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

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
前些天,菜九聊发少年狂,草得一小段子《千古忽悠鸿门宴》,在网上到处乱贴,感觉超爽。但在发狂发颠的同时,就难免与认真无缘。因此上菜九自己都一把年纪了,居然也丢人现眼地自己把那顶最不认真的中国人的帽子公然戴上了头。好在菜鸟不怕丢人,现在就将菜九的不认真检点一番。
有人以为菜九拙作是下战书,而下战书的对象,不应该是专家教授老师们,而应该是那个沽名钓誉之说。正是因为有此一说,那些教案上的说法才顺理成章了。作为最不认真的中国人,菜九当然也说错话,比如“那个劫匪一样的项羽不是让他们嘲笑了几百几千年吗”,就是一句错话,嘲笑的时间实则只有几十年。项羽不杀沛公,确实让那些拥项贬刘的人感叹了几百几千年,看来范增的同党为数不少,尽管如此。他们也被有识之士奚落了几千几百年,以致连个具体的名字都没留下来。至于那个沽名钓誉之说,在几百几千年的感叹中只存在了五六十年,算是一个后来居上的说法。而此说一冒出来,即压倒一切,使得那些一向被奚落者倒成了有先见之明者。沽名钓誉之说出自当代顶级诗人笔下,当年诗人写歪诗时有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人也不一定是学问家,但到了顶极就不好说了。到了这个境界,就对也是对,错还是对。因为他成了一切学问的仲裁者,自然举国上下以他的是非为是非。一般来说,诗句主要是用来凑成诗篇的,至于说对还是说错,并没有太严谨的考虑,更何况诗人写出此诗后感觉非常不满意。据说都是因为田家英多事,从废纸篓里将此诗抢救出来,如若不然,则可以肯定之后就不会有什么沽名钓誉之说了。所以,好事者历来不乏其人,好事而不落好也在情理之中。就如菜九现在的所作所为就跟好事者没什么两样,因此,除了要做好被骂得狗血喷头的准备,还要准备如此这般不停地为知今是而昨非地来检讨谢罪。
项羽生前就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评价,而司马迁则给出了“背关怀楚*****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的评价。到了沽名钓誉之说新鲜出炉后,便压倒一切,其他所有的评价趋于沉寂。于是乎,不仅仅是鸿门宴,乃至于项羽的成败、项羽的总体评价,都以沽名钓誉之说为纲,其余都是目。于是乎,从来不是问题的鸿门宴史实也成了问题,从来不是问题的项羽成败也成了问题。为什么压倒一切了,还会成问题?无非不是纲还硬要作纲,统不住还硬要统,让人觉得矛盾、不好解释,所以费了无数口舌,浪费无数笔墨纸张,耽误了好几代人,还在看不到尽头地争吵着,沽名钓誉之说也还在雷打不动、莫名其妙地为纲着、统治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把原本不是问题的事都搞成了问题的情况一点都不稀奇,比如怎么种田,怎么吃饭,要不要消灭麻雀,不一而足。相对而言,鸿门宴只是那个时代不应该成问题而成了问题之最微不足道者。对于其他问题,菜九可能讲不好,也没有义务讲。而鸿门宴一事,菜九知之甚详,既然司马迁他老人家不方便出来讲,作为司马迁的走狗,菜九责无旁贷。
为什么沽名钓誉之说统不住?无非是与事实不合,因为鸿门宴的一切实在与沽名钓誉之说拉不上关系。鸿门宴不是个沽名钓誉的场合,也不含沽名钓誉的因素。难道不杀人就是沽名钓誉,这是什么混帐逻辑。杀人是要有能站得住脚的理由的,如果刘邦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当然该杀。如果仅仅是因为刘邦可能影响天下之权而杀他,就太无耻了。刘邦灭秦有功,为什么要杀,难道妨碍项羽称雄天下就该死?那么,生活中许多人挡了我们的路,是不是都该杀了?难道我们没杀那些校长科长局长部长,是在沽名钓誉?看来那些个校长科长局长部长现在能好端端地活着,还真得感谢人们想沽名钓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确实要山呼沽名钓誉万岁万岁万万岁了。为什么没人喊万岁呢?显然是因为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说,因为别人妨碍了我们,并不是杀人的理由。以此为由头而杀人,太不正常了。因为我们大体上都很正常,所以我们没去杀人。既然我们都没去杀人,为什么偏要项羽去杀?既然我们不是沽名钓誉,为什么项羽就是?可能有人会说啦,我们用不着杀人,就可以把事情搞定。但为什么偏要认定项羽不杀人事情就搞不定?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杀人总是不对的,即使因不杀人而丢了天下,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当然以此为由头而杀人的事也并非罕见,时下确实发生了副局长雇佣杀手杀局长,局长怕副局长取代自己而雇佣杀手杀了副局长,结果呢,除了被绳之以法外,还让天下人笑破肚皮了。
鸿门宴是怎么一回事呢。菜九杂七杂八写过一些,题目附在后面,看官们自己去找可也。简单地说,在鸿门宴之前,刘邦是可以如约王关中的,而鸿门宴之后,刘邦的这个权利没了。就如同比尔*盖茨在一场饭局之后就变成李嘉诚了,资产大大缩水了。这说明鸿门宴不是像我们今看到的这么简单,其中是有交易的。这个交易就是刘邦在项羽的威迫下出让了王关中的权利,其资产也是大大缩水了。又关沽名钓誉什么事?鸿门宴前后刘邦确实经历了一个从死到生的轮回。当他拒绝诸侯入关时,就有了把秦政权屯积的财富据为己有的嫌疑,于是犯了众怒,大家要合力把他干掉也可以理解。但到了他愿意把一切都拿出来重新发落时,就没有杀他的理由了。如果项羽一心想做皇帝,按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所说把刘邦杀了,可能会出现两种局面:一是因杀猴儆鸡,其余诸侯王诸侯将更加听命于项羽,天下从此太平;一是那些诸侯王诸侯将看项羽连立了大功的自己的战友与结义兄长都能杀,担心自己的脑袋也随时会保不住,便一齐拔出刀来,上前把项羽剁成肉泥。菜九以为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刘的功劳大,实力强,与项羽的关系又特别铁,尚且被杀,项羽的刀杀到其他人头上也再正常不过了。因为没杀刘邦,项羽又被戴上了头脑简单、愚蠢的帽子。以至于现今的白胡子,花白胡子,没有胡子,乃至于乳臭未干的人都在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头脑简单的蠢家伙。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须知,古往今来可能没有人比得上项羽聪明,司马迁说其“才气过人”是有事实根据的。项羽一出道也就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此前学书学剑学兵法都弄了个浅尝辄止,就这样还是当世诗词第一,武功第一,兵法第一,统率群雄打平天下。最后全天下的聪明人联起手来才把他玩死,想不承认他是天才也不行呀。换了今天的年轻人,这个年纪不是在焦头烂额地忙着考研,就是失魂落魄地忙着找工作,哪里谈得上搞定天下哟。可以肯定地说,所有以为项羽愚蠢的人,其聪明程度都比项羽不知差了多少个数量级。但这并不妨碍所有的人都指责项羽蠢。其可笑程度就好比李昌镐不小心输了一场棋,全天下的人都以为让自己上去也能把石佛掀翻在地一样。
在沽名钓誉说的主导下,自然而然把项羽听信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话,从而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当成了没有远见。但项伯所言确为实情。大家为什么要灭秦,就在于秦无道,而刘邦先行入关灭秦算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在刘邦愿意完全服从的情况下,杀刘就是大不义大无道,就是樊哙所说的亡秦之续,因杀刘而众叛亲离的后果是可以预期的。而这个连项羽都不愿意干的事,在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看来觉得无所谓。啧啧啧,说他们误人子弟都是轻的,是污人子弟喽。我们当今社会的道德沦丧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专家教授老师们可不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哟。
沽名钓誉说不仅牵涉到对鸿门宴的定性,甚至一直延续到对刘胜项败的评价,因此用不着另费一番手脚,就在这里也顺便把那些个通行评价横扫一通。在对项羽的评价中,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项羽逆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搞分封。菜九不敏,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如果当时不分封怎么办,更没看出天下英雄反秦就是为了让项羽当大一统的皇帝,而他偏偏不愿意当。象这类没影子的事,最好不要胡乱意淫。当时的情况是,秦政权把天下人都搞得不爽,大家群起而攻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给灭了,灭秦以后怎么办,只能是走着瞧。谁要是想当皇帝搞大一统,恐怕除了他自己,旁人都不会答应。当然,如果让我们那些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的专家教授去和那些诸侯王诸侯将忽悠,说些诸如历史潮流、天下大势、时代规律什么的,没准还真能起作用,可惜他们不在场。不过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面,如果项羽召集各路诸侯开会,要当什么大一统的皇帝,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按专家教授的如意算盘,各路诸侯王诸侯将欢天喜地地将兵马交出,回家享受项氏的太平;一是各路诸侯王诸侯将拔出刀来,一拥而上把项羽剁成肉泥。从项羽没有被剁成肉泥这一点来看,至少说明他的举措没有大错。而我们的专家教授根本没有被剁成肉泥的危险,当然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俗话所说的“站着说话腰不痛”大概指的就是这类情况。如果他们在场并面临被剁成肉泥的危险,我们的专家教授何等聪明精明,肯定会乖巧而识时务地把这些正确无比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束之高阁、提也不提了。
在菜九看来,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有一大特点,就是说起来头头是道,滴水不漏,非常全面,想不服也不行。但一到面对具体问题,就七扯八拉、指鹿为马,搞得驴头不对马嘴,不着边际。项羽没杀刘邦失败了,如果杀了刘邦还是失败,到了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里还是能说得头头是道,或者说不该杀啊,或者说没学主体思想啊,总是有话说。其实,菜九也是喝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奶长大的,但感觉味道极差,一想起来就泛恶心。即以最负盛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家翦伯赞为例,他在评论刘邦灭秦时,把这个过程说得比旅游还轻松;又把楚怀王之死说成是罪有应得。如果翦某没看过史记就是在胡说八道,如果他看过史记,就是在满嘴喷粪。大概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本身就是被一些不严肃的人给忽悠出来的东西,所以那个圈子里的大人物说话没边没沿、惹人耻笑也属正常。既然这个圈子里的招牌人物就这副德行,这个所谓的史观最好到一边歇菜去吧。曾经一度,菜九一看到有人拿历史唯物主义来忽悠人,就想上去抽狗日的。后来渐渐明白,这些人也是受害者,被历史唯物主义忽悠得脑筋不好用了,弄得菜九不如。
菜九孤陋寡闻,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唯心主义历史观,如果有的话,在菜九心目中,这个应该歇菜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可能给所谓的唯心主义史观提鞋都不配。当然,如果那个唯心主义史观也是这么不上路子的话,他们就加在一起也不配给司马迁他老人家提鞋了。
因为有沽名钓誉一说,也因为有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在胡乱忽悠,菜九以为对鸿门宴及项羽的主流评价是一个错案,既然是错案,当然要还原其本来面目,这就免不了会得罪一大批人。于是就用得上白牛兄所说的话:“可见翻案不得一部分人的人心呀,可见走资派还在走呀,可见两个凡是还是凡是呀,可见宜粗不宜精还在粗呀。”由此不禁恍然,吹得天花乱坠的沽名钓誉一说不过是两个凡是道上的边角料,只是此说原本差一点被弃置,称其为废纸蒌里的两个凡是可矣。当然,较之寻常意义上的两个凡是,此又等而下之矣。由此想到,菜九又说错了话,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既不是范增的同党,也没拿范增的钱,不过是搞了个等而下之的两个凡是而已。御用文人历来有之,但那些人至少是在做本职工作,他们卖力地宣扬御主张,鼓吹御思想,多少还能讨个御欢心、博个御青睐什么的。而为废纸蒌里的见解自觉或不自觉地搞两个凡是,能得到什么,可能只有天知道。纵然如此,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凡是着,在忽悠着,在误人误己并快乐着,这又算是哪一出哟。进一步想到,之所以菜九说了那么多恶毒的话,也是因为两个凡是——对司马迁的两个凡是。套用伟大领袖的话来说,两个凡是也分正确的两个凡是与不正确的两个凡是;不正确的两个凡是当然不能坚持,正确的两个凡是不坚持不得了,正确的为什么不坚持。
至少菜九以为,对司马迁的两个凡是就是正确的那种。君不见,两千多年了,人们还在学司马迁的书,而且要继续学下去;而众所周知的两个凡是则早已成了过街老鼠,为人不齿。因此,对司马迁其书其学还应该再增加两个凡是,即凡是撇开司马迁的说法另搞一套的作法,不是浅薄无知,就是痴人说梦;凡是对司马迁结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不是信口雌黄,就是没事找抽。这不,本来错误的两个凡是,与菜九的两个凡是,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大家各自凡是着并快乐着,也没什么不可以,问题在于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动不动就要来忽悠司马迁他老人家。比如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常常故作大度地说什么“不应要求作者(司马迁)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来就把司马迁的走狗变成疯狗了,虽千万人吾咬也,既然咬了,就索性咬得面目无光、斯文扫地。杜甫诗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杨卢骆尚且不能轻薄,对司马迁说三道四岂被咬了抽了,也是应有之义。
关于鸿门宴,司马迁他老人家没有评论,而对刘项胜败是有评论的,项羽之败是“背关怀楚*****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为什么败了,无非是不让刘邦王关中,自己也不称王关中,而是回到楚地,真是损人不利己,贪天功为己有,没有金刚钻非要揽磁器活,能过头了,所以失败。就事论事,非常明白,根本用不着扯什么历史潮流之类的劳什子。刘邦的胜利则是“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高祖本纪》)。“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秦楚之际月表序》)。为什么胜了,这一通话司马迁说得文绉绉的,现在人可能不得要领,如果让黄健翔老弟来喊一嗓子,可能全世界都懂了:
刘邦同志立功了,刘邦同志立功了!不给项羽任何的机会。他可以提早谢幕了!伟大的刘邦同志!他继承了正道领袖的光荣传统。尧舜禹汤、周文王、孔夫子这些伟大先驱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刘邦同志一个人他代表了中华儒学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本来这个段子可以就此结束了。可能有人会问啦,既然项羽杀不杀人都不讨好,那么项羽究竟应该怎么办?因此,画蛇添足的功夫还是省不掉的。菜九以为,项羽既然不能杀刘邦,就应该对他好一点,不该剥夺刘邦王关中的权利,硬生生搞出个对立面来;也不应该出头主持分封,他上面还有楚怀王嘛。项羽击秦有大功,分封时自己的那一块绝对不会小的。而他自己主持分封,又把自己的这一块搞得特别大,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还多。分银子还会有人骂娘,何况你自己给自己多分了。于是,嫌分少了的,没分到的,一齐冲着你来,又如何能招架得住。如果你不出头分,最后保住自己的那一块还是没问题的。以项羽之才,他不去打人,人家就该谢天谢地了,又有谁敢动他的脑筋。老子说,夫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项羽的问题出在争字上,想当皇帝,因时局不允许,便退而求其次当霸王,搞渐进式的大一统。最后驾驭不了局面,兵败身死。

既然两个凡是还在继续,鸿门宴问题的纠缠也将继续,下期预告《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鸿门宴教案完全批判》


相关段子可上网搜索
有关鸿门宴参见
古史杂识之 千古谁识《鸿门宴》
古史杂识之 汉书辨误二则

有关项羽参见
古史杂识之 项羽分封新论
古史杂识之 项羽败亡原因新探
古史杂识之 解读项羽
千古谁识刘项情
军事天才属刘项
千古谁识汉张良
中国人最不认真——霸王如何别虞姬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7-04-24 12:38:00 +0800 CST  
千古谁识楚霸王.
附  解读项羽


