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朝鲜之战(1)
公元前109年,未央宫。
这一天,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打破了朝堂上死气沉沉的气氛——帝国派去出使朝鲜的官员涉何,竟然提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回朝复命了!而这个掉了脑袋的倒霉鬼,竟是朝鲜的意味裨王。
这真是匪夷所思,一个出使外国的使者,怎么就杀了他国的贵族呢?
事情还要到回到很多年前说起。
话说早在商周时期,朝鲜就与中国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据记载,在商朝灭亡前夕,商朝的遗臣箕子带着一批遗老遗少不远万里退避到朝鲜半岛,建立了政权,史称“箕子朝鲜”。后来,这个政权又臣于周,成了周朝的一个侯国。这是朝鲜半岛上发生的第一次移民潮,来自中国的移民为半岛居民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礼仪制度,是朝鲜半岛文化整体上有了质的提升。
数百年后,中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燕、赵、齐地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不断涌入朝鲜,形成第二次移民潮。由于大量中原人涌入,北方燕国的势力深入朝鲜半岛北部,他们甚至一度在那里设官置吏,实行直接统治。
又过百余年,秦灭六国,燕国亦不能幸免。在国家覆亡的危难时刻,一个叫卫满的燕国人聚集起千余人出走辽东,在秦统治所不能及处扎下营寨。他们一面收罗燕国跑来的难民,一面不断向朝鲜半岛发展,并最终取代了“箕子朝鲜”,建立“卫氏朝鲜”。和前一个朝代一样,“卫氏朝鲜”也在名义上臣服于中原王朝,当了秦的外藩。
秦亡汉兴,国家一片焦土,朝廷就无暇顾及朝鲜这一头。到了吕后时,汉朝的辽东太守以地方官的身份和朝鲜定约,主要有两条:1、朝鲜继续与中原王朝维持藩属关系,负责防守塞外蛮夷,勿使其寇边;2、周边蛮夷酋长若想朝见天子,朝鲜不得禁止。只要满足了这两条,汉朝就承认卫满朝鲜的合法地位。
卫满当然全盘答应,于是这个政权就在亚洲的东北部生根发芽了。很快,朝鲜就软硬兼施地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部落,逐步发展为一个地方千里的中等国家。
再往后,就到了刘彻的时候,朝鲜已经是卫满的孙子卫右渠当政了。这个卫右渠是个挺能折腾的家伙,他趁着汉朝与匈奴开战的机会,大肆招揽汉朝的“亡人”到朝鲜定居。这些“亡人”,大半可能是为了躲避兵役而逃亡的。朝鲜这么做,直接导致了汉朝在东北边境上可征用的兵力不足,这简直是在薅大汉帝国的羊毛了!于是刘彻很生气,他派出使者去责问卫右渠:这么干究竟是什么居心?
这个被派去的使者,就是涉何。
可以想见,面对这样的指责,卫右渠自然是有十足的理由拒绝奉诏——人是自己跑来的,又不是我们朝鲜派兵绑来的,我们哪里有错?上国也要尊重人民的选择思密达!
就这样,涉何碰了一鼻子灰,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但是他真的很不甘心,要知道自从张骞之后,汉朝的使者出使他国都是带着张骞般的豪情壮志走的,他们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也的确有不少人因此飞黄腾达。与那些成功的使者相比,涉何觉得自己真是好无能,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领导们今后就真的不会把他当盘菜了。
该怎么办呢?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6-09 22:12:19 +0800 CST  
朝鲜之战(2)
涉何左思右想,最后恶向胆边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伙同自己的车夫,将陪同送行的一个朝鲜裨王杀死,并割下首级连夜逃回汉境。回朝后,他向上级汇报,就说是因为朝鲜态度倨傲不肯奉诏,他便凭着与生俱来的机智和勇敢斩杀了他们的一员大将,扬国威于境外。
这个谎言,编的千疮百孔的——就算是项王爷再世,也不可能做到只身杀掉敌国将领还全身而退的,你涉何又是什么东西,敢说这样的大话?
刘彻大约也对此心知肚明。但是,他想到的是这件事的宣传意义实在是太大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外交官不远万里只身犯险,最终斩将而还,这样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正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类型。若能将此事作为一个典型宣传出去,那一定能激励更多的热血青年为国效力的。于是刘彻咬一咬牙,厚着脸皮给涉何加官进爵,升其为辽东太守,专司对朝事务。
一个杀人凶手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竟然还想一个英雄一样堂而皇之地回到了东北,天下真是没有比这更丑陋的事了!汉朝的无耻终于点燃了朝鲜军民的怒火,他们拿起武器,扑向了汉朝的辽东边境。可怜那阴险而又无能的涉何,连太守的宝座还没来得及坐热,便城破人亡了。

虽说是罪有应得,但是外国军队攻击边境并杀死省级官员,这在任何时代的任何国家都是不能抗议了事的重大事件,所以,汉与朝鲜之间的一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这两个国家间实力悬殊巨大——汉朝是当时东亚地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国力足以在战时征召至少十万精锐骑兵以及数十万庞大的步兵军团。而卫氏朝鲜在当时仅相当于汉朝的数郡之地,国力也远远不及,面对庞大的汉帝国,他们似乎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然而,朝鲜却有一样优势,那就是它和汉朝间的距离。那时候,东北尚未开发,汉军远涉千山万水地跑到朝鲜打仗,后勤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况且,汉朝刚在匈奴和南越身上狂撸两发,身子虚,已不可能再集中当年那么多的资源来打朝鲜。所以,朝鲜只要有招架之功,也够让汉朝喝一壶的。可见距离不仅产生美,也足以救人命——从刘彻时起直到抗美援朝,中国在朝鲜打仗,每每就是因为后勤不济而坏事。若不然,朝鲜这样的国家哪能存活到今天!

