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旧事

说至此,我就不得不再啰啰嗦嗦的说一下陈士榘的回忆录天翻地覆三年间了。

据陈士榘的说法,有点领导在写回忆录时贪功诿过,甚至举了朱可夫等苏军将领为例(其实是耍滑头以避免让别人以为他影射我军高级将领对号入座他受不了),但其实我看的回忆录就是东西的一面镜子照照他自己。
我如此说,当然不能学某老师只有观点不提供证据,下面我就以宿北战役前后的情势及陈上将在回忆录中的讲述,来为大家展示一下这面镜子如何照射陈上将自己。

第一,回忆录中含糊不清,把第一次涟水战役说成第二次;
第二,夸大当面敌情,鲁南本来就不是国军进攻的重点,但陈上将为了强调鲁南的重要性,就采取了夸大敌情,弱化我军的技术手法。鲁南国军有整编26师、整编51师外加第一快速纵队,鲁南方面保卫临沂前哨用了山野一纵加地方军区部队守备。陈士榘轻易就把一个地方军区的师给省略了。把一比二给变成了一比三。实际上,就当是叶飞的一纵,还有空诱敌深入并反击呢,只不过张云逸怕敌人太深入造出“临沂震动”,过早的出击而战果太小而已。
第三、诿过。本来,按叶飞的说法,兰陵的放弃,属于主动放弃以诱敌深入,但在陈士榘的回忆录中,则把兰陵的放弃归结于华中坚持不转兵鲁南,这本来是两个事件,但将其作为因果联系起来,就是典型的诿过了。何况一战涟水十月底十一月头进行,而兰陵则是傅山口反击战期间的12月28日前后丢失的,陈士榘的这个因果关系实在十太过高明。
第四,贬低友军战果。如我前文所列,无论是第一次涟水战役,还是华中的其它三次中等规模战役战斗,虽然未达成大的或完全的歼灭战,但至少是胜仗,就一战涟水本身,也是十分可观,不但成功试探了74师的实力,也严重打击了74师,并歼灭了另一个一个师,在陈士榘笔下,则是不但不应该打,而且应该直接转兵鲁南和他一起打整编26师,让淮海糜烂(陈毅原词),更将兰陵的丢失归结于此。

当然,陈士榘上将的挪移功夫仍然有,我就不再全部列出了。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29 09:38:21 +0800 CST  
继续评说宿北战役本身,我首先要纠正一般网友的一些认识:第一,宿北战役虽然是粟裕和陈毅合起来指挥的,但用的部队却完完全全是山野系部队,粟裕可能随行的也就一些参谋,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宿北战役的胜利是集中兵力的结果。
第二,宿北战役虽然有个北字,却并没有北进,而是在宿迁以北,骆马湖以东,恰恰是山野部队主力南下作战,可见不是只有往北方的山东地盘去方能作战,南下也能打胜仗。
第三,宿北战役的方案提出来之后,陈毅在陈士榘从旁协助下,仍然并不坚定的南下而是踟蹰不前,需要粟裕谭震林要求南下,而不是真如某些回忆录中所言,做了四个方案并从中选了一个,这仗好像就打胜了。这是有根据的:所谓四选一优的方案在12月6日已经确定,而12月7日,陈毅、张云逸、陈士榘12月7日发电说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要山野、华中野分别集结于机动位置,华野歼击涟水或盐城之地,尔后协同山野全力夹击沐阳之地(也就是整编69师戴子奇)”,这又是老招,等敌人而不是主动捕捉,粟裕谭震林随后法宝,仍然建议山野主力南下而不是“机动”,因为当时在沐阳这一路的9纵难以单独抵挡4日,这样的话南面华中野还没有结束,沐阳又丢了,重复两淮的老路。还好,这次陈毅同意了。甚至在陈士榘参谋长的骨子里,连宿北战役都是放在鲁南之后的,按他的回忆录中,是应该先打鲁南后打宿北的,这个这个,要我说,这老人家还好意思在回忆录中揭华中几个老领导(应该是邓子恢,王德有提这事)不愿意过陇海路当流亡政府的短呢
最后,宿北战役发起时,南面的华中野正在开打二次涟水战役,当然刚打完了盐南反击战,而即将开打第二次涟水保卫战。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29 09:40:50 +0800 CST  
宿北战役本身当然也是有故事的。

