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3-29 14:52:18 +0800 CST  
南线战事(4)
战斗的过程就无需多说了,结果是:连同韩千秋本人在内,两千汉军全部被包圆,几乎无人幸免。随后,南越方面调兵遣将坚守各处隘口,并致书汉朝“道歉”,言辞傲慢,实在是当众打脸。

但是,这一切早就在刘彻的预料之中——这两千条性命,是他注入汉朝战争机器的第一桶油,没有他们,这架庞大的机器是无法转动起来的。
噩耗传来后不久,刘彻就召开了悼念韩千秋、樛乐等同志的追悼会。在会上,他亲自慰问烈士家属,为他们封侯,并义正词严地发表讲话:韩千秋烈士虽然已经倒下,但是他的功绩朝廷不会忘记,他是 “军之锋冠”,是革命的先锋……随后,刘彻颁布诏书:鉴于南越吕嘉等人已公然反叛,朝廷决定征发罪囚及江淮以南水师十万众,一举荡平南越!
军队很快就动员起来。朝廷此次的部署是四路进兵,向心突击,目标直指番禺:原本已经驻兵前线的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沿汇水进兵;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从豫章进兵;拜两位归义的越人为戈船、下厉将军,从零陵出发;还有越人驰义侯率劳改大军从巴蜀出发,会同夜郎的外籍军团,沿牂牁江进兵。在四路大军中,楼船将军杨仆和伏波将军路博德乃是主力,其余两路是助攻。
战事按计划进行。楼船将军杨仆进兵神速,先攻破粤北的寻陕(约在韶关东南),随后一路南下至番禺北三十里处破石门,夺取大量越军的粮草。得到补充的汉军士气大振,继续推进,又击破南越军前锋。随后,杨仆留下一万左右的兵力原地等待伏波将军前来会师,自己则率主力继续前进。
等了多日,伏波将军路博德终于领兵来会。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的麾下仅有千余人。史书上记载,路博德的部队里新编进了很多劳改犯,进军的路线又远,所以一直拖拖拉拉。想来,就在快要失期的最后关头,路博德孤注一掷,撇开了那些拖累部队的新兵蛋子,率领精锐轻装前进,这才在勉强按计划汇合。但是如此一来,汉军的兵力就没有计划中的那么雄厚了——四路大军中,只有杨仆一路全师而至,路博德仅少量精锐,而原计划从零陵出发的戈船、下厉二将,以及从巴蜀出发的驰义侯一路,此时均未按时抵达。所以,整体兵力比计划中少了一半。
好在,南越一方在战争中也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大约是上一次歼灭韩千秋部实在是太容易了,让吕嘉等人犯起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妄想复制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模式。不料,汉军干净利落地挫败了他们的所有企图。吕嘉和赵建德一时束手无策,只能据城困守。
眼前形势如此利好,杨仆当然不愿意将功劳与路博德平分,所以他甩开路博德,自行选择城东南有利位置列阵,准备攻城。而路博德也没有吱声,悄悄在城西北面扎了营。两人各打各的算盘。
那一天天色将晚的时候,杨仆率先发起进攻,一路猛攻猛打,很快攻破了南越的防线,并纵火焚城。夜色下,只看见满城烈焰冲天,天明如昼,城中军民狼奔豕突,乱成一团。
杨仆大约很得意,他在想:今天晚上少说也要斩首逾万了,如此战功应不亚于当年的卫霍二将。但是他很快发现情况有变,自从他攻进城后,番禺城里的南越军突然都没了影,甚至连老百姓也找不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就在杨仆破城的时候,路博德也悄悄派人潜入城中宣谕各处:只要放下武器,到西北面的伏波将军兵营处投降,一律可以免死。于是绝望的南越军民几乎是疯狂地往西北跑,像是赶着投胎一样地跑到路博德的军营里,争取当一名光荣的俘虏。结果一个晚上下来,杨仆斩首不多,而路博德却几乎将全城的士兵都俘虏了。
你可以想象杨仆心中那个愤怒——我在前面杀怪,你不出力也就罢了,还偷偷地捡人头偷经验,这种贼队友真是比猪队友还可恨!当然,路博德是绝对不会承认这一点的,在向朝廷打报告的时候,他一定会说是自己的政治攻势瓦解了敌人的军心,让汉军避免了残酷的巷战,大幅度地减少了伤亡——这么说其实也挺有道理的。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4-01 07:47:47 +0800 CST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4-01 09:43:36 +0800 CST  
筒子们,本周出差,暂停更新……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4-07 10:11:22 +0800 CST  
南线战事(5)
罪魁祸首吕嘉等人乘船逃亡入海,汉军亦遣人追赶。最终,赵建德为汉军校尉司马苏弘擒获,吕嘉为部下所献。南越境内其余各郡县及封王皆不战而降。至此,南越的战事告一段落。
还有,路博德后来率众抵达海南岛,从此这个风景宜人的地方收归中国版图之中,伏波将军也成了踏足这个美丽海岛的第一位汉将。这也算让这场战争有了一点划时代的意义。

战争结束了,但围绕战争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每一场战争都是一块试金石,人心之向背,制度之优劣,国力之强弱,战术之高下,往往数月之内可以立判。而对于胜利的一方尤为如此——利益的重新分配将随着胜利的凯歌而展开,所以,在战争中的表现如何,成了衡量每个参与者未来发展的关键标准。身处前线的将士,自然可以靠军功说话;那人在后方又该怎么办呢?想要吃蛋糕,就要靠演技!
