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粟裕之问(一)

五、两淮保卫战

1946年9月10日至10月31日,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对阵国军第7军,整编第25师、28师、65师、67师、74师、83师。共军称消灭国军5个团在内的1.44万人。

整编第74师(51旅、57旅、58旅),中央军,美械,战斗力可打85分,五大主力之一。孟良崮后,74军重建,57旅留在胶东,后归入整32师。济南战役前57旅又归还74军。

整编第67师由于种种原因,只有一个荣2师整编的67旅,美械,这点兵力就不谈战斗力了。
楼主 骑马来说  发布于 2018-04-10 00:16:46 +0800 CST  
1、淮阴战斗

“我歼敌5000余人,解放军伤亡1875人”。战报假到这种地步真是无话可说。

陈毅手头的能战部队仅有2纵和7、8师,抵抗薛岳大军很吃力,现在薛岳又发动攻势了。淮阴是苏皖边区的首府,国军为了攻占淮阴,在9月初佯攻沭阳,大家可以从地图看到,沭阳大致在淮阴以北。因为攻占沭阳,那么陈粟部和山东境内的部队可能被割裂,所以陈毅率部进军至沭阳以南,准备阻击徐州往东方向的国军(以74师和第7军两支王牌部队作为主力,辅以28师、69师等部配合)。粟裕正在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围攻海安,试图收复失地,相对而言,海安在淮阴东南极远处。结果薛岳指挥的国军于9月10日突然向东南进攻泗阳,而非向东北进攻沭阳。泗阳一失,淮阴就完了。于是陈毅赶紧带山野开到泗阳、淮阴之间,粟裕的华中野战军9纵也准备开到淮阴以西,并调动剩余部分部队去支援淮阴。薛岳指挥的国军动作很快,9月12日就对淮阴发起了进攻,山野非常吃力地抵抗第7军,而华中野战军9纵与5旅、皮定均旅由于长途跋涉急行军,虽然赶到了淮阴外围,又怎么能挡住国军的进攻呢?9月19日,国军突破华中9纵和5旅的防线,占领了淮阴。74师乘胜追击,20日大败华中6旅,攻占了淮安。所谓两淮就是淮阴和淮安了。
陈毅号称华东战区的最高军事统帅,但实际上,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他根本调不动。作为苏中起家的粟裕,他始终认为要在华中打几仗,打完再西移会合山野。粟裕在回忆录中,认为他围攻海安合情合理,因为中央和陈毅都批准了,所以完全不认同自己是“延误了”华中部队会合陈毅山野的行动。确实,毛在8月13日的电报中指出:“待苏中方面作战完成,而淮南方面又十分必要时,再考虑西移”。只不过毛没意识到,“十分必要”的时候,“再考虑”恐怕就来不及了。8月31日,毛甚至同意了粟裕提出的华中休整7至10天,并包围海安的建议,9月4日毛居然发文给粟裕,说什么“10月上旬攻取扬(州)泰(州)线,中旬休整,下旬进入淮南作战。”。毛恐怕被粟裕的“七战七捷”哄得迷离迷糊了。
皮定均在9月26日的日记也用非常恼火的口气发了牢骚:“我记得很清楚,敌人进攻泗县是很早就开始了的,敌人占领宿迁县也是很早的,敌人进攻两淮的计划我们一个月前就知道了,但我们准备的时间很晚,如果我们要早点调兵,做出长期的战斗准备,是来得及的。”
实际上共军的情报系统无孔不入,很多时候新鲜的国军作战计划直接就摆在共军指战员的桌子上了,但问题就出在皮定均所述的“早点调兵”上。
直到9月8日,粟裕攻海安失败,向军委提出撤围,毛同意撤围海安,休整10天,准备向北机动。问题是海安到淮阴有250公里,还是水网重灾区,华中在9月11日回复毛说华中主力最早要9月20号才能赶到两淮。9月11日毛发现国军进攻居然如此神速时,才急忙令粟裕率华中主力(1师、6师)即开两淮,并命令陈毅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敌一两个旅,顿挫敌之进攻,争取时间。由此可见,如果像皮定均所说“早点调兵”,那么薛岳的这招棋真的不一定有效。
皮定均在9月26日的日记中非常痛心地写道:“两淮丢失了,整个苏中、苏北解放区都失去了主动权,大块地区都成了游击区,……把军事上的天然屏障全部丢光了……敌人把两淮占去了,全部交通线和要点都被敌人切断了,……在经济上把中心要点和经济来源都失去了,华中的经济收入全部依靠几条河流,如运河、淮河、盐河……华中的工业、商业全部集中在这里,这样一来,工业全部没有了,不能供前线需要了。当然这都是暂时的,但增加了战争的困难。”这再次证明了,“一”城“一”地丢了是无所谓的,但根据地丢了是很大的损失。
陈士榘在回忆录也提到,失败的原因,战役问题是小事,战略问题才是大事。陈毅要粟裕带兵北上会合,粟裕的华中要陈毅带兵去华中会合。从地图上就能看出来,华中叫山野过去会合,真的不是在搞笑吗?难道被赶到海里喂鱼?同时,陈士榘还指出,两个野战军各自为战,只能配合,不能统一指挥,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他看问题看得很清楚。
山野、华中保卫两淮失败,华中攻击海安失败,导致军民士气被重挫,毛在8月29日发电说“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

