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到徽州——之二十九“徽州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粗考



“徽州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对于我富桐潘氏后人来说是一个精神地标,因为那里是我们的祖籍地。迁到浙江后,我潘氏富桐派将永照公列为第一世,将永照公往前的12世列为徽州的各世,宗谱中将祥公为徽州第一世。
追寻富桐潘氏徽州先祖的足迹,在1876年(光绪丙子)《富桐潘氏宗谱》(残本)影印件和1896年(光绪丙申)《富桐潘氏宗谱》中,关于“徽州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这个地名或详或略多次出现:
“富桐潘姓各村俱自徽郡祁邑迁来”,这是《高畈新丁行第原委记》中关于我潘氏由徽州迁来的记载。
“我潘氏自祥公开基于祁门县归化乡”,“由徽州来浙省”,嘉靖修《潘氏宗谱序》。
《续修富春潘氏宗谱序》(康熙四十年(1701年),“考其谱牒皆本于新安”,“问其源则曰从徽郡祁门”。
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潘氏宗谱序》,“今潘氏永四公系子徽郡徙居富春厅基里。”
乾隆五十三年(1788)进士戴殿泗撰写的《富春潘氏合修宗谱序》,“其先世由徽州祁门迁徙以来”。
道光十六年(1836)《富春潘氏续修宗谱序》,“我潘氏自祥公开基于祁门县归化乡”。
咸丰七年(1857)《富桐潘氏会同重修宗谱序》,“自徽州祁门来”。
光绪二年(1876)《丙子重修宗谱序》,“吾潘氏由新安祁门归化乡徙居至浙”。
嘉庆七年(1802)周璠撰写的《窈溪潘氏新建祠堂记》,“窈溪与盘溪皆迁自徽之祁门。”
嘉庆七年(1802)钟绳武撰写的《窈溪潘氏新建祠堂记》,“潘氏自祁门来”。
乾隆五十三年(1788)戴殿泗撰写的《厅基始迁祖潘永四公传》,“公先世占籍徽州府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
明崇祯七年(1634)有一份协议,内有“祖籍徽州府祁门县九都归化乡余村社”。
同样,由朝朝编写的1993版《潘氏友于堂宗谱》中,有“始祖永照公于明嘉靖初年(公元1522)从徽州祁门归化乡徙居富阳县窈口源之厅基里”的记载。
……
在1896年(光绪丙申)《富桐潘氏宗谱》的《富桐潘氏宗谱系图前记》中,关于徽州第一世祥公的居住地介绍最为详细,介绍为“始祖祥,居徽州祁门县善福菴归化乡,本邑东,沙溪里余村社”(注,标点为我所加)。
早在2004年8月,我就听说堂哥兴华等10位族人专程租车去安徽祁门县寻根问祖,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在2014版《富桐潘氏宗谱》圆谱前,受爸爸委托,我考证、整理的《富桐潘氏家族近代大事记》中关于这次行程,结论是“未果”。到了圆谱时,我发现编辑人可能是为了面子,改成了“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祁门归化乡现金字牌祖籍地,得知先人在太平天国间全村潘氏后人迁往相距约50公里的彭龙乡潘村,亦找到了潘氏永字辈墓地”。
几年前,我也有回祖籍找根的打算。2014年10月4日,我还单车一人去了祁门县,大半天来回。根据堂哥兴华说的部分信息,我先到了祁门金字牌镇,再经过打听找到了边上一个叫潘村的小村子。那时候,我总以为潘村就是我的祖籍,在村子里逗留了30分钟,带回了大小共四只烧陶瓷的母盘。返回后的的三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潘村——五百年前此坳中,吾家先辈勤耕读;前日轻车找旧迹,全村皆无潘姓住。
2014年12月,在经历了《富桐潘氏宗谱》圆谱,拿到宗谱后,经比对,我发现我去过的潘村,应该不是宗谱上所说的“徽州府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虽然可能错了,但是毕竟这是离祖籍最近的一次。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就祁门县域来看,自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建县以来,一直属于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历史上基本没有变化。但是,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战火兵荒连绵、随意改地名等原因,祁门县内的乡村基层组织变化较大。
中国古代的聚落组织经历春秋、战国时代的变化,大致始自秦国商鞅“令民为什伍”以来,确立了秦汉时代乡、亭、里的基层体制。宋朝的乡村基层行政组织沿袭唐制,乡村中有乡和里,但乡和里更重要的是作为地名和人们的户贯。到了元、明、清以及近代,改名的情况更频繁。
感谢网络的发达,依据宗谱上记载的祥公在徽州的详细地址,结合部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我就从“徽州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入手,进而依据“徽州祁门县善福菴归化乡本邑东沙溪里余村社”的描述,打算就当前的准确位置进行考证。考证从“归化乡沙溪里”、“余村社”和“善福菴”依次进行。

