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国军中的奇人怪事儿(修订完稿本,寻出版)

我们回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最后几天,先跟随毛蒋两位伟人的目光,把眼珠子盯向东北这片黑土地。
1945年8月9日,苏联百万红军对八十万关东军发起了全线进攻,经历了欧洲战场的磨练,能够和德军相抗衡,苏军的机械化和战斗力那不是盖的。号称日本最能征善战的关东军彻底成了软蛋,根本不堪一击,几天便gameover了。东北全境被苏军占领。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交涉,其中就包括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承认国民政府的执政地位,同意把东北交给国军。但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抗日民主联军现在控制着东北的广大地区,而且由于信仰问题,苏联红军与共产党军队的关系很暧昧,这点可以理解。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密令晋察冀、山东军区抽调部队进入东北,偷偷地前进,打枪地不要!前后进入东北有多少呢?11万!看着并不是太多,但要知道这11万可是那几个军区精英中的精英,主力中的主力。
往东北增调的共军都埋锅做饭斗地主了,国军那帮饭桶还在天真地等着接收。到了这年10月12日,熊式辉才带着400多人的接收团慢慢悠悠吃吃喝喝抵达东北,真是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到了11月,国军13军、52军才陆陆续续抵达秦皇岛(连东北的门口还没进,而且大门还在共军手里),开始了他们的漫漫接收路。
后来,苏军在不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一溜烟撤出了东北,一下子腾出了东北这个真空的地盘。从他们的角度想:老子不管了,爱谁抢谁抢,反正不是老子的地盘!
两边都有点措手不及,反应了一会儿,这么一大片土地!又反应了一会儿,谁先占了是谁的!
国共两军开始玩了命的抢,这样就不免有摩擦了,不免有矛盾了,不免有不顺气了。
谈是谈不拢的,怎么办?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3-29 12:38:00 +0800 CST  
01 杜聿明的长途奔袭
不要因为阿杜在缅甸的表现不太好,就否认阿杜是个将才,其实阿杜在国军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了,如果搞一个国军将领排行榜,我认为,阿杜可以跻身前十名。
在东北战场上,杜聿明PK林彪,差不多旗鼓相当,前半段阿杜占尽了风头,后半段则是阿杜难挽狂澜。如果阿杜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加上老蒋不插手搅和,东北最后结局还不定是怎样的呢。从抗日战争胜利到辽沈战役结束,东北的国军统帅走马灯秀模特一般换了一个又一个,熊式辉、杜聿明、郑洞国、陈诚、卫立煌……解放军方面呢,一直是林彪军政一把抓。除了杜聿明,其他人和林彪PK,只有满地找牙的份儿,尤其陈诚,连找牙的份儿也没有。

1、1945年的东北
OK,先让我们铺开中国地图,拂去上面的尘土,拿起放大镜和铅笔,一起来看一看东北这片黑土地。
东北地形有点像一个大盆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成三角形包围住了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东北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粮食充足,盛产煤和铁,而且经过张作霖和日本的多年经营,存在很多工厂、军工厂和重工业,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基地。
拿着放大镜往下看,你会惊喜地发现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是相连的,这一地带叫做辽西走廊,这个走廊在大地图上宽度还不足五毫米。只要不是白痴,都能看出这个走廊的重要性。当年明末将领孙承宗在这里构建了关宁防线,努尔哈赤死在了这里,皇太极宁可爬崇山峻岭也不走这里,清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打过去,最后还是吴三桂引清兵入的关。在辽西走廊上,从南往北有哪些大一点的城市呢?您记好,依次是秦皇岛、山海关、绥中、兴城、葫芦岛和锦州。这条走廊建有一条铁路,今天我们叫做京哈线。
我们还有必要介绍一下铁路线,当时的叫法和今天不一样,后面我们还会用到这些名称,以免大家搞不清楚。从北平到沈阳的这条铁路叫做北宁线(北平到辽宁);沙俄建的由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的铁路叫做中东铁路,这可不是产石油的那个沙漠上的铁路,它的全称是中国东清铁路。其支线由哈尔滨经长春至大连这一段叫做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线,又称南满铁路。北宁线和中长线形成了一个“入”字,其交点就是沈阳。
而刚刚被苏军解放的东北现在几乎处于真空,日军囤积的物资随处可见,东北人民热情极高,李运昌给延安的报告以及刘少奇代表的中央局给在重庆的毛、周二人的电报中写着:曾克林进关的1500人很快发展到20000人,而且改编了保安队10000人,全部配备新式武器;沈阳各地堆积轻重机枪物资甚多,无人看管,据说有枪100000支,炮数千门;扩兵极容易,每号召,即有数千人参军……毛泽东等人做出的决定也是合乎人情的:第一点,快去抢!第二点,截住国民党!蒋主席的兵抗日抗的,大部分都在西南,一时半会儿哪能到东北呢。而八路军就不同了,晋察冀根据地和热冀辽军区直接靠着东北,山东根据地则仅隔着一个渤海,谁快谁慢,一眼便知,闭着眼也知。
在两个多月内,上面几个根据地勒紧裤腰带,抽调了十万军队和两万干部进入东北。为了不让山东成为真空,又调江南新四军北上,填补空白。这就是刘少奇抓住的他所说的“千载难逢之机”——抢占东北,这也是刘少奇促成的全面内战爆发前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事实证明,刘做对了。在重庆谈判桌上,毛周说,我们让出了江南大片根据地,你们国民党依然寻衅滋事,简直岂有此理!民主人士纷纷对国民政府进行谴责,对共产党表示了最大的同情。