点评:围攻海安的失败,粟裕当然要付全责。而围攻海安的决策,粟裕有责任,但毛同样有责任。既然毛同意了粟裕攻海安,再回去守两淮的想法,陈毅当然不敢说什么了。或许毛被朝阳集战役及粟裕“七战七捷”所迷惑,认为薛岳也是李默庵那样的饭桶。
丢两淮的失败,毛、陈、粟均有责任。毛的责任在于他“纵容”了粟裕留在苏中这块毫无意义的地方,因为守住苏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了,就算粟裕再打一百个胜仗,无非是消灭一些李默庵手下的臭鱼烂虾部队,对全局意义不大,除非干掉黄百韬的25师。陈毅的责任在于他错判了薛岳的进攻路线,认为薛岳要割裂他与山东解放区的联系。当然,陈毅做出这种判断实属正常,看看地图就知道这种情况有多严重了。薛岳的厉害之处在于他非常注重徐州往东进攻,这样陈毅、粟裕面对的国军是两面夹击,而他们又一面靠海,只有北面暂时没威胁,局面非常被动。只要薛岳稍微作出抄陈粟后路的动作,就吓得陈毅调部队过去守了。至于粟裕的责任,还是老问题,一定要留在苏中打,还一边打一边休整,似乎周围局势和自己无关一样。如果粟裕真的打下了海安,那还能甩甩锅:我们华中又打赢了,你们守不住两淮是你们的事。可惜粟裕连海安都没拿下,华中的几个部队去和陈毅一起守两淮,也没守住,那就不单单是陈毅守不住的问题了——华中的部队来增援都守不住,陈毅一个人又怎么守得住第7军和王牌74师为首的薛岳集团?
两淮战役是彻头彻尾的惨败。

2、运河战斗

华中主力北上后,10月4日,整25师开始行动了,共军方面由华中10纵展开运动防御。25师先后攻占邵伯、高邮等地,完成预定任务。“此战歼敌800余人,解放军伤亡400余人。”战损又是胡吹一通。

3、东台战斗

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对阵国军的65、83师等部。在苏中被“重创”的65、83师等部队又开始进攻了,至10月23日晚,击败华中野战军,直迫东台城郊。26日晚东台失守。“此战歼敌2000人,解放军伤亡300人。”华中部队似乎特别钟情于“歼敌2000,自损300”的战报,因为在“七战七捷”里出现过一次,牛不是这么吹的。至此,苏中基本丢了个精光。

