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为什么要开庐山会议呢?原因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那就是要纠正大跃进以来的冒进的左倾错误,关于大跃进我这里不详谈了,反正这个对于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来说应该是最丢人的一次经历,什么亩产万斤、什么土法炼钢,闹的都是超级的国际大笑话。所以急需开会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毛有个大前提。“大跃进”是他发动的,全国人民干劲正高,要充分肯定大跃进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纠正偏向。用毛的话说,是“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这也是他给庐山会议定下的基调。毛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在会上大家最好多谈谈解决方法,少提那些丢人的丑事,更不要追究责任。因为这个很明显,追究起来那首先最大的责任人就是毛泽东,然后是刘少奇、周恩来这些实际当政的人。关键这些事说多了真是丢不起那个人,就那么大一个国家,居然都在睁着眼睛说瞎话,都在做一些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事情。毛泽东也当过农民,种地那点事他还是有谱的,但是他真的希望能够创造奇迹,国家能够迅速富强,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面的人就拼命迎合毛的想法,当毛在视察是看到稻田里挤得满满当当的谷穗时,看到科学家在报纸上发表的证明亩产万斤的合理性时,毛也乐于相信中国人是善于创造奇迹的。当然后来毛知道自己是被忽悠了,估计能被憋得内伤,这能怪谁?最终还要怪自己,难道要自己扇自己几个耳光吗?但问题还是要解决,所以大家就开一个不谈问题追究的“神仙会”。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6 21:36:51 +0800 CST  
@怪丫出逃 2005楼 2014-05-26 00:51:02
跟上大部队!
不过追帖子看起来不过瘾啊!!!!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6 21:39:01 +0800 CST  
@赏古检今 2006楼 2014-05-26 06:44:37
前来观战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6 21:50:25 +0800 CST  
回复第2007楼,@suiyuan1573998

楼主昨天没来。

--------------------------

唉,加班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7 07:29:27 +0800 CST  
毛泽东在会上讲了话,提出19个问题要求大家进行讨论。会议从7月3日至10日,按六个大区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与会同志摆情况、谈意见、边开会、边学习,自由交谈,各抒己见,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没有一点紧张气氛,这就是所谓的“神仙会”。 7月10日,毛泽东在组长会议上讲话,强调总路线无非是多快好省,并准备在7月15日结束庐山会议。
7月14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及国务院副总理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信中首先肯定1958年“大跃进”的方针是正确的,但接着彭德怀指出了“大跃进”的问题:“1958年的基本建设,现在看来有些项目是过急过多了一些,分散了一部分资金,推迟了一部分必成项目,这是一个缺点”,“1959年就不仅没有把步伐放慢一点,加以适当控制,而且继续大跃进,这就使不平衡现象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增加了新的暂时困难”;他指出:“浮夸风、小高炉等等,都不过是表面现象;缺乏民主、个人崇拜,才是这一切弊病的根源。”里面还有这样一段话:“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我和其他不少同志一徉,为大跃进的成绩和群众运动的热情所迷惑,一些左的倾向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总想一步跨进共产主义,抢先思想一度占了上风;把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置诸脑后了。” 而“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这句话是来自于 1958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北京嘲讽中国的“大跃进”的话。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7 20:59:44 +0800 CST  
