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古代史话 ——从南安县到嘉定府

乐山,位于中国大西南四川盆地西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旧称“汉嘉古治”“海棠香国”,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就从先秦说起。


一、先秦时期

1、 “和夷”之邦




乐山的历史始于何时,史载不明。但在神话传说中,乐山的历史还是早得不识数的,晋人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就记载说:黄帝“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其后,宋太宗为峨眉山普贤殿撰联云:“天真皇人论道之地。”也相信了这一神话。如此,乐山的人文史可上溯到黄帝之时。但如此神话无人作为信史对待,只是相关的“峨眉”之名倒可作为我们解开乐山上古史的一把钥匙。
据古文献载,大渡河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叫“涐水”。战国时成书的《禹贡》载古蜀地理,记载道:“岷嶓既艺,沱潜既导;蔡蒙旅平,和夷底绩。”东汉郑玄对文中的“和夷”注解道:“和,上古夷所居之地。”宋毛晃《禹贡指南》则解释道:“和夷,西南夷也。”清胡渭《禹贡锥指》道:“和夷,涐水南之夷也。”综合理解,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上古时期,有一支称为和夷的民族活动在大渡河流域。
显然,由于和夷在大渡河流域的存在,大渡河才被古蜀人称作了“和水”,而“和”、“涐”同音,所以“和水”写作了“涐水”。与大渡河水因“和夷”而得名“涐水“一样,峨眉山也是因和夷得名而写作“涐山”,或同音的“峨山”。也就是说,涐水、峨山是和夷民族留给后人的文化符号。
近几十年来,在大渡河两岸的汉源、峨边、沙湾、乐山等地已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或采集点,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石器中有刮削器、穿孔石器和长条形石凿。如乐山安谷的三孔石刀和车子的穿孔石斧,汉源狮子山的石刀,汉源九襄镇清泉村的单孔石刀长条形石凿。与青衣江流域以双肩石器为突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明显的不同。另外,峨边大堡出土磨光石斧一件,地点在大渡河支流上;沙湾石器采集点位于硝洞,正处四峨山南麓大渡河旁,采集石器为龟背形刮削器和大型磨光石斧各一件。1986年,笔者陪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乐山安谷调查,还发现了黑色圆形隧石刮削器,三孔系绳石刀等石器。这一考古文化代表的民族与以双肩石器为特点的青衣江流域先民为不同民族应无疑问,很有可能就是和夷的文化。
尤其是安谷和沙湾硝洞的石器中,有圆形隧石及龟背形刮削器等较早的石器。因此,其年代有可能早至5000年以前,表明当时人类主要还是过着穴居的生活,并以渔猎经济为主。而生活在安谷山丘中的先民则应是建屋而居了,但相同的也是以渔猎经济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看来乐山最早的开拓者当是古代文献上称为“和夷”的先民。他们沿大渡河而下,从生活在深山岩穴到浅丘山地,以渔猎经济为主,成为乐山大地上最早的先民。因此,在目前所知的资料下,可以说,源远流长的大渡河正是五千年乐山文明的摇篮。
楼主 老唐子  发布于 2016-05-23 07:53:00 +0800 CST  
图为峨眉山下出土的双肩石斧。
楼主 老唐子  发布于 2016-05-23 10:13:55 +0800 CST  
2、青衣羌国