好了,到了这一年的秋天,刘彻终于决心开打了。他和臣僚们制定了一个很有创意的作战计划:汉军兵分两路——左将军荀彘领兵五万出辽东,从陆路进兵,直捣黄龙;楼船将军杨仆,领七千兵从齐国出发,渡海作战,在敌军背后搞一次两栖登陆。
这作战方案,有木有一点二战名将麦克阿瑟的风格?可见刘彻的战略指挥水平还是够格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此时匈奴又在北方蠢蠢欲动,汉军兵力吃紧,所以刘彻不得不大量征召劳改犯充斥征朝部队。这样,汉军的战斗力自然严重下降,原定的作战目标就难以达成。
面对两路汉军气势汹汹,朝鲜方面的策略很简单,四个字:据险而守。卫右渠坐镇王险城(约在今天平壤市南),北依清川江,西踞大海,等着汉军来城下决战。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6-13 21:28:23 +0800 CST  
朝鲜之战(3)
不多日,汉军就来了——左将军荀彘手下的一个“卒正”,带着数量不详的辽东兵率先抵达战场。此人应该是荀彘大军的先头部队,但不知是求功心切还是什么其他原因,他孤军深入脱离了大部队,结果中了埋伏,士卒“败散”,一大票败兵哗啦啦地跑回了汉军大营。
首战不胜,场面分外难看。要知道,荀彘是常年跟随在刘彻身边多时的一位侍中,后台不是一般的硬。此次出征,大概很有点要立了功就提拔的意思,所以刘彻将燕、代之地较为精锐的部队都派给了他,期望能早早奏凯歌……不料竟一开局就丢人现眼!荀彘恼羞成怒,将那个轻敌冒进的“卒正”军前正法了。
给你机会你不上,那就休怪别人抢风头了。就在荀彘整顿兵马徐徐前进的时候,楼船将军杨仆带着他的海军陆战队成功实施了两栖登陆,直抵王险城下,把卫右渠吓得够呛。但是,杨仆因为在平定两越的战争中有一些劣迹,不太受皇帝的赏识,因而此次派给他的“海军陆战队”,是充斥着大量劳改犯组成的乌合之众,且数量不足,只有七千人。看这个布置,应该是让他登陆后见机行事,等左将军的五万人到之后,再前后夹击。
但是杨仆哪里是甘愿做绿叶的人呢?他现在满脑子想的是高风险会有高回报——敌人现在一心防着北方来的五万大军,如果他出其不意地杀将过去,或能一鼓登城也未可知哦……
于是杨仆就带着七千劳改犯华丽丽地在王险城外列阵攻城。不料卫右渠居高临下一看他兵不满万的样子,当机立断下令出城迎战。结果,劳改犯陆战队一触即溃,撒丫子到处乱跑,尽显狗熊本色。害的杨仆这个光杆司令像做贼似的在山里躲了十余天,才敢偷偷出来收罗自己的败兵。从此,这支部队虽然名义上还有几千人,但却如惊弓之鸟,不再有任何斗志。
就在杨仆躲在山里做野人的时候,左将军荀彘率主力部队向朝鲜的清川江防线发起了攻击。但连攻数日,朝鲜人的防线竟岿然不动,反而是汉军主力师老兵疲,无力再发起新的攻势。这下荀彘也没办法了,虽然很丢脸,但他还是得把两路大军作战不利的情况向朝廷汇报。

接到败报后的刘彻,感觉很气闷。他原以为小小朝鲜不会耽误大军太多的功夫,不料二将竟都不能破敌,真是废柴一对!将帅无能让刘彻落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他既无法马上取胜,也不想增加对这场战争的投入,那该如何是好呢?
刘彻思虑多时,觉得还是在军事压力下促成政治解决才是上策。他开出了一个优惠价:只要卫右渠能服个软认个错,照顾一下上国的脸面,那汉朝可以网开一面,既往不咎——这看上去对大家都有好处。
被刘彻派去“宣谕”朝鲜的使者,名叫卫山。他风尘仆仆地赶往东北前线,将皇帝的意见告诉了朝鲜方面。他觉得,这个价码对方应该可以接受。
卫右渠充分了解了汉朝皇帝的诚意,他明白这是大在找台阶下,便很快表示同意。卫右渠提出:朝鲜愿意降服,并且还要派出太子率领一万余人的使团带着五千余匹马,向汉朝赔礼。
卫山想也没想就答应了这个条件,没有产生丝毫的警惕——一万人加上五千匹战马,这是一个骑兵师的配置,足以给五万疲惫的汉军致命的一击!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6-15 21:49:27 +0800 CST  
朝鲜之战(4)
直到约定受降的那一天,汉朝前指才发现这个严重的漏洞,因为他们发现这一万朝鲜人居然都是带着兵器来的!那杀气腾腾的样子,怎么看都不像是来交检讨书的。好在,当天双方是隔河相望,朝鲜就算有歹心,也没办法迅速过河,所以此时发现事情不对还算是万幸。
朝鲜人正要渡河,汉朝赶紧示意停止,他们递过话去,要求朝鲜方面放下武器过河。朝鲜人自然不肯,百般推脱说是害怕汉朝有变,所以才带了一点武器。双方僵持很久无法谈拢,最后,朝鲜人一扭头,走了。
两国的和谈就此破裂。卫山回到朝廷,被刘彻斩首。史书上不曾记载刘彻杀卫山的理由,依据我的推测,刘彻可能认为卫山在和谈过程中有失职行为——对方提出不合常规的条件,卫山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却草率答应受降,后来又反悔,造成了外交上极大的被动。当然,这里面是带有刘彻的主观因素的——他非常希望尽早结束这一场难堪的战争,以掩饰自己决策失误的尴尬,但是卫山办事不力,让他再一次蒙羞,所以他才恼羞成怒把卫山给砍了。