于是毛泽东愤怒了,大家是不是觉得彭德怀说得没错呀,为国为民在情在理,为什么毛还要生气?正是因为彭说得对,毛才格外生气。实际上彭德怀说的这些事,毛同样是清清楚楚,甚至于比彭还清楚的多,现在彭德怀顶着一个伟光正的光环来指责,毛简直无从辩驳,彭德怀把这件事放到台面上来,这对于毛来说,就是赤裸裸的挑战,在逼宫。因为毛泽东应该觉得这件事其他人说可能还好一点,彭德怀来说是最不合适的。
建国以后朱德被排挤,渐渐成了摆设;林彪受到高饶事件的影响,在再加上身体原因,也渐渐淡出政坛;军中的实力派刘伯承、粟裕等被彭德怀排挤和整肃,被迫退居二线;此时的彭德怀,挟抗美援朝之威,在军中一时风头无二,成为无可争议的军中第一人。而现在以毛泽东、刘少奇为首的领导班子把国家搞的一团糟,闹出这么奇葩的国家笑话,要是真追究起来,这些人至少都得引咎辞职,而他们这个班子要是倒下的话,彭德怀无疑是最有希望成为领袖的人。所以从常理上来说,彭德怀的话是没错,但从政治上来说,他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7 22:32:48 +0800 CST  
前几天韩国出了严重的沉船事件,死了两百多人,韩国总理郑烘原引咎辞职。国人对此一片哗然,因为在国人眼里,这个事故虽然是大事故,但也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这要发生在中国,可能连局长都不会辞职,于是大家纷纷感叹韩国人脸皮薄,品德高尚。但我觉得这跟品德高尚基本没有关系,因为在韩国的政权体系中,总理的位置并没有那么稳定,一大帮竞争者在后面盯着呢,就算总理不自己辞职,他的对手们也会抓住这件事不放,将之大肆炒作,并以此来逼宫。所以郑烘原觉得与其被逼得狼狈不堪地下台还不如自己体面地下台。而国内的情况完全不同,江山是枪杆子打出来的,只要有枪杆子的支持,犯再大的错也没问题。要是郑总理生活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相信他也绝对不会主动辞职的,大家绝对不要相信政治家还有脸皮薄的。但是自己集团中的实权派当面指出集团老大的错误,这个事情就闹大了,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像公司里的总经理犯了大错误,而副总经理就在公司大会上公开指出了这个错误,那其实就意味着他们俩撕破脸要干仗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个人中必须有一个要走人,离开公司,否则很难收场。这时的毛和彭也走到了这一步,尽管许多人觉得彭德怀并不想走到这一步,他只是想为国为民,提出当时问题而已,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假如真的是这样,那只能说明彭德怀在政治上非常幼稚。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7 22:40:41 +0800 CST  
7月16日,毛泽东突然批示将彭德怀的信印发给与会全体同志,随后,会议转入对这封信的讨论,会上大家都表示同意彭德怀的信里的说法。这其实毛做的一个测试,看看自己所需要的反击力量,为了增加批彭阵势,毛泽东将许多未上山参加会议的领导召集上山参加批彭大会,特别是军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林彪。
随后毛泽东展开了严厉的反击,庐山会议被大大延长了,毛泽东7 月23 日的一个会议上一个人就讲了快两个钟头,主要都是针对彭德怀的万言书。毛泽东的通篇讲话并没有点彭德怀的名,却再也明白不过地严厉批评了彭德怀。 他甚至在讲话中表明自己与彭德怀势不两立的态度,他说,“你独裁,不如我独裁”,“人民解放军跟你走,我就上山打游击”。毛泽东的意思其实很明白了,大家不是觉得彭德怀说的对吗?现在不是讨论对错的问题,是二选一的问题,他和彭德怀之间没有回旋的余地,要跟谁走,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最后毛泽东说:“你们看,"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中国的习惯,男孩叫有后,女孩不算。我一个儿子打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我看是没有后的。一个大炼钢铁,一个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发明权是我,还是柯老?我同柯庆施谈过一次话,我说还是我。”这个既表达了自己不怕犯错,更是要大家知道,自己与彭,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不合,还有私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8 21:48:45 +0800 CST  
在7月27日又开了一次大会,毛泽东在会上说:“……我晓得你彭德怀从延安整风以来就不服气,憋了那么久,这次就发到庐山上来了。好家伙,简直要把汉阳峰推下去!你我共事30年,你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有意见为什么不在郑州会议上提出来?不在成都会议上提出来?庐山会议快结束了,怕是没有了机会,是不是?所以,就下了战书。你骂了20天,指名道姓,喋喋不休,还要怎么样了?”
毛泽东的话音刚落,彭德怀就“嚯”地站起来,说:“在延安,你操了我40天娘,我操你20天的娘还不行?”
