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详说后汉三国史——鼎足三国梦

李膺,字元礼,颍川郡人氏,是东汉时期名士。李膺年轻时候被举为孝廉,入朝为官,李膺在做青州刺史的时候,由于纪律严明,谁犯了法他也绝不包庇,久而久之可苦了手下的官吏,当时国家混乱,公务员有一点额外不明收入也是可以理解的,无论谁做领导,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别贪过了就没事,可李膺一来青州,不几天先整顿吏治,把青州官员整的够呛,不少当初违法乱纪做多了的官吏,现在一看到新任的刺史如此生猛,便收拾行李,弃官而逃了。
如此生猛的李膺自然有生猛的升官速度,不久升任渔阳郡守,又转任蜀郡太守,之后被调任护乌桓校尉,当时中原混乱,镇不住北边的少数民族,北边鲜卑族多次入侵,李膺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御少数民族的进攻,既然要打仗,一般的书生是不靠谱的,李膺虽然是书生,但他的两把刷子,一文一武,打少数民族还是没问题的,每次打仗的时候,李膺卷起袖子抄家伙就上,手下的将士自然受到主将鼓舞,大家也是对少数民族毫不留情,来一次打一次,一时间少数民族倒也消停了不少,李膺因为性格上刚正不屈,朝中当权的李膺也不放在眼里,时间久了,李膺自然而然的就被免官了。
李膺倒也看得开,回到家乡没事干,就做起孔子的老本行,教授学生。小时候我们常听老师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凡事情做到了极致,那也是一项大本事,李膺教书就做到了极致,据史书记载,李膺由于名声在外,大家一听说他在老家教书,全国各地仰慕李膺为人的人全来拜见李膺,一时间李膺的学生竟然达到了近千人。后来曹操麾下著名谋士荀彧的叔叔荀爽就曾去拜见李膺,荀爽拜见李膺之后,还做了一项副业,给李膺赶车。事后,荀爽逢人就说,我当年某月某日某时曾经给李膺赶过车,平生就以此为荣。可见李膺当时在士人心中的地位。
后来李膺的名声大的不得了,连身在皇宫大内的汉桓帝也听到了。汉桓帝便亲自征召李膺为河南尹。当时宛陵羊元群被罢官,这位老兄在任上也没白做,搜刮了不少好东西,据说连自己厕所里都是奇珍异宝,不知道这位仁兄怎么想着的,难道就连上个厕所,也要用宝物来熏陶一下自己?又或是想用自己的排泄物来熏陶一下自己辛辛苦苦搜刮来的宝物?反正这位仁兄搜刮了不少宝物,后来被罢免了,竟然还大摇大摆的用车子往家里运,真是胆大包天,一向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李膺愤怒了,如此蔑视法律,要是所有官员都象他那样连厕所都要装宝物,那还了得?不把他砍了都对不起自己身上的这身官服。所以李膺上表要法办羊元群。但羊元群也不是简单的人,他背后有宦官们撑腰,所以羊元群第一时间给宦官们送了一批财宝,不知道是不是厕所里面的那一批,反正什么都脏,财宝不脏,宦官们全都笑着接纳了。既然收了钱,那就得替人办事,这是宦官的招牌买卖,无论你多大罪,只要往宦官老爷这塞了钱,保证你是钱到罪除,而且宦官十分注重信誉,保证童叟无欺。汉桓帝一听到宦官们的谗言,李膺立马从原告变被告,直接拉到左校营里去服役。不得不对宦官的语言魅力佩服得五体投地,能把有罪说成无罪那还罢了,竟然将毫不相关的一个局外人牵扯到局内去,还给插上了罪名,不知道是宦官的语言魅力太高超还是汉桓帝智商有点缺陷,总之宦官说的事情,汉桓帝多半会应允。
李膺在左校倒也不会寂寞,因为在此之前,朝中正臣,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等人检举宦官,也被拉到左校服役,现在李膺来了,大家大可在一起吹吹牛,骂骂宦官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5 16:40:25 +0800 CST  
后来司隶校尉应奉等人为李膺等辩解,汉桓帝才罢免了李膺等人。应奉可谓是个奇人,据说他小时候记忆力特强,读书的时候可以一眼看五行的字,记忆过人,可以说是过目不忘,应奉二十岁的时候。为决曹使抄录全郡四十二个县的罪犯名单送到中央,回来之后郡守亲自向他过问罪犯的情况,总共一千多个人,应奉竟然能把所有罪犯的姓名罪状等等全部背诵下来,没有丝毫遗漏。