于是乎战争不得不继续下去。荀彘自知责任重大,又一次牟足了劲发起进攻。大约是因为在谈判期间得到了补充,再加上汉军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总之在经过激烈战斗之后,他们终于突破了清川江防线,进抵王险城下。
在王险城下,荀彘终于遇到了久违了的像野人一般正在啃树皮草根的杨仆。若不是他们及时赶到,说不定这些可怜虫下一顿就要吃观音土了。于是荀彘赶紧为他们提供了一点补给,饱餐一顿后,荀、杨两军合力攻击王险城。
这攻城战,一打就是好几个月。无论汉军多么频繁地发动进攻,王险城就像是一颗生了根的钉子,怎么拔也拔不走。旷日持久的攻城战最是消耗军队的士气,渐渐地,汉军也像是老汉上炕一样,越来越没有精神了。战争进入了考验双方意志的关节点。
面对这种情况,老将杨仆心思开始活络。当初在攻打番禺城的时候,他一味傻打硬冲,伏波将军路博得却在一边偷偷招降敌人,偷了不少人头,害他吃了大亏。如今他的部队已经没有战斗力,与其坐视荀彘收全功,何不也试试这一招呢?说不定能收到奇效!
于是杨仆悄悄派人潜入城中与朝鲜贵族们接触。果不其然,他们中很多人不愿意做卫右渠的陪葬,早就有投降汉朝的意思了。见汉军中有人肯从中斡旋,他们自然以为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便一个劲地巴结杨仆,把他奉为朝鲜人民的大救星。而此时荀彘却在玩命地攻打他们。迫于形势,他们就加快了向杨仆靠拢的脚步,一来二去,初步的协议几乎就要达成了。
而荀彘却越来越奇怪。他想自己在正面打得这么辛苦,怎么就不见杨仆出来配合一下呢?哪怕就是他的部队战斗力差,出来装装样子总也是好的,至少可以分散一些敌人的注意力。可是,这么多天来,就只见他一个人带兵单打独斗,杨仆那边却连一个人影子也不见,甚至荀彘派人去和杨仆约期会战,杨仆也都是找各种理由推脱。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荀彘派人一打听,立刻真相大白——原来杨仆这厮正偷偷地和朝鲜人谈判,准备摘桃子呢!其实,这个想法荀彘也是有的,他原本的构想是以打促降——先把朝鲜人打疼打怕,随后再找时机挥挥橄榄枝,不怕他们不投降。但是,每当他觉得火候到了,暗中派人去和朝鲜接触时,对方却总是没有回应,害他一度以为这棒子脑袋一根筋,要和他死磕到底呢。结果,竟然是自己的战友暗中使坏……当初怎么没让他饿死在山里算了!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6-21 22:02:57 +0800 CST  
朝鲜之战(5)
于是两位将军就此结下了梁子,他们各自给朝廷写报告,都陈述了自己的千种理由,同时指责对方万种不是。久而久之,二将不和的消息终于传到了刘彻的耳朵里。
刘彻气的真恨不得把这两个不争气的东西扔海里去,只是碍于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故而隐忍未发。他思虑良久,最终决定派济南太守公孙邃远赴前线,调研战场情况,并做好协调工作,必要的时候可以便宜行事。
公孙邃漂洋过海来到王险城下,先找主帅荀彘谈话。荀彘在公孙邃面前一副忧国忧民的愁容,兀自捶胸顿足,作痛心疾首状曰:
朝鲜当下久矣,不下者有状。
公孙邃:哦……有状?有何状?速速道来!
荀彘神秘兮兮地说:楼船将军……怕是要反呐!
公孙邃:啊?!
于是荀彘就将杨仆如何登陆失败,又如何逃避山中,再如何消极怠战,最后如何与敌军暗通款曲的情节一一向组织作了汇报,最后他总结出结论:杨仆已经背叛了祖国和人民,如果特派员不立即对他采取措施的话,“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
公孙邃怎么也没有想到事态竟然恶劣到这般地步,脑子有点晕,一时转不过弯来,忽忽悠悠地思路就跟着荀彘走了。他想既然如此危险,那就赶紧得当机立断,晚了就麻烦了。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下通知叫杨仆前来开会。杨仆一到,帐外刀斧手齐下,三下五除二就把他捆成粽子,丢进宪兵队看管,随后军队归荀彘统一指挥。
完成了这件事情后,公孙邃就高高兴兴地回朝复命去了。他觉得自己这一趟出差,在关键时刻揪出了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叛徒,挽救了战局,对国家功莫大焉,朝廷应该有所褒奖才是。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还没等公孙邃把工作汇报完,刘彻就拍案而起,下令把他拖出去砍了。
众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前者卫山就死得不明不白,这次怎么公孙邃又倒了血霉,这皇帝心里面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其实,刘彻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有四个字:以战促降。在他心中,朝鲜并不是帝国战略的重点,只是节外生枝的一件事——汉朝是因为上国的颜面,才不得不去打这一仗的,所以代价自然是越小越好,只要对方认个错,事情就可以结束。上次之所以砍卫山,就因为他把和局办砸了,辜负了朝廷对他的信任。但是,有了卫山的教训,前线的主帅荀彘却还是没有充分领会上意,虽然也做出了一些和谈的姿态,但还是过于强硬,导致兵连祸结,难成和局。刘彻对此非常不满,相比之下,他似乎更倾向于杨仆的努力,寄希望于他能够把事情谈成。此次派公孙邃前去,刘彻就是为了让他稳住荀彘,协调好关系,不要坏了大局。不料愚蠢的公孙邃竟然一去就把杨仆给抓了,把部队全都交到荀彘的手里……你说笨成这样,还留着脑袋有什么用呢?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6-26 21:56:11 +0800 CST  
自己撸一发!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6-27 20:51:06 +0800 CST  
朝鲜之战(6)
公孙邃的死,终于让荀彘有所领悟,他暂时停止了对朝鲜的攻击,继续寻求政治解决方案。其实,朝鲜人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了,要不是他老是喜欢打打杀杀,这桩好生意哪里会落到杨仆的口袋里。这不,荀彘刚一挥动橄榄枝,朝鲜一系列高官就立刻响应,先后有路人、韩阴二“相”(汉朝不熟悉朝鲜官制,所以阿猫阿狗都记成“相”)、将军王夹、尼溪相参(此名实在不知何解)等人逃奔汉营。其中,路人“相”还在逃跑的途中英勇牺牲(估计是被追兵射杀),为汉、朝两国的和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朝鲜高官叛逃汉朝后,工作十分卖力,尼溪相参原先在朝鲜政界颇有人脉,纵使叛逃之后,影响力也没有多大减弱。他在当年夏天成功策划了一起刺杀,居然遥控指挥潜伏城内的杀手成功将朝鲜王卫右渠杀死,这给了重围之中的孤城致命的一击。
但是事情还是一波三折。王险城中忠于故主的大臣成巳,不愿意投降汉朝,发兵攻打城里的投降派,夺取了城市的控制权。可惜,此时王险城已呈树倒猢狲散之势,投降早已是大家心中唯一的选项,所以成巳固然是孤胆忠心,此举也没有多大意义,只是徒增混乱而已。荀彘命令卫右渠的儿子长降和朝鲜“相”路人的儿子“最”联名发表告全国人民书,再次确认朝鲜投降汉朝的事实。结果,成巳临时纠集的武装作鸟兽散,成巳被汉军杀死,朝鲜彻底平定。
战后,汉朝在原朝鲜故地分设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史称“汉四郡”。这四个郡在古代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位,但在今天却常常被人提起——每当我们的网民和韩国人吵架,韩国人说白头山是他们的时候,我们都会牛逼哄哄地回骂道:汉四郡都是我们的!
这就是祖上阔过的好处,虽然不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却能让你在精神上压人家一头,可见牛逼的祖先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最后,说说这场战争参与者最后的结局。朝鲜方面还算平静,除了失去独立地位之外,他们又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只有经受过战乱的人们才知道和平二字有多珍贵,所以汉四郡范围内在此后二十多年时间内都没有大事见于记载。诸战场起义的朝鲜义士,汉朝没有亏待他们,都给了他们封侯之位,也算是荣华富贵得到了保全。
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荀彘、杨仆两位将军在班师还朝后,没有任何表彰奖励,反而因为作战不利接受了组织上的调查。经过冗长的审问,朝廷得出的结论是:荀彘,因为争功嫉妒,不听招呼,破坏了朝廷的既定战略方针;杨仆,未按计划率先发动进攻,致使作战失利。结果,这两人都被判了死刑。荀彘因为罪重,当场就被执行了;杨仆是次要责任人,所以给了个赎罪的机会,让他倾家荡产赎为庶人。算上前两个被处死的前线特派员,凡是参与了这场战争的汉朝高官几乎没一个有好下场,这个结果真是十分诡异。
更可惜的是,二十多年后,朝鲜形势逆转——当地居民又开始反抗汉朝的统治。汉朝迫于压力,将真番郡撤销,玄菟郡并入乐浪郡,许多朝鲜的土地都被放弃。这意味着这场战争的战果并没有持续太久。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数——一场不义之战,最终也只能落得这样的损人不利己的尴尬结局。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6-28 21:18:45 +0800 CST  
目标西域(1)
汉元封三年的冬天,关中的气候极端异常,十二月的寒冬腊月里非但是片雪未下,天边还竟然响起了阵阵冬雷,不等人们反应过来,一阵劈头盖脸地大冰雹就从天上倾泻而下,霎时间砸得地上的人们哭爹喊娘。在一片混乱中,有人无意间看见,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块最大的冰块,居然有马头般大小!
这样的天气真是十分恐怖。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就在这样一种恶劣天气的掩护下,一直军队正顶风冒雨,悄悄地向西进发。
这支军队的将领名叫赵破奴,一个跟随霍去病多次征战匈奴的将军。可这一次出兵,他的目标却不是匈奴,而是位于帝国西部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楼兰。

