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大决战之长平大战

第十五章【范雎当政(下)】

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范雎的恩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魏国的武士郑安平,另一个是秦国的王稽。那么,在范雎当上大秦丞相为政之时,他们二人都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王稽为秦昭襄王效力了二三十年,可是却还是一个低职无权的近臣,虽然是秦王的心腹,但是职位、爵位太低,王稽心中隐隐觉得秦王好像不太想重用自己。
追求功名利禄是每个人的梦想,于是,王稽就找到了范雎,并对范雎说了一大段话,主要意思是说报答人要趁早,不然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语气有点埋怨范雎。范雎当然也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找了一个机会,向秦昭襄王进言,请求秦王重重封赏自己的恩人王稽。
秦王答应了,任命王稽为河东郡守,百分百的实权要职,并且可以三年之内不向朝廷上报政治、经济等情况,王稽自然对范雎是千恩万谢而去。
除此之外,范雎还举荐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郑安平为将军。郑安平为了救自己,得罪了魏齐,离开了魏国,也来到秦国,现在大哥得势了,自然也不会忘记小弟。
范雎还把自己的家财赠送给了只要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他都涌泉相报,所以说范雎是一个睚眦(ya zi)必较的人。
我觉得有怨报怨、有仇报仇,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能被大多数人理解。范雎对须贾报复,使这样的小人颜面尽失,当众羞辱魏使,之后还逼杀了魏齐,当然这是范雎在之前受到苦难、折磨,甚至险些丧命,靠着自己的机智才得存,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在这一点上,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就不做评价了。

可是,我觉得范雎的另一面有恩报恩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范雎在报恩时犯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使得这成为范雎一生中最大的污点。那是什么呢?我觉得报恩是可以的,你可以用自己的财富、获得的赏赐,可是你不能用国家的公器(官位)去报恩,这不是假公济私吗?
王稽是秦王的心腹,但是为什么秦王不重用他?如果说以前有太后、四贵,可现在已经秦昭襄王亲政了。那是因为秦王和他相处了二三十年,知道王稽的才能有限,由于看在范雎的面子上,王稽做了秦国的河东郡守,王稽没有这样的才能却身居要职,有权无责,大大的损害了秦国的利益,后来由于王稽畏惧秦法,居然私通六国,卖国行径。而郑安平呢?他以前最多只是个守门的士兵,但现在他成为了率领几万大军的将军,可谓是一步登天。后来,郑安平率领两万秦军不战而投降赵国。自春秋战国五百年来,秦国的历史上总共才有几次投降呀!真是败兵辱国。
由于秦王的亲政和范雎的为相,使得秦国的“远交近攻,蚕食六国”的战略继续得以实施,那么山东六国的会做出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6 15:25:45 +0800 CST  
第十六章【分化六国合纵(上)】

在公元前326年,年仅十五岁的赵雍即位,他是赵国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君王,在位二十八年(外加上自称主父3年,总共31年),史称赵武灵王。赵雍即位之后,主要实行的是对外示弱,对内实施休养生息,广积粮饷,发展手工业、商业、畜牧业的国策,而且他还积极变法,使得赵国迅速强盛。
在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二十四年,赵国正式施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胡服骑射”,国力日益强盛,建立新式精锐大军(骑兵为主,最大的特点轻锐彪悍)。之后的赵惠文王在十岁即位称王(赵武灵王此时还在,自称主父,掌管赵国军政大权),赵惠文王也是一位贤君,是赵国的守业之主,他在位长达三十二年,一直坚定的施行赵武灵王的变法。如此赵国两代君王近六十年的变法图强,使得赵国成为了山东六国中最强的国家,但由于赵国的变法还未彻底,综合国力比秦国稍逊一筹。

当此之时,秦国君臣继续执行远交近攻战略,秦军大举进攻韩、魏两国,秦国大军频频得手,也使的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战略威胁,此时的赵国名将、名相,人才济济一堂。比如:廉颇、乐毅、乐闲、乐乘、蔺相如、平原君赵胜、虞卿等,声势竟然比秦国的庙堂还盛。赵国为了给自己再一次变法争取时间,或者说是为了在战略上牵制住秦国,在赵国君臣的提议下(也有人说是蔺相如的提议下),赵王决定同意合纵其余五国,六国结盟共同抗秦,将秦国封锁在函谷关内。于是,赵国派出谋士大臣,出使各国联络。

韩、魏两国一听,受秦祸已久的它们,当场就直接拍板了,三晋一家;楚国被秦国欺负的最惨,夺取的城池最多,不仅楚都被破,连历代楚王的陵墓也被秦军烧毁,一直想找个机会报仇雪恨,当然是欣然赞同;齐国远居东方,刚刚复国,需要时间修养生息,不敢得罪五国,也派人联络;燕国被田单火牛阵大败之后,国力大衰,也派人到赵国邯郸参与。
山东六国,决定同心同德,摈弃以前的恩怨,共同商议联合抗秦。当此之时,秦国的君臣会如何应对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7 13:05:09 +0800 CST  
第十七章【分化六国合纵(下)】

在面对赵国崛起,历经了两代君王,近六十年,国力已强,而现在还主倡六国合纵,妄图压制秦国,锁秦于函谷关,秦昭襄王和范雎君臣又是如何化解这样的局面的呢?
秦昭襄王在收到细作的密报之后,一面立刻派人去军营中请武安君白起回咸阳,另一面召集丞相范雎和各位元老重臣一起来议事。

