省的分界线上。这座修建在长城上的关隘经过的地形比较特殊,是河流,所以修建了一座桥,然后又用整块整块地石板做地板砖铺设了河道。所以远远地望去,就像一整块石头一样,这也是一片石得名的原因。

关于一片石,我说了这么多,主要是因为它重要,在这个关口发生的战斗对将以后的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个新领导,李自成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敏锐地意识到了一片石的重要性,所以他又加派了12000人过去支援唐大人,可在郁闷的唐通看来这就是监视。

监视归监视,没办法,谁叫自己是投降的杂牌军呢,唐通也只好认了。就这样,唐通带着自己的二万人来到一片石长城,每天吃了睡,就是睡了吃,等待着李自成搞定了吴三桂。至于敌人嘛,那是不可能出现的,二十万围五万那还不是围的滴水不漏。

和吴三桂每天看着太阳东升西落感到心急如焚完全不同,唐大人只感觉到了无聊和空虚。

唐通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人的智力是分五种的,他无疑是第五种,脑子进水型。因为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正在朝他而来。

多尔衮的前锋骑兵已经锁定了唐通位置,可是唐通还是一无所知。

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多尔衮的先锋部队在白天潜伏了起来。因为一片石虽然比不上山海关,可毕竟还是长城啊,正大光明地进攻长城这样的傻事清军是不会做的。

夜幕降临了,清军的这只先锋部队开始了突袭行动。没办法当时也没个烟雾弹啥的,要想偷袭也只能选择在晚上啊,正所谓“月黑风高杀人夜”。

清军这支部队最开始只是想试探试探敌人,他们为此准备了好几套应急方案,还在后方的多尔衮也作出了随时支援的准备。

可是,唐大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清军这些都是多余的。

在和清军略微交手之后,他果断地选择了投降。

老实地说,唐通不应该输。毕竟他的对手是长途奔袭120公里的疲惫之师,而他完全是以逸待劳。更何况,他还占据着数量上的巨大优势。

一片石战役就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清军完胜。

现在我们来总结分析一下一片石战役。

首先,清军代表发言表示这是天赐的胜利,他们要感谢他们伟大的顺治皇帝,因为他的名字叫做福临,是他们的皇帝给他们带来了好运。同时他们对大顺军队放弃抵抗的行为表示非常不解和愤怒,尤其是参谋部的人员纷纷抗议他们精心准备的作战计划竟然完全成为了废纸。最后他们厉声质问大顺军为什么要投降?不给个说法,统统杀了。

大顺军这边发言代表为前线指挥官唐通大人。唐大人显得非常淡然,他首先指责了领导李自成对于自己的歧视,指出部队人数过少,并且很多士兵在关外喝西北风的过程中还因病丧失了战斗力。最后,唐大人表示之所以投降主要是仰慕清军,渴望加入清军和大家一起战斗的决心。当然,在发言过程中唐大人还多次指出领导李自成工作上的失误和性格上的缺陷,表示跟着他混是没前途的。

李自成同志我知道你有话说,不要激动,后面你会有发言机会的。一个一个轮流来嘛,都做皇帝的人了,注意点形象啊。

现在清军最高统帅多尔衮做总结发言。多尔衮的发言可以归纳为下面的三句话。

1、这是我军和大顺军队第一次交手,表现出了我军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结果我军全胜;

2、在这场战斗中,大顺军队的战斗力极差,完全不能和我军相比,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些都只是大顺军队的杂牌军,还有一个垃圾指挥;

3、如果大顺军统帅李自成有任何不满,我们可以再战。

吴三桂同志特别代表发言。吴大人表示他以一个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分析了此次战争,清军的胜利更加坚定了吴大人和清军一起战斗的信心。对于清军他将保持“不抛弃,不放弃”政策。

李自成同志轮到你了,最重要的人都是最后出场的。

李自成检讨了自己对于一片石过于轻视的错误,当然也谴责唐通完全没有领会他的意图,使得一片石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

