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唐诗品唐史

1、楔子 诗与史

诗歌和历史有着紧密而难以割舍的关系。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体,说是诗歌,其实严格来讲应该是歌诗,这是因为诗歌最初是唱出来的。按照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教导,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创造了语言。有了语言之后,光说不过瘾就开始唱了,尽管曲调不优美,但由于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就很快传播开来。歌曲越来越流行,有的在排行榜首居高不下,逐渐引起“吃肉的那帮哥们(食肉者)”的重视,于是就派专门搜集民歌的官员到民间来进行“盗版”。他们把这些传唱的歌叫做“风”,于是把这些大张旗鼓不必害怕因侵害知识产权而遭起诉的家伙们的行为称作“采风”——这个词好熟悉啊!后来的艺术家们背上被子和帐篷,留长胡子头发或者剃光胡子头发,总而言之把自己整的很沧桑地到祖国的角落旮旯去寻找灵感的行为都用这个词。

风收集上去以后,有的记录了曲谱,有的没有记录,记录下来的歌,贵族们没有丹田底气也唱不了,会唱的也难以传承下来,于是就慢慢只剩下了歌词,恭喜你猜对了,诗,就这样诞生了。可以这样说,诗从来到世界,浑身都沾满了劳动者的气息,诗在民间啊!由此又引出一句题外话,那就是雅和俗的问题,很多人简单粗暴地来划分雅和俗,其实很雅的诗(至少“风”)在当时是一个很俗的东西。继续发展到到了唐和五代时期,写词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学青年。明清时期的小说也是这种境况,养活了若干人的红楼梦,在当时也只是地下手抄本的待遇。可以看出,彼时的俗,会发展到此时的雅,那么我们就应该谨慎了,目前,个别被斥为精神垃圾而又有广大的群众基础的“俗物”,若干年后,能不能得到平反呢?

说完了诗,回来再说史。人类最初的历史大都是用诗来写的,著名的应该就是《荷马史诗》了。在中国,在我们熟知的《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之前,《诗经》也应该算史料了,其中除了风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之外,雅和颂都记录了贵族和宫廷的一系列活动。

历史的长河一直流啊流,水清了浊,浊了又清,一个个的弄潮儿在风口浪尖上展示着矫健的身手。混水摸鱼的他们努力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或者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这种过程的理性色彩远远大于感性,于是长于抒情的诗歌逐渐被其他的文体代替,不再履行记录历史的职责。心无旁骛的诗歌埋头前进,走啊走啊,终于由一个青涩的小姑娘长成一个美丽优雅的贵妇——当然我们不知道贵夫是谁,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你又何必跟我较真呢?这个时候当她仔细打量自己的周围,发现自己其实一直没有和历史分离,自己的身体发肤都沾满了历史的气息――又有什么能超脱时代呢?这个时候的历史被人称作唐!

唐朝,一个伟大的时代,容纳百川而成之大,广阔的胸怀给了众多的“遣唐使”们无尽的温暖,想想那时候我们对国际留学生的待遇,再握握如今海外的那一双双刷盘子的手,真是透心凉啊。唐朝,一个强盛的时代,宾服四方而谓之强,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被灭,自太宗始唐朝的皇帝们“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唐朝,一个留下太多记忆的时代,升平的岁月,纷扰的战火,灿烂的文明,秽乱的伦理,飞天用柔媚的腰肢在莫高窟的石壁上讲述的故事,卢舍那大佛留在龙门山上永恒的容颜,还有还有……不过,历史是说不清楚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胡适说的,历史在发生的同时就已经失去了真相,这是我说的。总之意思是一样的,你永远不能认识到绝对真实的历史,这也许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幸好我们还有诗,诗人们可以和史官不同,他们没有义务去记录历史,但他们记录的诗歌又无法脱离历史。在历史的背景下去读诗,才能咀嚼出除了文绉绉的酸味以外更多的味道;透过诗歌去读史,不仅会发现汗青上留取的丹心,还有更细腻的情感和更鲜活的面容。

