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儿八经说隋唐——818隋唐那些猛人(附美女评论)

(美女评论版)正儿八经说隋唐——818隋唐那些猛人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母亲,感谢他们能容忍这个不肖子,已经奔三了,还这么没有出息。
本文写作原则:
1、 完全根据史料;
2、 本人确实用心了;
3、 品起来有意思。

美女点评:
本篇文章写的相当地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就连我这种历史白痴也能坚持看完,可谓是功力了得啊!实在是佩服佩服啊~~~(你让我写五百字观后感实在是太多了吧,55555~~~我写多少是多少哦)。首先我想说的是整篇文章结构还是不错的,很有条理,不过感觉还没写完啊,语言幽默风趣,很像“明朝那些事”的腔调,呵呵,这些是我的第一感觉,相信也是很多读者的第一印象。我看了两遍呢,由于脑子不好使,读完一遍对文中的有点小混乱,不过这都是自身原因,看第二遍时就感觉清晰多了,还学到了不少知识呢,这些历史应该都是有证可寻的吧,别误人子弟哦,不过呢,你办事我放心的啦,呵呵,是不是笑开花了啊(*^__^*) 。我这人没啥品味的,除了赞还是赞了,本来就是才疏学浅的,实在是挑不出什么毛病了,就我那改动的几个地方,也只是给你作参考用用,都是我个人意见,希望你再接再厉,争取早日完成。
你小样日子过的不错嘛,不过呢,你反正也是学这个的,搞搞文学创作也不错,不过可不能拿这个当饭吃啊,怕你以后养不起你的老婆,嘿嘿。(我觉得我和你说话简直就是没大没小的,别介意哦,俺不是故意的~~~)加油加油,祝你顺利毕业,或者再继续深造啥的,然后找个赚钱的好差事,娶个听话的好老婆,生个可爱的乖宝宝,然后呢幸幸福福过一生,嘿嘿。这个祝福不错吧,认识你这个朋友呢我也挺开心的,以后发达了可不能把我忘了啊,我呢也会支持你的。鉴定完毕,请批阅!
徐MM

这是一个说好的,当然也有说不好的。具体好不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是各位仁兄自己来看吧。本着吸引眼球的原则,不好的评论我没有放上来。


题记:
在818隋唐那些猛人之前,先818我自己吧。
把我自己放在这么多历史猛人之前来罗嗦一阵,姑且当作是一种意淫吧。感兴趣的兄弟就看看,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
2005年毕业于北方一所不算有名却非常实用的211工科院校,之后顺利进入那个被称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地方分公司,不太安分的过了两年浑浑噩噩的国企打工生涯,吃喝玩乐(不包括嫖赌)之后,突觉生活乏味,于是奋发向上,经过业余时间一番奋战,(2007年)考取了北方一所著名大学的历史系研究生。顺利完成了从“纯工”到“纯文”的历史性跨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被时人和后人称为“疯子之举”。
我坚信一句话,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含有一定目的的,或许这种目的掩藏的毫无痕迹。
我从所谓的“最赚钱的公司”离职,跨到最不赚钱的历史,表面上是因为我厌恶国企的懒散日子以及我非常热爱历史,但实际上却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实现自己埋藏了四年之久的创业梦想(从大三时即有强烈的创业愿望)。顺便弄个硕士文凭,再加上自己确实很喜欢历史,那就弄个历史学的硕士文凭吧。
愿望是美好的,一切也都计划的很好,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历经两年的瞎折腾后,手上那点资金被自己挥霍殆尽,剩下的我就成了一个“四无新人”:无钱,无房子,无车子,无老婆。
我终于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一个彻头彻尾的眼高手低者。如果说我现在还能做点什么,那么我说我只能写点历史了。
研三在即,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找个好点的工作了。
空闲之余,着手写这部一直以来都想动笔写的《正儿八经说隋唐》。我是一个表面幽默、骨子里却极其悲观的人,我想我会把自己的这种感情毫不保留的注入到写作中,我相信你看到的将会是一部有着真情实感的历史书,从字里行间你都能体会到我的喜怒哀乐;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书,但是却是一部很凄凉的书。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历史爱好者,憎恶那些玩弄文字的人,憎恶那些毫无任何意义的论文,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不具备拿到这个硕士文凭的资格。
我喜欢的是历史本身,而不是历史研究本身,我喜欢那些猛人的事迹,喜欢那些血脉贲张的战场争锋,喜欢那些充满智慧的斗争,或许历史也很残酷,或许充满血腥,但我依然很喜欢。喜欢历史的人,是逃避现实的人,我承认这点,我也开始逃避现实了,开始沉迷在古人带给我的激动中。
我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我乐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理解的历史,但是我奉献给大家的绝对是真实可信的历史。幽默也好,凄凉也罢,但绝对真实可信。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07:00 +0800 CST  
序言:
前段日子,主流媒体和某些砖家都在喊什么崛起之类的话,而且动不动就拿唐朝说事儿,想来都让人觉得很搞笑。究竟什么是崛起?唐朝又有什么样的成就?很多人都压根儿不知道。单靠演几部隋唐的电视剧就想蒙混过关,未免太小看咱们普通老百姓了。
隋唐那段历史,你是不是真的知道?隋唐那些猛人,你是不是真的认识?隋唐的强大与威猛,你是不是真的明白?隋唐的另一面,你是不是真的了解?
天涯猛人多多,为了不被天涯的猛将兄骂的毫无还手之力,我有必要先818自己参考的历史书籍:《资治通鉴》、《北史》、《南史》、《周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

【在正式开始之前,先普及一下历史常识,天涯高人不要嫌我罗嗦哦,因为很多菜鸟级的兄弟确实不太了解隋唐之前的那段历史。
隋朝在正式统一之前的那段乱世,被称为南北朝,南方依次出现过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最后一个朝代“南陈”将在我们今后的叙述中出现,请先稍作留意。而北方极为混乱,相继或并存出现过16个朝代,史称“十六国”,后来北魏崛起,消灭各割据政权,统一北方;但好景不长,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是高欢掌权,西魏是宇文泰掌权,二人皆为当世之枭雄;再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齐是高欢子孙掌权,北周是宇文泰子孙掌权。
简而言之,在北方,政权更替是这样子的:先是北魏统一北方,然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然后,东魏被北齐所取代、西魏被北周所取代,再后来,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最后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明白了这一段历史,接下来就不会觉得混乱了。】

为了便于阅读,还是再突出一下两个牛逼人物吧,因为前期的叙述中,这两个人物会经常出现!
宇文泰:西魏的缔造者,实际掌权者,但未称帝;其儿子取代西魏,建立北周。
高欢:东魏的缔造者,实际掌权者,但未称帝;其儿子取代东魏,建立北齐。

南北朝末年,北周、北齐、南陈,三个王朝曾经并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不过如此。偷来的词,当作是对本文的献礼吧。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11:19 +0800 CST  
正文:

《三国演义》卷首语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咱也套用一下,经过南北朝近300年的大分裂,华夏大地也该再次大一统了。这次大一统的进程比较曲折,在我看来,应当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宇文邕时期;
第二个时期,杨坚时期;
第三个时期,李渊、李世民时期。
经过此三个时期,中华大地重归一统。

第一部分 大一统:宇文邕篇

一、一份家谱

一切都从一份简单的家谱开始吧。(此句向《明朝那些事儿》致敬)

户 名:北周
家庭奠基人:宇文泰
大儿子:宇文毓
二儿子:宇文震(早死)
三儿子:宇文觉
四儿子:宇文邕(“庸”音)
五儿子:宇文宪
六儿子:宇文直
侄 子:宇文护
第一任户主:宇文觉
第二任户主:宇文毓
第三任户主:宇文邕
第四任户主:宇文赟(“晕”音)
家庭势力范围:陕西、甘肃、四川
家庭存在时间:24年
家庭护卫:府兵制
家庭收入:均田制
家庭工作方式:战争
邻居:北齐、南陈

是不是大多数人都不认识?没关系,这些人都将在我们今后的叙述中出现,而且都将成为我们的老朋友,而与这份家谱有关的更多的人物也将一一登场,构成今后叙述的主体。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他们各自表演着自己的角色,有的表演的好,有的表演的差;表演的好的,千古留名,成为主角;表演的差的,就只能沦为人家的配角。
主角与配角的精妙配合,就成为历史这部戏的最好剧本。
历史这部戏有意思吗?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有意思。但是,它也很残酷。
而我将选取这份家谱中的一个人,作为我所有叙述的开端。这个人就是宇文邕。

公元560年,17岁的宇文邕即皇帝位,史称北周武帝。
宇文邕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宇文泰这样猛的父亲。作为南北朝后期的一代枭雄,宇文泰30岁开始起家,经过艰苦创业,为宇文家挣下了一份莫大的产业,这份产业,就是北周王朝,它的地盘包括陕西、甘肃、四川等地。虽然他的邻居高欢很不老实,经常来找找麻烦、打打架啥的,但是宇文泰还是顶住了压力,每次都能狠狠的教训这个不请自来的家伙。
在宇文泰的精心打理下,宇文家的事业也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慢慢的超越了其它邻居。
出生在这么一个富裕的超级大地主家,宇文邕的生活品质就有了绝对的保障,比起后来的朱元璋来,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这位仁兄却比较腼腆,是个不爱说话的主,有啥想法都放在肚子里,别人不问,绝不插嘴,农村的话叫“三棍子闷不出个屁来”;但不爱说话,不代表不说话,他是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只要发话,都必能说到点子上,让人大为惊讶,这让他老爹宇文泰非常高兴,连连夸赞(成吾志者,此儿也)。
性格决定命运,宇文邕的这一性格对于他将来战胜那个看似不可战胜人,挽救北周王朝,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继承皇位,可不是中个500万大奖,而是一不小心捡了个国家,咱普通人捡个500块都要开心的要命;按说宇文邕应该要开心死才对,至少要摆个几百桌请亲朋好友吃一顿,好好庆祝一番。但是,他却开心不起来,因为刚登基的他就要面对一个可怕的对手,一个对他有着巨大威胁、可以随时置他于死地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宇文护。
公元556年冬天,北周大家庭的奠基人、一代枭雄宇文泰病重,临终前,派人快马召宇文护前来,对他说:“我的儿子都年幼,外敌正强盛,天下大事,托付给你,你要努力完成我的遗志。”这便是传说中的“临终托孤”了,当年周武王干过,刘备干过,宇文泰也想干干,这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宇文护能成为周公旦、诸葛亮一样的人物。
宇文泰一辈子看对过无数人,独孤信(杨坚的岳父)、杨忠(杨坚的老爹)、李虎(李渊的爷爷)、李弼(李密的曾祖),甚至韦孝宽、尉迟迥(这两个人物将在后来那场皇权争夺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请各位先留意),他们都毫无争议的成为当世之豪杰,为他出生入死。
但是,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宇文泰也不例外,这一次,这最为关键的一次,他就看走眼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14:05 +0800 CST  
二、忍耐

