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国军中的奇人怪事儿(修订完稿本,寻出版)

03 守城功臣的结局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后,东北民主联军的实力大增。林彪底气足了,觉得很有必要一雪前耻,再打一遍四平。四平是个战略要地,是中长线上的锁钥。只要打下四平,就可以分隔开沈阳与长春的联系,予以各个击破。何况此时的四平城内全是些散兵游勇乌合之众,净是些残部和垃圾,加上城内的保安团,统共是1.5—2万人,据准确消息,是1.8万人。对付这么一小坨,何止是小菜,简直就是小菜!林彪从内心深处蔑视这群人的存在。
林彪把攻打四平的指挥权交给了李天佑。没有机会创造机会地锻炼锻炼部下,还是很有必要地。而林彪自己给老李当个副手,他来阻援,好让老李放心地打。小林子会拍着老李的肩膀说:“老哥我给你解决外围,你放心大胆地打,横着打竖着打,你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打,啊!”
林彪自己去阻援,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诱新6军来援而聚歼之,一箭双雕,多么爽!因为他确实没有把四平城里的1.8万渣滓放在心上。
李天佑率领的部队阵容不可谓不华丽,归他指挥的有第一纵队全部、辽吉纵队全部和六纵17师等共计7个师及军区的5个炮兵营,这样的兵团对付那1.8,真有点浪费了。作为一纵司令,能有机会率领这样的兵团作战,真可谓莫大的荣幸。恐怕许多男子汉梦寐以求这样的机会,天天做着白日梦能够率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白日梦终归白日梦,还不如夜里做梦真实些。
此时的李天佑真正做到了,他也毫不例外地春风得意马蹄疾。对他来说,这当然是机会,展现自己指挥才能的机会。攻破四平,为林总雪耻!
黑压压的人群团团包围住了东北这座即使今天也不大的小城,一根根又粗又长的炮管吱嘎噶抬起了头,一个个爆破组匍匐在城墙不远处,一群群手拿各式武器的汉子紧紧盯着眼前的城池,他们都在静静等待李天佑的一声令下。
随着信号弹的升空,三战四平战役打响了。
很不幸,李天佑遇上了陈明仁!
陈明仁在民国名将排行榜里绝对挤不进前十名,但如果单列出一个民国守城名将排行榜,那我个人认为,陈明仁可以算作民国四大守城名将之一。这四位名将和四次著名守城战役分别发生在民国不同时期,一次在军阀混战,一次在北伐战争,一次在抗日战争,陈明仁则属于解放战争,本篇就是介绍这次。后面我们在华北还会不可避免地遇见另一位守城名将。
四平城里的部队确实像林彪战前估计的那样不堪一击吗?
确实是这样。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16 09:40:05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4-18 00:35:01
顶帖
-----------------------------
感谢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18 08:50:18 +0800 CST  
四平城里的部队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一,71军军部直属队,原有特务团、工兵营、炮兵营和通讯营等单位,在怀德和公主岭被民主联军攻打后,只剩1,700余人;
二,71军88师,在怀德几乎被全歼,此时已是与暂编3师合并拼凑起来的建制;
三,13军54师,其中两个团在通化、本溪遭到民主联军的打击,损失过半;
四,71军87师,这个师情况稍好一点,不过此时的71军没有一个团是满编的了,所以也好不了太多,顶多算是较为完整;
五,附属5个保安团和公主岭保安大队。
这样的部队拼拼凑凑才有1.8万人。
要知道这些部队都是些刚刚打了败仗逃进城的,士气谈不上,有气就不错了。面对民主联军浩大的队伍,早就心惊胆裂草木皆兵。况且这群残兵游勇还不是一支队伍的,是好几支队伍的腿长兵的组合,互相之间勾心斗角,你推我搡恨不得把别人推下城墙自己跳进地窖。
这样的组合是唱不出好戏的。不过也有例外。不能因为演员不好名气小质量差,就否定一部影片。国际影星大腕说不定也会拍出臭片垃圾片。关键要看导演。陈明仁恰恰就是一位好导演。
古语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绝对是真理!陈导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条真理。
到了这个民国三十六年时,许多国民党人已经把三民主义当成了狗屁,把升官发财当成了孜孜以求的信条。甚至你去问那些国民党官员“三民主义”是哪“三民”,谁提出的,他都会支支吾吾憋得脸红脖子粗。不过陈导现在仍然坚信三民主义完全效忠党国的,他也相信他的校长会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所以,此次守四平之战,陈明仁是下定决心不成功便成仁为党国尽忠的。
战前,陈明仁把自己的遗嘱公布于众,还抬出了一口棺材,以表死守四平的决心,颇有点三国里庞德的味道。而且陈导不失时机地告诫城里所有官兵,四平已成孤城,四面已被共匪包围封锁,守不住城池只有死路一条!
这一招效果明显,最高长官都这样了,下面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大不了一死,拼了!这1.8万人死死抱成了一团。
陈导又把城里的警察、路警、政府公务员、医院公职、兵站人员等等所有拿政府工资的人员集合起来,如果在今天,恐怕还会有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队伍——城管加进来。陈导集合他们干嘛呢?不是拉拉关系联络感情,也不是送出城继续吃喝玩乐,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概就是一些你拿国家的钱就要为国家出力、共匪打进城你们就喝西北风之类的话,末了加一句,非常重要的不得不加的一句,大家一起守城,你们要是跑,杀无赦!另外,陈导把城外逃进城内的保安团、还乡团也加进了作战单位。沈阳方面源源不断送来大量武器弹药,扫除了陈导面临弹尽援绝的后顾之忧。陈导把武器弹药发放下去,这样一来,四平城内的作战人员猛增至3.5万人。
不过有一个问题,这些养尊处优的公务员什么的打起仗来还不一触即溃,有什么战斗力?陈导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位和日军血战过不知多少次的陈将军非常了解日式守城术,这一次,他看见四平城墙碉堡工事铁丝网还有许多是日军留下的,他就想到了用日式守城术,让李天佑见识见识,给老李好好上一课。他让这些公务员守在碉堡或者楼房内,自然少不了三四个看着的。一旦开战,城内街道不准任何人走动,违令者不论敌我,一概射杀,不必请示。这群公务员只管把子弹打出去、手榴弹扔出去,如此则和正规部队的作用差不多,只是心理承受的问题了。承受不了也得承受,尿裤子没人可怜你!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19 12:45:49 +0800 CST  
