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民国政治史(续帖)

东三省风暴

中共的纠结,民国的纠结在1931年这个年份再次到达了一个顶点,但是就在国共双方忙着互相斗法之时,日本正乐在其中,他们当然希望中国越乱越好,而中国果然也不争气的越变越乱——甚至混乱程度还超过了北洋时代。日本在炸死张作霖之后失去了东三省的代理,而既然走出了第一步险棋,那么接下来就再也没有任何选择,只能是冒险了,只不过中国守土有责的诸侯能担起责任吗?

右翼狂飙

与中国内部争斗不休相同,当时的日本政坛同样也不平稳,中下层军人正强有力的撼动着日本原有的统治格局,以激进野蛮为标志的这批少壮派军人将带给日本什么呢?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治便是典型的贵族政治,在政界,以五摄家,九清华为代表的旧贵族呼风唤雨;而在军界,帮助明治天皇摆脱德川幕府控制的功臣派占据了主导,而长州藩和萨摩藩便是功臣派的典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藩阀政治都是日本政治的主风向标,庶族政客和庶族军人都难以进入核心层,而内阁也只不过是藩阀子弟的玩物。

但相对而言,庶族政客依靠着政党政治的革新优先于下层军人率先实现突破,1918年来自政友会的平民首相原敬的上位就宣示了日本贵族政治的铁幕被敲开了一条小缝,虽然此后政党政治几经波折,但庶族政客正在逐步提升在政界中的影响,这一点也是不容质疑的。相对于庶族政客在政治中的冒头,庶族军人则悲凉的多,虽然他们毫无疑问是日本崛起的最大功臣,但是日本陆军素为长州藩所控制,人事调度皆决于此,因此少壮派军人对日本军界的死气沉沉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一批有雄心的军人决心革新军制,力图自强。

而少壮派军人试图推翻贵族控制的思潮表现在行动上,便是在整个20年代中,日本军人的秘密组织的不断涌现,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一夕会。一夕会中集合了大部分日本青年军官中的有前途的青年才俊,这批军人大多有新思维,对日本陆军的陈腐习气深为不满,尤其对影响他们上升的长州藩力量更是视为仇雠,一夕会的创建者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以及冈村宁次便是以推翻长州藩为目标。一夕会的成员中大佐军衔的有河本大作、山冈重厚、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小笠原数夫、矶谷廉介、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东条英机、渡边久雄、工藤义雄、饭田贞固、山下奉文、冈部直三郎、中野直晴;中佐有桥本群、草场辰巳、七田一郎、石原莞尔、横山勇、本多政材、北野宪三、村上启作、铃木贞一、冈田资、根本搏;少佐有沼田多稼藏、土桥勇逸、下山琢磨、武藤章、田中新一。这份名单对日本军界意味着什么,相信每一个对抗战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明白,在此不复多言。

一夕会中大部分都是已经崭露头角的青年军官,他们虽然力图控制陆军大权,但思想相对保守,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武力扩张比夺取日本政权更感兴趣。而思想更为激进的是在1930年成立的樱会,樱会核心人物是桥本欣五郎,成员大多是中下层军官,他们本就对生存状况更为不满,因此野心也更为炽烈,甚至有推翻现有政权,建立军人政府的极端思想,而此后日本军界著名激进派皇道派思想便是承袭于此。但是,不论是保守的一夕会还是激进的樱会,他们对于日本政军的气候都有所不满,而且在建立军部统治的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一夕会重视实际的控制力,而樱会则带有推翻一切的狂躁。

日本少壮派军人对日本原有政治结构的冲击在皇姑屯事变时达到了顶峰,时任首相田中义一虽然是军人出生,也以强硬著称,但是他毕竟久历世故,深知以张作霖为傀儡循序渐进占领中国的必要,然而张作霖却未能如他所愿,正在日本国内对张作霖问题犹豫不决之时,关东军的河本大作给出了答案。河本大作的后台是一夕会,而田中义一则是继山县有朋(日本军界元老,长期担任枢密院议长,有首相制造机之称)之后长州藩的新领袖,而一夕会和长州藩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一夕会的创建者是永田铁山,永田铁山建会的目的就是要推翻长州藩对于日本陆军人事的控制,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河本大作以大佐身份便敢于挑动皇姑屯事变——这就是一夕会向长州藩示威的开始。

田中义一当时并不了解皇姑屯事件具有那么深的政治背景,事实上虽然他对张作霖依然有所希冀,但对关东军的冲动也持同情态度,尤其是军部对惩戒案犯持消极态度,这也让田中义一不愿意深入调查此事。但是田中义一犯了一个错误,他一方面将此事大事化小,另一方面却对天皇报告说将按军法处置其事,这样的态度让天皇对田中义一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并最终导致了田中义一内阁的倒台。不过,天皇最终废黜田中义一远非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事件背后暗藏着昭和天皇建立嫡系,排异藩阀力量(明治天皇旧部)的深层背景。

事实上,昭和天皇上任之初便对藩阀势力的强大忧心不已,尤其是长州藩首脑山县有朋操纵日本军界乃至政坛长达10数年,势力之盛甚至已现幕府雏形,在这种情况下,清洗长州藩势力便成为了昭和天皇的头号任务。昭和天皇虽然直到1926年才继任天皇位,但由于大正天皇长期患有脑疾,因此裕仁很早便以皇太子身份参与摄政,对于藩阀势力的认识也早已形成。田中义一作为长州藩的第二代领袖,影响力与山县有朋相去甚远,而这就给昭和天皇削减长州藩势力提供了机会,而昭和天皇所利用的正是试图冒头的少壮派军人。实际上,一夕会这样的军人组织的壮大也一直在天皇的掌控之中,一旦时机成熟,这些忠于天皇,野心勃勃的少壮派军人便是天皇用以抗衡长州藩的重要武器。

因此,皇姑屯事变只是昭和天皇清洗长州藩的一个契机,而田中义一虽然是个军事强人,却至死未能理解天皇如此处置他的深意。田中义一的倒台标志着盛极一时的长州藩开始在陆军失势,而以一夕会少壮派为代表的军人集团正在天皇的扶持下吞噬着长州藩在陆军的阵营,日本陆军的贵族统治终于在天皇的摆弄下走向终点,这些为日本崛起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集团已经被昭和天皇所抛弃。由是我们也可理解为何天皇同意华盛顿会议的裁兵决议,昭和天皇是想借助裁兵之机在军队中培植起自己的力量——裁兵也成为了长州藩失势,少壮派崛起的契机。自此,在昭和天皇的扶植下,以一批少壮派军人为代表的所谓昭和军阀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了陆军的主导,而这批军人也是此后日本二战的主导者。