宇文护,宇文泰的亲侄子,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极受宇文泰重视(此儿志度类我),17岁时就开始负责管理宇文家的大小事务。后来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大小百余战,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军委重要成员。经过战火锤炼的宇文护,遇事沉着,做事果断,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如果成为敌人,这将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平心而论,在掌控北周大权之前,宇文护还算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还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还算是一个对宇文家族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刚掌握大权那段时间,他也为宇文家族做了不少事情:控制大局,稳定朝廷局势,安抚民心,边防事宜,一件一件,有条不紊,消除了宇文泰的突然病逝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可谓居功至伟。
但是,权力就如同毒品,一旦沾染,便会上瘾。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宇文护开始留恋权力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以及所带来的那种万人之上的美妙感觉,他开始爱不释手起来。于是,他决定仅仅握住手中的权力。
握紧权力无非两种方式:第一种,靠自己的威望与个人魅力,别人想抢也没那个能耐,比如光武帝刘秀;第二种,靠杀戮,凡是对自己不服的人,也不用多说废话,直接送他去黄泉路。宇文护没有刘秀那份威望与个人魅力,所以,他选择了第二种方式。
于是,屠刀挥舞了起来。宇文护开始大加屠戮对自己不利的功臣宿将,将权力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事无巨细,皆先断后闻)。
更狠的是他竟然连杀两位皇帝,一个是对其不满的宇文觉,另一个是宇文毓,而且全都是毒死的;这俩可怜的家伙,一个是宇文邕的三哥,一个是宇文邕的大哥。宇文泰在西魏做了半辈子的权臣,也曾毒死过一个皇帝,其侄子宇文护也跟他学会了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不仅学会了,还发扬光大,毒死了俩皇帝,可谓青出于蓝了,不知道宇文泰在棺材里知道了,会不会气的活过来。
杀完之后,宇文护环顾左右,发现还有一个17的宇文邕。好吧,你来做皇帝吧,给我乖乖做,不然有你好看,你的两个哥哥就是你的榜样。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宇文邕即位了,你说他能高兴得起来不?别说请吃饭庆祝了,就是自己每天吃饭都是提心吊胆的,说不定哪天吃完就一命呜呼了。就是我现在想想当时的情景,都替宇文邕郁闷,看着一桌子的好酒好菜,愣是不敢吃;对着后宫一群美女,晚上都睡不好觉;人生如此,还不如死了算了。
但宇文邕没有死,不仅没有死,还和这位表兄相安无事地处了13年。
秘诀只有一个字:忍。
忍,不是因为怕,而是在敌我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的策略,是一种政治谋略。只有17岁的宇文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迅速成长起来了,他掌握了这种政治谋略,而且娴熟的加以运用。他的实力还太弱小了,弱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而他的对手却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军政大权,任何不成熟的举动都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自己的两个哥哥不就是因此而送命的吗?
杀兄之仇、夺权之恨,绝不会忘记。是的,在做出那致命一击之前,我必须要等待,我必须要等待那个最佳时机的出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不能让对方看出我的任何破绽。
于是乎,让朝廷百官郁闷不已的一幕一幕出现了。
宇文护诛杀功臣宿将、排挤异己,他不管;宇文护提拔任用自己的亲信、儿子,他还是不管;宇文护的儿子、亲信肆意妄为,他仍然不管……那你还管什么,百官对这个皇帝真的是失望到了极点,但是没有最失望,只有更失望,更猛的还在后头。这个皇帝在皇宫中见到宇文护之后竟然行家人之礼(可能是鞠躬、作揖之类的),身为皇帝,竟然给大臣鞠躬作揖,那还了得,但宇文邕不仅做了,而且一做就是13年。
宇文护不是个傻瓜,他不会就这么轻而易举的相信自己的这个小表弟,毕竟自己杀了他俩哥哥,夺了他的权。他一定怀疑过,派人观察过、监视过,一有异动,立马除之。但是13年啊,13年始终如此,还有什么怀疑的呢?

要说宇文邕什么都没做,那绝对是蒙人,至少是蒙宇文护的。
表面上什么都不管的宇文邕,其实并没有闲着,而是一直在做一件事:找朋友。
他找到的第一个朋友,叫做宇文孝伯。其实,这个朋友无需去找,因为他俩从小就是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探讨国家大事,是彻头彻尾的“青梅竹马”。这位仁兄有谋略,有胆识,做事稳重,而且是个刺探信息的高手,深得宇文邕信任。而宇文孝伯也不负所托,尽心竭力,为宇文邕带来朝廷内外各种信息,让他可以足不出宫就能掌握朝廷大局。
他找到的第二个朋友,叫做王轨,据说是汉朝司徒王允(送貂蝉给吕布那位)之后,名门望族出身。这位仁兄性子直,为人直爽,足智多谋(得到了王允的遗传啊),成为宇文邕最重要的参谋之一。
他找到的第三个朋友,叫做宇文神举,时任宫廷卫队长。这位仁兄文武全才,尤其善于骑射,而且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帅哥。有他在,宫廷权力就可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了,至少睡觉的时候可以安稳一些吧。
这三个人就成为了宇文邕的铁杆亲信,最为亲密的朋友。宇文邕没有看错,他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朋友这一概念的真正涵义。什么叫生死与共?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跟随宇文邕是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的,但是他们依然毫不犹豫的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不为别的,只为朋友之间的那份承诺:生死与共。

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突破口终于出现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19:53 +0800 CST  
三、致命一击,诛杀宇文护

(一)、一个人的倒戈
等待,可能是世界上最让人郁闷的事情了。有个外国人写了一本书《等待戈多》,把等待上升到了哲理与抽象的高度,也算是一奇人了。但对于宇文邕来说,这段等待的日子,绝对是一场噩梦,好歹,这场噩梦就要结束了。
突破口终于出现了。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倒戈,这个人就是宇文邕的六弟宇文直。
想当初,宇文直与宇文护那可是铁哥们,估计好到了“同穿一条裤子”的程度,理所当然得到了宇文护的重用。可是这个宇文直真是不争气,在战场上的表现一塌糊涂,被宇文护狠狠的教训了一顿,把官也给免了,我估计也就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就能再次被启用,毕竟是铁哥们嘛。可宇文直却是个浮躁诡诈、贪心狠毒的人,跟他的名字(直)一点都不沾边,一看宇文护对自己动手,立即就开始怨恨起宇文护来,而且是非常的怨恨,怨恨到劝说皇帝宇文邕杀掉他。
宇文邕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了沉默与观望。他对这个突然倒戈的弟弟不敢相信,他要观察,观察这个弟弟是不是真的倒戈了,或许这是宇文护的阴谋,不得不防。
这是一个机会,但是却也可能是一个陷阱,一着不慎,便会全盘皆输,自己原先的忍耐就会付之东流。
终于,经过长时间的试探和观察,他确信了自己这个弟弟的真实想法。
宇文直,不可相信,这是一个小人;但是,却可以被利用。因为宇文直有一个致命弱点:对权力的痴迷。他想取代宇文护,他要像宇文护一样威风八面,但是要取代宇文护,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杀掉他。
既然你想杀宇文护,那咱们就联合起来吧。怀着不一样的目的,却有着共同的敌人;有时候,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宇文邕大胆的决定利用宇文直。当然,宇文直也在做着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梦。比起自己的哥哥来,他还差远了。
应该说,宇文直所起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首先,他是宇文护的亲信,可以随时掌握来自宇文护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其次,他本人也是领兵将领,握有部分军权,对军队方面的情况比较熟悉,可以建立起与军界的联系;最后,这个家伙的功夫也相当了得。

权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给人带来荣誉、金钱、美女,但是也会带来祸患,甚至灭顶之灾。宇文护在拼命握紧权力的时候,也被权力迷住了双眼。
他的诛杀功臣宿将的行为,使得握有兵权的诸将都对他怀有怨恨;而他的亲信和儿子们的肆意妄为,则早已搞得民怨沸腾。大家都在看着,看着这个跳梁小丑还能嚣张到什么时候。
最为致命的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位仁兄竟然两次冒然出兵北齐,结果都遭到了惨败,败给了同一个人:斛律光,北齐第一名将。这直接导致了他个人威望的彻底滑坡,成为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是担心自己活得长,要把自己早点交给阎王爷啊。

对清史有些了解的人或者喜欢看清朝电视剧的人,对接下来要讲述的事情一定感到似曾相识,因为一个猛人也曾用过几乎一样的方式,除掉过一个看似非常强大的人,或许他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也曾经读到过这段历史。这个猛人的名字就是康熙。
周星驰版的《鹿鼎记》中曾有段精彩对话,现摘录部分如下:
多隆:“鳌拜手握天下兵马,我们该怎么对付他呢?”
韦小宝:“鳌拜虽有天下兵马,却不是每天都带在身边,我们就趁他一个人的时候堵他,然后把他干掉。”
道理虽粗,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所谓“擒贼先擒王”是也。它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敌人虽然看似很强大,却有着致命的弱点,这个弱点就如同蛇的七寸,只要打住这个七寸,敌人必亡。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22:22 +0800 CST  
(二)、阴谋
条件成熟了。等待13年之后,条件终于成熟了。
13年,我已经忍了太久,忍到现在已是无须再忍,该是爆发的时候了,从17岁登上皇位就开始受这个人的威胁与压制,现在自己已经30岁了,大丈夫成大事就在今日。
经过严密的策划和组织,一场专门针对宇文护的阴谋,开始了。
公元572年,宇文护从外地公干回到京城长安,照例去觐见皇帝宇文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礼仪了,13年来,他不知已经重复过多少次这种礼仪了。不过,今天稍微有点特别,因为礼节完成后,皇帝要他去见皇太后,去的理由很无厘头,说是皇太后特别喜欢喝酒,自己劝不住,希望表兄你去劝劝,老人家嘛,老是喝酒容易伤身体,而且还给了他一份《尚书•酒诰篇》,让他去了之后给皇太后读,说来皇太后也是自己的姨母,不去也不合适,于是宇文护就去了。
到地方之后,宇文护按照宇文邕的要求读起《酒诰》来(老太太能听得懂吗),正读的起劲,突然,宇文邕举起自己手中的玉珽(一种玉石做的板子类的东西)猛击宇文护的脑袋,宇文护一下子被打倒在地。
生死攸关的时刻到了,宇文邕立即命令一个亲信宦官拿御刀砍杀宇文护,这个宦官估计是吓坏了,竟然连砍几刀都没砍到,这也不能怪他,要杀的人可是当朝最牛逼的人物,难免心里紧张,一紧张、手一抖也就砍不到了,还好刀没有掉。如果再这样下去,让宇文护跑出去,一切都完了。在这关键时刻,一个人突然从天而降,一刀就解决掉了宇文护,这个人就是藏在门后的宇文直(靠,大家都在玩命的时候,他竟然藏在门后,看来这个人确实比较阴)。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宇文护怎么不喊啊?告诉你吧,他肯定喊了,但是没用,因为门外的人不是他的亲信,而是宇文邕的铁杆亲信宇文神举。
有人也可能会问,宇文护死了,怎么没人起兵来为他讨公道呢?那我只好遗憾的告诉你,你没有仔细读我前面的文字。
整个过程滴水不漏,充分展现了宇文邕的深谋远略。宇文护,栽在这样一个人手里,你死得其所。
宇文护死了,这个权臣把持北周朝政16年,曾毒杀两位北周皇帝,不可谓不心狠手辣。但是,这个家伙却一直都没有试图篡权,安一个乱臣贼子的罪名似乎也不合适。他只是一个无意中获得权力、为了握紧它而不择手段的人,最终,却沦为权力的牺牲品。比起后来的那个人(这个人将是我们以后故事的主角),他算是一个好人,至少他始终没有取代北周,而是为北周殚精竭虑,虽然成就不大,但是北周却能沿着宇文泰的道路继续前进。
13年的忍耐一旦爆发,将是毁灭性质的,倒霉的就是宇文护和他的亲信们了。宇文邕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这群人发起了进攻,短短几天就把这批人全部解决掉了,可见其办事效率之高。当然,绝对不是滥杀无辜,一个与宇文护关系不错、受宇文护重用的人就没有被杀,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被提拔为了军委副主席,这个人就是宇文宪,原因很简单,这个人效忠的是北周王朝,而不是宇文护。
宇文宪,宇文邕的五弟,一代名将,北周王朝的忠实守护者。从小就有谋略,见解不凡,深为宇文泰所喜爱。为人真诚忠厚、有度量、有谋略,善于带兵,常常亲自冲锋陷阵,手下将士都愿意为他卖命。宇文护时期,他就已经威名远播了,在与北齐的数次交锋中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军事天赋,而且还自己写了五篇《兵书要略》,真可谓不世出之人杰。当然,他的传奇还远未结束。