本次战役分析会议到此基本结束,战役的具体影响诸位与会代表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我想大家已经非常明白,那么我就不再多说了。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8 17:22:01 +0800 CST  
大家热情感染我了,先小更一下。

十点再更新一次,现在吃饭去喽。

顺便拜个晚年,新年快乐。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8 17:24:18 +0800 CST  
涯叔叔都让我无语了快,每次更新都要输验证码。。。。关键是我十点明明更新了。。。可是当我十点半来看的时候却不见了。。。

这是为什么呢?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8 22:48:54 +0800 CST  
彻底无语了,我十点半更新的又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啊!为什么啊!涯叔叔真的不太给力啊。
我再更新一次,我就不信了。今天我一定要不第二章第三节更新上。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8 23:19:18 +0800 CST  
我招谁惹谁了,事不过三,都删除我三次了啊。

我再更新一次,希望看到的朋友能替我证明我更新了。谢谢大家的理解。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啊?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9 12:38:34 +0800 CST  
突然喊停

看到被俘的唐通,多尔衮什么都没有说,没有批评也没有赞扬。他只是静静地一个人走出了帅帐,看着远处近在咫尺的山海关。

此时的山海关火光冲天。

因为就在多尔衮攻打一片石的时候,犹豫的李自成终于下达了总进攻令,20万大顺农民军像潮水一般向山海关的城楼涌去。

吴三桂守着孤城,奋死抵抗,这时候的他表现出了惊人的能力。他亲自在城楼上指挥督战,当然他知道抵抗是无法持续下去的,战争进行的越久,李自成的数量优势就越明显。

吴三桂唯一的希望就是多尔衮来救援。他一遍遍的派遣使者向多尔衮求援,史书记载达到了八次之多。

面对着吴三桂的使者,多尔衮的回答永远只有两个字:等等。

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此前的多尔衮赶路如此匆忙不就是为了支援吴三桂吗?为什么现在的他会如此地迟疑呢?

很多历史学家说这是多尔衮的奸诈,说他想等到吴三桂和李自成两败俱伤,然后渔翁得利。这样的分析说明我们的历史学家太不了解人性了,他们几乎完全没有考虑多尔衮的个人因素。

其实,多尔衮之所以不进攻,更多地是因为他害怕了。那一刻他真的害怕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领导交给自己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时,自己虽然开心,但也隐隐含着点担忧,害怕自己做砸了。

这时候的多尔衮就是这样,看着山海关的冲天火光,他知道一场大战正在打响,并且炮弹是从东边打向西边的,这完全是李自成在虐吴三桂。虽然刚刚大败了唐通,可是李自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不知道。

多尔衮对从来没有交过手的李自成感到害怕了,他对自己的弟弟多铎和先锋阿济格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记住这两个名字,他们的使命也和多尔衮一样刚刚开始,多尔衮无奈地说:“我们三次都没有打下北京城,可是李自成一次就成功了,他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现在他亲自统兵来到山海关不会是想彻底消灭我们吧?”

神经处于高度紧绷状态的多尔衮甚至怀疑吴三桂勾结李自成共同设了这个局来欺骗自己,好将清朝军队一网打尽。

当实现父兄大志的机会就在眼前时,多尔衮害怕了,自己的父兄那么优秀的人都无法实现的事情真的能够在自己手里美梦成真吗?答案是一个巨大的问号。看着身后父兄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队伍,多尔衮更加地感到了害怕,他知道自己只有一次机会,他输不起。

英雄失败了并不可怕,因为他们很快就会重新站起来。

可怕的是,英雄对自己产生了质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样他们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了。这时候的多尔衮就是这样。