第一个小故事就是粟米津津乐道的“请粟提出计划电告”,这个电报是12月9日,也就是陈毅在粟谭劝说下同意帅一纵、八师南下准备歼击由宿迁东犯之敌的命令。当然,叶飞可以把这个电报解释为“关心粟裕同志的行止主要是关心山野和华野能否集中兵力的问题”,但毛的电报清清楚楚:“应待盐城作战结束,粟率一师北返并待敌情明了后,再考虑新部署。届时请粟裕提出计划电告。”,11日要求粟裕即日北返,而一师休整几日后北返。直至再12月14日陈粟同华中军区的几位大佬研究方案后报告给军委及毛,说“陈粟在一起指挥此战役”后,毛才复电指示:“决心与部署甚好,战况望随时电告”。叶飞的解释通不通呢?大家自行判断。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29 09:54:50 +0800 CST  
@吹牛大王 2015-09-23 15:11:49
技术贴留名,lz快更
-----------------------------
一天多搞几页啦!你不要我上班啦!还得吃饭啊!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29 10:26:57 +0800 CST  
@阗疋殍窠 2015-09-19 16:52:56
楼主写得好啊
不过要分析分析淮南和苏中得失之辩证关系
陈胖说过,淮南若失,苏中不可独存
战略眼光是独到的
“七战七捷”在战役上是成功的
但战略上应该说是无用功
淮南丢了不久
苏中就丢了
粟部被迫“转进”北上
-----------------------------
@挺进二师 2015-09-19 17:24:01
要做对比的,只是人脉少没动力
-----------------------------
兄弟!淮南丢了是山野的责任,大家分工不一样,就如你和你弟做同样生意,你弟挣钱啦!你亏钱啦!你说人家地方好.这行吗?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29 10:33:31 +0800 CST  
@nicolemylove 2015-09-29 18:08:30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我从五前委军事能力来判断应该是粟,而且粟指挥的华野40万,刘邓中野十几万。设计师说是他指挥的,我相信他没那个能力。但为毛看到很多人对粟指挥淮海这个观点也嗤之以鼻,求解惑
-----------------------------
写到后面有解!慢慢来!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30 08:52:11 +0800 CST  
第二个小故事是陈(士榘)叶(飞)二上将之争。具体我们引回忆录和电文判断。原由是这样的。叶飞在回忆录中言及宿北战役发起后,山野前指曾下过一道命令,鉴于敌军全线溃退,命令出击以免对方退回宿迁城。但叶飞按命令出击后,发现情况不对,下令收回时已经来不及导致两个团孤军进入整编十一师的纵深阵地并一度被敌军一个旅包围,虽然后来全身而退,但对负责割裂整编69师和整编11师中间联系身份攻守两重任务的叶飞来说,恼火可想而知,于是战后曾质问山野前指下出击的命令依据何在,叶飞回忆当时无人回答。这个事件,出处当然首先来自发难的叶飞,有些关心粟裕的朋友就不免将矛头指向粟裕。偏偏陈上将的回忆录不肯把这个矛头如此如此。陈士榘上将曾言,宿北战役中他指挥一路,粟裕指挥一路,虽然大量证据粟裕是在指挥部和陈毅一起,直接负责二纵九纵作战,但陈士榘负责山野8师和一纵却是事实,另外还有大量电报为证。这样来看,二上将之争基本就是这么脉络。当然,陈士榘上将的回忆录是找不到叶飞说的这事的,而是完完全全的另一个版本。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30 16:18:54 +0800 CST  
这个也不是这么说的,我理解还是毛对陈失去了信心,尤其是对其判断局势还执行战役企图的能力失去了信心。

不过,陈作为山东军区司令,继续留任对两军沟通是有好处的。

作为后世的一个评论者,我甚至对粟裕任副司令员也没有太多个人看法,但粟裕在代理了那么久副司令员打完淮海战役后反而不能扶正,我实在看不懂毛和这个团体的用人标准是什么。

