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反攻到厦门会战-----大明抗清最后的落日余晖

@u_106130156 时间:2015-10-03 15:39:24
山村夜造柴火饭 2015-10-03 13:34:20.877


镇江覆军,南京被围,郑成功祭拜明太祖陵,强烈震动了满清。入关至今十六年了,北京不知多少次被前线激烈紧张的战况奏报搞得沸沸扬扬。但从未像这一次被震动。不久前还为云贵节节得逞而弹冠相庆的满洲权贵们,无不骇然失色,慌成一团。更是将顺治,这个年方21岁的青年彻底推入了失态与狂躁的深渊。他是满洲入关那一年君临北京的,为了大清的江山,他,一个异族少年,肩负了难以形容的压力与考验。殚精竭虑十......
—————————————
好文章,然后呢?郑和没干过顺治?
---------------------




郑和?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3 17:11:21 +0800 CST  



@京师布衣 时间:2015-10-03 19:29:59
张煌言绝对是民族英雄。
-----------------------------------------


可惜在一生事业的最顶峰,毁于郑成功的狭隘与自私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3 21:07:46 +0800 CST  



更新:


然而,胜利在望的大好局面下,郑成功就像被一种莫名的神秘力量给左右了一般,迷了心窍似的忘忽所以。


在决定历史命运的关头,郑成功好谋无断、干大事缺乏果断气度的品质暴露无遗。压根没有一鼓作气、坚决迅速夺取胜利的决心,而是固执的想像南京清军是无论如何都会放弃抵抗了。舍不得将野战精兵消耗于攻坚,一心只等对手交城。以至对“城大兵单,难于守御”的南京长期围而不攻,错过大好破城机会。日子一久,郑军难免松懈,“释戈开宴,纵酒捕鱼为乐”。更糟的是,郑军官兵偕妻带妾而来,久围不攻,士气越来越散漫,白天“挥戈筑垒雨花台”,晚上“左狎夫人右酒杯”,追逐风流快活。一些将领们也沉溺温柔乡里,饮酒观戏,倚红偎翠,同美人们“笑指金陵佳丽地,只愁难带荔枝来”。初来时的锐气,消磨殆尽了。



孝庄太后为首的一班满洲军事贵族在安抚了恐惧狂躁的顺治之后,将原定自贵州返京的满洲正白旗副都统噶褚哈、正红旗副都统玛尔赛所带满兵改调荆州,换乘快船顺流“星夜疾抵江宁”协防。又以孝庄亲信的内大臣达素为安南大将军,统带驻京满洲各旗劲旅南下救援。当时全国的满洲正牌兵丁只有4万多人,不到300个牛录(此数不含数量众多的满洲包衣)。除了部署在云贵前线和调往江宁的几支满兵,拱卫京畿的清军中,满洲甲兵不过1万数千人。



自入关以来,满洲上层几经争权夺利,最终以皇太极一系取得最后胜利。不仅巩固了正黄、镶黄旗这两支帝室掌控的嫡系力量,又没收了多尔衮苦心经营多年的正白旗,和他执政时霸占的镶白旗与正蓝旗。这样,八旗之中帝系直接控制五旗。济尔哈朗派的镶蓝旗孤掌难鸣,两红旗则向来持中立态度,只管听差做事,帝系力量因而无可挑战。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3 21:31:26 +0800 CST  


谢谢,填补空白不敢当,史海深处熬游,总会有些有意思的发现,许多事情原来还有其它的迷底。


比如郑芝龙一家的灭门,竟缘于他儿子郑成功在厦门大战毁掉了多尔衮留给他山头的政治遗产----两白旗军力有关。

多衮一派的继承者:苏克萨哈,他在与死敌帝系两黄旗派首领敖拜的对抗角力中失去了资本,才会恼羞成怒的趁顺治暴死的机会,矫诏杀了郑芝龙一家,作为报复。


有意思的是,敖拜对此并不阻止也不问责,只是肚里笑。


南京--厦门这轮回合的较量,最大的赢家,就是敖拜。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康熙年幼时权倾朝野,对辅政的其它大臣予取予夺的根本原因。


两黄旗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对寻求并争取到孝庄庇护的多尔衮的两白旗进行彻底清算了。

