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战争》,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

明日开始更新第三场战争↣秦统一六国之战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31 23:16:31 +0800 CST  
秦的出现及商鞅变法

秦王室的祖先是一个叫“伯益”的人,他是大禹治水时的得力助手,因治水有功而被赐姓“嬴”。相传在大禹死后,伯益和姒启为了争夺王位而发生过冲突,之后伯益失败,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过境迁,曾经差点问鼎王位的伯益,不但被姒启打败,而且其后人蜚蠊和恶来两父子还因为助纣为虐,受到了周王的惩罚,到了非子这一代,只能沦为一个替周王养马的“弼马温”。但是官职虽小,工作虽艰,凭着善于养马的本领,倒也颇受周王赏识,还被赐予了一块不大不小的封地。因为这块封地主要位于秦谷(今天水)一带,所以也成为后来建国后国名“秦”的来源。
当时的非子只能算是个小贵族,嬴家还远谈不上发迹。但是现实中存在着太多偶然、太多变故,而一旦从中抓住了机会,想不成功都是挺难的。这不,到了秦襄公时期,也即周幽王在位时期,刚好碰上了“国贼”申侯联合外敌犬戎,一举攻破镐京的“国难”,时为公元前771年。
镐京被攻破,周幽王也被杀于骊山之下,周朝顿时群龙无首,秦襄公抓住这个机会,大胆投资,果断出兵,保护正在逃跑的周平王东迁。因为这一功劳,秦襄公正式被封为诸侯,成为了秦国的开国君主和第一代诸侯王,时为公元前769年。而且,由于周原已经被犬戎所占有,不甘心的周平王还向秦襄公保证:你如果能从犬戎手里抢回土地,抢多少全都是你的!
虽然是空头支票,但是有了周平王的保证,从秦襄公开始,秦人和犬戎征战多年,不但夺回了周原地区,还深入不毛之地。在这一系列征战中,秦人的武力和精神得到极大锻炼,但是也错失了不少向中原发展、向中原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屡屡败给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晋国,后来又老是被强大起来的魏国、楚国欺负。历代秦王基本上都是有志向的人,他们都在战争中锻炼过,意志坚定、敢闯敢拼,在东进不利、各国为适应时代发展都已经竞相变法的情况下,秦王也开始谋求改革,商鞅变法由此应运而生。
商鞅原名卫鞅,因受封于“商”而被后人称为“商鞅”,本是卫国公族,因为在本国不受待见,又闻秦国广纳天下士人,因此特意来秦国发展。
来到秦国后,商鞅向秦孝公讲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抱负,与秦孝公产生了共鸣,很快被全权委以变法重任。
商鞅变法主要从土地制度、人才选拔和法律入手。在土地制度上,下令“废井田,开阡陌”,从而在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且鼓励开垦荒地,利于改变秦国积贫局面。在人才选拔方面,废除了世卿世禄制,确立了军功爵制,打击了旧贵族,而且提升了军人地位和军队的战斗力,改变了秦国积弱的局面。在法律方面,制定严苛法律,实行连坐法和重罪轻罚,把秦国拧成一条绳,改变了秦人喜欢内斗的局面,使“秦人皆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
在其他方面,商鞅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重农抑商,这项政策顺应了当时重视耕战和稳定百姓的现实要求,但不利于后世的发展;确立度量衡标准,这项政策利于开展各项建设活动和发展经济;“燔诗书而明法令”,开我国思想控制和思想专政的先河……由于变法来得太突然,怕民众一时接受不了的商鞅,还特意举办了一次“抬木头换金子”活动,从而在百姓间树立了威信,变法也得以比较顺利地开展。
在商鞅变法之前,已经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申不害变法等,都曾经使其国家强盛一时。但是这些变法都没有商鞅变法那么彻底,尤其是在土地制度和人才选拔方面。这也就导致采纳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能赶超并且抛离东方六国。商鞅变法是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阶段的一次比较成功的改革,但是由于其时代局限性较大,而对后世一昧墨守成规的主流改革家们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当然我们并不能把责任推给商鞅。同时,由于商鞅的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并未能得善终。但是,商鞅虽然被五车分尸结束了生命,其变法精神和成果却一直存在,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养分,使秦国很快成为七雄之中最强大的一雄,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也因法治思想深入骨髓、法律制定过于严苛,或多或少导致了秦朝速亡。
