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讲解


有这么三个关系:“立言、立德、立信”,实际上我们所接触的真正有德行的人,立德、立信的人肯定是占多数的,而立言的人是少数的;所以历史上成功的人往往是少数,但立德、立信的人占很大的比例,只是我们没有接触到而已。所以很多历史上的,特别是修炼的传承,不要把它看得太死,都要归溯到天地之道这个角度上去,我们才可能去觉悟。你如果说非要说那一个人是你的师父,或者那一个人是你的引导者的话,实际上你就把天性的这一面给否定了。
否定了之后呢,就直接给你前面增加了一个障碍,这个障碍是你最后觉悟的一种障碍,为什么会形成一种障碍?是因为一个表和里的关系问题,是你的表要深入到里面去,你就要突破。比方说,就像我们人的微循环一样,你的微循环要通过皮下脂肪,通过经脉,然后通过肌肉,然后通过骨骼,才能够进入到里面去。它实际上还有很多的器官它在参与,所以这种表里关系本身就很复杂,但是你这一层层的想要深入进去,就只有把它形成一个整体去考虑。

你不能像西医一样,觉得哪个地方肌肉厚了,就在哪个地方打上一针,就用那种方法去处理问题。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打针也是这样,吸收的最快的实际上是静脉注射,所以现在上医院以后,一般都是给你打点滴(吊针),因为大家知道那个东西直接深入到你的血脉中去了,然后呢直接进入你的动态循环,这样是最快的。这说明我们人在不知不觉中也在运用人的认识上的比较功能。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搞清楚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接下来应该搞清楚的是天性既然是母的话,人心就是子,这个母子之间的关系在《道德经》中就是这样说的:“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这个话的意思已经够清楚了,深入浅出,看起来好像很深,但实际上说出来非常顺理成章。就是复守其母,就没身不殆。你整体的这一面守住了,就没身不殆。由此可知,人如果要随心机而用其机的话,那就违背天道。你随着心去用心的话,你就违背天道。
“背天逆性”,这是我过去提出来的一个名词。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7-14 15:11:02 +0800 CST  
“立信”应该为“立行”。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7-14 15:12:48 +0800 CST  
江中斩蛟
熟读能成仙否?

--------------------------------------------------
回:
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悟真篇》绝句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7-31 01:00:40 +0800 CST  
继续:

《阴符经》“ 天生天杀 道之理也”。

-----------------------------------------------------------
3、人身体上的玄机重重,所谓的不违背道性就是不用心机生存。