在军界,昭和军阀崭露头角,而在政坛,右翼风暴也渐趋猛烈,自原敬被刺之后,政友会便被一批崇尚大陆扩张政策的右翼政客所控制,继承原敬国际协调主义衣钵的反倒是民政党领袖,接替田中义一的浜口雄幸。但是,浜口雄幸自上任之初就受到了右翼政客与青壮派军人的攻击,由于在伦敦裁兵会议上浜口雄幸力主妥协,因此反对派借机指责其外交路线为软弱外交,国会为此争吵不休,浜口雄幸也难以控制大局。当时的日本政坛已经无法容忍浜口雄幸这样的稳健派政客存在了,继原敬被刺后,浜口雄幸同样难逃厄运,在1930年11月遇刺,在转年的8月份逝世。浜口雄幸的遇刺意味着日本政党政治已经走向终点,右翼势力正在蚕食着日本统治中枢的每一寸土地,属于右翼的狂飙开启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30 09:48:10 +0800 CST  
楼主,写到遵义会议后的中共时写写张闻天吧,他曾是党的总书记,也好像是毛的恩人,给俺的感觉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文人,懂理论,有气质,印象深刻,后来不受重用,后来好像是去了苏联,究竟事情的前因后果是怎么样的,加上党史及报刊上对他的介绍也比较少,知之不多。谢了!!
===============================================================
没有张闻天和王稼祥,老毛就不可能在遵义会议上复出,但是,老毛本质上看不起张闻天,虽然为了团结米夫派,缓和与苏联关系还是让张闻天当党的老大,但是一旦老毛羽翼丰满,他就会跟这些宗派教条主义者划清界限。当然了,张闻天最后跟大部分米夫派成员一样在整风运动之后就倒了大霉,不过老毛对他还算客气,并没有真的整死他。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30 12:55:33 +0800 CST  
tg肃反时死在张国焘、夏曦手上的红军高级将领现在都能查到详细名单,但中央苏区肃反时冤死的红军高级将领却是语焉不详。不知lz可有中央苏区冤死的红军高级将领的详细名单?
==================================================================
没有,可能是档案没有解密或者是档案本身就被摧毁了吧。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30 17:03:17 +0800 CST  
形销骨立

随着右翼势力逐渐占据主导,日本国内弥散着对外扩张的硝烟,而东三省毫无疑问是日本的重心,在日本磨刀霍霍,准备以新一轮的军事冒险来弥补上一轮军事冒险造成的被动之时,于东三省有守土之责的少帅张学良目前又是如何呢?

简单来说,张学良正是春风得意,在坐了一点时间冷板凳,甚至差点被人遗忘之后,张学良与他的东北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介入关内事务。中原大战让反蒋势力元气大伤,原本在民国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一众巨头如今都在蛰伏之中,最倒霉的冯玉祥赔了个倾家荡产,即便是精明无比的阎锡山也只能离开山西遥控指挥一切,而桂系更是忙着重建广西大本营无暇他顾,数来数去,渔翁得利的俨然是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但是,在中原大战中的表现并不足以证明小张的能力,因为那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能作出正确选择,更何况小张在政坛浸淫日久,真正考验小张能力的是他如何担当起民国的二号人物。

老蒋为了表示对小张关键时刻拥护他的谢意,可以说,表面功夫做足,让张学良享尽尊荣,基本上能给的权位给了,能给的尊重也给了,当然,小张此时也乐得如此,他本就是少爷心性,看到老蒋如此抬举他,自然欣然接受。老蒋任命小张为民国海陆空副总司令,让他在名分上成为了民国的二号人物;此后又将北方冀、晋、察、绥、辽、吉、黑、热八省军务交予他节制,让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二号。不仅如此,在张学良在1930年底前往南京参加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时,老蒋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甚至小张都没料到老蒋会大动干戈,但老蒋其人就是如此,要就不做,要做就做到位,虽然如此奉承着实令人反胃,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老蒋将工作做到位,不怕小张不领情。

从以上来看,老蒋对小张的确够哥们,所谓人情,有来有往谓之情,小张关键时刻出手,力助老蒋鼎定山河,扫清四合,这个人情不可谓不大,虽说小张实际上也没有参加啥恶战,基本也就是走个过场,阎锡山之辈就乖乖的将地盘军队拱手让出,但就是这个过场让老蒋扫平了三藩。老蒋当然得还这个情,因此,老蒋把能给的都给了,民国二号人物的名号,东北及华北八省,而且还包括一大批败军的整编,给名给地给兵,前一段还给了钱,看起来,老蒋是要跟张学良做个长久相与了,但是事情果真如此简单?

老蒋这么干,看起来就是在基本扫平三藩之后,又给自己树了一个新敌,北方八省虽不如东南五省那般富庶,但自古英雄逐鹿天下,皆为得中原者得天下,如今小张在北方笑傲群雄,岂不是无形中与老蒋分庭抗礼?虽说目前看起来哥们兄弟挺亲密,但政治这个舞台,向来是说什么时候翻脸就会什么时候翻脸,今日为友,明日为敌的事情数不胜数,这种表面上的亲密又值几何?老蒋其人深沉诡诈,堪称一世枭雄,又怎么会干出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呢?

所以,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表象,老蒋虽然看起来烈土封疆,让小张风头出尽,但是,他永远不会傻到将小张扶到足以威胁到自己的位置上来,因此,小张的风光只是表面风光。我们看看老蒋给小张的都是些什么地盘,除了小张原有的辽,吉,黑,热四省,老蒋还将晋,冀,察,绥划归小张节制,要说老蒋挺大气,但实际上小张得的这些地盘没有一块是容易下咽的。如果我们还对上文中的老蒋封侯有印象的话,就能知道这四个地方其实原本都是一个人的,这个人便是阎锡山。那么阎锡山目前是个什么情况呢?中原大战中,三藩表现各异,桂系心有余力不足,冯系杀意十足,拼死奋争,而作为的盟主的阎锡山则是临阵撂挑子,只为保存实力。阎锡山怎么看都是中原大战反蒋同盟失败的罪魁,但是顶着个虚名又不会死,老阎练的就是金钟罩铁布衫,把脸皮练得死厚,因此,他不在乎,看得起看不起的不值几个钱,保存实力才是硬道理。冯玉祥牛逼吧,够硬汉吧,有用吗?最后自己的部队被拆的七零八落,连还魂的机会都没了。所以说,要想在民国混的长久,除非你有过人的实力,如果没有,就踏踏实实跟老阎学习,抢不动别人的地盘也别让别人给抢了自己的地盘。所以说,小张握着这四省地盘,看似有点油水,但真要将其吞进肚子里,可得废点心思。

老蒋如此安排其实包藏祸心,如果他真心对待小张,为什么冯玉祥那么多地盘就不能拿出来分点小张呢?老蒋这次给好处给的相当有味道,你要说他不够意思,那也说不上来,毕竟实打实的地盘交给你打理,能不能打理好那是自己的能耐,跟他够不够意思扯不上关系,但老蒋就是专门挑些不容易消化的地盘来喂小张。冯玉祥垮了,军队整编了,但大多数都让老蒋拿走了,阎锡山看似完了,军队也整编了,但都交给小张了。因此,老蒋其实就是要将小张推到与阎锡山的对立面上去,蒋介石太了解阎锡山了,他知道这个土财主向来篱笆扎的牢,所以小张要在他身上讨到便宜,那基本就是水中捞月,看得见,捞不着。

所以说,小张看着地位高,势力范围也扩大了好些,但是地盘这东西只有消化了才算自己的,消化不动那跟别人的没区别,因此,小张从老蒋手里拿到了什么?答案是虚名而已。大家想想,北方这么大块地方,要真让小张给消化干净了,那老蒋还混不混?义气?公道?算了,老蒋给的只是迷魂散。