会议开始之后,范雎就对秦王说了两点:
一是,六国已经病入膏肓,此时的六国,表面上看起来合纵声势浩大,可是对于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即使有灵丹妙药,那也是无济于的,关于这点,大王无需担心,臣有着深切的切肤之痛。
二是,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一下,六国为什么会合纵呢?很简单,就是为了一个字——利,既然如此,那么他们的联盟也是不堪一击的,我们也可以给予他们更大的利,这样,六国联盟将会不攻自破,他们自然而然也会亲秦。
在这样的总的方略下,丞相范雎接着说了一个比喻:“山东六国就像宫中群狗一样,没事的时侯它们会和睦相处。但是,只要大王向它们扔下一根骨头(暗示着秦国给予其中一国更大利益,比如抛下几万两黄金),那么,它们彼此之间就会相互乱吠,汪汪的乱叫。这是因为它们贪利的本性根本未变,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彼此争斗。只要大王不吝啬秦国的黄金,等到六国灭后,又是原金归秦。如此,秦国就能‘谈笑间,合纵灰飞烟灭’,大王就能建立万世不朽的基业也。”

“好的,黄金只是小事,就按照丞相的意思办。”秦昭襄王大悦的说。
于是,范雎就派秦国的使臣唐雎(不是安陵君派出劝秦始皇的那个唐雎)载着五千斤黄金和美女珠宝到达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大肆分金。五国的使臣贪图小利,都从赵国的邯郸跑到武安,接受秦国的重金为秦国说话。除了廉颇、蔺相如这类的重臣没去,大部分的人都去了。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结果,秦国总共才分发了八千多斤黄金(比范雎预计的少了非常多),五国就纷纷同秦国称兄道弟,各自之间为了之前的矛盾而内讧不断,甚至大打出手,如此,赵国首倡的六国合纵就此夭折了。
那么,在这次危机中,秦国的范雎采取的重金分化六国的计谋大获成功。为了反击赵国,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秦国的君臣有定下了怎样的谋略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8 12:29:47 +0800 CST  
第十八章【通天大计(上)】

上一集我们讲到了赵国首倡的六国合纵被瓦解了,那么秦国的君臣又将会进行怎样的反击呢?又是谁参与了谋划呢?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一个国家的君权是至高无上、神圣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那其次,文臣之首当属丞相(或宰相、相国),武将之首为上将军(或大将军)。而且在战国的大争之世,相权、将权那是非常的大(自行开府),可以算的上是独立机构,并不会像后世一样,相权、将权受到了层层的制约、削弱。用一个比喻简单来说的话:一个国家就像一辆马车,国君相当于驽者,丞相、上将军是两个车轮,缺一不可。所以,像这种通天大计一般先由他们三人密谋,取得一致后,再付诸行动。
白起认为,现在的赵国已经强盛了六十多年,羽翼已经丰满,虽然赵国刚刚经历合纵失败,但是秦国目前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目前不能与赵国进行举国大决战。
面对这样的实情,君臣三人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后,一致决定先不进行战略大决战,而是继续采用远交近攻战略,为与赵国进行大决战而准备,主要做的准备工作有:

(1)积蓄实力。赢得战争的决定因素有很多,不仅有将帅的谋划、士兵的英勇、后援的通畅、人民的支持等,但是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打仗最要紧的还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想当年,秦献公举国为兵,为了夺回千里河西,拿回函谷关,年年与魏国有战,打了近二十年,胜多败少,可是秦国却是越打越穷,越打越弱。反观魏国呢?屡战屡败,却始终是战国前期的天下第一强国。何也?国力也。魏国因为李悝变法,而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现在,秦国就是要积蓄实力,大量的囤积粮草、打造军械、储备好盐、铁、皮革、马匹、医药品等战争物资。还好,从后来的历史上我们知道:上天还给秦国留下了两年多的时间。
(2)远交近攻,孤立赵国。
第一步,远交燕、齐两国,与之和睦相处,而且燕、齐两国,由于国家地理位置的关系,一直是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受益国,对他们来说赵国崛起的威胁比秦国还大,所以他们两国也是十分乐意去和秦国交好。
第二步,结交好南方的楚国。这边插上一句,以前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为质子,黄歇辅佐。几年前,楚王病重,质子在黄歇的帮助下偷偷逃回楚国,(黄歇留秦,找了一个人冒充太子)秦国并没有杀了黄歇,反而是善待黄歇,并把黄歇送回楚国,还扶植了楚太子即位,史称楚考烈王。在这件事情上,秦国对楚王、黄歇有大恩,楚国还将州陵之地献给秦国,可以说此时的楚国君臣是亲秦派当政。
第三步,派出使臣在外交上结交韩、魏两国,以此来孤立赵国。
(3)军事上占领外围。所话说的好:“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的修好议和不能不信,但也不能尽信。所以,秦国军事上的进攻也是并进的。那么进攻哪个国家?哪座城池呢?答案很简单,谁妨碍了秦国就进攻谁,这次秦国的目标是韩国的河外汾陉。主要是因为韩国的这块地恰恰卡在了秦国的河东郡、河内郡之间,使得秦国的两个郡不能连成一片,所以,秦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那是必定要攻下汾陉的。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吗?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19 12:26:00 +0800 CST  
第十九章【通天大计(下)】