楼兰,地处罗布泊西北,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史书记载,楼兰是一个“城郭之国”,一个有着独特文化的城邦,不同于当时西北常见的游牧部落。但是,文明的熏陶并没有让这个小城统治者的外交手腕变得高明一些,面对汉朝的迅速崛起,楼兰国王依旧采取了朝匈奴一边倒的战略,屡次截杀汉使,阻断西域的通路——这就是没事找抽了!
本来,对于楼兰这个西域小国,中国人几乎是一无所知的。但随着张骞出使西域,汉朝掀起了一股出国热,不少热血青年都自告奋勇效法张骞,手持使节到西域去寻求富贵。不过,这些青年回到长安后却纷纷报告说,使团遭到了楼兰的刁难甚至截杀,以至于不能西行完成外交任务。
和楼兰一起干这缺德事的,还有一个叫车师的国家。这个国家知名度竟还不及楼兰响,以致史书对其的记载比楼兰还要模糊,往往只在提到楼兰时才附带着提到它。可能,在汉朝人眼里车师就是楼兰的小弟,匈奴马仔的马仔,不值一记,所以我们后人只要知道他们俩都和汉朝结下梁子就可以了。
总之,朝廷不得不重视起这个问题来——大国不欺负小国,小国也不能欺负大国!大汉王朝付出了无数将士的献血才打通这条商路,让你这一个跳梁小丑随随便便就给阻断了,那今后汉朝在西域还混不混了?