4、丁塘坊战斗

山东野战军2纵4旅、9旅,对阵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团第512团各2个营。双方在丁塘坊从10月17日打到24日,“将敌击溃并歼敌一部。此战共歼敌3000余人。”4个营的部队敢这样干山野,钢七军牛的很,山野战报也是胡吹。

5、第一次涟水保卫战

华中野战军1师、6师,9纵、10纵,5旅、6旅、皮定均旅等共28个团。国军为整74师和整28师192旅共8个团。从地图看,涟水丢了,华中留在盐城的部队后路就没了。粟裕表示“必须彻底歼灭该敌,才能巩固涟水,保障苏中坚持之后路有所依托”。从部队就看得出,此战华中部队几乎倾巢出动,而国军虽战斗力更强,但毕竟兵力实在太少,最后攻击失败撤退。“此战歼敌8000余人,解放军伤亡6000余人”,但华中第10纵队司令谢详军在战斗中阵亡。
华中的粟裕等坚持要集中主力在涟水附近歼灭(或打退)74师,决心很大,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日后有国军回忆,两次打涟水让74师伤了元气,而共军的皮定均也在日记里发牢骚,说“乱七八糟地攻了一顿”、“结果使大家非常丧气”、“目前敌人的确是很骄傲的,我们也吃了他们不少的亏。如我们的11纵队战斗力是最强的,目前不能再战了;6师是华中有名的野战军,现在也不能再连续战斗了。我们的伤亡不少于敌人,这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旅第一夜就伤亡了300多,第二夜又伤亡了300多,两夜的激战就失去了600多名英勇的干战,他们尽到了对中华民族应尽的责任。”、“涟水我们战了十多天,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是不能再打下去了,……野战军来电要我们去开会,我们按时到了。粟司令把战况都谈了,征求大家的意见是打还是休息,各部都表示不愿意再打下去。……华野全部休息。”

点评:第一次涟水战役,对共军来说是惨胜。粟裕意识到涟水的重要性,集中能集中的主力28个团,抵挡住了国军8个团的进攻。虽然自身损失较大,但74师同样受到了损失,对于这支王牌部队来说是头一次。

6、曹庄战斗

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第12团及一个山炮连,对阵国军第7军第171师511团一个营及一个加强连。11月7日国军攻占曹庄,山野反击失败,号称歼敌300人。钢七军就是陈毅山野的克星。

7、淮沭路战斗

山东野战军第7师、第2纵队,华中野战军第1师、6师。国军为第7军171师两个团、172师一个团及整28师一部。11月17日,第7军3个团由淮阴往北进犯。11月19日击败华中野战军占领丁家糖坊。山野2纵以一个旅支援正面阻击,另一个旅向东南迂回,华中野战军第6师也展开夹击,这次钢七军嗅到了危险,“惧怕被歼,仓皇向汤集撤退”。连同华中野战军1师在淮东的几次小作战,共“歼敌4000余人”,自身损失未知。桂军一共就两个师,根据共军战报,每次战斗都“损失惨重”,照道理应该已经残废了。