但是,老蒋给的这付迷魂散却着实将小张给弄得晕晕乎乎的,得意之时还真以为自己就是民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小张还是太嫩了,跟老蒋混,能不被他耍的团团转吗?小张也顾不得那么许多了,人生得意须尽欢,以前退出关内的时候不照样得过日子?现在怎么说也比那时候强,怎么日子就没法过了?小张显然不是一个高明的政客,因为他将虚名看的太重,将无谓的情意也看的太重,他自认为老蒋待他仁至义尽,殊不知自己已经钻进了老蒋给他设的套里。

不管怎么说,小张对现状还是满意的,最起码觉得自己虽然比不上自己的父亲,但好歹也没差太远,自己老父将关内地盘丢得一干二净,而自己虽说不能恢复奉系鼎盛场景,但好歹也算是有所交代。于是,张学良可以踏踏实实纵情玩乐了,在他眼里,除了老蒋,谁都奈何不得了,即便是倒戈将军石友三在前一阵(1931年7月18日)造反,自己不也派兵轻松搞定?至于那没影的阎锡山,都被老蒋揍成那德行了,还能翻出什么天来?想他小张领兵勤王,阎锡山还不是乖乖的避让三舍,让他干啥就干啥?就这么个自己军队被整编,地盘被占领的过气大佬,有什么值得畏惧的?政界就如娱乐界,过气了就代表完蛋了。

因此,小张就踏踏实实的纵情享受,大烟这种好东西得天天抽,赵四小姐这样的好女人当然得天天陪着,没事了找人打几圈麻将,无聊了找几个名角过来捧捧场,听几出好戏,这小日子过得,要多舒心有多舒心。至于说炸死自己父亲的日本人,小张觉得自己都投靠了民国,凡事有老大哥蒋介石给自己做主,日本人真动手了,打个电话给老蒋不就啥都搞定了?反正小张对日本人在东三省折腾那点破事也习惯了,从小他们就那么干,也没见弄出什么花来,日本人控制铁路,控制大连港?我也弄点新铁路,搞个葫芦岛新港玩玩!日本人能奈我何?

总而言之,小张最近是恢复了生活的平静,过起了神仙日子,大烟也是越抽越多,越抽越高级,以前是抽鸦片,如今是打吗啡。没办法,小张本来就是烟鬼,从郭松龄死后就没断过,前一阵老父被日本人炸死,心情烦躁的时候也得弄两下,现在春风得意了,当然更不能断了这个瘾,但是毒品毕竟是毒品,上了瘾就不好戒,小张这么个帅小伙被整的形销骨立,看见的人都以为命不久矣。但是小张命久不久的不足道哉,关键是小张肩负着整个东三省的责任,他这样病怏怏的身子,闲适的态度,能够面对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吗?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31 09:57:56 +0800 CST  
军阀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并不是意识形态宣传中的混账,他们的悲剧是体制和时代的悲剧,他们越是想一统天下,其实对人民造成的苦难就越深重,这就是个悖论,难以超脱。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31 16:00:04 +0800 CST  

作者:捍卫常识 回复日期:2009-07-31 16:48:20

楼主对蒋先生有偏爱 对毛公并没有从内心认同
===============================================================
何出此言?我只是没有像史书那样把老蒋写的那么邪恶罢了,然后,我对老毛厚黑的那一套更加强化了。但是个人对这两位无甚偏好,如果硬要说我对民国那个人物有点好感的话,也就是吴佩孚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31 20:42:17 +0800 CST  
关东羽乌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乌鸦往往代表凶兆,因此中国人对乌鸦的鸣叫有种天然的排斥;但是在日本的传统中,乌鸦却是圣灵之物,被认为是超度亡魂的神灵,因此,日本人对乌鸦有种别样的情感。所谓羽乌代表的意思是刚生出羽翼的乌鸦,通常是象征在某一行业中崭露头角的年轻人。比如日本围棋界就经常用羽乌来称呼有潜质的新人,日本在二战后出现了三批羽乌,最初被称为三羽乌的是藤泽秀行,梶原武雄以及山部俊郎;60年代又出现了三羽乌,加藤正夫,武宫正树以及石田芳夫;而新世纪的三羽乌为山下敬吾,高尾绅路以及羽根直树。这些人在日本围棋界的地位相信有人比我还了解,举这个例子无非是想说明,凡被称为羽乌的一般都是极为出色,能引一时潮流,日后可望有大成的年轻人,因此我们就能理解,被日本军界称为羽乌的人是个什么分量。

当时日本军界有三羽乌之称的有两组,一是巴登巴登三羽乌,亦即二叶会(一夕会的前身)的创建者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以及冈村宁次;二就是赫赫有名的关东军三羽乌,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以及土肥原贤二。巴登巴登是德国著名的温泉疗养地,三羽乌当时都是被陆军派遣到德国留学的青年才俊,他们在巴登巴登举行了一次秘密集会,会上纵论时势,针砭时弊,达成了改革陆军用人机制,推翻长州藩统治的共识。回国后三人集结陆军大学第十五至十八期学生创建了二叶会,并与不久会创建的木曜会(以陆军大学第二十一至二十五期学生为主体)合并成一夕会,此后一夕会逐渐发展成日本统制派军官的大本营。

闲言少叙,统制派和皇道派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谈,现在我们将重心转到关东军三羽乌上来。如果说大家对巴登巴登三羽乌中的永田铁山和小畑敏四郎还不甚了解,那么关东军三羽乌的大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三羽乌中石原莞尔最有才气,也是一夕会中的著名战略家,土肥原贤二是著名中国通,他的特务组织一度在中国横行无忌,而板垣征四郎当时则是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幕僚。此三者均为一夕会重要成员,也为狂热的扩张派代表,可以看做是日本新军人的代表。

在上文中我们对日本国内狂热的扩张气氛已经有了一定论述,事实上日本国内之所以右翼思潮泛滥,与当时日本人在外交上的挫败感紧密相关。在华盛顿会议上,时任首相原敬采取了与英美协调的外交方针,虽然这个方针毫无疑问是符合当时日本发展要求的,但这在狂热的日本军人眼里不啻为一种耻辱。华盛顿会议上,日本遭到了美国的强力压制,在中国问题上不单没有拿到梦寐以求的胶东半岛,甚至在中国一家独大的优势地位也遭受着冲击,而在海军军舰排水量问题上,最终决议也与日本所求相去甚远。日本自明治天皇以来战必胜,攻必取,尤其是赢得了日俄之战,更是让很多日本人认为那才应该是日本的国际形象,而如今这些政客却怯懦的向英美低头,这让很多沉浸在帝国梦里的青年无法接受,于是就有了原敬和浜口雄幸的相继被刺事件。

而即便是素以强硬著称的田中义一也无法得到狂热的日本少壮军人的认可,田中义一和原敬等人有本质的区别,原敬等人奉行对中国的不干涉政策,而田中义一则倾向于利用现有资源逐步扩张,但是日本少壮派即便是这样的政策也认为过于迟缓,河本大作就直接策划了震惊世界的皇姑屯事件。在一夕会的这帮狂热扩张分子看来,日本政府在满蒙问题上过于优柔,他们认为只有依靠暴力手段才能让别人就范,舍此别无他途。军人的思维逻辑就是如此直白,他们不会考虑到由此会对日本的外交造成多大困境,也不能理解在中国领土上并不只有日本一家有既得利益,更不会考虑诸如美国之类的反弹,在他们看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最自然的法则,张作霖既不从命,又何须继续纠缠?