帝国著名神汉栾大非常明白这一点。自从战事开始后,他在后方闹出了不少动静,先是祷告太乙,随后又做了一面画有日月北斗登龙的大旗,号称“灵旗”,说是让太史拿着指向敌军就可以无所不克云云。
刘彻对此将信将疑。虽说这个皇帝一贯很迷信,但是论到打仗,他还是相信科学的,什么灵旗所指无所不克这套把戏实在是有点太low了。于是,出于对栾大的考验,刘彻扔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到海上去把他那神乎其神的师傅给请来,最好事能带天兵天将来助战。
栾大自然是满口答应,但实际上早已做了别的打算。去海里他是不敢的,毕竟航海技术还不发达。他计划这次出宫后,就到渤海边绕一圈,随后上泰山烧烧香,回来就报告说见到师父了,师傅已经在山上施法保佑汉军了……反正山高皇帝远,没人知道他干了什么。
但是这次栾大太大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皇帝在他的身边早已经安插了内线。所以当他转了一圈回来,大言不惭地跟刘彻“汇报”自己在海上仙境的神奇经历的时候,一把屠刀就架到了脖子上——
你可以欺骗我的耳朵,但不能侮辱我的智商,朕这就送你去见你的鬼师傅!
随后栾大就身首异处了,连带他的入宫介绍人丁仪,也一同斩首弃市。一代神汉的传奇人生就此结束。但可惜的是,刘彻连续被骗两次,依然没有从求仙问神的迷梦中清醒过来,在此之后还是不断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在他周围,将好好一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有演砸了的,但也有演好的——比如,汉朝好人卜式同志就表现得不错。战争开始后不久,他就信誓旦旦上书皇帝,要求让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到前线当兵,报效祖国。
此时卜式已经是齐相,位高权重,所以这样的要求皇帝自然不会当真。可见卜式这个人或许曾经真的很爱国,但如今久居官场,也早已经混成了一个好演员。
刘彻当然明白卜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是奈何这是唯一一个上书请战的高级官员。除卜式之外,汉朝上百位列侯和各级要员,都拼了命的托关系找路子让子弟免于兵役。几乎是一夜之间,平时吆五喝六的二代、衙内们,全成了傻笨痴呆的残障青年,这让刘彻很没有面子。所以,无论卜式这封奏疏是真情还是假意,都是打在这些权贵脸上的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正是刘彻求之不得的。因而刘彻赶紧明发诏书,重重褒奖卜式。
还别说,这包含正能量的诏书一发,墙里开花墙外香了——闽越王馀善上书朝廷,称愿意出兵八千,助汉朝攻打南越。
此时,前线的行动正好碰到了不少困难,多路兵马都处于停顿的状态。听说有友军自愿参战,刘彻当然很乐意,立刻就批准了这个请求。刘彻对闽越最熟悉不过了,他充分了解闽越国对南越的野心——闽越人前一次入侵南越的企图就是刘彻亲手给挫败的。但这一次,只要闽越的兵马能够发挥作用,刘彻自然也会不吝赏赐一些土地给他们。
但是这小国的算盘一般打得比大国还要精。馀善根本没有要替汉朝两肋插刀的意思,他提出出兵根本就是为了下山摘桃子。眼见着前线战事胶着,他干脆下令部队驻扎边境,等候时机。不料就这一等坏了事,前线的杨仆将军发了一阵狠劲,出人意料地迅速攻破了番禹,让馀善气得干瞪眼。如今,他聪明反被聪明误,非但没能捞到任何好处,反而还要向汉朝说清楚:关键时刻顿兵不前究竟是何居心?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4-12 21:50:49 +0800 CST  
@九丰山之兔 2013-04-16 22:39:07
一、帝国病人
公元前218年,一支华丽而尊贵的游巡队伍,在大秦北方一处名叫沙丘的地方,缓缓行进着。
这支队伍的阵容堪称奢华,有衣甲鲜明的卫兵,有面容姣好的侍女,有神采奕奕的官员,有勤勤恳恳的宦官,还有好多美轮美奂的冠盖大车和数不清的黑色旌旗……他们都整齐有序地排成雄壮的队列超前迈进。
