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旧事



本吧虽然长期在吧里厮混,但懒蛋一个,没有给众粟米些许见面礼,虽然脸皮厚,但终有挂不住的时候,遂打算开个贴,鼓捣鼓捣我粟米的偶像粟总的拜将的三野,若能博一笑,幸甚,若鼓捣成浆糊,砖头尽管丢,本吧给您当靶子。您就当练瞄准。说三野,其实三野这个名称虽然叫得口滑,但三野作为建制真正在历史上存在也没几天。也就从49年春到建国前后的短短时间。而另一个威风八面的名字华野,反而给人不幸让给了华北方面。以致现在说华野还得琢磨下华东野战军还是“华北野战军”,说到这里,又得再往远扯一下,华北方面,是有野战部队,也有野战兵团,就是这个“华北野战军”,却是个货真价实的山寨货,从来没有华北野战军的旗号打出来过,也没有一份华北野战军的军令发不过,更不必说有华北野战军司令员神马的了,和我准备把奇瑞a3变成QQQQa3冒充奥迪a3差不了多少。不过,既然神马都是浮云,所以,有些人,甚至有些历史老人,也大可堂而皇之的在回忆录中回忆出华北野战军来,这些历史老人的粉丝也不妨堂而皇之的从字眼中找证据证明其存在,各位不妨一笑,反正按照八一大虾的理论,回忆嘛,出错时正常滴,管他是神马性质错误呢。
言归正传,说回三野。
通俗概念下的三野指的就是在华东战略区作战的部队,甚至连地方部队都在三野这面旗下,野起来了。至于顺承下来,现存的几个集团军,说他们是三野部队,也没有根本错误,但已经桥归桥,路归路,还是本份点,限于三年战争期间的好。就我所见,莫说三野,华东野战军的名字,也属于夹生饭,不是既定方针。但这又成了懒婆娘的裹脚了,我不如留到后面再讲,先从华野的前身,新四军和八路军山东军区说起。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8 21:14:00 +0800 CST  
华东野战军的组成部分,实在是复杂的够可以。

本身分为原新四军和原八路军山东军区两大块。

而新四军又分了好几个系统,一个是南方游击队组成的一支队、二支队、三支队,其中二支队有粟裕出身的红七军团硕果仅存的一个营,一、二支队**战争挺进苏南,发展的不错,后来先组建了江南指挥部,后来又渡江北上发展华中,变身成苏北指挥部。三支队大部留皖南护驾---当然,也有微调,四支队倒是原来红四方面军的部队,高敬亭,属于后娘养的后娘养的,因为个人原因加血统原因加其它乱七八糟的原因,连高司令本人也给咔嚓了,当然,部队还是有实力的,新四军第一战就他们打的,后来发展皖东,尚可。皖南事变,基本把留在皖南的几个老团折损玩完,叶项一囚一死,算是基本了账。这边厢倒是原来拟给叶挺任华中总指挥副手的陈毅恰逢其时,不但华中总指挥不用副了,连新四军军长也代理了,完全可以踌躇满志一番了。于是乎,新四军由四个支队变身为七个师,而原来新四军四个支队本身的,仅仅是由陈粟苏北指挥部改编的一师,陈粟主力北渡后留下的江南指挥部改编的六师,皖南事变后留在皖中皖南的地方武装为七师,实际上不到一个旅,原新四军四支队高敬亭被杀后继续发展出来的江北指挥部改编为二师。其中一师二师实力较强,各一万多人。

另外,由华北及山东南下的八路军一部分,也加入了新四军这个后娘养的小家庭,黄克诚部改编为3师,彭雪枫部为4师,在大别山发展出来的5师。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8 21:15:57 +0800 CST  
简单提一下新四军三师吧,前面说三师大有来头,绝不是放空炮。新四军三师是由谁变身来的呢?八路军115师344旅,我可以想象得出当时宣布他们归到新四军建制下相当多人是有多郁闷的,后来黄克诚被陈毅、胡服连骂带罚,恐怕搞不好一是对他的本位主义和保本主义不满,也有杀他的威风的意思。至于新四军四师,虽然没有三师那么根正苗红,但和真正的新四军比起来,还是正一点,红一点。五师倒好点,因为他们离得远,远了就没什么直接比较性的。我们都知道新四军第二任政委是胡服,他的另一个名字更大名鼎鼎,为了百度大计,我就不打了,只需要知道他本姓刘,湖南人即可。胡政委本来就是中央代表派来整合在我党武装力量,开拓华中这个战略要地之大计的,陈代军长在钦差面前,一方面是刚刚代理的,一方面其资历也不能和胡相提并论,因此,基本没有结构性矛盾。随后,任务基本完成的胡返回延安,要更上一层楼去了,接替者是传说中的小饶。本吧支持小饶的貌似也有,不妨把他的基本情况说一下。一二三支队,相当多的骨干,在皖南损失了,而且被叶项留在皖南的几个团,也没有得到发展,否则会更强。叶飞的六团是原来三支队的,但被陈毅要到手,同样,二支队的一个团却又被召回皖南了。饶漱石,1903年生人,正牌的大学生,也是真正的留洋者,十分有才,据说容貌也很是过得去,这才被作为国共和谈时期我方的代表之一。
一直以来可能有些人觉得饶漱石是突然坐直升机冒起来的人,而且可能资历也很浅,大概年龄也不大,小白脸一个吧,实则不然,他在被任名为华中局代理书记、新四军代理政委之前,就已经是东南局代理书记了,更不用说他之前的职务也不低了。就说年龄吧,1903年出生的小饶也就比1901年出生的资料威望“甚高”的陈代军长小两岁而已。