在唐诗和唐史之间,这种诗与史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一方面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顶峰,太完美了,完美到必须要衰弱;另一方面唐诗在当时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不仅是达观显贵在玩,就连歌妓、僧人、农夫、仆人、贼寇……也都时有惊人之句冒出。质量高数量大的唐诗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历史,风云变幻的唐史也催生了经久不衰的经典篇章。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08:00:00 +0800 CST  
@山横水巅 2016-09-20 08:37:27
@古典浪漫主义2016 赞
-----------------------------
多谢支持,给我了力量。其实很早之前我就用“古典浪漫主义”的ID发过类似的作品,但是那个时候应者寥寥,自己也在部队工作,时间也没有保证,就慢慢搁置了。现在已经转业离开,有了时间的保证,也陆续有了一点存货,回来天涯,发现老的ID登陆不了,才又重新注册,希望在朋友们的帮助、激励和监督下,能把这篇小文写完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09:13:12 +0800 CST  
2、几首隋诗垫场

就像郭德刚相声开讲前念首垫场诗一样,我们在唐诗正式出场前也来几首隋诗铺垫一下,大腕嘛,总是要摆摆谱。之所以选中隋诗而没有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扯,倒不是因为隋诗的艺术性就一定高过楚辞,是因为隋和唐的关系太亲密。其实历史上有几个朝代是适合一起说出口的,像秦汉、隋唐,说着顺口,听着舒服。都是前者短暂大一统之后的分崩离析,由后者实现较长的盛世。隋与唐更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开国皇帝都是名门望族之后,世袭国公的爵位;国号都以自己的爵号而定,杨坚袭隋国公,国号定为隋,李渊袭唐国公,国号定为唐;两朝都是拥戴小皇帝,然后一步步给自己铺垫,什么加九锡,可以佩剑上殿,可以大摇大摆去面见皇帝,不必小跑(不趋),不用向皇帝进行自我介绍(参拜不名)——中国的历史上,只要有大臣一干这些事情,要么皇帝完蛋,要么自己完蛋,总之是不能两全;还都是和平解决政权移交的问题——小皇帝禅让;两朝都发生了国本动荡,前太子惨死,后来者居上。

3、明年后岁,谁有谁无——伟大的预言家杨坚

隋文帝杨坚平生只留下来一首诗,是他53岁时巡幸并州(现在的山西太原)时,在一场宴会上所作的,当时在座的还有儿子秦王杨俊和大臣王子相,全文是: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当时是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开皇是他的年号,当时他坐上龙椅10年,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既不因为对当皇帝这个业务不熟而抓瞎,也没有儿子兵变逼宫而焦虑,就在前一年(公元589年),隋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王朝——南陈,将士们在井里逮住了陈帝陈叔宝,正式统一了天下。在这个时候写诗,怎么着也得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整不出大风起兮云飞扬,也不能说这些丧气话啊。
讵几的意思是时日无多,整首诗倒是很好理解:漂亮姑娘的脸蛋没有多长时间,小伙的帅气也转瞬即逝,美丽的花朝夕之间就会凋落,白发怎么也拔不完(当然拔掉白发也无法年轻),就在最近的这几年,说不定就有谁要玩完。听听,这如果是一个落魄书生的哀唱还好理解,作为已过天命之年的成熟政治家,还有这么浓郁的小资情调就不太正常了。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09:18:33 +0800 CST  
@青云志爆爆爆 2016-09-20 09:23: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深有同感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09:56:32 +0800 CST  
3、明年后岁,谁有谁无——伟大的预言家杨坚:
3.1杨俊之死
更可怕的是,他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

