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孟子他说·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长篇连载)

补充一下:
“史料都是那些”,这话用在顾诚身上实在亵渎了。他老人家穷尽史料的功夫简直无人能及,小熊万分佩服。

楼主 好熊熊逸  发布于 2006-07-11 00:19:06 +0800 CST  
谢顶谢顶!

作者:平子1954 回复日期:2006-7-11 01:26:37
精彩至极!
学着分段贴,也可点击300万!
===============
真是个诱人的数字啊!
可我从小到大都是小众,老了老了,也没什么奢望了。 ^-^


作者:mf1984 回复日期:2006-7-11 1:37:14
看了一晚上才看一页,楼主要是我高中历史老师就好了
呵呵,我要是学生会主席一定邀请您来我们学校开讲座
========================================
遗憾啊!
我要是大学教授一定会去你们学校开讲座 ^-^


作者:Amesbury 回复日期:2006-7-11 6:48:18
出去玩了几天,回来后发现天涯和凯迪都变成半植物人了。现在只有躲进故纸堆里面看楼主嬉笑怒骂了。
=====================
天涯也是啊,这就叫“人生何处不江胡”啊!


[继续更新]

可爱的侵略者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齐国攻打燕国,三下五除二就把燕国给收拾了。齐宣王很高兴,问孟子说:“燕国是被我们给打败了,可是,占领不占领它呢?唉,说什么的人都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可是,我们齐国和燕国都是超级大国,按说这仗本来不好打,可没想到燕国是百斤面蒸寿桃——废物点心,是包脚布做鞭子——文(闻)不能文(闻),武(舞)不能武(舞),这不,才五十天时间就让本大王拿下了,嘿嘿,我可是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可这仗赢得也太顺利了,简直就不像是人力能做到的,我想一定是天意。所以呢,如果不占领它,那就是违抗天意,老天爷该不高兴了。孟老师,咱们是半夜里的被窝——正在热乎劲上,是不是干脆把燕国占领了算了?”
孟子说:“如果占领了燕国,燕国老百姓都很高兴,那您就占,周武王不就这么做的么;如果人家不高兴,那您就别占,周文王不就这么做的么。”
孟子接着说:“超级大国齐国去打超级大国燕国,燕国百姓对齐国军队是又送得胜饼,又送得胜汤,这是为什么?还不是想摆脱本国那水深火热的生活嘛。可是,如果等您占了燕国,燕国老百姓发现水比原来还深,火比原来还热,那他们可就又得盼着别人来从您手里拯救他们了。”