于是赵破奴的军队就背负着使命出发了,他们这一仗,不仅要打服楼兰,还要力争在西域打出威名,要不然西域三十六国隔三差五地来收汉朝的过路费,这丝绸生意就没法做了。跟随他出发的除了数万兵丁之外,还有一个名叫王恢的副将。注意,此王恢可不是当年办砸了马邑之谋的大行令王恢,而是另一个汉朝将领。此人就曾当过行走西域的汉朝使者,多次遭到楼兰、车师等国的劫掠,心里早就恨透了他们。这次得到领兵出征的机会,他自然就把满腔的阶级仇恨转化为无穷的战斗力,发誓一定要把这帮小无赖打疼打怕,打得他们二十年不敢再犯。
战斗的过程很简单,因为是突然袭击,所以楼兰和车师根本就没有准备。赵破奴只带七百轻骑兵一路狂奔直扑楼兰。他们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以至于楼兰人连城门都没来得及关,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骑兵突驰入城。随后,一切都结束了,汉朝骑兵在没有遇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一路冲进楼兰皇宫,把那个不识相的国王给抓了起来。随后,汉军迅速回兵,又用同样的办法,把车师国也给灭了。这场闪击战最后的结果:楼兰不得不改变对外政策,在汉朝与匈奴之间左右逢源;而西域诸国,慑于汉朝的兵威,老实了很多年,不敢稍有造次。
汉朝经略西域的进程,从此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事后,赵破奴和王恢都被朝廷封侯,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战争进行的如此顺利,除了赵破奴、王恢用兵有方外,匈奴的孱弱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历史一在证明,小国敢嚣张,是因为背后有老大撑他们的腰。只有豁出命去先把那个老大打趴下,这些小马仔才会过来拜码头(汉朝最终能得西域,原因就在于此);而如果你总是和小马仔大打出手,那等你打累了,他们背后的老大就可以下黑手了。(这也是今天中国在东海南海的困境所在)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02 10:48:47 +0800 CST  
再顶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02 20:40:00 +0800 CST  
汉匈和谈
果然,匈奴听说小弟被汉朝打了的消息,一点劲头也提不起来。自从卫青、霍去病出征漠北之后,他们已经好多年没有像样地袭扰过汉朝边境了,所以原本可以抢来的汉朝的粟米绸缎,现在一概供应不上,整天吃烤羊肉串度日,让单于非常上火。匈奴人民都热切地期盼着来自汉朝的高档进口商品,但这个巨大的需求空缺,该如何填补呢?
单于左思右想,忽然脑洞大开:要不我还是去做汉朝的女婿吧!反正连冒顿单于也当过汉高祖的女婿,现在我乌维不过是继承了汉匈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而已,并没有什么丢人的。于是说干就干,他先后派出数位使者,向长安传递这一政治信号。
对于匈奴的提议,汉朝也是非常重视的。毕竟这么多年仗打下来,汉朝人渐渐明白:用和亲换来和平成本比战争低多了,既然已经在战场上挣回了脸面,再度和亲也不是不可以考虑,毕竟战争总归要通过政治来解决。所以,朝廷派出使者王乌,到匈奴去和单于当面会谈。
王乌是汉朝北地郡人,常与匈奴人打交道,熟悉匈奴的习俗秉性,甚至自己都有些胡化,所以他出使匈奴就不会像一般的儒生那样一味坚持汉朝的礼仪和气节,只要能达成目的,一切皆可变通。
果然,匈奴虽然困窘,却也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王乌一到,单于就立刻给他摆了一个天大的谱,说:汉使必须去节、墨面,方可见单于,否则一切免谈。
这哪里是一个战败国向战胜国祈求和平的样子呢?就是战败国也不至于会受到这待遇啊!如果是换作别的汉使(如张骞),一定会当场严词拒绝——士可杀不可辱,堂堂上使,岂容尔等蛮夷羞辱!
但是,王乌却不准备这样做。他认为:若是自己严词抗争,汉朝的面子虽然保住了,可自己就要到贝加尔湖去放羊了(那时汉匈双方扣留对方使节可是家常便饭,不只是苏武一个人),而且和平谈判的使命也因此不能完成。如此公私两不利,就为了朝廷挣一个面子,图啥?所以,王乌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单于的条件,扔掉了使节,抹了自己一脸墨汁,大大方方地走进单于帐中。
帐中的匈奴人都惊呆了!说实话,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见过汉朝人能答应这样的条件的,他们或许原本打算:去节墨面的要求提归提,如果汉使执意不肯,那也可以通融。不料今天来的使者却遵照草原人民的习俗做了!
啥也别说了,王兄弟,我们匈奴人民的老朋友,请上座!
随后的谈判异常顺利,乌维单于和王乌勾肩搭背,信誓旦旦地说愿意把太子派到长安去为质,以换取汉朝回复和亲。王乌听得眼睛都放绿光了——如果单于真的有这样的诚心的话,那非但两国关系能翻开新的篇章,弄不好,他这个无名小卒也能弄一顶“汉代著名外交家”的高帽子,千秋万代的戴下去。
于是王乌赶紧一溜烟跑回长安,向朝廷报告这一好消息。朝廷自然是很当回事,立刻派出一位名叫杨信的正式外交官前往匈奴,联络和亲事宜。
结果,事实证明体制化的官员反不如外行人好使。虽然身为朝廷命官,但杨信级别不高,自然不敢坏了规矩,要维护汉官之威仪,所以他绝不可能答应去节墨面的条件。于是,会谈在不亲切不友好的气氛中举行,杨信只得到在帐外接见的待遇,且没谈几句,就把事情谈僵了。
杨信:单于若一定想要和亲的话,必须要先让太子到长安为质。
单于翻脸赖账:这样不妥吧,没这先例呀!过去汉匈和亲,都是汉朝嫁公主外加粮食绸缎等一笔嫁妆,匈奴则保证不让牧民去侵边。我看,还是遵守旧例的好……
很显然,乌维单于没有和杨信谈下去的意愿,才故意这么说的。他一方面不满于杨信强硬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嫌杨信级别太低,说话未必算数,所以干脆搅黄了这次谈判。乌维还是希望能和王乌同志讨论和亲这个问题。
汉朝明白乌维的心意,就又派王乌前去。果然,王乌一到,单于又像是在唱川剧一样,陡然换上了一副好脸色。这一次,他甚至不再提遣太子为质的事,而是更进一步表示:如果大皇帝愿意的话,他就亲赴长安,与刘皇帝约为兄弟,让汉匈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说实话,我感动得都要哭了——乌维单于若真的做成了这件事,那我们的历史课本里估计就不会有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的位置了。可惜,一系列的细节疏失让汉匈之间这次握手失之交臂。
两国领导人的会面当然不可能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点连匈奴人都懂。所以,乌维单于提出,要双方互派一位“贵人”(全权代表),来进行和亲谈判,那些迂腐固执又没有实权的汉使就不必派来了。为表诚意,匈奴可以先派出自己的“贵人”当长安去,做和亲事务联络官。
王乌赶紧快马加鞭回到长安,汇报谈判工作的进展。汉朝立即拨款,为匈奴为即将到来的匈奴大使造了一幢气派的大使馆,里面管家、听差、丫鬟、门卫一应全都配齐,朝廷上下一干人等都日夜翘首期盼着那个匈奴“贵人”的到来。
“贵人”终于来了,却是躺在担架上抬来的。农耕区密集的人口导致了复杂的传染病环境,这是匈奴人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的,所以这个“贵人”一来就病倒了。朝廷赶紧派了最好的御医前去问诊,但不幸的是,匈奴使臣最终还是一命呜呼。
这真是外交事业上莫大的遗憾。汉朝无奈,但还是一如前约,派出一个具有两千石级别的全权代表路充国,一路扶灵将匈奴大使的遗体送回王庭,还付了一笔数目不小的丧葬费,并表示:汉朝愿意继续汉匈之间的和亲事业。
但是,猜忌不可避免地在匈奴方面产生,单于和他的幕僚们经过商量后愚蠢地认定,是汉朝杀死了匈奴派去的使者。作为报复,他们将路充国扣在匈奴北海牧羊,并出动小股部队袭扰了一次汉朝边境。
这样,和平的努力就彻底失败了。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05 14:12:14 +0800 CST  
乌孙公主(1)
这样,和平的努力就彻底失败了。汉朝后来的史料,提到这一次和谈,都一致认为是匈奴诓骗汉使,只是为了骗取财物。但事实未必如此,谈判因为种种原因破裂,那先前开出的条件自然都不算数,但这并不等于说大家当初谈判时说的话都是骗人的,这是今天国际外交的常识。不过,史书的这种记载,正可以反映为什么汉匈之间的谈判不能成功——匈奴使者的死只是偶然因素,是可以解释的;但汉朝和匈奴之间因为长期战争导致的极度不信任,却不是一场谈判就可以弥合的。