李膺在家吃了几年闲饭之后,中央又需要他了,再一次起用,任为司隶校尉,李膺不改硬汉刚正本色,一上任就办了一件大事,当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任野王县长,为非作歹,无法无天,竟然杀害怀孕的孕妇。李膺到任之后,即刻下令彻查张朔。作为一个为非作歹的歹官,张朔还是知道李膺的名声的,对于水米不进的李膺,张朔是没信心挑战的,他一听到李膺要亲自办这件案子后,顿时胆子就吓扁了。官也不作了,逃命要紧,普天之下就自己哥哥张让那里安全,所以张朔想都没想就逃到了哥哥张让那里。张让也深知李膺的厉害,这下弟弟可惹了大祸,只能躲一躲了,张让家的墙壁里有夹层,所以张让就让弟弟藏在夹层里了事。不知道李膺从哪里得到了消息,竟然带人冲到了张让家里,直接破墙抓获张朔,录完口供之后,李膺怕张让左右汉桓帝的意思,那样张朔就又能逍遥法外了,所以李膺直接将张朔就地正法,就算皇帝怪罪下来,自己至少也为人民除了这一害了。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5 17:37:38 +0800 CST  
张让在弟弟被捉的第一时间进宫找到汉桓帝,连哭带求的让汉桓帝为自己伸冤,看在张让陪自己长大的面子上,汉桓帝急招李膺入宫,这时候张朔已经被李膺处决了,汉桓帝想救人也只能到阎王爷那里救了。汉桓帝便责问李膺为什么先斩后奏。李膺说,《礼记》上说,官宦子弟犯了罪,就算国君想要宽赦,官吏也应该严守法律。李膺不但拿出书本依据,还拿出孔子的故事来教育汉桓帝。李膺又说,从前孔子做鲁国司寇仅仅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我任司隶校尉都十天了,总是害怕因为办事迟缓而造成过失,却没有想到因为快速办案而获罪,我已经知道了我的罪责,死期将近,请陛下宽限我五天,让我限期诛杀大奸大恶,那样再受刑,也是我的本愿啊。李膺的话大体意思就是这样,可以看到,李膺的语言魅力,直接包抄汉桓帝的后路,让他无话可说。
在李膺的一番抢白之后,汉桓帝也没话再说了,回头对站在身边的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错,司隶又有什么错?说完就让李膺回去继续好好干。从此之后,宦官都不敢再去招惹李膺的虎威,据说平时宦官每逢休假便要出宫放荡一番,有了张朔这件事之后,宦官们再也不敢出去放荡,害怕自己再被李膺捉住,怕倒不怕李膺,就怕他直接把自己捉住,审完就砍,那样可不好了。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5 17:50:33 +0800 CST  
@汉之战虎 75楼 2015-10-15 18:10:00
@筠蓦 2015-10-15 16:23:20

当时的士人们给自己的领袖还列了排位,还有外号,像窦武、刘淑、陈蕃三人合称为三君,以下还有“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这些人品德高尚,被称为君子,也是当时舆论的中心。

-----------------------------

讨论下,八俊、八及等所指的具体人物,为什么有多种说法
—————————————————
好的,这几天课程太满,周末空闲的时候我会写一篇。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5 18:18:43 +0800 CST  
@筠蓦 74楼 2015-10-15 17:50:00
张让在弟弟被捉的第一时间进宫找到汉桓帝,连哭带求的让汉桓帝为自己伸冤,看在张让陪自己长大的面子上,汉桓帝急招李膺入宫,这时候张朔已经被李膺处决了,汉桓帝想救人也只能到阎王爷那里救了。汉桓帝便责问李膺为什么先斩后奏。李膺说,《礼记》上说,官宦子弟犯了罪,就算国君想要宽赦,官吏也应该严守法律。李膺不但拿出书本依据,还拿出孔子的故事来教育汉桓帝。李膺又说,从前孔子做鲁国司寇仅仅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我任司
—————————————————