第二年,在席间觥筹交错的大臣王子相就病死了。有着皇家血统的秦王杨俊命比较硬,又撑了7年,也辞别了人世(关于杨俊的死期,隋书中所记载不一,列传第十中说死在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志十七中说死在开皇十八年,为了突出杨坚的金口玉牙,就让杨俊尽早死,对不起了,秦王殿下),并且杨俊之死也不能说是善终。他小时候向佛,曾经要求出家,没有得到批准,也可能是矫枉过正,长大了又开始迷恋美色,放在当时也不算什么,倒霉就倒霉在他的出身了。
他有个吃醋嫉妒以及厉害的老妈,弄的他老爸杨坚一直没能过上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生活,并且在杨坚一次春心萌动勾引了一个小姑娘的时候,果断出手把女孩从肉体上消灭了(为这个可怜人致哀),杨坚痛恼羞怒,百感交集之下也没能怎么样,只是使使性子,骑马跑到山里哭了一场,在大臣们的劝解下又臊眉搭眼的回家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位秦王妃也嫉妒成性,并且比婆婆更近一步——人家是消灭第三者,她倒好,直接搞定老公,这样也对,不要连累无辜嘛。女人没有拿刀弄枪的力气,采取了潘金莲对付武大郎的手段(不对,应该是潘金莲跟她学的),下毒。史书上没有交代杨俊幸免的原因,据估计,要么是量不足,下少了,要么是质不高,古时候又没有化学制剂,就是一些什么断肠草,鹤顶红之类的植物、动物毒素,听着吓人,效果有待验证。
反正是没毒死,没死归没死,也弄个萎靡不振气息奄奄,隋文帝知道后大为恼怒,也痛恨这个孩子不争气,加上得知杨俊在并州总管任上豪华奢侈,盛治宫室,广敛民财,就是说盖了超标的别墅,收了一些红包,这也犯了一向以“俭朴”接近于“抠门”著称的隋文帝之忌。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先对杨俊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免去并州总管,调到京城软禁起来。当时的并州总管就是全面主持这一区域工作的党政军合一的一把手,不撤了这个职,真不好收拾杨俊。然后赐死了秦王妃崔氏,替儿子出了气报了仇。回过头来又对杨俊严加斥责,史书上说“下诏切责之”,大意是说老子好不容易打下天下,怎么能让你给败坏了,病床上的杨俊在又惊又吓的恐怖氛围中死去。

您会觉得杨俊令人同情吧,在和伟大的预言家杨坚关系最铁的五个人里,也就是杨坚的五个皇子,这算是最完美的结局了。看完其他的几位,您就知道,杨俊死的真舒服。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09:59:44 +0800 CST  

3、明年后岁,谁有谁无——伟大的预言家杨坚:
3.2杨勇之死
大儿子太子杨勇,本来太子当的不错,也称得上宅心仁厚,礼贤下士,可也有好奢侈,爱和漂亮妹妹打交道的毛病。杨坚虽然在“俭”这个字上不喜欢他,但还没有兴废黜杨勇的念头,也许内心深处还深深羡慕儿子没有母老虎管束。

可是杨坚的老婆独孤皇后钻了一个死牛角尖,只要不躬行一夫一妻制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杨勇偏偏不喜欢老妈给选择的老婆,和姬妾们生了不少孩子,光儿子就有十个。原配的妻子郁郁寡欢,也没有独孤皇后的手段,更不敢向杨俊的老婆那样下毒,于是在郁闷中去世了。独孤夫人在心里认定是被杨勇毒死的,更是对杨勇万分的鄙视痛恨。

此时二儿子杨广隆重出场,要说杨广水平还是有的,允文允武,后面单独说,这里就说他策划一系列的夺嫡步骤,严格来说是在独孤皇后这里打开的突破口,所以杨坚临终说“独孤误我”还是有道理的。

杨广平常给老爷子留的印象也不错,动挡西杀也立下了很多功劳,官职几经调任升迁,最后当上了扬州总管,现在可以理解他当了皇帝后为什么总是要巡幸扬州了吧,那里咱熟啊!在扬州总管任上是一岁一朝,就是要一年才能回来见老爸老妈一次,这可以理解成被疏远,当然有被重视的成分。但是总是长期远离权力中枢,肯定会慢慢被遗忘。