既然这一点不能理解,55授衔就没什么稀奇了。
这点可以以后再展开。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30 16:20:28 +0800 CST  
接前文:
陈参谋长上将在其《天翻地覆三年间》中是如此说的:此时,整11师因为恐惧被我歼灭,将阵地收缩,这个形势有利于我作战。然后一纵副司令员何克希向陈士榘报告,说一纵两个师已经撤
到了8师阵地后,而且未留部队继续包围晓店子的敌人。于是陈上将严肃质问何克希为何在一无陈毅的命令二没有他本人的命令的情况下擅自从阵地后撤?然后巴拉巴拉。。。。。。后谓一纵 新的任务给一纵。。。。。。。
知道错了要将功补过,于是陈士榘参谋长如何分配就单看二上将的回忆录,实在是很难判断谁是谁非,不过可以落实的有如下事实:
一是二上将的确曾爆发激烈冲突,且几十年后仍然打笔仗,
二是一纵撤退绝对有此事。

至于其它,要结合战役计划和战后总结看。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30 16:45:14 +0800 CST  
陈叶二位上将的说法中的矛盾之处,在于陈士榘闭口不提叶飞说的出击的原因和后来有没有其它部队撤退的事,给人的感觉撤退完全是一纵也就是叶飞的个别行为,另外陈士榘也没有说他和叶飞有没有交流以及战后叶飞有没有质问。

至于叶飞的说法,则是没有说陈士榘在战役中有没有质问他,甚至按叶飞的说法,是山野前指甚至陈士榘告知他其它部队已经撤退了,而置一纵部分部队于危险境地。一个回忆不准撤退,另一个回忆说下令撤退甚至不顾一纵,这是很矛盾的两个说法。

考虑到叶飞回忆录出版的时间早过陈士榘回忆录好几年,显然是叶飞主动挑明这事,陈士榘则有被动回应的意味,到底有没有下过撤退的命令呢?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是存在的,当然,我的观点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10-01 12:58:55 +0800 CST  
我只大致说说陈士榘与粟裕之不同之处。

陈士榘认为鲁南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在南线和74师打不现实或者说他认为打不过,同样的理由也适用于西出运河。这个在其回忆录中表现的比电报中可能更明显。

而粟裕则不是认为鲁南不重要,而是认为被动回援鲁南,是被敌调动着回援,甚至造出分兵把守的局面而导致放弃淮海,然后敌人再集中解决鲁南,再紧逼鲁中。粟裕的想法,是放弃一个地方,要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代价,如放弃苏中要达成苏中战役,放弃淮海最好能在此地有效歼敌。至于威逼徐州,本身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还是在于调动鲁南及淮海的敌人。

最后,陈士榘的这个方案,于陈毅在处置两淮时有极其相似之处,哪就是陈毅担心山东,所以不肯南下两淮而在稍北侧“机动”,说穿了是怕自己的后路,陈士榘不敢在南线和国军较量想巩固鲁南,然则如果造成淮海糜烂,敌人很快紧逼鲁南时,敌人是不是只要从微山湖北侧出一支奇兵,鲁南是不是也是又一个可以放弃的淮海?

幸好鲁南战役的现实版本是发生了宿北战役,否则鲁南战役难以达成。

注意,此处的淮海是地理概念而不是战役名称。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10-01 13:28:15 +0800 CST  
倒霉蛋王必成

二战涟水的发生时间大致在盐南反击战结束后不久而宿北战役未结束之间。华中野的主力一分为二,有打盐南反击的,也有留守涟水的。当然,粟裕这个司令员是撇下了部队去指挥山野主力去了,留下了谭政委坐镇。

二战涟水的守军自然不如一战涟水雄厚,但不至于完全守不住,其中主要还是思路不明。王必成的六师再加6旅等总共也是十几个团。但总之是打着打着,王必成的6师就发现自己被调着来回堵口子,最后要和74师的突击部队血拼。伤亡4000多还不得不跑路,实在是大败亏输的窝囊仗。

打完了,倒霉蛋居然是王必成,要撤职查办,甚至其实已经被撤职了。。。。据说原因是不服从命令,可能王必成自己都搞不太清楚,后来还是粟裕想办法给留下来来戴罪立功。。。。。。