谁该杀,谁该留,谁该接着用,宇文邕在这13年里看的一清二楚。除了上面受重用的宇文宪,原先和自己同舟共济的几个好哥们也得到了提拔重用,其中宇文孝伯和王轨都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类似于宰相之职)。
当然,也不能忘记宇文直,这位仁兄被授予大司徒(荣誉名衔),他很是不满意。这个家伙天生就不安分,后来还造反了一次,没成功,被宇文邕杀了。
这批人的任命,对于后来那场统一北方的战争,起了决定性作用。
搞定了宇文护,也该干点什么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23:41 +0800 CST  
四、磨剑

亲政之后的宇文邕,开始大展拳脚,憋了13年,该好好大干一场了。除了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厉行节俭这些好皇帝都干过的好人好事之外,他还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加强军队,完善“府兵制”
许多论坛都有帖子讨论古代最强兵种问题,毫无疑问,骑兵成为大家首选的兵种。其实,单论讨论兵种意义并不大,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与很多因素有关。我认为,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应该是兵制。(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靠的是成吉思汗创立的“领户分封制”;而清军能够在中原争霸中胜出,毫无疑问,靠的正是其“八旗制”。南北朝,群雄争霸,却由原本看似实力并不强的北周统一北方,并最终由隋朝统一天下,后面接着有更猛的唐朝雄踞东方,靠的正是我下面要叙述的兵制:府兵制。
府兵制的创立者,正是宇文邕的老爹宇文泰。为了对抗高欢这一强敌,宇文泰制订了一项新的军事制度:设立六个柱国(本来八个,有俩是虚的),每个柱国设立一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设两个大将军,共12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设两个开府,共24个开府;每个开府下,设两个仪同,共48个仪同。一个仪同,领兵1000人左右;一个开府领兵2000人左右。
简而言之,6个柱国大将军——12个大将军——24个开府——48个仪同,找到规律了没有,如果没有找到,我告诉你啊,是二倍的关系。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府兵制了。
是不是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别急,接下来我就讲讲它的高明之处:士兵与军官的关系。
在普通军队,士兵与军官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我往哪里指挥,你就往哪里冲,死不死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反正国家给你发工资。府兵制不同,士兵和军官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事实上没有,但是经过一定的宣传,就有了),既然有了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那就没有理由不卖命了,所以府兵制下的士兵很勇敢、很团结,将领很爱惜士兵、打仗很卖力。另外,府兵的待遇也是不一般,不仅不用缴税,而且还可以靠军功升官发财,社会地位那是非常的高,所以大家都是争着当府兵。如果你历史学的不错,会发现它有点像后来曾国藩的湘军。
以这种军事制度为依托,还发展起来了一个关陇统治集团(陕西、甘肃一带),真是买一送一,这个关陇统治集团那是相当的牛,比如独孤家、李家(李渊家族)、杨家(杨坚家族),那都是权倾一时的豪门,后来的隋朝和唐朝都是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宇文泰时代,寒门子弟想要当上府兵比较难,一般都是那些有名望的家族的孩子才有资格。宇文邕为了扩充兵源,开始招募农民当府兵,兵源一下子大为扩展,能够征召起20万人,这些兵成为后来统一北方的主要力量。

第二、发展经济
玩过《星际争霸》、《帝国时代》等游戏的兄弟应该知道,经济是战争的绝对命脉,经济上不去,战争那是绝对玩不转的,所谓“粮食才是王道”。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北周继续施行“均田制”。其实,“均田制”并没有什么独创性,在此前之前,北魏就已经施行了。但是,一种制度能不能贯彻的好,就要看个人能力了;贯彻的好,就是好制度,贯彻的不好,那就是祸国殃民。北周与北齐就成为两个典型案例,一个贯彻的好,一个贯彻的很差。
何谓“均田制”呢?简而言之,由于战乱等因素,会有很多空余土地无人耕种,同时有很多农民没有土地耕种(大多是流民),于是政府就统计一下人数和空余土地数,平均分下去,可不是白分的啊,农民要根据分到的土地数量缴税的。
这里边涉及两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问题,一个是统计流民人数,一个是统计空余土地数,如果负责此两项工作的官吏不好好干,那么,统计出来的数字就会与实际数字有很大出入,直接影响农民能分到的实际土地数;事实证明,大多数官吏还是不负责任的,尤其是当皇帝太弱的时候,比如北齐。
但是,宇文邕却以充足的精力,严厉的法令,高超的驾驭力,较为彻底的贯彻了“均田制”,保证了打仗的时候有足够的粮食。(具体是如何做的,让经济学家去研究去吧,咱就不掺合了)
大家可能会注意的一个问题:人口越来越多,而土地会越来越不够分,到最后,“均田制”不就要废了嘛。能想到这个层面,证明你有做经济学家的潜力。没错,到了一定程度,“均田制”就真的只能是个梦想了。后来,很多大事都和这个有关。

第三、灭佛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非常盛行。上自皇帝大臣,下至穷苦百姓,都是佛教的粉丝,那叫一个狂热,比现在的一些小粉丝要厉害多了,而且人家一坚持就是一辈子,现在的小粉丝是一坚持几个月,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比如梁武帝萧衍,每天只吃一顿蔬菜粗米饭,曾四次到寺里出家;这样的皇帝还不止一个,陈武帝也干过类似的事;这俩仁兄可是皇帝啊,放着锦衣玉食、美女都不要,愣是一心向佛,其心可嘉,远不是咱现在的人能想象得了的。
佛教的地位,那也是相当的高,寺院不用缴税,还有自己的土地,遇到灾荒还能放放高利贷,赚点外快,小日子那叫一个滋润。于是,很多穷苦人都愿意去当和尚,凡遇到灾荒年,到寺院里当和尚的都要排队。这样子的后果那是相当严重,到北周宇文邕执政时,和尚人数竟然占到整个北周人口的十分之一。
那还了得!都去当和尚了,谁来种地,谁来缴税,谁来当兵打仗啊。于是宇文邕果断决定:灭佛。
灭归灭,总要走走程序,做做样子。于是宇文邕接连开了几个会,就是讨论要不要灭佛的问题。这一开会他傻眼了,人家压根儿不理他,一致反对灭佛。原因很简单:大家信仰很坚定,灭佛可是要遭报应的。宇文邕彻底郁闷了,什么跟什么嘛,我这个皇帝的心思就没人能理解?看来,皇帝也只是一份职业,也不是能想干嘛就能干嘛的啊。
不过,终归是有聪明人的,这个人叫卫元嵩。这位仁兄本来也是个和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嗜好:出名。原先在四川混,为了出名,竟然装疯卖傻。后来到了北周都城长安,为了出名,他竟想出了一个绝招:人家都倡导佛教,他却偏偏主张灭佛。正所谓歪打正着,和宇文邕是一拍即合。宇文邕也不客气,直接赐给了他一个爵位;兄弟,还是你懂我的心思啊。
一看这架势,只要不是笨的太出奇,就应该明白宇文邕的心思了。于是,很多原先反对的人也转而主张灭佛。和皇帝过不去,那不是找死嘛,在信仰和饭碗之间,他们明智的选择了饭碗。
灭佛正式开始。过程其实就八个字:没收财产,和尚还俗。
再来说说卫元嵩。宇文邕大规模灭佛后,这位仁兄只好回到了四川成都,潜心研究易经。别说,还真是取得了点小成就,还出了几本书,也算是个作家了。他死后,还有人为他建了一个祠。人生如此,也不枉活一回了。

三件大事,看着容易,其实每一件事都是非常之难,每一件事都要求皇帝有非凡的执行力。宇文邕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虽然算不上优秀,但绝对够70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25:54 +0800 CST  
四、磨剑

亲政之后的宇文邕,开始大展拳脚,憋了13年,该好好大干一场了。除了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厉行节俭这些好皇帝都干过的好人好事之外,他还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加强军队,完善“府兵制”
许多论坛都有帖子讨论古代最强兵种问题,毫无疑问,骑兵成为大家首选的兵种。其实,单论讨论兵种意义并不大,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与很多因素有关。我认为,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应该是兵制。(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靠的是成吉思汗创立的“领户分封制”;而清军能够在中原争霸中胜出,毫无疑问,靠的正是其“八旗制”。南北朝,群雄争霸,却由原本看似实力并不强的北周统一北方,并最终由隋朝统一天下,后面接着有更猛的唐朝雄踞东方,靠的正是我下面要叙述的兵制:府兵制。
府兵制的创立者,正是宇文邕的老爹宇文泰。为了对抗高欢这一强敌,宇文泰制订了一项新的军事制度:设立六个柱国(本来八个,有俩是虚的),每个柱国设立一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设两个大将军,共12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设两个开府,共24个开府;每个开府下,设两个仪同,共48个仪同。一个仪同,领兵1000人左右;一个开府领兵2000人左右。
简而言之,6个柱国大将军——12个大将军——24个开府——48个仪同,找到规律了没有,如果没有找到,我告诉你啊,是二倍的关系。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府兵制了。
是不是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别急,接下来我就讲讲它的高明之处:士兵与军官的关系。
在普通军队,士兵与军官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我往哪里指挥,你就往哪里冲,死不死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反正国家给你发工资。府兵制不同,士兵和军官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事实上没有,但是经过一定的宣传,就有了),既然有了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那就没有理由不卖命了,所以府兵制下的士兵很勇敢、很团结,将领很爱惜士兵、打仗很卖力。另外,府兵的待遇也是不一般,不仅不用缴税,而且还可以靠军功升官发财,社会地位那是非常的高,所以大家都是争着当府兵。如果你历史学的不错,会发现它有点像后来曾国藩的湘军。
以这种军事制度为依托,还发展起来了一个关陇统治集团(陕西、甘肃一带),真是买一送一,这个关陇统治集团那是相当的牛,比如独孤家、李家(李渊家族)、杨家(杨坚家族),那都是权倾一时的豪门,后来的隋朝和唐朝都是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宇文泰时代,寒门子弟想要当上府兵比较难,一般都是那些有名望的家族的孩子才有资格。宇文邕为了扩充兵源,开始招募农民当府兵,兵源一下子大为扩展,能够征召起20万人,这些兵成为后来统一北方的主要力量。

