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也许这个理论也许未必就是真理,但对于我们认识人性是非常有价值的。个人认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底层的,而其他上层的几个需求并不一定是成层级布置的,而是相互交织的,个体都会有较大差异,每个人对于不同种需求的要求会不一样,对于普通人,可能就到第四层次也就差不多了,物质的享受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至于自我实现可能也会想想,但这种需求不会那么强烈;而如艺术家则对于审美需求格外看重。当然对于刘备这样的人来说,自我实现才是他追寻的目标,其他一切都是浮云,刘备从小就树立了“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理想,并一直就没有改变过,也就是因为拥有这个理想,他才能做到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至于刘备匡扶的是刘协的汉室,还是他刘备自己的汉室,这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绝不会放弃。在他理想的道路上,曹操无疑就是最大的拦路虎。在曹操这里,也许他可以获得金钱、地位、安逸,但这就意味着他前半生的努力半途而废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1 21:29:10 +0800 CST  
回复第2584楼,@jqq1478

@我说的你别信 2014-07-20 23:53:34
楼主,高顺和陈宫是我很喜欢的人物,高顺和陈宫侍奉的顾主吕布已经死了,为什么他们还不投降。如果投降高顺建树不在张辽之下,陈宫起码也是文和一样的人物,他们的死到底为谁效忠
-----------------------
他们两个属于第一:政治上属于道不同不相为谋得第2:有骨气宁死不降.第3知道曹是篡汉不想同流合污!
--------------------------

一,二有一定道理,三就谈不上了,吕布跟忠君爱国也挂不上钩,政治品格应该是倒数的。陈宫应该是觉得自己活不了,高顺是不想活了,他过不了自己那一关。类似情况在前文说审配的时候分析过。也许要是吕布的后人统一了天下,高顺的牌位将被请进庙堂,供人拜祭。而张辽将成为贰臣的典型遭人唾骂。当然实际是张辽创下了功业,成为名将,现在去到合肥,都能看到他的塑像。高顺反让人觉得死得不值。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2 09:08:25 +0800 CST  
回复第2587楼,@龙纹鞭影

回复第2554楼, @龙纹鞭影
回复第2506楼, @龙纹鞭影
@qhayjf 234楼 2013-12-22 21:13:00
再回到董卓,他主要还是篡权失败了,所以后世只能被人所唾骂了,所谓的忠与不忠,更多是由当时所处的境遇来决定的,董卓年轻的时侯,甚至是来洛阳之前,我相信董卓是很难有篡夺汉室的念头的,因为以他的出身,他的经历,基本就没有出现这种可能的机会,所以他也很难产生这样的理想。但当他看到那个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在他马前瑟瑟发抖、语无伦次的时候,也许那一刻,他感觉到机会来了。
在专制社会,大臣觊觎皇位是
—————————————————
原来是后勤问题,以前也猜测过。想问个问题就是在洞庭湖平钟相杨幺的时候能否把这里变成根据地,也就是平时说的养寇以自重。这在 历史 是很常见的。
-------------------------- ...
--------------------------

写了才知道自己学识浅薄,能先把这个保证不太监就满足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2 15:15:05 +0800 CST  
回复第2589楼,@龙纹鞭影

@qhayjf 2581楼 2014-07-20 21:35:14
这一段《三国志》与《英雄记》里的记载还是有所不同的,里面刘备还没说话,“主簿王必趋进曰:“布,勍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於是缢杀布。”我觉得可能王必这句话的杀伤力还是远远不够,而且吕布指名让刘备说话,刘备应该也不可能沉默的。曹操这时候应该非常纠结,什么是人才?吕布就是不世出的人才,曹操跟吕布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他也知道吕布的本事,但是他也没有信心驾......
-----------------------
以前看过吴闲云的说法是曹操当时主意已定,故意考查底下人的,而刘备说杀吕布是不明智的,不过这么一路看下来,吴闲云分析还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不是历史上的曹操。
--------------------------

