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通俗幽默学术史——《国学史话》

孔子回到鲁国后,大权还是掌握在季氏、孟氏、和季孙氏三家手里,和他走时没什么两样。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回也只能忍着了。总不能再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吧?一个老人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人生几何,这道数学题并不难算。下边还有几个十六年 呢?
回家后,孔子除了被鲁公和季康子问过“政是什么”一类的小学生问答题外,什么都没干过。孔子回答得让在场的人都肃然起敬,学生们赶快把老爷子的话记录下来,存档留记。但也就是被顾问一下而已,政治场上是没戏的,连个跑龙套的戏份儿都没给。这个老人早被政治边缘化了。
孔子叹道:“弗乎弗乎(完了完了),君子最害怕的是到死而名不能称扬于后世。我道不行了,我拿什么自见于后世呢?”
你们不让我上场,难道我不能底下写回忆录吗?兔崽子们!
君子固穷啊!
穷极无聊之余,他把鲁国的史记倒腾了出来,拿起笔,删繁就简,写了起来。从鲁隐公一直写到自己的年代,共242年的历史,起名《春秋》。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1-31 12:30:09 +0800 CST  
如果你当时是孔子的学生、朋友、同事,当你拿起这部《春秋》阅读时,你会大吃一惊,你会说:“啊,老爷子,不会吧,怎么记这么大的国家大事就一句话?咱们再穷,也有竹简供你去写,这也太删繁就简了呀!”
原来孔子著的这二百多年历史,每一年就一句话,在春夏秋冬里一笔带过。
每一件国家大事也就一句话,就像现在的新闻报纸标题,甚至,比它还要简练。
要知孔子可不是一般的小报记者,他曾是一个著名的大政治家,又是一个著名的大教育家。
他的每一句话都十分简练,看上去十分简单,没有拖泥带水,实际上却含有深长的政治意义。
大作无痕。
比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君主都自立为王,跟周天子一个王字掰不开,而《春秋》则把他们拆分出来,统称为吴子、楚子,让他们按“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秩序,哪儿凉快还回哪儿去。
又比如践土之会,本是晋文公召集周王和各地诸侯赴会,下级召开会议,让上级领导参加,这领导又贵为天子,这是明显的犯上作乱。《春秋》把这事记成了“天王狩于河阳。”意思好像是周王正好打猎时碰上开会,顺便进去弄了个领导讲话。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维护了周王的领袖地位。至于周王为什么平白无故地去跑到河阳打猎,明眼人都明白。
这种春秋笔法一直流传下来,比如每逢写到君主被敌国掳走了,都可写成是到他国打猎——北狩、南狩去了。(车票都不用买,由他国代购,很有面子。)
孔子的《春秋》写法,被后世称为“微言大义”,他的简洁,给后人留下了可供开拓的丰厚土壤,将有数不清的《春秋》传注来解释孔子的微言大义。
有时候,简单也是一种大智慧。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1-31 14:33:00 +0800 CST  
鲁哀公十四年,叔孙氏打猎时捕获了一只奇兽,孔子跑去看后说:“这是麟。”他从这只四不像走投无路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末路,悲叹道:“我这次真的道穷了。”
不管怎么说吧,孔子这时确实很狼狈,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只能从珍稀动物身上找寄托了。他写的那部《春秋》也到此封笔。两年后,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孔子死,哲人其萎,享年73岁。
在治丧期间,国家最高领导人鲁哀公派人送来了悼词,上面写的是:“无良老天爷呀,你也舍不得暂时留下这位老人吗?国老啊,你就这么撂下我走了吗!撇下我一人在君位上受煎熬。呜呼哀哉,尼父,你是全国人民的好榜样,你这一走,我可怎么号召他们向你学习呀!”