首先,从“归化乡沙溪里”开始分析。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新安志》(宋)十卷中记载,“(祁门)其乡七,其里二十有三。制锦乡在西南,其里:和光、遐岑、日新、安福;归化乡在东,其里:归仁、义成、沙溪;武山乡在南,其里:化成、尤昌;福广乡在北,其里:万石、泉水、善和;孝上乡在西,其里:文溪、顺定;儒教仙桂上下乡在西,上乡其里:昼锦、新丰;下乡南塘、安定,而安福、尤昌、善和、儒教四里又各分上下,凡二十有三。”
再看清同治十二年(1873)《祁门县志》,里面记载“宋于邑境内置乡七,里二十三。县市及城西为制锦乡,里有五:和光、遐岭、口新、安福上、安福下;……;东为归化乡,里有三:沙溪、居仁、义城”。“元于邑境内并仙桂上下乡为一,改里曰都,都共二十二,……,沙溪九都,居仁十都,义城十一都,……”,“明仍元所置为乡,都为二十二,……自九都至十一都为归化乡”。
同样,清道光7年(1827)的《徽州府志》中,有“祁门,宋,县东曰归化乡,厥里三曰沙溪、居仁、义城;元,沙溪九都,归仁(《县志》作居仁)十都,义城十一都;明,仍六都;国朝,置六乡,归化乡,在县东,九都二图,其村金字牌,县东20里;许林坞、左田、和村、蓝桥……”。
再看堂哥兴华所说的“金字牌”。百度后,金字牌的基本情况为“金字牌村位于祁门县城东10公里,东邻双溪流,为金字牌镇所在地。该村宋属归化乡,原名盛村,元末名儒汪克宽墓葬于此,墓道前有“环谷神道”金字牌坊,故得名。清同治年间属九都,民国期间属金石乡。”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归化乡沙溪里”确实存在,归化乡在县城的东面,下辖就包括沙溪里。“沙溪”历史上依次的名字为:沙溪里、九都等。而到了当今,“归化乡沙溪里”就属于金字牌镇的一部分了。祖籍在现在金字牌镇附近是铁定的!

其次,从“归化乡本邑东沙溪里余村社”的“余村社”分析。“社”是比“里”,或者是比“都”“图”更小一级的基层单位,相当于现在的自然村。因为村一级层面的改名实在是变化太大了——《徽州府志》中九都二图其村金字牌、许林坞、左田、和村、蓝桥,与如今在百度地图上金字牌周边的村名相比,绝大部分对不上号。这不知道是该漠视还是悲哀?!
经查找,在金字牌周边,有一个“潘村”,有两个“余村”,一个余村在金字牌的东面,另一个余村的金字牌的北面。如果宗谱中“余村社”记载无误的话,“潘村”(我去过的)基本可以排除,“余村社”就既有可能是两个“余村”中的一个。按照2004年堂哥兴华他们的走访,他们找到的是金字牌东面的“余村”。此余村当时尚属还未并入金字牌镇的横梁乡,所以就有了2014版《富桐潘氏宗谱》中的《续潘氏宗谱序》“先祖永照公世居徽州府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余村社(今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横联乡余村)”的说法。
但是我还是有疑问:按照我的分析,归化乡当时是分成沙溪、归仁和义城三部分,沙溪后来属于九都,而九都就在金字牌周边,横联乡离金字牌稍远,应该是属于归仁或者义城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归化乡沙溪里余村社“就是现在的”祁门县横联乡余村”就不成立了。