好了,地形、交通和目前形势看完,我们再对比一下双方兵力。在最开始,国军在东北的兵力可以算是0,只有13、52两个军在秦皇岛登陆,而东北漫山遍野却是“共匪”。此时的国军真是地地道道的远道而来的客人。到了中期,陈诚将那些保安团啊、团练啊、黑社会土匪地痞流氓小混混集合起来,发根烧火棍,组成了新3军、新5军、新7军等等,再加上原有的13、52、新1、新6、93、60、71等军,兵力达到55万,这个只是数字,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这样算,共军兵力不下100万。像保安团这样的部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不过国军还是有人才的,就有奇人用这样的部队创造出了奇迹,我们会在以后遇见他。在兵力上,国军处于劣势。
国军装备稍好,尤其后来增调的新1军和新6军,那装备用东北话说,绝对杠杠滴!比如沙岭战役,吴克华率领6个团伏击(请注意这点)包围了新6军第66团和一个师教导营,打了三天三夜,吴克华部力不支撤出战斗,新6军伤亡674人,吴部却伤亡2159人,元气大伤,几乎丧失战斗力!太令人惊讶了!这并不能就说共军装备差,因为苏军撤离东北时把缴获的日军装备以及自己不想要的武器留了下来。留下来总不能给国军吧,老大哥送给小弟一点意思,谁也不能说啥。在四个野战军中,东北野战军的武器装备算是最好的了,林彪算是最富有的了。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3-29 13:02:15 +0800 CST  
@寒冲2002 2016-03-29 14:03:01
关注。有实体书消息,楼主别忘通知一声。兄弟一定捧场
-----------------------------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哈哈,实体书恐怕很难了,我知道您一直关注着,非常抱歉。
在这里我把修订完善的书稿全部发出来,算是给朋友们和自己一个交代吧。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3-29 21:21:06 +0800 CST  
2,杜聿明其人
杜聿明,字光亭,陕西米脂人,黄埔一期生。刚入黄埔的时候,杜同学同时收到了两份登记表,一份是国民党入党登记表,另一份是共产党入党登记表。当时的杜同学恐怕是犹豫了一番的。比他大两岁的老婆就是共产党员,但是那个时候共产党刚刚成立不久,实力影响力远不如国党,而且国党算作正统。除了少数半仙神汉,大部分人是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的,杜同学咬着笔尖,最后选择了国民党,算是比较识时务的。
选择了国党,并不意味着一路官运亨通,杜同学最开始的一段军旅路程是非常坎坷的。这位同学在人情关系上恐怕是少根筋,当排长时对下属要求极为严格,丝毫不讲人情面子,在连里和连长之类的干部关系又很差,处处遭冷眼(遭冷眼也在情理之中),最后竟然到了混不下去的地步。同学陈赓挺仗义,他那个时候在团里当宣传队长,见杜同学处境尴尬,就把他叫来当了自己小弟——宣传队员。这时正在东征,别的同学都在冲锋陷阵顺便排长、连长、营长噌噌地往上升,杜同学却在敲锣打鼓搞宣传,你说郁闷不郁闷?很快,杜同学就病倒了。杜同学身体素质确实不好,之后因为身体原因耽误了许多事。
病愈后,杜同学失去了上战场的机会,他被派往北方协助曾帮助冯玉祥倒戈的胡景翼办学校。到北方不到一个月,胡校长病死了。之后几年,杜同学就在北方瞎转悠,给孙总统守过陵,给地主武装当过连长,期间还被晋军给抓了,关进了太原监狱。这不是他唯一一次进监狱,英雄的杜同学一生有幸进过四次监狱,其中有两个还是中国非常有名的监狱。我觉得,杜同学完全可以写一本理论专著,名字都是现成的——越狱。太原这一次,监狱长是个老同盟会员,私底下把杜同学放了,临走还请吃了一顿饭。
轰轰烈烈的北伐开始了。杜同学的同学许多都已经是团长了,他依旧还没个正经职业。事业心很强的杜聿明同学再也坐不住或者转不动了,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南下!参加北伐!要南下必须走吴佩孚或者孙传芳的地盘,可是很不幸,他选择走孙传芳的地盘,可是更不幸,半路上被孙传芳的部队给抓了,从而有幸被关进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监狱——南京老虎桥监狱。杜同学怎能甘心在监狱度过剩下的时光?孕育了一番之后,他伙同几个犯人,进行了人生第一次越狱。具体他是怎么成功逃离这座中国著名监狱的,不好意思,杜同学虽然在解放后写了很多回忆录之类的文章,却没有写这越狱一类的专著,所以不得而知。咱也不是写惊悚小说,反正知道杜同学神奇越狱成功就行了。
他出了监狱,一路狂奔逃到了武汉。他知道北伐军已经攻克武昌。但他不知道,他刚刚逃离南京,北伐军就攻占了南京,而他的校长就在南京这支队伍里,却不是武汉那里。
第一波次的北伐结束了,老蒋在南京清党,汪精卫、唐生智在武汉反蒋。在武汉召开的大会上,无数国民党员和所有共产党员怒喊着“打倒蒋介石”枪毙了一批老蒋的忠实信徒。这个时候,杜同学的一根筋又表现出来了,他既不喊口号,也不表示反蒋,这样,他有幸过上了第三次监狱的幸福生活。
杜聿明的人生转折恰恰就在此处!
当他听说他们这些反动分子要被枪毙时,狗急了跳墙,人急了就越狱,何况是从中国著名监狱越狱成功的杜同学。他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越狱成功,他顺着来时的路回了去,顺便带回了在武汉的所见所闻所想以及感悟,还有一些重要消息比如张治中的内弟被抓了等等。在南京他见到了蒋介石!
虽然不久老蒋就下野了,但他的经历和做法取得了老蒋的信任。我们知道,老蒋下野只是暂时的。
中原大战前,阿杜先在张治中那里当参谋主任,然后当了个营长,然后是团长,他终于踩到了升官的康庄大道上。之后围剿红军,升少将,升旅长,升副师长(25师,师长关麟征)。长城抗战期间,阿杜随关师长在古北口抗击日军,与日军血战。阿杜依然是人情关系少根筋,和师长关麟征闹矛盾,最后是军长徐庭瑶保荐,老蒋调走了阿杜,让他去组建个装甲兵团,阿杜任团长。
阿杜的辉煌由此开始。
淞沪会战,阿杜率领本装甲兵团在汇山码头阻击日军。战后,该团扩编为师,番号就是大名鼎鼎后来血战缅甸的那个第200师,阿杜首任师长。阿杜当了一把手,自己说了算,又拿出当年老一套,严格训练,刻苦钻研战术和技术,自己还常常穿着工作服在坦克底下爬来爬去一身油污。200师被死板的杜师长打造成了一支可以打硬仗的钢铁之师。又不久之后,200师扩编,番号新编十一军,这个番号不够响,很快,番号变了,这个番号一直坚持到了最后的覆灭,这个番号是——第五军!