后来身居高位的一位,在其回忆资料中说,他在饶当了新四军政委后见到他,还叫他小饶,结果人家不理他,饶可能有因职务升迁态度变化的可能,但我也十分不解,这位1907年出生的人怎么好意思叫一个1903年出生的人小饶呢?我没细看资料的时候,不觉得什么,细看之后就知道,很多资料,你还真得小心对待,否则被卖了给人数钱,可是活该。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8 21:19:19 +0800 CST  
不过,新四军的代理政委,很快就扶正了,代军长倒没有,因为军长在坐牢。这下,代军长可能有点郁闷,但矛盾到43年才爆发,是为黄花塘事件。这事现在还是被定性了的,因此我们略而不论,总之是代军长被召回延安学习,新四军开始了政委当家的岁月。直到抗战结束。两个花絮,一是粟裕被任命为一师师长后,曾有几次,军部想掉其到军部,估计是当参谋长,电报中甚至说需要其指挥,我们不能多 猜是什么原因,后一次是直接说拟任为参谋长,我看赖传珠日记,直到赖似乎对自己当参谋长,不满意也不从心,但粟裕终究没赴任 ,实在是好事,否则历史可能就改写了。

另一个是张爱萍将军的儿子写的两代军人之间的对话中,不点名的批评新四军的某首长平时
主张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到了敌人扫荡时却没有办法,让张爱萍留下来负责掩护,张发火了,实在冤枉得这位新四军首长内牛满面,我看电报 ,居然是粟裕率先提出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理由是在激烈的战事中需要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节省开支,提高效率。粟裕调参谋长的动议,一次应该是41年,一次应该是43年,新四军原来的参谋长是周子昆。井冈山的资历,是因为井冈山成了中央红军,其本身职务还是不行啊。陈的前委书记,属于署理类型,就是朱毛相持不下,他临时代以下而已,其本身职务,不过就是政治部主任而已,谈不上多高。何况,也就是红四军政治部主任而已。红四军再成为中央红军的底子,到底也只是红四军,不是中央红军政治部主任。

后来,担任的红军职务,也仅限于地方而已。

至于胡服,各位不妨先搜一下再比较。
所谓井冈山陈仅次于朱毛,我也还是有所保留的。如果非要这样说,我建议加个定语,早期的井冈山。
再回到正题,新四军由四个支队,到七个师,一字排开,是粟裕一师,罗炳辉二师,黄克诚三师,彭雪枫四师,李度熊五师,粟裕代 六师,谭希林七师。前五个算是主力师,后两个小弟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还是有消涨的,最主要的变化,逐渐地一师独大了 ,一方面是因为一师占得地盘地富人稠,另一方面是一师是战斗最频繁,部队受锻炼最多的地方。而本来实力最雄厚的三师被一师慢慢比下去了。四师则因为反顽失利,从主力变成了偏师。六师中间一度受损严重,后期稍有起色。倒是五师在数量上表现不错,尽管 他直属中央,和新四军关系还是不大。到这里,新四军时期的大概,就算顺完了。
再花絮一下,不知道各位看过51号兵站木有,哪里面的小老大到上海采购无缝钢管,惊心动魄,其实,在粟裕年谱里,有粟裕亲自交代张渭清潜入上海做这票生意的记录,后来事谐矣,造出来的小钢炮杠杠滴,不但苏中的小鬼子吃过苦头,到了南下苏浙时更是让国军尝了鲜,顺便让小钢炮升级成了不大不小炮,这样的部队,就不是黄师长哪样掰着指头数钱花式的小家子苦心经营能比得过的了。到这里,华野的前身主体新四军部分,基本介绍完成。
简要介绍下另外一部分,八路军山东军区.八路军山东军区,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八路军山东纵队,另一个部分,则 是后来入鲁的八路军115师主力。而且,在两部分合并时,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实力不下于115师入鲁部队,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朋友把山东军区等同于115师,是一种贪天之功。至于八路军在山东的军事领导,也有个变化的过程,不要谈的太啰嗦的话,大家只需要知道115师和先在山东扎根的山东纵队有主客之争即可,即便是徐向前这样的人都对此束手——当然,这也要归因于徐帅的经历有些特殊——最后的结果,就是徐向前、陈光、朱瑞等人落败,八路军山东军区交由罗荣桓领导,唯独罗荣桓也是政工出身,而且多病。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8 21:26:22 +0800 CST  
山东,按照地理,分为鲁中王建安、鲁南张光中、王麓水、滨海陈士榘、胶东许世友、渤海杨国夫。抗战后期,又预设性的将以上各二级军区的主力部队编设为野战部队共8个师,12个警备旅。依此为滨海1师梁兴初、2师罗华生;鲁中3师王建安、4师廖容标;胶东5师为吴克华、6师聂凤智;渤海7师杨国夫、鲁南8师王麓水。编制是每师三个2500人甲种团。警备率是次一等的地方限制的卫戍部队,略。需要说的是,这里面许世友、王建安、陈士榘后来都是华野纵队以上的指挥员,抗战时都是二级军区的一把手,粟裕抗战时为师长和二级军区司令员,本来是和他们平级的,所以,粟裕后来升为他们的领导,他们有些许不服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但粟裕在新四军时期和许、陈、王等人平级也是事实。当然,代表华中局指导苏浙的工作,44年粟裕南下,就已经决定了粟裕超过他们这帮人了。还是过于啰嗦,我自我鄙视一下吧。好 ,这就开始以最快的速度结束三野的前传吧。
不过,三野在组件初期,还是花开几朵,各表一支。从官大的说起吧。

鬼子没有正式死翘翘呢,但其实国共两家都已经盯上战略要地了。对kmt而言,最重要的要地,当然还是京沪,因为还都大典得有地方可还啊。其次平津吧,东北只是因为有死对头盯上了,否则怎么都排不到前五去,不过既然被死敌盯上了,则重要性也就上来了。于是 乎,这边厢来个北攻南守,向北发展,向南防御,那边厢,和平鸽放出来,美械也放出来,坐灰机的坐灰机,坐船的坐船,74到南京 当御林军,据说要去东北的新一军则去见十几年当亡国奴的东北父老去了。北攻南守的大战略之下,必然有洗有杯,先说洗具的吧,别看黄克诚大将后来到了东北,见事由不谐叫苦连天的发神马“七无”电报,可是他一听到开赴东北的号角,不但步子迈得大而且快,家伙事带的也不少,以至于当时留守山东的其他人看到了都要在给中央的电报里说“甚为笨重”,粟裕后来在组件华中野的电文中,也特别点出苏北(原黄克诚的地盘)留下的武器坏烂不看,至于心情,则肯定是解放区的天拉,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又回到俺们中央红军旗下鸟,拜拜了,新四军的兄弟们。不要以为我这样说有多夸张,但你仔细看当时的一些电文,很多人还真是对开赴东北还真是向往得很,以至于到处有人找门路,换句话说,留下来的,当然就是杯具一族了,其中,留在山东的是小杯具,留在华中的,当属大杯具,至于留在淮南苏中淮北的,则必然是杯具中的杯具了。