这也可以说是“成也商鞅,败也商鞅”吧!商鞅和秦国的命运是何其紧密而相似啊!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1 08:20:35 +0800 CST  
自顶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1 10:18:44 +0800 CST  
自顶一下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1 11:04:02 +0800 CST  
自顶一下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1 11:42:17 +0800 CST  
回到家立马更新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1 14:35:30 +0800 CST  
多谢@峰暴队贝贝的提醒,申不害是在韩国变法,不是齐国,笔误。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1 16:58:42 +0800 CST  
小观点:
(一)秦人与西戎:秦人本为华夏族避难西迁的一支,长期与西戎杂居,熟悉西戎。西周灭亡后,得到周平王许诺的空头支票,也为了保卫自身安全,秦人开始积极向西戎进攻。虽然初期屡屡失利,但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的秦人很快转败为胜,不到二十年时间里就让周平王的空头支票兑现,之后,又长期驱逐西戎,多位秦王崩于带兵讨伐西戎的过程中。秦人与西戎的战争,不但缔造了秦国,锤炼了秦人,而且促进了秦与西戎的融合,使秦人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血统上都跟东方六国有着相对较为明显的区别。

(二)商鞅变法:这是一次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改革,是在生产力大发展、下克上的时代,诀别旧社会,走向新社会的一次伟大改革。这次改革,也是中国少有的成功突破旧规则的一次改革,后世的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和百日维新等均已失败告终。其能成功,有其时代的特殊性,正是其所处时代的相对自由和激烈竞争,为其突破传统提供了条件。相比之下,我们可以将目光转向现在的改革开放,是否能从两者中找到相似之处,或者说互相作为认识之“师”呢?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1 18:21:02 +0800 CST  
我认为,玩历史应该这样玩:首先是要保证真实性,不要求绝对,可以允许些许不影响读者了解历史的小错误;其次是要提高趣味性,在前者的度内做一些合适的发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最后同时也是最难的,是要体现实用性,历史绝非仅仅是谈资,更是经验,是工具,要让历史正在作用于生活,真正有用。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2 01:37:13 +0800 CST  
秦人崛起
经历商鞅变法后,成为一名军人,差不多是每一个秦国男人的梦想,因为当兵打仗,几乎是摆脱贫困、咸鱼翻身,或者是保持家族荣耀与地位的唯一途径。而嫁给一名军人,也可以说是每一个秦国女人的梦想,因为军人勇猛、果敢而且有前途。当时的秦国堪称是“军国主义”国家,其拥军和好战程度,甚至高于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
相传自那以后,秦军开战前都会先喝酒,一是要舒缓压力,二是给自己壮胆,三是减少可能受伤带来的疼痛,四是让自己兴奋起来。结果,喝酒后的秦军常常不要命般地进攻,他们会像追逐猎物一样猎杀人头,而且异常兴奋,受了伤也一样英勇,甚至于有人两只手拿满了人头,还拼命追着另一名敌军,而这名敌军吓得是狼狈逃窜。因为秦军的好战和疯狂,于是乎被六国所恐惧,被称之为“虎狼之军”。