之前的杜聿明,无论是围剿红军,还是抗日,只是一个不出名的小角色,真正让阿杜名噪中国的,是昆仑关大捷。
只要阿杜自己能说了算,那阿杜可以称之为帅才,昆仑关大捷就是在他一人冷静分析、准确判断、意志顽强的情况下取得的大捷。此战歼灭日军四千余人,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消息一出,举国沸腾,各大报刊媒体争相宣传杜聿明,从此,杜聿明三个字传遍了大江南北、大街小巷。
这和现在娱乐明星红遍大江南北不同,虽然现在许多影星歌星也是传遍大街小巷,但这些名声纯属娱乐,多一个少一个无伤大雅。在那些年的中国,饱受鬼子铁蹄蹂躏的中国百姓,多么希望多出现几位像杜聿明这样的名人,这不是一般般的饭后谈资,而是能让他们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你可以想象,在那苦难的中国,当百姓听见谁谁谁取得什么大捷,歼灭日军多少,那会是何等的激动、欢呼甚至热泪盈眶,这绝对不等同于现在哪位影星歌星登上舞台时台下的激动、欢呼甚至有景生情热泪盈眶。因为前者是民族自尊心,后者是娱乐双响炮,前者是民族英雄,后者什么也不是。
在缅甸,阿杜是失败的,他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他上面有史迪威、罗卓英,虽然他有种种好的想法,但史、罗不采纳,他也没有去实行。后来缅甸作战失利,老蒋命令部队回国,孙立人觉得此路不行,不理睬老蒋命令,带着新38师去了印度。而阿杜老实巴交带着第五军翻越野人山回国,致使部队损失大半。在后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蒋光头一直插手干预,救火队长杜聿明根本起不了作用,数次大的合理建议得不到采纳。
在东北,阿杜唯一雄起了一把,没有听老蒋命令,所以也辉煌了一把。
好了,杜聿明的传记稍多了点,我们还是言归正传,一起来到1945年的东北,来看看阿杜的出关路吧。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3-29 21:24:55 +0800 CST  
@现代印象 2016-03-30 06:21:19
有些地方要处理修改,文字要打磨,略微书面化下。写得不错,有才华。
-----------------------------
谢谢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3-30 08:45:32 +0800 CST  
3、漫漫摘果路
1945年11月5日,最先在秦皇岛登陆的石觉带着他的13军来到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石觉,黄埔三期的,在台儿庄大捷中力夺关键的制高点崔家庄,被李宗仁感慨异常地称赞:“天助我者,石觉也!”。
这个山海关是8月30日曾克林和苏军一块儿打下来的,请注意日期,这个时候日军已经投降了,守城的是伪军,其实就是国军。现在守城的是沙克的冀中32团,现在已经叫做东北人民自治军。
石觉当然不是吃素的,立刻下令攻城。山海关也不是三两下就能打下来的,就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山东渤海军分区司令兼第7师师长杨国夫带领7师三个团7000多人步行一个多月从山东来到了这里,恰好赶上了这场好戏。
石觉这下可惨了,被前后夹击,要不是跑的快,都成了肉夹馍。石觉这次受了惊吓,撤退后,一心一意搞起了土木工程,大修工事,任你骂爹骂娘,绝对不和共军交战。
就在这个时候,阿杜终于来了,他来到了东北的大门口。
当他看见石觉这窝囊劲儿,真叫一个怒发冲冠。不过阿杜不是意气用事的人,他怒虽怒,但没有丧失理智,这是最难得的。一个能够控制和隐藏自己情绪的将领才是好将领(可惜阿杜后面没能做到)。阿杜在做过精细调查之后判断,共军兵力并不多,不像石觉说的那样共军火力猛人员多,而且这里的共军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可以打!
11月15日,杜聿明亲自上阵督战,率领13军和52军的一个师猛攻山海关,16日攻克。杨国夫弃城而走。
听说山海关丢了,毛主席大吃一惊,发电李运昌、沙克:必须死守山海关、绥中、兴城一线,时间至少三星期。因为此时东北境内部队扎根未稳,国军进来了可不好。命令要遵守,但实行起来确有困难,中共中央随即又改变命令“节节坚决抵抗,既不死守,又不轻易放弃阵地”,同时命令正在向东北赶来的黄克诚、梁兴初改变路线,绕过山海关,迅速到锦西地区,“待敌深入锦西、兴城线,从敌左侧后突然攻击”。
不能不感叹毛主席的反应,但你更要感叹阿杜的速度。
16日,13军占领了山海关,第二日一早,阿杜便命令部队立即出击,而且亲自坐着吉普车督军前进。当天傍晚,就追上了跑到绥中的杨国夫的部队。
按理说,连续打了两天了,该休息休息了。但阿杜知道战机稍纵即逝,不容他休息,他把那一个个将官踢起来:不准休息,立刻攻城!
我们再来看一下日期,11月17日,此时的东北已经寒风凛冽,如果半夜把你叫醒,你还不跳起来骂娘。军队毕竟是军队,命令绝对服从。当夜十二点,13军攻占绥中。
杜聿明感觉到了兵力不足。因为山东军区1师8,000多人在师长梁兴初、政委梁必业的率领下,赶到了兴城。而林彪就在附近。林彪在等另一支部队的到来——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一个师能怎么着,杨国夫的第七师不照样被打得落花流水。错了,黄克诚这一个师可是超级师,兵力是35000人,没错,您眼没花,35后面是三个零,人数都快抵得上国军两个军了。真不知道新编第四军有多少个这样的师。老蒋能不生气吗!
长途奔袭是有危险性的。
阿杜不会冒进的,他等13军、52军全部到齐再前进。
所以说阿杜是个将才。他没有冒进。而国军许多饭桶就是因为冒进被包了饺子。但有些奇人并不是因为冒进被包围的,比如张灵甫。况且张瘸子不是饭桶。不急,后面我们会讲他。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3-30 08:46:43 +0800 CST  
4、“国军第六主力”
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52军,52军是仅次于国军五大王牌的一支部队,有“国军第六主力”的美誉,在抗日战争中它有着极为辉煌的战绩,其作战能力丝毫不逊色于新1军、新6军,而且走出了关麟征、杜聿明、张耀明、郑洞国、刘玉章等一批名将。52军主力师一个是第2师,另一个是第25师。25师就是阿杜当年当副师长的那个师,其因为最擅长长途奔袭而被命名为“千里驹”师。
1933年,2师、25师在徐庭瑶带领下参加了长城抗战,在古北口与日军血战,给予日军重大杀伤,与宋哲元的喜峰口、罗文峪大捷遥相呼应。25师师长关麟征负伤后,杜聿明代理,继续同日军血战,此役25师149团团长阵亡。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大部队撤离后,有一个哨所,因离部队较远无法撤出了,哨所里的七名战士没有逃跑,而是继续抗击日军,毙伤日军近百人,最后全部阵亡。这就是25师的士兵。日本鬼子为了表示对这七人的敬意,给他们立了一个木碑,上面写着“支那七勇士”。
古北口失守后,25师退至南天门,第2师接替防务。2师打残后,83师(师长刘戡,在后面会遇见他)补上来继续打。就这样,中国军队在古北口、南天门地区以牺牲上万人的代价,抗击了武器装备优良的日军达70天。这是1933年。
后来2师、25师组建52军,关麟征任军长。关麟征注重文化素质,提倡读书,提高官兵学识素养。52军的文化素质恐怕高其他部队一大截。关麟征敢于提拔重用人才,曾因破格提拔刘玉章得罪了许多人。