近几年,围绕楚霸王项羽似乎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化热点。电影、电视连续剧、电视书场、专题出版物及MTV不一而足,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项羽身后向来不寂寞,宋人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当为其评价最力者,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它。待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直评项羽因不厚不黑而败,这就牵涉到刘项优劣论。时下汹涌的不平之气,或许就是对不黑不厚说的呼应。其实,不论人们对项羽怀有何等情感,事实总是事实。细读《史记》就不难发现,项羽绝非人们心目中的直肠汉,也不可能与厚黑无涉。有关项羽的历史功过得失,学界论之甚详。笔者只想对一些一向为研究所忽略、又关系项氏成败并对后世有启示意义的项羽现象略作归纳。
第一,项羽的个人品质造成了他的失败。首先项羽绝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马迁认为他才气过人。刘邦也认为在勇悍仁强方面自己非项羽可比,对此韩信亦有同感。但项羽这种过人才华并没有给他带来帮助,反而使他成为直继暴秦的统治者。项羽的本性是极度自负。陈平对其鉴定为“不能信人”、“意忌信谗”。在项羽眼里,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亲,弄得自己很辛苦。这使人联想起秦始皇。侯生、卢生有言:“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项羽也是逢战必到,疲于奔命,最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更加形单影只,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夫。司马迁评秦始皇曰:“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评项羽曰:“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其次是苛察。苛察大概是项氏家风。其叔项梁起义后不久拒绝一门人求职时指责对方某时未办好某事,是为其证。日后,殷王司马卬叛楚,项羽派陈平等击降之。不久,司马卬降汉,项羽就要追究上述军事行动的参与者,导致陈平归汉。相形之下,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又其次,项羽继承了赵高的一套统治术。赵高曾献计于秦二世,说欲巩固其统治,唯有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项氏在分封时正是这样干的。他将原来的齐燕之王分别贬为胶东王、辽东王,而将齐燕之将分别封为齐王、燕王。正是这种统治术,迅即酿成了不安定因素,并最终断送了项氏统治。经历过暴秦统治的广大人民是绝不能忍受项氏统治的。天份反成事业之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项羽现象提出了历史人物作用的阶段性命题。彼得原理有无能极一说,即某个系统里的人达到其力难胜任的岗位,不称职现象便随之产生。项羽的情况正合此理。可以说,在反秦风暴中,如果没有项羽的摧枯拉朽之力,其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夺权前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在救赵时的果敢绝决,奠定了其历史地位。但以此为限,其后的局面就非项羽所能胜任。归降的二十余万秦军,既是项羽的最辉煌胜利,也成了他失败的开端。这些与诸侯联军人数相去不远的俘虏,如果不杀,总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杀降,项羽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并且无法在关中立足。又如分封,也非项羽份内事,项羽挟威势强行包办,弄得怨声载道。于是,项羽就从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了反面。对此,项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他以为自己既然在军事上有一套,其它方面估计也差不了。耐人寻味的是,时过两千年,项羽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仍可以大行其道。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对各种事物指点江山。那么,项羽同时代的人默认了他的自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让天下及项羽本人大失所望。如果项羽当时不去争夺支配权,他肯定不会迅即覆灭。或许应了老子的一句话,“知止可以不殆”(王弼《老子注》)。可惜,项羽及其它情形相类者当时绝不会有这份自觉。人类注定要在错误中成长。
最后,项羽蔑视知识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国社会情绪。少年时代,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在项羽眼里,“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可见,知识在其心目中一文不值。项羽抹煞义帝的功绩一事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社会对知识的情绪。他说:“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话虽说的有力,可却不是事实。义帝是在项梁败死,楚国受重创之后出面主持大计的,他亲自布署了攻秦的两路人马,完成了陈胜、项梁未能完成的大业——灭秦。设想,如果印刷厂厂长出面否认一本畅销书作者的作用,建筑队长出面否认一个杰出建筑的设计师的作用,一定没有人会信以为真。但项羽的上述言论却能深得人心。甚至司马迁或者都被其骗住,《史记》就没为义帝立传。无独有偶,刘邦定天下论功行赏厚封萧何,遭到武将们的一片反对之声:“臣等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看看,项羽心态有多么大的市场啊。但刘邦不是项羽。他以猎为譬:“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刘项原来不读书”。然刘邦对待知识的功用能深明大义如此,刘胜项败,固其宜矣。项羽先抹煞义帝之功,后杀义帝之身,此等行径岂是与厚黑无涉。按刘邦的上述说法,项羽之谋杀义帝无疑是功狗噬功人。其厚其黑,天地共鉴。
深究起来,对项羽的歧读皆源于司马迁的记叙。特别是将刘项二人相互参看时尤其如此。当司马迁着力描摹时,项羽总是威武雄壮,气势夺人;刘邦则平淡无奇,甚或猥琐。于是便有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确实,刘项相争,项羽处处压刘一头。然而,项羽的刚猛无俦恰恰是逆时代潮流而行。所以,虽然频频取胜,却最终魂断乌江。欲读通项羽,必须读司马迁为刘项二人各自所下的赞语。司马迁对刘项二人所下的赞语恰好与正传相反。对刘邦评价极高,对项羽则贬斥甚多,若再与各自的本纪相参,却又都是与事实兼容的。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成于一手且反差明显的评价竟能完全谐和地出现在历史的背景上。其原因在于,历史本身就是由无数矛盾着的事实所构成。项羽的事实是,他的确威武雄壮,可惜这只是小节。大节是在灭秦之后,项羽其人其情是反社会的。那么,看历史人物,只管往大节处看。当一个人大节有亏时,即便其小节可歌可诵,不提也罢。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7-04-25 17:56:26 +0800 CST  
吕果同志立功了,吕果同志立功了!不给B52任何的机会。他可以提早卸妆了!年轻的吕果同志!他继承了造反精神的光荣传统。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吕果同志一个人他代表了挑战暴秦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7-04-27 08:48:06 +0800 CST  
鸿门宴教案全批判

菜九的中小学教育基本是在文革中完成的,因此没有机缘聆听专家老师大人在鸿门宴一课上的宏论。但因为互联网搜索起来非常方便,一查找就检索到一大堆鸿门宴教案。粗粗看过,基本上大同小异。根据大半辈子的经验,中国人除了不认真外,还有一个懒的特性,常常一个教案一用几十年的事一点也不稀奇。因此,如果文革前就有教案的话,其与我们今天所用的出入不大也是非常可能的。但自从十年前写《千古谁识鸿门宴》就对这个历史知道得稍多一些,近期为人捉刀,写这个题材,又拉拉杂杂整出一批东西,对现行教案逐一横扫的条件基本具备。当然,需要横扫的只是事件认识与人物评价且与菜九见解相左者,那些字词文法及菜九也认可了的观点,则不在其列。不过这些个教案之烂实在是令人啧啧称奇,简直是一堆垃圾,菜九将有限的生命消耗在这一堆烂货上也真够冤的。但考虑到这些课程往往动辄三至七节课,课里课外消耗了学生不少的时间,为了不让这些烂货继续毒害青少年,菜九只好拼上老命了。有分教,狗屎观意淫鸿门宴,菜九段大战臭垃圾。 教案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批判与澄清

如果没有沽名钓誉之说,就用不着讲什么垓下歌了,不沾边的事嘛。但不讲项羽失败,那个说法就出不来,所以不得不节外生枝。菜九对《垓下歌》之解,可能也与老师们不同,但这一次不一定是菜九对。可以参见中国人最不认真之项羽如何别虞姬。沽名钓誉之说的批判,可参见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千古忽悠鸿门宴。

教案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批判与澄清

动机不纯不知从何谈起,动机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外人凭想当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能算数。陈胜说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是帝王思想、英雄气概,与项羽没什么不同。不要在这个地方分高下。这种东西可能还是大搞出身论血统论那个年代的陈迹,怎么几十年了还没有清理掉。菜九以为,中国人不仅不认真,而且非常懒,时代都变了,这种无稽之谈还好意思拿出来误人子弟。好像劳动人民都是堂堂正正,而家庭成分高的人都是动机不纯,天下哪有这个道理。有关动机的好与坏是最容易指鹿为马的,而且与事实相比,动机根本不值得一提。就像大跃进,动机是好的,想早点进入共产主义啊,有什么不对呢?结果饿死几千万。文革的动机也没什么不好啊,结果十年浩劫,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老师为了学生基础扎实,能说动机不好?但死命布置作业,把学生逼疯了或者极度厌学了的事多了去了。所以不能看动机,要看效果。陈胜吴广之起与项氏之起,都是反秦,只是陈胜是首义,项羽属于响应。再说之前也没有什么楚王朝,谈何重建。在天下苦秦久矣的时代总背景下,只要反秦,就不要追究其目的。打下天下为了做公仆的事,到现在也没有发生啊,怎么能要求项羽打天下的目的是让人民过好日子。不过刘邦得天下后,人民大众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倒是真的,只是这一点一直没人提。如果把刘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这一点引入刘胜项败论,远比什么历史潮流之类更实际一些。只是这个结果方面的东西在事前说也不合适。所以动机之类莫须有的推测,自己私下里议议,找三几个志同道合者共鸣一下,也非常开心嘛,只是最好不要在课堂上说,不知所云嘛,还说什么说啊。



教案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批判与澄清

这个宴会上,并未充分展示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没能得到充分展示。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换个说法,比如矛盾由你死我活到握手言和,也没什么不可以。因为这个场面可以有多种解读,就事论事,距事实更近,更能得到事实的支持。刘项只留下一个对话,在其中,两个人都作了检讨,看来都愿意保持战友与兄弟的关系。只是项羽欺人太甚,把刘邦王关中的权利硬生生地给黑了,刘邦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项羽在这次交锋中,占尽了便宜,按这个趋势下去,刘非垮不可,怎么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项羽抓了一手好牌或抓了一手好股票,刘邦一手的烂牌或一把垃圾股票,必然结局应该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表扬在阿里工作的孔繁森,而不表扬在青岛工作的孔繁森呢,无非是阿里的条件太差。刘邦就是被项羽派发到只有孔繁森肯去的地方,想想会怎么样,大概在刘邦的英明领导下,东西部差距迅速缩小,西部超过东部小菜一碟。

教案

(2)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批判与澄清



什么叫悲剧性格啊,查查字典好吗。司马迁说其“身死东城为天下笑”,分明是个喜剧人物嘛。可能天下爱项羽的人实在太多了,可能认为好人没好报的人太多了,为项羽这个大好人的失败而惋惜也就顺理成章了。于是乎,很多拎不清的人不分青红皂白,能为其洗刷的事,尽可能为其洗刷,使得其非常可爱。比如那个名气顶大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认为义帝(楚怀王)与赵高勾结的事被项羽发现了,才被判处死刑的。但又自相矛盾地没敢把这事当作一件什么好事,这个执行死刑的凶手甚至没舍得安在黥布头上,更不用说安在项羽头上了。爱项羽爱到了胡言乱语的份上,叫人无话可说。即以翦某编造的历史来说,让项羽完成反秦事业叛徒楚怀王的壮举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不安在他头上呢,搞得鬼鬼祟祟的,不成体统。菜九怀疑,这些个教案的底色或者就是翦某及其徒子徒孙定的调,充满了七扯八拉、搞七连三、自相矛盾还强为之解的气味。爱项羽就理直气壮地爱嘛,为什么还要给人家安上什么“起兵反秦动机不纯”啦,什么“站在六国旧贵族立场上,总是希图回到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这种倒退行为,与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啦之类不三不四的帽子。那个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最确切名称应该是历史唯我主义史观,一切以自己的喜好为是非,怎么历史与自己的认识不一样了,那么只好篡改历史。翦伯赞的那些屁话大概就是这么出来的。项羽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界定。但可以肯定,项羽的失败对当时的人民是件大好事,司马迁也在总体上对项羽这个人持否定态度。既然如此,其失败就没什么值得同情与惋惜的了,也可以不提什么悲剧人物或悲剧性格了。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基本上是废话,怎么体会?悲剧怎么个破釜沉舟法,怎么个以一当十法,怎么个心狠手辣法。



教案

(2)通过阅读人物传记,掌握归纳人物个性及与历史事件的关系的能力。

批判与澄清

全面掌握历史背景资料不是一般学生能做得好的。像这个课,老师自己都没弄清背景,就以为归纳出了人物个性及与历史事件的关系。自我感觉是不是太好了一点。用错误的或者说不全面的观点来分析课文,讲得再精彩,也是误人子弟。参见上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历史人物采取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评价。

(2)对造成历史悲剧的个性缺陷有清醒的认识。

批判与澄清

分明没有就事论事、实事求是,还要这样标榜,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个性缺陷,但无历史悲剧。以错误的认识为基础,何来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案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交代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告密,这是矛盾的“导火线”。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他有“欲王关中”的野心,再加上当时颇能蛊惑人心的“望气”说法,说刘邦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机。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刘邦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项伯被拉过去了,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批判与澄清

刘邦的谎言正是其随机应变能力的体现。项伯突然到访,刘邦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下子就找出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刘邦曾亲口许诺要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这事有点可疑。因为日后再也没提这个茬了。据功臣表,项伯于汉九年身死,爵位传给其子刘雎,不久刘雎犯罪被拿掉爵位,如果项伯还有其他儿子,应该依汉初惯例将爵位转过去以铭记项伯之功,但没有发生,表示没别的儿子,就没传下去。那么刘邦是没有女儿嫁过去了。传说项伯有七个女儿,但刘邦的几个儿子都有名有姓,婚配也基本清楚,没项伯什么事。那么刘邦在鸿门宴前的许诺是信口开河,还是根本没这回事,一时也说不清。看来,刘邦成心忽悠项伯的成分不大,更可能的是信口开河惯了,汉人好大言嘛,而好大言的最早属性就是专给刘邦用的。项伯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又是个老江湖,按说不应该被刘邦开出的空头支票给糊弄住,但他还是使出全部气力帮刘邦缓解与项羽的紧张关系。这里面可能有刘邦的人格魅力在起作用。刘邦的领袖气质在其未发达之前就有所显露。当时刘还是个乡村干部时,就天然成为了萧何、夏侯婴这些城里干部的核心,这些人为了维护刘邦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肯定刘邦举手投足间的王者长者风范令人心仪,也许正是这种风范迷倒了项伯,这个原本是来救张良的人,开始全力为刘邦周旋了。项伯被拉过去之说并不准确,因为项伯本来就是坚决反对杀刘的,再知道了刘让步的底线,帮刘就更加理直气壮了。



教案



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批判与澄清

说项羽恃勇骄横没错,但说其毫无远虑就不妥了。几个月前,刘邦还没有破武关,项羽就立秦降将章邯为雍王,似乎已在防范会有人在其之前入关了。鸿门宴上,因项羽知道了刘邦做出的让步,表明局势发生了非常有利的变化,而项氏集团还没为这个变化做任何准备,所以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有点心不在焉。此时无需杀刘是肯定的了,而范增不顾杀刘可能产生的时局震荡、收不了场的后果,一意孤行安排刺刘行动,这是绝对错误的,得不到项羽的支持也很正常。范增的馊主意还是不施行的好。项伯不是什么奸,他不过是在主持公道,说出了当时局面下一个正人君子应该说的话,做了应该做的事。如果不是项伯以身遮蔽沛公,鸿门宴上发生了恶性事件,可能会酿成一场大乱,甚至于旧秦势力都可能死灰复燃。曹无伤不是什么项羽内应,只是见形势不妙,想另谋出路,卖身投靠。刘邦一脉的人在鸿门宴事件上的出力,与其知人善任也没太大关系,尤其是张良更不是其谋臣,只是韩王成的部属,刘邦的知己与铁杆兄弟。樊哙也不是什么车夫,而是刘的主力战将。

双方各有的图,也只是堪堪地将那个诡异的场面应付过去,根本谈不上“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教案

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不善用人,但又直率。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跟善于利用项羽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

批判与澄清

项羽的直率不知从何谈起,即以处理鸿门宴一事,其间曲曲折折的变数,又岂是直率者所能摆平。项羽如愿以偿,所以不杀刘,而不是什么直率。项羽并不直率,妇人之仁的人怎么可能直率,不过是个以善做表面文章知名的人物。因项羽已没有必要杀刘,所以刘也谈不上死里逃生,只是在那个尴尬的场面,又拱让了绝大部分利益,充满了敌意的气氛,还是离开的好。项羽此后与刘邦又相处好几个月,如果想杀,机会有的是。刘邦出让的是重大利益,谈不上利用了项羽的性格弱点。如果硬要这样说,刘邦不过是个行贿者,而项羽则是个受贿者。至于鸿门宴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可能以《樊郦滕灌列传》说得最清楚,即“项羽亦因遂己,无诛沛公之心矣”。原来是项羽得到了一切他想得到的东西,都称心如意了,当然不想杀害刘邦,再横生枝节。以这个解释为参照,鸿门宴上的一切就不难理解了。





教案

“鸿门宴”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这样的具体矛盾:刘、项因争夺关中王产生了不共戴天之仇,军事力量处于劣势的刘邦,宴会前,面临大军被击溃的危机;宴会中,又可能遭受杀身之祸。然而刘邦却竭智逞才,随机应变,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向着他既定的目标跨出了一大步。

批判与澄清

刘项之间并不存在不共戴天之仇,对刘邦来说,王关中是其正当的权利;如果项羽让刘邦如约王关中,两人之间就没有矛盾。但这样一来,项羽的战功就要打折扣了。刘项两人的功劳其实真不易分出高下,项消灭了秦的野战主力,而刘则端了秦的老窝,两者都是在看起来绝无可能的情况下办到的。但项羽不能客观地看待刘邦的功劳,如果让刘邦如约王关中,就等于承认其灭秦之首功。这一口气,项羽一定是要争的。何况项羽已不愿意与刘邦平起平坐了,他要高高在上成为天下之主,支配一切。因为项羽的这种心态,刘项原本融洽的兄弟战友关系就被彻底破坏了。因此,刘项之间的矛盾是由项羽造成的,他硬生生地从刘的手里挖走了一大块利益嘛。

变被动为主动则无从谈起,刘邦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属于壮士断臂以自救。充其量只能是堪堪地活了下来,谈不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如果说这其中有什么既定目标,也只能是活下来。难道惊险万分地达到了这种卑微的目的还值得一提吗。 以发财为例,资金越多越容易发财,而刘邦把自己一半以上的资金交了出去,其离发财的目标只能是更远了,而不是更近了。

教案

其二,在干部问题上,刘邦任人唯贤;项羽则任人唯亲。

批判与澄清

刘邦任人唯贤,项羽任人唯亲的干部政策是事实,但问题是, 在鸿门宴一事上不牵扯干部政策。项伯是项羽的长辈,但看不出有什么权力,其影响或者说让项羽改变杀刘打算的言辞,在道义上是能站得住脚的。符合道义的话,不能视之为谎言与欺骗。换言之,项羽听项伯的劝告没有错。项羽的实力虽强,但包括楚军在内,也是反秦武装,并非拥戴其当皇帝的武装。他们或者可以为了在旧秦撒野泄愤,但未必肯随你杀人。你因为刘邦影响你当皇帝而杀了刘邦,手下的人未必肯为由此出现的大乱出力效忠。