民主联军本来就缺乏阵地战攻城战的经验,更不知道什么是日式守城术。管你是日式还是月式,猛冲猛打撕开缺口,大胆穿插就是了。这次依旧采取老套的攻城术,先是炮火准备,把城墙炸开缺口,然后第一梯队冲锋占领阵地,后续梯队紧随其后。
但陈导不是老套的守城术。当民主联军第一梯队冲到前沿时,陈导组织炮火猛烈轰击后续梯队(有点不可思议吧)。打得后续梯队不能后续了,然后陈导组织力量歼灭第一梯队。双方在城墙上反复多次,但毕竟是飞机大炮的年代了,指望一道墙就能御人门外?最终还是城破。
民主联军在一开始攻城损失惨重,没想到进入城内更是处处挨打。那群公务员的作用发挥了,就像红警里的城市战,每座楼房都是砰砰乓乓的枪声。而且民主联军每占领一座楼房或者一片区域,按陈导的命令,国军用火焰喷射器烧掉或者重炮飞机炸烂这一区域。所以,民主联军每占领一个区域,都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伤亡。
在巷战中,陈导还使用撒黄豆的办法,让民主联军过街时滑倒然后射杀。后来,巷战必须品沙袋都没了,陈导命令把粮库里的粮食搬出来当沙袋用。可见陈导真是拼了血本了。这些不得已而为的办法不失为好办法,但也为陈导埋下了祸根。
林总为四平之战打成这熊样愤怒不已,他把原先用来阻援的第六纵队调入了四平攻坚战的序列,而且临阵换将,把可怜的老李撤了,换成了第六纵队司令洪学智。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但林总已经忍无可忍了。洪学智的到来却依然没有改变什么,仍然是大量的伤亡报告。
陈导的情况也不好,从6月14日至20日,他已经血战了六个昼夜,四平西区(铁路线以西)全部丢失,他的亲弟弟陈明信也被民主联军活捉。可是援军依然没有消息。
其实杜聿明已经积极调集援军来援了,不过各个部队集结完毕开始行动是在17日,因为不是走高速,也不是坐高铁,等到从沈阳或者长春赶到四平,恐怕还得十几天。何况路上不太平,有林彪这么一个劫道的。陈导依然要靠自己啊。
21日,民主联军开始总攻东区。四平的残军凭屋死守,拒不缴枪。四平城里到处是枪炮声、到处是枕籍的尸体、到处是白刃战拼刺刀的火星。
陈导快要顶不住了。71军直属队打光了,他把卫队压了上去,自己也戴上钢盔,手持冲锋枪督战,还把随身的手枪顶上了子弹放进衣兜,随时准备殉国。
他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有幸进过学堂读书,还在家乡当过四年的灵魂工程师——小学教师,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败以及民国初年的混乱,凭着一腔热血和大丈夫当驰骋沙场安能久事笔砚间的思想,弃笔从戎,投考了黄埔军校,成为一期生。东征北伐、中原大战,多少回腥风血雨,多少次死里逃生。在和日军多次血战中,他都身先士卒,亲自参加肉搏,从九江到昆仑关,从滇西到缅甸,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但他性格执拗、固执己见、顶撞上司,官场总是坎坷。时值今日,同为黄埔一期的杜聿明、郑洞国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胡宗南成了西北王,连黄埔三期的王耀武都成了第二绥靖区司令兼山东省主席,黄埔六期的廖耀湘成了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军军长,而他还只是一个71军军长。
难道都结束了吗?
无所谓了,此生足矣!
转机很快来了。
六期的小师弟廖耀湘不愧是“中国巴顿”,他率领他的新6军一路突飞猛进,再次发挥了上次长途奔袭的余热,沿着中长线一路打来,穿越了民主联军的数次伏击,渐渐逼近了四平。
林彪再次感觉到了危险的来临。
攻打四平已经毫无意义。如果继续下去,将有可能陷入反包围,那样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惨败。
林彪下令四平攻城部队转入佯攻。
6月30日,民主联军撤出了四平。
三战四平战役结束了。林总的耻非但没雪,反倒加了一重。
陈明仁终于迎来了郑洞国的大部队,他兴奋莫名,悲喜交加。他竟然活了下来,而且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他收到了青天白日勋章。
全国报纸长篇累牍报道四平大捷。
陈导恐怕也完全沉醉在这一片掌声中了。
“这是我的转折,以前我官运不佳,这次终于时来运转,因为我赢了林彪。”陈导想。他飘飘然了。
忽然一盆冷水把他浇了个透心凉。
他被撤职了!原因是贪污库粮。
由于在战时,陈导命令把粮食拿来撒着玩儿,还拿来当沙袋挡炮弹,不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也没有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所以导致了战后粮食不能全数入库的后果。那些粮食哪去了,还不是你不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造成的。贪污,这么一顶大帽子扣在了陈导的头上。陈导的美梦没了,现在可倒好,连军权都没了。
贪污粮食这个罪名是陈诚想出来的。陈诚在华东吃了大憋,这次他想进入东北地区施展抱负,搜寻熊式辉、杜聿明等人的罪证,搞掉一批不是他这一派系的将领,陈明仁就是最先被陈诚整掉的。
本人依旧为这个撤职理由感到荒唐。
苦战十几个昼夜,部队死伤殆尽,亲弟弟被活捉,自己的命不要来效忠党国,最后换来这样的一个结局。我为陈导想不通。
陈明仁的心彻底凉了,对这个党国绝望了。单单他一个人吗?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和他要好的同僚们、他的老部下们都会怎样想呢?
我敢肯定,这时他的思想就开始变了。
他陷入了沉思……
两年后,1949年8月,陈明仁、程潜在湖南起义,让白崇禧的湘赣防线彻底崩盘。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20 06:45:05 +0800 CST  
@气吞万里如虎222 2016-04-24 13:09:04
顶帖
-----------------------------
谢谢您!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24 13:54:39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4-22 22:03:41