后来清议之风盛行,太学三万学生以李膺等人为首,发展到后来,天下人都以李膺等人的舆论为指导方向。弄得宦官与其子弟党羽成为舆论上的众矢之的。 正好遇到张成之子杀人案件,宦官们终于抓住了李膺的把柄,于是宦官指使张成的徒弟牢修直接向汉桓帝上书,控告李膺不遵皇帝大赦令,而且蓄意结交太学和京都以及各郡的学生,互相标榜,结成党人,诽谤朝廷,迷惑和扰乱风俗。奏折一程上,汉桓帝大怒,加上旁边宦官察言观色,添油加醋夸大其词,弄得汉桓帝愤怒异常,汉桓帝立即命令各郡官员即刻逮捕党人,并且发布文书公告天下。由于在汉代皇帝下的诏书需要三公同时签字才有法律效力,如果三公认为皇帝的诏书有问题,是可以不签字,发回去让皇帝重新起草的。 汉桓帝诏书发到三公府的时候,太尉陈蕃不肯签字,并且对汉桓帝说,这次搜捕的,都是海内享有盛名,忧心国家大事,忠于国家的大臣,即使犯了罪,也应该得到宽恕,现在罪名还没有明确,怎么能下令逮捕?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5 18:22:21 +0800 CST  
汉桓帝也没有对陈蕃多话,既然老头子你不给我面子,不签字,那样我还不用你了。汉桓帝直接下令逮捕李膺等人,囚禁在宦官执掌的北寺监狱里面。既然在自己的地盘上,宦官们自然要热情接待一下自己往日的好对手,在宦官的干涉下,李膺、陈寔、范滂等人受到三木(即在颈、手、足三个部位带上枷木)刑罚。李膺等人牵涉各地名儒名士二百余人。陈蕃仍然规劝汉桓帝收回命令,汉桓帝的辩论水平哪里是陈蕃这个老儒的对手。汉桓帝被陈蕃说急了,就推说陈蕃因为举荐的官员不称职,下诏免了陈蕃的官职。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5 18:52:26 +0800 CST  
当时被汉桓帝关在监狱里的,都是天下的名士,没有一定级别和名声的还没权利进。当时的度辽将军皇甫规因为没有名列党人之中深感为耻,于是上书告诉汉桓帝,反正已经抓了那么多人了,陛下也把我抓进去吧!真是令人苦笑不得的一件事。当然汉桓帝没有搭理皇甫规,这可让他失望了。但他请求入狱的这件事却被史书记载了下来。 陈蕃是朝中老臣,他被汉桓帝免职之后,朝廷之中再也没有人再去为当人求情。党人的首领之一贾彪说,我如果不去洛阳一趟,大祸不能被解除。于是贾彪亲自到洛阳找到当时汉桓帝窦皇后的父亲,城门校尉窦武,请求窦武为当人求情,说来窦武还算是党人之中的人,而且和陈蕃、刘淑两个人合称为“三君”。于是窦武向自己的女婿汉桓帝上书,请求赦免党人,并且奏折一呈上去,窦武立刻请求辞职。汉桓帝此时的怒气渐渐消除了不少,于是就派宦官王甫前往监狱去审问党人。党人的首领范滂等人身带三木刑具,被布袋蒙住头脸,跪在台阶下面。王甫逐一审问道,你们互相勾结,像牙齿和嘴唇一样结成一党,究竟有什么企图?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5 19:32:46 +0800 CST  
范滂回答说:我希望奖励善良使大家同样清廉,嫉恨恶人是大家都明白其污点所在,本以为朝廷会鼓励我们这样做,从来没有想过这是结党,古代人修德积善,可以为自己谋取多福,如今我修德积善,反倒身陷死罪,我死之后,请求把我埋在首阳山上,上不负皇天,下不愧伯夷、叔齐。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5 19:47:01 +0800 CST  
范滂义正言辞的一番话,倒使前来审讯的王甫无话可说了,王甫觉得范滂等人确实是忠臣,自己慢慢也被感动了,所以命令有关官吏解除他们身上的三木刑具,以减轻身体上的负担。
李膺在监狱里面倒是很放得开,他知道这是宦官在整自己,与其被宦官们在监狱里折磨死,还不如拉几个垫背的。监狱官员在录口供的时候。李膺等人十分配合,乃至于十分积极,宦官们本以为整死党人的机会到了,没想到拿到李膺等人的口供一看,却是傻了眼,宦官们一看口供里检举的人全是宦官子弟,一看这就是李膺等人胡乱织造,准备把自己也拉下水。多次录口供都是这样,牵连了许多宦官子弟,弄得宦官们也十分难堪,久而久之这样也不是办法,所以宦官们趁当时有日食的事情,请求汉桓帝大赦天下。汉桓帝倒也十分听从宦官们的要求。在公元167年6月,汉桓帝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党人二百余人,全被释放,但是终生不得录用。
这就是汉桓帝年间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5 21:02:41 +0800 CST  
五 二次党锢
汉桓帝在公元167年6月大赦天下,释放被囚禁的党人,同年改元永康。不幸的是,汉桓帝并没有在这个年号上耽误多少工夫,到当年的十二月,享受人生乐趣仅仅三十六年的刘志驾崩,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