张良不是刘邦的部下,是韩王成的人。樊哙也不是车夫,是刘部主打战将。



教案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批判与澄清

这个小人指的不完全是曹无伤,主要指出主意让刘邦闭关拒诸侯进入的人,稍带指让项羽动了杀机的人。



教案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批判与澄清

刘邦的酒喝到半半拉拉就悄悄溜走,这个情况应该如何评价呢。菜九以为刘逃席一事不得分也不失分。本来刘邦这个酒就喝得很不是个滋味,离开酒席也应该是个合理的选择,但刘拿捏不准会有什么不利的后果,就问属下是不是该打个招呼。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这个危险巴拉的地方吃酒,还是早走早好,还辞行个什么劲。其实项羽当时已不打算再难为刘邦了,就是留下来喝酒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只不过从火并到言欢这个转折过大,就这么面对面地坐着喝闷酒无趣得很,也难过得很。刘邦的不辞而别,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如果刘邦去告辞,项羽或者会说,咱兄弟已有一年多没在一起吃喝了,急什么啊。但这话肯定也是口是心非,心里正巴不得早早结束会谈呢。何况项羽还要消化刘邦提出的条件呢。所以项羽根本就没有一点要追究刘邦逃席失礼失态的意思。

教案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批判与澄清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当年陈平韩信已评论过了,一生功过司马迁也评论过了,基本上得其实。而后人妄加评论,基本上属于胡乱忽悠,一点也不值得认真对待。政治一词给中国人用得最烂,好像政治问题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项羽的失败是政治上没远见,难道刘邦的胜利就是政治上有远见。那刘邦这个地主阶级分子怎么又代表了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呢,好像不通嘛。过去饿死人的时候的干部都是政治上特别强的,文革的各级干部也是政治上很强的,这种强又有什么好处。沽名钓誉一说已为菜九痛诋过了,是两个凡是的边角料,是等而下之的两个凡是,亦属无稽之谈。

项伯与樊哙所言一点没错,项羽听了两人之说,无可指责,与心理上的脆弱没有关系。何况项羽的心理也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当时的局面确实不易把握,其结果究竟如何,根本无法预测。项羽不用范增而于鸿门宴上释沛公不杀,后世讥评甚多,但反对杀沛公者亦复不少。不用范增之计正是项羽的英明之处。范增杀沛公之计后人指责甚多,事实上杀刘会造成天下大乱、无可收拾才是项羽不杀刘的关键所在。考量当时形势,杀沛公实为一陋着而非高招。杀,几乎用不着费脑筋,这个人碍事,杀了干净。不杀,才用得着仔细权衡。范增七十多岁,一点不懂权谋,只知以杀为务,又有何高明可言。杀刘即为大无道,而此前大无道者数坑秦降卒,此后大无道者为烧秦宫殿坑齐降卒,不知范增可曾力主。考量范增史实,一莽老汉而已,此处力主杀沛公,即使霸王不同意,也一意孤行让项庄来干;日后楚汉相持,汉因不敌而求和,项王拟允,范增坚决不同意,于是既未能置汉王于死地,也未达成议和。如果议和成,汉再毁约,则曲在汉而直在楚。范计不虑此,只知道打打杀杀,与用计何干。对范增肯定与否定的文字均不少,肯定的就略过不说了,仅择反对范增的两首诗,估计肯定范增者也无言以对。

钱舜举咏范增云:暴羽天资本不仁,岂堪亚父作谋臣。鸿门若遂尊前计,又一商君又一秦。

陈刚中题其墓云: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火笑咸阳。生平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坚瓠集》七集卷一引。



项羽欲得天下,与他想开历史倒车,似乎很矛盾嘛。如果把天下分成十七八块,算什么得天下。图虚名与滥杀无辜如何统一,无论多少虚名也抵不上坑秦降卒与齐降卒之罪恶。

如果害怕世人指责,他又如何把怀王之功抹杀得一干二净,又如何把刘邦王关中的权利黑心地昧掉。



这一点不能怪老师,因为刘邦提出的交易内容书上没写,只是从事后的迹象及常理上推测而得。

教案

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刘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批判与澄清

所谓史记对刘邦的贬抑,实则是班固所称道的不虚美不隐恶,为得其实,此正是司马迁几千年来被称为良史的最有力支持。因此,其不是什么贬抑,而是据实而录。刘邦确实是值得颂扬的,拨乱反正,孔夫子只是纸上作业,而刘邦则将其落在了实处。真正做到了三个代表、两个率先,使人民脱秦项之苦海,得以安居乐业,称其为大圣,得其实矣。太史公对项羽更多的是惜其才,同情则没有,以暴易暴,有什么值得同情的。作为本纪写也是据实而录,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时代,一个改变历史又主宰了一段历史的人物,列为本纪也不过分。就如不立孝惠本纪,而立吕太后本纪一样,吕太后与项羽一样都是主天下之权的人,立为本纪,得其宜矣。

那个应该歇菜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参见菜九所作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此不赘。在菜九看来,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有一大特点,就是说起来头头是道,滴水不漏,非常全面,想不服也不行。但一到面对具体问题,就七扯八拉、指鹿为马,搞得驴头不对马嘴,不着边际。大概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本身就是被一些不严肃的人给忽悠出来的东西,所以那个圈子里的大人物说话没边没沿、惹人耻笑也属正常。既然这个圈子里的招牌人物就这副德行,这个所谓的史观最好到一边歇菜去吧。菜九以为,对司马迁的两个凡是就是正确的那种。君不见,两千多年了,人们还在学司马迁的书,而且要继续学下去;而众所周知的两个凡是则早已成了过街老鼠,为人不齿。因此,对司马迁其书其学还应该再增加两个凡是,即凡是撇开司马迁的说法另搞一套的作法,不是浅薄无知,就是痴人说梦;凡是对司马迁结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不是信口雌黄,就是没事找抽。这不,本来错误的两个凡是,与菜九的两个凡是,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大家各自凡是着并快乐着,也没什么不可以,问题在于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动不动就要来忽悠司马迁他老人家。比如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常常故作大度地说什么“不应要求作者(司马迁)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来就把司马迁的走狗变成疯狗了,虽千万人吾咬也,既然咬了,就索性咬得面目无光、斯文扫地。杜甫诗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杨卢骆尚且不能轻薄,对司马迁说三道四被咬了抽了,也是应有之义。



教案

最后,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司马迁是不可能认识到的,即在于顺应还是违反历史规律。刘邦“承秦制”,力主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在客观上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方向的。而项羽却站在六国旧贵族立场上,总是希图回到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这种倒退行为,与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所以,失败也就必不可免。

批判与澄清

在某些人的心中,秦是个好东西,为什么好,统一啊,一白遮百丑。秦之灭亡就如同挖了他们家的祖坟一样,痛心疾首。幸亏是陈胜吴广首义,那还可能有个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前景,所以不方便给陈胜等人抹黑。如果是项羽首义,那还不反动透顶。天下反秦时,秦的一切必须彻底否定,包括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如果以大一统为时代潮流,大家也就用不着反秦了,秦残暴就让他残暴吧,在符合朝代潮流的大一统中受残暴,总好过在违反时代潮流的分封时代安居乐业。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嘛。我们党的贪官,也好过国民党的清官嘛。在党的领导下含冤而死,也胜过被反动派杀头嘛。四人帮再坏也好过蒋介石嘛。这类狗屁话语模式还是不要说的好。所谓刘邦“承秦制”,力主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纯属无稽之谈。刘邦还不是把天下分了好几大块,另外又加了一百多个小块。谁不想一统天下,怎奈时局不允许,只能渐渐达成融合。项羽的六国旧贵族立场也是无稽之谈。好像六国就那么喜欢分裂,无非是统不起来,只好维持现状。相互之间打来打去,不就是想把别人的地盘一点一点地搞到自己手里来吗,是吞并与反吞并,吞并不成才基本维持现状。项羽如果想当皇帝,恐怕除了他自己,没有人会答应。于是只好分。而项羽按自己的意愿分割天下,为自己称霸创造了最理想的局面。如把强大的楚一分为四:汉、衡山、临江、九江;把强大的赵一分为二:常山、代,又将赵的势力分出两支:河南、殷;将燕一分为二:辽东、燕;将齐一分为三:齐、济北、胶东;将近楚之魏抓在手中,将魏豹支到旧魏西边;将韩王成控制在手里,韩地即为项氏掌握;将秦一分为三。自己控制了四分之一还要多的地盘,这不正是贾谊所说的强干弱枝、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模式吗。楚以外的势力中,三秦、河南、殷、九江、常山、济北诸王还应该对项氏感恩戴德,成为项氏天下的稳定力量。可以预期,久而久之,项羽将逐个吞并与其关系不甚密切的诸侯,只不过这个如意算盘没打成罢了。从项羽的个性来看,他视天下为私产,寸土不肯予人,手下的人立了功,也无寸土之赏,这才是项羽真正的性格弱点。倒是刘邦战胜予人功,得地予人利。刘项两人谁更有分的倾向还不一目了然吗?事实就是,更喜欢分的刘邦胜利了,而特别舍不得分的项羽失败了,话又怎么能倒过来说呢。如果是刘邦或楚怀王来主持灭秦后的分封,可能形式上也没什么质的区别。无论谁在这个位置上,都只能这样办,这才是项羽的悲剧所在。只不过项羽的心太贪,也就是太想统一了,把自己的这一块利益搞得特别大,才让大家不开心,而最终失败的。

那个应该歇菜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参见菜九所作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菜九有专论。在菜九看来,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有一大特点,就是说起来头头是道,滴水不漏,非常全面,想不服也不行。但一到面对具体问题,就七扯八拉、指鹿为马,搞得驴头不对马嘴,不着边际。大概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本身就是被一些不严肃的人给忽悠出来的东西,所以那个圈子里的大人物说话没边没沿、惹人耻笑也属正常。既然这个圈子里的招牌人物就这副德行,这个所谓的史观最好到一边歇菜去吧。

菜九以为,对司马迁的两个凡是就是正确的那种。君不见,两千多年了,人们还在学司马迁的书,而且要继续学下去;而众所周知的两个凡是则早已成了过街老鼠,为人不齿。因此,对司马迁其书其学还应该再增加两个凡是,即凡是撇开司马迁的说法另搞一套的作法,不是浅薄无知,就是痴人说梦;凡是对司马迁结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不是信口雌黄,就是没事找抽。这不,本来错误的两个凡是,与菜九的两个凡是,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大家各自凡是着并快乐着,也没什么不可以,问题在于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动不动就要来忽悠司马迁他老人家。比如错误的两个凡是还常常故作大度地说什么“不应要求作者(司马迁)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来就把司马迁的走狗变成疯狗了,虽千万人吾咬也,既然咬了,就索性咬得面目无光、斯文扫地。杜甫诗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杨卢骆尚且不能轻薄,对司马迁说三道四被咬了抽了,也是应有之义。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7-05-15 12:32:08 +0800 CST  


[灌水]项羽---枪指挥党的第一人
文章提交者:菜九段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项羽---枪指挥党的第一人
中国人最不认真——功高盖世楚怀王
老共产党人菜九段有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
一般来说,只要给出一个说法,中国人往往就认了这个说法而不去较真。所以伟大领袖说得好,中国的事常常是挂起来,不行的话,可以挂个一万年嘛。(此话是针对罗瑞卿事件而发)但伟大领袖又说了,一万年太久。那么,中国的事老是这样挂着,也总不是个事。如果像菜九一样,不轻易认可现行说法,而想较个真,就可能发现事情并不像人们以前认定的那样。于是那些本可挂上万把年的事,或者也挂不下去了。
项羽对诸将声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诸将皆曰:“善。”注意,这段话不仅是项羽为取代楚怀王心而提出的借口,而且也极可能是日后楚怀王心功绩被漠视的理由。项羽别有用心的一番话不仅在当时,而且延续到现在,都把怀王的历史作用一笔勾销了,但却不是事实。事实是什么,事实是楚怀王是灭秦的总设计师,他在楚国国力最弱的时候,挺身而出,亲自部署了攻秦。说楚怀王没功,就相当于说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没什么功劳一样。打倒四人帮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进步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出来的,关小平什么事。说不通吧。怎么到楚怀王这里就说通了?是否承认楚怀王的历史功绩,关系到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问题。如果把灭秦视为一个大工程的话,楚怀王就是这个工程的总设计师,这个工程的图纸是他画的,而刘邦项羽只是这个大工程的施工队长。我们搞党指挥枪,就要推重楚怀王的功劳;我们搞枪指挥党,就只认可刘邦项羽的功劳,而漠视楚怀王的功劳。像现在人们认为茅以升、贝律铭的功劳大,很少有人记住那些个工程的施工者,遵循的就是党指挥枪原则;而人们只记得挖出石油的王进喜,对找出石油的人是谁就根本不关心,遵循的就是枪指挥党原则。看来,中国人不仅不认真,还喜欢搞双重标准。既喜欢党指挥枪,也热衷于枪指挥党。搞双重标准的根源是任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毫无章法可言,中国的事情常常被搞得一团糟的原因也与此有关。
大概中国人没什么原则(自我标榜的讲原则往往经不起推敲),所以对很讲原则的楚怀王心很不以为然。比如楚怀王安排刘项的任务就体现了原则,即灭秦应以宽厚之心拯秦民于水深火热,因此性格残暴的项羽想随刘邦一同西征的企图被楚怀王坚决地制止了。楚怀王的灭秦号令是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到了项羽羽毛丰满、野心膨胀、欲取而代之、越来越不买账的时候,楚怀王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绝对不向强暴低头,庄严地再度重申早先的号令,最终为惹来杀身之祸。我们可以说楚怀王是以身殉道,这种因坚持原则而献身的死,应该是重于泰山的死。最可气的是,皮厚心狠的项羽也只敢暗杀楚怀王,而不敢给他安上任何罪名,但到了后世的无聊无赖时代,那些无聊无赖之人甚至可以给楚怀王安上罪名。比如那个名气顶大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居然说义帝(楚怀王)与赵高勾结的事被项羽发现了,才被判处死刑的。菜九孤陋寡闻,以为这是异想天开、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之说。如果翦某没看过史记就是在胡说八道,如果他看过史记,就是在满嘴喷粪。翦某这个老红卫兵(唐德纲语)在文革中被小红卫兵整死固然可怜,但难道这其中就一定不含其无中生有给贤者栽赃抹黑的报应吗。因此,人在说话时要谨慎,要注意积德。像翦某这样制造别人的冤假错案,再被别人制造冤假错案,想找到地方伸冤都不容易。由于中国人最不认真的特性,篡改史记的,误读史记的,读不懂史记的,没读史记的,总是占了绝大多数,却又偏偏特别喜欢说话,主要是自说自话,于是乎,项羽压倒性地成为一个善良而容易被人忽悠的憨人,一个性格火暴的直肠汉。可惜司马迁并不是这样记的。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表明其搞小恩小惠很在行,而在大的方面,一点也不仁。在楚怀王的问题上搞枪指挥党,篡党夺权,又矮化了刘邦的功劳,剥夺其王关中的权利,实在够厚;杀害楚怀王,功狗噬功人,实在够黑;哪里有一点善、憨、直的影子。日后宋太祖的黄袍加身并不是什么首创,只是比项羽含蓄得多。再来看项羽剥夺楚怀王的功劳、杀害楚怀王的事,简直就是赤裸裸的,一点也不假掩饰,亲自披挂上阵,霸王硬上弓。不论项羽有多可爱,仅此一事,就永远翻不了身了。尽管如此,人们还非常乐意把项羽看成是个蠢人,爱项羽岂能如此爱法。项羽是真正的才高九斗,连这一点都认识不清的爱,项羽陛下能认可吗。大概中国人太爱搞冤假错案了,世世不绝,平反的事总是永远没有尽头。可以肯定地说,把项羽认同为善、憨、直,就是搞项羽的冤假错案。即以其不动声色地黑了楚怀王之功,成功地搞成了枪指挥党,就让我们后人自愧弗如。菜九最佩服项羽这样的人,不是因为他干了多少好事,而是什么好事(灭秦除外)也没干,就让人同情鸣冤心仪了几千年。这不,正是这个世人心目中的蠢人让我们上了两千多年的当,而且还要继续上下去,被人忽悠了并快乐着。到底谁蠢啊?
具体考证请参看 古史杂识 搜索一下即得。不过根据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的特性,菜九这句话等于白说。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7-05-25 17:31:17 +0800 CST  
古史杂识之  皇帝的家谱
菜九段

