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的故事这样讲才精彩

张慕陶的这些观点,只要换一个场合,如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胜利后中共,“联合国军”逼近鸭绿江时的新中国,都十分正确。即使对政治上已陷绝境的虎城(虎城的处境,其实就是两个月前中共的处境),虽未必能起死回生,但总比束手待毙要好。正因为如此,虎城很快被他打动,十七路军少壮派,如宋文海、许权中等也对张某信赖有加。而宋文海、李兴中、王劲哉等虎城心腹又与孙铭九、应德田等过从甚密,彼此间无话不谈,张某的观点便也间接传递给了东北军少壮派。此时,汉卿重要谋士、罗章龙派的前共产党人黎天才,为救汉卿,已在上月30日飞赴南京,也被戴笠软禁。这样一来,没有谋士的东北军少壮派,行动也受到张某操纵。于是在西安阵营里,形成了十七路军和东北军少壮派主战,东北军元老派主和的格局。
此时,何柱国与老顾就双方脱离接触,达成临时协定:西安阵营军队在观察组监督下撤至渭北,中央军保证不袭击。消息传来,东北军少壮派更为愤怒。1月27日下午,三剑客率东北军师团级军官五六十人,到虎城住所情愿,一致表示请他领导东北军救回汉卿,决不同意东北军几个军长私下与老蒋达成的潼关协议。说到动情处,五六十人一起痛哭,与上月9日感动汉卿的学生灞桥请愿也有一拼。虎城知道,没有红军参加,很难对老蒋强硬得起来,遂暗暗要三剑客找总理请愿。
于是,一干人等又在当晚来到中共代表团驻地,要求总理等人表态支持少壮派行动。总理已得到情报,说少壮派已拟好暗杀名单,除东北军元老派高官外,还有中共人员。故他不敢怠慢,只能顺着他们意思说些好话,最后表示立刻向中央请示。次日(1月28日),总理、博古、叶帅等一同赶往三原县云阳镇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同彭总、弼时、尚昆、左权以及特地前来的洛甫一起,反复讨论中共立场问题。由于已经知道了国际新精神,众人一致认为,表面上不能拒绝帮助西安阵营作战,但得找出借口,让仗打不起来。最好的借口,就是西安阵营内部意见不统一。而主席闻讯后,则一眼看出少壮派打仗救汉卿是假,想与元老派分享东北军权力是真,便来电提出:能否组建一个元老派和少壮派调和机构,兼顾两者利益。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经过群策群力,总理心里有了底。当晚他回到西安后,就对虎城和少壮派表示,只要他们意见一致,红军愿意与他们共进退。应德田一听就明白,中共其实是借故推脱,但他没有汉卿那么识相,竟决定再逼迫元老派就范。于是,少壮派于次日(1月29日)在渭南105师师部,组织除前线以外的东北军四十多名团长以上军官开会。会上,少壮派又是痛哭流涕,又是慷慨陈词,终于迫使以董英斌、何柱国为首的军、师长们,在主战书上签了字。
如果事态按此发展下去,中共将面临要么前功尽弃,重新被老蒋抓到开战把柄;要么失信于西安阵营,为天下所不齿的两难境地。但偏偏王以哲、何柱国等元老派,不肯以卵击老蒋之石。他们经密议,决定电请于学忠从兰州回西安,处理“内乱”。1月31日,学忠飞抵西安,但面对意见对立双方,他不敢表态。最后还是由虎城出面,邀请总理、学忠、何柱国、生病在床的王以哲以及应德田共六人,在王以哲家开三方会议。会上,总理还是采取尊重西安阵营统一意见策略,巧妙地将三方矛盾转化成虎城、东北军少壮派与东北军元老派之间矛盾。由于这次会议讲得是实力而非激情,应显得孤掌难鸣,未敢说话。而失去少壮派支持的虎城,只能同意和平解决。会议最后决定,派特使李志刚再去潼关全权谈判。
然而,东北军少壮派并不会乖乖就范,反而打算铤而走险。2月1日一早,他们武装拦截要去潼关谈判的李志刚及中共代表李克农,阻止其与中央军达成协议。但克农从中共利益出发,机智地带着李逃离了西安,前往潼关谈判。急红了眼的应德田、孙铭九不顾苗剑秋反对,与十七路军少壮派宋文海等合流,制定了一个锄奸名单,除于学忠以外,王以哲、何柱国、缪徵流、刘多荃等十余名少将以上东北军高级军官,均成为要暗杀对象。当天晚上,他们在西安城内四处张贴锄奸令,企图恐吓王以哲等人改变态度。
对此,虎城一面对少壮派采取鼓励态度,默许十七路军为他们制造用于游行的反对和平袖章;一面又对元老派采取保护措施,请王以哲、何柱国去他公馆避祸(2月1日晚,何入住,但王拒绝)。虎城本意是希望少壮派恐吓奏效,好让元老派回心转意,跟中央军干一仗,摆脱任蒋宰割局面。但事态并没有按照他期望发展,老蒋了解这些情况以后,为了尽快挑动少壮派发生流血事变,以彻底瓦解东北军和整个西安阵营,指示老顾基本按照甲案框架,以比较宽松的条件(中央军驻扎在潼关到咸阳一线部队,由12个团减少到3个团,另拨给西安阵营开拔费600万银元),就在2月1日当天,与李志刚达成潼关协议。
消息立刻传到了少壮派那里。在他们看来,只要签署和议,无论条件宽松苛刻,对东北军还有对他们自己,都是灭顶之灾。于是,2月2日早晨,他们悍然发动“二二事变”,先后杀害卧病在床的王以哲以及徐方、蒋斌、宋学礼等多名元老派将领。
王以哲之死激怒了刘多荃、缪徵流等前线将领,他们不顾正面中央军威胁,率十万大军回师西安,要为王报仇。东北军少壮派兵力极其单薄,连火都没交就土崩瓦解,走投无路的三剑客,不得不向总理悔过认罪,请求给予庇护。老顾也领着中央军,紧跟回师的东北军,一起涌向西安。混乱中,十七路军部分部队叛降中央军,部分民团被东北军缴械,甚至连虎城心腹王劲哉也率49旅,进了秦岭子午峪,并很快投奔老蒋。虎城一筹莫展,于2月7日率残部三万人(缩水一半)退出西安。此后,他在老蒋压力下,被迫在七七事变前夕离开部队出洋,所部也被缩编成38军。不久后他又回国,却被老蒋骗至南昌长期关押,最后于解放前夕在重庆惨遭杀害。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11:34:33 +0800 CST  
见虎城已彻底趴下,东北军元老派索性不再提甲案,干脆直接宣布归顺老蒋,同意按乙案前往淮河流域。为了发泄对中共愤怒和向老蒋输诚,他们诱捕并杀害了已被汉卿任命为旅长的高福源,扣押和驱逐了万毅等接近中共的进步分子。东北军这次与中共决裂相当决绝,其基本部队直到解放战争,依然宁当老蒋炮灰,也不起义投诚。
元老派归顺老蒋,也让汉卿失去政治价值(其实就是利用价值)。从此,他没有能得到胡汉民、李济深关了又放的机会,历时老蒋、小蒋两代,始终被没有人身自由。直到1990年台湾民主化以后,才以九十高龄又享受了十一年自由生活。最后以一百零一岁寿龄,在美国檀香山逝世。由于他早已把父子两代窃取来的财富,让正妻于凤至带往美国,并声称是凤至在美炒股赚得(当时贪污分子就会使这一招)而公然使用,故生活依然过得十分优裕。
