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更新】

郭威立下的第二件功劳是佐命拒降。

刘知远靠着小心谨慎躲过了大老板石敬瑭的猜忌和算计,但到了后晋第二任老板出帝石重贵继位后,这位小老板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表面上对刘知远器重有加,一再加官进爵,实际上却架空他的军权,处处猜防,所谓“密谋大计,皆不得预”,搞得刘知远十分郁闷,一度颓废。

这时,郭威作为刘知远的重要心腹骨干,充分琢磨透了老板的心理状态,趁此抓住机会,展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

郭威力劝刘知远利用河东山川险固的地理优势和民俗尚武的群众基础扩充实力,韬光养晦,伺机而动,史书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士多战马,静则勤稼樯,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何忧乎?”

郭威的这句话可谓字字精华,完美概括了河东之地的优势所在,也集中展现了他高超独到的战略眼光,后来的的历史发展证明,刘知远正是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正确的策略,坐拥河东,谋取中原,建立了后汉。

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十二月,契丹经过三次南下,几番大战,终于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灭掉了后晋。

在后晋与契丹作战过程中,刘知远始终坚持采取了坐观成败、相机行事的一贯策略,保全自己的实力,但当耶律德光入主中原称帝,下旨诏令各地节度使入京觐见朝贡时,刘知远却头脑发热犯起了糊涂。估计是被契丹大军灭亡后晋的威势给震慑住了,这位一直保存实力的军阀居然真的收拾行李,准备贡品打算进京面圣了。

危急时刻,郭威再次站了出来,他坚决反对老板入京,明确指出这是契丹皇帝精心设计的陷阱,不过是想将地方的实力藩镇诱入京城以图一网打尽,如果听命前往必然有去无回,轻则被扣做人质,重则个人性命难保,河东之地也将拱手让与他人。

在郭威的带动下,其他部将幕僚也纷纷劝阻,刘知远这才恍然大悟,回心转意,改派部下王峻奉表进京,把这件事给应付过去了,算是从死亡线上转了一圈,捡回了一条性命。

力劝刘知远利用河东之地韬光养晦,做强做大,拒降契丹,保全性命,这是郭威立下的第二件功劳。

凭借多年积累的忠诚和功劳,郭威已经成为刘知远最重要的将领和心腹之一,不久之后,郭威又遇到了新的机遇,立下了第三件功劳,也是最为重要的功劳——拥戴劝进。

后晋灭亡之后,郭威帮助刘知远制定的政治策略所发挥的作用终于彰显出来。契丹虽然入主中原,却因缺乏统治中原的经验,很不得民心,耶律德光的中原皇帝梦做的也很不舒坦。

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有一个有实力的人物站出来,以中原正统的身份举起反抗大旗,号召群雄,带领大家反抗契丹,而放眼天下,有这种实力的地方藩镇只有刘知远一人而已。

刘知远确实有这种实力,他也确实有这一方面的想法,但问题还是有的,他一贯以小心谨慎闻名,而小心谨慎过了头,关键时刻不敢挺身而出,就变成了优柔寡断了。这位刘知远明明眼馋皇帝的空缺,却还自奉后晋忠臣,自称不称帝位,不忍改晋。

所以在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后晋已灭,我们暂时沿用这个年号)二月份,刘知远手下的将士们在太原向他争呼万岁,试图拥立他为帝时,刘知远还装模作样,命令左右严辞呵斥,坚决制止了这种置自己于不忠不义境地的不法行为。

这种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心态,一向是我国历史上很多政治人物的共同心理特征,他的亲信心腹们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如果部下们就此放弃拥戴的念头,那就太不上道了。

在改朝换代的这一历史性时刻,郭威再次深刻领会了领导意图,他挺身而出,率领所有部属反复劝进,声称中原无主,号令群雄,天下归心,非您刘知远莫属,而且拥立态度十分坚决,一遍不成再劝,再劝不成还劝,一副您不即位我们决不罢休的势头。

如此反复表演若干次后,意志坚定、心如铁石的刘知远最终也被广大将士的热情和诚意感动了,为了驱逐外族(其实他自己也是沙陀部后裔)、平定四海的历史重任,为了满足众将士的迫切愿望,刘知远勉强接受了建议,在太原即皇帝位。

刘知远不是第一个被部将拥立为帝的人,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过他的一些作派还是比较与众不同的。为了将表演进行到底,表示自己对后晋的忠心,刘知远没有改国号和年号,甚至还把年号从“开运”改回了后晋的“天福”,表示自己是以后晋臣子的身份,继承了这个王朝的江山。

当然以他的小心谨慎和一贯策略,他更没有硬碰硬地公开和契丹叫板挑战,直接出兵攻打对方,而是在对契丹在口头上进行了讨伐,背后也支持反对契丹的民间力量,他自己则是继续按兵不动,等待机会。

