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 长篇连载

杨阜把内宫的主管叫过来,让他把后宫的名册拿过来。
内宫主管就对杨阜说,你有什么权利查这种事?
杨阜一听,当时就火了。我操你大爷的。老子是政府高级官员,你就是一个给皇帝打杂的。这种事,你有权力知道,我怎么就没权力知道?不给你点颜色,你肯定以为,给皇帝当狗,就没人敢惹你?
所以,杨阜直接把这个内宫主管,拉出去痛打一百大板,然后再问他,还牛逼不了?总而言之,再跟老子牛逼,老子直接灭了你。面对杨阜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不要说给皇帝办事的人了,就是魏明帝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害怕。[注11]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4-30 21:23:48 +0800 CST  
魏明帝直到快死前,才意识到以虚弱的秘书班子,加上半途而废的宫廷力量,根本无法巩固皇权。所以他又想回到皇族、外戚巩卫皇权的老路子上,却已为时太晚了。

魏明帝在临死前,把出身卑贱的毛皇后废了,又开始立一个有豪门背景的女人当了皇后。[注12]
而最初拟定的辅政名单里,也是清一色的皇族成员[注13]。
这本身证明,魏明帝已开始试图加强皇族的势力了。虽然这样一折腾,曹氏家族一度在帝国又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它引来的反扑也是巨大的。因为,皇族势力越来越大,自然会侵犯豪门大佬们的既得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懿被大家推到了前排,直接玩了一个高平陵之变,把曹氏家族打得翻不起身了。

魏明帝死的时候,燕王曹宇一听自己领衔辅政,当时就吓得就拉稀了。因为,面对如虎如狼的豪门贵族,你处于辅政的位置上,应该怎么办呢?排挤他们,是看不到出路的;重用他们,那你爬到那个位置上,不过是个摆设罢了。

最初看到曹宇这种选择,人们也许感觉不可思议,但是看到曹爽被灭门时,大家也许就会理解了。


[注1]:黄初以来,诸侯王法禁严切,至于亲姻皆不敢相通问。

[注2]: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
文德郭皇后,安平广宗人也。祖世长吏。

[注3]:初,明帝为王,始纳河内虞氏为妃,帝即位,虞氏不得立为后,太皇卞太后慰勉焉。虞氏曰:“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然后职内事,君听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终者也。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三国志.后妃》

[注4]:封后父毛嘉为列侯。《三国志.曹睿》
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后又加嘉位特进,曾迁散骑侍郎。《三国志.后妃》

[注5]: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於色。明帝恨之,左迁为羽林监。《三国志.夏侯玄》

[注6]: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中臣不得秦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之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资治通鉴》

[注7]:初,太祖为魏公,以赞令刘放、参军事孙资皆为秘书郎。文帝即位,更名秘书曰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遂掌机密。帝即位,尤见宠任,皆加侍中、光禄大夫,封本县侯。是时,帝亲览万机,数兴军旅,腹心之任,皆二人管之;每有大事,朝臣会议,常令决其是非,择而行之。《资治通鉴》

[注8]: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主,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毗子敞谏曰:“今刘、孙用事,众皆影附,大人宜小降意,和光同尘。不然必有谤言。”毗正色曰:“主上虽未称聪明,不为暗劣。吾之立身,自有本末。就与刘、孙不平,不过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何危害之有?焉有大丈夫欲为公而毁其高节者邪?”《资治通鉴》

[注9]: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牢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

[注10]:帝耽于内宠,妇官秩石拟百官之数,自贵人以下至掖庭洒扫,凡数千人,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六人,以为女尚书,使典省外奏事,处当画可。《资治通鉴》

[注11]:阜又上疏欲省宫人诸不见幸者,乃召御府吏问后宫人数。吏守旧令,对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杖吏一百,数之曰:“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帝愈严惮之。《三国志.杨阜》
[注12]: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黄初中,本郡反叛,遂没入宫。明帝即位,甚见爱幸,拜为夫人。叔父立为骑都尉,从父芝为虎贲中郎将。帝疾困,遂立为皇后。《三国志.后妃》