对于中共来说,因为是靠着西安事变,由张、杨这两只“李”代替自己这个“桃”变僵而摆脱困境,故对张、杨始终没齿不忘,誉为千古功臣。其中,尤以对汉卿评价为高,即使他在1957年发表攻击中共的《西安事变反省录》,也毫不在意。汉卿恢复自由后,中共领袖们更是政治上拔高,经济上照顾(如果经过半个世纪,他钱用完的话),并十分渴望他能回大陆,当面向他表示由衷感谢。从这个历史角度来看,汉卿尽管在政治舞台上活动时间不长,所做表演总体也不出彩,且漫长一生中有一半时间都无自由,却也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回过头来再看中共如何应对当时混乱局势。一直驻守西安的总理处变不惊,先在当日怒斥来中共代表团驻地恐吓的少壮派军人,后又在第一时间去王以哲家慰问其家人,摆脱了策动事变嫌疑。在三剑客处置问题上,他根据考虑到东北军元老派已无争取可能,以及容易给外界造成杀人灭口印象的实际情况,说服主席收回枪毙三人成命,让刘鼎护送三人去了陕北。此后,因三人只想实现个人野心,并无没有参加革命愿望,又将他们送往天津租界躲避。这样,到了中央军宋希濂部和老顾本人分别于2月8日、10日进入西安之时,总理又摇身一变,又成为中共派驻西安中央军的代表。
看到中共终于摆脱了“三位一体”道义责任,主席不由长舒一口气,把精力转到了和老蒋正式谈判上面。2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要求:(1)停止内战,一致对外;(2)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3)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4)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5)改善人民生活。同时提出,如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中共愿保证:(1)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方针;(2)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3)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4)停止没收地主土地。
这份电报正式拍发前,先报送国际征求意见,老季看后不觉大吃一惊。他认为,中共只要改苏维埃为人民民主就可以了,而改苏维埃为国民党政权特区政府,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显然过右。于是,他并未请示老斯,就直接给中共去电,建议中共“暂不发表关于苏维埃政策根本变化的具体声明”。让老季没想到的是,同时看到电报的老斯,却对中共能屈能伸、为苏联联合国民党政权对付鬼子行动扫除障碍做法,十分赞赏。得知老季反对,他让莫洛托夫打去电话,说:“中共中央的建议可以接受。”善于见风使舵的老季,又赶紧立即再发一封电报给中共,转弯抹角地表示自己与老斯持同样观点,只是更关注中共实施此政策在方法上是否妥当而已。
至此,主席构思的中共与老蒋和解方略,得到老斯全力支持。“三位一体”瓦解后的陕西形势,反而稳定了下来,位于陕北的红军与中央军和平相处,终于获得休养生息机会,慢慢恢复着元气。但就在这时,当初自以为逃到安全地带的西路军,却在河西走廊遭遇马家军重创,已经濒临覆灭。要知道西路军是怎么一步步败落的,请看第三十七章《西路悲剧》。
直到这一章为止,从第三十三章开始的《西安事变》全过程,才算真正叙述完毕。因此,在本章结束之际,笔者所想做的,是用如下的流程图,再回顾一下西安事变酝酿、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即:打击——接触——利诱——诈危——施压——捉蒋——杀蒋——转向——背盟——释蒋——拆盟——安全。
根据这个流程图不难看出,不管是杀蒋初始目的,还是释蒋最后结果,主席所设的,就是李代桃僵之局,其标准版本就是《聊斋志异》中王六郎找替死鬼,最新版本就是重庆打黑中龚刚模拉李庄垫背以求免死。这就是西安事变的本质。对于这个本质,到西安事变末期,作为当局者的东北军元老派和少壮派,都看得很清楚。刘多荃愤而诱杀高福源,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流程图里的第二步是关键性一步,没有这一步,主席所有计谋就都没了施展对象。
由于主席日后还要多次与总理合作,在外交上施展类似计谋,因此他在向外界提供的史料时,刻意抽掉了若干片段。这样一来,人们所看到的西安事变,就与上述流程图完全两样了,以致于将张、杨发动事变动机,被定义为纯粹的抗日爱国行动,甚至连老蒋也要靠这个定义为自己解套。而当主席已经故去,不再需要刻意隐瞒其杰出外交才能之时,本文还原历史原貌,就是对他不为人知历史功绩的最好颂扬。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12:36:04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16 10:58:08
楼主,军事上的全歼对方,而自己保存下来了。
对应到商战中的: 把产品做得比对方还要好,涵盖了对方的功能,而对方觉得拼五年十年也做不出来。这样相当于被全歼。
一群微软苹果出来的人,带着富士康员工,把产品做得超好,而让微软苹果破产,是没那么容易的!
-----------------------------
毛主席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13:22:41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16 10:58:08
楼主,军事上的全歼对方,而自己保存下来了。
对应到商战中的: 把产品做得比对方还要好,涵盖了对方的功能,而对方觉得拼五年十年也做不出来。这样相当于被全歼。
一群微软苹果出来的人,带着富士康员工,把产品做得超好,而让微软苹果破产,是没那么容易的!