汉桓帝早年的时候梁冀掌权,自己没说话权力,梁冀在外霸道也就罢了,梁冀的妹妹还在宫内做母老虎。自己是内外受气。不过自己受了人家梁家的恩德,给人家点面子也是应该的,刚开始几年,宫内还有梁太后这个大姐级人物压着,算起辈份来,梁太后与梁冀还有汉桓帝的梁皇后是一父所生,梁皇后得到哥哥和姐姐的疼爱,自然是格外的跋扈,刘志刚做皇帝的时候年仅十五,却也知道在梁氏的阴影下生活不容易,所以在梁太后去世前的几年对梁皇后是极尽宠爱。从146年汉桓帝登基立梁莹为后起到150年梁太后还政去世的这四年。汉桓帝宠幸也宠幸了,可梁皇后就是不给汉桓帝一个结果,皇后没有子嗣,多半会地位不稳的,况且汉桓帝就对梁皇后就没什么好感,大家逢场作戏,演完拉倒,原先你姐姐梁太后在后宫的时候,还可以和你演一演对手戏,现在你姐姐都挂了,我为什么还搭理你?只是摄于你哥哥梁冀的权势不好意思废了你罢了。汉桓帝从此就开始冷落梁皇后,自己本来就是年轻力壮,后宫美女又多,实在是每天都不亦乐乎,可时间一久了,汉桓帝发现自己都不亦乐乎好久了,按理也应该有个所以然吧?难道真的是自己无能?汉桓帝年轻力壮,当然不是他的原因,自从他冷落了梁皇后之后,梁皇后每次看到皇帝老公对自己越来越疏远,和别的嫔妃越来越亲近,心里醋坛子就打翻了,皇后吃醋,自然比一般女的要厉害,别的女人顶多吃酸一点的醋,而梁皇后却是吃硫酸。自己从小仗着父亲,哥哥,姐姐的权势,谁也不放在眼里,你刘志虽然贵为皇帝,不也是自己姐姐和哥哥看在刘志是自己妹夫的面子上才立的吗?既然汉桓帝敢宠幸别的嫔妃,那自己也敢让她们怀不上你汉桓帝的孩子。本着复仇汉桓帝为起点,但凡只要听说后宫哪一位嫔妃怀孕了,一律派人送药堕胎。汉桓帝虽然知道是梁皇后所为,但害怕梁冀的权势,也不敢去责备梁皇后,久而久之,梁皇后再也见不到皇帝的面,自己心里越来越忧愤,在忧愤了9年之后,梁皇后病死,同年,汉桓帝诛杀梁冀,梁皇后也由懿献皇后贬为贵人。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5 21:05:51 +0800 CST  
汉桓帝一共三立皇后,第一任梁皇后是梁冀的妹妹,算来第二任也和梁家有点瓜葛。在诛杀梁冀篇目里面说梁冀曾经想认梁贵人为女儿,为此更是派刺客去刺杀梁贵人的母亲宣。梁冀被杀后,梁贵人便被立为皇后,汉桓帝一生对梁字真是恨透了,所以干脆把第二任梁皇后的姓也改掉了,将梁皇后改姓为薄,过了几年,有人上表汉桓帝,说薄皇后本是郎中邓香的女儿,应该恢复他的本姓。所以汉桓帝又下诏恢复皇后姓邓,也真够能折腾的。
汉桓帝并没有折腾完,邓皇后就自己开始折腾自己了,由于邓皇后也没有子嗣,汉桓帝也没有对她宠爱多久,没几年就去宠幸郭贵人了,邓皇后心里很不爽,自己仗着自己皇后之尊,便要去和郭贵人掐架,邓皇后一有机会就在汉桓帝面前悄悄的说郭贵人的不是,而郭贵人也不是好惹的,一受到邓皇后的挑战,立刻反击,也向汉桓帝说邓皇后的不是,汉桓帝总是想清净一会,没理由看完满朝文武那副哭丧脸又来听两个女人哭哭啼啼的,说来还是郭贵人得宠,便是邓猛身为皇后也没有折腾过她,之后汉桓帝下诏罢黜了邓皇后,邓皇后最后和上一任一样,忧愤而死。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6 07:08:51 +0800 CST  
邓皇后一被废,整个后宫都在骚动,谁也想得到这个位子,包括之前和邓皇后掐架的郭贵人,而此时的汉桓帝对郭贵人似乎也失去了兴趣,自己把一门心思都给了出身比较低微的宫女田圣,这样一来,郭贵人等人自然也没了戏,汉桓帝便想立田圣为后,早朝的时候汉桓帝一说自己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满朝文武的反对,尤其是陈蕃老头子尤为激烈,之所以反对,只是因为田圣出身寒门,在朝中也没有势力,所以不适合立为皇后,相信汉桓帝对田圣不过也是一时情深,他的老祖宗汉武帝当年的皇后卫子夫难道地位就高了?如果自己真的想立田圣,大可把田圣的父兄封个官,让他们立个功,这样一来,大臣不也没话了吗。汉桓帝在众人的建议下,立家世显赫,郎中窦武的女儿窦贵人为皇后,封自己的岳父也就是皇后的父亲窦武为槐里侯,拜城门校尉。虽然立了窦皇后,但汉桓帝心仍然在田圣那里,等到自己临死的时候,还特意把自己平时喜爱的田圣等九位嫔妃封为贵人。以上就是汉桓帝刘志同志的婚姻生活,本着无论男女,人人平等的原则,也是要用少许口水来说一下刘志同志的皇后们的。