当时的晋国已经解体,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被称之为“三晋”。在秦孝公之前,秦国屡屡被三晋欺负,尤其是魏国。公元前389年,时任秦王秦惠公(即秦孝公前前前任),举全国之力,起兵50万,想夺回因内乱而被魏国占去的河西地区。如此数量的大军,却在阴晋之战中,被仅仅统帅5万大军的吴起所破,重演了一次“淆之战”,秦国元气大伤,只能退保偏安。幸好当时三晋中的赵国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不愿意再受魏国节制,三晋之间出现了矛盾,而且魏国本身也走下坡路,这才使秦国得以存在下去。
不过,自从秦孝公任命商鞅进行变法后,一切都变了。秦国开始屡屡向东方进攻,不但击败了魏国,夺回了河西地区,还越过黄河向三晋进攻。到了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秦国屡败魏国,三晋见秦国一反常态,出于对未来的担忧,组成联军向秦国进攻,没有想到的是,三晋联军在秦军面前也已经变得不堪一击!之后,秦惠文王又联合韩魏两国,对齐国和楚国发动进攻……不仅在东部屡屡击败和主动进攻六国,取得了在崤山以东的战争主动权,后继的秦王们还积极向巴蜀发展,灭亡了蜀国,吞并了巴蜀地区,使秦国成为最大的一个诸侯国。
面对秦国的强势崛起和咄咄逼人,六国坐不住了,认为必须做点什么!他们团结起来,组成了“联合国军”,向秦国发动进攻。
比较大规模的有5次,分别是:
1、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联合三晋之兵,西击秦国,在函谷关一带被击败,阵亡8万余人。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秦败三晋之兵。
2、公元前289年,趁秦国攻楚之后疲惫之机,齐、韩、魏三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双方交战经年,最终秦国国力不支,被迫归还之前占领的韩国武遂和魏国封陵。
3、公元前287年,韩、赵、魏、燕、齐五国联合攻打秦国,然而因为五国各怀鬼胎,结果还没打起来,联盟就瓦解了,但是迫于五国的压力,秦国还是归还了魏国的温、轵和高平,以及赵国的失地。
4、长平之战后,天下震动,各诸侯国感受到来自秦国的强大压力,遂决定组成联军攻打秦国,因此,在公元前247年,组成了楚、燕、韩、赵、魏五国联军(时齐国已经退出这个阵营),由魏国的信陵君指挥,一路追击秦军到函谷关而撤退。
5、公元前241年,还是前面那五国,因为不甘心上一次打到函谷关就撤退,结果卷土重来。这一战,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但是秦国马上集中兵力抵抗,结果五国联军大败。
从第五次联合攻秦失败以后,五国再也无力组织联军进攻秦国,而秦之前已经灭亡了周朝(公元前250年),政治上的制约也已经没有了,统一天下可谓是水到渠成。接下来,我们就先重点讲述一下,秦国是如何击溃战国后期六国中最具实力的两国——楚国和赵国的。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2 09:05:49 +0800 CST  
感谢天涯和网友们的肯定、支持、鼓励与指正,这不但使我更有信心写下去,也鞭笞着我更认真的写下去!从今天下午开始,我将继续写接下来的内容,临近新年,可能琐事较多,更新不够快,还望诸君见谅。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2 12:12:36 +0800 CST  
@追命影视后期特 其实这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都是传说中的战争,传说中的战争我们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而我本人曾经研究龙山文化,我认为龙山文化的起源绝非承自大汶口文化那么简单。联系当时的社会情况,我认为龙山文化是数大文化交融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而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应为人们对当时文化间交融、社会上变革的一种神话形式的记载与反映。所以,人还是一样的人,史却是不一样的记载形式,导致后面成为了传说。黄帝、炎帝、蚩尤都不是个人,他们代表着身后的势力,他们的个人名号是英雄主义的产物。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2 12:52:12 +0800 CST  
小观点:
(一)关于各国间的联合:战国时期各国间的联合,大多只是出于摄取利益或维持均势,也有被强国胁迫者,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两国刚刚打完仗也有可能结盟。而到了后期,则主要是因为面对强秦东进,各国对独立抗秦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这一时期各国的联合遂演变成求生存的一种抱团行为。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2 15:25:02 +0800 CST  
第一节•秦统一六国之十年战争(二)——楚赵之恨

丹阳、蓝田之战:

在战国中后期,六国为了应对秦国的崛起,开始出现了联合拒秦的现象,由于六国从北到南近似于一条直线分布,所以也称之为“合纵”。与此相对应的,秦国则奉行远交近攻策略,拉拢齐国,由于东西相对,因此被称为“连横”。合纵连横统称为“纵横”,专门为此奔走的人被称之为“纵横家”,其中苏秦和张仪分别为“合纵”、“连横”的代表人物。
秦国历来重视人才,不管出身如何,有才必用,张仪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来到了秦国,并且被秦国拜为国相的。当时,齐楚结盟共同反对秦国,为了破坏齐楚同盟,方便秦国东进,张仪向秦惠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计策。他假装辞去秦国国相的职位,只身一人来到楚国。楚国当时的国王是楚怀王,他早就听说过张仪能言善辩,果然,张仪来到楚国,把楚国的名嘴们说得是哑口无言。他陈述利害,跟楚怀王讲了一大堆和齐国断交、跟秦国结盟的好处,又恐吓说以秦国之强,是得罪不得的,楚怀王觉得似乎挺有道理。终于,张仪说只要楚国愿意跟齐国断交,秦国将许诺给楚国方圆六百里的土地。这个重磅炸弹一出,楚怀王不再犹豫了,当即决定与齐国断交,而且喜出望外的楚王还一举封张仪为相。
给出的承诺要到公证处公证过才能算承诺,否则只能算“说说”。楚国与齐国断交后,楚怀王兴匆匆地问秦国拿地,这秦国哪里会给那么大块肉给你呢?结果,张仪诡辩说秦国只许诺给楚国方圆六里的土地,哪里是六百里呢?说完这话,一溜烟地就逃回秦国了。
单纯的人也是有脾气的,明明是六百里,现在怎么成了六里了?这不是把我当白痴耍吗?楚怀王生气了!他当即下令,命大将屈丐、逢侯丑等人领兵十余万进攻秦国,由此爆发了丹阳之战,时为公元前312年。
然而,区区十来万人去攻打秦国,除了送死还能干嘛?秦惠文王命魏章、樗里疾(嬴疾)、甘茂等人迎敌。两军相战于丹阳。
楚国这边是孤军深入,而秦国这边有着地利优势,加上有韩国相助,所以楚国明显处于下风。而且,秦军在楚军中施以离间计,使得楚将之间互相猜疑,战斗中互不配合,结果楚军被秦军大败于丹阳,秦军斩首八万余人,楚军屈丐、逢侯丑等七十余将被俘,秦军趁势占领汉中一带六百里土地,并且设置汉中郡。
战报传到楚怀王耳中,楚怀王又震惊又愤怒。本来就是一场出气而且拿回面子的战争,谁知道屈丐等人那么不争气,居然被秦国打得大败,还成了别人的俘虏,你说你战死了也好啊!重要的是,不但一寸土地都没收到,连汉中都被秦国占去了。楚怀王越想越怒,为了夺回土地,夺回面子,决定起倾国之兵,找秦国算总账。
楚军精锐尽发,集结了多少人,主将是谁,并没有明确记载,估计兵力应该介于20-50万之间,而主将可能是昭睢或昭阳。
刚刚在丹阳之战中大败楚军的秦国,此时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哪里会想到楚国这么快反扑过来,而且,秦国还马不停蹄地派樗里疾派兵协助魏国攻打齐国,国内空虚。
就在这种情形下,楚国将士因为要报仇雪恨,所以士气异常旺盛,战斗力大增,一路挺进,一口气攻下了秦国天险武关。武关失守,等于是通往秦国首都咸阳的大门被楚军打开了,秦国举国震惊。
秦国君臣现在才知道情况不妙,这次来的楚军战斗力很强!他们连忙组织秦军抵抗,试图阻止楚军向咸阳进攻,同时,秦国还采取外交手段,请求韩魏等国出兵攻楚。
楚军攻克武关后,感觉攻破咸阳在望,因此士气更加高涨,一路击败秦国军队,深入秦地,一直打到离咸阳不到一百里的蓝田。秦军一路溃退,到了蓝田,那是退无可退了,再退下去可能就要亡国了!因此,秦军在蓝田前线集结了近20万兵力,秦惠文王、太子荡(秦武王)及各位公子、张仪、魏章、司马错、甘茂等人全部来到蓝田前线,摆出了一副与楚军决一死战的态势。秦军见中央领导几乎全来了,知道这场战争事关国家存亡,因此都下定了决一死战的决心。
双方在蓝田爆发决战。
一边是为了拿回面子尊严、为死去的弟兄复仇的楚军,一边是退无可退、决一死战的秦军,按照马斯洛的五层需要理论,楚军是位于上层的“尊重的需要”,而秦军则是位于下层的“生理的需要”,哪种需要能迸发出更强大的战斗力,那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虽然楚军在士气和人数上占有优势,但是面对疯狂抵抗的秦军,仍然难占上风。两军在人类祖先最早生息繁衍的地方之一的蓝田激战,打得难分难解,双方都死伤惨重。
就在双方难分胜负的时候,秦国的敌后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楚国后方传来急报:韩魏正在攻打楚国大后方!