但是,皇姑屯事件差点葬送了日本多年的经营,因为暴力非但没有让张学良就范,相反还将张学良逼到了对立面,甚至还促成了民国名义上的统一。中国虽弱,但如若各集团摒除歧见,团结一心,仍不至为日本所趁,日本之所以对孙中山的反清反袁给予支持,其缘由就在于中国的混乱才利于日本从中取便,但是皇姑屯一事将对日本有利的几乎所有外在条件都摧毁了。任何能够成功的冒险,从来都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缺乏有力的后续手段,那么冒险通常带来的都是更坏的局面,因为冒险之所以称之为冒险,就在于结果的不确定性。

关东军在皇姑屯事件之后蛰伏了将近两年,在这两年中,张学良在不断考验着他们的忍耐极限。自小张东北易帜之后,便千方百计的试图摆脱日本的牵制,由于东北的动脉南满铁路和港口大连都在日本人控制之中,因此,张学良一直试图在葫芦岛建设新港口,并在南满铁路周围架设新的铁路设施,跟日本打擂台。这些情况,关东军都看在眼里,当然他们不能允许张学良触动日本在东北的既得利益——甚至张作霖也没想过要那么干,因此,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满蒙问题,关东军就不能继续沉默。

小张虽然看似比乃父强硬,对反日也取更积极的姿态,但是,政治这东西并不是靠一腔热血便能解决问题,如果小张真想坚决反日,就必须时刻做好战斗准备,但是小张有这样的决心吗?张作霖之所以在于日本的交锋上玩太极推手,原因就在于他知道奉系不具有与关东军翻脸的能力,所以他从不考虑触动日本在满清时期所得到的利益,他只是让日本不在他手里得到更多便宜。但是小张何尝有这样的算计?他自认为投靠了老蒋便有了助力,于是便可肆无忌惮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关东军,但是关东军果真行动,小张是否有决心抵御外侮呢?如果一方诸侯考虑问题的方式与愤青无异,试想如此人物怎可守一方领地?

当然,关东军迟早要行动,即便张学良没有动作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到小张在政治上的极端稚嫩。小张力图摆脱日本牵制,这只不过是关东军下手的一个助力,也终究只是让事情来的早了一些,但是很多时候事情的早晚直接决定了最终的局势,对当时的老蒋而言,他何尝不愿意在天下大定之后再与日本较量一番?然而关东军提前下手,如果小张无独抗强敌的意志,岂不是将民国老大蒋介石置于焰炉之上烟熏火烤?

但是,历史从来不容许任何假设,该发生的一切都迟早会发生。关东军在东北搞军事冒险,早在皇姑屯冒险失败之后便已成定局,由军人造成的被动必须由军人自己来挽回。于是在关东军总司令本庄繁的授意,石原莞尔的精心策划,土肥原贤二的特务组织大力协助以及板垣征四郎的操纵之下,九一八事变最终发生了。日本用以寻衅的借口便是这条自日俄之战胜利之后便为日本所控制的南满铁路,关东军在本庄繁的授意下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并栽赃嫁祸,将此事诬为中方所为,并因此对中方展开了进攻。

当然,石原莞尔早就拟定了《满蒙问题根本解决方案》,这次事变是一次计划缜密,有预谋有步骤的军事冒险,虽然关东军此举并没有得到日本政界的支持,但是从事发之日起,关东军便有了独立解决此事的打算。石原莞尔是满蒙生命线理论的倡导者,也是关东军三羽乌中最有战略头脑的,因此,此次事变得益于他的谋划,自然比河本大作的单纯冒险靠谱的多。石原莞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深知扶植傀儡的必要性,而傀儡的人选他也早就有了定算,接下来关东军的一切军事包括政治行动都在石原莞尔的控制之中,因此九一八事变对于中国来说试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考验,那么有关方面能够经受起这样的考验吗?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1 10:06:26 +0800 CST  
读完了,期待继续...
跳出意识形态,江山大一统的过程都一样是血腥的。没有谁比谁更高尚。

民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难得的机会,遗憾。
==================================================================
民国的机会只是个伪机会,没有懂得现代政治的政客,就没有现代政治,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还是有很强的力量。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1 11:53:40 +0800 CST  
lz对小张有点苛刻了。
其实小张九一八后对鬼子的态度,和蒋介石济南惨案后对鬼子的态度没有大的区别。有区别的是这次鬼子两次的胃口不一样。
从本质上看,这两个家伙没啥区别。
================================================================
可能是我主观上就不太喜欢小张吧,不过九一八和济南惨案毕竟是两回事,不可一概而论。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1 18:43:36 +0800 CST  

作者:luo7086 回复日期:2009-08-01 15:39:59

小张在9.18之前虽然不断挑战日本在东北的利益,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做任何同日本决裂的军事准备。整个东北军的根基,包括当时中国最大的东三省兵工厂,东北军极其充足的军火储备,张家丰厚的家财。这一切统统放在日本人的刺刀底下,让关东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全部夺去了。应该是9.18日本人的突袭所取得的巨大战果完全是由于张学良的失算所造成的,如果不是东北军的根基让日本人一下子就铲断了,以张学良这样的爱国愤青绝对会和日本人好好打一场的。就算打败了只要兵工厂在手里再加上关内的地盘还是有得混的。
=================================================================
小张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对手的了解太少了,而对手又对他太过了解,所以关东军才能创造那样的奇迹,小张就是因为被关东军上来就一棍子打懵了,才会最终搞得丢盔卸甲,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确实不是个合格的政治人物。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1 22:38:48 +0800 CST  
礼仪之邦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九一八事变并不是如同济南事变抑或是皇姑屯事变之类的军事挑衅,而是一次策划严密的侵略活动,关东军的目标直指东三省,并且石原莞尔已经为关东军策划好了一切——包括最为关键的善后。但是,只有能攻取东三省才能谈得上善后,因此,关东军目前的任务便是进攻!

有进攻方必定也有防守方,关东军借机寻衅,并将事态扩大,应该说已经表了态,那接下来就轮到张学良表态了。影响小张表态的主要有如下因素,其一是对关东军行动性质的判断,到底是军事挑衅还是有预谋的侵略活动;其二是力量对比,如果选择对拍,到底有多少把握把关东军拍倒;其三是对日本国内局势的判断,关东军此举究竟是否得到政府认可;其四是老蒋的态度,老蒋是否愿意在张学良与关东军干架时助一臂之力;其五是国际态度,所谓国联能否像华盛顿会议时那样遏制日本的扩张势头。如果小张能将这五条都分析清楚,那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小张在这关键时刻能否至少理清头绪呢?