-----------------------------
谢谢!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24 13:55:40 +0800 CST  
04 陈诚真能干
阿杜听说陈总长活动着要来接替熊式辉东北行辕主任的职务,想到日后要和这位总长搭档,不仅打了一个冷战。阿杜思索再三,决定以身体欠佳需要治病为由,向老蒋递交了辞职信,可是老蒋不准,阿杜再递交,不准再交……阿杜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打动了老蒋,老蒋批准阿杜离开东北治病。东北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陈诚。
“东北二瘸”熊式辉、杜聿明双双离开了东北。
47年7月,陈诚来到了东北。

陈诚大张旗鼓干了这么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整治腐败。
陈诚这个人,别的不敢说,在清廉这方面还是值得圈点的。据说陈诚与谭祥结婚时(陈诚当时是十八军军长),家里连个佣人都没有。不能否认陈诚是有人格魅力的,否则像后面会出现的黄维、胡琏、宋瑞珂等人也不会死心塌地跟着他干。陈诚的土木系将领也大都以清廉自居,这和陈诚起的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不过陈诚的清廉做起来太死板了一些,比如他嫌自己伙食费高,自己降为30元标准,因为物价高,这些钱根本不够用,所以底下人私自给他加了补贴。陈诚觉得这30元标准吃得挺好的嘛,所以规定手下所有将领都按这个标准来,杜绝浪费!
陈诚来到东北,首当其冲就是整治腐败,撤掉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前线将领不管有没有功,只要有问题,一律撤换。陈明仁就是因为粮食不能入库,被撤掉了;被撤掉的前线将领还有52军军长梁恺、副军长刘玉章等。后面二位,等卫立煌来到东北才又被启用。

第二件事,遣散满军。
抗日胜利后,陈诚接替何应钦担任国民革命军参谋总长的职位,上任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沦陷区的伪军以及抗战管你有没有功的游击队一律解散。这些伪军和游击队,老实的就解散回家种地了,不老实的,你猜?
李宗仁劝陈诚:辞修兄啊,你这样干是不对的,你这是在替共产党凑本钱呀!
陈诚鼻孔一哼,相当不屑地说:他们去共匪那里,我求之不得啊,正好一锅煮掉!
一锅煮掉?李宗仁都懒得搭理他了。所以陈诚一来东北,李宗仁就知道东北没救了。
苏联红军解放东北后,东北黑土地上也游荡着一支支无依无靠的军队,那就是原满洲国军,这些满洲军是中国人,但经过了日军的训练,应该算作汉奸军。日本鬼子统治东北时,他们维持当地治安,日本鬼子完蛋了,他们无所适从了。陈诚的解散令一出,他们其中一部分加入了民主联军。二战四平后,国军在东北似乎要取得胜利了,这些满军转而纷纷加入国军,甚至最初加入民主联军的部队也倒戈了。正好赶上四个月安静期阿杜扩充实力,所以这些满军编进了保安团。不管怎么说,这些满军比那些货真价实的保安团战斗力更强一些。
陈诚非常痛恨这些汉奸军,所以他来到东北,再一次实施他的解散令,让这些当过汉奸的部队滚蛋!
这些满军当了十几年兵(虽然很不光彩),现在突然不让他们当兵了,突然失去了生活来源,那该怎么办?
怎么办?