在台儿庄,52军为围歼日军矶谷师团起到关键作用。板垣征四郎说:“关麟征一个军顶普通支那军的10个军”。52军后来新建的195师也很能打,在长沙会战中,195师一个营守卫草鞋岭高地,死战不退,全营殉国。
有这么好的传统,52军排名国军第六,名副其实。就其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其作用甚至超过了新1军。
52军进入东北时,军长是赵公武,光头刘玉章是第2师师长。三年后,刘玉章带着52军在海上逃走,是东北战场国军唯一一支整建制逃出的部队。后来在上海,刘玉章带着这支部队,取得了国军所谓的“月浦大捷”。
现在,他们已经到了绥中。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3-30 16:37:41 +0800 CST  
5、阿杜的光环
阿杜根本不给小林子喘息的机会,部队稍作休整后,便发起了第二轮攻击。
阿杜命令各部长途奔袭,大步前进,22日这一天,仅一天,国军就攻下了兴城、锦西、葫芦岛三处要地。国军打开了东北的大门。
阿杜没有休息,他带着13、52两个军一路杀向锦州,26日攻克。
好了,整个辽西走廊都在手里了。不过阿杜却日益担心。因为他只有两个军,而且走得太远了。此时黄克诚的超级师已经来到了他的附近。他以将领特有的感觉嗅到了危险。该歇歇了。他命令后面的195师赶快跟上来,现在一定要抱成一团,绝对不能分散。林彪就在附近,这个四期的小师弟正在某个角落盯着他。他命令部队休整20天。他要找到林彪。
但是林彪不敢和阿杜正面交锋,他带着梁兴初、黄克诚的部队撤退到了义县、阜新一带,他们也需要休整。
杜聿明一路打过来,部队已经疲惫。而林彪一路撤退,部队也很疲惫。
二十几天过去了,东北进入了严寒,漫天的大雪从天而降,整个天地都成了白茫茫一片,分不清丘陵山川,分不清东西南北。寻常百姓都会躲在屋内,燃起土炕,戴着狗皮帽子裹着羊毛大袄,坐在炕头唠嗑。除了不得不去解手撒尿,没人会在那冰天雪地里欣赏风景。
这种天气,人受不了,牛马牲畜受不了,就是卡车大炮也不能正常行驶。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阿杜发起了第三轮攻击。
12月24日,杜聿明令52军攻打黑山(冒着大雪),当日占领。28日,杜聿明令13军沿铁路进攻义县。林彪等人根本没有准备,仓促应战一天,便全线溃退,一直退到了彰武。
阿杜真是不折不扣给了小林子一个“惊喜”。
杜聿明完全切断了共军关外与关内的联系。
阿杜绝对是穷追猛打,30日攻占阜新,时间进入了1946年,阿杜依然没有歇一歇的意思,1月5日占领朝阳,9日占领叶柏寿,10日占领凌源,13日攻下平泉。
这是杜聿明进入东北后,仅凭两个军所取得的辉煌战绩。杜聿明打得林彪无还手之力,占尽了风头。
中共方面开始力争和平,大力倡导和平,同意国民党军进入东北接收,而且为实现停战协定不懈努力。
我不清楚当时的美国是什么想法,马歇尔紧紧盯住了蒋介石,要求停战。
难道美国真的希望中国建立一个民主的政府?
我的感觉,是!
美国确实曾想过在中国建立一个民主政府,美国不想看见一个腐败的国民党搞独裁,希望能够两党执政,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蒋毛可都不这么想。最起码当时老蒋不这么想,毛主席则不报有幻想。45年12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发表对华政策声明,希望中国停止武装冲突,协商解决内部分歧,扩大政府基础。如果国民党一方继续战争,则停止一切美援。老蒋只好妥协。第二天,周恩来、叶剑英一行飞去重庆,与驻渝的董必武、王若飞等组成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开始了和平谈判。1月13日,国共停战令生效。这一天正好是杜聿明占领平泉。
杜聿明第一次丧失了追歼林彪的机会,不过还有机会,阿杜的光环依然耀眼。
杜聿明知道兵力已经不足,他来东北之前就给老头子说:给我10个军,我一定能解决东北问题。但老头子调不出10个军。
停战令生效后,国军才开始向东北运兵,新1军、新6军、60军、71军、93军才陆续进入东北地区(60军、93军都是滇军)。
林彪没有闲着,1月15日他就向部队下了两道命令,第一,时局尚在动荡中,各部须严整战备,只有战争才能争取和平;第二,切勿向下级指战员散布和平空气,以免解除精神武装。只应鼓励为和平而战,为停止敌之进攻而战。而且林彪开始了他的整军和发展。
而杜聿明却因为肾病恶化离开了东北,由郑洞国代理了阿杜的职务——东北保安司令。阿杜的身子总是不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点都不假。
在46年2月至4月间,两军小打小闹互相过招,林彪逐步展开反击。这期间先后发生了秀水河子战役、沙岭战役、一战四平、两次本溪保卫战等等,71军在金山堡战役受到了重创,国军损失不小。而东北民主联军占领了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四平等城市。
老蒋认识到阿杜在东北战场的重要性,没有等切了一个肾的阿杜病愈就让他在4月中旬返回了东北。
阿杜,你的机会来了。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3-30 22:22:35 +0800 CST  
6、光环依旧
这次打头阵充当急先锋的已不是13、52军,而是大名鼎鼎的新6军和他的军长——廖耀湘!在后面他会成为我们的主角,这里不过多介绍了。
阿杜先是让新1军、71军沿中长线北上攻打四平,新6军南下先把本溪肖华的四纵解决掉,解除后顾之忧,省得前面打架,还担心背后冷不丁挨一刀。
新1军、71军面临的是杨国夫的第7师、万毅的七纵和黄克诚的那个超级师,双方实力相当,战局陷入相持,哪方有援军哪方就能获胜。毛泽东给林彪的命令是:化四平为马德里!我们不是讲世界历史,更不是讲西班牙内战,知道马德里保卫战打了29个月就行了,这足以看出毛主席的决心。这里不得不说明,毛主席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因为此时东北民主联军尚没有决战的能力。日后在谈及这个问题时,一向直言不讳的黄克诚说这个战役是错误的,毛主席当面和他说,这个战役是我决定的,老黄说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黄克诚这种性格,被打入彭德怀的“军事俱乐部”不足为奇。
新6军进展意外顺利,在本溪击败了肖华,转头北上,这一路真是意气风发,过关斩将出尽彩头。在威远堡,轻松加愉快地突破了程世才三纵的阻击,这是林彪没有想到的,这也是廖耀湘没有想到的,因为突破一个纵队阻击的,仅仅是他的一个团。之后,廖耀湘戴稳了眼镜,毫无顾忌的攻击前进。在四平叶赫车站,迅速击破了359旅,然后目标直指四平制高点塔子山。
黄克诚慌忙率超级3师来救,但晚了,新6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攻占了塔子山。黄克诚在山脚下只能干巴巴看着山上的哈哈大笑的国军,无奈摇摇头。塔子山丢了,林彪败局已定。
林彪下令全军撤出四平,再不撤,他就危险了。
东北民主联军损失惨重。
毛泽东得知四平失守后立刻发来的电报:“望坚守公主岭,如公主岭不能守,则应坚守长春,以利谈判。即使公主岭能守一星期,长春能守三星期,即对大局有利。”
林彪只能叹息,他恐怕做不到。
老蒋考虑孤军深入,让阿杜不要追击了。但是阿杜感觉这是千载难逢的战机,不能错过。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和蒋主席派来的特使商量能否追击,这位特使说,只要有把握那就追吧,不要管老头子。阿杜便不再理会老蒋的命令,开始对撤退的东北民主联军进行疯狂的追击!阿杜终于雄起了。那位特使也不是一般人,他也是能够挤进民国将领前十名的人,我们后面也会遇着他。
阿杜的机会来了!
