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大决战之长平大战

第一百七十章 【楚国兴亡(2)】

楚国的熊氏之君历经数代的苦心经营,不断的走上坡路,日渐兴盛;而我们的周室却不断的在走下坡路,最终以公元771年为时间节点,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室向东迁都洛阳,西周灭亡,东周开始,天下分为春秋战国。

之后,在楚国的熊通时期(统治时间很长,达到五十一年),熊通率军南征北战,使得楚国的实力大增,先是攻打江汉平原之西,灭掉了权国;而后在熊通三十五年,楚国伐随,随国的国君对于这个无妄之灾当然推说自己是“冤枉”,最后,熊通和随国君达成了一个协议:随国君向周天子建议尊楚为王。对于这个,周室当然是不会答应的。两年后,熊通大怒道:
“我的先祖是周文王的老师,为周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因为其逝世的早,人走茶凉,在周成王提拔我熊氏之时,竟然只给了男爵,区区五十里之地,而且还是地处在南方的蛮夷之地。可是我的先辈们励精图治,使得蛮夷各部皆服,国家各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于是,熊通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从此,楚国最先称王,从武王熊通~楚王负刍,赫赫二十六位大王。
楚武王之后的文王,扩充疆域,并将楚国的都城迁到了郢都,标志着楚国大出,从此以中原争霸为主,而楚国的郢都之名,名扬天下。文王逝世之后,楚国又迎来了一位雄主,他就是著名的楚成王。

这位楚成王刚一继位,对内布德施惠,对外通其他诸侯修好关系,并且对周天子纳贡,如此周天子就派人对楚成王说:“希望楚国体周天子镇守南方,不要北上中原,侵犯各诸侯。”对于这些,楚成王满口答应,如此楚国修养生息,韬光养晦,国力日盛。在楚成王初期的十余年中,楚国积极对南方用兵,不断扩地,在《史记·楚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
“於是楚地千里。”
楚国扩地千里,实力越来越强大,终于,这一头狼亮出了它的獠牙。不仅不给周室上贡,而且在楚成王十三~十五年时,楚国三年连续攻打郑国,想要北上中原争霸。可惜的是,此时东方的大国齐国是齐桓公时期,在这位“春秋五霸之首”的带领下,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齐桓公率领鲁、宋、陈等八国联军一同攻打楚国的老盟友蔡国,一个小小的蔡国哪里是八国联军的对手,迅速大败。而后齐军和楚军激战数场,在楚地的陉山相互对峙,最后,楚成王“好汉不吃眼前亏”答应了向周天子纳贡称臣;齐桓公见楚军主力未伤,而自己的联军各有各的打算,最终就退军了。

之后的楚成王的称霸之心不死,但是有着齐桓公这座大山在前面挡路,成王知道楚国还是要继续发展自己的实力。于是,楚国在随后的数年之内,大败许国,许国君坦臂示诚;而后征伐黄国,灭了英国。
当然,在楚成王时期居然出了一个比他的野心还要大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国君又是谁呢?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7-12-28 09:21:38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一章【楚国兴亡(3)】

在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齐国的一代雄主齐桓公逝世。与此同时,齐国国内无贤臣良将,后继无人,而且齐国还发生了“五公子争位”齐国由盛转衰,一蹶不振,楚国的机会再一次到来。
可是,最先跳出来的却不是楚国,而是宋国的宋襄公。那么,一个小小的宋国国君哪里来的自信呢?其实宋国的兴起最主要在于宋襄公辅佐了齐国太子昭继位,在齐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宋襄公秉承齐桓公的遗愿,带领曹、卫等小国进军齐国临淄,齐地大乱,联军趁虚而入,齐人不明虚实,再听说是太子昭的援军,并未抵抗,宋国联军顺利的获得了胜利,宋襄公因此获得了“仁义之师”的美名,声名鹊起。

可是呀,人不能骄傲,不能自满,否则就容易忘形。宋襄公居然妄想继承齐桓公“九会诸侯”的霸业,先是邀请其他诸侯在曹南会盟,而后东征西讨,在鹿地之会时,居然以盟主自居,以此招致了齐、楚两国的不满,后来在同年秋天的盂地之会,楚国终于爆发了。
在楚成王三十二年,对于宋襄公的再次邀请,楚成王说道:
“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史记·楚世家》
表面上,楚成王态度友好爽快的答应,暗中成王带上了楚国的精兵(宋襄公自恃仁义,不带兵),在孟地宋襄公被楚王擒获,大大的羞辱一番,最后,楚成王就放宋襄公回国了。当然,宋、楚两国的梁子从此就结下了。

随后楚国争霸中原,势力越加强大,就连郑国的郑文公也南下拜楚,向楚国称臣。最终在楚成王三十四年,宋、楚两国的恩怨情仇在泓水之战中划上了句号。一开始,楚国向宋国进攻,双方在泓水展开激战,当然,对于这场战役,宋国可谓是——未战先败。
宋军先到泓水的一岸,列好阵势,这时,楚军渡河过来,准备向宋军进攻。在这时,宋襄公的手下目夷就说:“楚军多,我军少,楚强宋弱,我军应该趁楚军半渡而击之。”哪知,宋襄公却认为自己是“仁义之师”,不应该在此时偷袭。在楚军过河之后,阵势未列好,目夷再次请战进攻,可是宋襄公却要楚军列好阵势,与之堂堂正正决战。当然,这场大战的结果毫无疑问,楚军大胜,一直追杀宋军,就连宋襄公自己也中箭受伤。一年后,在太史公司马迁先生《史记》中列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因为旧伤复发,不治而亡。

对于太史公把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我个人是存在疑义的,在宋襄公之时,宋国确实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在诸侯会盟之上,宋襄公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盟主罢了,没有这样的实力,也并未得到天下诸侯的承认。但是,宋襄公对内“修行仁义”,言而有信的精神也值得我们肯定。当然,“仁义”不应该用在死生之地的战场上。
那么,在齐桓公逝世了,宋襄公也病故了,天下霸主轮到楚成王了吗?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7-12-31 16:44:09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二章【楚国兴亡(4)】

在楚成王三十五年时,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楚成王热情款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楚成王经常和重耳谈论天下,二人相谈甚欢。
有一次,楚成王就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到晋国继位为君,那么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此时的重耳(除了几个心腹)孤身在楚,重耳答道:“如果让我回到晋国,将来有一天晋楚两军在战场上相遇,那么我就会退避三舍(九十里),以报现在您对我的恩情!”
楚成王听了沉默了,不知是钦佩重耳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还敢预料下一场的战争,而且还是晋楚两个大国;还是楚成王担心要不要留下这样的一个心腹大患。最终,楚国的令尹劝楚成王杀之,当时的楚成王没有听从,因为此时的重耳是英雄,但是无用武之地,最后,楚成王派人送其入秦。

哪知,四年后,楚国先是攻齐,夺下了谷邑齐国七个公子逃往楚国;而后楚国出兵灭了夔国。在同年夏天,楚国北上攻打宋国,宋国向各国求救,诸侯纷纷答应出兵,双方形成了以楚国为首和以晋国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大战一触即发。
晋国的重耳遵循前约“退避三舍”,楚成王此时想要退军,可是将军子玉请战,最终,楚军进至城濮和晋军展开大战。在城濮大战中,晋军采取了“斗智不斗力,集中优势兵力,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术,先是进攻楚军最弱的右军;而后晋军的上军又一次主动后退,在后阵用马尾绑着树枝,扬起漫天尘土,造成晋军上军大乱的假象,吸引楚军的左军向前进攻,楚军果然上当,最终受到了晋军上军、中军的夹击,楚军大败。楚成王见到自己的左右两军都大败,知道楚国大势已去,最终就下令退军回楚国。在城濮大战中,晋军以弱胜强,又一次阻击了楚国北上的势头,而晋文公也凭此名震天下,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此战之后,晋国的势力、实力大涨,稳定了中原局势,也开创了晋国的百年霸业。