第三件事,部队大烩菜。
陈诚从新6军调出一个师,从13军调出一个师,然后塞上一个保安队,编成了新3军;从49军调出一个师,塞上两个保安队,编成了新5军;从新1军调出一个新38师(这个狠,新1军的基本部队),塞上两个保安队,编成了新7军;新8军则全用地方团练、地痞流氓小混混组成;那些调出部队出的缺,全用保安团顶上。
这样,东北国军番号确实多了,兵力也达到了辽沈战役前号称的55万,可是每个军的战斗力都下降了。
第四件事,改变战略。
陈诚来到东北,很快看出阿杜的战略有问题:阿杜太纠结于南满了,其实南满不重要,重要的是辽西!阿杜在东北这么长时间,竟然没有肃清辽西“匪患”,共军一直在北宁线活动,所以北宁线不畅通,所以关内关外联系时断时续,所以东北问题不好解决。陈诚一定会暗暗骂一句:杜聿明这个笨蛋!
所以陈诚把挂在东北保安司令部所有包含“先南后北”战略口号的横幅扯掉,换上了他伟大的战略口号:“确保北宁路,打通承锦路,维护中长路和海口!”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25 12:22:45 +0800 CST  
陈诚来东北一系列举措令东北人民为之一振,东北人民对陈诚后面的文章拭目以待,人们看看这位总长能搞出什么花来。
陈诚既然喊出了战略口号,下一步就按这个口号开始。
先从第一句做起吧!
陈诚来东北的第一战“辽西三捷”打响了。当然,引号里面的三捷是共产党方面称的。
陈诚派刚刚调入东北的49军出兵热河,新5军暂50师和暂22师配合作战。
暂50师是保安团和地主武装改编来的,战斗力不敢恭维。暂50师的运气比较好,来辽西竟然迎头与民主联军八纵遭遇了,瞬间被击溃秒杀KO!跟在后面的暂22师也是保安团改编来的,一看大事不好,掉头就跑,八纵狂追,一直追到一个叫做杨家仗子的地方,八纵包围了暂22师。
陈诚命令49军军长王铁汉率49军两个师火速救援杨家仗子。
郑洞国看了看杨家仗子地形,慌忙阻拦:“万万不可,那个地方地形险要,49军不宜前往!”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四次的郑洞国是有着深刻体会的。
陈诚可没有跌倒过,他信你个鬼,他白了老实人一眼说:“你整天跟着杜聿明打仗,胆子变得这么小!”
老实人被呛了一句,脸红脖子粗,闷闷地走开了。
王铁汉还没赶到杨家仗子,暂22师那群废柴已经被全歼了,据说无一漏网。王铁汉想撤却撤不了了,在山谷中被八纵、九纵团团包围。
陈诚慌了神,再调了三个师增援,还没到战场,王铁汉军部和两个师被全歼,仅王铁汉这位铁汉冒着大雨凭着一口流利的辽宁话脱身。三个增援的师怕落得同样下场,立马跑路。
此即“辽西三捷”。
八纵、九纵得理不饶人,乘势破击北宁线,把陈诚想要打通的北宁路截成了几十段,沈阳到北平原本还能通车,现在彻底断了,明摆着揭人揭短打人打脸嘛!
陈总长大怒,他战略口号第一句都完不成,还怎么见人!不能让那些人看笑话!第一句一定要完成,先不管第三句了!他调中长线上的新6军南下锦州,继续去打通北宁线。
新6军南下,中长线空虚了。南满部队开始活动起来,三纵出击中长线,连下数城,在威远堡歼灭了53军一个师,四纵在八棵树歼灭了一个团。北满也活跃起来,南下占领了上次没有占领的德惠,又拿下了农安,七纵竟然攻克了大虎山、黑山,切断了中长线。
陈诚火急火燎把南下的新6军调了回来,算是暂时稳住了北面局势。
林彪这一顿王八拳打得陈诚七荤八素,陈诚彻底老实了,但林彪还不想让陈诚老实待着。47年11月,林彪发起了冬季攻势。
陈诚以为林彪要打法库,调新6军新22师增援法库,林彪却挥大军南下直逼沈阳,陈诚吓尿了,以为林彪这次要玩大的,把新1军、71军这些还能作战的部队调回沈阳。林彪却潇洒地一扭头,把战略要地彰武拿下了,并歼灭了一个师。
彰武位于大郑线上,大(大虎山)郑(吉林双辽郑家屯)线是仅次于中长线联络东三省南北的铁路,后面辽沈战役林彪大军南下主要依靠这条铁路。彰武是大郑线上的战略要地,万万丢不得。
48年元旦,陈诚调新1军、新3军、新5军、新6军和71军从沈阳、铁岭、新民各地出发,成扇形向彰武一带攻击。看看这部署,成“扇形”,那说明分散的很哪,国军进攻最忌讳这种方式了,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大量文章中会有更深的体会。
林彪集合了四个纵队包围了新5军。
在沈阳的陈诚大脑一片空白,手足无措(我猜这个时候,老实人郑洞国也在一旁袖着手观看这个小丑表演)。陈诚给新5军下了一个跑回沈阳的命令。
能跑回吗?跑不回了,新5军两天时间便全军覆没。原195师师长陈林达在二保临江战役跑掉了,现在的新5军军长陈林达没有跑掉,被民主联军俘虏。
八纵包围新立屯的49军26师达一个多月,26师突围很有意思,所有官兵反穿大衣,列队出去。路上遇见民主联军,就说是八纵的,没有引起怀疑。后来八纵领导感觉不对,这些部队没打仗往后撤什么,立马去追,追出几十里才追上。26师数千人一枪未放,哗啦啦往雪地里一坐,全投降了!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27 08:22:57 +0800 CST  
@看得清也要换一张 2016-04-28 07:56:23
更得好慢啊
-----------------------------
更快了也没啥用。如果想快点看,可以看原帖,谢谢支持!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28 12:51:58 +0800 CST  
陈诚也病倒了。
48年1月,老蒋飞往沈阳。陈诚在飞机场见了老蒋,把责任一股脑儿全推给了手下将领,说东北这些将领不听指挥,背后搞怪,尤其廖耀湘和李涛(新6军副军长,后升任军长),不积极救援造成新5军的覆没。
老蒋立马召开军事会议,先把全体大骂了一通,接着指名道姓骂廖耀湘和李涛。廖耀湘和李涛两个冤大头还不知怎么回事,就被骂了狗血淋头。很快两个人反应过来,原来是陈诚这孙子把责任全推给他们了!廖耀湘的小火爆性格岂能忍下这屎盆子,当即站起来反驳,说没接到增援命令!陈诚站起来说给你打电话了!廖耀湘说没有!李涛也站起来说没有!三个人当着老蒋的面吵得面红耳赤,二比一,陈诚明显占了下风。最后陈诚说:“是我指挥无方,我愿接受惩罚。”陈诚是老蒋爱将,老蒋为了给爱将个台阶,说:“仗正打着,后面再说。”
如果这样,陈诚还是一条值得佩服的汉子,可后面陈诚的做法实在令人不耻。
蒋介石刚刚飞回南京,陈诚就带着郑洞国飞往了南京。陈诚来南京不是承认错误接受处罚,而是继续打小报告,打他手下作战将领的小报告。他说东北局势恶化,不是他的责任,是东北那些将领贪污腐化自私自利不听指挥造成的,末了,他还拉出郑洞国,说,要不你问问他!
陈诚以为郑洞国人老实好欺负,这时候能帮他说句话。
可老实人郑洞国面露难色,然后“垂首不语”。
就在陈诚打小报告期间,林彪趁着一片大好的形势,一边扩充军队,一边攻城略地,北线形成包围长春威逼沈阳的态势,南线又相继占领台安、北镇、建昌、辽阳、鞍山、营口等地。冬季攻势后,共产党在东北占领了97%的黑土地,86%的人口。民主联军发展到了12个纵队及一个炮纵、一个铁道兵纵和17个独立师。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总人数达到105万!
48年2月,陈诚提出辞呈,离开了东北。
陈诚离开东北的时候,他提出的战略口号还没有进行到第二句。
国民党舆论大哗,国民大会上,有代表列出陈诚十九条罪状,代表们要求“杀陈诚以谢国人”。吓得陈诚躲进上海陆军医院,以治病为名不敢出来了。
陈诚在东北的半年多,彻底把东北搅成一锅粥,东北人民拭目以待的就是这个结果。沈阳市民大街小巷议论:“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28 12:53:21 +0800 CST  
05 黑山前的纠结
在陈诚主政东北的半年内,打了不少战役,却没有打胜一场。好比做英语选择,几十道题全选成错的,这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陈诚不负众望地把东北搅成了一锅粥,自己喝了两勺,咂咂嘴,真他娘又臭又咸,算了,自己消受不起,还是留给别人来享受吧。陈诚想把这把烫勺子甩了,可问题是现在没人愿意来接了。
蒋光头恩威并用地让卫立煌来接了这把勺子。不过这锅粥已经成型了,任你加多少佐料,换成什么样的食神,都已经无力回天了。
最明智的办法是,把锅里边的肉捡一捡挑出来,兴许下顿还能炒菜吃;把葱叶菜叶捞一捞晒干了,兴许还能二次利用煮粥喝;至于剩下的,端起锅,倒了得了!
蒋光头真心舍不得啊!
1948年1月17日,卫立煌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司令,郑洞国、范汉杰为副司令。同时撤销了陈诚在东北的一切职务。

