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我们先来看看裴松之在《三国志?崔琰传》注引《魏略》中的这段记载: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欲杀之。乃使清公大吏往经营琰,敕吏曰:“三日期消息。”琰不悟,后数日,吏故白琰平安。公忿然曰:“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锯乎!”吏以是教告琰,琰谢吏曰:“我殊不宜,不知公意至此也!”遂自杀。
曹操对于崔琰并没有像孔融那样公开定罪、公开诛杀。因为曹操抓不住她的痛脚,于是曹操用了一个另类的方法,也就是让他剃掉头发,去做苦工。汉以孝治天下,《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一般人是不会轻易剪头发的,这是一种极大的羞辱,对于对于崔琰这样一个人品和相貌都好,地位和品德都高的人,要是自尊心强一点的人,估计就不堪受辱,自杀了。其实就和文革中的剃阴阳头、戴高帽游街、关牛棚、劳动改造一样,确实也逼死了不少人,但没想到崔琰意志坚强,而且就算是受刑期间,崔琰的声望丝毫不受损,家里仍旧宾客来往,门庭若市,而崔琰在接待客人时,还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和不满。试想一下文革的时候,假如一个政治人物被关了牛棚,却不断有人去探望他,而且声望不减,这样的人一定会被变本加厉地整死。于是曹操把暗示变成了明示,直接让人对崔琰说难道你一定要我拿刀出来杀你吗,这确实是崔琰始料未及的,他也没想到曹操那么恨他,实际上我觉得曹操更多是忌他,崔琰无可奈何,只有自杀了。这是曹操除掉的又一个士族领袖。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1 21:29:27 +0800 CST  
这里顺便提一下贾诩,曹操同样向他咨询了关于立世子的事,贾诩不愧为鬼才,他做的就滴水不漏,当曹操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时,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虽然贾诩没有正面回答曹操的问题,但其实已经有了答案,而且通过活生生的实例来提醒曹操,这应该才是曹操最希望听到的。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而且还有旧怨,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保住了晚年的善终。
最后谈一下荀彧,荀彧跟上述几个人不一样,荀彧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臣之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关于荀彧的死也还是存在不少疑点,也没有证据说明曹操一定是想杀死他。荀彧死的时候差不多49岁,有种说法东汉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所以这样来看荀彧都已经算高寿了实际上荀彧的儿子荀恽、荀俣、荀诜都早卒,都没活到50岁。荀恽的儿子荀甝也只活了30岁。说明他们家族也没有长寿的基因。荀彧后期是和曹操是有矛盾,荀彧被排挤,没有了往日的荣光,郁闷生病的几率也非常大,荀彧最后是死在寿春,就在长江边上,前面赤壁之战有过分析,北人在这边很容易染上一些奇怪的不治之症,像东吴的几任都督就全部都染病英年早逝了,所以荀彧病逝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不像前面几位,都是曹操公开杀掉或者逼死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1 21:30:50 +0800 CST  
@宁菀晴 1923楼 2014-05-20 22:35:37
只是喜欢汉朝、三国多一点,理科女,男人堆里长大,男孩子不是最喜欢讨论水浒和三国么?喜欢唐诗宋词,所以对唐宋也有点了解,因为我看《云中歌》《未央·沉浮》……一类小说,看完忍不住去看正史……《易中天品三国》好喜欢!
-----------------------------
@文X丢失 1937楼 2014-05-21 16:38:37
易老师的品三国 最大的最用就是让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三国。 所以,里面太多颠覆常人想法的东西(说狠点算是哗众取宠)。
例如云哥是个保镖 诸葛就是个后勤、地位不如法正、曹老板是个可爱的奸雄之类的
总之 赵云、诸葛、曹操三个经验包 用来狂刷存在感。于是。。。大汉忠臣曹孟德 蜀武帝诸葛亮 保镖云 宇宙战神郭奉孝
-----------------------------
易中天还是基本忠于正史的,观点算比较主流的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1 22:24:24 +0800 CST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士族大家之后。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自小即有人称其为“王佐之才”。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劝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以及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东汉三公是摆设,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在曹操这边,曹操名为丞相,实际上是君主,而荀彧就是他手下的丞相。但最后他们怎么会产生分歧了呢?《三国志》里是这样描写的。“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陈寿的意思就是曹操要晋升为魏公,加九锡,荀彧不同意,他是这样说的,他本来以为曹操起兵是为了兴复汉室的,而现在却全是为了个人的私欲,这样实在不是君子之道,他奉劝曹操放弃这个念头。曹操听后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两人的关系急转直下。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2 22:28:06 +0800 CST  
回复第1945楼,@xixicesar8276