同年三月份,受不了中原民众反抗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决定撤兵北还,顺便将后晋君臣百余人掳走,留下了一座空虚的汴京城,中原王朝随之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这个时候刘知远才不失时机地捡了个漏,在当年六月迁都洛阳,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5 21:33:04 +0800 CST  
【更新】

以上就是郭威同志过去十年间的光辉事迹和显赫功勋。凭着这三大功劳,刘知远要是不提拔重用的话,那可就太不够意思了。

事实上,刘知远对郭威不光是重用郭威的才干,而且非常信任郭威的忠诚。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正月,在位不到一年的刘知远病逝。临终之前,他指定杨邠、郭威、史弘肇、苏逢吉等四人为顾命大臣,要他们辅佐自己年18岁的儿子刘承祐继位。

能被先帝付以托孤重任,足见刘知远对郭威的信任程度,只是刘知远绝对想不到,自己的这份信任和重托却被辜负了,辜负他这份信任的,既有他的儿子刘承祐,也有他的顾命大臣郭威。

刘知远留下的顾命大臣和其他重臣,以自己当年的心腹将领为主,他们大都是蛮横无知,嗜杀成性,寡于谋略的武夫,真正能够担当左辅右弼之任的只有郭威一人而已。
刚继位的刘承祐虽然年轻,也十分知晓这一点,所以当李守贞为首的三镇叛乱,朝廷派兵镇压却久不见功时,他决定请郭威亲自领兵出征平叛。

当时的郭威已位居枢密使,掌天下兵马战事,为国平叛可以说是分内之事,责无旁贷,何况是皇帝大人想让他亲自出征,郭威更是没有理由拒绝。

于是,在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八月,郭威义不容辞地接受了平叛的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以及皇帝赐给自己的新头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五代时期宰相的职衔,往往加给德高望重之臣),再次跨上战马,亲征西北,督战诸路军马讨伐三镇。

郭威出征讨伐三镇时,后汉的平叛大军已经打了几个月却一无所获,之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除了统军将领的军事指挥水平外,朝廷的平叛策略也很不合理。

河中、永兴、凤翔三处藩镇叛乱,都是有备而发,三地城池坚固,兵马充足,造反意志坚定,而且三个造反派头头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事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一味强攻只会让他们做困兽之斗,换来的是更加顽强的反抗。

而年轻的刘承祐对付三镇叛乱的策略是针锋相对,他派出三支人马分别同时讨伐三镇,试图把这三把造反之火同时扑灭,一个也不放过,但这三路兵马却没有一个统一指挥的主帅,而且讨河中的主帅白文珂与讨永兴的主帅郭从义之间偏偏又不相容,两人拖拖拉拉,推推诿诿,消极怠工,自春至秋不肯攻战。

还好后来刘承祐回过味来,发现了自己的策略失误,才任命最能打的郭威为平叛军总司令,统一节度诸军。

面对僵持的战局,抵达前线的郭威并没有急于求功,而是在冷静分析局势之后调整了平叛策略,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战略方向,那就是集中力量,先击河中。

要说名将的水平就是不一样,只要我们翻开西北地区的军事地图,就会发现这一战略方向决策的英明所在。

地图上,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永兴府(今陕西西安)、凤翔府(今陕西凤翔)自东向西,大体上呈一字排开,各自相距数百里,分别驻守着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三大统领,可谓气势非凡。

同时进攻三镇,多线作战,不利于集中优势兵力,显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这已经被前期经验教训所证明。如果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处,则还存在一个三选一的问题:河中、永兴、凤翔三者只能取一。

攻凤翔,则要绕过东面的河中、永兴二镇,劳师袭远不说,李守贞、赵思绾一定会从背后袭击,搞个内外夹攻,后汉军必败无疑;

攻永兴更是自讨苦吃,永兴城池坚固,短时间内绝难攻克,一旦被其牵制住兵力,分居东西两边的李守贞和王景崇各自出兵,就把后汉军对给包了饺子,保管让你有来无回。

这样看来,除了攻击河中,郭威已经别无选择。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5 22:07:46 +0800 CST  
【更新】

战略主攻方向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战术的选择了。河中府是造反联盟的最前线,镇守河中的又是造反联盟的老大哥李守贞,其他两个都以他马首是瞻,可以说这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这个硬骨头,郭威没有急于下口,他再次冷静分析了河中府的位置特点,再次采取了正确的战术策略,那就是围城。

这条战术的具体执行是这样的,郭威命常思建栅于城南,白文珂建栅于城西,自己建栅于城东,同时为了保护这些临时工事,又征调2万壮丁修筑起了连垒。

在这里,我们先来普及一下古代军事作战的基础知识。所谓的“栅”、“连垒”都是古代作战时为了防御敌军而构建的临时性设施工事,栅多以木构,垒则以土建。这些工事一般都是防御性的,可以有效阻止或延缓对方军队的推进步伐,自己的部队则依托这些设施进行防御。