孔子学生说:“完了完了,鲁君昏了。活着时不能用,死了玩得这么伤心,不是礼。鲁君在鲁大概也不会善终吧,这样下去,迟早要玩完。”
十一年后,鲁哀公被鲁国的季氏、孟氏、仲孙氏三家逼得忍无可忍,竟然想出了昏招,要借越国攻打自己的鲁国,结果事败,鲁哀公逃位去国。
鲁哀公等人想不到的是,孔子后来不只是鲁国的,还是全中国——乃至世界的。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1-31 23:07:03 +0800 CST  
说完了孔子,再说孔子的学生。孔子生平教学,建立孔子学院,弟子3000,按现在军队的编制,够一个师,孔子是名副其实的最早的师长。这个师有72名优秀干部,分属于四个科,它们是:德行科,科长:颜回;言语科,科长:子贡;政事科,科长:子路;文学科,科长:子夏。
先说孔子的第一个学生颜回。颜科长家里很穷,这也难怪,他所在的那个科室我们一看就知道不行,只有那些刚考上的没关系的傻子公务员才往里钻。颜回住在一个破胡同里,吃的是清水炖菜,喝的是敞开的西北风,却坚持天天学习,不改其乐。弟子中颜回最贤。
当年孔子在匡地遭到围困,颜回最后才脱身出来,孔子一见着急地说:“我以为你死了。”孔子可能是真急了,这话放到现在也够不礼貌的,你要是跟人这么说话,人家会跟你急的。颜回不慌不忙地说:“夫子您还在,我哪敢死。”(我还等着侍候你呢。)这话说得很漂亮,后世拍领导马屁,跟风学习的人很多,但都不如颜回诚挚。
后来颜回果然走在了孔子前面,孔子哭得比死了儿子还伤心,抽咽着说:“噫,天丧我!天丧我!”认为颜回之死是儒家事业的重大损失。
颜回德才第一却没来得及著书,一个字也没留下,也没有一个徒弟来传后,但他是最理解导师孔子的精神的,他的精神气质长存。
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孔颜气象”。他的名字已紧紧和孔子连在了一起。
子贡是孔子的另一高才弟子,是天生的政治家,杰出的纵横家,优秀的儒商代表。是孔门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三栖明星学生。他曾在齐国要攻打鲁国的紧要关头,放下手中的书本,去游说吴、越、齐、晋四个大国,给他们制造矛盾,让其互相攻打,使得鲁国从中逃脱,免去了一场灾难。又抓住时机,迅速倒腾些东西,赚了一大笔钱,家累千金,成了千万富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儒商。要是孔子学院招收女生,子贡这样的高富帅男生估计都被女生早恋爱死了。
子贡后来当上了鲁卫两国的大官。孔子死后,有人在朝堂上贬诋孔子,说:“孔子算个什么,子贡比他强。”企图抹杀孔子的地位。子贡站了出来,发挥了他雄辩家的风采,坚决顶孔子,说:“我家老师温良恭俭让,深得民心,众人无不敬仰。仲尼不可毁!他人的贤,仿佛丘陵,即使再高也可逾越;仲尼,好比天上的日月,没法可越!!”怎么样,高吧?把孔子顶到了天上,彻底置顶了。弄得那些人都张口结舌,彻底无语。
子贡以优秀政治家大无畏的精神,在孔子逝世后,人心动摇的日子里,坚决维护了伟大导师的光辉形象,挫败了一小撮阴谋家恶意往孔子身上泼脏水的企图,挽救了儒家的声誉,孔子有知,也该含笑九泉。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01 08:34:30 +0800 CST  
政事科科长是子路。子路本是孔子学院门口的一个小混混,头戴着雄鸡冠,一幅好勇斗狠的样子。见了学院的学生,时不时上去欺负欺负。孔丘院长出来,也不收敛,跳着脚,扬言还要揍孔丘。孔子也不恼,用学院的拿手科目“礼”来渐渐诱导子路,子路最终折服,拜倒在孔子门下。
子路进了学院后,先是在保卫科干保安,有谁侮骂孔子,子路就上去教训他一顿,趁机练练手。过了一阵儿,孔子很惊奇,说:“自从我收下子路,恶言轻易听不到了。”孔院长哪里知道,这些人都被子路海扁完了。
圣如孔子,一旦当官,还有被手下清场蒙蔽的时候,后世的执政者又该如何呢。
子路学习很勤奋,但学问没法跟颜回、子贡等人相比,让孔子说是只能算升堂,没能入室。由于勇于参政议政,被派到政事科。子路性情伉直,这样的人是很难在官场上混的。子路后来果然死于政治内乱,时间是孔子去世前一年。子路死后,政事科人亡政息,一蹶不振,直到几百年后有一人把儒家请上政治舞台为止。
文学科科长是子夏,他常和孔子在一起谈诗。子夏有一句名言“学而优则仕”,孔子怕他跑偏,告诫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孔子显然知道他的儒生队伍并非那样纯洁,可见后来儒生做官,君子小人,鱼龙混杂,什么鸟都有,早被祖师意料过了,就像我们现在的有些官员,读书时也是纯洁的学子,儿童时也是祖国的花朵,谁知怎么就腐烂到那种程度呢。