因为干得太肆无忌怛,严重打破了政治平衡,最后迫使帝室不得不反过来清楚这不听话的帝之干城:两黄旗首领敖拜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3 22:36:01 +0800 CST  



好了,两白旗与两黄旗之间角力的平衡,就要被郑成功打破了,各位晚安,明天继续。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3 23:15:53 +0800 CST  

更新:


经历了去私属化的八旗,当时已改造为正规中央军式的部队。各旗是满人的基本部队,每旗司令官称都统(即固山额真),正一品官,另有副都统二人。在老八旗之上,又另外组建护军八旗,护军是皇太极创立的帝室亲军,满语作摆牙喇,人员皆是从基层的八旗牛录中17挑1选出的精兵强将,每旗的护军司令称统领,但因规模小于老八旗,因而只有正二品。清初的摆牙喇极为精悍,势不可挡,被视作家底,一般不轻易使用,往往承担最关键最艰巨的任务。


除此之外,还设有类似于特种兵性质的前锋营,其前身源自护军营的前哨小分队,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凶悍绝伦之徒,“大阅则为首队”,非常精贵。直到八旗兵力澎胀到13万人的道光年间,前锋营仍仅一千五六百人的规模(分为左右两翼)。由于护军与前锋营地位特殊,其官兵除满人外只允许少量蒙古人加入,汉人哪怕是入关前的资深汉奸也是被排除在外的。


为了征服云贵的永历政权,满洲先后将两黄、两蓝、两红旗的主力和一部份两白旗调去远征。汉军八旗则主要应付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剩下的一点满兵如胡椒面一般撒在江宁、杭州、西安等几个重镇。留驻京城的满军仅剩下正黄、正白、正蓝这几旗护军,以及镶白旗等各旗留京的一些零散甲喇。而前锋营主力也在云南,左、右两翼统领都去了,留京的前锋兵只有小几百人,所以为了此次南征有人带队,只好临时将镶黄旗护军参领乌沙提上来,任委署前锋营统领。也就是代司令的意思。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4 12:39:16 +0800 CST  
作者:卢布林王国 时间:2015-10-04 10:05:11


要是国姓爷和满人的主力兵团进行战略决战,那得有多精彩
--------------------------------


如果是那样,历史走向也许又会不一样,但结局应该比后来好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4 14:07:14 +0800 CST  


呵呵,资料太过浩繁,尽量赶吧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4 21:01:14 +0800 CST  
更新:

虽说京城就这么点家底,但为了江南不被前明势力复辟,顺治不惜让达素带走了中央绝大多数剩余兵力。据郑成功派到北京“求和”的蔡政的情报,出征满军骑兵逾一万人。而满洲大员的奏折也证实,京城守兵为之一空,各旗均只剩下一百来号人。满人的皇帝得依靠蒙古八旗来保卫了。值得玩味的是,此次的南征统帅内大臣达素虽出自帝系镶黄旗,而带的兵却都是前多尔衮系统遗留下的嫡系部队。我这里暂且叫“多系”。其出征主体,一支是建制较完整的镶白旗,没有因战事抽调而被拆得太散,故而其都统索浑也在军中。另一支是正白旗护军,统领赖塔,他出身资深的满洲军事贵族,其祖父是“和硕额附”康里礼,皇太极时任十六大臣之一,因在北京城下被袁崇焕野战所败,被削爵。赖塔父亲迈色,任护军统领,在宁锦决战时被明军击毙于塔山。赖塔后来也与汉族军人打了一辈子交道,虽然清人史料上极力渲染他的战功,实质却是个恐汉症患者。

随同出征的还有前锋营,这也是两白旗控制下的势力范围,只是规模很小,只能算营级队伍。有意思的是,真正出兵人数最多的,很可能是镶白旗的“殖民地”---正蓝旗。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4 21:16:50 +0800 CST  