以前我们就讲过,韩国的领土它是由一个中心散射的片带状,如果秦国把汾陉攻下了,那么就可以隔绝太行道,使得韩国的领土一分为二。之后再下一地野王,韩国的上党十七城就会成为飞地,早晚必被秦国所得;秦国在得了上党之后,就能像泰山压顶一般直逼韩、赵两国(特别是赵国),压缩赵国的战略空间,秦国就能与赵国在大决战中占据战略主动的地位。
除此之外,范雎还提出了恪守秦法、举国一法的内政方针,重申商君之法为秦国治国治民的根本,坚持重农桑、军功授爵等法令,而且范雎更具体的提出了整顿吏治的这个新课题。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已经将近一百年了,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吏治由当初的廉洁奉公、公正廉明,渐渐出现了吏治的腐败松弛,尤其是在“四贵”当朝之时,大肆敛财,关于穰侯被贬出关,带了多少财物?
“因使县官给车牛以徙,千乘有馀。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於王室。”——摘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请大家注意:第一个是,被罢黜的穰侯让县官给他提供牛车;第二个是,穰侯竟然用一千多辆车来运送自己的私家财物(如此多公车私用);第三个是,个人的财富居然多于国家王室,吏治腐败可见其一斑。
那么有人会问,穰侯已经没权,为什么还要如此大张旗鼓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是,穰侯的性格,一直以来就是如此霸道;二是,为了向君王表示自己贪慕财宝,没有功权进取之心。秦昭襄王最后因其大功,没有追究。面对不同的君王,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后世的魏忠贤大人要好好学学,不能盲目的东施效颦。
那么秦昭襄王亲政,打掉了四只“超级大老虎”,可还有一大堆腐败的官吏要得到整治。因此,整顿吏治,肃清朝野也是秦国的当前内政的第一要务。

兴修水利——都江堰,这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农耕的重视,准确的来说此时只是都江堰的前期勘探、选址、设计的阶段;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头到尾,历时十八年。在秦昭王51年~56年,为大规模动工建造时期。秦惠文王时期,大将司马错力排众议,建议进攻巴、蜀两国,开拓秦国的千里战略纵深。可是由于秦惠文王时期,秦国主要战略是破除六国的合纵锁秦于函谷关内,对于巴蜀之地缺少管理,而且在秦军刚刚攻下巴蜀期间,巴蜀两地也时不时有叛乱,需要秦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在大约五十年的时间里,巴蜀之地成为了秦国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后来,秦昭襄王派天下闻名的大水工李冰担任蜀郡郡守,负责根治水患,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引岷江的水灌溉成都平原,到秦昭襄王56年,都江堰成,蜀郡成为了天府之国。都江堰历经两千余年,经历了十几次的大地震,数十次的战火,依旧造福着神州大地。

在讲完秦国的通天大计,准备介绍秦国下一阶段战略进攻之时,我想先来讲一讲秦法,和大家一起来了解秦国法律体系、了解秦国的强大之谜、了解秦国为什么能有支撑起长平大战的国力,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21 13:16:44 +0800 CST  
第二十章 【秦法(上)】

我想大家一见到或是听到这两个字——秦法,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应该是秦法严酷,秦国的“苛政猛于虎”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这一集中,我们就来谈一谈秦国的法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秦法创建的时代背景。当时是春秋战国的纷乱五百五十余年,那是个“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年代,各种学说,各种思想相互争鸣。儒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家、法家(李悝、申不害、商鞅、韩非)、兵家(孙武、孙膑、吴起)等等,真是个大争之世,是一个“大兴亡、大毁灭、大创造”的时代,当时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中华灿烂的文化。
那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魏国由于最先采用李悝变法,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占领了秦国千里河西,将秦国压缩在关中的中、西部。正是在这时,秦孝公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卫鞅入秦(后来卫鞅被封在商地,所以后人称他为商鞅),开始了天下闻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创制了秦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可惜由于许许多多的历史原因,秦国的各项法律条文,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使得整个国家走上了富强的道路,秦国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了战国中、后期最强盛的国家。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秦法,了解秦国强大的原因。

(1)开创先河,依法治国。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在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之前,中国历代王朝采取的是人治,更准确的讲当时是礼治,统治者采取的是“仁政”、“王道”、“以礼治国”;秦国灭亡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两千多年里中国是人治的时代。秦国的法制与新中国的法制还是有一些区别,秦国是“举国一法”,而我们现在是以宪法为根本大法,各个地区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地方性的法规,相较而言,现在的法制更符合中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建立过完整的法制体系,依法治国,不得不说是创造性的大进步。《商君书》这部经典文献是商鞅法制的中心思想,蕴藏着具体的现实意义的法治观念。
依法治国,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法律来处理,法律没有包含在内的,在新法未颁布之前,可以依例处理,凡事皆有法令,举国一法。春秋时期,秦穆公重用贤臣百里奚为相,
施行“王道礼制,重施于民”,也使得穆公称霸天下诸侯,拥有兵车五千余乘。可是穆公之后再无穆公,秦国陷入了四世长达百余年的战乱,国力大衰,这是人治的一大弊病,只是单纯的依靠强君雄主,可是百余年才出一位那样的君王,所以,人治只可以兴其一时。
依法治国,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成就帝业。难道秦国的六世都是强君雄主?不是的,至少有两三位不是(比如: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因为秦国是依法治国,凡事皆有法可依,有例依例,从而使得君王犯错的机率大大的降低了,遇到一些较为平庸的君王,只要坚持法制,最少也能做到守业有余。

由于章节排版的因素,第二点就在下一集来介绍了,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22 13:04:10 +0800 CST  
第二十一章【秦法(中)】