8、台枣战斗

10月5日,国军以51、59、77、26师(欠调给69师的41旅)、97军和第一快速纵队的庞大兵力发动台(儿庄)枣(庄)战斗,此处的共军仅叶飞的1纵和一些军区部队,共军除了在峄县被第一快速纵队的坦克车上了一课之外,基本没怎么抵抗就把地盘让给了国军。月底,叶飞的一纵在傅山口、马家楼附近展开反击,小胜了26师、77师。由于国军情报无能,导致如此庞大的兵力白白浪费在台枣一线(几乎没有共军),如果能把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用在两淮战场,毫无疑问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总结一下,两淮保卫战相关的8次战斗,首战淮阴,山野华中野均出力,败;第二战运河战斗,华中野战军败;第三战东台战斗,华中野战军败;第四次丁塘坊战斗,山东野战军小胜;第五战第一次涟水战役,华中野战军惨胜;第六战曹庄战斗,山野败;第七战淮沭路战斗,山野华中野均出力,胜。第八战台枣战斗,山野败。总体而言,当然是败仗了。无论是陈粟,还是毛,都要为此负责。
作战期间,9月20日,粟裕等发电,建议集中山野、华中部队攻击宿迁,再向西进。9月21日,陈毅同意,并主张两个野战军合并指挥部为一个,这也是陈士榘认为的关键措施。第二天,毛回电同意,提议陈毅为总司令兼任政委,粟裕为副司令,谭震林为副政委。
10月15日,毛给陈粟等人发电报:“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只要不再犯错误,此项目的(歼灭薛岳7至10个旅,收复运河以西的淮北地区)是能实现的。”可见毛对粟裕给予了极大地信任,希望他更多地负责军事方面,看看局面能否改观。
不过近年来,这封电报被解读为“陈毅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陈毅被削了兵权,只能下棋写诗了”,这显然是极大地荒谬。无论是华野日后的阵中日记,还是各将领的回忆录,无不反应两个野战军统一后,陈粟是共同指挥部队的。稍微用脑子想想就知道,哪有总司令不准指挥军队的说法?就是粟裕活到今天,记者去采访他,他都不敢说陈毅“没有军事指挥权”。只能说,这封电报毛授予了粟裕在军事指挥上极高的地位,不然他这个“副司令”就无实权了(国军方面的副职更没有实权了,大多就是挂个名字)。虽然电报这么说,但到后来实际上又开始各管各的了,原因就是两个野战军只是合署办公(后来也分散了),还是两个野战军、两个指挥班子、两个指挥机构,粟裕又有什么“资格”越过陈毅,独自指挥陈毅的山野?直到46年12月23日,陈毅再向毛建议华野的统一领导:“粟、谭主持前,需陈往来前后指挥,盼饶漱石仍回山东原职”。12月25日,中央回电,同意了华中、山东党政军合并统一领导的方案。如果硬要抠字眼,能不能说是如果陈不往来前后指挥,粟、谭就没法指挥部队了?当然不是,没有粟裕,陈毅照样指挥;没有陈毅,粟裕也照样指挥;但两个人共同指挥,可以服众(毕竟两个野战军不可能像宣传一样什么兄弟情,总是有矛盾的),也可以取长补短,从战略战术一起考虑军事问题。粟裕在回忆录也只能写“我协助陈毅指挥***战役”。当然,在日后两人的指挥中,粟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事实。
山东野战军参谋处主任的王德在回忆录中写到:“说起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在理论上无须争辩,大家是完全一致的。但集中兵力到哪里、打哪一个敌人,分歧就难以迅速统一了。……陈老总一直在两区四方之间来回奔波,耐心地协调、折冲,由于思想认识不一致,兵力就是集中不起来。山东的领导说山东重要,要求华中部队迅速北上;华中的领导说华中重要,要求两支野战军主力集中到华中作战。在争论中,有些人个性很强,不那么听招呼。个别人的话很难听,说什么‘不到山东当流亡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力量集中起来谈何容易。”虽然山野的人为山野说话,但细细看来说的没啥问题。
楼主 骑马来说  发布于 2018-04-10 00:17:17 +0800 CST  
1、淮阴战斗