孟老师又给我们贡献了一个重要成语:“水深火热”。一部《孟子》,里面单成语就出了不少。
齐国伐燕这件事,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到底是在哪位王当政的时候发生的,这一直都是有争议的。但我们还是一贯的作风,这些事留给专家去玩,我们就从《孟子》的文本出发。
齐国伐燕这件事很有意思。齐国的地盘主要是山东一带,燕国的地盘主要是河北一带,都城大体是现代的北京(在北京郊区),当时叫蓟。燕国常和赵国并提,什么燕赵豪侠、燕赵美女,听上去很有古龙小说的风格。因为燕国和赵国确实常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战,有些慷慨豪侠的民风倒也不足为奇。燕国在孟子的时代已经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到了燕王哙执政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感天动地的事情。
我小时候听评书,皇帝们也经常自我期许,说什么要做“尧舜之君”。听多了我就好奇,这么多皇帝都说要学习尧舜,可怎么一个禅让的也见不到啊?我当时还想,如果我是皇帝,我就禅让,禅让多好啊,再说,学习人家尧舜不能光嘴上说,得落实到行动上。
后来看历史,才发现真有禅让的——不是被逼禅让,那只是政变的幌子,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正把学习尧舜落到了实处的。这位高风亮节的领导就是现在说的这个燕王哙。
单从这一点看,燕王哙可真是个好样的,是万里挑一的高尚人士——虽然实际看上去他更像个糊涂蛋。
燕王哙禅让了,把国君之位让给了大臣子之。想来燕王哙当时的心情一定波澜跌宕,要被自己感动到流泪了。可是,燕王哙并没有把古代禅让的本质、背景、来龙去脉给研究透彻,贸然这一学,还学出问题来了。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从现有史料来看,可能该算是被禅让的这位子之不是个好东西,不得人心。后代很多人评论这件事,一般都认为是时代变了,社会结构变了,所以搞禅让已经行不通了,其实我倒觉得,如果是前面说过的姜齐的末代君主禅让给田齐,很可能风平浪静,一点儿事没有——时代一样是变了的,社会结构也一样是变了的,但田齐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已经赢得了齐国的人心,这就是成功的关键。而子之不具备这个条件。
所以,这一禅让,燕国的贵族们不干了,所有人都不服气——这不是二百五禅让给二百五么!你燕王哙是二百五,我们也不说什么,谁让你根正苗红,血统在那儿摆着呢,可子之这个二百五从哪儿看都是二百五,什么都不占,凭什么让他当我们的王?——注意:子之如果当了国君,贵族集团也很可能会紧接着重新洗牌,这个牵扯面可就大了。子之美滋滋地往王位上一坐,左边一看,一排吹胡子的,右边一看,一排瞪眼睛的。子之心里发毛,暗想:“可能要出事!”
真出事了。燕国内乱,自己人整自己人,死了几万人。借着燕国乱哄哄的机会,齐宣王大举北伐。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只要某个国家内部有乱子了,马上就有邻居过来趁火打劫。
齐国北伐军唱着军歌就来了:“打倒子之!打倒子之!来平乱!来平乱!我们正义之师!我们正义之师,杀坏蛋!杀坏蛋!”
燕国人老远看见齐国军队开过来了,还唱着雄纠纠的军歌,马上有人也用歌声把消息传开了:“一群老虎!一群老虎!跑得欢!跑得欢!说是要来平乱!说是要来平乱!山东汉!山东汉!”
也有人这么唱:“山东大汉!山东大汉!跑得欢!跑得欢!说是要来平乱!我看像来捣乱!把门关!把门关!”
后来燕国人发现齐国人不错,是来平乱的,就把歌词又改了:“山东好汉!山东好汉!跑得欢!跑得欢!说是要来平乱!就是要来平乱!我喜欢!我喜欢!”
这一来,燕国军队本来该守城的也不守了,弃城就跑,临跑的时候还怕齐国人进城不方便,特意给留了门。齐国北伐军到了城下,一看,城门开着,守军没影了——嗯,不会是玩空城计吧?正在疑惑,城里的燕国老百姓出来了,有送得胜饼的,有端得胜汤的,这个高兴啊:“你们可来啦,我们燕国都乱成一锅粥了,那个子之太不像话了,我们的日子不好过啊!你们来了就好了,快进城吧!”
就这样,齐宣王只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几乎拿下了燕国全境,要知道,一个背包族就算在燕国走马观花一番,五十天都算紧张的。这些天里,燕王哙也被杀了,子之也被杀了,燕国的局势也稳定一些了,这时候,来武力干涉燕国内政的国际警察齐宣王按理说就应该撤军了。
可齐宣王有点儿舍不得了。
而且,齐宣王对眼前取得的成绩也有点儿疑真似幻了。
要知道,当时诸侯纷争,你夺我一块地,我抢你两座城,乃至大国吞并小国,这都是家常便饭,可是,拿下一个像燕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更何况还如此不费吹灰之力,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如果处在现在燕国地位的是个小国,齐宣王很可能二话不说就把它划归齐国版图了。但是,这可是燕国啊!我们常人都会有这种心态:如果天上掉下来一块馅饼,那很好,捡起来就吃,可如果天上掉下来一家必胜客,那我们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揉揉眼睛——有这么好的事?不会是眼花了吧?
等揉完眼睛,发现这是真的,这还真是一家完完整整的必胜客,铺面巨大,装修完整,就连员工都是齐备的。那么,要不要?
人生最怕选择,就连在好事之间做选择都是那么困难。要不要趁这个机会干脆就把燕国并入齐国的版图?呵呵,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齐国真的吞并了燕国,那么,“战国七雄”将成为“战国六雄”,齐国将是这六雄当中的巨无霸,那么,将来一统天下的就很有可能会是齐国而不是秦国。
齐宣王私心之中,也是想拿下燕国的,从他的话里就听得出来,所谓的天意不过是个幌子。但是,现实的顾虑也不是没有。现在我们看国际关系,都知道“均衡”是一个重要概念,战国诸侯早就明白这点,谁都希望自己扩张,可谁都不希望别人打破国际关系的均衡。
“均衡”是个非常微妙的东西,我们设想一下,嗯,“七国”太复杂,我们就拿“三国”来看,如果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魏势力被孙刘联军完全消灭了,那下一个倒霉的马上就会轮到刘备。所以,当刘备的势力是三方当中最为弱小的时候,他的自保之道必然是维系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在战国七雄争锋的时候,如果齐国的势力一下子得到了成倍扩张,这就严重打破了国际势力的均衡局面,其他六国在自己得不到扩张的时候,必然要阻止别人的扩张,必然要维系原有的均衡。这样一来,齐国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地。
那么,齐宣王该怎么办?
齐宣王去请教孟子,孟子可不是从我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的,他还是从他一贯的民本思想出发来给问题寻找答案:怎么能让燕国老百姓高兴,你就怎么做。你要是惹他们不高兴了,他们还会像以前盼着你来打燕国一样盼着别人来收拾你。
我们看孟子的思想很有意思,是不是干涉别国内政,他不关心;是不是侵略别人,他也不关心。他的最终意思就是:只要能让老百姓高兴,那就怎么都行;要让他们不高兴了,那就怎么都不行。
孟子的这种思想别说放在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就算放到现代,也够前卫!假如齐燕一事正是现代重大的国际要闻,孟子他老人家在论坛上发帖子议论议论,肯定得被板砖拍死。
孟子回帖:“别拍砖,我是孟子!”
跟帖:“靠!又一个马甲!你是孟子,我还是孔老二呢!”
孟子正要发帖再论,却怎么也发不上了,弟子在旁边告诉他:“老师,您的ID被封了。”
孟子气得没辙,换地方发新帖。才发完就有了跟帖。这回不错,没板砖。
跟帖:“沙发。”
跟帖:“楼上不厚道,抢人沙发。”
跟帖:“板凳。”
跟帖:“先做个记号。”
跟帖:“三分走人。”
跟帖:“上网轻松点击赚大钱……”
孟子:“这都哪儿跟哪儿啊,我还是回我的战国时代吧!”