孔子死后,子夏在西河一带教授,收了不少学生,名气很大。战国时期的一代名主魏文侯也以师礼待子夏,常去求教。子夏还有个特殊身份,他是《春秋》学的传人,孔子临终前把《春秋》传授给了子夏,子夏就开了一门《春秋》课,着力讲授。《春秋》在他手里结出了丰厚果实。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02 09:24:08 +0800 CST  
《春秋》在子夏结出了什么丰厚果实我们以后再说。
除了以上四人外,孔子还有一位杰出弟子,叫曾参。孔子很重视孝道,孝顺是孔子学院的一门必修课。周代古礼中有为父母死后守丧三年的礼节,孔子要人们坚守这种礼节,为父母坚持守够三年丧。学生宰予对此不以为然,他说:“三年!靠!那也太长了,得耽误多少事,损失多少钱呀!照我说,旧谷子去了,新谷子来,一年就可以了。”孔子把他臭骂了一顿,毕业证也没给他发,就让他提前休学了。孔子认为,守孝三年的理论支持是“三秋三夏,抱个娃娃”,父母抱你三年,你给他们服丧三年不很应该吗?礼尚往来嘛。
跟宰予这些狼羔子相反,曾参是学院中有名的孝子,他说;“守孝三年,那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慎终追远,长期祭祀!”这话赢得了全体师生的一致掌声。
他在微博中继续写道:“我刚上班时,当个小吏,挣工资很少,还是很欣欣而喜,为什么呢?因为可以养亲了。父母没了之后,我南游于越,在越国得高官,受厚禄,居家堂高九仞,出门华车百乘,却偷偷北向而泣。为什么呢?因为悲不见双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如果再增设一个孝顺科,曾参肯定高票当选科长。
经过综合考察,孔子认为曾参将来肯定能光大孝道,就把传授“孝”这门专业课的任务交给了他。曾参没有辜负校长的期望,他编写了一本关于“孝道”的书。这本书后来被封建社会教育部指定为必读教材,名叫《孝经》。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04 10:26:49 +0800 CST  
答谢月满人间朋友,你的评价让我很感动,以史为鉴,以史为正,只有笑说,绝不戏说,愿你高兴快乐。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04 13:53:03 +0800 CST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是他从“诗书礼乐”的长期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最高概念。他在校会上大声疾呼:“人如果不仁,那礼有什么用;人如果不仁,那乐又有什么用。”潜台词就是:人如果不仁,那你们来读这些诗书有什么用。“仁”是孔子学院的终身成就奖,但除了颜回得到过提名外,其他人都没得过这个大奖。
这个最高奖最终没有颁发给任何人。
孔子仍时刻激励他的学生去为这个奖拼搏,他说;“仁离我们远吗?不,我想要达到仁,仁就达到了。”仁就是这样,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它是一个儒学生要终生修炼的功课,是儒生们夜里行走时的指路明灯,大白天的红太阳,可望而不可即。
在开说下一个人物前,我们还得来个插曲,说说另一位重要人物,他此时已经在台上了。
这是一位外国客人。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04 21:59:15 +0800 CST  
第三回 留道经老子出关避世 辟儒说墨家挑起纷争
话说就在孔子苦苦做着他建功立业的梦时,在遥远的西方印度,一位王子却看破红尘,离开他华丽的王宫,去干他出世的事业去了。他就是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儿子,名叫悉达多·乔达摩。他逃出了王宫,躲开了世人,在菩提树下苦苦坐了七七四十九天。他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到哪里去?最后他豁然大悟,原来世间万事都是因一定条件而产生,都是有因缘的,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和幻影,人生在世,不必过于执着。
他从此不叫悉达多·乔达摩,而被人尊称为释迦牟尼、如来佛(他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悟道之后,释迦牟尼就开始转动他的法轮,在周边国家宣扬他的发明。
他告诉人们世间都是苦,人有生老病死诸般苦。
苦是由于人们太执着于某些东西。
涅槃寂灭是摆脱苦的最高境界。
当孔子载着他的一大堆“诗书礼乐”古董到处贩售时,释迦牟尼要是碰见,恐怕会说:“孔大车,歇会儿吧!你这样执着到底累不累?你拿什么来把世人安慰?”
孔子望着远方,说累呀,我是累累如丧家之犬,可是我不能就此停下,世人需要用诗书礼乐来教化。
可是他们的心呢?他们身受的苦呢?你教化了半天,还是要大部分人受苦,你了解他们的心吗?
无语。
你知道人的生死吗?