然而,与大队人马所刻意营造的雄壮气势相反,在队伍中央的某一乘辒凉大车里,这支队伍真正的灵魂,却已经如风......
-----------------------------
@sdhzdmhfszcb 2016-04-12 22:00:12
九丰山之兔兄文笔舒畅,情文并茂, 历史 功力非凡,在下佩服。唯有公元前218年秦始皇驾崩这个时间节点可能有误,我觉得应该是公元前210年。兄台不妨验对一下。
-----------------------------
这个确实错了,当时忘了改过来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4-13 07:27:09 +0800 CST  
顶上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4-13 09:53:34 +0800 CST  
南线战事(6)
对此,楼船将军杨仆意见最大,他认为馀善此举几乎可以等同于临敌卖阵,应该趁着现在士气正盛的时候举兵讨伐闽越,一举把东南沿海全部搞定。但是,刘彻与诸大臣庙算后认为:此时汉军士卒疲惫,朝廷财政负担也很重,所以不宜立刻用兵,只是命令杨仆率军驻扎闽越边境,听候进一步差遣。
汉朝走了一步犹犹豫豫的闲棋,可在馀善看来这却是大兵压境。况且,他早就听说杨仆上疏要讨伐闽越的传闻,便暗自思忖:既然闹到了即将摊牌的地步,与其坐以待毙,何不干脆拼死一搏呢?或有一线生机!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馀善立马刻了一方“武帝”的大玉玺,自立为帝。又封手下大将驺力为“吞汉将军”,带兵断绝汉道,并发兵攻打白沙、武林、梅林一带。当地汉军猝不及防,三位校尉军官被杀,余部退却。
且不说馀善举兵犯境的大罪,就说他这俩名字起得有多欠抽——就你也配叫“武帝”?还什么“吞汉将军”,嚣张至此,看来不弄死你丫的是不成了!
于是刘彻不得不再次命令汉军全线出击。这次战役依然是驾轻就熟的多路向心突击的模式——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进攻;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戈船、下赖将军出若邪;还有酷吏王温舒,竟也被派去领兵打仗,出梅岭。四路大军声势浩荡,目标直指闽越王城。
实质性的战斗只发生在武林一路。因为杨仆刚刚平定南越,名声大噪,导致闽越军对其防范分外用心,派手下大将“徇北将军”统重兵防守武林。汉军进攻时,“徇北将军”指挥有方,挫败了汉军的多次进攻,还阵斩高级军官(长吏)一人。
接连的败绩致使杨仆压力山大。不得已,他只能亲自赶赴前线督战。主帅的到来到底还是给汉军打了一针鸡血,经过一番苦战,汉军终于斩杀了“徇北将军”,打通了前往闽越腹地的道路。
但此时杨仆已经失了先机,在他和敌人缠斗的时候,另一路汉军——横海将军韩说已经成功进行了两栖登陆,挺进到闽越腹地。
这个韩说乃是汉初韩王信的曾孙,颇遗传了一些祖上的优质基因。早年曾跟随卫青立有战功,现在独立带兵作战,竟也大放异彩。他的到来,犹如一把利刃插到了闽越的腹部,让这个小国迅速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这大约可以算是古代两栖登陆的神来之笔。
最早背叛闽越的人名叫吴阳,在闽越国内爵位是衍侯。此人乃闽越内部的亲汉派,此前一直在汉朝境内生活。战争开始后,汉朝派他回国说服馀善认清形势,回头是岸。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也没有关系,只要吴阳没有被当场杀掉,他就可以继续潜伏下来,以为内应。
现在,韩说的部队势如破竹,闽越国内呈现一派树倒猢狲散的架势,有权有势的人家谁也不想成为馀善政权的陪葬。吴阳觉得时机成熟了,便联络建成侯(名敖)和繇王(名居股)商量说:朝廷的政策一贯是“首恶必办,胁从不究”,现在馀善是首恶,我们只是胁从而已,何不杀馀善而降汉,争取个立功表现呢?