图42

楚成王之后是穆王继位,楚国的称霸之心不死,楚穆王先是重用了潘崇为太师,并且主持国政,使得楚国再次得到了发展。在楚穆王时期,楚国先后灭亡了江国、六国、蓼国,而且讨伐陈国,夺取了壶丘。在楚穆王时期,楚国对内平定了叛乱,对外进一步控制了江淮地区,为之后的楚庄王称霸中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楚国这个崇尚祝融之国,历经数十代的努力,从一个小小的五十里之地,逐渐兴盛发展;自楚文王后,楚国迁都于郢都,楚国开始正式进入中原争霸,历经四代的努力,终于到了楚庄王时期,在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之世,使得楚国进入了一段春秋最鼎盛的时期。
那么,这位楚庄王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01 19:22:51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三章【楚国兴亡(5)】

对于这位楚庄王的事迹,我想先给大家一起介绍几个故事。

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对于这位楚成王之孙,穆王之子,在《史记·楚世家》有着这样的记载: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
在楚庄王二年的时候,原本楚国的附庸国蔡国(楚国家门口)受到了晋国的进攻,楚国朝野继续饮酒作乐,载歌载舞。一个小小的蔡国哪里是晋国的对手,蔡庄侯大败,无奈和晋国签订了城下之盟,楚国依旧无动于衷。

在楚庄王三年的时候,楚地大饥,山戎族趁机进攻楚国的西南部阜山;楚国东部的夷、越也肆机而动,夺取了楚国的阳丘;如此,楚国内忧外患不止。今年二十三岁的楚庄王依旧如故,甚至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
在国家的危难时刻,方见忠义之臣,伍举进宫直谏,此时的庄王左拥右抱着美女,伍举说道:“有一只鸟在土山上,三年不飞,这是怎样的一只鸟呢?”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接着说,“你先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数月之后,楚庄王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这时苏从继续冒死进谏,庄王故意问:“难道你没有看到我的诏令(有敢谏者死无赦)吗?”苏从回答道:“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楚庄王听了之后,知道这场“君试臣”的把戏应该就此结束了,三年的韬光养晦,数次的试探,他对于楚国的朝野群臣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现在该是利剑出鞘的时候了。于是,楚庄王开始自己亲政,依法处死了几百个罪人,并且升迁了数百位功臣、贤臣,特别是伍举、苏从等,如此楚国大治,百姓拥护,举国一心,国力迅速增强。同年,楚国灭了庸国;在楚庄王六年的时候,楚国北上伐宋,大胜之,得兵车五百乘。

二、问鼎中原
在楚庄王八年的时候,楚庄王率领大军来到东周洛阳郊外,此时的周天子名存实亡,周定王就派王孙满劳军。这时,楚庄王就问王孙满九鼎的大小轻重。
“在德不在鼎。”王孙满的答案和当年吴起答魏武侯的“在德不在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是,崇尚实力的楚庄王并不想就这样罢休,于是庄王说道:“不倚靠九鼎,楚人折钩之喙,同样也可以铸成九鼎。”
“确实如此。”王孙满接着说,“以前夏朝昌盛之时,天下各地皆来朝贡,九州的贡金,因此铸成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在九鼎的鼎身上刻有各地的山川,各种各样的铭文图案,使民知神奸也。后来,夏桀残暴,殷商崛起,最终九鼎入殷商;浩浩天下六百年以后,商纣昏庸无道,武王伐纣,建立大周。所以,如果天子尚德,那么鼎虽小却不可移也;反之,就算九鼎再大,也易移也。周室已经立国七百余年,这是天意,不可违也。问鼎轻重,不可问也。”
楚庄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他知道天下人心仍然向着周室,况且现在天下还有晋国、齐国、秦国着三个强劲的对手,楚国现在应该继续积蓄力量,扩大自己的实力。所以,楚庄王就下令撤军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02 15:01:42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四章【楚国兴亡(6)】

三、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在楚庄王十六年时,陈国的夏征舒弑君自立,楚庄王想要率大军讨伐之。当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楚庄王就先派人去陈国侦查。侦查人员回来之后,就汇报了陈国的情况,那里城高池深,囤积了非常非常多的粮草,因此,攻之不易。楚庄王也认为非常的有道理,于是就打算放弃伐陈。
在这时,一个名叫宁国的谋士就劝说楚王:“大王看问题不应该只看表面,表面上看,陈国的确不宜攻伐,但是陈国本是小国、弱国,但是他的钱粮却囤积了如此之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陈国的苛政徭役的缘故,如此夏征舒已经失去了民心,陈国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只要大王率军伐陈,必一战而下。”庄王从之,楚国大军出征,对陈国战事果然非常顺利。
楚庄王灭陈,车裂了夏征舒,但是如何处置现在的陈国呢?楚庄王想要改陈国为楚国的一个属地,春秋战国之世,最珍贵的就是城池土地,对于这样的一个大便宜,楚国群臣皆贺之。可是这时,申叔时却不称贺,他劝楚庄王道:“一开始,我们有一块田地,突然有一头牛走进了我们的田里,这样放牛的确实不对。但是如果我们直接将牛迁走,那么这样我们(抢牛)岂不是太过分了?同样的道理,我们楚国这次出兵是为了帮助陈国国君的后代,诛杀残暴的夏征舒,这是高举大义,替天行道也,如果我们将陈国化为一个县,那么就会在天下诸侯面前失去信义。”楚庄王就听从了。

四、庄王称霸
在楚庄王十七年时,势力雄厚的楚国称霸之心日盛,在这一年春天,楚国的大军包围了郑国的都城新郑,在楚军的猛烈进攻下,三个月后,新郑城破,楚军趾高气扬的进入郑国的都城。这时,郑伯袒衣牵羊来迎接楚庄王,并且说:“自己不被上天庇佑,不能侍君,您因此发兵攻打郑国,这是我的罪过。从今以后,我唯您的命令是从,只要大王不断绝郑国的祭祀,郑国从此对您马首是瞻。”
楚庄王听了,就赦免了郑伯,并且对自己的手下说:“郑伯如此谦卑,必是爱民如子,不可绝其祀。”于是,楚军后退30里,郑、楚两国签订了和约,楚国北上中原的大道敞开。