谈判破裂后,汉朝就在边境增加了兵力部署,派赵破奴和郭昌两位将军共同防范匈奴,帝国的北线暂时还算稳定。正因为此,汉朝得以按照既定战略继续开拓西域。自从拔掉了楼兰、车师这两颗钉子后,汉朝在西域的外交活动开始有了很大的进展——一些西域国家的使节跟随汉使来到长安,见证了汉帝国的繁华广大,开始动了要和汉朝交往的心思。
这里面,就有乌孙国的使节。
其实,汉朝对乌孙仰慕已久,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朝廷一直想把乌孙加到自己的朋友圈里。在汉朝看来,乌孙和楼兰等商业小城邦不同,他们是游牧民族,风俗和匈奴相似,也一样彪悍,是一支值得引以为援的力量。而且,乌孙与匈奴有夺地之仇,在情感上也更容易为汉朝所拉拢。所以,汉朝长久以来一直向乌孙抛媚眼,希望得到回应。
但是,历史仇恨并不能成为国际关系间的决定性力量,唯有实力才是王道。当时,匈奴的实力还强于汉朝,所以乌孙只能按下心中的仇恨,继续站在匈奴的战壕里。但是,随着漠北之战的结束,汉匈之间强弱易位,乌孙就渐渐疏远匈奴,加强了和汉朝的关系。同一时期,原先不理汉朝的大月氏也在和汉朝抛媚眼。
小国都是如此,只要没有特殊的情况,一定会把赌注压在比较强大的大国一边,这是他们生存的法则。
这下,轮到匈奴心里酸得厉害了,看着自己的小弟一个个要么被汉朝收拾,要么改换了门庭,匈奴人真是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恶气。他们不断放出话去,对这些首鼠两端的小国进行赤裸裸的武力威胁。
但是,威胁只能加速这些小国与匈奴分离,就算是匈奴出兵去打,用处也不会很大,除非你能够吞并他,要不然就只能眼看着小弟们和自己渐行渐远。匈奴要改变这个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汉朝干趴下,但此时这种事匈奴人连梦都不敢做。所以,他们这样的实力就基本告别乌孙国了。
乌孙瞅准了时机,提出与汉朝和亲的要求。汉朝当然是满口答应,而且,这场联姻是帝国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步棋,必须高标准高规格去做,不能有丝毫怠慢。这样,就牵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该让哪位女子出嫁乌孙呢?
刘彻的回答是,至少应该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宗室女去出嫁,这个问题绝不能含糊。于是王宫贵戚就开始提心吊胆起来,谁也不想让这个支援边疆的名额落到自己女儿的头上。对此,刘彻表示充分的理解,因为他更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给嫁出去,所以,他早就物色好了人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出身贵胄,品貌端庄,非常适合担此大任。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08 21:27:26 +0800 CST  
@红红翠翠依依 2016-07-08 21:59:52
楼主我来顶你了
-----------------------------
真是好久不见!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09 21:14:59 +0800 CST  
乌孙公主(2)
说起江都王刘建,那是汉帝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反面典型,那叫一个头顶生疮脚下流脓,凡是人类所能容忍的道德底线,他全都打通关了。比如,他抢老爹的女人,父丧期间与老爹众多小妾开那种派对,父丧期间和妹妹私通,杀害举报人,虐杀奴婢,学习扶桑动作片情节拿姬妾玩虐待,还做人兽杂交实验……(以上情节少儿成人皆不宜,故而略写)
后来,朝廷知道刘建的劣迹,派人传达组织上的批评。他心有不服,又不好公然对抗,便大搞封建迷信,找了个女巫师咒汉武帝玩。最后,终于闹到要谋反,他荒唐地写了无数串联信寄给各大诸侯,又准备了些兵器,刻好了皇帝的公章,准备杀到金銮殿夺鸟位。结果,朝廷看他实在不像话,派专案组前来,一举擒获,全家火葬场。