其余二人都表示同意。
于是不久后,闽越宫中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政变,馀善被杀。随后闽越停止了抵抗,集体向横海将军部投降。从此,这个在东南国祚绵延九十余年的小国称彻底被纳入汉朝的版图,从此再不曾分离。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4-17 21:57:59 +0800 CST  
南越战事(7)
战争就这么结束了么?还没有,在西南方向还有一件遗留案件没有解决。
想当初平定南越时,朝廷原计划是四路出兵,弄到最后只有两路到达战场。在未到达的两路兵马中,从零陵出发的戈船、下濑将军因何迟误史籍记载不详,但应该是非人力因素所致,因为此二人后来还参加了平定闽越的战争,官衔依然是戈船、下濑将军,可见没有受到处分。而从巴蜀出发的驰义侯,《史记》中记载很明确:他们的缺席是因为一场叛乱。
驰义侯的兵马原本要顺牂牁江而下会师番禺的,朝廷给他们的命令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其他倒没什么,坏就坏在要他们“发夜郎兵”——这夜郎兵是这么好发的么?要知道,汉时的西南地区,基本处于像现在巴基斯坦西北的部落地区那种状态,属于三不管地区,而且内部关系还十分复杂。虽然名义上有夜郎王,但实际上底下有许多小部落他根本就管不了。
出问题的是一个叫且兰的小部落,实力就在西南夷中也算不上强大。可就是因为不强大,汉朝征兵的命令反而让他们为难,因为一旦少得可怜的青壮年精兵挪了窝,隔壁老王的部落就会毫不犹豫地对他们家里人下手,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这该如何是好呢?
结果,脑子秀逗的且兰部落竟选择了造反,与汉朝为敌——估计这个部落的头人也属于那种“汉孰于我大”的愚昧山民,对汉朝和自己的实力差距根本没有正确认识。
但是此时汉与南越的战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汉朝精锐部队无不在快速向前方推进,哪有精力顾得上这个小小部落的反叛呢?于是几经权衡,汉朝派出驰义侯一路八个校尉,带着属下的劳改大军前往平叛。可这样的部队战斗力又能比部落武装高出多少来呢?所以这八个校尉在崇山峻岭里与且兰部苦斗数月,竟谁也奈何不了谁。
最后,还是等到汉朝大军回师的时候,三下五除二把叛乱给平定了。叛乱的且兰部落酋长伏法,参与造反的邛、筰二部落首领也连带着人头落地。西南各部慑于汉朝天威,不敢造次,都顺着朝廷的意思上疏请求陈臣。汉朝于是顺手在西南设置了越巂郡、沈犁郡、汶山郡、武都郡,西南大半收归版图。后来,汉朝又举兵伐滇,滇王举国而降。汉朝赐其王印,在其土地上设置益州郡,从此云南地区也归了汉。

南线的战事就这样告一段落了。这一次,汉朝以较小代价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南方百越的问题,可谓是功在千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战绩,自然是与汉朝当时强盛的国力军力分不开的,但我想说的却在战场之外:汉军的胜利,除了将士用命,更有一股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
是的,就是文化。这股软实力的排头兵,从秦时就开始从中原逐步向岭南渗透,让原本野蛮落后的南蛮百越,逐步接受了中原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直至刘彻的时代,他们已完全摆脱了原有的习气,大幅度地融入了华夏文化圈(尽管他们还是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的)。于是,汉对岭南的战争,就不再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亡国灭种之战,而是同一文化圈里的内战。既然是内战,那就遵循内战的原则:在强弱分明,实力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弱小的一方一般都不会玩命死磕,而是象征性打一下就乖乖投降。毕竟就是换一个老板而已,犯不着把命搭上去。
这就是软实力的神奇作用,理解了这一层,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周边的那些小国一经独立,就要拼了命的去中国化,以至于宁可付出废弃传统文字,割裂千年历史的代价——因为他们害怕的,正是南越、闽越这样的结局。
最后,我们还是要用历史来照亮现实。今天的中国,其实也遇到了和汉朝相似的问题:在我们东南面的某个岛屿上,也有不少岛民希望能与我们分庭抗礼,而且这种趋势日趋明显。照这样下去,我们的统一会更加困难吗?