这个我知道,生,事之以礼;死,事之以礼。
不是说别人的生死,是你自己的。
哼,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不言,他走了,他的足迹踏遍了黄河两岸;佛陀也走了,他的足迹遍布于恒河两岸。他们二人各干各的,用孔子的话说,那就是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用俗话说,那就是我们井水不犯河水,黄河不见恒河。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历史的长河会把他们终于有一天冲到了一起,并产生了严重的碰撞,激起了滔天的浪花。
原因只是,孔夫子,说了半天,你没把生死说破。
人生还有比生死更大的事吗?
有啊,比如:建功立业,成名成家,扬名后世······
嘘,说实话,内心里,当你独自置身旷野,半夜醒来,仰望虚空······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05 09:23:24 +0800 CST  
感谢各位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05 21:53:45 +0800 CST  
孔子死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表面上,周王还是天下的共主,实际上连我们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都不如。诸侯之间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大打出手,周王连拉架的份儿也没了。齐国发生了政变,换了新主人。超级大国晋国解体,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三家独联体又不团结,互相撕打。在西方,军事帝国秦国崛起,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台战争机器。各国领导人撕下伪装,纷纷称王,掀起了互相兼并的浪潮。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原来的局部小规模战争全面升级,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在这兼并战争的红色浪潮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士,开始活跃起来,成了时代的弄潮儿。按现在的阶级成分划分,他们是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中的知识分子,纷纷著书立说,一时有了诸子百家之说。当时著名的《天下》杂志(名誉主编庄子)对此时的学术状态发表独家评论道: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仿佛百家众技,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能容!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这首先裂开的是儒道墨三家。
道从哪里来的呢?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05 22:46:28 +0800 CST  
它出在我们的一个老熟人老子身上。那年老子打发走孔丘之后,又在周呆了很多年,见周国势日衰,一天不如一天,他这个国家图书馆馆长也没什么熬头,自己也老了,不如各地走走,顺便物色一个地方养老,于是离开周西行。骑牛走到函谷关时,函谷关关长尹喜让他出示身份证。得知他就是前国家博物馆馆长兼图书馆馆长,著名的大学者李耳时,尹喜非常激动,拿出自己平时的学习笔记请他签名,对他说道:“您老从此将隐居起来了,管了这么多年书,能为我们留下本书吗?您这一辈子总得留下点什么东西吧。”
老子见尹喜不同于一般官吏,是个爱好学习的有志青年,要不是离京城远,不方便,他肯定是拎着水瓶干粮大清早去自己的图书馆占座的那种学生。于是在函谷关就多住了几天,把随身带的日常思考心得整理了一番,交给尹喜。这些心得共分“道、德”上下两篇,5000多字。尹喜翻开一看,首先映入眼的就是这么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道,有非常之道必有非常之书。尹喜知道,自己这次可能赚大发了,眼前的这本书可能就是本非常之书,千载难逢啊。就小心翼翼地问“道”是不是很神秘。
老子笑道:“我的话甚易知,甚易行。天下却莫能知,莫能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尹喜赶紧说我决不大笑之,愿意力争上游,勤而行之。
接着又问“德”字如何讲。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养,因此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尹喜又问:“那么如何学道?”