在同年的六月,作为天下的霸主的晋国援郑大军到达了前线,可是此时楚、郑两国已经订约,晋军的内部发生了分歧,有的主张退军;有的主张进军攻楚,最终晋楚两军在邲地大战。结果,在这一场决定日后中原霸主的大战中,楚国有一位臣每战必冲锋陷阵,五战五捷,在榜样的带动下,楚军士气大涨,最终获得了大胜。在《左传》中这样记载晋军惨败后的现象: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晋军的中军和下军为了逃命,仓皇的争抢小舟,而先上舟的逃兵怕小舟由于人数太多而沉没,展现出了极其自私的一面,竟然将还在攀爬中的士卒的手指砍了。船上的断指多的可以捧起来,由此也可见晋军逃命之惶恐,败得之惨,不言而喻。
楚庄王不解,对于自己这位立下头功的大臣,为什么会这样勇猛的和晋军拼命,那位大臣就说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
在一次楚国的宴会上,大殿之上,美酒佳肴,轻歌曼舞,一直到了晚上仍意犹未尽,于是楚庄王下令点烛举行夜宴。而且楚庄王还令自己最宠爱的许姬、麦姬给各位大臣斟酒,这时,一阵大风吹过,一片漆黑,有一位大臣就接着酒胆去拉许姬的手,结果许姬最后扯下来那人的缨带,并且回到楚庄王的身边告状。楚庄王听了之后,就下令:“群臣先不要点燃烛火,大家都将缨帽摘掉,以此更加助兴。”
酒宴散了之后,许姬就有的不高兴,就嗔怪楚庄王,庄王说道:“今日是群臣大宴,旨在狂欢助兴,那人酒后难免失态,人之常情也,如若追究,岂不大煞风景?”后人称此次宴会为“绝缨之宴”。

在楚庄王统治时期,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问鼎中原,称霸天下,楚国的文治武功在春秋时期达到了最鼎盛的一个时期。那么,在楚庄王之后,楚国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下集。


图43 春秋时期天下大势图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03 17:36:27 +0800 CST  
@songcc1203 2018-01-04 16:40:40
强烈期待楼主出书,定买收藏。
-----------------------------
谢谢支持!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04 16:44:16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五章【楚国兴亡(7)】

楚庄王之后,年幼的楚共王继位,子重为令尹, 楚国的霸业开始衰落。在楚共王元年,楚国发生了申公巫臣逃晋事件。这时,楚国的大臣就建议楚共王向晋国宋厚礼,结果他没有听从,而且还下令杀害了巫臣的族人,夺取其财富,他们之间的深仇大恨就此结下。
后来,在楚共王六年,晋国巫臣出使吴国,吴、晋两国结盟,这使得楚国在战略上陷入了两面夹击之中,而且,当时的吴国兴起,不断的进攻楚国的东部的原先附属小国,而楚国疲于奔命,最终这些附属之地被吴国所得,吴国的实力大增。
在共王十六年,晋楚两国发生了一次重大战役,起因是由于晋国举兵伐郑。在鄢陵大战中,楚军失败了,而且就连楚共王也受重伤(一只眼睛中箭)。而楚国的战将子反将军却因为贪杯大醉,延误战机,最后被楚共王斩杀。鄢陵大战,标志着楚国霸业的衰退,晋国再次成为了天下霸主。

在此之后,楚国的北上中原受到了晋国的阻挡,并且随着东部吴国的兴起,楚、吴两国的矛盾会成为楚国春秋后期的主要对外矛盾。等到后来,楚平王继位,在他的为政初期,在楚国休养生息,楚国的国力、军力、民力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发展,可是,这位楚平王有两个很大的缺点:第一个就是好色,本来是楚国的太子要和秦国的公主联姻,可是这个楚平王听说了秦国公主孟嬴美若天仙,居然最后自己娶了,这也不知道太子熊建是何感想了。第二个缺点就是宠幸佞臣费无极(劝楚平王自娶公主)。
后来,楚平王又听信了费无极的谗言,认为太子和伍奢、伍尚谋反,结果就下令诛杀之(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兄长伍尚被杀害,太子得到消息逃到宋国)。伍子胥逃到了吴国,投奔了吴王阖闾。历史告诉我们:出来混的,迟早要还。当然,好消息是楚平王已经逝世多年了,在楚昭王十年的时候,吴、楚两国的多年混战迎来了历史性的一次大战。此时的吴王阖闾,积极任用贤才(例如:伍子胥、伯嚭等),而且此次的吴军统帅是写出了《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在孙武的率领下,吴军先是在汉水一带大败了楚军,而后乘胜进攻,五战五捷,很快兵临城下,楚昭王和群臣等人无兵守郢都,率众逃出了郢都,吴军攻破郢都。
当然,怀着强烈的仇恨的伍子胥掘为了报自己的父兄之仇,掘开了楚平王墓,并且鞭尸三百,楚国几近灭亡。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和秦国组成联军正面进攻吴军,而且吴国的腹地又受到了越国的偷袭,最终,吴军退出了楚国境地。后来的历史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吴王阖闾被越国的勾践射伤,吴国将之后的主要矛盾对准了越国,楚国也因此又一次获得了喘息之机。

那么之后的楚国呢?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04 16:50:30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六章【楚国兴亡(8)】

公元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联合一起灭了智氏,三家分晋,等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为诸侯,天下进入了战国时代。
在战国初期,楚惠王制定的是“稳定内政、对秦国交好、并伺机对外用兵”的政策,这使得楚国夺取了越国的淮上之地;灭掉了杞国、莒国;这使得楚国的再次兴盛,当然这也和各国希望保持稳定发展,积极进行变法的国策有关系,一时之间,楚国复强。
可惜好景不长,魏国自从李悝变法之后,越加强大,积极对外扩地发展,灭了中山,夺取了秦国千里河西之地,这使得魏国成为了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楚国一时不敢与之争锋。随着各国的相继变法成功,继位的楚悼王知道,如果再继续这么下去,楚国必将受到这些新兴国家的强大威胁,正当惶惶的楚悼王不知怎么办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给了楚悼王希望。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相信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他就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吴起。
在楚悼王十五年,吴起离魏来到了楚国,对于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贤才来到楚国,楚悼王既是兴奋,又是有些防备,毕竟此时的魏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为什么吴起突然来到楚国呢?所以,楚悼王决定先试一试吴起之心、之志。于是,楚悼王只是安排吴起到了一个小小的宛城做太守,结果不出一年,宛城大治,楚悼王也相信了吴起,并且任命其为楚国的令尹,主持楚国的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措施有:
(1)颁布法令,依法治国;
(2)取消贵族的特权,取消其爵禄,每月的按例供给,鼓励贵族到偏远地区开荒发展;
(3)精兵简政,淘汰冗官,精简国家机构,建立新式楚军;
(4)整顿吏治,使得楚国的朝堂保持清明,官员们愿意为国家效力;
(5)移风易俗,对于楚国的一些陋俗、坏习惯进行整治;
(6)用四版筑城法,修建楚国城池。

数年后,楚国迅速富强,而后,吴起率领新楚军南攻百越,大胜之,并将楚国的领土扩展到洞庭湖一带;后来,楚国南方已定,吴起再次率领大军北上援赵,与魏国大战数场,楚军步步紧逼,到达了黄河边上,切断了魏国安邑和河内郡的联系。如此,天下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一时谈楚色变。
可惜,在楚悼王逝世后,楚国新君继位,根基未稳,在楚国老贵族的威胁、逼迫下,诬陷吴起谋反,手握重兵、统兵在外的吴起无奈,如果率军回郢都,正中老贵族的奸计;如果只身回到郢都,很可能有杀身之祸。为了国家,吴起选择了后者,在楚悼王的灵堂之上,老贵族设下了埋伏,万箭齐发,最终射死了吴起,楚国浩浩荡荡的吴起变法就此以失败而告终。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05 10:24:02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七章【楚国兴亡(9)】