-----------------------------
@zhaoyu1027 2015-09-16 13:22:41
毛主席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
@killywen 2015-09-16 14:07:20
不能因为毛成功了,就认为很多人随便可以做到。
而且毛是花了22年才成功的。而你字里行间,似乎一两年就可以培训好这批人了。
毛这种人要么百年难遇,要么几十亿个里面才出一个。
普通人学到他一点点思想就够了,林就学到了他的伏击战法而已。
-----------------------------
第一,毛主席在抗战前夕这种特殊时期,一两年培养百来万军队不是不可实现。而且,这百来万军队里,肯定有很大数量来自于旧军队。苏联十月革命后,迅速培养出数百万红军,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二,虽说林彪只学了毛主席的伏击战法?首先,伏击战法是毛、林、朱及其他红军早期将领,一起摸索出来的,知识产权不属于毛主席一个人。其次,林彪在战术上的造诣远远超过毛主席。毛主席在军事的主要长处是战略规划和根据规划选定各战场主帅。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17:00:16 +0800 CST  
@天生快乐快乐先生 2015-09-16 15:57:48
楼主加油!!!!.每天都在等看呢.^_^
-----------------------------
您放心,每天都会发一章的。这样,您看得不累。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17:33:39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16 14:07:20
不能因为毛成功了,就认为很多人随便可以做到。
而且毛是花了22年才成功的。而你字里行间,似乎一两年就可以培训好这批人了。
毛这种人要么百年难遇,要么几十亿个里面才出一个。
普通人学到他一点点思想就够了,林就学到了他的伏击战法而已。
-----------------------------
@zhaoyu1027 2015-09-16 17:00:16
第一,毛主席在抗战前夕这种特殊时期,一两年培养百来万军队不是不可实现。而且,这百来万军队里,肯定有很大数量来自于旧军队。苏联十月革命后,迅速培养出数百万红军,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二,虽说林彪只学了毛主席的伏击战法?首先,伏击战法是毛、林、朱及其他红军早期将领,一起摸索出来的,知识产权不属于毛主席一个人。其次,林彪在战术上的造诣远远超过毛主席。毛主席在军事的主要长处是战略规划和根据规划选定......
-----------------------------
@killywen 2015-09-16 18:56:22
好吧,就算是抗战时期招募了百万军队,毕竟红军阶段积累了10年。
但以你的意思说,招募的这百万军队很快形成战斗力。
请问,靠谁去组织和管理呢? 林彪、粟裕等人仅仅30岁,初出茅庐。
靠徐向前、李卓然这些让西路军覆没的将领么?
靠肖劲光、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只在苏联上过军校,但实战经验很差的么。。
-----------------------------
我来告诉你怎么管理、指挥,日寇入侵之前,中共方面,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左权、贺龙、聂荣臻、陈毅、陈赓、彭雪枫、罗荣桓,各指挥十万。日寇入侵以后,用前国民党将领胡宗南、卫立煌、薛岳,替换贺龙、聂荣臻、罗荣桓(胡宗南本就是中共卧底,配不配政委没关系,聂、罗分别给卫、薛当政委),让陈毅坐镇、粟裕指挥陈毅的部队,这不就指挥过来了吗?朱德、彭德怀可以充当大本营代表,协调各路部队作战。
当然,中共是不会跟鬼子打阵地战的,肯定是与解放战争一样,打大规模运动战,并辅之以广泛的游击战。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19:28:01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16 14:07:20
不能因为毛成功了,就认为很多人随便可以做到。
而且毛是花了22年才成功的。而你字里行间,似乎一两年就可以培训好这批人了。
毛这种人要么百年难遇,要么几十亿个里面才出一个。
普通人学到他一点点思想就够了,林就学到了他的伏击战法而已。
-----------------------------
@zhaoyu1027 2015-09-16 17:00:16
第一,毛主席在抗战前夕这种特殊时期,一两年培养百来万军队不是不可实现。而且,这百来万军队里,肯定有很大数量来自于旧军队。苏联十月革命后,迅速培养出数百万红军,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二,虽说林彪只学了毛主席的伏击战法?首先,伏击战法是毛、林、朱及其他红军早期将领,一起摸索出来的,知识产权不属于毛主席一个人。其次,林彪在战术上的造诣远远超过毛主席。毛主席在军事的主要长处是战略规划和根据规划选定......
-----------------------------
@killywen 2015-09-16 18:56:22
好吧,就算是抗战时期招募了百万军队,毕竟红军阶段积累了10年。
但以你的意思说,招募的这百万军队很快形成战斗力。
请问,靠谁去组织和管理呢? 林彪、粟裕等人仅仅30岁,初出茅庐。
靠徐向前、李卓然这些让西路军覆没的将领么?
靠肖劲光、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只在苏联上过军校,但实战经验很差的么。。
-----------------------------
你如果还嫌陈赓、彭雪枫不够格,可以把张发奎、蔡廷锴请来当军事主官,给他们配政委即可。中共别的都缺,就是不缺政委。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19:39:58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16 19:44:43
太理想化了。胡宗南并非中共卧底,只是自己被研究透了,且后期不怎么关注军事技术,于是后期看着经常打败仗。
刘峙、卫立煌也是前期强后期弱的。
杜聿明是前期弱后期强的。
楼主过于认为那些前期强的可以统帅10万大军,嘿嘿。
其实有些人35岁职位高,前期强,并非军事技能多么高,只是会做人,会拍领导马屁或者与领导脾气好获得领导欣赏。比如关麟征。他们带着自己部队去打日军,尚且能拼一下。但盲目收编别......
-----------------------------
刘伯承在川军时就是名将,解放战争也指挥十几万大军,虚拟的杀蒋后抗战爆发,应该在1939年(与希特勒侵略波兰同时),他怎么不能指挥十万?
胡宗南不仅仅在解放战争时与解放军作战打败仗,红军时期也一直打败仗,而且都败在关键时刻(如包座、山城堡),如果不是卧底,请问怎么解释?
卫立煌在抗战期间,指挥部队始终都超过十万,谁说他不会指挥?徐向前在红军时代最多指挥到8万,为什么不能指挥十万?
还有,蒋介石的那些将领过去也没指挥过十万,也都是一点点练出来的。而日寇的将领也一样。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20:07:57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16 18:56:22
好吧,就算是抗战时期招募了百万军队,毕竟红军阶段积累了10年。
但以你的意思说,招募的这百万军队很快形成战斗力。
请问,靠谁去组织和管理呢? 林彪、粟裕等人仅仅30岁,初出茅庐。
靠徐向前、李卓然这些让西路军覆没的将领么?
靠肖劲光、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只在苏联上过军校,但实战经验很差的么。。
-----------------------------
@zhaoyu1027 2015-09-16 19:39:58
你如果还嫌陈赓、彭雪枫不够格,可以把张发奎、蔡廷锴请来当军事主官,给他们配政委即可。中共别的都缺,就是不缺政委。
-----------------------------
@killywen 2015-09-16 20:00:27
北伐那些名将,很多就是会猛打猛拼,外加一个迂回,并无多高能力。他们能打败北洋军,是因为有思想,有激情,且内部公平团结。是政治起了作用。
中共的红军十年,其实就是毛把富士康那类员工培养成为与微软、苹果匹敌的顶级工程师和顶级管理人员。
改造国民党军队,并不是靠几个政工人员就可以做好的。你看改造投降的国民党60军,将他们官兵一个一个的过滤一遍。何况,你提的情况是改造投奔过来的,而非投降过来的......