在八旗中,正蓝旗恐怕是最为命运多舛和屈辱坎坷的,其荣辱变迁牵扯着爱新觉罗家族的诸多丑事和猛料,这里不得不多费点笔墨。这些事也充分暴露了爱新觉罗家族不仅对汉人残忍,为了争权,自己血亲之间的撕咬比豺狼还凶残。后金时代的正蓝旗本是皇太极三哥莽古尔泰的财产,是地位仅次于两黄旗的上三旗之一,风光无限。莽古尔泰因为其生母富察氏与自己长兄代善有不伦之恋,为了取悦老爸奴尔哈赤,竟亲手将自己生母弑杀。这也使他受到女真贵族们的鄙视,失去了争夺汗位的声望。皇太极继位后,为了巩固汗权,多方迫害打压自己的几个兄弟。蓝旗系因其主人莽古尔泰性格愚鲁,更是皇太极重点吞并的对像。随着积怨加深,终于在大凌河之役,因屡攻不下伤亡惨重,莽古尔泰认为皇太极偏心,专门让蓝旗兵承担最艰苦的任务,双方闹翻了脸,酿成了著名的“御前露刃事件”。莽古尔泰自然没好果子吃,被重惩,气恨交加之下,竟又与姐姐莽古济密谋设宴谋杀皇太极,又遭泄密。随后,莽古尔泰就不明不白的因“病”而亡。莽古尔泰在蓝旗素有威望,他的遭遇引起蓝旗官兵的不满,皇太极兴起大狱,株连上千人,屠刀之下,莽古尔泰的亲属、亲信纷纷人头落地。皇太极连亲姐姐也不放过,将她凌迟处死。正蓝旗干脆被一度取消建制,头头脑脑杀的杀关的关,底层兵员被大量驱入两黄旗。经过几轮重组和换血,强行混入大量两黄旗人员后,才恢复了正蓝旗建制。由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

这也是帝室除本有的两黄旗之外,吞并的最早一旗。但皇太极为了权力谋兄害弟,最终还是栽到弟弟手里。他辫子一翘,老弟多尔衮夺了实权,置其小儿子福临(即顺治)于股掌之中,还跟他老婆孝庄关系搞得不清不楚的。随后,又害死了他的长子豪格,将正蓝旗充为私有。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4 22:09:15 +0800 CST  


好吧,得抓紧了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5 10:18:08 +0800 CST  

更新:


这也是帝室除本有的两黄旗之外,吞并的最早一旗。但皇太极为了权力谋兄害弟,最终还是栽到弟弟手里。他辫子一翘,老弟多尔衮夺了实权,置其小儿子福临(即顺治)于股掌之中,还跟他老婆孝庄关系搞得不清不楚的。随后,又害死了他的长子豪格,将正蓝旗充为私有。


正蓝旗又遭到了一轮新的大清洗和换血,被强行编入大量的两白旗人员。而原有的正蓝旗人员则大多调往镶白旗。也就是说,实际构成了新的正蓝旗与镶白旗。因此正蓝旗与白旗系,尤其是镶白旗的关系,像极了汉人那首《我侬词》所调侃的那样:“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只是这种彼此换血,一点没有《我侬词》里男女爱情那么热烈缠绵。而是充满了政治斗争的血腥与残戾。



正蓝旗被这么来回折腾,彻底沦为依附于黄旗系和白旗系之间的附庸,地位大大下降。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派在帝系支持下反击,将多氏嫡系正白旗“没收入官”,收入上三旗。正蓝旗则被踢了出来,以失势的白旗系的附庸身份,一并沦为皇太极一系的战利品。

而此次江宁解围,正蓝旗的都统虽然正带兵在云南。但从事后统计来看,战死于厦门的满洲各旗军官数量却以正蓝旗最多,看来该旗参战人数当不少于两白旗,也就是说,大部分兵力当时留在京城,并都随同两白旗参加了对郑成功的征讨。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5 11:01:39 +0800 CST  


各位消消火,继续更新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5 19:54:06 +0800 CST  


继续:

大敌当前,也把黄、白两旗系的关系,推向了更加微妙的当口。多尔衮生前,白旗系仗着得势,上下都在打压黄旗系。除了政治上打击迫害外(螯拜曾三次被多尔衮“论死”),利益分配上,总是损黄肥白。京畿和直隶的好田,多分到白旗系官兵家属头上,甚至原属黄旗系的好田,也被强占,黄旗系官兵家属被强迁到远离京城的保定、涿州等地安置,靠次等田养命。财政紧张时,白旗系自恃权柄在手,甚至给黄旗系部队停饷,任其生计无着,而他们本旗官兵却照旧享受足额全饷。如此种种,在黄旗系,尤其是螯拜一伙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可惜好景不长,顺治七年末多尔衮死了,这下子白旗系折了靠山,突然成了没娘的孩子。轮到帝室和螯拜一伙的黄旗系红着眼捋起袖子准备好好报仇雪恨了。这个关键时刻,白旗系的新掌舵人苏克萨哈虽出身多尔衮的近侍,却还很会见风使舵,多尔衮断气未出三月,他就积极卖身投靠帝室,出卖故主,捡举揭发。而且特别注重走孝庄太后的路子,狠拍马屁,孝庄病重时,他卖力表现,奉汤送药,“昼夜勤劳,食息不暇”。


苏克萨哈的临时抱佛脚,居然大获成功,被认为“告发有功”。实际上孝庄更多是出于平衡内部势力的考虑,白旗系由此逃过一劫,而且继续与黄旗系分享政治利益。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5 20:34:46 +0800 CST  


@阗疋殍窠 时间:2015-10-05 20:50:57
其实要打败满人
“拖”字诀是最稳妥的
换句话就是持久战
所以锦宁防线是需要的
但没有皮岛协防的锦宁防线
并不稳固
崇祯心太急力太猛
结果先拖垮了自己
--------------------------------------


崇祯确实坏事,哪怕松锦之役他有点耐心,按洪承畴的方案来,清军都陷不了锦州,而且会处于严重的被动地位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5 21:09:28 +0800 CST  



继续:


这些年,托庇于帝室的白旗官兵们又在前线格外卖力奋战,多尔衮遗部似乎逐步扭转了劣势,又有兴旺之势。而螯拜那个猪队友哥哥卓布泰一伙,又不断给黄旗系减分,以至两白旗甚至又开始有了占黄旗系上风的苗头。


苏克萨哈的腰杆也因此越来越硬,在朝中的地位声势已渐出螯拜之上,仅次于黄旗系的资深大臣索尼。


如今,死对头螯拜一系管着黄旗系护军坐镇京城,而白旗系人马却得去南方收拾这场极度凶险的乱局,苏克萨哈是何态度,心里做何盘算,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在他看来,这又是为白旗系增加政治资本的一大良机。毕竟,武力从来是满洲贵族高度自负的来源。从多少年来,中华大地上,“从来满兵所到,‘贼’即败亡”。虽说镇江之战,满洲骑兵确实败给了汉人的步兵,但那点人规模还抵不上一个混成旅。而今是派去的是上万人规模的满洲铁骑兵团,他郑成功又钝兵于坚城之下,晾他如何抵挡?这个险值得冒!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5 21:26:20 +0800 CST  
没必要互相扣帽子吧,有理说理,有据摆据,祝各位晚安!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5 23:01:56 +0800 CST  

更新:

应该说,白旗系的开局是很幸运的,当他们尚在远离长江流域的华北行进时,南京的局面已在悄然变化。随着轻敌大意的郑成功久围不攻,甚至连周边几个交通要道也不堵截。诸路清军援兵源源而来,一月之间,南京城内已是“甲士云屯,战马鳞集”喧嚣异常,“所需粮饷日费万有余金”。只是满兵仍对镇江那场野战心有余悸,畏郑军如虎,只是龟缩城内。


但是郑军的松驰散漫,终于引起了一个清方将领的注意-----崇明绿营提督梁化凤。
自满清入关起,汉人部队从来就是积极充当打头阵的炮灰,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像疯狗一样对自己的汉人同胞大砍大杀。


此次驰援最积极的又是梁化凤为首的这帮汉人绿营,早年靠着卖力的为满洲主子血腥镇压华北的抗清武装而发了迹。如今甫抵南京,他很快就嗅出郑军士气越来越疲软的味道。他与江南总督郎廷佐计议,采取“卑词乞降,使其松志,再出奇兵偷袭”的阴险方法,进一步麻痹郑成功,纵敌骄敌。这一招正迎合了骄傲轻敌的郑成功对清军必然投降的判断,越发志得意满,恰好又逢自己35岁寿诞,竟当着清军的面,大操大办自己的生日派对。全军张灯结彩,饮酒庆寿,连甘辉等治军严明的将帅都离开本部去看戏听曲。而南京城里,梁化凤一伙绿营兵却在砺兵秣马,磨刀霍霍。