杜聿明下令新6军不要入城,尾追林彪!而让刚刚从英国回来的国军又一强人——孙立人带着他的新1军接收四平。
这个命令有点违背人情,毕竟此次二战四平,新6军功劳很大。虽然新1军打四平出力不少,那是郑洞国指挥的,可没孙立人什么事儿,凭什么让一个从英国刚旅游回来的人来占这份功劳。再往前说,同样在缅甸打日本鬼子,凭什么你能公款旅游,我在这儿啃泥巴,最后还把功劳给他。廖耀湘为此十分很恼火。不过阿杜的计划是正确的,是有利于战局的。西北的胡宗南也做过同样的决定,但他那决定是连脑子都没过的。廖中将也没有那么心胸狭隘,他还是顾全大局的,重新戴好眼镜,把火气撒在了林彪头上,奉杜总令,全力追击林彪!
5月21日,占领公主岭;
22日,攻占了东北局刚刚开过会的范家屯;
23日,入长春。
又一路穷追猛打,一直把林彪赶过了松花江。
许多历史书对这一段避而不谈,我感觉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一提到解放战争,那都是解放军摧枯拉朽打败了国军解放了全中国,这不全面也不符合事实。解放战争我军打了败仗这不很正常吗?不丢人!反而恰恰说明了解放战争的不易。胜败乃兵家常事,全是胜利才会令人怀疑。不时拿出失败战例讨论讨论,总结总结经验,这才能进步。
东北民主联军真是一路溃逃,许多刚收编的部队倒戈,军心涣散,一大批官兵逃离了部队,还有一些以各种理由脱离了队伍。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人感到了前途渺茫,连一些抗日胜利后进入东北地区老红军老八路等等骨干人员都出现了消极厌战的情绪。罗荣桓日后回忆:异常严峻!黄克诚的电报中说:出现了八年抗战从没有过的情况!
这次林彪真是顶不住了,逃过松花江后,他还想继续撒丫子往北跑的,哈尔滨也不打算要了。
但廖中将不撒丫子追了。
杜聿明也因为一个突然事件而顾不上北边的战事了,计划部署被全盘打乱。
原本打算继续往北跑路的林元帅感觉到了非常不可思议和莫名其妙。
原因是,一颗伟大的光头降临了东北。
蒋委员长听到了这一系列的好消息,手舞足蹈,兴高采烈,以为大事已定,亲自来了东北!先到沈阳,后到长春。
今天哪位领导莅临检查指导,单位不得提前一个月打扫卫生,安排行程,做好账本,请好厨师,然后毕恭毕敬等领导前来。传统如此,何况是伟大的蒋光头蒋委员长呢?
杜聿明忙着迎接总裁,郑洞国、梁华盛、廖耀湘、孙立人、陈明仁、赵公武、石觉等一批干将也赶到沈阳,听伟大的蒋总裁面授机宜,听完后,这群学生还会毕恭毕敬说些什么“校长英明”、“委员长料事如神”等等一大堆拍马屁的话。
追歼林彪的第二次机会,就在这一片恭维和马屁声中溜走了。这个机会永远没有回来。后来跑到台湾的许多将领谈及此处,莫不感慨万千。正是丧失了这次机会,才导致了后来林彪的东山再起,才导致了东北形势发生逆转,才导致了国军在东北战场的倾覆,从而导致了整个大陆上的惨败。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上帝是公平的,阿门!

7、光环消失
毛泽东为了减小东北压力,令山东陈毅部疯了似的四处出击,连克胶县、张店、周村、泰安、枣庄、德州、高密、即墨等城。老蒋将准备调入东北的两个军投入了华东地区。这是6月初。
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
原先的“关内小打,关外大打”变成了“关外小打,关内大打”。
东北战场平静了,平静了四个月。
这四个月里,阿杜的光环逐渐暗淡了,消失了。
阿杜在东北最辉煌的时刻已经过去,成为了历史。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3-31 10:23:09 +0800 CST  
02 筛豆子战略
东北的平静对于东北的老百姓来说是好事,终于结束了炮火连天的生活,可以安稳过日子了;东北的平静对于东北民主联军来说更是好事,终于可以停下来歇口气了,不用再担心被撵着屁股四处跑了。
但东北的平静对于国军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杜聿明说:停战令生效前,我用两个军就打得林彪晕头转向,停战令生效两个月后,我有七个军竟然感觉不够用,共产党发展的实在太快了!
全面内战的爆发,再加上老蒋对东北战场的不重视,阿杜没能增加兵力(开战之初国军怎么就有捉襟见肘的感觉),阿杜除了守备刚刚抢来的地盘,能用于进攻的部队为数不多,不是阿杜不想打,而是阿杜没有能力继续打。
林彪呢?被廖耀湘撵着屁股赶过了松花江,元气大伤,哪有实力再打,双方相安无事是他最盼望的局面。

四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这安静的四个月,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上学的时候,老师常说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句名言送给阿杜非常合适,不过要略作修改: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阿杜在这段时间只是分配了地盘,这个师守这里,那个师守那里,分配差不多的时候,他手里的部队也差不多了。国军从上到下全是这德行,抢地盘守地盘。在阿杜看来,林彪不打我,我也不打你,你好我好大家好嘛。
林彪闷头谋发展。发展什么?根据地!