“我歼敌5000余人,解放军伤亡1875人”。战报假到这种地步真是无话可说。

陈毅手头的能战部队仅有2纵和7、8师,抵抗薛岳大军很吃力,现在薛岳又发动攻势了。淮阴是苏皖边区的首府,国军为了攻占淮阴,在9月初佯攻沭阳,大家可以从地图看到,沭阳大致在淮阴以北。因为攻占沭阳,那么陈粟部和山东境内的部队可能被割裂,所以陈毅率部进军至沭阳以南,准备阻击徐州往东方向的国军(以74师和第7军两支王牌部队作为主力,辅以28师、69师等部配合)。粟裕正在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围攻海安,试图收复失地,相对而言,海安在淮阴东南极远处。结果薛岳指挥的国军于9月10日突然向东南进攻泗阳,而非向东北进攻沭阳。泗阳一失,淮阴就完了。于是陈毅赶紧带山野开到泗阳、淮阴之间,粟裕的华中野战军9纵也准备开到淮阴以西,并调动剩余部分部队去支援淮阴。薛岳指挥的国军动作很快,9月12日就对淮阴发起了进攻,山野非常吃力地抵抗第7军,而华中野战军9纵与5旅、皮定均旅由于长途跋涉急行军,虽然赶到了淮阴外围,又怎么能挡住国军的进攻呢?9月19日,国军突破华中9纵和5旅的防线,占领了淮阴。74师乘胜追击,20日大败华中6旅,攻占了淮安。所谓两淮就是淮阴和淮安了。
陈毅号称华东战区的最高军事统帅,但实际上,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他根本调不动。作为苏中起家的粟裕,他始终认为要在华中打几仗,打完再西移会合山野。粟裕在回忆录中,认为他围攻海安合情合理,因为中央和陈毅都批准了,所以完全不认同自己是“延误了”华中部队会合陈毅山野的行动。确实,毛在8月13日的电报中指出:“待苏中方面作战完成,而淮南方面又十分必要时,再考虑西移”。只不过毛没意识到,“十分必要”的时候,“再考虑”恐怕就来不及了。8月31日,毛甚至同意了粟裕提出的华中休整7至10天,并包围海安的建议,9月4日毛居然发文给粟裕,说什么“10月上旬攻取扬(州)泰(州)线,中旬休整,下旬进入淮南作战。”。毛恐怕被粟裕的“七战七捷”哄得迷离迷糊了。
皮定均在9月26日的日记也用非常恼火的口气发了牢骚:“我记得很清楚,敌人进攻泗县是很早就开始了的,敌人占领宿迁县也是很早的,敌人进攻两淮的计划我们一个月前就知道了,但我们准备的时间很晚,如果我们要早点调兵,做出长期的战斗准备,是来得及的。”
实际上共军的情报系统无孔不入,很多时候新鲜的国军作战计划直接就摆在共军指战员的桌子上了,但问题就出在皮定均所述的“早点调兵”上。
直到9月8日,粟裕攻海安失败,向军委提出撤围,毛同意撤围海安,休整10天,准备向北机动。问题是海安到淮阴有250公里,还是水网重灾区,华中在9月11日回复毛说华中主力最早要9月20号才能赶到两淮。9月11日毛发现国军进攻居然如此神速时,才急忙令粟裕率华中主力(1师、6师)即开两淮,并命令陈毅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敌一两个旅,顿挫敌之进攻,争取时间。由此可见,如果像皮定均所说“早点调兵”,那么薛岳的这招棋真的不一定有效。
皮定均在9月26日的日记中非常痛心地写道:“两淮丢失了,整个苏中、苏北解放区都失去了主动权,大块地区都成了游击区,……把军事上的天然屏障全部丢光了……敌人把两淮占去了,全部交通线和要点都被敌人切断了,……在经济上把中心要点和经济来源都失去了,华中的经济收入全部依靠几条河流,如运河、淮河、盐河……华中的工业、商业全部集中在这里,这样一来,工业全部没有了,不能供前线需要了。当然这都是暂时的,但增加了战争的困难。”这再次证明了,“一”城“一”地丢了是无所谓的,但根据地丢了是很大的损失。
陈士榘在回忆录也提到,失败的原因,战役问题是小事,战略问题才是大事。陈毅要粟裕带兵北上会合,粟裕的华中要陈毅带兵去华中会合。从地图上就能看出来,华中叫山野过去会合,真的不是在搞笑吗?难道被赶到海里喂鱼?同时,陈士榘还指出,两个野战军各自为战,只能配合,不能统一指挥,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他看问题看得很清楚。
山野、华中保卫两淮失败,华中攻击海安失败,导致军民士气被重挫,毛在8月29日发电说“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