杨广抱着老妈的腿哭诉思念之情和依依惜别不愿离去之意,独孤本来就对杨广有好感,在她得到的情报是杨广对爱情很专一,平常只和正妻一起,对按照皇室规矩配置的小老婆们很疏远。她不知道杨广的姬妾们之所以没有生很多孩子,是因为杨广摸透了她这种独特的评判人品优劣的规则,发现怀孕的女人就把胎儿打掉了。

看到杨广这么孝顺,独孤皇后很感动,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下,杨广开始说杨勇的坏话,大意是说不知怎么回事,他就是看我不顺眼,我恐怕要被他杀了。独孤皇后也哭,应该不是恐惧的泪水,而是感动的泪水(多好的孩子)和愤怒的泪水(杨勇你太可恨了),于是她也隐约表态,有我在他还这样,我如果没了还不知道怎么样呢!我一想到现在的东宫没有咱杨家的正根儿(资治通鉴原文是“东宫竟无正嫡”,杨勇的正妻元氏没有生育),心里就不是滋味。

杨广正是从独孤这里探到讯息,才真正起了取杨勇而代之的念头。

杨广最大的帮手是重臣杨素,而杨素动作的第一步也是面见皇后,说杨广的人品真像他老爸,皇后说是啊。儿子像老爸这句话有点学问,推论下来,老爸是皇帝儿子也应该是皇帝!就像地下党对暗号一样,两个人达成了默契。当杨素开始在隋文帝杨坚面前诋毁杨勇大力炒作杨广的时候,独孤皇后又赏赐杨素大量的钱财,到底是辛苦费还是活动经费就很难分析了。

杨勇也真倒霉,上面有皇帝老爸压着,下面有晋王弟弟顶着,外面是国公公事公办的说坏话,里面是皇后使劲吹枕边风。真称得上是四面楚歌众叛亲离,要说都是亲生儿子啊,杨坚也曾经很得意的对大臣们宣称,我不像以前的皇帝那么荒淫无道,跟不同的女人生了不同的孩子,他们不亲密。我的五个儿子都是真兄弟,他们不会有争夺储位的事情发生的。结果事实给了老爷子一记响亮的耳光。以后不用说也能猜到了,杨勇肯定没有好啊。

终于在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废掉杨勇另立晋王杨广为太子,最狠的是,把监押杨勇的任务交给了杨广。不知道杨坚是老糊涂了还是真的要置杨勇于死地,这是打倒批臭再踏上一支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节奏啊。这下杨勇彻底没机会了,所有申诉的文字材料都被扣下,根本到不了杨坚手里。

人要是逼急了啥招都有,杨勇就爬到树上大喊大叫,希望杨坚能听到。后来初唐的虞世南写过一首咏蝉的诗,其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句子,灵感是不是从杨勇太子这里来的就不知道了。

杨坚还真听到了,打算找杨勇问问,结果杨素说杨勇已经疯了,杨坚这才罢手。等杨坚一死,杨广即位,第一件首要大事就是谎称杨坚有旨意,赐死杨勇。虽然是皇帝了,但是杀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哥哥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改由老爹杀儿子就好看的多。


其实杨勇疯没疯,杨坚隐约也知道,否则不会在临死发现杨广不是什么好鸟之际想到叫杨勇来,如果是个疯子,叫来有什么用,看他演小品啊。

杨勇之所以被废,前面说得都是原因之一,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越制度。就是被杨坚骂死的三子杨俊,违越制度也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就像现在,你是什么职务应该享受什么待遇是有规定或是约定俗成的,局长坐桑塔纳处长就不能坐奔驰。杨勇作为太子时,有一年冬至百官去觐见他,他很兴奋,排出乐队,吹吹打打,摆开架式接受了(史书原文是“勇张乐受拜”)。