第二、发展经济
玩过《星际争霸》、《帝国时代》等游戏的兄弟应该知道,经济是战争的绝对命脉,经济上不去,战争那是绝对玩不转的,所谓“粮食才是王道”。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北周继续施行“均田制”。其实,“均田制”并没有什么独创性,在此前之前,北魏就已经施行了。但是,一种制度能不能贯彻的好,就要看个人能力了;贯彻的好,就是好制度,贯彻的不好,那就是祸国殃民。北周与北齐就成为两个典型案例,一个贯彻的好,一个贯彻的很差。
何谓“均田制”呢?简而言之,由于战乱等因素,会有很多空余土地无人耕种,同时有很多农民没有土地耕种(大多是流民),于是政府就统计一下人数和空余土地数,平均分下去,可不是白分的啊,农民要根据分到的土地数量缴税的。
这里边涉及两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问题,一个是统计流民人数,一个是统计空余土地数,如果负责此两项工作的官吏不好好干,那么,统计出来的数字就会与实际数字有很大出入,直接影响农民能分到的实际土地数;事实证明,大多数官吏还是不负责任的,尤其是当皇帝太弱的时候,比如北齐。
但是,宇文邕却以充足的精力,严厉的法令,高超的驾驭力,较为彻底的贯彻了“均田制”,保证了打仗的时候有足够的粮食。(具体是如何做的,让经济学家去研究去吧,咱就不掺合了)
大家可能会注意的一个问题:人口越来越多,而土地会越来越不够分,到最后,“均田制”不就要废了嘛。能想到这个层面,证明你有做经济学家的潜力。没错,到了一定程度,“均田制”就真的只能是个梦想了。后来,很多大事都和这个有关。

第三、灭佛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非常盛行。上自皇帝大臣,下至穷苦百姓,都是佛教的粉丝,那叫一个狂热,比现在的一些小粉丝要厉害多了,而且人家一坚持就是一辈子,现在的小粉丝是一坚持几个月,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比如梁武帝萧衍,每天只吃一顿蔬菜粗米饭,曾四次到寺里出家;这样的皇帝还不止一个,陈武帝也干过类似的事;这俩仁兄可是皇帝啊,放着锦衣玉食、美女都不要,愣是一心向佛,其心可嘉,远不是咱现在的人能想象得了的。
佛教的地位,那也是相当的高,寺院不用缴税,还有自己的土地,遇到灾荒还能放放高利贷,赚点外快,小日子那叫一个滋润。于是,很多穷苦人都愿意去当和尚,凡遇到灾荒年,到寺院里当和尚的都要排队。这样子的后果那是相当严重,到北周宇文邕执政时,和尚人数竟然占到整个北周人口的十分之一。
那还了得!都去当和尚了,谁来种地,谁来缴税,谁来当兵打仗啊。于是宇文邕果断决定:灭佛。
灭归灭,总要走走程序,做做样子。于是宇文邕接连开了几个会,就是讨论要不要灭佛的问题。这一开会他傻眼了,人家压根儿不理他,一致反对灭佛。原因很简单:大家信仰很坚定,灭佛可是要遭报应的。宇文邕彻底郁闷了,什么跟什么嘛,我这个皇帝的心思就没人能理解?看来,皇帝也只是一份职业,也不是能想干嘛就能干嘛的啊。
不过,终归是有聪明人的,这个人叫卫元嵩。这位仁兄本来也是个和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嗜好:出名。原先在四川混,为了出名,竟然装疯卖傻。后来到了北周都城长安,为了出名,他竟想出了一个绝招:人家都倡导佛教,他却偏偏主张灭佛。正所谓歪打正着,和宇文邕是一拍即合。宇文邕也不客气,直接赐给了他一个爵位;兄弟,还是你懂我的心思啊。
一看这架势,只要不是笨的太出奇,就应该明白宇文邕的心思了。于是,很多原先反对的人也转而主张灭佛。和皇帝过不去,那不是找死嘛,在信仰和饭碗之间,他们明智的选择了饭碗。
灭佛正式开始。过程其实就八个字:没收财产,和尚还俗。
再来说说卫元嵩。宇文邕大规模灭佛后,这位仁兄只好回到了四川成都,潜心研究易经。别说,还真是取得了点小成就,还出了几本书,也算是个作家了。他死后,还有人为他建了一个祠。人生如此,也不枉活一回了。

三件大事,看着容易,其实每一件事都是非常之难,每一件事都要求皇帝有非凡的执行力。宇文邕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虽然算不上优秀,但绝对够70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30:17 +0800 CST  
五、北齐第一名将挂了

给你六年时间,你能做什么?给你六年做皇帝的时间,你能做什么?
我自己先回答一下。给我六年时间,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玩游戏、踢球、上天涯。给我六年做皇帝的时间,嘿嘿,我会待在后宫里,先好好见识一下什么是佳丽三千、什么是琼浆玉液。很俗吧,很多皇帝的前六年也是这么干的。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计划呢?千万别跟我一样俗。
历史只给了宇文邕六年时间。但这丝毫不妨碍他成为一代英主,猛人就是猛人啊,真是让咱这些普通人自惭形秽啊。
除了上面的三件大事之外,他还做到了一件更大的事:灭亡北齐,统一北方。
在进行这项大事之前,需要先干掉北齐的一个人。是什么人让牛人宇文邕这么害怕呢?如果你看文章够仔细,应该还记得宇文护曾经两次伐齐失败,那现在就告诉你他失败的原因,因为他就是遇到了这个人,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
有的人天生就是完美的、不可战胜的,斛律光就属于这类人,他完美的近乎于神。出身将门,他老爹是一代枭雄高欢的亲信、领兵大将,他女儿做到了皇后,他本人做到了军委副主席(皇帝是军委主席)。治军严厉,赏罚分明,作战身先士卒,一个名将该具备的素质他全都具备;性情节俭,为官清廉,不贪权势,一个好官该具备的他也具备。而且,他还是个武林高手,有个绰号叫做“落雕都督”,因为曾一箭射中一只大雕的脖子。有如此大的权势,他竟然还非常低调。做人做到如此完美,恐怕老天都会看着不爽。
如果非要鸡蛋里挑点骨头的话,那就是他人长的比较丑,有一张马脸,估计有点像冯巩。
顺便说一下他老爹斛律金,除了是个将领外,还是个歌唱家,也算是多才多艺了,一首《敕勒歌》流行到现在,真是一家子猛人啊。“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代枭雄高欢临死前有幸成为了这首歌的听众,据说听着听着泪流满面呀,估计是想到了自己戎马的一生吧。
有如此猛人做北齐的守护神,别说宇文邕头疼,就是北周的将领和士兵也是极为害怕,一听到斛律光这仨字就哆嗦,心理这一关都过不了,就别说什么伐齐了。必须要想个办法除掉他,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宇文邕冥思苦想,他的属下们也冥思苦想。终于有一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既然打不过他,那就和他玩阴的。想出这个办法的人,叫韦孝宽,时任勋州刺史(相当于边防军司令),这个人的传奇还不止于此,你要先记住这个名字。
实践出真知。
韦孝宽常常和斛律光打交道,对于这个老相识那是非常了解,当然,打交道的方式比较特别:战争。他明白,要想在战场上战胜这个敌人,难度实在太大,至少北周还没有和他抗衡的名将,他自己也曾经被击败过。我估计,韦孝宽肯定天天想着这个名字,晚上做梦都会梦到这个名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一拍脑袋,想到了。
很快,北齐都城邺城(河北邯郸一代)的小孩开始传唱一段朗朗上口的歌谣:“百升飞上长天,明月照临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推自举。”能看明白什么意思不?我给你解释一下,一百升就是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高山就代表高氏。意思很明显,就是在说斛律光要谋反。够阴、够毒,这就是三十六计里的反间计了。当年张良也曾经用过这一招,看来韦孝宽应该比较爱学习,至少比较喜欢看史书。
韦孝宽这么做,绝对不是死马当活马医,而是有着绝对的自信。这得益于他的情报工作做得比较好,从而对北齐朝廷了如指掌。
他知道,北齐朝廷里有两个人将会帮自己实现这个计谋。这两个人,一个是北齐后主高纬,一个是权臣祖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韦孝宽简直就是一个人精,用料事如神已经没法形容他了。
北齐那边很快就有了反应,做出反应的人正是祖珽。
祖珽,北齐一代权奸,是个绝对的另类人物。文章写得好,琵琶弹得好,是当时名医,而且还懂外语,真是全方位、立体式发展,且全都精通,真是个不世出的天才。
此人思想相当开放,经常玩一些性游戏,扬言玩一辈子(丈夫一生不负身),真是令现在很多玩家都汗颜啊。他还有盗窃癖,经常干点偷盗的勾当,无论你怎么教训他,他还是照偷不误,绝对的狗改不了吃屎啊。至于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更是家常便饭。
人也精明得像猴一样,对权力更是痴迷到了极点,为争权夺利,那真是不择手段,甚至赔上性命都不在乎。
此时的祖珽,靠自己的聪明、多才多艺以及无耻、钻营,已经做到了宰相的位置,那真是飞扬跋扈、无比嚣张,但是却还有一个人老是碍手碍脚、着实烦人,更要命的是,这个人对自己非常不满,这个人就是斛律光。
此时的祖珽和北周是一条心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斛律光。当听到街头那些小孩的歌谣时,他立即心领神会,马上指使自己的亲信去北齐后主高纬那里告了一小状。
之所以说是一小状,是因为这一状没起啥作用。高纬的其他亲信知道,这不过是祖珽玩的花样,想借机铲除异己罢了,犯不上和他穿一条裤子,所以他们选择了反对。
但是,祖珽的毅力是坚定地,除掉斛律光的心情是急切的。很快,他就又对高纬说起此事,高纬耳根子软,心里开始动摇起来,但是依然犹豫不决。要干掉的人可是掌握军权、有着巨大威望的一代名将,这俩家伙是要好好掂量掂量。
也该着斛律光倒霉。他府上的一个小军官恰在这时告了他一状,而且罪行正是谋反,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个人倒霉连喝凉水都塞牙。原来,斛律光平时对府上的人员要求比较严格,估计是责罚过这个小军官,这个人非常记仇,就捕风捉影的找了这么个罪名。
但是,按照我的推理,这么一个小军官显然没有胆量和斛律光对着干,除非他想找死。那么,他背后一定有人给他撑腰,联想到前面祖珽的一记组合拳,我有理由相信,这个给小军官撑腰的人,正是祖珽。
高纬完全相信了祖珽的话,确信斛律光一定会谋反,于是决定除掉他。过程比较简单,先是诱使斛律光来到皇宫,然后派遣四个大力士用弓弦把他活活勒死了。想出这个办法的,正是祖珽。据说,斛律光的鲜血流满了地面,无论如何都抹不掉。
北齐第一名将就这么挂了,我相信他死时一定是睁着眼睛的,因为死不瞑目。恨就恨自己生在这么个朝代,遇到这么个皇帝吧。
要说,斛律家族真是个顶个的忠臣,愣是没有一个起兵反叛的,全都被高纬杀掉了。
斛律家族被灭了。我相信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一定是韦孝宽。这个老狐狸用一招反间计,将自己的老相识除掉了。
当然,最高兴的人是宇文邕,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立即搞了个全国大赦(有罪的人全都免为无罪)。
使亲者痛,使仇者快,自毁长城,这就是北齐后主高纬干的好事。
顺便说一下祖珽,在除掉斛律光之后,他的权势迅速蹿升到了极点。但是物极必反,在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却得罪了一些宠妃和宦官;再猛猛不过枕边风,最后被排挤出了朝廷,到徐州做市长去了。不过,这个家伙还是相当猛的,在外援无果(其政敌故意不派援兵)的情况下,愣是凭借小小的徐州城抵御住了南陈的两次进攻,不愧为跨领域、多学科发展的奇才啊。最后死在了任上,也算是得了个善终。想想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于斛律家族而言。但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残酷,好人枉死,而坏人却能善终。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32:00 +0800 CST  
六、北齐后主高纬