这已是很多年前的陈年旧事,当时的刘细君尚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朝廷并没有降罪于她,而是将她带回到宫中抚养。随后的十几年时光,刘细君的生活在平静中度过,她享受着宗室女应有的待遇,但应该也饱受了人情冷暖——对于一个罪王之女来说,能这样活着已是万幸,她也不能在祈求别的什么了。然而,家族的罪孽终有一天还是要让她来承受,这次和亲大事,皇帝钦点要她去,她没有任何可以推诿的理由,这似乎是她注定的宿命。
于是,在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的簇拥下,盛装的刘细君以皇室公主的身份远赴乌孙国。她未来的丈夫,是已经可以当她爷爷的乌孙老昆莫——猎骄靡,此人在西域是一个如同卡扎菲般的传奇人物。然而,这段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不光是因为年龄的差距,更是因为政治的婚姻注定只有政治——刘细君下嫁后不久,老辣的猎骄靡为了平衡一下汉匈间的关系,又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形成了身边左右两夫人的格局(刘细君为右夫人)。这样的家庭关系对一个汉族皇室女子来说,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地方。正因为此,刘细君在压抑的家庭生活中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歌没有什么文采,刘细君用质朴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一个远嫁异族的女子内心的孤独苦闷,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可惜,她回归故乡的愿望成了永远的幻想——几年后,年老的猎骄靡病逝,按照乌孙收继婚习俗,他即将继位的孙子军须靡应该继续娶刘细君为妻。刘细君不肯,上书刘彻要求回归故里。高瞻远瞩的刘彻拒绝了她的要求,要她继续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做贡献。无奈,刘细君只能违心地走进她的第二段婚姻,并为军须靡生下了一个女儿。随后不久,刘细君就病逝了,距离她嫁到乌孙不过五年多的时光,这足可见这些年来她是在怎样的压抑下度过的。
然而,这场婚姻毕竟是一个开始,在刘细君之后,汉朝又送来一位公主——楚王刘戊的女儿刘解忧——很多年后,这位厉害的公主最终掌控了乌孙的大局。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12 11:20:07 +0800 CST  
早顶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13 10:55:59 +0800 CST  
早一发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14 09:22:43 +0800 CST  
“天马”战争(1)
摆平了乌孙,汉朝的使节得以继续西进。他们涉足西域大小各国,甚至越过葱岭,与中亚的大宛和安息(今伊朗,世界史中称帕提亚)接上了关系。汉朝由此眼界大开——安息派遣使者随汉使至长安,送上当地的土特产“大鸟蛋”,以及“黎轩善眩人”若干(罗马魔术师),大大丰富了汉朝宫廷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随后西域各国使臣陆陆续续都随汉使抵达长安,各自奉上了本国的特产,如葡萄酒、苜蓿(高级牧草,填补汉朝畜牧业空白)、各种珍禽异兽以及表演艺人,一时间长安城里到处是中原人不曾见过的西洋镜,仿佛召开了世博会一样。
刘彻十分高兴,这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荣耀不是任何一个皇帝都能得到的,所以他下令搞了一个“酒池肉林”(汉书原话,有讽刺意)大会,大宴各国使节,并还赐丰厚的礼物。这些礼物的价值自然远远超过西域各国赠送的贡品,因而,这届长安世博会终究还是变成了汉朝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但是,账面上虽然小赔了一点,汉朝绝不是一无所获。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汉朝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和地理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比如,有一种大宛出产的“天马”引起了汉朝君臣的强烈兴趣,那就仿佛是装甲军团的司令得知了一种新型坦克问世一样,刘彻恨不能马上就给汉军装备上这种战马。
爱卿们,想想办法搞他一批马来,我们自行养殖,改善马种。倘若成功,今后就真的可以碾压匈奴了!
于是汉使们又风尘仆仆地上路了。他们越过葱岭来到大宛,把皇帝的意思给大宛君臣说了:俺们是诚心诚意要马,数多量大,价钱好商量!
岂料大宛人的知识产权意识非常强烈——你要是买一两匹,送你都没问题,怕就怕这样一群一群买的,回去搞一个养殖场,繁育成功了,今后咱大宛天马还能卖得出价钱吗?所以他们偷偷把好马都藏了起来,对外宣称大宛根本没有什么“天马”,那都是民间谣传,不足为信。
做生意不讲诚信就不好了嘛,明明有货,为啥不卖?难道是怕我们大汉朝出不起这价钱?那好,我就把钱拍你脸上,看你卖不卖。刘彻又派出一个使团,带着千金及一匹金马前往大宛,一路上敲锣打鼓招摇过市,造成广泛的影响,以对大宛决策层施加压力。
大宛高层果然感觉鸭梨山大,他们立即开会讨论研究对策。经过激烈的讨论,他们得出结论:汉朝虽强,但是远,想跨越沙漠又翻越葱岭到中亚来打仗,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拒绝了这笔生意。
然而,对与汉朝来说,这可不是一笔简单的生意,这事关国家的兴衰,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汉使见大宛人无论如何也不肯卖马,着急上火口不择言,竟咆哮公堂,并将带来的金马当众砸碎。
这下,大宛也怒了——宛虽小国,也不能这样当众打脸啊!于是大宛国王命令其手下郁成王,在汉使归途上遮道设伏,把一行汉使全部团灭,随后把使团携带的礼金全部瓜分了。