郭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用于防御的工事创造性地拿来用于围城作战,你的城池不是足够坚固吗?我毫不担心,反而还帮助你在城池外围再建起几圈临时城墙,使得河中府的城池坚固和安全系数再上一个台阶。当然,郭威是不会给自己制造麻烦的,因为与此同时,城内的军队想要出城的难度也增加了不少。

在郭威的妙计之下,这些原本是防御性的工事成了具有进攻性的军事设施,断绝着城内守军的希望。

城内的李守贞当然明白郭威的用意,“郭雀儿”(郭威年轻时在自己脖子上纹过一只飞雀的图案,因此得名“郭雀儿”)这是要用围而不打的战术消耗自己的实力,硬生生把自己给耗死、饿死啊!

不过李守贞也绝非等闲之辈,他的应对策略是固守待援,不时派兵外出骚扰。

李守贞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依靠河中城现有的兵力粮草,跟郭威的军队这样对峙下去,坚持上几个月是不成问题的。只要自己能拖住郭威的主力大军,西边的赵思绾和王景崇两位盟友一定会发兵救援,届时自己出城反攻,内外接应,一举击溃对方并非痴人说梦,而现在自己要不断派兵出城,去破坏对方在城外搭建的那些违章建筑,顺便骚扰一下郭威,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让对方知道我李守贞决不会坐以待毙,束手就擒的。

抛却现实情况和实力对比不说,单从理论上分析李守贞的策略似乎是可行的。但很可惜,他的对手是郭威,一个强过他自己不知多少倍的军事天才,李守贞所想到的,郭威当然早就想到了,所以郭威早就有了相应的战术布置。

凤翔和永兴两地是河中府的盟友,自己即便不把这两处地方作为进攻重点,但也绝对不会放任他们不管,他已经分别派遣了另外两支人马前去攻打,能不能打得下来另说,只要能牵制住他们,让他们无力分兵救援河中府就是成功。

事实果然不出郭威所料,永兴的赵思绾、凤翔的王景崇看到老大被围,心急如焚,几度出兵想要救援河中,都被郭威派去的兵马给打了回去,就连王景崇好不容易从邻近的后蜀争取来的外援也数次被后汉军队打败。

屡战屡败之后,这两位仁兄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认清了眼前的形势,别说去救援河中了,现在自保都成了问题,还是先保住自己的命要紧,所以干脆退回了城里,再也不肯出头了。

失去任何救援希望的李守贞依然在坚守,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却是一天比一天难过。慢慢地,河中府城内派兵外出破坏骚扰的次数越来越少,缒城逃跑和主动投降的士兵却越来越多,城内叛军的士气越来越低落。

郭威则是不慌不忙,他在河中府城西和黄河边上布置岗哨、巡兵,专门等着城内的守军逃出来,然后玩抓俘虏的游戏,一抓一个准儿,就连李守贞派出去求援的好几波人也都成了郭威的俘虏。

此时此刻,李守贞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想突围却希望渺茫,想坚守却士气低落,至于投降,那是绝无可能的,从决心造反的那一天起,李守贞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成功,便成仁。

如果形势再这样下去,用不着郭威主动进攻,眼前的这座城池就得自行崩溃。现在,李守贞最希望的是郭威能够主动进攻,自己也放手一搏,双方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决战,即便死也死个轰轰烈烈。

然而,城外的郭威却并不着急地依然故我,眼下的这种局面正是他计划之中的理想状态,岂能轻易放弃?

郭威下令各路兵马继续围而不攻,不管自己那些部将如何请战,情绪激烈,他都坚持严令三军不得妄动,否则以军法论处。就这样,战局在表面上陷入了僵持,而对峙双方的心态则正应了《围城》中的那句名言: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来。

正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僵持中,赵匡胤来到了河中,来到了他两年游荡生涯的终点,同时也是自己传奇事业的起点。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6 21:06:25 +0800 CST  
【更新】

第六章 命运转折

好了,趁着李守贞和郭威这两个配角进行对峙的时候,我们再次请出本书的男一号赵匡胤同志,他已经休整完毕,做好了大展拳脚的准备。在他看来,正在进行的叛乱与平叛战争,就是自己那个等待已久的机会。

带给自己这个机会的,当然不会是造反头子李守贞,而是平叛军总司令郭威。经过毫不犹豫的思索,赵匡胤选择了加入郭威的部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其实我相信,赵匡胤一直以来并不想当兵的。虽然他出身将门,虽然他武艺非凡,虽然他志存高远,但他并不愿意乐意参军,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从儿时有记忆开始,赵匡胤的生活就与困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洛阳夹马营的童年,到东京开封府的少年,再到闯荡江湖的青年,赵匡胤就从来没有享受过平安富足的生活,造成这一切的源头就是那可恶的战争。