就在当晚子夜,清军悄悄掘开了被封死的神策门,梁化凤带着3000绿营兵直奔狮子山的郑军前锋镇。这也是郑军纪律最松懈的一个镇,许多士兵平时甚至去江边捉鱼嬉戏。在炮火打乱郑军阵脚后,梁化凤亲领500绿营骑兵突击。郑兵长期不战,加上一天的寿庆松驰嬉乐,许多人烂醉如泥,此时也都没披甲。骤然被劲敌捣入,整个营地顿时成了被掀开的蚁窝,一时“营中大乱”,大将余新稀里糊涂间就当了俘虏。

最终,前锋镇整个被一窝端,“大小将领官兵全军战没”。连中冲镇也连带被冲溃,副将萧拱柱死于乱军之中。清军士气大振,“满兵见汉兵胜,其气亦倍,遂蜂拥出城外扎营”。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6 19:41:43 +0800 CST  
多了解了解历史吧
@新昌仁慧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6 20:29:59 +0800 CST  

更新:

这恶狠狠的当头一棒,终于让郑成功清醒过来。面对突然严峻起来的形势,不免又乱了方寸。他连夜将全军主力重新布置,分别驻扎于观音山山顶、山间盆地和山脚,以图凭险阻击清军的反攻。


可是凶狡的梁化凤远远比郑成功深谙“兵贵神速”的道理,绝不给对手任何喘息。次日,趁郑军布置未停当,再出神策门偷袭。随即满汉“大队兵数万抄出山后”,从仪凤门绕到观音山后方夹击。他们完全利用了郑成功布署失当与郑军“无令不许轻战”,各部不能互相救援的缺陷。所有满蒙骑兵一并下马死战,“对山用炮击”,一边“拥挤蝟集”的仰攻观音山。


郑兵居高顽抗,云骑尉多内被击毙,但清军“攻具齐备”,来势极度疯狂,不顾一切的强攻,郑军到底松懈太久,骤临恶战,官兵很难找回当初的状态。终于,未及扎稳阵脚的郑军防线“退却三处”。此时郑成功刚在山下督率右冲镇、右虎卫官兵击退了从观音门杀出的数千清兵。见山上危急,急命二镇增援。然而,这又是一个低级错误,大兵困于山上,却以山地行动不便的重甲步兵作机动消防队。结果两镇官兵气喘喘吁吁的爬到半山腰,观音山阵地已招架不住。左先锋镇、援剿后镇、后劲镇、前冲镇先后被清军冲垮,前冲镇总镇蓝衍阵亡。攻占山顶的清军又居高临下猛冲山内盆地的中提督甘辉、五军中军张英的核心阵地。甘辉不愧郑氏集团第一号大将,“军令严,主将不奔,军皆死战”。硬是将清兵进攻浪潮一次次打退,急于戴罪立功的喀喀木部满兵和各处来援的满军又遭迎头痛击,不得不暂时退下。但甘辉腹背却遭到从小东门绕出来的绿营清军袭击,苦战良久的甘辉身中三十余箭,终于不支,且战且退。可是限于山内地形难于突围,所部“死战不出”,终于全军覆没,张英战死,甘辉手杀清兵数十人之后马蹶被擒。


此时山下也打得不可开交,关键的大桥头阵地陷落了。讽刺的是,独当方面的万礼虽是郑军主将,却久有投清异心。早在北伐之前,就打算出卖郑氏集团的总部厦门做为晋身之资,但郑成功的北伐打乱了他的如意算盘,只好随同北上,此时陷于清军重围,万礼无论如何不愿白被清军俘去做枉死鬼。所以抵抗得格外激烈,终究寡不敌众,死于乱箭之下,所部也被清兵“首尾合攻战没”。



楼主 山村夜造柴火饭  发布于 2015-10-06 21:19:14 +0800 CST  

楼主:山村夜造柴火饭

字数:52130

发表时间:2015-10-02 01: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3:19:43 +0800 CST

评论数:6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