三国演义历史脉络上七分史实,人物最多就三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2 20:36:06 +0800 CST  
回到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现在的人都现实多了,满怀远大理想的人已经很少了。你要是说你的理想是以后当国家主席,或是让领导中国称霸地球、或是解放全人类,大家一定会觉得你脑袋是不是被门夹了。现在要是搞一个关于理想的调查,我估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去旅游,挣足够的的钱以后环游世界。是我们现在不需要自我实现了吗?我觉得也不是,只是大家更现实了。三国时人口也就千万,现在我们国家就差不多十六亿,在和平时期,没一点底蕴,想要出人头地是非常难的,而且现在人生也讲究多元化了,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也是许多人心中的理想。古代的理想就不一样了,基本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类的,记得《三国演义》中,周瑜曾酒后唱道:“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这就是大部分古代士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刘备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那就是君临天下,这种人贬义的说法那就是野心家,这种人太多对于世界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或许曹操和刘备还不是同一种人,曹操的最后地位是情势所逼出来的,曹操小时候也不过是想做一位可以名留青史的汉将军而已,曹操的皇帝梦也不像常人那么强烈。袁术明明已经大势已去,还要过把瘾就死,硬是关起门当了皇帝,曹操当皇帝的条件无疑要成熟得多,但终其一生,他还是没有迈出这一步,曹操可能觉得能够当萧何、当周公,也已经实现了自我价值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曹操是没法理解刘备的。曹操觉得,了刘备在自己身边,自己能给他提供创立功业的机会,两位英雄联手,可以大展宏图。所以才会发生了煮酒论英雄的事件。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2 21:19:00 +0800 CST  
回复第2602楼,@龙纹鞭影

@qhayjf 2601楼 2014-07-22 21:19:17
回到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现在的人都现实多了,满怀远大理想的人已经很少了。你要是说你的理想是以后当国家主席,或是让领导中国称霸地球、或是解放全人类,大家一定会觉得你脑袋是不是被门夹了。现在要是搞一个关于理想的调查,我估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去旅游,挣足够的的钱以后环游世界。是我们现在不需要自我实现了吗?我觉得也不是,只是大家更现实了。三国时人口也就千万,现在我们国家就差不多十六亿,在和平时期,......
-----------------------------
楼主分析的很是到位,小时候就是一直奇怪为什么会有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不是暴露自己的意图么。而刘备的闻雷失箸就显的很无聊了。
--------------------------