在走向昏君的道路上,没有最昏,只有更昏。高纬同志充分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自我牺牲精神,将昏君的概念阐释的形象又全面,而且更上一层楼,预备夺得奥斯卡最佳昏君。让全天下人都对我唾骂吧,我是昏君我怕谁。
高纬,一代枭雄高欢的孙子(要是高欢知道有这么个孙子,非要再死一次不可)。小伙子人长得比较帅,可惜说话不太灵便(可能是个结巴),因此不愿意和朝臣见面,估计是怕人家笑话。性格极为懦弱,怕别人正眼看,也不敢抬头看人家。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就是:相当猥琐。就这位仁兄竟然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主,没事喜欢谈谈琵琶、跳跳舞、唱唱小曲,自己还亲自谱了个《无愁》曲,由此也得了个绰号“无愁天子”,真是海水不可斗量。
但就是这么一个家伙,花起钱来,真是好不含糊。比如建造宫殿园林,他一会儿想这样建,一会儿又想那样建,就让工匠拆了再修、修完再拆,就像咱小时候玩泥巴,只不过他玩的是豪华宫殿。你可不要误认为他大方,当需要救济灾民的时候,他就袖手旁观,只是弄几个清淡的饭菜,改改口味,还说是与民同苦。真正是:幸福我一个,哪管天下人。
爱玩。不仅天天和后妃们在皇宫厮混,还想出了许多玩乐的方法。比如,他曾经建了一个贫儿村,自己装扮成乞丐,着实过了一把乞丐瘾。由此可见,这位仁兄还很有创新天赋。
我上面列举的这几件事相比于他干的那些,真是九牛之一毛;要是全都列举出来,估计可以写一本书。罄竹难书,一本估计不够,还得要分上下册那种。
我就简简单单用四个字来概括吧:骄奢淫逸。没有比这四个字更形象的了。后代史官也把一个称号毫不犹豫的安在了他头上:后主。能顶这个称号,众望所归。
不过,这位仁兄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也有两点许多优秀皇帝都没有的好品质,一个是幽默,一个是对于爱情的忠贞,尤其是后者,他与冯淑妃(小怜)那轰轰烈烈的爱情,让人忍俊不禁。这两点将在与宇文邕的对决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哎,可惜了这么一个幽默的多情胚子,生错了时代啊,要是生在现在,不知道多少小MM为他疯狂呢。
我们的高纬兄天天在后宫享乐、不肯上朝,而且还“腼腆”到不愿和群臣交谈,那国家大事怎么办啊?这可难不倒这位有着创新天赋的仁兄,他把权力交给了自己信赖的人。
这些人好啊,从来都没有打击过自己,而其总是鼓励自己,对自己照顾周到、关怀备至,处处为自己着想,陪自己唱《无愁》曲,还大把大把的送美女供自己玩乐,把国家大权交给这些人,放心。
既然他们要我杀那些不老实的大臣,还说什么,杀!
既然他们说斛律光要造反,还等什么,杀!
意图谋反的人,杀了;老是打击自己,说自己不理朝政的人,杀了。世界终于清静了,再也没有人在自己耳边唧唧歪歪,身边都是自己信任的人。
高纬非常满意,他终于可以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了。
但是,边关却突然传来急报,烽烟再起,北周宇文邕亲自领兵前来进犯。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35:21 +0800 CST  
七、第一次东征伐齐

斛律光死了,斛律家族被灭了;整个北齐又被后主高纬和他的一干亲信搞得乌烟瘴气;伐齐的条件成熟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是时候动手了。
这时候,有个人就伐齐事宜向宇文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这就是著名的“平齐三策”,而这个人正是韦孝宽。
作为一名镇守边关的指挥官,他比任何人更了解当前的局势。平齐三策,正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的表现,充分展现了他明若观火的洞察力和对局势准确的判断。而这些能力,将对他在未来那场皇权争夺战中的表现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平齐三策,第一策:机会已至,不可失去;诸路大军齐进,直捣巢穴,一战而平。
第二策:联手南方的陈国,让北齐两面受敌、双线作战,等到消耗的差不多,一鼓而平。
第三策:养兵蓄锐,等待时机。
很明显,韦孝宽的第一策乃是上策。不知道是这老小子太出名了,还是后人喜欢模仿,后来很多计策都是三策,包括一大牛人李密,也未能免俗;直接说出上策来多好,非要搞得这么复杂。
就在勋州刺史韦孝宽在玉璧城(勋州首府)写“平齐三策”的时候,宇文邕也没有闲着,也在忙着与宇文宪等亲信商谈伐齐事项;经过反复磋商与可行性分析,终于下定决心:伐齐。
有人要问了,条件都这么成熟了,为啥还反复磋商啊?
我现在就给你简单分析一下:第一,北周当时占有的地盘有四川、甘肃、陕西全部以及山西、河南的小部分,而北齐却占有山东、河北全部以及河南、山西大部,还有安徽、江苏小部,地盘大小差不多,但是北齐的地盘都是繁华地区,比北周的经济发展更快。第二,北周依靠府兵制,能有效调集的兵力有20万;北齐的机动兵力大概也在20万;人数相当,北周士兵的战斗力更强。第三,北齐虽然高纬昏庸,朝廷腐败,但是各个地方军事长官中却还有人才,不可小觑。
简单一句话,北齐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力还是非常强的。
现在明白要反复磋商的原因了吧。
磋商完了,就是动员,宇文邕一下子动员了18万大军,国中精兵几乎悉数登场,不过,能上战场的机动兵力也就10万左右。当然,他也做了人员配备与安排。自己的几个铁哥们,在家里镇守,比如跟着他一起干掉宇文护的宇文孝伯、王轨、宇文神举等人。
很感意外的是,有两个人没有排得上号,一个是韦孝宽,一个是尉迟迥。分析一下也不奇怪,韦孝宽是勋州刺史,而勋州正和北齐接壤,是进攻北齐的基地,就是万一打败了,好歹也有个去处,有韦孝宽镇守,也放心。尉迟迥为自己老爹宇文泰时代的一代名将,此时为陕(西)甘(肃)军区的司令员,自己的老家全靠他来镇着,绝对不能随便调动。
安排完毕,第一次东征正式开始。当然,出兵前免不了发个诏书,骂骂高纬的光荣事迹。
此次东征共分三路。宇文邕亲自率领主力6万人为一路,在先锋队伍中有一个并不显眼的小将领叫杨素。宇文宪率领一路,大概2万余人。水路由杨坚等将领率领。
三路大军共10余万人,浩浩荡荡开赴河南,沿途号令严明、军威齐整。
先说说北周的战略部署:先攻下河南,然后与敌军主力决战,击溃其主力后,直奔其首都邺城(河北邯郸一带),待邺城被攻下,其它地方也就传檄而定了。
这个战略部署应该说是合理的,但是主攻地点的选择有问题。河南这个地方,自从宇文泰、高欢时代起,就是两国的主战场,所以重要据点都有重兵把守,并且将领都不是泛泛之辈。
一开始的进展还算顺利,尤其是宇文宪这一路,几乎是所向披靡,接连攻下20多个城池,打的北齐军望风而逃。但是,宇文邕的6万大军在进攻河南重镇河阳时,遇到了激烈的抵抗,攻了20多天未能攻下,这样子战略部署就完全被打乱了,大军囤积在河阳城下,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如果敌人派来援兵,前后夹击,后果将不堪设想。高纬也不完全是个白痴,他马上就派援兵来了,虽然派的有点晚,援兵走的有点慢。
没办法,宇文邕只好退兵。另两路一看主力撤退,也只好率兵返回。原先攻陷的地方又纷纷倒戈。
宇文邕初生牛犊不怕虎,显然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这次东征失利算是给了他一个教训,让他明白北齐还不是一个一下子就能打垮的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敌,宇文邕的第一次东征,就明显犯了这么一个错误。
史书上说宇文邕撤兵是因为生病的缘故,显然是在给他找台阶下。说实话,如果当时不撤兵,很可能6万主力全部断送。
不过,宇文邕很快振作了起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再次发出了全国总动员令。
这点小挫折算得了什么,咱们的宇文邕兄是不会就这么放弃的。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马上就要到来。这一次,势在必得。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38:23 +0800 CST  
八、第二次东征伐齐