梁太后在世的时候,老婆问题上汉桓帝表现的还是很不错的,等到梁太后去世后,长期压抑的火气终于爆发了,我们现在人一听到古代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幸福生活时,不禁向往之相喜形于色,大有可能会发出:“大丈夫生当如此”、“吾可取而代之也”的豪言壮语。不过拿着这点家当跟汉桓帝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据说当时汉桓帝后宫的宫女数量能达到五千人,汉桓帝的生活可真够幸福的,由于自己太忘情的沉醉于后宫嫔妃海洋里,汉桓帝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仍然是一如既往,勇往直前,等到第一次党锢之祸结束没几个月的时候。心力交瘁,或者可以说是不枉此生的汉桓帝就崩了。汉桓帝虽然走得快,但他给大臣们留下了一个大难题,估计自己临死的时候也在苦苦冥想这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挂了不要紧,国家得有人继承,到底让谁继承呢?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汉桓帝虽然有如此众多的嫔妃大军,但是自己实在不争气,十五岁登基,现在三十六了,竟然还没有一个儿子。仅仅留下三女,在古代封建社会,没儿子是可以说为无后的。这种对不起先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不知道汉桓帝在临死前又和感想。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6 12:03:28 +0800 CST  
虽然没儿子,但并不是说就没人当皇帝了,随便从大街上拖一个人他都想做皇帝。自从刘邦开国,到现在四百年了,刘家子孙早就遍布天下了,估计全部集合组装起来,编成一个集团军是没问题的了。
汉桓帝驾崩,又无太子,所以只能由皇后窦妙与其父亲窦武共同解决大汉王朝继承人的问题,窦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拥立年仅十一岁的解渎亭侯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
公元168年正月,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京城,大将军窦武等人率文武百官前来迎驾,次日,举办登基大典,刘宏即位,改元建宁,以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以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
当初汉桓帝想立田圣为皇后,是陈蕃等人与汉桓帝激烈争辩才得以使窦妙为后,现在窦妙皇后成了皇太后,整个国家就她一个人说了算,对于旧日恩怨当然要好好报答才对,像陈蕃这种曾经与自己有恩的,窦太后也不吝啬,大笔一挥,直接封为高阳乡侯,陈蕃时年已经七十多岁,为官正直清廉,要说封他个乡侯,估计朝中也没任何人有意见,而他也是受之无愧,但陈蕃不要,坚决不要,窦太后表现的很坚决,必须要,两个人,一个要封,一个人谢封,往来十几次才止,陈蕃终究不肯接受封爵之事。
汉桓帝老婆众多,窦妙虽然往日贵为皇后,但也不被汉桓帝待见,想当初汉桓帝就想立田圣而不立窦妙,窦妙在汉桓帝还在世的时候,倒也不敢跟田圣争风吃醋,现在窦妙一夜翻身做主人了,像田圣那种往日和自己抢老公的,自然是绝对不能轻易饶恕的。当时汉桓帝刚死,棺材还在大殿上,尸骨还未寒呢,窦妙就把田圣捉了起来杀掉了。这样还不解恨,汉桓帝生性风流,老婆多得是,当初临死的时候还把平生最喜欢的九个老婆都封为贵人,当时窦妙就气得够呛,自己又怕走前任皇后邓猛的老路子,所以一直忍耐着,现在既然杀了田圣,长期压制的妒火终于爆发了,妒火在灭掉田圣之后,窦妙的妒火又烧到其余贵人的身上,她要把所有汉桓帝封的贵人全都送到阴曹地府,好让他们继续为皇帝陛下服务。这个时侯一向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的宦官同志们也忍不住了,中常侍管霸、苏康便决定做一次灭火队员,连哭带劝的才把窦妙的妒火熄掉。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6 12:07:11 +0800 CST  