谢谢一直关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3 07:31:45 +0800 CST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章回中,有如下描述: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生,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这段小故事没有特别曲折的情节,但实际非常精彩,他俩在其中的对话许多都成了经典,为后世广为传颂。在《三国志》里其实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没有小说那么生动:“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华阳国志云: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
以前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一直在疑惑,曹操说这句话到底有什么目的呢?还是只是酒后一时兴起的有感而发?以前一直在说曹操奸诈,那曹操说这个话不是在打草惊蛇吗?有人说曹操在试探刘备,但我实在搞不清楚这种试探的意义何在?
我觉得我们对于曹操的煮酒论英雄,往往在《三国演义》营造的一个语境下理解的。那就是首先曹操是奸雄,挟持皇帝、独揽大权,时时企图篡位。而刘备是立志要匡扶汉室,所以对曹操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不满的,他一定是要推翻曹操而重整汉室的。所以现在刘备做的就是韬光养晦,不要让曹操看出自己的真实目的。而曹操却是在不断试探刘备的真实想法,所以两人在不断勾心斗角,也就发生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这一幕,这种想法的结果是罗贯中故意渲染和引导的。
曹操作为刘协的第四代挟持者,其实做得已经算很好了,至少局面基本是稳定的,换做刘备坐到曹操的位置上,相信也很难处理他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个,前文在论述曹操时已经讲得很多了,这里就不赘述了。刘备穷途末路来投靠曹操,当时手底下没钱没兵,对曹操的利用价值就在于刘备的才能和声望。曹操是真心希望重用刘备,让刘备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对于刘备的危险性,曹操也不是不知道,但他对于人才就是有这样的偏爱,而且老是这方面会表现出不理智的一厢情愿,就像他相信魏种、毕谌不会辜负他一样,就算魏种、毕谌们最终欺骗了他,背叛了他,当他生擒住他们以后,还是舍不得杀,仍旧重用他们。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3 20:27:54 +0800 CST  
就算曹操自己身在局中看不破。他手下的谋士其实早已经提醒过他。程昱曾经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是这样回答的:“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实际上我觉得这也就是曹操找的理由,他就是喜爱刘备这个人才,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对不会杀刘备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3 22:21:28 +0800 CST  
既然曹操爱的是刘备的才,他希望看到的刘备是有着超常能力的刘备,那刘备的韬光养晦简直就没有任何意义,《三国演义》这段实际上是套用传统那种权臣权倾朝野,有志之士欲除之而后快,又生怕暴露,于是装孙子的套路。和曹刘的情况是不同的。《三国演义》为了表现刘备的韬光养晦,给他安排了一个在家里种菜的情节,当然老罗这还是有出处的,在《裴注三国志》有这样一段记载:“胡冲吴历曰:曹公数遣亲近密觇诸将有宾客酒食者,辄因事害之。备时闭门,将人种芜菁,曹公使人闚门。既去,备谓张飞、关羽曰:“吾岂种菜者乎?曹公必有疑意,不可复留。”其夜开后栅,与飞等轻骑俱去,所得赐遗衣服,悉封留之,乃往小沛收合兵众。臣松之案:魏武帝遣先主统诸将要击袁术,郭嘉等并谏,魏武不从,其事显然,非因种菜遁逃而去。如胡冲所云,何乖僻之甚乎!”
这一段裴松之也认为有问题,刘备本来是豪情万丈、百折不挠的人物,现在突然开始在家里种起菜来,这才真的是怪事,这不是找着让曹操怀疑吗?所以我认为那著名的煮酒论史不过是曹操多次宴请刘备中很平凡的一次,只不过曹操喝的高兴,表达了对于刘备的衷心欣赏而已,就算没有那个惊雷解围,刘备就说自己听到对自己评价太高而惊讶,曹操也不会把刘备怎么样,他此时对刘备是没有杀心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4 21:03:33 +0800 CST  
当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备此时是心里有鬼的,所以他禁不住慌乱了。刘备最落魄的时候投靠曹操,曹操没有看不起他,对他格外看重,分外的亲近。对于这个刘备真有些消受不起,按刘备的计划,主要是走投无路了,等缓过劲来,刘备一定是要远走高飞的。但刘备不同于吕布,他还是有道德负罪感的,所以估计曹操对他越好,他心里反而越痛苦,越发纠结。这时幸好一个人的出现让刘备心里解套了,这个人就是董承。现在看来董承虽然本事不大,看人确实挺准,就在曹操和刘备的蜜月期,他也能看出刘备是不甘居人下的人,否则他去找刘备简直就是去找死。
我估计董承开去找刘备说这件事的时候,刘备第一感觉应该是觉得很晦气,他一定想就你们这几个人就想去对抗曹操,简直就是去找死,就算你们可以杀的了曹操,还是一样是在找死。现在还想拉我去垫背,我要是去曹操那里告你们的状,那会坏了自己的名声;要是知情不报,那相当于和你们成为一伙,到时东窗事发,曹操绝对不会放过自己的,真实左右为难呀。
董承这家伙也是眼毒,看出刘备不是死心塌地的对曹操。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可能也是觉得这段情节不是那么符合逻辑,于是他给董承找了个很好的理由。董承和刘备对话是这样的,“承曰:“前日围场之中,云长欲杀曹操,将军动目摆头而退之,何也?”玄德失惊曰:“公何以知之?”承曰:“人皆不见,某独见之。”玄德不能隐讳,遂曰:“舍弟见操僭越,故不觉发怒耳。”承掩面而哭曰:“朝廷臣子,若尽如云长,何忧不太平哉!”董承这里都有一点要挟刘备的意思,因为他看到关羽想杀曹操。关羽也算得上是一代名将,这里说得好像只要刘备不拦着,关羽就能冲上去杀掉曹操,可怜关二爷也被黑成了一个无脑粪青。
回到刘备这里,不管董承是根据什么理由找来的,反正刘备的表个态才行。刘备转念一想,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董承背后还有汉献帝,自己将拥有皇帝的诏书,这样再脱离曹操,那就非常名正言顺的了。只要自己找机会离开京城,任这帮人闹,最好是能把曹操干掉,搞得一片大乱,自己的机会就来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4 22:31:38 +0800 CST  
回复第2614楼,@m1engk1e