这就是作了大死了!吵架归吵架,杀人就不对了嘛!而且杀得还是汉朝的使节,汉朝使节是这么好杀的吗?你以为刘彻是那种只会抗议的废柴?
消息传回长安,刘彻当场就拍了桌子,马上就张罗着要出兵。既然决定要打仗,那情报就很重要。汉朝对中亚的战略情报还很稀缺,情急之下只能把各个出使过西域的使臣召集到一块,收集关于大宛的情报。
结果,使臣们对大宛的评价很一致,就俩字:兵弱。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15 10:57:48 +0800 CST  
“天马”战争(2)
这个结论很奇怪,现在的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大宛是当时中亚一个希腊化的城邦。既然希腊化,那多少应该得一点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真传吧,那吓得死人的长矛大阵也应该排的出来吧,再加上远近闻名的大宛马,怎么就能兵弱了呢?
或许,在那时的汉朝人看来,只要不是彪悍的骑兵游牧民族,都可以归为“兵弱”的一类。
情报就这些了,其余的只能靠将领随机应变。随后要考察的是国际环境,周边国家(尤其是匈奴)是否能容许汉朝打这一仗呢?
好消息随之传来——匈奴乌维单于死,他才十几岁的儿子继位为新单于,号为“儿单于”(这名字真是好听)。主少国疑,政局不稳,匈奴再次向北迁徙,远远地避开汉朝。后来,匈奴内部爆发权力斗争,儿单于对功勋故旧大开杀戒,弄得人心惶惶。匈奴左大都尉甚至联络汉朝,约为内应,只要汉兵一到,他立刻战场起义。汉朝因此派兵到塞北筑造受降城,策应左大都尉的行动。这样,匈奴暂且顾不上来管汉朝往西域用兵了。
接下来就是选将的问题。自从卫青、霍去病相继逝世之后,刘彻一直都未能好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可以统领全军作战的人物,杨仆、路博得、荀彘等辈,都不堪大用。赵破奴表现还行,但忙于北线军务脱不开身,该让谁去呢?
刘彻左思右想,觉得干脆启用新人吧,反正这一仗看样子并不难打,正好让新同志练练手,有助于培养革命队伍的接班人。
刘彻心目中的这个新人,乃是他新的宠妾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
李广利是中山人,生平事迹基本无载(这可能是因为他后来间接害得太史公切了小鸡鸡的缘故),我们除了知道他是皇帝的小舅子外,几乎找不到什么关于这个人有任何军事经验的记载。很可能,他就是平步青云,被直接封为了将军。这也是刘彻用人的一贯作风,可能是因为卫青霍去病的任用太过成功,以至于让刘彻在用人大事上偏重于相信个人的直觉,说谁行谁就行,不行也行!
于是李广利就被硬生生地架到了将军大位上。朝廷给他的名号叫做贰师将军,意思就是要他拿下大宛贰师城,夺取天马。不过,这名头虽大,兵却不多。刘彻对此战颇为大意,他只拨给李广利几千骑兵和几万拼凑而成的劳改犯,就让他带着这样一支乌合之众去远征中亚。而且,粮草供应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刘彻不准备让战争拖太久,他的意思是让李广利学习赵破奴,打一个闪击战,干净利落地把大宛给解决掉。
但是刘彻实在是过于乐观了。要知道楼兰毕竟离河西走廊不算太远,憋一口气冲一冲还有可能冲得到;而大宛甚至不在我们今天的版图之内,到那里要穿越沙漠并翻越葱岭,两者好比是百米冲刺和四百米障碍,这完全不是一项运动。所以,李广利带兵刚踏进西域,就已经发生了后勤供应困难。不巧得很,当时汉朝发生蝗灾,从长安一直蔓延到敦煌,因而无法为他解决难题。无奈之下李广利只能厚着脸皮朝西域各国开口要粮。然而,西域国家此时尚不是汉朝的同盟国,对于域外国家来这里用兵,本能地采取抵制的态度,各自闭关自守,不给汉军接济粮草。没办法,汉军只能饿着肚子一路往西。
这真是红军长征还要困难。汉军一路走一路减员,等好容易到了大宛,只剩下一支为数几千人的难民队伍了。李广利忠于职守,还硬着头皮上去打了一仗,结果被大宛郁成王虐成狗。心灰意冷的汉军将领开会讨论,认为既然连大宛边境上的郁成王都打不过,那就没有必要再到大宛首都去丢人现眼了,还是打道回府吧!与其战死,还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用来研究研究怎么疏通关系,再给朝廷打报告,说不定能争取一个戴罪立功。
于是贰师将军带着他仅剩的十分之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往回走。这一来一去竟花了两年时间,等他们来到玉门关前的时候,看见的竟是一道紧紧闭锁的关门。关前站着一个从长安来的使者,手握一份最高指示:
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19 11:50:17 +0800 CST  
早顶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21 09:10:14 +0800 CST  
“天马战争”(3)
这道命令正是刘彻亲自下达的。此时的刘彻正在气头上,因为这一段时间以来,他已经接到了两份败报:一份是他这不争气的小舅子;另一份竟然是他引以为楷模的赵破奴将军!
要说起赵破奴的失败,史书亦为之叹息。原本,汉朝为了策应匈奴左大都尉战场起义,在塞北筑造受降城。但是城建速度慢,赶不上瞬息万变的敌情变化,刘彻为抢占先机,就派赵破奴率两万兵前出朔方西北两千里,约定至浚稽山而还。不料,赵破奴到达指定位置后,说好的战场起义并没有发生。赵破奴只得寻机击破匈奴一部,毙伤俘敌数千,随后赶紧回撤,以免落入匈奴的包围。
但是他已经掉进了圈套。其实,早在他出兵之前,匈奴左大都尉的阴谋就被儿单于发觉,随后很快就被宰了。儿单于纠集了八万人马张网已待,就等着赵破奴前来。纵然赵破奴跑的及时也没有用,八万匈奴铁骑奋起直追,还是在离受降城四百里处将汉军团团围住。
西北的旷野中水源奇缺,包围圈中的汉军若得不到饮水补给,很快就会失去战斗力。于是赵破奴趁着夜色亲自带人寻找水源。不料,这个身先士卒的将军运气差了点,黑灯瞎火的不知怎么就撞上了匈奴的侦察兵,经过一番激烈的扭打,赵将军终于不敌,被匈奴俘虏了。
将军被俘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汉军上下,大家情绪都很低落。汉朝军法规定:如果一支军队亡失他们的主帅,那就算是逃回国去,也会受到严厉的清算,团以上军官恐怕都性命难保。现在战也是死,突围回国也是死,那怎么才能活呢?只有一条生路,那就是投降。
于是他们就真的投降了!两万汉军,未经一战尽没于匈奴,这是自汉匈开战以来少有的惨败。

消息传回长安,刘彻很生气,但起码还能保持表面的冷静。不久后大宛的败报又传来,刘彻就有点hold不住了。他马上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帝国的战略方针问题。
在会上,大臣们意见比较一致:大宛远在天边,匈奴近在眼前,应该停止大宛方面的战事,集中力量应对匈奴。
这是一个理智的方案,也是任何人在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的。但是,刘彻的直觉却不是这样——汉匈之间已经打了这么多年仗,胜败已是常事,损失两万人改变不了汉强匈弱的大势。但西域则不同,汉朝在中亚第一次用兵就遭到挫败,会使西域各国今后看轻汉朝,那此后汉朝的西进战略就将困难重重了。
当然,小舅子的前程也是影响他决策的重要因素——如果这次不能让李广利立个战功的话,那李夫人的脸色恐怕就不会那么好看了……
于是刘彻力排众议,决定:暂时不管匈奴这一头,集中力量对大宛开战!

汉帝国的战争机器开始全力运转起来。为了保证军需,汉朝调用了马三万余匹,牛十万头,驴、骡、骆驼数以万计,用以驼运物资;征发街头恶少、劳改犯以及北线精锐骑兵总计六万余人,交由五十余位校尉军官统领,用来编练西征军;又调集正规军十八万人,增兵驻防张掖、酒泉至居延一带;同时征调全国七科罪人(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负责后勤运输。除此以外,汉朝还很细心地拜两位资深牧马人为执驱校尉,准备一旦拿下大宛贰师城,就立刻让他们动手把汗血马都牵走。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24 21:50:28 +0800 CST  
午顶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6-07-26 14:42:11 +0800 CST  

楼主:九丰山之兔

字数:764299

发表时间:2013-04-17 06: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12:03:03 +0800 CST

评论数:62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