孟子的这种观念,已经有点儿现代所谓“人权先于主权”的意思了,在不在理,呵呵,我们不去判断。在《孟子》的后文里还记载过,有人就这事问过孟子,说孟子是不是煽动齐宣王侵略去了,搞得孟子还好一顿辩解。那么,齐宣王到底听没听孟子的意见呢?他到底后来拿燕国怎么办了呢?下一节就讲到了。


暴君有了核武器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齐宣王伐燕,打破了国际势力的均衡,诸侯们各自担心,于是联合起来,准备对付齐宣王。齐宣王有点儿着慌,问孟子:“他们合起来欺负我,我该怎么办呐?”
孟子一撇嘴:“这又什么可怕的!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小国都统一了天下,没听说过方圆千里的大国还会怕别人的。”
齐宣王突然想起了什么,问:“哎,你以前不是说过什么以一敌九一定打不过么?”(注:这是我替齐宣王想起来的。)
孟子没好气说:“打是打不过,可行仁政就可以仁得过。《尚书》里记载商汤去平天下,往东打,西边的人就埋怨他;往南打,北边的人就埋怨他。大家都说:‘怎么不先来打我呀?’”
“啊——?!”齐宣王惊呼,“一群变态!”
孟子把脸一沉,解释说:“这叫‘大旱之望云霓’,大家伙全盼着商汤王去打他们,这种心理大王您能明白吗?”
齐宣王皱着眉头想了想,终于眼睛一亮:“对呀,我明白了!”
孟子欣慰地点了点头:“这就好。”
齐宣王肉麻兮兮地说:“我的爱妃打我的时候就是这样,那小粉拳轻轻一打,哎呀——”
“我倒——”孟子气结,“不是那么回事!商汤打人家的时候,人家市场上做买卖的还照做不误,田里干农活的也照干不误。商汤这叫吊民伐罪,是让穷苦人民得解放。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商汤就是他们的大救星。所以,当时各地人民都喊着:‘先打我吧!先打我吧!’大王,您现在明白了没有?”
齐宣王点了点头:“明白倒是明白了,可听着还是觉得有点儿别扭。”
孟子接着说:“现在燕国政府很乱,对老百姓很不好,您打燕国,燕国人觉得您这是把他们从水深火热当中救出来了,所以就又送吃的又送喝的招待你们。可是,如果您杀他们的亲人,抓他们的壮丁,拆他们的宗庙,抢他们的宝器,这可就不行了!天下人本来就觉得你齐国是个超级大国,现在地盘突然扩张了一倍,还不行仁政,这不等于是暴君拥有了核武器么!您说各国诸侯谁能不怕?所以,他们要动手,这也是势之所至啊!”
齐宣王捉摸了一下:“嗯,也是这个理。哎,其实我们齐国强大了也不会威胁到世界和平嘛,他们这都是吊死鬼照镜子——自己吓唬自己。”
孟子白了他一眼:“您就算真这么想,人家也不会信。”
齐宣王尴尬地一笑:“那你说该怎么办?”
孟子说:“并不难办。您赶紧下个命令,把战俘都放了,把宝器都还给人家,再跟燕国人商量一下,捧个新国君上台,然后您就撤军。这样也就不会有人来打您了。”