王必成跟着粟裕抗战到内战,可能还从没吃过这么大亏吧?这才归建六师谭师长几天,就混不下去了?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10-04 13:28:21 +0800 CST  
一纵,叶飞,一等强纵;陈毅的最亲嫡系;

二纵,韦国清,二等纵队,主要是历史遗传还是指挥员的能力问题没搞清楚;

三纵,何以详,一等强纵,后来渐渐有被八纵超越的趋势;与何的资历浅有一定关系;

四纵,陶勇,一等强纵,粟裕最亲的嫡系;

六纵,王必成江渭清;二等强纵,虽然名义上是谭震林的最亲嫡系,其实是粟裕带起来的;

七纵,成钧,历史上积弱的三等纵队;

八纵,王建安,二等强纵,逐渐成长为一等;王个人能力强,资历老;

九纵,许世友、刘浩天,一开始的二等强纵,后来逐渐成长为一等强纵,和先后两任司令员的作风有关系;
十纵,宋时轮刘培善;二等强纵。


十一纵,管文蔚,地方部队性质更多;

十二纵,地方部队性质更多,
特纵,另一个更合适的名字就是大炮纵队。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10-04 13:31:11 +0800 CST  
组建时我认为六纵说是二等强纵是合适的,在涟水吃的亏太大,不满血啊。
我个人的理解,没有一合华野,华野绝对不会成为毛口中“实力第一”的华东野战军。合并前山野六千万华中野四五万,总共不过十二万以下,还分为两个部分,而整编后则达到了二十多万9个主力步兵纵队加一个特种兵纵队。合并前陈毅可以天天抱怨没办法集中兵力,粟裕天天觉得多多益善,集中后基本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不过,从十二万到二十多万,是凭空冒出来的吗?弄清楚这个问题就知道为什么一合华野对华野的重要性了。

从番号和部队构成来讲,在整编前已经在列的有一纵,二纵,三纵的一个师,四纵主力,六纵主力,七纵主力。这些就是前面说的十二万左右的构成。而三纵的其它、八纵、九纵、十纵,都是整编后进入野战军序列的,而之前虽然这些部队的相当部分也在担负重要任务,但仍然被看做军区部队而不是野战军主力,粗略估算一下,三纵两个师一万五,八纵二万多,九纵二万多,十纵二万上下,十万弱吧。从这几个纵队的表现看,后来均表现出了超过7纵和乃至2纵的潜质,可见其成分较好。

因此,我的一个结论,山东野战军对于山东军区的发掘和利用是不足的,要是在内战爆发前,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完全可以形成一个重拳再辅以几个有力方面。这个整合工作知道饶漱石返回华东后才完成,让我对陈毅的“眼光”和“执行力”均出现了疑惑。
如果要我回答我自己的哪个问题,我宁可把这个荣誉归于饶漱石。


饶漱石的前半生,政治上很成功,做人也不差。至于他被踩之后,一切就无从说起了,所以他只能以一副阴谋家、野心家的阴暗面目出现以衬托另一位华东大佬,甚至连饶的照片也找一个看起来很凶横阴冷的来,加上那个胡子。。。。。。

然而,我自了解和熟悉华东以后,历来对饶报同情的观感。

固然,饶未必完全光明正大——其实就是粟裕,难道就能把所有的心里话摊开在阳光下吗?——可是,要说他是一贯的处心积虑“害人”,只怕也是个笑话。而就再工作能力和贡献而言,饶不管是抗战中后期在新四军军部还是华东三年,在他的本行的表现,都堪称优秀,即不过多的干扰军事指挥员的发挥,又能整合全军,即便说不是全军最优秀的战区政治主官,恐怕能压住饶的表现得政委也少有。

当然,来个翻烙饼,把饶打扮成军政双全的神人,说他的“战功”都背小人们贪了,则未免过于能穿越,因为历史即便可以淡化一个人,却不可能完全抹掉一个人的痕迹,即便饶漱石没有传记,没有文集,没有年谱,可是其它人和组织的文电年谱中,总是能找到他的人生轨迹的。

综合起来,饶做人做事,有缺点却也值得写一笔,他的下场和和他做过得事显得非常的不相配,有此可以说,饶漱石仍然需要人去发掘。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10-04 13:34:15 +0800 CST  
请饶政委回来