发展根据地这方面,共产党是国民党的祖师爷。林彪身边的高岗、陈云、彭真、罗荣桓、黄克诚等等都是共产党的精英人物,更是发展根据地的好手。在这四个月里,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局闷头发展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做群众工作,发动人民,顺便剿匪,著名的杨子荣智取威虎山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里的故事。经过这四个月,东北民主联军在松花江以北建立了牢固的北满根据地。按《雪白血红》里说的:“这四个月,是黑土地共产党人宝贵的春天。他们惜时如金,全力以赴,挥汗如雨地播种、耕耘,两年后收获了一个金灿灿的秋天。”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3-31 17:28:21 +0800 CST  
所谓的北满和南满,是日俄战争后,小日本和老毛子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分界线松辽分水岭为界,北边的称北满,南边的称南满,北满是老毛子势力范围,南满是日本鬼子势力范围。哎,日俄把东北当肉切了,你一块我一块,倒他妈的公平!
除了一个北满根据地,还有一个南满根据地,领导人是程世才和肖华,最早在本溪一带活动,我们知道,二战四平前他们被廖耀湘赶跑了。廖耀湘率新6军北上追歼林彪时,跑出本溪的共军可没闲着,程世才带三纵北上阻击廖耀湘,肖华命四纵副司令韩先楚带领四纵,攻击鞍山、海城,防守这两个地方的是60军的184师。
60军和93军是滇军,在越南接受日本投降后,乘船来到了东北。抗日抗了八年,好不容易熬到了头,原指望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了,结果没有,他们从中国西南拉到了中国东北。这些从小生活在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旅游旺季人挤人的云南娃子,突然来到天寒地冻尿尿用棍子敲的东北作战,不骂娘才怪。而且他们现在的顶头上司是阿杜杜聿明,这个阿杜来东北前把他们滇军老大龙云搞掉了,在阿杜手下打仗,他们更是憋屈得慌。阿杜心知这些滇军的情绪与状态不佳,所以基本上给他们守备看家任务。由于52军、新6军、新1军这些精锐抢来的地盘实在是多,所以这些滇军分的也比较散。比如鞍山,只有60军184师的一个团防守,民主联军一个纵队来打,守个屁,指定是守不住的!分散使用滇军,使滇军官兵更加不满更加心有怨气。
“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阿杜犯了兵家大忌,但他也是没办法,他兵力不够用啊。
当民主联军四纵包围了海城时,防守海城的184师师长潘朔端等不来援军,便带着师部和一个团起义了。
阿杜大吃一惊,急令迟迟不肯发兵的孙立人率新1军南下!
先是孙立人和阿杜闹矛盾,阿杜让他去救潘朔端,孙立人则跑去找老蒋要求休整,老蒋啥也不问,批了俩字——同意!阿杜没辙了,只好指望潘朔端多守几天。潘朔端呢,见没人管他,还打个毛线,放下枪起义了。孙立人这才感到问题严重,自己有责任,万一老蒋追查下来不好收场,阿杜命令一来,孙立人立刻结束休整,率军南下了。
韩先楚心知打不过新1军,率部队向东跑,后转到安东(今丹东)一带。
南满根据地虽然不如北满根据地那么安全稳定强大,但一直坚挺地存在着,这是堵在阿杜心头的一个大疙瘩。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01 10:29:22 +0800 CST  
四个月里,阿杜眼瞅着江北的林彪搞得是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元气不但恢复了,实力也愈来愈大。阿杜急在心里红在眼里,他以抓壮丁、招保安团扩充了一部分军队,同时,他调新1军、新6军开到长春以北,做渡松花江北上攻取哈尔滨的准备。
作为一名对战场的瞬息变化有着灵敏感知的优秀将领,林彪很容易猜到阿杜想要干什么。林彪想:你动手不如我先动手!
东北战场平静四个月后,再次掀开了炮火连天的岁月。东北战场的下半场时间略长,两年,两年后的48年11月,东北才又恢复了平静。
揭开下半场序幕的,是林彪、陈云等人的天才之作,我们不妨称之为“筛豆子战略”。
这段日子,恰恰是阿杜最窝火最阴晦最黯淡的日子。

林彪把锅碗瓢盆家里的摊子一股脑儿甩给了高岗,自己带着指挥部搬到了哈尔滨南的双城,专心致志指挥作战。
根据林彪指示,位于通化一带的南满三纵动了手,在46年10月3日围攻西丰县城,全歼守军三千人。
卯足了劲准备向北进攻的阿杜,突然屁股上挨了一刀,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阿杜改变了原先的进攻计划,重新制定了“先南后北”的作战计划。
“一定先把南边这些讨人厌的共军消灭干净!”阿杜这样想。
这一思想的出现,意味着阿杜的不幸日子开始了。
阿杜调集五个师(其中包括新6军两个师,新1军一个师,52军一个师,60军一个师)向南扑去,这时打西丰的三纵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当阿杜大军回撤时,三纵又出现了,到处袭击,烦不胜烦。
阿杜彻底怒了!
在《淮南子·兵略》中,指出了将领应具备的十种心理素质,最后一条是“不怒”;《三略》中提出了将领“四戒”,最后一戒是“迁怒”;《孙子兵法》更是写道“将有五危”,其中有“忿速”,并写道“凡此五者,将之过也,兵之灾也”。
以上引经据典不是显摆本人多有文化,就想说明一点:身为将领,不能愤怒之下用兵!
生气伤肝,愤怒更使人丧失理智。
阿杜上了师弟小林子的当了。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02 14:00:20 +0800 CST  
阿杜在松花江畔仅留下新1军和60军的两个师,然后指挥其余可调动的兵力如新6军、52军、71军共八个师十余万人倾巢南下,试图一鼓作气荡平南满。
林彪给程世才指示,别在乎一城一地得失,放弃城市,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程世才率领三纵一路后撤,一直撤到临江地区的七道江;肖华率四纵放弃安东,向东部山区转移。
52军号称“千里驹”的25师,自恃兵强马壮所向披靡,长驱直入。四纵佯装溃败,25师一路跟进,当进入一个叫做新开岭的险地时,被四纵包围了。四纵兵力是25师的两倍,却一时半会儿吃不掉这匹小马。25师一发力,攻下了四纵两处高地,真不愧是“千里驹”!这个时候,千里驹25师完全可以跑掉,但师长李正谊觉得他吸引住了共军主力,等友军反包围过来全歼了这群共军,他李正谊将立一奇功(怎么有点像孟良崮),所以25师没撒蹄子跑,而是继续和四纵死磕。不得不说,太恋战了!对四纵来说,情况也很困难,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夹雪。东北长白山下雨夹雪是要命的,四纵许多官兵甚至还穿着单衣,国军各路援军又在逼近,尤其新6军,速度最快,只剩下一天路程。打还是撤?官兵分歧很大。四纵领导一碰头,打!四纵拼了老命对25师发起持续不断地猛烈攻击,结果25师没有顶到最后,垮了,想立奇功的李师长被俘。
25师是阿杜的老部队,25师的覆没令阿杜怒火攻心,更加坚定了他“先南后北”战略。他令各部步步为营稳步推进,将三纵、四纵压到了长白山麓的临江、白山、蒙江、抚松四县。
三纵、四纵及军区部队近六万人的生活极度困苦,吃不饱穿不暖,寒冬腊月在长白山山沟沟里蹲着,一般人真受不了。三纵、四纵要求北上到北满去,林彪也说了,实在不行让他们过来吧。陈云不同意,肖劲光也不同意,二人一起南下来到了三纵四纵会师地点七道江,召开了有名的七道江会议。
陈云最喜欢用“文章”这个词。
陈云问大家,南满还有没有文章可做?大家七嘴八舌,认为没有文章可做。陈云向大家解释了坚持南满的意义,他把杜聿明比喻成一头牛,牛头向北,牛尾向南,南满的任务就是拉住牛尾巴,让这头牛不能向北冲,如果撒开了尾巴,那这头牛就会一头冲过松花江,冲过哈尔滨,冲过齐齐哈尔,后果不堪设想啊!当年杨靖宇在这一带创建了南满抗日根据地,和日本关东军周旋了六年,咱们为何不能呢?所以,最后陈云总结,南满的文章可做,要做,还要做好!