隋文帝很不高兴,说这不符合规矩,有大臣辩解说只是祝贺,不是朝拜。这时的杨坚应该很不爽,因为他批驳了这种说法,杨坚认为,祝贺是私人的事情,应该三三两辆的去,这家伙,由有关部门召集(估计是现在的组织部),大家到的这么齐,太子还穿上正式的礼服,演奏乐曲盛情款待,这时合制度的吗?杨坚专门下诏禁止了这项活动,至于有没有秋后算帐,对这些大臣进行追究,史书上倒没有明确的记载。

杨勇真正要坏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演奏的那是什么音乐,明明是招魂曲。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12:52:06 +0800 CST  
3、明年后岁,谁有谁无——伟大的预言家杨坚:
3.3杨秀之死
杨坚的四子杨秀,最早被封为越王,不久改封为蜀王,后来担任益州总管,一直经营四川地区,应该有一定的实力。史书也记载他本人容貌雄伟,长得很威风,有胆量有气魄,喜好武艺,按照评书的说法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这样的儿子多好啊,可就是不讨老爹喜欢,就跟诸葛亮看出魏延后脑生有反骨一样,杨坚不止一次对独孤皇后说:“杨秀肯定会不得好死,我活着他还不会出什么问题,要是他兄弟当政,他一定会造反”。既然老爹这样带有色眼睛看自己,那咱就应该老实点,好好表现一下,杨秀不这么认为,反而又去踩了一条“红线”——“车马被服,拟于乘舆”——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都向皇帝看齐。看来是真的要做益州的土皇帝了。

等到杨勇被废,杨秀“意甚不平”。但是为什么生气呢?史书上没有明确交代原因,可是也没有记载他口头或者书面上为大哥鸣冤叫屈,我只能推断他不是为杨勇被废而怒,而是为立杨广没有立自己而怒。一千多年以后的人都能猜出他的心思,杨广能不知道?于是指派杨素揭发杨秀,还是从有“异心”这个突破口展开,老皇帝大怒,招杨秀回京,有杨俊的例子摆在前面,杨秀还真不愿离开根据地。

杨坚又指派了新的益州总管,这位新总管很会做心理工作,终于说动了杨秀回京。杨秀带着自己的嫡系部队上路了,走了四十来里路,又有了反悔之心,准备率兵偷袭益州。只要一开战,杨秀造反的事实就确凿无疑了,幸亏这位新总管也不是吃素的,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杨秀只有乖乖的到京城报倒。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13:40:43 +0800 CST  
@fengyucj 2016-09-20 14:06:13
唐史离不开唐诗
---------------------------
诗耶史耶,壮哉盛唐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14:19:46 +0800 CST  
杨坚没有给杨秀辩解的机会,也没有亲自骂他,派使臣“切责之”之后就押进监狱,等待审判。杨广一面在杨坚面前痛哭流涕地为杨秀求情,一面暗中指使人弄了两个小木人,埋在华山脚下,分别对杨坚和杨谅(杨坚第五子)进行诅咒,可能害怕这种妖术会真的灵验,杨广出于安全起见,没有把自己列入受害人的行列。

挖出这个木人的是主审杨秀工作组的首席大臣杨素。这还不够,又伪造杨秀讨伐京城的檄文草稿夹在杨秀的文集中给杨坚看,证明杨秀早就盼着天下大乱骨肉相残好混水摸鱼乱中取事。杨坚被彻底蒙蔽,盛怒之下放出狠话,要把杨秀当街问斩,给老百姓一个交代,有一位大臣为杨秀求情,也差点被割了舌头。最后尽管没有要了杨秀的命,但也削掉王爷的爵位,废为庶人,禁锢终身,一位土皇帝变成了无期徒刑的囚犯。

后来杨广坐上皇帝宝座,可能是杨秀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人被关起来了,嫡系的幕僚基本在处置杨秀的时候被杨坚杀完了),也可能“真兄弟”只余下这一个(老五杨谅因谋逆去世的早),总之是没有给杨秀加刑,留了一条命。