楼主写的好! 跟了挺久这帖子了.
小学三年级看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之久就喜欢上三国的故事,那时候小,爱看打戏
不爱看文戏,但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却深深吸引了我.之后一直有个疑惑,既然
曹操深知刘备是英雄,为何不杀刘备呢? 就算不杀,也不用收留下来好吃好待的吧,
后来自己创业了才明白这道理,如果看得出来一个对手不会久居人下,而且自己又不方便
/不能干掉他,那还不如让他呆在自己身边,这样自己至少控制得住他.能控制一天是一天.
与楼主共勉~
--------------------------

不知有没有看前面关于魏种和毕堪的故事,我觉得曹操真的是爱才如命,不到万不得已曹操是不会杀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4 22:52:05 +0800 CST  
回复第2615楼,@龙纹鞭影

@qhayjf 2610楼 2014-07-23 22:21:28
就算曹操自己身在局中看不破。他手下的谋士其实早已经提醒过他。程昱曾经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是这样回答的:“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实际上我觉得这也就是曹操找的理由,他就是喜爱刘备这个人才,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对不会杀刘备的。
-----------------------------
就是因为楼主分析的太过到位,现在对这段越发不理解了。
--------------------------

曹操是身在局中,一旦爱上了,人就不理智了,呵呵。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5 09:11:19 +0800 CST  
这下刘备心里就舒服多了,毕竟还是皇帝最大,忠君那是最高道德,以德报怨算什么,自己现在高举皇帝的旗帜,自己是为国锄奸,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当然就算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刘备在曹操面前还是忍不住慌乱的,所以才会有筷子落地的事发生。
有许多人都说曹操对刘备是虚情假意,并没有给他实权,这种说法并不客观。刘备初来咋到,曹操就封他做豫州牧,职位上已经够高了。刘备作为新人,一来就位高权重恐怕也难服众,所以实权得一点点地靠刘备自己立功来争取。曹操也在不停给刘备制造机会,首先曹操让他协同讨伐吕布,虽然刘备此战表现一般,但好歹最后胜利了,曹操回许都后就立马加封刘备左将军一职。马上曹操也没有让刘备等太久。袁术称帝后众叛亲离,实在在江南呆不下去了,于是只有向哥哥袁绍低头,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虽然袁术一直在和袁绍对着干,但现在老弟已经山穷水尽了,袁绍也就不记前仇,同意接纳他。于是袁术准备借道下邳,到青州投奔袁谭。曹操当然不会坐视不理,这就是消灭袁术的好机会,于是曹操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刘备。我们要是不带有色眼镜来看这件事,就会发现曹操实在是已经非常照顾刘备了。
首先,袁术可以说是刘备的仇人,曹操这是给刘备一个一洗前耻的机会;其二,袁术好歹原来也是东南霸主,现在又胆敢称帝,能够剿灭袁术,绝对是大功一件;而现在袁术就是个软柿子,曹操手下战将如云,派谁去都没问题,这其实就是在照顾刘备。所以曹操可以说对刘备是一片苦心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5 19:27:53 +0800 CST  
刘备应该也能领会曹操对他的好意,但没有办法,这是唯一解套的机会了,待下去跟衣带诏小组混在一起只有死路一条,回到徐州,迎接自己的将是一片广阔的天空。刘备没有迟疑,带上心腹、家小,马上点兵就来到下邳,封锁了袁术北上的道路。程昱、郭嘉听说这个消息,急忙找曹操进言:“刘备不可纵。”,曹操思考良久,也觉得这件事不妥,自己给刘备的机会实在太好了,而自己连他的家眷都没有留下,这不是给他条件反叛吗?于是曹操反悔了想把刘备追回来,但已经为时已晚。
袁术的路被堵住,一时气病交加,就这样咽气了,刘备也算间接报了仇了。本来事情结束,刘备该回去交差了。但刘备当然不会回去了。这是刘备第四次回到徐州,刘备感觉就像龙如大海,格外地自由。刘备先让跟自己一起来的硃灵、路招先回,自己则趁人不备袭杀了现在的刺史车胄,重新占领了徐州。刘备留下关羽守下邳,自己带精兵再次驻扎到了小沛,准备亲自面对曹操即将而来的攻击。