回复第1855楼,@qhayjf

@凡云野鹤 1850楼 2014-05-16 18:36:43
三国时人口减少80%?
-----------------------------
提问者采纳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56,486,856人

蜀汉刘禅炎兴元年(236年):蜀汉940,000人
曹魏曹奂景元元年(236年):曹魏4,432,881人
东吴孙皓天纪四年(...
--------------------------

确实是,不过账面下的东西,基本没人可以说得清楚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2 22:39:22 +0800 CST  
回复第1949楼,@文X丢失

-----------------------------
@qhayjf 1942楼 2014-05-21 22:24:24
易中天还是基本忠于正史的,观点算比较主流的了
-----------------------------
诸葛黑成灰、郭嘉吹成神、周瑜大嘟嘟、赵云纯保镖、曹操彻底翻身完全正面形象了,你要说他品三国演义就算了,可是又偏偏要扭曲成历史上如何如何
事件忠于正史罢了,对人物点评以演义材料及自己主观认为 为主然后取点史书上的东西当佐料来吸引人。
--------------------------

就算是同样的史料,不同的人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就像同样是关于赤壁的记载,有的人就说全是周瑜的功劳,有的人就觉得是曹军自己染病了,也没多少周瑜的事。所以只要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应该欢迎不同的看法。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2 22:44:12 +0800 CST  
回复第1954楼,@mz4413361

回复第1750楼,@qhayjf

孔融一直认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后来他被董卓任命为北海相,有充分的机会施展才干,击灭黄巾,稳定本郡。刚就任时,他也确实是“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一副要治平天下的样子,结果却屡战屡败,最后还是靠太史慈拼命突围,为他请来刘备当救兵,才保住了性命。后来他又被刘备举荐为青州刺史,掌控一州,却被袁绍的儿子袁谭打得丢盔弃甲,连妻子也被俘虏,只身一人逃回许昌,投奔他一直甚为轻视的曹操。
--------------------------

孔融还被刘备举荐过呀???
楼主稍微详细解释一下啊,一直认为刘备前期没举荐他人的资本呢,应该孔融举荐刘备吧。

--------------------------

那时好像刘备已经领徐州牧了,又当上了镇东将军,非常有资本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2 22:46:55 +0800 CST  
回复第1952楼,@似无J蛋

@qhayjf 1941楼 2014-05-21 21:30
这里顺便提一下贾诩,曹操同样向他咨询了关于立世子的事,贾诩不愧为鬼才,他做的就滴水不漏,当曹操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时,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虽然贾诩没有正面回答曹操的问题,但其实已经有了答案,而且通过活生生的实例来提醒曹操,这应该才是曹操最希望听到的。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而且还有旧怨,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保住了晚年的善终。
最后谈一下荀彧,荀彧跟上述几个人不一样,荀彧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臣之一,为……
-----------------------------最近楼里好热闹 但今天来看文却没更 也有可能是我追的太紧吧 既然来了就要锦上添花冒个泡:楼主已经谈到了曹家二代 希望下文继续剖析一下 曹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
--------------------------