(2)秦法是战时之法
在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大约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秦法是创立在秦孝公时期的大争之世,颁布于国家危难之际,所以秦法是战时之法,也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一、注重激发社会生产力
这个主要是从秦国重视农耕看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农耕一直是立国之本,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都还是农业大国。秦法首先废除了井田制、奴隶制,重新给庶民分配土地;之后秦法激赏农耕,并且缴纳国家超过税收一定比例授予爵位;最后秦法重视耕牛(后面会讲),而且由于犁壁的运用,利于农民的翻土、松土、碎土、起垅作亩,不再需要锄、铲类的农具帮助,还可以除草、杀虫,这就大大的解放和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
二、无功不受爵
这个主要是讲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在当时的许多国家中:奴隶参军,永不晋升授爵;平民(自由民)为国而战,永不晋升授爵;只有是贵族的世家子弟,立下了战功,才能晋升授爵,甚至世袭。而秦法,第一,废除了奴隶制;第二,凡是秦国的士兵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子弟,依法授爵,而且无功不受爵,授爵不世袭。秦法如此激赏每一位秦人,为了自己的国家而公战。
三、维护社会稳定
秦法中举用了著名而严厉的“什五连坐制”,十家一保,五保一亭,只要有一家犯罪,其余九家必须向官府揭发,否则是连坐同罪。这样使得所有的人都成为了国家的眼睛,每家每户都时时提醒邻人,遵守秦法,注意新的秦法颁布,使得秦国的百姓都敬法、畏法、不敢犯法。
秦法的这些战时特点,能够迅速激起国家的潜力,为秦国这个强大的战争机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秦法高度的公平公正
秦法中的激赏、严刑、赏勤惩疲靠什么来维持?靠的是立法和执法的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平衡。
为什么秦法能够吸引六国的平民入秦,成为秦人?无论你是老秦人,还是新秦人,秦法都是一样公平公正的对待,换句话说:只有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才会真正被人们所接受、尊重。正是由于这样,从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大规模庶民反抗秦法,罪犯也甘愿接受法律的制裁[5]。
秦法的严密导致了秦国的罪犯极多,可是秦国的监狱却是极少,全国只有咸阳一座云阳狱。大多数的罪犯都接受了徭役、惩罚,比如:搬运城墙的石头、木材、扫大街、打铁、搬运器械等等,罪犯晚上还可以回家睡觉,第二天再来接着干活。如此法制,如此秦法,闻所未闻。秦国朝野之清明,秦人之守法,世界各国难以望其项背。

那么除了这些,秦法还有一些什么特点呢?请看下集。

[5]在大秦商鞅变法之后的150多年的历史中,正史中只记载了一例逃刑事件:那就是黥(英)布逃刑事件。如此法治,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说庶民敬法,愿意守法服刑。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23 11:08:34 +0800 CST  
第二十二章【秦法(下)】

(4)秦法的威慑作用
“弃灰于道,断其臂。”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一条秦法吧。这条法律条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太严厉了,随便乱扔垃圾就要砍手。这一条,就是被儒家猛烈批判的“苛政酷法”,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
从商君的“徙木立信”开始,秦法说一不二,法律具有巨大的威慑作用。秦法中这一条如此严厉,更是为了震慑人们,不要犯法。其实,我们要遵守这一条很简单,只要自己时刻注意不要乱扔垃圾,就永不触法,那“断其臂”又与我们何干?秦法中的这一严刑,换来的是秦国一百五十多年的道路永远干净、整洁、宽敞,国家不要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负责卫生问题。在这个有着方圆三千多里,人口近千万(后期方圆五千多里,人口近两千万)的大秦帝国中,因为违反这一条,而受到法律制裁的犯人,大约只有三四十个。按照时间推算,平均五年一人;按照人口计算,大概是五十万分之一以上;无论如何,这个犯罪率可以说是极低极低的了。
曾经,十万日本人的广场集会,几个小时后,人群散去,广场上竟然没有一片垃圾,全世界惊呼“可敬、可怕”的民族;今昔,中国数万人的环保广场集会,两个小时,人群离去,广场上竟然有几千个瓶子,几吨垃圾,留下几十位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在清扫,更可怕的是有些人还说出了这样的话:“他们(环卫工人)应该感谢我们,是我们给了他们工作。”
悲呼,嗟呼,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建设法制化国家,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需要为此付出很大很大的努力。

(5)秦法的细致性、完善性
秦国的法律非常的多,非常的细致、完善。比如:最近几年在陕西西安发现的一些刚出土的秦法竹简残片,有着对耕牛记载:
如果耕牛是母牛的话,但在两年内母牛不生育幼崽,那么养牛的人将会受到处罚。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秦法的细致,细致到你想象不到,真的是完善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国。

在讲完秦法的这些特点之后,让我们回到正文,来看看关于秦国的通天大计中的战略实施,请看下集——占领外围。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24 11:54:12 +0800 CST  
其实,我在创作之时就一直在想——是否自己铺垫过长了?想要删掉一些章节,可是后面思来想去,最后还是保留了,觉得这样读者能够更加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后面秦赵两国的大决战有着更好的了解。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24 16:45:23 +0800 CST  
无论怎样,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24 16:46:22 +0800 CST  
第二十三章【占领外围】

前面我们讲到了秦昭襄王、范雎、白起君臣三人秘密制定好了与赵国大决战的战略,现在正是扫清外围的时侯,在公元前263年,秦国发动了对韩国南阳、太行道的进攻[6],关于这次的战役,历史书上记载的很少,只有:
“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资治通鉴》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史记》
由此可见,这场的战斗并不激烈,胜负结果毫无悬念。这是为什么呢?我觉的主要有:

(1)此战是白起领兵,白起何人?我想不用过多的介绍,赫赫战神,巍巍武安君,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那不是杀鸡用宰牛刀。
(2)韩国国力羸弱已久,军纪松弛,屡战屡败,文恬武嬉,根本无法抵抗秦国的大军。
(3)此战不是灭国之战,对于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几乎年年有战,战败国失地割城那是常有的事,没有引起其余五国的警觉,六国合纵无法形成,五国不援,韩国无法单独抗秦。

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过程,我又去查了一下《战国策》,发现里面记载着两个故事,间接的介绍了此次战役的过程。
第一个故事是讲:一开始,秦军大举进攻,迅速攻下了南阳,韩国呢,没有办法,就把南阳割给了秦国,希望秦国不要再攻韩。也许大家会有些奇怪,秦国不是已经攻下南阳了,南阳已经姓秦,为什么还要韩国割让?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一开始只是秦国非法入侵占领南阳,现在韩国的割地,表示秦国的占领是合法的。更重要的是韩国的割南阳,就相当于韩国把南阳人口、户籍、田亩、税收、财物、山川、河流等这些地区的重要文献、记录、典籍直接给秦国了,这样就大大加快了秦国的化地速度。可是秦国却继续进攻陉地,陈轸就劝说秦昭襄王不能背信弃义,否则其他国家就不会再割地给秦国了,秦昭襄王当然不会听,因为这是他们君臣三人通天大计中占领外围的第一步。