名将名相吴起虽然死了,但是他还是设了一个局为自己报仇,就是他临死之前,和楚悼王抱在一起,这样老贵族的箭就将他和楚悼王(的尸体)全部射中,连在一起。这使得继位的楚肃王大怒,最后在其他大臣和吴起建立的新军拥护下,清算了这些老贵族,单单灭族的就有七十余家。
楚肃王之后,继位的是楚宣王(在位30年)。这位楚宣王和他的儿子楚威王(在位11年),在他们两位的时期,楚国再次兴盛,称王称霸,可以说是“宣威之世”。当时的各国纷纷崛起,周天子祝贺秦献公,三晋更加强大,在天下之中特别是魏惠王和齐威王最盛,天下的局势愈加复杂。
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宣王和秦献公联姻结盟,共抗三晋和齐国,在秦国和楚国的联盟下,数次击败了赵、魏、韩联军,当时的楚国地阔三千余里,将兵七十余万。后来,秦国的秦孝公继位,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卫鞅入秦,秦国进行商鞅变法。

随后,列国纷纷进行中原争霸,在魏齐两次大战中,魏国先后在桂陵山地、马陵山地两次大败,魏国的霸业衰落。可惜在后来,齐国的两位大才孙膑和田忌却离开了齐国,而楚宣王趁机进行淮北、泗上争夺战,楚军大胜,夺取了战略重地徐州等地,并且有十余个小国被楚国所灭。楚国一时称雄,就连齐国也不敢与之争锋。
在楚威王时期,楚国达到了战国时期最强盛的时候,无论是国土疆域,还是军队民众,都十分强大。楚威王在位期间,楚国加强了对东部巴蜀两国的控制,并且在楚威王七年,楚威王亲自率领大军北上伐齐,双方在徐州附近再一次展开大战。对于这场大战,最后楚国取得了胜利,楚威王因为田婴(齐国大臣、靖郭君,是孟尝君之父)欺楚,因此想要要挟齐王驱逐田婴,这时,张丑就欺骗楚王说:
“这场大战我们之所以能够取胜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田婴在,田婴这个人,不仅能力不出众,而且嫉妒贤能,有他在,齐国的大臣不服他,齐国的百姓不肯为其效力,所以我们才能轻松取胜。可是如果现在我们将田婴驱逐,那么齐王必然启用大贤田盼子,如此,我们想要再次获胜必将很难,所以,留住田婴,他和田盼子有矛盾,如此对楚国才是最有利。”楚威王就听从了。
徐州大战,使得楚国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此时的楚国疆域:东至东海;西至大巴山、巫山;北到汝、泗,南接五岭,并且将长江中下游,淮海地区等众多的河流包含在内。可以参照图44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对楚威王这样说道:
“……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在楚威王后期楚国雄兵百万,十年余粮,但是令人可惜可叹的是,这个楚威王什么都好,可是就是有一点不好——生出了一个败家子,那么,继位的楚怀王又会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为什么在他的时期导致了楚国受到了致命的伤害,直接导致了楚国的衰落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07 08:45:03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八章【楚国兴亡(10)】

这位楚怀王,在位长达30年,对于这位君王,他的继位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他的曾祖父肃王施行休养生息,他的祖父宣王和父亲威王使得楚国称霸,给他留下的是一个方圆五千余里,带甲百万,十年余粮的大楚国。而在楚怀王初期,确实是奋发图强,使得楚国和秦齐三强并立于世。

在楚怀王六年的时候,楚国为了一雪前耻(当初魏国趁怀王初继位偷袭楚国),并且打着送魏公子魏高回魏的口号,大司马昭阳率领楚军大举进攻魏国,在襄陵大败魏军,并且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
后来在楚怀王十年的时候,楚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此时的魏国被秦国打怕了,跟随楚国,与此同时,公孙衍在列国进行游说抗秦,在他的劝说下,山东六国加上义渠组成了七国联盟,楚怀王被公推为合纵长。如此,秦国将受到正面六国和背后义渠的夹击,陷入被动,虽然最后由于七个国家七条心,合纵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楚国的声势,在国际上的地位达到了空前。

当然,在这一时刻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转折点,这不仅仅是楚怀王一生的转折,更是楚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秦国的丞相张仪入楚,要送给楚国六百里的商於之地,当然,张仪是有条件的,就是要楚国和齐国断交。乱世之中,最珍贵的就是城池土地,对于这一诱人的条件,楚怀王想都没想就同意了,不听大臣陈轸的劝说。
后来,张仪和楚使回到秦国,张仪就假装自己生病了,整整三个多月,急的楚使团团转,后来秦国开出条件,要楚国先和齐国断交。结果,楚怀王答应了,就派人到齐楚边境上辱骂齐王,最终,齐楚断交。之后,秦国的张仪的“病”也终于好了,但是他答应给楚国的土地也由六百里变成了六里。到了现在,傻子也知道自己被耍了,于是楚使回国禀报。
楚怀王听了之后大怒,想要起兵攻打秦国,这时,陈轸又出来劝说:“现在攻打秦国并非上策,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和齐国撕破脸了,如果再去攻打秦国,那么我们楚国将同时面对两个强大的敌人,两面受敌,这在战略上已经处于被动。我们应该向西结交好秦国,再送一座名城给秦国,之后,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齐国,把我们的损失从齐国那里夺回来,如此才是上上之策。”

可惜的是怒火中烧的楚怀王根本就听不进去,在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国派出大将屈匄(gai)于秦军在丹阳大战,在这一战中,楚军大败,八万多精兵被斩杀,而且屈匄、逢侯丑等七十多人皆被俘,秦国乘胜进军,夺取了楚国的汉中郡。
楚怀王一听大败,怎么也咽不下着口气,这回,他带上了自己的老本,组织了全国的军队攻打秦国,结果这是将“大败变成惨败”。两军在蓝田大战,楚军再一次惨败,这两仗使得楚国元气大伤。人,不应该愤怒,如此意气用事,只会使得自己失去的更多。当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没有雪中送炭的朋友,只有趁火打劫的敌人。在公元前311年,秦军乘势进攻,在夺取了楚国的召陵;与此同时,韩、魏两国也南下攻占了中原之地,楚国从此一蹶不振,走向没落。

那么,随后的楚国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08 15:36:48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九章【楚国兴亡(11)】

虽然,楚怀王多次败于秦,可是这也使得秦楚两国陷入了敌对的关系,楚国一国无法抗击秦国,但是这也使得楚国坚定的加入了合纵的阵营,秦国的君臣都知道,虽然此时的楚国不足为虑,但是和一个疆域如此之广的国家长期敌对的话,这显然是不符合秦国的长远利益。所以,在楚怀王十八年的时候,秦国派出使者使秦,打算和楚国签订和约,并且将汉中郡一半的土地还给楚国。
当然,这次楚怀王将自己大败的怒火全部迁怒给张仪,他对秦国的使者说道:“愿得张仪,不愿得地。”那么,对于这样的难题,秦国又会如何应对呢?