此时的东北,伟大的国军仅仅占住三个大城市及其附近区域,因而划分成了三大坨,完完全全成了翁中鳖,任凭解放军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国军三大坨在哪儿呢?
第一坨,以沈阳为中心的区域包括铁岭、抚顺、本溪、新民等地驻守的卫立煌东北剿总司令部直属部队及周福成第8兵团、廖耀湘第9兵团共8个军辖24个师又3个旅,计30万人;
第二坨,长春驻守的郑洞国第1兵团共2个军辖6个师又3个旅,计10万人;
第三坨,锦州驻守的范汉杰及卢浚泉第6兵团共4个军辖14个师,计15万人。
东北国军兵力总计55万人。还是那句话,数字仅仅是数字,代表不了什么。这55万人真正能拿出来作战的顶多20万。
国军败局已定!

早在3月份,李天佑率一纵、三纵、七纵再次攻打四平,可惜此四平非彼四平,守将亦非陈明仁了。这次,老李毫无悬念地赢了。我想他会遗憾的,为没有陈明仁这样的对手而遗憾,攻下四平恐怕也毫无高兴可言。1951年四平建了一座烈士塔,正面是林彪题词,右面高岗题词,左面陶铸题词,后面林枫题词。“高饶事件”后,高岗的题词被敲掉了;文革期间,陶铸、林枫被打成走资派,二人题词被敲掉了;林老总摔死在温都尔汗后,林彪的题词又被敲掉了。所以,我们今天去四平这个重点红色旅游景点,看到的只有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样的几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48年5月末,东野就开始围困长春,长春围城达5个月之久,彻彻底底成了一座死城,耗子都吃光了。军队还有抢空投的份儿,老百姓可就惨了,手里没枪没弹,只有等着饿死了。为何不让老百姓出城?这不是本篇该议论的,想知道就去问问那位摔成炭的林总吧!
卫立煌进入东北后,奉行的方针共16个字,和毛主席的游击战16字诀遥相呼应。卫总的城防战16字诀是:扩充实力、稳扎稳打、固守要点、静观待变。一些小城镇被围,卫总视而不见,根本不予理会,这让林彪惯用的围城打援施展不开了。
48年7月间,老头子让他打通北宁线的沈阳锦州段,将主力集中在锦州。卫立煌认为出去就有覆没的可能,拒不执行老头子的命令。9月初,辽沈战役正式开打前,老蒋要求卫立煌打通中长线的沈阳长春段,把困在长春的守军接出来。卫立煌认为长春守军出长春,两天就会完蛋,沈阳出兵则沈阳不保,“为今之计,沈阳只能固守以自保”,还是不执行老头子的命令。
卫总油盐不进,“死守待变”一条路走到黑,这让老蒋气得吐血。

辽沈战役开始是以48年9月12日程子华兵团出击北宁线为标志的。
在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的问题上,林总和毛主席分歧很大。
林总力主先打长春。立足于林总的角度,这样的考虑是稳妥的。三打四平让林彪心惊胆寒,有了那次教训,林总担心一旦兵力南下,久攻锦州而不下,国军东西对进夹攻解放军,兵力难以北返,那将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而长春那一大坨一时解决不掉,也将成为心腹大患,直接威胁到苦心经营的北满根据地。所以,先打长春,然后南下,最为稳妥。这一思想在林总心中根深蒂固,即便后来兵力已经南下,东野总部的火车开到了彰武,林彪还想反悔,气得毛主席在西柏坡骂林彪的娘。
而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是能围着地球转几圈的,绝不会仅仅停留在东北这么一小块土地。长春的那一大坨,是使国军不能下决心放弃东北的一个原因。如果打下长春,东北国军势必会收缩兵力,甚至退进关内。这样一来,华北压力陡然增大,对本来就不乐观的华北战场极为不利,对全国战场也不利。而先打锦州,关门打狗,在全国战场来看,绝对利大于弊。你林彪105万解决不了55万,你吃屎长大的?
毛主席棋高一着!
林彪最终服从了中央决定,长春改由十二纵和五个新组建的独立师围困。其余部队,悉数南下!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30 07:00:52 +0800 CST  
9月下旬,锦州战役打响。
对于老蒋,锦州万万不能丢。老蒋亲自坐镇北平指挥。
傅作义这边还好说,抽调华北的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62军、92军一个师、还有号称“华北赵子龙师”的独立95师由塘沽海运北上,同时再令守卫在烟台的39军两个师也渡海北上,在葫芦岛会合原驻那里的54军,将这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在海军和空军的配合下由锦西登陆,向东增援锦州。
但又臭又硬的卫立煌就是不听老蒋指挥,认为沈阳主力出兵辽西一定会全军覆没,坚决不同意沈阳主力西进。老蒋和卫立煌争吵几次都没有结果,便再次发挥了越级指挥的特长,越过卫立煌,直接命令新1军、新3军、新6军、71、49军主力和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与东进兵团夹击锦州。
其实廖耀湘也认为兵出辽西危险性很大,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出兵彰武、新立屯的方案。大郑铁路是林彪南下的主要路线,而且是林彪的补给线,攻占彰武,既可以切断林彪补给线斩断林彪退路,又离沈阳不远让卫总觉得安心,所以,这一方案得到了老蒋和卫总的一致认可。
就这样,中国巴顿带着他的第9兵团10万余人,浩浩荡荡出发了。