-----------------------------
所以我要告诉你,抗战没爆发前,共产党的军队全部由共产党将领管理,抗战爆发以后,可以让有才能的国民党亲共将领来指挥共产党的军队,民族大义面前,还怕他们有二心吗?而且,苏联红军就是大胆使用前俄军将领,再配政委的。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20:10:43 +0800 CST  

@zhaoyu1027 2015-09-16 20:07:57
刘伯承在川军时就是名将,解放战争也指挥十几万大军,虚拟的杀蒋后抗战爆发,应该在1939年(与希特勒侵略波兰同时),他怎么不能指挥十万?
胡宗南不仅仅在解放战争时与解放军作战打败仗,红军时期也一直打败仗,而且都败在关键时刻(如包座、山城堡),如果不是卧底,请问怎么解释?
卫立煌在抗战期间,指挥部队始终都超过十万,谁说他不会指挥?徐向前在红军时代最多指挥到8万,为什么不能指挥十万?
还有,......
-----------------------------
@killywen 2015-09-16 20:18:38
刘伯承红军时期没怎么打仗。他后期带兵十几万战果还不错,是抗战中历练很久出来的,拼掉了很多人。但刘前期不太强,陈赓、许世友、王树声等等离开了的。
没将,怎么领兵?
徐向前是在张国焘制定战略下做前敌指挥的,本身并无统筹能力。而且红四并不经常打胜仗,碰到中央军就胆怯。
另外你太小看胡宗南了。胡宗南是红军时期给红军伤害最大的将领。包座、山城堡损失旅级部队,每次损失5千人左右,对他整体部队并......
-----------------------------
第一,红四8万变1万是胡宗南造成的?你太搞笑了吧?请问,百丈关是跟谁打的?红四几次爬雪山、过草地的非战斗损失也是胡宗南造成的?
第二,红军打不赢包座战役,陕甘支队怎么北上?山城堡战役不败,蒋介石还有必要到西安让张杨做选择题,结果被抓吗?
第三,请你列出胡宗南与红军作战中的大胜仗。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20:40:00 +0800 CST  

@zhaoyu1027 2015-09-16 20:07:57
刘伯承在川军时就是名将,解放战争也指挥十几万大军,虚拟的杀蒋后抗战爆发,应该在1939年(与希特勒侵略波兰同时),他怎么不能指挥十万?
胡宗南不仅仅在解放战争时与解放军作战打败仗,红军时期也一直打败仗,而且都败在关键时刻(如包座、山城堡),如果不是卧底,请问怎么解释?
卫立煌在抗战期间,指挥部队始终都超过十万,谁说他不会指挥?徐向前在红军时代最多指挥到8万,为什么不能指挥十万?
还有,......
-----------------------------
@killywen 2015-09-16 20:18:38
刘伯承红军时期没怎么打仗。他后期带兵十几万战果还不错,是抗战中历练很久出来的,拼掉了很多人。但刘前期不太强,陈赓、许世友、王树声等等离开了的。
没将,怎么领兵?
徐向前是在张国焘制定战略下做前敌指挥的,本身并无统筹能力。而且红四并不经常打胜仗,碰到中央军就胆怯。
另外你太小看胡宗南了。胡宗南是红军时期给红军伤害最大的将领。包座、山城堡损失旅级部队,每次损失5千人左右,对他整体部队并......
-----------------------------
前期不是刘伯承不强,而是没给他带兵机会。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20:43:59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16 20:00:27
北伐那些名将,很多就是会猛打猛拼,外加一个迂回,并无多高能力。他们能打败北洋军,是因为有思想,有激情,且内部公平团结。是政治起了作用。
中共的红军十年,其实就是毛把富士康那类员工培养成为与微软、苹果匹敌的顶级工程师和顶级管理人员。
改造国民党军队,并不是靠几个政工人员就可以做好的。你看改造投降的国民党60军,将他们官兵一个一个的过滤一遍。何况,你提的情况是改造投奔过来的,而非投降过来的......
-----------------------------
@zhaoyu1027 2015-09-16 20:10:43
所以我要告诉你,抗战没爆发前,共产党的军队全部由共产党将领管理,抗战爆发以后,可以让有才能的国民党亲共将领来指挥共产党的军队,民族大义面前,还怕他们有二心吗?而且,苏联红军就是大胆使用前俄军将领,再配政委的。
-----------------------------
@killywen 2015-09-16 20:20:48
苏联红军组建前期,任用俄国将领,跟中共红军前期任用朱德这种人不是类似吗?
但毛泽东一直在改造军队,在提升军队战斗力。朱德就渐渐靠边站了。后来红军战斗力和政治力是很强的,恐怕不会服党国那些充满功利性和劣性的人来管理。
-----------------------------
红军前期用朱德是一个阶段,但如果西安事变是以杀蒋而告终,红军突然扩军百万,自己将领不够,当然还要再用一次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将领。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20:45:33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16 20:33:31

17.24 包座战役
1935年8月底,红军右路军经过艰苦跋涉,终于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国军觉察到了红军有穿越草地的意图,就派兵平行北上。
胡宗南得知后十分震惊,急忙电令伍诚仁第49师迅速向包座增援,欲将红军阻止在包座河一线。
红军围攻大戒寺,49师也正需要过来救援。毛泽东到红30军视察,让官兵很受鼓舞,他们下决心1对1歼灭掉和自己兵力一样的国军49师。
包座位于松潘以北的包座河畔......
-----------------------------
知道伍诚仁毛病出在哪里吗?不应该攻,而应该守,拖住红军就是胜利。胡宗南平时跟红军作战,就一直是这么做的。但在包座战役中,红军诈败诱敌,胡宗南得到报告后,不及时提醒伍诚仁不要追击,这是怎么回事?
这还不算,当蒋介石要求胡宗南率主力绕道文县,去西固堵截红军时,他又拿伍诚仁49师被歼说事,要求等薛岳部接防后才能开拔,按兵不动。导致红军去岷州道路上,已无任何敌军阻挡。这又是这么回事?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20:51:15 +0800 CST  

@zhaoyu1027 2015-09-16 20:07:57
刘伯承在川军时就是名将,解放战争也指挥十几万大军,虚拟的杀蒋后抗战爆发,应该在1939年(与希特勒侵略波兰同时),他怎么不能指挥十万?
胡宗南不仅仅在解放战争时与解放军作战打败仗,红军时期也一直打败仗,而且都败在关键时刻(如包座、山城堡),如果不是卧底,请问怎么解释?
卫立煌在抗战期间,指挥部队始终都超过十万,谁说他不会指挥?徐向前在红军时代最多指挥到8万,为什么不能指挥十万?
还有,......