[注13]: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韂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曹操养子)等对辅政。《三国志.注》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4-30 21:26:25 +0800 CST  
最后打两段广告。

第一段广告词,泪痕群群主林泉散人写的。

泪痕群经过半年多的发展,汇聚了一大批网络高手、学识精英,有教师学子、企业老总、股评精锐、草根专家,群内论题广泛,英才辈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既能满足高知分子对历史话题的深层探讨,也能照顾普通群体的求知欲望,我们有素质良好的管理人员和优秀的答辩讲座高手,相信对历史、时政、经济、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会从交流讨论中彼此成长、 受益匪浅!

诚挚欢迎喜欢泪痕先生帖子并愿意聆听泪痕先生和其他历史高手定期讲座的楼友加入泪痕史学研习会,群号: 413888522。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4-30 21:31:27 +0800 CST  
第二段广告词是我写的。

前一段时间,单纯快乐、游吟者、谢扶瑶网友都和我说起一件事,那就是普通读者都喜欢看短段子,我的文章都是长篇大论,所以推广起来很困难。
不要二分法网友,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并向我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由他做一个公众微信,把我的长篇拆成简短的文章,然后每天利用这个微信对外发放。
现在,不要二分法网友已申请了一个公众微信号。向历史学智慧微信号:lszhhui
希望喜欢泪痕文章的网友,加一下这个公众微信号;并且希望大家会把相关微信内容,与自己的朋友分享。在此,泪痕先谢谢大家了。

顺便再把不要二分法网友的另一个微信公众号,也发一下。大国博弈微信号:dagbyi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4-30 21:32:16 +0800 CST  

感谢木燮、zjyjxdx123、我喜欢胡扯、computercvtian、倒二窗、随便选一个 、李劲555、王无敌于天下、岩鸿藩、波罗的海的菠萝蜜、2015304、我说的你别信、msshxx 、theperfectroger、悠悠见南山L、苏格拉底不是底、sdhzdmhfszcb 、赖不叽叽、天地开朗、骊山之上风云起、左道正门、民族英雄常凯申、2015304、夜空長明燈、大鲸喷、andy92050、枯声、红朝笑笑生、星星碎语、luxiaojia2005 、小子爵、闻鹊喜、新恐怖鸟、待我施为地煞变11、sdhzdmhfszcb、156032032、Xhshen14230 、寂寞De星 、嘉陵江上的渔夫L、zhongrl、东瞰浮梁 网友的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三节 诸葛亮之死

刘备死后,魏强蜀弱,这是一个最基本事实;甚至吴强蜀弱,也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从地盘上,魏国占据九个州(幽、青、冀、并、兖、徐、司、豫、凉);吴国占据三个州(荆、扬、交);蜀国只占据一个州(益)。
从所占的地盘去看,以州的个数计算,蜀只相当于魏国的九分之一;只相当于吴的三分之一。

三国时代的官方人口统计,大约是这样的。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有52万户,230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43万人口。
从户数上看,蜀国只相于魏国的四分之一多点;相当于吴国的二分之一多点。
从口数上看,蜀国还不足魏国的四分之一,不足吴国的二分之一。

在分析三国的战略时,这个基本事实,是我们必须得正视的。

在乱世,天下一片混乱,单纯的实力强弱,也许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在乱世,就是风云变幻的时代,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瞬间砖崩瓦解,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利益集团,突然称雄一方,这并不新鲜。

但是在局势稳定后,实力的强弱,常常是难以逆转的。
在这种背景下,整体实力相差太过悬殊,能保持不败,也是难之又难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5 21:01:52 +0800 CST  
天下大乱之际,刘邦、韩信、英布、彭越之类的人,突然杀出重围,就可以称雄一方;如果回到战国时代,就凭刘邦、韩信、英布、彭越这种出身,他们本事再大一百倍,恐怕也得感叹生不逢时。