刘备现在这个时机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就在这一年,他的好大哥公孙瓒彻底被袁绍打垮,袁绍统一黄河以北,必然马上回南下与曹操一决雌雄。这使得刘备有了生存空间。假设两虎相争一死一伤,那对于刘备更是好消息了,刘备养精蓄锐,到时对伤者形成致命一击,那可以说是天下可期。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5 22:58:25 +0800 CST  
人的一生,特别是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一般都会有几个他对不起的人,人要出人头地,都需要贵人的提拔和相助,但一旦到了一定的位置,那个贵人就成了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这时候的选择是很痛苦的,当然成功人士们最后的选择都是踢走这个绊脚石,否则他也就不可能名留青史了,因为历史就不可能记住他。就像毛主席的成功路上,袁文才、王佐、刘志丹这些都是在最危难的时候收留了毛泽东,但不久以后他们都惨遭不幸,虽然这不一定是毛泽东干的,但跟他有脱不开的关系,至少有几点是比较明确的,假如他们没有前面的收留行动,后来也就不会惨死;他们的存在也确实明显的绊脚石。
对于汉献帝来说,大忠臣刘备其实从来也对他没有做出过任何贡献,反而从他这里搞了个诏书,让刘备可以名正言顺地拉着他的大旗作虎皮。而在最关键的时候,刘备留下汉献帝和那个毫无实力的“衣带诏”小组自己跑路了。
曹操得到刘备反叛的消息后应该是伤心加愤怒并存,没办法,多情总被无情恼。曹操当下的处境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内忧外患并存。北边袁绍的大兵压境,东边有又刘备反叛,内部汉献帝又在折腾。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曹操显示出了雷厉风行的英雄气魄,曹操先以迅雷之势剿灭了以董承为首的“衣带诏”小组,给予汉献帝以沉重的打击,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恢复过来了。接着曹操亲率主力大军马上东征刘备,众将听说曹操的意图后纷纷表示反对:“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6 21:57:38 +0800 CST  
最后事实证明曹操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也体现了他对袁绍的了解,袁绍打仗是以稳扎稳打著称,应该不会像他那样愿意冒险,也不像自己那样雷厉风行。曹操这个行动无疑是非常冒险的,如果刘备能够坚守得住,自己的主力被牵绊住的话,袁绍是一定会出兵的,到时曹操就非常被动了。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在大战之前,刘备的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否则不敢想象到后面遇到官渡之战那样僵持局面时,刘备再在后面捅一刀的结局。曹操之前已经派遣刘岱、王忠过刘备,结果根本就不是对手,以至于刘备对刘岱、王忠等这样说:“使汝百人来,其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所以这一次一定得尽全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是曹操亲征、必须带上精锐部队。
曹操这次突袭的结局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刘备败得很惨这次不仅老婆孩子丢了,而且把兄弟也丢了,关羽被擒降曹,张飞失散不知所踪,最后刘备孤身一人,投奔袁绍去了。这又是人们认为刘备军事无能的又一战例体现,但分析起来还是有许多客观原因的。首先是曹操的强大,俗话说:“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其实反映了曹操用兵的特点,兵贵神速,曹操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当年曹操在匡亭,一路尾追袁术,连续追杀袁术八百,打得袁术从此一蹶不振,靠的就是快。曹操点起劲锐骑兵,一日五百里杀向徐州,刘备这边完全是猝不及防,兵士们可能都来不及退守,就已经被冲垮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6 22:28:13 +0800 CST  
@65000年强 2606楼 2014-07-23 09:22:47
分析的透彻,等更新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6 23:33:39 +0800 CST  
回复第2624楼,@我说的你别信