毛泽东说:“(延安时)华北座谈会操了40天娘,补足20天,这次也40天!满足操娘要求,操够……”大会开成这样,其实大家都撕破脸皮了,这时候大家也没什么理好讲了,基本就是在爆粗口了。
朱德听不下去了,赶紧来打圆场,他的话还没有讲完,毛泽东即将腿抬起,用手指搔了几下鞋面,说:“隔靴搔痒。”弄得朱德脸一红,就停止了发言,直到散会,只是最后讲了几句话。这说明毛泽东认为他和彭之间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不需要打什么圆场了 。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8 21:51:29 +0800 CST  
林彪是毛专门请来护驾的,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于是他说:“他(彭德怀)野心大,立大功,成大名,握大权,居大位,死后流芳百世。他想当英雄,总想做一个大英雄。毛主席才是真正的大英雄,他觉得他也是个大英雄。自古两雄不能并立,因此就要反毛主席。”现在很多史家都把屎盆子扣到了林彪身上,认为是林彪主导了批彭的风向,实际上我觉得林彪不过是顺着毛泽东的意思说的,而且林彪说的还真是大实话,他其实就是说彭德怀你要掂的清自己的斤两,你这个行动不是摆明了要挑战毛主席吗?你有这个实力吗?
林彪的出现也加速了彭的倒台,因为彭在军中的优势也荡然无存,接下来墙倒众人推,大家一起加入揭批彭德怀的队伍,每个人都开始控诉彭德怀妄图篡党夺权的反动本质,大家有空可以看看相关资料,看看这些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是怎样踩他们曾经的战友的,也许会更加体会到人性的本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9 21:17:54 +0800 CST  
好了,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打人别打脸,更不要顶着伟光正的帽子打自己扳不倒的领导的脸,否则你的下场会很惨。荀彧同样是在打曹操的脸,匡扶汉室就是那个时代的伟光正,曹操对于荀彧的话,也是无从辩驳,只有窝一肚子的火。
这一年,曹操征孙权,他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趁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于是荀彧被曹操调离了自己多年经营的老巢,离开了权力中枢。据《三国志》中裴注引《彧别传》中说,荀彧想借他犒劳军队的机会和曹操面谈,但被曹操“揖而遣之”,拒绝了。荀彧想谈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曹操拒绝和他谈,说明曹操已经愤怒了,不想与他和解了。虽然荀彧曾被曹操誉为自己的张良,结为儿女亲家,断言“天下之定,(荀)彧之功也”,但是一旦翻脸,也没有什么情面可讲了。曹操出兵至濡须,而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因郁闷于疾病相交而与世长辞了。孙盛在《魏氏春秋》里有另外一个说法:“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在这里曹操又打了个哑谜,但实际上这也是个未解之谜,因为曹操究竟想干啥还是没人能完全明白,曹操想杀崔琰,那说得很明白,但对于空盒子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有人这样解释:当年汉文帝赐食给周亚夫,而不给他带去筷子,是还能吃,‘犹有食也’现在曹操只送了个空盒,明白的告诉他,没你的饭啦,意思就是让你去死;又有人这样解释:盒子中间空了,“盒”字中间是一个口字,空了就是无口,就是现在说的“你不用多嘴了”。曹操大意就是说,你不要管这么多事了,我做魏王主意已决,你不要阻止我了。那种说法对呢,恐怕只有曹操本人知道了,荀彧之死也属于未解的历史悬案。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9 21:19:38 +0800 CST  
回复第2042楼,@601524091

楼主把人性写得太透彻了.人之初.性本恶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9 21:58:20 +0800 CST  
回复第2043楼,@狙爆楼下

回复第2040楼, @无辽之人
回复第2033楼, @泪奔的傻狍子
@qhayjf 1710楼 2014-05-06 21:01:00
@zhutian598 1706楼 2014-05-06 06:30:46
回复第1697楼(作者: @qhayjf 于 2014-05-05 20:05)
@qhayjf 2014-05-03 22:13:39
这里再说一下华佗,三国造了很多……
==========
你是住山沟沟?还是经常去电线杆医院?现在什么医看病不是用仪器?
------------
—————————————————
楼主也是而立之年了,不知道你孩子有没有受过惊吓?在医院里检查就是感冒,发烧,打多久点滴都没有用的!可是去一些半中半西的小诊所,人家揪揪耳朵就好了的?为何发达的西医条件无法做到?