赵匡胤厌恶战争,自然也不愿意做战争的参与者。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战争频繁,军队士兵伤亡众多,为了募集充足的兵员,参军的门槛被大大降低,大量流氓无赖、饥民难民甚至犯罪分子都进入军队,加上大多数军阀治军不严,导致军队流氓化,流流氓士兵化现象十分严重。

多年来,赵匡胤所见所闻,都是战争和军队带来的灾难。打了胜仗,主帅就放纵士卒劫掠百姓以示庆功打赏,打了败仗军队溃散,四处奔逃的溃兵又到处骚扰百姓,不论是那个军阀的军队都难以做到纪律严明,令行禁止。

正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面对如此弊端,身负大才,胸怀壮志又深受战争之苦的赵匡胤不想当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事实上,如果真的想投身军旅有所成就的话,赵匡胤就不会四处闯荡寻找机会了。想参军打仗,家门口就能提供大把的便利机会,自己老爹干的就是武将一行,用不着老爹退休接班,他就可以在军队混口饭吃,而且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始终战乱不断,参军就业机会十分丰富,完全没有必要远走他乡投靠父亲的故旧,那些地方离家遥远不说,还没有多少仗可打,更别提以军事建功立业了。

然而,不想当兵的赵匡胤最终还是选择了参军,促使他改变初衷的是自己游荡两年的见闻和经历,以及那个带给他机遇和希望的人。

在很多野史资料记载、评书戏本和民间传说中,赵匡胤离家出走流浪在外的两年是极具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的,而这则主要源自于赵匡胤传说中很深厚的武功修为。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会打仗、能打仗的不计其数,但若要论起个人武功修为,赵匡胤自认第二,估计没人敢认第一,据说这位太祖皇帝是太祖长拳的创始人,还是绝门武器双节棍的发明者。

这并不是我胡诌八扯,太祖长拳是正儿八经的中华武术长拳系列中的一种,属于少林十八家中的一家,即便放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也是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有不少的修炼者,就连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也在他的《纪效新书》中留下了“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的记载,对武术和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尝试练习一下,用不着拜师学艺,到百度上就可以搜到练功秘籍,如假不包换,练到走火入魔也概不负责。

至于野史中记载赵匡胤使用的绝门武器盘龙棍,还真有人研究出了它的相貌形状,看起来就是现今双节棍的原型,有图为证。





有如此高超的个人修为,闯荡江湖的经历自然要十分精彩。于是,在很多演义小说和评书中,赵匡胤虽然一时困顿却不失英雄气节,仗着一身高超的绝世武艺行走江湖,杀贪官,除恶霸,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俨然一副江湖少侠快意恩仇的派头。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结交天下豪杰好汉,一见之下意气相投,磕头拜把子的精彩情节,更少不了美女爱慕,投怀送抱,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浪漫故事,什么驼峰山义结金兰,勇斗恶霸地主韩通父子,千里送京娘之类的重头戏也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在民间,这些野史故事的受欢迎程度和传播范围远远超过了那些正儿八经,枯燥无味的正史记载,给宋太祖赵匡胤同志增添了不少人气。由于本文性质所限,关于这些精彩故事,我就不展开讲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找一些演义小说,看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当然了,这些故事都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智慧的结晶,真实的历史一点也不浪漫。相反,历史非常残酷,对赵匡胤所处的那个时代而言,历史不仅是残酷的,还充满了暴力、血腥、悲惨,以及死亡。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是不幸的,藩镇割据,兵荒马乱,战火不断不说,就连老天爷也舍弃了一贯的仁慈,给这片饱经蹂躏的大地火上浇油,大旱、蝗灾、水涝、黄河决口各类天灾轮番上阵,把可怜的老百姓折腾地死去活来,别说吃饱穿暖,就连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说不定哪天就被军队拉去当了壮丁干苦力或者当大兵,又说不定哪天在战场上被不只是何方的敌人给干掉,而干掉自己的或许同样是被强行拉来当兵的壮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6 21:36:36 +0800 CST  
今晚更新完毕。