-----------------------------
@killywen 2015-09-16 20:18:38
刘伯承红军时期没怎么打仗。他后期带兵十几万战果还不错,是抗战中历练很久出来的,拼掉了很多人。但刘前期不太强,陈赓、许世友、王树声等等离开了的。
没将,怎么领兵?
徐向前是在张国焘制定战略下做前敌指挥的,本身并无统筹能力。而且红四并不经常打胜仗,碰到中央军就胆怯。
另外你太小看胡宗南了。胡宗南是红军时期给红军伤害最大的将领。包座、山城堡损失旅级部队,每次损失5千人左右,对他整体部队并......
-----------------------------
要这么算,粟裕带着红七军团出发,最后折损为800人。

先纠正你两个错误。一、七军团军团长是寻淮洲、政委是乐少华,粟裕只是参谋长,怎么能说他带领七军团出发。二、四方面军未过黄河的两个军可不止一万人。
然后告诉你,七军团和四方面军都是败给优势敌军的,而且是一点点被打没的。而胡宗南背后又大批敌军掩护,自己平时指挥又很谨慎,却老是在只要稳健就可以让红军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屡屡突然冒进,让红军歼灭。请问这是这么回事?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21:03:28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16 21:37:07
红四2万人撤出鄂豫皖,胡宗南就起了一点作用。在胡宗南追击下,红四变为1万左右。
红一、二、四要过草地或者雪山,恰恰是拜胡宗南所赐。
红军原来的依靠就是山区或者高山苦寒地带。在这种地方没压力。但恰恰是胡宗南的部队敢追上来,并与红军数度交战。就算败了两次,但也有好几次是打成平手或者迫使红军退却的。
那时候红军人数少,退却就是对自身的一种损害。
好比我打帝国2,用蒙古骑射手机动作战,若不......
-----------------------------
从鄂豫皖尾追红四的敌军多了去了,胡宗南就算不追,别的敌军照样追。卡松潘城,是因为胡宗南部就在那里,他能不卡吗?而且,毛儿盖驻有胡宗南部一个营。当红军进攻毛尔盖时,被围敌营长李日基向胡求援,胡竟回电让该营砸毁电台后逃跑,说只要回来士兵一人就赏洋十元,带回武器一枝赏洋加到二十元。李慌乱之下,在电报刚译出“将电台砸毁”就没往下译,砸了电台,趁夜深雾率部突围,结果大半被歼。而李某本人逃回松潘,估计部队被歼,自己在劫难逃。却不料,副官处叫他去领赏,他去一问,才知道原来逃跑成功也有赏。面临红军包围,胡宗南既不严令部下死守,更不派兵增援,反而用一纸命令瓦解守军。请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22:16:33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16 20:10:27
战争中,有几百种地形和场景,有更多种的武器、装备等等需要考虑。
一个军事将领,至少要懂几种地形,懂一批武器吧。
而一个政治将领,需要肚量大,允许各种地形战的行家到你门下发挥,不要总想着指挥他们做你想做的事情。
北伐那批老蒋,对新武器比较陌生,原来只会猛打猛拼,不懂各种地形的差别。所以没啥指导能力,后期也没几个发挥好的。
只是卫立煌、薛岳等等剿共中还火了一把,所以后面还有的发挥。很......
-----------------------------

谁说红军运动战、伏击战、游击战这一套打日本铁定输?告诉你,铁定赢!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6 23:21:55 +0800 CST  
第三十七章 西路悲剧(上)
早在1936年11月上旬,徐帅制定《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时,就已为西路军失败埋下了祸根。这是因为西路军总人数不过两万出头,战斗部队数量更少,面对拥有大量民团补充力量的马家军,本该让所有部队集中行动。但可能在康西高原上分散就粮习惯了,徐帅这次依然把实力本就不强的部队一分为二。其中,红30军为第一纵队,红5军为第三纵队,居右翼一前一后向大靖前进,总指挥部和直属队也随红30军行动;而红9军为第二纵队,居左翼向古浪前进。
这样兵力部署的恶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11月11日,右翼军进至大靖,攻城不克后,迅速西进,于18日攻克永昌,21日攻克山丹。但这样一来,左翼红9军与右翼军之间距离一下就拉开了,给了马家军集中优势兵力先打一路的机会。红9军于11月10日、11日在干柴洼战斗中,于12日在横梁山战斗中,虽都击退了敌军,但自身损失也很大。14日,红9军占领古浪县城,却不知该城地势低洼,不易固守,贸然在此处与敌打了一场攻防战。结果从16日拂晓开始,经过三天恶战,红9军被迫于18日晚向永昌方向突围。在红30军一部策应下,他们终于摆脱追兵,到达凉州西四十里铺与右翼军会合。但过黄河时还有6500人的红9军,至此累计损失兵力2400人,事实上已被打残。
西路军刚刚得到中央批准成立,就遭受如此惨重损失,军政委员会成员都十分震惊,随之对下一步行动方针产生了严重分歧。分歧主要出现在昌浩、徐帅二人之间。在徐帅看来,马家军确实厉害,永昌、山丹之间又无法进行机动作战,因此不宜久留。应该赶紧往西面打,一直穿透到大漠戈壁边缘的安西、敦煌一线,在那里等待苏联一千吨军事援助运到,将自己装备起来,再返身往回打。而昌浩观点是,红军能往西打,马家军也能往西追,你不把敌军打趴下,就是到了安西也没用。
根据四方面军善于打阵地战特点,笔者认为,徐、陈这次争论的真理应在徐帅一方,主要原因就在于河西走廊的特殊地形。该地与四方面军以往到过地方不同,是东西长达一千公里的大型谷地,南侧是祁连山脉,北面则为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组成的北山,并呈东窄西宽之势。喜欢打架的城市小孩,看到这样的地形,肯定会联想到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按照他们打群架经验,在胡同里遇到实力强大的对手,肯定要在胡同的两头,而不能停留在胡同中段打。因为停在中段,将两头挨打,如果人手有限,最终一定会败落。但如果在胡同两头打,情况就不同了。首先,对手只能从一面攻击,人手多优势发挥不出来;其次,万一打不过,也便于从胡同口向马路对面逃跑。