不过杨广对皇家的宗室也非常警惕,无论走到哪里始终把这帮人带着。杨广穷途末路之时被宇文化及以为民除害的借口勒死之后,杨秀一度成为傀儡皇帝的候选人,不过经过宇文化及等人的讨论又否定了这个提议,应该是觉得堂堂蜀王不好控制的缘故吧。那下场就比较明显了,和杨坚的其他后人一起被杀,这样看来,虽然杨秀郁闷半生,却是兄弟之间最晚离开这个世界的。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14:21:01 +0800 CST  
@2577758 2016-09-20 14:25:47
进来学习
-----------------------------
共同探讨,我不过是抛砖而已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14:56:54 +0800 CST  
@2577758 2016-09-20 14:25:47
进来学习
-----------------------------
共同探讨,我不过是抛砖而已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15:27:07 +0800 CST  
@xiaoqiang108 2016-09-20 14:46:10
唐朝的诗歌兴盛
-----------------------------
嗯,我这是诗史互证,所以,先从隋诗慢慢开始,嘿嘿,其实垫场的隋诗也挺不错。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15:28:50 +0800 CST  
明年后岁,谁有谁无——伟大的预言家杨坚:
3.4杨谅之死

和杨秀一样在史书被称为“庶人”的还有杨谅,和杨秀窝囊地在监押之下度过后半生不同地是,这位被封为汉王的杨坚最小的儿子,还真是轰轰烈烈的造过反。


杨坚对这位小儿子非常宠爱,在他担任并州总管离京的时候,老皇帝打着到外地视察的旗号,一直送出很远。杨谅的辖区很大,西起华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到黄河,共计五十二州。兵马也很多,并且特许他可以“便宜行事”,就是所谓的先斩后奏吧。不过他辜负了这份信任,史书上记载他指挥了三大的次战斗,无一胜绩。第一次是攻,开皇十八年出征辽东,败;第二次是防,开皇十九年防突厥,败;第三次是攻防兼备,先打起造反的旗号进攻,后来逐步退守,败。如果前两次是诈败,通过打败仗来逼迫皇帝老子增加自己的实力,那最后的一次无论如何也没有别的借口了,只能说自己志大才疏。

杨谅造反是必然的,不反才不正常。四个哥哥,除了二哥当了太子外,其他的三位或死或监,自己的下场是什么,当然要好好考虑了。资治通鉴上还有一段记载,说杨坚偷偷和杨谅约定好了,如果新君继位,发给杨谅的诏书上面的公章有个暗记,就说明没有问题。结果大将屈图通拿着杨广的诏书来宣招杨谅进京的时候,加盖的玉玺上没有这个暗记,杨谅自然不敢到京城去自投罗网。

违旨是不赦的大罪,遵旨又会变成杨俊第二杨秀第二,除了造反,真是没得选择。由此看来,杨坚对这位小儿子真不是一般的疼爱啊,小儿子,大孙子,老爷子的命根子。可是这种疼爱,给杨谅带来的是更大的祸事。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17:01:56 +0800 CST  
明年后岁,谁有谁无——伟大的预言家杨坚:
3.5杨坚小结
杨坚的五个儿子和众多的孙子都没能活下来(关于杨广之死另文专述),儿子们基本是自己人弄死的,还不是特别惨,孙子中除了杨勇的儿子是被他们的叔叔杨广干掉的之外,其他的基本被宇文化及在大业末年发动的江都政变中和杨广一勺烩了。

孙子及重孙子辈倒有四个皇帝,不过也都没有寿终正寝,杨俊的儿子杨浩(杨坚的孙子)在宇文化及的手上当了几天傀儡皇帝后也被毒死,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越王杨侗(杨坚的重孙子)分别被长安的李渊和洛阳的王世充拥立为帝,在失去利用价值之后也都丢了性命。隋文帝这支皇家贵胄算是断根绝户了。关于原因,有一种“报应”说很有意思。