局势稳定后,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恃,强国兼并弱国,那就是常势。如果实力相差悬殊,处于弱势的一方面,就算取得暂时的胜利,也是难以长久的。

如果秦始皇生于燕、韩之类的国家,秦始皇能想办法保全国家,也是非常了不起了。
而太子丹之类的人处于秦始皇的位置,也未必就不会统一天下。

三国格局确立后,天下格局已渐渐稳定,任何一个有现实眼光的政治家,都不会妄想靠一己之力,或是靠几场战争的胜利,就让天下局势翻盘。诸葛亮自然不会有这种妄想。

处于诸葛亮的位置上,一个人不要说北复中原了,能让蜀国避免灭亡的命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单就资源而言,蜀国的劣势实在太明显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5 21:15:34 +0800 CST  

随着天下格局渐渐稳定,利益集团的实力强弱,成了双方博弈时,几乎难以逆转的基础。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自然不弱,但是没有任何资料证明,诸葛亮比司马懿、陆逊之类的人优秀。甚至而言,以诸葛亮的军事成绩去看,他比司马懿、陆逊差得太远了。

魏延等人的军事才能自然不弱,但是没有任何资料表明,魏延比魏、吴的将领要优秀很多。

蜀军的战斗力自然不弱,但是也没有明显资料证明,蜀军的战斗力明显强于魏军、吴军。

在各国的统治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双方开战后,尤其是诸葛亮那种稳扎稳打的玩法,最后比拼的就是资源,不是双方统帅、将领、士兵的能力。总而言之,谁能调到前线的资源最充足,谁就更容易取得胜利。
在这种背景下,蜀被魏灭那是常态,蜀灭魏那比抓大奖也难。

所以,处于诸葛亮的位置上。务实的战略就是想办法,保证蜀国会长久的保持现状,而不是什么开疆扩土、北复中原。
诸葛亮天天高呼的口号,北复中原,估计和蒋委员长天天高呼反攻大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5 21:16:11 +0800 CST  
让蜀国维持现状的最优选择,就是让蜀国内部实现最大的团结;就是让蜀、吴两国之间实现最大的团结。
如果蜀国内部起了内讧,魏灭蜀估计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如果吴、蜀之间起了内讧,魏国抓住机会一举灭掉吴蜀,估计也是有可能的。

为了实现了吴、蜀之间的精诚团结,诸葛亮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我前面已分析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事实上,为了蜀汉内部的精诚团结,诸葛亮也是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当然了,这种牺牲从结果看,是绝对正确的。

许多人常常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取代后主刘禅。问题是,以蜀国的实力,面对魏国的虎视,如果起了内讧,估计随时都可能灭亡的。诸葛亮一心巩固蜀国团结尚且来不及,没事试图篡位引起内讧,那不是没事找死吗?

事实上,处于诸葛亮的位置上,能拒绝篡位的诱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说,受到这种诱惑的人,常常都是家破人亡。
表面上,许多人距皇位只有一步之遥,问题是,当他们真的想跨过这一步时,就会发现,这一步之遥也许就是无法跨过的万丈深渊。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5 21:16:47 +0800 CST  
许多人常常把诸葛亮不能北复中原,归于刘禅能力太弱。其实,诸葛亮不能北复中原,关刘禅什么事来着?
刘禅是皇帝,但是蜀国的军国大事,都是任由诸葛亮折腾,从来没有限制过诸葛亮的自由。诸葛亮在这种背景下,不能取得北伐的胜利,关刘禅什么事来着?