精彩,精彩,不出书对不起作者啊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7 09:25:05 +0800 CST  
回复第2626楼,@风感觉不错

@qhayjf 2014-07-25 22:58:25
刘备应该也能领会曹操对他的好意,但没有办法,这是唯一解套的机会了,待下去跟衣带诏小组混在一起只有死路一条,回到徐州,迎接自己的将是一片广阔的天空。刘备没有迟疑,带上心腹、家小,马上点兵就来到下邳,封锁了袁术北上的道路。程昱、郭嘉听说这个消息,急忙找曹操进言:“刘备不可纵。”,曹操思考良久,也觉得这件事不妥,自己给刘备的机会实在太好了,而自己连他的家眷都没有留下,这不是给他条件反叛吗?于......
—————————————
看的痛快,坐等更新啊

--------------------------

谢谢支持,基本坚持每天更一点。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7 13:36:54 +0800 CST  
曹操如神一般地出现在徐州,完全摧毁了刘备兵士们的战斗意志,如果这支军队是刘备培养多年的嫡系的话,大家拼死抵抗,据城而守,当这场战争变成城池攻守战的话,估计曹操也将大祸临头了。但刘备手下的兵大多其实是曹操借给他的,好多人是实在没办法才留到了徐州,如果来的是一般的将领,他们或许还能一战,现在看到曹操亲自出战,又是如此地猝不及防,他们的心理防线完全垮塌,失去了战斗意志。战斗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一方失去战斗意志,那仗根本没法打了,刘备是神仙也没法挽回败局,他所能做的就是能跑多远跑多远。
天下之大,刘备还能去哪里呢?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毫无悬念,刘备投奔的就是即将于曹操开战的袁绍。刘备刚来到青州地界,这时候青州的主人,也就是袁绍的长子袁谭马上派人来迎接。刘备与袁谭还挺有渊源,其实在乱世里,人的价值观是非观应该是较为混乱的,敌人和朋友的关系也是变化非常快的,几天前大家还在一起喝酒,如胶似漆,几天后就反目成仇,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再过几天,又在一起喝酒了。就像大革命时的共产党与国民党,一会不分彼此,亲如一家;一会又互相残杀、你死我活。
刘备刚开始投靠公孙瓒时就是在青州发展,他碰上的敌人就是袁谭,结果刘备连战连败,几乎要被赶出青州地界。 后来刘备在徐州,与公孙瓒决裂,获得了袁绍的肯定,使刘备得以放心地坐上徐州牧的宝座,后来刘备也投桃报李,举荐了袁绍长子袁谭为茂才,虽然在乱世中这种东西到现在已经完全沦为形式,但从传统观点来看,袁谭也是刘备的门生,所以袁谭亲自率步骑迎接,并将刘备带到了他的老地方平原县安顿,然后将这个消息通知了袁绍。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7-27 21:31:15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