关于那个盘龙棍,其实俺也不知道图片中老大爷耍的那个棍子到底与当年赵匡胤使用的有多少差别,聊以娱乐。

另外,郑重声明,图片里的销售热线也与本人无关,绝无做广告的意思,购买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打完收工。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6 21:39:18 +0800 CST  
@格子雨伞Vanilla 581楼 2014-06-06 18:19:26
天哪,我回去百度了一下宋朝,真的太吃一惊。宋朝的文化科技先进得简直令我难以想象。然而中国之后文化科技倒退,真的让我觉得好可惜好可惜啊!!!!真的很想穿越回去,体会大宋的繁荣昌盛,甚至想凭一己之力改变 历史 啊。
-----------------------------
@佛狸祠昏鸦 602楼 2014-06-06 22:09:20
都说宋朝轻武功,其实宋朝的武器马上发展成大规模热兵器了,被元给断了,明朝有发展的非常好,被清给断了,他们一个观点就是,连我们都打不过还发展这些干啥,其实打不过是政治体制问题,热兵器是好的,如果发展下去比欧洲先进不知多少。当然了元的火炮也不错,他科技底子不行都是靠四通八达师傅多学来的,后来就荒废了
-----------------------------
文化与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体制制度却是一把双刃剑,合适的体制可以充分激发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合适的体制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纵观整个宋朝,帝王和统治阶层建立健全了十分适合文化、科技发展的体制,却不利于军事能力的提升。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6 22:39:47 +0800 CST  
@苍苍梧桐_懂 601楼 2014-06-06 22:08:02
这段也写的很精彩,昏鸦先生你怎么看。
-----------------------------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昏鸦先生马上就来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6 22:41:07 +0800 CST  
@格子雨伞Vanilla 615楼 2014-06-07 08:46:00
@格子雨伞Vanilla 581楼 2014-06-06 18:19:26
天哪,我回去百度了一下宋朝,真的太吃一惊。宋朝的文化科技先进得简直令我难以想象。然而中国之后文化科技倒退,真的让我觉得好可惜好可惜啊!!!!真的很想穿越回去,体会大宋的繁荣昌盛,甚至想凭一己之力改变 历史 啊。
----------------------------
@佛狸祠昏鸦 602楼 201
—————————————————
从回帖内容来看,您对宋朝历史也很熟悉,特别是军事体制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方面恰恰也是我今后想要重点研究解读的内容,希望您多来关注支持,共同交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7 13:23:14 +0800 CST  
@嗜睡天使 628楼 2014-06-07 13:51:20
楼主为毛不更新嘞,苦等诶
-----------------------------
坚持每天更新,不过一般都是晚上更新,白天没时间啊!不过今天是周末,又是全国高考第一天,就白天更新一次。想当年,俺们也是无数高考大军中的一员,预祝全国莘莘学子取得好成绩!!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7 16:18:31 +0800 CST  
【更新:第六章——《命运转折》】

自从汴京出走,赵匡胤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然后再回西北,整整闯荡两年,辗转数千里,眼中所见都是饿殍满地,哀鸿遍野,耳中所闻,尽皆生民悲泣,百姓哀号,而最让他震撼的还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怪现象——狗肉贵于人肉。

拿人肉与狗肉比较价格,本来就是一个极不现实的比较法。你想想,这人肉怎么会有价格呢?它又不像猪肉、牛肉、羊肉一样拿来论斤买卖?虽说《水浒传》中到处都是拿人肉做包子馅的黑店,但就是这些黑店也绝不敢公然叫卖人肉馅包子啊!然而,这个极不现实的比较在五代十国时期却实实在在地出现了,就鲜活地出现在青年赵匡胤的眼前。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绝不是人肉好吃,大家都去买卖人肉,而是老百姓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家里要是有个猪、狗、牛、羊之类的活物,早就杀了宰了填饱肚子了,什么树叶、树皮、野菜等等,能吃的全都吃光,不能吃的也都吃了,吃到最后,吃无可吃,也就只能吃人肉了。

支配着百姓们吃人肉的是最基本的欲望和本能——生存,只要能够活下去,哪怕多活一天,人肉也是可以吃的。

赵匡胤曾经经历过战乱,也见到过难民,他自己也曾经作为难民群体中的一员经历过逃亡,但那时他的年龄还小,对百姓的苦难还缺乏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体会,而今他亲眼见识了这个狗肉贵于人肉的怪象,亲身体会了这个传说中人吃人的社会,其震撼之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当然,这些人肉绝不是像《水浒传》中所描述的那样专门捡了膘肥体壮的过客,下了蒙汗药放倒之后,剁碎了当做包子馅,而是从死人身上剥下来的人肉。这些死人大多是无家可归的难民,饿死了、病死了,就那么倒在路边,无人理会,无人收拾,这些可怜的死人有一个凄惨的名字叫“路倒”,这些路倒就成了供人食用人肉的主要来源。

其实,买卖人肉的双方对这些“肉”的来路是心知肚明,大家都知道眼前这世道,猪牛羊肉是吃不着的,没人卖,也没有多少人吃得起,尤其是饥肠辘辘,挣扎着死亡线上的难民和百姓,吃得起的只能是这些来路不正的所谓“狗肉”,但大家谁也不肯说破,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中寻求心安理得罢了。

要不是亲自眼见,亲身经历,赵匡胤真的难以想象,这个社会最底层、最贫困的百姓境遇竟是如此之悲惨,人的生命真的如同草芥一般。自己的家庭虽然也不富裕,自己在童年时期虽然也经历了困难,但与这些命运悲惨的人们相比,简直就是生活在天堂一般。