菜九读《史记》成痴,也不知不觉接受了司马迁的主张,以为但凡立了大功的人,其后世或者不会默默无闻。按这个逻辑,像司马迁本人及李广家族因蒙受了不小的屈辱,其后世就没有理由不发达起来。在李广家族,自有李唐皇室自承为其后人,而司马迁的后人就无声无息。菜九对此心有不甘,决心从皇帝的家谱中找到有利于菜九痴迷的证据。本来古代正史就被后世诮为帝王之家谱嘛。或者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从司马氏皇室及李氏皇室的家谱从看出若干破绽。
先来看看司马皇室的家谱。《晋书·宣帝纪》将世系一直上溯到秦末汉初司马卬,其曰: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司马卬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隽,隽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而在《三国志·魏志》司马懿之兄司马朗的传记里,仅仅说了个河内温人也。裴松之注引司马彪序传曰:朗祖父隽字符异……父防,字建公。司马彪本人就是司马懿的侄子,他就没有把司马氏的族谱上溯到《晋书》提到的那么远。而与司马懿是同时代人的陈寿,也没提到过司马氏有如此显赫的祖先,那么,这个显赫祖先说法显然是后出的。大概司马氏后人觉得自家的皇帝之位是从曹氏手中不那么光彩地夺得,面子上不那么好看,为了强调自己的高贵血统,就把家谱上溯到司马卬。但比较一下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就可以看出,两者的一脉相承之处。在司马迁的笔下,重黎及程伯休甫都是提到的,但后者的情况就与司马皇室的说法有异,司马迁说程伯休甫在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然后分为在卫在赵在秦的三支,司马迁本人是从在秦一支延续下来的,而司马卬这一支则是从在赵一支延续下来的。但司马皇室的家谱没说的那么详细,从其续家谱的出现距司马迁数百年时间跨度来看,多半是抄袭了司马迁的家谱。于是问题来了,其上溯到司马卬或为冒认,或为有所讳,或者兼而有之。说其冒认,是因为其没讲清楚是从司马卬以下哪一支衍生而来,因为据《汉书·高帝纪》的说法,司马卬死得不明不白,其是否有子嗣传下来就很可疑。如果有子嗣传下来,又是其哪一子,没交代,看来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说不清。司马迁序家谱,自司马错而下,总能还出几个名字;而皇室的家谱,司马卬上面光秃秃,下面也是光秃秃,到了八世后才突然冒出了个司马钧,这个连司马彪都没有提到的记录,其可信程度如何不言而喻。可以这样说,只有被司马迁提到的人才出现在皇室的家谱中,而司马迁没提到的人,皇室家谱也还不出来,这就摆明了是照抄太史公的家谱。
联想到司马迁所说的“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的说法,会不会因为司马皇族与司马迁有什么瓜葛,觉得没什么面子,有意略去这一节不说,而将家谱挂靠到司马卬那一支名下?联系到李唐皇室的作法,这种可能是有的。从司马昌到司马迁传了四代也不过百年的光景,而从司马卬传到所谓的司马钧仅仅八代就传了三百年,好象不那么谐调。司马迁有外孙杨恽,其有女儿是肯定的,没有司马迁儿子的记载,但《汉书·司马迁传》称王莽时封司马迁之后为史通子,则其族香火未息也是可以肯定的。按司马迁家族的传承速度,从司马迁往下两百年,则有传八世的可能。这样的推测可能过于大胆了,但如果两者没有一点关系,司马皇族抄司马迁的家谱干什么?总不能因为所谓的司马卬家并没有家谱传下来,就只好到司马迁那里去抄。而真要抄的话,至少前面应该抄抄对,却偏偏抄个错的,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其家谱是刻意做出来的。所以菜九总存了这样一个念头,即司马皇室的家谱是冒认司马卬为祖先,他们甚至可能就是司马迁的后人。这个连史学大家、司马皇室后人司马光都没议过的问题可能太匪夷所思了,但至少可能对一半,即《晋书》的提法不可信。

说来也怪,李唐皇室的家谱也是出自《晋书》。在《晋书》卷八十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是这样记载的: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
但《史记》所记的李氏家谱不是这样的。那么,这个记载可靠程度如何,写史者或出于某种造假目的而未考虑到情理的严密性,但不妨让我们这些心怀疑虑者替他们扳扳指头算计一下。司马迁记李广之先为秦将李信,即抓燕太子丹的那个人。李广本人于汉孝文帝十四年从军。在此之前,汉立国刘邦十二年减五得七年,惠帝七年,吕太后八年,至孝文帝十四年,共三十六年。李广的曾祖似没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生下第四代成年名将。考《史》《汉》二书,那个时期似无与西方作战的历史记载。这个曾祖仲翔的来历就有点莫名其妙了。须知,司马迁本人与李广一家三代关系都好,他是李广或李敢的老部下,李广与其子李敢都做过郎中令,司马迁在成年前应该在宫中为郎,李陵的父亲李当户,也在宫中服役,应该与司马迁照过面。他们的家谱,应该以司马迁所说为准。至于其它人的话,要么是胡说八道,要么是别有用心。
那么,是不是李唐与李广没有任何关系,菜九也不这么看。菜九以为他是故意把水搅浑,以扰乱视听。因为李唐皇室已将他们的祖先上溯到老子李耳,如果李广与他毫无关系,他用不着生拉硬套这层关系,授人以柄,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太有关系,且有难言之隐。比如,他就没有说自己是李广的哪一支所传就很令人起疑。由此联想到李太白叙家世,称其隋末一支,窜入碎叶云云,故意语焉不详,原因是有难言之隐。比如有人指认李白是唐初玄武门事变死难的李建成或李元吉之后,因在李世民后人当权的时代,这个身份还是不暴露为好,所以才这么说。而李唐皇室的难言之隐,可能是与李陵有关。李陵的作战下场与《晋书》家谱中的曾祖相类。而且李广有三个儿子都有名有姓,为什么到了李唐皇室这里,就连有名有姓的记录也弃之不顾,这就奇了。司马皇室抄《史记》的家谱,连司马卬子孙的姓名也还不出来,是因为司马迁没说过,他们也不便生造。而李广三子李当户、李椒、李敢清清楚楚,完全可以说得更明白透彻。为什么不说,大概认为不便说。如果是李椒、李敢,就没什么需要回避的,而如果是李当户,则其后为李陵,就有点不好说了。为什么不好说?原来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说,自李陵一家被汉朝廷屠灭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以为耻”。或许这个引以为耻的情形延续了很长时间,所以李唐皇室发达以后,可能就不愿意提那些容易引起人们不快联想的旧事,所以就将他们奉为老祖宗李广的家谱都改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晋书》是唐太宗时由房玄龄等人主持修撰的,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了一点稿,没准就是李世民授意房氏做了手脚。早年菜九看过一篇文章说胡有九种,其中有一种称之为李陵胡。说明李陵留在汉地的家小被灭绝后,其在匈奴所繁衍之子子孙孙蔚为大观。而李陵在匈奴所娶托跋氏所生子,即北魏太武帝之祖先。当年崔浩将拓跋皇族血脉上续到李陵,被唐人刘知己斥为无稽之谈,但刘知己的说法亦不足以服众。如网友独孤如愿于200410151:52:57在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栏目里称:“刘盼遂的三篇《李唐为蕃姓考》和王桐龄的《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经过一再论证,认定李氏出自拓跋族。其主要理由是:一,据释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记载,李氏自言高祖李渊七世祖为西凉武昭王李暠,唐僧人法琳曾冒丧生之险,当着李世民的面加以驳斥:‘琳闻拓跋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认为李氏是拓跋达阇的苗裔,自称陇西大族李氏之后,实属假冒。显然,法琳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决不敢口出狂言。”照这个说法,李唐一脉出自胡地、出自拓跋氏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法琳斥李氏与李广无关的说法也站不住脚,毕竟拓跋氏与李陵有这样那样的牵连。

最后的看法是,司马皇室与李唐皇室的不实家谱都是在《晋书》中搞出来的。按说李唐不应该替司马皇室遮掩,但为什么两个明显站不住脚的家谱都留存了下来,这确实是个费解的谜。
回到菜九的初衷上来,还可以引用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八《李广遗裔之蕃昌》作结。其曰:“司马迁与李陵善。陵生降,堕其家声。故《史记》于其祖李广之有功不侯,三致意焉。后人遂以广杀降致族灭之报。其实广之十六世孙暠,在晋,霸有秦凉。及薨,国人谥曰武昭王。又七世,至唐高祖,遂有天下,子孙相传三百年,国祚与汉相等。陵之子孙,至唐为黠斯称可汗,君于漠北,亦垂百年。是广遗裔之蓖盛昌炽,远胜卫、霍。杜甫诗,李广无功缘数奇。奇于生前,而昌于身后。广固无遗憾。迁亦不必代抱不平矣。” 倘事情真如上文所料中,则菜九也无须抱不平矣。题外话是,司马迁一生,大概就是在李陵问题上没说老实话,他说自己与李陵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他与李家三代有如此渊源,又印象如此之好,怎么会不偏袒李陵呢。只是他的倾向在当时是允许的,就是没有想到由此得罪了皇帝。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7-07-02 11:42:46 +0800 CST  
气壮山河楚怀王
秦楚战局惊天大逆转-----------气壮山河楚怀王
菜九段
秦楚之际的楚怀王心在史记中没有专传,可能正因为如此,他在两千年的历史叙述中受到有意无意地忽略、冷淡。有些不严肃的历史家(更适合的称呼似乎应该是历史混子)甚至不负责任、信口雌黄地给他安上革命事业叛徒的帽子。在时下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他也经常被演绎成一个白痴,用以衬托项羽的不凡业绩。深究历史就会发现,如果没有楚怀王心的努力,反秦大业的胜利是难以想象的。对此可能会有很多人不服气,如果我们用体育比赛来描述这一过程可能更容易为人接受。而实际上楚怀王心导演的灭秦之战远比寻常的体育比赛更加激动人心。现在的体育比赛流行一个常用俗语——惊天大逆转,是专门用来形容在大大落后情况下的反败为胜,而楚怀王心导演的战争结局正是货真价实的惊天大逆转。
在体育比赛中常常有以弱敌强、反守为攻的场面,尤其是两者兼有时的那种风云激荡、惊心动魄的场面,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年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孤军奋战,以一敌五、以一敌三,最终取得胜利,便成为全国人民、同时也是菜九心目中的英雄。但围棋比赛毕竟文了一点,激动人心的程度难免也就低了一点,可能用足球比赛来比拟更能激动人心。在菜九的印象中有这样两个场面是抹不掉的。一是在世界杯上,韩国队0:3落后于德国队时,全队奋力反攻,几乎是压制着德国队在攻,实力占优比分领先的德国队被攻得手忙脚乱,韩国队扳回两球。多年后,德国队场上主力队员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当时的场上队员、日后的德国队主教练克林斯曼声称,只要比赛再延续五分钟,德国队就顶不住了。再一个就是九七年的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四轮过后,卡塔尔队三负一平仅仅得了一分,此时换了主教练,新任主教练宣布,尽管还剩下四轮比赛,但我们一定要出线。也就是说要赢下以后的全部比赛。卡队在十强中是个弱队,不然怎么会连输三场,但居然就真的连胜了此后的三场,包括胜了中国,最终倒在了离真正的出线只有一步之遥处。这是两个典型的以弱敌强的场面,尽管以失利告终,却杀得激情四射、扣人心弦。
如果把秦楚对决也看作为一场足球赛,情景也非常类似,秦强楚弱,弱的一方,大比分落后。场上的比分,如果不是0比5,至少也是0比4,楚国落后。也正是在这个败局将定的关头,楚怀王心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把以楚为核心的反秦分为三个阶段,则陈胜之楚最强,项梁之楚次之,楚怀王心之楚最弱。而正是这个最弱的楚,完成了灭秦大业,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这里面有天意,那么楚怀王心就是天意的化身。需知,轮到楚怀王心执掌楚国队时,项梁刚刚战死,楚人丧胆,群龙无首,这时楚怀王心挺身而出,走到历史舞台的正中央,接过楚国队的教鞭,开始导演那场绝地反击,使得楚灭秦一役成为威武雄壮、万古流芳的大戏,从而让世人永远铭记。
因为历史没有记载,就不知道楚怀王心上任之初是否像卡塔尔教练那样发出过什么豪言壮语。有之,也是诸如“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及告诫善待秦民之类限制性命令。很难想像,这类缺少刚性的语言能对战局起什么正面作用。菜九是颇相信语言魔力的,以为上述不温不火的语言,断然振奋不了新败之后的楚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古以来无数人对司马迁没为怀王立传而扼腕叹息是大有道理的。否则,就不会出现此类语言缺失了。我们不妨参照陈胜起义时的场面,陈胜、吴广要干惊天动地之事,必然要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将大名耳”,如“等死,死国可乎”,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此便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同伴的斗志,而这些语言也与陈胜的事业一起永垂不朽了。从楚怀王心面临的局面及所作所为来看,他极可能会说过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更加豪放的言辞。如他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一副大干一场的架子。这个行动也应该有与之配套的言辞才顺理成章。如果楚怀王心接手的是一场比赛,他可能会说:0比4怎么样,0比5又如何?照样要拿下比赛。而在即将开始的军事政治决战面前,他可能会说,弟兄们,拿出点精神头来,把狗日的干掉。当然,楚怀王心不可能说如此粗鲁的语言,他的那些话应该与陈胜所说一样可以永垂不朽。菜九之所以是菜鸟,就是因为水平差,打破头也想不出类似陈胜的万古流芳的话,只能找点粗话来凑数。以菜九有限的水平,觉得似乎只有类似言辞,才可以鼓舞起士气低落的楚军的血性,去投入旷古未有的生死搏杀,并战而胜之。因此,尽管历史没有这样记载这类粗话,也不妨碍我们姑且这样认为。因为在决定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到正义与邪恶大搏斗的时刻,最需要的却是最原始最野蛮最血腥的力量,而要将这类原始野蛮血腥的力量灌注进楚军战士的魂魄,也应该最需要类似的粗话。
楚怀王心的这种做派可能在任何教科书都没有案例可稽——在主帅新丧、元气大伤、士气低落的时候,不是着眼于防守,不是着眼于修补防线,而是立即组织全力反攻,这是何等的气魄。按常理,遇到这样的局面,正确的做法似乎是什么休养生息、卧薪尝胆之类。但楚怀王心不做此想。从收拢部队,到誓师出击,前后不超过一个月时间,在大败之后居然能如此举措,没有过人的胆识是难以想像的。壮哉楚怀王,一身都是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几句话可能已流传了好些年头了,但也只是到了楚怀王心闪亮登场时,才把楚人的这个亡秦决心演绎得淋漓尽致。几年以来,菜九每次看到徐州的友人都免不了提醒他们,徐州最可大书特书的地方就是楚怀王导演的灭秦之役。甚至于可以用这样的语句——中国的历史从徐州开始。胡风好像写过一首诗——时间开始了,后来听起来都像是讽刺。但到了楚怀王心这里,我们说,历史开始了,却完全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百代犹行秦制度,实际上“犹行”的是汉高祖改良后的制度。而汉高祖的胜利,则是由楚怀王心预先规划好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被冠之以汉人之名,如果从老根子上说,应该说是楚人。如果我们以做中国人为荣为傲,那么这个光荣骄傲的源头里就少不了楚怀王心。而当楚怀王心对战士们说,把狗日的干掉之时,秦人的噩梦开始了,楚人的光荣与梦想开始实现了。
深究起来,楚怀王心原本是秦楚足球赛的局外人,楚国足球队要物色教练人选的话,再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头上。因为早年的楚怀王心只是一个沦落民间的牧羊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除了会吆喝羊群外,恐怕干不了别的。但机缘巧合,他被从一个牧羊人的位子上找来担任了楚国足协名誉主席。陈胜死后楚地反秦武装各自为战,即使项梁崛起,也无法统一号令,于是,这个牧羊人便被项梁派人找到并拥戴为楚怀王,以从民望。项梁立怀王之举,纯属一种政治投资,而不是真正要听他的号令。但中国的事情往往讲究名正言顺,正是由于怀王之立,项梁的事业才算名正言顺与陈胜事业有了继承关系。也正因为如此,秦楚的足球赛才重新开始。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牧羊人到楚怀王心——楚国足协名誉主席,但却连足球的边也沾不到,这也算是一大奇观。被立为楚王后,项梁让他在盱台(今江苏盱眙)建都,此地为项梁渡淮前的势力范围,怀王定都于此,就是想与赛事有什么瓜葛也不可能。项梁此举可以看作为是挟天子而令诸侯,楚怀王心落入其掌握之中,完全成了一个摆设。
从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楚怀王心被闲置于盱台可能就相当于卧薪尝胆时期,在这期间让他想明白了一些事。项梁主力的溃败给楚怀王心提供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他立即从盱台迁都彭城,开始了独立作为。作什么为?凭什么作为?可能在秦人及世人看来,楚怀王心充其量也只有几招吆喝羊群的把式,不足畏也。但秦人及世人,乃至于差不多全体后人都在这个问题上看走了眼,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吆喝羊群的把式葬送了大秦王朝,也让世人大开了眼界。老子说过,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楚怀王心既然有楚王的名号,项梁一死,他就有了借此发力的空间。确实,谁也没料到一个稻草人似的人儿,怎么就突然间异军突起,从后台走到前台,挽狂澜于既倒,从头收拾旧河山,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将楚地武装整合得有模有样。真是真人不露相,原来楚怀王心是个会家子,而且身手不凡啊。看来此前让他牧羊或当傀儡都不合适,他还真天生是个当教练的料。否则,怎么别人的大刀,他一操在手里就那么得心应手,那么挥洒自如。正因为楚怀王心的脱颖而出,大秦王朝就真正沦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楚怀王心一接手楚国军事,立即祭起的正是进攻的大旗。或曰,敌强我弱,理应先稳住阵脚。但在楚怀王的战略意图中,基本上看不到防守的痕迹。独狐九剑,有进无退。所以他一上手就全是进攻套路,攻击攻击再攻击。菜九当年没有写成的歪诗有曰:你移跸北上重整河山/将退守彭城的楚军锻造成两路铁拳/你左右开弓挥将出去/如同当年驱赶群羊一般/鞭策着世界步入你的轨迹。
究竟楚怀王心用了什么魔法整合了部队、振奋了士气,司马迁没写,菜九也没办法乱编,故已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势力大不如前的楚军经过一个短暂的休整,就以决战的姿态气势如虹地出击了。就凭着这一事实,就给这段少了记载的历史以无限遐想的余地。更重要的事实是,楚怀王心上任后,人还是这些人,枪还是这些枪,仅仅一年时间就把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给灭了。参照一下秦统一的过程,在以强凌弱的情况下,从灭韩到灭齐,一共花了十年时间。怀王心之楚,则是以弱敌强,却耗时更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甚至于仅仅设想一下楚怀王心指导下的决战过程,就足以激动人心了。
汉高祖一声断喝:把狗日的干掉——他这是在向部队传令呢。于是,他那一支不满万人的百战疲师,如同吃了兴奋剂一般,狂飙突进,势如疯虎,当者皆靡,一路杀到黄河边,完成了为援赵军的开路的任务。
楚霸王一声怒吼:把狗日的干掉——他这是在向部队传令呢。于是,项羽的楚卒一以当十,呼喝狂啸,杀声震天,杀向钜鹿城下,直杀得秦军鬼哭狼嚎,不仅把敌人吓傻了,也把友军吓傻了,并一举奠定了项羽的千古威名。
如果楚怀王心仅仅会说这几句粗话,我们就给他戴上灭秦总设计师的头衔,可能不太合适。刘邦评论汉三杰时曾有一段非常精彩有名、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历史表白,同样的这些话,对理解战争是如何取胜,也是有所帮助的。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在楚灭秦的过程中,战必胜攻必取这个特点,自然非刘项莫属。而前两个特点,就只能属于楚怀王心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个词用在张良身上不太贴切,而用在楚怀王心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像刘邦这样的人,向来不把上级放在眼里,故有“素易诸吏”之称,但怀王之命他倒是遵守得非常好。对此,历史本身没有直接交待,但刘邦出师后的行军轨迹,显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志,是有人指点,而这个人只能是楚怀王心。人们往往以为,刘邦领受的任务就是西进击秦,但这只是其最后的战略目标。他初始阶段的任务并非单纯攻秦,而是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这些任务已为后人所忽略,它们是:为援赵楚军开辟道路、拱卫楚都。这些可以通过细考刘邦最早出击的战争线路,予以清楚地辨认。依《高祖本纪》,《秦楚之际月表》,综合有关传记,刘邦正式西进前的战争线路大致如下:发于砀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成武(今山东成武),再由成武至亳南(今河南商丘市东南),再至成阳(今山东菏泽东北)、杠里(今山东省甄城县一带),再至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再至栗(今河南夏邑 ),再至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开封,再至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时间长达六个月,而且战争路线是一忽儿由南向北,一忽儿由北向西南,一忽儿由西南向北,一忽儿又由北转向东南,一忽儿又再向西。之所以要这样来来回回地折腾,皆由于楚国军力倾巢出动,全力救赵并与秦决战,势必国内空虚,而楚都彭城附近仍有秦的军事存在,其安全大为可虞。所以刘邦部作战几度,又回到原来的起点,这是楚国捉襟见肘的处境决定了的。尤其是项羽杀宋义后迅速北上,而刘邦军也正好迅速南下,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相当高明的战略意图。因为刘项二人是秦军克星,有他们在彭城附近,左近的秦军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应该指出,项羽的援赵军在投入对秦决战前,几乎没有任何消耗,这完全归功于刘邦部忠实地贯彻了怀王的合理调度。而刘邦部以极少的兵力完成了如此繁重的任务,除了本部作战能力强之外,也是怀王指挥有方的结果。如果不是怀王的调度,刘邦在这个时期来来回回干什么,是贻误战机还是学雷锋啊。按人们理解的刘邦,他一拿到西进入关的号令就应该头也不回、拔营而去,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循规蹈矩地进行艰苦迂回的作战。眼高于顶的刘邦之所以能做这样婆婆妈妈的事,肯定是对楚怀王心的指挥心悦诚服。而能让刘邦服气的人,焉能小觑。刘邦这样做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楚国后方就没有出现过安全上的警报。因此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个词用在楚怀王心身上是实至名归的,没有一点水分。
其实楚怀王心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不仅仅体现在使用刘项上,在二人之外,他还安排了其他人马击秦。这些人马是,楚柱国共敖和番君吴芮,他们的作战方向是从南郡向秦进攻。项羽分封时,以共敖定秦南郡之功立其为临江王,则共敖之攻南郡当是楚援赵、西征以后的事。而番君将梅鋗于秦二世三年七月与击武关的沛公军会合,估计他也是从南郡方向向北渗透的。则吴芮或与共敖一样也是攻秦南郡的楚军。这两支军队应该都是受楚怀王心派遣的。
正是有分教:楚怀王三箭齐发,大秦朝寿终正寝。
除了调度本国人力外,楚怀王心还表现出善于利用各地旧势力为楚国的战略目标所用。如他支持魏豹、韩成人马击秦,就是为了有效地牵制秦军,与楚国的最终目的相适应。《魏豹彭越列传》称:“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韩信卢绾列传》称:“项梁败死定陶,(韩王)成奔怀王。”韩王成奔怀王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求得增援,继续战秦。日后,楚将沛公西征至韩地,便与已在旧韩之地的韩司徒张良配合作战。从效果上看,魏韩两地有反秦武装活动,将起到牵制秦军的作用。而魏豹在旧梁地得二十余邑,也应该大大消耗了秦的军力。楚怀王心当政时,值楚新败,急需有同盟军对秦袭扰。魏豹的成功,正满足了楚的这一需求。楚怀王心遣魏豹时,或赵已来求援,此时魏豹对秦的袭扰就更有意义。应该说,这些友军的存在,对于楚国完成灭秦大业是有帮助的。
项羽杀宋义前说什么来着,“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这就是萧何的活计了——把能收集齐的军队全部送上前线,而且这仅仅是开了个头。项羽与秦决战钜鹿之下是以少胜多,其兵员应该大大少于王离的二十万。而到了入关时,拥兵四十万,其中绝大多数应该是楚军,估计超过30万,这就是楚怀王陆陆续续提供的,这样做的结果是,秦楚决战由秦强楚弱,转化为楚强秦弱。上述共、吴两支人马,也应该是楚怀王心随后攒起来的。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调集十几万甚至于几十万兵员,没有绝高的才华,是不可能办到的。看来,三个战争取胜要素中,楚怀王心独占其二,而那个其三,在刘邦嘴里或者就是所谓的功狗所为,是不能与前二者比肩的。拙文至此,应该说对楚怀王心在灭秦战事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判断是没有任何疑问了。
问题是,楚怀王心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为什么居然差一点被抹得一干二净呢?这就要追究项羽的责任了。项羽对诸将声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才高九斗的楚霸王看来还是个语言大师呢,他用了偷天换日的手法不仅搞定了当时,也搞定了历史,好象连司马迁也给忽悠了。照这样的说法,汉高祖战场上杀的人绝对少于樊哙,怎么他被当时推崇为立了首功呢。我们的足球队也用不着请什么劳什子教练了,一场比赛下来,他连球的边也没沾上嘛。据菜九所知,确实有些球员以为成绩全是自己及场上队友的功劳,不关教练的事。按这种项羽观念,我们各球队确实用不着把钱白白送给教练,我们的军队也用不着什么军长师长,有战士足矣。好在项羽观念还没有泛滥开来,否则所有的事都可能搞得一团糟。但其观念害惨了楚怀王心,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同许多前贤一样,菜九曾经对司马迁没为楚怀王心立传有点微辞。实际上,这个问题可能也让司马迁犯难。立其为列传吧,显然过低;立为世家吧,又已有了陈胜;立为本纪吧,本纪已有十二个,安排不进去,且高过陈胜也不合适。像陈胜的行为,司马迁将其比之于汤灭夏、周文灭商、孔夫子著春秋,属开创之功。楚怀王心的功劳虽然大,从位次上来说,也只是收陈胜未竟之功。当然,如果不是被项羽的言辞忽悠了,以司马迁之才,完全可以想出办法多给点笔墨,记录下那些壮怀激烈的场面。那个绝地反击的战略部署,完全可以比美于陈胜大泽之举,非常值得予以浓墨重彩的描摹。而少了太史公如椽大笔的描摹,我们就永远失去了一个足以永垂不朽的历史画面。因此这一疏漏,就成为后世无法补上的缺陷了。其实也不能说司马迁对这个问题没做过一点处理,在《秦楚之际月表》中,秦二年六月,楚怀王心继陈胜之统为楚王;汉元年正月首格,大书义帝元年,以义帝代秦。到汉二年项羽灭义帝,直到表结束,这一首格就始终为空格,而未将项羽之楚升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楚汉之争是在义帝的背景下进行的,司马迁对楚怀王心(义帝)的地位也算是交代过了,而义帝之死日后又成为汉兴项灭的主线,其事迹也就隐含在刘项的历史中了。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7-07-17 14:29:21 +0800 CST  
「咏史诗。垓下」胡曾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7-07-18 08:54:01 +0800 CST  
颂高皇帝联!
2005年是汉太祖高皇帝诞辰2260周年,特上对联一副为高皇帝贺!