就这样,南满的共军不走了。
“你不想搬家我帮你搬!”阿杜命郑洞国指挥新6军、52军、60军及71军91师进攻临江。
一保临江战役开始。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06 15:14:00 +0800 CST  
老实人郑洞国
郑洞国,湖南石门人,石门中学毕业后在家乡当了半年小学老师(后面大家会遇到很多小学老师),24年听说广州黄埔军校招生,立刻把教鞭一扔南下了,可惜还是晚了,错过了报名时间,把个郑洞国急得抓耳挠腮。当时黄埔军校不像今天大学招生,一年就高考一次,考上就上考不上一边玩去。为了招揽人才,黄埔是可以考好几次的。郑洞国有个叫黄鳌的老乡,为了能多考几次,就多报了几次名,结果这家伙第一次就考上了,剩下了几个名额,便做人情送给郑洞国了。天上掉下的机会必须把握住,郑洞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冒这位老乡的名考上了黄埔一期。
开学后,郑洞国发现他竟然很幸运地和这位同乡分到了一个队,到了点名,两个人经常一块儿喊“有”,同学们哈哈大笑,要多尴尬有多尴尬。几次点名后,郑洞国觉得不是个味儿,便主动找到区队长交代了这件事。当此用人之际,区队长也成人之美,没有揭发什么,暗地把郑洞国的本名改了回来。那位叫黄鳌的同学,日后参加了秋收起义,再后来在贺龙的红四军当参谋长,可惜英年早逝。
郑洞国胸怀大度,温和谦让,颇得同学们五星好评,年龄不大,却被同学们尊为“长者”。郑洞国也是国军中出了名的老实人。
“九一八”后,郑洞国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杜聿明组建第五军后,应阿杜热情邀请,担任了第五军下辖的荣誉第一师师长,跟随阿杜取得了昆仑关大捷。1943年郑洞国赴印度,就任新1军军长(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罗卓英、孙立人、廖耀湘这些中国官兵和训练他们的美军官兵合不来,常常争吵对骂(不知互相能不能听懂),唯独温和的郑洞国和这群美国佬相处融洽,有效缓和了中美官兵矛盾,这不但得到了老蒋认可,连老蒋死对头史迪威对郑洞国也颇有好评。
44年7月,郑洞国指挥密支那战役,大获全胜,将日军在缅北的防御体系击破。同年9月,郑洞国升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副总指挥,参与滇西缅北反攻作战。
46年2月,阿杜肾病恶化,离开东北前,再一次热情邀请郑洞国,让郑洞国来东北主持大局,接替他阿杜的职务。
二战四平,郑洞国指挥新1军作战十几昼夜,攻进四平前夕,孙立人回国,国军将领们为了争名夺利不惜打得头破血流甚至置对方于死地,可郑洞国双手奉还了新1军,让孙立人回国就取得了攻占四平的赫赫战功。郑洞国默默回到指挥所,继续默默尽职尽责。
这就是郑洞国,老实可爱的郑洞国。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08 21:00:02 +0800 CST  
@气吞万里如虎222 2016-04-08 09:14:24
每日顶帖
-----------------------------
谢谢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08 21:00:47 +0800 CST  
@气吞万里如虎222 2016-04-09 07:24:38
楼主啥时候出版了,给大家说一下,
-----------------------------
谢谢支持!一定!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13 14:25:14 +0800 CST  
郑洞国的人品是无话可说的,但这不代表郑洞国拼人品就能打胜仗。
针对郑洞国的进攻,肖劲光令三纵正面阻击,四纵迂回打击郑洞国后方。郑洞国虽一举战领了临江,却不得不抽调兵力回援,这时正面的三纵又发起了反击。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际,林彪下令江北的万毅、李天佑、梁兴初等将领越过江面冰封的松花江,兵分三路向德惠东南的小镇其塔木发起进攻。
一下江南战役打响。
一纵3师围攻其塔木的新1军一个营,激战三天,才将守军击溃。一纵1师伏击增援的新38师一个团并全歼。陈光率六纵两个师歼灭了新1军的一个团加两个营。民主联军如果再接再厉,会取得更大的战果的,可这时从北方(大概是西伯利亚)袭来一股强劲的寒流,松花江一带夜间最低温度突然达到了零下40度。那时候别说暖气了,连最基本的棉袄都配不齐,民主联军官兵出现大量冻伤,数目达到了八千人以上,严重影响了战斗力,林彪被迫终止了作战,全军撤回了松花江以北。
进攻临江的郑洞国因无进展,加上气温骤降,到了47年的1月末,郑洞国亦撤军。
一下江南和一保临江结束。

2月初,这股寒流过去了,气温开始回升,火气没消的阿杜迫不及待地调集了四个师(52军两个师,新6军两个师)再次进攻临江。这次阿杜使用的兵力不多,阿杜以为经过上次的打击,这次对付南满,四个师应该够了吧。
二保临江战役开始。
52军的195师犯了兄弟部队“千里驹”一样的毛病——孤军深入,结果一样中了埋伏,幸而师长陈林达老奸巨猾,先头被歼,陈林达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二十三,掉头就跑。这样的师长虽说很不地道,丢下前面不管自己跑了,但陈达林这一手倒使三纵四纵没有全歼这个195师。
阿杜紧急叫停,重新调整部署,另外多加了一个师,10天后,五个师再次反扑临江。
三保临江战役紧接着开始。
肖劲光与肖华重施故伎,这次引诱71军的91师进入包围圈,四纵对其进行了包围,眼看91师要落得千里驹一样的下场,52军的第2师和195师残部比较讲义气,拼命增援,91师在这两个师的配合下成功突围。三个师不敢恋战,后撤了,四纵跟进,顺道占领了四座县城。
南边打得你死我活,北边的林彪不甘寂寞,指挥大军再次渡过松花江,大举围攻防守城子街的新1军的一个团,团长向孙立人求救,可新1军兵力分散,谁也不敢去救,谁能保证自己路上不被打了埋伏?这位团长一看这形势,得,投降了。其余一些小地方的部队见新1军部队都投降了,唯恐民主联军下一个轮到自己,争先恐后弃城逃跑了。民主联军乘胜南下,洪学智率领六纵包围了长春与松花江之间的大城市德惠。