我不否认有些人勇于牺牲,可是,更多人还是会有本能的趋利避害的心情的,我们也不妨设身处地的假设一下,看看自己会如何选择吧。虽然大多数人其实无法选择。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8 21:34:05 +0800 CST  
黄克诚的山头本色太浓厚,本位主义更浓厚。当官换个地方,连黄金都要带到新地方.本来一师的股份并不算绝对,但后来二师发展不顺,一师就绝对了。在华东,官最大的,当然是饶政委,不过,在传统印象组建华野的时期,饶政委却开溜了,当然,他是离开华东去参加军调小组去了。后来貌似还兼职了一会中组部部长。不过,新四军政委和华东局书局却没有落下,所以,先交代一下,免得有朋友说忽略了饶政委的巨大作用。

在饶政委离开华东之前,他还完成了一个对粟裕的关键工作,哪就是参与了提名粟裕留守华中的工作。具体如何呢?等睡醒了吧。饶政委在组建华野方面的工作,肯定很多,虽然他中间外调几乎一年。

但鉴于饶是被批到批臭踩上n只脚,还吃了n年牢饭的人,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有关饶的资料,都基本出自其它人有关的书籍和材料,连最基本的传记都木有,更别说有神马文选文集传记之类的啦,所以,只能简而述之。就不要苛求了。我们只需要知道,粟裕留守华中并接掌华中野战军时饶而不是陈的手笔即可。

至于陈代军长,自43年黄花塘,至此已两年矣。

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陈代军长可是元帅代了700多日了,何况据陈毅的有些传记文学上说还是与伟大领袖面对面的切磋呢,哪需要在华东的人刮几百次目采够相看的啊?不过,陈代军长出发时,据说还有出关的动议,最后没去成东北,但镇守华中还是拉不下的,毕竟,黄花塘,吃的亏不是军事亏,而是政治亏。自黄桥一战后,陈代军长的威名还是说得过去的,何况饶政委毕竟只是政委,到了韩德勤们反攻倒算的时候,还是需要陈代军长再来几个黄桥红桥的,这时候还要相忍为党嘛。陈代军长东北去不成,当然回老地方华中了,真是不好揣测陈帅当时对回黄花塘的心情,是踌躇满志的兴奋?是想见恨“早”的踯躅?

不管它了,反正历史的发展就是陈代军长半道上就改向山东进发了,因此也就不用和华中的老同志们立即见面了,特别是饶漱石这个他后来斥之为“伸过手”的老对头,也许不见还是好,虽然陈毅在行前实际上是已经认过输的。

陈赴山东,顺便带去了原本要到华中野战军任参谋长的宋时轮,也许陈宋交情不错,总之,到了山东,一个出任山东野战军司令,一个恰好是参谋长。

需要说明的是,陈毅的本职仍然是新四军军长,兼的是山东军区司令,山东野战军,早期的名字更拗口,不妨还得细说一下,但明天就先按官职再往下排,说说粟裕吧。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8 22:02:48 +0800 CST  
粟裕是向南防御之下,北撤部队的最高指挥员,首先是带着其本部人马过了长江,接着最核心的一纵就被抽到山东去了。就是其本人,留守华中,也有个反复的过程。本来,对粟裕的去向,可能高层事出仓促,还没考虑好把子落在哪里合适呢,倒是只能由新四军的几个头操心了,当然,除了还没有归队的陈毅军长。大概是见到华中局要北上山东,而留守华中的新华中分局内实在缺少一个军事上拿得出手的人,临走人的张云逸、饶漱石、曾山在组建华中分局、苏皖军区致中央电中,将建议粟裕留华中提请中央,获得批准。理由中强调:“江北苏皖地区必须尽力坚持控制,对国顽进犯必须采打击和歼灭方针。因此,提议粟裕留下帮助谭、邓,一师北上部队由叶统帅。” ,随后,中央批准。
我猜粟裕接到这个命令,还是觉得洗具杯具都有。洗的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咋心中也是一方诸侯了,虽然要加个小字,除了中央这个大老板,头上还有个小婆婆,杯的是,虽然仍然叫华中军区,杯子还是那个杯子,水却不是那杯水,韭菜被人已经割了一茬了,自己手里的牌,比当苏浙军区司令时,可能还不如呢。