第二个故事也是讲:秦国攻韩时的故事。范雎就对秦王说了这么几点:
(1)土地是一个国家最珍贵的财富,任何国家和人都不会轻易抛弃,他们会拼死守护。例如:以前穰侯十次攻打魏国,都并未取得较大的战果。
(2)这是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提醒秦王,注意民心、民愿。
(3)第三句比较难理解,也比较长,范雎举张仪为例,我这边就不直接翻译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一下《战国策》。我就直接解释一下范雎的引申之意了:我们(秦国)可以不用直接重兵攻韩国的每一个险隘,因为那些险隘易守难攻,强攻损失较大,且耗费的时间较久,不利于秦国的下一步计划。我们可以攻击韩国的首都新郑,兵临城下,一开始先假装要灭韩国,之后再派使者说韩国割让秦国想要的那些关隘土地就行了。如果当今的韩王是个聪明人的话,他就会直接割让土地给秦国,保存韩国;如果韩王没有头脑,那么秦国就扶植愿意割让土地的韩国公子当韩王,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

秦王大悦,纳其言,秦军果然迅速成功。那么,秦国秘密扫清外围之后,继续实行通天大计中军事上的第二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下集。
[6]补充说明一下:在公元前264年,也就是一年前,白起就已经先行攻下了韩国的陉地,夺五城,斩杀韩军五万人。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25 12:38:16 +0800 CST  
第二十四章【进攻野王】

上一集中我们讲到了秦国正在秘密进行通天大计中的第一步——占领外围,现在,我们来讲秦国的外围战的第二步——进攻野王。
野王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向北连着韩国的上党郡(十七城),向南接着韩国本土。整个上党郡约有三百多里,有着十七座城池,军队五万余,民众十几万,可是上党是个民生困苦的山地,需要韩国本土源源不断的进行粮草、军械、财物、辎重等后援的输送,秦国一旦占领野王,不仅使得韩国上党郡的后援断绝,还会使韩国的上党郡成为一片飞地,如此,韩国早晚必失上党。

因此,秦国的进攻野王,那是势在必得,具有这几点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可以将韩国国土一分为二,韩国首尾不能相连,利于秦国一口一口吃掉、消化,有利于之后秦国的战略布局,无论是北上攻赵,还是南下攻韩,东击魏国,在战略上秦国都处于主动地位。
二、攻下野王是秦国通天大计军事计划的第二步,第三步是夺取上党郡的十七城,从而在战略上压制赵国,为与赵国大决战创造条件。所以说,野王是秦国必攻、必夺之地,无论秦国花费多大的代价,付出多惨痛的伤亡,秦国都必须要夺得上党郡。
三、前期已经做好了许多准备,比如之前秦国攻韩国的陉地、南阳、太行道,三地一破,使得韩国的国土连接部分变成了葫芦状,只剩下了最薄弱的部分——野王。而且,秦国之前的夺地、守地、化地,使得秦国的后援基本都是在秦国的国土上(虽然是刚夺下的国土,但也使得秦国的后援通畅,粮草、军械、兵力可以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前线)。韩国虽然深知野王的重要性,但面对秦军的疯狂进攻,最后也是无可奈何,野王守军的投降,使得韩国失去了战略要地野王。

秦国在公元前264年(秦昭王四十三年),大举进攻韩国陉地,夺五城,斩首五万;公元前263年,夺取韩国的南阳、太行道;公元前262年,占领野王。三年来,秦国打的韩国是喘不过气来,现在秦国的目标直指上党郡,那么上党之地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26 12:32:00 +0800 CST  
@婚前是处男 2016-08-27 20:34:37
竟然没有了……lz加油
-----------------------------
怎么会没有呢?真正的大战都还没开打,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校正、删减。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28 10:54:30 +0800 CST  
第二十五章【战略要地上党】


上党,位于南北绵延千里的太行山脉,号称为天下屋脊;上党者,“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地势十分险要,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在三家分晋之时,赵、魏、韩三国各得到了一块,赵国占领上党的北部的一小块,这块山地扼守着赵国的要地——武安(武安的地位对赵国相当于秦国的函谷关),武安以东80多里就是都城邯郸,因此赵国也设置了上党郡,称为西上党(缺点是面积实在时太小了,无法形成有效的纵深防御)。魏国得到的是上党东南的一小块,由于河内郡已经被秦国占领,这块地对魏国的意义也就不那么大了。韩国得到的是上党最主要的部分,十七座城池,一直是韩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现在,野王失陷,上党已经成为了一块死地,岌岌可危,早晚必失。

秦国呢?对上党早就是垂涎三尺,早在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就率军攻占了赵国的光狼城,并且占领了上党西南一部分,构筑向东前进的基地。当年由于楚祸,秦国战略转而南下攻楚,一时并未东进。现在,正是秦国实施通天大计中军事的第三步,全面占领上党十七城,占领这片东西宽一百多里,南北长约三百里的上党高地。
如果秦国一旦攻占了韩国的上党,那么秦国将会在战略上从北、西、南三面对赵国进行包围。北面秦国可以依靠河东郡的支持,西面秦国依靠上党郡支援,南面依靠河内郡提供后援;之后,三路秦军大举合击,直逼赵国的西上党,全面占领上党十七城;然后秦国挥师东进,兵临武安城下,威慑不足百里之外的(平原之上的)孤城邯郸。秦国的占据上党,将会居高临下,占领着险峻的太行山脉,可以说就像后世的辽国占领燕云十六州一般,在战略上处于绝对主动的地位,处于极为有利的局面。如果局面当真如此发展,那么赵国腹地大开,处于危险的局面,赵国必亡,山东六国必亡。