点评:围攻海安的失败,粟裕当然要付全责。而围攻海安的决策,粟裕有责任,但毛同样有责任。既然毛同意了粟裕攻海安,再回去守两淮的想法,陈毅当然不敢说什么了。或许毛被朝阳集战役及粟裕“七战七捷”所迷惑,认为薛岳也是李默庵那样的饭桶。
丢两淮的失败,毛、陈、粟均有责任。毛的责任在于他“纵容”了粟裕留在苏中这块毫无意义的地方,因为守住苏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了,就算粟裕再打一百个胜仗,无非是消灭一些李默庵手下的臭鱼烂虾部队,对全局意义不大,除非干掉黄百韬的25师。陈毅的责任在于他错判了薛岳的进攻路线,认为薛岳要割裂他与山东解放区的联系。当然,陈毅做出这种判断实属正常,看看地图就知道这种情况有多严重了。薛岳的厉害之处在于他非常注重徐州往东进攻,这样陈毅、粟裕面对的国军是两面夹击,而他们又一面靠海,只有北面暂时没威胁,局面非常被动。只要薛岳稍微作出抄陈粟后路的动作,就吓得陈毅调部队过去守了。至于粟裕的责任,还是老问题,一定要留在苏中打,还一边打一边休整,似乎周围局势和自己无关一样。如果粟裕真的打下了海安,那还能甩甩锅:我们华中又打赢了,你们守不住两淮是你们的事。可惜粟裕连海安都没拿下,华中的几个部队去和陈毅一起守两淮,也没守住,那就不单单是陈毅守不住的问题了——华中的部队来增援都守不住,陈毅一个人又怎么守得住第7军和王牌74师为首的薛岳集团?
两淮战役是彻头彻尾的惨败。

2、运河战斗

华中主力北上后,10月4日,整25师开始行动了,共军方面由华中10纵展开运动防御。25师先后攻占邵伯、高邮等地,完成预定任务。“此战歼敌800余人,解放军伤亡400余人。”战损又是胡吹一通。

3、东台战斗

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对阵国军的65、83师等部。在苏中被“重创”的65、83师等部队又开始进攻了,至10月23日晚,击败华中野战军,直迫东台城郊。26日晚东台失守。“此战歼敌2000人,解放军伤亡300人。”华中部队似乎特别钟情于“歼敌2000,自损300”的战报,因为在“七战七捷”里出现过一次,牛不是这么吹的。至此,苏中基本丢了个精光。

4、丁塘坊战斗

山东野战军2纵4旅、9旅,对阵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团第512团各2个营。双方在丁塘坊从10月17日打到24日,“将敌击溃并歼敌一部。此战共歼敌3000余人。”4个营的部队敢这样干山野,钢七军牛的很,山野战报也是胡吹。

5、第一次涟水保卫战

华中野战军1师、6师,9纵、10纵,5旅、6旅、皮定均旅等共28个团。国军为整74师和整28师192旅共8个团。从地图看,涟水丢了,华中留在盐城的部队后路就没了。粟裕表示“必须彻底歼灭该敌,才能巩固涟水,保障苏中坚持之后路有所依托”。从部队就看得出,此战华中部队几乎倾巢出动,而国军虽战斗力更强,但毕竟兵力实在太少,最后攻击失败撤退。“此战歼敌8000余人,解放军伤亡6000余人”,但华中第10纵队司令谢详军在战斗中阵亡。
华中的粟裕等坚持要集中主力在涟水附近歼灭(或打退)74师,决心很大,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日后有国军回忆,两次打涟水让74师伤了元气,而共军的皮定均也在日记里发牢骚,说“乱七八糟地攻了一顿”、“结果使大家非常丧气”、“目前敌人的确是很骄傲的,我们也吃了他们不少的亏。如我们的11纵队战斗力是最强的,目前不能再战了;6师是华中有名的野战军,现在也不能再连续战斗了。我们的伤亡不少于敌人,这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旅第一夜就伤亡了300多,第二夜又伤亡了300多,两夜的激战就失去了600多名英勇的干战,他们尽到了对中华民族应尽的责任。”、“涟水我们战了十多天,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是不能再打下去了,……野战军来电要我们去开会,我们按时到了。粟司令把战况都谈了,征求大家的意见是打还是休息,各部都表示不愿意再打下去。……华野全部休息。”