张仪的意见是想要自己出使楚国,他认为一个堂堂楚怀不以楚国的最高利益为重,居然以自己的个人恩仇为重,这样的君王,已经在稍逊一筹了。张仪觉得自己先前确实是得罪了楚王,必须要自己亲自去楚国才有利于秦楚的结盟,而且这只是楚怀王的一时气话,时间久了就有了回旋的余地,况且自己和楚国的大臣靳尚交好,而靳尚又是郑袖的心腹,有郑袖在楚怀王边上天天吹枕边风,自己的性命应当无忧。即使是自己万一死了,那也有利于秦国的大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张仪出使秦国。
楚怀王并没有见张仪,而是直接囚禁了张仪,并且想要杀死他,对于这样的情况,张仪和秦国的君臣早有预见,一面派人重金贿赂靳尚;一面派出秦军锐士陈兵在秦楚边境,随时准备攻打楚国。靳尚劝说楚怀王:“楚国应该不失去信义,和秦国结好,而且秦国大军压境,如果杀了张仪,那么秦楚之间必然有一场大战。”
随后,靳尚又对郑袖说:“秦王现在用六座上庸城池和很多美女来贿赂楚王,希望楚王不杀死张仪,这样如果秦国的美女充实楚王的后宫,那么对于夫人来说这是大大的不利,希望夫人劝说楚王释放张仪,如此秦国的美女不入宫;楚国得到了城池;秦楚交好,夫人又对秦国的丞相张仪有恩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
在靳尚和郑袖的劝说下,就这样,楚怀王又释放了张仪,并且热情的款待张仪,如此张仪又劝说楚王加入秦国的“连横”,并且这次秦国还送六城给楚国,两国还结为姻亲,在张仪离开楚国之后,从齐国出使归来的屈原劝谏:“为什么不杀张仪?”楚怀王在听了之后才感到后悔,可是此时的张仪早已回到了秦国。

在楚怀王二十三年,此时的秦楚结盟,楚国没有了西部之忧,楚怀王乘越国内乱之际,联合齐国一同攻打越国,杀死了越王无疆,夺取了吴国以前那一块富饶的江东之地,并且设立为郡。
后来的楚国为了自己国家的最大利益在“合纵”和“连横”之间不断的摇摆,虽然如此,可是此时的秦国刚刚经历了秦武王的三年,秦昭襄王也刚刚继位,秦国国内政局以平稳为主,并未有什么大动作。所以,秦国对于楚国还是处于容忍状态,后来楚太子在一次殴斗中杀死了秦国的大夫,逃回楚国,秦楚关系再一次破裂。在楚怀王二十八年~三十年,秦国多次攻打楚国,并且秦军连战连捷。在楚怀王三十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之会,令尹昭雎劝说他不要去,可是楚怀王不听,最终被秦国囚禁在咸阳,当然,楚怀王也硬气了一回,为了楚国的利益,不答应秦国的无理索地要求,而楚国也另立新君,楚顷襄王继位。在三年多后,楚怀王最终死在了咸阳。对于楚怀王之死,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史记·楚世家》

怀王之死,楚人皆怜悯、同情、悲伤;当然天下诸侯也看到了从秦国的重利轻信,引以为鉴;秦楚两国交恶。那么,之后的楚国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09 17:52:07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章 【楚国兴亡(12)】

这位楚顷襄王可以说是继位于楚国危难之际,当时的楚怀王被秦国囚禁在咸阳,秦国想要让其割地不成,于是在楚顷襄王元年,秦军大举进攻楚国,此战秦军斩杀五万余楚军,并且夺取了楚国析邑等十五城。后来在楚顷襄王二年,由于楚怀王这个先王没有什么大用,秦军放松了看守的警惕,楚怀王逃跑了,秦昭襄王下令封锁秦楚边境,楚怀王无奈,想要从赵国借道归楚,不知是刚刚即位的赵惠文王胆小,还是不愿意得罪秦国,不愿意得罪楚国(楚顷襄王也不想让楚怀王回来),赵国不让,其余的诸侯国也是如此。最后,楚怀王最终回到了秦国,就生了一场大病,在楚顷襄王三年的时候,楚怀王在咸阳逝世,秦楚断交。
此时的秦国,正是兵威极盛的一个时期,在楚顷襄王六年,秦国大将白起领兵在伊阙大战中以少胜多,全歼了24万韩魏联军主力,天下诸侯皆惊。与此同时,秦昭襄王写了一封书信给楚顷襄王:“楚叛秦,秦国愿与楚国决一雌雄,希望楚国好好整顿大军,与大秦痛痛快快大战一场。”对于这样国书,楚顷襄王知道自己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楚国决定再次与秦国和谈,并且在楚顷襄王七年,楚国迎妇於秦,两国结为姻亲。

之后,秦楚关系愈加缓和,在楚顷襄王十四年,楚顷襄王和秦昭襄王举行宛城之会,二国再次和亲,之后的一年,在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齐之战。齐军大败,主力被歼灭,临淄被攻破,在正面战场楚军并未出兵、未出力,却在背后狠狠的捅了齐国一刀,夺取了淮北之地。
在十八年,楚顷襄王在自身并未那么强大的情况下,和秦国的关系破裂,楚国又加入了合纵。秦昭襄王怒不可遏,连续攻打楚国。在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国夺取了上庸、汉北之地;二十年,秦国夺取了楚西陵;二十一年,白起攻占了楚国郢都,焚烧楚国历代先王陵;二十二年,楚国又失去了巫郡、黔中郡。面对这样的惨败,楚顷襄王大怒,率领东部的全部力量十余万精锐,向西与秦国大战,夺回了十五座城池。
后来,秦国觉得楚国已经大衰,就把主要战略目标变成了北方“胡服骑射”数十年的强赵,如此秦楚再次结盟,只不过此次楚国要派出太子和左徒黄歇到秦国为质,虽然如此,但是这又给了楚国喘息之机。随后的日子了,楚国以休养生息为主,渐渐继积蓄国力。在楚顷襄王三十六年,楚顷襄王逝世,黄歇在楚王病重之时,就用了“金蝉脱壳”之计,因此太子早就逃回了楚国,继承了王位,是为楚考烈王,而黄歇也因为大功,被封为春申君,担任楚国令尹。

接下来的故事,我已经在前面讲过了,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就不再重复了,楚考烈王时期的秦赵两次生死大战(长平大战、邯郸大战),使得秦赵两衰,天下各国都获得了最后的一段喘息之机。楚国在考烈王之后,历经最后三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约16年),最终在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那么,一个长期方圆五千余里,号称世界上第一大国的楚国,为什么最终会一步步走向灭亡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10 20:31:01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一章【楚国兴亡(13)】

对于楚国,这个存在八百一十九年历史的大国、强国,我认为楚国的历史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楚国兴起。以熊绎为被封在五十里的丹阳之地为开始建国~楚国历代君主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苦心经营,使得楚国不断兴盛,最终熊通称王为节点。
第二个时期,中原争霸。熊通之后历代楚国君王不断地扩大,楚文王迁都郢都,楚国已经不满足偏居南方一隅,开始北上中原争霸。在这一时期中,以楚庄王问鼎中原最为鼎盛,之后的楚国开始走下坡路。

第三个时期,楚悼王、吴起变法。天下进入战国时代,列国纷纷变法图强,楚国也举行了著名的吴起变法,虽然最后因为楚悼王和吴起的逝世而以失败告终,到时之后的楚肃王、宣王、楚威王三代近60年,使得楚国再上巅峰,特别是威王时期,楚国疆域五千余里,带甲百万,十年余粮。
第四个时期,楚国大衰。在楚怀王时期,发生了“张仪欺楚”事件,由此,楚国和齐国断交,楚怀王在大怒之下和秦国进行了三次大战,结果皆大败,楚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最后就连楚怀王自己也被秦昭襄王囚禁在咸阳,最终病死。在楚倾襄王时期,秦国大将白起连续攻楚,最终攻下了楚国的“鄢郢之地”,而且焚烧了历代楚王的陵墓,毁坏其社稷宗庙。