老子说:“做学问是每天都增加些,学道是每天都要减损些,这样减来减去,最后达到无为的状态。我们要学会给人生做减法。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又无不为。”
尹喜头一次听到这些高深语言,佩服得直点头,还想再问,老子说:“我的话尽在这五千言中,你自己保存着看吧。”于是跨上青牛,出关西行。
尹喜拜送老子离去。
牛人渐行渐远······
尹喜从此潜心学道,时不时也写写读后感,往小报投递投递。后来书摊上出现了《关尹子》一书,摊主说是老子的大弟子尹喜所著。这是摊主的话,全信的人不多。
但尹喜的名气却越来越大,来向他问道的人也多了起来。老子的那本西行漫记经他之手也传播开来,后人叫它《道德经》。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06 19:54:17 +0800 CST  
这时有个叫列御寇的郑国人,也是个有道之士,他在郑国住了四十年,人们都不知道他还是个得道之士,直到他的专著《列子》出版,才引起人们注意。
还有个叫杨朱的,他没有著书,一个字也不写,他用行事实施着道德践履。同行列子就记录了老杨的一些轶事。
说杨朱这个人认为,人生应及时行乐,平时就大大咧咧。他有个兄弟叫杨布,一天出门时穿着白布衣服出去,出门不多远,碰着下雨,就解下白布衣,穿着里面的黑衫回来了。他的狗不认识主人了,迎上去朝他吠叫,杨布怒了,绰起家伙要扑打狗。杨朱说:“你别扑打啦,你也会这么做的。先前假如你的狗白的出去,黑的回来,你难道能不奇怪吗?”杨布一想,很有道理,对自己这位道家弟弟很是佩服,浑然没有觉得把自己比作狗的智商有何不妥。
杨朱的扬人轶事后面还要讲到。
只凭尹喜、列御寇、杨朱这些人,老子的道家也成不了气候。谁能想到,道家后来出了个文豪,他的文章大大提升了道家的品位,他的名字也直追老子,与他并列千秋。
此人姓庄,名周,是宋国人,曾做过如今河南省商丘县园林局的一个科长。他后来不习惯这官场生活,回家种地去了。虽然生活在基层,但他写文章的学术层面是非常高的,出手不凡,一上来就直逼儒家。
在他笔下,孔丘和他的儒家学说被老子的道家学说彻底折服,孔子和他的弟子不但成了道家出场时的道具,孔门弟子还心甘情愿当上了道家学说的传声筒。
加上庄周下笔汪洋恣肆,文章如千顷湖泊,让人难窥其涯,孔丘及弟子在他笔下像落了水一样,显得猥猥琐琐,最后全军覆没。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下庄周笔下的儒家生存状态。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08 11:42:29 +0800 CST  
比如让庄周说起当年孔子到周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庄子是这样描述的:说孔子拜见过老子之后谈起仁义,老子说:
“你这样着急地揭示仁义,就像丢了儿子而跑到大街上击鼓相求,连个寻人告示都不贴,一上来就直接敲,这样只会徒乱人的性。我听说,泉水干了,鱼们相互处于陆地上,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它们这么做是无用的,只是等死,早一会儿晚一会儿的事。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不如相忘于江湖。”
子贡问孔丘:“那么夫子您怎么办?”
孔子说:“丘我是天的戮民(天不要的那种人)。老子说的对,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这时颜回气喘呼呼跑来说:“我有进步了。”孔子问:“怎么了?”颜回说:“我忘了仁义了。”孔子一听他把儒家的最高指示给忘了,无可奈何地说:“可以了,去吧。”
几天后颜回又跑来说:“我有进步了。”孔子说:“怎么了?”颜回说:“我忘了礼乐了。”孔子一听他把儒学基础知识也忘了,无可奈何地说:“可以了,去吧。”
过了几天两人又遇见了。颜回像刚听了传销讲座课,打了鸡血一样,激动地说:“我又进步了。”孔子说:“怎么了?”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一听颜回改行了,这下坐不住了,蹴然道:“什么是坐忘?”
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这就是坐忘。”孔子听了颜回这几句悟道的话,如梦初醒,说:“你真是贤人!找着了这么好的道,以后我向你学习吧。”
把孔子和他的大弟子颜回弄了个逆转之后,庄子又把孔子学生中的大能人子贡损了一顿,说:
子贡南游于楚国,返回到晋时,走到汉阴这个地方,见一老人正抱着瓮浇灌园圃里的菜畦,费了半天劲儿也没灌上两畦地,功效甚微。
子贡说:“我这儿有种机械,一天可灌百畦,你想用吗?”
灌园老人抬起头来问:“是什么?”
子贡说:“凿木为机,名字叫槔。”
老人听了忿然作色,又大笑道:“我以为你说的是什么。原来是这个玩意儿。我听我修道的老师说过,有机械的人必有机事,有机事的人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就会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就会神生不定。神生不定的人,为道所不载。我不是不知道你说的那种东西,只是羞而不为。”
子贡本自以为聪明想教教这个乡巴佬,没想到他倒是个有道之士,比自己道行深多了,自己倒成了向国王献芹菜吃的那种乡下佬,不觉瞒然惭愧,脸色通红,低头不语,害羞得只差咬衣襟转圈了。
过了一会儿,灌园老人问:“你是干什么的?”