距离上次东征一年了,宇文邕在这一年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交流会,开总结会,开动员会,制订了更为周密的战略部署:第一步,集中兵力进攻山西,在短时间内拿下山西;第二步,严阵以待,诱使敌军主力前来决战,一举击溃;第三步,乘胜追击,直捣巢穴;第四步,北齐的其它地方,传檄而定。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战略。
河南是不能打的,第一次东征的失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那就剩下山西了,北齐既然在河南布下重兵,那山西就会非常空虚,派主力进攻山西,可以一鼓拿下。北齐得到山西陷落的消息,必然倾全国之兵来救援,到时候严阵以待,必可战胜其主力;北齐主力灭亡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很明显,这一战略的关键之处,就是第一步和第二步。
战略部署完毕,就该出兵了。可是宇文邕惊奇的发现,他的将领们都不愿意出征,原因很简单,去年刚打完仗,今年又打,怎么着也该让人休息一下吧。
宇文邕的解决方式也很简单,他拿出当年孙权的气概:“有动摇军心者,当以军法制裁”。众将领一看形势不妙,与其被宇文邕砍死,还不如被北齐砍死,后者至少能得个烈士,于是就都乖乖的出征了。
这次宇文邕真是下了血本,动员了全国的精锐士兵,总共有14.5万人,而且全是机动部队,目标直指山西首府平阳城(山西临汾附近)。这次出征,除了留下宇文孝伯负责后方事务,把王轨和宇文神举也带来了。不过,有两位仁兄还是没捞着出征的机会,不用说大家也猜到了,一个是韦孝宽,一个是尉迟迥;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怨政府,谁让你二位镇守的地方那么重要呢。
大军很快到达平阳城下,宇文邕组织了大约8万军队攻城,派遣宇文宪到平阳城周围打伏击,防止援军。宇文宪没有干等着,而是发挥“以攻代守”的军事策略,频频出兵,连战连捷;别说来援军了,平阳周围的北齐军甚至要防着他,没办法,打不过啊。
一切进展顺利,在外援无果的情况下,一部分北齐军官开城门投降,负责诱降的正是王轨。平阳城被攻下,大半个山西到手了。
有人会问,高纬干啥呢,怎么也不组织救援呀?我告诉你吧,这位仁兄当时正在晋阳(太原附近)郊外陪着美女冯淑妃打猎呢。据说,加急文书一封接着一封,而高纬兄和美女冯淑妃玩的那叫一个爽啊,哪还管得了这些个小事啊。到后来,估计高纬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打算回去组织反攻,就在这时,我们的美女提出了一个无厘头的要求:请更杀一围(再围猎一次)。我们的高纬兄也真不愧是一代情种,竟然答应了冯淑妃的要求。
唐代的大诗人李商隐,曾做了两首诗来讴歌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其一: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回。
其二: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注:晋阳即平阳,冯淑妃名叫冯小怜。
人都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你是爱美人不爱江山。
攻陷平阳城之后,宇文邕立即派遣宇文宪继续向纵深进攻,扩大战果。双方在平阳与晋阳之间的区域展开争夺。
在平阳城被攻陷七天之后,高纬兄终于集合主力10余万亲自领兵赶来救援,当然也没忘记带着自己的挚爱冯淑妃。兄弟,你来的太“及时”了,可惜黄花菜都凉了。
面对高纬带来的这10余万气势汹汹的大军,宇文邕也“怂”了。“怂”是有理由的,因为这10万北齐军,正是当年一代枭雄高欢手下的精锐军队,战斗力非常强。
于是,“怂”了的宇文邕决定撤退。
这时,手下一位将领出来劝谏,认为高纬昏庸、将领离心、士兵缺乏战斗意志,此战必可全胜。说这话的人,叫做宇文忻,一代智将。这位仁兄年轻时候就是个神射手,而且相当嚣张,甚至不把韩信、白起这些人放在眼里;但也确实有本事,曾在韦孝宽手下混过,并且屡立战功;在历史上他露面不多,但却是次次重要,次次关键。
但是,宇文邕还是撤退了。究其原因,就是第一次东征失利的阴影还深深地影响着他,使他缺乏决战的勇气。
断后的任务就交给了宇文宪与宇文忻。这两个猛人真不是白给的,各自率领一百精锐骑兵阻击北齐追兵,愣是凭借高超的箭技斩杀了北齐军好几员将领,凭借两百人击退了追兵,让北周大军可以从容撤退,几乎没有任何损伤。当时的追兵保守估计有2万,以200对2万,他俩是怎么做到的呢?没错,出其不意打伏击;越是在敌人想不到的时间、地点,越是要敢于出击;北齐军是绝对想不到的,所以才会遭受到迎头痛击,所以才会选择撤退,因为他们不知道对方的底细,不知道这次伏击有多大规模。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宇文宪与宇文忻不愧为一代名将。
这次撤退虽然本身很成功,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却是一次失败的军事的行动。首先,违背了战前的战略部署;再次,一旦撤退,原先占领的地方又会失去,比如平原城;第三,士兵士气高昂,一旦撤退,将大大的打击士兵的锐气;第四,就是宇文忻所分析的那几条。
宇文邕在撤退之前,做了一个平常的人事决定,任命梁士彦为平阳城守将,并给了他一万人,让他防守平阳。自己则带领大军迅速的跑到了勋州韦孝宽那里。
就是这次普通的人事任命,弥补了宇文邕的愚蠢决定,也让此次东征免于失败的命运。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46:02 +0800 CST  
九、平阳城

宇文邕退走了,后果立即显现出来,原先占领的地方又都重新被北齐占领,但有一个地方除外:平阳城(山西临汾附近)。因为它有一个杰出的守将:梁士彦。这位仁兄从小就不安分,经常聚众打架,搞黑社会,而且是个打架不要命的主,所以大家都怕他;但就是这位仁兄竟然还喜欢读兵书、史书,真是“谁说流氓没文化”啊。后来从军,还真是打出了名堂,愣是让北齐人闻名丧胆。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样的人才真正吃得开啊,要是放到现在,估计早就进监牢了。后来被宇文邕看重(正是他打架不要命的性格),做了省长;这次东征也跟来了,并且摊上了这么一个活。
梁士彦从接到任命的那一刻起,就明白:必须守住,一旦失守,此次东征就彻底失败了。
后主高纬立即命令十余万大军包围平阳城,日夜轮番进攻。梁士彦则镇定自若,从容指挥。
战斗异常激烈,短兵相接是常有的事,有的地方的城墙愣是被北齐军破坏的不到三米高了(用斧子砍的?)。平阳城摇摇欲坠,马上就要守不住了,而守军的心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时都有投降的可能。
在这关键时刻,梁士彦挺身而出,慷慨激昂的鼓励士兵:“大丈夫为国家而战,就在今天,我要死在你们前面”(死在今日,吾为尔先)。这可不是白说的,说完后,就先冲了上去。士兵们被他的勇气与豪气所震撼,也跟着往前冲,无不以一当十,齐军被这种气势震住了,纷纷后撤。趁着这个间隙,梁士彦赶紧命令工程队把城墙修好了,不过这个工程队比较特别,是由守城将士的妻儿组成的,真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守城总动员”啊。
要说北齐军也真不是白给的,立马想到了另一个攻城办法:挖掘地道。简单点说,就是在城墙下面挖个大坑,然后让城墙塌陷。方法虽笨,却很实用,城墙一下子塌陷了九米左右。
北齐将士一看缺口打开了,就想立即往里冲。正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个人的一句话,挽救了梁士彦,挽救了马上就要被攻陷的平阳城。这个人,正是我们的高纬兄。你没有看错,高纬拯救了平阳城。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吧,听我慢慢道来。高纬兄喊的那句话,就是:暂时停止进攻。为啥呢?原来,他想让冯淑妃过来看看自己的伟大功劳,想在自己的美人面前卖弄卖弄。冯淑妃一看要在前线那么多人面前露脸,就开始梳妆打扮,有女朋友的兄弟都知道,女人要是正儿八经打扮起来,可真是要人老命了,等吧。
北齐的士兵们,眼看着有个大缺口,就是不能进攻,站在那里干着急。北周的士兵们也纳闷,怎么有这么大个缺口,就是不来进攻呢,短暂的晕乎之后,也不管那么多了,赶紧找木头堵缺口。
缺口堵住了,冯淑妃也打扮完了。平阳城再一次保住了。
北齐将士们的心,寒了。再也没有像样的进攻了。
纵观整个平阳保卫战,梁士彦有精兵一万,高纬有精锐10万。平阳城有两次差点陷落,尤其后一次,说明梁士彦并不是一个很猛的将领,顶多算是中上等,这也决定了他最终的下场。但是,幸运的是,高纬却是一个不世出的蠢货,正是这个蠢货成就了梁士彦。当然,蠢货高纬也给历史增添了不少乐趣,如果你笑了,证明你被他的幽默感染了。

猛人也是人,也会犯错误,关键是能立即改正。
跑回长安的宇文邕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得知平阳城被包围之后,立即派遣宇文宪率领部分军队进入山西,不过不是来打仗,而是来遛弯,就在北齐军的侧翼,目的很简单:牵制北齐军。自己则再次发出了全国总动员令。
这一次,宇文邕下定决心,与北齐军决战。应当说,这次的决战时机要比上次好很多:北齐军连天攻城,非常劳累,士气低落;总指挥高纬“英明果断”。而北周军恰恰相反。最终结果,连傻子都能看得出来。
当然,这一切都因为一个重要前提:平阳城守住了。
做完总动员后,宇文邕立即赶赴前线,与宇文宪会合。然后组织起了8万精锐主力,以宇文宪为前锋,渐渐推进到平阳城下,摆开军阵。
决战前,宇文邕骑上战马亲自检阅军队,所到之处就喊出将士的姓名,并说一些“好好干”之类的话。当时的情景,绝对让人热血沸腾;并且主动换了一匹劣马,以表明自己死战到底的决心。宇文邕,你太会得人心了,你不胜利,谁能胜利?
应该说,北齐军也是有准备的。在围攻平阳城的时候,就曾经在城南挖了一条很长的深沟,以此阻截北周援军,尤其是宇文宪这个难缠的对手。事实证明,这条深沟还是非常起作用的。
上帝待高纬还是不错的,给了他最后一个机会。如果高纬能稍微聪明一点点,哪怕一点点,就能够借助这条深沟,安全撤离。但是,他是高纬,他是无人替代的高纬。
决战开始了。
甲方:北齐军队
教练:高纬
人数:大概8万(另有2万还在围着平阳城呢)
乙方:北周军对
教练:宇文邕
人数:8万
宇文邕亲自下令:进攻。大军很快到了深沟边,与北齐军隔沟相望,形成相持的局面:互相射箭、扔石头。这一相持,就是半天。
估计高纬也没有见过这种阵势,有点害怕,就问他那些平时玩的不错的哥们:“开战对呀?还是不开战对呀?”他得到了振奋人心的回答:“他们是天子统帅的军队,咱们也是天子统帅的军队,他们尚且能远道而来,我们为何要死守深沟向人家示弱?”果然有种!
高纬一听,也觉得在理,没有必要怕那个宇文邕嘛,而且自己的哥们都这么说了,再撤退的话太丢面子了。于是命令士兵把沟填上,指挥军队向北周军发起了进攻。
宇文邕还在发愁怎么过这个深沟呢,突然发现北齐军竟然在填沟,是不是自己看错了,还是天上掉馅饼了啊?确定没看错后,他立即发出命令:弟兄们,给我冲!
南北朝后期最为重要的一战,就这么开始了。双方都下了血本,几乎都派上了全国的精兵猛将,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大决战。没有什么阴谋诡计,没有什么投机取巧,只有战场上的血战;宇文宪、宇文忻等名将也都冲在最前面;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胜败,只在今日!
应该说,一开始高纬还是很有种的,他亲在骑马在前线督战,不过有点特别的是,他的马上还坐着一个人,不用说大家也猜到了,正是冯美女。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的皇帝都在,所以将士都非常卖命,至少也要在皇帝面前露个脸吧,给皇帝留个好印象,将来遇到升职什么的也好说话。双方一时陷入苦战,几乎不相上下。由此看来,高纬带来的这支北齐军确实非常善战,虽然刚经历了一场围城战,却依然有如此强的战斗力,如果指挥得当,结局很难说。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知道是北齐军确实有点累了还是咋的,北齐军东翼阵地的士兵开始稍微向后退,看清了,是稍微。其实,在战场上,士兵往后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比如对方突然使出了一种绝杀武器,或者对方突然来了一员猛将,或者对方增加了兵力等等,都能导致士兵后退,只要前线将领适当调整,一般就会马上适应过来,更何况这里只是稍微后退。但有一个人不这么想,这个人就是冯美女;一个美女哪里见过这种阵势,一看到士兵后退,立即就对着高纬大喊:军败了,军败了!这时,高纬的一个铁哥们本着为国家分忧、为自己着想的心态,也对着高纬大喊:大家快走,大家快走(“大家”是对高纬的昵称)。可爱的高纬同志听到两个最亲密的人这么叫喊,哪里还熬得住,当即就往回跑,哪里还管得了战场上的事啊。
北齐军内还是有人才的,当时就有两个军官追上高纬,向他反复陈说利害。高纬哪里还听得进去,带着冯美女策马狂奔而去。
将士们一看皇帝都跑了,那还打个屁啊,跑吧。北齐军瞬间崩溃,本来势均力敌的战斗,立即变成了屠杀。
平阳决战就这么结束了。
此战,北齐死亡一万人,受伤的不计其数,北齐精锐就此丧失殆尽。这支军队是高欢当年起家的家底,几乎就是北齐的支柱和脊梁,就这样被自己的孙子给断送了。
不过,还是有一个北齐将领打破北周军的包围和追堵,把自己的军队完好无损的带了回来。这个人就是高延宗,高欢的另一个孙子,高纬的表兄,一个将要让宇文邕颤抖的人物。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48:54 +0800 CST  
十、晋阳城