杨坚的隋朝取自宇文家族的北周,而北周也是由西魏的政权禅让建立的。

先简单介绍一下为杨坚“做嫁衣”的北周。

当时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正值五胡乱华,各个少数民族隆重地登上历史舞台,历史不长,朝代挺多,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周的周武帝宇文邕英明神武,对外开疆拓土对内治国修政都很有两把刷子,灭掉了北齐,也攻占了南陈长江以北的领域,眼看天下一统的时候,由于积劳成疾,在36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18:47:06 +0800 CST  
他死了之后,缺点暴露出来了——不会培养接班人。继位的宣帝宇文赟堪称一位相当另类的皇帝。

一是荒谬荒淫。他在周武帝的灵前,掀起衣服露出身上的伤痕(那是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明君的老爸揍的),拍着棺材破口大骂,你早该死了。发泄完之后,马上杀到后宫,排队检阅已故皇帝的后妃,看上的就据为己有。

二是乱杀功臣。荒唐点没什么,这点才是最要命的,从他的叔叔齐王宇文宪开始,先后杀了不少能臣大将,自己掘好了坟墓。杨坚的女儿在宇文赟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被纳为太子妃,宇文赟继位之后顺利成章地变成皇后,国丈杨坚起初还真有心好好帮帮这位皇帝女婿,宇文赟对杨坚也比较信任,每次出去游玩巡幸都让杨坚坐镇大后方。不过在这位残暴地皇帝制定了一些严苛地法律,杨坚提建议要进行修改,被皇帝拒绝,开始产生了分歧。

随着有名望的大臣被杀得差不多了,杨坚的威望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招皇帝忌恨。加上杨皇后美貌遭人妒,后宫争宠的女人也经常说杨家的坏话,宇文赟在气头上对杨坚的女儿放出狠话,说早晚有一天要灭了你们全家。话是说了,但这位皇帝可能是平生唯一一次正确的决策却没有执行,据我看倒不是杨坚隐藏的比较深,而是宇文赟虽然荒唐,但皇权抓得还可以,不以杨坚为患。如果形势就这么发展,杨坚也许真的不会有什么作为。

宇文赟当了不到一年皇帝,为了过太上皇的瘾,579年,把皇位传给了自己7岁的儿子宇文阐,这位末代皇帝被称为周静帝。他这个太上皇可是有名有权,继续恶搞了2年之后,酒色过度,加之宇文家的短命遗传基因又在作怪,22岁的太上皇撒手归西。

杨坚以重臣加太上国丈的身份,为“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把党、政、军大权一把抓起。杨坚也知道自己的身份敏感,也知道众多的宇文宗室王族不服,于是封锁周宣帝驾崩的消息,假借皇帝的命令把在外地驻军的五个亲王招进京城,然后安上谋反的罪名,一一诛杀灭门。

在外领兵的大臣有起兵反抗杨坚的,也被隋朝的第一功臣高颎为首的杨坚嫡系一一剿灭。在扫清了内忧外患之后,杨坚从外孙手中接过皇冠,建立了隋朝,随之杀死了年仅9岁的末代周帝,连他的两个幼弟也都斩草除根了。末代的周静帝不是杨广的女儿所生,杨坚只是小皇帝名义上的外公,否则真不知杨坚怎么对女儿交代。

因为皇帝小,杨皇太后她本来对自己的父亲来主持国政感到很欣慰,等到逐渐明白杨坚的篡位意图之后,她既痛恨又后悔。杨坚称帝后也感觉对不起女儿,你想啊,从皇太后降到公主,一下子矮了两辈。

隋代北周,基本把北周的宇文宗室屠杀殆尽,谁能想到,在江都之变中,杨家的宗室又被宇文化及给一锅端了。虽然此宇文非彼宇文,但似乎轮回之中自有报应啊。
真正的原因当然不能肯定说是北周的宇文氏转世投胎到宇文化及的身上来找杨坚报仇,家国凋零的根源还在杨坚自己身上。