东土大汉朝,大汉何大也?山大,河大,疆域大,不及志向更大;

太祖高皇帝,高皇诚高矣!功高,德高,言论高,尤是气量最高!


作者: 刘长奇 2005-12-14 10:53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7-07-20 11:46:34 +0800 CST  
霸王和虞姬的诗词
「咏史诗。乌江」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咏史诗。垓下」胡曾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咏项羽 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垓 下 项羽
归天难,杀气腾腾剑光寒。剑光寒:力拨青山,气盖中原。欲渡江东却无颜,歌声残:逐鹿问鼎,四面楚歌歌声残。恨地无环。

令狐侍郎、郭郎中题项羽庙
碧草凌古庙,清尘锁秋窗。当时独宰割,猛志谁能降。
鼓气雷作敌,剑光电为双。新悲徒自起,旧恨空浮江。


霸王别虞姬 张可氏
垓下将军夜枕戈,半夜忽然闻楚歌。词酸调苦不可听,拔山力尽将如何。将军夜起帐前舞,八千儿郎泪如雨。临行马上复何言,虞兮虞兮奈何汝。
田舍即事 刘克庄
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7-10-11 17:21:42 +0800 CST  
原创虞姬祭文
维太平不易之元,心绪不宁之月,无可奈何之日,凡夫俗子,谨以芳草碧木,群花之蕊:二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遥祭于西楚虞美人前曰:

窃思美人降生乱世,邂逅英雄,自甘为妾,拼一死抱君,传万世芳名。其先之乡籍姓氏,湮论而未可知也。忆昔美人囊生,冰肌玉肤,洁雪难喻;朱唇皓齿,花月不及。孰料佳人命薄,英雄落魄;美人迟暮,吟伤绝唱。故而艳舞犹残,寸肠欲断;红消帐里,泪斑未匿。

想卿魂散,愁肠千结;思卿影消,悲无断绝。霸王悲怆,倩影成幻,长夜漫漫,谁伴消遣;凄风萧萧,更助悲凉,风且幽怨,人岂不伤;凡夫俗子,多情洒泪,揣鄙俗词,有污慧听:吊卿贞节,似竹不朽,身虽为冢,名垂竹帛;吊卿豪情,似海万丈,娇语虽没,不枉此生。

今日追思,哭天泣地,魂如有灵,以鉴我心!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呵呵本人想申请虞吧吧主,望以批准谢谢


作者: 辽婉涯 2007-10-13 21:03   回复此发言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8-06-30 15:24:31 +0800 CST  
素面抹布

积分:17377
称号:初二学生
头衔:初入江湖
在线68044分钟
发表4781篇
个人信息
个人博客


9楼 2008-08-08 12:41:52
【回复 7楼 jfdlovecsp 】:
呵呵,反伟人也得有学问呀。

伟人书“不可沽名学霸王”难道只是因为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

可以说霸王在入驻垓下时军事实力与影响力是超过刘邦的,但他只有匹夫之勇,却无成业之智。他把刘邦分配入川,不仅是因
......

------------------------------------------------------------------

朋友之言,大多是俗家之言,不足为训。我却认为,鸿门宴是双赢,刘邦出让攻入关中的首功,换得性命;项羽则居有平定天下的首功,更为宰割天下奠定基础。对鸿门宴只能就鸿门论鸿门,不可以项刘的最终成功论之。
------------------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8-08-10 13:02:15 +0800 CST  
郑板桥 项 羽


已破章邯势莫当,八千子弟赴咸阳。新安何苦坑秦卒,坝上焉能杀汉王!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8-11-19 16:10:19 +0800 CST  
厉害归厉害,就是不能万寿无疆。大行之后,华主席一声怒吼:把狗日的干掉。全国人民一拥而上,把几个祸国殃民的家伙逮了起来。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爽,不管给中国人民造成多大灾难,总会安在其他人头上。嘿嘿嘿,中国特色就是好。
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华主席浑身都是胆,一下子就把秦始皇的心肝宝贝抓起来了。
华主席浑身都是胆,一下子就把某某人的心肝宝贝抓起来了。
华主席霹雳手段:把狗日的干掉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9-01-07 09:02:20 +0800 CST  
股评家张良与操盘手刘邦
菜九段

早先菜九写《千古谁识汉张良》这个段子时,基本上没什么人同意菜九的观点。不同意的理由是,人们认为,如果没有张良,刘邦根本不可能成功。但很少有人肯反过来想,如果没有刘邦,张良能干什么。尽管不同意菜九,但有两个事实是驳不倒的。一是张良自己没干出个名堂,这一点他就不如魏豹、瑕丘申阳与司马卬了;还有就是张良与刘邦一起时,在荥阳这个地方吃了两大败仗,差一点当了俘虏。可见张良能决胜千里之外,但不能决胜于眼前。但如果连眼前尚不能决胜,居然能决胜千里之外吗?世上有这个理吗?当然,有人会认同这一点。菜九不认同这一点,可能是菜的关系。菜鸟的看法,看官们无须当真可也。

菜九自以为读懂张良后认定,张良的地位是铁哥们刘邦捧起来的,只是这个结论与人们心目中的张良形象差距太大,不被认可也很正常。如果换一种形象一点的说法,可能更容易理解两者的关系。刘邦力捧张良的名言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顺着这个话,人们认定刘邦全靠张良才取得的胜利也很正常。其实张良自己对此事也有个很中肯评说:“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因此,评价张良的历史作用时,应该把这两句话综合起来看才好,即在运筹帷幄之后,补上个幸而时中,其作用就恰如其分了,这也表明其主要工作应该是出谋划策。我们现在说运筹帷幄,基本上指的是决策,但出谋划策与决策并不是一回事。张良的作用肯定不是决策,与我们心目中的距离差别还是比较大的。现在的股市比较火爆,我们不妨用股市的原理来类比刘邦与张良的关系。仿之于股市,投资人与股评家的关系与刘张关系很有一比。只要介入过股市的人,对股评家应该都不会陌生,而张良在刘邦阵营所起的历史作用也确实与股评家比较接近。

天下共同反秦时,相当于一个大牛市刚刚开张,张良自己也整出了一个小盘股,加入进上市的大潮。一开始遍地都是黄金,资金面宽裕得很,但张良的股本就是没有扩张,在股市上没什么赚头。于是就边炒股边搞股评。但股评也不易找到好的听众,直到遇上了刘邦,张良的头号股评家的地位才显现出来。史书上说,张良无论对其他人说什么人家都理解不了,而刘邦一听就很投缘,一点就透。所以张良说“沛公殆天授”。其实不是刘邦耳根子软,而是因为水平高。张良的水平很高,跟没水平的人说,人家当然听不懂,听不懂自然就没兴趣,再再正常不过了。刘邦就不同了,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于是乎,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发生了——张良走不好的股票,刘邦就能走好;张良不敢做的波段,刘邦就敢做;张良看好但不敢持有的股票,刘邦就敢满仓。于是乎,刘邦的股本就急骤扩张,很快就成了股市里的一个强庄。后人以为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其实是误会,这两人只是不以读书见长,并非没什么文化。张良是当时第一流的学问家,如果没文化,两个人也谈不到一起去啊,张良再闲得发慌,也犯不着去开导一个文盲啊?