中国巴顿
廖耀湘,湖南邵阳人。中国父母给孩子取名字,都是斟酌很久寄予很大希望的。湖南简称“湘”,那么廖耀湘的父母给孩子取这个名字是个什么意思呢?我就不多说了。虽然廖耀湘同志没有曾国藩毛泽东那么牛那么光耀湖南,但就其在缅甸战场的表现,也算给湖南贴金了。
东征北伐成就了无数的黄埔生,可惜和廖同学无缘,因为廖同学是黄埔六期的,那个时候还在读书。战场无缘,考场缘分还是有的。好好学习没有坏处,千万不要相信那些读书无用论,书读多了不好,但是读少了也不成,过犹不及嘛。纵观民国,无论共军还是国军,凡是能统军打仗胜多败少的将领,大都是有知识有文化受过系统教育的人,不要相信电视剧里胡编乱造一窝蜂似的把能打仗的将领都演成泥腿子大老粗。比如民国第一名将吴佩孚,那可是科举考试登州第三名,相当于现在高考山东烟台地区第三名;再比如孙立人,那可是安徽高考状元。不过可以肯定,人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人家可以做到王大思想家所说的“知行合一”。说远了。廖同学学习成绩就是出类拔萃的,年级前三名,所以运气来了,他被选拔去法国深造。不过却也出了一个小插曲,因为廖同学长得太丑,面试没有通过(看来整容业发达很有必要)。廖同学相当有魄力,直接去找校长蒋介石讨个说法。老蒋非但没生气,还认为廖同学是个军事人才,特批回国委以重任。可见有的时候敢于和领导叫板有好处,前提是有叫板的资本。
廖海归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差点死在南京。后来到了杜聿明师兄的部队做事,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和第一次入缅作战,入缅失败后率22师进入印度,与孙立人的38师在兰姆伽一起整训。第二次入缅作战,这两个兄弟师配合默契,一路把日军打进了印度洋喂鱼。
与孙立人的“东方隆美尔”相呼应,廖耀湘被称作“中国巴顿”。我敢肯定这是中国人自己给自己的美誉,无论如何,这二人都比不上隆美尔和巴顿。不过论骄横跋扈,孙立人倒与巴顿有的一拼。
廖耀湘的性格,有新6军的一位参谋长评价:“秉性骨鲠,不谙世故,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酒肉争逐,更是外行。既不逢迎上级,朋友之间,更少周旋。”
人是好人,但会吃亏。战争年代还觉不出来,到了解放后,廖同志可就苦了。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4-30 19:25:21 +0800 CST  
@鲁西狂人
-----------------------------
@洪福隆 2016-05-02 17:15:12
老兄,文章真不错,比《白雪黑血》一点儿不次,不过,你这发帖节奏,太慢了,人气上不来啊!
既然书都写完了,每天多发几章,想来不是问题。
人气上来了,书商自然就来了,真爱书的人,就算看过,只要是好书,肯定会买纸质的,《明朝那些事》,我是看了电子版,买盗版,后来不过瘾,又买的正版,后来又给儿子买了套收藏版。
一家之见,祝你出版成功!
-----------------------------
谢谢您的建议与鼓励!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5-04 12:27:17 +0800 CST  
@鲁西狂人
-----------------------------
@洪福隆 2016-05-02 17:15:12
老兄,文章真不错,比《白雪黑血》一点儿不次,不过,你这发帖节奏,太慢了,人气上不来啊!
既然书都写完了,每天多发几章,想来不是问题。
人气上来了,书商自然就来了,真爱书的人,就算看过,只要是好书,肯定会买纸质的,《明朝那些事》,我是看了电子版,买盗版,后来不过瘾,又买的正版,后来又给儿子买了套收藏版。
一家之见,祝你出版成功!
-----------------------------
我的帖子《解放战争国军中的奇人怪事儿》已经全部更新完了,这里只是一个修订版,发的快慢感觉没什么影响了。依然感谢您!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5-04 12:30:24 +0800 CST  
中国巴顿中将本着一贯的突飞猛进性格,很快占领了彰武,切断了林彪的补给线,乘胜又攻下了新立屯,当他想继续南下的时候,他收到了一条让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的消息:锦州在31个小时内被解放军拿下,范汉杰15万人全部覆没,范本人成了俘虏!
听到这个消息,廖中将的眼镜恐怕会跌掉。
侯镜如在塔山久攻不下,把塔山炸成炭山也没有越过去一步,锦州一丢,他立马在海上跑路了。
很快又有那么几条消息传入了廖中将的耳中:
在长春的曾泽生率他的60军起义了;
三天后,在长春的新7军放下了武器;
又三天后,可怜的光杆司令、老实人郑洞国放弃抵抗,长春的青天白日旗降了下去。
廖中将叹息了几声,摇摇头。现在的东北战局,别说他是中国巴顿,就是中国拿破仑、中国亚历山大来了,也扭转不了了。
他突然一个激灵,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惊恐地发现自己现在成了年前肉铺肉板子上的最后一块肉,所有人把目光盯向了自己,看的他心里发怵、头皮发麻。东北管不管还在其次,先管好自己吧,何去何从还没个定论。
在他面前,是黑山。
怎么办?
怎么办?
沈阳、北平、黑山之间的电波不断。
蒋光头和卫立煌分歧最大。
蒋校长让他继续前进,重占锦州。
廖同学苦笑,这不可能了;
卫立煌要他立刻回沈阳,坚守待变。
廖中将冷笑,死城一个,老子才不傻;
杜聿明建议走营口,啥也别管了,跑他娘的吧。
嗯?主意不错。但你杜聿明算哪根葱,你能掰过老头子的大腿?
蒋、卫、杜各陈一词,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傅作义一看这种情况,得,还是别说话了,傅总默不作声。
杜聿明作为救火队长,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摇身变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飞赴东北。
锦州失守是10月15日。廖耀湘在黑山前等待那些人商讨的结果,所以待命了一个礼拜。宝贵的七天啊!我不知道那10多万人在那里究竟在干什么?打牌?推麻将?喝酒吃肉搞联欢?有没有心情啊!
廖中将的心情肯定很纠结!蒋介石、卫立煌都在反复劝说他们自己的想法,杜聿明飞来飞去从中斡旋。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5-04 12:31:14 +0800 CST  
林彪可不想看这些人唱什么戏搞什么鬼,不会给他们时间了,20日,林彪下令:在彰武以北的黄永胜六纵、彰武西南的万毅五纵进至黑山东北的厉家窝棚、郑家窝棚、二道岗子一线,切断敌兵团回沈阳的退路。主力李天佑一纵、刘震二纵、韩先楚三纵、邓华七纵、段苏权八纵、詹才芳九纵、六纵17师及炮纵,则由锦州地区挥师北上,向辽西急进,全歼廖耀湘!
廖中将在度过了漫长的七天后,即22日,下定决心,全力攻击黑山!听老头子的!这是廖中将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第一个决定。
惨烈的黑山阻击战打响。
血战三天三夜后,廖中将感觉到了这是一个荒谬的决定。
杜聿明的方法不失为好办法,何况另一个光头刘玉章带着52军已经打通了营口这条线。他下令放弃黑山,部队向东南转进走营口。这是廖中将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第二个决定。
此时廖耀湘的部队已经出现混乱的迹象。
在大虎山地区,新6军的22师竟然没有打过一个小小的独立第二师,当年一个团击溃东北民主联军一个纵队的光辉已经不再。而且廖耀湘错误判断遇到了东野主力。
要命的还有。
在胡家窝棚,韩先楚三纵的一个营误打误撞把廖耀湘的指挥部给炸了。廖耀湘侥幸在村外视察战况,幸免于难。可见领导干部们多去一线转转还是有好处的。但指挥部被袭击还是让他心惊胆裂,他认为去营口已没有希望,弄到最后只好听卫立煌的了,退往沈阳!这是廖中将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第三个决定。
黑山前的廖中将真有才,用了一周时间听蒋、卫、杜之间的争吵,这算是理论学习吧,然后又用了一周的时间把蒋、卫、杜各自设计的路线走了一遍,这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最后,廖中将得出了证明结论,三条路都是错误滴!
我认为,杜聿明的营口之路是那种情况下最好的一条路,在锦州丢失的那一刻,廖耀湘带着部队立刻掉头改走营口,打通营口沈阳一线还是有可能的,即便打不通,他的十万大军可以从海上跑路,不至于落得全军覆没的结局。而蒋光头所谓的收复锦州,纯属天方夜谭,不合实际,东野主力全在锦州附近,令廖耀湘强攻,无疑是自投怀抱。这不是蒋委员长的第一次瞎指挥,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