把打群架经验套在西路军身上,当然就是要么就停在走廊东段不轻易进去,要么赶快打到走廊西面尽头,创设根据地,然后返身与追来的马家军作战。这比在河西走廊中段与他们交战,胜算会更大些。此时既然不远再回到东段口,就应该不顾一切向西打,这样即使打败,也可以再发扬一次爬雪山、过草地精神,咬牙穿越戈壁滩,撤往新疆。可惜的是,徐帅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在城市弄堂里打群架经验。因此,他尽管从直觉清楚应该这样干,却拿不出过硬的理由来。而且,不管《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兵书,还是《战争论》这样的外国近现代兵书,虽然都认为,部队绝对不能停留在峡谷这类“小胡同”里;但从来没说过,部队不能在河西走廊这等“大胡同”久驻。因此,徐帅同样在军事理论上找不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过硬证据,这就给了昌浩这位军事门外汉胡搅蛮缠机会。
要命的是,主席、老总甚至国焘这一干人等,也都出生在农村,没有城市小孩打群架的切身体会,并未意识到西路军停留在永昌、山丹所面临的巨大危险性。因此,他们出于各种政治考虑,一致支持昌浩意见。当徐、陈向中央请示能否直插安西时,军委主席团(以后简称军委)在11月18、20日两次来电,强调西路军主力应该留驻永昌、肃州(张掖)一带,保持东西回旋余地。主席之所以如此表态,一来是因为他本就不赞成搞西路军,自然希望他们离红军主力不要太远,以便具备条件时,重新策动他们东返。二来,主席根据国际断然取消定远营援助计划,本能怀疑国际会如法炮制,突然取消从新疆的援助。故要西路军停留在走廊中段,以免一旦苏援取消后无处可去。三来,从主席制定宁夏战役计划时,坚持一方面军也要到定远营,直接接受苏援来看,他极其不愿意让西路军独得苏援武器,也是有些“私心”的。因为那样的话,草地分裂危险性又可能重新来临。
国焘同样在11月19日,与老总、总理、张浩联名致电西路军,强调了与中央一致的立场。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本人没有随西路军一起行动,故也不希望这支队伍离自己越来越远,最后失去对其控制。平心而论,在一般地形条件下,主席、国焘他们要求西路军保持东西回旋余地并没错,但放在河西走廊中段这个特殊地形里,可就大错特错了。
但即使中央支持昌浩,只要西路军高级干部支持徐帅意见,徐帅照样能违背中央意图,忽视昌浩意见,继续西进(当初宁夏战役夭折时,徐帅就是这样争取来了西进任务的)。可问题出在,由于未来得及准备冬装,广大红军官兵也希望留驻原地过冬。于是,高级干部们也纷纷“俯顺民意”,赞成中央、昌浩原地建设根据地的意见。难得正确一次的徐帅,此时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当然,主席在电报里也同意派部分兵力占领安西一线。但红9军失利,让徐帅对分兵策略惊若寒蝉,而只能设法寻找就地破敌之策。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7 06:44:21 +0800 CST  
从11月22日开始,马家军在胡宗南派补充旅西渡黄河施压后,不再消极,连续向红30军、红9军据守的以永昌城为核心的阵地,和红5军据守的以山丹城为核心的阵地,发动猛烈进攻,双方几乎天天恶战。西路军也是攻守皆备的勇猛之师,到12月初,连同先前古浪等处战斗,共毙伤马家军6000余人,总算暂时遏制住了敌军疯狂攻势,迫使他们将围攻改为围困。但此时西路军总人数,也从过黄河时的2.2万人,下降到了1.5万人,实际损失还要超过马家军。
面对困境,徐、陈于11月21、23、24、25日,连续向中央发电报求助,要求放弃永昌、山丹,向接近于“胡同”底的肃州转移。这时,主席依然出于不想让西路军独得苏援的“私心”,继续要求西路军就地坚持。当然,主席也不像有些反毛分子污蔑的那样,借刀杀人。他还是希望西路军能够战胜敌人,就地做活的。为此,他根据自己成功经验,为西路军出谋划策,让他们在粮、房不缺情况下,把全军集中起来,同进同退,争取打一两个歼灭战,扭转形势。
但主席这些对策,其实并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持。关于地利,已经分析过了。而天时就是当时的寒冬。在严寒天气下,装备简陋的革命军队,开展运动战、游击战,甚至在野外构筑工事据守,都非常困难。西路军和很快就要说到的东北抗联,以及较久以后要说到的长津湖战役,都是严寒条件下作战的惨痛教训。毫不夸张地说,严寒天气始终是人民战争的大敌!关于人和,永昌、山丹地区人口仅有十一万,而且居住得比较分散,恰恰缺少主席要求集中力量的两大基本条件:粮食和房屋。这就迫使西路军为了就粮住房,无法全部集中,而只能分别以永昌、山丹两城为核心,依托主城墙和周边寨堡,对敌艰苦抗击。
当然也有人认为,徐帅不听主席建议,含有想在获得苏援之前保存实力的意图,但这其实并不成立。因为远在1936年9月中旬,通过新疆运送苏援还没影时,国焘、徐帅就已把西渡黄河去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作为四方面军最终发展方向(看来,主席给国焘定右倾逃跑罪名,是有道理的)。况且,把全军集中起来,比分散开更有利于保存实力。
西路军在天时地利人和上的劣势,反过来就是敌人的优势。首先,马家军作为当地部队,御寒设施齐全,有冬季作战的天时优势。其次,马家军以骑兵为主,进攻把马匹放在红军火力射程之外,一旦战败,可以立刻退后上马逃跑,致使红军获胜也无缴获。而他们一旦获胜攻占红军阵地,则将红军伤员尽数杀害。可算是占尽了地利。而当地居民多为回族群众,以前也没有中共党员来这里播撒过革命火种,群众在政治上更倾向于马家军,这又成为马家军的人和。面对如此不利条件,就算主席亲率一方面军来此,也只能徒呼奈何。
由此可见,河西走廊对红军来说,不是绝地也是险地,本就不该来,已经来了,也要赶紧设法逃离。但马家军已死死缠住西路军不放,再想离开又谈何容易?对此,徐、陈解困之策是于12月6日给中央去电,建议红军主力乘黄河封冻机会,全部西渡开赴河西走廊,合力对付马家军。主席等收到该电后,对徐、陈自己落水后不思上岸、还要拖人下水的不良行为,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于是,中央当即回电表示,主力要保卫苏区,暂不西进。当然,主席也不能不顾西路军死活,他在电文中告诉徐、陈,苏援会在两个半月后运到安西。同意西路军继续向西,第一步取甘州(张掖),第二步取肃州(酒泉),最后打到安西。但问题是,西路军面对蜂拥而来的敌军,有没有可能再坚持两个半月呢?