眼下千钧重担压在小张肩上,并且时间紧迫,需要立刻作出判断——彼时,关东军已经出兵大举进攻北大营了,整个东北乃至全国都在等待小张的决断。虽然要在短期内猛然对此事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不容易,但是小张毕竟身为封疆大吏,日人在东北活动已非一日,此事虽为突发,但实则早有伏笔,因此,小张对此事理应早有准备,应对之策也应早有谋划。如果小张对此事毫无防备,现在也仅为临时抱佛脚,自然容易头脑发昏,难以招架。

此后的事态发展证明,小张并不是合格的一方诸侯,因为他甚至没有将这五个因素判断正确一个,因此他的决断自然难称高明。其一,由于日本在北伐期间也曾在中国兴风作浪,但不管是济南事变还是皇姑屯事变,都缺乏后续手段,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从经验主义角度出发,小张想当然的认为此为挑衅。其二,小张深知关东军战力之强悍,在平定郭松龄叛乱之时,小张已有深刻印象,因此,小张认为一旦事态扩大,东北军绝无胜算。其三,小张对日本国内情形缺少了解,他无法判断关东军是否为擅自主张。其四,小张大概认为作为全国领袖,老蒋助其乃天经地义,不助其会天怒人怨。其五,小张高估了国联对日本扩张的反弹,没有预料在既成事实下外方的变脸。这五点并非是我个人私心揣测,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小张的回忆(唐德刚编纂)以及后续事情的进展来判断。

当然,现在来看,小张的所有判断都是一塌糊涂。其一,此次事变不同以往,而是有完整的进攻以及善后方案的一次侵略活动;其二,关东军战力强悍毋庸置疑,但东北驻军数量远少于东北军(具体军力对比,研究资料数不胜数,各位同志如有兴趣,可去查阅),因此以众敌寡,东北军并非毫无胜算;其三,日本时任首相是接替不久前逝世的浜口雄幸的若槻礼次郎,他与浜口雄幸的外交态度并无二致;其四,老蒋为人乖滑,处此情境当然不会妄下命令,他会让东北军自己作出判断;其五,国联虽数次抑制日本,但终究停留在政治和经济手段,一旦日本付诸军事并造成既定事实,他们也肯定不会拿出实际行动。因此,能应付关东军的只能是小张本人,老蒋和国联都靠不住,其次由于关东军此举为擅自主张,并未得到国内认可,因此其进攻必定只是三板斧,如遇顽强抵抗,必定历久而泄,因此小张的正确态度应当是选择抵抗,并用抵抗将逼老蒋表态——作为全国领袖的老蒋必定不能坐视东北军独抗顽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书都认为老蒋是导致九一八事变最终不可收拾的罪魁,但只要详加思虑,我们便能发现,实际老蒋对东北控制力相当有限,此事的决断取决于小张而非老蒋。况且,老蒋身为全国领袖,必定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草率决定,为政敌留下口实,以他的心机,必定会将责任全部推到小张身上,而并不是主动承担责任——此事小张在回忆录里也有澄清,称老蒋从未下过不抵抗命令。作为一个高明的政客,老蒋是否卖国我们暂且不论,在这样混沌的局面下,他怎会主动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他怎会主动背负卖国恶名?这符合一个正常人的行为逻辑吗?因此,正如小张晚年回忆所说,一切命令都取决于他,与老蒋无干,这就从情理,逻辑以及事实上为老蒋洗清了污垢。虽作为政客,小张稚嫩短视,但从为人而言,小张重情重义,敢作敢当,因此,他应当所言不虚。

正因为小张对这些关键点作出了不可思议的错误判断,所以他才会畏敌如虎,对东北军将士下达了不抵抗命令,然后对日本人的疯狂进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最终酿成丢失东三省的惨剧。作为一方诸侯,小张一无正确判断局势的清醒,二无孤注一掷,拼死杀敌的勇气,因此,东三省有他这样的舵手,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小张是个好人,他单纯直率,看重感情,善待朋友,本性纯澈,但是,因为家庭关系,他却必须承担以其才具无力承担的重责,造成这一切的难道仅是小张的责任?当然不是,小张取得与其才力不相称的地位,正是家天下的恶果。事非贤才,而以庸才任之,这不就是中国历代政治的弊病?

张学良一事足证中国政治之一脉相承绝不以新名词,新概念的引入而有任何改变,中国历经千年的统治文化没有因为民国初年偶然出现的民主热而受到明显冲击,传统的力量如此强大,使得每一个中国政客取得了一定地位之后都想传子传孙。如果说第一代开拓者尚属人中龙凤,那后辈的继承者则已良莠不齐,如蒋经国这样的豪杰终是少数,如张学良,孙科等辈的庸才则比比皆是。如遇太平年月,此等庸人尚不足以毁国败家,而到乱世风云,则贻害可见。

东北军群龙无首,张学良怯懦怕事,造成的恶果便是关东军的长驱直入。可能关东军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冒险居然让中国守将惊诧莫名,甚至连半分的抵抗意志都没有,在事变次日,关东军就以不足2万之众占据了辽宁的大部分战略据点。而到事变第三日,长春便已陷落,至第四日,吉林守将熙洽率部投降,关东军以一个师的精锐成功占领吉林。在黑龙江,关东军遭遇了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但是马占山毕竟力孤难支,很快就被凶悍的关东军击败,在11月19日,关东军攻取当时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张学良不战而退,先退回锦州,而后退往滦东,热河,关东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基本将东三省收入囊中。

这便是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军事进程,由于东北军未加抵抗,整个作战过程几无波澜可述,除了黑龙江战事稍有阻滞,辽吉两地几乎一马平川。不战而降,这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最大的耻辱,自甲午海战一败涂地以来,日本人再次在中国的领地上为所欲为,甚至,相对于兵败的甲午海战,此次的失败更让人如芒在背,因为这是一次彻彻底底的认怂。从历史长河而言,民族强盛衰微此为不定之数,因此或胜或败本为平常之事,但九一八之耻辱并不在于失败本身,而在于失败的过程。政客遇事或直或屈,也无必定之术,然而一方诸侯守一方百姓,抵御外侮,保全领土则是一定之理,而张学良无理乏术,可谓一无是处。某种意义上说,东三省并非为关东军所占,而是被怯懦的中国政客,中国军人所抛弃,如果说甲午海战打掉了中国人的尊严,那么九一八丢失的则是中国人的灵魂。

原本关东军发动事变只是出于对自己军事力量的自信,事实上以他们的兵力,并无短期之内解决东北问题的把握,更为关键的是,关东军擅自主张,如不能顺利推进,则会遇到日本国内的强力反弹,但是由于中国守军的精彩配合,关东军的冒险居然让人看不出任何冒险的意味。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很难拿回,比如东三省便是,日本政府虽对军人的以下犯上颇多意见,但是关东军毕竟解决了日本在东三省的困境,因此赢得在国内的战略主动势所必然,而所谓的国联,在战事胶着之时或可施加压力,而如今木已成舟,也只得默认一切。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我们的张少帅给我们表演的这幕大戏实在够味,或许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礼仪之邦吧。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2 09:40:21 +0800 CST  
小张是个好人,他单纯直率,看重感情,善待朋友,本性纯澈, 所以嘛小张在回忆录里的澄清,称老蒋从未下过不抵抗命令也未心就是真的,我的估计是老蒋可能是从未下过不抵抗命令,但也未下达拼死抵抗的命令
================================================================
我的意思就是老蒋不表态,不说抵抗,也不说不抵抗,让东北军自己做主,反正我要是老蒋,我就那么干。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2 11:00:26 +0800 CST  
覆水难收