这里有必要提一提发现廖耀湘突然改变行军方向向沈阳撤退的号称林彪“四大金刚”之首的黄永胜。这个人我们应该很熟悉,在历史课本上文革一段,他的名字出现过,只不过是反面人物。在这次战役中黄永胜表现的非常好,可以说是位将才,他在没有任何请示的情况下,为了节省时间,加快行军速度,命令部队扔掉行李和干粮袋,只留枪支弹药,经过20多个小时急行军,既无时间埋锅做饭,也无时间架设电台,在26日终于堵住了廖耀湘兵团向沈阳撤退的道路。
林彪开始并不知道黄永胜跑哪去了,急得骂娘,等收到黄永胜发来堵住廖耀湘兵团退路正在与其主力决战的电报时,喜形于色,刚才还骂娘的林总转脸改了口,对老黄赞不绝口。
27日,林彪下达了一个命令,这个命令后来被都梁先生用在了《亮剑》里。
“暂时先不要睡觉和休息,要将敌人一举清扫干净,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打,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追。”
所以,就出现了《亮剑》里的情况,不过《亮剑》也是抄的资料原文,那就是:战场上不分前方后方,一线二线,各纵队穿插渗透,师、团、甚至班、排都各自为战,建制乱成一团。野战军人员个个上阵,抓俘虏、缴武器,忙得不可开交。甚至宣传队员、医生护士、炊事员拿着喇叭、针管、大勺也上了战场。国军已毫无斗志,稍作抵抗便投降,有的不做抵抗就投降。等歼灭廖耀湘兵团后,野战军也出了个问题,那就是上级找不到下级,下级也找不到上级,建制全乱了。
有人会问,新1军、新6军不是在这儿吗?这两张王牌干嘛吃的?
《战争论》可以回答。《战争论》有很大篇幅讨论主力会战失败一方会有怎样的崩溃,以及在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损失。其中也说到即便其中有一支有武德(也就是部队精神,在后面我们我们会提到另外一支部队)的部队,也会因为其他军队的惊慌失措而丧失战斗力,甚至束手待毙。如果能在这种全面崩溃中还能保持纪律不慌不乱,这样的部队才是真正的王牌,才是克劳塞维茨所说的一支久经战场锻炼而具有高度武德的军队。可惜新1军、新6军不是。
兵败如山倒。
看着混乱和惊恐的部队,廖耀湘急得要命,呼叫都直接用了明语。
最终,廖耀湘率领的五个军和三个旅全军覆没。除了新1军军长潘裕昆、新3军军长龙天武带少数残部逃出重围外,其余悉数被歼或被俘。
廖耀湘仰天长叹:“天啊,十万人哪!”
他蹲在地上抱头痛哭,哭完准备自缢。女人才会选择这种死法,怎么堂堂国军中将、号称中国巴顿的廖耀湘也选择这样呢?军人嘛,拿枪朝自己太阳穴一搂,多么豪迈!可是他连这个豪迈也不能奢望了,没办法,他趁天黑一路逃跑,中途换了百姓衣服,身上连枪也没有了。他最终没有这样死去,他被属下救下,最终被俘。