@嘉陵江上的鱼夫 2015-10-16 12:32:11
看帖要顶
-----------------------------
太感激您了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6 12:39:53 +0800 CST  
窦妙因为往日陈蕃对自己的恩德,所以在大小事务上都十分倚重,而大将军窦武,因为迎立汉灵帝之功,汉灵帝对他和其族人也是加官进爵,窦武与陈蕃一起主持朝政,搭档的倒也是十分融洽、两个人都是党人,另外对宦官一向都很仇视。所以两个人在主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启用党人,像当初被汉桓帝处罚终生不得录用的李膺等人,现在又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
这个时侯,民间都以为,像陈蕃、窦武等贤人在朝,李膺、杜密等名士又得到起用,天下太平的日子马上就要来到了。
窦武和陈蕃身为名士,心中对宦官也是恨得牙痒,以前身处低位都敢骂宦官的老祖宗,现在有了权力,那自然得把宦官的老祖坟给刨了才解恨。
一次陈蕃悄悄地对窦武说:“从前先帝还在世的时候,曹节、王甫这些阉人就操纵国家啊大权,现在我们终于有了机会,趁机除掉他们如何?如果现在不除,以后皇帝长大了,就更难下手了”。
得起窦武想灭宦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现在既然得到了陈蕃的支持,窦武还有什么话说呢?陈蕃在不知道自己这把老骨头会不会散架的情况下,一下子站起来,拉着窦武的手,心中无限澎湃,他现在向往着在能够为国家除掉这些权阉之后,自己就可以开开心心的退休了。自己为国家做了这么大的贡献,就算自己哪一天也不幸伸腿瞪眼了,那也是笑着伸腿瞪眼啊。
陈蕃、窦武联合起尚书令尹勋等志同道合之士,准备这一场激动人心的外戚宦官大战。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6 12:43:00 +0800 CST  
当时汉灵帝的奶妈赵娆、宦官曹节、王甫等人围绕在窦太后身边,说好话的说好话,献殷勤的献殷勤。把窦太后哄得高高兴兴,至于加官进爵,那也只在窦太后的一句话。
168年5月份,发生日食,陈蕃便找窦武来秘密商议,陈蕃觉得,现在发生日食,正是上书弹劾宦官的最好时机。而陈蕃自己也觉得,自己当年对窦太后有恩,自己请求诛杀宦官的要求又符合天下人的愿望,这种事情一定会成功的。满怀信心的陈蕃向窦太后上了书,此时窦太后正被宦官们奉承的正高兴,看到这份奏折,心中倒也一惊,她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老实而且可爱的宦官,外面的大臣都喜欢与他们作对呢?自己觉得他们蛮老实的,为什么在大臣们眼里竟然那样穷凶极恶。窦太后没有接受陈蕃的奏折。而这份奏折,第二天已经是人尽皆知,大臣们都感到震惊,老陈蕃真有种,不愧是在朝廷混了几十年的人啊。
窦武在得知陈蕃奏折没被接受之后,自己也没大在意,他觉得,也许是陈蕃言语有些毛病,没打动自己的女儿吧。既然如此,那自己这个做老爹的,就去劝劝自己的女儿。
窦武心中虽然把太后当女儿,但是现实中礼仪问题也得遵守,见面是不能口呼乖女儿的,那样是大不敬的。窦武告诉自己的女儿窦太后:“按照旧日典章制度,宦官是不允许参政的,但现在宦官却执掌要权,子弟遍布天下,贪赃暴虐,天下舆论沸腾,党人兴起,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希望太后允许我们将宦官全部诛杀,以肃清朝廷”。
虽然窦太后心里有准备,早就知道老爹这次来一定是为了宦官问题,没想到老爹竟然想全部杀掉,看来老爹真是糊涂了,宦官里面就算有坏的,那也有好的,把坏的处罚一下,也不至于杀掉,更别说全都杀掉了,你们全都杀掉倒方便了。宫中的脏活累活谁干?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6 12:50:33 +0800 CST  
窦太后告诉窦武说:“您不要跟我提旧日的典章制度,按照旧日的典章制度,汉朝自从建立,世世代代都有宦官,现在既然大臣们都请求诛杀宦官,那就只把其中犯罪的杀掉,怎么可以全部杀掉呢?”