我的观点是:无论岛上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只要他们还没有改说日本话,只要我们保持相当的实力优势,那他们的表现就未必能胜过南越。这不是一厢情愿,而是有历史规律在里面。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4-26 08:09:16 +0800 CST  
早顶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4-27 09:44:28 +0800 CST  
@九丰山之兔 2016-01-14 22:49:09
漠北之战(2)
不久后,两支大军悄然出发,向漠北扑去。
出发后不久,卫青军团即抓到一些俘虏,审问后得知:先前得到的情报有误,单于的王庭依然在定襄北面的位置,并不曾东移。
卫青不由地大为振奋,像是摸到了一张中大奖的彩票一样。为了能把这大奖安安稳稳兑到手里,他很谨慎地调整了作战计划,命前将军李广并右将军赵食其的兵马,向东侧迂回包抄单于;自己则从正面挺进,到时候两军汇合,夹击破单于军。
......
-----------------------------
@丛林逍遥客 2016-05-01 20:08:15
《少年英雄霍去病》
名垂千古霍骠姚,豪气冲天举世骄。
滚滚黄沙催战鼓,匈奴未灭志不销。
《飞将李广》
将军羽没石陵中,策马飞沙势不穷。
虽有凌云千里志,谁人识得射雕弓。
《张骞使西域》
万里迢迢通域西,黄沙白雪马难驰。
雄心壮志凌霄汉,丝路留名千古奇。
-----------------------------
赞好诗!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5-01 21:49:24 +0800 CST  
考试啊考试,搞得我停更多时了!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5-07 10:32:35 +0800 CST  
@红红翠翠依依 2016-05-12 02:24:18
楼主还木有更新啊
-----------------------------
预计下周才有可能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5-12 08:33:15 +0800 CST  
平准(1)
打胜仗的滋味,当然是很爽的,更何况是接连两次取得对外用兵的胜利。所以,此时的刘彻已经是开心得不得了,他觉得如果不做点什么来发泄一下这种情绪的话,真是太对不起上天赐予他的好运气了!
刘彻想到了一个人——汉朝人民的老朋友,匈奴单于。这哥们最近好几年不见了,过得不知怎样,尚无恙乎?
于是刘彻决定出门去看看。他摆下了祖宗十八代也没摆过的大谱,勒兵十八万,旌旗千余里,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又出长城,北登单于台,最后抵达帝国最北端的要塞——朔方。然而,除了看见沿途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外,刘彻连一个匈奴也没看见。
能看见才怪呢!你带着几个集团军搞武装旅游,谁还敢来陪你玩啊?当然是跑得远远地啦。刘彻觉得很没劲,既然你躲着不肯出来,那我就派个人去看看你吧。
被派去看望单于的倒霉催名叫郭吉,他带着刘彻亲传给他的口信前往匈奴王庭。此时,当年被卫、霍打得丢盔弃甲的伊稚斜单于已经挂了,继位的是他的儿子乌维单于。听说汉使来,乌维便派出匈奴的礼宾官出来接待。宾主双方一番仪式性的寒暄之后,匈奴的礼宾官小心翼翼地询问汉使:贵使此番前来,有何贵干呢?
郭吉“礼卑言好”地告诉匈奴礼宾官:汉朝皇帝有几句话托我带给大单于,一定得让我亲口传达。
礼宾官见汉使态度如此谦恭,想来应该不会是来挑事儿的,便将郭吉引见给单于。此时的匈奴已屡败于汉朝,早就没有了当年的气焰,所以此次会见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开始了。
单于面带微笑,和蔼地问:汉使此来,有什么要紧的话带给我呢?