那么,我们反过来看看:此时的韩国肯定守不住上党了,魏国也没有力量与秦、赵两国争雄,那就只剩下赵国了。如果赵国得到上党又会是怎样的局面呢?那么,形势必将逆转,赵国将西上党与之连在一起,那么赵国凭空增加了三百多里的战略纵深,反过来赵国凭借上党居高临下,压制秦国的河东、河内两郡。因此,上党对于秦、赵两国都是必争之地,上党的最后归属令天下瞩目。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那么,此时的韩国君臣打算怎么做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28 11:03:04 +0800 CST  
第二十六章【冯亭之谋】

冯亭的老家在韩国上党郡的长平,他少年时曾经游学做过士子,周游列国,立志成就一方大业;他也曾辅佐过燕国上将军乐毅灭齐,任司马(参谋)并出谋划策,后来回到韩国,在秦军攻占上党之后,冯亭取代靳黈(jin tou)[7],担任上党郡守。

冯亭到达上党一个月后,就与民间有资望的人士商议,经过他们的商议,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野王失守,上党已经成为了一块死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光靠守,是肯定守不住的。
第二,那么现在摆在上党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降秦,二是投赵。冯亭认为,秦国是虎狼之国,贪得无厌,为此,我们宁愿投赵,也不降秦。现在如果我们向赵国献上上党郡,那么我们就重归三晋一家,秦国一定会北上攻赵。如此,我们的祖国韩国不仅给了赵国一个大的恩情,而且还免除了兵祸,一举两得。赵国被秦国进攻后,也一定会联合韩国,这样两国结盟,赵、韩两国就能够共存。

在看完这段话之后,一个问题在我的脑海中产生:冯亭向赵国献地,是冯亭和上党人士的私谋?还是受到了韩王的秘密旨令,是韩国的移祸赵国之计呢?
为了这个问题,我查了好多史书,比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可是都没有记载。为此,面对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说我个人的观点(没有明确史料支持),我觉得,冯亭向赵国献地是韩王的秘密使命,理由主要有:

(1)秦国无信。前面已经讲过,秦国在连续三年攻韩,打的韩国喘不过气来,韩国是多次割地给秦,可是秦国停止进攻了吗?没有。那如果现在继续割地给秦,那相当于是抱薪救火,割肉喂虎,这又有什么用?因此,冯亭和韩桓惠王就密谋献地移祸赵国之计。
(2)韩国的国家利益决定。韩国西有强大的秦国,北有胡服骑射的赵国,东还有魏国,南相连着楚国,四战之地,国力羸弱。特别是秦、赵两国,对韩国的威胁实在是太大太大了。因此,韩国一面派人与秦国和谈割地,一面直接向赵国抛出上党,激怒秦国,引起两强相争,最好打个两败俱伤,那样对韩国最有利。
(3)此时的韩王是韩桓惠王。这位大王当政期间政治混乱,朝令夕改,他善于“术”治。当年申不害“术”治,是指君王选拔、监督、考察大臣的方法,而韩桓惠王的“术”,是帝王的权术,是权谋,两者之间那真是天差地别。在这位韩王称王当政的三十三年期间,自导自演了“移祸赵国”、“资周灭秦”、“疲秦计”三大著名的权术,因此,从韩王的性格上看,冯亭应该是接受了秘密旨令的。
(4)冯亭的性格。冯亭是个有谋略,有理想的,忠君爱国的人。从他以前辅佐乐毅灭齐,可以看出他的谋略、理想;之后,乐毅被罢黜,冯亭回韩,为国家效力;还有后来的冯亭拒绝了赵国的高爵厚禄,不愿见赵使;最后和赵括一起战死在长平,体现了冯亭的忠君爱国。试想,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与民共议,献地于赵呢?如果没有韩王的秘密旨令,我觉得冯亭为了韩国很可能直接同秦军战死在上党。

那么,冯亭的谋划献地于赵成功了吗?赵国会接受上党吗?请看下集。

[7]补充说明一下:韩王秘密派人跟秦国议和,割让上党,靳黈由于不听韩王的命令,不愿意撤离上党,所以被韩王撤换。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29 11:13:10 +0800 CST  
第二十七章【赵国受地】

上一集中我们讲到了冯亭决定献地于赵,于是就派出使者到赵国,请求赵孝成王赵丹(此时他已经称王四年了)接受上党,这是上党十七城几十万军民共同的请求:宁为赵民,不做秦人。

赵孝成王听了之后,没有立即决断,于是他就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叔父平阳君赵豹,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赵豹是不同意的,他的理由是:“无故之利,贪之有害。”
“这是韩人仰慕我的恩德,宁愿归顺于我,怎么能说是赵国无缘无故就得到了巨大的好处呢?”