多尔衮的最终命令是全军立即停止前进,立即扎营防备李自成的进攻。

机会有时候就像流星一样,不经意地出现然后瞬间消失。多尔衮似乎就是那个没来得及许愿的傻瓜。

可是上天似乎在冥冥之中总是暗暗相助着清朝,多尔衮命中注定不会错过这次机会。

就在多尔衮下达防守命令的同时,一个人来到了军营之中,他将解开多尔衮的一切疑团。他就是范文程。

范大人那一次写报告由于用脑过度,又长期战斗在气温低于零下20℃的东北地区,所以范大人在写完报告之后就生病了。在多尔衮大军出发的时候,范大人也收拾好东西到高干疗养院泡温泉去了。后来,多尔衮在吴三桂信中知道崇祯已死之后,就叫范文程立即来到军中参谋决策。

这时候的范文程刚刚追上大军,看着忽然停下了的军队,他瞬间明白了一切。多尔衮所有的害怕和心虚被他看得一清二楚。

进入帅帐的范大人只对多尔衮说了一句话:“可惜了这次好机会,我还为入关之后拟定了若干规定准备下发军队呢!”

听到范大人这句貌似无意间发出的牢骚,多尔衮浑身一个激灵,就像狗血的爆米花电影里面一样,那一刻多尔衮瞬间觉醒。

因为,英雄总有着一颗不甘的心。

爱新觉罗家族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多尔衮身上重新燃起,父亲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的形象复活了,哥哥皇太极在松山大败洪承畴的历史被他重新定格。是的,只要愿意去做,爱新觉罗家族是可以做到一切的,让一切害怕都在大清的铁骑下化为齑粉吧。

就在多尔衮暗下决心同时,山海关内的吴三桂也下定了投降清军的决心,凌晨时分,他亲自率领着军队用大炮开路,接着夜幕的掩护,杀出了李自成的包围圈,这真的是一条血路。

多尔衮见到了吴三桂,看着吴三桂满身的血污,他知道这个人没有欺骗自己,除非他是影帝。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加让多尔衮确信了吴三桂是真心投降,因为即使是影帝也不带这么敬业的。

只见吴三桂默默地去做了个新发型,剃发为金钱鼠尾辫,这是满族人的标准发型,也是投降清朝的标志。接下来还会有很多人因为这个而流血牺牲。

多尔衮看着吴三桂的新发型,笑了。他久悬的心终于发下来了,李自成,让我们大战一场吧。

多尔衮给吴三桂这个新队友的作战任务是,回到山海关内,打开城门。考虑到天黑,让你的人在肩膀上系块白布作为标志,免得黑灯瞎火的被我军误伤,我们马上就到。

怀着忐忑的心情,吴三桂走了。

阿济格、多铎各自率领一万骑兵先行从两翼进入山海关,在临走之前,多尔衮特意交代他们,不要轻易出击,必须小心谨慎。对于李自成,多尔衮还多少怀着害怕,可恢复了自信的多尔衮的这种害怕更多地表现为战术上的重视。

多尔衮也率着大部人马开始出发。吴三桂如约打开城门。

天下第一雄关就这样成为了多尔衮的囊中之物,大清几代人都没有做到的事业他做到了。最坚固的堡垒永远是从敌人内部被攻破的啊。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9 12:42:58 +0800 CST  
@旧时清风 93楼 2013-02-19 12:42:58
突然喊停
看到被俘的唐通,多尔衮什么都没有说,没有批评也没有赞扬。他只是静静地一个人走出了帅帐,看着远处近在咫尺的山海关。
此时的山海关火光冲天。
因为就在多尔衮攻打一片石的时候,犹豫的李自成终于下达了总进攻令,20万大顺农民军像潮水一般向山海关的城楼涌去。
吴三桂守着孤城,奋死抵抗,这时候的他表现出了惊人的能力。他亲自在城楼上指挥督战,当然他知道抵抗是无法持续下去的,战争进行......
-----------------------------
自己证明自己更新了,这是我第四次更新了,这一小节更不上我也无法接着更新啊。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更新总会被删除啊?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9 12:46:56 +0800 CST  
一个小时过去了,还在。这次应该不会被删了吧。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9 13:48:15 +0800 CST  
重新洗牌