不料此时郭吉脸上的笑容却开始凝固,他倨傲地告诉单于:我大汉朝前不久南征百越大获全胜,南越王首级已悬国门之上。现今,我皇亲率十五万铁骑北巡朔方,单于若有种,可亲往与我主一决高下;若是没种,那就早降大汉,何苦在此漠北苦寒之地吃糠咽菜呢?
哈哈哈哈!
你……
单于气得真是要把桌案都掀翻了——原以为是来送礼的,不料竟然是专程来打脸的,这样的恶气怎么能咽的下去!单于拔出佩刀,要当场宰了这个可恶的汉人。
嗖——咔嚓!
帐篷里寒光一闪,碧血四溅,等帐外的匈奴武士闻声冲进帐时,可怜的匈奴礼宾官已经倒在血泊中里抽抽了。
是的,纵是单于冲冠一怒,也不能杀掉汉使。因为匈奴此时尚未恢复,若是给了汉朝发动战争的借口,那十五万大军真的杀将过来,以匈奴目前的状况很难抵挡。所以,盛怒之下的乌维单于只能杀一个自己人泄愤,随后扣留了汉使团,不让他们回朝复命——仅此而已。只可怜汉使郭吉,从此就成了匈奴北海边的一个牧民,再也不曾回到家中。
损失一个使者,在刘彻看来算不了什么。他看到的是,匈奴认怂了,害怕了,不敢出来和他一决雌雄了。想当年冒顿单于写信羞辱吕后,汉朝不得不做了很长时间的缩头乌龟,现在匈奴人也终于尝到这种滋味了!
还能干啥呢,收队吧,高高兴兴回家吧!于是刘彻带着他庞大的武装游行队伍,趾高气昂地班师了。

但是,这似乎还不过瘾,还有没有其他的玩法了呢?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5-23 13:31:20 +0800 CST  
@红红翠翠依依 2016-05-24 03:45:33
惊见楼主更新,特来顶贴膜拜
-----------------------------
嘿嘿嘿……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5-24 08:53:27 +0800 CST  
平准(2)
但是,这似乎还不过瘾,还有没有其他的玩法了呢?
刘彻觉得似乎是有的。他依稀记得,当年司马相如在世的时候,曾提议他去封禅泰山。当时刘彻就很心动,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术研讨会研究究竟该用什么礼仪封禅。谁想一群腐儒讨论了好几年,竟然莫衷一是——古代封禅的资料都在秦朝被一把火烧了,儒生们考证来考证去,也考不出个有用的结果。
内史儿宽向刘彻建议:既然古制不可考,那就自己来搞一点创新好了,何苦一定要拘泥于古制呢?一切都该由陛下说了算。
儿宽同志的意见很好嘛!
刘彻一高兴,就自己拍脑袋制定了一套礼仪规程,还命总务处制作了相应的道具。结果这一套东西一经公示,臭老九的乌鸦嘴又吵吵成一片,都说这一套不合古制……
那古制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古制已不可考。
都他妈给我滚!
刘彻一气之下解散了这个学术研讨会。后来,因为南越东越作乱,朝廷要用兵南方,封禅一事就被暂时搁置下来,刘彻对外宣称:“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

现在,战争已经结束,皇帝的威望空前提高,还有什么能阻挡刘彻封禅的梦想呢?于是刘彻便带着激动的心情出发了。他首先来到了齐国的海边,这地方是汉帝国的宗教圣地,当地方士神汉数以万计,几乎人人都说自己见过海上的神仙。
咋骗子就这么多呢?