曹家兄弟还真没研究过,接下来可以试试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2 22:50:56 +0800 CST  
大家都在热烈讨论诸葛亮,怎么不讨论下曹操,实际上史料越多,历史人物的争议越多,就像越是近代人物,争议就越大,就像毛泽东,完全就是两个极端,我写这篇文章,其实是想探讨这个背后的原因。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2 22:58:39 +0800 CST  
后世对于这件事的解读就是荀彧一心向汉,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而这时他碰到了怀着同样理想的曹操,于是两人共同奋斗,扶起了将要倾倒的汉室大旗。但随着曹操权力越来越大,曹操变了,他背叛了曾经的理想,想篡夺汉室,自己取而代之,于是荀彧依然站出来反对曹操,最后被曹操给逼死,也许陈寿大概想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当然,如果我们把历史当童话看的话,这个解释是很合理,但是把这个按实际发生过的事来看,你就会发现里面疑点重重。
以前文革时各地都发生过派系的械斗,有利害的都武装上枪炮、手榴弹了,打的也是你死我活,基本就跟真实战争差不多了。但这些帮派的主旨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武装保卫毛主席。既然大家都是保卫毛主席,那还打个什么劲呀?但是还是照样打。大家都觉得那些革命小将是无脑愤青,照样懂得要先扛一面大旗。汉末也一样,刘备说他要匡扶汉室,孙权同样说他要匡扶汉室,就连连像马超这样背叛过你N次的也可以说他在匡扶汉室,说到底,大家每个人究竟想干啥,大家底下心里跟明镜似的。
如果那番话是出自一个无脑愤青之口,或者出自把装逼当生活的孔融之口,我还相信他们确实是那么想的。荀彧是谁?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是智囊中的智囊,三国中看问题最透彻的人,怎么会看不明白呢?前面说过,东汉名存实亡,曹操现在的基业基本全是自己打下来的,当初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荀彧极力怂恿的。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别人不清楚,荀彧会不清楚吗?汉献帝对于曹操来说,仅仅是一个橡皮图章而已,汉献帝为了夺权,也做过一些努力,他和曹操之间的这些斗争荀彧也一清二楚,难道荀彧会相信将来有一天,曹操平定天下后,会把政权交还给刘协?
这种事历史上有过先例吗?秦末项羽、刘邦起兵反秦,为了争取更多的力量支持,他们共举楚王后裔熊心为王,等项羽打下天下后,他会还继续供着楚怀王吗?同样的道理,刘邦打败项羽征服前下后,会不会在找一个楚国后裔出来作为皇帝,这根本就不可能,那荀彧凭什么认为曹操会是例外?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3 22:08:28 +0800 CST  
@qhayjf 1898楼 2014-05-19 20:39:39
曹操刚刚平定四州,可以说是志得意满,河北这几个州,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有了这几个州,曹操的实力与原来不可同日而语,高兴之余,他向刚任别驾从事的崔琰来求证冀州的人口,盘算一下自己的胜利果实,看看自己究竟获得多大的利益。结果马上被新来乍到的崔琰用几句大义凛然的话给顶回去了。仔细回味崔琰的这几句话,要放到现在,我觉得崔琰可以去做新闻发言人了,这几句话说得有理有据,最关键是调子拔得特别高。曹操虽然被......
-----------------------------
@小冰獐嘠 1913楼 2014-05-20 12:30:09
曹操还是算有容人之量的,曹操自己干掉的功臣确实算少的了
-----------------------------
@shineheart20 1914楼 2014-05-20 16:33:38
荀彧之死也是个谜,易中天先生说荀彧是被曹操逼死的,但我总觉得有点蹊跷。究竟是预谋,还是意外呢?
-----------------------------
马上就谈荀彧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3 23:24:58 +0800 CST  
回复第1949楼, @文X丢失
-----------------------------
@qhayjf 1942楼 2014-05-21 22:24:24
--------------------------
@qhayjf 1958楼 2014-05-22 22:44:12
就算是同样的史料,不同的人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就像同样是关于赤壁的记载,有的人就说全是周瑜的功劳,有的人就觉得是曹军自己染病了,也没多少周瑜的事。所以只要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应该欢迎不同的看法。
-----------------------------
@文X丢失 1969楼 2014-05-23 08:59:48
不知道是 那样的史料能看到 赤壁全是 周瑜的功劳。。。。。
武帝纪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吴书 嘟嘟、程普、鲁肃、吴主传中的记载 都是孙权让周瑜、程普共带三万人“诣” 刘备。
放的那把火,从头到尾都是黄盖提议与执行。
-----------------------------
认为周瑜是赤壁第一功臣的说法很常见呀,易中天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3 23:29:24 +0800 CST  
@qhayjf 1898楼 2014-05-19 20:50:29
崔琰现实生活中好像就是伟光正的人,一心为国为民、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高风亮节,成为广大士人之道德楷模。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按我们从小的教育和认知来说,像崔琰这样的人,在故事和宣传里是很多的。但也许是我个人比较猥琐阴暗、再加上我见识、阅历太少,反正我在现实生活中是从来没有遇到这种人
-----------------------------
@雪色东陵 1973楼 2014-05-23 16:24:38
好喜欢楼主,LZ文风直率、真诚,都写到我心里去了。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3 23:30:09 +0800 CST  
回复第1974楼,@xixicesar8276

回复第1961楼,@qhayjf

大家都在热烈讨论诸葛亮,怎么不讨论下曹操,实际上史料越多,历史人物的争议越多,就像越是近代人物,争议就越大,就像毛泽东,完全就是两个极端,我写这篇文章,其实是想探讨这个背后的原因。