然而,吉人自有天相,就在西路军快要撑不下去之时,西安事变发生了!最初,马家军也被搞得晕头转向,有两天时间根本不再进攻了。依了笔者意思,这正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大好时机,应该乘敌人晕乎劲,安西也不要去了,赶紧调头东返,回到陕北去。这样的话,损失还不算最大,权当交点学费。
可是,西路军并没有迅速行动,仍在原地彷徨。其原因在于,徐帅在马家军沉重打击下,已丧失西渡之初敢于决断的气魄;昌浩这段时间则一贯愿意根据中央指示行事;他们都在等中央指示。主席最初想法是,通过汉卿电令马步芳停止进攻,用政治手段使西路军摆脱困境。因此,中央在12月15日电示徐、陈,让西路军原地加紧休整,并做好接通兰州和适时占领安西的两手准备。但马步芳也就在15日,通电拥护南京政府,致使主席靠政治手段援助西路军图谋落空。为此,总理、博古很快电告了徐、陈这个坏消息。
其时,主席基本战略依然是杀蒋出潼关,西路军即使决定东返,也无法追上红军主力。因此,中央在12月18日致电徐、陈,要他们继续往西打,限1937年1月夺取甘、肃二州。电报还授予了西路军与马家军谈判的政治权力,基本原则就是以永昌为界,红军占走廊西段,马家军占东段。当然,马家军不会接受。
但主席在次日放弃了杀蒋战略,转而要与老蒋和解了,这样,他又希望西路军东返。于是,当总理在20日应汉卿要求,向中央发电,希望西路军和兰州于学忠部打通联系时,主席经过思考,于22日直接向徐、陈去电,征求他们意见。徐、陈接电后,当即召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会议,讨论是否东返。会上,昌浩依然持西路军成立前的态度,主张无条件执行中央指示,先到兰州附近取得物资补充,然后向河东进击。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7 07:49:51 +0800 CST  
这本是徐帅就坡下驴,赶紧割肉止损的大好时机。但也许是徐帅及大多数军委会成员觉得,遭受损失以后东返,脸上无光,依然坚持西进。于是,他在以徐、陈名义发出的23日复电中,着重强调了如果东返,2000伤病员携带困难的问题;依然建议按期执行打通远方的任务;而仅在电报末尾表示,如果中央一定要求东返,最好能满足两个条件:(1)敦促新疆盛世才当局出动六个团,运来接济物资;(2)让驻兰州东北军出兵接应。
徐帅此电纯属漫天要价。可由于汉卿在当时尚未获得政治上安全降落机会,他恰恰愿意出这个“天价”,让西路军东返帮他打仗(西安事变期间政治形势可真是瞬息万变)。12月24日,在汉卿催促下,总理再度向中央“万万火急”地提出,要西路军向兰州开进。而主席一看有人帮忙出资解西路军之套,便于当晚致电总理,要他与汉卿商量,派东北军四个团突袭永登、古浪,接应西路军;并为西路军准备大批棉大衣、鞋袜、子弹等物资。因为觉得是汉卿主动要求西路军去兰州的,主席同时很乐观地电告徐、陈:东返兰州有人接应;并表示,中央正式决定的命令,将在第二天或第三天下达。
但恰恰就在次日的12月25日,汉卿找到了政治上安全降落机会,立马抛下其所有政治资源,跟老蒋去南京了。这样一来,主席借助东北军人力物力,接应西路军东返意图就立刻落空。主席也知道,没有外力帮助,想做通徐、陈(其实仅是徐帅个人)思想工作,让西路军依靠自身力量东返,是不可能的。他只好顺水推舟,于27日致电徐、陈,让西路军依然执行西进、接通远方任务,并让他们自行决定何时继续西进。
其实,这时西路军已经在原地呆不下去了。马家军从12月14日起就恢复进攻,到18日攻势更猛,红军放弃部分外围据点,全力据守永昌城。21日,敌前敌总指挥马元海集中两个旅又三个团及五个民团,约一万兵力,向永昌城发起总攻。红军经力战,毙伤敌600余人,保住了城池,但形势已一触即发。由于这个缘故,徐、陈在27日一接到中央授权西进电报,一分钟也没迟疑,连夜让总部、直属队及伤员在红9军掩护下,从永昌城突围而出。然后,按红5军开路、红9军和总部机关居中、红30军殿后的行军顺序,采取白昼在堡寨宿营、夜间行进方式向西转移。
12月30日,红5军进入临泽县城。1937年1月1日拂晓,红5军一部在军长董振堂率领下,兵不血刃拿下高台县城,当地民团投降后被收编。如果按此情况发展下去,西路军一步到位打到安西还有希望。但1月3日的甘浚堡(在甘州西南)战斗却改变了一切。该战斗是西路军总部白天遭马家军围攻后的突围战,人员损失不过200人,比较有限,而且还不是战斗人员。但问题在于,因突围时指挥协调不力,多年累积起来的电台等电讯器材,遭受严重损失。自此,西路军利用电台侦查敌军动向功能(四方面军侦听部门曾为一方面军成功遂行四渡赤水战略任务,提供了大量情报)基本丧失,部队通讯能力也损失很大。而这些功能是对于大部队协同作战必不可少的。
更为严重的是,这次战斗宣告了徐帅用来对付敌骑兵袭击的昼宿夜行战术,已被破解。西路军如果继续以搬家方式西进,则很可能重演湘江之战悲剧。唯一破解之道,就是像湘江之战后的中央红军那样,甩掉笨重装备,将后勤人员充实到一线战斗部队中,实行彻底轻装。但徐帅从1932年鄂豫皖突围后,就没有指挥过这种战斗,循规蹈矩的他决定采取原地固守待机的慢性自杀方案。甘浚堡战斗以后,他率部到了下一站倪家营子,便迟疑不进了。
徐帅心里想在原地留驻,却不主动提出,而是又向中央汇报情况,想借中央之口说出自己愿望。经商议,徐、陈于1月4日致电中央,先将昨晚甘浚堡战斗一笔带过,却暂时隐瞒电讯器材损失不报。然后,他们在电报里着重谈,高台以下人粮极丰,以上则甚荒凉,并要求中央利用外交手段阻止马家军攻势,或派红4、31两军前来增援。主席与徐帅(当时以为是徐、陈)打多了交道,也已清楚他的意思。凡是不愿呆的地方,一定是或水苦或荒凉;而愿意呆的地方,必定又是或水甜或粮丰。所以听话听音,主席知道徐帅是想呆在临、高不走了。主席本来就希望西路军东返,既然徐帅不愿走,当然正中下怀,遂于5日晚去电,要西路军在临、高地区集结,暂勿西进。
徐帅得此尚方宝剑,就让总部随红30军留在倪家营子,让红9军驻沙河堡,后勤部门和妇女团一部则进驻临泽县城。但他也知道,这个权宜之计有可能是慢性自杀。为了日后推卸责任,他利用将士们的埋怨情绪(这些人并无战术眼光),反而于1月6日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名义致电中央,认为中央指示多变,致使西路军遭受了一些损失,影响到今后行动。主席当然不肯背此黑锅,又于1月7日名义复电表示,军委并未变更西路军基本任务,而之所以要他们暂勿西进,完全是根据他们四日来电所述情况指定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西路军觉得应该继续西进,那就尽管走好了,中央不会阻拦。