进入山海关的多尔衮命令吴三桂立即重整军队,你先去和李自成磕,我刚刚入关还不太清楚情况,等我能清楚了马上去支援你。

吴三桂知道这就是把自己的部队当炮灰,可是人在屋檐下,谁叫自己是投降的部队呢,我先上就先上吧。

于是,虽千万人,吴三桂去矣。

这时候山海关的攻坚战已经非常激烈了,再差一步李自成就要成功了,四个城门他已经搞定一个了,他的军队像一条长龙裹着山海关。

看到吴三桂的所有军队像这支排成了长龙的军队冲来,在小山丘上观战的李自成笑了,因为他的军队是在山海关的高处,占有地理优势。

李自成觉得这条龙该盘起来勒死吴三桂了,可怜的吴三桂就这样看着自己的军队被敌人重重包围,真的是围了好几圈,好不容易杀开了,可是很快又会复合在一起,四处冲杀可是却处处碰壁。

按照电视剧的安排,这时候应该有一个像赵子龙这样的超级英雄来救援,然后杀出敌阵,逆势反击。

这一次,扮演这样的英雄角色是清军。

看吴三桂实在不行了,多尔衮令旗一挥,12万大清铁骑迅速出动。

这支部队憋了一个冬天,现在终于可以释放了,他们无穷的抢劫热情迅速化为战斗力。于是在战场上,清军爆发了。

同时,多尔衮特别交代先攻击李自成长龙的后面,截断敌人的退路,这样的使命交由多铎和阿济格的骑兵来完成。

当李自成看到清军的时候他就迷惘了,因为他完全不知道清军已经来了,这还是信息传递慢造成的。

李自成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逃跑。

领导都这样了,下层士兵那就更震惊了,因为一直以来他们就没有见过清军,也没有和清军交过手,同时在他们的印象中,清军就是恐怖的野蛮人。这些农民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交不起明朝为了剿灭清军而加派的“辽饷”而起义的。

一边的战斗力是像打了鸡血一样大爆发,一边却是像被BOSS削了一刀那样呼呼直掉,高下立见。

但是李自成还没有失败,他还有最后一件法宝。

那就是李自成的军队占有地理优势,他们在山头上。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仰攻敌人伤亡一般都极大,夺山头那都是很激烈的。

更重要的是,仰攻会将骑兵的杀伤力大打折扣。那时候的马还是平原动物,又不是南美洲的草泥马(羊驼),自然不能再山地环境下作战。

凭借着地利,在经历了最初的慌乱之后,李自成的军队很快就稳定下来了,战场一时处于相持局面。

可是就在这时候,上天出手了。那时候关外的环保工作还做得很不好,又没有“三北防护林”这样的绿色长城,加上这时候又是春季,属于沙尘暴多发期。

这一次的沙尘暴非常猛烈,达到了近在咫尺都无法看清人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这次沙尘暴是从关外朝李自成方向袭来。

一个超级大烟雾弹就这样被释放了出来。

熟悉当地地形的吴三桂军队和经常在黑夜抢劫的清军攻击力再次瞬间上升。他们接着沙尘暴的掩护,东打一把,西袭一把。

一时间,李自成的军队草木皆兵。

李自成的军队本来就提心吊胆的,这一次他们脆弱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战争因为这样一场沙尘暴瞬间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李自成站在山头下,看着下面灰蒙蒙的一片,抬头也不见天,他害怕了。他完全不知道在这些风暴中的敌人到底有多少。

人面对未知,永远会产生害怕情绪。

李自成选择了逃跑,他的士兵也在那一刻丧失了抵抗的勇气。

李自成败了,败得一塌糊涂。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3-02-19 17:59:36 +0800 CST  

楼主:旧时清风

字数:982082

发表时间:2013-02-16 06: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04 18:48:30 +0800 CST

评论数:82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