看来齐宣王打燕国也是雷锋变成刘文采。《孟子》书中讲齐燕之战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在后文里陆续还有提及。那么,这件事后来是怎么发展的呢?
简单讲,齐宣王没听孟子的话,后来失败了,被赶回去了。佛家讲业力,讲因缘,讲轮回,从这里就看得出来。齐宣王伐燕,种下了仇恨。后来燕国在阵痛之后出了一位强人,这就是历史上响当当的燕昭王。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向国际社会招贤纳士,这既使燕国迅速吸纳了一批优秀人才,也使燕昭王本人成为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君王形象。唐朝陈子昂的那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谁都念得出来,这诗就是他玩到北京,在一处有可能是燕昭王黄金台遗址的地方有感而写的。
传奇人物乐毅带领燕国军队,和诸侯联军一起攻打齐国,重现当年齐国伐燕的景象,几乎把齐国给灭了。好在齐宣王那时候已经死了,没看到这一幕报应。
提到历史上这种分毫不爽的报应,还真不少(当然没报应的更多),看起来很有意思,我就顺便多说几句。很多人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欺负人家后周的孤儿寡母。及至宋朝亡国,也是孤儿寡母被人欺负。其实呢,非常巧合,赵匡胤的所作所为既是前因,也是后果,他不是第一个搞“黄袍加身”的。
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而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本是后汉的大将(这个后汉是五代的后汉,不是刘秀的后汉),郭威在澶州被“黄袍加身”,带兵杀进后汉的首都开封(就是梁惠王的首都大梁),后汉皇帝逃跑,没跑成,死在乱军之中。郭威没有马上称帝,而是让后汉的李太后临朝,又在后汉皇族中选了个家伙说要让他来当皇帝。虚头八脑一折腾,郭威自己当皇帝了。所以说,郭威做的事,赵匡胤重演一遍,报应在郭威身上,而赵匡胤这个“重演”,也r让自己的后人遭了一样的报应。
这连续三代王朝的更迭,巧合如此之多,真是让人称奇。


作为格言的“出尔反尔”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不是齐国的事了,这是孟子在祖国的事。
孟子的生平事迹,到底先去的哪儿后去的哪儿,这是一本糊涂账,众说纷纭。从《孟子》一书的编排来看,好像不大在意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按照思想内容来划分的。比如,这部分主要是讲政治哲学的,那部分主要是讲心性观念的,反正不像现代的书搞得这么明确。
现在这一节的事情,有人就考证说这是孟子作为菜鸟的一段推销往事,也就是说,发生在他去见梁惠王和齐宣王之前。不过,到底时间顺序如何,这种问题照例留给专家,我们只看内容就好了。

邹国出事了。
邹国是孟子的祖国,也是个超级小国。
正如世界上存在着七个超级大国一样,还零星存在着不少超级小国。
小国到底有多小?
一个胖子站在当中,就能把东西南北四条国境线全守严实了。
邹国就是这么个小国。
这个时候,邹国和旁边的鲁国闹出国际纠纷了,邹国的领导人邹穆公正向孟子发牢骚呢。