但是,诸葛亮的牛逼就在于,翻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里,除了刘氏(刘备)皇族,好像还真没有哪个皇族能远离骨肉相残、乱臣贼子的威胁。

那个年代,一个帝国想保持稳定,常常需要一个绝对强势的人物,甘愿当二号人物,或是当一个超然的经理人。
这种人物,有着篡位的可能性,但是他不愿意冒险尝试;这种人物,有着让自己家族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但是他宁愿适当的退一步。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就有机会变得更稳定。

当然了,许多时候,让帝国处于内乱的,不是利益的诱惑,而囚徒的困境。
说得具体点,君主愿意相信臣子,可是臣子心怀不轨,君主就会非常危险;臣子愿意相信君主,可是君主一心猜忌臣子,那臣子就有会非常危险。所以,君臣之间常常很难实现默契。

但是,刘禅、诸葛亮之间显然实现了默契。这一切几乎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皇帝临死前,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会有一个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是可遇不可求的;关键是,就算臣子有诸葛亮的心胸智慧,小皇帝有刘禅的心胸智慧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5 21:19:19 +0800 CST  
诸葛亮北伐,一直可以得到蜀国上下的支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蜀国与吴国相比,自然是非常弱的(整体实力,相差一倍);与魏国相比就更弱了(整体实力相差四倍)。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都知道,蜀国必须得精诚团结,否则亡国的危机随时会来临。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它会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力。
而诸葛亮以绝对超然的姿态,让大家相信,他这样做,绝没有任何私心,只是为了蜀汉帝国的整体利益。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遂可以一次接一次的北伐。

以蜀汉的境遇,不断北伐几乎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北伐,才可以加强吴、蜀之间的团结,才可以让魏国的军事主力,分布上相隔千里的两个战场上,无法形成强大的攻击力。
更主要的是,只有北伐,才可以让蜀国永远保持一种拉满弓的状态。才可以让蜀国,把有限的国力集中起来用于国防战略。当然了,这是基于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不是一定合理,这里我们不做过多讨论。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5 21:20:17 +0800 CST  

我们知道,全面进入和平后,政府的军费预算,相对就会比较少。更主要的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也缺乏足够的理由,向下面征收强度比较高的税收;也缺乏足够的理由,经常性的调动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贵族政治呼之欲出的时代,中央政府不能强有力的调动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就会渐渐被各种豪门势力所控制。
政府主要开支,如果不是用于正当的内容(比如奢侈消费),明天再想转入比较正当的内容(国防方面),相对就比较困难了。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突然遇到强大的外敌突然入侵,政府就会缺乏动员足够人力、物力、财力的能力。

蜀国作为一个小国,他想存在,就需要帝国保持一种拉满弓的状态,否则,一旦遇到外敌强势入侵,就有可能毫无招架之力的。

其实,不要说别的内容了,就是这两项内容,也足以让帝国会渐渐不战而亡的。因为这样久了,真的需要战争时,政府会发现,你难以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于战争。一个弱国,面对实力悬殊的强国,这种结果是非常危险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5 21:20:47 +0800 CST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都是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军事行动。除了第一次北伐玩的比较大,其它的北伐,都有点象军事演习。总而言之,大都是诸葛亮率军跑到边境耀武扬威一番,就又撤回来了。
类似的北伐,可以使帝国军队的野战能力,可以得到长期保持。就相当于帝国不间断的进行军事拉练。使军队呼之能来,来之能战。如果长久的陷入和平时期,军队的退化常常是惊人的。到时,需要紧急动员时,军队通常会呈现出乌合之众的影子。

类似的国策,在诸葛亮死后,也基本一直保持着。虽然诸葛亮死后,反战的思潮越来越大,但是这种先军政策,一直保持着。
总而言之,曹魏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所以我们不能忘战;关键是,还有无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魏、吴人民等着我去解放,所以不要忘了解放全类的伟大目标。蜀国支持诸葛亮,就是因为蜀国的既得利益集团清楚的知道,以蜀国的实力、处境,必须得处于这种拉满弓的状态,否则谁也不敢保证,哪一天魏国大军就会深入蜀境。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5 21:21:24 +0800 CST  
诸葛亮的能力,常常被人们无限拔高,最经典的就是传说中的木牛流马。木牛流马就是经过改进的独轮车、或两轮车;许多人总认为,木牛流马就是不用人力、畜力就可以自行行走的机械。
如果木牛流马这样牛逼,有两个问题是无法解释的。

第一、动力问题。这种运输工具,既不用人力、畜力,也不用风力、水力、还用蒸汽、石油、电力,那他是什么作为动力呢?
以当时的条件,这种陆路的交通工具,肯定是人力、畜力无疑。否则,牛顿、爱因斯坦见到诸葛亮,也得说一声自愧不如。
第二、不要说古代了,如果在现代,谁能解释了传说中的木牛流马,也可以让整个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就等于发明了传说中的永动机。否则,木牛流马的动力来源怎么解释呢?