林彪向围歼廖耀湘兵团已经大乱的解放军发布了一条命令:相互转告,不必集合,从现驻地出发,全军向沈阳前进!
在辽西的各条路上,成千上万的纵队向沈阳进发。
卫立煌端坐东北剿总大楼,声称要与大楼共存亡,结果被手下架到飞机场,坐着飞机逃离了东北。

1948年11月3日,阿杜率东北最后的残部撤到葫芦岛,成了最后退出东北的人。
三年前,他拉开了东北战场的序幕,三年后,他退出了这个舞台。能在东北如此形势下打出那样的战绩,甚至有几次机会能够赢,他无论如何都可以说是无愧于党国了,最起码问心无愧,但也不能不有遗憾。回首望去,东北依旧白茫茫一片,不过硝烟已经散尽,白山黑水恢复了她的宁静。
但阿杜还没有退出历史这个大舞台。
我们在后面还会见到他。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5-04 12:32:11 +0800 CST  
@zhaoggcat2014 2016-05-04 17:03:44
原来追过,再顶一下,希望楼主梦想成真吧!卫立煌很可疑,可能接触过共产党,有意配合的。我没有史料证据,只是这几年的影视作品有意无意的透露出这个感觉。许多文艺作品其实是有官方背景的,很怀疑是官方在造势。
-----------------------------
谢谢!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5-07 06:01:22 +0800 CST  
06 知识大讲堂:国军派系大杂烩
我们在此章来一个知识科普,讲一讲国军派系,以后提到此类纠葛,大家也能明了。自始至终,国军的派系都一直存在,而且影响巨大,所以,搞这么一个知识讲堂,还是有必要的。
如果详细讲国军各派系的渊源,那需要另开一本书了,篇幅有限,只能简而又简的介绍一下。
我把中国分成南北两半来讲,北方军阀主要源自于北洋军,南方军阀主要是各地方势力形成,这样局面的形成主要还是由于孙大炮搞的革命不彻底。
先来看北边。
民国成立之初,北方就没有共和,一直处于袁世凯的掌握之中,那时还没人敢跳出来搞单干。但是,当袁大头挑了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1916年6月6日)升天后,北洋军立刻分崩离析,分裂出几大派系,有皖系、直系、奉系等等,另外还有相对独立的晋系和青甘宁的马家军。
皖系领袖段祺瑞通过一系列活动先后赶走了黎元洪、张勋以及直系冯国璋(冯巩他老爷爷),执政了一段时间,没想到后来一场战役(直皖战争)几天时间被直系另一个巨头曹锟给打垮,皖系淡出了民国舞台,直系掌握了北京政府。
凭曹锟那两把刷子,绝对不是段总理的对手,主要还是由于曹锟手下有一个人物实在了不得,这人就是民国第一名将、曾科举得过地区第三名的秀才吴佩孚。后来奉系也想入关分一杯羹,结果被吴秀才打得满地找牙退出关外。
现在就成了书生和绿林好汉之间的恩怨了。
奉系头子张作霖不甘心失败,在做好充足准备后,其中包括拉拢直系将领冯玉祥,再次入关作战。在直奉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冯玉祥按原定计划,在吴佩孚的背后捅了一刀子,发动了北京政变。吴佩孚逃到南方,重新整顿军队。奉系入关成功,冯玉祥和张作霖分享战果,一个封为西北边防督办,一个封为东北边防督办,各占各的,倒也挺好,不过自己的好不如别人的好,所以很快就互相掐起来了。国军中非常大的两大派系——西北军和东北军就此形成。
吴佩孚为了报仇,和张作霖抛弃前嫌,两家再联合晋系阎锡山,一块儿攻打冯玉祥。但是,北伐开始了,冯玉祥誓师参加北伐,阎锡山风向一转,也北伐。吴佩孚被彻底击败下野。吴佩孚提拔的直系后起之秀孙传芳坐看北伐军和吴佩孚死磕,高兴得不得了,认为两败俱伤,他从中渔利。其实吴佩孚的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北伐军围攻武昌达四十余天才攻破。孙传芳的部队就没这种魄力了,北伐军在武昌受挫后,转而打孙传芳。孙传芳的部队将领大都是俊杰,非常识时务,立马掉了头参加了革命行为。所以,在国军中很难找到吴佩孚的部队残留,而孙传芳的部队还有不少,也算为直系保留了种子。比如陈调元、陈仪、上官云相(皖南事变的总指挥)等等,还有我们后面会见到的西北仅次于胡宗南的二把手裴昌会等。这些是国军中的一些小派系了,没有独立性,只是直系残余。
同时被北伐军击溃的除了吴佩孚、孙传芳这两位山东汉子外,还有一位山东大汉子,那就是奉系山东军阀张宗昌部。张宗昌的部队混乱不堪,被击溃情理之中。不过在他的部队里有一人跟随领导徐源泉投靠了蒋委员长,这人也会成为我们的主角,他叫黄百韬。
奉系领袖张作霖大哥眼瞅着顶不住了,李宗仁白崇禧的军队逼近平津,他想先跑回关外再说,没想到在皇姑屯被日本鬼子炸上了天。之后的事,按历史课本上写的,少帅张学良怀着国仇家恨,毅然选择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统一了么?当然没有!
楼主 鲁西狂人  发布于 2016-05-07 06:03:40 +0800 CST  

楼主:鲁西狂人

字数:34220

发表时间:2016-03-29 20: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07 14:30:08 +0800 CST

评论数:1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