北齐军崩溃了,平阳城也就解围了。宇文邕赶紧进入平阳城,慰问慰问自己的大功臣、好兄弟梁士彦。君臣二人一见面,二话不说,先大哭了一场,不是一般的哭,而是摸着胡须哭(当时习俗,表示情深意重)。公平的说,平阳决战的首要功臣绝对是梁士彦,虽然他最后并未参加具体的战斗。
战斗打完了,而且还是个大胜仗。将士们就都要求回去歇歇,宇文邕也觉得该回去休整休整,于是就带着军队往回走。毫不客气的说,这又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幸好,有一个人及时阻止了这一决定,此人正是摸着宇文邕胡子哭的梁士彦,他为宇文邕分析道:北齐已经人心动摇,现在进攻必然势如破竹,一定能取得全胜。宇文邕恍然大悟,拉着梁士彦的手说:老弟,你替我守住平阳城,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于是,率领军队以宇文宪为前锋继续向前推进,兵锋直指晋阳(太原附近)。
宇文邕,你先在路上走着。咱再说说“伟大的”高纬。这位仁兄带着冯淑妃,一路狂奔逃到了晋阳,吓的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于是又想继续跑路。此时,有良心的大臣们都劝说他要坚守晋阳,破釜沉舟,等待援军;带领军队安全返回的高延宗也力荐不可离开。
按照当时的形势来看,高纬仍然有翻盘的可能。首先,晋阳是一座坚城,易守难攻,后来的战斗也证明了这一点;再次,河南还有一部分生力军,山东、河北的军队也较有战斗力,两方来援,实力不容小觑;最后,破釜沉舟,厚赏军人,让他们死战。尤其最后一条,狗急跳墙,真要豁出去干一件事情,谁都挡不住。
但是,吓跑了胆的高纬还是决定跑路,临跑之前,他叫来高延宗,对他说:“老兄,晋阳就交给你了,我走先”。高延宗又想极力劝谏,但人已经跑远了。
四天之后,宇文邕率领大军来到了晋阳城。
宇文邕,东征的道路不是这么容易走的,大英雄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北齐也不全是高纬那样的蠢货。对你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因为这次你的对手是高延宗,想统一北方,先过这一关再说。
高延宗,北齐最后一名战士。他在短短四天之内,就迅速组织起了一支守城军队,人数估计在一万左右;接着没收宦官的家产,充当军费,甚至把后宫中的美女也都赏赐给了将士(可怜的美女,成了军妓)。更狠的是,他每每见到士卒,都会亲自拉着他手称呼他的名字(是怎么记住的?),所以,士兵们感动的一塌糊涂,发誓要为他死战到底。由此看来,在获取人心方面,他比宇文邕都猛,宇文邕只是记住了军官的名字,他是连士兵的名字都记住了。
真个是针尖对麦芒。一波三折、极富戏剧色彩的晋阳攻坚战开始了。
北周有军队10余万,全部为主力,士气高昂;高延宗有军队1万,临时拼凑,士气低落。似乎一切都没有悬念。
宇文邕下达了总攻击令,北周军队从四面围攻晋阳城,试图一举拿下。高延宗也组织士兵四面守城,自己也亲自在城头督战。据说,高延宗是个大胖子,而且不一般的胖,快成四方的了,常常受到别人的讥笑。但就是这么一个大胖子,挥舞长矛,来回督战,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后退,真是人不可貌相。
宇文邕也不是个孬种,亲自领军攻击东门。皇帝亲自上阵,士兵们再不玩命实在说不过去了;经过一番血战,东门攻破,北周军涌进城中。对于一般的将领来说,一个城门被攻破,这个城池基本上也就完了,就等人家来屠城了。但高延宗不是一般的将领,他迅速组织起一支军队,直扑东门。估计北周军也以为城池已经攻破了,所以没怎么防备,结果被高延宗的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大乱,争着往回跑。
这下子可惨了,士兵和将领混杂在一起,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地防御,只好任由城头上和高延宗的军队乱砍乱射,一瞬间就死了两千人。死了这两千人,倒也不全是坏事,至少不那么拥挤了,于是大家拼命地往外逃。最可怜的是我们的宇文邕,士兵逃的逃,死的死,哪里还管得上这个皇帝啊,不过幸好有几个小军官非常忠心,保护着他,跌跌撞撞跑出了城。后面的高延宗也不客气,继续猛砍猛杀,进攻东门的北周军队基本上算是被打残了。
躲过一劫的宇文邕,又饿又怕,满脑子都是高延宗的可怕形象,于是又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逃跑。而且这次非常坚决,大多数将领的劝谏都不听,看来,真的是被打怕了。正在这关键时刻,前面劝谏过一次的宇文忻,这次又挺身而出,对着宇文邕大喊道:这次小败,乃是由于将士轻敌,何足挂齿,大丈夫当死里求生、败中取胜;当今破竹之势已经形成,为何要放弃胜利离开这里?声情并茂,言辞激烈。宇文宪也极力劝谏。
慢慢的,宇文邕也缓过神来,他只是被打怕了,并不是真的要逃跑。经过众人的一番劝说,他又重新振作起来。好你个高延宗,我跟你拼了!
缓过神来的宇文邕,决定从哪里失败就从哪里爬起来。他集结军队主力,再次攻击东门。让人奇怪的是,这次进攻压根儿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这是怎么回事?连宇文邕都觉得奇怪,同时暗暗庆幸自己没有跑。
说来搞笑,原来北齐军打了那次胜仗后,纷纷跑到东门旁边的酒馆里喝起酒来,一个个喝的酩酊大醉,高延宗想管都管不了;临时拼凑的军队,组织纪律性就是差。事已至此,高延宗,你就认命吧。唐代王翰有首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抛去胜负不谈,北齐的这些将士倒也颇有几分豪气。
晋阳城,被拿下了。虽然过程有点曲折。
高延宗也力战被擒。北齐已经基本上完了。
但我们高纬兄的精彩表演,还没有结束,他将以其幽默感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51:43 +0800 CST  
十一、最后的结局

晋阳攻坚战还在进行的时候,高纬就已经逃到了邺城(河北邯郸附近)。稍微懂点地理常识的人应该知道,现在的北齐就只剩下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地方了。
除恶务尽,宇文邕率领大军昼夜兼程,正往邺城赶来,仍以宇文宪为前锋。
可爱的高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想不出任何办法。对,可以赏赐将士,让他们去死战,可是这位仁兄又舍不得出钱。那就封王、封官吧,简单又不用花钱,于是北齐的官吏比干活的都多。折腾来折腾去,就是没有点实际的。这时,高纬的一个下属看出了他的心思,不就是让士兵不拿钱还玩命嘛,我有办法。于是,这位仁兄就写了一篇催人泪下、振奋人心的演讲稿,拿给高纬并叮嘱他说:一定要慷慨流泪来感动人心,激发将士的爱国热情。
高纬一看这个办法好,不用花钱,只用说几句话就能搞定。于是,他就出去对着士兵,准备发表演讲。要说高纬兄的幽默感,真不是白给的,就在这关键时刻,他竟然忘了演说稿的内容,估计自己也觉得有点搞笑,就真的大笑起来。
我靠,这也行!下边的将士们真的是愤怒了,整个一二百五啊。为你卖命,才怪!
没办法,高纬只好给自己升官了。皇帝还能升官?没错,皇帝也能升官,这个官名叫做太上皇。这个事情做完之后,高纬又一次娴熟的运用了三十六计的上计,逃跑了。要说还挺幸运,他前脚刚跑,后面北周军就来了。
北齐都城邺城,毫无悬念的,被攻破了。宇文邕立即命令手下将领去追高纬。同邺城的结局一样,高纬也毫无悬念的被捉住了。当然,一起被捉住的,还有冯淑妃。
在被俘的百官中,宇文邕特意留意了一个人,李德林。这个人将在以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宇文邕不知道。
既然首都陷落了,皇帝也被捉了,那其它地方也就没有反抗的意义了。但北齐不是弹丸之地,还有很多地方有重兵把守,比如河南、山东、河北,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带来很多恶果,必须要派一个有名望的将领去收服他们,毫无疑问,这个重担交给了宇文宪。宇文宪不负重托,在击败几股比较大的反抗势力后,威服齐境,各地纷纷投降,北齐的地盘基本上都归属了北周。在这次行动中,有一个皇亲国戚也跟来了,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杨坚。