从木牛流马的传说,本身就可以证明,诸葛亮的能力,大多是后世神话出来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5 21:22:41 +0800 CST  
陈寿说诸葛亮军事能力比较弱,许多人都一副不服气的样子。问题是,诸葛亮有哪一仗能拿出手呢?一仗也没有。

什么火烧博望、火烧赤壁,七擒七纵那都是传说中的内容。不管它是出现在小说中,还是出现在正史上,它都经不起任何推敲。
诸葛亮几次北伐,自然都值得圈点,但是如果从相关的战绩上,能看出来诸葛亮有机会北复中原,也说得未免太神奇了。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趁虚进攻魏国边远地区的三个郡,纯军事的角度看,这并没有任何了不起的。关键是,在魏军主力到达之前,他就被迫撤军了。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亲率大军,面对一个魏国无名将领,被打得只能无奈退军。郝昭如果不是以偏师挫败过诸葛亮,估计历史书的字缝中,都不会留下他的名字。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亲率大军,夺取两座边境城池。
后来的北伐,更是被司马懿堵住,只能无奈退军。虽然诸葛亮一再说,自己打得司马懿闭门不敢出。问题是,说一千道一万,这就是你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只能无奈撤军罢了。
如果对手不出战,就能阻止敌人侵略,那些割地赔款的国家,肯定都是让猪一样的统帅到了前线。因为,你像司马懿一样畏敌如虎,就不啥事也没有了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5 21:23:00 +0800 CST  
我前面说了,诸葛亮能做到这一切,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问题是,单就这种战绩来说,诸葛亮如果也能称得一代名将,那一代名将也实在不叫个事了。

诸葛亮的天才在于,他用一种近于无私的行为,表明他只是一个操盘手,而绝不是一心扩大自己股权的豪门代表。
这样一来,他与后主的矛盾就消失了;也与其它豪门的矛盾,也就消失了。

所以,诸葛亮执政其间,有着严苛的嫌疑,甚至而言,就是非常的严苛。但是,诸葛亮死后,始终受到人们的怀念。
对于帝国而言,他是一个近于无私的经理人;对于豪门而言,他是一个绝对超然的操盘手;对于老百姓,他是一个执法严明的执政官。

处于诸葛亮的位置上,能做到这几点的人,那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处于诸葛亮的位置上,难免会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家族更上一层楼,甚至都忍不住一步步向皇位靠拢。甚至而言,千百年后的读史者,都忍不住要笑诸葛亮愚忠,都忍不住要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篡位?

权臣与皇位之间,好像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一步之遥,常常就是万丈深渊,权臣试图越过这一步时,常常是拿着自己全家的人头,更是拿着帝国的存亡在做赌注。诸葛亮的大智慧就在于,他始终拒绝这种诱惑。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5 21:26:52 +0800 CST  
感谢木燮、赖不叽叽、willows9803、待我施为地煞变11、苏格拉底不是底、东瞰浮梁、倒二窗、李劲555、王无敌于天下、wolfgangjs、天地开朗、千古忠臣侯景、卓然无双 、夜空長明燈 、枯声、林里树 、我困欲眠 、悠悠见南山L、sdhzdmhfszcb、Xhshen14230、kas100、王二十一、苏涂涂、闻鹊喜、嘉陵江上的渔夫L、悠悠见南山L、zjyjxdx123、随便选一个、我喜欢胡扯、156032032、意YT、岩鸿藩网友的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兼并战的动力越来越弱