第五个时期,春申君主政。由于秦国和北方的赵国在长平、邯郸连续两次大战,这给了天下其余诸国一个喘息之机,特别是对于楚国,不断发展,不断继续力量,并且在邯郸大战中援赵击秦,获得了大胜,春申君也北上灭了鲁国,楚国重振霸业。可惜,后来楚国发生了李园之乱,春申君惨死,楚国大乱,再次衰落。
第六个时期,楚国灭亡。楚国的负刍先是发动政变,斩杀了楚哀王、李园兄妹满门,自立为楚王。负刍在位期间,遭受了秦国的两次灭国大战。第一次由李信统军,楚国的大将项燕顶住了压力,最终大败李信军,斩杀了秦国七都尉,收复了全部失地。俗话说的好:“姜还是老的辣。”第二次有王翦亲自出马,秦国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楚国,王翦先是深沟高垒,养精蓄锐,与楚军对峙一年多后,最终大破项燕军主力,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那么,这个地处南方的楚国又是怎样兴亡的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的发源之地,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原。而我们的楚国只是在南方的蛮夷之地,那么,楚国的先祖正是靠着不断的拼杀,不断的兼并、扩大,最终才有了后来世界第一大国之称。我认为,楚国的兴起在于分封制。当时的天下道路不通,而且周天子的威望、实力又不断下降,在此之际,各个诸侯国纷纷停止了对周室的纳贡,如此周室更加羸弱不堪。楚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然,楚国采用的是分封制,这样的话,将封地赏赐给有功之臣,这样鼓励楚国的将士们为了楚国的发展壮大,为了自己的赏赐、封地,浴血奋战,因为有战功,打下来的这片土地很有可能就是你自己的,也是你子孙后代的。国仇家恨再加封地赏赐,因此楚军战力极强,楚国迅速发展,而且在边远地区,道路难通,楚国王室直接封给属下,作为楚国王室的屏藩,有利于维护楚国的统治。
那么,楚国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12 19:45:08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二章【楚国兴亡(14)】

我认为:楚国兴起是因为分封制,楚国的灭亡也是因为分封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分封制确实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分封制的弊端,它所激化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明显,因此,楚国就像周室一样,最终必然灭亡。
在楚国,有着王族芈熊氏、昭、景、屈、项、黄六大氏族和数十个小的氏族,这样随着时间的发展,楚国渐渐出现了“王命出三百里而无人应从”的尴尬局面。楚国要想对外作战、结盟等等国家大事,必须要得到这五大氏族中的大多数支持才行,因此整个国家的行政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再加上各个氏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在朝廷上争执,庙堂之上竟然先为自家氏族谋划,而后才为国谋划。渐渐的,这些楚国内部的封地氏族尾大不掉,成为了楚国的心腹之患。

那么,面对着这样的局面?难道这么多位楚王没有见到吗?没有做出一点改变吗?
当然不是,楚国为了使得国家强大,也做出了变法,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楚悼王和吴起在楚国举行的变法,削弱贵族的封地和许多特权,当时吴起在楚国的政治、军事、法令等方面施行变法。整整六年,楚国愈加强盛,建立了新军,吴起率领与天下霸主魏国大战,并且大败之。可是,由于楚悼王早逝;楚国旧贵族的势力依旧庞大;楚国新君肃王又不信任吴起;最终,导致了吴起被乱箭射死的悲剧,楚国的第一次变法也到此终止。
楚国的第二次变法,屈原变法。对于屈原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九歌》、《离骚》,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在楚怀王初期,屈原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对内“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对外“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屈原制定楚国法令之时,深受谗言之害,最终被两次流放。当然,我们都很清楚,对于楚国这样分封制的国家,要想改革变法,所面临的阻力之大,不可想象,再加上此时的是这位“昏庸”的楚怀王,楚国的变法必将失败。

楚国灭亡的第二个原因是:楚地虽广,然而却是华而不实。
楚国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有着五千余里的国土面积,可是却是华而不实。主要是南部的岭南千里之地,那里根本就是属于一个未开化之地,原始森林密布,道路艰难(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什么道路),瘴气横生,又不进行农耕(不生产粮食),楚国也无法有效管理。身处蛮夷之地的楚国与岭南相比,就相当于是天堂了,如此,这块地区也仅仅只是表面上臣服于楚国,根本就不能有效统治,其实质就是地方自治。
楚国东部的江东之地,一开始是吴越之地,楚国多次与吴国交战,虽然胜多败少,可是在伍子胥那次,就连楚国的都城都被其攻破,楚平王被鞭尸三百。虽然在后来,吴国被越国所灭,而楚国又在战国时期灭掉了越国,可是越国的残部不断骚扰楚国,楚国得到了一个骚乱不止的后院,而且更重要的是楚国得到吴越之地后,鞭长莫及,竟然使得吴越之地不如春秋时期那样富庶了。鸡肋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综合来看,楚国真正也就三千余里,西部以鄢郢之地为主,中部以淮南、淮北之地为主。

第三个原因,为避秦祸,楚国多次迁都。
对于楚国第一个都城郢都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先来看一下图45。



图45:楚国多次迁都

很明显,楚国自从郢都被白起攻破之后,楚国先后迁往“郢陈(陈县)——巨阳(钜阳)——郢寿(寿春)”楚国迁都的目的是离秦国越远越好,因此在总的方向是往东、往南迁都。想当年,魏国的吴起在阴晋大战中,大破秦国五十万大军,秦国元气大伤,魏军乘势占领了函谷关,夺取了秦国千里河西之地。函谷关是秦国的门户,面对这样的威胁,秦献公居然将都城迁到了东边的栎阳(北却戎狄、东通三晋),直面魏国,这与后来的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难想象,秦献公是有着怎样的自信,有着怎样的雄心壮志,誓要收复函谷关,收复失地。可是我们的楚国呢?面对的强秦,选择的是一味的躲避、退让,楚国的“心气”已经败了,怎么也枉然。

在这一章中,我们分析了楚国灭亡的三大原因,那么战国七雄现在只剩下了泱泱大齐国了,这个东方大国又是如何灭亡的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17 20:23:15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三章【秦灭齐国(1)】

在公元前222年,秦国再次大举兴兵北上,大将王贲率领秦军锐士进攻燕国的辽东,此战打的最主要就是后援,而王贲经过数年的准备(王贲灭魏之后,就积极准备攻打辽东),最终秦军大胜,并且俘获燕王喜。之后的王贲马不停蹄,转而向西攻打代国,同样战事进行的非常顺利,俘获了代王赵嘉。如此,战国七雄只剩下了秦国和齐国,天下人都知道,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必然直指东方的齐国。

在公元前222年五月,除了齐国,秦国大定天下,秦王嬴政非常高兴,特地举行了大规模的聚会,宴请群臣。数日后,秦国再次举行了朝会,商议对齐国的战事。当然,对齐国的战争也存在了一个疑问:那就是谁为秦军主将?我们先来看一看史书上的记载: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史记·蒙恬列传》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史记·秦始皇本纪》
“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在《资治通鉴》上的记载也非常类似,不再多说,那么现在我们问题来了,到底是蒙恬破齐,还是王贲定齐呢?对于这样的记载,也有说法认为:由于天下五国,王氏已经灭了其四(赵、燕、魏、楚),可是秦始皇的另一位爱将蒙恬也只是在伐楚之战中担任副将,因此,对于最后的大国——齐国,秦始皇嬴政的本意是要让蒙恬领兵灭之。可是,在蒙恬率军和齐军对峙数月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再次准备南下,秦王嬴政吃了一次错用李信灭楚的亏,用兵慎重再慎重,所以最后决定改换王贲为将。所以,在史书上才会有着着两种记载。
在这里,我就来说说我个人的观点,其实,我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那一年匈奴大举来犯的记载,所以,我并不是很赞同前面的观点。
为此,我们来看一看此时的秦军主力在哪里?当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下灭楚,而楚国灭了之后,王翦不仅要镇守楚国全境,还要派人率军南下征服百越,虽然用不了六十万,但是在楚地至少保留了三十余万兵力左右。另一部分应该是由蒙恬率领二十余万左右,走以前乐毅破齐的那一条老路,来到济西之地的灵丘,和齐军主力对峙。当然,王贲灭燕、破代的主力(十几万)还在北方,因此,秦国灭齐的总兵力将近40万,从两个方向一同进攻,西线的蒙恬部和北部的王贲部。