--------------------------

尊曹还是贬曹,这是个问题。

在魏而言,曹丕代汉而为正统,蜀那是伪政权,为什么魏能代汉?因为从曹操那会儿起老曹家就开始攒人品了,曹家代汉是因为曹家有德行。

在晋而言,司马氏代魏那是拨乱反正。司马家认为曹家不是正统,是篡位,是无德,这是证明司马氏正统性的重要前提。

因此前后相差几十年的史书,对曹操的记载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表面看是年代远近,实质上是政治需要。就比如对毛的记载,毛传可以看,但《zg五十年》《我的回忆》等材料也要看,每一本材料都有真话,都有假话,因为不论明...
--------------------------

所以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一般社会主流传播的历史观必定有其政治目的和利益关系在里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4 00:10:32 +0800 CST  
荀彧一生为曹操制定过无数重要谋略,其中不少明显地为曹操建帝王之业服务,荀彧自己也直接了当的表明此点。下面的例子就很清楚,兴元二年荀彧劝曹操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时,他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建安元年劝曹操迎汉献帝时说:“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在劝曹操建立各种制度时,以舜、汉高祖及光武帝为例说明其重要性。
荀彧再三以开国帝王为榜样说服曹操,以义帝比喻汉献帝,其含意是很清楚的。荀彧没有以齐桓公的尊王攘夷霸主之业来劝说曹操,更不是用周公的王道,而是明明白白地以辅佐开国之君的架势在为曹操服务。否则他是不会接二连三的以开国帝王来激励曹操的。
像荀彧这样具有极高智慧的大谋士,是不会再三用词不当而造成误会的。只能说从一开始荀彧就是以助曹操一统天下成帝业为己任。曹操迎来汉献帝后,荀彧就任皇帝的侍中兼尚书令,也就是任献帝的亲近的高级顾问,并管理奏章诏书等,担任着类似于秘书长的职务。这当然是按曹操意思任命的。曹操常年在外征战,留荀彧在京城为他控制皇帝。荀彧也确实不辱使命,献帝只能是听话的傀儡,曹操可以放心在外打仗。在荀彧任此职的十七年中,没有他为献帝的利益出谋划策的任何记录,未见他为献帝作任何事,只有他不断为曹操出各种极高明策略的记载。一生如此,而在最后殉难,太不合逻辑了。
在董卓之乱后,大家已经明白,东汉已经完全扶不起了。所以很难找不到一个真正为汉殉难的烈士,在这样大环境中,最聪明荀彧竟然为东汉杀身成仁了,实在不合常理。根据以上几点,真是无法以有理想、品德高尚等词汇来描述荀彧之死。但是,当董昭向荀彧谈及准备进爵曹操为公及加九锡时,荀彧确有不同意的表示,而且,从时间上看也确实和他的死有某种因果关系,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就为魏公加九锡。和以上所讲似有矛盾。究竟荀彧死因是什么?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4 22:59:50 +0800 CST  
不好意思,又用错用户名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4 23:00:50 +0800 CST  
@qhayjf 1976楼 2014-05-23 22:08:28
如果那番话是出自一个无脑愤青之口,或者出自把装逼当生活的孔融之口,我还相信他们确实是那么想的。荀彧是谁?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是智囊中的智囊,三国中看问题最透彻的人,怎么会看不明白呢?前面说过,东汉名存实亡,曹操现在的基业基本全是自己打下来的,当初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荀彧极力怂恿的。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别人不清楚,荀彧会不清楚吗?......
-----------------------------
@雪色东陵 1986楼 2014-05-24 14:34:12
LZ越写越好了!支持LZ。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4 23:11:05 +0800 CST  
@qhayjf 272楼 2013-12-29 23:14:00
说到这里,还得回头说一下小刘协的身世,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名王荣(后来追谥为“灵怀皇后”),是前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王章之女,出身于名门世家,举止文雅,再加上容貌姣好,身材匀称,深得汉灵帝刘宏的宠爱。当时主宰灵帝后宫的是何皇后,出身于屠夫之家,对王美人非常嫉妒。因此当王美人怀着刘协时,怕招惹何皇后更深的嫉妒,就没有告诉灵帝,而是偷偷地堕胎。但服堕胎药没有奏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何皇后来妒性大发,怕王美人有了儿子会进一步威胁到她的地位,指使人将毒药偷偷地放在王美人产后服用的汤药里,王美人饮后当即身亡。灵帝闻讯,亲往后宫验视,见王美人四肢青黑,知是中毒而亡,急令追查凶手,很快查出是何皇后所为。灵帝不禁勃然大怒,意欲立即将何皇后废黜。众宦官们一齐跪下,为何皇后求情,灵帝居然赦免了何皇后。刘协这时尚未足月,灵帝怕将刘协留在后宫再遭到暗害,于是将他抱到永乐宫,请董太后抚养。自此,刘协就以董氏为外