宫中的宦官苏康、管霸,也就是上一次扑灭窦太后妒火的救火队员,当初窦太后妒火消了,但对这两位关键时刻充当救火队员的宦官却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既然老爹窦武、恩公陈蕃都吵吵嚷嚷的要杀宦官,那就先杀掉这两个多管闲事的宦官吧。
可怜的管霸、苏康同志,不明不白的就被拉出去砍了。而曹节、王甫等人还继续围绕着窦太后身边,这让窦武、陈蕃很无奈。窦武也多次进宫去劝谏自己的乖女儿。窦太后还是放不下去,觉得曹节等人对自己忠心耿耿,没有必要就拉出去砍了啊。
不久之后,金星侵犯房宿上将星,对于星象,据说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又据说,看得懂星象的人,没事看看天上的星星就能预测未来。像后来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看到天上有一颗流星从天边划过,就知道是将星陨落,更奇葩的是,诸葛亮竟然还能借星象延寿,那样看来,向天再借五百年还是有依据的嘛。
懂行的看门道,不懂行的看热闹,想必许多人都是后者,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当时懂行的门道,当时的侍中刘瑜,这个人平时上完朝就跑回家睡觉,睡完了就再爬起来看天象,经常跟别人探讨占卜星象的问题。虽然很多人不信吧。可这一次,刘瑜看到金星侵犯房宿上将星之后,认为这是奸人在国家咫尺,而对大臣不利,不知道这是不是窦武的托。反正刘瑜一面上书给窦太后,一面报信给窦武,无论信不信,反正后来的确是对大臣不利。
接到刘瑜的消息之后,窦武也觉得事情不宜再拖下去,应该以最快速度,用最高效率的方法来解决宦官问题。
正所谓人多好办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亲信、党羽才能成功,窦武和陈蕃请求任命亲信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县令。
宫中的宦官方面,窦武上书罢免了黄门令魏彪,改用亲近士人的小黄门山冰为黄门令。并且将时任长乐尚书的宦官郑飒收押,在郑飒的处理意见上,陈蕃和窦武首次出现了分歧。陈蕃觉得郑飒素来狡猾,行为不端,直接杀了就是了,而窦武觉得,应该先把郑飒逮捕,然后审问,等他供出曹节和王甫等人,再连同口供和认证一起交给太后发落,那样证据确凿,太后想包庇宦官也没有办法了。
说实话,还是陈蕃的办法老到,但可惜陈蕃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可能他自己也觉得窦武的方法稳妥,如果贸然用武力方法镇压宦官,在天子脚下,不是自己这种忠臣可以干得出来的。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6 13:16:49 +0800 CST  
窦武太过于迟疑,把郑飒逮捕了,宦官那里早就有了消息,宦官们本来就害怕窦武诛杀自己,现在逮捕了郑飒,一个个全都成了惊弓之鸟。窦武那一方确实十分乐观,当夜窦武竟然还跑回家住宿了,看来他连当初的梁冀都不如啊,梁冀都知道派一个亲信在皇宫守卫,也许梁冀觉得宦官不敢轻举妄动,又或者他自以为太后是自己的女儿,太后在皇宫,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事吧!
事与愿违,当晚宦官朱瑀得知窦武回家的消息后,立即去看窦武已经写好的奏折,朱瑀看的暗暗心惊,看完之后,朱瑀大呼,陈蕃、窦武奏请太后废帝,这是大逆不道!
朱瑀连夜召集自己的亲信共普、张亮等人共同立誓,准备诛杀窦武。曹节这个时候也得到了消息,曹节急忙带人向汉灵帝报告说,现在窦武和陈蕃要联合大臣报告太后,准备废黜陛下,他们马上就要发动政变,外面情况紧急,请陛下快上前殿。汉灵帝时年十二岁,那里分得清楚,真的以为窦武要废了自己,于是汉灵帝在宦官的怂恿下,关闭了宫门,并且召集尚书台的官员。
宦官们拔出刀剑威胁尚书台的官员,让他们为自己起草诏书,而尚书台的这些官员,看来是没有一个硬气的,关键时刻保命要紧,于是发布诏书,以王甫为黄门令,持节到北寺监狱,逮捕尹勋、山冰等人。山冰还怀疑诏书是假的,不肯受命,王甫那里跟他多说,直接一刀就劈了,之后又杀掉尹勋,放出了郑飒,接着,王甫带领卫士回宫,劫持了窦太后,窦太后这时候终于看清了平时奴才们的真面目了,想必这时候她也是极其后悔的吧。
宦官命令卫士守住南门以及宫中各处要道。派郑飒等持节去大将军府逮捕窦武。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6 17:42:43 +0800 CST  
窦武很硬气,知道这是宦官率先发难了,自己身居高位,怎么能向这些阉人妥协?于是窦武拒不受诏,骑上马就驰奔步兵校尉军营,当时的步兵校尉是自己的侄子窦绍,于是窦武召集起北军五校尉营的将士们,窦武派人传话各营各军,告诉他们,现在宦官做乱,待会努力作战的将士,封侯,重重有赏。本来窦武没有符节,也没有皇帝的诏令,按理是拿不到兵权的,而现在情况大大不同,侄子是步兵校尉,管军权的,而自己素来有威信,并且这次确实是师出有名,宦官叛乱,自己带兵去镇压,宦官掌握着符节,自己没有,那也是说的过去的,毕竟也是为国锄奸吗。于是窦武率领几千将士进驻都亭。
此时的陈蕃老头子也得到了消息,自己做了一辈子文官,也不会打仗,但是自己有一颗忠心。现在宦官发难,自己身为大臣,岂能不奋勇在前?陈蕃便召集部署和学生共八十余人,各人带着刀剑,闯承明门而入,一直到尚书台门前,陈蕃振臂大呼道:“大将军忠心为国,现在宦官反叛,为什么说大将军大逆不道?”