最后,从“徽州祁门县善福菴归化乡本邑东沙溪里余村社”中的“善福菴”来考证。“善福菴”即是“善福庵”。在宗谱上看到“普福庵’三个字时,我有点奇怪,怎么会住在“庵”里呢?后来一想,可能是村子就在在“善福庵”的边上。在百度上,我查到:“在《徽州宗教》(http://bbs.anhui365.net/thread-1150940-1-1.html)一文中,‘据《黄山图经》记,南朝刘宋元嘉年间(公元424-455年)就有新罗(今朝鲜半岛)僧到黄山结茅,传经布道,并在钵孟峰下,创建新罗庵。南朝梁(公元502-527年)时,祁门县建有普福庵’”。祁门果然有“普福庵”!
继续查找,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祁门县志》卷十的舆地志“寺观”中,我查到了“九都,善福庵,在石驴山,梁时建,万历县志康熙道光府志同”的文字。祁门九都确实有善福庵!
但是,在查阅了《新安志》和《徽州府志》后,关于善福庵的具体地点的内容还是只讲到“石驴山”为止。
在1896年(光绪丙申)《富桐潘氏宗谱》中《王家湾潘谢二家坟山议信》有“坟山坐落于九都十堡土名杨家湾”。在《祁门九都十堡王家山至墓图》中,有“友升公”的墓图。
至此,关于在网络和典籍中的考证就告一段落。如果要进一步弄清祖籍地,我想还是需要再次实地探访,探访就从“石驴山”、“王家湾”、“王家山”等地名来佐证。这样,2014版《富桐潘氏宗谱》第一卷第7页有“安徽省祁门县横联乡余村杨家湾潘氏祖坟”的照片就会知道真伪,原住沙溪里的同宗潘姓人是否迁到了彭龙乡也会水落石出。期待有机会再去走走、看看。
再插入一点,关于金字牌附近或者叫“归化乡沙溪里”当时和现在的路况信息。按照《新安志》的记载,祁门有“驿路三,东通黟县,西通浮梁,北通石埭界。小路一,南通浮梁界百二十里”。“归化乡沙溪里”就在“东通黟县”的驿路旁,“左田在祁门县东十里归化乡沙溪里。其山发脉自榔木岭,历顶游峰、赤岭南峰而下,复逆水至田丰炕,特起一山,东向如月。堪舆家谓为‘西山月’。山下驿道车马络绎,右溪左田,故名左田”。由此可推断,当时的“归化乡沙溪里”地处交通要道,车水马龙,很是热闹。民国期间,祁门至黟县的竣工,公路横贯全镇。随后,铁路和高速公路先后贯通,如今的金字牌镇以前的“归化乡沙溪里”仍旧是是属于交通要道。

居住地是人生的驿站。就目前已知的可靠信息来看,我潘氏徽州12世一直到浙江富桐14世为止,居住的地方一直在变化,由徽州到厅基,由厅基到后潘坞,由后潘坞到窈口。再往上,徽州派按照没有考证的说法是迁自婺源,婺源之前是迁自河南。
富桐派到我们这辈则是不能长期居住在窈口了,窈口已经成为了“老家”的代名词。人与迁徙的候鸟不同,往返两地是基本固定的。受大历史的裹挟、受兵役的影响和生计的需要,人可能要不断变化居所。但是,每一代人的心中,总有一个梦里老家。就我来说,老家是湖源窈口,祖籍是“祁门归化乡沙溪里”。