—————————————————
@qhayjf 271楼 2013-12-29 14:47:00
@神惊志 251楼 2013-12-26 22:57:02
楼主的不少观点跟 @泪痕春雨 在煮酒的帖子很相似。
-----------------------------
@宁菀晴 1990楼 2014-05-24 18:02:29
看过他的南北朝和水浒的两个贴,写得相当不错,确实受了他的很大影响
—————————————————
手机党一枚,没法复制美容,贴个图。您前面说董卓支持刘协上位一是刘协比刘辩聪明,稳重,大气;二是先帝本意立刘协为帝,由于何太后宦官阻挠,导致刘辩继位。怎么最后又说先帝本来要立刘辩为帝,是我理解错了么?还是您打字太快失误? 别批我?我真的看得有点糊涂,不知道是不是脑子不好使?
http://img3.laibafile.cn/p/l/179714791.jpg......
-----------------------------
确实是笔误,写错了,不好意思。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4 23:12:58 +0800 CST  
@我说的你别信 1982楼 2014-05-24 10:03:00
@宁菀晴 2014-05-20 22:17:11
@我说的你别信 1912楼 2014-05-20 10:51:00
@宁菀晴 2014-05-19 21:47:01
@qhayjf 23楼 2013-11-29 20:32:00
宦官的力量来自于皇帝,没有
-----------------------------
@宁菀晴 1988楼 2014-05-24 17:01:15
英雄仗剑论史,美女舞袖陪读。和等惬意,欢迎常来
—————————————————
好久没来,感觉都对不起楼主了!这几天在别人的楼里不断灌水,差点淹死,还是这里好,我可以安全地潜出水面!
-----------------------------
欢迎常来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5 08:35:00 +0800 CST  
实际上,历史久远、史料不清,我们已经不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了,以下又是我个人的猜测。曹操与荀彧的最大分歧应该在于士族的利益分配,我们在回头看看荀彧的出身,荀彧出身著名的颍川豪族,东汉颍川豪族是东汉各地豪族官僚化、士族化程度最高的豪族群体之一。它处于全国豪族网中的核心位置。在官僚化上,颍川豪族担任守相公卿级官员的人数居于全国豪族前列,在中央、地方官僚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仕宦与中央全国性的事务有着重要关联。随着官僚化的不断加深,其士族化特质也渐趋成熟,形成了各自的家风家学,从而在东汉中后期渐居于全国士大夫豪族的核心位置。对东汉豪族的士族化过程乃至魏晋门阀士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现在,荀彧成了颍川当之无愧的领袖。曹操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曹操不信天命,厉行法治,抑制兼并,破格用人,提倡节俭,不慕虚名,哪一条不是冲着士族来的?尤其是他那个“唯才是举”,简直就是挖士族的祖坟!如果用人制度当真照此改革,士族还能垄断做官的权利吗?随着曹操在慢慢推行自己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他与荀彧的分歧也就越来越大,大家不要妄想荀彧会背叛自己的整个利益集团,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谁也不会认为自己的阶层是错的。就好像公务员的双轨制,有没有公务员会跳出来说这种制度不合理,说他自愿放弃自己的各种的福利待遇,希望自己的福利纳入一般的社会保障系统?有吗?至少我是没听说过,我听过的是那些专家学者在拿各种理由来证明这种双轨制的合理性。
荀彧也同样不会做,所以他与曹操的分歧越来越大,以下是我个人的猜测,荀彧在于以或无意地在抵制曹操的一些政治主张,并利用自己在权利中枢的位置在壮大自己的实力,当曹操想起把自己晋升为魏公时,荀彧表达了反对的意见,如果仅仅是反对的话,曹操也许还没有那么生气,主要是荀彧用春秋大义来压他,用伟光正来封曹操的的嘴,曹操这下就愤怒了,荀彧,你跟我是什么交情,你跟我装什么,现在跟我谈忠君爱国,那你早干什么去了?在我面前都要装,说明已经不是一条心了,用大义压人,那用心就比较毒,因为在众人面前,曹操没法说荀彧说的不对,曹操要么放弃自己的升迁计划,要么曹操就承认自己是汉贼。曹操很生气。大家也许不能理解曹操的愤怒,我这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大家熟知的1959年的庐山会议。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6 21:23:26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