------...
--------------------------

唉,我也有中医院的同学,情况也差不多,都是稀里糊涂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9 23:59:44 +0800 CST  
说了曹操的杀,我们再说说曹操的不杀。刘备是曹操一生之敌,刘备山穷水尽时投靠过曹操 ,曹操也看出他绝非一般人物,手下的谋士力劝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但曹操就是不肯。后来曹操逼降关羽,关羽表明心迹,只要刘备出现,自己就要走,这明摆着也是养虎为患,但曹操还是不杀关羽。这里主要的原因还是曹操对于真正人才的喜爱,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曹操就希望能够收为己用,曹操愿意冒风险花时间去等。
接下来说几个大家不熟悉的人,曹操在兖州推荐魏种为孝廉,这可以看出曹操和魏种的关系不一般,曹操应该比较欣赏他。后来曹为操报父仇出征徐州,张邈陈宫等在后方伙同吕布反叛,抄了曹操的老窝,这时曹操说:“别人会背叛我,但我相信只有魏种不会辜负我。”结果曹操被打脸了,因为魏种也跟着加入了叛军,后来曹操平叛成功,当他听到魏种逃走的消息时,曹操大怒,说:“你魏种不逃到南越、北胡,要是还在我能到达的地方,我就绝不放过你!”攻下射犬以后,曹军生擒魏种,结果曹操看到魏种后,又心软了,曹操食言了 ,他对大家解释到:“只因为他有才干,不能杀!”曹操亲自解开捆绑魏种的绳索,任用他为河内郡太守,让他负责黄河以北的事务。
毕谌,字子礼(推定),东平郡人。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攻入东平,兖州刺史刘岱冒险轻敌,出战阵亡,东平被攻陷。毕谌时任郡功曹,和泰山太守鲍信、州吏万潜等到东郡迎接曹操担任兖州牧,于是与曹操进军攻击黄巾军于寿张县东面,险战得胜,受降黄巾士兵三十余万人,人口百万余,毕谌因功被曹操任命为别驾从事。
兴平元年(194),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当时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都在东平,俱被张邈劫持。曹操打算拜别遣还毕谌,说:“您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您可以离去。”毕谌顿首向曹操表明自己没有二心,曹操感到很欣慰,并为他涕泣流泪。可曹操离开后不久,毕谌就逃还了东平。等到吕布被破,曹军生擒了毕谌,大家都为毕谌担忧,曹操说:“作为人能孝顺他的亲人,不也会忠于君主的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啊。”于是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30 21:27:49 +0800 CST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了曹操,顺带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曹操当时正苦于头风,病发在床,因卧读陈琳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当然,这一段应该也是来自于小说家的创作,否则曹操还成了受虐狂,被骂一骂心里还舒服,病都骂好了。这事发生在谁身上都应该会很生气。袁绍败后,陈琳被擒,曹操问陈琳原来为何如此辱骂自己。陈琳回答:“那时为形势所迫,不得已,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爱才,看到陈琳把问题讲清楚了,并承认了错误,就既往不咎并让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和阮瑀所作,曹操深爱其才,对于陈琳的作品,有时曹操竟不能为之增减一字。
曹操对于他认定的人才有着格外的偏爱,不管是对手,还是曾今背叛过他,还是至死不降的,曹操都想着有一天能为己用,不忍杀害。当然曹操本身就是不世出的人才,曹操也许不是最杰出的政治家,也不是最出色的诗人。但是在政治家里他是诗写得最好的,在诗人里,他是最成功的政治家,曹操在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政治军事方面,他在诗文上的造诣同样是他那个时代顶尖的。像他的《度关山》、《蒿里行》、《短歌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个人认为曹操的诗站在了三国时代诗歌的顶峰,不论是思想境界、文学造诣、传唱程度,都是最好的,不是之一。大家不要觉得曹操仅仅是因为地位高所以他的诗文才会万人传颂,曹操的地位却是能使他的作品能够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要想经得起历史的沉淀,要想传世,那就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30 22:46:02 +0800 CST  
@秦子胤qzy 2059楼 2014-05-30 23:48:44
楼主的文章里有这么多的错字和病句,看来楼主根本就没用心写
-----------------------------
不好意思,看来还得好好检查再发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31 19:22:46 +0800 CST  
举个例子,最能写诗而且写诗最多的帝王是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据载,乾隆皇帝在位63年,总计写下了43000余首诗,其诗词创作的总量已接近于整部《全唐诗》,不知要超过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数量多少倍了。然而,让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在乾隆的那些诗词作品中,几乎没有一句是能够在民间流传开来的,也不被后人所著文学史、诗词史以及诗词论著所提及,除了他的皇亲国戚和族内孝子贤孙之外,几乎没人在意他还曾是一位古往今来最高产的诗词皇帝。也许自乾隆的第一首诗问世时,就被当时一些文坛小人奉为极品,极力赞扬,争相糊裱。大大满足了乾隆亦是凡夫俗子的虚荣心,沾沾自喜,自惊天人,奉己为诗坛奇才,诗一出手就满足,根本不经过千锤百炼,反复修改,何来精品?想写就写当然写的多了,人人可以做到!乾隆一生写了约四万首诗,谁能说出其中有哪些佳句?