“背天逆性”是你违背了天理,然后呢逆反了你的本性,这样一种作为肯定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人的欲火越来越旺,欲望越来越高,最后就要烧毁自己。这种自杀推论我想是站得住脚的。因为欲火升发以后,只能为天机所克,天机也就是天毁其形,并没有天杀其形,“天毁其形并没有天杀其形”,是天把你的信号给予你,或者夺走你,它实际上只在夺你的形,并不是在夺你的神,你实际上是自己慢慢的消耗了你的神。所以说你当体会了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以后呢,人与天就不应该分开来认识,而是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这是我们一直所强调的这个统一性问题,同一性或者是统一性是说人和天地之间没有分别,没有界线。
我们人从这个角度上去看问题的话,就会时时刻刻得到一种能量的支持,那么我就问一下,我们如果不违背道性的话,那么我们的作为的基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答:无为、集体主义。)
有无为的说法,有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说法,实际上这个问题从字面上来说,大家说的都是对的,但是如果说要从字面上联系到《阴符经》的说法的话,那是在说“天性在人,人心在机”。是你做人不动心机,天性自然,你这个时候就不离道性。“以智治国国之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你如果说老是想用智巧来治理你的国家,作为我们个体上来说肯定是指我们身体这个国家。你要想用哪个方法或者是看书能够把它治理好的话,你越是这样做,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里面有两者,一个是你以智治国,一个是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你不用心机,但是不用心机中它还是有个欲望,还是有个想法驱动你的行为,所以你到底为什么呢?就像有的人吃东西一样,好吃的就肯定多吃一点,好玩就肯定想占有一点,所以说人们是这样,在名利、金钱、地位这些方面,他无形中就会有一种自觉的朝那个方面去选择的那种冲动性,这个冲动性实际上是说他的天性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能够保持得非常充分的。
这个天性实际上靠修出来的,这个修出来靠哪个方面呢?就是老子所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是他俭啬,这个俭啬说起来好像非常简单,“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你要是做的话,才能克服我刚才所说的那一点。在现代人来说,你天性自然以外,在每一件事情上又非常注意自己的消费,那怕用水也好,用火也好,总的说来自然界的所有东西在你运用的时候都要小心,都要俭啬,你都要替它着想。
我最近看了网上的一篇关于一个老师的谈话,他说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说通俗一点,植物这个生命如果过于伤害它的话,你都在积累罪过。你想说到这个程度,那就可想而知人的修炼有多难了。当然我们并不是因为人家说了这样一句话,然后呢我们连饭都不敢吃了。因为我们活着,我们要达到那个不吃饭的程度,专门喝那个琼浆玉液的话,那琼浆玉液从哪什么地方产生呢?它还是要由植物产生,那么植物的作用存活是干什么呢?它不也是由万物所循环使用嘛,这是下面这句话所揭示的一个道理。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7-31 02:20:56 +0800 CST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
1、提论:
天地收放无心,万物受用无心,人则不然,受用有心,不用心的人则容易知晓道的化育玄机。
天地是一对大阴阳,万物莫不受其地载天覆,其归宿也莫不以天地为终。故万物终为天地所滋而有所取(盗),此一施一还,均出无心,纯应天然,所以其机可寻。
人取万物而自利,万物随人取而自生,一个有心而取,得其利而不知止足; 一个无心而应,损此得彼,受天地养育滋补而自存。
所以人虽然取万物而得到了满足,但是也积累了反馈的缘由。“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人虽取利于万物,却也损去了其隐含的德。这个德是存在的。当人的物质生活越进步的时候,人所失去的隐态德就越多。这个损去的德为万物所盗取。
如果从万物气化这个角度看待,这个事情就容易理解了。人损其德,所以天盗其真而天杀其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人在地球上的主动权利越大的时候,也是被万物所盗最利害的时候,也是天将损之的时候。
由于天地运转的周期要比日月的周期长得多,所以人不觉所损而只知其益,这也证明人的认识越来越向阳性的一面凝集,这都是阴性一面损德太多造成。因此,人类复归于天地这一对大阴阳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修道者却不同,以道奉天下,所以能够积其德而存其本性。因此修道者当以无心同万物之无心,而以其神去完成与天地阴阳的匹配。所以说其盗机在五神,故称五神为五贼。
天地,万物,和人三者之间的窃取是天道使然,那么天、地、人才会得以各安其所,各伏其理,各黯其机。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7-31 02:30:57 +0800 CST  
2、修长久道,立天地心,养无心德,万物不伤。