点评:第一次涟水战役,对共军来说是惨胜。粟裕意识到涟水的重要性,集中能集中的主力28个团,抵挡住了国军8个团的进攻。虽然自身损失较大,但74师同样受到了损失,对于这支王牌部队来说是头一次。

6、曹庄战斗

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第12团及一个山炮连,对阵国军第7军第171师511团一个营及一个加强连。11月7日国军攻占曹庄,山野反击失败,号称歼敌300人。钢七军就是陈毅山野的克星。

7、淮沭路战斗

山东野战军第7师、第2纵队,华中野战军第1师、6师。国军为第7军171师两个团、172师一个团及整28师一部。11月17日,第7军3个团由淮阴往北进犯。11月19日击败华中野战军占领丁家糖坊。山野2纵以一个旅支援正面阻击,另一个旅向东南迂回,华中野战军第6师也展开夹击,这次钢七军嗅到了危险,“惧怕被歼,仓皇向汤集撤退”。连同华中野战军1师在淮东的几次小作战,共“歼敌4000余人”,自身损失未知。桂军一共就两个师,根据共军战报,每次战斗都“损失惨重”,照道理应该已经残废了。

8、台枣战斗

10月5日,国军以51、59、77、26师(欠调给69师的41旅)、97军和第一快速纵队的庞大兵力发动台(儿庄)枣(庄)战斗,此处的共军仅叶飞的1纵和一些军区部队,共军除了在峄县被第一快速纵队的坦克车上了一课之外,基本没怎么抵抗就把地盘让给了国军。月底,叶飞的一纵在傅山口、马家楼附近展开反击,小胜了26师、77师。由于国军情报无能,导致如此庞大的兵力白白浪费在台枣一线(几乎没有共军),如果能把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用在两淮战场,毫无疑问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总结一下,两淮保卫战相关的8次战斗,首战淮阴,山野华中野均出力,败;第二战运河战斗,华中野战军败;第三战东台战斗,华中野战军败;第四次丁塘坊战斗,山东野战军小胜;第五战第一次涟水战役,华中野战军惨胜;第六战曹庄战斗,山野败;第七战淮沭路战斗,山野华中野均出力,胜。第八战台枣战斗,山野败。总体而言,当然是败仗了。无论是陈粟,还是毛,都要为此负责。
作战期间,9月20日,粟裕等发电,建议集中山野、华中部队攻击宿迁,再向西进。9月21日,陈毅同意,并主张两个野战军合并指挥部为一个,这也是陈士榘认为的关键措施。第二天,毛回电同意,提议陈毅为总司令兼任政委,粟裕为副司令,谭震林为副政委。
10月15日,毛给陈粟等人发电报:“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只要不再犯错误,此项目的(歼灭薛岳7至10个旅,收复运河以西的淮北地区)是能实现的。”可见毛对粟裕给予了极大地信任,希望他更多地负责军事方面,看看局面能否改观。
不过近年来,这封电报被解读为“陈毅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陈毅被削了兵权,只能下棋写诗了”,这显然是极大地荒谬。无论是华野日后的阵中日记,还是各将领的回忆录,无不反应两个野战军统一后,陈粟是共同指挥部队的。稍微用脑子想想就知道,哪有总司令不准指挥军队的说法?就是粟裕活到今天,记者去采访他,他都不敢说陈毅“没有军事指挥权”。只能说,这封电报毛授予了粟裕在军事指挥上极高的地位,不然他这个“副司令”就无实权了(国军方面的副职更没有实权了,大多就是挂个名字)。虽然电报这么说,但到后来实际上又开始各管各的了,原因就是两个野战军只是合署办公(后来也分散了),还是两个野战军、两个指挥班子、两个指挥机构,粟裕又有什么“资格”越过陈毅,独自指挥陈毅的山野?直到46年12月23日,陈毅再向毛建议华野的统一领导:“粟、谭主持前,需陈往来前后指挥,盼饶漱石仍回山东原职”。12月25日,中央回电,同意了华中、山东党政军合并统一领导的方案。如果硬要抠字眼,能不能说是如果陈不往来前后指挥,粟、谭就没法指挥部队了?当然不是,没有粟裕,陈毅照样指挥;没有陈毅,粟裕也照样指挥;但两个人共同指挥,可以服众(毕竟两个野战军不可能像宣传一样什么兄弟情,总是有矛盾的),也可以取长补短,从战略战术一起考虑军事问题。粟裕在回忆录也只能写“我协助陈毅指挥***战役”。当然,在日后两人的指挥中,粟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事实。
山东野战军参谋处主任的王德在回忆录中写到:“说起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在理论上无须争辩,大家是完全一致的。但集中兵力到哪里、打哪一个敌人,分歧就难以迅速统一了。……陈老总一直在两区四方之间来回奔波,耐心地协调、折冲,由于思想认识不一致,兵力就是集中不起来。山东的领导说山东重要,要求华中部队迅速北上;华中的领导说华中重要,要求两支野战军主力集中到华中作战。在争论中,有些人个性很强,不那么听招呼。个别人的话很难听,说什么‘不到山东当流亡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力量集中起来谈何容易。”虽然山野的人为山野说话,但细细看来说的没啥问题。
楼主 骑马来说  发布于 2018-04-10 00:17:33 +0800 CST  
六、平度、安丘战役