见推卸责任无效,徐帅不得不在1月8日,以徐、陈名义致电中央,如实报告了甘浚堡战斗真实情况。主席、国焘可都是懂行之人,听后立刻知道西路军大事不妙!就在当日,主席以军委名义,连续两次致电徐、陈,明确要求西路军必须依靠本身力量,在临、高地带完成消灭敌军建立根据地任务,且不要分兵去安西。1月9日,主席又专门去电,要求西路军把后勤人员也充实到一线部队中去,主张“每人都拿一样武器,刀矛也可。”而本已不同西路军联系的国焘,也与1月8日致电西路军领导,表示中央的指示一贯正确,希望西路军坚强信心独立作战。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7 09:26:50 +0800 CST  
从国焘直到出走脱党,一直没有向主席低过头的事实来看,他这封电报不太可能是迫于主席压力的违心之作,而是发自内心为西路军着急,希望他们能在主席帮助、指导下,起死回生。而主席听到西路军侦听部门被摧毁消息后,也不再考虑背不背黑锅问题,毅然拍板让西路军停留在临、高一带,以防突然崩溃。当然,这就给了徐帅推卸责任的机会。主席生前他不敢乱说;主席百年之后,他便揣着明白装糊涂,说什么当时并不知道中央要西路军停留在高台、临泽地区的原因,以此影射主席瞎指挥。关于这一点,徐帅为人实在不那么厚道。
不过,由于徐帅和主席都没有透彻掌握河西走廊地形特点,西路军其实错过了一次占据有利地形就地做活机会。这个有利地形的关键就是高台城。该城南面是海拨5000多米的祁连山,北面是合黎山,再往北则是巴丹吉林沙漠,基本上就卡在河西走廊最狭窄处。而自高台往西,河西走廊又慢慢宽阔了起来。因此,西路军只要全部通过高台,再以得力战斗部队控制高台城和咽喉地带其他村寨,敌大部队就难以通过,后勤部队就能获得较好掩护。而且,高台咽喉地带阵地地域狭小,马家军优势兵力无法展开,正有徐帅反六路围攻所拿手的先收紧阵地再反攻战法的用武之地。如能一战打赢,则西路军很有可能依托高台以西直至安西的河西走廊西段,建立起稳固根据地来。至于这片土地属于穷十八站,那也不要紧,毕竟它比相对富庶的河西走廊中段宽广得多,质不行还可以量取胜。粮食供应实在紧张,还可以让后勤人员垦荒解决。
徐帅、主席不知道的事情,作为地头蛇的马家军不可能不知道。马元海率领五个骑兵旅、两个步兵团和炮兵团及大量民团约三万多人蜂拥而来后,决定先拿下高台城这个关键点,然后再对西路军瓮中捉鳖。于是,他只以少量部队牵制倪家营子的西路军主力,而集中了四个旅、三个团和民团一部,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全力围攻高台城。
从1月12日开始,董振堂率领仅有的三千多名红军战士,与数量、质量都远超过自己的敌军舍命死战。红5军唯一一部电台在政委黄超所率的两个团那里(红5军只有一部电台,是历史形成的,与甘浚堡战斗损失无关),而他们驻扎在临泽城附近寨堡里,与高台距离较远。因此,董振堂只能派人分批化装出城求援,却无音讯。战至1月17日凌晨,董振堂渐觉不支,打算从预先挖好的地道里突围。但恰在此时,黄超便衣侦察员送来了一封催命信,信的大意是:“奉总部命令,高台是打通国际路线重要的军事据点,要军长坚守高台。”董振堂只能继续坚守高台。
此时,徐帅既没把精力花在与中央密集电报往来上,也未见作出什么关键性战略决策,无所事事地坐等了多日。而军委主席团1月16日来电,对西路军纪律提出批评,并说中央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得到国际关于输送苏援的电报(主席可能已经知道国际取消了援助计划,先让徐帅有个思想准备),更让他感到前景渺茫。直到1月18日夜晚,西路军总指挥部三局局长宋侃夫通过破译敌方电讯,闻知高台城危急以后,徐帅才于1月19日凌晨五时,从倪家营子派兵增援,但所派部队只是仅有五百人马的骑兵师。就是这样战斗力不强、只具有象征性的部队,也只行至沙河堡,就遭马家军截击,大部受损而回。到了1月20日,由于城内被收编的民团叛变,高台城终于陷落,董振堂以下所有守城红军将士壮烈牺牲。
高台失陷,既破灭了西路军向西发展,找到求存地形的希望;更使红5军这支宁都起义部队基本覆灭,导致西路军总人数下降到1.2万人,军事实力严重折损,基本已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留给西路军的唯一生路,就是当机立断,放弃继续留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念头,轻装撤回陕北。欲知徐帅能否忍痛下这样的决心,请看第三十八章《西路悲剧(下)》。
在本章正文结束以后,笔者想着重谈谈酿成西路悲剧主要制造者徐帅的为将之道。客观地说,由于并未与朱毛共事过,西路军时期的徐帅对运动战、游击战精髓并不谙熟,其主要作战手段就是正面对攻的阵地战。徐帅之所以能打胜仗,主要是靠红军将士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其次也与他善于使用预备队,在激烈对攻中敌军疲惫时,进行迂回包抄有关。但如果敌军力量过于强大,或敌军战斗意志十分坚强,或预选阵地对红军非常不利,以徐帅的能力要打胜仗,就很困难了。因此,尽管徐帅曾取得苏家埠大捷、突破漫川关、反三路及六路围攻、包座歼灭战这些辉煌胜利,却也遭遇过七里坪、百丈关那样的重大失败。而徐帅性格又属于善打顺风战、不善打逆风战的类型,如战局顺着他预估方向发展(不一定要占上风),则他会把仗愈打愈妙;但如战局出乎他预料之外发展,则他把仗愈打愈背。
西路军来到河西走廊,恰恰是地形既不利,敌军战斗意志又坚强,后备力量还很雄厚。在这种情况下,徐帅把仗越打越糟,是一件十分正常事情。反过来,若是徐帅处此下风,能打出漂亮的胜仗,反倒不是徐帅风格了。由此可见,将徐帅在开国将帅中的林、粟、彭、刘、徐五虎上将里位列最后,是对他恰如其分的评价。主席日后除了对付老西之外很少使用徐帅,绝非因为担心他政治上不可靠,而是看透了他军事指挥能力存在重大缺陷。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17 10:34:51 +0800 CST  

楼主:zhaoyu1027

字数:1292760

发表时间:2015-08-26 16: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12 01:57:48 +0800 CST

评论数:130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