三国鼎立的格局可以长久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有着大战略的眼光、胸怀,所以在他的努力下,蜀吴构建起了稳定而巩固的联盟。另一方面却显然是因为,随着天下格局的稳定,大家进行兼并战的动力,都是越来越弱了。

作为兼并战的主要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恐惧,一个是利益。
许多时候,恐惧比利益更具推动力。

在天下大乱之际,各方都跃跃欲试的发动战争,常常是因为在那种混乱的时代,你不去积极兼并别人,别人就会兼并你。在那种时代,强弱逆势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占据一个州的诸侯,常常是几个照面之后,就被清理出局了;而领着几百小弟的大哥,也有可能一飞冲天的。

曹操、孙坚父子、刘备,那都是一路打出来。
曹操在讨伐董卓时,差点死于荥阳;讨伐吕布时,差点死于濮阳城内;讨伐张绣时,长子死于非命,侍卫长死于非命,曹操本人也差点死于非命;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时,也是九死一生。
孙坚死于战场、孙策死于敌人之手;孙权也差点死于逍遥津。
至于刘备,老婆孩子就被敌人俘虏过四次,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次数就更多了。

在那种年代,如果你没有这种玩命的精神。就算你拥有再大的资本,也会被人轻视,更会让人时刻算计的。因为,在那种大哥都如虎如狼的时代里。你这种一心过安稳小日的大哥,在大家眼里,实在就是待宰的肥猪。

在这种背景下,各大利益集团在试图对外扩张时,内部很容易达成共识。因为那就是一个逆水行舟的时代,你不去想办法尽力向前冲,就有可能被时代大潮所淹没。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9 21:20:24 +0800 CST  
在天下局势渐渐稳定后,占据优势的利益集团,常常不再被恐惧的因素所刺激了。最简单而言,谁处于魏国皇帝、执政官的角度,也不会发自发心底的害怕被吴、蜀侵略。

抛开云遮雾罩的政治宣传、文学化描写,我们可以发现,魏蜀吴三国的皇帝、执政官、官员、将士,并没有太明显的差距;而魏国在资源上,却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魏国不去成天想着侵略蜀、吴,也是给足了蜀吴面子,怎么可能发自心底的害怕被蜀、吴侵略呢?

在这种背景下,恐惧不再作为强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强大驱动力,因为强国内心充满了自信。

处于弱国的角度,虽然会被亡国的恐惧所刺激,但是他们也知道,以他们的实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通常只是一种徒劳的努力,所以他们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的动力,无非是是借此加强中央集权,使帝国中央政府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恐惧虽然会刺激弱国一心备战,但是弱国通常也只是以攻为守罢了,因为处于诸葛亮等人的位置,谁也会知道,绝不能随便深入魏境,因为随便一个重大的失误,都有可能加速蜀国的灭亡。

在这种背景下,表面上恐惧会刺激弱国不断发动战争,但是更强烈的恐惧,也会压制弱国大开大合的进攻强国。因为,在那种天下格局已稳定的背景下,打仗纯粹是拼资源、拼国力的,弱国与强国大开大合的开战,那纯粹不过是找死罢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9 21:23:02 +0800 CST  
在天下大乱之际,各方都跃跃欲试的发动侵略战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天下大乱之际,各大利益集团都没有定型;所以大家都相信,只要侵略战争取得胜利,自己也有机会品尝胜利的果实。在这种背景下,各大利益集团在试图侵略别人时,内部也很容易达成共识。

随着局势稳定,利益集团自身渐渐已定型了,这样一来,侵略战争的果实,常常只会被少数人摘取,而绝大多数人,只能充当炮灰。
在这种背景下,利益也不再作为各大利益集团发动侵略战争的强大驱动力,至少大家很难因此达成共识。

所以随着局势稳定,谁处于皇帝的位置,或是处于执政官位置上,都是一心想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因为,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皇帝或执政官,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局势长久的保持,会让君权不断扩张(或是执政官的权力不断扩张),所以豪门大佬都会本能的抵制发动侵略战争。