子贡说:“是孔丘的学生。”
子贡想托老师的大名给自己解围,就像现在的文化人喜欢说:“我曾师从某某某著名导师”一样 ,好显示自己是有点渊源来头,不是平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暗示对方可不要小瞧我。没想到灌园老人非但没说“失敬”之类的恭维话,反而反问子贡说:“你就是那个自以为博学能比得上圣人,自拉自唱,以卖名声于天下人的徒弟吗?他连自身都不能治,还有什么来治天下。你快走吧,不要耽误我干活儿了。”
子贡这下再也站不住了,(比他老师孔子还惨,连坐的地方也没有),脸色由红变白,垂头丧气,懵懵懂懂走了30里后才缓过神气来。
儒家的恶运还没结束。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10 18:12:56 +0800 CST  
暗示对方可不要小瞧我打错,改为:“暗示对方可不要小瞧自己”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10 20:10:56 +0800 CST  
谢谢新老朋友,本书已快写完,写到清亡民兴,至于何人是终结者,比如王国维跳水自尽只是个象征意义。儒学退出,但国学不会结束,仍然将继续。另外本书将寻找出版社,如认为有价值意义,可与我联系,我们将努力经营好这本书。我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12 19:08:04 +0800 CST  
还有一个嘲笑儒家,跟儒家对着干的是墨家。
墨家的祖师爷是墨子。墨子在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前叫墨翟,国籍不详,一般说他是鲁国人。他本也是儒学阵营里的,对儒家讲的那套不满意,出来单干,挑起了墨家学派。
墨子的主打思想是“兼爱,非攻”,这四个字一看就是给各位列强当和事佬拉架的。春秋无义战,战国就更下一等了,都是为了自己那点儿事,哪儿还讲什么哥们义气。“兼爱,非攻”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都是兄弟,别打啦。”墨家就是各国打架时在旁边喊的那些人。他们也有过骄人的成绩,那就是曾创造了制止楚国攻打宋国,扶弱制强的成功范例。
对于兼爱非攻,儒家也无话可说,保持沉默。你总不能说俩人打架时在旁边劝架的那位有错吧。而对于墨家的其它主张,两家就尿不到一个壶里了。
这些主张是“节用、节葬、非乐。”
儒生们不干了:节用,节什么用?我们老师孔子生前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门有车,颜回死了都不肯借给他家办丧事。三月不吃肉嘴里就淡出鸟来。穿的衣服都有等级差别,上面火龙黼黻,焕成文章,跟你们这些没品位的人能比吗?
节葬,节什么葬,死了穿身好衣裳还不行吗?劝君莫惜金缕衣,有什么就穿什么吧。把那永远的家也得建设好,总不能都弄成简易房吧。丧事不大操大办行吗?这是礼!人就是活给别人看的。
至于非乐,更是笑话。对于钟鸣鼎食之家来说,钟鼓馔玉不为贵。对于那些穷人来说,不会爵士乐,听听通俗歌曲、哼哼拉网小调总是可以的吧。繁文缛节有什么不好,都像你们墨家,把世界弄成清一色的就好了吗?
对于儒家的辩解,墨家自然不买账。墨子原来在儒家干过,知道底细,他就起底说,儒家过去是靠给人治丧、跳大神、当吹鼓手混饭吃的一群人,他们喜欢人家大操大办丧事,厚葬久丧,这正是增加就业,日工资提高,大涨薪酬的时候。
又说:儒家是给有钱人办事的,他们那个孔子就是游走权门,当食客的,底下那帮儒生更是给当官的抬轿子的,他们靠用礼乐来给人家吹吹打打,都是为了自己那张嘴。
而我们呢,墨子说,是为广大的劳苦大众服务的,我们的节用、节葬、非乐就是要限制那些上层统治者,增加社会公平正义的。
儒墨两家的骂战就此开始。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12 22:14:15 +0800 CST  
打错,修改为:一处:我们老师孔子生前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三月不吃肉嘴里就淡出鸟来。
二处:对于那些穷人来说,玩不了爵士乐,听听通俗歌曲,哼哼拉网小调总是可以的吧。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13 10:10:36 +0800 CST  
@HMS_Pickle 2015-02-13 16:57:36
渴盼更新。。。。
既然大作已经写完,望LZ不要因为出版的关系而雪藏不发哟,多更些,更快些!至少对我而言,这样一部作品值得拥有一本实体书。。。
-----------------------------
感谢鼓励支持,写作的最大愿望是,那怕你与作者隔得再远,只要读了他的书,能彼此会心一笑,作者就心满意足了。谢谢。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13 20:20:39 +0800 CST  
@回眸一笑ooo 2015-02-13 18:29:01
关注大作
-----------------------------
谢谢老朋友关注
楼主 邺下风流在晋多  发布于 2015-02-13 20:21:37 +0800 CST  

楼主:邺下风流在晋多

字数:223470

发表时间:2015-01-21 05: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20 12:21:15 +0800 CST

评论数:219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