此间,还可以插个小插曲。就是所谓的一让司令。一直的说法,都是粟裕让司令给张老,近几年,有些材料说是张鼎丞先让的司令,然后才有粟裕再让,并指责粟裕传只提粟裕让,不提张鼎丞让,不厚道。从现有资料来看,这恐怕不是事实。
首先,个人虽然相信张老的操守,也相信他会提携后辈,虽然本人手上没有张传及其年谱,但是,在华中局最初的组成名单里,的确没有张。这个有多份材料互相印证。
其次,出现张鼎丞在华中局常委的名单里,已经是10月24日,距离华中局提名留下粟裕主持军事依然半个月以上,很难想象如果张鼎丞是主要考虑人选,会连华中局成员的名单都没有进入。
粟裕早就知晓要自己留华中,如果张鼎丞更早的被任命为司令,而粟裕为副司令,何以粟裕在正式任命下达后,才发出电报请辞而不是之前?我的看法,是张老的任命,是属于突发性质,也就是说,本来可能再组建初期,张老没有到华中的打算或者华中局的领导没有意料到张老到华中,后来在组成华中局的过程中,张老到了华中,以其地位,进入华中局并有任职时必然的,但是安排出任司令又比较勉为其难。我们看到,没有粟正张副,只有粟裕任司令,不见粟裕辞,而一旦粟正张副,粟立刻请辞。所以,粟之辞应该主要还是基于尊重张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央下达的任命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粟、谭到前方工作,指挥野战军,邓、张留后方工作” 。实际上,粟裕知道自己辞军区司令,并不会真的辞掉指挥野战军的机会,反而能最大程度的尊重老上级,何乐而不为?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8 22:04:07 +0800 CST  
没人呢?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8 23:17:14 +0800 CST  
山东军区,我们前面说过,八路军山东军区在抗战后期组建了8个野战师,12个警备旅。抗战后为进军东北,抽调主力府东北,野战师8个走了五个半,分别是1、2、3、5、6、7,警备旅一个,渤海新编师,第一茬优良韭菜虽然基本被割得七七八八,但剩下的也不算少,毕竟还有2个半野战师,11个警备旅,总共在20余万人强。另外,陈军长新四军军长并不是空的,山东军区掉主力到东北,他当然要掉新四军主力北上山东,于是,一师的原一旅叶飞部(其实不止,还加强了很多,至少2万多人,可比山东的一个野战师大好几圈呢)北上,2师主力北上,四师一部北上,七师系数北上。做做加法吧,一纵2万多,由2师级4师主力合编的二纵与之比较实力不相上下,7师一万多。合起来五万多六万,基本填满了山东军区开赴东北抽调主力的窟窿了。就这,陈军长还觉得给华中留的太多了,想王必成部也到山东归到其麾下,给粟裕留个陶勇部当当嫡系就够了呢。为此,粟裕终于开始跳脚了,甚至不惜拿华中军区的司令员为筹码。。。。。粟裕跳脚,是有理由的,因为华中野战军或者华中军区也有他的小算盘嘛,否则,人就是傻子了。。。。。


当时的华中,虽然还叫华中,但中央局变成了中央分局,虽然也还叫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本来准备叫苏皖军区),但同时归新四军建制,也就是接受陈代军长的指挥呢。地位下降严重,但更严重的是,山东被割一茬韭菜后,有华中北上的新四军填补,华中的韭菜可是割一茬,就少一茬。总共六个师里面(五师不算),一师虽然实力最雄厚,但拿出了三个旅里面最强大的一旅为核心,组建了一纵,剩了陶勇和王必成两个主力野战纵队(小纵队,不是后来的军一级的纵队),二师几乎全部北上,留一个新组建的旅在淮南,三师全部去了东北,四师主力到山东去了,后来留下的部队组建华中野的9纵,就是张震当司令哪个九纵,不是许世友的9纵,也是小纵队,实力也偏弱,6师只是概念而已,7师全部北上山东。

就这样,陈代军长觉得手里的牌还不够好,或者他觉得反正华中野也是自己指挥,还不如学东野的林总自己直接指挥到师过瘾,于是看上了王必成部,也想要到手里。

这么一来,粟裕终于跳脚了,算下数吧,要是再调主力,留在华中的主力,就剩陶勇的一个小纵队和四师留下来的一部分主力改编而而来9纵了,还叫个个毛野战军啊,不如直接放弃了算了,于是发了封电报给中央和山东,这封电报还是较有名的,具体那封呢?接着敲字吧。。。。。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9 09:34:03 +0800 CST  
四野挺进东北,东北是真空地带,谁先到谁有一定优势,何况还有个隐形“后方”。
缺点是,新收编部队不稳定,对手质量较强。但和挺进大别山还是不同的,大别山是桂系长期经营的地盘,不好扎根。于东北我军的部队,都是各大区抽去的一等一的主力,留在华中的,也就粟裕的王必成陶勇的三万多人可以一比,连张震的9纵都比不上他们。
而东北这样的部队,可是11万左右。虽然因为长途跋涉和海运,加上陌生环境,会有个适应的过程,但东北国军更是后到者,他们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杜聿明真正能用来和东野主力打的,也就三四个军而已,小鱼.东野接收苏军遗留武器,并不是在苏军撤走之后,事实上是开进东北就能接收。另外,东野扩充兵员并不困难,也不可能打一个少一个。东野在45年12月的数量,已经接近30万人,虽然质量肯定鱼龙混杂,但至少不能说兵员困难,也不能说缺少武器。哭穷哭成七无得的黄克诚三师,也是全副武装的到东北的。东野最开始的问题,还是军事上没有打一个胜仗,导致人心没那么稳定,士气下降的有点厉害。
回转正题,贴电报:

华中部队北调应不过分破坏建制①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七日)

中央:
此次华中北调部队,除三师保持整个建制外,其他各主力师均系分别抽调。似此,不同建制之部队,今后须有较长时期方可打通思想
,但对目前战斗之协同配合不利,特别华中分局领导下之部队可能发生重大影响。此点虽曾向华中局及分局建议,未蒙采纳。但职对
此问题尚不能完全理解。因职以为各师地区既留有地方兵团,虽将当地主力师调走,对坚持似无大影响。因此,职意应尽可能不过分
破坏建制较为有利。敢冒本位宗派主义之嫌,特电告中央,尚盼指示②。
粟裕
酉感[十月二十七日]

注释
①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从华中抽调新四军主力部队到东北、山东。粟裕认为,抽调中应尽可能保
持主力部队的完整建制,以利部队的建设与作战。这是粟裕向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议。
②中共中央于1945年10月29日电示华中局:各师建制应尽可能不分割,请华中局考虑四旅调山东归罗[炳辉]韦[国清]纵队,二旅王必
成留华中野战军。(注:指王必成任司令的苏浙军区第一纵队。这里沿用新四军第一师番号,那时王必成为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粟裕在发这份电报的同一天,发了另一份有名的一让司令电,这样看起来,其实就是跳脚的时候,也谦虚了下,拿自己的乌纱换自己的部下,舍不得啊,谁叫这么多年自己手把手拉扯起来的部队呢?叶飞的一旅走了就走了,哪怕还带走了其它的,谁叫叶飞本来就和粟裕有点磕磕绊绊的和睦相处呢?可是,王必成走了,粟裕就真抓瞎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至理名言。要是王必成走了,粟裕带一个陶勇的小纵队,战役的规模,只能再回到黄桥的程度了,张震的9纵,地方部队升级来的7纵,毕竟还指望不上能上大场面。