楚军将领闻讯大惊,他们分析了蓝田前线的形势,认为秦军不是轻易就可以击败的,而再打下去,万一后方出现了什么变故,咱们可能连退路都没了,很可能会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几番权衡之后,楚军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连夜撤军。于是乎,楚军连夜狂奔数百里,退回国内救急,楚怀王无奈,只好先向秦国求和,结果又割让了一大片土地。
丹阳、蓝田之战是战国中后期秦楚之间规模比较大的一次战争,其结果事实上是两败俱伤,但秦得到了更多的利益。之后,为了击垮楚国,秦国继续对楚用兵,从而有了接下来我们要讲的“鄢郢之战”。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2 17:49:44 +0800 CST  
小观点:
(一)丹阳、蓝田之战是楚国最后一次辉煌:此战,是楚国单挑秦国的最后一次“辉煌”,虽然最终失败,但毕竟已经让秦有亡国之虞,而且,如果仅从单挑来看,这也是一次势均力敌的战争(虽然楚军客境作战有其弱势)。此战后,楚国再也无力组织如此规模的进攻,尤其是鄢郢之战后,楚国能自保已经不错,虽然中途能靠联合各国,对秦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比起昔日荣光,都显得无比黯淡了。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2 20:22:17 +0800 CST  
鄢郢之战:

丹阳、蓝田之战后,楚国国势不可挽回地走向下坡路,而且楚怀王后来还被秦昭王骗去咸阳,最终客死他乡。
公元前281年,听闻楚中有能用微弓细箭射下大雁的人,楚襄王便找到了他并询问经验。熟料这个人不但没有告诉楚襄王经验,还把秦比喻成大鸟,激起了楚襄王对秦的怒火。于是,楚襄王决定派使者出使东方各国,意图重新合纵攻打秦国。
秦人不但善战,而且善于情报收集和策反。楚襄王的行动没有做好保密工作,结果被秦国获悉,为了先发制人,秦国决定立即进攻楚国。
公元前280年,秦王命大将司马错自陇西郡出兵攻楚。司马错攻陷了楚国的黔中郡,楚国震动,被迫割让上庸和汉阳地。
但是秦国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战果,它决心把这场战争扩大化。于是,公元前279年,秦王再派大良造(官名)白起领兵伐楚。
这个白起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鬼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杀敌数量最多的将领,有人曾经估算达150万之众,占整个战国时期阵亡人数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白起是一个天生为战争而生的人,他是要杀人的,楚国摊上了大事儿!