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乐山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从乐山市中区经夹江、峨眉山到洪雅的青衣江两岸及马边河流域的沐川黄丹和马边等地,先后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或遗物。它们主要分布在市中区、夹江平原、峨眉平原、洪雅平原的河间坝子或山麓上。出土石器有磨光石斧、双肩石斧、刮削器等,并以双肩石斧、双肩石铲为典型代表。在夹江平原的云吟遗址和市中区柏杨坝遗址还出土了陶纺轮、陶杯、陶罐等陶器残片。据雅安沙溪同类型的文化遗址的测定,其年代在距今3100年前后数百年间。以之为参照,乐山这一批遗址的时代应相当于中原的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后汉书•郡国志》载:“南安,有鱼涪津。”“涪”即“凫”,表明鱼凫蜀国时期,鱼凫氏部族曾在乐山境内岷江流域活动,从而在乐山留下了“鱼涪”的地名。但鱼凫氏文化与前述新石器文化不类,说明鱼凫氏并非乐山当时的主体民族。
《华阳国志》载杜宇蜀国疆域道:“以褒钭为前门,以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南中为园囿。”“南中”为今云南一带,当时并非杜宇蜀国领土,固“峨眉”也恐非其所有。同书载:“南安县西有熊耳,南有峨眉山。”熊耳山即今平羌三峡。《青神县志》或云:“熊耳山,在县北关外数丈。蜀志望帝以褒斜为前门,以熊耳、灵关为后户,即此。” 杜宇立国是以北抗强秦为战略方针,所以北方为“前门”,南疆为“后户”。这表明了杜宇蜀国实际控制的南疆只到达青神一带。
乐山乌尤山唐以前称“离堆”“青衣山”。李膺《益州记》“青衣神号雷塠庙,即《华阳国志》之雷垣也。班固以为离堆。”“离堆”“雷塠”与“雷祖”和“嫘祖”音同字不同而已。嫘祖即蚕丛氏女神,而蚕丛氏神又称青衣神。宋《太平寰宇记》载:“成都圣寿寺有青衣神祠,神即蚕丛氏也。”说得极为明确。唐《元和郡县志•青神县》载;“青神祠,即青衣神,在今嘉州界。”“青神故城,在县南二十里。”“西魏恭帝遥于此置青衣县。”可知,唐以前,今青神县已有青衣神庙,青神县因青衣神而初名青衣县,后改名青神县沿作至今。清《四川通志•卷三十七》载:“青衣庙在(青神)县治北,祀蚕丛氏衣青衣教民蚕事。”所指为青衣县故治,在今瑞丰镇(刘家场),与乐山接境。
显而易见,嫘祖即蚕丛氏神,即青衣神,雷塠庙就是嫘祖庙也即青衣庙。建有雷塠庙的乌尤山在唐以前得名青衣山就在情理之中了。故唐嘉州剌史岑参登乌尤山,有《登青衣山中峰》诗道:“青衣谁开凿,独在水中央。”宋《元丰九域记》明确记载:“龙游县有青衣山。”范成大《吴船录》中也载:凌云山“又名九顶山,旧名青衣山。青衣,蚕丛氏之神也。”把“青衣”之含意特别加以说明,生怕后生小子们不知道这一重要史实。
青衣神崇拜的存在,证明乐山一带是青衣羌人的活动区域。
另外,在峨眉山神话传说中,有一条值得我们注意的神话。晋干宝《搜神记》载:“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刻木作羊卖之。一日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候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返,皆得仙道。”葛由神话其时间上至周初,与青衣羌人活动的时间相当,葛由在族属上又正是羌人,或可证明峨眉山一带时为羌人活动地域之一。
商周时期的青衣江流域主要是青衣羌人的活动区域,此时的乐山与雅安地区一样同为青衣羌地,乐山一地应是青衣羌地的东部。其更为准确的疆域或可作一些初步的推断:其北,今青神县在北魏时曾设青州及青衣县,说明上古为青衣羌地。梁李贋《益州记》载青神“北界山,为汉南安、武阳县界”;《太平御览》载:“青神县当羌蜀之要。”可知青神一地为青衣羌地之北境,与古蜀国为邻。青衣羌地南与僰候国接境,以赤崖山一带为界。其东当以铁山山脉为界。这,大约就是秦灭蜀后至两汉逐步形成的南安县县域。
从出土新石器及陶器看,青衣羌人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渔猎经济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受水灾影响较小的夹江、峨眉平原似乎是当时最主要的聚居区。


楼主 老唐子  发布于 2016-05-23 20:48:58 +0800 CST  

楼主:老唐子

字数:2772

发表时间:2016-05-23 15: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46:24 +0800 CST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