附这份一让司令电报: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9 09:38:36 +0800 CST  
(注意和前一份电报的时间,都是10月27日)
文献1:请求改任华中军区副司令①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七日)

中央:
我在华中局阅悉中央以职及张鼎丞同志②分任正副司令之电示,不胜惶恐。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其重任。而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抗战以前,均为长辈。抗战初期,则为职之上级③。近数年来,又复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成绩卓著。且对于执行党的政策与掌握全局,均远非职之能及。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慎重,更有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④。
粟裕
酉感[十月二十七日]

注释
①1945年10月初,粟裕奉命率苏浙军区主力部队由江南撤至江北。8日,中共中央同意华中局建议,决定粟裕留华中任司令。10月27日,华中局发出通知,转达中共中央10月24日电示:“成立华中苏皖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粟裕于当天电呈中共中央,请求改任副职.
②张鼎丞,1928年参与领导福建西部龙岩、永定、上杭等县农民武装暴动,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战争初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七师师长(未到职)。1942年赴延安参加整风,并担任中央党校第二部主任。1945年10月回华中。
③指抗战初期,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时,张鼎丞为第二支队司令员。
④中共中央于1945年10月29日电示华中局,同意粟裕的请求,改任张鼎丞为华中军区(不称苏皖军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我自己的看法,粟裕这个人,其实并不谦虚,他的让、辞,都是有条件的,不是无原则的谦虚和客气。

张鼎臣作为一个长辈,给粟裕当副手,要粟裕给他做指示什么的,别扭的很,也发挥不出来什么积极作用,还不如请他到华中军区当司令,粟裕自己亲提督野战军,这样,粟裕在前线乾坤独断,后方又有张鼎臣、邓子恢、曾山这样的老资格人士坐镇支持自己,实在是太和谐了。

注意,我为什么要强调老资格人士?张爱萍也是有能力的,但粟裕对他的任职不置一词,因为没必要,他属于资历浅人士,诸位可以百度这三位的履历,就明白我为什么说他们的资格问题,尤其是,这几位都是新四军时期就和陈毅共事过的,有的甚至是黄花塘的关键人物,他们在陈毅面前,可丝毫不怯场,这对于华中和山东方面的关系协调,可实在太给力了,更不要说,粟裕这一让,张鼎臣会投桃报李,为前线的粟裕操心和帮衬,不辞辛劳是必须的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粟裕确确实实,是有些陈毅所谓的“阴”的,而且阴的相对有策略,不过,我对这种阴,一向比较的心向往之,只是无力效仿,实在是遗憾之至啊。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9 09:42:09 +0800 CST  
华中野和山野的具体组建,没什么需要多谈的。
大致数一下番号吧。
华中野是6纵、7纵、8纵、9纵、10纵。杯具的是,除了主力6纵8纵外,陈军长又把准主力的9纵也就是张震当司令的纵队给拉走了。
这下华中野实打实的主力野战军,其实只有6纵8纵了,后来分别改变为6师和1师,是华野6纵和4纵,原24集团军和23集团军的前身。
45年底:
6纵五个团,一万二,王必成旅三个老团加两个地方团;
7纵五个团,一万余人,一个二等团加新升级部队;
8纵陶勇旅三个老团,一万一,两个新团和6纵一样是地方团升级;
9纵是张震带四师的十一十二个两个团加一个地方团编成,约一万人。
另外,一个骑兵团。共约5万不到,减去后来被陈军长拐走的张震9纵,四万人不到。

另外,根据有关电文,当时华中武装力量约15万人,可知尚有地方部队约十万人,但这部分的战斗力,肯定比前面说的新团或地方团更差。

需要指出的是,也在同样的资料中提及,华中北移的主力达到了12万,我们仅知道黄克诚三师大概3万五千,叶飞一纵2万多,罗炳辉的2纵2万多,七师三个旅也在2万,这个帐我平不了,但最好还是别按平的算,不然陈军长的帐就更难算了,他总没有可能带走了8万5的主力还连帐都打不好吧?
有关资料中,山野前线对自身兵力的概述中,提及八师、警备8旅,一纵叶飞、二纵罗炳辉,七师共6万至七万,取中间数6万5,扣除8师8千,二团制的警备8旅大概五千人上下,可知一纵叶飞、二纵罗炳辉加上七师,当在五万二三千以上。
再加收张震的9纵,就超过6万二三千了。
山野主要番号罗列一下:
一纵叶飞,七一旅廖政国、二旅刘飞、三旅张翼翔;
二纵罗炳辉,四旅朱绍清,五旅成钧、九旅滕海清;
七师谭希林,十九旅林维先、二十旅梁金华、二十一旅马长炎;。
以上三个纵队(师)均是9团制。
八师何以详,三团制。

共六万人,左右,加上后来加入的华中9纵,大概7万。
这基本就是山野七万华中野四万的由来。
不过,稍微看看,就应该知道,山野方面的平均质量是超过华中野的。这里面,大部分的纵队和师的水准,甚至要比王必成的6纵陶勇的8纵强。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9 09:47:06 +0800 CST  
野战军的首长嘛,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山野陈毅,华中野粟裕。参谋长分别是宋时轮和刘先胜。
后二位的区别,就在于宋时轮实际做了很多司令员的工作,而刘先胜有粟裕这样的顶头上司,他的作用基本看不出来。指挥四万人的野战军,粟裕太轻松了,劳顿不到参谋长太多。
多啰啦这么多也该来说一说战争啦!苏中解放区西临运河,东抵东海之滨,南濒长江,北靠两淮、盐城,与苏北解放区相接。该地区河流密布,阡陌纵横,物产丰富,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创建的老根据地。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战争锻炼,加以土地改革开始较早,动员充分,组织严密,党政军民团结一心,支援战争的积极性高,潜力也大。由于苏中是华东我军的前哨阵地和粮食基地,且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因此,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就不断发起对苏中解放区的进攻。