那么,这场战役会怎么打响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齐国的最后一位君王齐王建继位的这些年,又做了什么?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19 11:01:06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四章【秦灭齐国(2)】

在齐王田建16年之前,齐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君王后的手中,当然,君王后也是非常的贤能,她采用的是的“事秦谨,与诸侯信”的政策,简单的来讲就是“偏安一隅”。所以,位于东海之滨的齐国,秦国连续不断的攻打三晋和燕楚,五国也只能自救,齐国已经四十余年没有受到兵祸。
后来,君王后临死之际,告诫齐王田建说:“群臣中,某某可以重用。”齐王建就说:“等等,请让我用笔把它记下来。”等到齐王建准备好纸笔,君王后却说:“自己已经忘记了。”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让人们感到疑问的是:自己逝世后,君王后到底想要推荐谁掌握齐国大权?

当然,她的答案“忘了”肯定不是真心话,对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君王后忘记的结果就是齐国的权力掌握在了她的弟弟后胜的手中,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她应该是已经预见了的。我个人认为君王后的话应该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推荐齐国的贤臣,可是如此国家权力将会落在外人手中,不在他的弟弟后胜的手中;二是,即使自己推荐了贤臣,自己的儿子齐王建也不一定会重用,最终权力还是落在后胜手中;三是,君王后故意这么说,这是希望齐王建能够明白,希望齐王田建自立自强(田建有伊谛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明白权力要握在自己的手中。
无论怎样,我们知道的结果就是君王后逝世后,后胜成为了齐国的丞相,国家的军政大权都在后胜的手中,而且我们的这位后胜大人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贪。贪权、贪钱、贪生怕死,对于这样一位满身弱点的齐国丞相,秦国当然是十分欢迎的,秦国的豪气也让后胜有些震撼,大量的金钱满足了后胜以及他的宾客的胃口,腐朽了齐国的朝堂。由此,在《资治通鉴》上有着这样的记载:
“客皆为反间,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对于这些也就算了,这也是列国在灭亡之前的通病——政治腐败,但是我们的齐王建居然还生出幻想,在五国灭亡之后,他想要和秦国继续保持两国盟约(互不侵犯),他想要入动身秦国咸阳朝拜秦王嬴政。在这时,齐国的雍门司马就拦住了车驾,问道:“齐国立王,是为了社稷,还是为了大王您个人呢?”
“为了社稷。”
“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国家,跑到秦国去呢?”齐王田建听了之后,就回想起了“楚怀王之事”,最后就下令回宫了。
那么,秦齐两国陈兵在济西之上,秦国的灭齐之战又会如何打响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20 08:03:04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五章【秦灭齐国(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名将古德里安发明了闻名世界的“闪击战”,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等机械化的优势,从敌人的薄弱防线中撕开一个口子,快速的迂回、穿插、包围,从而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当然,闪击战有着最重要的三大因素“集中兵力、出奇制胜、快速机动。”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秦军攻齐之战,可参见图45。

正面战场,蒙恬部牵制了齐军的主力,双方在高唐、灵丘附近对峙,但是侧面战场,王贲、李信率领秦军精锐主力迅速南下沿着渤海湾,如此避实就虚,秦军直接进攻齐国的心脏——临淄。齐国守军惊慌失措,被打的措手不及,王贲此战兼具了奇、快、集中兵力,因此秦军兵临城下。
自从田单复国之后,齐国临淄数十年未战,齐国的军士不修兵革,偏安一隅,哪里是精锐的秦国虎狼的对手。齐王田建不禁深感懊悔,回想起数月前即墨大夫的建议。
在五国灭亡之后,即墨大夫对齐王建说:“我们齐国方圆数千里,带甲百万,现在三晋的残部逃到了齐国的阿城、甄城之间,有数百人,如果大王可以将这些人收为己用,并且交给他们百万大军,他们就会为了收复三晋故土而与秦国作战;南方的楚国逃到南城的也有数百人,大王也可以给他们百万大军,让他们收服旧楚之地,如此大王的恩泽齐天,不仅齐国可以得存,甚至就连秦国的武关、临晋关都可以进入。”
世界上什么药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客观上来说,齐国即墨大夫的话确实是有些夸张,比如“百万人之众”给三晋或给楚国,齐国那里有那么多的军队。齐国的政策应该是扶持五国余部,给予他们物力、财力、兵力等等的支援,使他们在旧地作乱,使得秦国留下了一个狼烟不止的后院。如此,必能拖延秦国数年,齐地得存。虽然如此,但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势不可挡。

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对于此时的齐国,秦国大将王贲深知这样的道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于是,秦国就派出了一个使者,提出了秦国的条件:只要齐王建投降,秦国会封五百里之地给田建。客观上讲,此时齐国数十年未经大战,未修兵革,面对秦军锐士,早晚必亡。可是这次秦国跟以往灭五国是不一样,对于灭国但封君。对于秦国的这样条件,充满着诱惑,最终齐王田建去问后胜,这位后胜,跟赵国的郭开一样,大权奸而已,反正他早就收受了秦国的贿赂,卖国行径早已不是一次两次,这次后胜决定最后再卖给秦国一个东西——三千余里的齐国。所以,听信了后胜的话的齐王建就下令开城投降。
秦国也是信守自己的“诺言”,将齐王建孤身一人迁移到了共地,那是一片方圆五百里的松柏林,周围全部是秦军锐士,团团围住。当然,从小就养尊处优的田建也没有学过贝爷的“荒野求生”,金炳万的“丛林法则”,最终,齐王建被活活饿死。对于齐王建之死,齐人未悲反怨,怨其不早合纵却听信奸佞、宾客的之言,以致亡国。所以,又有歌谣说:“松树啊,柏树啊!使田建迁住共地饿死的,是宾客啊!”