这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们,大自然本身也就是个骗子——他常常在蓬莱海边给人们表演海市蜃楼的鬼把戏。这么神奇的光影幻术,让那时候的人如何能不相信海上有仙境存在?所以是大自然先欺骗了他们,他们又深信不疑地将经过自己添油加醋地传说欺骗了帝国的其他人。
刘彻也是些神奇传说的忠实信徒。当他来到齐国时,众神仙方士像是进京串联的红卫兵一样蜂拥而至,将各种各样神奇灵异的目击事件向中央汇报。其中见于史书记载的有这么两条:1、有人“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2、又有人“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跟刘彻讲:他们曾见过海中神山。
就这两条就足以拍一期探索发现节目,或者出一本外星人与远古文明的书了。刘彻更是像一个初中生那样对此类事件深信不疑,他既然已经来到了海边,就不能白来,便下令地方上多派船只,让那些声言见过海中仙境的人都驾船出海,去探寻仙境的踪迹。这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探寻未知文明的“科学考察”。
当然,这些“科考人员”最终都找到些什么,史书就不曾记载了。有可能,他们中的一部分从此一去不回,入籍韩国或日本了。
刘彻当然也不可能留在海边等他们。在饱览了大海壮阔的美景后,他启程向泰山进发。在泰山脚下,当地的地方官早已经按照封禅的要求做好了准备。他们在泰山东面建造了广一丈二,高九尺的一个简易封土堆,其下埋有玉牒书,上面所刻文字内容没有公开。
刘彻到时,按照祭祀太乙的礼仪封禅泰山。他身穿冕旒博带的礼服,亲自射牛献祭,并祷告如仪,是为“封”,也就是祭天。随后,刘彻和侍中及霍去病的儿子霍嬗(年十岁左右,深受刘彻喜爱)登临泰山。当日天气晴好,山上风和日丽,但是刘彻等人在山上做了些什么,群臣未见,因而史书不载。大家只知道,皇帝是从泰山北面下山的,下山后又举行了“禅礼”,也就是祭地。刘彻穿着一身黄色的礼服,登上五色土筑成的祭台再次祷告,如祭祀后土之礼。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5-25 10:56:22 +0800 CST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5-25 13:42:03 +0800 CST  
平准(3)
最后,刘彻以天子之尊,端坐明堂之上,接受群臣朝贺。一番冗长而又程式化的阿谀奉承之后,刘彻宣布免除他巡游所过州县的赋税并赐天下百姓爵一级,于是这次泰山封禅就在皆大欢喜中落下帷幕。

刘彻的旅程还没有停止,他再次来到蓬莱,依然恋恋不忘那虚无缥缈的海上的仙境,甚至于要亲身涉险坐船出海。群臣赶紧磕破了头苦谏,结果无效。而且可以想见,皇帝此时一脸不高兴,就像是被人败了玩兴的小屁孩一样。最后,还是老滑稽东方朔把刘彻的毛给捋顺了,他对皇帝说:见神仙是要随缘的,时机到了,仙人自然会跑到宫中来见您;倘若时机不到,就算是把船开到新大陆去,您老也见不到仙人……
刘彻想想倒也是这个理儿,便不再闹腾了。恰巧在此时,一个噩耗传来——跟随圣驾的霍嬗小朋友可能是由于太过劳累,突发重病,竟一日而亡(或许,霍氏家族有某种严重的遗传病,导致其父子二人都无故暴死)。刘彻伤心不已,他或许本想好好培养这个孩子,让他续写父亲的辉煌,可惜天不遂人愿,一代名将霍去病,从此再无后人存世。
刘彻最终放弃了坐船出海的想法。他后来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东临碣石,又直抵辽东。随后向西折返,沿着帝国北方的边防线一路视察过去,直至九原,最后才回到甘泉宫。刘彻的这次旅行,行程一万八千余里,兜遍了半个中国。

等回到朝廷重新处理朝政时,刘彻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钱又快用完了!