在日本的中国战略中,东三省的地位举足轻重,不管是日本政界还是军界,凡是主张武力扩张的,无不将东三省放在首要位置。早在满清时期,日本便开始了对东三省的初步控制,为此他们不惜跟当时的强敌俄国干上一仗——要知道,日本在此之前战胜的最强对手也只是虚弱无力的清政府而已,当然,历史总是会奖赏无所畏惧的族群,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奠定了在东三省的优势地位。日本获得了大连港,并控制了东三省的动脉——南满铁路,并在其后通过与张作霖奉系的合作确立了在东三省一家独大的地位——作为日本在东三省的竞争者,沙俄以及后来的苏联,都不为张作霖所容。

不过,日本与张作霖的合作并不十分美满,张作霖精明过人,日本没有能力完全控制住他,每到关键问题上,张作霖都是装聋作哑,不置一词,因此日本除了在满清时代的旧有权益,竟未能再有突破。张作霖选择与日本合作,大概是认为日本虽有野心,但总比苏俄要好得多,毕竟在满清时期,沙俄可是侵吞了中国大量的北方领地,日本虽然嚣张,但毕竟隔海而望,从威胁指数而言反不如俄国。张作霖要借助日本牵制苏俄,并且还不能让日本占到太大便宜,从而威胁到东三省的主权,要做到这一点就好似在钢丝绳上跳舞,技术含量高,风险系数也大。因此,张作霖的结局早就注定,不死于失势的苏俄之手,就死于不满的日本之手,而皇姑屯事件如今出现的两个版本便是如此,但以个人而言,本人更倾向于传统观点——亦即皇姑屯事件是关东军的一次无谓冒险。

皇姑屯事件给日本造成了全面的被动,张学良由此坚定了反日决心,并使得日本在东三省的经营举步维艰,而在国际上,日本陷入了更加孤立的境地。而九一八事变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在日本右翼看来,东三省便是日本征服亚洲的桥头堡,不仅战略地位显著——压制苏联,虎视关内,并且拥有日本亟需的战略物资,进可攻退可守,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何日本对东三省如此垂涎。

但是,在关东军轻取东北之后,如何善后便是一大难题了,不过,这次关东军显然吸取了历次冒险的教训,有了全盘的规划。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应付国内,日本政府当时也没有全面战争的准备,事实上,他们对关东军获胜并不抱有太大希望——毕竟当时关东军与东北军的兵力对比太过悬殊,因此,在事变次日的紧急会议上,日本政府确定了不让事态扩大的方针。这个方针实际上是对关东军东北战略的否定,但是关东军早就有了应对之策,就是对政府不予理睬,接着按照原定计划实施,因此,关东军并没有停手的意思,相反他们甚至还在没有圣谕的情况下调动驻朝部队参战。对于关东军的桀骜不羁,不服指挥,恣意妄为,时任首相若槻礼次郎竟然毫无办法,完全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为了摆脱困境,若槻礼次郎试图建立一个联合政府,强化统治根基,但由于内阁意见不一,若槻礼次郎最终下野。而接任首相的是与国民政府关系很深的犬养毅,他主张和平解决东三省危机,并秘遣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政府媾和,然此举极大激怒了激进派军人;此后犬养毅内阁对关东军炮制的伪满洲国不予承认,加之此前伦敦裁兵会议的影响,犬养毅已经成了激进军人的眼中钉,终在五一五政变中被刺。而犬养毅之死也意味着日本政党政治划上句号,此后接任首相的海军大臣斋藤实终于顺应日本国内浩瀚的扩张浪潮,引领日本走上了战争的不归路,承认伪满,退出国联,斋藤实在任上所做的一切都在把日本一步步引入深渊。

关东军不服从政党内阁的指挥,采取了下克上的策略,为此板垣征四郎甚至联合樱会成员准备发动政变从而全面控制日本高层,虽然政变尚未发动便遭镇压,但由此也可看出日本少壮派军人对上层的不屑。但是,昭和天皇也不想将事情闹大,最后对于政变的处理也是大事化小,其目的也是在于不影响关东军的东北战略。现在关东军面临的问题是名不正而言不顺,虽然完成了军事占领,但毕竟是以自卫为借口达成的,要在东三省建立统治,就必须建立一个足以应对国际社会的傀儡政府。同样,这也在关东军的计划之中,而他们早就确定好了傀儡——清废帝溥仪,因此在1931年11月,在土肥原贤二的运作下,溥仪从天津秘密回到东北,于是,万事俱备不欠东风,日本终于做好了全面接管东北的所有准备。在关东军的一手策划下,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正式成立,溥仪出任首脑,由此东北同胞正式沦为亡国奴。

关东军在逐步实施自己占领东北并建立统治的计划,那么中方又在如何呢?张学良天真的将希望寄托在了国联身上,试图回避冲突来博取同情,而老蒋呢,本来就没有东北的实际控制权,如今木已成舟,也只能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日本当时是国联的常任理事国,当然不能自抽耳光违反华盛顿会议的有关决议,因此也像模像样的在中方于1931年9月21日对国联提出申诉后不久发表了一些应景之辞,但是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所策划,而当时的日本政府对军队毫无约束力可言,因此毫无意义。而英国(当时美国未加入国联)主导的国际社会呢?由于中国事务对英国的影响极为有限,因此,国联奉行拖字诀,一直没有对此事作出最终裁决——虽然由于国联没有维和部队,因此横竖裁决也没用。即便裁决并不具有太大意义,国联的动作也极为迟缓,直到事变发生一年之后才作出决议,虽然决议中宣称日本是侵略行为,并且对伪满洲国不予承认,但生米煮成熟饭,这样废纸一般毫无实际价值的决议又有何用?