1946年10月30日至11月12日,山东野战军一部和胶东军区第5、6师,西海独立1、2团及鲁中军区部队。国军为第8军、54军、整编第46师、第12军一个师及交警第10纵队。“此役我军歼敌正规军3个团,非正规军1个团和1个旅的大部,共1.5万人”;

整编第46师(175旅、188旅、新19旅),桂军,半美械,战斗力打个55分,完全不能和桂系的7、48两支部队比。46师师长韩练成是中共党员,此人居然连党费都没落下过,真是个“无可救药的*匪”,随后在莱芜战役立了大功。

此战,平度安丘都落入了国军怀里,但共军也曾一度攻占安丘,并“重大杀伤”国军。反正在当时,胶东、胶济线的作战都是小打小闹。陈粟在鲁南苏北被打的屁股尿流,也无暇估计山东战局了。

七、盐城保卫战

1946年11月27日至12月7日,华中野战军1师,7纵、10纵,皮定均旅对阵国军整编第25师、65师和83师共5个旅的兵力,“此役我歼敌整编第65、第83、第25师各一部,共0.6万,缴获各种炮14门,轻重机枪90余挺。”

11月27日,国军分四路向北进攻盐城。12月2日,国军攻至盐城以南的伍佑。6日、7日国军猛攻伍佑失败,华中1师、7纵、10纵,皮定均旅随即开始反击,国军迅速撤退,成为了“击溃战”。

点评:在粟裕的指挥下,华中野战军保卫了盐城,单从战役看毫无疑问是胜仗。美中不足的是,华中野战军集中了兵力(导致宿北战役只有一个华中9纵前去支援山野,不然国军五大主力的11师也可能会被共军重创),却没有消灭四路中的任何一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些兵力仅仅是阻止了国军占领盐城,从战略上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盐城终究是要落到国军手里的,你守住了这次,下一次还有机会守吗?
楼主 骑马来说  发布于 2018-04-10 00:19:10 +0800 CST  

楼主:骑马来说

字数:1758

发表时间:2017-09-10 02:16:1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4 16:10:30 +0800 CST

评论数:23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