是年7月,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以苏中解放区作为主要攻击方向之一。国民党军在长江两岸的南通、靖江、泰兴、泰州、扬州、江阴、扬中、镇江等地,集中了整编第49、第83、第25、第21、第65师及第69师之第99旅共15个旅约12万人,由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7月中旬由李默庵接替)指挥,企图首先占领如皋、海安,巩固长江北岸阵地,尔后沿通榆公路(南通至赣榆)和运河线北进,策应由淮北、淮南向南、向东进攻的国民党军夹击淮阴地区,侵占整个苏腕解放区,消灭华中野战军或迫其北撤,进而在山东地区与解放军决战。国民党军预定在7月15日向发苏中解放区起进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考虑到在苏中老根据地作战,具有人力、物力、地形诸多有利条件,即向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提出先在苏中地区打一仗暂缓西移的建议,经多次争取,获得批准,遂与政治委员谭震林一起,集中华中野战军主力第1、第6师及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约3万余人,利用国民党军分路进犯,间隙较大,兵力分散的弱点,采取集中优势兵力,逐次歼灭国民党军的战法,在苏中地区连续进行七次战斗。

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战场的基本部署是:以第10纵队及部分地方武装扼守淮阴的南大门邵伯,阻击可能由扬州沿运河北犯之敌;以主力第1、第6师及第7纵队共15个团集结在如皋、海安地区,充分利用地形熟悉,补给方便和老根据地群众拥护的有利条件,在苏中解放区的前部海安、如皋、黄桥、泰兴地区连续歼敌。为争取先机,打乱敌人的进攻部署,创造尔后歼敌的有利条件,第一仗决心主动进攻泰兴、宣家堡,求歼整编第83师的第19旅。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9 10:03:25 +0800 CST  
7月13日,华中野战军主力第1、第6师第7纵队共15个团的兵力,各以五倍于敌的兵力,分别向守备薄弱的宣家堡、泰兴守敌整编第83师之第19旅发起攻击。经激烈战斗,至15日拂晓,除泰兴的核心据点庆云寺守敌一个团部外,第19旅两个团及旅属山炮营共3000余人被我歼灭。

国民党军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宣泰地区,即以驻江阴的整编第65师主力及驻靖江的整编第69师之第99旅于15日北援泰兴;以整编第49师主力由平潮经白蒲乘虚向如皋进攻,另以整编第83师主力由泰州沿海(安)泰(州)公路东进策应。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考虑到进犯如皋之敌对我后方威胁较大,决定除以少数兵力继续攻击泰兴残敌以迷惑国民党军,以苏中军区部分地方武装及第7纵队1个团坚守如皋外,主力于17日东移,以四倍于敌的兵力,出敌不意地奔袭进至如皋以南之敌第49师主力。17日,整49师师部率第26旅进至如皋东南的鬼头街、田肚里地区;第79旅进至宋家桥、杨花桥地区。我东进部队经60多公里的隐蔽急行军,于18日晚将国民党军分别包围。在分区武装有力配合下,经19、20日两日激战,歼灭第49师师部及第26旅全部、第79旅大部万余人。22日,因由泰兴东援的国民党军整编第65师等部已逼近,我军主动撤出战斗。该敌遂占领了如皋。如南战斗后,华中野战军将主力立即北移海安东北地区休整补充;并将由淮南撤出的第5旅和华中军区特务团调至东台地区,以增强战力。7月30日,国民党军又集中6个旅的兵力,分别由如皋、姜堰(今泰县)合击苏中之水陆交通枢纽海安,企图寻华中野战军在海安决战。同日,中央军委指示华中野战军:“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华中野战军以第7纵队一部,在海安以南、以西地区,采取运动防御,节节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保障主力继续在原地休整,在给国民党军一定杀伤后,于8月3日,主动撤离海安,打破了敌人的决战计划。

国民党军占领海安后,错误地判断华中野战军放弃海安重镇是伤亡过大,认为苏中“共军大势已去”,不能再战。因而调整部署,以4个旅分兵西开姜堰、泰州地区;以1个旅东开李堡地区进行清剿,力图巩固并扩大其占领区,尔后继续向北进攻。华中野战军主力经两周休整后,士气旺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遂决心寻机歼击分散清剿的国民党军。8月10日夜,华中野战军乘新7旅旅部及1个团在李堡与海安守军第105旅旅部及1个团换防之机,突然向李堡发起攻击,以第1师将国民党军新编第7旅旅部及第19团全歼。下午又在李堡以东地区歼灭了刚换防下来的第105旅1个团。尚在海安的新7旅旅长由于不明情况,仍率第2l团东开李堡接防。下午,当进至洋蛮河地区时,被第7纵队和第6师伏击歼灭。此战,我军仅用20个小时便歼敌8000余人。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9 10:05:50 +0800 CST  
李堡战斗后,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于8月14日向中央军委提出继续在苏中作战的建议,认为“在苏中作战不仅群众、地形、运输、粮食均较淮南方便,且有足够民力可用,同时威胁长江亦直接拖住敌人,不仅使其无法他调,且将吸引其继续调兵来援。”苏中敌人除被歼者外,其余各部“均已遭很大消耗与损失,已很动摇,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上说,亦较淮南为有利。”如主力西出淮南开辟新战场,代价大,且不一定能调动敌人。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长陈毅批准了粟裕司令员的建议。中央军委并于8月13、15日指示华中野战军:苏中地区各部分散的敌军,有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你们如能彻底粉碎苏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并强调指出:切勿骄傲轻敌,每战均须精心计划,充分准备。