在自己离家出走以前,他绝对想象不到,这个自己以为广阔自由、任我翱翔的世界竟是如此的残酷,如此的令人窒息,很多人来说,这个世界不啻于人间地狱。

不过,赵匡胤很快又发现,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个世界却像是人间天堂一般。

那些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不说,就拿自己前去投靠的王彦超、董宗本两位来说,一个是复州防御使,一个是随州刺史,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正厅级干部,虽算不上方面大员、封疆大吏,却也都拿着丰厚的俸禄,坐拥数千亩良田,无不是高宅大院,锦衣玉食,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都相当可观。

生在这样的家庭,当然不用担心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已经解决了第一、第二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追求的是第三层次的社交需求、第四层次的尊重需求和第五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具体表现在主要精力可以放在考虑明天去哪里游猎,后天到何处宴乐就行。

反观赵匡胤自己,虽然跑到江湖上游荡是为了寻找一份实现自己伟大理想抱负的机会,似乎属于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但问题在于,他同时也要花费很大精力在满足第一、第二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上,而且低层次的需求显然要占据他更多的精力。

当然,那些锦衣玉食、兴致高雅的公子哥(比如董遵诲)也会找点事情做,追求一些高层次的需求,比如读读经史,纵论兵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绝对能够忽悠一大片年轻姑娘排着队上门相亲。

但不论去找什么乐子,关心什么兴趣爱好,有没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他们绝不会去关注另外一个群体,一群与他们的境遇有着天壤之别的百姓,哪怕这些快要饿晕了的穷光蛋们沿街乞讨,向他们哀求施舍,他们也只会昂起高贵的头颅,露出厌恶的表情,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扬长而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们的死活,与我何干?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7 16:25:59 +0800 CST  
写的不错,加油!!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7 16:29:26 +0800 CST  
【更新:第六章《命运转折》结束】

最令赵匡胤痛心的是,这种穷富两极分化、世事人情淡漠的现象绝不止一时一地而已,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自己走过的这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和豪门的贵族们哪个不是如此这幅模样?更别提那些雄踞一方的节镇大藩、高高在上的皇帝大臣们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就是青年赵匡胤游历两年的亲眼所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青年赵匡胤闯荡江湖的亲身经历,虽然悲惨残酷,却十分真实,十分生动。

所有的这一切,是他在京城那个大都市,在家庭那个温暖的小窝里永远都不可能见到,不可能亲身体会的,我想,这或许是赵匡胤外出闯荡的最大收获吧!

看到这一切,经历这一切的赵匡胤开始了自己新的思考。这一切与自己的想象是那么的不同,那么的残酷,那么的现实,那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幕人间悲剧呢?

是高高在上、昏庸无道的皇帝?还是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大臣?是恃强凌弱、肆意妄为的契丹侵略者?还是坐镇一方,攻伐不已的地方节度使?甚至是降下灾祸,荼毒百姓的老天爷?

不,这些都是,又都不是,这些人都要为眼前的一切承担责任,却绝不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这一切的直接造就者就是战争和分裂。

不错,战争,就是战争。正是战争让国破家亡,正是战争让妻离子散,正是战争让生灵涂炭,正是战争让悲剧反复重演。这可恶的战争!这他娘的战争!这像恶魔,像绞肉机,像吸血鬼一样的战争!

恭喜你赵匡胤,能想到这里,证明你已经从一个怀揣自由美好梦想的单纯少年,成长为了一个不满社会,抨击政府的标准愤青,你正在接近梦想的起点所在。

但相比你那伟大壮丽的事业,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想打开那扇大门,站在梦想的起点,你还需要继续思考,继续寻找,寻找从评论家向实干家转变的钥匙。

骂完娘的赵匡胤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他依然在向北寻找机会的路上,他的脑袋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既然是战争造成了这一切,那么又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这战争的发生,结束这混乱分裂的局面,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呢?

答案似乎很简单,那就是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对孪生的兄弟。虽然人们都津津乐道于那些举世名将,著名战役,甚至有些狂热的军事爱好者去歌颂粉饰那些臭名昭著的战争狂人,比如希特勒、山本五十六等等,但不可否认大部分人还是更加热爱和平,享受和平的。

当整个人类社会对和平的爱好和享受胜过对战争的需要时,战争自然而然就受到了抑制,和平的局面得以维持。但是,当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失去和平,战争已经成为主旋律的时候,我们又能拿什么去结束战争,换回我们的和平呢?