北齐灭亡了,东征胜利了,北方终于统一了。

第二次东征胜利结束。宇文邕率领大军和被俘的北齐君臣,浩浩荡荡,返回长安,沿途的百姓都高呼万岁,可谓盛况空前。当夜,还举行了庆功宴,能歌善舞的高纬还表演了节目,不知道是不是《无愁》曲啊?估计表演的太投入,把高延宗气得几次要自杀。
多情胚子高纬没有辜负情种本色,他向宇文邕要来了冯淑妃,理由如下:我看待天下如同脱旧弊履,一个老妇人难道还吝惜吗?比较白话,我就不翻译了。
或许这就是真爱,虽然在我们看来有点滑稽,我相信高纬是想过平淡的日子的。但是宇文邕没有给他机会,很快就找了个理由把他杀了。同时被杀的还有他的亲族,算是灭族那种吧。我想,高纬到死都不会明白,自从他坐上那个位子之后,就注定不可能再平淡了。
高延宗早已料到这种结局,除了独自落泪之外,他什么都做不到,最终自杀而死。据说,这位胖兄还有一首诗存世(不晓得真假):
昔日驱驷马, 谒帝长杨宫;旌悬白云外, 骑猎红尘中;
今来向漳浦, 素盖转悲风;荣华与歌笑, 万事尽成空。
“荣华与歌笑, 万事尽成空”,放眼世界,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呢?
对了,还有冯淑妃。高纬被杀之后,她又被赐给了别人,这个美女看来某些方面确实有一套,又受到了宠爱。最终,还是因为伺候男人太多而被逼迫自杀了,说来也奇怪,她伺候过的男人都没有好下场,难道真的是红颜祸水?
北周这边也搞了个大封功臣活动。宇文邕没有忘记一起东征的兄弟,基本上都得到了或大或小的封赏。这些人有:杨坚、杨素、梁士彦、宇文忻等,而这些人都将成为后来那场皇权争夺战的主角,当然他们的最终命运也大不相同。
还有两个没有东征的人,韦孝宽和尉迟迥,宇文邕也没有忘记他俩镇守地方的功劳,分别给予封赏。
自己那几个好哥们宇文孝伯、王轨、宇文神举也都加官进爵,成为北周朝廷权势最大的人。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他们跟宇文邕关系最铁,说话分量最重。当然,他们都是凭借着自己的个人能力受封的。比如宇文孝伯,他虽然没有出征,但是却负责管理朝政,为宇文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后方环境,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王轨和宇文神举均是能谋善战,虽没有很突出的功劳,但却是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很多重大决定和人事任免都是参与其中的。
当然,还有宇文宪,宇文邕不会忘记自己的这个弟弟。每次出征,他都是自己最心腹、最值得信赖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为自己充当前锋,他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平阳之战,晋阳之战,邺城之战,扫平北齐地方势力,宇文宪都尽心竭力,成为宇文邕最坚定的拥护者、最得力的助手。可以说,东征的功劳有三分之一是属于他的。但是宇文宪却谦虚的拒绝了,他知道自己的功劳已经太大,已经开始功高震主,所以他选择了在家养病,选择了激流勇退。做人如此明智,如此不贪求权势,世上还有几人?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病逝,年仅35岁。历史总是存在着惊人的相似,380年之后,一个相同的朝代(后周)、一个同样英武的皇帝后周世宗(柴荣)病逝,终年38岁。他们的年龄,他们亲政的时间,他们的生活作风,都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更匪夷所思的是,就就连他们皇朝的结局,竟然也是如此的相似。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也不得不相信“造化弄人”这四个字了。天邪?命邪?
关于他的死因,我查了很多资料,都非常一致,就俩字:因病。至于是什么病,史书没说,我也不好乱加猜测。但是,事必躬亲、殚精竭虑、高强度的工作绝对是一大诱因。
客观的评价一下宇文邕吧!
他一生的成就都是在短短的六年时间(572—578年)里完成的。除掉宇文护、完善府兵制、推行均田制、灭佛、统一北方,每一件事都足以让他名垂千古,但他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全部做到了。雄才大略,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一代英主,是对他最合适的称谓。至于其它的,诸如勤于政事、人尽其才、生活俭朴等等,就不再罗嗦了。
但他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纵观他的整个东征进程,出现了很多的失误,幸亏及时听取属下的正确意见以及对方的愚蠢,才免于最终失败。人无完人,我们又怎能苛责他呢?
按照宇文邕的计划,他本来是想统一华夏的,但是历史却没有再给他充分的时间。留给后人吧,会有人来替你完成这一宏愿的。史书上有一篇宇文邕的遗诏,可惜太长了,否则倒是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不过,事业有成的宇文邕还是在某一方面成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57:45 +0800 CST  
十二、子女教育问题

一直以来,我都在考虑一个问题,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那些历史上的昏君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呢?难道他们天生就是昏君吗?如果我是他们,如果我生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我会不会也和他们一样?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依然找不到答案。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又或者,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独特的,包括你我,包括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人。伟大人物也罢,卑鄙小人也罢,都不过是走了那条自己该走的路。

宇文赟(“晕”音),宇文邕的大儿子,皇太子,将来继承皇位的人。比起自己的父亲来,他不是一个好孩子,喜欢喝酒,喜欢讲排场,喜欢说大话、吹牛皮,简单点说就是喜欢作秀,而且还好色。还有一个更为要命的缺陷,他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一个真正小心眼的人。
应该说,宇文邕是个合格的父亲。他虽然日理万机、工作繁忙,但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这个皇太子的教育问题。
现在的家长绝大多数都是溺爱型的,把自己的子女当成宝贝一样,连个手指头都舍不得动。但是宇文邕却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如果儿子犯了错误,绝不偏袒,该打就打,该罚就罚;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酗酒,就直接严禁东宫(皇太子的住所)有酒。甚至要求宇文赟的举止跟大臣一样,坐要有个左相、站要有个站相,这下可苦了这个从小就养尊处优的皇太子了。
为了更好的管教这个未来的皇帝,宇文邕还给这个儿子请了好几个家教,其中就有他的铁杆亲信宇文孝伯和王轨。这俩人也是尽职尽责,经常在宇文邕面前打个小报告、告个小状,搞的宇文赟是相当狼狈,整天提心吊胆。
棍棒教育是立竿见影的,宇文赟很快变得老实起来,至少在自己老爹面前是这样子的。
宇文邕很清楚自己这个孩子的情况,看到他能一点点变好,宇文邕是打心眼里高兴,有哪个父亲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变好呢?再加上宇文宪、宇文孝伯、王轨、宇文神举在他身边辅佐,我相信,宇文邕是笑着离开的,他走的时候一定很放心。
宇文邕去世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留下了他这辈子奋斗下来的一切,一个强大的北周王朝。
宇文赟即位了,刚即位的他就对着父亲的遗体说出了自己最衷心的祝福:“死晚了!死晚了!”如果宇文邕能听到这句话,会不会直接从棺材里蹦起来?但是,他已经再也起不来了。
好吧,老家伙死了,再也没有人可以管我了,那就先爽一爽吧,从哪里开始呢?那还用说嘛,当然从后宫开始了。据史书记载,这位仁兄到处搜罗美女,玩起来是夜以继日,一连十多天不上朝,果然是超级猛男,当然,这是以身体为代价的(是不是吃过药?)。玩到后来,后宫的美女愣是玩腻了,竟然来了个刺激的,把自己一个侄子的媳妇给强奸了。
前面说了,这位仁兄有个要命的缺陷:小肚鸡肠。咱们普通人有这个毛病,不算啥,无非就是好几天不理某个人。但是,这个毛病放在一个权力无限大的人身上,那就可怕了。闲着没事的宇文赟想起了自己挨得那些棍子,他知道这些棍子是谁带来的,所以,他决定报复。
先从宇文宪开始吧。这个叔叔功劳太大了、威望太高了,看着他在自己面前晃就不爽、眼晕,万一他哪天把自己给废了怎么办,万一他想反叛怎么办?不行,要把他除掉,否则自己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过程很简单,先在宫里埋伏几个大力士,然后派个人把宇文宪喊到宫里来,之后一拥而上,就把宇文宪干掉了。一代名将,为北周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一个对北周忠心耿耿的人,一个谦虚谨慎、激流勇退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年仅35岁。理由就是自己这个侄子看自己不爽。
宇文宪临死之前曾经说道:“死生由命,难道还贪图生存吗?只是老母还在高堂,怕留下遗憾啊。”他的孝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寥寥几语,便全都包含了;读来,让人有种落泪的感觉。他的死,让我想起了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他们都是那种接近神的人,都是忠心耿耿的人,以他们的能力和号召力,本来可以轻松夺取政权,但是,却都选择了守望。最终,却都落到了如此的下场。每次读到这些地方,我的心里都会很难受,好人一定有好报吗?坏人一定有恶报吗?或许,人生本来就不能太认真;或许,真的是人生如戏。
收拾完了自己的叔叔,接下来就是宇文孝伯、王轨、宇文神举了。这三个老东西,仗着和自己的老爹有点情分,就随便告状,搞得老子挨了不少板子。现在,该老子还回来了。
过程就更简单了:王轨被杀,宇文孝伯被赐死,宇文神举被毒死。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他们难道一点都不反抗吗?现在我引用王轨临死前的话,看完之后你就明白了:“我身在要地,掌握大权,想要为自身利益谋划,可以说易如反掌。但是忠义之气节岂能违背,何况蒙受先帝厚恩,难道可以因为得罪了嗣位的君主就骤然忘了吗!我在这里等待死亡,希望千秋万载之后,让人们知道我的忠心。”
这是愚忠吗?我想,很多人都会这么认为,尤其现在的人,已经完全迷失在利益中的现代人。但我对他们却只有钦佩,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男人。守望诺言,矢志不渝,为知己而死,他们是真正的伟男子。宇文邕,能有这样的朋友,你死而无憾。你能有这样的朋友吗?又或者,你还有资格有这样的朋友吗?
如果“心眼小”是宇文赟的第一大缺陷;那么严重的逆反心理,就该是他的第二大缺陷了。估计是小时候被他老爹打的太多了,所以,这位仁兄一上台就开始打别人,只要看着谁不顺眼,就先打个一百仗,估计觉得太少,后来干脆增加到二百四十仗。而且,他还颇有点男女平等的意思,女的也要打,可怜那些后妃们的屁股了,哪受得了这个啊。整个北周朝廷,被这位仁兄搞得鸡犬不宁。更要命的是,他还把打人制度化了,专门颁布了法律,搞得有板有眼,可怜了北周的普通老百姓了。
至于什么改年号、该称号,就更是数不胜数了,比如他就给自己起了个牛哄哄的称号“天元皇帝”。还有那个昏君可共用的词,骄奢淫逸,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如果你要问他和北齐后主高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发散性思维好、创新能力强。
其一、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一个皇后,而我们这位仁兄却一下子立了五个皇后,真乃旷世奇人,还自比虞舜。其中大皇后姓杨,是杨坚的女儿。
其二、皇帝不当,让自己年仅七岁的儿子来当,自己当太上皇。大家知道这个时候他才多大不?21岁。哈哈,21岁就当太上皇,也真是皇帝之中的一大革新家了。
就只这两条,那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就在咱们的宇文赟兄玩得兴起的时候,一个人的威望却一天天高涨起来!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0:59:56 +0800 CST  
下一部分就该写杨坚了!
看他是如何夺权,如何灭南陈,如何统一天下的!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1:03:51 +0800 CST  
作者:aaa82867547 回复日期:2009-10-17 20:58:29

文章写的不错
我对南北朝的历史了解不多
看了之后获益颇多
楼主继续啊
----------------------------------------------------------------
谢谢鼓励。不过,好像看的人不多啊,呵呵。
希望多提意见!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1:10:00 +0800 CST  
作者:chenmin477477 回复日期:2009-10-17 20:15:35

期待
----------------------------------------------------------
希望不要让进来看的人失望,不要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哦。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1:12:10 +0800 CST  
作者:访竹yue桐 回复日期:2009-10-17 20:28:02

插楼,记号,沙发。。。。。。
估计要火。
----------------------------------------------------------
借你吉言啊,不过好像看的人很少呀!
伤心、、、、、、、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1:16:47 +0800 CST  

楼主:历史挑山工

字数:109812

发表时间:2009-10-18 04: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11:13 +0800 CST

评论数:495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