大概看到刘邦在股市里赚得盆满钵满,张良心里或者也老大不是滋味。他可能以为自己没能发起来,是因为本钱太少。如果有足够的本钱,也未必发达不了。于是乎,他想到了融资,发行了一支韩国股票,其招股说明书肯定是写得相当的好,证监会主事的项梁与楚怀王很快就批准上市,并提供了一笔开张资金,等于借钱供他炒股。但张良可能只会写招股说明书,而不太会经营股票,刚一上市,他这支新股就开始走熊,连昙花一现都没有过,很快就由绩优股,沦为ST了。这一下张良知道了,股市上挣钱非常困难,原来做股评与炒股还不是一回事。于是金盆洗手,专职股评,坚决不炒股。如果有谁动员他炒股,一律以身体不好为理由坚决推掉。

灭秦之后,所有的股票都空前利好,新股票不断推出,但张良持有的韩国股票竟然被暂停上市了,搞得张良怪没劲的。怎么办呢?他只好跟股市的另一个强庄项羽搞到一块,图个啥呢?无非是想让他持有的股票从笼子里放出来,因为项羽此时还兼着证监委主席一职。但项羽是天字号第一牛人,不听股评也能霸庄。于是乎,张良的股评一句也没发生作用,甚至张良持有的韩国股票被搞到摘牌,搞得张良连寻常股东也当不成了,怪郁闷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张良一气之下,又跑到哥们刘邦处重操老本行。而最气人的事就在张良走后发生了。张良前脚走,项羽后脚就把倾注了张良无数心血的韩国股票转给他人重新上市。这不是成心怄张良吗?好在张良已对持股票坐庄没有太大热情了,否则真要给气晕过去。

张良投奔刘邦不久,刘邦就斥巨资一口气将那个不属于张良的韩国股票打到跌停板上,然后彻底并购。不久又将其资产重组,交给韩王信坐庄重新上市。刘邦是非常清楚张良与韩国股票的渊源的,但他没有将这支股票交给张良这个发起人,可能不是怕张良坐大,而是怕张良炒不好。毕竟知人善任是刘邦的强项嘛,毕竟张良有业绩不佳的前车之鉴嘛。千万不要以为刘邦此举是嫉贤妒能,凭他与张良的交情,让后者持有一支股票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让张良持有,也是为他好。

到了刘项强强对话,比资金,比凶悍,比手段时,张良的股评似乎没发挥什么作用。刘邦这个股市高手强庄,碰到更高更强的项羽,就一点辙也没有了。刘邦有几次被打到跌停版,清仓离场,血本无归,就是有张良在边上支招也没有用。看来张刘两人的实力与头脑加在一块也不是项羽的对手。但刘邦的特点是愈挫愈奋,每次给铲庄,都能很快就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募集巨额资金,重新杀回股市,继续向项羽叫板。而项羽每次胜利过程中消耗的资金得不到补充,最后庄也坐不成了,被刘邦清仓出局了。在这个过程中,看不到张良的作用何在,即使历史存在的若干记载,也都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或者那些决定性的作用因天机不可泄露,所以就一条也没记下来。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张良与刘邦在秦末的股市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受够了行情的起起落落,终于一庄独大,封住涨停,享受暴利。刘邦建立了四百年的王朝,张良得到了第一谋略大师的历史荣耀。语言大师刘邦创造的运筹帷幄这个词真是有不小的魔力,好象这么干的人注定就是个大赢家,而且一赢就轰轰烈烈。菜九说过,刘邦这些话是为了给张良多分红而给人们下了一个套。结果呢?不仅人们上了刘邦套,刘邦自己也上了刘邦的套。好象决策都是张良的,刘邦自己倒只是个跑腿干活的。实际上,运筹帷幄只有与决胜千里联系起来,才能达到这个效果。运筹帷幄本身是个中性词,表示一个人在私下里谋划什么,没什么了不得。比如早先菜九在家里盘算着要买什么股票,憧憬着发财的前景、美好的未来,也属于运筹帷幄,但股市也不是菜九开的,菜九运筹帷幄有个屁用。事实上,菜九一入股市就尽显绝对菜鸟本色,即使天天运筹帷幄,其结果也只能是屡战屡败。所以金盆洗手,只看不练。基于此理,菜九以为,张良先生运筹帷幄的事情肯定会有,但决胜千里,就只能存疑了。比如菜九就倾向于将攻破武关的功劳记在张良名下,但没把握,只得作罢。

菜九在前面说了,刘邦运筹帷幄评价,要与张良的幸而时中评价联系起来看才好。而运筹帷幄与幸而时中恰好就是时下里股评家的作用所在。只要与股票沾边的人都知道,股评家会一口气推荐好些个股票,其中有说准的,有说不准的(成心诱人上当的不在其列)。但听了股评而发财者的比例并不高。多数情况是,人们从股评的众多股票中选了一支或几支,结果没选中的都涨上去了,而选中的不涨反跌。好象千选万选,特意把那个不涨的给选出来一样,让人哭笑不得。张良给刘邦出主意,肯定也不是一条两条。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张良肯定是绞尽脑汁出谋划策,解读业绩报告日以继夜,K线图画个不停,基本面资金面分析个不休,于是乎好股票与坏股票同时存在一点也不稀奇。张良只管出推荐股票,具体操作的好坏还是刘邦的事。刘邦的高明就在于他能慧眼识珠,一下子就能把一大堆荐股中最有价值的那个挑出来并一路持有。刘邦的伟大也因此而显现出来了。我们听了股评而发财的人多了去了,有几个人感谢股评家呢?这也是人之常情,人性总是看重自己的、看轻别人的。这不,那些听股评而发财的人也就把功劳往自己头上一安,关股评家屁事。伟大的汉高祖就不同了,他只记住了你的推荐的好股票,至于你推荐的烂股票,反正最终成了大赢家,也就在所不计了。于是乎,不仅你的功劳是你的,刘邦自己的功劳也不妨分一点给你,比如张良的功劳本上记其下韩国,就是刘邦率部完成的。这与霸王有质的不同,项羽专门记别人的过失,谁要有个闪失,就揪住不放,搞得在下边干活的人心情很不好。其实这个项羽,实在是我们的同类。比如,我们最喜欢记别人的不是,别人的功劳在我们眼里分文不值;别人的过失罪不容诛,自己的过失理所当然;所以我们都特别讨厌刘邦。但我们恰恰忘记了,没有刘邦,也没有今天张良的崇高地位。

其实这个段子的正确名字应该是投资分析师张良与庄家刘邦,但不如股评家张良与操盘手刘邦顺口。就这么着吧。
其中的相关内容,请参见菜九的千古谁识汉张良。
为庆祝出版传媒成功发行,菜九也发一支新股(段子)。并在出版传媒上市之前面市,希望众看官能喜欢、持有、拉升、转配。

今年菜九发行了如下新股(段子)都能在网上搜索到。
千古谁识某某某的老祖宗细收拾
千古忽悠鸿门宴
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
千古谁识曹无伤
鸿门宴教案全批判
中国人最不认真——功高盖世楚怀王
千古谁识陈步乐(老股新发)
千古谁识汉李陵(老股新发)
千古谁识李杜情
项羽---枪指挥党的第一人
气壮山河楚怀王
千古谁识战钜鹿
股评家张良与操盘手刘邦
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争取元旦前发出来)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9-03-13 13:28:06 +0800 CST  
古史杂识之  项羽败亡原因新探
菜九段

对于汉王朝的兴起,司马迁曾如此评论道:“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除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1]由于秦汉交替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创伤,秦灭楚亡始终是历史关注的焦点。有关项羽失败之原因探讨,也不是一个新鲜命题。早在汉帝国建立之初,刘邦君臣就讨究过这个问题。自那以后,对此问题依然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远的不说,单就近世而言,说法亦有多样。最没有争议的是人才问题上的得失;各具特色的则有阶级出身论,以为项羽代表旧贵族利益,故不敌刘邦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2]有不顺应历史潮流,分封不得人心论;[3]有项羽不厚不黑论,以为其未能及时地置刘邦于死地,最终败下阵来;[4]等等。笔者以为,人才问题之得失确系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其它的论点则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未免牵强失当。让我们根据历史记载,看看项羽之败的症结何在。

探讨先朝得失,尤其是探讨前朝败亡的原因,已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一种传统。几乎每个新朝的开创者都急于得出某种结论,以免重蹈覆辙;并想借此规戒子孙。周武王灭商伊始,就企图与纣王之兄箕子讨论商灭问题;[5]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也与群臣讨论过周所以亡的原因。[6]同理,汉帝国成立后,秦亡及项羽败亡原因也立刻被提出讨论。但是这一类讨论或因距事发过近,仓促检讨未必能切中要害;或因就事论事,缺少历史的纵深感。因而,其得出的结论及其欲图借鉴之目的均不甚妥贴。
汉初对项羽败亡的讨论就非常简单。还在都洛阳的时候,刘邦就让群臣对汉所以胜、楚何以败畅所欲言。[7]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所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对于臣下的这种认识,刘邦认为只是项羽败亡的原因之一,且不是最重要者,所以他笑驳二人,谓之:“知其一未知其二。”那么,这个最重要的“其二”又是什么呢?对此刘邦有一段非常精彩有名、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历史表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其实,君臣所说的都是人才问题,只是刘邦所说为栋梁之材,高、王所说涉及到的仅是团结一般的人才。
的确,在人才问题上项羽失误甚多,有目共睹。其症结在于他刚愎自用,不善于团结人。如韩信、陈平均为项羽旧部,前者因不得重用而离去,后者因畏罪而归汉。[8]张良也一度与项羽有过从,但项羽并未将其争取到自己这边来。[9]所以即使项羽身边有人才,也等于没有。司马迁论项羽“奋其私智”,可谓的评。至于范增是否算必不可少的人才,很值得怀疑。范增为项羽谋划,有史可稽者共有三处,均见《项羽本纪》。第一次是鸿门宴前,范增力主击灭刘邦。此计在当时显非急务,亦为形势禁格。杀刘不如放刘有利,对此笔者另有专论。[10]第二次是项羽分封时,范增与项羽谋划曲解巴、蜀为关中地以封刘邦,偷梁换柱歪曲怀王之约。此计亦属平常,高明有限。第三次是汉三年楚汉相持于荥阳,楚占上风,汉提议划界讲和,项羽欲允,范增反对,以为“汉易与耳”,遂急击荥阳,终未能擒获刘邦。在无把握一举置刘邦于死地的情况下,不允议和,恐怕不能视之为高见。尽管和约未必能长久保持和平,但项羽的让步至少能在道义上赢得广泛同情。上述三策,至少有两策失当,剩余一策无失算,但也非要害之争。所谓范增的计谋不过如此,不用也罢。或许范增还有一些良策失载于史,但范增在日,项羽失策甚多,如厚封诸侯将而薄封诸侯,杀怀王心,不击汉而击齐,为其错之大者;范增死后,楚亦有大胜;因此,范增的重要性得不到必要的支持。至于范增死后,楚由盛而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刘邦建立了广泛的反楚统一战线,并开辟了多处战场,令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力量耗竭所致。回顾楚汉相争的历程,项羽屡战屡胜,完全是亲征的结果;刘邦屡战屡败,却能迅速结集力量,卷土重来,并不断以周边战场的胜绩使楚军在主战场的频频告捷显得毫无实际意义。这种战争模式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在这种模式中,项羽身边有无范增,原无多大区别。
除有才不用,无才可用这两大弱点之外,项羽还有用人失当的问题,如郑昌无力守旧韩、曹咎不守将令失成皋、龙且贪功冒进全军覆没、周殷叛楚助汉势。用错人的原因主要是任人唯亲,韩王郑昌为故秦吴令,系项氏早期结纳的故交;大司马曹咎与塞王司马欣均于项梁有救命之恩。此数人未闻有大功于楚,他们竟踞高位,这对楚军将领的积极性或有严重挫伤。由于这些项羽故旧均非干才,委其独当一面,必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尤其是曹、龙、周三个事件对项羽的打击是最为致命的。由此可见,用错人的危害,绝不在不重人才、不善于团结人才的危害之下。

对项羽败亡原因的反思,还有项羽本人提出的“天亡我,非战之罪”说及司马迁对此论的抨击。司马迁论道:“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11]作为一个卓越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将项羽败亡事件放置于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去考察,其结论较之于刘邦君臣提出的单一人才问题显然要高明得多。项羽的败亡确实是从他号令天下,主持分封之日起就渐次发生了。项羽背叛怀王心“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放逐义帝,失德已显,无怪诸侯纷纷效法;自矜其智,专以暴力统治为务;信奉武力,所有的叛乱,项羽均派兵击之,而不考虑武力以外的手段。于是,尽管项羽胜利频频,但叛乱的愈伐愈多,与秦亡前天下崩析之状极为相似。无怪司马迁要将项羽与暴秦相提并论(虐戾灭秦自项氏)。
当然,这里的天绝非指冥冥上苍及异常的运气,而是指人的禀性及时代需求。所谓禀性即人之天性,其构成极其复杂。项羽的禀性与常人大致相同,只是其残暴的特质又迥异常人。项羽初登历史舞台即是以一种极其凶悍的姿态亮相的:他斩秦之会稽守后,旋即格杀数十百人。[12]载于史册的反秦武装的第一次屠城也是项羽所为——屠襄城。[13]第二次屠城,也有项羽参与——与刘邦攻城阳屠之。[14]之后,他又坑秦降卒,烧秦宫,杀秦宗室,屠咸阳,坑齐降卒,杀义帝怀王心,可谓罪行累累。在秦之暴行,日人泷川资言将其比之为伍子胥入楚,唯欲快其心而已。[15]其实不然,项羽未诛杀害死项梁的罪魁祸首章邯,说明他还是照顾到长远政治利益的。在秦之暴行,完全出于其本性中占上风的施暴冲动。参之以怀王心的背景亦能说明这一点。怀王心祖父客死于秦,国又为秦所灭,但其号令攻秦时,谆谆以不得行暴为戒。所以,项羽在秦施暴不得完全归结于复仇。项羽在扑灭叛乱的征战中,肆意残杀,结果,激起了更顽强的反抗。项羽的残暴除了其天性中固有者之外,还有一些从秦政中习得之暴。项羽于分封一事也是重封诸侯将而轻封诸侯,就是奉行了赵高为秦二世进策之“贱者贵之,远者近之”之意,[16]他将赵王歇、燕王韩广、齐王市分别贬为代王、辽东王、胶东王,而将赵相张耳、燕将臧荼、齐将田都分别封为上述三地之王。项羽还剥夺了韩王成的王位,后又废为侯而杀之。[17]这样一来,在施暴的同时,也埋下了日后动乱的祸根。
项羽的残暴似与当时公认的“仁而爱人”的口碑极不谐调。人性原本多组相反的矛盾组合,又由于教化的作用,使得本性的外现增加了掩饰性。不容否认,项羽的天性中有仁爱与残暴并存,但这种仁爱一经表现出来,便具一定的功利色彩。这不仅可以博得好评,满足他需要赞誉的天性,而且可以令人为其效力。曹咎、司马欣、郑昌就是项羽仁爱的受益者。这些人的得益,给项羽带来了知恩图报的虚誉。与项羽的仁爱同样受到公认的,还有他的不肯赏人功的特质。这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就成了韩信所说的“妇人之仁”。经韩信一点化,项羽“仁而爱人”的一面就徒有其表了。不肯赏人功除了是政治上的短视之外,也是项羽本性中自私自大的因素作祟。而自私自大又往往是残暴的先决条件。于是乎,项羽的仁爱使社会得益极小,而他的残暴则对社会危害极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残暴不仅为项羽最重要的行为标志,亦是当时社会的切肤之感。那么,项羽是继秦而起的暴君,当无疑义。
由于项羽以残暴立世,他就注定是不合时宜的了。什么是时宜?按司马迁的观点,就是历史的自然韵动,其中包含着补偏救弊的因素,或可名之曰“世情、民心、时代需要”。司马迁说:“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18]忠,意为质厚;敬,意为多礼;文,意为尊卑。自周衰,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可谓文敝已极,世道需要质厚的调养。而秦之苛刑暴政,恰是天性刻薄者所为,有违质厚之道,与社会需求相抵触。秦以暴兴,不能救时弊,最终为民众所唾弃。项羽以暴继秦,视人命如草芥,任意砍杀;视天下为私物,寸土不肯予人;其逆时代而行,必然蹈亡秦之覆辙。项羽在兵败垓下时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他居然也悟到了“时不利”这一要害。但他丝毫没有悔过之心,所以为司马迁痛斥。
项羽的残暴特质是项“天亡我”论的最重要成因,而其在人才问题上的失误亦可从其本性中找到根源。司马迁论项羽为“才气过人”,事实上,他确有过人之能。正因为如此,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容不得人,韩信、陈平、张良甚至范增都未能留住。自大的同时,项羽的猜忌心极重,故此中了陈平的离间计,疏远了钟离昧、范增、周殷等人。[19]周殷的叛楚归汉或与此有关。项羽爱人的特质又为他招来了一批无用之人,[20]错用了一些无力承担重任之人。因此,项羽在人才问题的失误也可归咎于“天亡我”的范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项羽的一切失误都可以从他性格上的缺陷得到解释。而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最终使他不合于时代。这两方面的结合注定了项羽的统治在历史上只能昙花一现。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有一定的影响的观点究竟在项羽败亡问题上占多少分量,值得怀疑。首先是阶级属性论。旧楚灭亡时,项羽只是个不足十龄的孩童,家族的旧贵族成份对其有多大影响尚属疑问。作为单一个体,即便属于旧贵族,是否一定比新兴地主阶级分子境界低下,历史尚未提供过确凿的证据。因此,不能简单下结论。其次,分封开历史倒车论。分封在当时是唯一可取之选择,对此,笔者有专论。[21]联系到刘邦在汉初的分封,可以断言,项羽的分封也是势在必行,与时代需求无抵牾,与其失败关系甚小。第三,不厚不黑论。项羽无视怀王之约及怀王的存在,悍然主持分封,不可谓不厚;杀义帝及韩王成,不可谓不黑。至于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实在是因为不杀比杀更有利,不能算失误,[22]与厚黑无涉。这些观点显然没有洞见项羽败亡的关窍。除此之外,基于楚汉战争的最后结局,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看法,认为项羽在军事上靠逞勇斗狠取胜,在政治上更一窍不通,十分愚昧,显非刘邦之敌。一旦验之于史,就不难看出这种貌似合理的结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项羽只是个一味逞血气之勇的莽夫(尽管他确有这种倾向),在政治上毫无可取之处,他就不可能在秦楚之际极其复杂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对秦战而胜之,并收拾残局,称霸全国达五年之久。项羽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可圈可点之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杀宋义、援赵取胜。针对宋义提出的“承秦赵敝”畏战托词,项羽敏锐地认识到秦破赵后将无敝可承,于是他果断地斩了宋义,取得了援赵楚军的指挥权。钜鹿之战固然是在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鼓舞下取胜,但此等重大战役,其细微处亦非常人所能设想,可以肯定,只有周密的布置,才能取得以少胜众的战绩。其二、击降章邯。钜鹿战后,秦军与诸侯军相持于漳南,陈余遗章邯书或为项羽指使,意在攻心,待章邯谋和时,项羽乘其懈,急击大胜。随后章邯约降,项羽因军粮不足,及时接受其降。项羽不杀章邯而坑降卒亦是一种谋略,留章邯等,可使其治秦;坑降卒乃不得已之举。试想,二十余万秦军与四十万诸侯军结伴入秦,一旦变生不测,后果不堪设想。其三、主持分封。分封为项羽生平最重要之政治事件,亦最能体现其政治涵养。项羽谋略通过分封,长久确立其霸主地位。他分立十九国之举不时受到后人的指责,以为其比战国七雄并峙又倒退了许多,其实这正是体现了项羽的良苦用心。首先,他自王九郡之地,占当时中国疆域的四分之一,其次,为了削弱可能威胁其霸主地位的诸侯实力,他将旧秦一分为四(汉、雍、塞、翟),将旧齐一分为三(齐、胶东、济北),将近楚之赵一分为二(代、常山),将燕一分为二(燕、辽东)。不仅如此,他还将赵的军事实力化解为四(代、常山、殷、河南),使原先仅次于楚的军事集团削弱于无形。[23]由于三秦对项羽死心塌地效忠,河南、殷亦对项羽感恩戴德,兼之未令其王之国的韩地尽入项羽掌握,项羽已建立了从彭城至三秦横贯中国东西的实力带。这个实力带的南面,九江、临江、衡山三国由楚国旧将执掌,最西南的汉亦为楚旧部。不难看出,项羽阵营的势力范围十分壮观,足以使任何欲有异动的诸侯国不敢轻举妄动。其四、楚汉战争。项羽在正面战场与刘邦的交锋中屡战屡胜,这绝非一味逞勇所能做到的,对付刘邦这样的劲敌,若非在意志、智力、用兵艺术诸方面胜出一筹,是很难取胜的,更何况连胜。至少有三事表明项羽的出众之处:第一,刘邦攻占彭城,项羽率军从齐回救,绕到彭城之西南,出其不意,一击奏功。[24]第二,楚汉相持成皋,彭越扰乱梁地,项羽回救,与留守成皋的曹咎约半月之期必破彭越,果如其言。怎奈曹咎不遵将令,于六日上为刘邦所破。[25]第三,项羽受困垓下,他领兵趁夜突围。汉军至平明才发觉。这些无不说明项羽用兵已有出神入化之功。当时最负盛名的军事家韩信与项羽直接交手有二,一胜[26]一负,[27]韩信不占优势。由此可见,项羽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亦不应有太多的可指责之处。
然而,项羽过人的聪明才智仍不足以弥补其性格缺陷造成的损害,兼之有刘邦这样强劲的对手,使项羽为历史淘汰势不可免。项羽在历史舞台的最后谢幕几乎集中展示了其性格中的全部缺陷:垓下被围,四面楚歌,项羽便以为楚地悉为汉有,此为其多疑之性;他神不知鬼不觉溃围而出,竟被一田夫骗入泥泽,此为其暴行的恶果;仅剩二十八骑,他仍要证明自己向来正确,此为刚愎自负的表现;他拒绝乌江亭长“王江东”的建议,此为其缺乏韧劲、遇挫则不振的脆弱性;已决意赴死,他仍大开杀戒,杀人无数,充分表现了他的残暴;已是命在旦夕,尚不忘市恩于人,他自刎以便让其旧部持其首取万户侯。这些至死不改的品质就是项羽的天性。