之后,赵豹的回答非常的著名,主要有这几点:
(1)秦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在这几年,秦国不断的进攻蚕食韩国领土,现在占领了野王,将韩国拦腰截断,这是为了什么?摆明了就是为了拿下韩国的上党十七城。
(2)韩国移祸,赵国不可中计。现在,韩国故意把上党之地献给我们(赵国),就是把烫手的山芋给我们,移祸赵国而矣,我们怎么能往韩国设的圈套里面钻?
(3)政治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秦国付出千辛万苦,损兵折将、徒耗那么多的钱粮,但最后却是赵国坐收渔翁之利。如此,秦国一定会愤怒转而进攻赵国,何况现在我们的国力比不上强大的秦国,所以我们不能引火烧身,不能接受这无故之利。
其实,这几点建议是非常有道理的,可赵王听了之后,不置可否。因为他内心是不同意赵豹的意见的,所以又召来平原君赵胜(也是赵王的叔父),平原君呢?他认为这是多好的机会呀,韩国好端端送了十七座城池过来,不要白不要,他是赞同接收上党,这样可以把赵国的西上党和韩上党连成一块,建立一个新的上党郡。

这边我插一段话,赵孝成王在面对这样的军国大事时,没有召开大型的朝会,没有和其他的大臣商议。比如:蔺相如(丞相)、虞卿(丞相)、廉颇(上将军)、乐毅(封君名将)、乐闲(乐毅之子,大将)、乐乘(乐毅同宗,大将)、许历(国尉,国防部长)、马服君赵括(虽年轻,但继承父亲封君高爵)。赵孝成王和谁商量,只是和他的两位叔叔,虽然这两位也是非常有才能、谋略、见识的人,但是这让人总觉得赵孝成王有些任人唯亲,在这一点上,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赵惠文王。想当年阏与之战,赵惠文王先问廉颇、乐乘,后命赵奢为将,为天下诸侯首胜秦军;之后,提拔蔺相如于布衣之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逼秦王击缶,赵国崛起,威震天下。

赵王和平原君是一拍即合,于是,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去负责接收上党的事宜,赵国全面的接收了韩国的上党十七城,派赵军驻守。并且封冯亭为华阳君,食邑三万户;其他的官员、有资望的士人都受到了相应的封赏。最后,冯亭不愿见赵使,拒绝了赵国的封赏,因为他觉得自己出卖了祖国的土地,已经是大大的不忠,怎么还能享受赵国的高爵厚禄呢?
由此,上党十七城归了赵国,其实在这件事情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那么后人在争议什么呢?请看下集——《赵国该不该受地之谜》。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30 11:38:38 +0800 CST  
第二十八章【赵国该不该受地之谜】

上一集我们讲到了,赵国接受了上党郡十七城,那么对于是否应该接受上党,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争论,在这一集中,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正方的观点:赵国应该接受上党。理由如下:
(1)韩国的上党十七城军民是在危难之际来投靠赵国,赵国怎么能将其拒之门外?如果赵国不接受上党,那么以后还有谁会来向赵国投降?
(2)赵国得到了上党,就能够把原有的西上党和现在的韩上党连在一起,建立一个新的上党郡,就能给赵国的都城邯郸凭空增加三百里的战略纵深,上党郡与赵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息息相关;
(3)不需要赵国花费一兵一卒,不需要赵国途耗钱粮,只需要赵国点个头,这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为何不要上党这白送的十七城?如果赵国要扩地,那还要多少人流血牺牲?
(4)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国已经强大了三世,六十余年,成为了天下仅次于秦国的的超级大国,现在赵国不仅在国力、军力、民力、财力,有称霸天下的雄心,就是韩国不献上党,那赵国也要率军去夺,现在白送过来,当然就直接接受了。

反方认为:赵国不应该接受上党。理由如下:
(1)秦国出钱、出人、出力,攻打韩国,现在赵国却吞并了秦国的战利果实,那么赵国在政治上就处于劣势,而且平白无故的增加三百里土地,引起天下诸侯侧目,它们也会坐观秦赵争斗。
(2)这是韩国的移祸之计,不能上当,如果接受上党,就相当于赵国为韩国抵挡住了秦国的大军,为天下诸侯独挡秦军。
(3)赵国接受上党,直接引来了秦国的“复仇”大军,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长平大战,使得赵国损失了几十万最精锐的将士,赵氏父子三代积蓄起来的国力、人力、物力、财力耗损一空,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

其实,正方、反方说的都很有道理,在此,我就来谈一谈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如果赵国不接受上党会怎样?在短期内,赵国是免除了兵祸;可是从长远上看,赵国失去的更多,秦国对赵国的威胁更大。秦国占据了上党,就可以将河东、河内、上党三郡连成一体,压制赵国的战略空间,完成了通天大计中的第三步,之后,秦国居高临下,与赵国进行举国大决战,那么赵国将会被秦国孤立、蚕食,最终吞并。当此之时,赵国应该以攻为守,勇于西进,夺取上党,与韩、魏结盟,反过来压制秦国的河东郡、河内郡,锁秦国于函谷关内。所以,我认为赵国接受上党的方略是正确。
那么,赵国的错误在哪呢?我觉得赵国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秦、赵两国早晚会有一场生死大决战。“一山不容二虎”,赵国没有为之后的举国大决战做好战略准备,由于赵国君臣目光的局限性,只是认为秦国会来争夺上党郡,没有远期的战略目标,等到秦国大军压境,与赵国举国大决战之时,一切都已经晚了。本来就是秦强赵弱,而且秦国早就做好了战略准备,赵国仓促应战,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赵国大举西进,占据上党,之后,赵国的君臣又会有怎样的谋划来抵抗秦国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8-31 11:35:36 +0800 CST  
@如此难舍 2016-09-01 08:10:32
赵国的军事,外交,经济,政策都没做准备。收上党没问题,出问题是没有远虑
-----------------------------
英雄所见略同。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9-01 11:21:53 +0800 CST  
第二十九章【赵国之谋】

其实,赵国在接受韩国上党十七城时,也还是做了不少的准备,赵国君臣商议出了不少的谋划。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赵国君臣的谋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军事上
这个主要体现在赵国接收上党十七城。第一,赵国上将军廉颇率领十万赵军全面接手上党的防务,占领各个关隘险地,并且在前期做好对秦军的防备(修缮城池、深沟高垒等),特别是防备野王的秦军这个点。第二,让冯亭的五万余韩军全部内迁,进入赵国腹地?照理说现在要防备秦军大举进攻,正是应该增加兵力的时侯,怎么能在这时调走友军。我觉得主要有:
(1)韩军久在上党,军纪涣散,战斗力弱,屡战屡败,赵国怕韩军和赵军在一起,会祸乱赵军的军心。
(2)韩国和赵国的军制不一样,人数虽多,但是不利于上将军廉颇的指挥,再说韩军和赵军的战斗力也不一样。虽然是大战在即,但是我们也不是不用韩军,只是将韩军由原来防守城池的任务变成了后方支援部队(运送粮草、军械、辎重等)。