虽然外交上博得同情一片,不仅于国联,作为国联之外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美国也逐渐态度明朗,并最终宣布对伪满洲国不予承认,但是同情归同情,谴责归谴责,这些对于夺回东三省有实际价值吗?关东军可不会因为国际社会的几声指责,张学良暗地里的扎草人,施诅咒而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相反,他们乐得如此,这帮军人早就对以前日本政府的妥协式外交不满,这回正好一了百了。因此,中国也仅仅是博得了同情而已,国际社会毕竟不会出兵驱逐关东军,丢掉的东三省就如泼出的水一般难以收回了。

我们可怜的小张临事退缩,一味忍让,还将希望寄托在了别人打抱不平身上,如今他愚蠢的危机应变终于让部分中国人尝到了亡国奴的滋味。张学良输个了彻底,作为一个儿子,他丢掉了父亲张作霖用性命为代价保全的东三省;作为守土有责的一方诸侯,他没有尽到哪怕一分责任;而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他的耻辱比任何人都大。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我们对于张学良的愚蠢还能说什么呢?仅仅一个不抵抗将军的名字能够救赎小张在此问题上犯下的巨大错误吗?虽然张学良晚年多次表示对九一八事变负有全责,但是这样的忏悔能挽救历史吗?
虽然政治舞台波云诡谲,处世方法也非常人可料,但是,不管政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一个政客他终究必须有处事的底限——那就是誓死捍卫领土,誓死抵抗外侮。笔者对国家民族的认识极为狭隘,甚至有些偏激,我无法像某些高端人士那样通透的看待这个问题,在我眼里,任何一个人都对国家和民族抱有责任,不管这个国家如何对待你。现在中国很多自诩高明的知识分子把生存状态的不满推而广之,试图将责任撇清,逻辑是既然这个国家无法让我获得与才能相应的地位,我为什么要为别人的利益去舍生忘死呢?我无法反驳,但我无法认同。在日本靖国神社中供奉的被我们称之为战犯的那些人,他们虽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是如果考虑到他们为了国家强盛的动机,我认为他们就远比那些孜孜以求个人权益的自私的政客强得多。日本之所以强盛,中国之所以衰微,由此可见一斑,每个民族都需要这么一群偏执似乎没有理性的国家主义者,至少是一群渴望对国家有所裨益的人,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民族走向强盛的根本。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3 09:39:43 +0800 CST  

作者:小呆鸟 回复日期:2009-08-03 04:11:33

如果你是小张,请示老蒋,结果老蒋不置可否,你会下命令抵抗吗?没有全国的支持,小张会打赢吗?那时候关东军人少,但朝鲜呢,日本国内呢,事态扩大后,小张还会顶的住吗?在这种情况下,回撤关内,恐怕他个人最好的选择了吧,至少他留有自己部队。
================================================================
如果我是小张,我当然打,因为只要战事打起来,而且局势不利,到时候作为全国老大的老蒋就会被逼的不得不派兵参战,小张这次没抵抗,其实也没老蒋什么事,老蒋就被反对派逼的第二次下野了。小张最蠢的就是连军阀这两个字是什么含义都没理解,没了地盘,光有人有枪有个屁用?他养活的起吗?事情闹大了,老蒋就不能不表态,而且还不能消极表态,这个道理小张都不懂?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3 10:07:23 +0800 CST  

作者:hentyw 回复日期:2009-08-03 10:27:13

楼主好像没有写中东路事件,怕和谐?
===============================================================
敏感话题还是少说为妙啊,尤其是苏联和俄罗斯的话题,要慎之又慎,连网易都能被和谐,更何况我这样的帖子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3 10:34:10 +0800 CST  
民兄:
1929年的朱毛之争可否写写?
==================================================================
以后我会在写到陈毅的时候顺便提下,我写历史经常会倒叙,当时没有写到,但在此后有关联的事情上会提下。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3 12:45:17 +0800 CST  
中国人就是缺真正的民族主义者,更不可能有极端民族主义者,有的是民族虚无主义,世界主义,天下大同的观念,这大概和中国古代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人是最早的世界主义者,华夷之辨只是区分文化文明的高低与否,而不是民族之分,所以对外族的入侵也作为改朝换代处理,安然接受外族的统治。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传入,辛亥革命之后民族主义的传播,中国人才渐渐有了民族概念,所以到了抗日战争才会拼死抵抗日寇,再也不可能像蒙古,满清一样,安然接受外族的统治。不过现在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凝聚力依然很弱,
================================================================
中国区分民族其实主要就是文明,只要接受了文明,中国人就能甘受异族统治,中国人的民族主义过于功利化,而把界限给模糊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3 16:14:52 +0800 CST  
关于东北军在锦州的表现到底是怎么回事楼主能不能介绍一下?1932年1月张学良的20万大军弃守锦州撤入关内到底是怎么搞的?听说关东军并未发动地面进攻,只是派了几架飞机扔了一些炸弹就把张少爷给吓跑了。而且当时国民党政府是下令东北军抵抗的,如果这种情况属实的话,这个不抵抗将军倒也不冤枉了他的。
===============================================================
其实关东军根本就没多少人,东北军就算从锦州开始抵抗,局面也不会不可收拾,当时张学良向国府要钱要军援,老蒋此时已经下野,当时是粤系和改组派控制南京,财政和军需奇拙——当时淞沪抗战还是靠上海市民的支持才坚持下来的,所以没能力答应小张的要求,小张看到国府不支持,就率兵一枪不放,撤出锦州。老蒋当时正好被粤系和改组派借助九一八事件给逼下了台,既便如此还是要求小张抵抗,但是小张出于保存实力的需要,对国府和老蒋的要求不予理睬,最终酿成大错。小张不抵抗将军的名号当然是属实的,没人会冤枉他,只是他自作聪明,畏首畏尾,最终葬送了老父用性命保全的地盘。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3 19:39:05 +0800 CST  

作者:2202041978071230 回复日期:2009-08-03 19:51:45

民兄对人类的种种规则尤其是着政桎规则怎样看
=================================================================
其实人类一切规则的形成都是各种复杂因素纠集作用的结果,以政治规则而言,无非是一群以利益最大化目标为考量的政客相互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规则不是单个人能决定的,而是一个体系问题,正因为如此,政治文化才会在某些时候显示出对政治的操纵力。以民国政治为例,之所以西方的民主共和观念昙花一现便被党权取代,原因就在于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没有民主共和的字眼——这跟在雅典时代就有公民议会的西方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这个文化中浸泡出来的政治人物不管是老蒋或是老毛,都无法摆脱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他们都将政治理念的实现建立在个人权威的基础上。但是,老蒋和老毛跟传统的中国政客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相对而言,老蒋的政治方向更加含混,他尝试过多种模式,甚至还想过要学习法西斯,但终究没有创造出一条新路来;而老毛的思想就纯粹来自于二十四史,对马克思主义其实是一知半解,他的政治理想其实是要建立民众平等的理想社会,但是他也知道这是需要强权作为基础的,可惜的是,他虽然天才,终究是个有局限的人物。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3 20:09:08 +0800 CST  
替罪羔羊

东三省如此干脆的便到了日本囊中,虽说大部分是小张的责任,但是,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领袖,老蒋自然也难辞其咎,这不,因为东三省事件,老蒋便因为领导不力在反对派的声讨中被迫下野了。如果说老蒋第一次下野还属半推半就,有避风头,蓄实力的想头,那么这次下野就完全是无奈之举了。大家一定觉得奇怪,不是反蒋同盟在此前的大决战中被收拾得再也没有还手之力了吗,为什么老蒋这次居然又栽在这些人手里了呢?原因很简单,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原本经过中原大战,老蒋已经基本削平群雄,在军事上唯我独尊了,但是当时国民党的复杂之处在于,反蒋势力不只有那些军人,党内的那帮政客都见天盯着老蒋,盼着出错呢。军人可以通过打仗给摆平,但是要摆平那帮子政客可并不容易,比如汪精卫,虽说老蒋的地位越来越稳固,甚至陈氏兄弟都能让汪精卫输得灰头土脸,但是小汪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跟老主子孙中山一样,不管混得有多惨淡,他就是从来不放弃对权位的追求,这种执着着实令人感沛。