综上所述,项羽天性方面的诸多缺陷是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他的残暴为时代所斥,经过暴秦统治的广大民众绝不会接受继秦而起的暴君;他的刚愎自大、目中无人使得人才离他而去,或不为其所用,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他的实力;他的缺乏韧劲特质使得其败亡突然发生而没有苟延残喘偏安一隅的余响。由于项羽崛起甚速、成功甚大,不可一世的威势与其迅即溃败、一蹶不振的结局形成的巨大反差,也由于司马迁对项羽结局描述的精彩渲染,使得项羽的“天亡我”之叹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汉人扬雄与王充就分别对“天亡我”说进行过不完全的肯定的论述。特别是王充,几乎肯定了这一点,他说:“项羽且死,顾谓其徒曰:‘吾败乃命,非用兵之过。’此言实也。实者,项羽用兵过于高祖。高祖之起,有天命焉。”[28]这种对项羽哀叹的简单附和显然失于偏执,其着眼点完全放在刘项的正面军事较量上,而不顾主战场之外的力量消长。正是因为项羽正面控制区域以外的形势趋向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胜败,同时也衬映出项羽孤家寡人与天下抗争的态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项羽是以意逆天,宜其灭亡。而他的“天亡我”之叹也终于落到实处。

附注
[1]《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2]参见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项羽新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月10月版
[3]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
[4]参见李宗吾《厚黑学》
[5]参见《吕氏春秋·慎大览》、《周本纪》
[6][16]参见《秦始皇本纪》
[7]参见《高祖本纪》
[8][19][20]参见《陈丞相世家》
[9]参见《留侯世家》
[10][22]参见周骋《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载《淮海文汇》1997年4期
[11]《项羽本纪赞》
[12][13][14][17][23][24][25]参见《项羽本纪》
[15]参见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项羽本纪》
[18]《高祖本纪赞》
[21]参见周骋《项羽分封新论》载《淮海文汇》1996年7期
[26]参见《淮阴侯列传》汉二年
[27]参见《高祖本纪》汉五年
[28]《论衡·命义篇》

(原载《淮海文汇》1997年7期)

补注
项羽封刘邦于汉中、巴蜀,未为失策。如果不是赵衍指了一条小路,汉军就不可能对三秦展开攻击。所以,天亡我说,在这里也神奇地体现出来了。
刘邦所说三不如云云,当视为刘的自谦。因为在楚汉战争中,固然是由于韩信的卓越表现才导致了最后胜利,但刘邦本人一直坚持在与项羽相持的主战场上。倘若让其它人来对付项羽,估计也未必能讨到什么便宜。
汉破曹咎之役可能历史记载中有小说家言的成分。一是其战胜的方式与破龙且如出一辙,二是曹咎之战是会战形式,而非轻易击破。当时参战的有燕国军队,可见破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千古谁识楚霸王.
附  解读项羽
菜九段

近几年,围绕楚霸王项羽似乎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化热点。电影、电视连续剧、电视书场、专题出版物及MTV不一而足,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项羽身后向来不寂寞,宋人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当为其评价最力者,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它。待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直评项羽因不厚不黑而败,这就牵涉到刘项优劣论。时下汹涌的不平之气,或许就是对不黑不厚说的呼应。其实,不论人们对项羽怀有何等情感,事实总是事实。细读《史记》就不难发现,项羽绝非人们心目中的直肠汉,也不可能与厚黑无涉。有关项羽的历史功过得失,学界论之甚详。笔者只想对一些一向为研究所忽略、又关系项氏成败并对后世有启示意义的项羽现象略作归纳。
第一,项羽的个人品质造成了他的失败。首先项羽绝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马迁认为他才气过人。刘邦也认为在勇悍仁强方面自己非项羽可比,对此韩信亦有同感。但项羽这种过人才华并没有给他带来帮助,反而使他成为直继暴秦的统治者。项羽的本性是极度自负。陈平对其鉴定为“不能信人”、“意忌信谗”。在项羽眼里,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亲,弄得自己很辛苦。这使人联想起秦始皇。侯生、卢生有言:“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项羽也是逢战必到,疲于奔命,最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更加形单影只,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夫。司马迁评秦始皇曰:“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评项羽曰:“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其次是苛察。苛察大概是项氏家风。其叔项梁起义后不久拒绝一门人求职时指责对方某时未办好某事,是为其证。日后,殷王司马卬叛楚,项羽派陈平等击降之。不久,司马卬降汉,项羽就要追究上述军事行动的参与者,导致陈平归汉。相形之下,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又其次,项羽继承了赵高的一套统治术。赵高曾献计于秦二世,说欲巩固其统治,唯有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项氏在分封时正是这样干的。他将原来的齐燕之王分别贬为胶东王、辽东王,而将齐燕之将分别封为齐王、燕王。正是这种统治术,迅即酿成了不安定因素,并最终断送了项氏统治。经历过暴秦统治的广大人民是绝不能忍受项氏统治的。天份反成事业之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项羽现象提出了历史人物作用的阶段性命题。彼得原理有无能极一说,即某个系统里的人达到其力难胜任的岗位,不称职现象便随之产生。项羽的情况正合此理。可以说,在反秦风暴中,如果没有项羽的摧枯拉朽之力,其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夺权前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在救赵时的果敢绝决,奠定了其历史地位。但以此为限,其后的局面就非项羽所能胜任。归降的二十余万秦军,既是项羽的最辉煌胜利,也成了他失败的开端。这些与诸侯联军人数相去不远的俘虏,如果不杀,总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杀降,项羽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并且无法在关中立足。又如分封,也非项羽份内事,项羽挟威势强行包办,弄得怨声载道。于是,项羽就从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了反面。对此,项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他以为自己既然在军事上有一套,其它方面估计也差不了。耐人寻味的是,时过两千年,项羽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仍可以大行其道。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对各种事物指点江山。那么,项羽同时代的人默认了他的自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让天下及项羽本人大失所望。如果项羽当时不去争夺支配权,他肯定不会迅即覆灭。或许应了老子的一句话,“知止可以不殆”(王弼《老子注》)。可惜,项羽及其它情形相类者当时绝不会有这份自觉。人类注定要在错误中成长。
最后,项羽蔑视知识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国社会情绪。少年时代,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在项羽眼里,“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可见,知识在其心目中一文不值。项羽抹煞义帝的功绩一事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社会对知识的情绪。他说:“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话虽说的有力,可却不是事实。义帝是在项梁败死,楚国受重创之后出面主持大计的,他亲自布署了攻秦的两路人马,完成了陈胜、项梁未能完成的大业——灭秦。设想,如果印刷厂厂长出面否认一本畅销书作者的作用,建筑队长出面否认一个杰出建筑的设计师的作用,一定没有人会信以为真。但项羽的上述言论却能深得人心。甚至司马迁或者都被其骗住,《史记》就没为义帝立传。无独有偶,刘邦定天下论功行赏厚封萧何,遭到武将们的一片反对之声:“臣等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看看,项羽心态有多么大的市场啊。但刘邦不是项羽。他以猎为譬:“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刘项原来不读书”。然刘邦对待知识的功用能深明大义如此,刘胜项败,固其宜矣。项羽先抹煞义帝之功,后杀义帝之身,此等行径岂是与厚黑无涉。按刘邦的上述说法,项羽之谋杀义帝无疑是功狗噬功人。其厚其黑,天地共鉴。
深究起来,对项羽的歧读皆源于司马迁的记叙。特别是将刘项二人相互参看时尤其如此。当司马迁着力描摹时,项羽总是威武雄壮,气势夺人;刘邦则平淡无奇,甚或猥琐。于是便有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确实,刘项相争,项羽处处压刘一头。然而,项羽的刚猛无俦恰恰是逆时代潮流而行。所以,虽然频频取胜,却最终魂断乌江。欲读通项羽,必须读司马迁为刘项二人各自所下的赞语。司马迁对刘项二人所下的赞语恰好与正传相反。对刘邦评价极高,对项羽则贬斥甚多,若再与各自的本纪相参,却又都是与事实兼容的。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成于一手且反差明显的评价竟能完全谐和地出现在历史的背景上。其原因在于,历史本身就是由无数矛盾着的事实所构成。项羽的事实是,他的确威武雄壮,可惜这只是小节。大节是在灭秦之后,项羽其人其情是反社会的。那么,看历史人物,只管往大节处看。当一个人大节有亏时,即便其小节可歌可诵,不提也罢。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9-05-26 17:55:00 +0800 CST  
菜九段山寨大阅兵

风闻我党建政60周年要搞大阅兵,以菜九的身份,上不了天安门是肯定的了。按说这个大阅兵,与人在江湖的菜九,实在是八竿子打不上,但站不上天安门,不等于与阅兵绝对无缘。我党建政60周年,菜九上网10周年,条件匹配,时机相宜,理由充分,完全可以搞个只属于自己的阅兵嘛,哪怕搞个山寨版的阅兵也是可以的嘛。

菜九活了一把年纪,看过的阅兵颇不少也。直到看了战胜法西斯60周年的红场大阅兵,才真正对阅兵心向往之。虽然CCTV对红场阅兵给出的镜头有点疑似吝啬,但那一面面光荣的旗帜掣将出来,一列列威风的队伍行走过去,那种打赢者的威势,那种战胜者的豪情,那种睥睨一切、似乎可以碾碎一切的英武气概,使得菜九这等异族之人也颇眼热心动。模模糊糊也记不甚清,攻克柏林的军旗不止出现过一次则是可以肯定的,其他如十大方面军、一百五十个战功卓著部队的旗帜,也一一在世人眼前展现,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的军旗,少不了攻克华沙、攻克维也纳、攻克布拉格的军旗,这一面面不平凡的战旗,真正承载了历史,标示出了光荣。难怪红场士兵们的军靴踏得是那么坚实有力,那么趾高气扬,原来他们有底气啊,真正有这个资格与资本呢。如果起骆宾王于地下,恐怕他也不得不慨叹,试看今日之宇内,究竟何人之天下了。
菜九一手无缚鸡之力的江湖散人,怎奈起了阅兵的念头,就不禁要私下里清点一下家底,盘算下来感觉良好,自忖也有若干资本追踪苏军的风采,把个虚拟的大阅兵搞得像那么一回事。

往昔先贤夸赞长于撰述时,常常会说其人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什么的。菜九胸中没有百万雄兵是可以肯定的,但自菜九胸中流溢出的若干文字,倒也很有些虎狼之师的气象。虎狼者何?或者可以仿佛于当年白起、王翦将之横扫天下、夷平六国之秦军。

当年批判林副统帅时,曾揭露其早年每打了胜仗,总会掏出他那个小本子来,记上毙多少、俘多少、缴获多少,然后可以爽上一段日子。菜九的脾胃,与当年林总的心是相通的。菜九每发布一些不成器的文字,也好一个连续追踪,看看点击多少,跟帖多少,转载多少,接下来也可以爽上一段日子。这种场面数字一多,居然也生出若干战胜的豪情与欣快感。大概是上苍觉得菜九无拳无勇、无权无势,要想爽一把非常的不容易,就特意在菜九有生之年,生出个互联网来,好让菜九可以在上面胡乱涂鸦,放肆说话。十年下来菜九的若干杂耍,或多或少也脱离了自娱自乐的境界,颇深入了某些人的人心了。因此上,菜九这些参加山寨大阅兵部队的旗帜上也很记载了一些攻城略地(被公共网站转载)的光荣。

其实还在远没有生出大阅兵念头时,菜九就时常在做类似功课——即每隔一段时间,就去逐个追踪某些文字的战绩(被公共网站转载),现在想来大概也算是为阅兵热热身。如今适逢上网10周年,难免要遥想红场阅兵,把这些三脚猫的招式拉出来比划比划,将菜九非常中意的文字与纪录汇在一起,搞个大阅兵,也是一面面战旗将出,也是一通通战鼓擂动,也是一列列战阵走过,也是一阵阵战靴踏响,也是一辆辆战车疾驰,看看这些篇什是否真如一向自大自恋的菜九所认为的那样,称得上堂堂之阵、猎猎之旗。

第一个入场的是《千古谁识鸿门宴》,这是在网上游荡时间最长者,尽管菜九对其评价早已降低,但后来相当数量的虎狼身上都多多少少有其血统,所以可视之为虎狼之母,是一支老牌绩优股,创建于1997年,1999年即开始出没于网络,上过无数教学网站。不知是何种机缘,在国学网首页待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便泛滥成灾,各种五花八门的网站上都能见到其身影。更是各色人等所作的以千古谁识为标题的五花八门的各种网文的老祖宗。这可是个爷爷级的老兵,尽管相当老迈,但也非得让它走在最前面。
战功表(尽量从菜九一向不去的地方选择三处,下同)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论坛
中国历史-秦汉历史-艺术中国
唐诗之路论坛 → 历史风情


紧随其后的当然是菜九最以为傲的鸿门宴集团军,他们是
千古忽悠鸿门宴
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
千古谁识曹无伤
鸿门宴教案完全批判
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
这些篇什都完成于2007年,因辅导孩子如何搞研究写论文而兴。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形成了交叉火力网,将那些与菜九不合的观点射得百孔千疮、颜面无存、惨不忍睹。因此上,这既是当之无愧的虎狼之师,也是让菜九感觉超爽之师;他们不仅让菜九过足了横扫天下的老瘾,也让菜九尝到了什么是横行的感觉。记得有报道说,每当世界出现危机局势时,美国总统总会问,我的82空降师在什么地方,我的航母编队在什么地方。鸿门宴集团军的这个文字组合,或者也相当于菜九的82空降师与航母编队,每当菜九看到有什么不入眼的事,就忍不住要放出其中的某些篇什,杀将过去,让自己爽一下。久而久之,菜九甚至有点同情与菜九观点不合的人了,简直一点没有抵抗的余地。与这些文字的广泛转载相比,其受到的咒骂更是多得一塌糊涂。没想到菜九这些主要用于自娱自乐的篇什,居然成了挖人祖坟的专业队,被无数人恨之入骨。这里可能就套用得上梁遇春兄自评的话了,“兄弟写文章,不是为了让谁高兴,也不是为了让谁不高兴,兄弟活着也不是为了让谁高兴,高不高兴,随便”。 菜九对此深有同感。那些难以计数的叫骂虽然非常讨厌,但其效用就如同是用臭鸡蛋、西红柿招呼菜九的这个马力充足、火力强大的铁甲战车,伤不着一根毫毛也。如果要说他们有什么作用,不过是将自己暴露在菜九的强大火力下而已。(如果要说他们有什么作用,不过是向世界昭告,他们是菜九炮火肆虐后的一只烂筛子而已。)因此,菜九的这辆超级战车隔三差五就会开出去呼啸着、奔驰着、开枪开炮着,爽不可极。真是叫骂由他叫骂,祖坟依然挖之。

千古忽悠鸿门宴
战功表
历史文化 -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德国华人社区 / 这有点像那面攻克柏林的旗帜啊。
情人论坛 -> 〖休闲灌水区〗
正规文学区 自拍偷拍网-

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
战功表
房论坛 - 购房者网站
【炫彩幻响★手机联盟】
娱乐mp3社区 美女写真 歌曲电影 风景贴图 单词记忆

千古谁识曹无伤
其实本文是这个集团中杀伤力最低的一个,可能正因为此,其于发布后第一时间就被广泛转载。并收入百度百科曹无伤词条下。
战功表
千秋悠客转载于史记吧/故乡/星教育网
文章首页 → 中语文学 → 文史荟萃
又被纸质媒体转载
传奇故事200808期
《国学》2009002期

鸿门宴教案全批判
战功表
历史长廊-怀吧 -同怀网
电脑爱好者俱乐部论坛 情感驿站
论坛首页 - 中国二手车信息网车友会
中胜娱乐影视总公司- 腾讯博客- Qzone

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
战功表
白小姐六合彩 -白小姐图库-白小姐特码-白小姐网站
香港六合彩夕阳心水论坛
青岛新闻网_青青岛社区


鸿门宴好像是司马迁专门为菜九开的,可以永远吃下去,真是一个吃用不尽的好席啊。哪能说吃完就吃完呢。菜九近期又将这一题材打理成《千古不散鸿门宴》,因受出版方合同约束,只能将此文的结尾发到网上,尽管近期效果不太好,但菜九有信心,毕竟鸿门宴是专门为菜九而开的嘛。

谁在扯皮鸿门宴,
战功表
风水中国|126fs.com
QQ空间克隆网 » ★娱乐先锋★ »
网摘择选•主题原创- 岁月•人生论坛-[url]www.51CDV.com[/url]
大学心情论坛
铜雀台中国历史论坛 » 秦汉天下 »

鸿门宴如同一座大山挡住了无数人的视线,又如一重关锁,使得许多事件被蒙上莫名其妙的阴翳,造成为许多历史误读,但这可是菜九的家宴,绝不会对菜九有任何影响。所以弄懂了鸿门宴,也就读懂了很多历史,所以鸿门宴的血脉就一直流淌在菜九的文字里,所以菜九拿着由鸿门宴锻造的利剑闯进了由所有时代专家教授精心布置的瓷器店,把里面砸得稀里哗啦。尽管众多的专家教授只能看着菜九爽而无计可施,但他们却能装作瓷器店仍然完好无损,继续在向人们讲述着其中的妙处。怎么办,继续砸啊。一招鲜,吃遍天嘛。
等待出笼的虎狼还有:不死的项羽、汉高祖招谁惹谁了。都是杀伤力非常强大的,砸起瓷器店来可是一点也不含糊。

中国人最不认真——霸王如何别虞姬
战功表
百度_鲁迅吧_
歷史文學論壇--挑燈看劍 » 逸史齋 »
期刊各界ALL CIRCLES 2008年第03期.