《阴符经》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天地啊,万物都盗它,人盗万物,万物也盗人。天地在上,然后万物和人之间互相交换,然后天地在给予人和万物交换的这个环境。因为人和万物都在这个地上生存,所以说它给予人的肯定是这样一个整体循环的,但是天地给万物和人之间的这种环境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效应。
这个效应就是人和万物之间的交换是很顺理成章的。你人在天地之间存在,然后人又从万物这个地方获得自己的存在,这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也叫天理。
人这个时候就要注意自己返回去的这一面,你返回到万物去的这一面,然后你注意人这个存在中的内因,这个内因和天地之间是并列的这一面,这一点它没说,为什么没说?因为前面的章节中说了。
前面的章节中是怎么说的?“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为什么人发杀机,天地反覆,老天爷它在跟着人动?这说明人的内因是跟天地之间是并列的。这个并列实际上是共性的这一面并列,所以说这一面尽管从字面上没有揭示,但是我们应该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出来这个意思。看起来是个单向的,实际上它也是双向的,但是这个双向呢,往往我们忽略了人的内因跟天地之间是并列的这一点。
人不但是盗取天地之间的精华,天地之间也可以靠人反馈一个精华给它,反馈一个精华给它是什么呢?反馈一个精华是共一性,就是它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在中间联系着,在一起振动。这个振动造成整个天地之间,往往你人只要想到的问题的话就产生作用。就像我们人一样,我们人往往说:“唉呀,这下雨下多了,要是出太阳该多好”。这个念头好像是很平常的念头,但如果你想的正确的话,或者你想的方法比较符合现状,它就会随着你的心情去变动。这个变动就是你没有心,但是呢你在关注这个存在。
你关注这个存在实际上是你的经验已经足以使你这个人的存在合于现状。合于现状实际上是说相互之间“三盗既宜”,就是相互之间的这种采取,比较相适宜。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01 12:46:42 +0800 CST  
比较相适宜是说你不是盲目的去想控制这个天气,而只是说希望老天爷能够这样。希望这样呢,它偏偏能够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想勉强它这样,你不想勉强它这样,那么你想它怎么样的时候它可能就怎么样,这是什么道理?当然这个道理从字面上没办法讲清楚,只能说感觉是那样,它就要发展成那样。所以说人与大道之间的这种表里关系就造成了我们自身的修炼理由。肯定我们谈生活,是每个人都要有的一个层面。
修炼呢那就不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层面,不一定每个人都需要修炼。特别是社会上的人,很多人他根本都不谈修炼,一听修炼他要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修炼呢?我们总要给自己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是为什么呢?这个理由并不是为了我们自身,而是我们的共同存在,天道需要人这种明白,我们现在所说叫明白,过去就叫体悟。你感悟也好,体悟也好,觉悟也好,你要觉悟这个整体的存在,然后给予这个整体存在一个积极的反馈,而不是消极的反馈,这个就叫修炼。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01 12:54:29 +0800 CST  
如果说你不给它,你说我偏偏不给,我要按自己人的想法去发展自己,你要发展,那也没什么关系,到时候一网打尽就行了,那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说那样的话,你人只不过在那个地方自做多情而已,你认为你自己了不得,你还不得了,老天爷它就说你还了不得了啦?你不得了,你也是那么的蹦哒一下,你只能在地球上蹦哒,你能蹦哒到天上去?你到天上去你就得死,你试一试?
这就是人现在还没能超越这个天地之间约束的关系,这就说明人的认识程度是一步一步的受限制的。一步一步的受限制是什么意思呢?是过去古人一般比较迷信,我们现在人呢,当然不迷信了。