蜀国作为三足鼎立最弱的一环,豪门大佬虽然知道,不断的进行战争,会让皇帝或执政官的权力不断扩张。但是,他们也知道,作为弱国,如果不能赋予中央政府更强大的权力,他们将很难面对强国的军事压力。
所以蜀国灭亡时,丁口94万,兵十万、吏四万。这种兵民官吏的比例,放在任何一个小农社会也是惊人的。蜀国之所以会以这种形式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蜀国作为最弱的国家,他的危机意识最为强烈,所以在扩军备战方面,他们更容易达成共识。而且诸葛亮以超然的姿态,让大家相信,他这样做绝不是为了扩张自己的私人权力,而是为了保护蜀汉集团的根本利益。使蜀汉各大豪门,都不会公开反对诸葛亮这种明显加强中央集权的行动。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9 21:24:57 +0800 CST  
魏明帝时代,魏国对外扩张的动力已丧失了。无论恐惧、利益都不足以驱动魏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了。

谁能在战争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谁就更倾向于支持发动战争;问题是,后期在战争中获利的人,常常只是皇帝或强势的执政官。

在国际格局渐渐稳定的时代,皇帝自然希望发动战争,强势的执政官也有类似的倾向,被皇帝赋予全权的豪门代表,也有类似的倾向,但是普遍豪门大佬显然丧失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动力。因为,这种战争失败了,什么也不用说了,就算胜利了,普遍的豪门大佬,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利益,相反还会面临潜在的危险。

所以,魏明帝时代,魏明帝一心想大规模的伐蜀,只有曹真上窜下跳的支持魏明帝这样做,而其它豪门大佬呢,都是纷纷站出来反对魏明帝。
简单的去看,豪门大佬反对侵略蜀汉的理由,是非常充足的。因为太祖皇帝英明神武,率领一伙最优秀的豪杰智谋之士,尚且不能灭掉蜀吴,我们就更不要指望了。

如果魏明帝知道后来的历史,肯定会肯定告诉持这种论调的豪门大佬。
曹操不能统一天下,司马懿不能统一天下,司马炎却统一了天下。高欢不能统一天下,宇文泰不能统一天下,杨坚却统一了天下。当然了,努尔哈赤不能入主中原,皇太极不能入主中原,六岁的顺治皇帝却率领大家入主中原。什么太祖皇帝不能做到的事,我们就不要做了。这不是扯淡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9 21:26:53 +0800 CST  

问题是,大佬们所说的意见,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表达的态度。
比如,奴隶制合不合理的?美国初期的大哥们,都异口同声的说,奴隶制非常合理。虽然说,从大道理上讲,美国初期的大哥们(也就是传说中的先贤们)所说的理论,那都是在扯淡。
问题是,大哥所说的道理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所有的大哥都认为奴隶制是合情合理的。哪个大哥坐在头把交椅上,也不敢轻言废除奴隶制。因为他敢轻言废除奴隶制,肯定会把天捅下来的。

豪门大佬们反对魏明帝伐蜀时,所说的理由都是一些陈腔滥调,都也未必经得起推敲。问题是,他们不论用怎样的观点反对魏明帝伐蜀,都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在这种背景下,曹真已率领大军进入了蜀国境内,却终于选择了拉稀。因为反对这场战争的大佬实在太多了,而支持这场战争的大佬,却是一个也没有,在这种背景下,魏明帝只能让曹真率军退回。

大家都反对你这样做,就算你勉强要这样做,也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战争开始后,大家都是出工不出力,或是暗中使坏。在这种背景下,你如果也能把这场战争打胜了,那就叫有鬼了。
更主要的是,你不听大家劝谏强行发动战争,最后让打得大败而回。你还有脸继续坐在执政官的位置上吗?就算皇帝,不颁发一些类似罪己诏的东西,能行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05-09 21:29:48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1374028

发表时间:2014-11-19 17: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12 15:30:05 +0800 CST

评论数:169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