楼主 窈洲记  发布于 2016-05-07 22:43:00 +0800 CST  
“徽州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对于我富桐潘氏后人来说是一个精神地标,因为那里是我们的祖籍地。迁到浙江后,我潘氏富桐派将永照公列为第一世,将永照公往前的12世列为徽州的各世,宗谱中将祥公为徽州第一世。
追寻富桐潘氏徽州先祖的足迹,在1876年(光绪丙子)《富桐潘氏宗谱》(残本)影印件和1896年(光绪丙申)《富桐潘氏宗谱》中,关于“徽州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这个地名或详或略多次出现:
“富桐潘姓各村俱自徽郡祁邑迁来”,这是《高畈新丁行第原委记》中关于我潘氏由徽州迁来的记载。
“我潘氏自祥公开基于祁门县归化乡”,“由徽州来浙省”,嘉靖修《潘氏宗谱序》。
《续修富春潘氏宗谱序》(康熙四十年(1701年),“考其谱牒皆本于新安”,“问其源则曰从徽郡祁门”。
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潘氏宗谱序》,“今潘氏永四公系子徽郡徙居富春厅基里。”
乾隆五十三年(1788)进士戴殿泗撰写的《富春潘氏合修宗谱序》,“其先世由徽州祁门迁徙以来”。
道光十六年(1836)《富春潘氏续修宗谱序》,“我潘氏自祥公开基于祁门县归化乡”。
咸丰七年(1857)《富桐潘氏会同重修宗谱序》,“自徽州祁门来”。
光绪二年(1876)《丙子重修宗谱序》,“吾潘氏由新安祁门归化乡徙居至浙”。
嘉庆七年(1802)周璠撰写的《窈溪潘氏新建祠堂记》,“窈溪与盘溪皆迁自徽之祁门。”
嘉庆七年(1802)钟绳武撰写的《窈溪潘氏新建祠堂记》,“潘氏自祁门来”。
乾隆五十三年(1788)戴殿泗撰写的《厅基始迁祖潘永四公传》,“公先世占籍徽州府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
明崇祯七年(1634)有一份协议,内有“祖籍徽州府祁门县九都归化乡余村社”。
同样,由朝朝编写的1993版《潘氏友于堂宗谱》中,有“始祖永照公于明嘉靖初年(公元1522)从徽州祁门归化乡徙居富阳县窈口源之厅基里”的记载。
……
在1896年(光绪丙申)《富桐潘氏宗谱》的《富桐潘氏宗谱系图前记》中,关于徽州第一世祥公的居住地介绍最为详细,介绍为“始祖祥,居徽州祁门县善福菴归化乡,本邑东,沙溪里余村社”(注,标点为我所加)。
早在2004年8月,我就听说堂哥兴华等10位族人专程租车去安徽祁门县寻根问祖,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在2014版《富桐潘氏宗谱》圆谱前,受爸爸委托,我考证、整理的《富桐潘氏家族近代大事记》中关于这次行程,结论是“未果”。到了圆谱时,我发现编辑人可能是为了面子,改成了“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祁门归化乡现金字牌祖籍地,得知先人在太平天国间全村潘氏后人迁往相距约50公里的彭龙乡潘村,亦找到了潘氏永字辈墓地”。
几年前,我也有回祖籍找根的打算。2014年10月4日,我还单车一人去了祁门县,大半天来回。根据堂哥兴华说的部分信息,我先到了祁门金字牌镇,再经过打听找到了边上一个叫潘村的小村子。那时候,我总以为潘村就是我的祖籍,在村子里逗留了30分钟,带回了大小共四只烧陶瓷的母盘。返回后的的三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潘村——五百年前此坳中,吾家先辈勤耕读;前日轻车找旧迹,全村皆无潘姓住。
2014年12月,在经历了《富桐潘氏宗谱》圆谱,拿到宗谱后,经比对,我发现我去过的潘村,应该不是宗谱上所说的“徽州府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虽然可能错了,但是毕竟这是离祖籍最近的一次。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就祁门县域来看,自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建县以来,一直属于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历史上基本没有变化。但是,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战火兵荒连绵、随意改地名等原因,祁门县内的乡村基层组织变化较大。