千古谁识刘项情/又名:当刘邦想起项羽的旧情来
战功表
管理资源吧
广东中健医药有限公司员工社区
传奇故事2008/23期

才高九斗说项羽
战功表
澳大利亚华程网 - 电子文库
新加坡六合彩官方网站
历史长廊 - 太原社区 - 太原网 - 太原热线

解读项羽/又名:千古谁识楚霸王.
战功表
侦察兵 -- e京网,汕头第一网
综合读写活动:走近伟人
慧团社区 东莞业主车友论坛


古史杂识之 《项羽本纪》识读
战功表
网上读书园地 - 信息资讯 - 休...
火柴天堂门户网-众人...
『竹书纪年』 - 汉族网 - Powe...
魅摘 M摘
飞乐三五


千古谁识汉高祖/又名:汉高祖三题
战功表
火星的历史、杂记 - Tuesday, May 31, 2005 Entries
唯一音乐论坛 » 标签 » 汉高祖
百度_湖北大学吧_标题:
解读史记:苏教版
《安徽教育时空》 欢迎注册会员享誉本...
博拉社区 / 博客 / 博客报 / 天府博客吧
百度_历史研究吧_


千古谁识汉张良/又名:张良的历史地位是铁哥们刘邦捧起来的
战功表
许多论坛 » 上网技巧
休闲广场 - 龙隐算命论坛(免费算命,易学交流)...
世纪绿洲业主论坛-东莞房
天堂在线_天堂社区-寄托哀思和分享情感的社区平台


股评家张良与操盘手刘邦
战功表
美言网-军事-论坛议
高手论坛-金融界股票论坛/无数与股票有关的论坛都转了。
舞文弄墨 - 南海妈祖社区 妈祖文化交流区 - Powered by Discuz!
诸子乱弹_文化杂货铺_Q吧

古史杂识之刘邦赵高联络始末考论
战功表
龙的天空原创文学论坛
360doc个人图书馆
新西兰一网通- [上下5000年]
国学论坛 » 考研读博

古史杂识之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线路及历史功绩辨析
战功表
咕吧天下八卦网
大碗茶论坛 » 悦读长廊 » 两千年前的长征
灭秦相关话题-娱乐八卦 - 中国娱乐新资讯平台
-陕西旅游资料网

军事天才数刘项
战功表
通搜(TongSou.com)旅游资讯新字典
华夏男人网
丹壁藏书-评书论坛-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论坛 ...
心生命-亚洲次CI论坛
『千秋论史』 - 『古典诗词』 - 琥珀诗刊|《琥珀》诗刊选稿基地...
军事天才数刘邦,项羽-尘土历史网
牡丹建站网综合社区--插件建站系统__上 mdjzw.com 做自己的免费个..


气壮山河楚怀王
战功表
奇闻异事 - 迅雷论坛
中华娱乐网
军事天地 - 艺苑茶吧 - 美术家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文学天地 - 蓝色天空网 学习电脑网络技术的殿堂 在线技术交流 免...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 史海钩沉 - 开心岛 大观园


触龙不说赵太后
战功表
燕园学堂门户网站*语文天地*美文欣赏
千秋史话 - 【淘沙门论坛】客观 理性 宽容 关怀 - Powered by
历史:—— 搜狗说吧

千古谁识陈胜王
战功表
中国人在印度Chinese in India
山西基友- 基金吧- 金融界
中安网-读书吧
百度_淮阳吧_【中国•淮阳】



谁在轻薄陈胜王/是上文的缩略版,但也大行其道。
战功表
史地哲知识 - 〖读者论坛〗 读者居,读者,读者文学,读者之家,读者...
澳大利亚华程网电子文库 - 网文荟萃 - 网络荟萃
《百家讲坛》(红版)2008年第十一期目录_百家讲坛杂志
文学天空 / 言论自由 - 教师休闲吧
红烛社区-西北地区最大的社区 - Powered by Discu...

千古谁识战钜鹿
战功表
澳大利亚华程网 - 电子文库 -
合肥运动休闲网
|读书时间 - 夜来香社区论坛 夜来香社区
函谷关-一大把资讯
『大话淄博』 - 淄博圈子网论坛

千古谁识司马迁
本文创建于2005年,这可是专家教授几十年来想写而一直没有写好的题材,所以菜九感觉特爽。本文上了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及无数教学网站,正指导着无数教师备课之用。
战功表
休闲庄园 - 中国顶呱呱口吃论坛 |顶呱呱口吃俱
焦点房地产论坛
胶东文化 ← 胶东社区-烟台论坛
纵横财经博客

皇帝的家谱 /本文一般都附着于前文之后,但也大行其道了。
战功表
『学术天地』 - 北京林业大学登天家园
激动网- 激动社区- Powered
百度_汉朝吧_
搜狐读书频道
江苏省盱眙中学,盱眙中学,淮州中学,日 ...普通文章, [必修五]


千古谁识汉贾生
战功表
[麻辣社区] -- 四川论坛
咕吧天下八卦网
百度_锐利的老花镜吧

中国人最不认真——何智丽、郎平何错之有
战功表
科技世界 - 武汉猫扑门户社区|资讯|空间|博客|相册
瑞星卡卡安全论坛bbs...
舞文弄墨 - 南海妈祖社区 妈祖文化交流区 –


揭秘王朔/又名:也谈王朔
本文是菜九创作较早较得意也是杀伤力较强之作,当时聂卫平还未淡出棋坛,时间大概是95年之前。但上网后反响并不理想,有点郁闷。
战功表
三峡文学2007/4
中国在线网论坛--『 小说 』--帖子列表
诗露花语--腹有诗书

中国龙的DNA鉴定
战功表
阀门厂 - 中国阀门信息网-专业进口阀门
中国婚纱摄影导航:首页 > 婚庆司仪培训
文学发贴训练营 - 宽带安徽 网站社区 电影下载 免费在线电影
网络文学 - 赣州论坛 新赣州网 赣州门户网站 赣州论坛|赣州网

尚武精神的理性思考
战功表
读书点滴_悠悠电子图书网
福建永春网文化频道 永春网 >> 文化 >> 读书时间 >> 文化天地
文学天空 / 言论自由 - 教师休闲吧

沉甸甸的武则天现象
战功表
┊开卷有益┊ - 德国某地人社区 德国华人社区|学习资料|专业书籍|..[历史平台]
潜龙堂中国历史文化网 >> 历史频道 >> 唐朝历史 >> 唐代历史随笔 >> 文章正文
百度贴吧 > 历史吧 > 浏览贴子
百度_武则天吧_
[07-03-28] 舞文弄墨 - 白水教育...

汉灭齐战役考释
战功表
中国历史-秦汉历史-艺术中国
我爱中国龙/中国历史>秦>文章内容
基尼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史海沉钩 >> 历史点评杂谈 >> 秦代史点评杂谈 >> 正文
百度_新宇宙吧_
华夏历史网 > 中华历史 > 秦 > 中华杂谈
磐史网 >> 华夏通史 >> 文献资料 >>
百度_韩信吧_

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
战功表
百度_燕语回时吧_【史评】
谈古论今谈古论今....[希河论坛] -- Powered By Dvbbs.net,2009...
| 古近代史 - 军政在线 政要将军、...
吕氏一族-论坛
火星的历史、杂记 - Thursday, November 04, 2004 Entries
古史杂识之我来剥周昌的画皮
战功表
胶东文化- 胶东社区烟台论坛烟台BBS –

感悟生活,舞文弄墨 - 中国银行社区论坛|银行论坛,银行人的网上乐..


古风探求...
战功表
心生命 - 亚洲CI论坛 ,让我们一起来进
[胶东社区-烟台论坛] --
新竹网站联盟--古风探求

如同所有的阅兵式都会有群众团体与文艺团体出场一样,菜九即使搞山寨阅兵,也不应该省掉类似节目。下面这些彰显和平的篇什也颇为可观。

混沌外的乡愁
战功表
计算机知识二--zfuwen.com
红网论坛 >> 红网论坛 >> 城市论坛 >> 株洲
『原创天地』- 误算[淘学网论坛]
百度_爱情转帖吧_

千古谁识李太白
战功表
- 阅读主题 :: 粉丝论坛
李白-怀吧 -同怀网
蓝色月光社区/蓝月社区
山东人在上海老乡论坛

千古谁识李杜情...

战功表
南阳市吧新浪吧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07第7-8期目录
【夏岚馨国学教室】 - 馨园——夏岚馨论坛/百度_踏歌而行吧_
docin.com豆丁网
百度_华丽八月的扇子吧

庄周与菜九段
原题为庄周,正确的名字应该是庄子与菜九段。最早在94年刊载于绿风诗刊上
战功表
京华论坛 » 军事天地 »
周记米店-周华健中文网 » 为您服务(忘忧)
daqi.com--大旗网
.

古史杂识之项桥失忆
战功表
[东方明珠网] -- Powered By Dvbbs.ne.
原创文学 - 梅州论坛 梅州论坛,梅州新闻,...
搜狐散文随笔电子期刊



戏说文明
此文最早是经田秉锷先生之手刊载于淮海文汇上,而此刊物停刊也逾十年了。
战功表
‘SЮwゞ_光的思维的QQ空间_菜九段-
下载 |资料大全 - 八卦网
自游随笔 - 宜宾都市自游人论坛 宜宾都市自游人论...
四季年华 - U房论坛 - Powered

菜九的山寨阅兵式大概就是这些内容。原本想在09年的端午节当天弄到网上去的,看来即使虚拟的操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来二去,就把时间给耽搁了。好在现在还是小长假,算是给自己一个节日礼物吧。与所有阅兵式不同的是,菜九的这种阅兵非常省钱,而且可以随时从阅兵场上拉到互联网的战场上去冲浪搏杀。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菜九是比普京总统还要爽的。

菜九问读菜九者节日好。2009/5/29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09-12-27 22:31:38 +0800 CST  
狗屎唯物主义真是害死人啊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10-01-03 09:15:05 +0800 CST  
不忽悠行嘛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10-01-17 10:59:44 +0800 CST  
中国人最不认真——千古忽悠鸿门宴
老共产党人菜九段有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
一般来说,只要给出一个说法,中国人往往就认了这个说法而不去较真。所以伟大领袖说得好,中国的事常常是挂起来,不行的话,可以挂个一万年嘛。(此话是针对罗瑞卿事件而发)但伟大领袖又说了,一万年太久。那么,中国的事老是这样挂着,也总不是个事。如果像菜九一样,不轻易认可现行说法,而想较个真,就可能发现事情并不像人们以前认定的那样。于是那些本可挂上万把年的事,或者也挂不下去了。
有一天刘三正在路上走着,突然闪出个持刀大汉,让刘三交出钱来,否则就要他的命。刘三情知不敌,就乖巧地将钱包交出去了。日后,刘三又带警察将劫匪绳之以法。这件事到了让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评论时,多半就会众口一词地笑话这个劫匪留下了后患,当时一刀把刘三干掉,钱不就都是你的了吗,后面不就什么都不会发生了吗。各位看官可能会说啦,菜九把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当白痴啊。菜九当然没狂妄到如此地步,他们当然不是白痴,不过有时有点拎不清倒是真的。比如鸿门宴这件事,与上述情况就很相似,但那个劫匪一样的项羽不是让他们嘲笑了几百几千年吗。鸿门宴的结果难道不就是项羽拿到了钱,刘邦保住了命吗。到了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嘴里就是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同理,在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的眼里,被抢了钱的刘三显然占了大便宜,而抢了钱的劫匪却是缚手缚脚吃了大亏。看来,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要么是范增的同党,要么就是拿了范增的钱,否则怎么非要教唆项羽把刘邦干掉不可呢。也许是人性之一的强人所难在这里起作用了。本来人家只是想抢钱,可那些不相干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非要人家去杀人。还一个劲地提醒劫匪,你不把他干掉,你抢到手的钱可能会保不住。作为斗争对峙中的弱势一方,我们总难免会碰到劫匪,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感谢那些个劫匪幸亏不是什么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调教出来的好学生,如果劫匪们都听了大人们的教诲,既要钱也要命,岂不糟糕之极。
鸿门宴是刘项斗争的一个眼,其包含的变数最多,根本没有预伏下日后胜利者的胜机,刘邦从一个最风光的战胜者,变成了仅仅保住命的失意者,又在什么地方占到便宜了。他又何尝能像阿Q一样,钱被抢了还要自我陶醉一番呢。大概那些专家教授老师大人可以陶醉,反正刘邦和我们这些被抢劫的菜鸟肯定陶醉不了。

鸿门宴其实真不适合作课文来教学,如果象菜九这样简化为抢劫说,就没什么可讲了。但真要从前前后后盘根错节的背景上讲,显然也不是课堂上讲得了的。而且这个前前后后盘根错节的背景,专家教授老师大人们从来就没搞清楚过,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自鸣得意。菜九倒是比大人们清楚一点,但也不想细说,因为他们听不进去。早年菜九作《千古谁识鸿门宴》,就被一些教师骂得狗血喷头。原因很简单,不是菜九说得一点不靠谱,无非是跟他们不一样,当然啰,仅凭这一点也确实就该骂。试想,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或者几十年一贯,或者辛辛苦苦备了半天课,正准备云里雾里、唾沫横飞在课堂上神侃,误己误人并快乐着,给菜九一搅和,就索然无味了。因此上,菜九被骂得狗血喷头不亦宜乎。菜九为什么与大人们的见解相左呢,这还是要看鸿门宴的事实。简单地说吧,鸿门宴之后项王、范增不让刘邦王关中,还“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呢,又如何能一杀了之呢。显然,诸侯叛之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杀刘邦只会增大这种可能性。从结果上看,鸿门宴之后,项羽既负了约,又风风光光地主持了分封,显然他是鸿门宴的大赢家。鸿门宴上如果不是项羽,而是我们那些专家教授老师大人掌握局面,肯定先杀了刘邦,至于诸侯叛之,分封不了,大人们根本不予考虑,留给项羽考虑可也。于是乎,燕雀安知鸿鹄志,水平的高下,一下子就分出来了。但项羽水平高又有什么用呢,留下了隐患,最后不还是死在刘邦手上了吗。人生哪能步步算到呢?总不能早知百岁死,不如不出生吧。世局如人生,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因此项羽在鸿门宴的处理上根本没错,他又不是神仙,怎么知道后事。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也不是神仙,但他们知道后事。只是从结局上立论,也没有什么高明可言。
菜九可能对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刻薄了一点,这是因为菜鸟也有好生之德,刻薄刻薄无非是想让此类误人之说早日休矣,以便从劫匪大人的刀下活更多的人。至于拂了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的意,大人们人多势众,一人一个口水就足以淹死菜九,不在考虑也。孔夫子不是说过,虽千万人吾往矣。菜九自忖对鸿门宴知道的多一点,只好领着孔夫子的教诲,凭着对司马迁的忠诚,冒着大人们的口水前进。







楼主 菜九段  发布于 2010-03-08 20:58:52 +0800 CST  

楼主:菜九段

字数:63589

发表时间:2007-04-24 20: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3:19:12 +0800 CST

评论数:1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