中国的古代没有国际和平组织,自然也就没有中立的国际和平主义者斡旋其中,呼吁双方停止战争,走到和平解决争端问题的轨道上来,指望交战双方突然良心发现,道德上受到谴责,然后大家丢掉武器,停止厮杀,来个热烈拥抱,痛哭失声,从而换来百年和平,更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童话梦想。

如果你还是不放弃和平突然降临的幻想,那就只好像很多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一样,等待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如来佛祖降临人间,普度众生或者无所不能的基督来把忠实的信徒提到锡安山上一同做王了。

令人遗憾的是,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表明,上述几种解决方案都是空中楼阁,幻想泡影,即便是这个那个神乎其神的宗教信仰,也是自欺欺人、自我心理安慰的精神麻醉剂而已。

想要解决人类自己惹出来的战争祸患,靠神仙、佛祖、基督都是不可能的,靠人类的道德、良心、仁义更是万万不行的,能够结束战争,带来和平的,只有战争而已。

想到这里,赵匡胤心里豁然开朗了,自己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就是以战争结束战争,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想想自己曾经读过的历史,哪个分裂混乱的时代不是被战争所终结的呢?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攻伐不断,而秦国以最强军力削平六国,统一海内;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不息,而魏、蜀、吴各以战争吞并大小诸侯,终成三国鼎立之势;在此基础上,魏国又因国力军力最盛,依靠长期征战,吞灭吴蜀,南北混一;隋末群雄并起,地方割据,局面混乱,而李唐终以东征西讨,南伐北战,统一宇内,以致四海臣服,八方来朝。

铁一样的历史事实和血一般的经验教训告诉我,只有战争才能结束战争,只有战争才能换来和平,换真正的和平,而我,赵匡胤,要想亲自结束这个乱世,要想拯救万民于水火,唯有拿起武器,投入到这场可恶的战争中去,去学习如何战争,如何取得胜利,去洞悉战争的全部奥秘,打造更加强大的战争机器,才能真正终结这永无止境的战争。

赵匡胤,你终于领悟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道理。两年来的流浪时光没有白白浪费,闯荡江湖的所见所得,所经所历,都是为了让你领悟这个道理。领悟了这个道理,你距离你的梦想不再遥远,你的人生将不再迷茫,你的道路将十分明确。

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扇门,推开这扇门,或许就是你的机会,你梦想的起点!

于是赵匡胤继续走上前,推开了这扇门,然后他遇见了郭威,这个带给他机遇和希望的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7 16:31:01 +0800 CST  
今天更新任务完成,下次更新:第七章《功高震主》,晚上若有时间,会考虑再更新一部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7 16:33:43 +0800 CST  
@低首神龙狄飞惊 633楼 2014-06-07 16:29:00
写的不错,加油!!
—————————————————
正在奇怪我怎么会给自己加油,16:29这个时间点我应该正在编辑下面更新的内容啊!

回到家一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老爸给自己顶的帖,家里电脑默认就是我的账号,老人家也不知道还要有账号才能回帖,为了鼓励我,就给回复了这句话。
老爸平时不喜欢古代历史,每天看央视的《今日关注》是他最大爱好,我开始写迨这篇文章的时候,虽然他不熟悉历史,也很支持,但我并不知道他每天都会看我的更新,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我却从中体会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和支持。他们或许不知道我们每天忙些什么,不懂我们的工作,事业,生活,但无论任何时候,父母都是最坚实的后盾,始终无条件地默默支持我们。

在这里,向天下所有父母致敬!不要忘记,无论你走到哪一步,背后都有父母的支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7 18:01:24 +0800 CST  
@我是你妻子的男友 646楼 2014-06-07 20:49:00
今天没有更新吗?我等不及了。快点。

—————————————————
今天周末,提前到下午更新了,晚上更新可能会稍晚些,陪孩子玩儿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7 20:53:21 +0800 CST  
@山东人_东营人 637楼 2014-06-07 16:44:00
真是不错,还有了下期预告。楼主先生加油。

—————————————————
这也是吸取了大家的意见。叫楼主就行,千万别叫先生,我要问大家学习才行。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7 20:57:29 +0800 CST  
@水芙蓉191 629楼 2014-06-07 15:32:00
楼主写得精采,回帖更是犀利啊。

—————————————————
多谢支持!作为新手,还是有很多问题,很多朋友已经帮忙指出,希望多提意见,多多益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7 21:04:50 +0800 CST  
@山东人_东营人 656楼 2014-06-07 22:42:00
看完感悟:感谢党让我的肉比狗肉贵!呵呵。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全国人民,感谢cctv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8 11:53:32 +0800 CST  
@佛狸祠昏鸦 595楼 2014-06-06 21:58:00
@低首神龙狄飞惊 540楼 2014-06-05 21:20:54
【更新】
—————————————————————————————————————
接受497楼朋友fuyu83的意见,凡是更新的帖子都加上【更新】标识,以方便大家阅读,阅读时选择“只看楼主”即可。
——————————————————————————————————————
郭威的成长和成功绝
—————————————————
没办法。在那个时代,道义是不值钱的,你和别人讲道义,别人不和你讲道义,这不是一个讲道义的社会。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8 12:00:03 +0800 CST  
【更新】第七章 功高震主