在公元前221年,即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国灭了最后的齐国,天下一统,那么,拥有者数百年历史齐国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22 10:52:36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六章【齐国的兴亡(1)】

对于齐国的历史,比较特殊,为了一探究竟,我决定将齐国的历史分为两大部分,前期的姜齐时期,后期的田齐历时期。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持续时间。
(1)从公元前1046年西周的建立,周武王将九州之中最富饶的齐地封给了立下首功的姜子牙,并封其为一等公国~公元前386田和代齐被周安王正式承认为二等诸侯,持续时间为660年,历经三十二位君王,在这一段时间称为姜齐时期。
(2)从公元前年386田和代齐被周室和天下诸侯公认~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向 秦国投降,最终被饿死在松柏林中。这段历史总共持续时间为165年,历经八位君王,是为田齐时期。
由此,齐国总共存在的时间为660+165=825年,比楚国的819还整整多了6年,可以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之一(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将之一去掉)。那么,齐国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在这一集中,我们一起来为您讲述。

我们知道,早起的楚国被分封在丹阳五十里蛮夷之地,自称蛮夷,只能为周天子在帐外“守燎”;西方的嬴秦部落更是在陇西牧马,竟然连楚国都不如;赵、魏、韩只不过是晋国的卿大夫而已;东北的燕国,仗着自己是王室姬姓,称霸一方……当然,我们的齐国,竟比姬姓的燕国更加显赫,齐国的先祖就是名扬天下的吕公(吕尚),由于他本来姓姜,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古代神话传说《封神榜》中的姜子牙。
当然,吕尚虽然早年贫困,可是却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西伯侯姬昌占卜一卦,得到了旷世雄才的吉兆。于是,周文王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太公在那里钓鱼,与其谈论,文王位太公拉车八百余步,尊为太师。
西伯侯姬昌和吕尚在周地推行德政,修养生息,谈论用兵的谋略和奇计,使得周室大兴,而后又替天行道,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建丰邑。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
“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之后,周武王姬发继位,在武王九年,姬发想要继承父业,东征残暴的商纣,此时的吕尚(被尊称为“师尚父”),左持黄钺,右握白旄,向天誓师出征。于是周室的大军出征到了盟津,天下诸侯不召自来会盟的诸侯竟然有八百多位,天下诸侯皆曰:“商纣可伐。”可是最终,姬发和吕尚都觉得此时的时机还未到,最后就班师回朝了。虽然此次,西周没有出兵直接进攻殷商朝歌,但是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也试探出了天下人心。

那么,西周究竟要等待一个怎样的时机呢?他们想要商纣更加腐朽,更失去天下人心,当然,他们并没有等待多久,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24 08:13:09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七章【齐国的兴亡(2)】

在周武王十一年的时候,商纣竟然将贤臣比干也杀死了,周室群臣都觉得此刻时机已到,于是,周武王向天占卜一卦,但是这个卦象却是不吉利。突然之间,狂风暴雨而至,大家都想要打退堂鼓,在这时,我们的吕公慷慨激昂,力劝进兵,最终武王伐纣,大军出征。而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也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群公尽惧,唯太公彊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

西周大军的东进伐纣,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最终在牧野大战中,周室击败了商朝的主力,商军溃退,周朝攻破了朝歌,诛杀了无道的纣王。西周将九鼎迁到了镐京,治理德政,四海升平,天下归心。所有的这一切,大都是采用吕公的谋略。
作为天下首功的吕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周武王将天下最富饶的齐地营丘封给了师尚父,日后它将成为名扬天下的大都市——临淄。如此,姜姓齐国正式建国确立。
在东方的齐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那里土地肥沃,国富民强,可以养兵数十万;而且齐国的开国之君又是鼎鼎有名的姜太公,他继位之后,在齐国内修德政、移风易俗,而且还十分注重经济的发展,促进渔盐业,工商业的发展,如此,很快齐国就成为了大国、强国。
后来,在周成王年幼之际,周公辅成王,可是管蔡、淮夷却发生了叛乱,面对这样的乱局,周室又给了齐国更大的权力: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史记·齐太公世家》

由此,齐国不再是单纯的边境大国,而且是拥有着震慑一方,代表朝廷征伐之权的钦差大臣。周室的这一举动,使得本来就拥有着崇高地位的齐国,再上一个台阶。
历史就像是生活的大导演,盛及衰,衰及盛,乾坤流转,姜太公活了一百余岁才逝世,自此,齐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齐国经历了齐丁公、乙公、齐癸公三代的默默无闻,而后的齐哀公,被人诬陷,最后竟然被周天子用鼎煮死。后来,齐国的胡公由于迁都薄姑,触犯了大家的利益,因此被人利用,齐献公杀了齐胡公,自立为诸侯,并把都城重新迁回临淄。之后,齐国又有了残暴的齐厉公,齐国又一次发生内乱,再次斩杀了他们的国君。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齐国的历史可以说是比较混乱,发生了多次内乱,但是我们也发现了齐人竟然有清算自己国君的传统。
直到齐釐公继位,齐国才重新走向正轨,此时的周室早已东迁洛阳四十余年,齐釐公联合鲁国、郑国,多次主持春秋时期躲过会盟,提高了齐国的国际地位,讨伐宋国、郕国、许国,击败狄戎,此时的齐釐公小霸诸侯。

那么,齐釐公之后的襄公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25 12:25:16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八章【齐国的兴亡(3)】

按照常理来说,“襄”本来是一个不错的谥号,那么情况真的是如此吗?在这一集中,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这位齐襄公有一个不好的癖好,荒淫无道,而且还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现在也是鲁桓公的夫人。在齐襄公四年的时候,齐襄公再一次得到了机会,鲁国桓公及其夫人来到齐国拜访,对于自己的这位老情人,齐襄公按捺不住自己的性子,再一次与之私通。可惜,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鲁桓公知道了这件事,虽然他不能对齐襄公怎么样,但是他严厉的斥责了自己的夫人文姜。当然,文姜害怕了,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齐襄公,于是在一次酒宴之中(鸿门宴),齐襄公派彭生暗中将鲁桓公杀害。这一次,鲁国人的震怒,为了平息鲁人的愤怒,齐襄公最后下令杀死了彭生。

在齐襄公八年的时候,齐国攻打纪国,此战打的纪国被迫迁都;九年,齐襄公联合宋、鲁、陈等国,攻打卫国;十年,齐国奉天子以令不臣,再次伐卫,并且使得卫惠公复位,此举大大提高了齐国的国际地位。
可是在齐襄公十二年的时候,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一开始,齐襄公派连称和管至父驻守葵丘,并且约定的时间一年,可是到了第二年,齐襄公却是忘得一干二净了,这时,齐国的谋士就提醒襄公派人替换,可是襄公不答应。本来是轮流驻守这个贫苦之地,现在却变成了长期工作者,他们二人十分生气,于是就和公子无知联合,准备谋反叛乱,而且他们还在齐襄公身边安插下了眼线——连称的堂妹。
同年冬天,齐襄公外出狩猎,在沛丘见到一头大猪,左右皆曰:“这是彭生转世。”齐襄公大怒,就放箭,那头大猪受惊站立大啼,齐襄公受惊,摔下马来(而且还掉了鞋)。齐襄公恼羞成怒,就下令将管鞋的侍从,重重鞭打三百,这位侍从他的名字叫做“茀(fú)”,希望大家记住这个人。茀受完刑后,出宫,刚好遇到了乘机作乱的公子无知等众人,茀遇到他们之后,对公子无知说道:“你们先不要进去,如此多的人,肯定会惊动宫中的守卫。我先进宫去打探消息。”说完,还出示了自己刚刚受到“昏君”的三百鞭伤,于是,茀入宫,他是一个忠勇之臣,把公子无知等人叛乱的消息告诉了齐襄公,并把他藏在了屋后,而且茀还和宫中的守卫一起组织起来反击公子无知的叛军,可惜寡不敌众,最终茀等人英勇战死,齐襄公也被找到,杀害。

由于公子无知自立为君,国人不服,不久,公子无知就被雍林人刺杀,齐国成为了无主之国。那么,在外的诸位公子纷纷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中,又发生了一个更为精彩的故事,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8-01-26 10:54:24 +0800 CST  

楼主:福建大德

字数:1812

发表时间:2016-07-31 17: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30 19:03:43 +0800 CST

评论数:13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