这时,国民党军调整部署,将第7、第11交通警察总队共7个大队部署于丁堰、林梓至东陈镇之间,控制南通至海安公路。依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等分析:如歼灭该部国民党军,既可打开西进走廊,又可威胁南通,孤立如皋、海安,便于调动国民党军于运动中歼灭。决定华中野战军经短期休整后,主力乘敌侧后疏于防范之际,避开正面,于8月17日从海安、如皋东侧南下,发起丁(堰)林(梓)战斗。第1、第6师和第5旅及军区特务团于21、22日,先后攻占丁堰、林梓、东陈等据点,全歼敌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000余人,切断了(南)通如(皋)公路,打开了我主力西进泰州、扬州地区的通道。此时,淮北战场的国民党军已进逼淮阴。苏中地区国民党军为配合淮北敌人对淮阴的进攻,于8月23日以驻扬州的整编第25师主力沿运河线向邵伯、高邮方向进攻,企图南北夹击淮阴。为防备我军由丁堰、林梓北攻如皋,同时令驻黄桥的第99旅加强如皋的防御。

华中野战军为打退国民党军对邵伯的进攻,保障苏中侧翼和淮阴的安全,令第10纵队及第2军分区武装部队坚守邵伯;以第7纵队箝制海安守军;以主力第1、第6师和第5旅及军区特务团,由丁堰、林梓地区西进,准备攻击泰州,以逼迫进攻邵伯的整25师回援,伺机歼击之。24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得悉由黄桥东援之敌第99旅和由如皋西出接应之敌第187旅附第79旅1个团即将出动,遂即命令西进部队准备在如(皋)黄(桥)公路上与敌打预期遭遇战。25日上午,黄桥之第99旅在如皋守军西出接应下向东开进,果然与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如黄路上分界、加力地区遭遇。华中野战军第6师迅速将第99旅包围于分界地区;第1师及第5旅将第187旅和第79旅一个团包围在加力地区。为了加速战斗进程,并保证全歼,华中野战军粟裕司令员采取了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一个一个的吃”的战法,随后集中兵力,首先攻歼战力较弱之第99旅。为此从包围加力的部队中抽出1个旅加强到分界方向,以五倍于敌的兵力,于26日首先歼灭了分界之敌第99旅。随后向加力转用兵力,于27日以15个团的兵力全力围歼战斗力较强的第187旅和第79旅1个团,并乘胜于31日攻占黄桥守军第160旅5个连投降。此役,共歼敌共歼敌两个半旅约1.7万余人。
与此同时,由扬州分三路向邵伯、丁沟、乔墅进攻的国民党军整25师,遭到第10纵队3个团和地方武装的顽强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25师两个旅连续猛攻四昼夜,伤亡2000余人,仅占领乔墅一地。战至26日,由于我军在如黄公路歼灭第99旅,严重威胁整编第25师的侧背泰兴、泰州。整编第25师被迫退回扬州、仙女庙(今江都)之线。至此,历时一个半月的苏中战役胜利结束。

此战,我华中野战军以19个团(8月中旬增至22个团)的兵力同优势国民党军连续进行了七次战斗,均取得胜利,被誉为苏中“七战七捷”。作战中,我华中野战军以伤亡1.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警大队共计53700人,其中俘敌31200人,毙伤22500人。中央军委8月28日向全军的通报中指出:苏中战役,我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八月二十六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八月二十七日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

点评: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解放军战史上和中国战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解放军今后的作战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全面内战爆发后在主要战场上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初战,苏中战役带有战略试战和战略侦察的性质。这一战役证明:依托解放区进行内线作战,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从而为我军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战争初期的内线歼敌方针提供了经验。这一战役还证明,处于劣势装备的我军,只要采取正确的战役指导和正确的战术,完全能够歼灭全副美械装备的敌军。在解放区作战之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这一点连国民党军也有深切的感受,国民党的战史在评述苏中战役时曾谈到:共军“行动自如,情报灵活,我军则时有盲目作战之感,常贻匪以集中兵力,袭击我一点之机。”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9 10:08:20 +0800 CST  
此战同时还充分显示了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战前,粟裕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力排众议,斗胆直陈,使中央同意此次作战。在作战过程中,没有机械地教条主义地运用战略指导原则,不轻易放弃一个战略支点,但也不死守一地;战略上采取了持久战,坚决的执行了中央的指示;战役战斗采取速决战,迅速歼灭敌军;战术运用丰富巧妙,灵活多变,先后运用了游击战、运动战、奔袭战、伏击战、攻坚战、遭遇战、歼灭战、阵地战、运动防御战等多种作战方式;指挥各兵团协同作战,集中炮火使用,并且在作战中能够始终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各个歼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解放军的作战原则,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在总结经验是,粟裕也指出了战役中的不足之处:“一是协同动作上,还没有做得很好。特别是攻击部队与钳制部队,不能很好的呼应与配合,第一线部队与第二线部队配合也差,各兵团还不能按照时间完成自己的任务。二是通信联络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做得很好。三是侦察警戒问题,主要是下面对敌情不注意收集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9 10:09:25 +0800 CST  
国军整编83师少将参谋长吕发章将军说:苏中第一次交手宣泰战斗,说粟裕这一次宣泰战斗把他和师座李天霞震惊,他说:"我和霞公都没想到,粟裕敢碰他的远征军主力83师19旅56团和57团,初次交手大获全胜,让人没想到."李天霞对他说:"粟裕打仗确实厉害,我都没想到,他居然敢碰我的美械团,都怪我确实太大意,过于轻敌."。”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赞“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毛泽东主席还亲拟电文,向各大战略区首长通报了苏中作战的经验。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9 12:08:18 +0800 CST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9 12:44:19 +0800 CST  
@阗疋殍窠 2015-09-19 16:52:56
楼主写得好啊
不过要分析分析淮南和苏中得失之辩证关系
陈胖说过,淮南若失,苏中不可独存
战略眼光是独到的
“七战七捷”在战役上是成功的
但战略上应该说是无用功
淮南丢了不久
苏中就丢了
粟部被迫“转进”北上
-----------------------------
要做对比的,只是人脉少没动力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19 17:24:01 +0800 CST  
1946年10月4日,新四军军长兼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给第八师师长何以祥、政委丁秋生、副师长王吉文、政治部主任刘春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三个月来仗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先打强敌,即不应打泗县;二个是不坚决守淮阴……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此信中,陈毅提到的两点分别发生在泗县战斗和淮阴保卫战中。