鲁南战役后莱芜战役,华野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整编,一个是饶漱石回归。

整编放到后面说,先说饶漱石。

饶之前已经交代过,作为新四军政委、华东局书记被抽调去参加军调会去了,因为饶本身仪容严整(也就是上得了台面),又是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且留过学,绝对吃得开,不至于虽然挂个留学的名,实则一上台面可能会露了“克雷登”或者“西太平洋大学”博士的底。

开战后,军调并未马上终结,我看到有的资料说饶曾被任命为中组部部长,但并没有很说得过去的材料,组织史料中貌似也没有把饶列入,可能有误。

总之,这一段时间,饶离开了华中,对山东也无影响,如果说有影响,就是王德说饶在两淮丢失后阴谋“以粟代陈”,我前文已有交代,姑妄听之。
按说7月份华中就大打了,饶作为大员应该归位才是,但却为何延宕至此呢?我觉得不排除毛为了让陈放手干的想法,只不过陈在没有饶的掣肘的情况下,仍然胳膊腿不灵便,甚至搞的华中一帮人来一份“请饶政委回来”的电报,陈假如在此电报上签字,当如何悲催?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10-04 13:38:52 +0800 CST  
一合华野,谁的功劳?

这是两个话题,其实。

一合华野,指的当然是华野整编,这次整编,不但把华野的部队从番号上统一,而且在力量的配备、使用等方面都进行了整合,华野整编后,莱芜、泰蒙战役从根本上体现出了这次整合的效果,如果不是七月分兵,还可以更多的发挥这次整合的效果,虽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再次分开兵削弱了,但是意义仍然深远。

从大的山头来看,华野是由华中野、山野两个方面组成的,从小的山头,则可以分为新四军一六师、二师、七师、山东纵队的许世友、王建安部、115师得陈士榘等小山头,这次整编后,则一字排开一到12纵,近三十万野战大军,华野着着实实的达到了兵强马壮的地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10-04 13:39:39 +0800 CST  
我个人的理解,没有一合华野,华野绝对不会成为毛口中“实力第一”的华东野战军。合并前山野六七万华中野四五万,总共不过十二万以下,还分为两个部分,而整编后则达到了二十多万9个主力步兵纵队加一个特种兵纵队。合并前陈毅可以天天抱怨没办法集中兵力,粟裕天天觉得多多益善,集中后基本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不过,从十二万到二十多万,是凭空冒出来的吗?弄清楚这个问题就知道为什么一合华野对华野的重要性了。

从番号和部队构成来讲,在整编前已经在列的有一纵,二纵,三纵的一个师,四纵主力,六纵主力,七纵主力。这些就是前面说的十二万左右的构成。而三纵的其它、八纵、九纵、十纵,都是整编后进入野战军序列的,而之前虽然这些部队的相当部分也在担负重要任务,但仍然被看做军区部队而不是野战军主力,粗略估算一下,三纵两个师一万五,八纵二万多,九纵二万多,十纵二万上下,十万弱吧。从这几个纵队的表现看,后来均表现出了超过7纵和乃至2纵的潜质,可见其成分较好。
饶漱石的前半生,政治上很成功,做人也不差。至于他被踩之后,一切就无从说起了,所以他只能以一副阴谋家、野心家的阴暗面目出现以衬托另一位华东大佬,甚至连饶的照片也找一个看起来很凶横阴冷的来,加上那个胡子。。。。。。

然而,我自了解和熟悉华东以后,历来对饶报同情的观感。

固然,饶未必完全光明正大——其实就是粟裕,难道就能把所有的心里话摊开在阳光下吗?——可是,要说他是一贯的处心积虑“害人”,只怕也是个笑话。而就再工作能力和贡献而言,饶不管是抗战中后期在新四军军部还是华东三年,在他的本行的表现,都堪称优秀,即不过多的干扰军事指挥员的发挥,又能整合全军,即便说不是全军最优秀的战区政治主官,恐怕能压住饶的表现得政委也少有。