但要说明此次国民党的党争,就需得提到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胡汉民本是孙中山亲信,也理当成为后孙中山时代的核心人物,但是,老胡其人倨傲不逊,书生气十足,性情又很执拗,因此,他非但没有在后孙中山时代取得与其资历相称的地位,反而屡屡在党争中受挫。对胡汉民打击最大的一次党争便是刺廖案,原本当时胡汉民是国民党的首席人物,但他却错误的抛弃了孙中山遗策,提早举起了反共大旗,而失去了孙中山这面大旗的掩护,胡汉民的资历便没了用武之地,被汪精卫驱逐也是意料中事。自此之后,胡汉民便失去了竞逐最高领导权的机会,虽然此后老蒋抬出他来对抗汪精卫,看起来官也不小,但实际上他已经变成了老蒋手中的玩偶,只能听任其摆布了。

而此次老蒋下野最初的缘故便是由胡汉民而起,起由是法治与党治之争。我们知道孙中山给国民党定下了一个政治路线,军政,训政以及宪政,随着北伐的成功,军政告一段落,接下来就必须进入训政了。但是以胡适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显然对孙中山这套不买帐,天天斥责搞训政的老蒋玩独裁,没有一点民主气息,而老蒋其人呢,又比较尊重知识分子,所以就有了制定约法的想法。这个事情最终拿到了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来讨论,结果胡汉民不同意,称要遵从国父遗教,现在搞约法为时过早,要先教会人民怎么使用权力,如此云云。不过,胡汉民这样的老资格在会上发表些意见很正常,老蒋虽然不高兴,也不至于就会拿他怎么样,真正让老蒋无法忍受的是,胡汉民居然还不依不饶。

老蒋的决议在会议上还是通过了,因此制定约法也就列入了议事日程,作为立法院院长的老胡不说支持老蒋,至少也不该再放厥词啊,但老胡的性格就是这样,直性子,他认为应该的事到了也不松口,于是,他就将这个态度摆到了报纸上。胡汉民反对制定约法的讲话一上报,彻底把老蒋给惹毛了,老蒋本来对胡汉民表面上还是尊重的,将立法院院长的位置给了他,结果现在他要搞约法,胡汉民这个立法院院长居然公开表态反对,这不是拆老蒋的台吗?再加上胡汉民常以前辈自居,动辄当众给老蒋难堪,对老蒋的工作也时常指手画脚,老蒋早就有了怨气,如今老胡居然不顾影响,公开反对老蒋的形象工程,这彻底让老蒋出离了愤怒。而老蒋一生气,做事情就容易极端,比如这次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于1931年2月底将好为人师的胡汉民送到汤山调养去了。

老胡虽然失势,但好歹也是党内前辈,颇拥物望,老蒋此举直接让各派反蒋势力找到了突破口,率先举旗的自然是胡派。话说胡派核心人物古应芬终于逃离了南京,当然也想着怎么搬个援兵,给老蒋点颜色看看,想来想去也只能去广东,找陈济棠出兵相助。广东本来就是国民党的老巢,如胡汉民和汪精卫这样老资格的政客,都在这里有极深的背景,因此也是老蒋统治的薄弱地带,在各派势力元气大伤的大背景下,也就粤系可以考虑了。

但当时的粤系也并不太平,二陈相争也是愈演愈烈,若论资历,陈铭枢可以算是陈济棠的老上司,但是自李济深被老蒋诱骗出粤之后,广东就形成了陈铭枢主政,陈济棠主军的格局,掌军的自然高执政的半头。但是一山难容二虎,陈铭枢对陈济棠抢了位置不满,而陈济棠也对陈铭枢颇有忌惮,因此二人势必要分个高低。陈铭枢为了牵制陈济棠,就搞了个保安团,而陈济棠更直接,他借着中原大战老蒋要求粤军增援的契机,将陈铭枢嫡系蒋光鼐和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北调,直接釜底抽薪,一来一回,陈济棠应该说占得了先机。

古应芬和陈济棠的关系很不一般,是师生关系,老师如今有困难,主动找到学生帮帮忙,学生当然好歹给个面子,更何况,陈济棠跟老蒋的关系远非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和谐。老蒋其人,向来胳膊肘往里拐,有好处都给黄埔嫡系,而要碰上剿共这样的难事,又都是让别人当炮灰,陈济棠不傻,当然知道自己的处境,因此当老师找到了他,自然也不会继续跟着老蒋蹚浑水。

当然,要反蒋怎能少了小汪,汪精卫正愁找不到机会,如今老蒋软禁胡汉民,不正是好时机?于是,汪精卫联合古应芬,陈济棠,以及西山会议派,孙科太子派,当然还包括蛰伏广西的李宗仁桂系,搞了个反蒋大同盟,于1931年5月底在广东成立了一个新政府,试图取老蒋而代之。汪精卫和他的老主子孙中山一样,对于流亡政府有种说不出的感情,自己在国民党主流找不到位置,就喜欢成立个非常政府,当个非常XX,来满足自己的权欲。临时政府成立后,广东方面就出兵湘赣,意图再掀反蒋浪潮。

如果照此发展,这势必又是一场国民党内的混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蒋刚刚把反蒋同盟搞了个半死,自以为能消停一阵了,没想到如今反蒋同盟却又死灰复燃,还把当日亲蒋的陈济棠给策反了,当真是不让老蒋安身。眼看着战事将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让这场恶战降了温,国家当此大难,自然不宜再行内乱,所以这场战事刚开了头便在民众的呼吁下宣告结束。

其实如果这场仗打起来了,那老蒋毫无悬念地会将这个比中原大战时期差了十万八千里的反蒋同盟揍个鼻青脸肿,因此问题也就不能称其为问题了。现在的情况是,仗显然是打不了了,而老蒋呢,继软禁胡汉民之后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软禁胡汉民还属于党内斗争,也就是这帮政客在那里折腾,而九一八事变则事关国体主权,全国老百姓都在翘首以待,而在政界,不管是国民党反对派还是中共,都在等着看老蒋的好戏,更悲哀的是,老蒋其实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局面。虽说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老蒋便成为了全国的领袖,不过这个领袖可不是实打实的领袖,简单说,出了事情你承担责任,但得了好处跟你无关,但不管是出事情还是得好处,老蒋都插不上手。

但是,政敌要攻击你,可不会考虑你的实际情况,反正你是领袖,东三省现今已经丢了,那你要不要负责任?当名义领袖就是如此,往往要为很多其实自己插不上手的事情负责,简单说,就是为他人受过,当替罪羊,东三省丢失其实跟老蒋的关系并不大,但谁让他身居其位呢?于是,百口莫辩的老蒋在政敌们汹涌的讨伐声浪中终于无法支持,只得在1931年12月底宣布下野。这对于风雨飘摇的民国来说,显然又是一大打击,中国的政客们除了明争暗斗,又有谁将民族危亡放在心上呢?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04 09:37:22 +0800 CST  

楼主:民非明

字数:3094

发表时间:2009-06-08 19: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2 02:16:48 +0800 CST

评论数:25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