泗县战斗发生于1946年8月初。当时山东野战军第八师越过陇海铁路到达安徽淮北,由第二纵队和第七师配合,与第九纵队共同主攻安徽泗县。但出师不利,没能攻下县城。主要原因是气候恶劣,连日暴雨,弹药淋湿,平地水深一米以上,给攻城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第八师行军由山东到淮北才5天,人生地疏,敌情不熟,再加上通讯联络受到破坏,以致指挥失灵。

淮阴保卫战发生于1946年9月中旬,敌方在淮北得手后,又以其精锐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为骨干的4个整编师兵分两路向淮阴推进。当时敌我力量悬殊,陈毅对战局十分焦急,紧急调整部署,而我军与敌方在淮阴激战至9月19日拂晓后,敌方乘我军正在调整部署的空隙,以一个营兵力从我军第五旅、第九纵队结合部偷袭入淮阴南门,撕开缺口,敌内外夹击涌入城内,淮阴失守。9月21日,淮安也被敌方占领。淮北失利,一些干部和群众动摇了信心。其实,造成此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绝不是陈毅一人的责任。
1946年7月25日,陈毅率领山东野战军指挥部南越陇海路到达淮北。那段日子,大雨倾盆,连日不停,部队冒雨涉水,步履艰难。
7月13日至8月3日,粟裕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指挥华中野战军依托内线作战,三战三捷——奇袭宣(家堡)泰(州)、如皋东南运动战、海安运动防御战。宣泰战斗先发制人,歼灭敌整编八十三师两个团以上共3000多人;激战如皋东南,歼敌3个整编师各一部共1万余人,生俘6000多人;海安运动防御战,以伤亡200多人的微小代价,杀伤敌人3000多人。
华中野战军连战连捷,给出击外线的山东野战军很大鼓舞,陈毅一度向中央军委表态:“现华中全境,苏中敌气已颓,淮南、淮北敌气正旺,我决心在淮北打一二次好仗”,以“改变局势”。但是,到1946年7月底,敌情发生变化,沿陇海线两侧继续进攻的蒋军主力已增加到15个团,而陈毅手头的21个团的兵力对他们“只能击溃不能歼灭”。7月31日,陈毅和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宋时轮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并刘伯承、***、邓子恢、张鼎丞、粟裕等,决定寻歼桂系军队:“陇海线两侧敌主力均有增加,刻在双沟(位于江苏睢宁县西北)、曹八集(今八义集,位于江苏邳州西部)正集结15个团兵力,因此情况变化,只能击溃不能歼灭,我军决以主力向灵璧、泗县找桂顽求战,拟先消灭两个团,再转而进击津浦路徐宿段。”向灵璧、泗县找桂顽求战,拟先消灭两个团,再转而进击津浦路徐宿段。”
对于陈毅、宋时轮的主张,山东野战军内部是有不同意见的。据《陈毅传》记载:“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有许多意见认为在水大、部队疲困条件下,攻城、打桂系均不妥。而参谋长则坚决主张歼泗县桂系两个团。在此激烈争议而需要司令员拍板的时候,陈毅不顾‘沟深水满,不好突击’的情况,误信军分区领导干部所说‘泗城外壕水深不过膝’的虚言,没有采纳参谋处大多数人的意见,而支持了参谋长的意见。”接着,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常委张鼎丞也来电建议:应打蒋军不打桂系。对此,陈毅和宋时轮也回绝了,表明自己在事前已经作过慎重考虑,其理由是:“蒋军计8个整旅紧靠在一起,离徐州不到40里,彼此间隔不到10里、20里不等,增援多而快,只能击溃不能歼灭。……故无法下决心去打北线蒋军,但蒋军再向东进,则有打的机会。现桂系4个团,分布在灵璧、泗县、五河3处,其增援均在七八十里以外,打定可能全歼,历来打桂系均用相等兵力,故奏效不大,此次改变是能奏效的。已定5日夜攻泗城不再变。”于是,报告中央军委:“当前之敌一为桂系,一为蒋五军,一为薛岳部九十九旅、六十旅,均系硬货。”“我决心消灭桂系在泗县之两个团,并调动其援队,逐次消灭其二三个团。”对于陈毅、宋时轮寻歼桂系的部署,毛泽东的态度是有保留的。8月3日,他代表中央军委复电陈、宋:“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机会歼敌,过于急躁之意见并不恰当。”对于这份复电,《陈毅传》是这样理解的:“军委复示的基本精神似在于慎重而反对急躁。”的确,毛泽东复电的基本精神“在于慎重而反对急躁”,但同时不排除有言外之意:由李宗仁、白崇禧打造的桂系军队较顽强,想歼灭它必定要付出相当代价,结果可能打成“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
对于泗县的攻击,陈毅并未改变决心。诚如《陈毅传》所云:“从当时志在必得的情况来看,对于攻击失利的可能是缺乏思想准备的。”
原以为“以多胜少,应当是有把握的”,结果却顿兵挫锐于小小的泗县城下
确定泗县攻坚后,根据“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计划,陈毅要求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西移淮南外线作战,发挥有力的钳制作用;粟裕则向毛泽东、陈毅力陈在内线作战的优点,并正在酝酿新的歼灭战。1946年8月4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宋时轮:“(一)叶赖纵队(即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政委赖传珠)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二)粟裕集团应否于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告。(三)你们手里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除灵(璧)泗(县)两地敌分散孤立外,双沟之敌再向东进,即可找到打好仗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四)攻泗结果如何?”
在电报中,毛泽东同意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在完成胶济路作战任务后,按预定方案南下淮北作战,以加强攻打泗县兵力。同时,他不再坚持要华中野战军(粟裕集团)西移淮南进行外线作战,“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并认为山东野战军“总可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可转换局势”。最后,他还挂念着:“攻泗结果如何?”



楼主 挺进二师  发布于 2015-09-20 13:57:37 +0800 CST  

楼主:挺进二师

字数:75583

发表时间:2015-09-19 05: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11:35 +0800 CST

评论数:95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