包括我们现在修炼人也都不要迷信,特别是修炼人更加不应该迷信。我们应该从道理上明白:我们人到底和道是个什么关系?和天地是个什么关系?把它搞清楚,这个不是修炼嘛。搞清楚以后,然后去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修炼中来。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更加有意义了。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身体,为了自己的家庭去修炼,这样去修炼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那就只会影响到自己的这个发展前途,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我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个道理”,你最终的目的还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这个“人”、它人性的一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你如果认为人性的这一面只是一种动物,或者只是一种能够交配、能够繁育的一种动物的话,那么人跟狗有什么差距呢?那就没有什么差距。既然单独提出来这个文明思维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肯定有它高级的这一面,肯定有超越了其它生物的这一面,那才有意义。你要是狭隘的以人为本的话,那你好了,那你人连鸡都不能吃,连猪也不能杀,人为什么要吃它,为什么要杀它,它不跟你也是一样嘛?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要把自己的文明也好,自己的思维也好,建立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认识。
这个层面在古人来说,在宗教来说,在我们的道家思维中来说,它肯定说法都不一样。在西方的基督教来说,它说那是耶和华,是上帝在作为,伊斯兰教说是真主在作为,像我们中国人呢,没找到这个对象,所以说在较晚的时候才塑造出来一个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早年是没有的,是后来才蹦哒出来的。在两千多年以前肯定是没有玉皇大帝的,在那个时候是绝对没有的。我敢这么说,在孔子那个时代是没有玉皇大帝这个概念的,是后来生出来的。至于后来为什么生出来了?我想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人们需要这个东西。人们的思维中需要这个东西约束的时候,它就产生了。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01 13:13:33 +0800 CST  
但是这个产生在现在来说,肯定可以把它摆到旁边去不予考虑,但是不予考虑里面又有许多需要考虑的道理,就象我们所说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这些概念一样,它到底怎么回事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整体上去考虑,这个整体是什么呢?噢!这个整体原来是老子所说的“道”。
这个道那就太麻烦了,它太简单,它又很麻烦,它麻烦在什么地方?是你老看不清楚它,它简单是什么呢?是简单得无所不在,在你的生存中间它时时刻刻跟你在一起,你说这个情况就很糟糕了,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被人所忽略,人根本都没有想到它,就像我们刚才分析那个道理一样,“天地君亲师”,古人那是非常小心的,连撒尿都不敢对着北边撒,大家要不信,看一看古人的很多经典,那是有严格要求的,你烧火也是这样,你不能对南边烧,你人只能站在南边对着北边烧,它很严格的。
过去古人很麻烦的,那不是假麻烦,那是真麻烦。古人要求那是非常严格的,“天地君亲师”你看现在留下来唯一的是亲了,但是现在到底亲不亲呢?现在杀父弑母的人多得很。互联网上就说过:有一个城市中一个父亲,他跟儿子两个人争电脑,他要上去打游戏,跟儿子两个人争电脑,后来打起来了,老子把儿子杀了。
所以说现在有很多事在证明所有的体系慢慢的在人们的头脑中打破了,比方说:“天地君亲师”。这所有的体系一旦被打破以后,人们肯定要产生一个新体系,这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这个新体系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想这个道理应该推论得出来,它无非就是说“天道”这个体系一定会自己生成。当然人们的旧的观念中有很多积极的因子也会吸纳进来,当然这种吸纳的方法,根据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它肯定不是以“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为基础。
它只是吸收了其中的积极的信号。比方说,现在的年青人,他的思维很开放,他很积极,但是呢,他往往很盲目,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去让他明白这个里面有约束,有一种道性的东西在约束。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01 13:38:50 +0800 CST  
3、人不顺道的特性是早已安排好的趋势,反者道之动,其益无穷。