白起极富冒险精神,他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此次应该给楚人痛快,而自己的兵力有限,不足以吞下整个楚国,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一点,直插楚国心脏。因此,白起率兵数万,沿汉江而下,攻占了沿岸各重镇,并且以战养战,补给军需。秦军不按常理出牌,沿汉江出敌不意深入敌境,打乱了楚军的部署,同时秦军上岸后,白起下令毁掉一切桥梁、船只,作出自断归路、决一死战的姿态。
已经没有退路的秦军再一次迸发出惊人的求生本能,他们作战勇猛异常,楚军根本无法抵御这一群“疯子”,节节败退。在白起的带领下,秦军长驱直入,攻克了楚国要地邓(今湖北襄阳北),然后继续进军,兵临楚国陪都鄢城城下(今宜城东南),楚国朝野震惊。
由于鄢城是楚国陪都,所以防御工作做得比较好,而且集中了楚国较强的军事力量,孤军深入的秦军在这里终于受到了比较像样的阻击。由于秦军孤军深入、客境作战,所以不宜持久攻城。白起当然明白这一点,他善于利用地形,很快就发现夷水可用,于是下令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且修了直通鄢城的长渠。水到渠成后,白起下令淹城,结果洪水灌入城中,城中军民被淹死者达数十万,城门东北角被洪水冲破,秦军蜂拥而入,遂陷鄢城。
攻克邓、鄢之后,白起一边补充兵员、军需,一边从秦国那边徙刑徒前来戍守,准备把这里当成进一步攻楚的军事基地。
之后,白起出兵攻陷了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扼住了长江咽喉,切断了楚都郢和西部重镇巫郡的联系,楚都危急!
白起并不会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公元前278年,白起发兵攻打郢都,一路势如破竹,楚军早已被打得丧失了抵抗意志,很快,郢都被白起攻破,白起兵至夷陵,把位于夷陵的楚王陵墓全部烧毁,然后一直向东进军,直打到竟陵。而此时的楚襄王,只好向东北方溃逃到陈地,迁都以求自保。
鄢郢之战以秦国大胜、楚国大败而告终,此战后,秦国占有了楚国在洞庭湖、长江南北的大片土地,设置了南郡,白起也因此功勋被封为“武安君”。与此同时,楚国国力大损,再也无力单独抗秦,六国中,秦统一天下的阻碍只剩下赵国了。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3 00:50:42 +0800 CST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感到怕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3 01:21:24 +0800 CST  
小观点:
(一)鄢郢之战:此战带有奇袭的意思,但是又兼备持久战的性质。这一战,白起直奔主题,对楚进行了“闪击战”,并且迅速瘫痪了楚国(占领要地、攻略两都),杀伤了楚国大量有生力量,给楚国以重创。结合后来的长平之战,可以说,白起是楚赵最大的克星,也是秦国统一最大的功臣。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3 09:59:10 +0800 CST  
长平之战:

战国初期,赵国只是七雄中不起眼的“小雄”,不但受制于魏国,还屡屡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匈奴的侵扰。立志强国强军的赵武灵王针对赵国的处境,决心推行军事改革,开展了轰轰烈烈地“胡服骑射”运动,建立起我国最早的纯骑兵部队,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使得赵国成为战国后期,继楚国之后,最后一个可以单挑秦国的国家。
在鄢郢之战后,楚国实力大损,已经没办法单独和秦国较量,于是秦国决定集中力量进攻赵国。
公元前270年,秦军假道韩国,北上攻赵,结果遇到了赵国名将赵奢,在瘀与之战中大败。大吃一惊的秦昭王很快冷静下来,知道赵国不好对付,于是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先集中力量攻打韩魏两国。
韩魏哪里经得起秦国的折腾,公元前262年,秦军在大将白起的统帅下,攻陷韩国野王,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
上党郡成为了一块飞地,韩王认为此地迟早是保不住的,为了平息眼下的干戈,下令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冯亭接到韩王命令后,痛骂韩王无情无义,拒不受命,反而是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把上党之地献给赵国,只求赵国出兵拒秦。
这么大块肥肉自天而降,赵王那是欢喜得不得了,加上前几年刚刚大破秦军,赵王也是十分自信,于是答应了冯亭的请求。
秦王问讯大怒,决定向赵国用兵,一来夺取上党之地,二来给赵国点颜色瞧瞧。
秦王命左庶长王龁领兵攻打上党,上党沦陷,上党百姓逃入赵国,赵军在长平一带接应了上党难民。秦军继续追击,与赵军相遇于长平一带,长平之战爆发。
战争初期,秦军与赵军交战连连得利,赵军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不少据点,当时赵军的统帅是名将廉颇,他深知秦军奸诈善战,所以决定依托有利地形,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深沟高垒、坚壁清野,跟秦军对峙,耗死他们。秦将王龁多次进攻长平,都无法突破赵军的防线,一时间,遭遇战发展成持久战,一耗就是三个月。
长平位于赵境,赵国的辎重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平,而秦国的辎重要到长平就比较麻烦了。时间一长,秦军后方的补给开始出现困难,《孙子兵法》中有云,十万大军,深入敌境,日费千金,那秦军近20万人,三个月下来花了国库多少钱财?