二、在政治上
赵国君臣重赏上党军民,施以恩惠,收买人心,派遣官吏实行赵国的法令,政策。还有说法(并未记录在《史记》、《资治通鉴》)就是说:赵国放冯亭回韩。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冯亭他不愿意接受赵国封赏,他更愿意回到自己的祖国韩国,如果赵王强留冯亭,留人不留心,用处也不大。
二是,赵国有意放冯亭回韩国,因为冯亭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抗秦派,有他在韩国,有利于赵、韩两国结盟,共同抗秦。那么韩王不会处置冯亭吗?当然是不会的,因为冯亭卖的是韩国的死地(也有说法:冯亭是按韩王秘密献地于赵的旨令行事),换来的却是韩国的和平,还有赵国的援助结盟。所以,冯亭在韩国还是会受到重用,这样赵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在外交上
赵国先与韩国结盟,之后派出使者蔺相如到魏国与之结盟。那么魏国答应吗?此时的魏国有两大势力,一派是亲秦派,这部以代相须贾为首;另一派是抗秦派,以战国四大公子信陵君为首,两派相争不下。外交大才蔺相如的到来,使得抗秦派势力大涨,在最后,赵国还割让了好几座(小的)城池给魏国,最后,魏国同意与赵国结盟,至此,三晋一家,共同抗秦。
除了韩、魏两国,赵国还派出使者到燕国,可是秦、燕联姻已久,而且燕国是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受益国,赵国比秦国对燕的威胁还大,所以燕国暂时没有答应。
齐国,偏安一隅,更是不会趟这趟浑水,它巴不得秦、赵两个强国打个两败俱伤。
楚国,此时的楚考烈王,当初靠着秦国的势力扶植才为大王,一直奉行着亲秦的政策,春申君主政,也受过秦王、范雎的恩惠,所以楚国也是坐山观虎斗。

虽然如此,赵国联合韩、魏两国,三晋合谋,共同抵制秦国,甚至谋取秦国的河东、河内两郡(原韩、魏两国的领土),三晋一家,声势滔天,如果再进一步,可能发展成为六国合纵,当此之时,秦国又将如何应对?请看下集——《你要战,便作战》。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9-01 11:34:13 +0800 CST  
第三十章 【你要战,便作战】

“你要战,便作战。”想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发出这样的怒吼,之后,蒙古铁骑,西征摩诃末,而后荡平大金。看今朝,秦军苦战数载,赵国渔翁得利,三晋合谋,妄图遏制秦国,锁秦于关内。

面对这样的局面,秦国的君臣将会怎样做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大约在三年前,秦昭襄王、范雎、白起三人合谋,定下了通天大计,并且为之秘密施行。先是施行了通天大计中的第一步,占领外围,攻下韩国的陉地、南阳、太行道;第二部,攻占野王,将韩国一分为二;可是正当秦国准备占据上党之时,赵国抢先一步,抢占了胜利果实,彻底打乱了秦国的战略部署。更可恶的是,赵国还与韩、魏两国结盟,妄想恢复合纵,六国锁秦(幸好燕、齐、楚三国暂时还没答应)。面对着这样的形势变化,秦国已经不能继续按以前的战略计划实行了,“敌变我也得变。”现在,秦国面临的选择有:

(1)暂避风芒,化解三晋之盟。当然,此时的秦国完全可以这样做,采用比较保守的战略,先采取守势,固守函谷关,并在外交上积极寻找三晋联盟的薄弱点,进行分化瓦解,孤立赵国,之后再秦军战车东出,与赵国进行大决战。
(2)你要战,便作战。秦军不退一步,积极进取,大举东出,与赵国进行举国大决战。
从后来的历史中,我们知道,秦国的君臣选择了第二种,出关东进,与赵国一争天下。秦国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我觉得主要的理由有:
(1)如果此时的秦国退一步,那么赵国很有可能说动燕、齐、楚三国,引发新一轮的六国合纵,单单赵国一个就很难对付了,怎么还能坐等六国合纵成势呢?
(2)赵国现在占据了上党十七城,对秦国的河东、河内两郡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如果秦国退缩,那么赵国和韩魏两国趁机占据河东、河内郡,使得秦国的关外领土尽失,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付之东流,等到了那时,秦国面临的局面更加凶险难料。
(3)赵国理屈,秦军乃复仇之师,举国汹汹,秦国的民心、军心皆可用,如此士气高昂,将士们纷纷求战,秦军锐气正盛。
(4)这时是秦昭襄王四十五年,昭王之世,秦军胜多败少;“战神”白起,百战百胜,威震天下诸侯;范雎为相,一怒而六国惧。秦国乃是天下的霸主,如此凭空出现一个赵国,公然挑战霸主权威,秦国怎能退缩?秦国一退,更加助长赵国之势,燕、齐、楚三国的天平也可能会向赵国倾斜。
所以此时,秦国只能进,不能退,一退则山河破碎,数十年的战果毁于一旦。所以,秦、赵两国的战略大决战提前到来了。那么,秦国将会如何谋划呢?请看下集

楼主 福建大德  发布于 2016-09-02 11:44:57 +0800 CST  

楼主:福建大德

字数:1812

发表时间:2016-07-31 17: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30 19:03:43 +0800 CST

评论数:13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