当然,来个翻烙饼,把饶打扮成军政双全的神人,说他的“战功”都背小人们贪了,则未免过于能穿越,因为历史即便可以淡化一个人,却不可能完全抹掉一个人的痕迹,即便饶漱石没有传记,没有文集,没有年谱,可是其它人和组织的文电年谱中,总是能找到他的人生轨迹的。

综合起来,饶做人做事,有缺点却也值得写一笔,他的下场和和他做过得事显得非常的不相配,有此可以说,饶漱石仍然需要人去发掘。



因此,我的一个结论,山东野战军对于山东军区的发掘和利用是不足的,要是在内战爆发前,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完全可以形成一个重拳再辅以几个有力方面。这个整合工作知道饶漱石返回华东后才完成,让我对陈毅的“眼光”和“执行力”均出现了疑惑。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10-04 13:49:25 +0800 CST  
整编后的第一个大仗,是为莱芜战役。

莱芜战役关键词:南征北战、韩练成

我想重点指出的倒不是这俩词。

第一,莱芜战役的战役环境:莱芜战役时,华中主力基本撤出,国军基本完成了兵力向山东的集中,再加上中野方面负责的一部分国军主力也东调山东——其中有5军这样的主力——,国军得以在南线形成了一个大弧形包围圈,从东海岸一直到鲁西南,根据粟裕的战役期间电报和战后总结以及国军的电报总结等,均反映南线正规军至少达到六十多个团,而可以用到一线的机动兵力,也达到了五十多个团。换算过来,光是机动的主力兵团,即可凑齐完完整整的十个整编师。而加上北线的王耀武兵力,则团以上的兵力达到了90个以上。

注意,国军当时的整编师大多数是三旅六团,而华野则主要是三师九团,这样则同样的团一级番号,必定是国军的整编师数量更多,直属队重武器更多。

所以,粟裕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认为山东的重点进攻,此时已经成型,而不是孟良崮战役。
第二,莱芜战役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卧底说认为韩练成起了很大作用,可是考察战役前后,韩练成对战役的影响,除了自己脱离岗位造成起部队稍微延迟了北撤外,并无多大影响,他对王耀武对北集团的指挥毫无干涉,所以,我认为他仅仅是个锦上添花的因素,没有韩练成,也许打得更艰苦,但北集团的覆灭和溃败,仍然逃不了。其次,舍南就北,许多人都把这点来给陈军长脸上贴金,用来证明陈战略上有多高瞻远瞩,然而,我实在不会认同,就任刚军校毕业的学生,都不会不把避强击弱排除在外,何况大小百余战的老军头们了,就实际的战役复盘来看,华野也不是一开始就没考虑北线,而是想先在南线咬一口敌人再说,换言之,北线在战术上仍然是替补,之所以北线最后成了选择,是南线敌人密集靠拢和行动谨慎的结果,也是国军高层对北线用兵不谨慎的恶果。本来在想主力对主力决战的设想下,北线应该起牵制和突袭的作用,而国军北线兵团,却成了高层遥控的木偶,完全没有机动灵活,这是国军指挥体制上得先天顽疾。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10-04 13:54:39 +0800 CST  
@草根靠榕树 2015-10-04 20:10:04
不知这些后来成帅成将的人后来夜深人静时会不会偶尔睡不着?要知道,他们杀的都是中国人呢。据说,刘帅就不爱看战争片,也许有良知的人会忏悔吧?
-----------------------------
权力竞争多是血流成河来实现的,只要能使平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战争就是正义战争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10-05 11:29:22 +0800 CST  
@to2madeira 2015-10-06 07:43:34
请教一下楼主,国共内战开始后,46年中粟裕部在苏北就来了个七战七捷,粟部的战斗力怎么那么强,以后双方打得也是你来我往,按楼主的说法,这还是把大部分精锐拉走后的战绩。我很好奇的是粟部的武器装备从哪来的,按说最起码应该和国军的美械没有档次上的差别吧,假使要有这样的装备,一年前日军投降后连南京上海都能占住了吧。
-----------------------------
你去总结下粟裕在1946/7---1947/7就消掉国军多少人。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10-06 08:23:00 +0800 CST  

楼主:挺进二师

字数:75583

发表时间:2015-09-19 05: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11:35 +0800 CST

评论数:95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