秦军急了,秦王更急。这时,范雎就向秦王出了个主意,其实就是反间计。秦王采纳了这个计策,派人到赵国那里“胡说”,声称“秦国不怕廉颇,秦国怕的是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还收买赵王宠臣,让他们在赵王面前说廉颇坏话。赵王早就对廉颇出战那么久还不能击败秦军感到不满,被这些人一说,加上赵括本来就很有名气,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阻,决心撤掉廉颇,换赵括为主帅。
临阵易帅一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而且还是把好的换走,把徒有虚名的调来,这45万赵军真的是命不好了。赵括这个人谈军事理论非常了得,连他爹都辩不赢他,但是他非常年轻,而且一场仗都没打过,只会纸上谈兵。此时的秦国,见反间计得手,于是秘密派白起担任长平前线秦军的主帅,并且下令:走漏消息者格杀勿论。这白起是什么人?这家伙可是一个为了秦国,双手可以沾满鲜血的武将!
赵括虽然没有实战经验,白起虽然堪称战神,但毕竟赵军总数是秦军两倍有余,还是不能小看的。也许是年轻,也许是自信,更因为赵括不知道秦军也已经换了统帅,所以这个赵括上任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改廉颇固守的策略,主动进攻秦军。白起和赵括较量了几次,给了赵括一点甜头,并且知道赵括这家伙真的没什么本事,于是,白起开始计划怎么围歼这支庞大的军队。
之前已经尝到甜头的赵括,又一次主动进攻,准备一举击溃秦军。白起见赵括大军几乎倾巢而出,于是下令秦军诈败诱敌。赵括这傻小子不多想,一个劲儿地追杀秦军,结果正中白起下怀。原来,白起已经事先命令一支25000人的军队,突袭了赵军野战军后方,断了赵军的退路,而且,白起还组织了5000骑兵,将赵军和营垒隔开,使其成为两支孤军,同时,白起还不忘切断赵军的粮道。
各路军就位后,秦军转头迎击赵军。赵军数战不能胜,被迫就地扎营,伺机突围。但是,无论赵军怎么冲锋,愣是无法突破秦军的包围圈,因为秦军此时装备了一种大杀器——弩机,这是一种需要用脚蹬才能上弦的强弩。密集的箭雨一次次打退了赵军的冲锋,而赵军很快就粮草告罄,士卒相杀而食,渐渐陷入绝境。
当时秦军在长平前线的军力并不能保证能死死困住赵军、并且阻击赵军援救部队,而秦人已经决心把这场围困战“搞大”。“疯狂”的秦王亲自来到河内,并且颁布命令,“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赵括当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更加发疯般地组织突围,结果其本人在突围的过程中被秦军射杀。这下赵军真可谓是陷入了绝境:突围不成,援军未至,主将身死。最终,已经丧失了任何抵抗意志的赵军向秦军投降。
45万大军,虽然战死、饿死、被吃了不少,但数量毫无疑问仍是庞大的。白起不放心一支数量这么巨大的降军,同时也想给天下诸侯一点震慑,于是下令将他们全部诱骗、坑杀!
最终,45万赵军除了240名比较年轻的士兵被白起放回赵国“报丧”外,其余全部被杀,长平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而且最彻底的一次围困歼灭战。消息传回赵国,“父哭其子,子哭其父,兄哭其弟,弟哭其兄,妇哭其夫,母哭其子”,整个赵国,几乎是家家有人死于长平,元气大伤,恨秦人入骨。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3 13:10:39 +0800 CST  


刚在网上找的秦弩复原图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03 13:14:21 +0800 CST  

楼主:史海求索

字数:66459

发表时间:2016-01-28 04: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2:01 +0800 CST

评论数:1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