邹国和鲁国闹别扭,孟子站在哪一边,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孟子是邹国人,可他的远祖是鲁国贵族,后来家道衰落,在鲁国不好混了,才到了邹国。所以,无论邹国还是鲁国,都是孟子的父母之邦。
孟子先表态:“我的国家是世界,我的宗教是行善。”
邹穆公一愣:“嗯——?!这话好像是托马斯·潘恩说的吧?”
孟子脸一红,“嘿嘿”干笑两声。
其实,我还真觉得潘恩这两句话很适合孟子,他像是一位满怀热忱的世界公民,不懈地流窜于国际社会,推销他行善的仁政思想。
这时候,邹穆公向他诉苦说:“我们跟鲁国打起来了,我们的官员死了三十三名,可老百姓却没一个为他们的长官去拼死的。这些贱民,真是气死我了!我想杀了他们吧,可邹国就这么点儿人口,杀的时候稍微一不留神就该把人都杀光了,可不杀吧,我又咽不下这口气。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等我死后三十年,秦国和赵国会有一场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人!瞧人家,那才叫打仗,您这才死了两位数,还有整有零的!用齐宣王的话说,这叫耗子伸懒腰——折腾不出什么动静来。”
邹穆公哭丧着脸说:“就算是那四十万里被忽略到的数字,落实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那可都是天大的灾难啊!”
——这话其实是我替他们说的,我这是借这个机会反省一下自己。我小时候听新闻,听见说外国什么地方打仗,激战一天一夜,我心里就激动,就想:“打呀,使劲打!”然后听新闻里一报伤亡数字,就和邹穆公这回一样,都是什么“伤亡十五人”,“阵亡人数大约二十人”,都是这样的。我就觉得泄气,心想:这叫打的什么仗啊,想想我们中国历史上,一打仗,经常是几万、十几万的死人,那才叫打仗,那才过瘾!后来我长大了明白事理了,才知道,书上一个伤亡数字,哪怕仅仅是死了一个人,落在谁身上谁都受不了。在这点上,看历史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就像斯大林说的,死人一旦上千上万,就变成了一个数字。在君王们手里被摆弄的一堆堆数字,一个个也都是肉长的,也都有妻儿老小。——这是顺便一提,我们接着看孟子和邹穆公的对话。
孟子回答说:“您想想以前闹饥荒的时候,您的百姓老弱之人死无葬身之地,尸体就被丢在山沟里,青壮年成百上千背井离乡去逃荒。您的粮仓那时候可是满满的,仓库里还有金银财宝一大堆。可您手下那些当官的,有人向您如实汇报情况了么?当领导的难道就该这样高高在上残害百姓么?曾子说过:‘要小心,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怎么对你。’所以呢,现在百姓可得着机会报复这些当官的了,巴不得他们全都死光光!百姓这么想,这么做,难道有错吗?您只要行仁政,百姓自然会爱戴长官,看到长官有难也自然就会拼死相助了。”

孟子这段话真叫掷地有声。
我们先看一个熟悉的词:“出尔反尔”,就是这里曾子说的这句“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怎么对你”(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现在我们说这个词都当“反复无常”的意思用,其实原本不是这个意思。
出尔反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邹穆公如果要向百姓呼吁“大家要对我们邹国政府有信心”,可你以前做的事早就让百姓对你失去了信心,现在再怎么呼吁也不会有人拿你当真;可你要是做到了孟子的仁政标准,那你不用呼吁什么,百姓自然就会对你有信心。所以说政府的决策一定要千谨慎、万小心,因为一旦失信于民,再想挽回这个信心那可就不容易了。
我们从这段里看到,邹国百姓虽然在灾年日子不好过,至少还能逃荒。要知道,到后来一些大一统的时代,为了保障社会安定,政府甚至会在灾年限制老百姓的逃荒——这就真是把老百姓当成数字了。孟子这时候可能还想像不到,以后还会有连逃荒都逃不了的时候呢。

关于这一节的内容,最后再说两句鲁国的情况。鲁国在春秋时代还是个响当当的角色,可现在是战国时代了,它已经很是衰落了,“战国七雄”里是没它这一号的,这个礼乐旧邦这时已经日薄西山了。
楼主 好熊熊逸  发布于 2006-07-11 08:45:07 +0800 CST  
作者:风行水上不留痕 回复日期:2006-7-11 8:46:29
8号到11号,已经过了3天了啊,是不是、可以更新了呀!
===================================
和我的更新只差一分钟啊!老弟起得真早!问声早安! ^-^
我准备更新完了就出去遛遛鸟,打一套太极拳,找老棋友下盘棋,趁早市收摊买点便宜菜,和大婶子们聊聊家长里短……
新的一天开始了……
楼主 好熊熊逸  发布于 2006-07-11 09:08:53 +0800 CST  
作者:mabolang 回复日期:2006-7-11 22:51:42
今天来第六次了,只有顶一下了。
==========================
俗话说贼不走空,既然来了六次了,应该顶六次才好啊! ^-^