身在尚书台的王甫听到陈蕃的大喊,心想,还没找你算账,你倒自己上门了,便率领卫士出去阻拦,王甫反驳陈蕃:“先帝刚刚去世,窦武有何功劳?兄弟三人身居高位,而且家中贪污财产过万,这种行为,难道不算无道吗?你身为朝廷重臣,结党营私,你还有什么好说的?”王甫说完,立即命令卫士去捉拿陈蕃,陈蕃拔剑痛骂王甫,但还是被卫士给拘捕到北寺监狱囚禁。
陈蕃入狱,宦官手下的一个小官用脚踢着陈蕃骂道:“死老头子,现在你还你能不能裁剪我们人数,克扣我们的粮饷”。当天夜里,陈蕃就被狱卒杀害。
想是天要亡窦武等人,就在窦武率军屯驻都亭的时候,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刚刚率军出征归来,本来京城的精兵都在窦武那里,现在张奂一回京城,形势立马就变了。
趁着张奂新来,没时间了解形势,曹节先入为主,告诉张奂,现在窦武反叛,皇帝下旨让你带兵镇压。
张奂哪里知道曹节是假传圣旨,稀里糊涂的就领旨谢恩了。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6 17:47:12 +0800 CST  
宦官王甫与张奂跑到五校尉营,前半夜窦武已经调走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因为窦武没有符节,就没有轻举妄动。与窦武不同,王甫、张奂这次是带着皇帝诏书和符节来的,符节诏书那就是皇帝的死命令,谁敢不动?
于是张奂带领着五校尉营剩下的将士前去讨伐窦武,而王甫又带领宫中的虎贲勇士前来助战。天微明的时候,双方士兵都抵达宫廷正门布阵待命。
还没开打,王甫就命令手下士兵向对面窦武阵营大喊说,你们都是皇帝的警卫部队,现在窦武谋反,怎么去追随谋反的人,现在你们投降还来得及,先投降的重重有赏。
五校尉营的士兵本来就互相认识的差不多,现在一半在窦武那里,一半在宦官这里,宦官这方的一喊,窦武那一方的士兵一听,就开始交头接耳,大家都是弟兄,没必要自相残杀啊,何况人家宦官本来就是奉皇帝诏来的,说不定真的是窦武反叛,何况自己窦武这一方现在兵力明显不如人家的,人家就算战斗力再差,两个打一个也把自己这一方的全砍死了,大家都是来混日子的,没必要参加什么斗争。
在没有任何辅助设备下,王甫手下士兵轮番上阵,骂累了喝口水再骂。声音之高亢,词语之婉转动人,真是余音绕城,一早晨未绝啊。
窦武这一方的人开始慢慢的溃散,刚开始还只是几个人跑到宦官那边的阵地,没多长时间,一个跑的,其余的看见了也跑,等到快吃早晨饭的时候,窦武这边基本上就剩下他和侄子窦绍了。还怎么打啊?跑呗。
跑也没跑多远,背后几千人追叔侄俩,就算夜行八百日行一千也没用了。想想那阵势挺可怕的,前面两个人跑。后面几千人抄起家伙追,窦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当时的迟缓用事,总之现在是晚了,窦武和窦绍两个人双双自杀。倒也让后面那些追兵兄弟们省了几里路,大家从夜里弄到现在,还没睡觉,还没吃早饭呢。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窦武和窦绍两个人的人头被挂到城门上示众,窦武的亲属宾客,全部被诛杀。
当初窦武的亲信,侍中刘瑜(看星相的那位仁兄)、屯骑校尉冯述都被灭族。
凡是陈蕃、窦武举荐的官员,全部免官,并且禁锢终生。
还有一个人,属于窦武嫡系中的嫡系,亲属中的亲属,这个人杀是不能杀的,连动也是不能动的,那就是坑爹的好女儿,窦太后,作为女儿的窦太后,不但坑了老爹一家,也坑了大汉王朝一家啊。
对于这个特殊的人,宦官们的处理方法就是流放到南宫,朝政也不用处理了,吃的喝的都供着,就好好的在南宫养老吧。
汉灵帝慢慢年纪大了,也还是十分感激当年窦太后对自己的援立之功,曾在171年十月一日,亲自率领群臣到南宫去为她贺寿。第二年,窦太后的母亲去世,窦太后忧郁成疾,不久也病逝了。
窦武的下属官员胡腾在窦武死后为其殡葬吊丧。受到宦官的禁锢,终生不得再吃大汉王朝的俸禄。窦武的孙子窦辅,年仅两岁,胡腾把他冒充是自己的儿子,与窦武的下属张敞一起将他藏到零陵郡,也得以逃命,算来也是忠臣的一点血脉吧。
楼主 筠蓦  发布于 2015-10-16 20:25:49 +0800 CST  

楼主:筠蓦

字数:161041

发表时间:2015-10-13 20: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07 14:30:48 +0800 CST

评论数:12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