骄横的孙立人这次应付不了局势了,只好向阿杜求援。
阿杜虽然一直对孙立人有意见,但北面危急,他不能坐视不管,阿杜无奈停止了对临江的进攻,令南线部队北上,增援新1军。
二下江南战役打响,同时三保临江战役结束。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13 14:26:26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4-11 19:02:32
顶帖
-----------------------------
谢谢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13 14:27:17 +0800 CST  
防守德惠的是新1军的两个团。新1军的战斗力确实不是吹的,洪学智一个纵队打这两个团,打了数天竟然打不下来。71军87、88师在军长陈明仁率领下逼近了德惠,林彪果断撤退。这时,阿杜下令打开了小丰满水库,他要以水代兵水淹林彪!水库大水顺着松花江的冰面漫过来,整条松花江雾气腾腾,宛如天河下凡,如果诗人看到这一景,一定会写出一首佳作。不过当时见到这一幕的人,留下的只是心有余悸。啸叫的炮弹落在松花江面,炸起来夹着大冰块的红色水柱,冰冷的江水冻彻骨髓。民主联军撤得快的,溜着冰过去了;稍快的,趟着水溜着冰也过去了,过去之后两腿冻僵,硬邦邦动不了,如果不继续活动(跑),两条腿就废了;如果过江稍不留神滑倒扑在水里,很可能就起不来了;而跑的慢点的,要么过不了江,要么就淹死江中了。
“德惠大捷”让一直不兴奋的老蒋兴奋起来,老蒋越过阿杜,直接命令孙立人、陈明仁渡江直捣林彪的老巢!孙立人、陈明仁来劲了,真的各派一个团渡过了松花江。阿杜是个明白人,他还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林彪在北满根深蒂固。打北满?搞笑呢。阿杜要求孙、陈二人赶紧把部队撤回来,幸而孙陈按阿杜指示办了。
当林彪听说国军两个团渡过了松花江,冷笑着说:“孙立人陈明仁这两个人犯什么神经?”林彪立刻下令北满一、二、六纵反攻,杀他一个回马枪!可那两个团来得快跑得也快,已经撤回江南。林彪一不做二不休,下令部队越过松花江,尾随追击。
三下江南战役立刻打响。
林彪计划以一纵二纵围歼大房身的新1军一个团,一纵主攻,二纵阻援。当二纵5师在师长钟伟的带领下经过靠山屯时,发现这里有87师的两个营,钟伟说:“什么娘卖X的大房身,老子就在这儿打了!”林彪连续给钟伟下了三道命令,令其东进,钟伟不听,和师政委对骂(钟伟和每一位政委都合不来,什么事必须钟伟说了算,不然就娘卖X的),钟伟怪叫:“打!打错了算我的!谁他妈再说东进老子毙了谁!”钟伟给林彪发电,说他在靠山屯咬住了87师,吸引来88师,要林彪派一纵、二纵过来配合他作战!好家伙,林彪都被他指挥了。
林彪听从了钟伟建议,调一纵、二纵前来击溃了88师,并包围了87师。
这两个师都是陈明仁的基本部队,陈明仁丢不起啊,陈明仁向阿杜求救。阿杜紧急调新6军、13军北上增援。
当听到阿杜准备再次打开小丰满水库的消息,林彪这才放了87师,撤回了江北。
钟伟这个人,我们在后面一个叫做“青树坪”的地方还会见到他。
北线打得热火朝天,南线的肖劲光又开始活动了,他令四纵主动出击,进攻通化。
阿杜打南边,北边在背后捅刀子,阿杜打北边,南边又在背后捅刀子,南北不能兼顾,阿杜是气急交加,终于病倒了,病得卧床不起。阿杜无法正常上班,把东北的军事全部托付给了好副手郑洞国。
随着气温转暖,东北迎来了47年的春天,松花江解冻了。
松花江解冻使林彪过松花江作战就不那么轻松了。
郑洞国按照阿杜的思路,继续执行“先南后北”战略,3月末,郑洞国纠集了十个师,向南满根据地大举进攻。
四保临江战役开始。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14 13:14:06 +0800 CST  
因大军压境,南满领导们对怎么打产生了分歧,有主张先打弱的,挑软柿子捏,有主张先打强者,杀一儆百,四纵副司令韩先楚则力主先打那个新来的。13军89师一直在热河作战,进攻南满还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配属89师的54师162团也是第一次来南满作战。其他国军友军也够坏,明知南满共军常用的作战方法是诱敌深入,也不告诉那两支部队一声。13军战斗力不差,攻进山海关有他一份功劳,这次13军89师进攻南满,初来乍到,一路突飞猛进。别的部队都捂着嘴偷着乐等着看笑话。结果是可以猜出来的,89师与162团落得和“千里驹”一样的下场,仅89师师长带着四百来人跑了回来。
郑洞国听闻此消息,目瞪口呆,整个人都僵了。半天才叹了口气,让另外八个师后撤,结束了四保临江战役。
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还可以理解,如果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三次、四次,别人就会怀疑这个人是不是缺心眼了。千里驹孤军深入被歼,195师孤军深入被围,91师孤军深入被围,89师孤军深入被歼。怪事怪事,杜聿明、郑洞国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竟然屡次出现同一样的失误,实属不该。可见行军打仗,是万不能意气用事的!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后,民主联军有了一首叫做《筛豆子》的快板:“国民党,兵力少,南北满,来回跑,北满打了它的头,南满打了它的腰,让它来回跑几趟,一筐豆子筛完了……”
林彪通过南拉北打和南打北拉,把东北的国军拖疲了,拖散了。国军在东北的优势全部丢失,由攻势转为守势,东北战场的主动权从阿杜手里转移到了林彪手中。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15 16:52:00 +0800 CST  

楼主:鲁西狂人

字数:34220

发表时间:2016-03-29 20: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07 14:30:08 +0800 CST

评论数:1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