作者:话说当年 回复日期:2006-7-11 23:27:40
风水和中医这一段我不敢苟同,如果说风水是“千变万化”,中医就是千年不变,现在的基本原则仍然是“阴阳五行”,本来的主心骨都错了,还能指望它来治病救人?像楼主所举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是经验还是安慰剂这都两说着,苦能去火?氰化钾也是苦的,你也用它去火?
===============================
有道理!
你说的对。




作者:话说当年 回复日期:2006-7-11 23:36:36
所以,真正所谓钳制思想的或许并非八股文这种文体形式本身,而是对考生们必须以朱熹主义来答题的要求。(这种做法并非朱元璋的首创,早在北宋,科举就实行过统一的王安石主义,早在初唐,唐太宗也统一过李世民主义,而朱熹主义则在南宋末年也被用来统一科举了。)可仔细想想,这个要求也不算很过分啊,明政府也算给了大家一种选择:你要想当官,就要好好学习朱熹主义,就要全部认同朱熹主义,如果你不想学,或者学了以后又不认同,那你可以不去考试、不去当官嘛,又没有谁逼你当官,种种地不也挺好嘛。这就像现代有些大公司会要求被招聘进来的中高级员工必须认同本企业的经营理念,这也没什么不好吧?况且,我们几十年来学生考试、教授搞研究等等,从来都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这难道也钳制了人民的思想了吗?当然没有嘛!
=====================
书中可是有颜如玉有黄金屋的,书是指什么?以前是指朱熹主义,现在指马克思主义,不钳制人民的思想楼主你信么?
============================
——这一段嘛,呵呵,怎么没有好好体会我行文的语气啊???

我得顺便对各位做个提醒:
我曾经一再嘱咐编辑:稿子最好别找校对,我自己来校对就好。
为什么呢?
因为稿子里有若干自相矛盾的地方,有明显错误的地方,甚至是错别字,其实都是我故意的,是我不方便明着说,而留给读者动脑筋的。(当然,也不排除真的错和疏忽掉的错别字。)还有一些内容我只是简单地放在一起,看似无关、累赘,其实也是有用意的。也有些话看似随便一扯,其实也是有所指的。
所以,不要只看字面哦! ^-^

再次感谢大家捧场!
楼主 好熊熊逸  发布于 2006-07-12 00:04:10 +0800 CST  
作者:我醉欲眠芳草 回复日期:2006-7-11 11:59:48
正文好看,跟贴也有意思。我觉得看出点门道了。
熊熊年龄,我估计在30前半,太小了有这样功力我觉得害怕、、、
太大也不可能,还记得熊熊说跟小外甥每天大战300回合,
可见是个35岁左右姐姐的弟弟,呵呵,估计未婚
还有,熊迷虽然不少,真正“迷熊”的是玫瑰,哈哈哈,哈哈哈
===================================
哈哈哈,周伯通认小龙女作了干妹妹,所以小龙女和杨过的儿子也就是周伯通的外甥。
再说又不是每天大战300合,以周伯通的行事,隔一两月造访一次,大战300合,有何不可呢? ^-^
现在周伯通很想加入大狮的星宿派了。


作者:黄守愚 回复日期:2006-7-11 19:39:21
学兄:
因为要外出考察文化资源半月,只好在这里说几句话。刚刚认真拜读尊兄大作。
学兄的文章收藏了。
=========================
欢迎黄老弟!我这儿的气氛好,比起你那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了。欢迎常来。
楼主 好熊熊逸  发布于 2006-07-12 00:20:07 +0800 CST  
贴到这里,呼应一下柏林之光的“人是一切的根本”。
再呼应一下liuying2的“太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了LZ对某件具体事情或观点的阐述上了,而忘了研究一下LZ观察点的位置”

楼主 好熊熊逸  发布于 2006-07-12 00:27:56 +0800 CST  
conan妹妹好身材~ ^-^
楼主 好熊熊逸  发布于 2007-08-12 13:12:57 +0800 CST  

楼主:好熊熊逸

字数:173556

发表时间:2006-06-22 1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48:08 +0800 CST

评论数:519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