第七章 功高震主

赵匡胤之所以选择加入郭威的部队,绝不是率性而为。他虽然已经领悟到了“以暴制暴”的理念,并且坚定了投身军旅、参加战争的决心,但是到底投靠哪一方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毕竟这是自己第一份正式工作,也算是个人事业的起步线,必须要谨慎选择。至少,像王彦超那样的老板肯定是不能要的,在这样的人手下当差绝对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可惜的是,眼下这种乱世,算来算去,天底下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有水平的“四有”老板实在是凤毛麟角。不过,幸运的是,这些“四有”老板中最有水平、最有潜力、最有前途的老板恰恰就是郭威。

在离家出走前,赵匡胤就已经对这位郭威大人有所耳闻了。作为后汉高祖刘知远留下来的顾命大臣之一,又掌握全国兵权,郭威是绝对有资格气焰嚣张,飞扬跋扈一把的,这也是那个时代实力武将的通病。但郭威偏偏不同,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那些飞扬跋扈的武将们的下场,不是弑君自立,便是身首异处。对于这两种结局,郭威不想选择任何一种,他希望做一名忠肝义胆,事君辅国的忠臣,所以他的行事为人风格也与那些粗莽武夫们大大不同。

郭威虽是武将出身,却很有一派儒雅风范,特别是成长为国家和部队的高级领导干部之后,更是十分注意自身形象和修养,平时接待宾客时,他衣着宽袍大袖,言谈举止温文儒雅,一点也没有粗莽武夫们的孔武蛮横,很得来客的好感。打战的时候,郭威却不搞儒将那套派头,也不摆领导的架子,绝不会像很多高级干部一样,自己躲在营帐里,摇着扇子,拈着胡须发号施令,而是身着戎装盔甲,与将士们一起冲锋陷阵,甚至直接冲到队伍最前面,作战极其生猛,所谓“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

更为难得的是,郭威还有两个同时代武将不太具备的优点,同时也是一个名将必备的优秀素质,那就是“爱兵如子,赏罚分明”。

具体的做法是,所部将领士兵,只要作战英勇,在打仗中立了功,不管功劳大小,作为主帅的郭威都必定给予厚赏;有人因战斗受了伤,哪怕是皮肉小伤,郭威也必定亲自前往慰问探望,既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激励,感动得这些大兵们眼泪汪汪的,下次作战自然更加卖力。

在这种行事为人风格和管军治军策略下,郭威得到了三军将士的共同爱戴,为他今后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正是冲着郭大帅的良好声誉,赵匡胤选择了加入后汉的政府军。其实他对这个建立没几年的后汉政权并无好感,不论谁当政,谁坐上皇帝的宝座,老百姓还是一如既往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一点的改观。

不过,与之前纯粹愤世嫉俗不同的是,赵匡胤已经领悟到了结束这无边乱世的终极武器——战争,所以他虽然仍然厌恶战争,却不得不选择接受战争,甚至是利用战争,利用战争这个强大的武器去终结战争,利用正义的战争去结束不正义的战争,比如现在的郭威率军去平定以李守贞为首的三镇叛乱,就是这一规则的直接运用。

赵匡胤前来郭威处投军的时候,郭威大帅的围城战已经进行到了尾声。李守贞苦守孤城近一年,外无救援,内无补充,城内粮草几乎断绝,军民不断因疾病或饥饿死亡,这种非战斗减员带来的心理摧残更甚于战斗伤亡。

近乎绝望的李守贞接连组织好几次突围,试图寻得一线生机,却都被郭威的围城大军给打回去了,等得就是逼你突围这一天,岂能让你轻易得逞,溜之大吉?

就在这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一个消息的传来让近乎绝望的李守贞彻底绝望:赵思绾投降了。

这位赵节度使没有李守贞的野心和实力,更没有李守贞的决心和毅力,第一个撑不住,背叛了造反联盟。消息传来,李守贞万念俱灰,一直勉强维持的心理防线和城池防线均告彻底崩溃,而郭威也敏感的感受到了李守贞的心理变化,他抓住这个时机,下令立即全力攻城。

等了好几个月,憋足了劲的后汉将士终于等到了这个发泄的机会,大家卯足了劲一阵猛攻之后,城池易主,造反头子李守贞也携其妻子全家自焚而死。

这位造反顽固派头子,五代时期的风云人物,历经五代政权更迭王朝兴衰,见惯你争我夺的权力游戏,亲历交错上演的忠诚与反叛故事,终于死在了战争与叛乱这个主旋律之中,也算是死得其所了。不久之后,凤翔节度使王景崇也被剿灭,三镇叛乱就此平定。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06-08 13:19:31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