实际上这个第一句话中:“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讲的是一种约束关系。它没有给你约束,但是这个约束它的确是非常严格的,你超越了这一切,你就要受到整体的打击。这个打击不是说不到,只不过时候未到。到了以后呢,这个问题就麻烦了。
我记得在印度洋海啸一周年的时候,好像在什么地方开了一个大会哀悼这些人,我大约的听了一下那个报导的那个内容,我就觉得人类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关于上帝怎样去处理这个问题的这个主题上,他没有说清楚。上帝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上帝也创造了这个海啸啦,是不是这个道理?那上帝为什么要去杀这些人呢?他没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是“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这句话他没有揭示出来,这是因为我们人类的思维还停留在人自做多情的这一面,自以为是的这一面。
天地、万物和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基本上从这个地方就能够理解,但是这个理解的核心在什么地方?核心肯定还在人,现在的情况只能说人享受够了,倒霉就来了。所以说那些适可而止的享受者呢,他往往能够长寿。《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实际上讲的这个过程是天地之间的一种“玄德”关系,玄德存在。
人有没有玄德呢?人实际上这个方面的确非常欠缺。

……我们再比较一下万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看看人,人最重要的一个存在是什么?是他有心机,这一点是他的主要特征,而万事万物来说它有没有心机?它没有心机。有没有智慧呢?如果要是没有智慧,那生长就成问题了。我们所说的这种智慧是说它生长的这个现状,实际上是因为它的智慧在支撑着。我们人有没有智慧呢?我们人也有智慧,但是被我们人的心机所压抑了。
从我们表现出来的这种积累,包括我们现在的文明也好,文化、消费也好,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的一种阳性的积累,都不能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那种状态。简单的打个比方吧,就像我们的衣着一样,我们曾经很迷信的确凉(注:的确凉是一种做衣服的布料,代指用的确凉做的衣服),一开始很迷信的确凉,特别是七十年代初期的时候,那个时候谁如果要是穿的确凉,那就觉得很有钱。但是实际上到后来的确凉就没有人穿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东西不透气。现在呢,纯棉的,或者精制棉的,或者那个精制羊毛的,比较透气的这样一些服装,它还是作为高档产品。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04 23:04:57 +0800 CST  
这就说明了我们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人得承认这个比较,比方你吃东西也是这样,你看我们吃现在的番茄,就没有过去五六十年代的番茄好吃,但是现在像年纪稍微轻一点的人,根本都不知道过去五六十年代的番茄是什么滋味,酸酸甜甜的。但是现在的人都普通已经习惯了番茄是这个滋味。淡不啦叽的,什么味道都没有。什么香味都没有。
这也说明我们人的这种智慧啊,在慢慢的衰退,被我们自己的那种心机所压抑着了,非常可怜。那种有心而取的文明实际上是不足为取的。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说我们最终如果要是能够返朴归真的话,那么我们最好还是返朴归真。比方说,我们现在提倡生态农业,我们也提倡生态的一种生活循环。在我们这个小环境中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所以说我们在订自己的规划、订计划的时候要朝这个地方添上一笔。
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不用心去追求那个时髦的时候,那么我们用心的那一面就用在了自己的智慧的积累上面。所以人在有心而取万物的时候,是盗取万物。实际上是你得其利,不知道止足,那是你不知止,也不知足,所以说这样呢就造成了人消极的这一面就越来越多,积极的一面越来越少。但是万事万物呢,它对什么事情它都无心而应,比方说就像天气一样,春天一到,你看看那些树芽它就争着慢慢的越长越大了。这是自然。
这是它得了天地之气。……所以说我们从我们自己身上、环境中间就可以找到这样很多的例子。比方说你如果要是单纯的给植物提供水份,你提供水份的时候提供得太多了,水就积累在那个地表,这个时候它的根就不往下扎,这个时候你让那个水份恰当地干一点,它的根就自动的会顺着土地的深层往下面扎。往下面的目的是什么呢?往下面的目的是为了吸水。这就像沙漠中的红柳、沙棘一样,它们有个特点,是它们的根往往比它们的主干还要长。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04 23:21:16 +0800 CST  
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它们的智慧在体现,它为了吸水,它只有一个目的,这是生存。那这个生存的目的,我想驱动力还是很大的。这是植物的智慧,但是它没有心。
人就不是这样的,人一旦没有水以后,屁股一拍,他就溜之大吉,找新的地方,但是找新的地方以后呢,他往往很难找到水,比方说在戈壁滩上那样的野地方,人如果要是在那种地方时间一呆长了,找不到水,一般地说来,第一可能是渴死了,第二呢可能是吓死了。他有一种恐惧感嘛。这种恐惧感实际上是人的后天意识这个心所造成的。所以说过去有一种说法,是那些比较有经验的那个探险者,他往往在沙漠上找不到水的时候,你知道他采取什么办法呢?(答:喝尿。)
到后来连尿都没有喝了怎么办?他一旦没有水喝了,就在地上低洼的地方挖个坑,然后在这个坑中就生一把火,然后对着那个火扇烟,把烟往下扇。一扇,他看哪个地方冒烟,他就往远处看,哪个地方冒烟,他就知道在哪个地方有水。这个办法很简单,但是一般的人他不知道第一个坑应该挖在什么地方。
这是智慧问题。武汉的长春观旁边有个小区,那里有个白鹤井,那个井中水老是那么深。老人就说我们武汉有九口井,这九口井之间它都是联系在一块的,而且它跨过长江连在一块,是汉口那边的井和武昌这边的井,它是一个眼,一条水脉。长江那么大的水都与它不相干。旧社会有这样的先例,是有一年干旱的时候,武汉人看长江这边的井水下去了多少,再过江去看长江那边的井水也是下去了同样的深度,后来就总结出来这九口井它是一个体系。这就说明古人在观察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就有整体意识。
相反我们现代人就没有整体意识,他只有局部意识,胡乱在这个地方挖一个坑,然后呢取而用之就行了,他不考虑别的。人虽然取得了万物,然后得到了满足,同时呢也积累了那个反馈回去的理由。所以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虽然取利于万物,却损去了其隐含的德,这个德是存在的。当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进步的时候,人所失去的隐态的德就越多,这个失去德为万物所盗取。这是比较重要的一句话。那么我就把这一句话重新阐述一下,是人本来就有这种德,我们在《道德经》中能不能找到这个依据啊?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道德经》中间的第五十五章是这样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04 23:23:24 +0800 CST  
来自月球背面:

呵呵!这是我的老师熊勇先生的讲课整理,不是我的。“神清气爽”这四个字形容得好。你是湖北人吗?熊先生是湖北武汉人。

至于读物,我建议以读原典为主,各家注释作为参考:
道家的:《道德经》(结合郭店楚简)、《阴符经》、《庄子》《易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黄庭经》、《紫清指 玄集》(白 玉 蟾 )。
佛家的:《六祖坛经》、《五灯会元》。

国外的:印度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寻找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俄:P.D.邬斯宾斯基)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07 14:40:13 +0800 CST  
……
4、实践中是先反之而见微妙,知微妙然后知道机,知道机方觉无为才是真法。

“德厚”的这个状态是什么时候呢?人刚生下来的那一会是最有德的。这就说明人本来是有德的,但是人以后为什么慢慢的长大了就没有德了呢?是他后来的意识,后天的心机慢慢的增加了。我们要从整体上看这一段话。
下面这段话“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人本身生下来以后就有德。婴儿他整天的号叫,但是偏偏那个喉咙就不沙哑,那就证明他气息很和。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和的这一面的原因,是因为他本身没有心,就是后天意识还没有发展,人先天带过来的那一面和他后天的这一面的行为就产生了一种和的祥和之兆,这个祥和就是他不消耗自己的后天,只是消耗先天。实际上像我们有时候口干啦,疲劳啊都是因为我们的后天的这种现状的一种反应,我们的先天一旦被启动了以后,我们不可能感觉到疲劳,什么口渴啊,头昏啊,不可能有这种状态的。
所以说这就是小孩本身有德给我们的一种启示。这个启示叫什么呢?启示叫“知和曰常”,是这个常道你一定要知道它非常宝贵,你认为不是这样,你就吸收不到这个问题的精华。你老想靠营养啊,靠运动啊,靠那个所谓的锻炼来保存自己身体的那种健康,你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你对这个常的道理的来源摸不清楚,就是在《道德经》五十五章中所说的:“知和曰常’。和是什么东西呢?和是自己的先天和后天的体。
但是我们现在的人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人一般都认为我们的心所考虑的东西都是为了我们形体的健康,但是这种考虑里面到底符不符合德呢?它不符合,所以说人才会衰老。我们符合德的时候,这种衰老肯定就会减慢,或者是停止,或者是走向反面。这是什么道理?这个地方就一定要引起注意。因为人有一种趋势,这在第五十五章中讲得非常清楚,“知常曰明”,是你知道这个常态的原因以后,你要是知道先天和我们的形体共振的时候,我们是不知道疲劳的,我们根本都不知道什么叫口渴,头昏,眼花。因为我们的先天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非常巨大的源泉。它是一个巨大的仓库,也是一个巨大的源头。
所以当你在用它的时候,你的形体是不会疲劳的。这是我们知常曰明的一种道理。但是我们现在的人体是什么样的呢?现在的人体是人的心和我们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总以为我们的想法是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的。实际上我们的想法都在有害于,都在破坏我们的健康。
“益生曰祥”,是总以为好的事情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一种行为。 “心使气曰强”,是你的心老是在指使你的气息的运动,你以为是强大的这种源头。“物壮则老”,这东西强壮了以后就开始衰老了。这就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你心越动,那么它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衰老的可能性呢就必然会到来。“物壮则老,谓之不道”,这个是不道的一种行为。这里不说不德,而说“不道”,不符合于道。“不道早已”,这个东西早就已经安排好了,它是按照这个方式去设计的。我们看,由先天含德之厚,最后到死亡的话,它就是无德了,这个发展道路肯定是这样的,它在逐渐地朝衰减这个方向在发展的。这个发展它肯定是不符合于道的,不道早已,是这个东西它是按天道的设计已经早就规定好了的。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16 03:24:23 +0800 CST  