但曹操的诗歌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他的诗至今还在世间传颂,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短歌行?其一》,接下来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晓,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
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忽座间一人进曰:“大军相当之际,将士用命之时,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操视之,乃扬州刺史、沛国相人,姓刘,名馥,字元颖。馥起自合淝,创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学校,广屯田,兴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绩。当下操横槊问曰:“吾言有何不吉?”馥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众皆惊骇。遂罢宴。次日,操酒醒,懊恨不已。馥子刘熙,告请父尸归葬。操泣曰:“吾昨因醉误伤汝父,悔之无及。可以三公厚礼葬之。”又拨军士护送灵柩,即日回葬。
查阅《三国志》,刘馥“建安十三年卒”。怎么死的,未作交代。更没有什么“以三公厚礼葬之”。建安十三年,是赤壁鏖兵之年。《三国演义》说“馥子刘熙”,《三国志》云:“馥子靖……(刘靖)嘉平六年薨,追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子熙嗣。”考察上面的那段文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自然晓得历史上的“刘熙”,本是刘馥之孙;之所以来了个“馥子刘熙”,真真假假混在一起,也许因为刘靖比他老爹刘馥的名气大得多,不好“戏说”。而“刘熙”,只在《三国志?刘馥刘靖传》最后,补充说明般地冒出“子熙嗣”三字;而刘馥,也恰恰死在赤壁鏖战之年。《三国志?刘馥刘靖传》,的确给《三国演义》以“戏说”的空间;罗贯中留下“馥子刘熙”的纠结,无非在说他写的不是什么正史,而是演义,其中横槊赋诗的形象也成为曹操的形象标签之一。《短歌行》实际的成诗时间已经说不清,个人认为这首诗应该是晚于《求贤令》,或者是同时,因为它们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31 22:19:30 +0800 CST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诗歌的开头表达了对于人生苦短的感叹。
面对美酒伴以高歌,人生短暂岁月几何?
好像晨间的露水一般,过去苦难日子已经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
初读这几句,好像曹操是在感慨人生,成为一个婉约诗人,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1 19:37:27 +0800 CST  
要消解天下之忧,“唯有杜康”,这里说的其实也不是借酒消愁,杜康是酒,更是少康其人。少康造酒,不唯卖酒,以此筹措中兴之资,以酒聚贤、积蓄力量,终于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姒少康大有作为,史称少康中兴。少康首创“中兴”,自是曹操图谋“中兴”的榜样。真正解忧的实际不是杜康造的酒,而是他的中兴之志。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
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1 19:59:48 +0800 CST  
@狙爆楼下 2072楼 2014-06-01 02:13:52
《短歌行》很好,也许是因为中学课本里有,所以有点逆反,最喜欢的还是《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就连老毛这样的诗词大家都敬佩他: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
-----------------------------
我印象中学过的是《观沧海》
反而没学过《短歌行》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01 20:51:13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