关于隋文帝杨坚,就其帝王业绩有不同的评价,有的观点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实际上是五省,省略了宫廷宦官机构的内侍省和掌管书籍历法的秘书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体系,后来的王朝在略加改良的基础上都沿用了这套政府班子;对法律进行改革,使法律减轻了残酷和野蛮性,的确,他制定的《开皇律》在中国法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实行均田制,打击兼并土地的行为,轻徭薄赋鼓励鼓励农业发展;开创了科举选材制度,被历朝所采用,并且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另外,隋朝的军威也很盛,虽然没有彻底消除突厥、吐谷浑、契丹、高丽……等不安定因素,但也屡次对他们进行打击,抑制了他们的发展,为唐朝的一系列决战决胜奠定了基础。当然,反对意见也不少。

但是,抛开杨坚的帝王功业不说,单从他的人品来论,确实非常地猜忌刻薄。他的皇位来的不怎么光明而又轻而易举,在接受禅让前也没有什么可以服众地功绩,隋书的编撰魏征评价他是“不学无术”。为了维护政权,他先是在登基前大杀原来的皇族,镇压心怀旧宗室的朝臣,这个也不能过多指责,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一个皇帝呢?可是杨坚做得太绝了,象9岁的小皇帝实在是没有必要杀死,何况还有两个更小的弟弟。

大家还记得被独孤皇后派人一刀杀死的杨坚喜欢的小姑娘吧,她是尉迟迥的孙女,尉迟迥讨伐杨坚的篡位行径兵败,全家被杀完,只是这个小姑娘貌美被杨坚所幸,估计也就是强奸。杀其全家而霸占其女,这也要有相当的心理素质啊

其实杨坚就是心理素质不行,总结为一个字,就是“虚”。做贼心虚,总自己也觉得从外孙子手中抢过皇位说不过去,才用血腥来给自己壮胆。清朝历史学家赵翼直接痛骂杨坚的行为不是人能干出来的(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喜欢“祥瑞”,隋书上记载了很多“好兆头”,这都是没有信心的表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他的猜忌和刻薄,没有宽和仁爱的气度,却生就苛刻残酷的天性,这种性格到了晚年表现得更加突出。

他对大臣十分多疑,史书上所称赞的帝王功绩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正是他这种心理的写照,唯恐别人有样学样,也在他手里把皇位夺走。隋时的重臣,象高颎、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等,或杀或贬,都没有能和杨坚共富贵。对一般的臣子也不放过,大玩无间道,经常暗地里派人拿着钱财布帛去贿赂试探,发现某人收受财物则立即处死,搞得人人自危。他御下也十分严苛,经常在朝堂上打大臣,有的就被活活打死,有一位叫李君才的大臣更是点背,由于没找到行刑的杖具,竟然被用马鞭子打死。

这种猜忌不仅在君臣之间,就是在父子之间也是如此,也正是因为这样,杨勇、杨俊、杨秀才在有意无意之间犯了“违越制度”的大忌,一个一个走上末路。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20:57:56 +0800 CST  
@世掌丝纶 22楼 2016-09-20 21:12:00

我喜欢啊,请继续 支持你
—————————————————
谢谢,明天再更新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23:09:15 +0800 CST  
@liangpz521 23楼 2016-09-20 21:15:00

涨姿势 楼主666
—————————————————
感谢支持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0 23:22:57 +0800 CST  
@12005sxy 27楼 2016-09-21 03:53:00

加你了,记得加我
—————————————————
已加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1 06:33:04 +0800 CST  
@月夜无天 2016-09-21 04:28:13
楼主,刚刚加你了,加我下哟
-----------------------------
已加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1 07:51:11 +0800 CST  
@独眼恋花 2016-09-21 04:01:48
看到你的帖子,给我带来了一股正能量,我也要向你学习
-----------------------------
这个有点言重了吧,正能量之说
楼主 古典浪漫主义2016  发布于 2016-09-21 07:51:54 +0800 CST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80785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4 10:28:45 +0800 CST

评论数:195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