人的出生是含德很厚的,但是人的衰老却进入到无道的这种范围中去了。你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反过来做呢?所以就说:“反之则道动之,弱者道用之”。你一定要知道这句话的意义。你不知道,你说我非要顽固的坚持自己那个不道的那一面,那怎么办呢?它又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它老是给你帮助,你说你“益生曰祥”,你说我锻炼身体肯定对身体有好处的,那你就锻炼吧。你说我吃营养对身体有补足,那就有补足吧。你说我搞理疗,对身体肯定有治疗效果,那就有效果呗。它一切都按你的想法去做,按你的想法去发展,但是不道的这一面它就早早已经安排好了。
因为这个强的一面,壮的一面最后必然要变向衰老的这一面,这个老的一面它不可避免的就到来了。这个不可避免的到来的这一面是你的运动方式和趋势所造成的。这个趋势实际上是道它本身生下来这些万事万物的时候,它早就已经安排好了的。
但是这个安排好了的这一面另外还有一个东西在起作用,是什么东西呢?“知常曰明,知和曰常”。你知常,你明白了以后,或者你在阴阳两个方面都看得非常透彻以后,它肯定就有个转机,这个机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心机的机,这个机在这个地方就要起作用了。明明动脑筋是不好的,是不正常的一个状态,但是偏偏它能够导致于你在阴阳两个方面能够觉悟,然后你的心机呢,就能够把你导向于那个玄枢。这说明什么道理?这说明我们“以人为本”的这个趋势到底是向内呢,还是向外呢?
如果说你以人为本老在向内的话,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这个枢钮就容易被找到了。你这个机就不会冤枉去用。但如果说你把这个机用到外面的这一面去了,老是去在人世间争名夺利啊,勾心斗角啊,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衰老得特别的快。但如果说你用在内在的那一面,噢,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就会得到一种无穷资助。这个资助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和你的形体后天之间的这种协作关系。这个关系是改变你形体的一种基本动力和条件。
那么我们明白了这个循环关系以后,我们以人为本,然后以己为本,然后以自觉为本。“以人为本、以己为本、以自觉为本”这三个为本,有了这三个顺序的思考方向以后呢,我们得到的一种帮助肯定是“有德”,这个有德是不得,是你不要讲究这个东西的获得,有德不得,是你不要去强调它;你一强调它,你又错了,你又会做到表面工作上去了,你做到表面工作上,你又是为了外在的那一面。
你始终都要记住:“我是为了自己内在的这一面去积累的,而不是为外在这一面去积累;我要考虑到我的内在的这一面的运动,而放松外在的这一面的运动”。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16 03:44:53 +0800 CST  
外在的这一面的运动怎么办呢?还是让它自然的存在。我们的形体肯定要从事生产啦,那形体生产它肯定要累啦,要疲劳啦,需要补充,需要营养,需要休息啦。但是你不要过于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你如果自然的话,你就会发现先天它就自动的向这个地方输送能量。就像我们人的那种潜能一样,我们人的潜能有时候开发出来以后,他就像机器人一样,他老做,但是不知道疲劳。不知道疲劳以后呢,当然这时候他的神肯定就伤害得比较利害,这时候又要学会养先天,又要学会调整后天。就是适当的劳作,适当是你这个度不要过头。你不过头,那么你的先天和你的后天这种相互关系就比较容易把握了。这个实际上在后面这一句话中说的很清楚,就是“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16 03:51:18 +0800 CST  
《阴符经》: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1、提论:
内、外无争是“时”之准则,表、里无为是“机”之准则。
人知天道之生杀,晓窃盗之利弊,当知之修炼且不失其时,所以说要“动善时”,也就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天欲夺人之好,必先与之。天如果想要夺取人的欲望和爱好使其归于天性,必然先要满足人的欲望和奢求,所以说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资生活的日益高标准。思想理念的不断更新,新文化现象的日益推出,都证明社会太极的旋转向阳阴两极运动日趋集中。久分必合,这种分离不会长久下去,合则是非常痛苦的历程。
所以在大的方面,识时务者肯定会积极地修炼并日益增强对大道的渴望。在小的方面,识时务者一定能够法于阴阳,无心而治,动善其时,百骸应百日,调理应天理。
大的方面是越早越好,从眼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从小的方面是越清静无为越好,上善若水,心善包容,行善不争。
如此,则动能合天机,静能立造化,如果针对人身这个大国来说,全民的自化自生,则能安其形而统一天下,使全身的细胞都能得到统一的修炼。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16 03:58:03 +0800 CST  
2、知天道、万物与人之生杀盗予的关系,就要掌握好时机修炼。