是的,打仗、巡幸、封禅、减租税,都是当时一时爽的事情,等爽完之后,就是无数个钱窟窿等着你去填补。——刘彻现在真是后悔得不要不要的。
怎么办呢?那就叫负责经济的同志过来开个会吧……于是,大农令桑弘羊出现在了朝堂之上。
桑弘羊,汉帝国的经济专家,早年和孔仅、东郭咸阳等人一起主持过盐铁专卖工作,因为善于计算,被逐步提拔,直至大农令的位置上。现在,解决帝国财政危机的重任就交到了这个人的肩膀上。
我们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汉帝国的财政史。早年,在这个国家刚刚诞生的时候,朝廷是很穷的,既打不起仗,也改不起房,其原因在于朝廷的财政收入主要源于农业税,而农业税的收入很微薄(当时规定的税率为三十税一)。因为穷,在汉初大部分时间里,朝廷只能坚持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随后来到了汉文帝时期,朝廷实在是穷日子过不下去了,晁错想了个办法:卖官鬻爵(其实主要是爵位)。这一招,一下子就将大量的钱从有钱人的口袋里给骗了出来,因而在很短的时间里,朝廷就积聚了大量的金钱,以至于串钱的绳子烂在仓库里都没人管。但是,爵位卖多了,总有一天会烂大街。到刘彻时,朝廷卖完了“武功爵”之后就发现这一招不太行了。可这时正是汉朝和匈奴作战时期,急需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刘彻君臣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办法来填补这些钱窟窿。比如,用币制改革(银币、皮币)骗钱,发行五铢钱印钱,甚至施行告缗令抢钱,最后还执行了盐铁专卖政策,直接把帝国境内最大的两条财路都抢了……但,刘彻的折腾劲儿也越来越大,所以可钱还是不够!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5-30 21:19:53 +0800 CST  
早顶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5-31 08:53:23 +0800 CST  
平准(4)
这可真是个大难题了,看样子招都用尽了,咋办捏?
桑弘羊倒还真有一个方案,他这些年来一直在试点一项政策——均输。
汉朝各地按例每年都要向朝廷输送贡品,其中大部分是农产品。这些贡品不远万里从各地送到长安,都要靠老百姓自己负责运输,其中辛苦辗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怨声载道。但是,运到京城后怎么样呢?原本各产地选送的都是上等时令鲜蔬,就是因为旅途中一耽搁,送到长安时品质就下降了,最后只好折价卖掉。如果运输途中耗去的人力成本计算在内的话,这每年的贡品输送就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桑弘羊想出来一个好办法,他在那些苦于运输负担的地方设置了均输官,规定当地将贡品直接交给均输官接收,不必千里迢迢运到长安。而均输官接收到贡品后,只挑选极小一部分品质最优的速递京师,其余则选择周边地区价格较高的地方卖掉。这样一来给朝廷增加收入,二来也平抑了一些地方的物价,三来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可以说起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于是,这一政策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成效显著。在很短的时间内,太仓丰实,岁入有余,财政压力大为缓解。

现在,桑弘羊又计划将这一思路推而广之,不仅局限于贡品,而把目标瞄准了帝国市场上所有的商品。在运输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各地之间同一商品的价格出现较大出入是很正常的事。桑弘羊就在这一现象上做文章,他让各地均输官紧盯一些紧俏物资的物价,一旦某地某商品价格下跌,他们就立刻大量吃进,随后到价格较高的地方去抛售。这样一来可以平抑物价,二来也让朝廷狠赚了一笔。如此,大量的金钱又源源不断地涌进了国家的府库当中。
一个汉朝人能想到这样一系列的办法,当然是很不简单的事情。但问题是,这真的合适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联系汉朝在此前后一系列经济政策,先是国家统一发行五铢钱,随后又搞盐铁专营,再后来弄均输平准——由政府来主导商品的运输销售,这一系列政策加在一起,有木有闻到一点让我们熟悉的味道?
是的,这简直就是有汉朝特色的国营经济,是那种我们曾经奉行了几十年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极简版。这种体制在本朝不能成功,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自然也不能成功,这是经济规律使然。它唯一的功效,就是在短时间内,为朝廷弄来大量的金钱。
这是赤裸裸的饮鸩止渴!
今天,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只有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经济才能良性运转,而政府则应该简政放权,不应过多干涉经济,更不能直接参与。但是,汉朝的政府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不仅亲自下海游泳,还禁止别人游,朝廷霸占了最赚钱的几路生意,让民间富商只能守着银子干瞪眼。自从桑弘羊之后,汉朝的商人基本只能做做卖煎饼的小本生意了!
那么那些富商豪强吃什么饭呢?
当然不会真去卖煎饼啦。很简单,他们就在朝廷没法均输的商品上做文章,这种商品今天依然很吃香——
土地!
随后的结果你也就懂了,大量资金流向土地,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直至发展到“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地步。贫富差距拉大到一个很夸张的程度,导致流民四起……最终,整个社会都被撕裂。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6-01 21:56:44 +0800 CST  

楼主:九丰山之兔

字数:764299

发表时间:2013-04-17 06: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12:03:03 +0800 CST

评论数:62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