中国古代的聚落组织经历春秋、战国时代的变化,大致始自秦国商鞅“令民为什伍”以来,确立了秦汉时代乡、亭、里的基层体制。宋朝的乡村基层行政组织沿袭唐制,乡村中有乡和里,但乡和里更重要的是作为地名和人们的户贯。到了元、明、清以及近代,改名的情况更频繁。
感谢网络的发达,依据宗谱上记载的祥公在徽州的详细地址,结合部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我就从“徽州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入手,进而依据“徽州祁门县善福菴归化乡本邑东沙溪里余村社”的描述,打算就当前的准确位置进行考证。考证从“归化乡沙溪里”、“余村社”和“善福菴”依次进行。
首先,从“归化乡沙溪里”开始分析。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新安志》(宋)十卷中记载,“(祁门)其乡七,其里二十有三。制锦乡在西南,其里:和光、遐岑、日新、安福;归化乡在东,其里:归仁、义成、沙溪;武山乡在南,其里:化成、尤昌;福广乡在北,其里:万石、泉水、善和;孝上乡在西,其里:文溪、顺定;儒教仙桂上下乡在西,上乡其里:昼锦、新丰;下乡南塘、安定,而安福、尤昌、善和、儒教四里又各分上下,凡二十有三。”
再看清同治十二年(1873)《祁门县志》,里面记载“宋于邑境内置乡七,里二十三。县市及城西为制锦乡,里有五:和光、遐岭、口新、安福上、安福下;……;东为归化乡,里有三:沙溪、居仁、义城”。“元于邑境内并仙桂上下乡为一,改里曰都,都共二十二,……,沙溪九都,居仁十都,义城十一都,……”,“明仍元所置为乡,都为二十二,……自九都至十一都为归化乡”。
同样,清道光7年(1827)的《徽州府志》中,有“祁门,宋,县东曰归化乡,厥里三曰沙溪、居仁、义城;元,沙溪九都,归仁(《县志》作居仁)十都,义城十一都;明,仍六都;国朝,置六乡,归化乡,在县东,九都二图,其村金字牌,县东20里;许林坞、左田、和村、蓝桥……”。
再看堂哥兴华所说的“金字牌”。百度后,金字牌的基本情况为“金字牌村位于祁门县城东10公里,东邻双溪流,为金字牌镇所在地。该村宋属归化乡,原名盛村,元末名儒汪克宽墓葬于此,墓道前有“环谷神道”金字牌坊,故得名。清同治年间属九都,民国期间属金石乡。”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归化乡沙溪里”确实存在,归化乡在县城的东面,下辖就包括沙溪里。“沙溪”历史上依次的名字为:沙溪里、九都等。而到了当今,“归化乡沙溪里”就属于金字牌镇的一部分了。祖籍在现在金字牌镇附近是铁定的!
其次,从“归化乡本邑东沙溪里余村社”的“余村社”分析。“社”是比“里”,或者是比“都”“图”更小一级的基层单位,相当于现在的自然村。因为村一级层面的改名实在是变化太大了——《徽州府志》中九都二图其村金字牌、许林坞、左田、和村、蓝桥,与如今在百度地图上金字牌周边的村名相比,绝大部分对不上号。这不知道是该漠视还是悲哀?!
经查找,在金字牌周边,有一个“潘村”,有两个“余村”,一个余村在金字牌的东面,另一个余村的金字牌的北面。如果宗谱中“余村社”记载无误的话,“潘村”(我去过的)基本可以排除,“余村社”就既有可能是两个“余村”中的一个。按照2004年堂哥兴华他们的走访,他们找到的是金字牌东面的“余村”。此余村当时尚属还未并入金字牌镇的横梁乡,所以就有了2014版《富桐潘氏宗谱》中的《续潘氏宗谱序》“先祖永照公世居徽州府祁门县归化乡沙溪里余村社(今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横联乡余村)”的说法。
但是我还是有疑问:按照我的分析,归化乡当时是分成沙溪、归仁和义城三部分,沙溪后来属于九都,而九都就在金字牌周边,横联乡离金字牌稍远,应该是属于归仁或者义城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归化乡沙溪里余村社“就是现在的”祁门县横联乡余村”就不成立了。
楼主 窈洲记  发布于 2016-05-09 20:34:44 +0800 CST  

楼主:窈洲记

字数:7163

发表时间:2016-05-08 06: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7:16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