过去说人有206块骨头,365个窍位。那说明“百骸理”,是这个骨头它能够自动的就进行调理。“动其机”,你要学会知常曰明,知明就知机了。
知机是你能够调整你的内外的这种协调。这种内外的协调实际上是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就叫“实”。是你要知其实,知道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不该动,这个该动和不该动是由什么地方发出来的呢?这个度靠什么地方发出来的呢?这个东西就靠先天的感觉中发出来的。它不是你后天想出来了,你不是想当然的去运动,而是靠感觉去运动。我想动的时候,我就随着这个感觉去动了。这个时候就叫“食其时,百骸理”。这个时候,你的骨节,经络,你生命的精神状态就自动的得到一种调理。这个调理实际上是靠先天去调理,而不是靠后天去调理。那么“动其机”呢是你这个机是靠你这个觉了以后所得到的,而不是你觉之前得到的。你要知道常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你才是消耗最小的。
你不要用心,消耗就最小;你一用心的时候,消耗就逐渐逐渐增大,你一用心用得越多呢,消耗就越大。举个例子,就是动脑筋的人,搞脑力劳动的人他老是长不好,老是没有搞体力的人那样长得壮实。
我们修炼,练的是什么呢?练的是先天的一种信号和能量,当信号和能量一起在运动的时候,信号就叫觉,气是能量。能量在传递的时候,身体再怎么都不会感到疲劳的。当然这个练,实际上你要靠内在和外在的一种同步,但是这个外在和内在的东西同步靠什么东西同步呢?靠“五神”,就是“五贼”。只要你不用心,你的五神它就自动的运转。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16 04:17:18 +0800 CST  
形胜在吴头楚尾:

按道德经的说法就是“反之则道动之”,

========
反者道之动?
-------------------------------------------------------

回:
不是语误,熊先生特别喜欢将“反者道之动”讲成“反者道动之”;理由是按常见的道德经“反者道动之”,是形容道的运动方式,道好像是个它者;而“反者道动之”一字之易,则将反向运动由道转到具体的修炼者自身上,
意思是反向运动的修炼者都会得到道的推动。这里的道人格化了。道本身是抽象的,并不具体,改过之后就具体了,只要是反过来的状态,它肯定要去推动你。反者,是宾语,道,是人格化的主导因素,是主语。道推动这个反者,就是这样一种关系。道性无为又有为,它就体现在这个反字上。有为就体现在反字上。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16 13:59:27 +0800 CST  
改:理由是按常见的道德经“反者道之动”,是形容道的运动方式,
楼主 金击子  发布于 2008-08-16 14:03:05 +0800 CST  

楼主:金击子

字数:154942

发表时间:2008-06-17 06: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7:00 +0800 CST

评论数:5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